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美覺樂
-
2 # 終將長大
家長應不應該逼孩子學習?應該。!
孩子分兩種: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學習習慣極好,當家長推門想喚他起床準備上課時,發覺他已經收拾好了房間,坐在書桌前等著老師開課了!
他不僅守時,上課注意力還非常集中,緊跟老師授課的步伐,積極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他十分明瞭學習的重要性,知曉知識改變命運的真實含義,這還僅僅是學習的方面。諸如有教養,彬彬有禮,陽光積極,熱心善良等等優秀品質,別人家的孩子也是具備的。
自己家的孩子就差太遠了。7:30上課,6:50開始催促起床,之後每隔5分鐘叫一次,直到7:25,他才依依不捨的爬出被窩,利用2分鐘時間完成洗臉刷牙上廁所,然後呆愣呆愣的擠進教室學習。
不到最後一刻,作業就是不提交!老師佈置的尚且如此應對,家長若在提議多做兩道題,還不百般推阻?
其他方面就更別提啦,邋遢懶散,不主動和人打招呼,做事情虎頭蛇尾,有始無終……
你家的孩子屬於哪一種?我是一名老師,別人家的孩子見過,太少!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土生土養的自家熊孩子。
他們自律性差,就像陀螺,你撥一下,他轉一轉,你不撥,他原地不動。他們真實的存在於你的身側:“媽,我的褲子呢?”“媽,我餓了!”“媽,我能玩會兒遊戲嗎?”
為人父母,不逼迫他們一把,難以成才!
我經常給班上的學生說一個真實的例子:我上學時,班上有兩名同學,一名家庭條件富足,上有兩個姐姐,他是兒子,又是老小,父母寵溺。一個因父親出車禍離世,母親是清潔工,靠微薄的收入養活他和妹妹。
中間過程省略,只說結果。
家境窘迫的這個考上了醫學院,現在在廣州一家醫院工作,他妹妹學習不如他,當了護士,他利用自己的人脈給妹妹找了份工作,母親也跟著去了廣州。家庭條件好的這個,我們經常會見到他,他也有工作,每天早晨開著垃圾車來學校收垃圾的就是他!
不用唏噓,感嘆人生多變,命途多舛!不努力學習,只能干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就像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
是的,為了成就感和尊嚴,作為家長的你,不在他們年少無知的時候逼他們一把,助他們成功,更待何時!
-
3 # 育鄰人
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必須方向明確、行為準確。
孩子天生對新事物好奇,是天生的學習“專家”,童年時期的孩子學什麼都快、對什麼都好奇,他們天生自帶學習能力,這也是教育活動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學習好一項成長技能的三要素:成長環境、耐心督導、及時實踐反饋,自然與法律賦予每個人平等的生存權利、“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人人生而平等”,然而世界上卻並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文化信仰、不同的成長習慣......這一切都源於他們出生之後接受了不同的教育。
為孩子成長指引方向成長環境
人們常說:“造物弄人”,即命運弄人,也就是環境影響個人的成長進步。人類社會是依靠群體力量共同成長進步的,人類社會是由具有不同職能分工的個體組成的,同時每一個個體也不能離開群體而獨自存活。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您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任何個人行為只有符合群體發展需求,才能被同伴認可,自己才能獲得較好的社會地位,學習的根本任務就是習得與融入群體社會生活相適應的綜合技能。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足見個人成長深受文化環境影響。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名校學區房,甚至部分家庭為了讓孩子接受西式教育,舉家移民或者將小孩子寄宿到國外,凡此種種都是家長在自我認知範圍內追求對孩子更好教育的急切向往。文化環境是影響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社會力量,今天雖然社會發展在網路推動下已經非常平等了,但是農村仍在生活見識、教學資源上不及城市,而普通城市又趕不上所謂的一線大城市。
學習成長中的一個自然現象就是“人多飯菜自然香”,學習活動更像是追求你好我要更好的遊戲活動,在群體性“有氛圍”的環境下孩子們更樂意學習,學習中的孩子們猶如運動場上的田徑選手,誰也不願被別人落下。因此,我們能夠看到好學校、好班級是人人爭優,而一旦孩子落單就變得對學習毫無鬥志、提不起興趣,進入“破罐子破摔”的惡性迴圈之中。
進步的本質是追求相對成長優越感,教育活動的本質是傳承人類文明智慧成果,是一群人【師長】用自身的言行示範點亮另外一群人【孩子們】。成長進步的本質是孩子透過模仿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也就是追求相對的成長優越感。且看生活中所通行的學分考試育才制度、選拔用人制度,無一不是利用“相對優勢”原則遴選出來的。學習的本質也就是為了追求在特定環境下的相對更好,從而獲得成長曆程中的相對優越感,而如今獨生子女與實行“精養”教育的家庭,孩子們已經很難找尋到合適的對比物件了,進而讓孩子們失去了成長路上的自由對比樂趣。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追求更好是所有生命體的共同期待。奧運競技精神:“更高、更快、更強”,成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貧窮與富餘、幸福與不幸、高與矮等等都是相對概念,每個人都有追求相對更好的意願。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一直都在不斷的追求相對更好,孩子學習講話從字、詞、句,再到流利的與朋友交談,最後才是掌握語言文字的寫法、含義、寫作;孩子學習行走的方法從邁步、踏步,最終到自如行走......學習的階梯就是從基礎一步一步深入的,也就是不斷的追求更好。更好分為與自己對比更好、與同伴對比更好,與自己對比更好難以察覺,而與同伴對比是否更好一眼便知,比如跑的更快、跳的更遠、作業完成的更快、試卷得分更高......與同伴對比的相對更好無處不在而又無所不包。所以,教學活動需要充分呼叫孩子追求相對的優越感的成長心理,讓孩子們能夠在相互拼比中共同進步。
母親耐心教導耐心督導
人們常說:“背景”,家庭就是每個成功人士最大的背景。家庭是孩子生根發芽的地方,是“起跑線”、也是人生成長曆程中的補給站。人格心理學家說:“家庭對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們對人格發展看法的基石。”家庭不僅僅為孩子的成長髮育提供必要的衣、食、住、行,孩子為孩子的人生成長規劃方向,提供給孩子接入社會生活的紐帶。大凡成功人士與其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家庭為之規劃的成長道路密不可分,古有“孟母三遷”只為給孩子找到適合成長的生活環境;美國的戴爾·卡耐基和法國的拿破崙·希爾的成功均深受家庭影響......
