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晊嘉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講的就是小時候不要迷戀打打殺殺,成年了不要勾心鬥角.爭權奪勢

    每一部電視劇都能從中感悟對人生和職場的啟發,就三國演義來說是大多數人都很喜歡的一部電視劇,而且這部小說也是4大名著。當中涉及到的人和事錯綜複雜,人際關係和歷史典故很是豐富。

    每一個劇集和每一個人物都是一段段精彩的故事,特別是董卓、曹操、劉備、孫權、袁紹等這些當權者下面都有一個隸屬於自己的集團,涉及到的就是一個職場故事.

    所以說這部電視劇或者這部小說,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也不是所有人一遍兩遍就能看明白的,需要反覆的理解推敲.

    每個人看了都有每個人的理解,當然電視劇和小說都有虛構的成分,對自己有用的靈活運用即可.

  • 2 # 中醫生命科學

    你好,我來談下《三國演義》對職場管理的十二條啟示:一年前 ,我把《三國演義》又找出來讀了一遍,我想人在不同階段,有不同心境,對同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收穫。這次讀書已不是看精彩故事的角度,更多是看故事裡的人,看他們如何在那個時代生存與思考,看他們鮮活的生命如何劃過歷史,看他們與現代的我們有哪些相同與不同。朝代變了,時代變了,有些本質的東西其實一直沒變,於是邊讀書邊寫下一些心得體會。現與大家分享,若有人讀到能受益,也是一件樂事。

    1 不能小看任何人,哪怕他目前卑微。

    劉備雖然是漢朝中山靖王之後,但早期只是靠編織草鞋為生,地位卑微,無所作為。就是這個人,後來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國。可見,任何人都不可小看,任何人都可能翻身,應尊重遇到的每個人,沒準就是我們未來的貴人。

    2 機會只留給有勇氣的人。

    東漢末年,張角率領的黃巾軍起義造反,皇帝在全國下發招兵討賊的榜文,讓各地準備禦敵。正是藉助這個機會,劉備遇到了張飛、關羽,三人結為生死兄弟,共創大業。若當時三人不是有勇氣抓住了難得的機會,也就沒有後面的蜀國了。

    劉 備

    3 有誠有義才能凝聚人心。

    劉備身邊的大將張飛、關羽是其結義兄弟,主要謀士諸葛亮是其三顧茅廬誠心感化請來的,這三個人在劉備創立蜀國大業上可謂相當關鍵。正是劉備這人有誠有義,才能將這些奇才吸引在身邊,出生入死,鞠躬盡瘁,以致曹操、孫權想盡辦法拉攏關羽都沒能得逞。

    4 沒有永久的對手,有機會對手也能合作共贏。

    魏蜀吳三國雖是對手,但出現共同利益時,對手也能合作共贏。東吳周瑜一心要火攻曹操,因為是冬天,一直沒有東南風可用。諸葛亮適時現身,開壇做法,借來東南風,幫助東吳打贏了赤壁大戰。曹操在赤壁大戰中損失慘重,這是對蜀吳兩國都有利的局面,兩國在此戰中達成了合作共贏。

    5 不能用好優秀下屬,就等於為對手輸送關鍵人才。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作戰時,對抗兩個月後,糧草漸漸匱乏,於是急忙派人去許昌催糧。結果這人被袁紹抓住,袁紹的謀士許攸便建議趁曹軍糧盡,夜襲許昌,但袁紹不聽,還懷疑許攸與曹操勾結。於是許攸投奔了曹操,幫助曹軍大敗袁紹,使曹操由官渡之戰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閥。

    曹 操

    6 對自己人不能過於苛刻,否則很可能因小失大。

    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決定親征東吳,並與張飛約定一同發兵。張飛下令軍中在三日內備齊白旗白甲掛孝出征,部將範疆和張達請求寬限幾天,結果張飛大怒,將二人捆起來各鞭打五十,並警告若超期就殺頭示眾。範疆和張達懷恨在心,趁張飛醉倒割下他的首級,投奔了東吳。可惜一代名將,沒戰死沙場,卻死在自己人手上,典型的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7 人在江湖,不進則敗。

    呂布在與曹操對戰大敗後退守下邳,自以為糧食充足,又有泗水作為屏障,整日不思進取。結果手下的將領見狀心灰意冷,投靠曹操,並開啟城門。曹軍一湧而入,最後呂布被縊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想停就可以停下來的,呂布的教訓可謂深刻。

    8 大局當前,存個人恩怨者要慎用。

    曹操敗走華容道時,遭遇諸葛亮佈下的重重埋伏,好不容易重重突圍,又遇上了關羽。曹操知道難以突圍,只好哀求關羽看在過去的情義上放他逃生。關羽想起曹操對自己的恩情,便放走了他。這是改變三國戰爭格局的極好機會,可惜關羽因個人恩怨錯過了。諸葛亮作為用人者也該反醒,在大局當前,存個人恩怨者還是要慎用。

    諸葛亮

    9 令人心服才能徹底降伏。

    諸葛亮南下征討南方部落造反首領孟獲時,七次擒住孟獲,由於孟獲心不服,諸葛亮前六次都將其放回,最後一次孟獲終於心服,跪拜請罪,發誓永不造反。諸葛亮很清楚欲降伏必先令其心服,這是收服人心的真正高招。

    10 有個人情緒時,勿輕易決斷。

    劉備稱帝后,不聽諸葛亮等人苦勸,決定親征東吳,為關羽報仇。為了在三日內備齊白旗白甲掛孝出征,張飛與屬下結怨也被殺。劉備大哭,立即帶大軍殺奔東吳。東吳大都督陸遜趁晚上颳起東南風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被救出後一病不起,見到諸葛亮悔恨不己,淚流滿面,不久就死了。可見,人在個人情緒高漲時,多麼容易衝動犯錯,這種時候應儘可能不作決斷,待冷靜下來再說。

