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菊蘭廡主人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時期不是一個簡單的x朝、x朝。往往都南北或東西對峙,並存林立著迥異的政權或諸國格局。除了眾所周知的春秋戰國、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等時期的分裂割據以外,在兩宋期間也出現過三個以上主要的政權並存的情況。譬如十二世紀初期,當時除了中原的北宋政權以外,在我國的北方還有兩個少數民族政權,即由契丹人建立的遼國與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在這種相互敵視的政權並立的局面下,各國之間彼此攻伐紛爭、角鬥不斷,戰亂頻繁,弱肉強食。一個國家或者政權如果在重大決策上失誤犯錯,帶來的後果可能就是亡國滅種嚴重後果。

    一、自掘墳墓的“海上之盟”

    北宋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根源就是五代石敬瑭遺留下來的幽雲十六州問題。當時的漢族政權北宋是三個政權中最弱的一個,一百多年間不斷地受到遼國的威脅。隨著阿骨打建立金國的崛起,曾經強盛的大遼衰敗下去,頹勢畢現。懦弱的北宋王朝以宋徽宗為代表的統治集團萌了聯合強盛中女真一道消滅正在走向衰落的遼國,以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春秋大夢。

    宋、金盟約的簽訂本身是一個不平等的屈辱協議。儘管建立這種夢想的聯盟存在許多的困難和不利條件,北宋在宋徽宗、蔡京、童貫等的錯誤決策下,自降身份,從公元1118年起,派出多批使臣,從山東登州出渡海去與往遼東,展開了穿梭式的外交,經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的談判,與北方強大的金國簽定了瓜分遼國的協議,即歷史上很有名的自掘墳墓的“海上之盟”。

    二、被仇恨衝昏頭腦,再釀苦果。

    紹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當蒙古大軍再次進攻金國的時候,南宋統治者再次祭出了藉助軍事同盟以達到消滅敵國的法寶。

    當時,南宋因受金壓迫太久,特別是向金稱臣和大量的歲幣導致宋金之間的矛盾重重;又擔心不與蒙古合作,蒙古會遷怒與南宋導致戰爭。

    宋理宗錯誤地估判了形勢,遂出兵相助蒙古人一起圍攻開封,然後,南宋軍隊又攻陷了鄧州、申州、唐州,徹底切斷了金軍西逃之路。金哀宗派遣使臣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請求南宋不要出兵,此時的金國,確實已對南宋構不成任何的威脅了,但南宋計程車族集團很短視,推波助瀾,於是南宋軍繼續進軍,抵達蔡州城下與蒙軍會師。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了金國最後的據點蔡州城,金哀宗匆忙傳位後自縊身亡,金末帝完顏承麟在亂軍中喪命,金國滅亡。

    金國玩完,南宋也末日不遠,與蒙古結盟滅金無疑是再一次自掘了墳墓。至元十三年,蒙古忽必烈的軍隊攻佔了南宋都城臨安。至元十六年,隨著崖山海戰失敗,南宋也徹底滅亡了。

    宋朝的兩次開門揖盜,第一次葬送了北宋,第二次滅亡了南宋,歷史的教訓:綏靖政策、錯誤地策略是導致滅亡根源。

  • 2 # 天天劇好看666

    雖然在經濟和文化上,兩宋在中國封建時代達到了頂峰,但是在軍事上,給人的印象卻是積貧積弱。尤其是,兩宋的滅亡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均亡於外族。北宋是聯金滅遼,結果為金所滅;而南宋則是聯蒙滅金,卻也為蒙所滅。

    金滅北宋

    因此有人說,兩宋統治者缺乏軍事戰略眼光,同樣的錯誤犯了兩次,也是活該亡國。但撥開歷史的迷霧,事實真的如此嗎?

    要說北宋滅亡,那是宋徽宗好大喜功,輕率決定聯金滅遼,親手招來亡國之禍,這一點確實無法反駁。但是南宋真的就不懂得前車之鑑嗎?

    蒙古滅南宋

    事實上,南宋聯蒙滅金,也是經過數十年的權衡最終作出的抉擇。而且,無論從哪一角度來說,聯蒙滅金,都很難說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對於南宋來說是沒得選的選擇,算是兩害取其輕了。

    成吉思汗劇照

    南宋朝廷對於戰爭還是很謹慎的,畢竟有前車之鑑,而且宋廷很早就察覺到了蒙古的勢頭。早在紹興十二年(1142年),洪皓就在書信中提到了金國“彼方困於蒙兀(蒙古)”。慶元二年(1196年),左相的餘端禮就跟寧宗說過:“萬一韃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虜酋逃遁,逼近邊界;或恐中原有豪傑。”宋寧宗也對此觀點表示認可。隨著蒙古崛起大舉進攻並吊打大金,宋廷內部是兩種看法,一是唇亡齒寒派,比如喬行簡就說過:“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意思就是唇亡齒寒。另一派則是復仇意願強烈,尤其是真德秀等人,表示應趁機滅金,再抗蒙,甚至有人表示要砍了喬行簡向全國人民謝罪。雖然復仇聲強烈,不過宋廷也不傻,基本都認識到蒙古蠻子才是真虎狼豺豹,是比金朝更為兇惡的。金國南遷後,工部侍郎徐應龍表示:“金人窮而南奔,將溢位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敵,尤為可慮。”即便是真德秀,也表示“習安者易制,崛起者難馴”,蒙古才是心頭大患。然而女真朝廷的作死和蒙古人的不給選擇,最終導致宋廷無路可走,只能兩害取其輕了。

    失北嘗南

    首先是女真人作死,玩失之於北求嘗於南,金軍放棄河北山東退守關河防線,缺糧嚴重,戰略迴旋餘地沒了,於是大金一拍腦子,打不過蒙古蠻子,我們去欺負大宋啊。而此時的金軍早已不復當年滿萬不可敵的風光,結果“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近喪”。雖然宋廷並未直接落井下石跟蒙古夾擊,但宋金聯合的可能性已經不復存在。其次就是蒙古人不給選擇,之前鐵木真還健在的時候,丁亥之變已經嚴重破壞了宋蒙關係,後來蒙古人為突破關河防線,選擇所謂“借道”南宋,宋廷拒絕,拖雷直接武力借道,突破宋軍防線向金國腹地進攻,宋廷雖然沒攔住(當然拖雷能突過去,跟宋軍防備不力有關),但至少通告了女真人。後面的事就是玄學了,三峰山一戰,蒙古人開氣象外掛,逆風翻盤,以少勝多殺垮15萬金軍主力,大金就此一蹶不振。