愛迪生8歲那年上學了。他不僅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反而常常會使老師恩格爾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術課,老師在講解數學題,愛迪生突然向老師發問?“老師,2+2為什麼等於4?”老師覺得愛迪生又笨又調皮,他反問道:“不等於4難道等於5?”愛迪生很想弄明白數字的奧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問老師:“2+2為什麼不可以等於5呢?”老師恩格爾大為惱火,他厲聲訓斥道:“愛迪生,你故意搞亂,給我滾出去!”愛迪生遭到責罵,委屈地奔出教室。
愛迪生回家後告訴媽媽:“媽媽,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師卻罵我。”媽媽聽了兒子的敘述很是生氣,他找到學校:“恩格爾先生,你作為一個教師太不瞭解學生的心理。”恩格爾說:“我只管教書,不管什麼學生的心理”。愛迪生母親說:“你這樣教孩子,孩子怎麼學得會?”這位老師帶著愛迪生到一位有名的醫生那裡,請他檢查一下愛迪生的頭腦,因為愛迪生的腦袋是扁的。這位醫生檢查後說:“裡面的腦子壞了。”恩格爾告訴愛迪生母親:“你的孩子又笨又調皮,不管我怎麼教,他都學不會。我不願意教這樣的學生。”
結果,愛迪生離開了這所學校,由媽媽教他讀書。愛迪生母親曾經當過小學老師,是個知書達理的人。他給兒子講文學、歷史,講許許多多科學知識。當同齡的孩子還在讀童話的時候,愛迪生已開始閱讀《英國史》、《大英百科全書》等大部頭著作。在母親的辛勤栽培下,愛迪生的求知慾越來越強,他一邊讀書,一邊在地窖裡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雖然家境貧寒,他沒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接受系統的正規教育,12歲那年到火車上當了一名報童,但母親已在他幼小的心田裡播下了科學的種子。經過長期刻苦鑽研,他終於成為最著名的大發明家。他一生為人類貢獻了一千多項發明。
《語言的本能》母親式語型,“雖然言語輸入是語言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只有聲音是不夠的。有人曾建議聾啞父母多讓自己聽力正常的孩子觀看電視,但是,沒有一個孩子能夠透過這種方式學會英語。面對只會自說自話、鐵疙瘩一樣的電視機,除非孩子已經懂得這門語言,否則他根本猜不出其中的角色在說些什麼。現實生活中的大人都是在孩子面前談論眼前發生的事情,孩子的表現則更像是一個“讀心者”,他能夠猜出大人的意思,特別是在掌握了許多實詞的情況下。的確,如果讓你聽一段家長對孩子的談話,即便他所說的語言你一竅不通,但只要將其中的實詞都翻譯出來,你就能輕易地推測出家長的意思。如果孩子能夠推測父母的意思,他就不是一臺純粹的解碼機,僅僅依靠接收的資訊來破解程式碼。他們更像是面對羅塞塔石碑的考古學家,可以將未知語言的一段內容與已知語言進行對比。對孩子來說,這門未知的語言是英語(或者日語、因斯列坎普語和阿拉伯語),而已知的語言就是心語。電視原聲為什麼教不會孩子說話呢?這裡面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因為它們說的不是母親式語型。與成人之間的交談不同,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會把語速放慢,語調也更為誇張,他們說話的內容主要涉及眼前的事情,語法也更為嚴謹(正確率可以達到99.44%)。無疑,這些特點使得母親式語型更容易被孩子聽懂,而不像其他人與孩子交流,為的只是將資訊傳遞出去。”
種植實踐實踐反饋
教學的目的是賦予孩子們認知世界的本領,授予孩子們將事物與語言文字元號的“音、形、意”完美對應起來的能力。語言文字是人類記錄生產、生活實踐總結經驗的工具,是將自我對自然世界事物認知高度圖形符號化和發音的抽象化的發明創造。學習則剛好相反,學習是學習者將特定的文字元號、發音與原物體實物一一對應起來,並將其輸入大腦形成長期記憶,以備下次遇見同類事物時能夠準確辨識的過程。如果把自然世界比作一臺機器,那麼它並不自帶格式化的使用“說明書”,每個人都需要透過學習、探索形成與自生興趣相適應的自然機器使用“說明書”。
知識是生活的智慧總結,學習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生活,那麼就應努力賦予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授予孩子做事的方法。授予孩子做事方法能夠幫助孩子減輕做事過程中的障礙或困難感,讓他們更容易有條理的做事。當孩子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如果自己知道解答的辦法,那麼他們就會從自身角度想辦法去解答。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做事的毅力、定力和專注的性情習慣;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困難。成長生活中遇到苦難是在所難免的,當孩子遇到困難時,需要獎勵他們已經取得的成長進步並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引導孩子建立起成長自信;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培養。對於自己興趣之內的事情,每個人都不會拒絕。作為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要在經意與不經意間透過他們的興趣啟用他們學習新知識的動力,興趣是人生成長路上最好的導師。
父母應賦予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的本領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需要帶領孩子參與到真實生活的實踐行為之中去。教導孩子成長進步是承繼歷史、立足現在、規劃未來的工作,每個人都只能根據過去的生活經驗以及現在的生活條件選擇教導孩子成長的方式、方法和內容。當然,每個人由於自身生活經歷的不同,會帶給孩子不同的教導,因此人們從成長活動的源頭就產生了不同。教育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之分,為教者的根本職能就是為孩子們傳授智慧知識,按照社會道德與律法標準為孩子修剪枝葉,藉助自身擁有智慧知識的能量“照亮”孩子成長前方的路。
