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潮哥1495582530712
-
2 # 劉偉liu
清和明時期對待蒙古政策不同,所以效果也不同。清是遊牧民族,跟蒙古一樣,善於騎射用兵。最關鍵的是清很早就開始跟蒙聯姻,如清朝有名的孝莊太后,她就是蒙古人,是相互聯姻結成了血脈。如皇帝的女兒嫁給蒙古的王子,這樣透過聯姻團結了蒙古貴族,所以清統治時期是沒有來自蒙古勢力的干擾的。而且在後期又將蒙古編入八旗,設立蒙古八旗,同女真平等對待,說白了都是一家人,就不會再有外族想改朝換代的問題了。
再說到清朝時期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個事情的真的是弱爆了,天天被外國人打,但是其實這是清朝晚期的,其實在清朝的早期清朝還是十分的強大的,那麼有的人要問了,怎麼個強大法呢?其實清朝早期啊根本就沒有什麼外族入侵,就連蒙古也不行,所以為什麼蒙古不敢打清朝呢?下面就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蒙古和清朝的戰爭,由於教科書上不講,所以很多人並不清楚。事實上,蒙古和清朝不僅一直都在打,而且還打了一百多年。最後蒙古被清朝和沙俄兩面夾擊,最終被沙俄和滿清一起瓜分。被沙俄侵吞的蒙古,就變成了俄羅斯的一部分;被清朝吞併的蒙古,則成為現在的內蒙古和外蒙古。
可以說,清朝建立初年,滿蒙通婚是八旗軍隊可以攻略中原的最強後援保證。通婚久了,甚至將蒙古人也編入自己的軍隊,便有了蒙八旗。
可以說,滿蒙真正的蜜月期是清朝初年,到了中後期,滿蒙聯姻就有了別樣的色彩。
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人,在滿清奪取天下之後,便成了其北方最大的心腹之患,因此,為了讓其不要有入侵中原的念想,滿清統治者依舊保持與蒙古的聯姻,這是對蒙古的懷柔之策。
除此之外,對蒙古人的防範還是有的。
將蒙古分封諸王,分封到各地,讓其難以凝聚成為一體。
在蒙古大力推廣喇嘛教,規定各家必須有人當喇嘛,用宗教的形式弱化蒙古的侵略性。
無論出於什麼樣的目的,終清一朝,除了初年的幾次小規模叛亂,蒙古沒有對清朝的統治產生過威脅,這說明滿清的長期滿蒙通婚、推廣喇嘛教以及禁止蒙古漢化的政策還是十分有效果的。
-
3 # 月關略萌
大清296年曆史,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皇朝。大清皇朝不但完成了疆域的統一,更是將多民族政權給統一了,這點可以說是大清留給後人的豐功偉績之一。其中,蒙古與清朝的關係之好是其他民族所無法媲美的。那麼蒙古為何可以跟作為統治階級的滿洲貴族如此親密呢?
蒙古與滿清的關係淵源。皇太極建立大清具有劃時代意義,然而清朝真正的奠基人卻要追溯到皇太極的父親清太祖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則是蒙古名,因此可以說滿洲早期受到蒙古的影響很大,通婚聯姻更是稀疏平常。一定程度上來說,努爾哈赤祖上具有蒙古血統也不為過。
蒙古與滿洲女真在地域上是鄰居,很早之前就有著緊密的關係。不論是互相聯姻亦或者草原利益互相戰爭,都有著悠久歷史淵源,這一點是其他少數民族所無法比擬的客觀因素。
滿清幸運征服蒙古。朱元璋滅亡元朝建立大明後,始終沒有解決蒙古人的隱患。包括朱棣五次遠征韃靼、瓦剌等蒙古部落,蒙古人隨後又發動土木堡之變囚禁明朝皇帝。明朝與蒙古人之間的戰爭從未停止過,但明朝始終無法消滅統一蒙古。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作為蒙古帝國第35代大汗,林丹汗自然也有著自己的野心,那就是統一蒙古部落,重現當年成吉思汗的風光偉業。但他此時除了要面對著老對手大明朝,還有新興的後金女真。林丹汗選擇了聯合明朝抗金政策,自身又率先想要完成蒙古內部統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林丹汗還未實現自己的宏圖便因為天花而死。皇太極趁機滅亡了蒙古帝國,將漠南蒙古劃入了大清的版圖。而皇太極還獲得了傳國璽,被以額哲為首的漠南蒙古四十九個封建主尊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完成了對蒙古的征服。同時,林丹汗留下的遺孀也被大清包括皇太極在內的貴族子弟所接收。
大清入關逐鹿中原,蒙古是堅定盟友。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皇帝自縊宣告明朝滅亡。此後中原地區一片混亂,諸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退居南方的南明政權。而與明朝征戰交鋒多年、盤踞關外的大清也迎來了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最佳時機。大清滿洲貴族原本只是偏安一隅的少數民族政權,八旗子弟雖然驍勇善戰,但從數量上和質量上來說並沒有直接入關逐鹿中原的能力。尋找一個忠心、牢固的盟友是大清實現入關逐鹿中原的必要舉措。而自皇太極時期開始,蒙古和大清開啟了長達300年的聯姻之路。就皇太極就迎娶了哲哲、孝莊、海蘭珠三位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后妃,皇室宗親貴族子弟大多都有與蒙古部落子弟有著廣泛而親密的聯姻。大清和蒙古的關係因為聯姻和血緣上升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而就當時的局勢,大清也的確非常需要蒙古部落的支援。這也為後來大清入關並統一中原埋下了重要的伏筆和支撐。
