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國學小陳

    溥儀:我連熱乎飯都沒吃過!

    皇帝貴為九五之尊,無論衣食住行,都是天下最好的。有一種職業叫侍衛,他們專門負責保護皇帝的安全。還有一種職業,叫試吃。這個職業一般由太監或者宮女來頂替。所以一般來說,想要潛入守衛重重的皇宮去刺殺皇帝,幾乎不可能。那麼暗中給皇帝下毒呢?不好意思。溥儀:別扯了!我這些年都沒吃過一口熱乎飯。

    在古代的時候皇帝的位置那可是有很多人眼紅的,但是有些人真刀真槍的打不過,就想著用一些陰損的招數,比如說下毒,而且很多的網友表示這種的方法簡單實用,但是實際上要毒殺皇帝是非常難的。這就要從皇帝的吃飯規矩開始說起了。要知道九五之尊吃飯,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要十分的講究。

    做飯的每一道程式都有專人負責,而且是操作和監督分開執行的,也就是說一個人摘菜的時候可能有兩個人在旁邊監督著他,而且這些人員還會經常調換。炒菜的時候更是如此,雖然是同一道菜,但是必須由至少三名廚師同時操作,他們之間還必須互相監督,最後太監從他們的菜中隨意的跳出一個送給皇帝,他們誰也不知道自己做的菜能不能被皇帝吃到。

    此外,清朝的祖制中規定“菜不過三匙”,意思就是說不管飯桌上的飯菜皇帝喜不喜歡吃,最多隻能吃三次,隨後便會有太監把菜撤走。這也是為了皇帝的安全著想,畢竟身為一國之君,生命是極為重要的,若讓別有用心的人知道了皇帝的喜好可能就會對皇帝不利。如此的做法就沒有人能猜到皇帝的喜好了。

  • 2 # 古談奇聞

    皇帝貴為九五之尊,無論衣食住行,都是天下最好的。有一種職業叫侍衛,他們專門負責保護皇帝的安全。還有一種職業,叫試吃。這個職業一般由太監或者宮女來頂替。所以一般來說,想要潛入守衛重重的皇宮去刺殺皇帝,幾乎不可能。那麼暗中給皇帝下毒呢?不好意思。溥儀:別扯了!我這些年都沒吃過一口熱乎飯。

    在古代的時候皇帝的位置那可是有很多人眼紅的,但是有些人真刀真槍的打不過,就想著用一些陰損的招數,比如說下毒,而且很多的網友表示這種的方法簡單實用,但是實際上要毒殺皇帝是非常難的。這就要從皇帝的吃飯規矩開始說起了。要知道九五之尊吃飯,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要十分的講究。

    做飯的每一道程式都有專人負責,而且是操作和監督分開執行的,也就是說一個人摘菜的時候可能有兩個人在旁邊監督著他,而且這些人員還會經常調換。炒菜的時候更是如此,雖然是同一道菜,但是必須由至少三名廚師同時操作,他們之間還必須互相監督,最後太監從他們的菜中隨意的跳出一個送給皇帝,他們誰也不知道自己做的菜能不能被皇帝吃到。

    此外,清朝的祖制中規定“菜不過三匙”,意思就是說不管飯桌上的飯菜皇帝喜不喜歡吃,最多隻能吃三次,隨後便會有太監把菜撤走。這也是為了皇帝的安全著想,畢竟身為一國之君,生命是極為重要的,若讓別有用心的人知道了皇帝的喜好可能就會對皇帝不利。如此的做法就沒有人能猜到皇帝的喜好了。

  • 3 # 讓生活更有趣

    皇帝作為九五之尊,掌管天下大權,可謂是至高無上的主宰,一語便可斷人生死。自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以來,對於皇帝這個位置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無論是投毒、暗殺或是逼宮、奪嫡,都是那些野心家們的常用手段。不過,歷史上被暗殺的皇帝有不少,可卻很少有被毒死的。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且聽小編為大家一一道來。投毒,主要還是將毒下在飯菜中,這樣被投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間將毒藥吃進肚子,無聲無息的達到毒殺的目的。而想要將毒藥成功下進皇帝的御膳中,那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皇帝每天用的御膳,從食材採購到做成上桌,需要經過許多複雜的環節,而宮中對於每個環節的把握都是極為精細的。我們以清朝為例,有專門的機構---御膳房為皇上準備餐飲,而這些管理者們都是皇帝身邊的親信,深受皇帝信任,且御膳製作過程中分工極為精細,每個人只負責自己應該做的,這樣一旦出了什麼問題,就能很快找出緣由,所以這些負責御膳的人也是絕對不敢掉以輕心的,畢竟,若是真的出了什麼問題,他們絕對是難逃一死。

    無論是原料的購買,抑或是食材的運輸、整理、清洗,都有專人進行負責,其目的就是要保證食材的安全。而在烹飪時,通常有三個或以上的御廚來進行烹飪,三個人互相監督,就算有人想借此機會下毒,也是絕無可能。御膳出鍋後,便有專門的太監(通常是皇帝身邊的近侍)將菜送到皇帝身邊,期間每人負責一道菜,若是有人想借此下毒,想來也是很難的。

    這還不算完,當菜端上來之後,還會有專門的太監進行試吃,若是一段時間後這太監沒出現異常狀況,皇帝才能放心的食用。而且,大家應該都知道銀器遇到很多毒藥都會發黑,因此古代宮廷也會用銀針來試一試菜裡有沒有毒,可謂是機關算盡。可是等到太監試毒完畢,菜也基本上都涼掉了,難怪溥儀會說自己基本上沒吃過熱的飯。

    除此之外,大清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每道菜最多隻能動三勺。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啊,這也是為了預防有人從皇帝平時吃得多的菜中判斷出皇帝的喜好,從而藉機下毒。這皇帝似乎當的也不怎麼樣嘛!連吃個飯都要受這麼大的約束。可見,透過下毒來謀殺皇帝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難怪那些陰謀家們寧願找名刺客去刺殺也不肯安排人下毒。透過下毒殺死皇帝很難嗎?溥儀:別傻了!這些年我就沒吃口熱乎的!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 4 # 俠a

