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將門府

    中國文化對於“世界文化”領導權構建和引領,需要處理好文明文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係,在融合與引領的辯證統一中構建文化領導權。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①在人類面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面對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和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給出中國答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提出要“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綠色低碳的世界”。②2018年4月,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進一步提出:“面向未來,我們要相容幷蓄、和而不同,加強雙邊和多邊框架內文化、教育、旅遊、青年、媒體、衛生、減貧等領域合作,推動文明互鑑,使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紐帶。”③將人類共同價值和中華優秀文化弘揚光大,將中國自身發展與世界共同發展融為一體。這種深具開創性、普遍性的價值理念,正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在順應潮流、爭取文化領導權的基礎上推進“世界文化”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中國先賢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認為,大自然的執行有其自身規律,而人們只要掌握了自然規律就可以利用它為自身服務,達到“制天命而用之”。④對於自然界而言,存在著一定的演變規律;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同樣存在著一定的發展趨勢。透過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可以準確把握這種發展趨勢,從而採取適宜的措施,更好地適應這種發展趨勢和時代潮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就運用唯物史觀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實踐進行考察和分析,科學地預見到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由於資產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也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將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捲到文明中來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侷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⑤這裡的“文學”,即泛指科學、藝術、哲學、政治等等方面的著作,也引申為文明與文化的“世界性”將成為發展趨勢和時代潮流。因此,在尊重規律、順應大勢的基礎上推進“世界文化”,將是各文明國家和人類社會的共同責任。而在對世界文化的塑造中,既體現著各文明文化的交融碰撞,也體現著對世界文化領導權的引領爭奪。

    以文化領導權思想著稱的義大利共產黨創始人、理論家安東尼奧·葛蘭西,則從國家、市民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等角度展開對文化領導權的思考。他認為,一個社會集團的領導地位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即“政治統治權”和“文化領導權”。一方面,統治集團透過國家和法制政府行使直接統治或管制,這主要包括軍隊、警察、監獄等國家權力和暴力專政機構;另一方面,統治集團要在整個社會行使統治,則主要是透過市民社會中的民間社會組織機構如政黨、學校、教會、學術文化團體等,向人們傳播本階級的價值觀和理論體系,以獲得大眾的認同和隨從。而國家最初是政治強力和專政管制的政治統治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對文化領導權的長期引領,工人階級已經逐步認同資本主義文化秩序以及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念,從而接受了資產階級不僅在經濟上、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的“總體統治”。

    因此,無產階級要重新取得對資產階級的勝利,就不僅要在經濟上、在政治上透過革命改變舊制度,而且要在文化上進行革命,從而實現對舊文化舊制度的“總體革命”。同時,他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文化領導權的爭奪和引領應當是先行的,“每一次革命都是以激烈的批判工作,以及在群眾中傳播文化和思想為先導的”,“就社會主義來說,今天也在重複著同樣的現象。透過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批判,無產階級已經或正在形成統一的意識;這種批判含有文化的性質,而不僅僅是一種自發的和自然主義的進化。”⑥這樣,無產階級如果能在文化上、道德上、價值觀上先起領導作用,並說服各階級階層接受,從而和一些進步階層,如農民、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結成廣泛聯盟,即“歷史性聯合體”,就能引導他們取得對資本主義的勝利、最終走向社會主義。

    在今天塑造“世界文化”的歷史條件下,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當今世界,一方面,各種文化與文明的交流交融、包容互鑑日益頻繁,人類文明多樣性成為世界的基本特徵,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另一方面,世界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基本制度之間的競爭仍未消失,因而兩者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的“總體競爭”仍將持續。因此,在未來人類社會“世界文化”的塑造中,社會主義的文化仍然存在著對這種“世界文化”的引領問題。由於社會主義文化、道德和價值觀對資本主義的理論優越性,將使得社會主義文化在對“世界文化”領導權的爭奪和引領中,處於順應潮流的有利地位。

    在展現中國特色和世界情懷中構建文化領導權

    “東方風來滿眼春”,社會主義文化、道德和價值觀不僅要對資本主義展現出理論優越性,而且要展現出實踐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核心價值觀正在展現出這種實踐優越性。

    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波折起伏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風景這邊獨好”。這種自信和優越感,源自中國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的堅持。而這種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使那些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看到了新希望,使人類社會在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路徑和文化體系之外,看到了新希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在未來人類“世界文化”的塑造中構建文化領導權,就要求以下兩點:

    第一,在展現中國特色中構建文化領導權。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正是如此多種多樣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文化,而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因此,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⑦中國作為世界文明文化之林中的一員,也有著自己悠久的歷史和國情,有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正是這種相對於其他文化來說是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文明古國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厚底蘊,吸引了其他文化的交流興趣。因此,保持中國文化的特質,展現中國文化的特色,在未來人類社會“世界文化”塑造中,引起其他文化交流互鑑的興趣,這是在其中構建“世界文化”領導權的前提。

