回覆列表
  • 1 # 縱橫天下一夥

    怎麼說不再適用了?哪裡看得出不再適用?還是那句話看管理者是不是一直遵守,如果不是那就不是秦法的問題。法以愛民的先進思想,放在任何時代都是非常先進和超越時代的。還有秦法的大致框架基本都為後世沿用。在中國文明史上的作用無可替代。實現了從禮制人制轉向法制的跨越。激發人民的效能,打破階層固化,懲惡揚善,強化司法權威,最大化發揮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這是非常先進的司法體系。當然統治階級惡意破壞監察力量不到位那就難說了。二世就是放任趙高指鹿為馬,才導致帝國開始崩塌

  • 2 # 傳奇歷史觀

    戰國時期,各國互相征伐,只有變法求強才能生存,因此七雄都紛紛變法。最早的是魏國的李悝變法和楚國的吳起變法,所以魏國最早在七雄中崛起,奪取了秦國的河西地區。而商鞅變法雖然開始的晚卻是最有成效的,要說商君之法在統一之後不適用其實是片面的,只是其中一些不適用了,不是全部。

    商鞅吸取李悝和吳起變法的經驗,以法治天下,主張輕罪重罰,實行“連坐法”。所謂“連坐法”是在戶籍制度的基礎上,實行互相監督,互相檢舉的一種方式,比如五戶為一“伍”,一人犯罪,五人受罰。即使是夫妻,或者是親友之間也不能互相包庇。“輕罪重罰”和“連坐法”應該是不適合一統後的統治的。因為法家的思想重視法制,卻輕視“教化”,這種思想在戰國時期非常有用,然而到了太平盛世卻顯得過於沒有人情味了。所以漢文帝時期就廢除了“連坐法”,改肉刑為笞刑,(肉刑:墨、劓、剕、宮、大辟),到了漢景帝時又減少笞刑打板子的次數。

    與法家的思想比起來,儒家的思想則更重視教化。大家都知道,活躍在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就是孟子,孟子周遊列國宣傳儒家的思想,在那個每個國家都講實際利益的時代,孟子卻宣揚的是“仁政”思想。梁惠王問孟子:“您千里迢迢而來,必將有利於我國吧?”,孟子說:“說什麼利,仁義而已。” 然而到了大一統的年代,儒家思想卻排上了用場。尤其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是把儒家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法家的思想並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以法治結合理教才是根本。

    商鞅變法中很多的思想其實即使是大一統之後仍然有用,比如郡縣制,戶籍制,重農輕商,等等。漢文帝時,景帝時都曾經下令從事工商末業的人從事農業。其實商鞅的很多變法內容都一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

  • 3 # 八哥風潮

    因為商鞅變法歸根結底就是法家學說,嚴刑峻法治理秦朝都能引起反噬最終導致商鞅車裂慘死。雖然商鞅變法可以富國強兵,減少貴族特權讓普通百姓也可以有晉升空間。

    但是一統後隨之而來的是原來的各國百姓也要接受秦國的嚴刑峻法,而戰亂後不是休養生息反而是大興土木,又沒能用戰功換取利益,對百姓來說只有不絕的勞役和峻法。對貴族來說削弱了他們的特權,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矛盾在原本秦國內尚可控,推廣到全國就激化了各地的矛盾,而且秦二世也明顯沒始皇帝那樣的魄力手段。所以各地貴族藉助民怨起義紛紛復辟,原因只是因為秦國太快了根本消化不了產生的矛盾。而法家只是治民並不治君,只愚民而不富民,可用於亂世卻造不了盛世,擺在明君手裡是利器,在昏君手裡卻是白綾。當然興亡都是百姓苦,歷史一向如此。

    步子太大容易倒,寶劍太利容易折,這可能也是為什麼中庸儒家這麼得人心的原因吧。

  • 4 # 錟之星空

    其實商鞅變法的法家思想沒有所謂的在統一天下後就不適用的說法。後世治世的儒家思想在很多政策上不也是沿用了商鞅變法的內容?