    當然有的,有二十多位皇帝是被毒死的,有很多存在懷疑,毒殺中有自服丹藥而亡,或被人下毒而亡。其中大多皇帝被毒殺時,基本失去實權

    一、漢平帝劉衎

    漢平帝劉衎(公元前9年—公元6年),原名劉箕子,漢元帝劉奭(shì)的孫子,中山孝王劉興的兒子,西漢第十四位皇帝,公元前1年—公元6年在位。劉衎繼位時,年僅九歲,太皇太后王政君垂簾聽政,大司馬王莽操持國政,而劉衎也只好成了了他們手中任意擺佈的一顆棋子,形同傀儡。元始五年(公元6年)12月,王莽向漢平帝劉衎進獻椒酒時,在椒酒中下毒,致使漢平帝中毒害病而死。(據《資治通鑑》記載:“冬,十二月,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不時崩於未央宮。”)漢平帝劉衎死時年僅14歲,葬於康陵(今陝西咸陽西25裡處),廟號元宗,諡號孝平皇帝。

    二、漢質帝劉纘

    漢質帝劉纘(公元138年—公元146年),也稱劉續,漢章帝劉炟的玄孫,渤海孝王劉鴻的兒子,東漢第十位皇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正月,年僅3歲的漢衝帝因病去世。梁太后與其弟梁冀立劉纘為帝,是為漢質帝。劉纘即皇帝位之後,梁太后依然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而朝政基本上控制在其兄梁冀手中。看來,小皇帝劉纘名副其實地成了一位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

    本初元年(146年)閏六月,梁冀讓安插在質帝身邊的親信暗中把毒藥攙在質帝食用的煮餅之中。質帝吃過毒餅,頓覺氣悶肚痛,無幾中毒身亡,死於洛陽宮中,年僅9歲。據(《後漢書》記載:“閏月甲申,大將軍梁冀潛行鴆弒,帝崩於玉堂前殿,年九歲。”)漢質帝劉纘死後諡號孝質皇帝,葬於靜陵(今河南洛陽紅山鄉上寨村南)。

    三、漢少帝劉辯

    劉辯(公元176年-公元190年),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生於河南洛陽,是漢靈帝劉宏與何皇后的嫡長子,東漢第十三位皇帝,公元189年—公元190年在位,史稱少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因病駕崩,13歲的劉辯在舅舅何進強勢的擁立下得以順利繼承帝位,由於劉辯年幼,故此何太后臨朝稱制,並宣佈大赦天下,改元光熹。此時的東漢王朝已經開始搖搖欲墜了,政權也名存實亡。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爆發了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和以十常侍張讓等為首的內廷宦官集團這兩大敵對政治集團的火併,劉辯被迫出宮,後來回宮後又受制於以“勤王”為名進京的涼州軍閥董卓,被其廢為弘農王。

    劉辯被廢黜一年之後(即公元190年),山東各地的刺史、州牧、太守等起兵討伐董卓。董卓怕他們以迎廢帝弘農王復位為名討伐自己,乾脆將弘農王毒死,時年僅十四歲,其弟獻帝劉協追諡他為懷王。據《資治通鑑》記載:““孝靈皇帝下初平元年(庚午,190年),董卓使郎中令李儒鴆殺弘農王辯。”

    四、晉惠帝司馬衷

    晉惠帝司馬衷(公元259年—公元307年),字正度,晉武帝司馬炎次子,母為武元皇后楊豔,西晉第二位皇帝,公元290年—公元307年在位,共統治西晉17年。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太子司馬衷即帝位,大赦天下,改元永熙,是為晉惠帝。史書記載晉惠帝智商近似白痴,無能治理朝政,以至後來引起皇親國戚爭權奪利。造成了“八王之亂”,他本人也成為他人的傀儡,受盡凌辱,於光熙元年(公元306年)11月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死後被安葬於太陽陵(今河南洛陽),諡號孝惠皇帝。據《資治通鑑》記載:“十一月己巳夜,帝食餅中毒,庚午崩於顯陽殿。” 據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一二評說:“惡有天子中毒以死,而不能推其行弒之人者哉?惠帝之為司馬越鴆也,無疑。”《晉書·惠帝紀》稱:“帝崩,或雲司馬越之鴆。”

    五、晉懷帝司馬熾

    晉懷帝司馬熾(公元284年—公元313年),字丰度,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二十五子,西晉第三位皇帝。公元307年—公元311年在位。司馬熾即位次年,改元永嘉,司馬越為太傅輔政,政局為司馬越把持。在此期間,匈奴等少數民族也開始建立獨立的政權,其中劉淵已經自稱漢帝,但是晉朝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日漸嚴重。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六月,北漢皇帝劉淵之子劉聰率軍隊攻入洛陽,晉懷帝司馬熾在逃往長安途中被俘,太子司馬詮被殺,史稱“永嘉之禍”。

    晉懷帝司馬熾被俘後,劉淵封其為會稽郡公,並被囚禁。永嘉七年(公元313年)二月初一,晉懷帝司馬熾在正月的朝會上被命令為斟酒的僕人,有晉朝舊臣號哭,令劉聰反感,不久劉聰用毒酒毒殺了晉懷帝,享年三十歲,葬處不明。據《晉書》記載:“七年春正月,劉聰大會,使帝著青衣行酒。侍中庾珉號哭,聰惡之。丁未,帝遇弒,崩於平陽,時年三十。”

    六、禿髮傉檀

    禿髮傉檀(公元365年—公元415年),鮮卑禿髮部首領禿髮思復鞬之子,南涼武王禿髮烏孤、南涼康王禿髮利鹿孤的弟弟,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君主,公元402年—公元414年在位。元興元年(公元402年),禿髮利鹿孤去世,禿髮傉檀繼位,遷都樂都,改元弘昌。禿髮傉檀在位期間,面臨強大的團敵,有北涼沮渠蒙遜、後秦姚興、胡夏赫連勃勃、西秦乞伏熾磐等等。其間,禿髮傉檀為爭正統,與他們連年征戰,可惜的是最終還是徹底地失敗了,敗給了西秦乞伏熾磐。