    第二,在展現世界情懷中構建文化領導權。過去過於強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世界的是共通的。儘管各文明文化的表現方式和表達途徑不同,但對於真善美的追求,對於正義、善良、勇敢的追求,對於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都具有普遍性、相通性,異域文化之間能夠在激盪和競爭中交融也是因為這類普遍性、相通性。因此要想引領“世界文化”,就更需要世界眼光和情懷。中國古代的漢唐文化能夠引領亞洲文明、塑造出“東方文化”,靠的也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對共通價值的同理認同和天下情懷。今日之好萊塢拍的《阿凡達》、《哈利波特》、《駭客帝國》、《星際穿越》、《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或迪士尼文化能被各種異域文化所接受,也是因為其內在價值觀的展現已不完全只具美國特色、而更具世界眼光和情懷。再如韓國的《熔爐》或韓流文化、日本的《解憂雜貨店》或動漫文化、印度的《摔跤吧爸爸》或寶萊塢文化等等,也都更多思考展現著世界性話題,只是用各民族文化進行了特色呈現。中國的《紅高粱》、《霸王別姬》和西遊文化等的對外成功傳播,也是對這類共通價值的人文思考。因此,中國文化今後應當更多擔當世界責任、展現世界情懷,如果用中國文化的民族性體現出人類視角的《海豚灣》,或地球視角的《三體》之類,將有益於中國文化對於“世界文化”領導權的構建。

    總之,中國文化對於“世界文化”領導權構建和引領,需要處理好文明文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係,在融合與引領的辯證統一中構建文化領導權。同時,還應當強調,中國文化之所以具備引領“世界文化”的先進性,乃在於當代中國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失去社會主義這個特質,帶有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糟粕的文化就難以具備戰勝資本主義“世界文化”的先進性,難以打贏葛蘭西所說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領導權原則之間的“陣地戰”,也難以構建對“世界文化”的領導權。因此,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展現中國文化的世界情懷,在未來人類社會“世界文化”塑造中,才能引起其他文化讚歎學習的興趣,這是在其中構建“世界文化”領導權的基礎。

  • 2 # 中文宣魏良鵬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引領現代文明。

    《道德經》、《弟子規》、《三字經》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引領現代文明幾千年。再如孝是中華文化之根(孝親),敬是中華文化之本(尊師),文化是民族之靈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機。

    故: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

    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儀之

    邦,教學為先。穩定和諧,教學為先。國

    豐民安,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

    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

    偉大的中華文化必將引領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 3 # 熱淚觀世界

    同樣是中華文化,為什麼在80年代後顯得不堪一擊,而剛剛邁進新世紀卻變得如此光彩四溢?我以為其根本原因乃在於經濟實力的強大與否。

        唐裝雖名之為“唐裝”,實則是清朝馬褂的改良。然而又為何不叫“清裝”?試想,泱泱大唐乃是其時全世界最為強盛的國家,其見證至今仍隨處可見,日本的和服、紐約的唐人街時時在向人們展示著這個古老帝國的輝煌。而清朝尤其是晚清,我國經濟落後,國力衰微,以致受盡列強的凌辱。若將其命名為“清裝”,恐怕只能使海內外炎黃子孫聯想起那段苦難恥辱的歷史。

        我們再橫看西方。希臘曾經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但其後經濟日漸落後,甚至多次遭受外敵侵犯。至今,雅典娜神廟的斷壁殘垣還在向人們無聲地訴說著古希臘文明的失落和無奈;似乎只有在旅遊時,人們才會以一種物是人非的心態憑弔那一段古老的文明。與此相反,美國僅有幾百年的歷史,但其飛速發展的經濟卻把本來就沒有多少底蘊的雞尾酒文化、萬聖鬼節推向世界,並被大多數國家所接納。

        令人欣喜的是,21世紀伊始,中國就有三喜臨門。而APEC會議的成功舉辦更是向世界昭示著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唐裝,這一象徵著中華文化再度輝煌的濃縮了中國幾千年文明的古老服飾應運走向世界,進而掀起中國熱,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有些國人一直以為現代化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帶來古老文化的淪喪,其實恰恰相反。君不見,中國正高張經濟之帆,中華文化之船必將乘長風破萬里浪,引領世界文化新潮流!

  • 4 # 大陸最南端湛江

    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發展變化的不是靜止不動的。中華文化吸納新的營養成分,適應歷史發展,這就是文化自信了。

  • 5 # 文象思維

    文化的本質就是傳統,如果在文明之間進行比較,那就是這種文化的歷史深度,以及傳承的連續性和廣度,體現出來的最大的顯性因素,就是經典的流傳,歷史文獻的繼承,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夏代以前,《易》就形成了,此後五經經過孔子的編輯定型,成為百代乃至千秋萬代的經典。同時,中國是一個史觀文化濃厚的國家,歷代歷史文獻得到了最高的重視和最好的儲存。每到改朝換代,新的統治者必定為前代修史,舉全國之力進行。聖人,經典,歷史,成為有字文明的典範,其中的人文精神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

    無字文明方面,中國也非常重視。從皇帝到平民,均有祖廟,家乘,祖墳,族墓。用各種紀念方式儲存歷史,這也是人文精神的傳承。

    中國曆代特別重視教育,國有學,州有庠,家有塾,書院教育發達。完善的教育制度為文化傳承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人才基礎。