    11 集中過大規模風險很大。

    曹操在赤壁大戰中慘敗是因為將水軍船隻用鐵環相互鎖住,結果東吳用火攻時無法逃開,剎那間燒成一片火海。劉備親征東吳慘敗是因為將大軍集中統一紮營,東吳火燒連營時,亂作一團,傷亡慘重。可見集中過大規模風險很大,一旦有事很可能滿盤皆輸,分兵作戰,相互呼應更穩妥。

    12 國與國之戰,說到底就是人與人之戰。

    整部《三國演義》,看似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戰爭,實質是三國背後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之戰,也是三國大將及謀士之戰。好用的人才在每場戰役中都是成敗的關鍵。那些響噹噹的戰役和名字提示我們:沒有好用的人才,是成事最大的風險!

  • 3 # 我是老虎誰都怕

    一、開卷有益指定不是虛言,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讀三國感悟職場經營管理的真諦,肯定收益頗多。

    二、古人有:少不看紅樓,老不看三國之說。為什麼老不看三國,以我的理解,步入老年已經看淡世間萬物,淡泊名利,安享生活的時期,但是,一旦讀了讀了三國,群雄逐鹿、金戈鐵馬、謀略智慧、英雄氣概,讓老年人怒髮衝冠,豪氣萬丈,於身體健康無益。一旦妄想躍馬揚鞭可能墜落山崖遺憾終生。

    三、那麼三國之中哪些對於職場管理有啟發呢

    1、要有一個志同道合的核心。劉備、關羽、張飛在他們相遇相知以前,都是各自為營的無名之輩。三人以桃園結義為開端,開始了三國鼎立、大浪淘沙的輝煌人生。

    2、要有一個文物兼備、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智囊。諸葛亮、龐統之於劉備。周瑜、魯肅、諸葛瑾之於孫權。郭嘉、荀彧、司馬懿之於曹操。大佬指點江山的背後,全是智囊人物的合縱連橫。

    3、要有一隻敢打敢拼忠貞不渝的將領。劉備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孫權有太史慈、龐統、甘寧、周泰。曹操有許褚、典韋、張遼、張頜、龐德、于禁。個個都是蓋世英雄,武功高手。

    4、要提防三姓家奴呂布這樣的無原則無底線的人,誰給好處就殺主棄約,雖然武功蓋世,但是品行不端。一定不能使用。

    5、要提防馬謖這樣空談誤國紙上談兵的人,這種人只能當參謀,而不能獨當一面帶兵上陣。

    6、要當心離間計、苦肉計、美人計、連環計,要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 4 # 小偉愛追劇

    1 不能小看任何人,哪怕他目前卑微。

    劉備雖然是漢朝中山靖王之後,但早期只是靠編織草鞋為生,地位卑微,無所作為。就是這個人,後來與曹操、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國。可見,任何人都不可小看,任何人都可能翻身,應尊重遇到的每個人,沒準就是我們未來的貴人。

    2 機會只留給有勇氣的人。

    東漢末年,張角率領的黃巾軍起義造反,皇帝在全國下發招兵討賊的榜文,讓各地準備禦敵。正是藉助這個機會,劉備遇到了張飛、關羽,三人結為生死兄弟,共創大業。若當時三人不是有勇氣抓住了難得的機會,也就沒有後面的蜀國了。

    3 有誠有義才能凝聚人心。

    劉備身邊的大將張飛、關羽是其結義兄弟,主要謀士諸葛亮是其三顧茅廬誠心感化請來的,這三個人在劉備創立蜀國大業上可謂相當關鍵。正是劉備這人有誠有義,才能將這些奇才吸引在身邊,出生入死,鞠躬盡瘁,以致曹操、孫權想盡辦法拉攏關羽都沒能得逞。

    4 沒有永久的對手,有機會對手也能合作共贏。

    魏蜀吳三國雖是對手,但出現共同利益時,對手也能合作共贏。東吳周瑜一心要火攻曹操,因為是冬天,一直沒有東南風可用。諸葛亮適時現身,開壇做法,借來東南風,幫助東吳打贏了赤壁大戰。曹操在赤壁大戰中損失慘重,這是對蜀吳兩國都有利的局面,兩國在此戰中達成了合作共贏。

    5 不能用好優秀下屬,就等於為對手輸送關鍵人才。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作戰時,對抗兩個月後,糧草漸漸匱乏,於是急忙派人去許昌催糧。結果這人被袁紹抓住,袁紹的謀士許攸便建議趁曹軍糧盡,夜襲許昌,但袁紹不聽,還懷疑許攸與曹操勾結。於是許攸投奔了曹操,幫助曹軍大敗袁紹,使曹操由官渡之戰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閥。

    6 對自己人不能過於苛刻,否則很可能因小失大。

    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決定親征東吳,並與張飛約定一同發兵。張飛下令軍中在三日內備齊白旗白甲掛孝出征,部將範疆和張達請求寬限幾天,結果張飛大怒,將二人捆起來各鞭打五十,並警告若超期就殺頭示眾。範疆和張達懷恨在心,趁張飛醉倒割下他的首級,投奔了東吳。可惜一代名將,沒戰死沙場,卻死在自己人手上,典型的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7 人在江湖,不進則敗。

    呂布在與曹操對戰大敗後退守下邳,自以為糧食充足,又有泗水作為屏障,整日不思進取。結果手下的將領見狀心灰意冷,投靠曹操,並開啟城門。曹軍一湧而入,最後呂布被縊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想停就可以停下來的,呂布的教訓可謂深刻。

