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8
回覆列表
  • 1 # 心裡喊了聲爸

    姜維也算厲害了。起碼一個計策搞死了三國後期兩個大才。蜀國亡了也不是他的錯。鍾會還被他堵在關口。但是問題是他沒有諸葛亮那權威,諸葛亮活著時候能鎮住劉嬋,使得有些小人雖然搞掂小動作但是不敢過分。姜維不同,真不住朝廷只能自己領兵在外。至於鍾會鄧艾姜維三人能力究竟誰更強那無從比較了,差也不會差太多。最後復國失敗了自殺也算忠義了。為了報答知遇之恩,為了自己的理想奮鬥著,是個值得敬佩的人。至於說劉嬋投降是為了百姓,我就不說你傻逼了。

  • 2 # 老夥計162720415

    姜維文武雙全可算三國頂級大將,但生不逢時,遇到了司馬昭鍾會鄧艾等頂級大將。又兵弱將微國力空弱,又有拖後腿的奸臣,只有兵敗身亡的出路。

  • 3 # 北冥黃花魚

    三國後期,魏強而吳蜀弱。東吳沒有北伐之意,而悉數則繼承劉備諸葛亮興復漢室志,以弱攻強。另外,或許阿斗並沒有三國演義中那樣扶不上牆,但不可能是一個奮發圖強的有為之君。

    因此基於兩以上兩點大的背景,以弱攻強,庸君主政,姜維作為軍事統帥,繼承劉備諸葛亮之志,執意北伐。可以說在這樣大的背景下,任何人都不可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姜維雖然不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將領,但其忠貞之志和綜合能力卻非常值得稱道,是三國曆史上是難得的人才,“幼麟”的外號也十分中肯,如果生在三國早期的亂世,或許其取得的成績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 4 # 叢中笑6603

    姜維乃諸葛丞相在天水一戰中收取的一員良將,諸葛丞相以姜維有智有勇,將自已一生所學傳授於姜維,希望他在自已去逝之後能帶兵繼續北伐和守護蜀國的基業。

    姜維沒有辜負諸葛丞相的委託,竭盡全力,為蜀國而戰。然,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他不是劉備舊臣,故朝中無根基,營中無勢力,盤根錯節之處,難以使展全力。

    二,兵少將寡,後面制掣甚多,不象諸葛丞相在時,掌全國之力。

    三,文武不和,姜維欲北伐,朝中反對聲沉重,牽制面頗深

    四,畢竟姜維自已道不深,謀不透,既無諸葛丞相之能,又沒有高人在左右幫助,孤家寡人,難以成事也。

  • 5 # 野草的沉思

    姜維是三國後期蜀漢第一名將。他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為蜀漢奮力拼博,在歷史上留下了光彩動人的篇章。

    姜維是甘肅天水人,原是魏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臨天水關,經過交鋒,姜維歸降蜀漢。諸葛亮非常器重他,將之視為自己的學生和接班人。

    姜維初戰,便遇上了趙雲。趙雲是三國頂級戰將,此時雖已年近七旬,猶力斬韓德等武將,勇武不減當年。但與姜維交戰,卻難分勝負,且姜維仗著年輕,越戰越勇。令趙雲暗暗吃驚。經此一戰,姜維的英雄形象躍然世上。

    在諸葛亮和蔣琬費禕相繼去世後,姜維成了蜀漢的軍事統帥。為了繼承和實現諸葛亮的遺志,他連續發動了九次北伐,創造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尤其是在鐵籠山一戰,他兵敗隻身逃跑,箭矢盡失,只剩一張弓。魏國_名將郭淮緊追不捨,他虛張弓射郭淮,如此再三。郭淮知姜維無箭,以箭射姜維。姜維閃身躲箭,伸手將箭接住,返身回射,將郭淮射死。一這堪稱是神來之筆!

    然而,儘管姜維智勇兼備,無奈蜀魏實力相差太大,蜀國兵微將寡,又有宦官黃皓在背後掣肘,而曹魏方面先後有司馬懿父子和鄧艾、鍾會等一些傑出人才,姜維北伐終歸失敗。到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投降以後,姜維仍想力挽狂瀾,挽救蜀國。他假裝投降鍾會,策動鍾會造反,想借此使蜀復國,用心實在良苦。但由於機密洩露,魏軍譁變,功敗垂成。姜維與鍾會、鄧艾同歸於盡。

    姜維和諸葛亮一樣,儘管北伐未能成功,但他們那種為國家奮力拼爭,不死不休的精神,是可歌可泣,光耀千古的。

  • 6 # 甲申十七年

    234年諸葛亮去世後,接替他主持蜀國國政的蔣琬、費禕,包括董允,都選擇了與諸葛亮不同的一條道路,那就是放棄之前北伐的國策,開始休養生息,對外防禦為主,對內恢復國力。

    姜維深知,自己作為降將,所能擁有的大義名分只能來自於諸葛亮的政治遺產,因此他是蜀國不折不扣的“鷹派”,他需要戰爭來獲取朝廷上的話語權。他不同於蜀國固有的元老派、荊州派和益州派,戰爭也只有戰爭,才能給他帶來政治上的地位。

    246年蔣琬去世,費禕接任大將軍,姜維在他手下被壓的很死,用兵最多萬人,處於半雪藏的狀態。

    249年,姜維攻打魏國的西平郡,這次戰鬥中姜維俘虜了魏國的中郎將,名字叫郭脩。

    關於這個人,名字始終存疑。《三國志·蜀書》中稱之為郭循;而《魏書》中則稱之為郭脩。考慮到後面裴松之注《三國志》時也採用了“郭脩”的說法,而且蜀國不置史官的事實,這裡就統一用郭脩了。

