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8
回覆列表
  • 1 # 珂珂愛好歷史

    1894年日本發起了蓄謀已久的甲午戰爭。在人口數和兵員數佔極大優勢的清軍本以為可以穩了,結果卻是一敗塗地,被打的損失慘重。這場戰爭中清軍共出動了60多萬人,最後陣亡了3萬人。那麼日本呢?據不完全統計日本這次戰爭僅僅死了1.2萬人,在戰爭中死亡的人更是隻有一千四百多人。實在是想象不到當時的清軍是怎麼打仗的。

  • 2 # 脫離組織的仙人掌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北洋海軍參加了三次海戰。三次海戰中,中日軍隊互有傷亡。應該說,日本方面對戰鬥傷亡統計的情況,留存下來的資料比較可靠翔實。而中國方面的情況,就非常令人遺憾了。這並非因為中國方面沒有做過統計,而是因為中國近代的內憂外患太多,統計資料大多在戰火中散失了。所以,今天我們要問甲午戰爭中中國軍人的傷亡情況,相信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準確的數字。

    2014年是甲午戰爭120週年,在這樣的年頭裡,我們追尋一下那些在120年前的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將士們,就有著特別的意義!限於資料,筆者這裡只是尋覓甲午海戰中犧牲的北洋艦隊的官兵。

    從檔案中尋找歷次戰鬥傷亡情況

    光緒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濟遠”“廣乙”兩艦的官兵奮勇抗擊,弱不勝強,最終“濟遠”艦帶傷逃回威海衛,“廣乙”艦擱淺自焚。六月二十五日(7月27日),李鴻章向朝廷轉奏了“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報告,關於傷亡情況:

    頃濟遠管駕方伯謙回報……濟遠中彈三四百個……致弁兵陣亡十三人,受傷二十七……但見廣乙交戰中敵兩炮船已歪側,未知能報否……

    “濟遠”艦犧牲官兵13人;而“廣乙”艦沒有傷亡的報告,情況不明。六月二十七日,率主力戰艦前往仁川“尋敵不遇”而回到劉公島的丁汝昌,當天即提交了豐島海戰的調查報告,並宣告:

    前因匆促率隊東去,未及詳詢濟遠情形。茲已分詰管帶、員弁、水手,均稱二十三……七點遇敵,彼先開炮,三船聚攻濟遠,密如雨點,望臺、炮架、三舵機均受傷,陣亡弁勇,初甚失勢。……廣乙為敵隔斷,彈雷力放,遠難攻敵,迄今莫視,必被擊沉。兩船傷亡弁勇隨再呈,請核辦。

    “廣乙”艦“迄今莫視”,傷亡的情況,無法報數。“弁兵陣亡十三人,受傷二十七”,“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已報告了自艦的傷亡。這個數字並不算大,方伯謙開出一份名單特別是陣亡人員清單,應該是很現成的,且已為丁汝昌所掌握。但是,丁汝昌宣告要“再呈”,應該是在等待“廣乙”艦的確切訊息。所以,我們要知道豐島海戰中“濟遠”“廣乙”兩艦的陣亡情況,還需要更多的材料。

    旅順龔照璵效卯急電:醜刻,濟遠回旅。……該輪陣亡七人,傷處甚多。

    “濟遠”艦“陣亡七人”,這是大東溝海戰的第一個死亡數字。隨後,關於東溝之役的傷亡報告源源而來。

    丁汝昌旅順效巳電:昨日在大東溝外,十二點與日船開仗,五點半停戰。我軍致遠沉,經遠火,或超勇或揚威一火一駛山邊……日船快,炮快且多,對陣時,彼或夾攻,或圍繞,其失火被沉者,皆由敵炮轟毀。我軍各船傷亡並各船受傷輕重速查再電稟雲。

    “效巳”,是八月十九日10:00左右。剛剛回到旅順的丁汝昌等人,顯然還來不及對傷亡進行全面統計。李鴻章對艦船的傷損和官兵的傷亡,都很關心,加意詢問:

    ……各船損傷處,趕緊入塢修理,防日船復擾。……傷亡弁兵若干?並念。

    傷亡統計工作,似乎並不是一件輕易可以完成的事情。二十日李鴻章收到了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的報告,這份報告未能提供傷亡數字:

    頃據該員旅順來電……我軍陣亡受傷者甚多,丁軍門、洋人泰樂爾及漢納根皆受傷,定遠船上管炮洋員尼格路斯、餘錫爾皆陣亡……

    參戰洋員8人,犧牲了2人;而中國官兵“陣亡受傷者甚多”,可以理解成統計工作並非可以一蹴而就。接到李鴻章的報告,朝廷即刻回覆:

    ……著李鴻章查明傷亡士卒,請旨優恤。

    但是,“查明”是需要時間的,接到諭旨後,丁汝昌、劉步蟾於二十三日方回覆,仍未能給出確切的傷亡數字:

    頃據電稱,十八與日開戰,爾時炮煙迷漫,各船難以分清,現逐細查明……所有員弁兵勇及各船陣亡、受傷者,容查明稟請奏加獎恤。

    所謂“查明”的,只是各艦作戰的情況,而“所有員弁兵勇及各船陣亡、受傷者”,仍無答案。直到九月初七日,李鴻章方提交了《大東溝戰狀折》,但也只是對於戰鬥傷亡的部分情況做了報告,並提出對陣亡的高階軍官進行獎恤,但大多數傷亡官兵的具體統計仍無結果:

    ……(日艦)圍繞我軍夾擊包抄,開花子彈如雨,一排所發即有百餘子之多,各船均以船頭抵禦,冀以大炮得力。……倭船以魚雷轟擊致遠,旋亦沉沒,管帶鄧世昌、大副陳金揆同時落水。經遠先隨致遠駛出,管帶林永升奮勇督戰,突中敵彈,腦裂陣亡。……超勇艙內中彈火起,旋即焚沒。揚威艙內亦被彈炸,又為濟遠當腰觸裂,駛至淺水而沉。該兩船管帶黃建勳、林履中隨船焚溺同殞。……來遠艙內中彈過多,延燒房艙數十間,靖遠水線為彈所傷,進水甚多……僅餘定、鎮兩艦,與倭各艦相搏,歷一時許,巨炮均經受傷……每船致傷千餘處,火焚數次……