    8 大局當前,存個人恩怨者要慎用。

    曹操敗走時,遭遇諸葛亮佈下的重重埋伏,好不容易重重突圍,又遇上了關羽。曹操知道難以突圍,只好哀求關羽看在過去的情義上放他逃生。關羽想起曹操對自己的恩情,便放走了他。這是改變三國戰爭格局的極好機會,可惜關羽因個人恩怨錯過了。諸葛亮作為用人者也該反醒,在大局當前,存個人恩怨者還是要慎用。

    9 令人心服才能徹底降伏。

    諸葛亮南下征討南方部落造反首領時,七次擒住孟獲,由於孟獲心不服,諸葛亮前六次都將其放回,最後一次孟獲終於心服,跪拜請罪,發誓永不造反。諸葛亮很清楚欲降伏必先令其心服,這是收服人心的真正高招。

    10 有個人情緒時,勿輕易決斷。

    劉備稱帝后,不聽諸葛亮等人苦勸,決定親征東吳,為關羽報仇。為了在三日內備齊白旗白甲掛孝出征,張飛與屬下結怨也被殺。劉備大哭,立即帶大軍殺奔東吳。東吳大都督趁晚上颳起東南風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被救出後一病不起,見到諸葛亮悔恨不己,淚流滿面,不久就死了。可見,人在個人情緒高漲時,多麼容易衝動犯錯,這種時候應儘可能不作決斷,待冷靜下來再說。

    11 集中過大規模風險很大。

    曹操在赤壁大戰中慘敗是因為將水軍船隻用鐵環相互鎖住,結果東吳用火攻時無法逃開,剎那間燒成一片火海。劉備親征東吳慘敗是因為將大軍集中統一紮營,東吳火燒連營時,亂作一團,傷亡慘重。可見集中過大規模風險很大,一旦有事很可能滿盤皆輸,分兵作戰,相互呼應更穩妥。

    12 國與國之戰,說到底就是人與人之戰。

    整部《三國演義》,看似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戰爭,實質是三國背後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之戰,也是三國大將及謀士之戰。好用的人才在每場戰役中都是成敗的關鍵。那些響噹噹的戰役和名字提示我們:沒有好用的人才,是成事最大的風險。

  • 5 # 天地人心

    《三國演義》中帶給我們的職場啟示,這些套路你一定要明白:

    一、領導不一定全能,但一定是胸懷寬廣、情商高的。文不成武不就的劉備,卻能夠擁有三分天下,而堂堂的萬人敵呂布,卻只能眼睜睜地殞命白門樓。劉備自己不行,但是手下文有諸葛亮等,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等。呂布手下沒見幾個能拿的出手人物。“三顧茅廬”是劉備情商高的最顯著體現。在職場管理中,管理者一要胸懷寬廣,容得下能人。再者說一個人的智力經歷和技能都是有侷限性的,旁邊多一些能人便能最大程度上彌補這種缺陷,打破這種侷限。“既生瑜,何生亮?”正是周瑜的這種妒賢嫉能的心理註定了他的命運。

    二、人,從來就是一切關係的核心。在職場中,業務思維很重要,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在做,人靠不住,業務再好也不一定能為我所用。“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就是最真實的寫照。曹操送宅子,送女人,送官位都沒有留住關羽的人和心。反而搭上了幾條大將的性命。在這點上,劉備表現不錯,在無糧草,無兵馬,無地盤德情況下,從人下手,“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這個關鍵人物,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可能。

    三、名義,這個東西很重要。劉備一個漢室遠的不能再遠的親戚了。一聲“劉皇叔”佔住了大義。這個名義給了他聚齊人才,招兵買馬的合法性。你以為關羽張飛諸葛亮隨便找個人就追隨呀。後來的諸葛亮也是“興復漢室”的名義發兵出祁山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運用的淋漓盡致。

    在職場管理中,名義是增強領導權威和合法性的最重要的東西。一紙任命就是領導的尚方寶劍。想想《人民的名義》中的那些貪官,哪一個不是打著人民的名義?

  • 6 # 老外二三事

    仔細觀察《三國演義》中的內容,不難發現,這其實就是很多個集團之間的鬥爭。從開始的東漢、黃巾、袁紹、董卓,再到蜀漢、曹魏、孫吳和最後的晉,都是不同的集團。從不同集團的不同特點,我們可以總結歸納出他們領導者的不同特點。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發現很多的管理學方面的知識,而他們各自的管理學,也能為現代人所借鑑和吸收。

    我們先看一下東漢皇帝漢獻帝的管理學:劉協是一個非常無奈的領導者,由於手下的大臣掌握著非常巨大的權利,劉協的實際權力早已經不剩多少,基本上淪為擺設和傀儡皇帝,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儘管劉協也十分努力的去反抗和鬥爭,但始終沒能獲得成功。漢獻帝的人生是失敗的,其根源在於他很小的時候就遇到了董卓,後來又碰到曹操,有“富二代”之名卻無法掌權,家族產業實際上一直被掌握在他人手裡,他完全沒有機會當家做主。作為一個領導者,要時刻抓緊權利,不能把太多的權力分給下屬,只有在掌握大權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分權,以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

    袁紹集團:袁紹集團本來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集團,這是當時無人能及的。但是,因為它的領導者袁紹的驕傲自大,不屑招攬人才,不願聽從謀臣的計策,一意孤行,導致了官渡之戰的失敗。正如郭嘉所說的:“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這也正如當初一些曾經強大而最終消亡的企業一樣,不會用人,不能廣納意見,不能審時度勢,做出正確的決策,為今天的成就,市場佔有率,資金實力等沾沾自喜,盲目自大,且不知一切的失去也可能只在轉眼間!