蒙古享受的待遇不低於滿族。大清統一之後,蒙古的地位十分突出。很重要一點是因為長期的聯姻通婚後,滿族和蒙古族有著許多共同的先祖。大清很多皇室宗親都擁有著蒙古血統,其中順治帝福臨就是一位身具蒙滿血統的皇帝。連大清皇帝都擁有著蒙古血統,可想而知蒙古人的地位想不高都難。因為上層貴族的頻繁聯姻,導致蒙滿兩族的聯姻成為一種被普通認同的方式,也造就了蒙滿兩族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
蒙古在大清所享受的待遇也是獨具一格,甚至超出了滿族。清朝按照滿洲爵位分封蒙古,分封的蒙古人數及相對級別均多於和高於滿洲,滿洲鐵帽子王外,一般均是降級繼承,而蒙古一般都能升格繼承。還保留了蒙古汗這一級別,因為清朝皇帝也是汗,這也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了蒙古的特殊地位。
基於以上的這些原因,蒙古在大清的地位十分特殊,所享受的待遇也是極為突出。大清沒有把蒙古人當作外人,蒙古人豈能不與大清親密?當然在大清歷史上也曾有過諸如噶爾丹之類的叛亂事件,但瑕不掩瑜,整體上來說,蒙古與大清的關係之好是公認的。
-
4 # 碼字的蝸牛
前言:
首先所謂的“減丁制度”和“崇釋以制其生”,並不存在,只是晚晴時期,外蒙分裂主義提出來的,在馮玉祥將軍的自傳中曾經提到外蒙王公告訴他:“(明末)蒙古本有一千二百萬人,在滿清長期統治之後,今已減少至五十萬人”。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蒙古草原的經濟是無法支援得1200萬其如此龐大的人口,小冰河的危害,可是貫穿了整個明朝,作為缺乏山脈阻隔的草原地區,受到的小冰河的危害比中原內地還要嚴重。當時的明朝北方各省都無法支援得了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蒙古高原又怎麼可能支援得了1200萬人口基數。
哪怕是今天的經濟條件下,內蒙古的人口2500萬,其中蒙族人口才500多萬(2018年人口普查資料),這還是我國經濟條件好的前提之下,而外蒙古發展了那麼多年,人口還不到300萬。造成外蒙古的人口稀少的主要因素還是經濟及糧食產量,無法供養出1000萬的人口總額。
而且根據清朝“分封與制其力”時的政策下,分內蒙古為四十九旗,外蒙古為八十六旗,統計出來的蒙古人口鼎峰時期也不過216多萬人而已。
另外“崇釋以制其生”也並非是清朝首創出來制約蒙古的,而是蒙古自己本身去信仰,當時的建州女真還是明朝的羈縻附屬地,是公元1578年(明神宗萬曆六年),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和俺達汗的“青海之晤”後,蒙古諸部大部分都開始信仰藏傳佛家的。
而建州女真各部作為蒙古部的外圍,也在天啟時期,在不斷蠶食蒙古東部諸部時,也開始信仰藏傳佛教,因此只能說是滿族人有意識的藉助了它的影響,而蒙古人對藏傳佛教的信仰,是其本民族自己的選擇,二者間的主次關係是有很大區別的。
蒙古為什麼和清朝那麼好?一、武力下的友好事實上,蒙古諸部並非一開始就願意臣服於東部的“林中百姓”(女真)。早在明末天啟時期,林丹汗與明朝結盟,於1619年十月寫信給建州女真部的努爾哈赤,以"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自居,稱呼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女真之主",這還是蒙古王帳第一次承認女真為一部,要不在以前,蒙古和明朝都沒有將這個羈縻部(如播州楊氏那樣的性質)放在眼裡。
也是這一時期,努爾哈赤以鐵嶺之戰中所俘的宰賽誘惑蒙古東部萬戶喀爾喀部與其結盟,開啟了建州女真分化、打擊蒙古諸部的計劃。其中有一點必須要注意的,明朝對待蒙古諸部時,對待蒙古左翼諸部是可以進行互市的,可蒙古右翼是怎麼求都很難開市。而建州女真就是互市的其中一個點。因此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分化蒙古諸部時,也是有經濟互市這一點在內的。
直到入關前夕,滿洲女真金國透過戰爭威逼、政治聯姻、經濟等手段,分化投靠的蒙古諸部不多,也就是如被擊敗的喀爾喀部剩餘下來的兩部:扎魯特部、巴林部;還有林丹汗退往右翼時,留下的察哈爾蒙古部;聯姻的有科爾芯草原諸部。
明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二十日,內蒙古24部49名封建領主參與了皇太極在盛京舉行的會議,在會議上,這些臣服於後金的蒙古諸部推舉皇太極為“博克達徹辰汗”,同時皇太極摒棄金國號,改為“大清”,自任皇帝。
這個時期的皇太極除了是大清國的皇帝之外,還有蒙古大汗“博克達徹辰汗”的稱號。但是此時的蒙古諸部也不過就是左翼科爾芯草原和察哈爾、喀爾喀(分部)三部而已。
中部的土默特、韃靼、喀爾喀分部、以及西部的衛拉特(漠西蒙古)都沒有臣服與大清國。
史實中,清朝征服蒙古,足足花了一百五多年時間,從努爾哈赤到乾隆早期,才逐漸將蒙古諸部征服。