馬雲2018年5月杭州師範大學110週年校慶演講關於未來教育的展望:“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的競爭和想象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未來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識,教和育一樣,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學的是知識,習是嘗試知識、體驗挫折,是一種想象力,是一種文化。教和學是對知識來說,樂和習是對文化來講,機器只有晶片,而人類有偉大的心和愛。面對未來的孩子,智商、情商以外,我們更需要培養愛商。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才不會在變革中被淘汰。未來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養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養學習為機器,也不是一種在流水線上培養的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真正的人。”
教育就是放飛孩子的成長夢想,學習就是孩子從身體獨立,走向身、心、行完全獨立的過程。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財產”,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更好的參與社會生產大分工、大協作,只是參與分工協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家庭。家庭需要為孩子指引辨識生活中顏色的方式與方法,但並不是一定要求孩子對顏色的認知完全與父母相同;指引孩子懂得尊重長輩,但也不等於要求孩子要唯唯諾諾的做人;教導孩子要注意安全,也不等於完全要求孩子完全不要去試探、嘗試接觸新事物與新方法......每個人的成長路,都需要自己用腳步去丈量,而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就是行走與辨識路途的方法。
人生成長活動的任何實踐都為與更多人建立友好協作關係,那些能夠獲得同伴認可的成長行為更能夠激起個人學習進步的慾望,比如在校學習的孩子為了獲得相對其他同學更高的分數,以獲得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參加工作的人繼續學習,為在同事中能夠擁有更多“敲門磚”與評級“墊腳石”;老人繼續學習為不被看做老到落了伍......學習獲得的智慧知識是個人私有的,但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卻是相對的。因此,所學智慧知識能夠獲得及時實踐反饋是每個人檢驗學習成果、獲得學習動力的重要途徑。實踐反饋對於學習很重要,就如用餐之後的溫飽感。
個人如同原點,每時每刻都為向何方前進而不斷選擇,而孩子作為缺乏生活經歷和經驗的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處事行為上需要家長給予明確而堅定的方向指引。畢竟世界那麼大,每個人也都只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當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在就必須擔負起幫助孩子選擇飲用哪一口水、用那一餐飯、學習哪一種文明的職責。
-
4 # 三味聊教育
孩子不願學習,家長當然應該逼一逼孩子。
但我的觀點是:
逼,是為了不逼。孩子的學習,歸根到底是需要孩子的自覺、主動參與的。關鍵在於“心到”,而不是“形到”。
比如,一個6、7歲的孩子,天性好動、貪玩,該看書、寫作業時,依然不知歸位。家長喊叫幾句,仍不願放下玩樂。
這時候,父母就應嚴辭厲色逼孩子一把。因為這樣的孩子,不願學習的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對學習缺乏良好的習慣。而家長逼孩子學習,目的就是要幫助孩子制訂學習計劃,嚴格按計劃行事,以培養孩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
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透過適當的逼迫,讓孩子形成自覺的習慣,才可以避免以後仍需逼才學的壞習慣。
如果孩子的學習,需要家長長期去逼,不如不逼。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可能因為父母長期使用逼迫手段,以致逼迫也失去了作用。如果孩子到了這種地步,家長也不必繼續逼,應該從孩子的天性、興趣愛好以及父母過度寵愛等方面找原因,改變策略。否則,極有可能對孩子的性格及成長造成不良後果。
總之,家長逼孩子,目的是為了今後不再逼孩子。如果長期需要逼的孩子,說明家長過去在逼孩子時的方法就出了問題。
-
5 # 工控教育
學習是件費勞費神的事,從某些方面來說學習既是體力運動,又算是腦力運動。大部分孩子,都是不願意學習。所以家長必要的時候必須要逼著孩子去學習。
一、家長為什麼要逼著孩子去學習,學習是一件複雜的事情,當孩子去學習時,要聚精會神,同時要求大腦呼叫眼睛、耳朵等感官收集資訊,同時要求大腦相應部位,完成對收集資訊的分析、處理、加工、編碼、儲存等工作。所以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費勞費神的過程。
孩子對於學習的體驗,不敢說討厭,但是肯定是一個費力的過程。有人提出“快樂學習”,其實我覺得那是針對極少數人的天才學生而言,對於絕大部分學生,學習不是一件高興的事。
家長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當學生的學習狀態太差時候,家長和老師必須及時進行干預,來逼孩子調整不良狀態,好好學習。因為沒有好的學習狀態,學習的效果很差。孩子可能不想學習,甚至厭惡學習。
如果家長和老師不及時進行干預,不逼孩子學習,孩子可能就會越來越不願意學習。最後這種不願學習的狀態,如果保持太長不改變,孩子學習很受影響,學習就會落下很多。家長如果發現晚了,或者家長逼孩子晚了,孩子就是想再好好學習,也會困難重重,畢竟落下太多,改變時既要學新知識同時還要補以前落下的,這樣會讓很多孩子想改變不學習狀態也很困難。所以為了孩子的學習,家長必須及時發現孩子不好的狀態,及時進行相應措施,制止孩子的行為。
二、家長如何逼著孩子去學習1、強迫學習,改變學生不良學習狀態
當孩子不學習,或者學習不認真的時候,家長必須要逼孩子。注意逼孩子,不是就要打罵孩子,不是不尊重孩子。逼孩子學習,是要想辦法制止孩子不學習,偷懶狀態,讓孩子改變不良學習狀態,從而讓孩子更好的去學習。
2、還要逼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好習慣,學習成績肯定要提升。
逼孩子改變學習狀態,其實只是逼孩子學習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逼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好的學習習慣的驅使下,孩子不斷能主動學習,而且學習效果更好。所以家長要逼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科學發現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必須要經過至少21天的強化訓練。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時,必須要嚴格要求孩子至少21天以上。當然時間再長,效果更好。
