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簡單說
-
2 # 襄陽論語
劉備器重法正而不是諸葛亮是鐵的事實,而非虛傳。
劉備伐東吳之時,諸葛亮哭著說:“如果法孝直在,就能說服主公不伐東吳啊!”諸葛亮自己都承認劉備器重法正而非諸葛亮。
劉備打益州帶龐統,把諸葛亮、關羽、張飛都安排在荊州,由此可見劉備從那個時候就看出來諸葛亮而非帥才。打漢中的時候,劉備也是帶著法正,又把諸葛亮涼在成都,甚至在法正和龐統先後死去無人可用的情況下,劉備討伐東吳仍然棄用諸葛亮。
諸葛亮拉幫結派,近襄陽人楊儀,馬謖馬良兄弟、廖化等一干人,劉備早就不滿。諸葛亮排擠魏延和李嚴等人,劉備可就要重用魏延和李嚴。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不和已經是事實,趙雲和諸葛亮也走的近,劉備器重魏延守漢中,而非趙雲。
諸葛亮有權利慾望,劉備能看得出來,不然不會託孤的時候試探諸葛亮的。諸葛亮三兄弟投保三主,劉備就認為諸葛家族就是投機分子,狡兔三窟,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荊州牧劉表可是諸葛亮妻子的姨父,那劉表也自然就成了諸葛亮的姨父了。諸葛亮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委屈娶醜女黃月英,也就是想攀黃承彥這個襄陽名仕的高枝。由此可見,諸葛亮對權利慾望是有的,青年時就想做大官,自比管仲樂毅,權利慾望不是一般的大,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劉表即是諸葛亮的姨父,自然對諸葛亮三兄弟都有了解的,所以三兄弟一個都不用。
在劉備失去義弟關羽後,妻舅糜芳又畏罪叛逃,留下義子劉封又被諸葛亮勸殺了。劉備知道諸葛亮勸說殺義子劉封有企圖,但劉封確有不救關羽之過。荊州丟失,劉備一下失去了關羽、糜芳和劉封三個親人,留下幼子劉禪可能不是諸葛亮對手。劉備在白帝城託孤大臣諸葛亮和李嚴,也是想用李嚴來抑制諸葛亮的權利慾望。
劉備託孤時軍事大權交給李嚴掌管,可諸葛亮利用北伐之機廢掉李嚴,成功奪回了軍權。從此,諸葛亮黨政軍權都掌控在自己手裡。
-
3 # 隱者康司馬
建安時期,法正和孟達一起投奔劉璋,劉璋不識才,讓法正做了一個縣令,法正是個人才但是情商不高,與一些官員的關係處理的不是太好,有一種懷才不遇的苦悶心理。但是益州別駕張松非常賞識法正,認為法正是個人才。
後來,劉備進川打劉璋佔居四川,法正投奔劉備,提出不少關於治理蜀地的良策,受到劉備的重用,最主要的是法正協助劉備打下了漢中。說劉備器重法正不重視諸葛亮是不對的,因為法正是蜀地計程車族和名士而且很有才能,重用法正有利於安撫蜀地的各個士族和民心,對於剛剛進蜀地立足未穩的劉備是有百利無一害的!
-
4 # 論史大能貓
法正的確是劉備十分器重的謀士,這一點諸葛亮自己也很清楚,“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但要說最器重也不見得。劉備奪取了漢中之後,“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尚書令相當於劉備的秘書長,而護軍將軍和諸葛亮的軍事將軍職位相當,不分高下。實際作用上來看,諸葛亮主要留守成都這個大後方,而法正則是跟隨劉備征戰,出謀劃策。如果法正不是那麼早死,就是諸葛亮搞內政,法正搞軍事,互不衝突,更何況經濟實力是發動戰事的基礎。
法正自身性格也存在缺陷,在劉備入住成都後,法正便依仗權勢開始放飛自我,
“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已者數人。”對此諸葛亮也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奪取益州、佔領成都,使漂泊了大半輩子的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在龐統死後,是法正一直在出謀劃策,劉璋主動投降也是出自法正的攻心戰術。對於劉備來說,法正就是他生命中雪中送炭的貴人,豈能不青睞有加?至於公報私仇、挾私報復之類的事情,只要不是嚴重到影響國體,劉備都會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諸葛亮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但要因為這點說諸葛亮不敢得罪法正,倒也不見得。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也許他們二人三觀不合,但在國家層面的問題上,還是能做到取長補短、互通有無的。
-
5 # 本來身份證就是尹新橋
劉備器重法正超越孔明,劉備立王是在四川,法正是本地能人,是立國舉足輕重的超級人物。因此劉重用法正是有充分理由。
-
6 # 孟公嚴
沒有道理。
法正是個有智慧的人,但比諸葛亮要差一點。
劉備愛才可以理解,但說器重法正超過孔明,恐怕言過了。
-
7 # 揚生解史
在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劉備就一直是以《隆中對》做為行動綱領的。包括取荊州、益州,都是《隆中對》中早就規劃好的。
按照《隆中對》中的戰略規劃,蜀國要擁有荊、益之地,而且這兩個地方的戰略地位同等重要。取得荊州後,劉備原計劃是讓諸葛亮、關羽守荊州,他與龐統取益州。劉備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把諸葛亮做為治國的肱股之臣留在後方,所以他封諸葛亮為丞相,丞相的職責就是治理國家。
龐統死後,劉備就用法正代替了龐統的位置,讓他做為隨軍參謀。在法正的幫助下,劉備順利取得了漢中、成都。取得成都後,諸葛亮就坐鎮成都統帥後方,而劉備與法正則在外征戰。
由上可知,劉備最器重的還是諸葛亮。他把諸葛亮當成治國的肱股之臣,而法正,則是劉備的隨軍謀士。
-
8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劉備的確重視法正,不重視諸葛亮。一個能打江山一個能穩江山,按照劉備的野心當然重視能打江山的法正。
法正能幫助劉備打江山法正曾是劉璋的臣子,因為有才華不得施展,張松想法正推薦了劉備。法正、張松二人密謀幫助劉備入川奪取益州,後來事情敗露張松被殺,法正歸順到劉備帳下。