    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就是順著歷史的潮流,改變了生產力關係。使得秦國國力大漲。

    具體思路就是調動國民生產和作戰積極性,最大限度的讓政府凝聚國力從而實現對外征戰。商鞅變法的立足點是在提高國力,統一全國,也就是說是商鞅變法是以法家思想為指導的一種先軍政治。這種先軍政治對於處於大爭之世的秦國是非常必要合適的。但是一旦戰爭結束和平來臨後政府如何使用民力國力,如何在法家理論指導下調整修改商鞅變法使其更適合統一後的秦國這是秦始皇和他的大臣沒有做好的。這不能怪商鞅的變法。

    而法家思想後來不被後世認可,我認為他最大的缺陷就是他不能完全為封建帝王所控制!法不避權貴,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不是在和帝王搶生殺大權和帝王權威嗎?

    於是乎這種法家思想不被後世帝王認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5 # 海海人生70515481

    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時間,秦國上下煥然一新,在戰過時期悄然逐漸成為六國裡最強大的帝國。在秦國商鞅之法乃是秦國富國強民之法寶。那麼商鞅變法成就了秦國,那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商鞅之法也就變成了六國的新法,秦法嚴格殘暴、殘酷,久而久之,秦法苦民,勞民傷財,也有些人把秦法歸結的商鞅的身上,對於秦人來說,秦法就是寶貝,但是對於被統治的六國百姓來說就是噩夢,肯定不適應。秦法嚴格,這已經是事實。弄的六國百姓怨聲載道,特別是列國的貴族,從當年的顯官達貴變成了普通百姓,這誰能受的了。商鞅變法初期,秦國的保守老氏族為了利益也是排斥商鞅變法。秦法就這樣為滅亡埋下了種子,列國的國民百姓不適應,貴族排斥。最終結果就是諸侯復辟,推翻暴秦。我個人觀點是,商鞅變法沒有錯,秦法也沒錯。而問題出在了人的身上,統治者的身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沒有審時度勢逐步處理列國新法問題,如今將秦法強加於列國,肯定是不合理的。就像陳勝、吳廣起義,就是因為下暴雨耽誤了行程,才造成了列國百姓不喜歡秦國統治。這秦法應該根據列國具體情況合理調整,適度實施,畢竟列國遵循了幾百年的舊法,一朝一夕,咱能說改變就能改變的。

  • 6 # 一個人的歷史

    商鞅變法的核心簡單概括一下有以下幾點:重農抑商、獎勵農戰、薄賞重罰。秦一統天下之後,這些政策一直在用,影響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程序,各朝各代只不過是對於法律條文進行了修訂和完善。

    秦法漢律,一脈相承

    說的直接一點,秦法才是封建社會統治的根基,改朝換代很多,但是核心的治國理念從來就沒有變過。漢律的基礎就是秦法,這還得感謝蕭丞相蕭何在進入阿房宮後,搶先儲存了一些記載秦法典籍,說的好聽一點就是拿來做為漢律的參考。

    循法遵規,無為而治

    漢文帝劉恆事母至孝,以德服人治理天下,推崇黃老之術,但是也要依據漢律來治理天下。因為感覺肉刑過於殘酷,便廢除了肉刑,這也是根據國家的具體情況對於法律做出了調整。

    治國之要,外儒內法

    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際推行的也是“外儒內法”的國策,這點從漢武帝重用酷吏張湯等人就可以看出來。

    法理傳承,千年未變

    古往今來大凡雄才偉略的君主,骨子裡都是法家的堅定支持者,立國要有法制,立家要有規律,做人要有選擇,以德服人只適用於部分人,大多數人的行為需要用法律來約束,因此對於封建社會來講,秦法一直適用並被不斷的發揚光大了。

  • 7 # BabyBeyond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詳細地瞭解下商鞅這個人、“商鞅變法”的內容,才能斷定商鞅變法對後世適不適用。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5~公元前338)屬於衛國國君後裔,姬姓、公孫氏,是戰國時間傑出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商鞅變法主要內容

    1.經濟方面

    1.1.立法廢井田,開阡陌 從法律角度上支援土地私有制,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稅賦按照個人土地均攤。破除了奴隸制,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1.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政策規定生產糧食、布匹多的,可以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首,商為末。規定成年男子必須分家,鼓勵無地農民到秦國開荒,發展小家庭經濟。促進了人口的發展。