3、家長還要不斷鼓勵,讚賞孩子,幫助孩子成長和改變。
家長逼孩子學習,同時也要結合不斷鼓勵和讚賞孩子。一味的逼迫孩子,讓孩子壓力很大。也要適時的給孩子鼓勵, 讓他也知道自己的改變,讓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後,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所以及時的鼓勵和讚賞十分必要。當孩子取得好的成績,家長一定要不吝嗇表揚和鼓勵,讓孩子看到希望,看到改變,更加堅定信心,增強改變的決心。
三、家長逼孩子學習的時候注意問題。1、家長在逼孩子學習時,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能舉手便打,張口就罵。要給孩子分析道理,講原因,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要讓孩子感到是在幫他克服困難,而不是去暴力干涉他的生活。
2、家長對積極配合孩子的學習,主動在家裡營造良好的額學習氛圍。
家長要積極配合孩子學習,既要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同時也要積極以身作則,自己也要積極學習。例如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家長不能看手機,玩遊戲,要陪孩子一起學習。這種行為,本來就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
總之,孩子的學習狀態不好的時候,家長必須要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並積極進行要求孩子改正。在改正孩子的不良狀態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積極在家庭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利於孩子改變和學習。 -
6 # 蜜橙老師
家長應不應該逼孩子學習?
題主的“逼孩子學習”格外引人注目,可見孩子目前對學習的興致不高。首先我十分不贊成無效的逼迫,如:怒吼、拳腳相向、逼迫式題海戰術……逼迫式的教育方式方式只會適得其反,甚至會讓孩子對學習更加厭惡。
但“不逼孩子學習”≠放縱孩子,而是正向引導孩子,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在家長的監督下,孩子漸漸學會主動學習。
瞭解孩子為什麼對學習無感?當我們生病了,常常會選擇去醫院,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在探明病因才會對症下藥。孩子和學習之間出現了問題,同樣的道理,我們正確的做法也是要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根源。
1. 學習受挫,缺乏學習的成就體驗
著名的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成敗經驗是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成功的學習經驗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敗的學習經驗則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所謂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現實生活中,如果孩子長期學習成績不佳,就會導致孩子缺乏在學習方面的成就體驗,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無法在學習方面取得成功,對學習沒有任何的期待。
2. 學習習慣不佳,學習態度不端正
孩子的不良行為並非一天形成,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是在家庭日常生活點滴形成的。比如,家長的教養方式是散養型的,對孩子經常是不管不問的,孩子的生活比較散漫,做事拖拖拉拉,而家長對此並不重視,長期以往,這樣的不良習慣對映到孩子的學習當中。
3. 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自信心不強
有的孩子平時看著非常努力,但成績卻老提不上去,漸漸地孩子對學習也沒了興趣,甚至會因為成績不夠優異而變得不自信。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厭學?1. 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成就感
例如,在針對知識點進行練習時,不要一下子進入到難題的練習,從簡單的開始突破,逐漸建立自信。
2. 多鼓勵孩子
羅森塔爾期待效應: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在擺脫厭學的過程中,首先家長、老師要對孩子有信心,有期待,對於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給予鼓勵,漸漸地孩子對自己也會充滿信心,也會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眼前學習給他帶來的挑戰。
3. 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
所謂言傳身教,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作用,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也要做到,言行一致。另外,要教會孩子規整自己的生活,包括自己房間的整理,建立有序的生活,這樣的習慣漸漸地也會對映到孩子的學習當中,孩子也會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
4. 多和孩子溝通,跨越心靈的鴻溝
生活很多家長,常常會因為疏於和孩子的溝通,不瞭解孩子,造成親子矛盾衝突,孩子牴觸家長的言行,尤其在學習方面的管教。
總之,作為家長,撫育孩子是責任,但也要看到: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帆風順的,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小插曲,更需要家長們發揮智慧,尋根溯源,用百倍的耐心幫助孩子解決成長的難題,方能成就孩子的精彩未來!