    郭脩投降姜維之後,非常匪夷所思的短短几年如火箭一般崛起,到了253年,他已經是左將軍了。

    左將軍這個職位,在蜀國有著特殊的含義。之前馬超、吳懿、向郎任過左將軍,而在他們之前,他們的老闆劉備也是漢朝的左將軍。後代宋朝趙光義,在登基前是開封府尹,他當皇帝之後的北宋一代所有開封府尹,前面都要加上一個“權”字,以示自己不敢和皇帝當初的官職一樣。“左將軍”這個職位雖然在蜀國不用加上“權”,但肯定是非心腹之人不會擔任的。而郭脩一個降將,居然也擔任了左將軍,這裡面一定有問題。

    253年,蜀國大將軍費禕離奇的死了。

    說“離奇”,是因為費禕是在一場酒會上被一個人刺殺了。而這個人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老朋友——郭脩。

    253年正月,蜀國舉辦歲首大會,就是春節聯歡晚會的意思。費禕召集所有重臣一起喝酒,身為左將軍的郭脩也在受邀之列。席間費禕酒醉,郭脩趁其不備一刀刺去,費禕當場身亡。

    然而此事背後的疑點卻非常多,並都隱隱指向一個人,他就是——

    首先說郭脩的官職。前面提到了,左將軍這個名號在蜀國非常特殊。馬超是有歷史特殊原因,封一個主公之前的官職以籠絡馬超;吳懿是劉備吳皇后的哥哥;向朗是諸葛亮死後穩定朝廷的人物,他們是左將軍,而郭脩何德何能也能並列呢?而在當時的朝堂上,可以任命這樣高官的人物就三個,分別是劉禪、費禕和姜維。

    第二,《三國志·蜀書》中說,姜維“陰養死士”。是不是非常的辣眼睛毀三觀?在我們的理解中,只有司馬師這樣性格陰鷙的人才養死士,沒想到濃眉大眼的姜維居然也幹過。

    而什麼叫死士?

    郭脩刺殺費禕後被俘,然後被秘密處死,死前供認自己乃魏國奸細,陰謀刺殺蜀國重臣。然而這樣的人物,幹下這麼驚天動地的事,留下這麼大有文章的口供,居然就被處死了。

    這就是死士!

    第三,有關郭脩是魏國奸細的說法,其實完全經不起推敲。費禕遇刺身亡是253年的正月,而魏國那邊到了這一年的八月才由曹芳下旨追封郭脩。如果這事真的是魏國策劃的,那麼沒必要要等待半年的時間才昭告天下。當蜀國宣稱自己的大將軍被魏國刺客刺殺後,曹芳和司馬師都挺莫名其妙的,互相問“牛逼,是不是你乾的?怎麼也沒和我說一聲呢?”

    第四,一件事情的既得利益者就是它的最終推手。這樣的結論大家都不會有異議。費禕死後,同年三月,姜維就親帥數萬人配合吳國的諸葛恪北伐魏國。這次北伐,讓他獲得了“督內外軍事”的全國最高軍事權力。此後直到258年,每年都有他率領數萬大軍的記錄。被雪藏多年的姜維終於得其所願,躍躍欲試了。

    結合上面的四點內容,再加上對費禕、姜維矛盾乃至蜀國國策的分析。所謂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在費禕遇刺的事件上,姜維是最值得懷疑的人物。事情的真相或許是這樣的,姜維在249年開始佈局,所謂魏國西平郡的中郎將郭脩的說法根本就是子虛烏有,這個人就是他的一個死士,死士郭脩的目的則是在恰當的場合幹掉與姜維意見相左的費禕,為姜維獲得兵權鋪平道路。

    之後,姜維就如脫韁的野馬一樣開始放飛自我。從253年到262年,9年時間姜維進行了7次北伐。他高舉“武侯遺志”的大旗,北伐也確實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政治聲望,甚至直到今天,姜維在大多數人心中仍然是一個孤獨的戰士的形象。

    不過時期需要聯起來看。

    262年,姜維在進行了最後一個北伐後為什麼躲到甘肅?為什麼全國都一致要求換掉姜維?鍾會為什麼伐蜀?其實這裡面都有姜維的野心,甚至鍾會伐蜀也是和姜維的驚天陰謀,一個人啊,為了獲得自己的政治權力其實是不擇手段的。

  • 7 # Movie喵星人

    品質高潔難全忠孝

    才兼文武難覓機運

    忠勤王事難得英主

    死得其所難論公道

    終其一生,伯約是一個生活在道德困境中的人,他本人清廉樸素,不愛良田美妾,家財俸祿隨手分與士卒下人,極有節制。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愛惜自己羽毛的人。

    但據孫盛在《雜記》中記載 “初,姜維詣亮,與母相失,復得母書,令求當歸。 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雖然寥寥幾句,就徹底了斷了慈母故鄉的一切種種,想必對這個二十來歲,品質高潔的年輕人,不會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吧?伯約畢竟不是元直,雖然他可以做元直他人也不至於苛責。但他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他是一個品質高潔的人,卻更是一個抱負遠大的人,他懷著和他老師同樣的夢——“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理想主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忠於理想的代價就是破棄孝道,並承受一切由此而來的道德上的指摘。其實,我總感覺武侯對他的認同,絕不缺少對他與自己相通的理想主義情懷的認同。武侯初逢二十七歲的伯約,正是自己當年三顧茅廬出山的年紀,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是否會讓遲暮的丞相回憶起自己在起南陽的桑樹,臥龍崗的遲遲夕陽,還有自己昔年豪情滿懷現在卻日益遠去的夢想?雖然最後事實也證明了,儘管師徒緣分只有短短的六年時間,伯約最終也沒有辜負孔明對他能力品質的看重和認同。