在此借用網文中的一段話——“女人胸脯上的和平,是建立在戰士的彎刀之下”;“聯姻不過是錦上添花,利益才是臣服最實在的東西”。
二、利益下的友好,及背後的殘酷——盟旗制度早在元朝時期,蒙古草原一直依賴中原的糧食援助,在《元史》中,常見元朝皇帝經常向蒙古諸部輸送糧食的旨意。
早在努爾哈赤時期的1624年始,即對歸附的蒙古部眾按八旗組織原則,在其原有社會制度基礎上編制旗分,這個時期的歸附的蒙古諸部,獲得了一個良好的利益,那就是跟隨滿八旗入關打仗,劫掠中原,同時獲取各種冊封、賞賜。
因此蒙古的諸部在大清國的武力、利益之下,也就紛紛接受了盟旗制度,這項制度從初置到完備,也足足用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
按照地域分為內蒙古四十九旗、外蒙古八十六旗、西北蒙古三十四旗、西套蒙古二旗,、青海蒙古二十八旗,共計一百九十九旗,各旗大者數萬人,小者不過數千人。其中旗是基層的行政、軍事單位,也是賜給旗內各級封建主的世襲領地。1、旗是經過編織佐領,安置屬民,分給牧地,劃定旗界,朝廷任命札薩克,選擇任命札薩克不但要考慮其內部權威性,更主要的是考慮對朝廷的忠順程度。2、盟為旗的會盟組織,合數旗而成。盟並非一級行政機構,盟長要經朝廷的確認,其主要任務是充當三年一次的會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練兵、清查錢穀、審理重大刑名案件等職責,但不得直接干涉各旗內部事務,無權發號施令,只有實行監督的權力,有義務隨時告發札薩克的不法或叛逆行為。3、各旗雖人丁不多,但旗內同時封授大大小小的世襲爵位且都享有一定的特權,以此“分封以制其力”4、外藩蒙古不得越旗畋獵。越境遊牧者:王罰馬十匹;貝勒、貝子、公罰馬七匹;臺吉罰馬五匹;庶罰牛一頭。——康熙《大清會典》正是這種劃分的盟旗制度,將蒙古原有的諸部王權分化掉,使得蒙古諸部不再透過戰爭等融合手段,進行大魚吃小魚的遊戲。
最為主要的是,被分化的蒙古諸部不能越境遊牧,使得蒙古諸旗開始定居下來。而且清朝時期,每當蒙古出現災害之時,清政府也透過各種賞賜、賑災等手段,安撫住各旗。
但是這種分封的結果,就是各旗中貝勒、王爺數不勝數,再加上寺院和駐軍、札薩克等等的剝削,旗民的生活,在草場退化、沙化嚴重,畜牧業持續萎縮,每當天災爆發之時,大量的牧民逃亡、淪為馬匪或是逃過黃河到達內地成為漢民的佃農。
三、崇釋及漢商的結合——蒙古城市化程序前面已經說了蒙古崇信藏傳佛教,並非是清政府所為,但是清政府確實在此事上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早在努爾哈赤啟,女真部也開始接觸並信奉藏傳佛教,到了康熙時期,清政府開始在草原上援助喇嘛們修建寺院,當然為了防止貴族們與宗教的結合,清政府規定宗教轉世不能在貴族家庭內部進行,因此藏傳佛教的轉世活佛,從此都只能轉世於貧困之家中。
之前的分封的盟旗制度,已經讓蒙古諸旗已經擁有定居的特性,而寺院的修建,則讓蒙古形成了城市的雛形。
這是一個死迴圈——當面對災害,無法抵禦之時,旗民與貴族們會選擇寺院作為精神的寄託,而寺院獲取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後,又會轉化成為更大的寺院,又能吸引更多的其他旗民及貴族們。
而漢商又在此時成為了寺院轉型成為集市的合作者。清政府並沒有如同全面禁止漢商進入滿洲區域的制度,但以1800年為界限,乾隆之前的清政府只允許特定的漢商進入蒙古區域內進行貿易,這些漢商是必須每年到衙門換取執照才能允許進入蒙古區域,同時清政府還嚴格規定漢商不能在蒙古區域內修建永久性建築、不能在蒙古帳篷內過夜、不能娶蒙古女子、不能奴役蒙古族人(只能聘用)。
但是這些規定在1800年後,慢慢就被人們所忽略掉了。其主要因素就是寺院、貴族與漢商的結合。
一、蒙古商品沒有競爭性
與蒙古貿易是擁有季節性的,這導致了在與漢商進行貿易時,過於集中的商品多低廉賣給漢商,可漢商的商品是所有蒙古族群所必須的,因此在這種低買高賣的貿易體制之中,就出現了通貨膨脹的現象。
二、漢商解決了通貨膨脹
當蒙古族群的生活日漸貧瘠時,漢商引進了“借賒”的貿易體系,漢商允許蒙族人在缺乏資金或商品交換時,透過賒賬、借貸的手段,獲取他們所需的商品。
為了能保證貸款能及時收回,漢商又與札薩克或寺院或旗主、貴族等進行聯合。慢慢地整個蒙古都成為了漢商的借貸人。甚至出現了整個旗都被抵押給了漢商的現象。
三、牧民、貴族、寺院成為漢商體系中的一員
當牧民或者貴族無法償還債務之後,漢商則透過收取土地、牛馬等手段,使得牧民、貴族淪為漢商集團中的佃農或者是管理者。在這裡主要是寺院獲取的利益更大,因為早期集市是圍繞寺院而建的,寺院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成為了債權人的一員,漢商透過與寺院的合作,使得土地不斷集中在寺院,因此最早開發牧場成為農田的是與漢商結合的寺院。
因此以靠近內地的內蒙開始,逐漸發展到了外蒙區域,特別是外蒙的庫倫寺院,逐漸發展成為城市,最終成為外蒙的首都。
總述晚晴時期,清政府再也難於控制邊疆區域,其種族政策也流為形式,靠近內地的內蒙逐漸漢化、城市化,而外蒙區域也在有心人的扶持之下,不斷髮布仇視漢人的言論,也發生了衝擊漢商商鋪,打砸搶各種運輸線,最終在沙俄的支援下獨立。