    義熙十年(公元414年),西秦乞伏熾磐乘禿髮傉檀西征乙弗之時襲擊南涼都城樂都,此時固守樂都的是太子禿髮虎臺,由於他傲慢輕敵,結果兵敗身亡,南涼都城樂都被攻陷。最終,迫於無奈的禿髮傉檀只好投降了乞伏熾磐,南涼滅亡。南涼滅亡後,乞伏熾磐任命禿髮傉檀為驃騎大將軍,封為左南公。一年後,被乞伏熾磐毒死。時年五十一歲,在位十三年,諡號景王。(據《晉書》記載:“熾磐以傉檀為驃騎大將軍,封左南公。歲餘,為熾磐所鴆。時年五十一,在位十三年,偽諡景王。”)

    七、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公元454年—公元476年),文成帝拓跋濬的長子,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公元465年—公元471年在位。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濬病逝,太子拓跋弘即位,大赦天下,改元天安,是為獻文帝。皇興五年(公元471年),獻文帝拓跋弘傳位於太子拓跋宏,自為太上皇,專心信佛。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公元476年7月20日),被馮太后毒殺,駕崩於永安殿,時年23歲。據《魏書》記載:“四月,月食尾……皆后妃之謫也。天若言曰:母后之釁,幾貫盈矣。人君忘祖考之業,慕匹夫之孝,如宗祀何!是時獻文不悟,至六月暴崩,實有鴆毒之禍焉。由是言之,皇天有以睹履霜之萌而為之成象久矣。”獻文帝拓跋弘死後,諡曰獻文皇帝,廟號顯祖,葬於雲中金陵。

    八、北魏節閔帝元恭

    北魏節閔帝元恭(公元498年—公元532年),鮮卑人,字修業,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孫子,廣陵惠王元羽的兒子,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皇帝,公元531年—公元532年在位。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孝莊帝元子攸去世,元曄繼位,爾朱世隆等人因元曄在宗室中族屬疏遠,又不是人們願望所推舉,故此將其廢殺,立元恭為帝。

    太昌元年(公元532年)4月,高歡帶著他再次擁立的安定王元朗起兵攻入洛陽,殺爾朱世隆,將元恭關押在崇訓寺中,5月甲申日,高歡命人將元恭毒殺於洛陽門下外省,時年三十五歲。諡號節閔帝,又稱廣陵王或前廢帝。據《魏書》記載:“太昌初,帝殂於門下外省,時年三十五。”

    九、北魏孝明帝元詡

    北魏孝明帝元詡(公元510年—公元528年),鮮卑人,宣武帝元恪第二子,母宣武靈皇后胡氏,北魏第十位皇帝,公元515年—公元528年在位。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宣武帝元恪病逝,太子元詡即位。元詡即位後,生母胡充華開始擅權亂政,由於胡充華和太傅、侍中元懌相愛,故此命他輔政,加之胡充華又寵幸鄭儼、徐紇等情人,使得鄭儼和徐紇張揚跋扈,把持內外,時稱“徐鄭”,弄得朝廷烏煙瘴氣。

    元詡對母親胡氏專權和所作所為越來越不滿,於武泰元年(公元528年)發密詔命大將軍爾朱榮率兵前來幫忙擒住胡太后。不料密詔被查出,胡氏看後大怒,於是毒殺元詡,時年十九歲。“據《資治通鑑》記載:儼、紇恐禍及己,陰與太后謀鴆帝。癸丑,帝暴殂。”元詡死後,諡號孝明皇帝,廟號肅宗,葬於定陵。

    十、北魏孝武帝元修

    北魏孝武帝元修(公元510年-公元535年),也稱元脩,鮮卑人,字孝則,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北魏最後一位皇帝。公元532年—公元535年在位。公元532年,高歡立元修為帝,公元534年,元修與高歡決裂,高歡帶兵從晉陽南下,元修率眾入關中投奔宇文泰,公元535年初被宇文泰以毒酒殺害。據《北史》記載:“須臾,帝飲酒,遇鴆而崩,時年二十五。諡曰孝武。”元修死後被宇文泰下令埋進草堂佛寺,十餘年後才得正式落葬。西魏上諡號為孝武皇帝,東魏則稱他為出帝。

    十一、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公元524年—公元552年),鮮卑人,北魏孝文帝元宏之曾孫,清河文獻王元懌之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世子,南北朝時期東魏皇帝。公元534年—公元552年在位。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高歡等立元善見為皇帝,即位於洛陽鄴城東北,改元天平,東魏正式建立,時年僅11歲。由於年幼,由權臣高歡輔政,而高歡權傾朝野,令元善見如坐針氈。高歡死後,其子高澄承繼父職,權勢更大。北齊天寶元年,高歡次子高洋見篡魏之時機已到,於次年逼迫元善見禪位於己,改國號為齊,東魏滅亡。禪位後次年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僅28歲,諡號孝靜皇帝。據《北史》記載:“帝竟遇鴆而崩。”

    十二、西魏廢帝元欽

    西魏廢帝元欽(公元525年―公元554年),鮮卑人,西魏文帝元寶炬的長子,母為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南北朝時期西魏第二位皇帝。大統十七年(公元551年),西魏文帝元寶炬駕崩,太子元欽即帝位,繼續沿用文帝年號,史稱西魏廢帝。

    元欽在位時期,大權皆掌於宇文泰之手,元氏皇權名存實亡,不少元氏宗親對此憂憤不已。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10月,尚書元烈密謀殺宇文泰,事情洩露,反被宇文泰所殺。次年四月,宇文泰又將元欽廢黜並毒殺。據《北史》記載:“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宇文泰將元欽廢黜,幽禁在雍州,改立元欽四弟齊王元廓為帝,是為西魏恭帝。同年四月,宇文泰鴆殺元欽,皇后宇文氏亦以忠於魏室罹禍。”