    終其一生,伯約也是一個欲求機遇而不得的人,這決定了他一生的壯志難酬。首先,關羽失荊州使得《隆中對》已成為畫餅,北伐因糧道轉運困難幾乎已經不可為之。其次,伯約並非武侯,內廷外朝尚有各種掣肘。最後,僅有的幾次機會,也如浮光掠影,一閃即逝,我覺得呂思勉先生《三國史話》中說的很公道:“……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總理國事的是蔣琬;中七年是費褘;後十年是姜維。蔣琬、費褘手裡,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維屢次想大舉,費褘總裁制他,不肯多給他兵馬。費褘死後,姜維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無大功,而自己國裡,反因此而有些疲弊。當時很有反對他的人。後來讀史的人,亦有以蜀之亡歸咎於姜維的用兵的,其實亦不盡然。”又云:“從魏齊王芳之立,至於高貴鄉公的被弒,其間共計二十一年,即系入三國後之第二十一年至第四十一年,正是魏國多事之秋,蜀漢若要北伐,其機會斷在此間,而其機會又是愈早愈妙,因為愈早則魏國的政局愈不安定。然此中強半的時間,都在蔣琬、費褘秉政之日,到姜維掌握兵權,已經失之太晚了。所以把蜀國的滅亡,歸咎到

  • 8 # 用已在

    宋朝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在《劍門感蜀亡事》寫道:自惜英雄有屈伸,危機應變亦逡巡。陰平穹寇非難御,如此江山空負人。

    這首詩寫的是姜維在蜀漢和曹魏最後一場戰爭,姜維兵敗蜀漢滅亡。詩中陸游將姜維看成是英雄,為了國家的生死存亡,為了不辱使命,能屈能伸,希望將來可以恢復大業,只可惜英雄氣短。

    歷史上傳言姜維帶領蜀漢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

    承繼師命,開啟北伐

    姜維的北伐是從諸葛孔明承繼而來,關於諸葛亮一生中"克復中原,光復漢室"的宏偉目標相比已是婦孺皆知。諸葛孔明生前的那些北伐,雖然名氣很大,場面很隆重,客觀地說幾乎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果。殫精竭慮的諸葛亮也因為操勞過度累垮身體,建興十二年(234)已經五十四歲的諸葛亮,終於在最後一次北伐過程中病情惡化,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離世後,姜維作為得意門徒深受器重,臨危之際接過的諸葛亮的遺願,開啟艱難的北伐之旅。,光復中原。他在諸葛亮死後於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這二十多年之間,曾參與主持了十一次北伐。

    主政蜀漢軍務,北伐十一次

    延熙元年(238)至景耀六年(263)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姜維共帶領蜀漢軍隊進行大大小小的十一次北伐之旅。

    延熙元年(238),姜維首次北伐,以蔣琬駐紮漢中,偏師出隴右,和曹魏在南安對峙,無功而返。南安是涼州下設的郡(甘肅隴西、武山縣附近)

    延熙七年(244),曹魏主動討伐蜀漢,姜維、費禕、王平聯合抵禦挫敗曹爽,準確說這是一次防禦之戰。

    延熙十年(247),為掩護胡人歸降,姜維出兵接應與前來阻攔的魏軍在洮西交戰(甘肅洮水)。

    延熙十二年(249),姜維發兵雍州,魏軍郭淮與陳泰抵抗失敗,蜀漢攻佔曲城後,進兵洮城被鄧艾挫敗,蜀漢撤退。洮城(甘肅臨潭西南)。

    延熙十三年(250),蜀羌聯合攻打洮西,難分勝負雙方各自退兵,洮西(甘肅洮水)。

    延熙十六年(253),費禕遇刺死亡,姜維一人獨大,立刻北伐打到南安(甘肅隴西、武山縣)。

    延熙十七年(254),曹魏朝廷司馬師專政人心動盪不安,姜維看藉機北伐。一舉打到河關、臨洮隨即退步,河關、臨洮(甘肅臨夏與岷縣附近)。

    延熙十八年(255),曹魏司馬師病死。蜀漢發兵攻佔到狄道城(甘肅臨洮縣)。

    延熙十九年(256),姜維再次出兵北伐,蜀軍與魏軍大戰段谷(甘肅天水)。

    延熙二十年(257),姜維再出兵攻打秦川,走到芒水是強攻不下,只好撤兵作罷撤兵。芒水(陝西周至)。

    景耀五年(262,最後一次北伐,姜維帶領蜀軍攻入洮陽,與鄧艾死磕侯和,蜀軍缺少糧草供應而失敗。侯和(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

    透過以上姜維的十一次北伐經歷可以看出,打的最遠的一次是延熙十八年(255)第八次北伐,蜀軍一路上士氣高漲打到狄道城(今甘肅臨洮縣)。

    臨洮縣古代稱為狄道,今天是甘肅省定西市的一個縣城。大概位置是甘肅省中部和定西市西部,因黃河上游最大一個支流洮河流經此地而得名。《漢書·高後紀》,高後七年(前181)"匈奴寇狄道,略二千餘人",東漢遂改為狄道縣。

    此處歷史悠久,自古就是兵家要地。秦獻公元年(前384),秦國消滅西戎部族設定狄道縣。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重新化設為隴西郡,狄道設為郡治。經過漫長的歷史程序,狄道一直被完整地儲存下來。由於此處在西部邊陲,一直都是中原漢文明和少數民族遊牧文明的彙集地,經過塞北三朝、元朝、清朝的經營,使得狄道民族種類更加多元化。

    臨洮也正是由於特殊的歷史經歷,呈現出多民族雜居的特點,進而表現出文化多元化,每年這裡都會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包括花兒、拉扎節等等。戰國秦長城西起臨洮,足足有五十公里的長度。同時,臨洮文物遺蹟非常繁多,其中馬家窯文化、寺窪文化、辛店文化全部都出自此地。

    透過姜維一生中的十一次北伐經歷,雖然身負使命,志在匡扶漢室,但漢末三國亂世人心思定,老百姓飽受多年的戰爭之苦,早就厭倦戰爭帶來的妻離子散、流離失所。

    即使姜維傾盡全部的心智和體力,最終難以逃脫屢屢失敗的結果。

    後人佩服姜維,更多的是他身上那種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責任感,反過來想姜維的失敗也是歷史的必然。狄道成為姜維北伐路上最遠的一站,只能說英雄氣短,天時不與,但卻是蒼生之福。