其實這是一種歷史的程序,清政府透過武力、利益等手段不斷分化蒙古,但卻難於分化東南亞各地區,其中的原因就是清政府的武力無法制服東南亞地區的。
後來蒙古的分裂,主要是外蒙雖然需要內地的經濟支援,但經濟的力量能與抵擋沙俄的武力。(清政府是在庫倫等外蒙地區駐軍的,只是這種軍事力量在科技面前也……)
-
5 # 跪射俑
清朝起初是後金,那個時期,後金統治者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就十分重視透過分封、上層通婚等方式拉攏蒙古各部,引誘蒙古各部與其一道出兵侵犯明朝,然後將搶掠的人口、財物分贓。後金視蒙古人為侵略明朝的幫兇。
-
6 # 謝金澎
清朝得國,恐怕近小半功勞都是蒙古的。當時的滿清八旗軍,蒙古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蒙古人作風彪悍,善於騎射。在歷史上曾經建立過浩大的蒙古帝國。但是隨著元朝的衰落,大明的崛起,蒙古帝國最終四分五裂、煙消雲散。
雖然瓦剌一部曾經在土木堡之戰中驚鴻一瞥,差點打進了關內,但是畢竟明朝的強大國力在那裡擺著的,終究未能有風雲再起的機會。
隨著女真人的崛起,蒙古人無可奈何的給女真人當起了幫手,而且再也沒能複製成吉思汗侍奉金朝再借助金朝統一蒙古的奇蹟。一直被女真人汲取歷史教訓,死守嚴防,刻意分化,蒙古人的最後一絲夢想被女真人掐滅。
既然沒有崛起為草原霸主的希望,那就認真做一個幫手,俯首稱臣,共同掠奪其餘部族已經富饒的中原,享受一世榮華富貴。於是,蒙古與女真也就是後來的滿族人,結成了血盟,共同打天下、享富貴。
所以,蒙古人在滿清天下中,成了僅次於滿人的二等人。而且清朝還立了一個規矩,那就滿族的男人當皇帝,蒙古的女人當皇后,這也算是共同坐天下吧。
所以,自清朝龍興關外始,為了拉攏蒙古人像自己人一樣為滿族人效力,強化自身力量,“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就成了清朝的三大國策之一。這也是清朝立國二百多年的一個力量支撐和基本柱石,據統計,努爾哈赤時,同漠南蒙古聯姻共39次,其中同科爾沁部聯姻竟佔1次;皇太極時,同漠南蒙古聯姻共41次,其中同科爾沁部聯姻竟佔18次之多,還不算後世持續不斷的聯姻。
正是這種姻親關係,才使得蒙古與滿清一直關係很鐵,蒙古部族雖有個別叛亂卻始終未能形成大勢。
-
7 # apple520
事實上,蒙古和清朝不僅一直都在打,而且還打了100多年。努爾哈赤以後,強化了滿蒙政治聯姻制度。建立了清朝以後。清朝的皇帝及宗室大多納蒙古貴族家的格格為妃。更加強化了蒙古與清朝的關係。但是,蒙古勢力仍對清朝是一大隱患。康熙三次親征準噶爾等多次用兵,最後,清朝取得軍事勝利後,往往能採用多元制度安定蒙古。清朝實行的盟旗制度,成功化解了蒙古原有的社會結構。使其徹底臣服於清朝的控制。清朝採用的《蒙古律例》等民族法律,也都是非常重要的舉措。以上的優勢使得清朝既能贏得軍事上的勝利。也能在打完仗後安撫蒙古,使蒙古人老老實實的。
-
8 # 物質文化史
這個問題得分佈回答:1,蒙古為什麼和明朝關係不好。2,清朝給了蒙古什麼政策。3,蒙古所處的歷史環境。
說蒙古為什麼和清朝關係好就得先說為什麼和明朝關係不好。明朝和蒙古關係不好最首要的原因就是互市,蒙古的熱臉貼了明朝的冷屁股。蒙古經濟結構過於單一,幾乎只有畜牧業,想要生活物資只能依靠明朝,但明朝卻以安全作為理由一再封禁互市。交換不到生活物資就沒法活下去,沒法活下去就只能自己想辦法,自己想得到的辦法就只能是搶劫。於是就陷入一個惡性迴圈,“隆慶和議”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清朝給了蒙古等少數民族什麼政策?清朝本身是少數民族,其對蒙古是有天生好感的。而且,清朝統治者在少數民族問題上確實比明朝政策高出一大截。具體政策有:
擴大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傳播。漢族地區的佛教和道教不適合少數民族地區,很難在少數民族地區傳承。清朝統治者找到了藏傳佛教,在少數民族地區傳播極大減少了蒙古等遊牧民族的戾氣。
效仿八旗制度建立盟旗制度。規定了各自的放牧區域,從而減少和少數民族內部的交流,這實際是明代“分而治之”政策的延續,但清朝統治者做得更好,更被遊牧民族人民接納。
聯姻政策。從順治開始,每代滿清皇室均有女子外嫁,而又有蒙古女子嫁入滿清皇室。比如說孝莊皇后就是蒙古科爾沁出身。至於互市,自清朝建立時也被視為正常貿易而被允許。
清朝鼓勵貧苦漢族人民移居。走西口、闖關東,逐漸成為漢族底層人民的選擇。移居到北方的漢族人民成為清朝統治當地的堅實力量。(下圖為滿蒙聯姻照片)
蒙古當時面臨的環境與明朝時期不同,自清代初年開始,北方的沙俄就從烏拉爾山脈興盛起來,逐漸威脅到蒙古甚至中國的領土。單憑蒙古是絕對不可能抵抗沙俄的進攻的,於是依仗中國成為了他們唯一的選擇。(下圖為滿清和沙俄最初的交鋒雅克薩之戰)
-
9 #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後,將蒙古人趕回了老家,隨後幾次遠征徹底搗毀了元廷,使得蒙古分裂。朱棣則五次遠征一次次打擊韃靼、瓦剌等蒙古各部,但是幾十年後,蒙古發起了土木堡慘敗,囚禁了明朝皇帝。
整個大明王朝都在和蒙古打仗,但是最終也沒有徹底消除蒙古的威脅。而清朝還叫後金時就把林丹汗打跑,蒙古帝國徹底覆滅,其後葛爾丹妄圖東山再起重演成吉思汗的輝煌也被康熙鎮壓了。
是什麼原因能讓清朝幾十年就擺平了蒙古?