法正擅長軍事,在戰爭中也有奇謀可用,而劉備最缺的就是法正這樣的軍事人才。劉備想要統一天下而不是偏安一隅,統一天下就要法正這樣能看清大局和戰場上能夠出謀劃策的人才。再劉備入川時法正將劉璋的打法和當時的形式對劉備做了細緻的分析,讓劉備在軍事行動上減少了很多擔憂;曹操克服漢中後,留下夏侯淵、張郃守漢中。法正勸劉備攻擊漢中,說曹操得了漢中不繼續進攻,肯定是後方出了叛亂,現在攻擊漢中夏侯淵等人不足為慮。又告訴劉備奪取漢中的意義:上,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國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戰略。
法正四十五歲就去世了,這讓劉備非常的惋惜。劉備一生軍旅只碰到過兩位軍事奇才,一位徐庶,另一個就是法正。劉備渴望統一所以更重用有軍事天賦謀士。
諸葛亮能幫劉備穩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時對諸葛亮最貼切的形容了。諸葛亮會被劉備請出山,大半的原因在於徐庶。徐庶在軍事上有很高的造詣,讓劉備非常的重用,而且徐庶也一心想助劉備成就霸業。徐庶自知國家內政的發展和制訂都不是自己的強項,想要找一位治國的高手和自己共同輔佐劉備,所以徐庶推薦諸葛亮給劉備。徐庶、諸葛亮共同效忠劉備後,本來可以一展身手的時候,沒有料到的是徐庶的母親被曹操俘獲,徐庶不得不前往母親處,剩諸葛亮一人。
劉備一生都在征戰,其軍事上的謀略隨然不是頂尖的存在但也不是一般大將可比。這樣的人怎麼會看不出諸葛亮奇謀為短的缺點。司馬徽曾說過“臥龍得主,可惜生不逢時。”劉備目前最需要的是可以出謀劃策攻城掠地的謀士,而不是諸葛亮這樣治國安邦的謀士。
總結:若是劉備統一後遇到諸葛亮,那麼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無人可比。劉備一生都在想如何打敗曹魏、東吳,如果法正活著可以幫助劉備實現,但是諸葛亮這方面確遠遠不及法正,因此劉備重視法正超過諸葛亮。
-
9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認為:這話有失偏頗,理由如下:
一、劉備向有識人之明,法正是軍事奇才,劉備對法正在軍事上可謂言聽計從。
法正原是扶風郡郿縣人,因饑荒與老鄉孟達入蜀投靠劉璋,劉璋有眼不識金鑲玉,法正過好久才被任命為新都縣令,後回成都任代理軍議校尉。他未受重用,還被同鄉誹謗品行不良(從後來表現看人品的確不咋的),益州別駕張松與法正惺惺相惜,對劉璋這個庸主不滿。張松到荊州見過曹操回來,力勸劉璋與曹操斷絕關係,與劉備結盟。張松力勸法正為使者去見劉備,法正和張松一樣是個識貨的主兒,兩人私商共擁劉備,只愁沒有機會。後來曹操要進攻張魯,劉璋畏懼,張松勸劉璋迎劉備進蜀以討張魯,力薦同謀法飛出使。法正轉告劉璋意圖後,勸劉備利用劉璋的懦弱,利用張松的內應,割據益州,以完成割據。劉備率軍先北上到達葭萌關,接著南攻劉璋。
劉璋謀士鄭度勸劉璋:利用劉備人少且是孤軍、民不歸服,糧食不濟,可將巴西、梓潼百姓遷往涪水西,燒掉兩地糧草,再高壘深壕,先避其銳氣,再擊其惰歸?劉備深恨鄭度,問計於法正,法正斷言:劉璋必不用此計,劉璋果被法正料中。劉璋對部下說:我只聽說抗敵以護民,沒聽說遷民以避敵。等到劉備軍圍雒城,法正又力勸劉璋投降。建安十九年,劉備兵圍成都,蜀郡太守準備越城投降,事敗。劉璋投降後,劉備瞧不起許靖人品不肯用他,法正又力勸劉備:許靖雖浪得虛名,天下不知實情,如不禮遇,天下會誤會你不禮賢下士。請劉備學像燕昭玉厚待郭隗般對待許靖。劉備言聽從,封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法正在蜀郡小恩小仇必報,孔明治蜀,見法正功高,不敢造次。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勸說劉備:曹操一戰迫降張魯而平定漢中,他因後院失火,沒趁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鎮守,此二將才幹謀略比不上我國將帥,可出重兵討伐。拿下後,再鼓勵農桑以廣積糧,同時尋機攻敵(曹魏),這樣上可滅敵,中可吞併雍、涼以拓土,下可把守關口要塞以割據,天賜我取,機不可失。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從陽平關南渡沔水,沿山勢攻擊前進,在定軍山據險下寨,夏侯淵來奪。法正說:可出擊了。劉備令黃忠居高臨下,發起衝鋒,斬夏侯淵。曹操領軍徵烏丸,曹操對法正也極為佩服。劉備稱漢中王時,令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第二年,45歲的法正去世,劉備流淚多日,贈法正諡號為翼侯。賜法正子法邈為關內侯。
孔明對法正的智慧謀略也極為佩服。劉備稱帝后準備東征孫權,群臣大多勸諫未果,後劉備夷陵大敗,孔明長嘆:如法孝直在世,就能勸阻主上止其東征;即便依然東征,(孝直)隨行,必不至於如此慘敗!
二、劉備對孔明也相當倚重。
劉備原本在按照孔明的《隆中對》的路線圖在實現先割據再一統天下的建國大業。
劉備得孔明如魚得水、如膠似漆,十分倚重。到赤壁大勝後,出使東吳聯吳抗曹的孔明就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押運糧草。建安十六年,劉備借幫劉璋攻打張魯之名去圖益州。孔明與關羽鎮守荊州,後劉備從葭萌回擊劉璋,孔明與張飛、趙雲率軍沿長江逆流而上,平定沿江各郡縣,與劉備一同圍困成都,平定成都後,孔明為軍師將軍兼管左將軍府事務。劉備外出時,孔明常守成都,備足糧草兵員,如漢初蕭何故事。劉備稱帝后,冊命孔明為丞相。孔明以丞相身份總理尚書檯事務,假以朝廷符節。張飛去世,孔明再兼司隸校尉(紀檢書記!)
章武三年春,劉備託孤於永安城,對孔明說:卿才智勝曹丕十倍,定能一統天下。太子劉禪能輔則輔,如不能輔,卿可取而代之!同時寫詔敕令太子劉禪,以父侍奉孔明。
三、劉備心中,孔明和法正同樣具有戰略眼光,孔明更是丞相兼後勤司令之才;而法正是他的最優秀的總參謀長,是優秀的戰術家。兩人如同自己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劉備絕不會厚此薄彼。
管理行政、人事、後勤,他認為孔明更勝一籌;而參贊軍務,法正更勝一籌。
如託孤之時,法正沒死,那李嚴的位置定是法正的。文事盡託孔明,武事必倚重法正。兩人必同為託孤之臣。孔明、法正雖愛好和崇尚的東西不同,但都能以大義為重,彼此取長補短。孔明、法正強強聯手,那蜀漢北伐的形勢,可能會有所改觀!