    董卓集團:董卓殘暴愚蠢,根本沒有整體的戰略目標,僅僅滿足目前的勝利;不能在離亂之世收拾人心,反而變本加厲的傾軋,自然樹敵無數,內有廷臣刺殺、顛覆,外有諸侯征討,失敗是必然的。正是利用了董卓的性格特點,王允利用連環計,派貂蟬成功的讓董卓和呂布反目成仇,並使呂布殺掉了董卓,繼而董卓集團覆滅。作為一個領導者,必須要改掉壞習慣,,揚長避短,不能讓對手利用自己的弱點,否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蜀漢集團:劉備是一個非常會用人的領導者,致使很多人願意為他出生入死。蜀國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義”,也就是對兄弟感情很好。正因為如此,加上劉備愛才惜才,所以帳下有很多大將,“五虎上將”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但是正因為劉備重義氣,還有手下高手眾多,導致了他不注重新人的培養與鍛鍊,一直以來都是靠一開始就跟著他打天下的那幾個兄弟和他們的後代,集團老齡化嚴重,缺少新鮮血液的補充。目前在中國民營中小型企業中,“走後門”“託關係”,任人唯親的現象時有發生,靠家庭和親情等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來維繫企業,用人情代替制度,其代價必然是管理的不規範,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和親情的失落,管理者平時對下屬信誓旦旦,一旦有親友、熟人摻和在裡面,就感情用事,賞罰不均,執法不嚴,使制度成為一紙空文。由於企業的這種封閉性和不規範性,使得企業對人力資源的引進具有排他性,不利於從外部吸引優秀人才,也留不住人才,進而也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曹魏集團:很多人說曹操是一代梟雄,可是,正是由於曹操的野心和手段,還有求賢若渴的愛才之心,才讓他的集團比其他的集團都要強大。首先,曹操智商高,心思縝密,集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於一身。其次,曹操十分愛才,手下大將謀臣濟濟一堂,曹操還不滿足,千方百計想把關羽挖過來。再次,曹操善於用人,善於科學合理的配置人才,最佳化集團配置,是集團不斷強大。善於吸納人才,善於用人,知人善任,也是當今領導必須學會的。

    最後談一談孫吳集團:個人感覺孫權集團的管理方法是很不錯的。在孫權的領導下,集團的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充滿和諧的氛圍。領導能夠關心和信任下屬,平易近人;下屬能夠忠心耿耿,齊心協力發展。孫吳不像蜀國有魏延,魏國有司馬懿,孫吳是一個團結的集體。所以,孫吳也是三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在企業中,領導者要注重權利的制約與平衡,關心下屬,信任下屬,原諒下屬所犯的錯誤;下屬要團結和睦,積極工作,為企業的發展努力。

    讀完《三國演義》,以史為鏡,吸納古代優秀的管理方法,有利於企業的發展壯大。

  • 7 # 深夜江湖

    首先肯定你的觀點。

    《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形象生動,人物性格各異,所體現出的人物的命運也是不盡相同。下面提取幾個代表人物來說明。

    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很多時候和領導相處,需要把成績功勞歸功於他。切不可搶了老闆的風頭,更不要去無端揣摩老闆的心思,然後到處散播,哪怕你心裡知道,但是絕對不能說出口。否則明天你就要捲鋪蓋走人。

    蔣幹:防人之心不可無。未看清事實真相在職場中也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很多時候我們憑藉著滿腔熱情去完成一件事,可是最後兩頭不討好,越是感覺容易的事情,往往越做不好,因為得到的太容易,不會促使人們思考事情的真相。

    魯肅:明白自己分內事。是自己的事情應當竭盡全力去完成,與同事之間的相處把握拿捏最恰當,不可搬弄是非。

    還有很多人物,無法在這裡一一論解。

  • 8 # 三國演義的智慧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是寶典!現代職場管理,完全可以學習借鑑《三國演義》的偉大智慧!

    管理,就是做好自己、處理好人際關係、將相關的事情做好!我們可以學習劉備的管理理念!

    我們看《三國演義》可以發現,劉備這個人,做人做事很有道理、分寸拿捏到位、人際關係處理的非常到位!我們說做好自己、處理人際關係、工作流程處理,是管理的內容,應該學習劉備的管理理念!

    工作是什麼?是盡責任!

    職場的管理工作,更是盡責任!

    我們在職場奮鬥,說到底是在盡責任!這一點,可以學習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諸葛亮的“職場”路,是波瀾壯闊的、也是兢兢業業、慎終如始的!他克服萬難、矢志不渝、不忘初心、任勞任怨、一心一意、盡到了責任和擔當!

    我們的職場路,也應該不忘初心、一心一意、矢志不渝!

    職場管理,需要非常成熟的心態和高超的工作能力!

    《三國演義》故事非常豐富,有足夠多的智慧,我們可以借鑑這些故事的道理,來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

    經典當中的歷史人物的性格、成敗得失、為人處事的方法,可以給我們許多經驗,讓我們更加成熟的、正確的,去做好職場管理工作!

  • 9 # 新文旅時代

    如題:看《三國演義》(以下簡稱:三國)真的對職場管理有所啟發嗎?我們想大多數人的意見肯定是一致的,就是看《三國》對我們的職場管理一定是由啟發的。

    我們下面就結合題主的提問,主要從小說中那些生動刻畫的人物出發,結合現代職場管理以及職場處世等多角度,為大家解讀深入剖析,讀《三國》對職場管理及企業管理的十條啟示:

    1、國與國之戰,說到底就是人與人之戰。

    整部《三國演義》,看似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戰爭,實質是三國背後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之戰,他們作為三國的君主就是管理者。從職場的角度出發,三國之戰就是三國背後的那些大將及謀士之戰。而是否有好的謀臣武將(就是當今職場中好用的人才)至關重要,他們是每場戰役成敗的關鍵。那些響噹噹的戰役也提示我們:沒有好用的人才,是幹事創業的過程中最大的風險。