從朱元璋、朱棣到後來被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等等,都在發動對蒙古的戰爭,但是就征服不了蒙古帝國。為什麼呢?很多學者認為明朝是中原王朝,是以農耕為基礎的,認為草原是不毛之地,無法駐紮大軍,所以大多是打敗蒙古軍後,就撤回了,而沒有采取有效的佔領管轄措施。
滿清則不一樣了,他們的生活習俗和蒙古很像。一旦打敗或征服蒙古土地後,能夠有效管轄。當然,滿清比較幸運,征服了林丹漢。
林丹汗生於1592年,孛兒只斤氏,名林丹巴圖爾,汗號為呼圖克圖汗,是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也是蒙古的末代大汗。
林丹汗很有作為,試圖恢復蒙古的統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業,同時又面臨著新興的女真族的威脅。因此,他對外採取聯明抗金的方針,對內則謀求控制蒙古其他部落,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原則,優先進行對蒙古的統一,避免與後金正面交鋒。
林丹漢的這種政治觀點,也導致了自己的最後失敗,給滿洲女真的逐步壯大時間。1627年,林丹汗西遷,平定右翼諸部。1632年,後金汗皇太極討伐林丹汗,林丹汗遠遁青海。1634年,林丹汗因天花死於青海大草灘,終年四十三歲。
滿清之所以能夠征服蒙古,實屬幸運。
林丹汗病故後,林丹汗的遺孀們及他的兒子額哲率領餘部自青海大草灘返回河套地區。
這時,皇太極於1635年二月命多爾袞、嶽託、薩哈廉、豪格領兵1萬,第三次遠征察哈爾。三月,多爾袞在西喇珠爾格地方遇到林丹汗的大福晉囊囊(娜木鐘),得知額哲所在地。四月二十日,後金兵渡過黃河,四月二十八日,後金兵趁著大霧包圍了額哲營帳,並派蘇泰之弟南楚勸降。於是蘇泰、額哲母子奉傳國玉璽出降,蒙古帝國正式宣告滅亡,漠南蒙古也全部收歸後金版圖。皇太極得此傳國璽,又被以額哲為首的漠南蒙古四十九個封建主尊奉為“博格達徹辰汗”,乃於翌年建立大清帝國。
後來,清朝統治者將察哈爾部安置於義州,分設左右翼察哈爾八旗,封額哲為親王,並將皇女馬喀塔格格嫁給他。康熙年間,林丹汗的孫子布林尼舉兵反清,旋即失敗,後嗣斷絕。
滿清之所以能夠徹底政府蒙古後裔,還與皇太極的通親政策有關。
從清太祖、太宗,到清世祖和聖祖,先後有四後、十三妃出自蒙古科爾沁等部。此外,滿清女子也紛紛嫁給蒙古貴族。這樣,同屬於草原民族的滿蒙就有著血濃於水的關係,雖然後來也有叛亂,但是整體上還是很和諧的。
在滿清的統治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蒙古妃子,幫助清朝度過了難關。比如說孝莊太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滿清危機的時候,輔佐三個皇帝,讓清朝統治者平安度過危機,綿延國祚。
-
10 # 皖北隱士
明清之際,在我國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厄魯特蒙古內部分為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圖爾伯特四部。
還在滿族入關以前,漠南蒙古各部早已歸附了清朝。清統治者賜給蒙古領主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顯貴的封爵,同時又世世代代和他們保持婚姻的關係。在清統治者的籠絡下,漠南的蒙古王公已成為清朝鞏固全國統治的最得力的助手,並且倚仗他們進一步向西北發展。當時喀爾喀和厄魯特蒙古的領主與統治者也有密切的聯絡。
但並不是說清朝與蒙古部落之間沒有戰爭,清朝採取了恩威並重的方法,使蒙古各部臣服。康熙時,厄魯特准噶爾部領主噶爾丹,合併厄魯特四部,起兵反清,康熙帝三次出兵漠北,噶爾丹大敗,服藥自殺。清朝政府把蒙古各部分編為旗,又在科布多,烏里雅蘇臺等地派駐將軍和參贊大臣,加強對蒙古部落統治。
雍正元年(1723年),被清朝政府封為親王的領主羅卜藏丹津,脅從遊牧各部發動叛亂,興兵大掠西寧等地。雍正二年(1724年),清兵大敗叛軍於柴達木,羅卜藏丹津逃跑,降者數方。清庭分蒙古族為二十九旗,又在青海設立土司,加強了對青海各族的統治。
後準噶爾部長期與清庭為敵,並煽動西北各地反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軍在西北蒙古各部支援下,徹底平定準部。清庭在伊利等地分駐將軍,參贊大臣,領隊大臣,鞏固了對天山北路蒙古諸部的統治,原隸屬於準噶爾的蒙古唐努烏梁海地,也在這時併入清王朝的版圖之內。
可見,和好是要有武力作後盾的。清王朝一面籠絡蒙古各部,一面嚴厲鎮壓其反叛。
-
11 # 何運超
前面一些回答說到了滿蒙聯姻,這是清朝的基本國策,不同於歷史上其他朝代偶爾的和親,是真正世代聯姻,這一習俗本身就來源蒙古元朝,蒙元對待遼東的王氏高麗就是類似的制度,完全鞏固了兩個政權的關係,在元世祖忽必烈以前,蒙古征伐時期對高麗還是接連不斷討伐,但是忽必烈登位,為了表示自己合法,就與高麗世子王植關係扭轉優待,的確高麗對元朝也改變了,非常親密,高麗蒙古化就是歷史一大趨勢,這一點也影響了元明時代同在遼東的女真族。
明代中期的女真各部就已經完全不懂女真文字了,東北森林地區各部族都普遍蒙古化,所以努爾哈赤的祖先都是很蒙古化的名字,如猛可帖木兒,如皇太極(臺吉本身是明代漠南蒙古對部落首領子嗣的稱呼),明代蒙古在東北還是有優勢,明朝官方還是把一些小部族交給蒙古首領管理,所以起初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使用蒙古文字創造老滿文。透過薩爾滸一戰,打出滿清聲威以後,朝鮮和蒙古同時開始成為滿族聯合籠絡的目標,首先臣服朝鮮,然後朝草原進發,打敗黃金家族後裔林丹汗,征服漠南漠北蒙古,然後加以籠絡,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建立了滿蒙聯姻制度,改造八旗制度,其實本身旗主的管理部族方式,本身也就是漠南蒙古的習俗,這是努爾哈赤進行改造的一種新方式。