-
10 # 這個歷史不簡單
法正:
原是劉璋的屬下,由於東漢末年,天下饑荒,為了生活,為了出路,法正與同郡人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當時法正剛到蜀地不就,沒有什麼人脈關係,便沒有得到劉璋重用。過了很久後結識了張松,因為張松的關係才被任命為新都縣令,最後來被召到成都代理軍議校尉。
後來法正與張松勾結,背叛劉璋引劉備入蜀,可以說劉備之所以能進入蜀地攻佔益州,法正做了很大的貢獻。為劉備入蜀獻計獻策,如果沒有法正,劉備想要佔領益州可不會那麼容易。
《三國志·龐統法正傳》:
正既宣旨,陰獻策於先主曰:“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與璋會涪。北至葭萌,南還取璋。
意思就是:
法正向劉備轉述了劉璋的意圖後,即私下向劉備獻計說:“憑將軍的英才,利用劉璋的懦弱;張松,州里的得力人才,讓他在成都作內應;然後將軍藉助益州的富庶和天府之國的險要地勢,以此等條件來成就霸業,實為易如反掌。”劉備聽從了法正的計策,領兵沿長江逆流而上,西進與劉璋相會於涪城。隨後劉備率軍北上葭萌,接著又率軍掉頭南返進攻劉璋。
法正也是劉備這麼多年以來,第一個主張讓劉備主動進攻佔領地盤的,劉備在此之前不是抵禦進犯就是在逃亡的路上。是法正實現了劉備隱忍了多年的進攻願望,激起了劉備的鬥志,重新點燃了劉備的激情。這麼多年的忍氣吞聲,終於強硬了一會。
以前都是依附別人,現在已經自己能夠主動發動進攻,攻取城池。因為法正才是正真實現劉備多年心願,並有望爭奪天下。
諸葛亮:
一提到諸葛亮,大家都會想到,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的故事。隆中對,三分天下的偉大藍圖。又認命諸葛亮為軍事,劉備之下萬人之上,對諸葛亮比對張飛、關羽還要好,大家都會覺得劉備心裡最看重的是諸葛亮。
確實在劉備剛起步的時候,那時缺資源缺人脈,而諸葛亮剛好能彌補劉備的這些所缺,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劉備對諸葛亮是非常看重的。
雖然當時諸葛亮是軍師,但畢竟沒有打過幾次勝仗,幾乎都在逃。但後來有了龐統、法正之後,劉備幾乎就沒有讓諸葛亮管過打仗的事了,讓諸葛亮管理內政,打仗就帶龐統或者法正。
《三國志·諸葛亮傳》:
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意思就是:
平定成都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並代理左將軍府的事權。劉備領兵外出期間,諸葛亮常被留守成都,兵充糧足。
也就是說在劉備佔據蜀地後,劉備就沒有讓諸葛亮參與打仗的事了,直接讓諸葛亮去管理後勤去了,而是帶著法正出去打仗。
客觀的來說,其實劉備只是在不同階段的側重點不同,所看重的人也就不同。
劉備在沒有資源沒有人才的時候,對資源人脈豐富的諸葛亮就很看重,在資源充足需要對外擴張的時候就對龐統、法正看重。
-
11 # 雨夜構想
當然有道理,但是隻說對了一半,劉備器重法正的軍事能力,器重諸葛亮的政治能力。
劉備自從入川以後,法正就正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法正是一個小人這一點劉璋、劉備、諸葛亮都看出來了。法正確實很有才,可是這個人確實一個十足的小人。當他成了劉備跟前的紅人以後,對那些曾經對他不好的人趕盡殺絕,沒有人能夠有機會逃脫。由於他的殘暴,有很多人去劉備那裡告狀,可是劉備愛法正之才,從來都予過問。也有人到諸葛亮那裡去告狀的,諸葛亮也是不予理睬,諸葛亮深知法正在劉備身邊的地位,劉備都不懲罰法正。諸葛亮也就順水推舟不和他計較了。
法正之才不遜於郭嘉
劉備得了法正不亞於曹操得了郭嘉,漢中一戰是法正的高光時刻。是法正的出謀劃策,才使得黃忠一戰斬殺夏侯淵。也是此戰之後,法正真正的成為了劉備的紅人。劉備和法正形影不離,堪比當年和關張結義之初,食同桌,寢同榻。只是可惜法正死地太早,要不然蜀漢政權沒準真的會統一三國呢!劉備在入川之初就已經發現了法正之才,經過一番的考察,劉備發現自己撿到寶了。透過漢中爭奪戰劉備更是看到了法正之才,對他更是言聽計從。法正原來在劉璋手下就不得重用,是因為劉璋已經看出來法正這個人心術不正,不可重用。其實劉備也看出來法正心術不正,但是劉備確實看中了法正之才,所以就顧不了那麼多了,最重要的是法正是可以幫他奪得天下那個人。人品先放在一邊吧!