  • 9 # 堅強的蛋哥

    我認為姜維是一代英雄,很多人都說諸葛亮和姜維窮兵黷武,但我認為他們為的都是一個承諾,一個責任,諸葛亮受劉備知遇之恩,姜維受諸葛亮知遇之恩,他們在劉備,諸葛亮臨終時都許下諾言北上伐魏,可定中原,可以說,別人可以不戰,但他們卻不得不戰,明知事不可為而為之,只為遵守當初的承諾。另外,我對姜維的看法和諸葛亮差不多是一致的,如果不出兵伐魏,那麼蜀國在休養之時,魏國亦在休養,兩者相比,蜀國在休養之後自然強大,但九州之地的魏國肯定會更強大,其實力差距必然越拉越大,而且隨著時間流逝,可用之人多以逝去,數年之後恐怕蜀國再無強將守城,魏國一來,勢如破竹,蜀國縱有險要之地,恐怕也難守住,姜維諸葛亮多次伐魏,除卻一份責任外,也可能是為了以守為攻,使魏國不得安定,延長魏國的發展時間,另外,北伐之敗,還有原因就是道路難行,糧草不濟,又路途遙遠,故不得不退。而且,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絕不能將過錯,失敗之因,歸於一人之身。姜維乃魏國降將,在朝中無人支援,但仍不言棄,謹遵諸葛亮遺言,以一人之力頂住朝中壓力,九伐中原,從無退卻,最後蜀國一滅,扔想以一人之力復國,雖未成功,可見其心。雖然我不知道歷史上劉禪是否明君,但還是要引用三國演義中衛酄的一句話:‘蜀國之滅,非將軍之最,實是後主無道而致啊’。姜維一生為蜀,不負諸葛亮之遺言,我認為他是一名君子,一位英雄

  • 10 # 禁街虎1

    麒麟兒空有其名,卻沒做出麒麟之事。

    麒麟,百獸之首,能力絕對不是阿貓阿狗能比。可惜,姜維生不逢時,修行不夠,本事沒有完全學到,諸葛丞相就薨了。其後,面對曹魏和司馬氏輪番進攻,最終不敵。

    看看姜維的成長之路,可謂多災多難。

    身為魏將,助馬遵守天水,中計投降。降將這一身份實在不怎麼好聽,要不是諸葛丞相收其為徒,估計他的處境不如夏侯霸。就算是徒弟也有厚薄,白帝城劉備託孤,劉備、諸葛亮身邊跟隨的是馬謖,而不是麒麟兒,這略顯尷尬。

    諸葛亮北伐第一戰,街亭,又是馬謖去守,沒姜維什麼事兒。咱拋開勝敗不說,同是鍛鍊徒弟,姜維成了候補,可見姜維之才並不被諸葛亮完全認可,其只能作為儲備人才存在。在神經敏感的政界,這無疑會把姜維的地位直接定位,拉低不少。就像袁術一樣,你再牛逼也是小媽養的。

    諸葛亮幾次北伐,基本未聞反對之聲,輪到姜維繼任大將軍,北伐之路坎坎坷坷,並不順利,很多同僚並不看好北伐,出言阻止者很多。可以想見,當時的姜大將軍承受多少壓力!

    總算出了門,可是所遇對手一個比一個強,姜維又沒有諸葛亮的本事,破敵乏術,大敗不斷,損兵折將。即使在鐵籠山射死魏都督郭淮,自身也損失極大,算不得功勞。和鍾會,鄧艾交鋒,更是舉步維艱。總算取得階段性勝利,又被黃皓陷害,無奈屯田沓中。此時更能看出姜維地位。諸葛亮兵敗街亭,雖主動請降三級,卻仍行丞相事,姜維雖經查實並無謀反之意,卻要躲去種地,當了一回農業部長,可見他的道行不夠,無法和朝中敵對勢力作鬥爭。雖然手腕也算夠鐵,但是不足以和不同聲音抗衡。

    如果姜維早生幾年,又恰巧是劉備發展時期,那麼他得到重用的機會會大大增加,可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改變不了。姜維被歷史的車輪帶著向前走,最後做了一位悲情英雄。

  • 11 # 上海市老徐

    姜維,用一句話表達—— 他是諸葛亮親自提名、培養的接班人。

    姜維加官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那年二十七歲。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是:姜伯約對時事盡心盡力,思慮精密,我看他的長處,連永南(李邵)、季常(馬良)等人都比不上的。這個人,是涼州第一等人才啊!姜伯約對軍事很有領悟力,他既有膽色義氣,又深深懂得兵法的意理。這人心存漢室,而才氣比常人高出一倍。

    後來姜維被改任為中監軍徵西將軍。諸葛亮死後,蔣琬升任大司馬後,用姜維作司馬。十九年,升任大將軍。姜維大致上是有文才武略的,他的志向在建立功名,因而隨便調動軍隊。他的判斷力不夠周密,落得斃命的結局。老子曾說,治理大國好像煎小魚一樣,不可隨便去擾亂翻動它,何況是區區一個蕞爾蜀國,哪裡經得起頻繁擾動呢?

