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姐西門吹雪

    第一名: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立國後屠殺開國功臣是出了名的,其下手之狠毒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宋國公馮勝、曹國公李文忠、穎國公傅友德、還有廖永忠、劉基、宋濂等,兩萬七千餘人,或下毒、或賜死、或斬首;南韓公李善長、丞相胡惟庸、涼國公藍玉,滿門抄斬。因此朱元璋排第一毫無疑問。

    第二名:劉邦

    漢高祖劉邦也是歷史上知名的殺功臣專業戶,那麼小編就來數數劉邦就究竟殺了哪些大臣。①楚王韓信,劉邦以謀反罪將韓信貶為淮陰侯,後劉邦外出打仗時呂雉設計將韓信殺了。②梁王彭越,被告謀反,劉邦將其流放,後呂雉勸說劉邦將其殺害,剁成肉醬。③淮南王英布,真的造反(韓信彭越先後被殺,英布懼怕於是造反),兵敗被殺。④燕王盧綰,造反,最後逃亡匈奴,沒死成。⑤左丞相舞陽侯樊噲,劉邦病重時疑心與樊噲,下旨要陳平周勃去殺他,還沒殺劉邦就死了。劉邦的殺功臣的手段和數量僅次於朱元璋,因此劉邦排行第二。

    第三名:勾踐

    越王勾踐也算是歷史上有名的帝王,“臥薪嚐膽”的典故任務,也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主角。文種曾經給勾踐進滅吳策六條勾踐只用起其中三條吳國就滅亡了,於是勾踐問文種,相生當年一共說有六種辦法結果用了一半吳國就滅亡了,不知道滅越國需要多少,於是文仲自殺了。

    第四名:胡亥

    對於秦二世胡亥來說,丞相李斯是大大的功 臣。李斯與趙高同流合汙,合謀偽造秦始皇給丞相的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太子,導致扶蘇被殺,蒙恬被關,最終胡亥成功登基。奈何胡亥更加的偏愛趙高,在被趙高一再的陷害下,李斯被滿門抄斬於咸陽市上。

    第五名:趙構

    岳飛全家老少南征北戰一生力保家國,把“盡忠報國”四字刻在身上,卻死於莫須有,讀史之人甚嘗以“再冤能比岳飛冤”自我開解,可見,至少在人民心中,岳飛何罪真是千古謎團。雖說是秦儈背了這個鍋,但皇帝趙構也是脫不了干係的。

    第六名:楊堅

    隋文帝楊堅建國後,功臣多獲罪,獲的是什麼罪,隋文帝殺了誰?①劉昉:祖上有功的小人,見風使舵跟了楊堅。沒有什麼大本事,又不想賣力。隋文帝給了很高的爵位讓他閒著享樂,他卻在京師京師發生饑荒的時候公然違反法令賣酒,隋文帝也並未將他怎樣。最後竟拉幫結派搞分裂國家的陰謀,這才被治以某犯罪處死,殺也只殺他個人,他的家人只是被除名為民。②梁士彥:與宇文忻、劉昉等謀反,伏誅。③宇文忻:楊堅曾稱讚他為“天下之英傑”。治軍用兵很有一套,拜右領軍大將軍。後隋文帝跟他要兵權,他謀反,被殺。④王誼:與楊堅是同學,交情甚厚。因被告謀反,被解除職務。在家無事咒罵皇帝,菲薄新王朝,稱神道聖。“自謂應受命,書有誼讖,天有誼星,當興帝王之業。”最後再次被告發謀反,大逆不道,賜死家中。⑤元諧:謀反伏誅。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被解除職務的。綜合說來,被隋文帝罷免的或是誅殺的都是有功的罪臣。

    第七名:李淵

    唐高祖李淵殺過的一位功臣:劉文靜。劉文靜和裴寂是晉陽起兵的功臣,頭號開國元勳!功臣之間互相不合引起爭鬥。李淵殺劉文靜可能是想結束劉裴之間的鬥爭,將統治集團的分裂扼殺在搖籃裡,因為當時天下還沒有統一,上層分裂可能對日後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第八名: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殺過的功臣有兩位。太子李承乾謀反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參與,被誅殺。太宗特赦其一妻一子,為其掃墓守靈。還有一人張亮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天下太平後喜好巫術,被告謀反,伏誅。

    第九名: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被很多人認為沒有殺過功臣,其實不然,陳橋兵變就殺了個指揮使韓通麼,後來也殺了在壽春之戰中救過他性命的功臣張瓊。但張瓊被枉殺後,趙匡胤優恤其家屬,擢其兄張進為龍捷副指揮使。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雖沒有殺功臣,但多少有點鳥盡弓藏的味道,而宋朝再少了這些忠臣以後,國力一直是搞不上去,最終落了個跟遼、西夏、金等國家對立的局面。

    第十名:劉秀

    劉秀殺的功臣有鄧奉、彭寵、龐萌、韓歆、蔣橫、歐陽歙等。鄧奉、彭寵、龐萌之死,有他們自己的責任。(劉秀的部下吳漢軍對鄧奉的家鄉進行劫掠,導致鄧奉反叛,後來鄧奉兵敗投降被殺。平狄將軍龐萌與蓋延共擊董憲,而詔書卻只下達給蓋延、不給龐萌,龐萌以為蓋延譖己,起疑,反叛,後來龐萌兵敗被殺。)但是韓歆死的冤,韓歆直言,卻被劉秀逼死。這裡劉秀殺的功臣中蔣橫是無辜的,是被別人誣告的。劉秀為其平反後,封其九子皆為侯爵,成就了蔣家“一門九侯”,蔣氏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九侯世家”。其手下眾功臣基本善終,且高官厚祿,而且其還和功臣的後代聯姻。

  • 2 # 清風照佳人

    個人認為應該是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長,藍玉,徐達等,差不多把大的功臣勳貴都殺了,而且牽連極多,剝皮實草手段殘忍。