    1.3.統一度量衡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各地的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保證國家稅收,立法統一了秦國度量衡。

    2.政治方面

    2.1.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位,廢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弟子建立軍功 嚴禁私鬥,獎勵軍功,各級爵位佔有田宅、奴婢數量、服飾方面皆有規定。宗室子弟無軍功者不得入屬籍。

    2.2.推行郡縣制 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以縣為基本行政單位,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中央派遣縣令掌管政務、縣丞做旁輔佐、縣尉掌管地方軍事和治安。

    總體上來說,商鞅變法使人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鼓勵人民生產的積極性,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普通老百姓晉升提供了一條明確道路,實行了中央集權政策。讓弱秦短短几十年內就變成戰國一霸。在秦國後世之君的堅持執行下,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奠定了中國後世乃至到現在的政府行政體系、法律體系的框架。後世也只不過在商鞅變法的主題框架上,添磚加瓦、變通內容而已。

  • 8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商鞅變法的核心理念在於一個“變”字——事實上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本身就是不斷陰陽調和變化演進的世界,如果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的那就是變化過程本身。

    事實上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在後世一直有所繼承和損益,儘管劉邦結束了秦的虐民暴政,可實際上秦法漢律一脈相承,謂之漢承秦制。所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乃以儒家外衣行法家政治,謂之明儒暗法。或者用漢宣帝自己的總結來說:“漢家本有制度——乃霸王道雜之”。事實上繼承秦法的又何止漢朝——中央集權、統一貨幣、車同軌、書同文、郡縣制......可謂萬代皆行秦政治。

    問題來了:為何秦行商君之法而強,進而一統天下?卻又因行商君之法而亡?秦亡之後漢承秦制又何以興盛?答案還是在於那個“變”字。商君之法於戰國大爭之世乃富民強國之法,然而隨著天下一統就必須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而及時損益更張——簡單來說:法治之精神理應貫徹,然苛刻瑣碎之法網卻已顯得不合時宜:戰國大爭之世憑藉軍功爵制度給底層百姓提供的物質激勵以及讓他們可以享受和貴族一樣的爵位還能使他們勉強接受苛刻瑣碎的法網,試問天下一統之後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又用什麼去激勵民眾呢?這時就理當根據現實國情的變化而做出制度調整。

    遺憾的是以李斯為代表的秦國官吏們出於自身利益而拒絕做出這一變革,事實上秦國的官吏多是信仰法家學派的底層士子一步步爬升起來的,他們是隻對君主負責的職業官僚。職業官僚和之前的貴族階層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封地,也就沒有封地上的財富和軍隊,同時他們在為官之前都是從底層摸爬滾打起來的,在朝中沒有任何根基背景,這意味著他們只能緊緊圍繞君權,為君主集權而削弱世襲的世家貴族的權勢是他們上位的唯一道路。這時商君之法是他們手中的利器,因為商君之法所主張的正是強化君權、削弱世家大族的權勢。然而當職業官僚階層取代世家貴族操控秦國的政治後出於自身的利益,自然不願放寬對百姓的管制,因為此時此刻他們成為了國家的主宰,這就叫屁股決定腦袋。

    秦國正是因為職業官僚階層的變法改革而崛起強大,那時沒有任何根基背景的職業官僚階層相比腐朽沒落的世家貴族是積極進取的,可隨著職業官僚階層的權勢日益固化就逐漸走到了改革的對立面,因為他們成為了既得利益者。

  • 9 # 野叟雜談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商鞅變法的措施在商鞅去世後也得到了繼承,這是秦國能夠最終消滅關東六國的重要原因。但是,強大了一百多年的秦國,卻在一統天下之後很快就崩潰了。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和商鞅變法有關。