    十三、西魏恭帝拓跋廓

    西魏恭帝拓跋廓(公元537年―公元557年),鮮卑代北(今山西代縣)人,漢名元廓,西魏文帝元寶炬的第四子,北朝時期西魏政權末代皇帝,公元554年―公元557年在位。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7年)掌握軍事大權的宇文護廢掉西魏恭帝拓跋廓,立宇文覺為帝,建立北周政權,西魏滅亡。據《北史》記載:“西魏滅亡後,宇文覺降封拓跋廓為宋公,寄居在長安大司馬宇文護府中。不久,宇文覺授意其叔宇文護用毒酒將拓跋廓毒死。”

    十四、北周明帝宇文毓

    北周明帝宇文毓(公元534年—公元560年),鮮卑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宇文泰庶長子,是南北朝時期北周皇帝。公元559年―公元560年在位。宇文毓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政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他為人寬容,君臣關係相對融洽,因而威望與日俱增。宇文毓有能力、有主見,雖是由宇文護扶持上臺的,卻並不願意當傀儡,急於親自理政。宇文護見宇文毓不好控制便設法暗害宇文毓。

    當時,有一個叫李安的人,以廚藝得寵於宇文護,被提升為膳部下大夫。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四月,宇文護悄悄命令李安,乘宇文毓進食之機在食物中下毒。(據《周書》記載:有李安者,本以鼎俎得寵於護,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至是,護乃密令安因進食於帝,加以毒藥。)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四月二十日(5月30日),宇文毓在延壽殿去世,時年二十七歲。宇文邕登基後,諡宇文毓為明皇帝,廟號世宗。五月二十一日(6月30日)入葬昭陵。據《周書》記載:“辛丑,崩於延壽殿,時年二十七,諡曰明皇帝,廟稱世宗。五月辛未,葬於昭陵。”

    十五、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公元604年),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隋朝開國皇帝,公元581年—公元604年在位。楊堅是北周的皇親國戚。他的妻子是鮮卑大家族柱國大將軍孤獨信的女兒。楊堅祖父為漢族人楊元壽,是北魏武川鎮的司馬,楊堅的父親楊忠是鮮卑大貴族孤獨信的得力部下,後從宇文泰起兵,以戰功封隋國公,任宰相,掌握軍政大權,聲名顯赫。另外,楊堅的女兒嫁給了周宣帝為妻,成了皇后,所生之子成為後來的周靜帝,所以,楊堅既是周宣帝的岳父,又是周靜帝的外公,在北周的身份很不一般,權傾北周朝野。

    楊堅總攬國家大權後,在眾多漢族官僚們的支援下,積極佈置奪取帝位,周靜帝形同傀儡。公元580年,楊堅自稱隋王。次年2月,周靜帝被迫讓位,楊堅稱帝,即隋文帝,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宣佈大赦天下。隋文帝楊堅一生在位23年,經過他的勵精圖治,隋朝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全國人口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國庫充盈,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由此可見,隋文帝楊堅在歷史上是一位功不可沒的聖君。如此聖君結局卻悽慘無比,被兒子楊廣毒殺。據隋末唐初趙毅所著的《大業略記》記載:“高祖在仁壽宮,病甚,追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簍幸者唯陳、蔡二人而已。帝乃召蔡於別室,既還,面傷而發亂,高祖問之,蔡曰:‘皇太子為非禮。’高祖大怒,齧指出血,名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嚴等令詔廢追庶人楊勇,即令廢立。帝事迫,召左僕射楊素、左庶子張衡進毒藥。帝簡驍健宮奴三十人皆服婦人之服,衣下置杖,立於門巷之間,以為之衛。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由此段史料可知,隋文帝楊堅是被兒子楊廣進食毒藥殺害的。

    十六、唐中宗李顯

    唐中宗李顯(公元656年-公元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個兒子,其老婆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淫亂後宮的韋后。唐中宗李顯一生前後兩次稱帝(公元683年—公元684年在位,公元705年—公元710年在位)。是唐朝的第四和第七位皇帝,共在位不到6年。他是唐朝歷史中最庸弱無能的皇帝之一,最終被老婆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密謀毒殺。據《資治通鑑》記載:“散騎常侍馬秦客以醫術,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皆出入宮掖,得幸於韋后,恐事洩被誅;安樂公主欲韋后臨朝,自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於餅餤中進毒。六月,壬午,中宗崩於神龍殿。”按照這個說法,韋皇后的兩個情人楊均和馬秦客害怕和皇后私通的事情敗露,韋皇后想當皇帝,而安樂公主想當皇太女,幾方勢力都覺得中宗礙手礙腳。於是,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母女倆便決意密謀害死唐中宗。

    韋皇后知道唐中宗喜歡吃餅,於是命令情夫馬秦客配置了毒藥,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母女倆親自將毒藥拌入餅中,蒸熟,命令宮女送入神龍殿。唐中宗正在翻閱奏章,見餅送來,隨手取來就吃。不一會兒,唐中宗腹中絞痛,口吐鮮血,沒多久便一命嗚呼了,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裡的龍泉山)。

    十七、唐哀帝李柷

    唐哀帝李柷(公元892年10月—公元908年3月),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曄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公元904年—公元907年在位,在位3年,後被朱溫廢殺。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梁王朱溫殺害了唐昭宗李曄,以昭宗名義下詔立李祚為皇太子,改名李柷,奉其即帝位。李柷即位後,不過是朱溫手中的一個傀儡皇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朱溫在親信李振的鼓動下將唐朝朝臣三十餘人全部殺死,殺死後並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或“白馬之禍”。

