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憶衫影視
-
2 # 公子郝文書會
在中國歷史上,歷來不缺盜墓的話題,小到民間盜墓賊,大到帝王將相都有幹過這種有損陰德的事。
盜墓的小毛賊多得數不清了,近代比較聞名的掘墓大盜,非民國時期的軍閥孫殿英莫屬。他動用大軍,以軍事演習做掩護,用武器炸藥暴力破開了清東陵慈禧的墓,盜取了數不盡的財寶。
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幹過盜墓的事,或許應該是盜陵。不過,他的手段相對比較文明,打著維修明永陵的幌子,藉機盜取了永陵的木料,自己用來修殿建陵。
要說盜墓這一行當,歷史太悠久了,但是,不管是發丘派還是摸金派,他們公認的祖師爺卻是三國時期的曹操。盜墓的人出門幹活之前,必須先擺上香燭,拜拜祖師爺曹操。
要說曹操在三國時期可是響噹噹的人物,為何卻成為這行的祖師爺呢?那正是因為他的名氣太大了,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曹操一介梟雄,但是在那個一切講究正統的年代,不管他是多麼能幹,還是被當時世人冠以“曹賊”的名號。然而,劉皇叔劉備卻完全沒有這樣的負面形象。
曹操雖然年少氣盛,又生性頑劣,但是曹操本性善良。
曹操最初當官的時候,曹操就曾不畏強權,拿那些紈絝不遜的人開刀。雖然說曹操年幼時走馬鬥狗的事情沒少幹,但從曹操擔任官職之後,看曹操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出曹操並非是一個奸臣之輩,而是一心一意的想要救世安國的棟樑之才。曹操在不畏強權的同時並沒有把自己的身家和個人利益放在首位。
-
3 # 博美大觀
在中國歷史上,歷來不缺盜墓的話題,小到民間盜墓賊,大到帝王將相都有幹過這種有損陰德的事。
盜墓的小毛賊多得數不清了,近代比較聞名的掘墓大盜,非民國時期的軍閥孫殿英莫屬。他動用大軍,以軍事演習做掩護,用武器炸藥暴力破開了清東陵慈禧的墓,盜取了數不盡的財寶。
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幹過盜墓的事,或許應該是盜陵。不過,他的手段相對比較文明,打著維修明永陵的幌子,藉機盜取了永陵的木料,自己用來修殿建陵。
要說盜墓這一行當,歷史太悠久了,但是,不管是發丘派還是摸金派,他們公認的祖師爺卻是三國時期的曹操。盜墓的人出門幹活之前,必須先擺上香燭,拜拜祖師爺曹操。
要說曹操在三國時期可是響噹噹的人物,為何卻成為這行的祖師爺呢?那正是因為他的名氣太大了,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曹操一介梟雄,但是在那個一切講究正統的年代,不管他是多麼能幹,還是被當時世人冠以“曹賊”的名號。然而,劉皇叔劉備卻完全沒有這樣的負面形象。
正是當時的這種價值觀,使得曹操的任何負面都會被放大,像“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之類的,而曹操能成為盜墓祖師爺,一方面是因為他盜掘的大墓實在是非同一般,另一方面是和陳琳的強力宣傳有關。
200年,官渡之戰前,陳琳為袁紹討伐曹操而寫的檄文裡面說:“又梁孝王,先帝母昆。而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陳琳的檄文意思就是說曹操親自上陣,指揮士兵挖了漢朝梁孝王的陵墓,把棺材撬開,屍體給拽出來,金銀財寶全部被洗劫一空。只要是他盜過的墓,棺木全都被撬,無一倖免。
這個梁孝王的身份地位可了不得,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武。創造漢朝鼎盛“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恆是他老爹,漢景帝劉啟是他同父同母的親哥哥。
不但如此,他還深得母后竇太后的寵愛,漢景帝對他這個弟弟也是好的不得了,將他封到最為富庶的梁國(河南商丘一帶),給他的賞賜更是數不勝數,甚至說過死後傳位於他的話。
梁王也比較爭氣,戰功卓著,劉啟給他的封賞超過任何人。佔據富饒的梁國,又有不計其數的封賞,梁王富可敵國,據史書記載他的珠寶玉器比景帝都還多。
他死後,所有的金銀財寶全部都跟他一起被埋到墓裡了,結果便宜了曹操。據記載,曹操從梁孝王墓中盜得的金銀財寶就有十萬斤,靠這些財寶養了幾十萬士兵好幾年。
陳琳這人可了不得,是被稱為“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豪。文筆相當的厲害,將曹操盜墓的情形刻畫的栩栩如生、聲情並茂,讓人看了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簡直是口誅筆伐,據說當時嚇得曹操頭疼病都不疼了。
在古代,這些有名的文人的影響力可是非常大的,他們的話能起到後世的媒體一樣的作用。因此,他們往往也是各方勢力爭取的物件,而陳琳就是袁紹的宣傳部長。袁紹和曹操又是死對頭,先不說曹操是否真的盜過樑孝王的墓,即使沒有,陳琳這一紙檄文一出,曹操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就像美國想打敘利亞就拿化學武器說事一樣,實際上,只是為戰爭找一個藉口而已。陳琳誇大宣傳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那曹操到底有沒有如陳琳檄文中所說的盜了梁孝王劉武的墓呢?估計這事也不是空穴來風,可能還真幹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曹操遇到了和軍閥時期孫殿英一樣的窘境,就是沒錢了。
董卓在進京之後,廢了漢少帝而立漢獻帝,完全把持朝政,開始倒行逆施。身為典軍校尉的曹操看透董卓,逃到陳留後得孝廉衛茲贊助招了幾千兵馬,而他自己的錢財也全花光了。
公元190年,十八路諸侯起兵聯合討伐董卓,但是各諸侯都畏懼不前,只駐軍不進攻。曹操看不下去,自己帶兵和董卓手下大將徐榮幹了一仗,結果敗得挺慘,士兵損失殆盡,連他自己也差點掛了。後來,曹操又跑到揚州招了些新兵,這時的曹操差不多上山窮水盡了。
在其後的幾年裡,曹操又東征西討,戰黃巾、伐袁術、黑衫軍、陶謙、鬥呂布、張繡等,打仗就是打錢,這麼多士兵連年的征戰,糧餉從哪來?論人力、物力、財力曹操和袁紹是完全沒法比的,哭又哭不過劉備。曹操要想彎道超車,只能玩點兒歪門邪道了。
梁孝王墓如今已經被找到,它就是位於河南永城的芒碭山王墓。此墓雖然規模宏大,據說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但是裡面卻空空如也,只剩下些瓶瓶罐罐了,確實已經被洗劫一空。
至於到底是不是曹操所為,這個不好說,因為在他之前董卓曾經指使呂布把都城洛陽附近的陵墓給掃了個遍。雖然有陳琳的檄文,但是並不能作為曹操盜掘梁孝王墓的十足證據。
不過,即使曹操沒有盜梁孝王的墓,估計也是盜了其他人的墓,陳琳雖然有可能迫於袁紹的壓力有誇大的可能性,但是怎麼沒聽說劉備盜墓呢?
