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終任人評說

    荊軻因刺秦王而成為戰國時期四大刺客之首,他也因此聞名於後世。荊軻借來秦叛將樊於期的腦袋,用燕國督亢的地圖包住兇器——塗了劇毒的徐夫人匕首,帶上燕太子丹為他準備的助攻手秦武陽,易水一別,以赴死之心出使秦國,然而圖窮匕見之際,荊軻不但沒刺著秦王,反而血濺秦國宮殿,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那麼荊軻刺秦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刺殺目標不明確,準備不充足,荊軻對形勢估計不足,為失敗埋下隱憂。

    燕太子丹給荊軻下達的任務居然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挾持秦王嬴政,退還各國失地,二是萬一劫持不行,就刺死他。因為刺殺目的的不明確,模稜兩可的任務無疑讓荊軻在刺殺秦王嬴政時可能猶豫不決,在那種千鈞一髮的情況下,只要有一絲的遲疑,便會引發截然不同的後果。在易水一別前,荊軻還在等他的一個朋友一起去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然而太子丹有些不耐煩了,催促道:我先叫秦武陽先出發吧!至使荊軻生氣直接出發。一場生死對決,居然連人員都沒到齊,就草率赴命,這倉促出發,準備不足實是戰爭之大忌!加上荊軻對形勢嚴峻性估計不足,自以為能挾持秦王,逼其歸還各國失地,而自己不但聞達於諸侯,而且能夠全身而退,導致荊軻刺秦王時選擇上的失誤,這為荊軻刺秦王失敗埋下了隱憂。

    二、遇上豬隊友,荊軻劍術不精,隻身戰嬴政,已成敗局。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荊軻刺秦王時,燕太子丹給荊軻的助攻手秦武陽無疑堪稱豬隊友中的首席,枉有虛名,來到秦國大殿上,嚇得腿肚子發軟,走起路來直哆嗦,捧著裝有地圖和匕首的匣子的手就像得了柏金森綜合症一樣抖個不停。這樣的隊友不但沒起到任何助攻效果,反而給刺殺加大了難度系。好在荊軻頭腦靈活,巧妙地稱秦武陽沒見過大場面,被秦國的威風凜凜的迎接儀式嚇壞了,這才設險過關。然而預定的兩個人的刺殺計劃,無奈變成了荊軻一個人的隻身行動。當奉上地圖,圖窮匕見,荊軻一人行刺,他劍術不精,又選擇了難度係數更大的挾持,秦王又佩有長劍,又熟悉宮殿的環境,又有下面群臣的後盾,荊軻自然不是秦王的對手,敗局已定。

    三、御醫投藥囊,嬴政贏時機,群臣齊呼王背劍,荊軻敗無疑。

    荊軻隻身一人,秦王宮殿內大臣御醫侍衛,人多勢眾,雖有秦律王不詔不得上,但聲勢在,威風也在。荊軻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欲刺秦王,秦王大驚,立刻跳起,扯斷衣袖,躲過一刺,向屏風外的大柱子跑去,一邊跑,秦王一邊拔出長劍欲刺殺荊軻,無奈劍太長,只得握住劍鞘,用力往外拔,秦王一緊張一著急劍反而拔不出來。眼看荊軻就快追到秦王,又欲刺殺,說時遲,那時快,殿下御醫夏無且急中生智,把手中的藥囊當作武器扔向荊軻,荊軻一閃身,就這一兩秒鐘之間為嬴政贏得了時間,殿下的人齊聲喊:“大王,從後面拔劍!”

    秦王利劍出鞘,荊軻匕首太短,又無法近身,只得孤注一擲,把匕首向秦王扔去,然而卻擊在柱子上,“鐺啷”一聲掉在地上。秦王一劍劈下荊軻左腿,血染大殿,荊軻跛腳無力迴天,倚柱狂笑:我沒有成功,是想劫持你,拿約契報燕太子,悔沒直接殺了你!秦王又刺了荊軻七劍,沒再給他說話的機會。

    秦王有御醫群臣助力,荊軻個人英雄主義,這也是團隊合作勝過單槍匹馬的範例。勝利者一要打有準備之仗,二必須目標明確有的放矢,三有優秀的團隊支援,然而荊軻卻三缺三,是個人英雄主義者,單憑匹夫之勇,怎可敵胸有丘壑,欲戰勝六國,一統天下第一代帝王秦始皇呢?

  • 2 # 流浪歲月912

    有人說荊軻刺秦王失敗是因為他的劍術不行,也有人說是他的隊友秦武陽臨場害怕導致的,也有人說是燕丹的計劃不行,那麼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其實荊軻刺秦王的失敗原因不能全怪在荊軻的劍術上,也不能單單說燕太子丹的計劃有問題。荊軻愛好比較廣泛,什麼事都愛學,但是什麼事都又學不精。他的本職本不是個劍客,說他是當時名士或者當時六國的交際草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荊軻在燕國度過了一段很快樂的時光,可以說他是個沒什麼偉大抱負的人,所以按道理,荊軻無論如何是不會想死的。他為人豪爽,性格近俠。所以當好友田光交付給他與燕太子丹商討國家大事的時候,他很爽快的就答應了,一點猶豫都沒有。然而田光交給他的這個任務是必死的。

    刺殺秦王成功了,憑一己之力不可能走出秦國。刺殺秦王失敗了,更不可能活著離開。前文說過荊軻是個絕不輕易放棄美好生命的人,所以荊軻聽太子丹這個任務時的第一反應是拒絕。然而燕太子丹再三懇求,又加上田光因此時都自殺明志了。所以荊軻最後還是答應了。當然,荊軻想要活下來還有唯一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在燕太子丹的計劃中也存在。那就是要挾秦王歸還六國土地。如果荊軻能成功劫持秦王,他不但可以完成太子的任務,更可以以此為要挾安全離開秦國。所以,為了自己千分之一的生存機率,荊軻必定會選擇這一方案。而這一方案實施難度又過分的大,最終導致了刺秦計劃的失敗。