    商鞅變法先後進行過兩次,其實核心思想就是圖強。這個圖強,有兩層含義,在秦國國內,要強化君權。在天下,要使得秦國強大起來。這二者又是相通的,因為秦國是秦君的。先來說秦國的圖強,戰國時期列國並爭,如果不強就會被別人消滅。因為秦國圖強成功,秦國最終消滅了六國。但是,假如別的國家圖強成功,那麼統一天下的可能就是別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圖強絕對是沒有錯的。再來說加強君權的問題,戰國時期的變法浪潮中,無論是李悝在魏國的變法還是吳起在楚國的變法,都包含有加強君權,打擊宗法舊貴族的內容。戰國時期其他各國的君權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加強。因而,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其實和東方六國有著很大程度的近似性,只不過是變法的程度不同,取得的效果不同。換句話說,戰國時期的變法其實都是想著如何把國完全變成國君個人的私產,其他人不能染指。同時把這個國變成一部戰爭機器,從而在戰國時期如同叢林一樣的爭鬥中笑到最後。秦國變法最徹底,取得的效果最顯著,戰國後期的秦軍幾乎是戰無不勝的代名詞。於是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終於能夠完成了數代秦君的夙願,消滅了東方六國。

    但是,所有的這些變法措施之中,都沒有考慮到百姓的因素,至少這些變法都不是以百姓為出發點的。就以商鞅的變法為例,在商鞅的變法之中,百姓就是賦稅的承擔者和戰爭中軍隊的組成者。商鞅變法中特別強調獎勵耕戰。當然,在耕戰之中百姓也會獲利,所以在對外戰爭中秦國百姓也很踴躍。但最大的獲利者顯然是秦君。在戰爭進行中,百姓和國君有利益的一致性。可是,戰爭不可能無限期地進行下去。這就決定了,百姓和國君利益的分割點遲早要到來。等到天下統一後,國君可以持續獲利,而百姓們獲利的渠道不存在了。尤其是,當天下統一後,更多的百姓加入到秦國之後,多數百姓不能從秦國原有的政策之中獲利。所以,他們才會發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呼聲。(當然,假如齊國統一了,可能人們會說天下苦齊久矣)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你組織了一個強盜集團,由你來擔任頭領。你們出發去搶劫,你是最大的獲益者,你手下人也會獲益。然後,你不斷擴大自己的集團。比如你對那些被你搶奪的人說,加入我們吧,你不僅可以彌補以前的損失,而且也會獲利的。於是不斷有新的成員加入。然後,你帶著這些人去搶劫更大的目標,你依然是最大的獲益者。但是,終於有一天,你把全人類都控制了之後,你的集團失去了繼續擴張的目標,你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因為沒有新的搶劫物件了,你的手下人也就失去了動力。當然你還可以繼續享有你的成果,但你的手下人卻沒有新的成果可以獲得,他們難免就分崩離析,至少他們也就沒有那麼大的熱情了。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當秦滅六國的時候,秦軍的戰鬥力那麼強大,而等到陳勝登高一呼的時候,秦軍的戰鬥力就打了折扣。

    秦國在戰勝東方六國之後,秦國變成了秦朝,依然延續的是商君之法。而這時候,東方各國的百姓作為新加入者,沒有從商君之法中獲利。秦國的百姓,也因為失去了繼續搶劫的目標而失去了戰爭的積極性。(消滅東方六國後,秦始皇發動的戰爭,無論是征伐嶺南還是征討匈奴,其實對於士兵來說,都是無利可圖的事情)於是,在秦國時期行之有效的商君之法,此時就不靈光了。

    簡單點兒說,商君之法適合於戰時,而不完全適合於平時。秦始皇本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沒有能夠及時實現國家的轉型發展。戰爭不可能無限期進行下去,總要有盡頭的。盡頭出現了,過去的一些措施就該有所改變了。不過,秦始皇被自己過去的巨大勝利衝昏了頭。並沒有及時實現轉變。在秦始皇生前,依靠著秦始皇個人的能力和威權,秦朝還維持了表面的平靜。而等到秦始皇去世後,秦二世也沒有能力實現這樣的轉型,於是秦朝就二世而亡。國家的轉型,只能由秦朝的替代者劉邦來完成。