其實,三國裡面除了董卓(呂布)、曹操盜墓以外,孫權也幹過這種事,而且是在他稱帝以後,陣仗更大。據說,為了尋找第一代南越王趙佗的墓,孫權派出5000兵,千里迢迢跑到廣州,到處挖掘。雖然沒有找到趙佗的墓,但是卻成功的盜掘了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的墓。另外,長沙王吳芮是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後封的七個異姓王之一,孫權也派人把他的墓給挖了。
為啥曹操卻最出名呢?看來陳琳的宣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4 # 唯一的知新
想必大家都知道曹操這個人物,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奸雄,為了達目的不達手段,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文韜武略。那大家知道為什麼曹操被稱為最專業的盜墓賊嗎?歷史上當官的人盜墓這件事很正常,為什麼曹操被單獨列為最專業的盜墓賊呢?
主要還是因為摸金校尉的設立,在古代的時候,其他皇帝盜墓並沒有設立專門的部門,而是將自己計程車兵統一拉盜墓穴之後進行挖掘。而曹操就跟他們有很大的差距,他先設立了摸金校尉這些人負責專門盜墓,在軍中還有發丘中郎將,這都是由曹操設立的,他們行軍打仗打到哪裡就盜墓盜到哪裡?並且專門挑陪葬最多的墓葬道。曹操甚至還到過漢梁孝王劉武王候的墓陵,這個墓的規模十分龐大,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劉武是誰,劉武就是劉邦的孫子。
在曹操早年期間,他並不願意熱衷於盜墓,但是三國時期十分煩亂,不論哪裡都會有戰爭發生,人民幣沒有安居樂業,國家也沒有那麼多的錢,但是還要行軍打仗,曹操只能採用盜墓這種方法來湊齊自己行軍打仗的錢。
當曹操也看到了這些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盜掘的險境,所以在曹操死的時候,他就提倡薄葬秘葬。並且他表示,他的靈芝要選在瘠薄之地,並且只能在平地掩埋,也不用種樹,並且在他的墓陵內不需要任何金玉珍寶。
-
5 # 瓊樓玉宇
曹操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專業的盜墓者。曹操別出心裁,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有幾十個人專門負責,打到哪盜到哪。
曹操盜得的最著名的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水經注疏》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數萬斤。”據說,曹操僅憑這一次盜掘所得的財寶,就養活了手下將士3年。
袁紹在攻伐曹操前,讓陳琳起草了一份討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就是這份檄文,讓後世瞭解到了曹操盜墓的真相。看見曹操盜墓並非小說家言。
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盜掘的險境,曹操生前提倡薄葬、秘葬。《三國志魏書》中記載,公元218年曹操頒佈《終令》,即遺囑,表示陵址要選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樹”,陵內“無藏金玉珍寶”。
不只如此,曹操為了防盜掘還做了好多疑冢。成書於南宋時期的《輿地紀勝》稱,“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同一時期羅大經著作《鶴林玉露》稱,“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雲曹操冢也。”
曹操防盜墓與盜墓都很專業。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佈,高陵經考古發掘得到確認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最終得到確實就是曹操墓。之後,國家文物局認定河南安陽東漢大墓墓主為曹操,至此,千百年來所有的猜測所有的爭論終於停止,千古謎團才得以解開。
-
6 # 鳴人不會說暗話
曹操可以說得上是盜墓行業的祖師爺。
曹操當年刺殺董卓失敗後,逃離京城招兵買馬,揭竿而起,但人馬不是變出來的,沒有錢糧就沒有兵馬。所以曹操在起兵的初期就基本是靠盜墓來填充金庫的。為了高效的掘墓,曹操還專門成立了一支“摸金校尉”專門負責盜墓。
通俗地說,就是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古代指專門發掘墳墓盜取財物以充軍餉的人,後多指盜墓者。也就應該能夠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稱的“漢墓十室九空”,因為基本都被曹操這大兄弟挖得差不多了。
-
7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在三國時代,天下大亂,各路軍閥為了補充軍費往往都盜墓來貼補自身軍費,曹操只是其中一份子。除了曹操之外,董卓、孫權等人也都有盜墓補充物資或者軍費的醜惡行為。曹操不一定是最專業的那一個,但是一定是名氣最高的那一個。為什麼呢?原因是陳琳給曹操的宣傳。