  • 12 # 家是最小國

    姜維是一個有才能的將領。雖然沒有諸葛亮的本事,但也是蜀漢後期的的中流砥柱。國之柱石。擎天一柱。可是蜀漢後期政治腐敗,國力貧弱,任你諸葛孔明在世已不能輔助長久,何況姜維。可是,姜維忠於漢室,諸葛亮畢生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既要能臣,更要忠臣。姜維雖然和三國時期的頂級人物有差距,但其綜合能力在蜀漢政權當中確實出類拔萃。諸葛亮曾經說姜維強於李邵、馬良,屬於“涼州上士。”姜維人品很好。郤正認為姜維位處高官,但卻不好女色,為人清廉。總得來說,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知道劉禪投降了,但也沒有忘記復國。更是用計殺掉了鄧艾和鍾會,可是最後太可惜,復國無望,拔劍自刎,英雄啊。正史中的姜維和演義中的姜維畢竟有所差別,演義中說姜維是自殺,死後被魏兵挖心,發現心如雞卵,曹魏給予了厚葬的待遇.可是三國志中記載,姜維是假投降被識破之後,被魏兵所殺,被挖心.似乎也沒有厚葬的說法.姜維在文學上有著獨特的才能,在漢魏晉的文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作品如《蒲元別傳》等。

  • 13 # 臣默讀歷史

    姜維是三國蜀漢名將,首先,是能力問題。姜維可不是諸葛亮, 整個三國也找不出來第二個諸葛亮了;其次,軍事家各有各的風格。姜維不同於諸葛亮,諸葛亮喜歡一正一奇,以正為主,以奇勝之,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所以,諸葛亮這樣如同伍子胥一般留有後路的風格,很少吃到太大的敗仗。姜維不同,姜維喜歡奇兵突出,風險嗜好者。這就是根槓桿,如果贏了,那就是莫大的好處,輸了,你陪的籌碼當然很多。姜維的能力有限,對手又是如此強大,自然敗多勝少。

    最後,將失敗全部歸咎於姜維,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姜維和諸葛亮相比,多了太多的掣肘了。別的不說,諸葛亮去世後,雖說留有兵權給姜維,可是,蜀國和姜維平起平坐的大有人在。在費禕、蔣琬面前,姜維只有服從的分。

    所以,縱觀姜維的北伐,時間跨度都比較大。試想,如果有人一直在你身邊嘮叨,你能夠做好什麼事情呀!

  • 1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我相信,很多三國迷內心中最敬仰的武將不是橫勇無敵於天下的呂奉先,不是“英名震於華夏”義薄雲天的關雲長,也不是“七進七出”威名赫赫的白馬銀槍趙子龍,而恰恰是悲劇告終的蜀漢大帥姜維姜伯約。

    漢末三分是個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充滿了挑戰、競爭、陷阱,危機四伏,但也同時充滿了機遇,有準備、有能力的人能夠一展才華,邁向成功。

    那麼什麼是成功,什麼又是失敗呢?

    古往今來,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過信仰和追求,有過志向和夢想。而在殘酷現實的摧折和挫磨之下,我們的底線逐漸後退,信仰逐漸消失,美好的理想也成為幻化的泡影,只存在於心裡最隱蔽的深處;也有一些人,堅韌而執著,為了理想付出一生的熱情,即使在前進路上荊棘叢生、屢遭挫敗也百折不回,堅剛不奪其志。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總會有人走向巔峰,總會有人在征程中倒下。絕大多數時候,決定我們能否實現理想的並非是自己的意志,而是命運,這就是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所以說,成功,並不是要你與別人相比較,而是要你成為最優秀的自己。一個堅執自我的信念和理想,併為之而終身努力奮鬥的人,永遠都不會失敗。

    姜維就是這樣一個人。

    做為一名武將,姜維其實是個非常完美的楷模:他“為臣至忠”,為蜀漢江山奮鬥一生,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甚至生命;“事母至孝”,為了母親的安危不惜以身涉險;“從師至敬”,不僅繼承了諸葛丞相的韜略和才華,更繼承了先師一生未盡的理想;“為公至廉”,生活儉樸,身無餘財,所有因戰功而獲得的賞賜都投入到軍隊和士卒身上,“隨手消盡”。

    論武藝,姜維並不在三國武力排名榜上的前列;論智謀,比他更精於算計的比比皆是;論戰功,他也沒有那麼輝煌和震撼;論將略,比他擅長指揮的也不在少數。但要綜合能力,在三國時代,能文能武能治軍,有勇有謀有膽魄,即能上陣單挑,又能運籌帷幄、統帥三軍的還真沒幾個人能比得上姜維。他確實是個優秀的帥才。

    武藝與魏延相當;帥才與張遼相近;論氣節不亞於張任;論政略不低於魯肅。姜維是個全才式的人物。死在姜維手上的曹魏大將並不少,如郭淮、徐質、鍾會、鄧艾父子等,完全可以稱得上曹魏最為頭痛的敵人。

    姜維統兵作戰,有勝有負。蜀漢的最終覆滅他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我們必須要考慮到時代的變遷和敵我雙方實力的巨大變化。劉備時代,蜀漢新建,朝氣蓬勃,文武人才薈萃,後援強大,魏延獨鎮漢中有足夠的後援為支撐,所以能夠“拒敵於外”,穩守不失;諸葛亮時代,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內外合一,力量凝聚,所以敢於屢次北伐,以攻為守,掌握戰略主動權;而到了姜維時代,敵方國力漸盛,軍力強大,蜀漢內部權力紛爭,處處掣肘,能夠提供給姜維的實力大大不足。

    蜀漢只有姜維一人有統兵之才,而曹魏方面,老將有郭淮,壯年如陳泰、夏侯霸,後起之秀又有鄧艾、鍾會,他們對姜維的戰略戰術的風格特點可以精心地鑽研琢磨,細緻分析,有針對性地採取對策。而姜維在絕對劣勢的國力、將力和兵力的狀況下,仍然能夠盡展其才,打得風生水起,打出一個精算師的水準來,放眼三國,又有幾人?

    即使是在成都已降,內外交困的危境中,姜維仍然能夠巧施妙手,“二桃殺三士”,將敵軍兩名主帥送入死地,給曹魏以重創,幾乎翻盤成功,將曹魏拖入萬劫不復之境。這樣的堅韌詭譎的奇謀豈是尋常武將所能想得出來的?