    事後兩年的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降為濟陰王,自己做起了皇帝,改國號為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李柷禪位後,被迫遷到曹州(在今山東省內),次年(公元908年)3月被朱溫毒死,時年17歲,葬於溫陵(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朱溫為其上諡號哀皇帝。後來後唐明宗李嗣源改哀帝的諡號為昭宣光烈孝皇帝,後世稱李柷為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十八、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公元937年―公元978年),漢族,原名李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最後一位皇帝。李煜在位期間詔令減免稅收、免除徭役,為政重仁慈、寬刑罰,每有死刑論決,莫不垂淚。可惜他卻信奉佛法,痴迷其中,不遺餘力地建造佛寺,而且還縱情聲色,以至頗廢政事。加之他又痴迷於文學和藝術創作: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可謂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皇帝,但是由於他不抓政治,最終亡國。

    李煜亡國降宋後,宋太宗將其軟禁。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七夕節,是李後主42歲生日,他便在住所聚會後妃,作詞《虞美人》追思往事、懷念故國,並命南唐故妓詠唱,宋太宗聽到後非常憤怒,諸罪並罰,遂賜牽機藥鴆殺李煜。據宋人王銍《默記》記載:後主七夕在賜第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

    十九、元明宗和世瓎

    元明宗和世瓎(公元1300年12月22日—公元1329年8月30日),元武宗海山的長子,元朝第九位皇帝,公元1329年2月27日—公元1329年8月30日在位,在位半年有餘,便被其兄弟元文宗圖帖睦爾毒死,時年30歲。根據《元史》記載,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農曆正月二十八日,和世琜在和林北部即位,年號“天曆”,是為元明宗,元文宗圖帖睦爾遜位。農曆八月六日,明宗南行至上都附近,文宗與燕帖木兒前去迎接,途中把明宗毒死,文宗復即帝位。

    明宗死後諡號翼獻景孝皇帝,廟號明宗。他的兒子元順帝即位後,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上其尊號為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

    二十、清德宗光緒帝

    清德宗光緒帝(公元1871年8月14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公元1875年1月—公元1898年9月在位,共在位24年。清德宗光緒帝在位初期,勤於國事,頗有所作為。公元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等變法維新,試圖改革,開拓創新,史稱戊戌政變,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這一股勢力,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涵元殿,變法失敗,此後大權落入慈禧手中。光緒帝整整過了10年的幽禁生活,長期憂悶,無處發洩。於公元1908年11月14日暴崩,享年38歲,廟號德宗,諡號景皇帝。葬於清西陵之崇陵。

    進入21世紀,光緒之死的謎案被提上日程,由中央電視臺清史紀錄片攝製組、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中國原子能科學院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和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鑑定中心四個單位共同合作,組成“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課題組,運用最先進的技術,採用最精密的儀器,對光緒的頭髮、遺骨、衣服以及墓內外環境進行反覆的檢驗和縝密的分析研究。該研究工作極為複雜艱難,研究時間長達五年之久。經科學測算,光緒的頭髮截段和衣物上含有劇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敗屍體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頭髮上的砒霜總量就已高達約201毫克。2008年11月14日是光緒帝去世一百週年,“光緒死因”(砒霜毒死)在此時得以確證,別具歷史意義。但關於毒死光緒的兇手,還尚待進一步研究論證。

  • 5 # 集思廣益

    我認為這種可能會分情況而定!

    首先古代帝王早會想到天下黎民之心不會全部歸附,必然免不了有各種勢力因為千奇百怪的原因刺殺皇帝。其中用毒必然可靠,低調,高效,不過,皇帝自然也知道這點,於是出現了試毒大臣,一般是內侍太監進行這個工作,會用銀針探毒。當然不缺親口試毒的。

    到了清朝更是出現第二種保險方法,即“吃菜不過三匙”,吃菜不過三口,一般吃兩口就撤下去了,並且這道菜以後長時間不會再出現在皇帝的餐桌,防止有人知道皇帝的飲食規律。並且清朝皇帝使用的餐具全部為金銀製造也會產生一定預警。

    當然以上情況出現在一個英明神武,集權強大,很會御人的皇帝的情況下,國家繁榮,天下和平,天下根基已固的情況下。倘若征戰之中,恰逢皇帝昏庸,或者,天下初定,前朝舊的勢力依舊猖獗,那就無疑增加了謀害皇帝的風險……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紕漏,還請大家斧正。

  • 6 # 文史衙門

    宮廷劇中,妃子被下毒的場景比比皆是,但是卻沒有發生在皇帝身上,這是為什麼?

    我的觀點是,下毒當然可以謀殺皇帝,但是機率太低了。

    毒殺皇帝,你要過這幾關

    我們以清朝為例,看看毒殺清朝皇帝有多難。

    第一、用餐地點和用餐時間不固定

    皇帝有嬪妃千千萬,早飯在皇后寢宮,中午飯在嬪妃寢宮,晚飯偷偷跑到宮女寢宮,當然這是開個玩笑,不過這些都是有史料記載的,乾隆十二年內務府的檔案顯示乾隆一天就換了三個用餐地點。故宮72萬平方米,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排列組合一下,要想下毒成功機率太低,可以這麼說,選擇下毒就是選擇送死。

    第二、御膳房的管理

    我們知道,為皇帝提供飯食的地方是御膳房,雖然說御膳房由內務府管理,但是主管御膳房的官員由皇帝直接指派,非其親信不能擔任,所以說,想收買官員,也是極其有難度。

    御膳房規定每個爐子有三個人把手,一個人配菜、一個人掌勺、一個人打雜,互相監督,在炒菜送菜的時候,御膳房總管、各種官員的監視,可以說是二重保障。除此以外每一道菜都有記著這三個人的名字,而且每份菜準備兩份,一份給皇帝,一份用來試菜。一旦出問題,三個人的上下幾輩兒幾乎全都玩完。