    至於說為什麼要殺功臣第一就是鞏固皇權,功勞大了難免居功自傲,就算沒有居功自傲那也是潛在的危險,皇帝殺功臣這種政治鬥爭主要不是看他有沒有造反,而是看他有沒有造反的能力,只要有就應該剷除,因為能力到了自然而然會萌生出造反的念頭。

    用封建王朝喜歡的論調天命所歸,你有了改朝換代的能力與機會卻不去做那叫逆天,下場幾乎就是滅族,因為皇權不會容許有挑戰他權威的勢力存在,這個皇帝可以控制換個皇帝控制不了只能殺掉。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朱標死了,朱元璋沒有選其他兒子而是選了朱允炆當繼承人,之後爆發了藍玉案,可以說就是為朱允炆鋪路的。

    用朱元璋說過的一句話來說,“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離”。

  • 3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古代歷史上的每個開國帝王成為了永垂史冊的那個人,因為他們是站在最高處的那個人,天下百姓只能看到他們的偉大皇帝,卻看不到皇帝背後站著的無數人,那些人是陪伴皇帝打江山的人,沒有他們,何來江山?獨木難成林。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就是功臣共同的宿命吧!皇帝一開始給了他們開國功臣的封號和待遇,但有幾個能活得安享晚年?往往是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株連全家。越是由底層爬上帝位的皇帝,做事越是狠毒。其中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當屬朱元璋做得作為狠絕,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明初四大案”就是朱元璋一人鑄成,這幾次大清洗可是把朝中幾乎所有的權臣勳貴都殺了個乾淨。

    當年劉邦建國稱帝后,封了上百位的異姓侯,但很快劉邦就開始清算了,畢竟天下是留給劉家子孫的,可不能讓這些外姓人有了軍隊和領土。所以劉邦滅一個功臣,就有另一個功臣造反,當然他們的造反撼動不了大漢根基;還有越王勾踐同樣如此,雖然誅殺的範圍不大,但足夠讓人寒心,當初范蠡、文種陪著他一起臥薪嚐膽,輔佐他重振越國,可結果卻是范蠡遠離朝堂,文種被勾踐賜劍自行了斷,誅殺一兩個,自然不會有人造反。

    但朱元璋這樣大肆屠殺功臣,難道不怕失了民心,招致造反嗎?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開國功臣,直接封了六公、二十八侯,其中有李善徐達、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馮勝等等,剛開始朱元璋還和他們稱兄道弟,但很快洪武八年,朱元璋殺掉了德慶侯廖永忠,後來又殺了馮勝,跟著李善長也未能倖免,還有周德興、藍玉、傅友德等,一共有七十多位開國功臣被他殺掉,只有少數人倖存下來,朱元璋也想著要給皇孫朱允炆留幾個輔佐大臣。

    並且朱元璋的這種大殺特殺也造成了他的孫子朱允炆在繼位的時候無將可用的一個局面,並且導致在後續的作戰當中輸給了他的叔叔朱棣。要知道朱允炆剛剛接手皇位的時候,他手中的兵力比朱棣多太多了,但是就是缺少一個能領兵作戰的大將,然後在剩下的人裡面又挑錯了人,所以導致自己一敗再敗,然後自己也從皇位上被趕下來。

    如果那個時候朱元璋稍微的給朱允炆留幾個能使用的大將,我覺得最後的結局有可能就是另一個樣子,並且大明的歷史也會改寫。

  • 4 # 小強張老師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踐

    我們先來說說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之後,對功臣文種,說,當年你給我獻計6條,只用了3條就把吳國給滅了,如今要滅越國需要幾條呢,於是文種自殺了,功臣范蠡也是問道了殺機,知道與帝王只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所以離開了!有時候想想,文種太能幹了,你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我拿什麼給你呢,就給你保全名節吧!

    第二位我們說說漢高祖劉邦

    被他成為第一功臣的蕭何雖然逃脫了被殺的命運,但是一再被打壓,可以說是鬱悶而死!而韓信,彭越,英布等異性王,實力強大,威脅到我江山的根基,不管有沒有造反嫌疑,就是一個字:殺!

    最後一位沒人會反對--明太祖朱元璋

    就給後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朱元璋對功臣的斬殺了。所有帝王,無出其右,即位之初,為了鞏固江山,給子孫後代掃除障礙,將幾乎所有功臣殺得就剩光桿司令自己了,馮勝,宋濂,劉基,李善長,胡惟庸,藍玉,一個原則,只要家裡有喘氣的,就必須安靜!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要做惡人就讓我朱元璋一個人做好了,朱家後代一定會感激的!

    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與朋友合夥做生意,難得時候大家都能堅持,情誼會增進,一旦創業成功,問題就會多,提示我們差不多該分開了,否則可能以後朋友都沒得做!

  • 5 # 跪射俑

    朱元璋。

    朱元璋害怕悍將、謀臣不服從自己皇位繼承人,即害怕自己的皇位繼承人壓不住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

  • 6 # 大江侃歷史

    古往今來誅殺功臣最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的開國皇帝。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1356年,被奉為吳國公。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和朱元璋並肩戰鬥,一起打天下的有: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李文忠、鄧愈、朱文正、湯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興、廖永忠、傅有德、馮國用、馮勝、沐英、藍玉……太多的文臣武將名字,無法在這裡一一羅列,但對明朝功勞最大的,大體上也就是這些人了。

    朱元璋稱帝后,對這些開國功臣進行了封賞,對他們封公封侯,可是沒過多久,就將當年與自己打天下的老哥們趕盡殺絕,幾乎所有替明朝建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都未得善終。那朱元璋為什麼要誅殺這些功臣呢?