陳琳是袁紹手下的一個謀士,陳琳的特長並非是出謀劃策,而是舞文弄墨,陳琳曾經為袁紹寫了一篇檄文,檄文的內容就是揭露曹操的真實面目,揭露曹操的出道以來乾的一些壞事,然後這篇文章中就說到了曹操盜墓的事情,寫得那叫一個才華橫溢句句在理,我給大家摘錄一段: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而操率將校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墮突,無骸不露。”陳琳在這篇檄文中說曹操這個人為了彌補軍費空白,居然盜掘了梁孝王的墓,而且盜墓不說,曹操還親自下墓去盜墓。除此之外,曹操還在軍隊之中設定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兩個官職,專門負責相關的盜墓事宜。讀過《鬼吹燈》的朋友應該對這兩個官職不陌生,在小說之中主人公胡八一三人組正是摸金校尉。
陳琳的這封檄文的殺傷力有多大呢?話說曹操此人有頭疼的毛病。那一天曹操頭疼,聽到了陳琳這篇檄文,便讓手下來讀一下。當手下讀完了這篇檄文之後,曹操滿頭大汗,居然頭疼好了。由此可見陳琳這篇檄文中的諸多細節應該是真的,而且是真真切切地戳到了曹操的痛點,因此才讓曹操滿頭大汗。
因此我們可以說,曹操是少有的將地下的盜墓之事弄到臺上來,而且弄得路人皆知的一位名人了。官方盜墓第一人,曹操恐怕配得上這個名號。最專業未必是曹操,但是最著名的一定是曹操。
-
8 # 鋒在起時
現如今,很多網路小說中有出現過摸金校尉以及發丘中郎將這樣的稱謂,而這個兩個稱呼的發起者就是曹操,不過盜墓行業的鼻祖並不是他。
在三國時期,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很多人都想在亂世中佔據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所以才有了各路諸侯割據的場景,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位。
曹操無疑是這亂世之中最有頭腦也最有心計的一個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被稱為治世能臣亂世奸雄,但是他想養活幾十萬的軍隊又談何容易,於是他把心思放在了地底
他依靠墓裡來的金銀財物養活自己的軍隊,為了盜墓這一行業他還專門設立了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這兩個正式的官職,可以說是非常專業了。
曹操盜的最著名也是最得意的一次墓葬就是芒碭山墓,這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單憑這一次的收穫,他就養活了三年的軍隊。
但是曹操並不是這一行業的開創人,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了盜墓這一活動,這一行業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曹操只是把這行業正式化了,也可以稱作是官方盜墓。
傳說曹操手下的摸金校尉盜墓時非常有講究,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佩戴著穿山甲的利爪做護身符,也就是我們在小說或者是影視劇中看到的摸金符。
-
9 # 歷史信仰GOOD
曹操最不光彩的地方,其實不在於他的奸,而是其盜墓行為。據說,在他打天下之初,為了籌集軍餉,曹操想到陪葬甚豐的王陵,遂打起了盜墓的主意。為保證盜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獨出心裁,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
劉武的陵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迴廊、側室、耳室、角室等部分組成,設有完備的排水系統。經現代考古測量,墓室總容積大達1367立方米,與皇帝享用的規制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麼大的空間,陪葬品該有多少啊。史上具體記載了曹操的盜墓行為,在陵墓開啟後,他親臨現場,指揮取寶。《水經注疏》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冢
不論是出於何種目的掘墓,盜墓都是一種罪過。項羽盜掘讓劉邦找到了攻擊的理由,曹操則讓袁紹抓著了小辮子,成為挨伐的一大罪狀。袁紹在攻伐曹操前,讓手下很有才華、後世稱“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順便說一下,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盜掘的險境,曹操生前提倡薄葬、秘葬。《三國志?魏書》中記載,公元218年曹操頒佈《終令》,即遺囑,表示陵址要選在“瘠薄之地”。
成書於南宋時期的《輿地紀勝》稱,“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同一時期羅大經著作《鶴林玉露》稱,“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雲曹操冢也。”
-
10 # 凹凸花開
歷史上大規模的盜墓行為都摻雜有官方性質。但設專職,設“盜掘辦公室”,有明確記載的,最早應該是三國時期的曹操。史書中稱他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門研究、執行盜墓,曹操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專業的盜墓者。曹操的底細大家都清楚,在民間傳說裡,他是一個典型的奸臣形象。
曹操最不光彩的地方,其實不在於他的奸,而是其盜墓行為。據說,在他打天下之初,為了籌集軍餉,曹操想到陪葬甚豐的王陵,遂打起了盜墓的主意。為保證盜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獨出心裁,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有幾十個人專門負責,打到哪盜到哪,哪座陪葬多盜哪座。