-
7 # 家庭教育問答黃國勝
家長應不應該逼孩子學習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而定,決不是簡單的應該逼和不應該逼。
首先,我們家長要整明白,所謂的逼孩子,是逼孩子什麼?如果一味的逼孩子學習或成績,那就大錯特錯了。簡單地說,學習或成績不是獨立存在的產物,一定是建立在某種人格特質基礎之上的。比如孩子的智力、情緒、意志、注意力等等。換句話說:學習或成績只是這些人格特質的副產品。
我們知道,孩子與孩子之間,是一定存在個體差異的。這裡,我們暫且忽略智力差導。(事實上,是不能忽略的)單從人格差異上比較一下,能概括孩子人格特徵的分為四個方面,分別是安全感、親密感、規則感和成就感。我們所說的逼孩子學習,實際上就是孩子在學習上的自律性較差,需要家長不斷地提醒或督促,也就是人格“四感”中的規則感低。
要不要逼孩子,首先要正確評估一下孩子“四感”的高低。安全感、親密感、成就感較高,但規則感低,這樣的孩子確實需要逼一下,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激發一下;但如果是安全感、親密感、成就感都不高的孩子,千萬不能用逼的方式,越逼越適得其反。
反過來,我們要根據孩子“四感”的高低,用影響和引導的方式,缺什麼補什麼,做到有目標、有方向,有的放矢地支援和幫助孩子,而不是一味地逼孩子!
-
8 # 李小小和大河馬媽媽
題目中“逼”這個字比較有意思,它體現的是一種明面上的強迫,“學習”在這個語境中,成為了孩子原本不願意、而家長需採用手段來推進的一件事。
用直覺來感受一下,這是自然的嗎?是不是好像不自然,又好像……挺自然?
因為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時刻需要人不斷跳出舒適區、持續付出大量時間、努力,極易遭遇挫敗、並且大部分,不會有短期可見明顯的成效。
即使是大人,要保持一顆樂於學習、持續學習的心,也並不容易,有刷單詞的時間,打兩盤王者榮耀它不香嗎?追兩部新番它不開心嗎?離開學校後,真正還在堅持學習的人又有多少呢?
如果一定要說,學習就是學生的任務,那以工作來類比,下班以後還想著要研究工作內容、提供工作能力的人,又有多少呢?
從這個角度來說,彷彿“逼”是合理的。學習這麼辛苦,孩子天性又貪玩,家長不逼,是不是就很難讓孩子做到自主學習了?
我從小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沒有別的:認識新知讓我快樂;解出難題讓我快樂;琢磨“怪題”讓我快樂;透過自己的思考去置疑權威讓我快樂;輕鬆完成學習任務後讓我快樂;獲得成績後的榮耀感讓我快樂。
這是所有的教育中反覆強調的:調動孩子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家長的任務,是透過陪伴孩子的學習,找到能調動孩子主觀能動性的那個“點”,用及時、積極的正面反饋,去“推”孩子一把;或在孩子已經有了積極前進的心思、但摸不著方法的時候,給孩子一些提點和參考。
所有會觸怒當年的你的那些行為,三思而後行。
不要制定期望過高的任務;
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和孩子自身去縱向對比,肯定他的進步;
在出現退步時給予安慰而非責罵,共同分析原因,直面問題,解決它;
鼓勵孩子每一次的好勝心,進取心,安慰他的失望與羞愧;
肯定他的玩樂慾望,並設定鼓勵機制,在完成學習任務和目標之後,和他一起暢暢快快地大玩一場……
多好。
逼,能逼一時,不能逼一輩子。手把手為孩子做計劃,盯進度,看似家長用足了心,只會讓孩子越發覺得,學習是一項家長的任務。等待你的計劃,完成就好。
有意思的是,這件事不光適用於家長對孩子,同樣適用於家長換到主管角色時,管理你的下屬。不同的是前者可能會讓人氣死,後者可能會讓人累死。
各種理論花裡胡哨,到最後你會發現,那些反覆被傳誦的、最簡單樸素的,最有力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古老的智慧,少年時就學,希望至少在擁有自己的小小少年之時,能夠參悟其真意吧。
-
9 # 從心出發從家開始
學習是不需要逼的,但考試技巧是需要練習的。
學習好和考試好是兩回事。拿我和我老公來舉例,我是學習好,他是考試好。學習好的孩子就是喜歡學習。我小的時候,老是求著我媽給我上這個班上那個班。問我為什麼喜歡學習,本質上,我就是一個喜歡倒騰的人,覺得學習新事物,很有新鮮感。我老公則不同,他爸媽是學校老師,可能是這樣,他其實不是很有學習興趣的人,但是他很會考試。他父母一天到晚盯著他,讓他做「別人家的孩子」,後來也確實挺爭氣的,24歲就拿到博士學位。這個閃光點,讓他出了社會還有甜頭可吃。老闆一看履歷,還以為寫錯了。結果呢,我這種學習好的孩子,就成了那種沒偏科,但每科可能也就前10%的那種孩子。所以在應試教育下,我的學習歷程倒也很順利。每次要大考前,我總覺得,應該都會吧,沒有什麼題目覺得困難的,但我大概就是磨題刷題不夠,每次第一都不是我。我老公是會考試的孩子,那種刷題刷刷過。我沒有認識他之前,以為自己還蠻會考試的,後來才知道,哇,人與人之間,還真的不同。所以剛認識那會,還挺崇拜他的。然而,時間一長,就覺得不對勁了,怎麼這個人做事這麼沒有彈性呢? 家裡的杯子,總是擺在同一個地方,如果你把你的杯子放在那裡,那麼他看也不看,就拿起來喝。像是這樣子的事,不勝列舉。後來我才意識到,這和考試的思路是一樣的,你需要每一次都準確地做出完美的答案,中間是差錯不得的。後來,米米納納的功課,大部分我管,要考試了,爸管。因為學習好和會考試,這兩件事還是蠻不一樣的。學習要好,講求的是「三力二心」,三力是後天培養的,二心是先天就有的。
1. 節奏感=思維力+知識力+自制力