    就算荊軻劍術好,他也未必可以刺秦成功。刺殺尤其是刺殺秦始皇這樣兇險萬分的事情,換誰來做都是九死一生,刺殺現場可能隨時會出現各種意料之外的變數,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的失敗都是不可避免的,任何的成功都只是僥倖而已。荊軻刺秦失敗並不能歸罪於他的劍術,就好比一個賽手就快要搶先到達終點時不知怎麼鬼使神差地絆了一腳,然後被別人超過了,這是個意外,再好的選手也不能保證沒有意外,比如劉翔。

    不過說起這件事,就能想到一個讓人恨得牙癢癢的人,也就是這起刺殺案的謀劃者,燕太子丹,此人實在是魯莽、浮躁、愚蠢、多疑、愛搞形式主義,有這樣一個豬一樣的領導,還怕刺殺大計失敗不了麼?別的不說,就看看他在給荊軻下達任務的時候是怎麼說的吧。

    太子親,你當秦王宮是什麼地方?刺殺是玩過家家啊?你竟然給荊軻這樣一個不清不楚的目標,先試著劫持秦王,實在不行再殺了他,你當秦王只會乖乖等著協商呢啊?秦王宮戒備森嚴,刺殺之時瞬息萬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稍有閃失就會萬劫不復,這要求荊軻在投出匕首的時候,只能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目標:殺了他,一擊必中!不容得一絲一毫的猶豫。這樣模稜兩可的任務目標,也害了荊軻啊。

    一群搞政治的理想主義者,腦袋裡裝著天真爛漫的思想,設計了一個漏洞百出的計劃。因為只要秦國人提前檢查他們帶的東西,必然有去無回。還風蕭蕭兮易水寒,生怕別人不知道似得。所以說,大部分會失敗,比較難成功。然而,這個計劃卻差一點就成功了。秦王嬴政的防衛有很大漏洞,圖窮匕見,從這個成語可以看出來。荊軻刺秦事件,大大完善了後來君主們的防衛體系。秦統一之前,被刺死、被圍起來砍死的中國君主數不勝數,但是從那以後,基本絕跡了。

  • 3 # 使用者8043717378825元

    圖窮匕首現時被秦皇察覺,於是繞柱而逃,幾次拔劍因劍長而不成,當時法律,除了皇帝本人他人一律不準上臺,眼看就要被荊軻追上,這時趙高將手中藥罐向刺客扔去,遲緩了追殺同時皇也有暇抽出寶劍將刺客砍翻擒住。

  • 4 # 笑侃史顧

    秦國一路高歌,向北進攻,打至燕南界。

    燕太子此刻非常恐懼,便想將秦王刺殺。荊軻的失敗,有這麼幾點。

    一、副手是個小屁孩?

    刺殺一國之君,如此大事,竟然派遣一個只有12歲的少年犯與之同行。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既令秦武陽為副。

    一個未成年的少年犯,平常魚肉鄉里還行,上不了真正的大場面。到了秦國大殿,秦武陽便直接嚇尿了,還得荊軻給他解圍。

    色變振恐,群臣怪之。

    說的就是秦武陽到秦王面前的樣子。

    荊軻本來在出發前等一位神秘劍客,陪其供赴刺秦。燕太子恐其反悔,便催其出發,使得荊軻在刺秦之路上少了一位得力大將。

    二、文臣與武夫

    秦王本身就是一個武夫,常年征戰沙場反應肯定超於一個文臣。荊軻只是一個文臣而已,燕太子卻讓他行武事。如果秦王和荊軻同時持劍的情況下,秦王必勝。秦王繞柱走,荊軻追不上。

    三、侍醫夏無且

    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夏無且拿藥囊扔向荊軻,為秦王贏得了拔劍時間,遂拔劍以擊軻。荊軻刺殺行動失敗。

    這時候有人該問了,內個少年犯後來怎麼樣了?當然是死嘍!

    此事過後,秦便向燕發動了戰爭,燕國就此歷史除名!

  • 5 # 江香香遊戲解說

    荊軻刺秦為什麼會失敗了,歷史上眾說紛紛?荊軻刺秦王是一箇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據此,張藝謀還導演了電影《荊軻刺秦王》。但是,經過了電影的藝術加工後,這一段史實反而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秦王和荊軻之間究竟發生了哪些事情,還是讓我們先看看史籍上的記載。

    首先,是秦王贏政的身世問題。傳說秦王贏政其實不是秦莊襄王的兒子,而是秦相呂不韋的兒子。莊襄王年輕時(那時的名字叫異人)作為人質留在趙國。他有二十多個弟兄,生母夏姬又失寵,再加上秦趙兩國關係不好,他的處境很尷尬。富商呂不韋在趙國見到異人,覺得這是進行一次政治投資的絕好機會。

    一方面,他善待異人,把自己已經懷孕的歌舞姬送給他;另一方面,他親自去秦國遊說。他摸準秦王后華陽夫人沒有兒子的心病,勸說她迎歸異人,立為太子。華陽夫人是楚人,呂不韋故意讓異人穿上楚國的服裝去見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見了果然非常高興,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改名為“楚”,人們叫他子楚。

    子楚後來成了秦國的國君。他向呂不韋要來的歌舞姬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秦王贏政。這件事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曾有提到,內容稍有出入:呂不韋正在幫助子楚逐步恢復在秦國的地位,有一次,他和子楚一起喝酒,子楚看到歌舞姬中有一人非常漂亮,舞也跳得十分出色,他很喜歡,就起身敬酒,請求呂不韋把這個美人送給他。

    呂不韋非常憤怒,因為這也是他喜歡的美人,而且知道她已經懷了他的孩子。但轉念一想,自己為了子楚身家性命全押上去了,一個美人又值什麼?於是就把美人送給了他。《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也說:“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說而取之生始皇。”而沒說是呂不韋故意所為。