    其力戰陣亡之管帶大副等,自應先行奏請恩恤,以慰忠魂。致遠管帶提督銜記名總兵借補中軍中營副將噶爾薩巴圖魯鄧世昌、經遠管帶升用總兵左翼左營副將穆欽巴圖魯林永升、致遠大副升用遊擊中軍中營都司陳金揆,爭先猛進,死事最烈,擬請旨將鄧世昌、林永升照提督例,交部從優議恤。鄧世昌……殊功奇烈,尤與尋常死事不同,且官階較崇,可否特旨予諡……超勇管帶副將銜左翼左營參將黃建勳、揚威管帶副將右翼右營參將林履中……擬請旨各照原官升銜交部從優議恤。其餘陣亡、傷亡、受傷員弁,應俟查明奏請分別照章恤賞。

    九月九日,朝廷下旨同意對鄧世昌等上述5名軍官的請恤意見,“著照所議辦理”。九月十一日再下旨,對傷亡的洋員給予獎賞:“此次海戰,洋員在船者共有八人,陣亡二員,受傷四員……所有單開陣亡之定遠管炮洋弁尼格路士、餘錫爾二員,擬請按照西國章程,給予三年薪俸,以示體恤。”

    九月二十三日,李鴻章上折為牙山、大東溝兩戰犧牲的部分官兵請恤,皇帝於二十五日恩准。

    據海軍提督丁汝昌呈稱,濟遠、廣乙兩船於六月二十三日在牙山接仗,業將傷亡人數先後呈報。定遠、鎮遠各船於八月十八日在大東溝接仗,除被沉焚各船員弁兵勇,尚有陸續救回,應俟查明實數再行具報外,應先將定、鎮等七艦陣亡受傷各弁勇,分別等差,酌擬恤賞,開單呈請具奏前來。臣查海軍交戰與陸路不通,一船之間彈雨紛集,船中緊要處尤為敵炮所聚攻,各將士以血肉之軀捨命爭持,死事情形最為慘烈。大東溝一役血戰三時之久,固為環球各國所罕聞,即牙山之戰倭人首先開炮轟擊,我軍濟遠大副沈壽昌堅守炮位,竭力還攻,及中炮陣亡,則柯建章繼之,旋又陣亡,則黃承勳繼之,爭趣死地,義不顧身,卒能擊退賊船,保全戰艦,功既奇偉,志尤可嘉。此次陣亡副將鄧世昌等,業經臣奏請蒙恩加等優恤在案。沈壽昌諸人同一忠勇捐軀,自當籲懇恩施,以慰忠魂而作士氣。謹將兩戰陣亡員弁分列擬議,繕具清單,恭呈御覽。其受傷員弁兵勇,即飭驗明分列等第,按照奏定章程核給獎賞。除分諮查照外,理合附片陳請,伏乞聖鑑訓示。

    “業將傷亡人數先後呈報”的,是參加豐島海戰的“濟遠”“廣乙”兩艦;而大東溝海戰諸艦因為“被沉焚各船員弁兵勇尚有陸續救回”的,一時難以“查明實數”。李鴻章將牙山之役“濟遠、廣乙兩船”和東溝之役“定、鎮等七艦”戰死官兵合併請恤,很顯然仍不是全部。他附錄的清單開列了17人:

    儘先遊擊中軍左營都司沈壽昌;都司銜中軍左營守備柯建章、儘先守備黃承勳;署中軍左營守備楊建洛,署右翼左營守備徐希顏,左翼中營千總池兆璸,署右翼左營千總蔡馨書;儘先把總孫景仁、史壽箴、王宗墀、張炳福、何汝賓;儘先外委郭耀忠,擬保把總湯文經、王蘭芬;五品軍功張金盛,六品軍功王錫山。

    李鴻章宣稱“將牙山、大東溝海軍兩次接仗陣亡員弁請恤銜名,繕具清單”,但糟糕的是,沒有寫明死者所在的艦船,也沒有區分豐島、大東溝兩戰的死難者,這給我們今天的辨識造成了很大的麻煩。還有,“員弁”犧牲了17名,“兵勇”還有多少呢?

    十一月二十九日,李鴻章再次為大東溝海戰犧牲官兵請恤而上奏,這次是為“致遠、經遠、超勇”三艘戰場沉沒軍艦而犧牲將士的。

    海軍各艦在大東溝與倭接戰,已經臣將定遠、鎮遠等艦陣亡各員弁開單奏請議恤在案。茲據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續行查明致遠、經遠、超勇各艦陣亡將弁、勇目、工匠,請照案奏懇賜卹前來。臣查各該將弁竭力苦戰,或全船覆沒,或被焚沉殞,或中炮陣亡,均屬奮勇異常,死事慘烈,深堪憫惻。謹開單籲懇恩施,照案從優議恤,以慰忠魂。理合附片陳請,伏乞聖鑑訓示。

    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初二日,皇帝硃批恩准。其所附清單如下:

    謹將續查致遠、經遠、超勇三船在大東溝接仗陣亡員弁請恤銜名,繕具清單,敬呈御覽。

    副將銜升用遊擊左翼左營都司經遠船幫帶大副陳策,升用遊擊左翼左營都司經遠船總管輪孫姜,升用遊擊左翼左營都司超勇船總管輪黎星橋,升用都司左翼左營守備經遠船槍炮二副韓錦,升用都司中軍中營守備致遠船駕駛二副周展階,藍翎中軍中營都司致遠船總管輪劉應霖,藍翎儘先補用都司中軍中營守備致遠船大管輪鄭文恆、曾洪基,藍翎中軍中營守備致遠船魚雷大副薛振聲,升用都司左翼左營守備經遠船魚雷大副李聯芬,升用都司左翼左營守備經遠船大管輪盧文金,左翼左營守備經遠船駕駛二副陳京瑩,升用都司左翼右營守備超勇船幫帶大副翁守瑜,中軍中營守備致遠船槍炮二副黃乃模,左翼左營守備經遠船大管輪陳中熾,補用守備借補左翼左營外委經遠船巡查劉玉勝,左翼右營守備超勇船大管輪邱慶鴻;中軍中營千總致遠船船械三副譚英傑,中軍中營千總致遠船舢板三副楊登瀛,五品軍功中軍中營千總二管輪黃家猷、孫文晃,五品藍翎左翼左營千總經遠船船械三副李在燦,五品藍翎左翼左營千總經遠船二管輪劉昭亮,左翼左營千總經遠船二管輪陳金鏞,五品軍功補用千總左翼左營把總經遠船三管輪高文德、王舉賢,五品軍功補用千總左翼左營把總經遠船正炮弁任其德,五品藍翎左翼右營千總超勇船駕駛二副周阿琳,左翼右營千總超勇船二管輪李天福,儘先千總左翼右營把總超勇船三管輪鄭光朝,儘先千總派駐超勇船駕駛學生葉世璋,藍翎千總中軍中營把總致遠船正炮弁李宗南;五品軍功左翼左營千總經遠船舢板三副張步瀛,五品軍功候補把總派駐經遠船駕駛學生張海鰲,五品軍功例保把總派駐經遠船駕駛學生羅忠霖;中軍中營把總致遠船三管輪錢秩、譚慶文,補用把總借補中軍中營外委致遠船副炮弁陳書、阮邦貴,五品軍功提標把總暫代致遠船巡查張多志,中軍中營致遠船水手總頭目水連福,五品軍功派駐致遠船管輪學生徐懷清,五品軍功派駐經遠船管輪學生段績熙,六品軍功補用把總左翼左營外委經遠船副炮弁周廷祿、萬於濱、傅喜三,左翼左營把總水手總頭目陶元太,儘先把總左翼右營外委超勇船副炮弁李英,五品軍功禮拜把總派駐超勇船駕駛學生陳琜祥,五品軍功派駐超勇船管輪學生高鶴齡;五品軍功緻遠船水手總頭目王作基,擬保把總派駐經遠船副炮目陳恩照;中軍中營外委致遠船副炮弁張恩榮,候補把總致遠船水手副頭目曲延淑,擬保把總致遠船水手副頭目吳明貴,藍翎把總致遠船三等水手劉相忠,七品軍功緻遠船魚雷頭目施得魁,候補外委致遠船魚雷匠張成,候補把總致遠船管輪周喜,擬保把總派駐致遠船副炮目張玉、沈維雍,五品軍功經遠船水手總頭目餘得起,六品軍功經遠船水手總頭目任新鑾,五品軍功經遠船水手副頭目姚登雲,六品軍功經遠船一等水手鄧清,六品軍功候補槍炮教習經遠船三等水手楊永霖,五品軍功經遠船一等管汽吳馨泰,五品軍功經遠船二等升火翁慶平,六品軍功經遠船二等升火黃兆榮,六品軍功經遠船魚雷頭目張永清,補用把總經遠船魚雷匠李觀鑑,六品軍功經遠船電燈匠周新鏗,擬保把總派駐經遠船槍炮副教習江友仁,六品軍功儘先把總超勇船一等管汽李銘魁,擬保把總派駐超勇船槍炮副教習李鏡堂。

    這是丁汝昌等“續行查明”的名單。調查工作看起來是細緻和周密的,而且在不斷進行中。遲至十二月十八日,仍有新的犧牲人員名單出現。十二月十八日,李鴻章再次為兩名死者請恤,而皇帝於十二月二十二日恩准。

    再,海軍各艦接仗陣亡將弁,業經臣奏蒙恩恤在案。茲據革任海軍提督丁汝昌續行查明,牙山、大東溝先後接仗陣亡廣乙兵船學生六品軍功何汝錦,海軍中軍中營五品軍功緻遠船水手正頭目劉心銘,同一海戰捐軀,忠勇可憫,擬請照千總陣亡例議恤前來……

    至此,豐島、大東溝兩役犧牲的海軍官兵在檔案中出現了88人。除“致遠”“經遠”“超勇”三艦的名單尚屬比較清楚之外,其他則較模糊,豐島、大東溝的犧牲人數、名單都無法區分,如豐島一戰“濟遠”艦13位死者究竟為誰,很難給出一份完整的清單。

    相對而言,甲午戰爭期間的第三場海戰——劉公島之戰,北洋海軍犧牲的官兵數字是清楚可靠的,雖然名單我們找不到了。

    甲午年的臘月二十五日,日軍在榮成灣成功登陸。乙未年的正月初一,日軍開始進攻威海衛。正月初五日,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再次交火。正月十八日丁汝昌自殺,十九日“鎮遠”代理艦長楊用霖自殺,北洋艦隊算是徹底放棄了抵抗。犧牲情況的報告,是在北洋艦隊的降員們抵達煙臺之後才開始的。

    據東海關劉含芳等電稟:初九日戴宗騫,十七日劉步蟾,十八日丁汝昌、張文宣,二十日楊用霖,均先後殉難,水陸陣亡者兩千餘人,受傷可醫者三百餘人,生還者水師約三千餘人,陸隊約一千六七百人,百姓約三四千人……陸路現未到齊,逃人尚未查清,水路民船來者,風浪擊破淹凍而死者一二百人。昨康濟裝煙兵民一千有零,靈柩六具,陣亡之劉、楊及已恤之濟遠大副沈壽昌、未恤之廣丙大副藍翎儘先都司廣東大鵬協右營守備黃祖蓮,於正月初五日奮勇禦敵中炮陣亡,應請陳奏。