    就是俗話說的那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就封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但朱允炆天性仁厚,朱元璋害怕一旦自己去世,朱允炆會管不住這些悍將,因此,對朱元璋來說,為了讓朱家能穩坐江山,在自己交班之前,必須掃除一切對朱家皇權有威脅的“障礙”,替朱允炆鋪出一條光明大道,免得哪個老哥們最終“黃袍加身”斷送了朱家天下。

    所以,朱元璋要誅殺這些功臣。

  • 7 # 大偉的人生

    所謂天無二日,皇帝的位置是唯一的,然而功臣們是最容易威脅到皇權的人,帝王殺功臣大多是因為感受到了這種威脅。一般帝王殺功臣,有三種情況,其一,開國元勳和出身較低的開國君王;其二,王朝勳貴重臣和幼主即位;其三,相對和平時期的軍功貴族。

    第一種情況大多發生在王朝初年,特別是透過起義而成功的政權中。比如,典型的劉邦和朱元璋時期,兩人的出身特別低,一個亭長,一個佃農。而那些開國功臣們本來與他們地位相當,甚至比他們地位還高,當他們升上皇帝寶座將眾人變為臣下時,本身社會地位的巨大反差會讓他們產生不自信,對於臣下的言辭行動特別敏感。因此西漢初異性王被屠殺殆盡,而明朝初年所封的公侯,到了洪武晚年幾乎不存。

    第二種情況在亂世王朝和相對和平時期,特別容易發生。亂世之中,對軍隊的控制權是掌控政權的唯一核心,而帝國的正統性也建立在軍權之上。有功之臣憑藉軍功在軍隊中有相當的影響力。軍隊是一個信仰強者得地方,因此他們對於軍隊有著無形的掌控力。

    而即位的幼主,憑藉著家族繼承掌控國家的他們,在軍隊中很少或沒有可以憑藉的軍功,在軍隊中的影響力遠遠不如勳貴重臣。這些勳貴重臣自然會讓皇帝們寢食難安。

    南北朝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王朝的頻繁變更的原因之一就是,皇帝殺功臣,剩餘的功臣不滿或害怕,然後造反。

    歷史上,蕭道成、蕭衍、石敬瑭、劉知遠、郭威等亂世梟雄無一不是因為受到幼主猜忌最後起兵反叛,憑藉手中的軍隊奪取政權的。

    在相對和平時期,國家不需要開疆拓土,而因戰爭形成的軍功貴族也會讓皇帝們猜忌,從而拿他們開刀。這種情況,一般皇帝對國家的掌控力還是可以的,將領們很難威脅到皇權,一般不會危及功臣生命,但也有少數皇帝因此屠殺功臣的。比如西漢的周亞夫、唐朝中期的王忠嗣等人。

  • 8 # 曹老師xixi

    殺功臣最多的皇帝,一個是劉邦,一個是朱元璋。相比起來朱元璋更狠一些。開國功臣除了湯和和徐達,都被朱元璋以各種方式弄死了。

    其中比較有名的:左丞相李善長、宰相胡惟庸案、大將軍藍玉、太師馮勝、太師傅友德、吉安侯陸仲亨。這些都是對明朝建立功績巨大的功臣。另外還有劉伯溫莫名其妙的死。

    處死賜死的公爵更是數不勝數,除此之外,湯和和徐達雖然功成身退,但是幾乎與世隔絕,無時無刻都處於被監視當中,不敢與任何人結交。朱元璋確實是最無情的帝王。

    至於為什麼要殺功臣,無非就是因為得了天下,這些稱兄道弟的戰友們,在位置上不好擺,有的居功自傲,有的功高蓋主,時時刻刻威脅著皇權的存在。

  • 9 # 94310417小云

    從古至今歷代皇帝君王只能同甘苦,不願同享福。這便是其狼心狗肺的強盜邏輯,大約有四個為人所恥的帝王。第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受盡了亡國情仇,王后被吳王玩弄戲睡,為表忠誠為吳王償大便辯疾病,為吳王當馬伕,臥心償膽,蜜謀復國,終於在文種,範犁,鼎力輔助下恢復了王位,但文種自以為功高蓋世,天下無敵。該享受榮華富貴了,被勾踐慘無人道的殺害,令萬世鄙視。第二個大漢帝國天子漢高祖劉邦,功臣悍將到了天下太平之日,確成了心腹大患,他沒有直接殺功臣,是心毒手辣的呂后,採用奇謀異計,除掉了大元帥韓信於未央宮大鐘下。有殺死了大將彭越。逼反了韓王信,還有九江王英布。以及其子孫後世屠殺了周勃,周亞夫等。無不張顯著皇權的邪惡和慘暴。然最心狠手辣的莫過於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了。他的黑心邪術令天下人聞風喪膽,不寒而慄。他先後二十餘年屠殺了幾呼所有的文臣武將,幾哹無漏網之魚。先殺左丞相胡惟庸,胡大海,傳友德,藍玉,劉伯溫,徐達,等三十餘位功臣良將,稱其為為子孫後代撥刺順毛。還有一個更加邪惡漫畫無語的王朝太平天國,為了爭權奪利,僅爾魚我詐的產生了自相殘殺,弄的人人自危,血流成河,民不聊生。天怒人怨,直接導致了亡國滅種。這種事件還有很多,不言而喻,點破也就沒趣了。

  • 10 # 萬歲1148858845

    其實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誅殺功臣,而這樣的操作往往都有直接或間接之分而已,如西周開國之後把姜子牙封到山東,那裡一直都是東夷的地盤,看似給予重任且有魚鹽之利,實際上卻是借刀殺人(考古證明早期齊國的國都竟然只有一個城門)如金國開國以後也多次屠殺宗室(他是部族型國家,宗室多數都是有功的武將)滿清也是如此,早期的如舒爾哈齊,褚英,阿敏,莽古爾泰,之後就是豪格,阿濟格乃至鰲拜等等!屠戮功臣固然無情但是卻避免了功臣演變為豪門世襲權貴的惡果,如東漢魏晉南北朝計程車族門閥制度,北宋的功臣權貴體系,如仁宗的皇后曹氏就是太祖的大將曹彬的孫女,他們既是勳臣家族又是外戚還是大地主,商人,如神宗的皇后向家就是這樣,這往往導致國家政治不穩,權貴壟斷國家資源,社會階級矛盾激化,對外戰爭表現孱弱,宋朝就是守內虛外