    而且,皇帝吃菜都不會超過三口,你也根本不會知道皇帝喜歡哪道菜。

    所以說,想下毒,幾乎不可能。

    來細數一下,那些被毒死的“倒黴”皇帝

    一、光緒帝

    根據資料,光緒帝在囚禁期間受到非人的虐待,生活極為悽苦,根據慈禧太后的吩咐,每天還是兩頓飯菜,慢慢的就變成一天一頓,而所謂的飯菜,除了變質的食品外,再沒有其他的。太監也對光緒帝的命令視而不見。

    2008年11月14日是光緒帝去世一百週年,“光緒被砒霜毒死”確證。

    光緒帝,有人說是被慈禧毒死,也有人說被袁世凱毒死,但是對於我們文章的主題是無關的,在這兒只是想表明想毒死皇帝,要麼比他地位高、要麼槍桿子,可見毒殺的難度。

    二、漢平帝劉衎

    劉衎繼位時,年僅九歲,太皇太后王政君垂簾聽政,大司馬王莽操持國政,而劉衎也只好成了了他們手中任意擺佈的一顆棋子,形同傀儡。

    王莽向漢平帝劉衎進獻椒酒時,在椒酒中下毒,致使漢平帝死亡。《資治通鑑》記載:“冬,十二月,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不時崩於未央宮。

    這就是歷史上的王莽篡漢,也就是說毒死皇帝的也是一個權臣。

    綜上,毒死皇帝肯定是可能的,但是要有一定的條件。

  • 7 # 大妮談古今

    封建王朝皇帝權利至高無上,所以覬覦皇位的實在太多,所以皇宮有一整套規矩森嚴的體系,,如果有人想透過下毒方式謀殺皇帝難度係數太高 甚至根本不可能。首先皇宮採買有專屬衙門進行,並且每日採買是按照所需不分時段進行,採購完成會立即交於專門負責篩選,清洗。並且這期間會有嚴格的監視和審查。進入御膳房也是有整套的規矩,在御膳房工作的人選也是皇帝的親信。而且每道工序都會做好登記,以備再查。如果出現有毒或者別的原因後果可想而知。即使這樣還不放心有時會準備兩份同樣的菜餚。

    皇帝的用餐地點時間是不固定的,用餐前有專人試菜所以投毒是最不明智和效率最低的方法。

  • 8 # 七追風

    皇帝死法千千萬,下毒方便又簡單。

    (電視劇裡的“銀針試毒”)

    在古裝劇裡,想判斷飯菜裡有沒有毒,直接拿銀針試試就知道了,銀針變黑就證明有毒。你看這多簡單,皇帝吃飯的時候直接全套銀具:銀盃子、銀盤子、銀筷子、銀勺子……這不就能防毒了嗎?

    想多了,銀針試毒針對的是砒霜,其他的毒真不行。而就算是砒霜這種爛大街的毒藥,只要掌握好量,少量多次,也是可以弄死人的。清末民初的時候,民間有很多關於清宮的八卦傳聞,比如光緒帝是被毒死的。

    這事兒爭來爭去,結果2008年“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課題組”公開一份研究成果,運用現代刑偵手段檢測發現,光緒帝的頭髮裡含有高濃度的砷元素,而且各截斷的含量差異很大——這意味著光緒帝是被毒死啊!

    至於誰下的毒,那就真不知道了,雖然有幾個嫌疑人,但缺乏證據,只能猜測。

    再說明末三大案的“紅丸案”,泰昌帝把身子玩虛了,生了病。

    (紅丸案)

    按照太醫的意見,身子骨的問題要慢慢補,不能著急。結果泰昌帝猴急猴急的想快點好,再次生龍活虎起來。於是亂吃藥腹瀉不止,把自己折騰的奄奄一息。

    這時候,鴻臚寺丞李可灼蹦出來說:皇上,我有仙藥,包治百病!

    於是,泰昌帝就這麼吃了紅丸仙丹,卒。

    紅丸案的分析文章很多,我這裡就不多說了,很明顯,這其中有陰謀。尤其是當時的這個“仙丹”,基本上都是有毒性的。

    泰昌帝,十有八九就這麼被仙丹毒死了……

    再比如漢質帝、漢少帝、晉惠帝、南唐後主李煜……當然,還有一些吃藥吃死的,也有極大可能性就中毒而亡。

    所以,毒死皇帝有可能嗎?當然可能,而且成功率很高,畢竟能動手下毒的,都是身邊人,不好防!

    不好防也要防啊,所以才有了電視劇裡的“試毒員”——找別人先試試,沒有毒我再吃。

    對了,有一位奇葩國王,想了更好的辦法防止自己被毒死。

    (毒蘑菇)

    他是小亞細亞半島黑海東岸地區,本都王國的米特拉達梯四世。這位國王一直都擔心有人下毒,於是一咬牙一跺腳,以毒攻毒!

    他開始主動吃“毒物”,比如毒蘑菇、蠍子、黃貂魚脊髓,他的花園裡也種著很多有毒植物,廚師每天變著花樣“下毒”。但是,人家都是小心把握用量,一點點往上加。

    意思就是,透過日積月累的鍛鍊,讓自己百毒不侵!

    結果,他後來兵敗被俘,要被處死。人家聽說他百毒不侵,就把毒藥拿來挨個試,還真毒不死他。可惜米特拉達梯四世自己受不了了,讓侍衛捅了自己一刀,慷慨赴死……

    還有,史書當中很多皇帝,死得不明不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難道沒可能是被毒死的嗎?