    從劉含芳的這份報告看,威海衛之戰是無比慘烈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劉含芳當然是聽生還將官所言,而驚魂未定的說者,不可避免會不自覺地誇大其詞。這就需要我們繼續追查下去。

    正月二十九日,除了楊用霖、黃祖蓮之外,劉含芳又報來了正月十二日被日軍魚雷艇擊沉的“來遠”“威遠”二艦犧牲的一份軍官名單:

    劉含芳電稟:護理左翼總兵副將銜左翼營遊擊楊用霖,與丁汝昌殉難後,十九日以手槍自擊死;廣丙大副藍翎都司廣東大鵬協右營守備黃祖蓮,初五日救援綏鞏,受炮陣亡;來遠船陣亡之官弁補用都司右翼左營守備陳景祺,署守備梅萼、千總陶國珍、陳嘉壽、邱文勳、把總楊春燕、威遠船都司銜守備陳國昌,於十二日皆被魚雷轟死,均請附奏。

    二月十三日,牛昶昞、馬復恆提交了北洋艦隊投降過程的報告,其中敘述了殘酷的戰鬥和犧牲情況:

    故是日(初三日)失臺之後,倭即以龍廟嘴之炮擊我艦艇,廣丙大副藍翎儘先都司廣東大鵬協標右營守備黃祖蓮中炮陣亡,艦兵均有傷亡。……至十一日天明,定遠下沉。倭艦二十二艘猛攻兩口,彼此互有傷亡。十二日寅刻,倭以雷艇六艘傍南岸山根偷進南口,擊沉來遠、威遠兩艦、寶筏小火輪,三船官弁傷亡二百餘員名。……(十三日)是日臺艦弁兵傷亡三百餘員名,傷心慘目,莫可言狀。……(十四日)天明後,南三臺倭炮又攻島艦,靖遠傷亡四十餘人,島上學堂機器廠煤廠民房均有毀傷,島內民人亦多傷亡。……(十五日)至午初,靖遠被趙北嘴大炮擊沉,丁汝昌正在船督戰,船沉之時,丁汝昌與副將葉柤珪堅意與船均沉,乃被在船水手擁上小輪船……是日,島艦傷亡共一百餘人。十六日……艦多受傷,兵民傷亡數十人。是夜,劉步蟾仰藥死。十七日……島上東臺大炮兩尊均被南岸排炮轟毀,臺勇屍骸散落滿地。……程璧光開船之時,丁汝昌已與張文宣先後仰藥,至晚而死。楊用霖以手槍自擊死。……半月以來,其陣亡官弁兵勇之在海者,屍骨不及撈獲,在岸者,隨時掩埋。今運來七柩,為丁汝昌、劉步蟾、張文宣、楊用霖、戴宗騫、黃祖蓮及牙山陣亡已恤之濟遠大副沈壽昌之柩,合併宣告。

    至此,我們雖然反覆感受了威海衛之戰的慘烈,卻無從知道此戰死了多少人,死者都是誰。最終的統計,直到七月初六日才有結果:

    ……計海軍弁兵匠役人等,前後陣亡、殉難者共一百一員名,又受傷者三百四員名。據威海營務處道員牛昶昞等造冊呈報,當以傷亡兩冊均系倉猝開報,恐有不實不盡,札飭水師營務處傳集已革海軍各船管帶葉祖珪等,將原冊逐細考核。據稱,所報陣亡受傷員名,悉憑各營船原送印單開列,委無舛漏冒濫情弊。出具切結呈送。復經臣札飭海防支應局會同東征糧臺廣西臬司胡燏棻核議詳辦去後。茲據該司道等詳稱:……本年威海之陷,海軍困守兩旬,雖力盡援絕,不免覆敗,而諸將士爭性命於槍林彈雨之中,或慷慨捐軀,或從容就義,或衝鋒陷陣,而血肉交飛,或苦戰兼旬,而創痍遍體,均能捨命不渝,為國宣力。現失律官弁業經參辦,其陣亡殉難及受傷各員名,自應量予恩施,以昭激勸。……臣查受傷員弁,有骨斷成廢者,有傷勢較輕者,情形不一。……計陣亡殉難一百一員名,其應給恤銀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兩;受傷三百四員名,應給養傷銀八千九百九十兩。……謹分繕清單,恭呈御覽。……一面分諮該弁兵等原籍各省,轉飭曉諭遵照。

    硃批:著照所請。該部知道。單二件併發。

    威海衛之戰北洋艦隊犧牲了101人,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數字,因為這關係到“恤銀”的發放,漏掉一個人,死者可以不知道,但家屬是要抗議的。

    從上面追尋的過程看,豐島、大東溝兩場海戰共犧牲海軍官兵83人,威海衛之戰陣亡101人,也就是說,甲午海戰中犧牲的海軍官兵總數為184人。

  • 3 # 陽高快樂

    據有關資料統計,中日甲午海戰,中國陸海軍傷亡官兵約35000人,日本陸海軍傷亡官兵18542人   而中國軍隊傷亡人員半數為死亡,所以中國軍隊死亡人數為約17500人。 而日本軍隊也死亡了13619人,只比中國軍隊少約5000人,日本軍隊打得並不好,中國軍隊也非不堪一擊。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前,清政府是非常有信心打敗日本鬼子的,日本鬼子在這之前一直也都是我國的手下敗將,而且日本也深知我國以前的強大,雖然清政府已經沒落,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方面還是非常的忌憚清政府,所以這次大戰日本政府也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幾乎派上了全部的兵力,出動了24萬人。

    而清政府也急需要一場大戰來揚眉吐氣,所以即使看不上小日本,清政府這次也是出動了63萬兵力,光從兵力上來看,清政府是佔據著很大的優勢的,可是這場戰爭的結果卻讓清政府臉上無光,給我國丟了大面子。在這次的戰爭中,清軍陣亡了4萬多人,即便這樣都沒能夠阻擋住小日本進攻的步伐,而日本鬼子卻只是死了1萬多人,在這一萬多人中還有很多是死於水土不服,所以清軍給日本鬼子造成的傷害幾乎微乎其微。