  • 11 # 天行健16768

    誅殺功臣是封建社會開國王朝的共同陰謀。在奪取天下之初,都是由大陰謀家廣騙天下謀士驍勇:共謀天下。到真正奪取了天下,則以莫須有的罪名逐個誅殺之,只留部分鐵桿粉絲幫助自已獨享天下。從古以來殺人得最多的要數朱元璋等……殺功臣少的顯然相對講誠信:講仁慈一些,對謀天下時的初心、承諾要對現一些,民主一些,能與臣同謀共策,能商量治理天下。對於體查民情,為民請願的奏章,並不會當成反面意見丶當成干政,陰謀之類以誅殺之,如唐:李淵等。可以肯定的說,所殺的功臣,多是常惦記著初心的人。想得天下後,就丟掉初心,自已獨享天下,就必須殺掉惦記著初心的人,養一幫奴才就行了。道理就那麼簡單。

    說來也怪,自古朝代很多,明朝殘暴無二,卻唯有明滅之後,還有反清復明的勢力牽延良久,我想,以長期洗腦,嚴棑異已,一種聲音牽靈魂的明朝殘餘有大幹系。

  • 12 # 豫北老崔

    當我們聽到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讓將軍享太平這句話的時候,都會想到歷史上那些為平定天下立下巨大功勞的文臣武將,奈何他們最終的結局大多數是被帝王誅殺。如此之下讓我們不僅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歷史上的帝王要誅殺這麼多的功臣呢?

    要說歷史中殺功臣最多的帝王,很多人都會想到漢初劉邦和明朝朱元璋,因為這兩位帝王誅殺功臣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那怕是野史記載依然被大多數人選擇了相信,出現這樣的結果無非是這兩位帝王確實誅殺了很多功臣良將,可是個人認為還是因為他們的出身讓我們記住了他們誅殺了很多功臣。

    劉邦成為帝王之前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朱元璋的出身更是底層中的底層,他們成就帝王之路本身就是一段傳奇,劉邦和朱元璋在歷史帝王之中也是耀眼般的存在,當一個人成為巨星之時,隨之而來的就是他們缺點被我們最大化,誅殺功臣也是其中之一。

    對於他們為什麼要誅殺功臣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站在私人的角度,一個是站在公眾的角度還有就是被誅殺的功臣所做之事。

    以私人的角度來看,朱元璋和劉邦雖然有帝王的能力,可是他們的出身註定讓很多人小覷了他們的能力,比如劉邦時期的韓信甚至以自己可帶百萬之兵來壓制劉邦只能帶萬人之眾,對於帝王而言韓信已經讓劉邦有了提防之心。劉邦和朱元璋一樣都遇到這樣的問題,這些功臣能力出眾,除了領導能力外在謀略和軍事上可能要強於他們三分,對於帝王而言這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在加上這些功臣都有自己的圈子,或許這些帝王是出於自保選擇誅殺能威脅自己皇位的功臣良將吧。

    站在公眾的角度來看個人認為朱元璋和劉邦誅殺功臣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朱元璋和劉邦雖然是底層出身,隨著他們所處的位置不同其心境也有很大的不同,當他們成為一代開國之君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百姓安定和江山社稷安定。一個君王一統天下之後必定會論功行賞,畢竟這些功臣當初都是冒著誅九族的危險與自己共圖大事,當這些功臣有一定的權利之時,其心境也會有所變化,他們本身在一些能力上強於帝王本身,還有就是他們的威望甚至也要強於帝王,這樣的結果會導致皇權被制約,甚至一些皇命得不到實施,如此之下一個王朝的百姓和社稷很難安定。這些帝王如今不在是一個起義頭領而是一代君王,為了江山社稷只能含淚絞殺這些威脅江山社稷的功臣良將。

    熟知歷史的我們都知道但凡被誅殺的功臣,自己本身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問題,漢朝劉邦時期的英布、彭越和韓信他們都是分封王,他們本身就是以各王的身份追隨劉邦共討項羽。當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他們除了有王的封地外還有不俗的軍事力量。劉邦建立漢朝論功行賞就讓他們心有不服,他們在各自封地又是一種居功自傲的態度,甚至有謀反之心,作為帝王面對這樣的臣子如何不採取誅殺之策。

    朱元璋時期被誅殺的功臣也有很多,可他們同樣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胡惟庸、藍玉、李善長他們不但以權謀私搜刮民脂民膏,還結黨營私形成一個圈子打壓其他官員,藍玉更是存在褥妃、闖關等惡行,三人更是意圖謀反,其實他們搜刮民脂民膏已經觸及到了朱元璋的逆鱗,加上意圖謀反朱元璋也是不得不處死他們。

    透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歷史上的帝王誅殺有功之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有他們在可以說觸及到了皇家威嚴,影響了皇權,更有甚者讓百姓蒙難威脅江山社稷,站在帝王的角度於公於私都要誅殺他們以保天下太平。如果誅殺功臣是一種錯的話,我想換做任何人坐在帝王的位置上,都會為了天下誅殺他們,揹負錯名吧。