    三峰山之戰

    面對神仙也救不了的金國,南宋“聯蒙滅金”的決定,終於出爐。當時南宋大將孟珙的一番話代表了南宋的立場,大致意思是:

    第一,金國敗局已定,如果聯合金國,到時候蒙古必然馬上掉頭攻打南宋。與其如此,還不如聯合蒙古,不激怒蒙古,儘量拖延必將到來的宋蒙決戰,為南宋的備戰爭取時間;

    第二,聯合蒙古滅金,還可以趁機搶一些地盤,既增加戰略縱深,還能增強實力;

    第三,透過戰爭向蒙古展示宋軍軍力,使之不敢輕視自己。

    當時的南宋,已經沒有了選擇。別說報世仇,客觀環境就不容許南宋聯合金國,只能聯合蒙古。這在戰略上是正確的,雖然也會註定是悲哀的。

    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盡。金末帝戰死,金國滅亡。

    而下一步,就是南宋朝廷也走到了盡頭。

  • 3 # 彬州三笑

    南宋聯蒙滅遼簡直就是自殺。當時的情況是三國鼎立,南宋最弱,這跟當年的魏蜀吳三國最為接近!南宋應該採取互相牽制,但是當時的金也是自取滅亡,看不清當時的形勢,舉兵攻宋,南宋當時也沒辦法,只能聯蒙滅宋!一切的後果都是自作孽,不可活!

    其實南宋政府並非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最後走上“聯蒙滅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種“兩害相較取其輕”的無奈。

  • 4 # 蕭立誌

    聯蒙滅金政策的形成,對南宋而言。有其幾方面的原因:南宋的復仇意識;金朝錯估形勢,將可能的盟友推向敵方;蒙古勢力強大,南宋不得已而為之。

    對於宋金蒙三方的力量尤其是蒙古人的企圖,南宋朝廷上下並非無所窺測。面對蒙古洶洶南下,世仇金朝依然故我的情況下,南宋朝廷有兩派意見,一者扶持金朝,以之為對抗蒙古的遮蔽;一者認為應趁此機會滅亡金朝,並由此振奮精神,再圖抵抗蒙古南下的企圖。南宋大臣喬行簡認為,“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認為在蒙古人勢力興起的形勢下,金已經由過去的仇敵轉而為今天的緩衝國,只要金能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南宋繼續向金輸納歲幣也是未嘗不可的。蒙古勢力很強,已經具備了滅亡金朝的能力,等到蒙古滅亡金朝之後,與宋為鄰,對宋朝並不是一件好事。若不與金朝絕交,繼續輸納歲幣,則有利於金人抗蒙,這樣,南宋也有機會舒緩時間,組織力量,對抗蒙古人的南下。喬行簡的主張,在宋金世仇終於可以得報的情況下,難以得到贊同。南宋名臣真德秀等人主張"金人於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應該乘金朝遭遇蒙古進攻之機,停止向金人輸納歲幣,並出兵北上收復失地,以報君父之仇。"認為想以金人為遮蔽是靠不住的,應該乘“虜之將亡而亟圖自立之策,用忠賢,修政事,屈群策,收眾心”。宋朝應該儘快使自己強大起來,既可以改變自己原來在金朝面前的卑弱地位,又可以應付蒙古的進攻。

    南宋對金朝的態度,不同於與其他周邊政權。由於金兵南下,擄取徽欽二帝北歸,包括皇室在內的朝廷上下被洗劫一空。宋人對金人恨之入骨,宋朝雖多年積貧積弱,但收復失地以報世仇的呼聲從來沒有停止過。南宋朝廷認為皇室被擄,財富被劫。土地被佔,幸得趙構南逃,才為趙宋王朝保留一縷血脈,但也僅能偏安東南一隅。多年來興兵動武尚且不足以得到的滅金目的眼看就要成為現實,卻還要繼續屈辱地供給歲幣。大多數人認為喬行簡的看法是過於冷靜,是很難讓人接受的。真德秀的看法可取,一鼓而雪百年之恥,自然能得到眾人的贊同。因此“太學諸生黃自然、黃洪、周大同、家演、徐士龍等,同伏麗正門,請斬(喬)行簡以謝天下”。為報靖康之恥,宋朝最終選擇了不與金朝結盟。

    為報靖康之恥,宋朝最終選擇了不與金朝結盟。在戰爭開始,金朝滅亡指日可待的情況下,即使主張滅金以報世仇的真德秀,對於如何處理與蒙古的關係,也提出應該謹慎對待,“今之女真,即昔之亡遼,而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認為聯蒙滅金可能重蹈當年聯金滅遼的覆轍。在南宋朝廷內部,雖然“滅金”的聲音很響,但”聯蒙“的策略一直沒佔上風。但是最終使南宋和蒙古走到一起,南北夾擊,使金朝走向滅亡,主要是金朝錯估形勢,無視南宋朝廷的爭論,根本沒有想到宋朝也會存在有利於金宋聯合的因素,更沒有想到去爭取宋人聯合抗蒙,相反在得知南宋要斷絕歲幣的輸納後,大為不滿。盲目南下爭奪地盤,將可能的盟友推到了敵人一邊。為了解決金朝國內的危機,也為了懲罰南宋拒交歲幣的行為,於1217年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

    疲夏削宋金國自取滅亡之道

    嘉定元年(1208年)金章宗死後,衛紹王完顏永濟即位,金國開始逐漸處於下風。嘉定四年(1211年),金軍主力盲目出擊尋找蒙軍主力決戰,結果接連在野狐嶺、會河堡兩次會戰中敗北,主力野戰部隊損失慘重,一時之間兩河地區兵力空虛,局勢危如累卵。