    就是因為這一戰讓日本鬼子變得囂張無比,他們摸清了清政府的底細,在後來的索賠中,日本也是獅子大開口,而且他們還策劃了更大的陰謀,發動了侵華戰爭,在中國的土地上製造了無數的血案,可笑的是清政府的最後一位統治者溥儀還當了日本鬼子的傀儡,這段歷史說起來就讓讓人感到和氣憤。

  • 4 # 說歷史的小白

    在這場戰爭當中,日本軍隊的損失是多少呢?日本統計清軍參戰20萬人,傷亡3.5萬人。日本軍隊參戰軍人17萬,軍夫15.4萬,死亡13488人,負傷3876人。另外民夫死亡7000人,日軍合計死亡2萬人,戰傷3876人。

    日軍認為其大部分死亡都是病死,真正的戰鬥傷亡為戰死1132人,負傷3879人,合計傷亡5008人。因此在復活的檔案當中認為,若不是清廷懦弱,甲午戰爭,日本根本無法完勝。

    在甲午戰爭當中,日軍7個師團參戰,連同軍夫已經死亡2萬人,而清軍才損失了3.5萬,這種交換比實際上清軍具有一定的優勢。另外,清軍還有60萬軍隊沒有參戰,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不得不承認:“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 5 # 歷史的影像

    藉此問題順便梳理一下中日甲午戰爭的概況吧。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至8月1日大清對日本宣戰和日本明治天皇釋出宣戰詔書,1895年4月17日以簽署《馬關條約》而告結束。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變化,大致分為三階段。

    小林清親在1894年8月繪畫的豐島海戰浮世繪

    第一階段:豐島海戰、成歡之戰、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

    第一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海軍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又執行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命令,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陸面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大同江南岸戰場、玄武門外戰場、城西南戰場。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9,500餘人,日軍也有16,000多人,雙方戰力相差甚遠。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崑奮勇抗擊,日軍無功而返。

    山地元治率日軍攻打旅順圖

    第二階段:九連城之戰和旅順口之戰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陸戰為主。10月25日,日軍在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成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被迫撤出陣地。日軍攻陷虎山。山縣有朋即將第一軍司令部移於虎山。鴨綠江防線決戰剛要打響前光緒帝拿問平壤之戰逃跑主將衛汝貴。聖旨到,造成清軍全軍崩潰。26日,日軍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同日日軍在莊河花園口登陸,11月9日,攻佔金州,10日陷大連灣,至此清軍在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11月21日旅順陷落,日軍執行旅順大屠殺,對城內進行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造成旅順2萬名平民死亡。李鴻章曾經提出“若水師至力不能支時,不如出海拼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臺。”但是受到丁汝昌的堅決反對,從而使得北洋水師繼續困守在港內。旅順口的防禦工事,經營10餘年,耗費白銀數千萬兩,駐守兵力達14700人,日軍僅用不到一天時間,付出426人的傷亡,就拿下這座重兵把守的要塞,清軍則付出3600多人的傷亡。

    威海衛陷落丁汝昌獻降圖(實為北洋水師管帶薩鎮冰獻降)

    第三階段:威海衛海戰、五復海城、牛莊之戰和田莊臺決戰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12月24日,鎮遠退入威海衛時觸礁,經搶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戰,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鬚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岸炮臺。營官周家恩陣亡,炮臺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攻陷威海衛城,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9日,日軍少將大寺安純被大炮擊斃,是日軍在甲午戰爭中軍銜最高的陣亡者。10日,定遠號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隨後劉步蟾生吞鴉片自殺。12日,丁汝昌自殺。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在英國籍海軍軍事顧問建議下,由最年輕管帶、日後民國第一任海軍總長薩鎮冰向伊東中將獻降,濟遠,廣丙,鎮中,鎮東等10艦為日軍所俘。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隨後薩鎮冰駕駛康濟艦並載著丁汝昌等六人靈柩離開劉公島。北線日軍與清軍滿洲部隊主力進行的戰役有五復海城,與湘軍、淮軍、毅軍進行的戰役有牛莊之戰。日軍佯攻遼陽,光緒帝中計,親自下令圍攻海城的清軍主力救援遼陽,結果日軍迅速調動進攻清軍交通樞紐牛莊,圍殲孤立在牛莊湘軍主力。最終雙方主力爆發田莊臺決戰,宋慶在清軍主力被圍殲前下令撤退。清廷被迫議和。

  • 6 # 御前帶刀侍衛

    在這場戰爭當中,日本軍隊的損失是多少呢?日本統計清軍參戰20萬人,傷亡3.5萬人。日本軍隊參戰軍人17萬,軍夫15.4萬,死亡13488人,負傷3876人。另外民夫死亡7000人,日軍合計死亡2萬人,戰傷3876人。

    日軍認為其大部分死亡都是病死,真正的戰鬥傷亡為戰死1132人,負傷3879人,合計傷亡5008人。因此在復活的檔案當中認為,若不是清廷懦弱,甲午戰爭,日本根本無法完勝。

    在甲午戰爭當中,日軍7個師團參戰,連同軍夫已經死亡2萬人,而清軍才損失了3.5萬,這種交換比實際上清軍具有一定的優勢。另外,清軍還有60萬軍隊沒有參戰,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不得不承認:“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為此在清廷決定簽署馬關條約的時候,清軍將領一致表示反對。清軍將領山海關外諸軍司令劉坤義說:“倭奴遠道來寇,主客之形,彼勞我逸,日軍懸師遠鬥,何能久留?”,其實就是要和日軍打消耗戰,持久戰,畢竟清朝陸軍主力基本都在,損失很小。

    前線將領宋慶,依克唐阿等人也都要去繼續作戰,表示不出三年,日軍必定死傷殆盡。山東前線的最高軍政長官李秉衡三次上奏摺說日本財力已盡,希望繼續打下去,十八個巡撫有十個都反對停戰。