曹操盜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裡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此陵構建規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稱“天下石室第一陵”。劉武是劉邦的孫子,其父是漢文帝劉恆,哥哥是漢景帝劉啟。劉武正處“文景之治”、國富民豐的年代,可以想見劉武陪葬的豐厚程度。
(上圖是我在17年芒碭山王墓拍攝的玉俑,據說這個王墓的金銀珠寶裝了十幾船)
順便說一下,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盜掘的險境,曹操生前提倡薄葬、秘葬。《三國志?魏書》中記載,公元218年曹操頒佈《終令》,即遺囑,表示陵址要選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樹”,陵內“無藏金玉珍寶”。不只如此,為防盜掘還做了好多疑冢。
成書於南宋時期的《輿地紀勝》稱,“曹操歿後恐人發其冢,乃設疑冢七十二”;同一時期羅大經著作《鶴林玉露》稱,“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雲曹操冢也。”史又稱,曹操實際葬在高陵,又稱西陵,但高陵在哪,至今仍是讓考古界困惑的一個謎團。看來,曹操防盜墓與盜墓都很專業。
-
11 # 高論歷史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殘害漢國舅董承、董貴人,針對“衣帶詔”大臣的殘酷清洗,這是《大軍師司馬懿》的開篇故事。
挾持漢獻帝這事兒,早在從公元189年董卓進京,到公元192年李傕、郭汜進入長安都幹過,前後長達6年時間。
公元189年,董卓進京廢掉漢少帝,擁立劉協上位,東漢政權實質上就已經完結,漢獻帝劉協從上臺第一天就是個傀儡。
公元190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漢獻帝被挾持的逃到長安。
董卓在長安城外修建了眉塢,規模與皇宮大小差不多,藏有可吃30年的糧食,收羅800多個美女,感覺要做個一個山大王。
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11歲的漢獻帝又被王允把控。
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反攻長安,打著為董卓報仇的旗號,打跑了呂布,逼死了王允,漢獻帝又被他們所操控。
公元194年李傕、郭汜大交兵,李傕扣押了漢獻帝,在賈詡、張濟的協調下,漢獻帝才躲過一劫,然後東歸開始流亡之路。
董承原是董卓的女婿牛輔的部下,牛輔被殺,碰上東逃的漢獻帝,董承說是輔佐漢室,不如說也是投機而已。
漢獻帝東歸洛陽之際,投機者不止董承一人,張濟、張揚、韓星、楊奉等人都曾經追隨左右,他們爭相劫持漢獻帝,不過碰上糧荒供奉漢獻帝是負擔,也就各自紛紛離去。
當年漢獻帝到長安只要20天,如今輾轉逃亡2年,才回到洛陽,一路上顛沛流離。
漢獻帝經常餓肚子,連居住的帳篷臨時行宮,經常被普通士兵或百姓扒開偷窺,這些人隔著帳篷公開議論,漢獻帝天子威儀蕩然無存。
挾天子以令諸侯
早在190年,洛陽皇宮被董卓燒燬,漢獻帝返回洛陽,只能在破損輕的偏殿居住。朝拜的大殿破敗不堪,大臣們要在雜草中給皇帝行禮。
洛陽城嚴重缺糧,盤踞河北的袁紹聽說獻帝的窘困,沮授勸他迎獻帝到鄴城,袁紹沒聽從,估計袁紹根本就看不起獻帝。
公元190年,漢獻帝被董卓劫持到長安時,袁紹就商議擁立幽州刺史劉虞為帝,只是劉虞再三推辭,袁紹才沒有堅持。
劉虞作為宗氏,忠於職守,幽州邊境的鮮卑、烏桓通商修好,保證了東漢末年東北方向的邊境安定。
公元195年,曹操剛剛打敗呂布,收復兗州,他接受了荀彧的建議,迎獻帝至許昌,才有大家熟知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挾天子之令諸侯之前,曹操部下東郡太守陳宮,聯合張邈、張超叛變了,迎來呂布,奪取了曹操的大本營兗州,而曹操正在徵徐州陶謙的戰役中。
東漢末年的亂世中,青年曹操一腔熱血與宦官階級鬥爭,刺殺過張讓、棒殺蹇碩的叔父;
中年曹操平亂黃巾起義、征伐董卓,其實直到曹操迎獻帝到許昌,得到獻帝讓曹操的兼併顯得名正言順,曹操也從此開始一統中原。
呂布、張繡、張邈、張超、袁術、袁紹、劉表、韓遂、馬超、張魯等大小割據軍閥,都敗在曹操手中,可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重要性。
官渡之戰
傳統觀點認為袁紹就是大草包,小時候他和曹操搶新娘,陷入荊棘靠曹操解救。
成年了兩人搶地盤,袁紹又輸給曹操了,連老婆、兒媳都被奪走在文章:曹操說:“江南大小喬,河北甄宓俏”中有詳細介紹,好像從小到大袁紹就是給曹操當配角?
好像官渡之戰打完,袁紹就灰飛煙滅了,其實袁紹的早逝才導致最後袁氏的滅亡,如果袁紹沒有去世,還真不知曹操是否能夠統一北方。
貶低袁紹在三國志就有體現,其實曹操與袁紹的戰鬥,可以說最為艱險。過去中學歷史書上,說官渡之戰曹操2萬軍隊,對袁紹10多萬人,事實真是如此嗎?
公元192年,曹操靠30萬青州兵起家,接手了劉岱的兗州,橋瑁的東郡做根據地,治下百姓上百萬,征伐陶謙、呂布、張繡就不止10大軍。
隨後曹操平張繡、陶謙、張邈、張超、呂布、袁術等軍閥,官渡之戰前,曹操已經坐擁兗州、徐州、豫州、南陽、東郡、陳留,洛陽等地。
到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的實力幾乎相當,根本不存在5倍的差距,也談不上以弱勝強。
羅貫中也有所覺察,他在三國演義中給袁紹72萬人,給曹操45萬人,不知現在的中學歷史書,對官渡之戰雙方兵力有改動嗎?