    為避蒙軍鋒芒,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金國舉朝南遷,將兩河、山東地區拱手讓給了蒙古人。但事實上,當時蒙古人還不具備很強的攻城能力,金國還是可以把剩餘兵力重點佈防在幾個最重要的城市,也可以有效防止蒙古人深入金境抄略,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後,金國還是有能力做到穩固防守。但是放棄之後,不僅北逃的後路被切斷,而且丟失數百里戰略迴旋空間,反而不利於金國的生存。但即使如此,倘若穩固經營關河(潼關—黃河)防線,也不失為持平之策。南遷之後,金國大量增兵固守關河,蒙軍反而對此束手無策。眼見無法取得任何進展,嘉定十年(1217年),成吉思汗不得不留下木華黎經略漢地,自己則率領主力西征掠奪財富。

    雖然金國頂住了蒙古的攻勢,但此時輕易放棄兩河、山東的另一嚴重後果也開始顯現出來:僅憑河南一地產出的糧食根本無法供養30萬軍隊,金國陷入了嚴重缺糧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金國主戰派想到了“取償於宋”。之所以這麼想是因為金國主戰派盲目自信。當金廷議論遷都之事時,直學士孫大鼎就說:“吾國兵較北誠不如,較南則制之有餘力。”但他們忽視了一個明顯的事實:金國已經今非昔比,恐怕難以與宋抗衡。在這一點上,金國的主戰派並沒有清醒的認識。相對而言,主和派官員則要清醒的多。嘉定十年(1217年)金廷議論南伐之事時,右司諫許古就指出宋人“且知北兵方強,將視我為遮蔽,雖時跳梁,計必不敢深入”, 所以金國可以放心地全力對付蒙古。而且在對宋開戰後,升任平章政事的他也上書勸止攻宋以免使金國徒耗實力、腹背受敵。但金宣宗完顏珣與丞相術虎高琪等人一心主戰,並極力打壓主和派官員。最後,金國以“歲幣不至”為理由發動南侵,共計二十多萬軍隊在兩淮、京湖、四川三個方向對南宋發動了攻擊。但這個所謂的理由是根本不成立的。早在嘉定八年(1215年)金國就派王世安潛入淮南進行顛覆活動,意圖謀取楚州。此時他們就已經有了南侵的企圖,即使兩年後南宋恢復歲幣,他們也可以找另一個理由發動南侵。另外,《金史·食貨志》明確記載金國南侵是因為“貪其淮南之儲”。殊不知,南宋方面也有自己的難處。金國南遷之後,就有史彌遠、喬行簡等人支援恢復中斷數年的歲幣,“宜姑與幣,使得拒韃”。但此言論一出即遭到群臣反對,認為這是“召侮之端,致寇之本”,更有太學生痛斥這是賣國行為,要求將喬行簡等人處斬,一時之間史彌遠也沒有辦法。

    如果金國能象徵性減免部分歲幣,史彌遠就可以以此為理由強行透過廷議,但無奈金國沒有給史彌遠說話的機會,更嚴重的是,金國南侵打破了宋廷以金為屏障的幻想,相關的爭論也停止下來。這時,南宋為了自己的存亡,不僅對入侵金軍進行了堅決的抵抗,而且不斷尋找機會深入河南抄略以迫使金軍退兵。另外,為了減輕國防壓力,南宋還公開招納有實力的山東忠義軍,同時與西夏會師夾擊秦、鞏。

    這場戰爭一打就是七年。金國不僅未能達到“取償於宋”的目的,反而損失慘重:四川方向,在對蒙作戰中有著出色戰績的名將完顏阿鄰戰死蜀口;京湖方向,猛將黃摑阿魯答被俘;而在兩淮戰區,時全更是“一軍全沒”。正如《金史》所言:“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近喪”,“樞府武騎盡於南”。雖然宋廷此時還保持著清醒,並沒有對金國落井下石,但宋金聯合的可能性已經不復存在。

    另外,此前蒙古進攻西夏時,西夏也曾向金國求救,但金國卻趁火打劫,以致後來入侵南宋時,西夏堅定地站在了南宋一邊。可以說, 金國君臣親手葬送了抗蒙的大好形勢。正如《金史·宣宗紀》所言:“南開宋釁,西啟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補患”,金國的處境愈加被動起來在金國發動對宋戰爭之後,宋廷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再次與蒙古展開交往,以期減少自己承受的軍事壓力。嘉定十一年(1218年),蒙古再次遣使與南宋接觸,宋寧宗亦表達了與蒙古進一步接觸的意願。

    嘉定十三年(1220年),淮東制置使賈涉奉朝廷命令遣趙珙出使蒙古,並受到木華黎的熱情款待。同年,宋廷還派遣苟夢玉出使,並見到了成吉思汗。嘉定十六年(1223年),苟夢玉再次被派遣出使。可以說,這一階段宋蒙之間的聯絡比較頻繁,兩國關係不斷升溫。雖然有什麼外交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兩人帶回了大量關於蒙古的資訊,對宋廷的戰略決策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但嘉定十七年(1224年)新即位的金哀宗完顏守緒下令停止對宋戰爭後,蒙古對於南宋而言已經失去了制約金國的實際價值,宋蒙關係迅速降溫。恰逢此時金哀宗有意與南宋聯防武休,以防備蒙古繞道攻擊金國後方,無奈金國當權大臣認為此事有失顏面而力加阻撓,而南宋方面也不甚熱心,最後此事未能成行。

    在金國發動對宋戰爭之後,宋廷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再次與蒙古展開交往,以期減少自己承受的軍事壓力。嘉定十一年(1218年),蒙古再次遣使與南宋接觸,宋寧宗亦表達了與蒙古進一步接觸的意願。

    嘉定十三年(1220年),淮東制置使賈涉奉朝廷命令遣趙珙出使蒙古,並受到木華黎的熱情款待。同年,宋廷還派遣苟夢玉出使,並見到了成吉思汗。嘉定十六年(1223年),苟夢玉再次被派遣出使。可以說,這一階段宋蒙之間的聯絡比較頻繁,兩國關係不斷升溫。雖然有什麼外交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兩人帶回了大量關於蒙古的資訊,對宋廷的戰略決策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但嘉定十七年(1224年)新即位的金哀宗完顏守緒下令停止對宋戰爭後,蒙古對於南宋而言已經失去了制約金國的實際價值,宋蒙關係迅速降溫。恰逢此時金哀宗有意與南宋聯防武休,以防備蒙古繞道攻擊金國後方,無奈金國當權大臣認為此事有失顏面而力加阻撓,而南宋方面也不甚熱心,最後此事未能成行。