    日本的情報,清朝還擁有61.2萬軍隊,裝備著1700門大炮,23萬支洋槍,4萬支火繩槍和抬槍,5.6萬匹戰馬。如果繼續按,清軍傷亡3.5萬,日軍和軍夫死2萬,這個比例損失下去,日本是撐不住的。在甲午戰爭最後階段,日本靠訛詐,讓脆弱的清廷割地賠款結束了戰爭。

    實際上在簽署馬關條約的時候,經過幾個月激戰,日軍7個師團就只佔領了遼寧的四分之一,山東省的一個威海衛周邊,還有1個澎湖列島,實際控制區域非常小,沒有佔領任何一個省會,清朝陸軍主力基本保持完整。

  • 7 # 布衣軍儒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非常灰暗的時期,這就是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前這中間近百年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個期間,我們曾經遭受了不止一個國家的侵略,給我們造成的傷害最大,最深遠的莫過於日本。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是非常先進的,唐宋時期,日本便認識到了當時中國的強大,無論是在文化制度上,還是在科技發展上,中國所取得成就都是令人矚目的,因此,當時的日本便派了學者前往中國,並希望透過虛心的學習,以便讓日本得以強大。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太驕傲了,我國選擇了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導致近現代的發展被外國狠甩十幾條街。

    其實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清軍還是蠻有信心去打敗小日本的,因為在中國的古代時期,日本就是以中國為學習的物件,即使是日本透過明治維新之後,其實力確實是有所變強,但對於大清王朝來說,應該還是有些差距,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嘛,另一方面,當時清朝的軍隊人數也遠比日本的多,總之,當時的大清可謂是信心十足,可結局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了。

    在這場戰爭中,我軍陣亡四萬人,還阻止不了日軍前進的步伐。更讓人感到難堪的是,日軍死了1.2萬人,其中死於我軍手中的沒一千餘人,其他的幾乎都死於水土不服。這些資料無一不在打臉中國人,也讓一些中國人自此怕了日軍,覺得他們是不可戰勝的神話。這使後來中日戰爭中,許多中國人當了漢奸也有所關聯。日本人個個那麼矮,土地也小,可是這麼點人卻還吊打我國。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慘敗的結果讓西方列強大吃一驚。他們沒有想到清政府已經腐敗到了如此地步。而從這場戰爭中,西方列強也嗅到了獵物的氣息。清政府的國力已經到了被日本打敗的地步,那麼他們也可以將自己的魔爪伸向清政府了。於是他們便開始侵略清朝,而清政府的軟弱應對,更激起了他們野心的膨脹。清政府一味地想要透過割地賠款來將事情以大化小,卻不知,這樣更讓那些西方列強認為清朝好侵略。日本正是從清政府割地賠款的政策中撈到了油水,此戰使得日本得到了相當於幾十年財政收入的賠款,從此以後,這個蕞爾小國走上了發展之路,並一步一步壯大起來。而清政府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剝削中,導致中國的國力越來越弱。於是,更多的國家踏入我國的土地,貪婪地奪取我國的土地、資源、寶貝、勞動力等等。當時大清的統治者非但沒有奮發圖強,發展國家,奮起反抗,反而為了自身的利益,出賣自己的國家,當列強的傀儡皇帝,令人氣憤。

  • 8 # 耀強不是小強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以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據甲午戰爭歷史傷亡資料介紹,中國陸海軍傷亡官兵約35000人,日本陸海軍傷亡官兵18542人。其中日軍大部分都是因為不適應突變的環境而病死的,真正戰死的只有1412人。

    歷史的真相也無從得知,但是這些資料讓許多人都大吃一驚,也讓西方的列強知道了當時中國的真正實力,進而加快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步伐。然而清政府在面對西方列強的時候,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夠不斷地用財富來換得一時安穩。

  • 9 # 零碎的往事

    據資料顯示,甲午戰爭之後,清軍傷亡的人數為4萬,陣亡人數已經過半,而日本傷亡人數一萬到,陣亡人數僅僅一千多人。也就是說數十萬的清軍消滅的日軍僅僅為一千多名,這個數字是讓讓人瞠目結舌。為何數十萬的清軍僅僅消滅了一千多的日軍呢?這其中究竟有哪些原因。因為日本屬於島國,因此甲午戰爭總的來說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海上戰鬥,還有一部分就是陸地。北洋海軍一直都有亞洲第一海軍之稱,但是在甲午戰爭的時候,這早已是過去式,1888年的北洋海軍的確轟動一時,但十年了,不管是裝置還是人員,都已經落伍了,日本的海軍日新月異,海軍素質也較高,此時腐敗的清軍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輸得一敗塗地。

    在看看陸地上,清軍雖然有近百萬的軍隊,但是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打醬油的,更何況大部分人都受到了鴉片的影響,清朝政治腐敗之下,大多人都是整天吃喝嫖賭,戰鬥力當然急速下降。所以說雖然清軍的兵力看起來很強大,但實際遠遠比不上日本。北洋海軍已經不如當年,陸軍也萎靡不振,不管是在戰場上,還是後勤,清軍可以說都遠遠的落後於日本。日軍的陣亡人數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醫療有保障,很多士兵受傷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療,清軍就不一樣了,大部分的醫療設施都跟擺設一樣,這大大的增加了清軍的陣亡人數。

    甲午戰爭的結果讓很多人意外,此戰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日本政府因為戰勝,成為了亞洲最大的暴發戶。日本將朝鮮和臺灣佔領後,在戰略上對東北和華東構成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此戰讓日本第一次嚐到了侵略的好處,這也極大的刺激了其侵略的慾望。