    儘管《史記》中有此記載,有些專家還是認為這個說法不太靠得住。因為除了《史記》,沒有任何其他史籍提到過這件事。先於《史記》的《戰國策》,專門有文章記載呂不韋立異人為太子的事,卻也沒有一個字提及羸政的特殊身世。

    專家認為,人們願意相信這個說法,是出於東方六國為秦所滅以後產生的仇恨秦國和秦始皇的心理。人們說羸政是呂不韋的兒子,就是說秦國早就亡國了,連秦始皇都不是真正的帝冑。這是一種仇恨心理的發洩。

    其次,是對秦王羸政歷史功過的評價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再多的史料也無濟於事,因為秦始皇所做的那些事情是明擺著的,而怎麼評價它,則是後人主觀思考的結果。除了電影中出現的秦始皇活埋小孩之類的事情純屬虛構以外,焚書坑儒是事實,統一六國也是事實,說他功大於過也好,過大於功也好,或者功過相抵也好,各人都可以見仁見智。至於要透過推斷來確定羸政究竟是長得英武瀟灑還是身形委瑣,那就實在意思不大了。

    再次,是荊軻刺殺秦王的動機問題。史料上沒有寫荊軻為什麼要刺秦王,似乎也不需要寫,因為在那個時代,刺客的行動並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我們且看一下《史記•刺客列傳》中和荊軻並列的其他刺客的行為:聶政刺殺韓相俠累,不為別的,就是因為身為“諸侯之卿相”的嚴仲子,曾“不遠千里枉車騎”來與他這個“市井之人”交往。

    儘管他也知道嚴仲子與他相交是有所求的,但他認為,嚴仲子求他,正說明看得起他,“是者徒深知政也”,所以他就要“為知己者用”。他只問嚴仲子誰是他的仇人,而不問是非曲直,然後就把俠累殺了。

    古人把聶政看作英雄,因為他身上有“義”、“勇”二字。“義”,就是為知己者用,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嚴仲子送給聶政母親的“黃金百鎰”,與聶政的生命相比,的確是“滴水”和“湧泉”的關係)。“勇”,就是不怕犧牲。俠累戒備森嚴,刺殺俠累必須以生命為代價,聶政也幹了。“義”“勇”兩個字在其他幾位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身上同樣具備,當然也包括荊軻。

    荊軻刺秦王,首先是接受了“知己者”田光的託付,其次是因為燕太子丹“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這在古人看來就是受了知遇之恩,是必定要回報的。聶政死後,他的姐姐就這樣解釋過他的行為嚴仲子乃察舉吾弟困汙之中而交之。澤厚矣,可奈何!”意思說,聶政身處下層,嚴仲子還能與他交往,相信他有用,這樣深厚的恩澤,不報答怎麼辦呢?荊軻用生命來回報,這就是“義”。當時,秦國的勢力十分強大。荊軻的助手秦舞陽,13歲就殺過人,別人連正眼都不敢看他,可到了秦庭之上,也嚇得變了臉色。荊軻卻能”顧笑舞陽”,找個藉口,從從容容地掩飾過去,這就是“勇”。有了“義”“勇”二字,荊軻就是英雄,哪裡還需要什麼愛國愛民的理由!

    倒是有一點,荊軻的確與其他刺客稍有不同,那就是他還喜歡讀書。他還曾經“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如果用了,那麼荊軻就可能成為官員,而不是刺客。他去刺殺秦王,計劃得相當周密,但由於燕太子丹的催促,這個謀殺計劃的最後一環沒有扣住——他所等待的一個人沒有到來,他就激於意氣,匆匆上路。

    有的專家根據《戰國策•燕策》中的相關記載認為,荊軻應該是一個戰國時期常見的縱橫之士,他喜歡讀書,善於遊說,有一定的學問,可以說他是個俠士,但他不是一個武夫。所以他先是婉拒燕太子丹,後來又一拖再拖。

    他是在等一個真正的刺客,一個有能力行剌的武士。而最後的情景卻是他不得不自己來扮演這個他並不擅長扮演的角色,失敗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 6 # 硬漢軍事

    我們先看看荊軻是個什麼樣的人。筆者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材料:說是派荊軻刺秦的時候,荊軻三番兩次不願去,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他不願意去!他怕死。筆者一開始還不相信,但看了看古文,逐漸相信了,原來荊軻是真的無承擔大勇之謀。他就是個屈屈小人。怕死。枉費了國家的社稷。也辜負了其它六國人民的期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敵對分子。臨戰脫逃,算什麼英雄好漢?這也反映出了秦國大一統畢在其得!早晚得事,其它的六國,不具備有大一統的能力。

    荊軻就是個時代小人,不具備成為氣候人物的物格。這是他的性格悲哀之處,也是當時的六國悲哀之處。當時的時代培養不出一個風雲的人物,也造就不出一個為國而死的英雄。時代悲哀也!國家悲哀也!這不是哪一個人的錯,而是時代的悲哀。其它的六國:諸如燕國這些小國家,都是氣候不好。成不了大器,所以只能自吞一個小國家的苦果嘍。而,荊軻,也註定要以一個悲慘人物留世。

  • 7 # 茶墨書煙

    荊軻刺秦王的失敗是必然的,無論是從秦王和荊軻兩方面的當時的情況還是他刺殺的初衷,以及於荊軻自身的能力和準備都是必然要失敗的。為什麼我們分兩部分來說,第一個荊軻去刺秦王,所帶的助手秦舞陽實際上就沒經過考察,也沒有經過訓練,只是聽名聲就去了,所以呢?實力不真實。第二,荊軻就是個愣頭青,沒啥準備就去了。他把劍帶上去已經是非常難得了,怎麼殺也沒想好,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刺殺的方案也沒有經過認真的研究,他們也沒有那麼充分的資料,所有的最失敗的是必然的,而對於秦王剛剛統一了整個中國。他的聲望如日中天自己的也達到了人生的頂峰!這時候,無論他的我安全保護措施都是頂級。而且宮廷內部各個大臣很團結,所以想輕易得手是很難的,所以秦王的勝利是必然的。