官渡之戰曹操先聲奪人,拿下黃河孟津渡口,著名的“誅顏良、斬文丑”,不過曹操的糧草補給線過長,於是他退守官渡。
官渡相持階段,曹操軍隊缺糧,可以說苦不堪言,曹操一度想退守許昌,被荀彧極力勸阻。
若不是許攸來投,曹操燒燬袁紹大軍的烏巢的糧草,官渡之戰再相持下去,勝負結果不可想象。
官渡之戰後,整整7年曹操才徹底清除袁紹的殘餘,也就是說曹操用了8年,才徹底掃平袁紹的勢力,8年時間抗戰都勝利了。
公元207年,曹操的謀士郭嘉不幸離世,而正在這一年,劉備得到了諸葛亮,三國時期最耀眼的兩大謀士,就這樣不幸的錯過了。
公元207年,曹操在鄴城修築銅雀臺,宣揚魏武揮鞭的功績,並定都鄴城。
透過多年的努力,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讓紛亂東漢末年走向統一,挽救人民於水火。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如若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孤”。
曹操用了整整八年,才掃滅袁紹的勢力,而正是這八年,孫權在東吳扎穩根基,曹操失去一統天下的時機。
曹操赤壁之戰的失敗,看似有太多偶然因素,不過搞定袁紹之後,曹操飄飄然,誤判了孫權的實力與決心,公元208年,53歲的曹操,遺憾的敗走華容道。
曹操敗走,曹仁死守南陽,挫敗周瑜,張遼在合肥的濡須之戰打敗了孫權,也看出東吳絕沒有奪取中原的實力與能力。
公元215年,漢中戰役的失敗,耗盡了曹操最後的才華,劉備得到漢中地區。
不過漢中人口卻全部被曹操遷入關中地區,果如曹操所說“雞肋之地”,讓後來諸葛亮的北伐中原,失去了漢中地區的人口支點。
曹操之所以在歷史爭議很大,其實與民間文化的演變有直接關係。
在戲劇舞臺上《捉放曹》《華容道》《禰衡罵曹》《伏後罵曹》《徐母罵曹》等等戲目,曹操被刻畫成反派,無疑民間曹操的形象就是“白臉”,幾百年來亙古不變。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有專家建議在許昌火車站修一座曹操像,遭到許昌民眾的紛紛反對,他們認為“外地人下火車第一眼就看到“奸賊曹操”,許昌的形象肯定受損”,於是許昌政府只好作罷。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捏造的話,是大多數人對於曹操的印象,而曹操在徐州屠城,在官渡之戰勝利後,坑殺降軍7、8萬人卻鮮有人知道。
殺楊修、孔融、馬騰、伏皇后、賜死荀彧,這些曹操是無法推脫的,這些人大都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上個世紀50年代,郭沫若在人民日報上為曹操翻案,引起當時極大的爭論,譚其驤等人直接反駁,因此並未改變曹操“奸賊”的形象。
毛澤東對曹操讚譽有加,他認為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曾說:如何客觀的評價曹操,是一個國家的整體歷史觀。
曹操之所以爭議很大,他的行為思想與儒家思想格格不入,曹操與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的著名丞相,兩人在普通人心中形象天壤之別。
曹操治軍、治國嚴格是典型的法家;曹操為人曠達,屢敗屢戰,他唯才是舉,對於個人私德並不關心,他娶倡優卞氏當夫人,並傳位給卞氏的兒子曹丕。
漢代以孝治天下,厚葬之風盛行,臨終前曹操要求薄葬,不要求為自己立碑揚名。
曹操曾經讓部下盜墓,摸金校尉為如今的盜墓題材小說、影視劇留下無限的創作空間。
-
12 # 另類視角看歷史
向死而生是一種境界,視死而生是一種信仰。中國人認為靈魂不滅,對先人的厚葬,既有生死觀和道德觀的內涵,亦是價值觀的體現。中國墓葬傳統之底蘊豐厚,帶來相伴而生的盜墓史。
基於墓葬的豐富內涵,盜墓的目的和形式也就多種各樣。各色人等,包括帝王士大夫地主豪強下里巴人紛紛粉墨登場,參予此道。
譬如曹操孫殿英這些人,他們盜墓純粹是求財,這無疑是盜墓界的主流。曹操並不算最專業的盜墓者,至於他算不算最有名的盜墓者,則取決於別人的視角。
伍子胥掘楚平王墓,並鞭其屍,則純粹是為了洩憤,因為平王殺了他的父兄。
項羽掘秦始皇墓,還有唐睿宗在平〝韋后之亂〞後搗毀韋氏先人墓,則主要是因為政治上的意義。至於文革中紅衛兵小將熱衷於掘古墓掃〝四舊〞,如掘孔子和炎帝墓等,也應歸於此類。
還有貪圖墓地風水好的。陳宣帝的兒子始興王陳叔陵,聽人說士族領袖謝安的墓地風水極好,於是把謝安墓掘了,把其棺木遺骨棄於一邊,然後把自己母親安葬進去。
(圖:基穴深處)
一:名人與盜墓
曹操盜墓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竟然在軍中設有專事盜墓的職業將官,如〝發丘中郎將〞、〝摸金校蔚〞等,且經常親臨墓地挖掘,這顯然與他的形象形成強烈反差。曹操打仗缺錢,為了四處征戰的需要,自然也顧不上斯文了。
袁紹的手下,當時的名士陳琳寫了一篇火花四射的《伐曹檄文》,更把曹操這一醜聞爆之天下,曹操因此背上掘墓第一人之〝美〞譽。檄文曰:
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卒將史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暑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毀突,無骸不露。這段文字不僅氣勢磅礡,又直擊曹操痛處,你一漢臣,卻掘漢家皇族墓葬,是何居心?但曹操卻不急不惱,反而說陳琳文筆之美,〝此愈我病〞也,檄文竟成良藥,真不愧是教科書式的〝厚黑學〞人物。
後來曹操抓了陳琳,也沒殺他。蓋因為掘墓之獲利,太豐厚了。
據說曹操從梁孝王墓取出的寶物,足足裝了72船,可做三年的軍費。《三國志》曰:
曹引兵入碭,伐梁孝王冢,破棺收寶萬金。比曹操更早,還有一個因盜墓獲大利的梟雄,那就是西楚霸王項羽。項霸王進咸陽後,取秦宮金寶,火燒秦皇宮幾天不息。並派大軍掘始皇陵。
據《水經注》裡記載,項羽的三十萬大軍掘了幾天幾夜,得美玉金寶堆積如山,一個月都沒運完,把關中的秦朝遺民都得罪光了。後來劉邦討伐項羽,宣佈項羽十宗罪,其中一條就是〝掘皇帝冢,私收其財物〞。劉邦利用這點,既打擊了項羽,又收買了關中民心。
(圖:項羽肖像)
曹操和項羽,確實在盜墓史上極有名,但算不上最有名的。最有名的,當屬〝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了。
按理說他無須盜,大大方方拿就是了。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何須遮遮欄欄。但乾隆盜得那樣斯文,只能算〝雅盜〞了。
原來乾隆喜歡上了明十三陵裡的金絲楠木。清朝得天下後,為收賣前朝人心,下令對明皇陵嚴密保護,不僅設守陵人,有破壞明皇陵者也是死罪。乾隆還經常到明十三陵巡視,以示自己雍容大度。
話說一次乾隆巡視到永陵的享殿,被一股濃厚的異香收引。原來這享殿,全由清一色的金絲楠木支撐。這些金絲楠木,紋路精美,光澤富麗,香氣宜人,一年四季飛蟲不近。乾隆想到了自家的園明園,於是動了這些楠木的心事,頗有點茶不思飯不想的感覺。
但把這事對自己心腹紀曉嵐一說。紀曉嵐謂〝明朝去國不久,此事當謹慎〞。此事不能明著幹,當如何如何。
過了一些天,乾隆昭告天下,將對明皇陵進行大規模修繕,這讓明朝遺老遺少感動得稀里嘩啦。一大批工匠趕到明十三陵,採用偷樑換柱的手法,乘一月黑風高之夜,把永陵享殿的楠木悉數替換下來,悄悄運進了園明園。
(圖:乾隆肖像)
乾隆皇帝的盜墓,屬於〝玩物〞一類,讓盜墓這樁醜事,變得〝清新脫俗〞起來。歷史上同樣以〝玩物〞來〝雅盜〞的,還有頂頂大名的書法家鍾繇。
話說鍾繇驚喜發現,同僚韋誕有東漢大儒蔡邕(蔡文姬之父)的墨寶,幾次向韋誕討要,甚至以金寶交換不得。這韋誕亦是好書之人,死活不給。
韋誕死後,把這件心愛之物帶進墳墓陪葬。鍾繇聽說後,竟不顧體面,率領家僕半夜把韋誕新墓挖了,拿了蔡邕的墨寶據為己有。
類似的〝雅盜〞,竟還和大才子宋徽宗聯絡起來。宋徽宗喜歡收集古玩字畫,下詔全國進獻先秦鼎器。
據《墨莊漫錄》載,當時的陝西轉運使李朝孺為了討好徽宗,掘了商代比干的墓,得銅盤一隻和玉片數十,俱玲瓏晶瑩熠熠生輝,且銘有古文字。
(圖:防盜示意圖)
二:惡人與盜墓
項羽曹操者,盜墓固然可惡,但歷史名聲,還不算太壞。歷史上有些極惡者,且盜墓規模極大的,對古墓群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巨大破壞。
其中最突出的,如漢廣川王劉去疾,東漢末年的大軍閥董卓,五代時的靜勝節度史溫韜,南宋偽齊皇帝劉豫,十六國時的胡人帝王劉曜、劉虎、姚萇、慕容垂,以及黃巢和赤眉起義軍,他們所到之處,都把古墓洗劫一空,這種破壞,絕對是毀滅性的。
漢武帝侄孫劉去疾,挖掘的古墓數不勝數。其治下因為是中原腹地,墓葬資源極其豐富。他掘的古墓,比較有名的如魏襄子、魏哀王、晉靈公、周幽王,還有漢景帝時的名臣袁盎,先秦且渠、欒書等等人的古墓,只要是被他盯上的,無一遺漏。
劉去疾是個玩劣少年,他並不缺錢,掘墓一方面也是因為好玩,好奇心使然,也算一種心理扭曲吧。
東漢末年的大軍閥董卓,在竊取朝政後,立即派人開始了對古墓的大規模盜掘,甚至把漢靈帝的墓也挖了,完全不把漢獻帝放在眼裡。在席捲長安皇陵後,他挾持獻帝逃往洛陽,發現這裡更是古墓連綿,於是又命呂布帶人,把東漢幾乎所有的皇陵和公卿大臣的墳瑩,盜掘殆盡。
五代十國時的後梁靜勝節度使溫韜,是歷史上最臭名招著的盜墓狂魔之一。他任職七年,每年的重要工作,就是掘古墓,因為唐朝皇陵就在他的轄區。
據史書載,唐朝十八皇陵,除了唐高宗的乾陵因難度太大放棄外,其他所有皇陵,都被他想辦法弄開,一個也沒放過。所獲金寶,不計其數。
(圖:秦漢古墓)
除了以上諸侯和軍閥之外,還有君主直接參予盜墓的。這主要是西晉未年的五胡十六國。這些少數民族皇帝,如趙國的劉睢、石虎,前燕的姚萇,後燕的慕容垂等人。胡王們出生粗鄙,無詩書薰陶,也就毫無廉恥之心了。
這一波對古墓的掃蕩,也非常的徹底。史書載〝曩代帝王先賢陵墓,靡不發掘,而取其寶貨焉〞。
劉曜還因盜墓使中原瘟疫大流行,因〝發古冢以千百數,屍骨暴棄野外〞,大約四成百姓被瘟疫奪去生命。石虎命人對趙簡子和秦始皇陵下手,從始皇陵中〝取銅柱鑄以為器〞。姚萇則是〝天下冢墓,無問新舊,骸骨橫暴草野。〞
除了以上胡王,還有一位偽王也不得不提,因為他對北宋皇陵的破壞實在太大了。他就是北宋末年金人扶立的偽齊皇帝劉豫。