所以說劉備最器重的人其實不是法正,劉備就是愛法正之才而已。
-
12 # 歷史鋭鑑
《三國演義》過度神話了諸葛亮,而在三國曆史中,“天下第一謀士”之謂郭嘉當之無愧,而郭嘉之外要數法正了。在蜀漢政權中,劉關張情同手足,法正是劉備最信任的謀士,而諸葛亮跟劉備卻總像隔著一層,更像業務關係上的“相敬如賓”。
法正,字孝直,關中人氏。說來有意思的是,法正後來效力於劉備(字玄德),而法正的祖父號玄德先生。法正胸懷大志,時天下大亂,法正和孟達等人過秦嶺入蜀,來到劉璋幕下,希望在此一展雄才。可惜,闇弱的劉璋並沒有給法正這隻老虎安插夢想的翅膀,法正一直在吃閒飯,只能坐看別人風雲際會。《三國志·法正傳》說:“久之,法正為新都令”。法正等了很久,劉璋才讓法正當新都縣令。
這個“久之”時多少時間不清楚,但至少應該在三年以上,甚至更久。當時的縣,人口很少,當個縣令對法正這種級別的人物來說,是非常屈才的,比如蔣琬也是如此。法正已經感覺到,他在劉璋府上是不可能有機會施展才華了。
法正之謀僅遜於郭嘉法正在劉璋處,當縣令之後又被召為軍議校尉,依然得不到重用。更甚者,有人指責法正不拘小節,無操行,名聲不好,劉璋更不會用法正了,法正鬱郁不得志。關於法正不拘小節,這也不是否定的理由,郭嘉同樣“不治行檢”,為陳群數次彈劾。真正否定法正的理由,還是因為法正效力的是劉備而非曹操。
法正雖然在劉璋這裡得不到重用,但法正剛開始並沒有想從劉璋這裡跳槽,他更願意再等機會。知道張松勸劉璋通使荊州劉備,以法正為使,法正還不想去,“松乃舉正,正辭讓,(正)不得已而往。”正因為這一見,法正被一代英雄劉玄德的龍姿鳳採所傾倒,覺得劉備正是可以讓自己一展雄才的明主。
回來之後,反而是法正勸張松擁戴劉備,二人決定把益州給劉備。張松勸劉璋引劉備帶兵入川,抵抗張魯,劉璋同意了,這才讓困守淺灘的劉備有了一飛沖天的機會。
法正這麼做是賣主嗎?當然不是!天下,唯能者居之,無能者讓之,益州是劉璋的家麼?誰有本事誰坐江山。法正出賣劉璋?那法正歸劉備之後,為什麼不把劉備出賣給實力更強的曹操,這又如何解釋。
法正隊劉備,為劉備取蜀立下頭功。法正對劉璋太熟悉了,劉璋心裡想什麼,法正一清二楚。被人看透,這才是最可怕的。劉璋差點就聽鄭度的意見,放火燒糧,堅壁清野,那麼劉備就會進退無據,死路一條。是法正告訴劉備,不要擔心,劉璋心軟,斷不會這麼做,劉璋果然沒有。
引起爭議的,還有法正寫給劉璋的那封態度非常強硬的勸降信。這封信很長,在《三國志·法正傳》中佔了很大篇幅。法正勸劉璋要“明天命,識時務”,不要頑抗到底,劉備取代他是大勢已定,再抵抗是沒有意義的。隨後劉璋投降,和法正這封信是有不少關係的,至少讓劉璋明白了,毫無意義的抵抗卻是沒意義。如果劉璋不聽法正的,和劉備死槓到底,雖然劉備也將獲勝,但蜀中百姓卻要遭難。從這個角度看,法正一封信解救了蜀中百姓,其善甚大。
法正更得劉備信任因為法正立功太大,劉備定蜀後,法正超過諸葛亮,一躍成為蜀漢頭號寵臣,是劉備絕對心腹。諸葛亮都沒和劉備走這麼近,諸葛亮和劉備是創業合作關係,一個董事長一個總經理,私交未必有多好。
當然,法正也有缺點,比如記仇,更因此擅殺仇人。有人向諸葛亮投訴法正驕橫,諸葛亮很識時務,他說主公在荊州不得志,是孝直幫助主公一飛沖天,所以主公特別寵愛法正,什麼都不要去和主公說。諸葛亮這些話,細品之,多少有點醋意,但這也是事實。沒有法正,劉備很難去蜀的,諸葛亮的《隆中對》“保荊跨蜀爭雄天下”也就成了空談。
諸葛亮的話是對的,劉備對法正的寵愛遠超過諸葛亮,從劉備任命法正為蜀漢中樞首腦的蜀郡太守就能看出來。劉備親赴漢中與曹操爭雄,劉備身先士卒,非常危險,部下勸劉備後退,劉備大怒,不肯。法正知道,此時的劉備能聽進去的只有自己的話。法正上前,擋在劉備身前,差點沒把劉備嚇死,忙說,孝直快避箭。法正說主公不退,我也不退。為了法正,劉備什麼都會做,只好說,孝直,我們一起退。劉備對法正的愛,那真實情比金堅。
只可惜,天不假英雄以年,法正死的太早。劉備當上漢中王的第二年,公元220年,法正病逝,只有45歲。法正的死,極大的刺激了劉備,劉備痛苦多日。
法正是蜀漢的第一謀士,在郭嘉去世後的十幾年裡,甚至可以說法正是天下第一謀士。蜀漢的一流謀士本就不多,諸葛亮還是個搞政治的,這一說法正是劉備爭雄天下的最重要的智力保證。
諸葛亮在夷陵之戰後說,如果孝直在,一定能勸住主公伐吳。陸遜那一套陣法,對法正來講,實在是太幼稚了。何況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只要法正講,劉備必然聽。如果法正不早亡,也許歷史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由此可見,劉備器重的是法正還是諸葛亮,一目瞭然。
參考文獻:
· 《三國志·法正傳》
-
13 # 棍哥觀史
主公對待臣下應當是量才而用,對待左膀右臂的肱骨之臣則是區別駕馭,到了諸葛亮與法正這樣的級別,都是劉備事業的頂樑柱,不存在器重不器重,而是權衡利弊,既要維護派系利益,又要考慮現實需求。劉備在入蜀之後重用法正,我覺得首先是劉備對法正迎謀益州的政治回饋,以及對東州派官僚的政治拉攏;其次在諸葛亮近乎完美的人臣屬性下,法正的人格缺陷又顯得容易駕馭;最後則是龐統逝後,法正在漢中戰場上的高光表現令劉備如獲至寶。
蜀漢政權的派系劃分三國時期其實很講究地緣政治,曹魏、東吳政權的根基皆建立在世家大族之上,劉備集團是在徐州嚐到豪族門閥的甜頭,在荊州才開始建立氏族門閥的政治基礎,到了益州面對更多勢力團體,需要權衡和穩定各種利益。
劉備創業之初並沒有太多資本,所以在劉備成功鼎立一方的時候,有人對早期跟隨他的文臣武將稱為元老派,顧名思義就是武將關張趙,文臣簡孫糜這些人。這裡唯有簡雍是劉備的同鄉,也就是說劉備並沒有曹操、孫策那樣的好生世,同宗同族也沒什麼有才之士,所以說劉備的創業更為艱難。劉備又何嘗不想巴結一下世家大族子弟,但由於實力弱小,又是織蓆販履之輩,只能結交社會底層屠豬賣酒、看門護院之類。劉備混跡於北方時,也曾向穎川陳氏的陳群、陳郡袁氏的袁渙、下邳陳氏的陳登等人投出“橄欖枝”,可惜實力不濟,這些名流世家子弟看不上劉皇叔。