  • 8 # 牧漁子

    荊軻刺秦王之所以失敗,其實只有一個理由,他武藝不精。

    回顧荊軻刺秦王的過程,燕太子丹和荊軻準備還是相當充分的,荊軻的應對還是相當不錯的。

    當太子丹找到荊軻時,荊軻同意了這次行動,為了能做到滴水不漏,他先要督亢地圖,後要樊於期的人頭,最後自己說服樊於期自殺。可見,荊軻為了打消秦王的顧慮,還是做了相當多工作的。目的只有一個,能和秦王近身交談。

    我們試想,荊軻去咸陽之前,他一定模擬過無數次,如何刺殺秦王。如果秦王不見,秦國官員見了就讓他們回去了。這趟他們就白來了。所以,要製造近身秦王的機會,只有被召入大殿之中,所以殺樊於期獻人頭,有了上殿的機會。要想走到秦王面前,就要有理由近身詳述,所以要有督亢地圖。正好地圖中可以藏匕首。因為宮殿之上除了秦王,不可能有人帶著兵器。地圖中藏兵器,沒有在上殿前被秦國衛士搜查以確保安全,荊軻實數僥倖。

    這個時間,王翦正在領了幾十萬大軍在滅趙的路上,趙國亡,則燕國不可能撐得住。而此時,燕國殺樊於期,派人去咸陽獻地圖,就是投降的意思。荊軻此行可以說已佔有天時之利,我打不過,不想打,故意來討好你,有什麼可懷疑的?經過周密策劃,荊軻已經走到了秦王的案前,這該有多難,機率該有多低,但也實現了,這時荊軻已經佔有地利。再說,荊軻此去是刺殺,不是劫持。不像當年曹沫劫持齊桓公,管仲還放過了魯國。知道秦王目的是滅六國,不是像齊桓公一樣要“尊王攘夷”,所以,荊軻敢去,已經是早就做好了死在秦國大殿的準備。這樣一個勇士,太子丹恐怕也沒有那麼好找。所以,人和也有了。只剩下最後一擊。

    可是,有兩個問題:

    太子丹要找人去刺殺秦王,你說他要是找個天下聞名的劍客假扮使者去見秦王,太子丹的智商得有多低呀?一個劍術高超程度影響一方的人,根本不可能會順利進入秦王的大殿,更不可能給他機會貼近秦王。所以,太子丹找人的時候,不可能找劍客身份的人,否則,計劃沒開始就泡湯了。能找到荊軻,說明荊軻的武藝真不咋地,沒什麼人知道他。

    二、刺殺的有效距離沒有算精確

    荊軻走近秦王時,好像一切都是那麼順利,一切都是依照計劃一步步實現了,只差最後一擊。但是,很可能荊軻在燕國演練的時候,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他沒有預測秦王面前的案臺有多高,多大。戰國時期,國君要處理國政,面前的案臺上會放置很多各主管機構遞上來的文書,這些文書都是竹簡或木片製作的,隨便幾個都會佔據很大面積,所以,秦王的案臺應該夠寬。但是荊軻在見到秦王之前,沒有見過哪國的國君,更沒有去量一下朝堂之上國君的案臺有多寬。

    一般人的體型,手臂長一般在70-90之間,所以,即便秦王貼著桌子坐在對面,荊軻手握匕首的攻擊距離不會大於1米,超出1米,基本上沒有力度了。好了,我們想象一下,秦王的案臺有多寬。要保證,秦王伸手能拿到桌子上所有的物品,寬度不會高於1.2米。要保證放置兩排竹簡,案臺不會低於80釐米。

    所以,這個條件就很明確了。第一、桌子寬度低於1米,第二、圖窮匕見的時候,秦王身體略微前傾,已達到攻擊距離。第三、荊軻速度必須快,不能等到秦王反應過來。

    但事實呢?這三個條件只有有一個沒出現,這次行動基本告吹。根據歷史上記載的表現,恐怕這三個條件一個都沒有出現。

    如果,荊軻是個劍客,出手極快,招招斃命,即便第一擊沒有刺中,他也可以快速跳上案臺,發起第二擊。在秦王沒有拔出劍之前,抓住它,手裡的匕首可就招招見血了。

    荊軻成為刺客之首,被後世很多人頌揚,不是因為他的武藝,而是因為他的勇氣。這就是:燕國無力抗強秦,荊軻負命敢捨身。卻帶一口書生氣,空勞太子一片心。

  • 9 # 大黃扯點歷史

    荊軻刺秦失敗一事,歷來評述者不計其數,筆者不揣冒昧,也來論述一二。我認為荊軻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點:武藝不精、計劃臨時變動和荊軻的主觀意願,以下詳細介紹。

    武藝不精

    雖然荊軻的故事記錄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原文也提到了荊軻“好讀書擊劍”,但實際上荊軻並不是職業的殺手,他和豫讓的身份差不多,都是“士”。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民風還是比較尚武的,尤其是荊軻這種士人階層,周禮規定的貴族教育體系“六藝”裡就有騎馬和射箭這兩種動手的。因此荊軻喜歡擊劍應該說是當時的一種民風習慣,因此荊軻的劍術以及武藝也就僅僅停留在“愛好”這一層面。

    從前後兩次不敢與人動手,就間接反映了他的武藝水平,以及他並非職業劍客這一事實。如果是真正的劍客,尤其是在戰國那個把臉面看得比天大的年代,肯定具有“亮劍”精神,即使明知道對方是天下第一劍客,出手必死,也會一往無前,拔劍而上。同時,如果對自己的武藝有信心,那就更加不會猶豫了,戰國時期民風彪悍,民間械鬥是很平常的事。

    不過有人替荊軻辯解,認為荊軻是志向遠大,沉著冷靜,不想做無謂的爭鬥。那麼咱們再來看荊軻唯一的一次動手——刺秦。所謂“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荊軻這一出手,明顯就能看出來他疏於練武。荊軻在刺秦的過程中一共出手了三次:第一下,荊軻抓著秦王的袖子刺過去,結果被秦王掙斷袖子逃脫了;第二下,荊軻和秦王繞著大銅柱子跑,沒追上;第三下,荊軻被秦王砍傷了,扔出匕首投擲,沒擲中。