    毋以成敗論英雄。無論武藝、才略、品格還是意志,姜維都足以當得起“英雄”二字,值得我們由衷地崇敬。

  • 15 # 鹿師傅閱史

    姜維是諸葛亮軍事遺訓中的敗筆

    姜維投降蜀漢以後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得到丞相諸葛亮的賞識,因此晉升很快,他本人也秉承諸葛亮遺訓積極組織北伐,蜀漢滅亡後復國失敗選擇盡忠。就從個人忠心和人格魅力來看並無缺陷,不過從諸葛亮臨終的軍事遺訓中來看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敗筆。

    (一)、諸葛亮本想培養姜維成為將才而非帥才

    諸葛亮在世時任蜀漢丞相,姜維官至中監軍徵西將軍,在擔當將軍這一角色時頗有建樹,證明他確是可塑之才所以諸葛亮一直有意栽培其成為名將,不過諸葛亮對姜維的培養計劃也僅限於此。從臨終前諸葛亮對後世進行安排來看,文職行政方面遺言可由蔣琬、費禕等人擔任,證明這些人並非等閒之輩,應在諸葛亮生前就有意栽培他們繼承相位;僅僅在武官軍事方面安排姜維繼任並遺言“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諸葛亮有意區分文、武繼承者而不是遺言把姜維委任為文武兼備的丞相,一方面反映出他對繼任者蔣琬、費禕、姜維等人能力持懷疑態度,另一方面也有分權制衡的想法,只有文武互制、相互彌補才能保證自己死後各項政策始終得到貫徹與執行。可見諸葛亮本意就是想培養姜維成為將才而非帥才,但後來情況陡變超出了他的規劃。

    (二)、姜維奪帥時無人能治

    諸葛亮臨終時已經對魏、蜀兩國對峙形勢和蜀國情勢有明晰的判斷,制定下修養生息、戰略防禦為主的既定策略,故此他逝世後指定老成持重、文職出身的蔣琬、費禕相繼主政,“孔明曰: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費文偉可繼之......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蔣、費二人均皆任大將軍駐漢中主政,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們基本能貫徹諸葛亮既定的軍事防禦方略,尤其是在漢中防務問題上嚴格遵循諸葛亮時期的策略——堅守外圍、防魏入寇,多次挫敗魏國來犯。而此時的姜維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以丞相遺訓繼承人、北伐繼承人自居並積極實施出隴西的北伐行動,只因為蔣琬、費禕不予支援而屢遭失敗,對姜維的屢屢失敗費禕曾開導他:“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這無疑是對姜維主持的北伐軍事行動進行全盤否定,更激化了姜維與費禕的矛盾。費禕駐漢壽時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費禕死後姜維便作為接受諸葛亮遺言、遺訓的唯一在世人,開始一路扶搖直上無人能制,這是諸葛亮不曾想到的事情。後來姜維甚至為北伐不惜孤注一擲、大肆變更諸葛亮既定的戰略防禦策略。

    (三)、姜維奪帥後犯下致命戰略失誤無人匡諫

    姜維在延熙十九年升為大將軍,主政後積極組織北伐行動,從表面上看是遵循丞相北伐遺訓,實際上卻大肆變更諸葛亮既定的漢中防禦策略,無視蜀弱魏強的客觀事實採取了“斂兵聚谷”的策略開展軍事冒險行動。姜維認為漢中兵力分散屯駐而多無戰事,不如將兵力進行集中使用以解決兵、糧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可以大舉北伐、一方面漢中有警又能快速馳援。不過他沒有意識到正是各個關隘都有蜀兵屯駐把守才能有效延緩、阻礙魏軍攻入漢中腹地,為北伐大軍回援漢中贏得了時間,這是諸葛亮屢次北伐卻從不調動這些分散屯駐的兵力根本原因。姜維一反常態的“斂兵聚谷”收縮防線犯下致命戰略失誤。從姜維北伐仍屢屢受挫於魏國的堅城之下來看,“斂兵聚谷”的北伐並未取得理想效果。而魏國針對姜維的策略,一方面派鄧艾牽制屯駐沓中的姜維兵團主力,一方面鍾會大軍長驅直入漢中,姜維回救不急只能退守劍閣,漢中屏障完全喪失,至此諸葛亮生苦心經營的漢中防禦體系全盤崩潰。姜維在劍閣與鍾會大軍對峙時,鄧艾軍又偷渡陰平攻陷成都,滅亡蜀漢。姜維主政後蜀漢的速亡也的確是諸葛亮不曾料到的。

    (四)、總結

    由此可見,姜維“從將到帥”實際上是突破了諸葛亮原先設定的培養計劃。費禕被刺後姜維無人能制,而官至大將軍的姜維無視蜀魏兩國的國情實際,擅自更改既定的戰略防禦國策、實行軍事冒險性質的北伐,這都是諸葛亮不曾料到的,最終姜維“斂兵聚谷”計劃失敗,魏國鄧艾偷渡陰平攻陷成都、滅亡蜀漢。所以只能說姜維是諸葛亮遺訓中的一個敗筆。

  • 16 # 春光寧美

    姜維步諸葛亮後塵,立志北伐,執迷不悟,自不量力,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姜維獨木難支,雖然文武雙全,面對強大的魏國也是強弩之末!劉備培養的兩員大將;魏延,李嚴,都被諸葛亮邊緣化了!諸葛亮核心群只有蔣琬費禕,馬謖姜維楊儀!占人和的蜀國並不和。面對劉禪寵信的大太監黃皓!姜維十分忌憚!諸葛亮在世也沒敢把黃浩怎麼樣了!用水靜先生的一句話總結諸葛亮和姜維;雖得其主,不得其時!空勞一番心血!