開封在偽齊轄區,這裡古墓應有盡有。尤其是北宋皇陵,更是〝富礦〞,劉豫豈能錯過。
劉豫也和曹操一樣,在軍中專門設立了掏墓的官職,叫〝河南淘沙官〞。〝淘沙〞只是為盜墓打掩護。這劉豫也是個讀書人,知道這事不光彩。為了掩人耳目,他讓自己兒子做〝淘沙〞官。
他治下的北宋皇陵,全部被掘。有一次,劉豫親自帶人撬開哲宗的永泰陵,把所藏寶物劫掠一空,哲宗遺骨也被拋之荒野,任由野狗啃食。後被路過此地的北宋使臣草草掩埋。趙構聞之,慟哭失聲。
以上諸位,在中國盜墓史上,都屬破壞性最大的。劉去疾破壞先秦古墓,董卓破壞兩漢古墓,溫韜破壞唐朝古墓,十六國胡王掃蕩前朝古墓,劉豫破壞北宋古墓,都極具代表性。今天,我們總是說東陵大盜孫殿英如何如何,其實同以上諸位惡人相比,孫殿英同志實在只能算小兒科了。
至元明清,大一統王朝較長,社會相對穩定,對皇陵的破壞,較之前有所收斂。盜墓活動大多轉入地下。民間湧現大量職業盜墓賊,以市井鄙夫為主。財主豪強更參予其中,這些人有技術和經驗,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中國盜墓史。
(圖:魏晉古墓)
三:鄙夫與盜墓
這些民間的盜墓者,因為深入簡出,行蹤詭秘,大多藉藉無名,鮮有傳世的。但〝豐功偉績〞亦做過不少,留下的傳奇極多。尤其是陝西河南等中原地區,多帝王卿士墓,這裡,集中了不少職業盜墓賊。
今天中國風行的盜墓小說,從職業盜墓賊那裡,吸取了豐富的資源和靈感。
在長期的盜墓過程中,盜墓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不少獨特的技術。比喻〝洛陽鏟〞的發明。鏟頭是鐵質半筒形,長柄一端可系長繩,簡單易帶。有的盜墓賊,透過看土色,就知道墓葬的內部情況,透過觀察墓道的形狀,就能斷定古墓所屬的朝代。
前些年中原寧城縣出了一個叫姚玉忠的盜墓高手,在民間盜墓界是個神一樣的人物。有關他的傳說活靈活現,當然是指技術存面。
姚玉忠出生在一個世代盜墓的家庭,他的技術許多來自於家族的經驗。據說他戴著金絲眼鏡,文質彬彬。經常獨自一人到野外散步,東敲敲西瞅瞅,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某個大學教授在遊春懷古呢。其實他在尋覓古墓的蹤跡。
姚玉忠這個盜墓高手,從他家族的情況看,自然是承襲自古以來的傳統。中國民間盜墓,尤其是大型古墓的盜掘,經常以家族聯手,或豪強招集人手。
史書所載比較有名的民間盜墓賊,如北魏天賜年間的河東人張恩,西晉十六國時的三秦人尹值、解武等,尤其是後者,他們就盜掘了漢文帝的霸陵和漢宣帚的杜陵。
南朝永嘉年間,還有個叫衡熙的盜墓賊也比較有名,因為他盜掘了東漢劉表的墓。劉表曾任富郡荊州的牧守,他的墓裡自然金寶豐厚。《水經注》裡說,劉表墓裡放了大量珍香,〝香氣遠聞三四里,經月不歇〞。
這個叫衡熙的盜墓賊,後來怎麼處理這個墓,或者是否被官方注意,和上述的張恩、尹值、解武等人一樣,史書都沒有更多交代。他們很可能是家族作案,或地方豪強與地方官勾結,官府也奈何不得。
在古代,對於那些單人奈何不得的大型古墓,通常由地方豪強出資,購買工具,僱用人工,採取集團式作業。豪強得到寶物,受僱人僅得到飯食和少量工錢。
最後特別提一個元朝時的色目僧人,叫楊輦真珈,受忽必烈寵信,不可一世。在中國盜墓史上極有名。儘管是個民間僧人,也又受元所託總管江南宗教事務。
這個極惡胡僧,光天化日之下殺了守南宋皇陵的羅銑,帶領一幫僧人,把皇陵一掃而空。
盜走的寶物,除了大量金銀,還有徽宗陵裡的〝馬烏玉筆箱〞,理宗陵裡的〝伏虎枕〞,度宗陵裡的〝玉色藤絲盤〞,光宗陵裡的〝香骨案〞等等。楊輦真珈還把理宗的頭顱取下做成酒具使用,可謂喪盡天良。
因為當時色目人高人一等,地方上都敢怒不敢言。
(圖:盜墓奇才姚玉忠)
結語:盜墓之所以不絕,主要當然是帝王士大夫的厚葬傳統。史書所謂〝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中國人尊古崇祖,自古以厚葬為孝道。
沒有厚葬就沒有盜墓,這句話大體是正確的,畢竟求財是盜墓的主流。
如此多的名人凡夫參予盜墓,也可以說是人類史上的奇觀。要杜絕這種行為,只有檢討我們的道德觀和生死觀。春秋時期的墨子,就對厚葬深惡痛絕,他在著作中說:
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莊子更進一步,曰:
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譏,萬物百齎送。先賢的話,遠遠跑到了時代的前面,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鑑意義。隨著喪葬觀念的更新,和人類有了越來越豐富的生存手段,盜墓自然會慢慢消失。
但盜墓小說只會越來越火。
(參考資料《墨莊漫錄》,《水經注》,《三國志》等)
-
13 # 秋之海棠
是的,因為曹操在軍中設定“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門研究,執行盜墓,盜了漢梁孝王劉武夫婦的芒碭山王墓等。
-
14 # 使用者安靜讀書
是!正史寫他3年盜墓,為此組建的盜墓軍團,但真正是盜墓維持軍餉一直是他的重要收益之一,話說,3國時期,除了盜墓不說的劉備,誰沒盜過墓呢!