2. 批判性思維=好奇心+耐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得就是思維力和知識力。這二力就像兩條大腿一樣,缺一你就沒有辦法前行。自制力,就是我們所謂的自律。自律不是無極限地死磕自己,自律是掌握張弛有度的節奏感,在生活中養成快得起來、慢得下去的習慣。人不可能像機器人一樣連軸轉,自律不僅僅包括工作,還包括休息。有了這三力,則不只學習,其他事情,也是同樣能搞定。而好奇心和耐心,則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只不過,隨著年紀的增長,把實在在的好奇心、注意力、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對某種事物發自內心的持久而專注的熱愛,都給消磨殆盡了。其實如果有三力二心,不止學習,人生裡的每一道關卡,都能迎刃而解。所以做父母的,我們要做的,不是逼孩子學習,而是發展孩子的三種思維力、知識力及自制力,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及耐心。考試能力呢,則是另外一個課題。要發展的是「尋找最短路徑及最佳解」的能力。打個比方,你怎麼繫鞋帶的呢? 對於每天都要做的事,是不是很容易就把他流程化? 其實考試也是一樣的,為什麼要刷題,要寫錯題本,要拼速度? 因為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尋找最短路徑及最佳解。這個時候,什麼學習的樂趣,好奇心,耐心等等得放在一旁,因為這些和你的考試成績無關。那麼,考試成績和什麼有關呢? 跟你抓考點和弱點的能力有關。一般大家都說要用題海戰術,然而我覺得做題不應該像搞軍備競賽一樣,而是應該透過做題的練兵,切實提升戰鬥力。大部分做題沒有效果的人,常常犯的毛病,就是求生欲不夠強。如果考試是一場戰役,做題就是演習,如果你在做題的時候,動不動就翻看答案或問人,看完問完之後,自以為懂了,接著再往下去做,這樣子的效果是不好的。我們應該要審慎地評估知識點的重要性。知識點的重要性取決於「出題頻率」和「出錯頻率」。「出題頻率」就是考點,而「出錯頻率」就是你的弱點。
如果我們簡單畫個4象限,
A象限:考點+弱點
B象限:考點+非弱點
C象限:非考點+非弱點
D象限:非考點+弱點
-
10 # 耳東林疋
家有兩枚神獸大的上高一,小的初三,即將面臨中考,所以對“家長該不該逼著孩子學習”這個問題我想我還是具備一定的發言權!
首先如果孩子是屬於比較自律,愛學習這一類的,家長確實可以省去N多煩惱,但是現實當中的“好孩子”往往都是別人家的,如果孩子不愛學習,只想貪圖玩樂想必做家長的都會非常惱火,甚至是拳棒相加,這類的孩子我個人覺得除了思想上的教育以外再採取一些相應的措施也是必然,因為有時候不逼一把自己不敢相信自己有這麼優秀,潛力往往就是在逼迫中爆發,但是凡事講究一個策略,切不可意氣用事,不可否認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也挺大,父母和孩子之間儘可能的達成一個共識,然後再循序漸進……
在孩子的學習道路上,父母要做的就是路旁哪盞明燈,指引孩子走向光明,陪伴孩子走向成功!
-
11 # 眾生如蓮
中國的孩子從小逼到大,嬰兒開始要吃各種有營養的食物,不好吃也要吃,因為健康、要學會孔融讓梨,不管何種語境、何種環境,幼兒園要學會拼音、數學運算,不然上學跟不上,很多事物都要逼孩子快一步,須不知,孩子被逼到沒辦法,就開始各種藉口、小動作、兩面態。所以我覺得不要逼任何事情,不管是學習還是其它。
逼迫的去學習,是對學習的不理解,沒興趣,但是玩自己想玩的可能孩子專注力、學習的方式都會自動掌握,所以大道理興趣至上,我們不去講道理,講道理誰都會,但是實施起來難上加難,動力不足,做任何事都是無功而返。
其實可以從21天小習慣養成開始,每天晨讀,讀書有聲音,刺激記憶,讓背書更好更快,一小段,熟悉自己的語調、語速。也可以每天做一件自己覺得小有成就的事情,增強自信感,任何事情都需要一步一步的來,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這種方式下來,可能比逼孩子學習要輕鬆的多。
那學習就放任自由了嗎?不是,是家長學會調動他的感官情緒,學習是很苦的事情,不是說有興趣就可以很好的學習,有的孩子做數學,喜歡讀出聲音,家長會認為學習習慣不好,其實是他這樣在刺激自己的思維,比悶聲看題要理解的更透,所以我們要去觀察孩子學習的狀態、情緒、觸感,找到屬於自己學習的規律比什麼都重要。
-
12 # 奕石小小
小的時候,面對學習的各種興趣班,我有時候會忍不住想:將來我的孩子,我一定要放養,讓她舒舒服服的長大。
嗯,多麼美好,一度覺得當我的孩子應該會很幸福吧。
後來呢,大學校園裡看到了越來越多多才多藝的同學,唱歌善舞,或舌戰群儒,或高談闊論,想到自己上過的作文課、奧數課,內心不禁有些慌。
我要讓我的孩子也這樣嗎?當然不會。
自己也有了孩子,想到曾經的想法,有一種想扇自己的衝動。
讓孩子知道,她所謂的喜歡玩,是喜歡這個多變的世界,還僅僅只是喜歡玩泥巴逼孩子學習,就像我們曾經的“填鴨式”教育。明明很痛苦,卻要咬緊牙關堅持。
一代人深受填鴨的苦,也明白其弊端所在。
但真的一無所用嗎?沒有朗朗爸爸的不斷逼迫他挑戰極限,就沒有今天的世界級大師。
曾經恨父母恨的牙癢癢,現在卻不斷感慨,難得那會兒不放棄的爸爸。
我們當然不推崇。一萬個人都不一定有一個朗朗。
但作為與其讓他舒服的長大,不如讓他看看這個多彩的世界。
玩泥巴是一種快樂,繪畫、鋼琴、游泳的學習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快樂。