  • 17 # 椿樹

    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這裡說的道理當然是對的,作為和姜維同時代的蜀人,陳壽完全有資格做出這樣的評價。不過問題是,姜維本來就是一個戰將型人才而非諸葛亮那樣的全能型選手,要他做出非常全面的規劃是不現實的要求。事實上,如果不是費禕突然遭到魏國降將的刺殺,費主內,姜主外這樣的體制還會堅持很久,這樣一來,姜維的對外用兵自然會遭到很強的掣肘。”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而此前姜維北伐的最大規模不過萬人。這樣當然可以大大延緩蜀國滅亡的時間,但卻無法阻止這件事的發生。大廈將傾一木難支,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天才尚且有左支右絀之感,那麼本來就不長於政治的姜維只能透過主動進攻來維持威望也就可以理解了。姜維的軍事能力不弱,如果諸葛亮的用兵有90分,那麼姜維拿個80分應該沒有問題。但是他過於桀驁自負,不善於聽取他人意見,用兵也比較急躁,這除了個人性格因素之外,也由當時的軍事形勢決定,蜀國是耗不起的。在和鄧艾、陳泰的長期交戰中,雙方都有很精彩的表現,姜維有洮西之戰的輝煌戰績,也有上邽會戰這樣的慘敗。總體而言,姜維的表現是略遜於鄧艾的,但是雙方基本在一個檔次上。至於最後的防禦戰,其實姜維已經做到了最好,鍾會在姜維構築的正面防禦體系之下幾乎已經要撤退,但鄧艾賭博式的偷渡陰平取得了成功導致戰事逆轉,要不然這次伐蜀幾乎又將演變為數年前曹爽的那次無功而返。這就只能歸結為天數了。個人品格上,姜維基本沒有可以指摘的地方,後來入晉的蜀國官員卻正(就是教阿斗說話的那個)對姜維十分懷念,曾寫文回憶他節約好學的事蹟。對於傳統儒生而言,可能不認同姜維的窮兵贖武,但是對他的人品還是讚許的。鍾會曾經評價道:”以伯約比中州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諸葛誕、夏侯玄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名士,可見姜維的人格魅力。

  • 18 # 燭輝永存

    有人說,三國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呂布的勇,徐庶的孝,曹操的奸,孔明的智,劉備的仁,仲達的忍,關羽的義,孫權的術,魯肅的謀,趙雲的忠,張飛的悍……

    然而,在眾多三國人物中,我卻獨愛姜維。

    姜維,字伯約,天水人也,文武雙全,智勇足備。

    趙雲引五千兵,徑投天水郡城下,恰待攻城,挺槍躍馬直取趙雲,戰不數合,趙雲因敗兵奔走,虧得張翼等接應而得救。我想,就算張飛不死,關公尚在,劉備齊出,與姜維大戰三百回合,也未必分的出勝負。可見,姜維之勇遠勝呂布。

    因孔明得知姜維母親在翼縣,所以,引一軍虛張聲勢,詐取翼縣。姜維因恐母親有失,哀告曹將馬遵,領一軍往救翼城,兼保老母。後來,姜維因其孝被孔明用計歸降。姜維的孝如同那個進曹營終生不獻一計的徐庶一樣,但是,孔明不是曹操,姜維進蜀營,得到諸葛亮的平生所學,也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

    為了興復漢室,孔明再出祁山,卻被曹真大軍阻擋。正待孔明無奈之時,姜維獻計,詐降曹真,最終,曹軍大敗,損兵折將,震撼魏國,後來曹真抑鬱而亡。可見,姜維之奸不遜與曹操。

    姜維得孔明所授,鬥陣鬥法無所不精,陣法共三百六十五樣,運用自如。後來,姜維用計,斬徐質等魏將,置司馬昭與死地,就如同孔明無法殺死司馬懿一樣,天不助汗,使得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之心得逞。但由此可見,姜維之智絕不亞與孔明。

    在姜維伐魏節節勝利的時候,昏庸無能、荒淫無道的劉後主受黃皓的離間,被無故召回成都,伐魏大業中途而廢。為了不生內亂,保國安身,姜維領兵屯田來避禍。不殺黃皓,足見其仁,以國家利益為重,忍辱負重,負罪受屈,足見其忍。

    後來,因劉禪的昏聵無能導致蜀國被魏所滅,後主投降,在接到後主的投降命令後,姜維卻假意投降,待機復國。在劉禪樂不思蜀時,還發密書給劉禪:“望陛下忍數日之辱,維將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必不使漢室終滅也。”這不是臣子背叛了皇帝,而是,皇帝背叛了臣子。由此可見,其義薄雲天可比關羽。

    姜維得夏侯霸,足見其術。姜維因時定策,足見其謀。……

    姜維是一個文武全才,智勇兼備,又大仁大義,真是千年難遇。

    後人有詩讚姜維: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

    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

    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哀哉伯約,痛哉伯約,至忠卻未得明主,有奇才卻未得其時,人生之不幸,莫過於此。

    我想:如果,上天肯助你,就如同赤壁之戰時的東風;如果,你遇到的不是劉禪,而是孫權。我想,統一天下的不是司馬氏,而是你姜伯約。

  • 19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姜維是蜀國後期最可憐的人

    先來回答問題,如何評價為蜀國戰到最後的姜維?我的回答是,姜維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但是生不逢時,他成了蜀國後期最可憐的人。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他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後,姜維的確成為了蜀漢最後的支柱,但是他很可憐,堪稱蜀國後期最可憐的人。他是蜀國最可憐的人本有變世之能,只可惜生不逢時,終成悲情英雄。

    說道姜維其實大家也知道的這個人其實在蜀國的後期還是真的挺厲害的,可以說集合了一人之力算是又延續了當時蜀漢的生命,但是姜維卻一直被說成是悲情英雄,那麼有的人要問了,為何說姜維是悲情英雄呢?而且還有人一直覺得姜維十分的可憐,這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下面我們可以仔細的分析看看這個姜維到底可憐在什麼地方吧。

    說到姜維就不得不說姜維的父親姜囧,姜囧本是天水郡的功曹,後來這個地方有羌、戎叛亂,姜囧挺身護衛,最後戰死,姜維因此也在天水這個地方做參軍,姜維本身也非常喜歡鄭玄的經學,所以不僅僅是為人處事,在軍事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