所以努爾哈赤、皇太極率先都娶蒙古女子,也嫁女兒,一直到清朝末年結束。但是,關係好的是漠南和漠北蒙古,但西蒙古就不一樣了,衛拉特四大部落一直與清朝疏遠,對抗最厲害是準噶爾綽羅斯家族,尤其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長達100多年,這就是以噶爾丹名氣最大,他其實只是戰事的發起者。實際不是單獨西北和漠北的爭奪,而是整個西部,因為牽連蒙回藏三大地區,所以康熙坐不住,要三次親征來解決噶爾丹。
但是藏區問題很複雜,本身衛拉特中準噶爾部和和碩特都在爭奪,最開始和碩特從西北烏魯木齊一帶南下拓展到整個青海,甚至進入了西藏,藏區是控制在和碩特手裡,順治皇帝入中原,有了對藏區首領和和碩特首領的冊封,試圖透過和碩特表面實現了整個藏區歸順,這就是喇嘛上京城的標誌。
實際喇嘛不想這樣,他的弟子就是噶爾丹,想甩開和碩特自己管理藏區,所以透過噶爾丹點燃和碩特矛盾,因為四大部落當年有結盟,認同格魯派的地位,儘管土爾扈特遠走沙俄,依然也是互相聯姻,說明重視結盟,滿清是新朝,並不是他們的宗主,為什麼?當年林丹汗出逃就是要去投靠衛拉特,他們寧願認同明朝,也不會認同新冒出來的滿清,遠走沙俄的土爾扈特世代都留著永樂皇帝當年冊封的詔命,可見其影響。
所以準噶爾部對抗清朝背後有非常複雜的歷史淵源,也是西蒙古歷史一直比較獨特的地方,筆者過去有專文談到這一段重要的歷史。
噶爾丹失敗之後關聯一個環節是六世倉央嘉措的事情,他被清朝俘虜 ,朝廷不認同他的地位,將其廢除,眾所周知,可憐的倉央嘉措還沒走出藏區就離奇身亡了。當時是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胤禵與四阿哥胤禛爭位的敏感時期,胤禵當時扶持一個朝廷認可的新首領拉薩,是新六世,但百姓不認同,不得不重新考慮,這就是後來又根據倉央嘉措那首著名詩歌,從四川理塘另選一個轉世靈通,又推為新新六世,這就是格桑嘉措。所以康熙末年到雍正登位前這一段時間,歷史上一共出現過三個六世喇嘛,但後來局面穩定以後,理塘出來的格桑嘉措還是順位被視為七世喇嘛。這一風波就標誌,清朝希望透過對喇嘛的推選逐漸控制藏區,然後就是駐藏大臣,可並不容易,這就是年羹堯在雍正初年的西藏用兵,然後就是雍正的改土歸流,這系列問題都涉及蒙回藏地區的重大歷史。
準噶爾的平定都知道是乾隆中期,當時另一大事件就是土爾扈特部的迴歸。歷來是視為他們不忘祖國的行動,當然並不差,但是起初十幾萬人浩浩蕩蕩的東歸,其實是他們要回來重新佔據伊犁草原,當時準噶爾部已經實力大減,但沒有想到沙俄不放過他們,土爾扈特一路會那麼悲壯,回到伊犁草原時,清朝已經基本進入西北,他們自己也不可能控制局面,所以唯有投靠,結果乾隆也沒有把土爾扈特安置在伊犁草原,而是安置在南邊的巴音郭楞地區,這已經說明朝廷的態度,還把他們切割為幾塊,所以渥巴錫汗雖然了不起,但實際上當時很憋屈,所以沒多久就死了,此後的土爾扈特的威名也基本從歷史上消失。
但他們畢竟今天還存在於中華大地,準噶爾部是完全從歷史上消失了,乾隆對整個部族進行了清除,可見魏源的聖武記,昭槤的嘯亭雜錄等史料,讀來令人感慨萬分,今天準噶爾部後裔基本在境外了,國內基本可以說沒有。所以,滿蒙關係的親密是有條件的,儘管大體上是事實。
-
12 # 火炎焱燚鑫鑫鑫
滿蒙一家,同氣連枝。清朝起家時就與蒙古連手,得到過蒙古的不少幫助,還多次連姻,比如皇太極的母親就是蒙古公主。
-
13 # 水天一色history
在清朝一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入關後的順治、康熙、乾隆直至清末,滿蒙關係都非常不錯,除了零星的叛亂,滿蒙同盟一直很鐵。原因與滿清高明的措施有很大關係。
一.滿蒙會盟
清早期與蒙古是平等會盟。大清的滿蒙聯盟是老罕王努爾哈赤奠定的國策,開始雙方是以平等身份會盟和互相聯姻,會盟是刑白馬烏牛,祭告天地,雙方的身份是平等的。一方有難,另一方就會馬上派兵援助。這種平等會盟身份持續到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天聰年間。自崇德元年,即1936年稱帝,蒙古方面給皇太極獻上蒙古汗號,也就是自皇太極開始,清朝皇帝同時就是蒙古人自己的汗。此外確定的國號來源蒙古語,表明大清是滿洲人和蒙古人共同的國家。
二.對蒙古的超滿洲待遇
對蒙古可以說是最高階待遇,超過了對滿洲待遇。清朝按照滿洲爵位分封蒙古,分封的蒙古人數及相對級別均多於和高於滿洲,滿洲鐵帽子王外,一般均是降級繼承,而蒙古一般都能升格繼承。還保留了蒙古汗這一級別。根據嘉慶年間統計,蒙古共有汗4位,親王10人,郡王28人,貝勒27人,貝子27人,鎮國公20人,輔國公48人。清政府按級別發給年俸等待遇。並實行年班、圍班制度,給蒙古王公優厚賞賜,並加深與皇帝的私人感情。
滿蒙聯盟一直是國策,雙方聯盟關係非常牢固。包括清帝遜位後,一些蒙古王公還在積極進行復闢活動,可見對清室的忠心。
三.滿蒙聯姻
滿蒙聯姻,是清代入主中原的滿族,與邊區的蒙古族,保持了三個世紀的通婚,建立了世代姻親關係。也正是這種姻親關係,對中國北方這兩大民族的長期和好、對清廷統轄與治理邊疆蒙古地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滿蒙聯姻是清朝:"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分封以制其力","崇釋以制其生"三大國策之一。
總計入關前後的整個清朝,滿蒙聯姻達586次,入關前聯姻的32年間,為84次,入關後的268年間,為502次。這總計586次的通婚,滿族皇家出嫁給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格格)多達430名,其中入關前27名,入關後403名。滿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入關前57名,入關後99名。