創造條件讓他去了解至體驗,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而不是一票否決。
老一輩人很多人都沒有自己的興趣特長。不是他們不喜歡,只是沒有條件。
比逼孩子學習更高階的,是讓他自願努力看過一個故事,一個人送她的孩子學游泳,孩子教練,不需要強迫他,按照他喜歡的方式教一教就好了。
學了一天,媽媽問自己的孩子“開心嗎”,孩子面帶微笑,告訴媽媽“開心啊”。
教練是省隊剛剛退下來的小夥子,覺得太痛苦了,第二天跟這位媽媽說“阿姨,拜託你讓我按照自己的方式教他一次,就一次”。
晚上這位朋友去接孩子的時候,看到孩子在水裡暢快的遊著,看到自己的媽媽來了,眼睛裡放著光,大喊著“媽媽,我學會了!”
這樣的激動也是一種快樂,卻遠遠勝過只是玩玩水花。
相信這個孩子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更加努力的學習,因為他感受到了高階的玩,所帶來的快樂。
學習需要逼迫嗎?找對方法,也許比逼迫的強百倍。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長大孩子尚小,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作為父母的職責,就是幫助他們建立是非標準。
什麼就是“我喜歡的”,良好的習慣都應該是“我喜歡的”,父母給到一個孩子最好的愛,應該是幫助他練就一副堅強的翅膀,而不只是保護好他的翅膀,讓他在成年的時候,抱著自己的翅膀,羨慕別的同齡人展翅高飛。
為他們深謀遠慮,為他們設立良好的標杆,而不僅僅是一個“快樂的童年”。
如果是我,我不願意“逼孩子學習”,但是我會引導他“自願的學習”。讓他在合適的空間內,認真且用心的長大。當她回望兒時的時光時,感慨的是“好好媽媽那會兒……”,而不是“如果媽媽那會兒……”。
願人生,少些遺憾。
-
13 # 白日與做夢
不應該逼孩子學習,而應該陪孩子學習。我有個鄰居,人家夫妻倆下班後,做飯的做飯,帶孩子的帶孩子,吃完飯就陪孩子學習,這個陪不是簡單的陪著,而是家長也看書,也學習。後來,兒子考上了重點大學,讀了博士,夫妻倆也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就。我很佩服。這是真事。
-
14 # 莎莎嘉嘉站起來
這個問題非常有探討價值。
首先要看怎麼界定這個“逼”字,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家長只是簡單粗暴的做些表面的硬性要求,口頭要孩子如何如何,達到什麼程度,那麼這個“逼”不僅毫無效果,而且很可能起反作用。特別是對待青春期的中學生。
那麼父母是不是就對孩子的學習放任不管了,任由孩子發展呢?
顯然也不是。
對待孩子的學習,家長需要做的其實一個長期的功課,也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心態和學習習慣,等到這兩樣都成型差不都了,那家長就可以暗中觀察,必要時從旁引導了。
現在很多孩子的普遍狀況是:對學習不上心、缺乏主動意識,又怕累。
現在中小學特別是中學課業負擔比較重這是事實,既然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又只能在這個體制內生存經歷選拔,所以還是把精力放在如何順應這個學習的大環境上。以下三種情況供參考:
1、很多孩子都到了小學高段了,做一個作業還無法做到獨立專注,很多孩子家長一不在身邊,就各種小的動作,走神。其實家長反思,自己在孩子上學以來的陪伴培養,也是有很多缺失的,首先是包辦過多,孩子沒有自主安排的空間和嘗試,所以學習對她來講自己沒法做主,就是別人的事, 沒有主人意識。家長怕這怕那,最基本的任務都捨不得放手,也就感覺一直放不開手。
2、有的孩子,旅遊、運動、做家務活,都不怕累,就是一學習就喊累。簡單地說,這就是孩子的大腦在過去缺乏足夠的鍛鍊,對於別人來說適度的認知活動,比如,聽讀寫記背等,他們做一小會,就覺得觸到了極限,大腦疲憊的閾值特別低。所以學齡前或者小學低段的孩子,是有必要培養鍛鍊一下安靜學習的各種環節和習慣的。
3、有很多孩子小學成績尚可,到了中學各種不適應,也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有關係,因為之前學習的知識並不深,也沒有那麼多,好像平時不怎麼用功,臨時抱佛腳,也能應付。到了中學不一樣了,課堂強度,作業要求,考試測評,還有學習科目也增多。所有的要求和壓力全面襲來,所以習慣較為鬆懈的這一類孩子就表現出明顯不適應,會容易喊累,自己找著機會鑽空子、或者放棄。所以為什麼很多孩子不願做作業或者作業應付了事,就是因為之前的學習習慣,學習的耐受鍛鍊不夠,外加課業難度的增加,更加容易放棄。比如聽課,不願多動筆,只願帶著耳朵聽,或者不願多動腦筋,遇到稍微有難度的題就容易出神,不願深入思考,輕易放棄等。說白了就是一句話,之前安逸舒服習慣了,學習上缺乏吃苦耐勞和堅持的精神。
那麼這種情況,家長其實是需要從源頭去改善的,首先在心態上要幫孩子去除這種惰性,所以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逼一逼!該完成的作業,該聽該讀的內容,該過關的東西,家長有義務和責任協助學校老師來讓孩子保質保量地完成。同時更需要幫助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學習責任感。孩子始終是孩子,他們不會聽點大道理,灌幾句雞湯就幡然醒悟了,習慣的建立和強化是需要日復一日的鞏固的,所以這個時候是需要家長參與的,在習慣上適當逼一逼,在心態上引導。這個是必要的。