    話說時間到了228年,姜維悲劇的時刻來臨了,諸葛亮出祁山,這個時候姜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跟隨天水太守馬遵在到處巡查,馬遵這個人知道蜀漢大軍來了,這個時候各縣也都響應了蜀軍,所以馬遵也懷疑姜維是有異心,於是就扔下了姜維等人自己先逃跑到了上邽這個地方,結果姜維一個勁的追啊,最後追到城門口,發現城門已經關了,叫門也不開。沒有辦法的姜維又跑到冀縣,冀縣的人也不放姜維進城,這個時候的姜維就十分的尷尬了,其實姜維話說當時不想投降諸葛亮的,想死戰,但是姜維的部下也說了,為了不信任的你的主子戰死值得嗎?所以最好姜維就投降到了諸葛亮麾下了。

    諸葛亮對姜維是提拔有加的,最後做到了中監軍徵西將軍,諸葛亮病逝之後姜維做到了右監軍輔漢將軍,之後就是姜維開掛的一生的,但是每次姜維出征都會遭致費禕等人的制裁,所以帶兵人數都不過五萬,但是姜維還是把羌胡等地收復的服服帖帖的。

    之後就是北伐了,和曹魏打得有來有回,話說大勝三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但是蜀漢內部的黃皓一直在弄權,也有很多人反對北伐,所以姜維最後也是回鄉屯田,直到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才出來守衛劍閣,鍾會對劍閣久攻不下,還寫信給姜維讓他投降,但是姜維不肯,鍾會其實已經撤兵了,但是這個時候的鄧艾又去偷襲了綿竹擊破了諸葛瞻,劉禪這個時候竟然投降了,沒辦法姜維也只能跟隨投降。

    這姜維的悲劇時刻又來了,姜維本說投降鍾會之後,魏蜀二國就這樣了,可以結束這麼多年的紛爭了,但是姜維不死心,還勸說鍾會殺魏國將,因為姜維知道鍾會有謀反之心的,鍾會這邊也一邊陷害鄧艾,一邊也準備起兵造反,但是最後事情敗露了,最後投降到鍾會麾下的姜維等人也是受到牽連,全部被殺害,鄧艾也死了。

    看完姜維的一生,我們也不勝唏噓啊,這個姜維其實還真的是慘,真的可憐,本來以他的學識在曹魏也是有很大作為的,不管是文化素養,軍事素養還是對待百姓部下都是有自己一套合理的方式的,但是可惜可惜就可惜在遇到了馬遵這一行人,無奈投降蜀漢,在蜀漢也可以匡扶漢室發揚展現自己的才智,可惜就可惜在蜀漢的宦官總在弄權,其實也不太相信姜維這個人,最後更加悲劇的是投降到了一位即將造反的人的麾下,本想借鍾會之手殺盡魏將,再殺鍾會,最後復興蜀漢,可誰又知道事情敗露,最後被依舊被殺頭,還被破了屍體。

    這裡總結姜維的戰鬥的一生。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姜維這一生,還真的是坎坷,悲催,從小沒了父親,之後又被冤枉投降和母親分離,姜維這個人是真的好可憐的一個人。

  • 20 # 新語說古今

    姜維高風亮節,文武雙全,忠義無雙,勇猛無敵,實乃諸將之楷模。

    我們從他的經歷談起。

    1.收姜維

    姜維,幼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孤兒寡母,著實辛酸。

    姜維很孝順,也很上進,雖然父親去世,所幸他的生活,還不算太差。

    他能讀得上書,成年後受朝廷恩惠,被賜予中郎,天水郡參軍之職。

    228年,諸葛亮,出祁山。姜維機緣巧合下,投降諸葛亮。後馬謖兵敗街亭,姜維與母親分開。

    229年,諸葛亮經過長時間的考核,寫信給蔣琬,告訴他姜維為上士,有膽略,為可用之才。此後姜維領六千虎步軍,開啟了軍事生涯的輝煌之路。

    2.受制於蔣琬、費禕

    姜維並不是如《三國演義》所說,諸葛亮病逝後,就成了他的接班人,這不現實。

    他在蜀漢生活了很多年,憑藉著才能,職位上升很快。

    從238年姜維跟隨蔣琬駐軍,身為營司馬率偏軍作戰,到249年,姜維假節,十多年間,他表現不俗,但一直受制於兩位頂頭上司。

    甚至在249年,姜維提出拉攏少數民族羌、胡為蜀漢所用,也遭到了費禕的強烈反對,將他的兵馬縮編到不足萬人。

    3.姜維的時代

    253年,姜維受制於人的情況發生轉機。

    春天,費禕被刺身亡。夏天,姜維領數萬人,圍攻南安,因糧草短缺,無奈退兵。

    第二年,姜維督內外軍事,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大勝而歸。

    第三年,姜維打曹魏車騎將軍夏侯霸,大勝。

    第四年,姜維升職為大將軍,統領蜀漢兵馬。他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上邽會合,胡濟放了鴿子,導致姜維大敗。百姓因此埋怨,姜維學諸葛孔明,把自己貶職位後將軍,暫代大將軍。

    此後數載,姜維和曹魏鬥智鬥勇,互有勝負。但是曹魏兵精將廣,糧食充盈,而蜀漢相對來說並不佔優勢。

    當姜維和鍾會打的如火如荼,姜維以弱勢兵力壓著鍾會打的時候,鄧艾偷渡景谷道,劉禪投降,並下令讓姜維放下兵器。

    一代英傑,終於還是未能實現心中的理想。

    4.反間計

    姜維和其他壯士不同之處在於,他不到最後最後一刻,絕不輕言放棄。

    他在頹勢中尋求突破,他的忠勇天地可鑑。

    在隨著劉禪一起投降之後,姜維仍在做最後的努力,他策反了鍾會。

    他利用鍾會殺了平生大敵鄧艾,並與鍾會一起,打算造反。

    這能力確實突出,能打仗,能利用人心,策反敵軍大將。

    可惜事情敗露,姜維、鍾會等人最終被殺。

    但這不影響姜維的忠勇之心。

    時也命也,僅此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女之間相處的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