    不過事情很快出現了轉機。寶元三年(1227年),蒙軍悍然進攻南宋川陝戰區,由於四川制置使鄭損擅自做出了棄守關外五州(階州、成州、鳳州、西和州、天水軍)的錯誤決定,致使自吳玠時代以來南宋經營百餘年的“三關五州”防禦體系徹底瓦解。這就是著名的“丁亥之變”。

    此後,南宋對蒙古愈加冷落,朝內再無和蒙之議,甚至還與金國開展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其中,湖南轉運使趙汝譡與之前被俘的黃摑阿魯答在潭州商議聯合抗蒙之策,兩淮戰區的趙範、趙葵亦與金國將領完顏合達、移剌蒲阿約定共同防禦蒙古。

    由於沒有宋的支援,蒙古對金作戰依然沒有取得進展,陷入了“入關不能,渡河不可”的尷尬境地,無計可施的蒙古人只好另想他法。寶元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的時候曾經留下遺言:“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

    但成吉思汗的想法過於簡單了,南宋方面早就識破了蒙古的企圖。所以,紹定三年(1230年)蒙古派遣李邦瑞使宋的時候,宋廷直接選擇了拒絕其入境。由此可見,南宋的外交還是很務實的,與蒙古交往也不過是互相利用的權宜之計,其最終目的還是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聯蒙滅金決策的最終形成

    紹定三年(1230年)蒙軍進攻鳳州後,利州路安撫使兼知興元府郭正孫就根據蒙軍遊騎動向推斷出蒙軍必將由東道入宋境,但桂如淵卻接受了蒙軍“必自西入宋境”的錯誤意見。這似乎已經註定悲劇即將釀成。

    紹定四年(1231年)四月,蒙軍果然從東道入境,一時之間宋軍來不及重新部署,只能眼睜睜看著蒙軍入境。更為惡劣的是,桂如淵此時忘記了自己的責任,不僅沒有組織有效抵抗,反而逃到合州躲了起來。後來局勢惡化,又主動為“借路”蒙軍提供糧草和嚮導,蒙軍順利的通過了四川。

    在這種情況下,宋廷又急令京湖制置使陳賅領兵增援四川。但陳賅並沒把此事放在心上,以為只是蒙古遊騎前來騷擾,只派了三千人前往金州。很快,蒙軍擊敗金州宋軍,迅速沿漢水直下京西南路。此時陳賅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急調孟珙前去攔截,但為時已晚,逃過孟珙追擊的蒙軍順利進入金國境內。

    但這只是過了第一關,很快,疲憊不堪的蒙軍就發現等待他們的竟然是以逸待勞的15萬金軍。原來,窩闊臺也沒有按原計劃進攻潼關、牽制金軍,而是按兵不動長達四個月之久,使得金軍在得到蒙古“借路”的訊息後,立刻調重兵南下佈防。很快,4萬蒙軍被15萬金軍團團包圍,在金軍的持續打擊下,蒙軍處境愈發艱難。但由於主帥完顏合達、副帥移剌蒲阿之間相互掣肘,金軍數次貽誤戰機,最終讓拖雷等來了一場救命的大雪。這場大雪下了三天三夜,金軍自進入中原以來還從未遇到如此寒冷的天氣,以致“僵凍無人色,幾不能成軍”,而蒙古人常年生活在塞北,比較適應這種天氣,拖雷於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出擊,在三峰山之戰中大敗金軍。

    窩闊臺得知三峰山大捷的訊息後非常震驚,與拖雷會師後不僅沒有繼續發動攻勢,反而在局勢非常有利的情況下率領大部分軍隊北返,並在歸途中毒死了拖雷。但即使這樣,金國賴以生存的關河防線已經殘破,精銳部隊遭到毀滅性打擊,已經離亡國不遠了。

    對南宋而言,此時的金國已經沒有作為屏障的價值了。就在這時,聯蒙滅金開始成為主流觀點。按照《宋史·理宗紀》以及《宋季三朝政要》的記載,紹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蒙軍再次進攻金國的時候,南宋也出兵相助一起圍攻開封,但具體情況語焉不詳。最後開封城破,金哀宗被迫逃往蔡州。

    但氣息奄奄的金國並沒有放棄。之前完顏仲德提出過“進取興元,經略巴蜀”的建議,只是當時金哀宗被蒙軍一路追殺無暇顧及。待逃到蔡州後,金哀宗便有意實施此計劃,並以蠟丸密令粘哥完展“集大軍與上會與饒鳳關,出宋不意取興元”。另外,從三峰山逃脫的武仙亦收攏潰軍十萬人,意圖西進以迎金帝入川。

    但此時南宋不會再給金國任何機會了。朝廷得到邊報之後,孟珙奉命主動出擊,先迫降了鄧州、申州,後又大敗武仙於馬鐙山,“降其眾七萬”,八月十三日攻克唐州,徹底切斷了金哀宗西逃之路。

    眼見形勢不妙,金哀宗又派遣阿虎帶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南宋不出兵,可惜為時已晚,此時的金國已經不具備作為“唇”的實力了。不過,史彌遠也很猶豫是否要跟金國“連和”,以致廷議未決。

    於是,史彌遠之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問計於孟珙,孟珙說了如下一番話:“倘國家事力有餘,則兵糧可勿與。其次當權以濟事。不然,金滅,(蒙古)無厭,將及我矣。”這也就是說,南宋尚不具備坐觀成敗的實力,不如趁機“和蒙”,儘量拖延必將到來的宋蒙大決戰,使南宋獲得足夠的準備時間。另外,這樣也可以趁機搶得一些地盤以增加戰略縱深,並向蒙古人展示自己的實力,使之不敢輕視自己。而且,無論南宋出不出兵,金國都滅亡在即,因此此次出兵的重點不是滅金而是“和蒙”,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南宋唯一正確的選擇。