    2、英雄不問出處,哪怕他出身卑微。

    讀《三國》我們都知道,劉備作為蜀國君主,雖然是漢朝中山靖王之後,但早期只是靠編織草鞋為生,地位卑微,無所作為。關羽、張飛出身更是低微,一個賣棗一個屠戶,但就是這三個出身卑微的人,桃園結義後一路奮鬥,後來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國。可見,任何人都不可小看,任何人都可能翻身,我們在職場中也一樣,應尊重遇到的每個人,沒準就是我們未來的朋友和合作夥伴。

    3、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就看你是否能抓住。

    東漢末年,張角率領的黃巾軍起義造反,漢獻帝在全國下發招兵討賊的榜文,讓各地準備禦敵。這個過程中,劉備三兄弟做足了準備,並且很好的抓住了這次機會,也正是藉助這個機會,他們才為後來共創大業奠定了基礎。若當時三人不是有勇氣抓住了難得的機會,也就沒有後面的蜀國了。結合我們現代職場管理和生活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要善於尋找和抓住機會。不是俗話說人生至少有三次機會改變現狀,如果三次機會都沒有抓住,那麼你就應該深刻反思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

    4、不能用好優秀下屬,就等於為對手輸送關鍵人才。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作戰時,對抗兩個月後,糧草漸漸匱乏,於是急忙派人去許昌催糧。結果這人被袁紹抓住,袁紹的謀士許攸便建議趁曹軍糧盡,夜襲許昌,但袁紹不聽,還懷疑許攸與曹操勾結。於是許攸投奔了曹操,幫助曹軍大敗袁紹,這一站基本上奠定了曹氏集團在三國中的實力,使曹操由官渡之戰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閥。我們當今的企業管理中,對於人才培養和使用時極為重要和藝術的一件事情,人才是企業的核心核心競爭力,並且現代的勞動關係都是一個雙選的結果,如果你不能使用好優秀的下屬,那麼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的,你這樣做無疑是在為競爭對手培養人才,這對企業來說,是最得不償失的。

    5、有誠有義才能凝聚人心。

    劉備和身邊的大將關羽、張飛是其結義兄弟,主要謀士諸葛亮是其三顧茅廬誠心感化請來的,這三個人在劉備創立蜀國大業上可謂相當關鍵。正是劉備這人有誠有義,才能將這些謀臣武將吸引在身邊,出生入死,鞠躬盡瘁,以致曹操、孫權想盡辦法拉攏關羽都沒能得逞。我們現在企業從創立開始為構建自己的企業文化,國有企業還會成立工會等相應的組織,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公司的軟實力,凝聚人心。一個企業是否有強大的人心凝聚力,是一個企業是否成熟和具有戰鬥力的核心。

    6、沒有永久的對手,只有合作共贏的朋友。

    魏蜀吳三國雖是對手,但出現共同利益時,對手也能合作共贏。比如,曹操南下征伐東吳的時候,東吳周瑜一心要火攻曹操,一切準備妥當,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時候正式諸葛亮識天文,假裝開壇做法,借來東南風,幫助東吳打贏了赤壁大戰。曹操在赤壁大戰中損失慘重,這是對蜀吳兩國都有利的局面,兩國在此戰中達成了合作共贏。隨後的三國曆史中,由於大多數時期,都是魏強吳蜀弱,所以正是有了吳蜀聯盟,才讓曹魏不能輕易一統天下,為三國鼎立打下基礎。當今企業和職場也是如此,曾經的商場競爭者、職場對手,在很多外力因素下,都會走向合作共贏的,比如我們看到很多巨頭公司最後甚至走向合併就是這個道理。

    7、對自己人不能過於苛刻,否則很可能因小失大。

    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決定親征東吳,並與張飛約定一同發兵。張飛下令軍中在三日內備齊白旗白甲掛孝出征,部將範疆和張達請求寬限幾天,結果張飛大怒,將二人捆起來各鞭打五十,並警告若超期就殺頭示眾。範疆和張達懷恨在心,趁張飛醉倒割下他的首級,投奔了東吳。可惜一代名將,沒戰死沙場,卻死在自己人手上,典型的因小失大,得不償失。我們在日常的職場管理中,也是如此,我們對待下屬應當制度和人文關懷相結合,要讓手下的人新生暖意,心懷感激。而不是讓他們因為你的嚴厲苛刻,導致他們來個“魚死網破”或者“背後穿小鞋”之類的事情發生。這樣的話就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了。

    8、大局當前,存個人恩怨者要慎用。

    曹操敗走華容道時,遭遇諸葛亮佈下的重重埋伏,好不容易重重突圍,又遇上了關羽。曹操知道難以突圍,只好哀求關羽看在過去的情義上放他逃生。關羽想起曹操對自己的恩情,便放走了他。這是改變三國戰爭格局的極好機會,可惜關羽因個人恩怨錯過了。諸葛亮作為用人者也該反醒,在大局當前,存個人恩怨者還是要慎用。一千七百多前的三國如此,我們當今21世紀的職場中亦是如此,工作當局當前,最忌個人恩怨,嚴禁意氣用事,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更要對這點有清晰的認識。

    9、有個人情緒時,勿輕易決斷。

    劉備稱帝后,不聽諸葛亮等人苦勸,決定親征東吳,為關羽報仇。為了在三日內備齊白旗白甲掛孝出征,張飛與屬下結怨也被殺。劉備大哭,立即帶大軍殺奔東吳。東吳大都督陸遜趁晚上颳起東南風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被救出後一病不起,見到諸葛亮悔恨不己,淚流滿面,不久就死了。可見,人在個人情緒高漲時,多麼容易衝動犯錯,這種時候應儘可能不作決斷,待冷靜下來再說。同上面第8點一樣,工作大局前,是不傾注太多個人情緒的,企業化管理,必須由他的科學合理性。如果您是一個管理者的話,更要深刻的認識到,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當我們有嚴重的個人情緒的時候,對於工作不能失去理智,更不要對重大事項作出輕易的決斷。因為這個判斷和決策可能給企業帶來不可承受的損失,就是現代所謂的重大戰略決策失誤。