    就這樣的武藝,還有人繼續辯解說荊軻練的是劍法,最後用的是匕首,武器不稱手。我們都知道,無論是練兵刃也好,拳腳也好,基本功都是很重要的,而基本功無非就是力量、速度、判斷力等等這些,再來回顧荊軻動手的全過程,力量不夠沒抓住秦王,速度不夠追不上秦王,準頭不行沒擲中秦王。荊軻最多也就是個“擊劍愛好者”,用現在的流行詞形容,他是個“雲玩家”。

    計劃臨時變動

    實際上,太子丹大概也知道荊軻的武藝不行,因此找來了一個13歲就敢殺人的秦舞陽配合荊軻,說是配合,其實就是由秦舞陽動手刺秦王: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復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

    從這段原文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即使荊軻不去,太子丹也要實施計劃了,而關鍵出手的人物就是秦舞陽。後面來到秦國大殿上兩個人所獻的物品,也證實了原本的計劃是:荊軻獻人頭取悅秦王,降低秦王的防備;秦舞陽隨後獻地圖,圖中藏著匕首,接近秦王后圖窮匕見,挾持或擊殺秦王。

    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曾經被田光點評為“骨勇”之人的秦舞陽,真的如田光所說“觀太子客無可用者”,來到秦王大殿上之後竟然慫了,臉色也嚇白了(這次不是“骨勇之人,怒而色白”了),露出一副驚恐的表情,將骨子裡的勇氣丟的一乾二淨。反倒是荊軻這個武藝不佳但是“神勇”之人,談笑自如,若無其事,最後臨時肩負起了刺秦的重任。這裡說一句題外話,田光這個人真不愧是燕國的名士,看人看得太準了,我想太子丹在被父親燕王喜砍掉腦袋之前,應該是十分後悔沒聽田光的話,派了秦舞陽這個外強中乾的殺手,毀掉了整個計劃。

    接著說回刺秦,秦舞陽慫了之後,荊軻本來想替他圓個場,讓他繼續執行任務。於是對秦王解釋說秦舞陽是北方蠻夷鄙陋之人,沒見過世面,讓秦王不要見怪,給他點時間平復一下心情再獻地圖。但是堂堂的大秦之主怎麼會有那個耐心,等一個區區燕國的使臣,直接就讓荊軻替他獻地圖了,於是計劃徹底被打亂了。荊軻無法拒絕秦王的要求,於是趕鴨子上架,就此接過了刺秦的重任,他勇是夠勇了,只可惜能力不夠,沒能完成任務,刺秦計劃由於這個臨時的變動,終於功虧一簣。

    荊軻的主觀意願

    荊軻在臨死前曾經說過想要抓活的,所以才導致失敗,我覺得這其實正是荊軻失敗的根本原因。當然,我的理解跟荊軻所想表達的意思略有出入。荊軻的意思是想抓活的秦王對太子丹更有利,所以開始動手的時候沒有痛下殺手,所以才被秦王逃脫了,錯失了一擊必殺的機會。而我的理解則是,荊軻本人一直都不想刺秦,即使最後萬般無奈終於來到秦國大殿上,但心裡的求生欲使得他潛意識裡沒想致秦王於死地,等到後面被砍斷大腿,這才想著孤注一擲丟出匕首,但為時已晚了。

    我並不是平白無故這樣說的,大家跟我一同回憶整個刺秦的準備過程,就知道是不是這樣了。首先,荊軻加入到刺秦這個計劃中,實際上是被逼無奈,田光直接用死來請求荊軻去見太子丹。我前面說過,戰國時期的人,把臉面榮譽看得比天還大,田光用生命請求荊軻做一件事,荊軻如果拒絕了,他前面苦心經營的聲譽就全毀了,他此後基本很難出仕了。

    而見到太子丹之後,一看是刺秦這種大事,荊軻本來還想試試能不能退出,說自己笨拙不堪大任,太子丹直接就磕頭加封官,將荊軻硬是拽進了計劃中。隨後又是千里馬肝又是美人手,把荊軻當祖宗一樣供起來了,食君之祿,拿人家手短,這樣荊軻就更不能退出了。於是只好拖延了,“久之,荊軻未有行意”,然後太子丹第一次來催促。在荊軻的要求下太子丹準備好了地圖,荊軻自己難得勤快地弄來了樊於期的人頭。

    之後太子丹又弄來劇毒匕首和少年殺人犯秦舞陽,萬事俱備,就等著荊軻出發了,結果荊軻又拖延起來,說想等個人,這次太子丹是真生氣了,直接說你要是有事我就讓秦舞陽自己去了,荊軻被太子丹的激將法逼住了,無奈之下只好出發。太子丹這時難得機靈了一次,穿著孝服給荊軻送行,意思是要荊軻抱著必死的信念去秦國,千萬不可三心二意。只可惜荊軻還是求生欲佔了上風,潛意識裡的第一選擇是抓活的,終於導致了失敗。

    回顧刺秦準備階段的全過程,荊軻被動加入,兩次拖延,很明顯並不想實施刺秦的計劃,最後即使勉強去秦國了,也是想抓活的。難度如此之大的事情,如果信念不堅定,失敗是必然的。與武藝不精、計劃變動比起來,荊軻主觀意願中求生的念頭,才是這個計劃失敗的最根本因素。