    孟珙這番話打動了史嵩之。之後,史嵩之又說服史彌遠做出聯蒙滅金的決定。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嵩之最終下達了出兵的命令,孟珙、江海率忠義軍2萬運糧30萬石北上,抵達蔡州城下與蒙軍會師。

    南宋出兵助糧,固然有“執仇恥”的目的,但最根本的目的,在於“和蒙”,這是符合南宋利益的正確之舉,是南宋唯一正確的抉擇。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了金國最後的據點蔡州城,金哀宗完顏守緒匆忙傳位後自縊身亡,金末帝完顏承麟亦在亂軍中被殺死,金國滅亡。由於宋軍表現突出,最後分得了大部分戰利品,其中就包括完顏守緒的屍體。在滅亡金國的過程中,南宋收復了壽、泗、宿、毫四州及漣水一軍,加上消滅李全所得之海州,共五州、一軍、二十縣之地,兩淮全境收復。京西又得唐、鄧、息三州十一縣,京東得邳州二縣。從這一點來看,南宋在“聯蒙滅金”這一事件中還可以算是受益者。

  • 5 # 風雪西樓夜

    今天來看,南宋的滅亡真的好像是北宋滅亡的再版與輪迴,或者說是一出歷史的悲劇被重演,搬上了南宋的舞臺。

    當初北宋“聯金滅遼”純屬於沒事找事,主動找人家金國締結“海上之盟”,結果是與虎謀皮、自取滅亡。而南宋的“聯蒙滅金”,在某種意義上說,南宋從頭到尾都處於一種相對被動的狀態,完全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被聯盟”。

    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宋論》一文中所說:“會女真以滅契丹,非女真之為之也。女真無籍援於宋之情,亦無遽思吞宋之志。”“會蒙古以滅女真,則宋未有往迎之心。”

    那麼,宋朝又是怎麼被迫走上了“聯蒙滅金”的道路上去的呢?

    開禧三年,就在宋金兩國忙著簽訂“和議”之時,稱帝僅一年的成吉思汗就向金國人動手了。公元1127年夏天,蒙古軍隊一路攻城拔寨,連下撫州、宣德、居庸關。到了1213年,蒙古大軍竟然在圍困金國中都的同時,又騰出手來兵分三路,“攻取河北、河東、山東諸郡邑,”把金國人殺的心驚膽戰,風聲鶴唳。

    在這種形勢下,金國人已經被嚇破了膽,決定遷都,將首都從中都燕京遷往汴京。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金國遷都是一個極其愚蠢的決定。

    一方面無異於把廣袤的關外之地拱手讓給了蒙古,喪事了立國的基礎,動搖了國之根本;另一方面,燕京依山近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汴京周圍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極易遭受攻擊。

    北宋將都城設立在汴京,已經吃了無險可守的虧;按理說,前車之鑑,金國應該清楚的很,可是金國人被蒙古人打怕了,成了驚弓之鳥。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不是蒙古人的對手,就往南邊逃吧。打不過蒙古人,南宋總能打得過吧,把在蒙古人損失的,從南宋那裡補回來。在這麼一種思想的指引下,金國人一邊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又一邊打南宋了。

    對於塞外草原颳起的一股蒙古旋風,南宋很早就注意到了。早在紹興十二年(1142年),因出使金國被扣留羈押的著名文學家洪皓,就在他的書信中提到了金國“彼方困於蒙兀(蒙古)”,而在嘉定四年(1211年)蒙金戰爭初起時,戶部員外郎餘嶸出使金國見金軍潰敗,歸來時即準確地預見道:“今韃靼堅銳,即女真崛起之初。而金人沮喪銷耍,有舊遼滅亡之勢。”現在蒙古人厲害,就跟當初女真人崛起的時候一樣厲害。看樣子,金國要滅亡。

    這時候的南宋並沒有想著趁人之危,只想置身事外。嘉定七年,成吉思汗派遣使臣來到南宋,送來文書及絹畫、地圖等物,希望與南宋聯手滅金。不過,南宋朝廷拒絕了,並把蒙古使者驅逐出境了。

    在今天來看,這種置身事外的做法固然不能說是一種上策,但在國際形勢很不明朗且錯綜複雜的情況下,坐山觀虎鬥,不失為一步好棋。

    令人遺憾的是,後來,南宋再也沒有辦法置身事外了。

    由於經常聽到出使經過的使臣回來說金國被蒙古人揍的鼻青臉腫,快不行了。朝中一些大臣便主張把握時機,應該趁著金國人被蒙古人打的找不著北的時候,正好落井下石,不再給女真人歲幣。

    不過,也有反對這一做法的,不但要繼續給金國人歲幣,而且還要再增加,以此援助金國人抗擊蒙古,讓金國阻擋住蒙古人的鐵騎,成為南宋阻隔蒙古禍水南流的“防火牆”。如淮西轉運使喬行簡在給宰相的上書中就持有這樣的觀點,在他看來,蒙古之勢可憂,在這種情況下,金國就不再是仇敵而成為屏障了,因此“宜姑與幣,使得拒蒙古。”

    就在南宋朝廷圍繞是否給金國“歲幣”問題爭執不休時,成吉思汗去世了,並留下遺言,希望繼任者能夠向宋借道,進軍唐、鄧,直抵汴京滅金。

    窩闊臺即位後,於公元1230年7月親率大軍伐金,並派使臣到南宋,要求南宋出兵夾攻金國。南宋考慮到之前金國主動攻擊自己,再加上金國已經被蒙古打的節節敗退,認為金國滅亡是遲早的事,就答應了蒙古人的要求,一起夾攻金國。

    蒙古由於得到了宋軍強有力的支援,一度處於膠著狀態的蒙金戰局很快就得到了改觀,戰爭的天平開始朝著有利於蒙古軍隊的方向傾斜。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兩國軍隊合攻中原腹地蔡州,這也是金軍的最後據點。金哀宗感到窮途末路,就向南宋求和,以此緩解金軍壓力。在心中竭力強調宋金之間唇齒相依、唇亡齒寒,希望宋能與金聯合,共同抵禦蒙古人。但南宋眼看金國滅亡在即,不假思索地拒絕了金國的乞和請求。