    在甲午戰爭之後僅僅十七年,清朝也就滅亡了。

  • 10 # 不沉的經遠

    甲午戰爭因為清軍戰鬥力低下,日軍在戰鬥中死亡的人數並不多,不過死於疾病的人數不少。

    在洋務運動之中,清政府購買了很多西式武器裝備清軍,還引進裝置建立了不少兵工廠自己生產武器。不過因為清軍除了換裝武器之外並沒有真正好好學習西方軍事知識,僅僅是一支裝備了近代武器的舊式軍隊而已,戰鬥力有限。因此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後,面對日軍的攻勢清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給日軍造成的損失也是微乎其微。

    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日軍損失最大的一次戰鬥是平壤之戰,共有190被擊斃,504人受傷。在此後的歷次戰鬥中,日軍的單次戰鬥死亡人數沒有超過100,甚至有相當數量的戰鬥是零陣亡。因此在甲午戰爭期間,日軍直接死於戰鬥的人並不多,只有1132人,此外還有285人因為傷勢過重而死亡,兩者合計1417人,可以說損失微乎其微。

    實際上對於日軍來說最大的麻煩其實來自於各種疾病。根據日本官方統計,在甲午戰爭中(不含臺灣作戰)日本因為各種疾病而死亡的多達13216人(因為統計口徑不一,這個數字在不同資料上有所差異)。

    在這些病死的日軍中,最多的是死於霍亂,有5211人之多,接下去死亡人數比較多的有各類消化道疾病、腳氣病、痢疾、傷寒、腦膜炎等。

    而在此後的臺灣作戰中,日軍又有4642人因為腦膜炎等各種疾病死亡,像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就是死於腦膜炎。此外還有大約7千被軍隊徵用的民夫死於各類疾病。

    所以如果算上病死數,日軍在甲午戰爭中的損失還是蠻大的。

  • 11 # 魚頭聊史

    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年。甲午為天干之一,順序為第31個。論陰陽五行,天干之甲屬陽至木,地幹之午屬陽之火,是木生火相生,中國傳統紀年干支歷的干支紀年中一個迴圈的第31年稱“甲午年”,故此次中日之戰又稱為“甲午戰爭”。此戰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軍隊大敗。清軍參戰人數20萬,傷亡3.5萬人。日軍參戰人數17萬,戰死1132人,加上病死、民夫等,共計死亡2萬人。但88%為病死。

  • 12 # LongTime常錟

    1894年,清朝光緒年間,一場戰爭爆發,直接改變了兩國未來的命運——那就是甲午戰爭。

    對於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場殘酷的戰鬥。幾乎沒人能想象,一個彈丸之地,不僅打敗了統治了許久的清帝國,還殲滅了北洋海軍全軍,北洋海軍被稱為遠東第一海軍。

    我們以前的學生,日本,後來居上,率先進入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為了掠奪資源和財富,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老師中國身上。1894年,日本發動了計劃已久的1894年戰爭。在人口和兵力數倍於敵人的情況下,有絕對優勢的清軍,出其不意地被打敗。

    清朝政府簽署的《馬關條約》將帝國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不僅臺灣被割讓,港口被迫開放,3億賠償金庫也被徹底清空,還被迫接受了高利貸。

    這場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共派出63萬人參戰,傷亡3.15萬人;日本派出24萬多人,傷亡13000餘人。

    單看這些數字,我們可能感覺不到任何差距。請注意,當我們對傷者和死者總數進行細分時,會驚訝地發現,兩國實際死亡人數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這場戰役有關於日軍死亡人數的詳細記錄。直接戰爭死亡1132人,因病死亡11894人,重傷285人,非戰鬥性傷亡177人,陸軍死亡13487人。

    不難發現,這裡有1萬多人是因病死亡的,沒錯日軍在進攻前趕上大面積傳染病爆發,許多人在途中死亡。如果沒有傳染病,日軍的死亡人數將進一步減少。

    我們只能得知清軍在陸戰和海戰中大概死亡24000人左右。其中陸軍佔大頭,一共死亡23000人左右,這部分人數也是最難以統計的,因為其中還有清軍不戰而逃。

    而海軍一共死亡1400人左右,戰艦全軍覆沒,比起日本海軍的死亡人數足足多了十幾倍,讓人痛心唏噓不已。

    我們可以知道,清軍在海陸戰爭中犧牲了約2.4萬人。其中,陸軍佔多數,共造成2.3萬人死亡。而另外大約1400人死於海軍,軍艦被徹底摧毀。與日本海軍相比,死亡人數是日本海軍的10倍多,這讓人很難過。

    看到死亡人數的巨大比例,西方國家看到了中國的懦弱。後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瓜分了這一鉅額財富。清朝願意花錢取悅他們,以求穩定。日本在這場運動中得到了大量的補償,一定層面上使得日本的後期發展突飛猛進。

  • 13 # 歷史皇朝

    中國近代最屈辱的一場戰爭就是甲午戰爭了,從表面上看比日本強大無數倍的大清卻敗給自己的學生,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波動,這也掀起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看到大清如此不堪一擊,許多國家都想來分一杯羹。

    其實在戰前,清朝還是非常有信心的,上到慈禧和光緒,下到李鴻章等大臣,都認為日本必敗。當時的西方國家也以為日本這場戰爭肯定是要敗了,恐怕還要滅國,就連日本自己心裡也沒底,因為在此前幾千年,日本對中國的戰爭從來都沒有贏過,把日本打出陰影了。

    但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清輸給了自己的學生,而且還賠了一大筆錢,直接讓日本躋身強國行列。甲午戰爭時,日本出動了所有能動用的部隊,也不過才24萬,大清則出動了63萬軍隊,即使最後大清戰敗了,那麼當時這63萬軍隊到底打死了多少日軍呢?