  • 10 # 吳客芳聊工裝

    史記記載 荊軻臨死前說之所以沒完成刺殺任務是因為要逼迫秦王簽好合約送給燕太子丹。

    還有種說法是荊軻其實不想死的,一旦挾持秦王成功簽下合約,荊軻就有可能全身而退了。

    有的說法說荊軻劍術不高,拜託幾乎零距離拿匕首刺殺需要劍術嗎,匕首已經浸過劇毒的,可以說是見血封喉,隨便亂刺就可以了,除非不想殺死對方否則不可能刺不中的。

    所以刺殺失敗最好的解釋就是荊軻自己的解釋。歸根結底還是燕太子丹給任務不明確,要是不跟荊軻提合約的事,就一個殺死秦王的任務,那樣會好完成多了。

  • 11 # 溫玉嘆

    大勢所趨,秦國強大,六世明君,賢臣名將,縱使成功,也會有另一個秦始皇站起來,國力強大,重用商君之法。軍隊渴望戰爭。

  • 12 # 小先生GL

    原因比較簡單吧:

    1:臨危受命,太子丹的心裡不信任。

    2:秦武陽並非武功高強,見到秦王害怕,與傳說不合。

    3:是個不義之人,為了目的取了某人的頭,且不成功。

    4:種種前因後果都表明其會失敗。

  • 13 # 因為凹凸曼

    第一,荊軻劍術並不好,

    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

    秦始皇是個胖子,作為一個刺客被刺八處,是不是有點技不如人了。

    《史記·刺客列傳》裡記載著好多刺客俠士的事蹟,其中有四位特別突出,常被人稱為"四大刺客"。荊軻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四位著名刺客之一被列在最後。司馬遷認為荊軻為他人不惜生命的行為是正義的,所以在本傳中詳細記錄了暗殺的實施過程。

    第二、燕太子丹給荊軻拉一個豬隊友來秦舞陽

    《史記》確切記載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翻譯: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武陽捧著地圖匣子,按次序進宮,到達殿前的臺階下,秦武陽臉色都變了,十分害怕,秦國的群臣對此感到奇怪。荊軻回過頭來對秦武陽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北方蠻夷地區的粗鄙人,沒有拜見過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諒他些,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對荊軻說:“起來,取來武陽所拿的地圖!”

    第三,太子丹很著急,荊軻沒有等到適合幫他的人。

    在取了樊於首級,又拿到鋒利的匕首。太子丹看荊軻還沒有出發(其實他在等一個人,行禮都準備好了。),太子丹認為他拖延時間,懷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請說:"日子不多了,荊卿有動身的打算嗎?請允許我派遣秦舞陽先行。"

    荊軻發怒,斥責太子丹說:"太子這樣派遣是什麼意思?只顧去而不顧完成使命回來,那是沒出息的小子!況且是拿一把匕首進入難以測度的暴秦。我所以暫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認為我拖延了時間,那就告辭決別吧!"於是就出發了。

    第四、是最主要的一點,秦始皇不該死,死了他不過就是個諸侯身份死掉,接下就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了~~

    歷史選擇了秦始皇,開創統一中原的先河。所以刺殺註定失敗。

  • 14 # 大秦泰西廷尉府

    荊軻刺秦失敗很多人都給出自己的評價。對於這個天衣無縫的計劃,為何最終荊軻慘死?秦王真的是天命保佑嗎?對於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我認為有四點。

    第一,荊軻武功欠佳。

    第二,計劃變動太大。

    第三,荊軻可能被強迫實施刺秦計劃。

    第四,秦王武功並不輸於荊軻。

    首先我們來具體講一下荊軻的武功是否高超?荊軻因為這一件事也被司馬遷記錄在史記上。評價是好讀書和擊劍,但是荊軻並不是職業的殺手。並不是善讀書和擊劍。是一種喜好,而非擅長。只是春秋戰國時期,世人階層崇尚武功,基本人人都有佩劍,防身健體,用於刺殺則多有能力不足。因此,荊軻喜歡擊劍很可能是民風習慣使然,而非自己武功巧妙絕倫。更可能是擊劍對荊軻而言只停留在喜好的層面。荊軻也並非以此為生,而且也並沒有實際的證據和過往的經歷去證明荊軻的劍術有多高超。甚至在荊軻刺秦失敗以後,戰國的刺客對荊軻的評價並不高,其中很大一點就是荊軻在多次能夠刺殺到秦王的時候出現了很多技術上的問題。

    第二,荊軻刺秦變數太多,這個變數不僅僅是在朝堂之上。在荊軻出發之前就多次被太子丹催促,這使得荊軻在出發之前就顯得準備不足。雖然有秦舞陽從旁協助,但是這個人事後也證明沒有什麼太大能力。雖然荊軻在秦國朝堂之上,臨危不懼,憤然拔起匕首刺殺秦王。秦國有規定帶甲武士不準上殿,但是當時的大臣也並未如木頭一般,看著其刺殺秦王,只要荊軻的第一次襲擊沒有成功,那麼荊軻能夠刺殺或者是傷到秦王的可能就微乎其微。

    第三點,我認為也比較重要,那就是荊軻自己的主觀意願,首先荊軻真的想要去刺殺秦王嗎?我認為不是的。不過也並非如荊軻在臨死前所說的要活捉秦王,這只是一種心理安慰。荊軻加入到刺秦的行列,由太子丹謀劃這件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荊軻並不是自願加入這件事的。而是被田光以生命相威脅求助,被太子當苦苦相勸,才加入刺殺秦始皇這一事件之中的。可以說他是被動的接受這一項自殺任務,與此同時他也並沒有立刻作為使臣出使秦國,還是受到了太子丹的多次催促,雖然荊軻對外宣稱是在等自己的一位好友保證刺秦成功,但是這個好友趕來的時間也太慢了吧?兩個多月就是這個好友在秦國兩個月也能夠自己趕到燕國了吧?與其說是他是在等一位好友倒不如說一直沒有辦法下定一個決心,如何能夠刺殺秦王,因為這個成功率太低了。而且他也著實想要選一位比較勇武之士,能夠真正作為他的協助。但是荊軻沒有找到,最後在太子丹的多次催促之下帶著秦武陽出使秦國。