滿蒙聯姻的一個重要特徵那就是結成血親。清太祖皇太極對於蒙古各部的政策就是“懾之以兵,懷之以德”,他重視滿蒙之間的盟約,從皇族內部進行聯姻,滿蒙之間相互出嫁的公主都是真正的皇帝、王公之女,這從重視的意義上來看非比尋常,也體現出清朝統治者對於蒙古王公足夠的尊重和誠意,這樣一來便使得蒙古各部和大清有了血緣之親,這也是滿蒙之間通婚一直能延續到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滿蒙聯姻不同於之前朝代的和親,是主動型的。透過聯姻籠絡了蒙古王公,拉攏了蒙古這一實力派,使得驍勇善戰的蒙古勇士為滿清效力,滿蒙之間友誼是非常深厚的,同時形成了血濃於水不可分割的親情,滿蒙一家深入人心。
四.滿清的民族政策
正是滿清高明富有遠見與謀略的民族政策,化敵為友,使得滿清實現滿蒙回漢藏五族大一統,擁有1300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奠定了中國現代版圖的格局,同時享國296年。
-
14 # 傻二點評
當然是因為生活更好了。要知道,漢人王朝從來都是對於外族的騷擾伸手必打的,雖然我們損失不少,但他們也沒什麼好處,尤其是明朝中前期與蒙古的關係。但是清朝女真人不一樣,他們是以整個中原去養著自己的東北部族與蒙古部族,蒙古人的供給在清朝手中,自然關係好。
-
15 # 歷史雜誌
明清之際,在我國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厄魯特蒙古內部分為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圖爾伯特四部。
還在滿族入關以前,漠南蒙古各部早已歸附了清朝。清統治者賜給蒙古領主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顯貴的封爵,同時又世世代代和他們保持婚姻的關係。在清統治者的籠絡下,漠南的蒙古王公已成為清朝鞏固全國統治的最得力的助手,並且倚仗他們進一步向西北發展。當時喀爾喀和厄魯特蒙古的領主與統治者也有密切的聯絡。
但並不是說清朝與蒙古部落之間沒有戰爭,清朝採取了恩威並重的方法,使蒙古各部臣服。康熙時,厄魯特准噶爾部領主噶爾丹,合併厄魯特四部,起兵反清,康熙帝三次出兵漠北,噶爾丹大敗,服藥自殺。清朝政府把蒙古各部分編為旗,又在科布多,烏里雅蘇臺等地派駐將軍和參贊大臣,加強對蒙古部落統。
雍正元年(1723年),被清朝政府封為親王的領主羅卜藏丹津,脅從遊牧各部發動叛亂,興兵大掠西寧等地。雍正二年(1724年),清兵大敗叛軍於柴達木,羅卜藏丹津逃跑,降者數方。清庭分蒙古族為二十九旗,又在青海設立土司,加強了對青海各族的統治。
後準噶爾部長期與清庭為敵,並煽動西北各地反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軍在西北蒙古各部支援下,徹底平定準部。清庭在伊利等地分駐將軍,參贊大臣,領隊大臣,鞏固了對天山北路蒙古諸部的統治,原隸屬於準噶爾的蒙古唐妨烏梁海地,也在這時併入清王朝的版圖之內。
可見,和好是要有武力作後盾的。清王朝一面籠絡蒙古各部,一面嚴厲鎮壓其反叛。
-
16 # 知識補充帝
因為有政治互利啊,滿族自身不夠強大,需要另外幫手,蒙古族就是很不錯的幫手,畢竟以前入主中原過,當過主子,實力還是有的對中原還是有一定了解的。蒙古族由於被漢人推翻了本質上還是對漢王朝不待見的,滿族又想推翻漢人王朝,這正好有個幫手可以一起聯手,既能報了一箭之仇,又能當回以前的主子,失敗了又損失不了什麼。滿族當時的後金正好需要這樣的人,實力還不錯,既能增長自己的實力,又能穩固後方,不錯的選擇。所以當前滿蒙一拍即合,大家政治聯姻吧。後面我們就知道了蒙古族在前期作戰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明朝被推翻了。清朝做了主人,蒙古也撈了不少好處。
-
17 # 旅行者說文史
1、元朝滅亡
元順帝剛登基的時候是一個“深居宮中,每事無所專焉”傀儡皇帝,其權臣伯顏以右丞相的身份專擅朝政。在伯顏的主導之下,當時社會上層的蒙古人、色目人可以任意毆打、殘害漢人和南人,而漢人和南人還不得還手,甚至殺死一個漢人或南人,只不過賠一頭驢而已;不僅如此,伯顏還禁止漢人和南人學習蒙古文字,嚴格控制其做官的權利,所以,當時的漢人和南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斥。
伯顏的倒行逆施使社會矛盾原本就十分尖銳的元朝更加動盪不安,廣西、山東、四川、江西、福建、河北、河南等地相繼爆發了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起義。
元順帝與脫脫利用伯顏出獵之機,發動政變,罷黜了伯顏,進入至正時代,元朝有了短暫的“迴光返照”。可惜不久,元朝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天災,尤以山東和河南行省最為嚴重。那時候,黃河決口、饑荒頻仍、瘟疫爆發,人民流離失所,大量死亡,就連大都也受到影響。
元順帝為了應對災荒,重新啟用了在家閒仕的脫脫為相,希冀挽回朝廷的頹勢。脫脫第二次拜相後,試圖力挽狂瀾,但他採取變鈔和起用賈魯治河兩大政策,在治災的同時,卻把元朝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由於治河需要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務,而連年的天災,使元政府的財政收入逐年下降。元政府不僅想把河道修好,還不想投入更多的銀子,而下撥的治河銀子和賑災的糧食又被各級官員層層剋扣,最後到了修河工的,只有餓著肚子幹最髒最重的活。