  • 13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朱元璋 以專權枉法之罪殺了胡惟庸後,胡案就成為他打擊異己的武器,以致受牽連而被殺者達三萬多人,最後太師南韓公李善長也受牽連,77歲的李善長全家被殺。 接著,朱元璋又於1393年殺掉功臣藍玉。藍玉是明朝開國大將,被朱元璋封為涼國公。1391年,四川建昌發生叛亂,朱元璋命藍玉討伐,臨行前,朱元璋面授機宜,命藍玉手下將領退下,連說三次,竟無一人動身,然而藍玉一揮手,他們卻立刻沒了身影。這使朱元璋下決心要除掉藍玉。1392年的一天,早朝快結束時,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令人將其拿下,並由吏部審訊。當吏部尚書詹徽令藍玉招出同黨時,藍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黨!”話音未落,武士們便把詹徽拿下,審判官們目瞪口呆,不再審了。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殺死,爾後,就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胡、藍兩案,前後共殺四萬人。 對於朱元璋的濫殺,皇太子朱標深表反對,曾進諫說:“陛下誅戮過濫,恐傷和氣。”當時朱元璋沒有說話。第二天,他故意把長滿刺的荊棘放在地上,命太子揀起。朱標怕刺手,沒有立刻去揀,於是朱元璋說:“你怕刺不敢揀,我把這些刺去掉,再交給你,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殺的都是對國家有危險的人,除去他們,你才能坐穩江山。”然而朱標卻說:“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會有什麼樣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扔向太子,朱標只好趕緊逃走。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滿族,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清聖祖玄燁第四子,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死後葬於清西陵之泰陵,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順治、康熙都重視吏治。雍正帝仍然重視。他說:“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為改善吏治,他對官員實行“吐故納新”。雍正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胤禛還是皇子時,曾囑託內務府員外郎鄂爾泰替自己辦些私事,被拒絕。胤禛即位後非但沒有打擊他,還讚揚說:“你擔任郎官,拒絕皇子的要求,執法嚴格,我很高興。”後來鄂爾泰青雲直上。再如田文鏡、李衛在河南、浙江清查錢糧做得好,被譽為“模範督撫”。 “姑息養奸”、“貪庸不肖”,因循貪婪的官員,雍正帝則堅決排斥。雍正初年,山西、湖南、浙江等省就革掉許多這樣的官員。在湖南,州縣官65人在一年之內就革除了30多人,個別省革除十分之九。清除敗類對純潔官吏隊伍自然有很大作用。 康熙末年財政嚴重虧空。康熙四十八年戶部存銀五千多萬兩,六十一年僅八百多萬兩,存銀下降這麼多,原因是虧空。經查,戶部虧空二百五十萬兩,江蘇從康熙五十一年到雍正元年虧空八百一十萬兩。雍正元年起到九年,雍正帝雷厲風行地進行了一場錢糧大清查。規定凡是虧空,三年補齊。他組織了一個得力的領導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總理事務,皇舅隆科多、大學士白潢、尚書朱軾會同辦理。清查虧空首先在中央進行。虧空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貪汙中飽。雍正帝勒令貪欠官員賠償。康熙十子敦郡王允、內務府堂官李英貴家產被抄歸公。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進行。清查不力的官員,則予以調查處理。江西巡撫裴律因清查不力而被審問,查出他本身就有貪汙,被參劾。對於貪官一律治罪。河道總督趙世顯、過去經常給康熙帝寫密摺的蘇州織造李煦等貪官都被抄了家。清查使財政好轉,一年後就有了贏餘,雍正末年存銀增至6000餘萬兩,同時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

  • 14 # 顧空城

    說起誅殺功臣,我相信大家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朱元璋和劉邦,他們倆也是公認的殺功臣最狠的角色。其他帝王如越王勾踐,南朝宋的劉義隆都在成功後誅殺了不少功臣。他們為什麼要誅殺功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皇帝自己的原因,也有那些被殺之人的因素。

    1、先說朱元璋,朱元璋在奪得天下後,誅殺了胡惟庸、李善長、劉基、藍玉、馮勝、宋濂、傅友德、王弼等,幾乎殺了所有的開國功臣,其中權高位重的只留下湯和一人。而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牽涉極多,很多人是被滿門誅殺。胡惟庸案,前後誅殺3萬多人;藍玉案,被殺人數也在1.5萬人。草根出生的朱元璋在稱帝后,為了能夠讓朱家王朝得以繼續,選擇了殺戮。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很多朝代的開國君主去世後,朝政就會被外戚、權臣、宦官控制,新皇帝就成了傀儡。而朱元璋就是擔心這些跟著他打天下的老兄弟,會在他死後謀朝篡位,因為這些死人堆裡滾出來的老江湖,對付年輕的新皇帝還是綽綽有餘的,何況藍玉這樣的人還手握軍權。於是朱元璋會找機會,尋找一個合理的理由把他們解決了。而造反就是最好的理由。而胡惟庸、藍玉這些人畢竟功成名就,難免會居功自傲,猖狂一些;朱元璋特地派人偵查他們的所作所為,一旦抓住把柄,就絕不留情。

    2、劉邦和朱元璋比,差了好幾個段位。韓信、彭越、英布是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漢初三傑”,無一例外都被劉邦誅殺了。韓信本事太大,野心太大,暗通 反叛劉邦的陳豨,被人告發,呂后和蕭何合謀一起處死了韓信,滅三族;彭越一聽嚇死了,劉邦叫他跟著出征討伐陳豨,彭越不敢去,又被手下人告發謀反,被劉邦誅殺,屍體剁碎了做成肉羹,也被夷了三族;英布一看,這形勢不對啊,下一個鐵定是我啊,趕緊反吧,結果兵敗被殺,死後還被大卸八塊,分屍而葬。一年時間,漢初三傑都被劉邦殺了。包括燕王臧荼,韓王信,劉邦大肆誅殺異姓王,其他王侯自然個個嚇得神經衰落,最後連他的發小盧綰都叛逃到匈奴去了。這絕對是劉邦有意為之,意在剷除這些有可能對劉氏江山產生想法的老功臣。

    3、吳王夫差殺伍子胥、越王勾踐殺文種,也是兔死狗烹的下場。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則不太一樣,劉義隆是戰神劉裕的第三子,本來皇帝是他大哥劉義符,結果這哥們吃喝玩樂胡作非為,被大臣徐羨之,傅亮以及謝晦給廢了,扶持劉義隆做了皇帝。照理說,這哥仨是劉義隆登基的大功臣啊,但是他們三人掌握政權,試圖架空劉義隆。劉義隆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想法子除掉了徐羨之三人。而派去攻打謝晦的檀道濟也算是大功臣,後來也被劉義隆做掉了,並留下了“自毀長城”的成語。