  • 9 # 行與知LL歷史圈中圈

    可能,下毒殺皇帝歷史上有很多,其中唐中宗就是,按照兩《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唐中宗李顯是被毒死。按照這個說法,韋后的兩個情人楊均和馬秦客害怕和皇后私通的事情敗露,韋后想當皇帝,而安樂公主想當皇太女,幾方勢力都覺得中宗礙手礙腳。於是,大家聯合搞出了一碗毒湯餅。之後唐玄宗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了韋后一黨,李旦繼位,李隆基為太子,後李旦退位,傳位與太子李隆基,你就是歷史有名的皇帝唐玄宗,其與楊貴妃的故事人人皆知。

  • 10 # 緣禦寒

    皇帝是古代權力最大的人,不管是大臣還是百姓,是後宮還是皇子,全部都要看他一個人的臉色。只要不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就會把這些人全部都殺了。許多人因為這個鬧的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再加上很多大臣和皇子都看著皇帝的那個位置,所以當時想殺皇帝的人不在少數,但是皇宮裡面戒備森嚴,想要直接衝進去刺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麼當時的人們有沒有考慮過下毒這種方法,其實在古代,只要是刺殺皇帝就沒有簡單的,下毒也是這樣。溥儀曾經說過,在他在位的時候,就沒吃過一頓熱的飯菜。

    我們就拿離我們最近的清朝為例子說明,看看當時的菜從選料到上菜到底要經過哪些工序。我們都知道那時候給皇帝準備飯菜的地方叫做御膳房,這裡面除了廚師就是太監。當時能夠進入御膳房的人都是皇帝的親信,而且都是從貴族當中挑選出的信賴的人。這些人在東北的時候就跟著滿清了,世代都受著滿清的恩寵,而且他們當中有很多都是皇帝的親戚。這些人當時所擁有的一切全部都是皇帝給的,所以他們是不會對皇帝有什麼其他不忠的想法的,因為這樣才能保住他們現在能得到的一切,不然可就是整個家族都跟著他後面受罪。

    當時做飯的每一個程式都有一個專門的人負責,而且還有人專門負責監督,就是洗菜什麼的,都會有人在旁邊盯著,而且這些人還會經常調換。炒菜的時候也是這樣,雖然是同一道菜,但是卻由三個廚師同事製作,他們之間還要互相監督,最後太監從他們的菜中隨便挑一個給皇帝,誰也不知道到底是誰的菜會最後被皇帝吃到。而這裡面如果出了什麼問題,無論是做菜的還是監督的都會被殺,所以基本不會有什麼問題。

    等到最後這些菜全部都呈到皇帝面前的時候,還會有人一直在旁邊看著,每一道菜都有專門的太監負責,菜的每一道細節和工序全部都被記錄下來,只要出現問題直接就能找到負責的人。即使前面的所有工序都有人能夠全部都過關了,但是到菜上桌的時候,還有更嚴格的考驗。

    我們在影視劇中都會看到,當時的人們為了看一些東西有沒有毒,會先用銀針進行檢驗。如果沒有什麼問題,接下來就會有太監給皇帝試菜。他們先吃兩口,過段時間看看他們有沒有什麼不良反應,然後皇帝才會開始吃飯。經過這麼多複雜的步驟,很多菜等到皇帝吃的時候都已經是涼的了。所以溥儀在他的書中才會說,自己在位那麼長時間,一口熱菜都沒吃過。

    除了這些,當時皇帝們吃飯的時候還有規矩,這也是他們的祖宗一直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每一道菜,不管皇帝有多喜歡吃,都不能吃超過3口,也不能發出任何的讚美。避免有心之人知道皇帝的喜好,從而對皇帝進行投毒。所以說,當時要是想透過這個方法來謀殺皇帝,基本上是不太可能成功的一件事。寫到這裡,我是真的一點都不羨慕皇帝了,畢竟對於一個非常愛吃的人來說,喜歡吃的東西不讓我吃超過3口就算了,還都是冷的,這東西還怎麼吃啊,這樣的東西皇帝都能吃的下去。而且有些除了一些冷盤,有些東西冷的是非常難以下嚥的,滿清的皇帝飲食習慣可能跟我們飲食習慣有點區別,但是不知道漢族的皇帝們是如何忍受得了這樣的折磨的,可能古人沒我們現在的人這麼挑剔,對飲食沒太大的要求。

  • 11 # 那些人的事

    行刺皇帝,除了武俠小說這種注重炫技的文學題材,有幾個智商正常的人會採取派一個人,而且是沒有接近皇帝資格的陌生人,去刺殺的?一般都會選擇策動皇帝身邊的人,或者自己本身就是皇帝身邊的人。

    1、這些人容易在皇帝不設防或設防不多的情況下近皇帝的身,而普通人很難接近君主;

    2、這些人刺殺皇帝多是為了篡位,殺了有收益,或在戰爭時刺殺對方國家君主也許會對軍心造成一定影響,但等繼位者繼位後,戰爭依然可以持續,收益不大。

    都知道美國有總統遇刺,但美國總統遇刺一般是遭到槍擊,槍擊既可以做到遠距離射擊又較容易隱藏,而中國古代一般只有依靠匕首,那就需要離君主有相當近的距離,而遠距離武器例如弓箭又不利於隱藏,難度就比槍擊大了不少。

  • 12 # 默默共讀

    古代透過下毒謀殺皇帝有可能。

    一般來說,皇帝都惜命,在飯前會用銀針試毒,也會有身邊的太監或宮女給皇帝試菜,所以大多數要毒害皇帝或者后妃的賭都不是透過食物下的。

    有一些毒是慢性的,銀針試不出,宮人試菜只試一口,那試毒的人會沒事,但皇帝吃多了就會有事,這種下毒辦法每次都要找機會,其實不可取。

    更多的毒是相互作用的毒,比如在皇帝寢宮都會點薰香,在薰香下一種毒,然後在皇宮皇帝常去的地方種點相生相剋的花花草草,兩種混合會中毒。

    比如有些皇帝愛字畫,於是把毒摻雜在字畫裡,只要聞多了就會中毒身亡。

    還有皇帝都想長生不老啊,根據這個特性,給皇帝推薦方士制“長生不老藥”,是藥三分毒,皇帝吃的“仙丹”裡面都含有微量礦物或者毒金屬,有人說秦始皇和唐太宗就是吃丹藥太多死的。

    要想毒死皇帝,那真的要潛移默化、日積月累。

    聽說西漢霍光位高權重,不想讓已經及冠的漢昭帝劉弗陵掌權,於是在漢昭帝經常吃的魚池邊種了一種慢性毒植叫鉤吻,這種植物的花掉到魚池,魚吃了身上也帶毒,日積月累漢昭帝身上也中了毒,二十二歲就死了。