-
15 # 大國之巔
在我國曆史上,歷來不缺盜墓的話題,小到民間盜墓毛賊,大到帝王將相,都有幹過這種有損陰德的事。
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幹過盜墓的事,或許應稱之為盜陵。他借維修明永陵的幌子,盜取了永陵的木料,自己用來修築宮殿。
影視形象中的曹操
在盜墓這行,公認的祖師爺是三國時期的曹魏創始人,漢朝丞相曹操。盜墓的人"出活"時,必先祭拜這位祖師爺。
而曹操能被盜墓賊認為是祖師爺,與陳琳傳檄天下中的一句話有很大關係,這也使得曹操的惡名遠播。
200年,佔據陳留和許都的曹操,與河北袁紹在官渡對立。開戰前,袁紹的幕僚,大才子陳琳特意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又梁孝王,先帝母昆。而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這個意思是說,曹操親自指揮上陣,命令軍士挖了漢梁孝王的陵墓,把棺材撬開,屍體給拽出來,金銀財寶全部被洗劫一空。只要是曹操盜過的墓,棺木全都被撬,無一倖免。
梁孝王是西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武,深得母后竇太后與哥哥漢景帝的寵愛,被封在了當時最為富庶的梁國(河南省商丘附近),他得到的封賞超過任何人。史書上說他的珠寶玉器比景帝都還多。
陳琳說曹操從梁孝王墓中盜得的金銀財寶超過10萬斤,靠這些財寶養招兵買馬,成就一番霸業。
陳琳被譽為"建安七子"之一,文筆犀利,將曹操盜墓的情形刻畫的惟妙惟肖,非常生動,之後便成為曹操一生的槽點,屢屢被後世提起。在三國演義中,關於這段故事時寫道,曹操聽完手下念畢陳琳的檄文,嚇得頭疼病一下子痊癒了。
有了陳琳這一紙檄文,曹操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最終被盜墓賊認成了祖師爺。
回覆列表
歷史上最出名的4位盜墓者:曹操僅排第二
自古以來,盜墓行為都被世人唾棄,歷朝歷代為了打擊這種行為,制定了非常殘酷的律法。比如,在明朝時期,一旦盜墓賊被抓住,那下場基本就是一個字——死,固有“開棺見屍者死”的說法。但是,由於不少墓中都有豐富的陪葬品,即使面臨著巨大風險,盜墓賊依舊經不起金銀財寶的誘惑,想方設法挖掘古墓。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古墓,尤其是帝王陵墓,能夠完整儲存下來的屈指可數,故有“十墓九空”的說法。大多數盜墓賊的目的,都是為了墓中的陪葬品,但也有極少數有其他原因。今天介紹的這4位盜墓賊,在歷史上都赫赫有名,曹操僅排在第二位。
第一、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而盜墓
伍子胥,出生於官宦之家,父親伍奢是楚國太子太傅,負責教太子建讀書。因太子被人誣陷,身為太子老師的伍奢也受到了牽連,伍子胥的哥哥伍尚和父親伍奢都被楚平王殺害。為了給父兄報仇,伍子胥一口氣跑到了吳國,其才華深得吳王闔閭的賞識,併成為朝廷重臣。
時機成熟後,伍子胥與孫武一起帶兵攻入楚國的都城,第一件事就是將楚平王的墓地挖開,不是為了裡面的陪葬品,而是報仇雪恨。此時楚平王已經死去十餘年,伍子胥帶人將楚平王墓地挖掘了,並親自鞭屍幾百下,以安慰父兄的在天之靈,其做法令人佩服不已。
第二、曹操:盜墓界的祖師爺
三國梟雄曹操,不僅帶兵打仗能力超強,對盜墓也深有研究。據說,當時曹操為了解決後勤補給問題,就組建了一個專業的盜墓機構,並設定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職位,並靠盜來的金銀財寶,養活了手下的將士,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因曹操盜墓比較專業,故被稱為盜墓界的祖師爺。
曹操帶人盜掘的第一個墓地,估計就是漢梁王墓,陳琳在討賊檄文中寫道:“曹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究竟曹操從墓中盜取了多少寶物,沒人能夠說得清楚,《水經注疏》留下了這樣的記載:“操引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
三、黃巢:連入口都找不到的奇葩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自幼習武,並且相當有才華。然而,他的科舉仕途卻極為坎坷,每次均名落孫山,這讓他相當鬱悶。唐朝末年,黃巢參加了王仙芝領導的起義軍,並在王仙芝死後成為一把手。畢竟打仗需要錢,黃巢就盯上了武則天的陵墓,並帶領40萬大軍準備挖開乾陵,得到裡面的陪葬品。然而,幾乎將半座山都挖空了,連墓地的入口都沒找到,不得已而放棄,乾陵就此躲過一劫。
四、溫韜:唐皇陵的剋星
溫韜,五代時梁國人,曾做了7年多的耀州節度使。我們都知道,當時天下大亂,節度使幾乎就是土皇帝,手握地方軍政大權,幾乎可以為所欲為。幾年間,他趁著局勢混亂,帶著手下挖掘唐朝陵墓。據《舊五代史》記載,唐朝的18座帝王陵墓,其中的17座都被溫韜盜挖,堪稱唐皇陵的剋星。
然而,武則天的乾陵,卻是溫韜想挖而不敢挖的一座墓地。據說,溫韜也曾帶人來到乾陵,但每次動手開挖的時候,就會出現了極為反常的天象,狂風驟雨,電閃雷鳴,這讓溫韜嚇得不知所措,立馬帶人撤退了,再也不敢打乾陵的主意。
除了他們四人,你還知道其他的著名的盜墓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