    就這樣,在徹底的絕望中,金國最後兩位皇帝,一個無奈自殺,一個死於敵軍之手。完顏皇家宗室被蒙古軍隊全部殺死,共立國120年的金國就此滅亡。

    金國滅亡後,南宋就成了蒙古人打擊的目標,1279年,南宋滅亡。

  • 6 # 秋雨魯北說歷史

    北宋聯合金朝滅遼朝後得到了幽雲十六州,但是因為宋徽宗和宋欽宗對此區域的不重視最終導致了金朝發動偷襲而導致國家滅亡。然而南宋的形勢是非常不同的,成吉思汗雖然去世但是蒙古已經將金朝打殘西夏收復,中亞也被平定。金朝被被打敗已成定局南宋參不參與都對結果影響不大。

    聯宋滅金是成吉思汗留給窩闊臺的統一大計

    在西征花拉子模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成吉思汗回師賀蘭山意圖消滅西夏,西夏國王決定正式投降而蒙古軍卻將西夏國王等全部屠殺,西夏滅亡。成吉思汗就在此時病逝,為消滅金朝他建議自己的繼承人藉助南宋的力量消滅金朝。

    金朝是蒙古以及南宋都是有仇恨的國家,這為兩國建立起聯盟創造了基礎。加上此時的金朝原國都中都也就是北京城已經被蒙古軍佔領,國家的實力一落千丈,因此這也為南宋也就加入了這場滅亡金的戰役提供了條件。

    取道宋地滅金雖然遭到了南宋的反對,但是逆境中蒙古軍卻取勝金朝

    由於蒙古軍隊勢在必得,雖然借道四川遭到了南宋軍隊的追擊和抵抗,但是拖雷的蒙古軍還是順利的從四川繞道進入了河南。此時的金朝將國都遷址了汴京也就是開封,為了消滅金軍主力拖雷的蒙古軍藉助大雪之勢在三峰山之戰中將金軍主力打垮,從此金朝再也沒有實力繼續抵抗蒙古軍的南下。

    但是金朝沒有坐以待斃想進入四川以圖未來,南宋在明晰金朝的動向後,積極備軍在四川擊敗了聚合的金軍,挫敗了金朝想進入四川的設想,此時的南宋和蒙古在軍事上已經達成了聯盟的態勢。

    最終金朝在宋蒙聯軍的攻擊下在1234年滅亡了,有人說金朝滅亡了南宋也距離滅亡不遠了,只可惜這個時候的蒙古軍實力強大而南宋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聯盟滅金也是無奈之舉而蒙古打敗金朝也是歷史的必然,不會因為南宋的參與或者不參與而改變。

  • 7 # 雄鐵

    主要是統治階級奉行儒家思想的侷限性使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灌輸給青年的理想,無人傾心伐謀攻戰之術,不知道立國之本。如果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改成修身齊家強國強天下,一兩字之差,含義就會大不相同了。治國平天下的目理念是當官,追求的安逸的生活,培養不出傑出的經濟學家、軍事學家的,結果也是不能平定天下的。強國強天下是建設強大的國家,只有經濟、軍事強大才能立國。強國的過程意味著奮鬥,不一定是做官。比如新中國大批的軍事科學家,為兩彈一星做出了巨大貢獻。等等。追求不同,結果就會不同。就樓主提出的問題來說,在這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國度裡,有幾人是頭腦清醒的?誰還會去理會什麼教訓!

  • 8 # 歷史名將錄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的是,南宋的這個“聯盟滅金”戰略確定,可以說是南宋十分正確的選擇。不同於,北宋時期宋徽宗的好大喜功,“聯蒙滅金”實際上是南宋朝堂,根據對現實局勢的考量,而做出的一個重大決斷。這是因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後,立馬就引起了南宋方面的重視。正是這樣的背景下,南宋也進入了同蒙古的曖昧期。以至於,在窩闊臺時期,南宋最終決定實施“聯蒙滅金”戰略,並因此,在短時間內得以收復壽、泗等州。那麼,我們就跟隨著歷史的線索,來了解下南宋做這個戰略決斷的原因。

    我們在提到這個戰略的時候,便不得不提到發生在百年前的“靖康之恥”。正如成吉思汗所說的“宋金世仇”一樣,“靖康之恥”一直都是懸在南宋君臣頭上的一把利刃。而且,南宋此前對金國發動的北伐,很大程度上,也都有著“君父之仇”的影子。由此可知,這樣一個滅金雪恥的機會,南宋自然不會錯過,這也是為何南宋都與蒙古帝國保持一定聯絡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事關南宋存亡的大事,南宋君臣自然不會憑藉個人情緒來做出決斷。如果我們嘗試深挖這段13世紀的歷史時,便能發現,這中間實際上還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當時,金朝的皇帝金哀宗曾向南宋皇帝發去信函,在信中大發唇亡齒寒之理,根據史料記載則為“滅國四十,夏亡及於我,我亡及於宋。”由此可見,唇亡齒寒的道理,南宋方面並非不瞭解,可是南宋依然選擇了“聯蒙滅金”,實際上也是懾於蒙古騎兵的兵鋒。

    “聯蒙滅金”戰略確立前,金朝的覆滅,實際上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雖然,金朝此前憑藉著“關河防線”,曾一度遏制住了蒙古大軍的南進步伐,可這也僅是在拖延覆滅的時間。對於蒙古大軍的所向披靡,南宋方面並非一無所知。而根據後世學者的研究,南宋在選擇“聯蒙滅金”的時候,也有些許無奈的色彩。並且,南宋對這個戰略的確定,也是三峰山之戰金軍精兵良將,損失殆盡後,所確定的。

    其次,南宋選擇最終站在蒙古大軍這一邊,同金朝對南宋的過分欺壓,也有著很大的關係。除了金朝要求南宋歲歲納貢稱臣外,金朝皇帝在滅亡前,還啟動了這樣一個戰略。這個戰略便是“取償於宋”,這個戰略的意義在於,金軍既然無法同蒙古大軍對壘,那就從弱小的南宋那裡得到補償。於是,當時的中原大地形成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當蒙古大軍橫掃黃河以北的時候,金朝則屢屢派出大軍伐宋。這樣的情況下,金朝無疑將南宋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歷史就是這樣,看起來“聯蒙滅金”戰略重蹈了此前的覆轍,可實際上,我們透過歷史的迷霧,便能發現,南宋在做這個戰略決斷的時候,有著諸多現實的考量。雖然,這之後的“端平入洛”給了蒙古大軍以滅宋的口實,可這也只是提前了蒙宋戰爭的時間而已。