劉備真正在北方籠絡到人才是始於徐州,陶謙去世之後,糜竺、孫乾等人就是此時跟隨的劉備,劉備起兵的時候,張飛、簡雍贊助了第一筆啟動資金;糜竺則是東海郡朐縣的鉅商,他算是劉備的第二輪天使投資人,還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曹操為了籠絡糜氏家族,曾藉著朝廷的名義授予糜竺嬴郡太守,授予其弟糜芳彭城相,二人不為所動,隨著劉備輾轉至荊州,算得上劉備集團的元老。由於這些人都是北方地區帶入荊州的,故而也被稱為北方派。
劉備算是重情重義之人,北方派在蜀漢政權中並不算出類拔萃的集團,勢力也並不大,但關張二人牢牢地掌握著軍權,拿下益州後,糜竺拜為安漢將軍,孫乾為秉忠將軍,簡雍為昭德將軍,皆在諸葛亮之上,這就是對元老們的政治回饋。到了荊州,嚐到甜頭的劉備更加看重世家大族的影響力,劉備在荊州最大的成功並不是攻城拔寨,而是拓展了政治勢力,並由此結交了東吳這個盟友,諸葛亮、龐統、黃忠、魏延、劉封、霍峻、伊籍、“馬氏五常”等都是由此跟隨的劉備。這些氏族子弟的加入才讓劉備集團的人才架構不再顯得蒼白無力,往往將這時期跟隨劉備的人才稱為荊州派。
劉焉對於益州而言也是個外來戶,劉焉進入益州之後學著高祖燒了棧道,成為蜀中一個土皇帝,但益州本土實力非常排斥外來戶,劉焉又是一位強硬的軍閥,他不斷培植外來勢力,目的在於打壓益州本土氏族的利益。所以就有了我們常說的東州派,東州並非地名,而是相對於益州來說,大部分外來勢力都是從益州東部的南陽或北部的三輔等地進入的,這些外來勢力就被稱作東州派,他們輔佐劉焉父子統治了益州兩代,成為與益州本土勢力抗衡的重要政治集團。但老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劉焉時期尚且可以透過強硬的態度壓制,而劉璋就相對軟弱一些,劉璋時期的東州派沒有了強硬的後盾,就產生了過河拆橋的反感,益州本土勢力在長期的壓制下,就更加渴望更換門庭。所以劉皇叔的出現迎合了大部分東州派與益州派的願望,最明顯的體現於益州派張松、東州派法正的身上。
蜀漢政權的用人特色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奪取益州,當初從荊州逃奔劉璋的名士劉巴也終於被劉備收入麾下。這個劉巴可以稱為荊州派里名望最高的一位(也有歸為東州派的說法),當時的劉備還是東漢朝廷任命的左將軍,劉巴被拜為左將軍西曹掾,相當於劉備身邊僅次於糜竺的文臣。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劉備人事任命的特色就是影響力越大官職越高,能力越大實權越高。劉巴與諸葛亮都是荊州派,諸葛亮背後的氏族聯姻尚且無法與劉巴的影響力相提並論,那麼劉巴自然要比諸葛亮的官職更高,而諸葛亮這種實幹家被授予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也就是說劉巴在將軍府的地位更高,但諸葛亮掛軍師將軍銜,出謀劃策還得諸葛亮來幹。
劉備對於各地太守的用人策略是戰略要地用能人,非戰略要地用名人。比如蜀郡太守法正、梓潼太守霍峻、巴郡太守張裔、巴西太守張飛、犍為太守李嚴、宜都太守孟達,這些都是蜀漢政權裡的堪當大任之才。而至於州內的廣漢太守習楨、巴東太守輔匡、汶山太守陳震、江陽太守劉邕、固陵太守劉琰等,都是名氣要比實力大的氏族子弟,而且這裡以荊州派為主,元老派、東州派次之,帶有明顯的回饋色彩。對於東州派,劉備入主益州更是不能寒了眾人的心,如吳懿這種拼死抵抗的降將,劉備依然能拜為護軍,參與親衛的統領,擺出一副寬厚人主的姿態,且因吳氏一族早成蜀中豪門大戶,劉備入了蜀便迎娶了吳懿之妹。再如東州派大佬級人物許靖,劉備就是一百個看不入眼,也要拜以左將軍長史,後來還一步步提拔為文臣魁首。
隨著劉備的事業越做越大,攻下漢中後,劉備得以晉升為王,這個階段的劉備處於事業鵬飛期,用人上更加傾向才幹,在重要職位上以能人任之,出現了法正的地位超越了劉巴、關羽的地位超越了馬超(馬超在初入益州時的名頭要高於關羽)、魏延被破格提拔等等。而從漢中王到稱帝之間時間較短,且經歷了荊州地區淪喪的重大事件,這就為劉備調整用人策略提出了要求,唯才是用的方式不能得到延續,因為荊襄地區計程車族門閥無法繼續為劉備提供人才輸送。從地緣政治來講,荊襄士族只希望家鄉平穩繁榮,君主只是他們的利益代表,東吳顯然要比劉備更具實力,且吳之四姓“顧、陸、朱、張”,武力強宗陽羨周氏,吳興沈氏,錢塘全氏,皆在政治軍事上贏得東吳掌權者的鼎力支援,成功案例對於荊襄士族更具吸引力,所以劉備集團在地緣上失去荊州以後,就徹底失去了荊州的人才基礎和士族支援。
其實放眼劉備集團的人才架構,荊州派與北方派是基礎核心,但到了蜀漢後期出現大規模人才斷層,這就是因為兩大派系是跟隨劉備出走益州,遠離士族門閥的宗族所在地,而且這些宗族集聚地分屬曹魏集團與孫吳集團,多被兩大集團拉攏,那麼劉備集團只能在東州派與益州本土派中攫取人才,贏得支援。這也是蜀漢政權滅亡的重要原因,劉備託孤時尚能文託諸葛,武託李嚴,以荊州派與東州派為頂樑柱。夷陵一戰中,劉備出征帶了大批中生代,但隨著馮習、張南、傅彤、馬良等中青年骨幹人才折損殆盡,加速了人才斷層,故而益州作為根基,其本土士族越發的重要。諸葛亮在政治上選賢任能,將李嚴扳倒的實質是杜絕兩大派系爭權奪利,促進兩大派系融合,並在生前大力提拔益州本土人才,力圖讓蜀漢政權走出派系對立的漩渦,諸葛亮的政治智慧在這一點上發揮的淋漓盡致。