    我覺得能幹出屠殺功臣的皇帝都是心狠手辣,自私自利的人,歷史上劉秀和他的“雲臺二十八將”,李世民和他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就相處得很好啊,也沒見這些人造反奪權。有自信心,有人格魅力的君主,根本不需要靠這種下三濫的手段來保衛自己的江山,只能說朱元璋和劉邦之流的人品實在是齷齪到極點。

  • 15 # 歷史飛凡觀

    一般來說誅殺功臣的多是開國帝王,比如劉邦、朱元璋等人,公認的算朱元璋誅殺功臣最厲害,明初四大案“郭恆案”、“藍玉案”、“空印案”和“胡惟庸案”光是功勳大臣滿門就殺了幾萬人,而且明初得到丹書鐵券的那批人基本都被朱元璋直接送走了。至於說皇帝為什麼要殺功臣,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功臣功勞很大,賞無可賞,於是皇帝只好送你上西天,比如北齊的蘭陵王高長恭、落雕都督斛律光、南朝宋的檀道濟、明朝的藍玉等等,都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幹掉的,皇帝也害怕這些人手握兵權,雖然當時還沒有“黃袍加身”的故事,但是不排除有這種可能。

    其次是許多大臣與皇帝相識於微末之時,這點在朱元璋身上體現的最明顯,許多開國功臣是與他一起放牛的小夥伴,他們與朱元璋太熟了,乃至於他們都沒把朱元璋當成皇帝來看,還以為是他們的那個一起放牛的鄉鄰,所以在他們一次次冒犯皇權之後,朱元璋自然要好好教他們做人,直接送他們去投胎,既然這輩子不行那就下輩子找個好人家。

    最後就是許多人本來是為了救濟百姓而參加義軍,可是後來卻在榮華富貴中迷失了自己,朱元璋雖然對官員苛刻,但是不得不說他是對百姓最好的皇帝之一,平生最恨貪官汙吏,明初衙門外面都有個小土地廟,裡面沒有土地神,有也是被剝皮揎草的前任貪官,所以有許多功臣橫行不法,最後也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

    而且出於對下任統治者負責的態度,朱元璋必須要剔除一些繼承人駕馭不了的權臣,尤其是當繼承人由朱標變成朱允炆之後,朱元璋更是加快了對功臣們下手的速度,而且不像以前那樣講究罪證,只要是對朱允炆的統治有威脅的一律定點清除,國家的邊防幾乎都依靠朱允炆的幾位好叔叔,最後也造成了燕王朱棣起兵時,朝廷中沒有多少可以與抗衡的名將,因為他們基本都被朱元璋幹掉了。

  • 16 # 熱辣歷史趙老師

    感謝邀請。中國古代的帝王,很多都有過事成之後誅殺功臣的行為,讓後人所詬病。比如越王勾踐,藉助文種和范蠡的智慧,成功滅吳國。事成之後,范蠡感覺勾踐要卸磨殺驢,趕緊隱退了,但文種覺得自己是功臣,可以高官厚祿,故而捨不得離開,最後還是被勾踐殺害了。所以很多後人會覺得勾踐這人不咋地。

    其中這種思維和我們一貫地喜歡向著弱者說話的特點有關係,好比轎車撞人,如果行人沒做什麼特別出格的事,一般都判轎車為錯,就因為人和車比,是弱勢一方。在古代,大家習慣性認為君高臣低,所以君殺功臣,往往就認為君的不對,類似於以大欺小,倚強凌弱。

    要了解古往今來誅殺功臣最多最狠的皇帝是誰,需要看歷史現象說話。首先看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他執政下的秦國滅了六國,第一次統一中華,功績超過三皇五帝,取得這麼高的成就,功臣自然不會少:文臣有丞相李斯,武將有王翦、王賁、蒙恬等。這些功臣在統一大業完成後,都沒有被秦始皇殺掉。這有點讓人大跌眼鏡,為啥給後人感覺十分暴虐自傲的秦始皇居然沒殺過功臣呢?

    再看漢高祖劉邦,他出身布衣,藉助陳勝、吳廣反秦的好時機起兵,經過7年的輾轉掙扎,最後成為了開國皇帝。幫助他打江山的人有很多,比如樊噲、蕭何、張良、韓信、夏侯嬰等。但明朝創立後,有很多功臣沒有善終,劉邦殺了韓信、英布等很多異姓功臣。

    劉邦和秦始皇比,出身低賤,是個弱者,但秦始皇沒有殺功臣,而劉邦殺了很多。回過頭來縱觀歷史,要說殺功臣最多的皇帝,劉邦可就沒法和朱元璋比了,明太祖朱元璋那是絕對的殺人狂魔。

    朱元璋本是一個放牛娃,還做過乞丐和和尚,他比劉邦更加不容易,經過了16年的努力,朱元璋才建立了明朝。開國之後,朱元璋列出了34位功臣,並賜給他們一般到最後使用時都形同虛設、促進死亡的免死鐵券,但最後善終的只有4個人,剩下的都被朱元璋殺了。太子朱標曾經質問朱元璋為何殺功臣,朱元璋卻信誓旦旦地說:我幫你拔刺,你居然還埋怨我。這個刺到底說的是怕功臣影響朱標的統治力,還是怕這些功臣損害明朝的聲譽,那就要看歷史資料說話了。

    為啥有的君主要殺功臣呢?我們需要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我們就用劉邦和朱元璋說例子吧。首先他們倆出身是布衣,而秦始皇是貴族出身。兩者的差別是什麼呢?秦始皇得到一些東西相對容易,或者是理所應當。而布衣得到一些東西往往屬於意外和突然,得到之後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好像做了一場夢。相比較以前的一無所有,他們更在乎這些突然得到的權力和富貴,更加地不想放手。