    第四點也很關鍵,那就是秦王嬴政也是孔武有力的國家領導人。無論是身高樣貌還是體格都不是你想刺殺就可以刺殺的掉的。在荊軻刺秦時,秦王的袖子被兩個人的拉扯之中硬生生的給扯斷了。秦王衣服的材質難道真的很容易扯斷嗎?而且荊軻在追殺秦始皇的過程當中,嬴政也並未束手就擒,當嬴政拔出自己的長劍等待荊軻的只有死路一條,這難道不說明嬴政武功並不差?綜上所述,荊軻刺秦不可能成功,只是加速了秦王嬴政統一天下,消滅燕國的步伐。

  • 15 # 莽原文士

    荊軻刺秦王雖然是可歌可泣的壯舉,卻是必然要失敗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責任在燕太子丹。請看下述分析。

    首先,從此次行動的目的看,它完全脫離抗秦鬥爭實際,結局必然是失敗。

    刺秦的主導者燕太子丹,懾於秦國強大的攻勢,苦於沒有辦法抗擊敵人。於是求得下策,想到透過養士的方式,招納劍客去咸陽行刺秦王嬴政。刺秦可能出現三種結果:其一,實現了太子丹的上策,像曹沫劫持齊桓公一樣,荊軻成功地用匕首劫持了秦王,並迫使其簽署詔書,交還秦國侵佔的六國土地,但是,秦國能像齊國那樣守信嗎?秦國是虎狼之國,不可能守信用的。其二、太子丹預計的下策是,荊軻成功刺殺了秦王,並在一陣亂劍中被賜死,緊接著秦國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國君,並帶領秦國復仇,並加速統一天下的步伐;其三,就是我們看到的歷史真實,卻是太子丹預案中所沒有的。無論哪種結果,都不可能產生實質性的意義,不會改變燕國危在旦夕直至被滅掉的結局。派刺客刺殺秦王這種孤注一擲的做法,完全背離了抗秦鬥爭大方向,以至蘇洵認為:“至但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把一國的戰略目標和國家前途都繫於刺客一舉,本身就是荒唐不合理的。面對秦國的強大攻勢,燕國唯一可做的就是,正視殘酷現實,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聯合其他諸侯,結成抗秦聯盟,武力抵抗,以牙還牙。一開始的行動策劃,早早就決定了荊軻刺秦必然失敗。

    其次,從此次行動的過程看,太子丹優柔寡斷,準備工作匆忙草率,為失敗埋下伏筆。

    荊軻刺秦,需要兩件信物、一把匕首和一個合適的幫手,太子丹給準備得如何呢?燕國督亢地圖,是割讓領土的標誌,必須用它來獲取秦王的信任,太子丹給預備好了。秦將樊於期的人頭,是燕國使者必須獻上的,這是太子丹已經意識到但刻意迴避的。因為樊於期是秦王不共戴天的仇人,秦王不想讓他活在世界上。可是,他偏偏逃到燕國來。燕國做出割讓土地與秦國媾和的姿態,卻不交還樊於期其人,秦人肯定不相信燕國有誠意的。可是,在事關燕國興亡的大事上,太子丹卻動起了婦人之仁,不忍心也不同意用樊將軍人頭做刺秦之旅的信物。太子丹如此不識大體,令荊軻的行動停頓下來。好在荊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於說服樊將軍做出了犧牲。太子丹倒是把刺秦兵器趙夫人匕首準備好了,它鋒利無比。但是,匕首再鋒利,也不能成為刺秦利器。它只能用於近身搏鬥,而作為劍客,荊軻所擅長的則是長劍。用匕首刺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成功機率大大降低。實際上荊軻最需要的就是那位合適的助手,荊軻為他苦苦地等待。可是,就在此時,太子丹沉不住氣了,他居然懷疑起荊軻的膽量和勇氣了,以為荊軻不敢去咸陽刺秦了。荊軻認為,太子丹此舉,是對自己的極大侮辱,於是,他在憤怒中匆忙上路。後來的結果證明,沒有好幫手,大事就辦不成。太子丹為他提供的幫手是曾經喑無叱吒的秦舞陽,可秦舞陽一到秦國王廷,就被被秦王的威勢嚇得差點變成一灘爛泥,險些壞了大事,而荊軻只能孤軍作戰。

    其三,從此次行動的影響看,荊軻刺秦王是失敗的,因為它沒有起到振奮抗秦鬥志促進抗秦鬥爭的作用。

    荊軻刺秦,是一場義舉,是對暴秦的懲罰,目的之一就是激發抗秦鬥志堅定鬥爭信念,但最終卻是以荊軻犧牲、嬴政無恙作為結局的。荊軻之死在當時的天下不可能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因為人們本已被秦國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的攻勢嚇倒了,聽到此訊息反倒增加了悲觀情緒。行動所產生的不良影響還在於,作為報復,秦國加強了對燕國的攻勢。太子丹作為人質,曾在咸陽滯留很長一段時間,與秦王嬴政有過許多個人恩怨。太子丹派荊軻來行刺,這也極大激怒了秦王,他派出秦國最優秀的將領王翦伐燕,當年十月就攻克了燕國都城薊城。燕王喜和太子丹率兵逃到遼東,秦將李信窮追不捨,追得太子丹躲藏在衍水邊,讓這條河後來有了“太子河”的名字。可是,他沒有躲過劫難,燕王喜砍下了他的頭顱,交給了秦人,換得苟延殘喘的機會。太子丹後,天下再沒有堅決抗秦的領導人,六國變成了一隻只任人宰割的羔羊,終於相繼滅亡,成了嬴政統一盛典上的祭品。所以,從戰略影響看,荊軻刺秦王是徹底失敗的。

  • 16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荊軻刺秦失敗是因為太子丹識人不明、計劃考慮不周、秦國君臣反應。

    荊軻刺秦發生於燕太子丹自秦國回到燕國以後,太子丹在秦國當質子時,秦國給他的待遇很差,太子丹懷恨在心。因此,荊軻刺秦最早是個人恩怨。

    (荊軻影視形象)