諸葛亮去世後,他一手培養的益州人才逐步挑起大梁,成蜀漢政權後期的主要政治力量。這裡諸如蜀郡成都人張裔、巴西閬中人馬忠、巴郡南充人張嶷、巴郡宕渠人王平、巴西漢昌人句扶、巴西西充人譙周等,蜀漢中後期三大戰區都督中,北王平、東鄧芝、南馬忠,蜀人佔據兩席。可見蜀人治蜀的人才格局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態勢,這裡不僅僅是因為人才隔絕斷層,還要歸功於派系之間的內鬥。諸葛亮尚在時還能平衡各派,聚集力量為國效力,但待其去世以後,內鬥再起,以魏延楊儀為典型,甚至不惜損大動兵戈,這也是益州本土勢力崛起的契機。
“如遂極武黷徵,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仇國論》益州本土勢力的利益需求與東漢末年所有士族門閥一樣,保境安民才是政治導向,所以蜀漢在諸葛亮北伐時期的阻力較小,姜維北伐時期的阻力較大。姜維甚至一度躲避黃皓陷害,逃往沓中屯田,看似宦官作亂,實際上是益州政治團體利用後主對他的寵信,將政治願望賦予宦官,以阻礙窮兵黷武的北伐。譙周為此寫過一篇《仇國論》,矛頭指向姜維,而到了鄧艾兵臨成都,勸後主投降的皆是益州土著,譙周也因勸降之功被拜侯封爵。這裡很容易理解,蜀漢政權北伐是以益州財富、丁員做基礎,這與益州本土士族毫強利益相違背,歷經劉焉父子、劉備父子的統治後,曹魏兵臨城下,他們更願意和平投誠,避免家長遭受戰亂,因此也甘當魏軍入蜀的領路人和勸降幫手。
法正的任用由上述內容回到法正的任用上,我們可以將歷史時期推回到劉備入蜀之前。法正從根本上算是東州派,他本家為關中名士,建安初年逃難至益州。時益州主人劉璋並不識才,法正在益州屬於懷才不遇,內心具有更換門廳的驅動,益州本土勢力長期受到打壓,但本土士族並沒有主政意願,所以也有迎立新主的需求。那麼外來戶法正與當地人張松不謀而合,打起了迎劉備入蜀的念頭,張松謀劃,法正執行,在二人配合之下,劉備入蜀較為順利。
劉備攻蜀的核心是上述的北方派與荊州派,當時龐統作為軍師中郎將陪行軍中,是為劉備謀蜀的核心智囊,到了建安十七年(212),龐統為劉備策劃出謀蜀三策,劉備採用中策順利打到成都附近的涪城。劉備在龐統的輔助下一路戰必克、攻必取,在涪城收降了吳懿、在綿竹收降了李嚴。與此同時,劉備令諸葛亮、張飛、趙雲從荊州發兵,沿長江一線肅清外圍後尋求會師,自己帶著龐統攻打成都最後一道防線雒城。從涪城逃出的張任退至雒城繼續頑強抵抗,龐統便是在此地被射殺。法正在此之前給劉備留下深刻映像,即識破劉璋不會採納鄭度所提出的“堅壁清野”策略,為劉備發兵堅定類信心,所以龐統死後,諸葛亮遠在巴郡的短暫時期內,法正抓住了展現自我的機會,輔佐劉備取下雒城,兵臨成都。隨著法正的親筆勸降,馬超的增兵而至,劉璋再無抵抗之心,於建安二十年獻城投降,此時張松、龐統都已亡故,法正名正言順的成為入蜀第一謀功。
自古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劉備入蜀應該很深刻的認識到投降派是他成功的關鍵(今十年後也是投降派把基業送給了曹魏),劉備是益州派系之爭中的漁翁得利者,所以他坐穩江山的關鍵在於平衡各派利益,東州派的切入點就是首功法正。所以法正推舉許靖,劉備準了,法正建議聯姻吳懿,劉備照辦了,在這個方面有人說是因為法正在蜀多年,具備一定的政治人脈。但我覺得法正在蜀不受重用,政治人脈並不是立命之根本,反而是其格局較高,所提策略確實切合現實需求,劉備採納並非器重,而是君臣思維一致。法正被任命蜀郡太守,這是以成都為主要縣城的益州大郡,劉備治所便設立在成都,若按國家論就是京兆尹的級別,是為益州郡守頭把交椅,這種任命便是劉備認為法正的格局意識適合留在身邊出謀劃策。
“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三國志.法正傳》法正的性格缺陷也很明顯,史書中說他是睚眥必報之人,有恩報恩,有怨報怨,這種性格對於君主而言,給予恩惠便能駕馭。反之,太過完美的臣下並不是什麼好事,君主猜不透臣下到底想要什麼,比如諸葛亮,清貧如洗,不要錢、不要權、不貪女色,難不成想要天下?當然,歷史證明了諸葛亮就是這樣完美人格,但在劉備事業做大時,他又怎能沒有顧及。劉備對於諸葛亮的任用如同漢高祖之於蕭何,治理內政是其所長,那麼就專心搞吏治、搞經濟發展、搞民生基建,至於行軍打仗,劉備向來是很自負的,從北方到荊州,從荊州到益州皆是親歷親為,龐統算是劉備第一位軍事高參,龐統之後便是法正。從屢戰屢敗到鼎立一方,劉備嘗到軍事高參帶來的甜頭,入蜀之後對法正的喜愛可想而知。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國志.法正傳》法正在“京畿”法外殺人,有人勸諸葛亮彈劾他的公報私仇,諸葛亮卻說出了難言之隱,他認為法正是難得的軍事人才,劉備的事業還需要法正鼎力相助,現在彈劾於國家沒有好處。一向法令嚴明的諸葛亮都慣著法正,可見法正確實是有過人之處,這個過人之處才是劉備器重的根本所在。事實也是如此,在建安二十二年(217),法正根據曹操的軍事部署,猜測出了曹魏集團內部叛亂,於是建議劉備北伐,目標為漢中地區。並在法正陪同下,劉備開始對漢中用兵,歷時兩年佔據漢中以及上庸三郡,劉備事業在此走向巔峰,魏軍西線統帥夏侯淵亦因法正聲東擊西的戰術被黃忠斬殺,這也是劉備集團第一次在正面戰場大勝魏軍。後曹操親征時得知是法正策劃謀取漢中,感慨“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由此也可看出,法正是繼龐統之後,劉備身邊最得力的軍事高參,漢中之戰勝利後,諸葛亮的“隆中對”才算真正意義上達成第二個戰略目標,即“跨有荊、益”。所以二人對比一下,我認為諸葛亮在於略、法正在於謀,略為宏偉戰略的構劃,謀為戰場多變時的奇策,與其說諸葛亮視法正為劉備輔翼,不如說是他宏偉戰略計劃最信賴的執行者,所以諸葛亮不是不敢得罪法正,而是對法正有所期待。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也被推上軍事家的“風口”,這裡不可否認他的軍事作為,無論是平定南方少數民族,還是北伐關隴地區,諸葛亮是有成就的,但正如陳壽評價的一樣,諸葛亮北伐最艱難的是沒有一個像他自己一樣的人,能夠在後方提供足夠的支援,所以能有一位像法正這樣的軍事高參,對劉備是幸事,對諸葛亮也是幸事。