    被手下推舉到皇帝的寶座後,由於手下都是打仗很厲害的人,皇帝也不會輕易地對功臣大開殺戒,因為那些功臣是自己的根基,如果隨便殺了一個,也許別人就會聯手把他掀翻。因此,古代皇帝本身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碰功臣就不碰功臣。但是我們再看看,這兩個布衣皇帝的手下都是些什麼人?有句話叫,你處在什麼樣的階層就會和什麼階層的人走到一起,那麼看看劉邦的戰友,朱元璋的戰友,很多都是平民出身,甚至是無賴地痞,有時候這樣的人做別的不行,鬧事還真有一套,他們往往更敢鬧起義。老老實實的老百姓,你讓他去鬧,他們都沒那個本事,也沒有那個勇氣。

    這樣的人,如果地位一直不高還好,一旦地位高了,身上的老習慣不會輕易改掉。其實這些人隨便欺負人的事情總有發生,但似乎窮人欺負窮人很少有人問津,因為這算人民內部矛盾,但富人欺負窮人就會被認為是為富不仁。和朱元璋一起滅元朝的手下,對普通百姓來說,平時未必就是好鳥,或許都是大流氓,痞氣很重的人,但他們有一個優點,就是膽子大,可以帶兵衝鋒陷陣。不過,一旦他們成為了頭領,曾經內心的陰暗經歷不會輕易去除;一旦他們成為了官僚,就等於一群流氓無賴地痞在統治百姓。試想,在這種情況下,不光皇帝擔心他們突然鬧事,老百姓的日子也不會太好過啊。

    趙匡胤成為皇后的時候曾經說過,我要重用文臣。別人問他為啥,他說,看看五代那些軍閥就可以知道,一個文臣再不好,他的破壞力也遠遠比一介武夫輕得多。而武夫往往都是一些沒文化的軍閥,他們統領一方,才不會管老百姓的死活;如果管了,也許就不會成為軍閥。具體場面,這裡省略一萬個字,讀者朋友們可以自己去想。

    這時候我們回過頭來再看朱元璋的那些功臣,他們哪個不是草莽出身,而他們加官進爵之後,並不會直接轉變為高尚的人。他們不斷地越界,挑戰明律的底線,上面侵犯朱元璋及皇族的權力,他們覺得沒有自己就沒有朱元璋,進而炫耀、得意忘形;接下來會更加肆無忌憚地欺壓百姓,反正無論什麼時候百姓在他們眼裡都是最弱的一方。

    越是布衣出身的皇帝,越覺得自己的國家來之不易,所以會更加格外珍惜,朱元璋也希望自己建立的明朝能夠國泰民安,這樣才能讓明朝長存下去。但他那些功臣在建國後表現出的居功自傲,在一點點地摧毀明朝的信譽。如此繼續下去,百姓會覺得,好不容易趕走了元朝殘暴的統治者,又來了一群地痞組成的大明朝,百姓的不滿在一點點地發酵,明朝國家危矣。

    表面上看,朱元璋是怕功臣威脅自己的統治,威脅自己兒孫的統治,故而卸磨殺驢,其實根本原因遠遠比你想的要深刻得多。古代一般都是鐵打的國家流水的皇帝,留住好名聲,才能讓百姓支撐這個國家的存在。朱元璋脫胎換骨了,成為了新的貴族,但他的功臣不是,匪氣依舊,禍國殃民。34個功臣,朱元璋殺掉了30個,最後只剩下4個。換個角度來說,你可曾聽說過朱元璋虐殺百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使勁兒翻翻明朝的資料找一找,但我認為誰也找不到。種種跡象說明,朱元璋並非是魔鬼,而是就事論事。他殺掉的只是純粹的建國功臣,但那些人並不是太平盛世的創造者。

    這個題目總結起來如下:

    朱元璋殺功臣最多最狠,但他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為什麼殺功臣?我認為:

    第一,朱元璋出身低微,得江山不容易,所以更不願意拱手讓人,因此要除掉對自己有威脅的人。這是個人因素。

    第二,功臣們只是幫朱元璋開創明朝的功臣,並不是維繫人民幸福生活的使者,朱元璋希望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清除“攪屎棍”。

    至於為啥,明朝創立前和創立後,還是那些人,卻變化巨大。用今天流行的話說就是:我已經變得不再是我,你也不再是那個你。

  • 17 # 山中散人F

    誅殺功臣最狠的皇帝首推明朝開國帝王朱元璋,其童年要飯牧牛當過小和尚出身卑微,正逢元未天下大災一大亂民不聊生,投身義軍身經百戰展現了他的卓越軍事天才,和知人善用政治馭人權術,建立了大明帝國。

    一,經過戰爭百廢待興,懲貪治腐勢在必行,當年的義兄義子戰功卓著,軍紀敗壞結黨營私動搖新政的危機,同時造成民心不穩江山不固的壓力,所以對功臣大肆問罪剷除。

    二,朱皇帝出身草根雖高高在上難免自卑感,加之太子標英年早逝,使他只好寄希望於小小孫太子建文,至此疑心與猜忌更熾,為新太子皇權根固對功臣進行了新一輪清洗屠殺,可惜洪武大帝地下有知其意未達,適得其反。

  • 18 # 春秋奮羽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自古以來,許多開國皇帝都有一種通病,那就是喜歡誅殺功臣。而要說到這裡面最狠的,應該非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莫屬,這兩個人簡直是這方面的頂點,可謂登峰造極。當然,也有很多愛護臣民,和諧相處的,不過往往那些狠毒的帝王,更讓人印象深刻。

    朱元璋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在這期間所誅殺過的功臣,可以用數以萬計。其殘酷程度,後來連太子朱標都看不下去了。朱標從小受儒家教育,與他血腥暴力的父親不同,朱標更信奉仁慈寬厚。

    而對朱元璋的殺戮行為朱標曾作出過勸諫,但朱元璋第二天就將一根滿身是刺的荊棘扔在地上,讓朱標撿起來。而當時他對朱標說的話是:“我是怕你不好拿,為你剝光了刺,再給你,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殺的人,都是對國家社稷有危險的人,除掉他們,對你是很有好處的。”