綜上,學習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關鍵環節,家長有必要參與進來,在過程中督促,示範,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學習心態和習慣。在孩子鬆懈懶惰放棄的時候,推一把,鼓勵一下,適當逼一逼。
-
15 # 這裡鴿子
家長還是不要逼孩子,可以給孩子好好講講道理,畢竟少兒心靈單純,可以透過自身努力各種合法渠道幫助孩子喜歡學習,不一定非得是文化課的學習,也可以多觀察發現孩子身上得閃光點,多給予鼓勵,支援,相信他會變成一個Sunny,向上的孩子,如果採取強制手段,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謝謝。
-
16 # 創業實戰商學院
孩子愛學習有方法,孩子不愛學習有原因。家長教育孩子,並在於要教孩子多少知識,關鍵是要想法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要多灌輸學習的重要性,要有說服力,並可孩子與共同學習,你要言傳身教。當你的知識範圍、程度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的時候,他會自己去學習,用不著你去操心了。 2、孩子不願學習,如果採取逼迫的方式,他可能會當著一套,揹著一套,可能是心不在焉,可能會更反感學習,把學習當著苦差事,當著家長對自己的束縛等等,無論他怎樣,其學習效果都是極差的,以上觀點供您參考,覺得對你有用就點贊和轉發。
-
17 # 愛好手工的竗竗爸爸
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他!
這句話我贊同,但是要正確解讀這句話。
第一、作為父母,你能正確的的引導孩子嗎?這是你要問你自己的,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概念和這個能力,就不要去逼孩子,因為你的“逼迫”是不正確的。在我看來,這個“逼”應該解讀為壓力,當孩子進入學校,會有學習成績上的壓力,進入社會,會有社會上的壓力,這些都是不能無視的。
那麼家長作為孩子的引導者,你要知道怎麼引導孩子去適應這個壓力,中間要起到過度作用。打個比方,孩子出生下來的壓力為0,家長自身的社會壓力為100,那麼在小時候,家長給與孩子的壓力就不能超過這個數字,因為你自己都達不到的,憑什麼給孩子壓力,而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說不定會超過你這個壓力值,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到了那時,估計你也已經老了,那是後話,以後碰到了再分析。
上面這個比方,通俗點就是說,你自己都不行的,不要妄圖烏鴉變鳳凰,天才畢竟是少數,你可以慢慢引導,但是不要去逼迫。
第二、作為父母,有著引導孩子的義務,要告訴他,責任。壓力來自於責任,沒有責任感的人,當然沒壓力咯,孩子成長,對學校有責任,對家庭有責任,對社會有責任,這裡說的責任,不是外界強加給他的,是在成長過程中他自我意識到的,或者說,家長灌輸給他的。
正確的三觀,能帶來正確的壓力,一個家庭的家教很重要,三觀不正的父母,能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第三、壓力這件事不止針對的小孩子,小孩子玩玩具,能坐在那玩一天,這時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在旁邊刷手機呢?你沒有感受到壓力嗎?多一點陪伴,是不是多一點親情呢?多說一句話,是不是就能無意中多教小孩一點知識呢?每天進步一點點,那孩子長大一歲就能學會好多好多。這裡說的學會,並不只是文化知識,還有一些內在的修養。
所以我贊同這句話,並且希望所有家長共勉。
回覆列表
從我個人出發,我覺得不應該。
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時,我們會認為家長是在逼我們,監視著我們,使我們對他們那種做法產生了厭煩,感覺到沒有自由權。但站在家長的角度,覺得讓孩子好好的學習才能有出息,認為自己每天辛辛苦苦的指導他們學習,都是為了讓孩子考個好成績,將來能考個好大學,未來找一個好的工作,不希望他們想自己曾經一樣因為家裡沒錢,沒能上學。但是現在隨著現在時代的不同,觀念的不同,讓家長與孩子產生了對立,使雙方的感情都受到傷害,然而彼此都還覺得自己是對的,所以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
其次,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孩子不明白“我為什麼要上學”?很多孩子不喜歡學習,就是因為
沒有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家長應該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即使孩子不問,家長也要主動告訴孩子他們為什麼要上學,讓孩子明白上學是為了學習知識、是為了學習如何和人相處、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讓孩子主動的去學習而不是家長一味地逼迫孩子學習。
最後,我想說,學習本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家長們不要因為世俗的眼光,無止境的逼著孩子學習,把學習變成一件讓孩子很痛苦的事情。我相信,只要興趣有了,小樹苗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