劉備晉位漢中王后封賞臣下,許靖為文臣之魁首漢中王傅,旨在拉攏東州派人心;法正因漢中之戰首功位列文臣次席,官拜尚書令,展現劉備有功必賞的同時,也展現了其擴大事業的野心,因為他還需要法正開疆擴土;劉巴以尚書位列第三,是以荊州派大佬的影響力拉攏荊襄人才。隨後從官職上封了關、張、馬、黃四方將軍,關、張為元老派,也是武將裡出類拔萃的人才,無可爭議;馬超為隴右貴族,東漢朝廷所封都亭侯,因家族羌人血統,深得羌胡之心,這個任命也沒有問題;至於黃忠,漢中之戰斬殺魏西線統帥,又是荊襄降將的代表,既帶有表彰之意,又帶有安撫之心。後破格提拔了魏延做漢中太守,晉鎮遠將軍,這個任命最出乎意料,糜竺此時掛安漢將軍。按照東漢官制,四方將軍之後為四徵將軍,四徵之後為四鎮將軍,四鎮之後為四安將軍,這裡雖在鎮安之後加雜號,但按理說應該是鎮大於安。魏延與糜竺到底誰排前列,已無可考,但魏延鎮守漢中,實權已經更大,這個更能體現劉備擴大事業的野性,漢中已經是蜀漢政權的前沿陣地,唯才是用的觀念與法正的任用異曲同工。
綜上所述,劉備器重法正是以其軍事能力為基礎,性格上的缺陷對於玩透人際關係的劉備而言顯得更容易駕馭,在權衡各派利益時,法正代表東州派,以能力為基礎掌實權,以派別為導向居高位,所以在晉封漢中王后,法正能夠成為蜀漢尚書令。反觀諸葛亮,劉備稱王時並沒有提拔諸葛亮,但諸葛亮先前以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那麼劉備稱王后,他理當還是署漢中王府事,仍然是核心圈的人物。劉備在漢中戰場時,曾令諸葛亮調兵支援,說明諸葛亮是留鎮成都裡的大總管,這種開府分槽的權力架構在漢末屬於常見。諸葛亮並非不受器重,而是作為劉備的肱骨,配合主公讓出有限的官職用於拉攏人心和安撫降將,這才是政治智慧的體現,但法正終究是東州代表,他便不適合讓出職位,反而越加官進爵,越顯得劉備寬厚仁義。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
-
14 # 夢野豔齊
有道理。但這又還需有個時間的限定。在劉備奪取西川益州之前,劉備是完全器重諸葛亮的,但赤壁之戰之後,法正所起的作用大大超過了諸葛亮能力的範圍,劉備的器重點自然有所轉移。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法正堅定了劉備奪取西川的信念並實現了劉備入主西川的夢想。而在這中間,如果沒有法正的存在,西川不可能那麼順利地歸屬於劉備。因為諸葛亮再有智慧再有軍事才能,也抵不過法正對西川內部情況掌握的透徹。如果拋開法正,即使是諸葛亮全力幫助劉備奪取西川,在時間上也不會是那麼快捷。
不錯,諸葛亮在劉備的蜀漢政權的建立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孫吳兩家的聯合抗曹,就沒有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就沒有劉備由一個無穩定的佔腳之地的四處投奔者轉變成擁有一方領地的主宰者。但赤壁之戰結束後的情況就與這赤壁之戰勝利前的情況不一樣了。赤壁之戰勝利後,引導劉備在開拓新局面方面已經不再是諸葛亮了,而是法正。是法正在劉備猶豫觀望於下一步如何去走之際,明確地對劉備說:憑著將軍您的雄才大略,乘劉璋軟弱無能,別人還顧不上去爭奪他的地盤的今天,加上張松又是益州軍政大事的中樞人物,您奪取益州易如反掌。而一旦得到了益州的民眾與財富,憑著天府之國的險阻,你將來成就更偉大的事業,也會不在話下。也正是在法正的如此建議和催促下,劉備在帶著劉璋增援的兵馬,行至葭萌關時,突然回師,襲取了成都,也才得以建立起真正有實力與曹操抗衡的政權。
從這一點來說,法正的有些戰略思想高出了諸葛亮所能想到的。或者說,諸葛亮在時局把控上,在這一時段沒有法正那樣高瞻遠矚。法正在對西川及西川周邊的人文及地理情況比外來的諸葛亮也更熟悉更清楚,諸葛亮也沒有這方面的優勢。
一個更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在奪取漢中這件事上,不是諸葛亮運籌帷幄,而是法正從一開始就為劉備指明瞭方面。
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8年,法正向劉備進言:現在曹操降服了張魯,平定了漢中地區,卻沒有趁勢進圖巴蜀,而只留下部將駐守於此地,他自己跑到北方去了,必定是他的內部或他的大後方出了問題,他顧不上這頭了。這正是我們興兵奪取漢中的難得的機會,機不可失啊!劉備當即聽從了他的建議,並真的很順利地拿下了漢中,大破曹軍,且斬了其守將夏侯淵。曹操在得知了這一訊息後,也不禁讚歎道:劉玄德是想不到這一著的,肯定是聽了能人的指點。
對於法正這樣一位有著前瞻眼光的人,劉備怎麼可能不予以器重呢?
劉備自立漢中王之後,便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地位不在諸葛亮之下。而劉備器重法正,還表現在,劉備在劉璋俯首歸降後,便讓法正當上了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成了統領京師武裝的主將、劉備的主要智囊。法正在這個時候,對過去與己有一目怒視之仇的人都加倍報復,私下隨意殺死多名當年罵過自己的人,劉備也裝作視而不見。劉備之所以能這樣,用諸葛亮的話說,那就是:主公當年在公安時節,北面擔心曹操來犯,東面害怕孫權相逼,進不得退不得,是法正讓他插上了翅膀,使他能一飛沖天,從此不再為任何人所左右,他有什麼必要去為死了幾個人而約束法正的這種行為,不讓法正稱心如意呢?