    所以在朱元璋看來,為了自己後世的傳承,殺個幾十萬功臣又有何礙。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會這般殘暴,喜歡殺戮臣民?這或許有很多是與朱元璋的出身有關。朱元璋是從小是以貧寒家境出身,是從底層農民的身份,一路坐上帝王的位置的,因此朱元璋對自己的出身一直有自卑的態度,且非常敏感。所以這也是導致了一種人格上的缺陷,但凡有人提及,揭開他的傷疤 就只有一個結果——死。

    劉邦

    與朱元璋不同,劉邦的殘忍性格,或許是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導致的。劉邦在自己五十五歲是才坐上皇帝的位置,可以說是老年登基。而他剛在楚漢相爭中取得勝利,建立西漢之後,就迫不及待的開始誅殺功臣,這顯然與他老年登基,出於老年人的猜忌多疑的心理有關,也是出於對自己帝國的傳承有著深深的憂慮。

    因為在漢高祖看來,兒子不夠強大,且各個諸臣在外面又強悍精明,如果不一一剔除,很可能危害到自己一心建立起來的基業。所以他才會在打敗項羽不久,就開始瘋狂殺戮功臣。

    因此,歷代君王喜歡殺戮功臣都處於某些心理原因。也更多是出於擔心自己的一片基業無法傳承,這裡或許更多是因為夾雜著帝王所獨有的霸道驅使。因此喜歡誅殺功臣的數不勝數,而他們之所以喜歡殺功臣,很大原因是對後世的考慮,以及年齡增大後的猜忌心理。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 19 # 不負人不負己

    關於是否喜歡屠殺功臣這一點,我認為跟出身有很大的關係。當然君王本身的想法和經歷則是主因。

    翻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出身高的皇帝對殺功臣這種事其實並不熱衷,代表者有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等。而出身較低的皇帝對於功臣則是猜疑不止,代表者有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

    就拿劉邦,朱元璋來說,他們肯定不會認為自己是什麼天潢貴胄,天之驕子。所以他們對自己本身有一個很清晰的認識。

    就以我們普通人的想法來看,我當上了皇帝,我知道自己文不如蕭何,武不如韓信,策略上不如張良。在生前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並不比這些人高多少,那麼我死之後,萬一這些功臣宿將有了二心,我的後代又該怎麼辦呢?

    朱元璋也是如此,文不如李善長,武不如湯和、徐達,策略上不如劉伯溫。朱元璋時常自述:我本淮右布衣。這話不假,但這隻能由朱元璋自己說,別人肯定是說不得的。

    這種理性的認識就決定了他只能同甘苦不能共富貴的性格特點。

    反觀唐太宗李世民,遠的不說,他的太爺爺是西魏八柱國之一,隋煬帝是自己的表叔加老丈人。他的父親李淵七歲世襲唐國公,有權勢,有名望。他所受到的教育、成長經歷跟朱,劉二人截然不同。他的功臣被冊封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劉秀,漢高祖劉邦九世孫,長沙定王劉發一脈。要知道不管是西漢末年還是東漢末年,一句漢室後裔起碼在道義上都能站得住腳。他的哥哥劉縯是漢末更始政權的締造者之一,他本人也在昆陽之戰中聲名赫赫。在那個時代這樣的人傑,帝王之位捨我其誰?他的功臣被冊封為雲臺山二十八將。

    隋文帝楊堅、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等等諸多有著貴族身份的開國皇帝,他們對於殺功臣這種事實在是不感冒。

    我認為一是與生俱來的高位,使得他們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與自信,人人都可以為他們所用,而不必去特地去誅殺功臣。二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朱、劉二人在底層摸爬滾打,看盡了人情冷暖的經歷。

    大一統王朝中出身較低的皇帝僅有三位,劉邦、趙匡胤、朱元璋。而且這三位都不是共富貴的人,唯一好一點的趙匡胤也“杯酒釋兵權”,讓功臣們當一個快樂的富家翁。

    凡事都有例外,但例外都有其原因。

    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出身較低的皇帝,例如劉裕,陳霸先等。我覺得他們沒有殺功臣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們都是南方政權的皇帝,整個中華大地都是處於分裂的情況下。但他們殺掉功臣宿將是極其不明智的,且極有可能讓一個新生的政權處於內部空虛的不穩定狀態。特別是劉裕這樣試圖統一天下的皇帝,他如果殘殺功臣無異於自掘墳墓,就更不會有後來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

    還有春秋時期越國君主勾踐,他出身較高,但他的經歷要比正常人豐富的多,在吳國被囚的那段擔驚受怕的時期,很容易讓他培養出多疑的性格,其次他的一些不光彩的經歷,也不可能想讓人知道然後傳唱。所以范蠡外逃,文種和他的妻子雅魚被賜死。

    所以關於君王是否喜歡屠殺功臣,出身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君王本身的想法和經歷則是主要原因!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古人早就總結出了這個道理。

  • 20 # 張傑談史

    中國古代史上,開國君主對待功臣態度還是不一樣的。比較好的如劉秀,就是優待功臣,但不給權利,或者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不好的代表自然是劉邦和朱元璋,對待功臣的態度就是殺,很多功臣就這麼莫須有死了。

    杯酒釋兵權

    為什麼朱元璋也好,劉邦也罷,會殺功臣呢?

    第一、功臣具有較廣泛的政治資源。一般而言,功臣和開國君主一起起家,互相很瞭解,而且資源也都是差不多的。換而言之,在開國後,這些功臣自然就和其他的文臣武將並不一樣,地位很高。

    第二、功臣地位高,自然會引人擔憂。即便是功臣自己不作為,但是身邊人想要從他們中獲取利益,甚至勸他們更進一步,這倒是很可能的。這樣的情況,開國君主會不擔憂麼?

    (朱元璋)

    第三、功臣是開國君主中央集權的障礙。封建帝制之下,皇帝大權在握,必須要排除其他權力很高的人,哪怕這些人沒有任何想法。這是封建制度的必然。

    所以劉秀和趙匡胤也好,劉邦朱元璋也罷,他們所做的事情其實是一致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劉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網路小說的創作會發展到日更1萬的這種病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