    漢昭帝死後,沒有子嗣,霍光繼續扶持其他傀儡皇帝,把權利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裡。

    以上都是野史看來的,正史上沒有說哪個皇帝是被毒死的。但真有人要下毒謀殺皇帝還是很有可能的。

  • 13 # 每天五分鐘讀歷史

    其實有的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能夠將一國之君殺死,那麼想要發起戰爭就容易多了。有的人可能會想,如果能夠事先安插人手在皇上的身邊,觀察皇上每天的生活規律,在他所吃的飯菜中加入毒藥,這樣皇上吃了之後就會身亡,那麼這個朝代就會亂了,自然就容易被其他的軍隊取代,但事實上這樣的事情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叉子有任何問題,他們自己的繁榮就會結束,所以他們絕對喜歡皇帝的飲食。從食品材料的採購到運輸、儲存、選擇、清洗和準備,每一道菜都有一個專門的人負責每道工序。即使在烹飪時,三名廚師也負責一道菜。他們互相監督。當一道菜出現問題時,沒有人能逃離它,所以在烹飪過程中,更難把手放在食物上或者下毒。菜餚煎好後,該上菜了。

    這還不算完,當菜端上來之後,還會有專門的太監進行試吃,若是一段時間後這太監沒出現異常狀況,皇帝才能放心的食用。而且,大家應該都知道銀器遇到很多毒藥都會發黑,因此古代宮廷也會用銀針來試一試菜裡有沒有毒,可謂是機關算盡。可是等到太監試毒完畢,菜也基本上都涼掉了,難怪溥儀會說自己基本上沒吃過熱的飯。

    除了這些規矩外,清朝的祖制還有一項規定,叫“吃菜不過三匙”,所以皇帝吃飯也不盡興,再好吃的菜最多也只能吃三次,之後太監就會將這道菜撤下去。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人猜不透皇帝的喜好,提前在菜裡下毒。綜上可以看出,透過在飯菜裡投毒來殺害皇帝,也是一件難度係數很高的差事,也許會有人說了,光緒帝不就是被毒死的嘛!

  • 14 # purelove

    古代要透過下毒謀殺皇帝,雖然困難,但是還是有可能的。

    這裡,我們來講講古代皇帝進膳的流程。

    用膳

    以清朝為例。

    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機構就有內務府及下屬的御膳房、御茶房、內餑餑房、酒醋房、菜庫等部門。其中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長以下370餘人及太監數十人,人員十分複雜。

    而皇帝用膳的流程,有銀針試毒,有太監試毒,每一關都把控的非常嚴格。

    從做飯的人這麼多來看,皇帝用膳不小心那肯定不行,畢竟誰也說不好是不是有別有用心之輩混進來。

    毒,這個東西可以分很多種,劇毒,慢性毒藥。

    就文獻記載,已知的毒素就有千百萬種,而能躲過銀針試毒的也不在少數。

    所以,第一關銀針試毒其實對於一些用毒高手來說並不困難。而還有一類下毒手法,更是高明,那就是多種慢性毒藥結合,最後形成劇毒。

    因為這種下毒手法慘死的歷史人物多如牛毛,所以,皇帝用膳的第二關又成了“擺設”。

    文獻記載

    1.漢平帝劉衎

    原名劉箕子,漢元帝劉奭的孫子,中山孝王劉興的兒子,西漢第十四位登基的皇帝。

    元始五年(公元6年)12月,王莽向漢平帝劉衎進獻椒酒時,在椒酒中下毒,致使漢平帝中毒害病而死。

    2.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皇興五年(公元471年),獻文帝拓跋弘傳位於太子拓跋宏,自為太上皇,專心信佛。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公元476年7月20日),被馮太后毒殺,駕崩於永安殿,時年23歲。

    3.唐中宗李顯

    唐中宗李顯(公元656年-公元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個兒子。

    據《資治通鑑》記載:“散騎常侍馬秦客以醫術,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皆出入宮掖,得幸於韋后,恐事洩被誅;安樂公主欲韋后臨朝,自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於餅餤中進毒。六月,壬午,中宗崩於神龍殿。”

    結束語

    結合這些資料來看,古代透過下毒謀殺皇帝是可能成功的,只要安排得當,並非無法執行。

  • 15 # 達摩說

    在古代,想透過下毒謀殺皇帝很難。

    皇帝的膳食,歷來是內廷服務的重中之重,所以也採取了多重要措施來防範。

    首先,要在御膳房進行嚴格的監視,每出一道菜,都會有官員從旁監視在旁邊監視,而且還要記下這道菜是誰掌的勺,是誰配的菜,這樣一旦出了問題就能立即追責,也可以震懾敢於下毒的人,從源頭杜絕危險。

    第二,菜上桌之後,為防備有人在上菜的過程中下毒,還會讓貼身太監親嘗試毒。如果太監親嘗後出事,就可以立刻調查追責,如果太監親嘗後無事,皇帝還是不放心,於是就有了第三步。

    第三,如果還是怕有毒,皇帝還可以讓太監拿著銀筷子或是銀針去試毒,一旦飯菜有毒,銀器很快就會變黑。但如果一切正常,皇帝便可放心地享用御膳。

    第四,皇帝自己也很雞賊,他每道菜只嘗三口,絕不多吃,因為他不想讓身邊人掌握自己的飲食習慣和偏好,以便有人在他喜歡吃的飯菜裡下毒,後來這也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祖制,幾乎每一代皇帝都遵循這條規定。

    當然,也有一些皇帝最終還是被毒死了。比如明朝的泰昌帝,就因為吃了大臣送的紅丸丹藥被毒死;還有晚清的光緒皇帝,也是被慈禧用砒霜毒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你不是一直懷疑我嗎?有本事你殺了我啊!”寫一篇古風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