    10、風險不能過於集中,企業必須做好風險防控。

    曹操在赤壁大戰中慘敗是因為將水軍船隻用鐵環相互鎖住,結果東吳用火攻時無法逃開,剎那間燒成一片火海。劉備親征東吳慘敗是因為將大軍集中統一紮營,東吳火燒連營時,亂作一團,傷亡慘重。可見集中過大規模風險很大,一旦有事很可能滿盤皆輸,分兵作戰,相互呼應更穩妥。結合現代企業管理,舉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樂視,曾經的樂視集團是何等風光,但就是因為後面承受太大的風險集中,傾注全集團之力打造樂視汽車,很顯然最後失敗了,而樂視的案例是當下很多大企業都會講的一個警示教材。

    我們很多人都讀過《三國》,至少是看過《三國》相關的電視機或者電影的。我想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用不同的心境看《三國》,其對這本書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收穫。

    我們讀《三國》不能僅僅是看這部小說講述的精彩故事,更多要學會從這些故事情節裡面去解讀小說中的人物刻畫,看他們如何在那個時代生存與思考,我們再結合當今的社會環境,看他們與現代的我們有哪些相同與不同。朝代變了,時代變了,有些本質的東西其實一直沒變。

    --------------------

    博聞通覽

    用文化溫暖人心,讓閱讀更有溫度@博聞通覽

  • 10 # 地勢坤9

    《三國演義》對職場管理的啟發是有很多借鑑意義的。從職場管理和職場成長兩方面都有許多有益的經驗和啟迪。這不僅是一部寶貴的歷史畫卷,其中凝聚和滲透的文化成因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主要從忠誠、責任、協作、領導力四個方面舉例論證。

    一、忠誠履責可以

    大家知道,文化在人們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相伴而生,自人類社會誕生以來,就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它超越時空,涵覆永珍;大而無形,化之萬物。先進文化是人類文化中最積極、最優秀和最進步的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精華。任何一個人物或者一個時代,一種行為和習慣以及不同民族、國家的制度形成都散發著不同的文化底蘊和內涵。

    獨到的文化可以產生無窮的力量,可以促進發展,可以成就輝煌。三國文化也是如此。魏蜀吳三個國家之所以能夠在諸侯混戰中脫穎而出,俱是因為曹操、劉備、孫權三個集團有著先進的文化做引領。既有共性、又有差異。

    啟示之一——忠誠履責決定集體和個人職場成敗

    忠誠是一個人對待事業和國家、名族、集體的敬業精神和忠心耿耿的人生態度。三國中魏蜀吳為什麼能夠長期鼎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自都有一批忠誠效力的文官武將。曹操手下的典韋、許褚、龐德等,多次不顧性命之危,保護曹操,血戰沙場,忠於大魏;孫權手下的戰將淩統、黃蓋、周瑜、魯肅、陸遜等,始終忠心耿耿地為吳國事業竭盡全力;劉備手下的謀臣戰將更是以忠誠著名,跟隨著窮困潦倒的劉備在任何困境中都不離不棄、始終如一。關張趙馬黃、魏延、龐統、姜維等無不如此,諸葛亮受命危難之間,輾轉奔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就三顧頻繁天下事,兩朝開濟老臣心的一代賢相和英豪。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要數關羽,自桃園三結義以來,追隨劉備南征北戰、東擋西殺,忠誠之舉始終未泯,儘管曹操的“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拜印等等一系列懷柔政策和收買招術也不能動搖關羽“但知皇叔去向,雖萬千裡,吾亦即刻而往”的忠誠決心,遂為蜀漢政權演繹出護送二皇嫂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攻襄陽、圍樊城、威震華夏的忠誠典範,後雖兵敗麥城,但對蜀漢政權的忠誠之心始終不改,難以撼動,至而被後世尊崇為“武聖”,名揚千古。企業管理中,許多世界著名的企業都把忠誠列為企業文化的第一信條。

    袁紹手下謀士沮授在袁紹兵敗倉亭被抓,曹操很欣賞他勸其投降,卻於夜晚盜馬逃走,曹操含著惋惜之情被迫殺之;審配在冀州交戰時,被其侄子出賣城門,曹操勸降不聽,向著袁紹所在的北方引頸就戮,其情壯烈,曹操不由感慨:河北俊傑何其多也,可惜袁紹不能重用,若能重用,我豈敢窺視此地。

    可見,忠誠對成就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企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重要的作用。具有忠誠之心,才可以談得上盡職盡責、風雨同舟,才可以談得上奉獻與責任,對單位有貢獻,對個人有成長。

    二、責任讓你在職場中鑄就輝煌

    如果說智慧和能力是我們工作所具備的必要條件,那責任就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創造非凡的源動力。責任鑄就輝煌,責任創造卓越。