    同樣是統一,秦朝的統一維繫了不到二十年,而漢朝的統一維繫了兩百年,就是因為劉邦的漢朝在很大程度上對商君之法進行了調整,使得和平年代裡百姓依然可以適度獲利。當然,具體漢朝建立後,對商君之法進行了哪些調整,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這裡就不展開了。

  • 10 # 23826529481龍巖城市

    商鞅變法,變的是什麼法,那是最沒有人性的惡法,是完完全全的人治制度影響中國兩千多年,這個法就是殘酷的屠戮,濫殺無辜,株連九族功不可沒,屬於最野蠻的刑罰,不能持久的,所以,秦始皇后許多被廢除了,商鞅最後也被五馬分屍,的的確確不得人心的。大家不知道,當年的楚國與秦國相反的屬於吳起的法制制度,還比較文明一些,而且,楚國吞併的地方,風俗與生活方式不變,秦國就是馬上統一,但是,歷史上沒有假設,野蠻制度的確造就了虎狼之國的軍事上的強大,古代軍國主義,往往就是野蠻戰勝文明的,蒙古與後金即滿族,少數民族征服整個中國還擴大版圖,能夠小國打敗大國的。其實,他們就是處於奴隸社會的野蠻狀態。如果當年是幾乎整個長江流域的楚國統一中國,那麼,中國還是繼承法制制度的,所以,商鞅變法其實就是屬於當年歷史的倒退,不是進步,是野蠻與殘酷的,而且是人治制度的沒有一點點人性化的法律制度。

  • 11 # 仰光總在風雨後

    商鞅變法,亂世需用重典,就是說的他。

    其中有利有弊。弊不是說他不好,而是觸動了別人的蛋糕。

    優點一:

    凡努力耕織、免除徭役。凡從事末業(工商)及因懶惰而貧窮的,全家沒入官府,罰為官奴婢。

    優點二:

    統一斗、桶、權、衡、丈、尺,並頒行了標準度量衡器,全國都要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矛盾點一:廢除井田制。

    井田制,天下土地歸於周天子所有,下屬領主,諸侯負責指揮民眾耕種,需要繳納部分所得。其實,沒有諸侯會聽,都是種自己的地,沒有人繳納所得。

    商鞅將井田制廢除,田地歸百姓所有,百姓繳納所得,動了所有士大夫階層的蛋糕。

    矛盾點二:重刑

    刑法過於嚴苛,忽視了儒家千百年來重視禮教育人,遭到了眾多大儒的反對。

    矛盾點三:建立縣制。

    全國設立三十一個縣,由國君派人管理,嚴重影響了各士大夫的自主性。

    總結,秦朝大刀闊斧的改革,推進了時代的進步,卻也倒在了時代的車輪下。

    漢承秦制,在秦朝的激烈改革下,才有了漢朝的盛世。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不外如是!

  • 12 # 我心飛翔236912021

    變法目的是強國,把每個人調動到建功立業,為國打仗上。亂世重典,自然可以脫胎換骨。但是一旦統一,就不需要這樣的高強度法治,需要休養生息,各歸各位。

  • 13 # 日暈三更雨

    很多人不瞭解商鞅,更不瞭解商鞅變法,商鞅其實是一個道德敗壞的人

    而且商鞅變法,其“法”是嚴法、惡法,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極其不完善的法律。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商鞅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那麼他是如何在變法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的呢?

    得罪人

    得罪貴族集團,得罪平層階層

    商鞅變法,最初來可以一出“轅門立木”的戲碼,讓百姓覺得他的變法可信事實證明商鞅實現了他的目的。

    但變法沒多久,大家就開始挑毛病了,譬如商鞅搞的這個“連坐之法”就讓大家飽受其害,明明我沒有犯罪,卻枉受牽連;又譬如只准大家種地,不準搞投機倒把的經商活動,這麼一來,大家賺錢慢,自然心裡有怨言……

    商鞅的法非常殘酷,他推行的“輕罪重罰”,譬如連個戶籍登記不實或有隱瞞,就要被罰到邊境戍邊;如果偷採別人家哪怕一片桑葉,也要被處罰三十天的徭役;不能收留無身份證明的人(後來商鞅也自食其果)