終於,忍無可忍的災民和河工,把手裡的修河工具變成了作戰的武器。至正十一年(1351年),劉福通等在潁州率眾起義,迅速攻克潁州城,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自稱皇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同年,朱元璋遣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北征,同年七月,元順帝逃離大都,退居草原,元朝結束了在中原統治,從此,蒙古社會進入了一個動盪不安的北元時代。
2、北元時代明朝皇帝為了徹底消滅元朝的殘餘勢力,不斷揮兵北伐。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藍玉為大將軍,唐勝宗、郭英為左、右副將軍,率領十五萬大軍北征,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附近),襲擊了北元小朝廷。
成吉思汗親自分封的哈赤溫汗國遭受了毀滅性打擊,蒙古第十七任大汗,元順帝之孫,北元第三任皇帝脫古思帖木兒雖然逃脫,其後妃及次子地保奴、公主、各類達官貴人總共有二千九百九十九人身陷囹圄 。
捕魚兒海一戰之後,脫古思帖木兒在逃跑過程中,被也速迭兒所殺,並奪走了蒙古大汗的寶座。北元皇位由忽必烈一系轉到了阿里不哥一系。也速迭兒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後裔,早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釣魚城的時候,被宋軍的拋石擊中,意外陣亡(小說演義為被神鵰大俠楊過擊殺)。
由於魂斷合州的蒙哥生前還沒有來得及對繼承權做出安排,因此,蒙哥的四弟忽必烈和六弟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皇位之爭,最終,忽必烈戰勝了阿里不哥,成為了蒙古新的大汗,而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後,在監獄中不明不白的死去。
忽必烈勝利後,幾乎殺光了阿不裡哥的謀臣,而阿里不哥雖然不明不白的死去了,但是忽必烈感念其都是成吉思汗子孫,得以保全。阿里不哥恐怕想不到,他終生與之遺憾的汗位,會在其後裔也速迭兒得以實現。
也速迭兒雖然奪得了汗位,但是許多蒙古貴族和大臣並不承認其合法性,隨之蒙古進入了政治分裂期,分裂為東西兩個集團,其中東部的蒙古本部被稱為韃靼,而西部的蒙古衛拉特蒙古被稱為瓦剌。蒙古內部各封建主為了爭奪水草豐美的草場常年作戰,治下農牧民苦不堪言。一直到了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巴圖蒙克達延汗的時候,經過數年的征戰,終於平定了內亂,統一了蒙古各部,權力重新回到了黃金家族手中。
3、大汗南下在穩固了統治權以後,達延汗分封諸子,建左右兩翼六個萬戶——左翼三萬戶為察哈爾部萬戶、兀良哈部萬戶和喀爾喀部萬戶;右翼三萬戶為鄂爾多斯部萬戶、土默特部萬戶和永謝布部(哈喇慎、阿蘇特)萬戶。左翼三萬戶達延汗自己直接統轄,大汗駐帳於察哈爾部萬戶;右翼三個萬戶由濟農代表大汗行使管轄權,濟農駐帳於鄂爾多斯部萬戶。
可惜好景不長,等到了達延汗的曾孫,庫登汗執政期間,庫登汗的堂叔,右翼土默特部的俺達汗崛起。俺達汗並不把蒙古大汗庫登汗看作草原共主,他不僅成為了右翼三萬戶的盟主,而且把他的勢力擴充套件到左翼察哈爾萬戶,而以庫登汗的實力,也無法抵禦俺答汗。於是,庫登汗被迫東遷,將汗廷遷至遼東和女真人的邊界。
16世紀末,遼東地區的女真人努爾哈赤經過歷年苦心經營,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並於 1616年建立了後金。
而此時的蒙古大汗是林丹汗。林丹汗是蒙古帝國的第三十五任大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達延汗的七世孫。在林丹汗繼位的時候,蒙古汗權不振已經很久了。
林丹汗試圖恢復蒙古的統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業,同時又面臨著新興的女真族的威脅。因此,他對外採取聯明抗金的方針,對內則謀求控制蒙古其他部落,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原則,優先進行對蒙古的統一,避免與後金正面交鋒。
林丹汗在統一蒙古各部的過程中,損害了各蒙古封建主的利益了,而位於遼東的女真人為了能對抗林丹汗,對各蒙古封建主採取了封爵、聯姻、貿易等手段進行拉攏。
各蒙古封建主為了自保,紛紛背叛了自已的民族,投向了女真人的懷抱,甚至林丹汗正室大福晉娜木鐘的孃家阿巴嘎部也不堪忍受林丹汗的欺凌,在投奔女真人之前,也遠赴漠北依附喀爾喀部。
1636年,漠南蒙古四十九位王公,齊聚盛京(今瀋陽),奉皇太極為蒙古共主。後金皇帝在蒙古地區建旗設札薩克(旗長),並賜不同的爵位,其爵位絕大數可以世襲罔替。這些王公及即使後代,只要不公開反動清廷,就能擁有一定的爵位,並可以得到朝廷的俸銀和傣緞。
不僅如此,針對蒙古各部,清廷一改漢唐時期的和親政策,改為聯姻,不僅把蒙古王公的女兒召到皇宮封后貴妃或皇后,還將皇帝及親王之女遠嫁到蒙古各部,比如,孝莊文皇后就是科爾沁部科爾沁左翼中旗蒙古王公之女,而孝莊文皇后的第五女固倫淑慧長公主也被嫁到了巴林部的巴林右旗色特爾之子色布騰。
也就是以上原因,蒙古與清廷的關係才那麼好。
回覆列表
清朝得天下後,非常重視和解各少數民族的關係。一是在感情上,以德服人。開國初期,採取了懷柔國策。特別是康雍乾時期,經常在承德以“圍獵”為由,接見各少數名族首領,利用聯姻、宴飲、圍獵等手段,展示皇威,與他們聯絡感情;二是在管理上,實行有效控制,在蒙古實行盟、旗兩級管理體制,理順了關係;三是在軍事上,採取高壓政策,徹底粉碎了準葛爾貴族的分裂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