    根據史料記載,甲午戰爭期間,清軍只打死了1412名日軍,而清軍則傷亡了4萬多人,日軍大部分死亡的原因是疾病,只疾病就讓日軍死亡了一萬二千多人,也就是說,清軍打死的人還不及日軍因為疾病死的零頭。

    這場戰爭打醒了中國,也打醒了西方國家,戰後國內開始出現要進行革命的氣息,而西方國家則發現大清如此不堪一擊,也就都來瓜分大清。

  • 14 # 潘達蚊子

    地點: 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威海、黃海北部

    時間: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參戰方: 清朝,日本

    結果: 日本獲勝,簽訂《馬關條約》

    參戰方兵力: 清軍630,000人

    日軍240,616人

    傷亡情況: 清軍31,500人陣亡

    日軍13,306人死亡

    主要指揮官: 李鴻章丁汝昌,山縣有朋伊東祐亨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和中國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按中國干支紀年,主要戰爭發生的1894年時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告終。

  • 15 # 戰火那些事

    甲午戰爭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30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得到鉅額賠款和臺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擴張,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另外,日本為了對抗俄國,湔雪三國干涉之恥,一方面提出"臥薪嚐膽"的口號,重新開啟十年擴軍計劃;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開始了東亞地區新一輪的爭奪。

    不過話說回來,當時朝廷的想法其實就是,西方老牌帝國來找麻煩也就罷了,什麼時候能輪到你們一群藩邦屬國來耀武揚威了?上至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中到朝廷文武百官與北洋水師,下到普通的黎民百姓,對於打贏這一場戰爭,都是深信不疑的。有很多人甚至認為這是小菜一碾,絕對是大勝、完勝!

    同樣的看法在西方列強那裡也存在,當時日本國內對於發動這次戰爭,也是有很多的爭議,因為他們自己也認為心裡沒底,覺得這是一次冒險。但當時他們國內的矛盾激化,急需要透過戰爭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於是就硬著頭皮開戰了!然而就是在一邊倒的看好聲中,這場戰爭清政府卻戰敗了!

    當時清政府出動的軍隊總數達到了63萬人,

    而日本舉全國之力也只拼湊了24萬人。

    這個訊息傳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懷疑是不是聽錯了!當時這場戰爭中,清政府這邊的陣亡達到了35000餘人,包括死亡將領,丁汝昌、劉步蟾、左寶貴、楊用霖等。

    那麼日本方面為此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呢?

    事實上日本的傷亡,結果難以相信!根本沒有我們想的那麼慘重,日本陸海軍傷亡官兵18542人 。但他們陣亡的人數只不過是1132人!換算下來就是,日本方面每戰死一位士兵,我們這邊就得拿30個人來陪葬!相信大家對此也感覺不可質信,但其實就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貌似強大,但實則外強中乾,軍隊的素養根本跟不上,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是白搭。當然歸根結底還是要怪清政府,已經腐朽透頂。

    日軍區區六個野戰師團的兵力,就打垮了全國號稱百萬陸軍的大清,這實在是中國歷史上極為屈辱一頁。

  • 16 # 君莫笑taocheng

    日軍傷亡數字,概略統計如下: 1.人員(死傷):17,282人,其中將校級軍官及同級官佐、高階文官241人,準士軍官以下17,041人。

    日軍區區六個野戰師團的兵力,就打垮了全國號稱百萬陸軍的大清,這實在是中國歷史上極為屈辱的一幕。

    甲午一戰之後,中國的大國威風,徹底掃地,淪為半殖民地。

  • 17 # 田禾196

    清王朝倒是的軍隊實力並不弱,至少在裝備對比上,清軍比日本高出幾個等級。傷亡比例是1:3.4,日軍在甲午戰爭中總共傷亡人數1.2萬人,清軍死亡人數達到4萬,在戰艦損傷上,日本僅失去一艘巡航艦,而清軍北洋軍隊全軍覆沒,“保船避戰”下很多優良的軍艦被擊沉在港口。但是出戰人數呢?日本舉全國之力集結軍隊42萬來犯,而清政府卻有68萬參戰將士。不得不說這實力差距太大。

    從以上數字都可以看出,日本軍隊在打清政府的臉,號稱強大的清軍,卻抵不住倭寇的進攻,實在是丟臉!不過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必定的,首先清政府在政治上過於迂腐。臣子沒有相應權力,當日軍來犯,皇帝下命令後清軍已然錯失了最佳戰機。其次北洋軍隊在洋務運動後雖然不斷更新軍隊裝置,卻沒有真正的參戰演習,面對來犯的日軍措手不及。最後北洋軍隊在後期少有更新軍隊裝備,炮彈雖然射程遠,但是射速慢,幾乎打不中快速輕便的日本軍艦。而且許多炮彈因為年老陳舊早已不具備殺傷力。在最後關頭李鴻章下達“迎敵”命令,發現我方失利嚴重,不得不採取“保船避戰”,為甲午戰爭失敗留下最後一塊遮羞布。

  • 18 # 武經總要

    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損失也不少,日本參戰的軍隊達到了17萬,死亡達到了13,488人,然而日本人只承認有1000多人在戰爭中死亡,其餘1萬多人是因為各種疾病死亡的。實際上也是這樣的,日軍中大部分的死亡是因為生病而死的,真正的戰死人數只有1132人。在甲午戰爭中,日本軍隊參加的人數雖然不少,但是相對於清軍20萬人來說並不佔優勢。並且清軍還有大部分軍隊並沒有參戰。

    如果清朝軍隊能夠集中力量和日軍作戰的話,那麼勝負還未得可知。山海關的劉坤義就直接就說,日軍是遠道而來的,而清軍則是以逸待勞的,如果和日本打持久戰的話,那麼日本人必定會失敗。不光如此,前線的將領宋慶也認為如果和日軍打仗三年,那麼日本人必定死傷慘重,再打下去日本人的財力就會完全枯竭。而日本人自己的情報也顯示清軍還有60萬軍隊,1700門大炮,23萬隻洋槍沒有投入作戰,而這個時候秦軍不過陣亡3.5萬人。

    元氣並沒有損失,如果繼續戰鬥下去,日本人必敗。可惜歷史沒有假設,日本人還是靠著訛詐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並且讓清政府賠償了2.3億兩白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社會窮人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