    三國中曹操與袁紹對峙之時,實力懸殊,許多人認為打不過袁紹,而郭嘉、程昱、荀彧等謀士卻能以大局為重,本著為主分憂的責任意識,主動幫助曹操分析戰爭形勢,鼓動士氣,最終取得勝利;赤壁之戰時,孫權眾多核心級大臣如張昭、步陟等畏懼曹操強兵壓境,在國家危難之際,缺乏責任意識,完全從自己私利出發,勸孫權投降曹操,全然失去了作為大臣為國分憂的責任。而魯肅雖一介文臣,卻沒有忘卻自己的責任使然,力排眾議,不畏強敵,在危險的時候挺身而出,積極主動促成孫劉聯盟,並以當時的實際情況向孫權陳述不能投降的利害:眾大臣投降,完全出於自己的私利和性命,他們投降,仍不失為封王拜將,而主公投降,要麼被殺,要麼也會被封官,然而會心存芥蒂,甚或處於受限制、受控制狀態,不再會享有前呼後擁的榮耀,這和戰敗的結果是一樣的。魯肅一心為公的責任意識和行為,堅定了孫權抗戰的決心,成就了古代以少勝多的戰爭神話,挽救了弱小的吳國。趙雲在三國可謂是智勇兼備的大將,在劉備攻取益州之後要大賞眾大臣土地金銀的時候,趙雲本著穩固國家形勢的大局責任意識,提出了以民為本、凝聚人心的建議,使劉備如夢方醒並採納執行,才使蜀國夯實了發展壯大的根基。諸葛亮在隆中路線被劉備、關羽的一意孤行的個人行為毀壞後,國力衰微、人才凋零,面對困境,夙夜憂嘆、一柱擎天,為了國家利益,嘔心瀝血,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六出祁山,躬身實幹、親歷親為,以區區10萬蜀兵對抗司馬懿40萬大軍不懼不卻,還得面對一點都使不上勁的昏庸後主,雖然落得“武侯淚向西風灑,可嘆無人佐鞠躬,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下場,但他強烈為國的責任意識鑄就了他輝煌的人生,使得蜀國能在風雨飄搖中得以保全。姜維也是一樣,九伐中原,屢敗屢戰,卻一直盡職盡責,即便在蜀國覆滅之後仍然想著如何復國,縱然落得個死後被挖心掏肝也無怨無悔,這等一心為國的責任意識雖歷經1700多年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工作中,我們或麻木不仁、或熟視無睹、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試想,如果都抱有這樣的態度,我們不僅發現不了問題,互相之間只會扯皮推諉、推卸責任;即使發現了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而是關心是否牽扯到自己、連累到自己,如果沒有則高枕無憂:“這事不是我的責任,為什麼去管?”

    這種毫無責任可言的心態,工作能幹好嗎?單位能發展嗎?

    正如愛迪生所說:“責任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是一種偉大的品格,在所有價值中它處於最高的位置。”社會學家戴維斯說:“放棄了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更好生存的機會。”科爾頓說:“人生中只有一種至高無上的追求——就是對責任的追求。”

    可見,責任是一切工作的保證。職場中,只要你能以高度負責的責任心去認真做事,就會以無窮的力量創造許多奇蹟,同時也會感染到周圍的人,共同樹立起責任感,促進我們企業快速發展。

    做與不做之間的差距就在於——責任。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或者一個不負責任的人,首先失去的是社會自己的基本認可,其次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甚至失去了自身的立命之本——信譽和尊嚴。

    三、協作可以在職場中實現共贏

    協作是一種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大局觀念,講究的是配合,講究的是戰略協同。很好的協作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相反,缺乏協作精神,往往會以失敗告終。

    三國中蜀將黃忠、趙雲的協作精神堪稱典範。在奪取天蕩山和米倉山(皆在漢中)時,黃忠與謀士法正合作,法正佔據山頂,黃忠居於是山腰,俯瞰曹營,逼迫夏侯淵出兵圍山,從早上開始叫罵,法正始終高舉黃旗不讓出徵,黃忠也始終遵從命令,勸慰士卒好好休息,至下午時分,曹兵開始激情四射的精力和吞吐萬物的囂張氣焰已成萎靡之勢,士兵們顯得很疲憊睏倦,隊伍陣型也亂了起來,此時,法正看時機成熟,揮動紅旗下令出擊,蜀兵養精蓄銳,勢不可擋,黃忠從半山腰直衝曹營,夏侯淵還未來得及發號施令,就被削去了腦袋,整個軍隊潰如山倒。

    在奪取米倉山時,黃忠與老將嚴顏合作,提前派嚴顏抄小道從後山直插上去,約定時日共同進攻,在準時準點時刻,黃忠嚴顏同時出擊,使曹兵措手不及,只得敗走。

    同樣,也是在奪取漢中的時候,黃忠與趙雲合作,約定黃忠進攻,趙雲留守,次日午時(中午11:00-13:00)若黃忠不回,趙雲再去出兵接應。作為一代名將的趙雲,也想建功立業,但以大局為重,聽從了黃忠的計劃。至約定時日不見黃忠凱旋,就即刻接應,斬殺了圍困黃忠的曹兵,救出了黃忠,發揚了很好的協作精神。

    三國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膾炙人口,也是協作精神的典範。張遼、于禁、李典都是曹操手下的得力干將,才能不分伯仲,互不服氣,然而在孫權圍城之時,三個人守城、出戰、接應分工明確,出其不意,相互配合,殺得孫權人仰馬翻、丟盔棄甲、損兵折將,差點丟了性命。

    相反,若不能很好地協作,後果將很糟糕,不堪設想。

    比如,黃忠和魏延在攻取益州蜀將(當時蜀國屬劉璋)泠苞和鄧賢時,約定一人攻打一個營寨。可是魏延為了獲取全功,打探到黃忠的出兵時間,想著提前先拿下黃忠要攻打的寨子,然後再攻打自己份內的營寨。誰知道在攻打泠苞營寨時,鄧賢前來接應,兩下合圍,使魏延大敗,若非黃忠如期趕來,就丟了性命。

    同樣,袁紹袁術兄弟二人,原本是三國裡最為強盛的諸侯,兄弟二人不僅不協作,還相互拆臺,目光短淺,始終盯著蠅頭小利,把協作建立在相互的利益關係上,而不從大局著想,最終被各個擊破,都覆滅了。