    拿“道不拾遺”這件事來說,好像大家的道德水平提高了,看到地上有塊金子都視而不見,但實際上是因為大家都不敢撿。因為撿也屬於盜竊的性質,既然是犯罪,自然會遭到“輕罪重罰”的處罰,那麼肯定沒有人願意冒險。

    可以看見,商鞅的法根本不適合治理國家,商鞅變法在戰國那個動亂的年代,確實有用,但在統一後,要的是民生,而商鞅的法毫無民生可言。

  • 14 # 經典快讀

    有一句話叫張弛有度。

    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有勞也得有逸。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由於連年的征戰,已經變得虛弱不堪。這就如同一個差生,在高中初期,總是抽菸喝酒打架,不學習。不管是外在形象還是內在競爭力上,都不足以考上一所好大學。“高考”在即,只有非常手段才能真正的實現“高考路”上的逆襲。

    商鞅變法以極其嚴苛著稱,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每一項制度都是對以前的顛覆性改革,而秦國也在短短二十年內由積貧積弱成為當時的經濟軍事第一強國。這就像那位“差生”痛改前非,戒掉了以前的諸多不良習慣,夜以繼日地瘋狂補課,終於在高考前逆襲成功。

    國家機器連續高強度的運轉,在未成功之前,因為前方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存在,只要上下齊心,再苦再累也會堅持。可一旦目標達成,懈怠之心也會隨之襲來。如同“高考”結束,不會再有一名同學會堅持以前的學習強度一樣。經過奮死的拼搏以後,誰都需要好好享受一下勞動成果,需要休息一下。

    秦國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秦統一六國,繼續施行這以前嚴苛的法制制度和殘酷刑罰。在這眾多的殘酷制度中,有一項是:勞役和兵役,延誤期限者,殺無赦。

    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派了兩個軍官,押著九百名民夫去漁陽駐軍,道路中遇到大雨不能前行,鐵定會延期,而延期就會被殺頭。兩個軍官一商量,反正橫豎是死,那就揭竿而起反抗秦政府的殘暴統治,這就是著名的大澤鄉起義。

    兩年後,秦亡。

  • 15 # 泇口小咖

    商鞅變法是一個時代的產物,那是七雄並列,紛爭四起,連年戰火不斷。每一個國家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法律並且執行它以達到窮兵黷武的目的,也就是說亂世用重典,秦國很幸運有了商鞅,推行變法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為後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統一六國後,天下收兵,民心思安,此時再沿用戰時的嚴苛的法律已經不合時宜了。

  • 16 # 葉飄刀

    非戰功無法封爵

    商鞅變法,非戰功無法封爵,造成了秦國好戰,能戰,聞戰則喜的局面。

    但天下一統,沒有對手之後,秦國的爵位,秦國的政治結構必然需要發生變化,但秦國沒有來得及調整就完了。

  • 17 # 齊國一柱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說所提問題說商鞅變法在秦統一後不合適了說法欠妥。從以下幾點來說明:

    一、商鞅簡介: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華夏族,戰國時期衛國(今河南省濮陽市人),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名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二、“徙木立信”成語的出處。

    變法之初,商鞅想測試一下民眾對變法的態度,更為了取信於民,以便新法能順利地貫徹、實施下去。於是,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放在鬧市中,下令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去,就獎賞十金。”老百姓紛紛來看,但都抱懷疑的態度,無人去搬。商鞅把賞金加到五十金,有一人不信邪,扛起木頭,搬到北門,跟隨的觀眾很多。商鞅如數地兌現了獎金,大家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徙木立信”。第二天,商鞅頒佈新法,並使新法順利地實施了下去。

    三、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秦孝公三年(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秦孝公九年(周顯公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

    1、第一次實施變法:

    ①、是頒佈法津,制定連坐法;

    ②、是獎勵軍功,鼓勵秦人作戰勇猛;

    ④、是建立郡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中央集權。

    2、第二次變法,

    ①、是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

    ②、是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併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