  • 9 # 史話論今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1233年面對神仙也救不了的金國,南宋‘聯蒙滅金’,終於出爐。

    第一,金國敗局已定,如果聯合金國,到時候蒙古必然馬上掉頭攻打南宋。與其如此,還不如聯合蒙古,不激怒蒙古,儘量拖延必將到來的宋蒙決戰,為南宋的備戰爭取時間;

    第二,聯合蒙古滅金,還可以趁機搶一些地盤,既增加戰略縱深,還能增強實力;

    第三,透過戰爭向蒙古展示宋軍軍力,使之不敢輕視自己。

    當時的南宋,已經沒有了選擇。別說報世仇,客觀環境就不容許南宋聯合金國,只能聯合蒙古。這在戰略上是正確的,雖然也會註定是悲哀的。

    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盡。金末帝戰死,金國滅亡。

    而下一步,就是南宋朝廷也走到了盡頭。

    對於宋金蒙三方的力量尤其是蒙古人的企圖,南宋朝廷上下並非無所窺測。面對蒙古洶洶南下,世仇金朝依然故我的情況下,南宋朝廷有兩派意見,一者扶持金朝,以之為對抗蒙古的屏障;一者認為應趁此機會滅亡金朝,並由此振奮精神,再圖抵抗蒙古南下的企圖。

    事實上,南宋政府一直在根據時局變化不斷調整對蒙對金的策略,而“聯蒙滅金”決議的出臺也是幾度峰迴路轉,最終在很多意外事件的促成下,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聯蒙滅金的道路。而且從過程來看,南宋政府並非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最後走上“聯蒙滅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種“兩害相較取其輕”的無奈。

  • 10 # 李飛熊

    南宋和金的宿怨

    “靖康之恥”發生之後,南宋建立。但對於這份國仇家恨,許多有血氣的南宋軍民並未忘記,甚至發出了“臣子恨,何時滅”的吶喊。雖然南宋的最高統治者一意媾和,但南宋和金國一直是在打打停停。南宋想要收復失土,金國想要吞併南宋。只是雙方都沒有佔到絕對的實力,並無完全吞併對方的能力,“且守且和”是南宋的一個主基調。

    因此,南宋和金國呈現出一副詭異的相對平衡的局面。但由來已久的宿怨卻是無法消除,雙方都明白對方的那點小心思。而反觀蒙古,因為中間隔著金國,和南宋的關係倒不是這樣劍拔弩張。雙方的感情基礎,是後期合縱連橫的一個重要因素。

    金國驕傲自大

    金國在採石磯、川蜀等各個方面試圖開啟缺口,從而長驅直入滅掉南宋,後來甚至建立了偽蜀政權。對此,金章宗自得地說道:“吳曦(宋將,投降後被金封為偽蜀王)之降,朕所經略。”雖然吳曦叛亂很快被平定,川蜀又回到南宋手中,但南宋對於金國一直處於警惕的狀態。而金國對於南宋的戰鬥力也看不上眼,一直索要大量的金幣。後期,金國發生內亂,削弱了自身的實力。再者,被蒙古揍得滿地找牙的金國,也暫時無力南侵。

    得知了金國內部情況的南宋軍民,向當政者施壓,要求減少歲幣的數量。但此時金國的最高統治者,仍舊把南宋當作孱弱的對手,對於減少歲幣的提議自然極為不滿,仍舊要按原先商定的數量進貢。而且,為了補償被蒙古侵佔的河北地區,金國又想著從南宋補償回來,發動了幾次對南宋的大規模入侵。但此時的金國實力已經嚴重不足,雖然也能打下一些城池,但卻敗多勝少。

    南宋皇帝的昏庸

    南宋除了宋孝宗作為大有可觀之外,其他的皇帝不是一心苟安,便是昏庸無能,使得權力被奸臣操控。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這些奸相,身居高位而無能力,亦缺乏長遠的戰略目光。在史彌遠時期,蒙古已經開始透過南宋領土攻打金國,並且聯合南宋攻金。宋理宗命令大臣商議此事,最終結果是宋派兵參與蒙古圍攻金國汴京的戰役。

    南宋後期的皇帝大多昏庸,權力不是操縱在權臣手中,便是操縱在後宮手中。攤上這樣的皇帝,再加上奸臣當道,對內、對外的朝政可想而知。在這種背景下,南宋和蒙古聯合攻金成為常例。而且,蒙古許諾,等打下金國之後,黃河以南的土地歸還南宋。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南宋徹底投入了蒙古的懷抱。

    南宋對蒙古戰略判斷失誤

    南宋和蒙古的聯合,和金國的糟糕表現也有關係。曾經戰力勇猛的金國,在蒙古面前也表現得不堪一擊。南宋上下斷定,金國被滅已經是必然的結果,自然是想著分一杯羹。再加上蒙古給畫的大餅,更加堅定了南宋聯合蒙古滅金的決心。而且,南宋君臣認為,攻打完金朝的蒙古,將會暫時無力侵略南宋。在這段時期內,南宋可以休養生息。

    但是最終,蒙古滅金之後,並沒有按原先約定讓出土地,只是劃了少量地區給南宋。宋理宗當時並沒有據理力爭,接受了既定事實。等到蒙古主力北歸之後,宋理宗又接受了部分官員的建議,開始武力奪取黃河以南的土地。此後,蒙古開始入侵南宋。

    北宋聯金滅遼,結果發生“靖康之恥”,北宋滅亡。等到了南宋的時候,統治集團並非沒有吸取這個教訓。只是此時蒙古(畫出大餅,眼見南宋的戰力是渣渣,遂生吞併之心)、金國(戰力削弱卻步步緊逼,想著從南宋找補回損失)、南宋(昏君奸相,認為金國必將滅亡,貪圖黃河以南的土地,對蒙古嚴重的戰略誤判)。這些因素機緣巧合地交織在一起,最終使得南宋統治集團戰略規劃出現嚴重偏差。假如金國和南宋都能對當時形勢做出正確估計,雙方抱團取暖而不是相互攻伐,說不定兩國能生存的時間還可以更久。