    可見,協作無論是在工作生活中是至為重要的。協作配合可以增進團結,擰成一股繩,產生巨大合力,實現目標,達到共贏。如果不能很好協作,相互拆臺,相互掣肘,致使內耗很大,勞人傷神,還會失敗無奈。

    四、職場中的知人善任可以讓單位和個人無往而不利

    領導力——知人善任 無往不利

    領導力就是一種特殊的人際影響力,形成組織中每一個人都會影響他人的能力。就是把想幹的事能幹成功的能力;就是能把想法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結果的能力;就是能組織完成各項任務的能力。

    曹操、劉備、孫權在數十個諸侯中為何能夠脫穎而出,成就大業呢?細想之下,領導力起到了關鍵甚至決定性因素,而且三個人都具備這樣的超常能力: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睿智通達、明辨是非,所以才能凝聚人心,死心塌地地跟著自己赴湯蹈火、榮辱與共。

    曹操歷史評價為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其實是中性詞),確實恰如其分,雖然統一北方,但性格反覆無常,驕橫跋扈,屢屢採取屠城政策傷害百姓(以正史為準),但領導力確實利害。如聽郭嘉之言,減少了千里跋涉和士卒勞累之苦,誅殺了袁紹之子袁熙袁尚,穩定了北方;在官渡、倉亭大戰之後,從袁紹營中搜出了幾麻袋曹操手下獻給袁紹的計策或投降書,手下大臣惶恐不安,曹操卻下令全部燒燬,既往不咎,並對大家說,當時敵眾我寡,存此心者人之常情,所以不再追究。曹操此舉,充分顯示了大度和寬容,融合君臣關係,使曾經有過此舉者感激涕零,更加願意追隨曹操了。反之,如果一個個追查,手下大臣就會牽連很多,既傷了和氣,又造成人才的流失。

    劉備號稱天下梟雄,很厲害的角色,而且很仁厚(攜新野、樊城等民眾一起逃亡,雖落得兵敗將亡,卻贏得民心),並非三國演義中說的愛哭鼻子。劉備和諸葛亮君臣推心置腹、相互信任的交往自不必說,已經成為時代難得的典範。

    劉備在取得漢中之後,手下一致認為會留下張飛守漢中(益州的門戶,和荊州一樣最為關鍵),而劉備卻將重任委派給了魏延,並問魏延如何守漢中。魏延慷慨陳詞:“若曹操派偏將軍前來,當為大王吞之;若曹操親自率兵而來,當為大王拒之”。事實上,魏延的人選確實很對,魏延不僅實現了諾言,而且還根據漢中難守的形勢,主動創新了製造“炮樓”、分佈屯兵、機動作戰、靈活集中的游擊戰術(後被姜維全部拆毀,集中改建漢城、樂城,造成鍾會滅蜀時合圍之勢。史學界也將此舉列為蜀國滅亡的一項重要原因)。

    劉備在猇亭大敗後,手下大將黃權被阻隔在江北,進退無路,投降了曹丕。曹丕為堅定黃權的決心,就騙黃權說劉備殺了他全家。黃權很自信地說道:我與皇叔君臣同體,料定他不會殺我全家,而且他還會養我全家。事實上,當有人告訴劉備黃權投降,建議誅滅九族時,劉備卻說:“是我對不起黃權,他為挽救數萬將士的生命,不能去投降孫權,改投曹丕,他沒有對不起我。”正如黃權所說,劉備不但沒殺他全家,而且下令養護黃權一家老小。可見,劉備的識人、用人能力確實非比尋常,我們也就會理解為什麼他能由一個賣草鞋的成為一代霸主。當然,對趙雲、黃忠等的不同合適任用,都使合適的人用在了合適的崗位上,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才能。還有,如對馬謖的判別頗具慧眼,認為言過其實,諸葛亮不信,后街亭慘敗,方知劉備的領導力確實不一般。

    孫權這位長得像老外的一代英主,應該說是三國裡最會用人的高人了。先後任用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大都督,皆不以出身,不以外言離間,只要看準了,就傾心任用,全權委託,關懷有加、信任有加,遂使手下大臣上下一心、團結協作,在赤壁大戰中擊敗了曹操,在猇亭大戰中擊敗了劉備,讓曹操望著江南不住感慨:“坐斷東南戰不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比如:猇亭大戰之時,劉備勢如破竹,江東岌岌可危,人心惶惶,諸葛瑾主動要求去勸說劉備,張昭等大臣卻說諸葛瑾害怕而逃之夭夭。孫權卻回答道:“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非外言所能間也。(我和諸葛瑾,推心置腹,相互信任,不是別人幾句話就能挑撥離間的。)”。

    嗚呼,孫權這樣的領導幹部,試問哪個員工不願意去為之剖肝瀝膽呢?

    啟示:領導力是藝術,做得好了,可以凝心聚力、指揮若定、遊刃有餘、輝煌燦爛,心甘情願追隨者眾,威望和魅力以及威嚴可以讓屬下信服敬服;否則,會離心離德、令行不達、指揮失控、一塌糊塗,屬下礙於權力壓力,口服心不服,做事也不會主動傾力,甚至南轅北轍,雙方內心都不認可信服,領導的威望也就無從談起。當然,做好領導力這門藝術,達到知人善任的境界,不僅需要擁有權力的號令,更重要的是要有胸懷、氣度以及發自肺腑的真誠、舉重若輕的坦然、相互尊重的禮讓、真心關愛的情懷、對待下屬的善念——亦同松下幸之助對員工心懷感恩的管理情節。

    這樣,洞明通達、知人善任,領導力則無往而不利。

    可見,《三國演義》中很多智慧對於職場管理和員工成長有諸多有益啟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歲,買房積蓄已耗盡,面臨失業房貸要還老婆孩子要養!求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