    四、“作法自斃”成語的出處

    1、成語出處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

    秦國公族趙良多次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但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依然我行我素。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嬴駟即位,即秦惠王。這時,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王說:“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對身邊的人過於親近就會惹來殺身之禍。公子虔等人藉機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君於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任何憑證,便告訴他說“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規定,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連坐”治罪的。商鞅感嘆“制定的新法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歷。

    2、商鞅之死

    商鞅想逃到魏國去避難,但魏國因他曾經背信攻破魏帥,並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無奈,商鞅便潛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組織邑兵北出擊鄭國(今陝西省華縣)。秦國遂發兵討之,商鞅兵敗,被殺於鄭國黽池(今河南澠池)。其屍身被帶回咸陽,秦惠王又下令處以“車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員也被殺害。

    商鞅被“車裂”而死,但是他的變法還在繼續,而且順應封建時代的發展歷程,已經深入人心了,“商鞅變法”的成功,讓原本落後的秦國一下成了最先進的成功為百多年後秦朝統一奠定了基礎。

    五、歷史對商鞅的評價

    1、主要名家評

    ①、王安石:“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國方略。

    2、在現代大多數人承認商鞅是一個敢於觸動舊勢力、敢於改革的英雄。

    六、商鞅變法的利弊

    1、積極影響:

    ①、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使秦國經濟繁榮,軍力強大;天下人才彙集;軍事勝利,領土擴張,國力強盛。 消極影響:

    2、商鞅變法的弊端:

    ①、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

    ②、商鞅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特別是連坐法,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④、重農抑商政策,起初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但到了明清以後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抑制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程序,閉關鎖國,導致落後捱打。

    七、回答題主所提問題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商鞅變法在秦一統天下後就不合適了這個說法欠妥,任何一次變法都是認對當時的國情而推行,而商鞅變法在商鞅死後並沒有終止其變法條文,歷代在沿用。像商鞅變法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像重農抑商只是到了資本主義萌芽初期才不合適了。至今還能找到其影蹤,改革開放前也曾重農輕商,連坐的影子歷代也隨處可見。

    以上回答,如有不當請指正。

  • 18 # 天天吶

    後世之無能罷了,一套刑法沿用幾代並且統一全國,商鞅是成功的! 商鞅能活到統一,法典必有更改!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法制!

  • 19 # 沐陽文史

    秦朝的滅亡有一部分原因可以歸咎於商鞅變法,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秦朝統一天下後,原本嚴苛的秦法激化了社會中原本存在的矛盾,導致秦朝歷時二世即亡,下面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商鞅變法發生在秦孝公時代,當時處於各國兼併激烈的戰國時代,秦孝公為救亡圖存恢復穆公霸業,向天下廣納賢才,最終任用商鞅展開變法,使得秦國迅速崛起,歷經六代君主的開拓進取,最終在嬴政手中統一天下。商鞅變法的許多措施加強了對人民的管理與中央集權,並運用獎勵耕戰的政策將全國納入戰爭機器的一部分,同時加強對百姓的思想控制,禁止詩書文化的教授,這種種措施在戰爭年代確實是正確的選擇,然當秦統一天下後,這些措施已經無法適應時代。

    秦統一之後,天下百姓本希望過安寧的生活,然而秦法嚴苛過甚,事無鉅細,對百姓管理過多,這對於原本山東六國的百姓是一時難以適應的,再加上原有六國貴族的引導激化,最終成農民起義的燎原之勢。對於文化方面,商鞅變法是採取法家主張的,當秦統一後,山東六國的百家學說,尤其是儒家遭受到嚴重的打擊,焚書坑儒後,遭到知識分子的敵視,一時萬馬齊喑。總的來說,商鞅變法的戾氣太重,戰時能傷人,若無人可傷時,只能是自我毀傷,最終免不了滅亡一途。

  • 20 # 林奎成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抑制商業、獎勵軍功,這在當時七國紛爭時期具有獨特的意義,因為他是以獎勵耕戰和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而國家統一後,需要休養生息,緩解民困,所以商鞅的做法就顯得極不適應了。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弛而不張,國力頹敗,張而不弛,民間必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補課、興趣班、藝術教育,孩子如何選擇?有的家長支援,有的漠不關心,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