  • 11 # 微點觀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先要回顧一下“靖康恥”發生的背景,宋遼兩國“檀淵之盟”後止戈休戰,承平日久的兩國,開始了腐化奢靡生活。

    遼當時情況比宋稍微複雜一點,境內民族成分複雜,女真族在遼國深受欺壓,他們的首領,阿骨打率領族人奮起反抗,此時的大遼鐵騎,早已不復往日雄風,以絕對優勢兵力,卻被女真人打的節節潰敗。女真人暗中聯絡宋共擊遼,許諾會把燕雲十六州還給宋,而能擁有燕雲十六州,是宋建國以來最大夢想,所以撕毀與遼和平協議,與金簽訂海上之盟。

    後來的情況大家都清楚了,女真人建立的金透過宋遼交戰,徹底看清了宋的實力,於是滅遼後,順勢覆滅了北宋,也就有了“靖康恥”的悲劇。

    轉眼之間,偏安的南宋政權,與金南北對峙,也已百來年,就在此時,金遭遇了和遼一樣的命運,被境內受壓迫的蒙古人打的毫無脾氣,這時南宋朝堂上,大多數人看的比較明白,所謂唇亡齒寒,連金抗蒙是最佳選擇,但是此時的金,卻是很硬氣,採用兩邊開戰的打法,也就是“北失南補”策略。

    南宋也很無奈啊,總不能被動挨打吧,於是奮起反擊的宋軍,胖揍了一頓金軍,最後形式愈發危急,在即將亡國的邊緣,居然才想到聯合宋,講述唇亡齒寒的道理,宋分析當時的形式,金只剩一城之地,聯合起來共抗蒙古的價值不大,還可能招致蒙古的怒火,還不如順勢連蒙獲取最大利益,於是不作不死的金被滅了。然後似曾相識的歷史,再一次的上演,蒙古滅金後,也隨便找個藉口,開始大舉伐宋,雖然宋也硬氣了一回,堅持了近半個世紀,但最後還是勢弱被滅。

    所以,相似的歷史發生兩次,並不是因為宋不吸取教訓,而是世事無奈,但說起來若不是北宋當初背盟遼,或許就沒有後來慘禍,時也勢也!

  • 12 # 小侯fisker

    後人站著說話不腰疼。試問你站在當時的情況而不知道後面發生什麼的時候,你怎麼選?

    歷史最忌諱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來研究。各種天馬行空在後世看來應該可行的方案放到當時的情景中,是如此的荒唐可笑。你是當事者,你不知道後面會發生什麼,你做各種異想天開的決定,不用到那件事發生,當時你就會被一棍子打死。

    政治不是這種趙括玩的,他們只是另類的鍵盤俠而已

  • 13 # 與狼共舞說歷史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做一個假設:假如南宋當時不執行聯蒙滅金的策略,那麼就剩下兩種生存方式,坐山觀虎鬥和聯金滅蒙。

    坐山觀虎鬥

    先看第一種假設:坐山觀虎鬥。如果南宋不聯合蒙古攻打金國,那麼蒙古對於滅金計劃必定會有所改變,誰也不想自己和別人斗的兩敗俱傷之際,再被第三者趁火打劫,坐收漁翁之利。因為金國在當時而言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個道理蒙古還是懂得。

    如果蒙古當時單方面對抗金朝的話,並沒有百分百的勝算,甚至是旗鼓相當的一個局面。所以蒙古一旦聯宋失敗,那麼必定會選擇其他戰略,甚至是聯金滅宋。相對來說,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聯合要比同漢人的聯合更容易一些,因為漢人在當時草原民族心中的標籤就是狡猾奸詐。另外一點,雖然蒙金有世仇存在,但在國家未來面前,化干戈為玉帛為不是不可能,畢竟有先例存在。

    聯金滅蒙

    再看第二種假設:聯金滅蒙。這條策略對於當時的南宋朝廷而言既不現實也難以企及。首先北方地區當初是被金國人南下吞併,南宋朝廷才被逼南下,偏安一隅,不論是南宋朝中文武大臣還是國中百姓,對於金國人早已恨之入骨,何談聯合?

    其次,“靖康之恥”的屈辱往事還歷歷在目,宋徽宗、宋欽宗兩位北宋末代皇帝,以及南宋抗金將士、百姓的屍骨未寒,如果南宋統治者選擇聯金滅蒙,恐怕大軍還未跨長江,就已經民怨四起、人人舉旗,先滅在自己人手中。反觀南宋和蒙古政權,二者之間並沒有太多的深仇大恨,只是種族文化上的差異,想兵戎相見還需要一定的藉口。

    綜合而言,南宋在當時只能選擇聯蒙滅金這條政治策略,這也是對南宋最有利、最有希望的一條路,殊死一搏和坐以待斃二者相比起來,當然選擇前者。

  • 14 # tony694

    南宋已經在蒙古的壓力下,聯合蒙古滅了金。實際上宋朝一直在走老路。北宋聯合金滅了遼。後來金滅了北宋。南宋在蒙古的壓力下聯合起來滅了金。後來南宋又被蒙古所滅。宋朝就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

  • 15 # 文獻歷史

    聯合蒙古滅金,是因為當時南宋覺得金國的實力比蒙古強大。或許大家說不能啊。大家要知道,金國在護步達崗之戰,2萬金國鐵騎追著70萬遼國大軍殺。有人說是因為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是士氣問題,大家忽略了最重要的,金國有當時人馬具裝的重灌騎兵,鐵浮屠。而且他比今天甘肅寧夏的也是人馬具裝的重騎兵,鐵鷂子,要人數上多的多。而且還有重傷騎兵柺子馬,跟弓箭柺子馬騎兵。

    最後蒙古也有重灌騎兵,而蒙古的輕裝騎兵的套馬杆,套馬索戰術給打敗。不跟你正面剛,直接用長長的套馬杆,套你,拉你下馬,或者兩三個騎用套馬索,套你脖子。最後滅了金國的重灌騎兵,下面圖片是外國文獻中的蒙古的重灌騎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最近播出的《新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