到了這個時候,劉備對法正的器重還表現於,許多時候,只有法正說的話,劉備才聽。一次在與曹軍作戰時,形勢對劉備這邊非常不利,應該撤退,但劉備不許諸將撤退,也沒有人敢進諫。當時,對方的箭如雨一樣潑了過來,是法正衝到了劉備的面前,用身體保護劉備,才使得劉備下了撤退的命令。章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2年,劉備為報關羽被殺之仇進攻東吳,大敗,諸葛亮也曾發自內心地說:如果法正在世的話,肯定能勸阻住主公東征,即使東征了,也不致於慘敗到這種地步!
從諸葛亮的這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那個時候,在對法正與諸葛亮的器重方面,更多的時候,劉備是傾向於前者。
-
15 # 墮天之翼
你是個老闆,手下有兩個員工,一個員工你每次出門談業務,都帶在身邊幫你拿主意;另一個員工,你每次出門,都把公司託付給他,並把公司大小事務都交給他處理。你說誰器重?
-
16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劉備應該是頌拜諸葛亮,有三顧之情,其原因是其二弟關羽看不起諸葛亮,經常出現言語衝撞,劉備不懂得調節人際間的矛盾,在這樣的情況,無論如何終是弟兄好,使之與諸葛疏遠,親睞法正,劉備這種觀點是造成失國的止命傷,直到白帝城託孤,還介蒂,劉備手下實在無人可託,否則亦有可能將諸葛靠邊?
-
17 # 一指流沙半世浮華
應該是同樣器重,劉備奪取益州後,重賞了四個人,關羽,張飛,法正,諸葛亮,關羽張飛是劉備的創業夥伴,諸葛亮,法正是分別代表了劉備手下荊州士族和益州士族兩大勢力的代表人物,諸葛亮是專攻法家學說的知識分子,在荊州地區有廣泛的人脈關係,在劉備寄寓荊州的時候,協助劉備拉攏荊州士族,得到荊州士族的認可,幫助劉備獲得荊州士族的錢糧,人口的支援,擴充軍隊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劉備控制荊州地區後,協助劉備對荊州地區進行卓有成效的行政管理,使得劉備有能力進一步向外擴張,可以說諸葛亮在劉備的崛起過程中是有大功的。法正是益州士族中東州派的代表人物,機敏睿智,富有軍事謀略,在劉備奪取益州和漢中的軍事行動中居功至偉,他協助劉備融合跟益州士族的關係,促成劉備跟益州士族聯姻,使得劉備能夠割據稱雄,也是居功至偉的關鍵人物,可以說,劉備對於這兩個人都是非常倚重的,也把這兩個人跟關羽張飛一樣視為自己的“核心決策圈”的人物,但是,在這兩個人之間,劉備跟法正更融洽一些,法正快意恩仇,敢作敢當的性格也更合乎劉備的口味一些,而諸葛亮則是文心周納,頗有城府的人,他一直都在刻意培植自己的勢力,拉攏一些荊州籍計程車族人士形成了一個小團伙,因為蜀漢政權是由劉備的原從集團,荊州士族和益州士族共同組建的,劉備必須要讓幾派之間的勢力相對平衡,所以,他不反對諸葛亮拉幫結派,以達到跟益州本土士族抗衡的目的,在劉備稱王后,他任命法正擔任了蜀漢政權實際上的丞相~尚書令,而諸葛亮卻沒有任何升遷,但是同時又委託諸葛亮主持制定蜀漢政權的法律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說明了劉備對於此二人都是同樣倚重的,他之所以在一定時期內對諸葛亮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壓制,完全是一種帝王術,他會讓兩派勢力基本上達到互相制約,以前,劉備集團是原從集團和荊州士族的天下,進入益州後必須納入新的勢力來平衡原來的原來的兩個派系,這樣,劉備才能夠遊刃有餘的控制手下的幾大幫派勢力。
回覆列表
法正字孝直,扶風人(陝西眉縣人),他的祖父叫法真,是一個名士。建安時期,法正與孟達一起入蜀,為劉璋效力。
但劉璋不識人才,並不重用法正,先擔了一個縣令,後來擔任一個校尉,法正一直懷才不遇,與其他人的關係又處不好,所以一直很苦悶,益州別駕張松,認為法正是個人才。
建安十三年的時候,劉璋派張松去出使曹操,興許曹操這個時候風頭正盛,所以對劉璋的好意不怎麼在意,對張松也就不怎麼客氣,張松回去之後,就勸劉璋不要跟曹操來往,而與劉備交好。
劉璋得派人去出使劉備,張松就推薦了法正,法正開始是拒絕的,實在沒辦法就答應了這個差事,可是當他到荊州之後,與劉備一番交談,他覺得劉備是個是雄才偉略之人,他就私底下與張松視劉備為主。
建安十六年的時候,曹操派鍾繇徵張魯,劉璋擔心曹操拿下漢中之後,下一個目標必然是益州。張松這個時候就勸劉璋請劉備過來幫忙,再次派法正,請劉備入蜀,法正對劉備一番分析,劉備覺得這是個機會,所以一同入蜀。
建安十七年,張松事情敗露,被劉璋殺死,劉備與劉璋撕破臉,率軍攻打成都。鄭度對劉璋要堅壁清野,這樣劉備就會失去供給,而法正斷定以劉璋的性格不會接受這個建議,果不其難,劉璋不僅沒有接受,還罷黜了鄭度。
劉備入川之後,封賜關羽,諸葛亮,張飛,法正四個人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五千萬銅錢,可見這四個人最受劉備所器重,法正還被封為蜀郡太守,還與諸葛亮,劉巴等五人一起制定了蜀科。
法正這個人,比較小心眼,以前別人得罪他的,他都加倍奉還,有的人就跟諸葛亮說,讓他找劉備說一下,不能再讓法正這樣了,可是諸葛亮呢,知道法正現在很受劉備所信任器作,功勞也比較大,所以對這個事情,並沒有過問。
後來,劉備在法正的幫助下,拿下漢中,成為漢中王,法正也被封為尚書令,建安二十五年,法正病逝。
劉備夷陵之敗之後,諸葛亮說,如果法正在的時候,那麼能勸住劉備,即使勸不住,也不會敗得如此之慘。可見,劉備最器重的人是法正,而且法正功勞大,才能也大,諸葛亮深知道這一點,自然不會去惹法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