    太子丹也擔心秦國繼續向東進攻,因此尋找刺客刺殺秦王。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

    太子丹識人不明、荊軻武藝不高

    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史記•刺客列傳》

    荊軻與蓋聶論劍起了爭執,被蓋聶瞪了一眼便嚇走了,這樣的人若說是武林高手是沒有什麼信服力的。

    但是在戰國時期,劍客的信條是逢敵必亮劍,荊軻除了被蓋聶嚇跑以外,還被魯勾踐嚇跑過,接連兩次被嚇退絕不是頂級高手所為,因此,荊軻的武藝在戰國時期絕對不是一流高手之列。

    (荊軻刺秦)

    我們再來看看荊軻刺秦王時候的細節。

    秦王謂軻曰:“取舞陽所持地圖。”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

    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

    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史記•刺客列傳》

    荊軻第一次拿匕首刺秦王,沒有刺中。然後追著秦王滿大殿跑,沒有追上。最後秦王砍斷了荊軻的腿,荊軻用匕首扔向秦王,還是沒有中。這對一個頂級刺客來說,是不太可能的。

    計劃考慮不周、豬隊友秦舞陽

    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乃令秦舞陽為副。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復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彊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丹的計劃是由兩個人完成的,也就是荊軻與秦舞陽。由荊軻將秦舞陽帶到大殿,並由荊軻引開秦王的注意,秦舞陽獻圖並動手刺殺秦王。

    (秦王嬴政)

    但是荊軻知道計劃很簡單,在秦國大殿完成無異於異想天開。但是太子丹只想著刺殺秦王,未考慮其他,實在是短視的很。

    然而太子丹高估了秦舞陽,這廝在秦國大殿上見到秦國君臣後居然慫了。顯然太子丹的計劃並沒有考慮到這一點,荊軻為了替他圓場,只得自己將圖獻給秦王。

    不知太子丹直到自己親自選的人這樣,該是何想法。

    秦國君臣反應

    荊軻第一擊不中之後,秦王立馬反應過來,開始在大殿內狂奔。

    而秦國眾臣子反應過來後,便用雙手攻擊荊軻,(因為秦國規定不得帶兵器進殿),侍醫官夏無且,將自己所捧著的藥囊扔向荊軻。這些都客觀的阻礙了荊軻的行動,為秦王贏得了時間。

    關鍵時刻,有臣子大喊,“大王!把劍背起來!”,秦王從背後拔出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喪失了行動能力。

    之後荊軻用匕首扔向秦王,被秦王躲開了,並且秦王再次砍向荊軻,最後荊軻被其他人殺死。

    (荊軻刺秦話劇)

    結語

    荊軻刺秦的這次刺殺行動從一開始就計劃不周,再加上選用的人一個武藝不精,一個膽量不夠,也就造成了刺殺行動的徹底失敗。

  • 17 # 司馬長史

    提到荊軻,他一直被世人冠以忠君愛國,為了國家大義願意付出一切的仗義之士。殊不知他只不過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書生而已。

    秦王嬴政還未統一天下前,在咸陽宮廷就發生了一起的行刺事件,這件事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議論。話說當日燕國的太子丹命荊軻作為赴秦使者前往秦國對秦王做一場刺殺行動,不僅沒有成功將嬴政殺死,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這場行刺最終還是一失敗告終。

    那麼作為使者理論上應該是做好充分的準備為什麼荊軻還會失敗呢?有人說他就是一個只會讀書的呆子,對於劍術一竅不通,和武功高強的嬴政相比,二人根本就不是同一個級別上的;也有有人說荊軻人少不敵眾,沒有勝算,對於失敗的原因時至今日大家依舊眾說紛紜。但如果讓荊軻自己描述當天的行為,估計他會用這次的計劃目的是“劫秦”而不是“刺秦”。根據一些歷史文書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荊軻直到自己的死亡前夕,才在失去行動能力後用匕首投向秦王,可見心思從未在此。自己還斜倚著大殿的柱子指著秦王政罵道:我之所以沒有成功刺殺,是因為我希望劫持秦王,得到與秦國的盟約再回國覆命。

    事實上,荊軻對行刺之事感到懼怕。當他知道太子丹給他下達的任務的時候,他可是考慮了很久思量再三才答應。而且領刺殺任務以後,他內心膽怯一直沒有行動的打算更是以此作為藉口向太子丹多要了兩個條件,可見其居心叵測。

    作為這場刺殺計劃的主謀,為了能夠提高方案的成功性,太子丹給荊軻提供了兩種方案“劫秦王”和“刺秦王”當後者失敗的時候再假借劫持來詮釋自己的行為。但荊軻一開始就沒有抱著和秦王同歸於盡的決心。在行動過程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出劫持秦王,逼迫秦王向太子丹退還被侵佔的土地。

    這樣的行動一開始就註定是失敗的,只因這次行動的目的,和太子丹的原意大不相符。不是刺殺,而是劫持,為了一紙隨時都會被撕碎的保證書。但事實上荊軻的改變並沒能讓秦王信服,反而還被人亂刀砍死。他這一生沒有刺客的果斷,也沒有像死士一樣必死的決心,論劍術也沒有過人之長,這場計劃也不過是一場笑話而已。

    在太子丹的眼裡,荊軻其實與毒匕首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供他達成目的的工具。自己的鮮衣怒馬與佳人,都只是做交易的代價。兩人之間談不上任何信任可言。荊軻在秦國的表現。比起其他先秦刺客獻身時的壯烈自殘,他在全過程中都沒有迸發出熱情和幹勁。其謀劃和進貢都是冷靜有餘而決絕不足,放過了圖窮後的直接刺殺機會,所以這樣的行動一開始就註定是失敗的。只因此行的目的,不是刺殺,而是劫持,為了一紙隨時都會被撕碎的保證書。但現實很殘酷,荊軻始終沒有能夠成功入秦,反而還被人亂刀砍死。他這一生沒有刺客的果斷,也沒有像死士一樣必死的決心,論劍術也沒有過人之長,這場計劃也不過是一場笑話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您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