    中國是世俗化國家,雖然重視鬼神,但更重視人事。體現了務實實幹,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將政統,道統,學統,文統相結合統一。

    以上這些,使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代代相傳,文脈不斷。與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比,中國文化具有極強的穩定性,原生性,傳承性,發展性。

  • 6 # 龍溪文化

    中華文化一開始就定位於道,執著於生,倚重於民,故而能生生不息,延綿不斷,傳承於千秋萬世,這正是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 7 # 九不離火

    曾幾何時,中華傳統文化引領世界潮流,在世界文化大舞臺上獨佔鰲頭。但是,大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阻礙文化創新;小到王道士從敦煌石窟中把一車車的文物拱手相送。這些歷史的案例無一不顯出在璀璨奪目的文化之後,是文化的疲倦感和無力感。在當今的世界潮流中,創新處於首位,在這麼一個各國文化大雜糅的世界上,中華傳統文化只有進行創新型轉變和創造性發展才能使我們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

    當代世界,科技和創新引領發展,文化亦是如此,我們需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相聯絡。數字敦煌是一個很早便開展並一直在進行的專案,該專案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互動現實三個部分,運用科技手段使敦煌瑰寶數字化,來滿足人們的遊覽、研究等需求。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敦煌有了更深的印象。這便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聯絡起來,來更好地宣傳敦煌文化。由此可見,將傳統文化創新性地與科技創新相融合在當今社會更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我國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各國之間交往和聯絡必不可少,而這種交往亦是文化交流所相適應的。我國重振絲綢之路,使這一古老的文化交流方式得以沿用,並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進行創新,不僅傳播了絲綢、茶葉等古老文化,也使我國的禮儀、文學等傳遍世界。“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加強了我國與沿線各國的交流,也使我國的傳統文化透過一種創新性的傳播方式更為世人熟知。與此同時,孔子學院也伴隨著我們同其他國家的交往在全世界開花結果,使得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以新的方式來展現在世界上。可見,傳統文化透過國與國之間交往可以得到更好地傳播。

    在“網際網路+”的多媒體時代,我們應將傳統文化透過媒體等方式來向人們傳播。前不久十分火熱的《中國詩詞大會》,巧妙的利用了媒體等傳播平臺,透過比賽的方式並製作成節目來傳播中國詩詞的魅力。《國家寶藏》也同樣在這方面獲得了國民的追捧:以明星出演歷史劇的方式來演繹文物的前世今生。這些受到一致好評的文化類節目都將傳統文化以新的面貌來向國人展示。看來,在當今時代人們更易接受將傳統文化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 8 # WILLSON39

    作為一種文化,強大的不是信仰信奉什麼、風俗習慣如何、行為規範怎樣等等,而是核心價值觀念。中華文化能夠引領現代文明的實力表現也在於能否發揮這些積極的精神力量,而不在於是否再信奉儒教佛教、再穿漢服唐裝等等。

    其中,重要的精神力量主要是:

    1. 厚德載物的為人準則。

    2. 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

    3. 海納百川的包容心態。

    4. 格物致知的求是作風。

    5. 愚公移山的堅韌意志。

    6. 大禹治水的齊心戮力。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或喪失了精神意志力,沒有了拼搏創新、奮發圖強的追求,那麼再富裕也只是腐敗墮落的開始。

  • 9 # Sunny0221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引領現代文明。

    《道德經》、《弟子規》、《三字經》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引領現代文明幾千年。再如孝是中華文化之根(孝親),敬是中華文化之本(尊師),文化是民族之靈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機。

    故: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

    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儀之

    邦,教學為先。穩定和諧,教學為先。國

    豐民安,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

    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

    偉大的中華文化必將引領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 10 # 天道酬之於勤

    這個問題太好了!

    相信這次新冠疫情,不僅讓中國人看到中國的強大,也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文明,強大,有愛的崛起的中國!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文明得到完整傳承的唯一的一個國家了!比如中國本土的《道德經》,目前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超過了聖經,而裡面展現的規律,自古及今,都是對人類文明有著非凡的影響!比如

    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發明的計算機的二進位制,最早就是受道德經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陰陽理論啟發的!

    而現代我們領袖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來自於“道德經13章”,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最高緯度的愛,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國家近幾年提倡中華文化復興,道德經等優秀國學被提上學子教程,而就看這裡面中國的經濟文化的崛起,也能看到,中華文化就是愛的文化,就是規律的文化,就是引領現代文化共前進的文化!

  • 11 # I老八一槓I

    在過去的五百年時間裡,西方由於點開了科技樹,所以成了引領世界前進的動力!

    但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科技樹已經全面開花,單純的依靠科技已經很難引領世界前進,那麼人文文化就再次成了引領世界的選擇!

    由於西方在過去五百年的領先,以至於在人們的思想裡,西方成了人類社會的標杆。

    至少在很多中國人的眼中,西方仿若成了天堂,不管是社會制度,還是人文文化,都成了很多國人的學習效仿的物件!

    不過這次全世界氾濫的新冠疫情,卻結結實實地打了西方社會的臉,讓很多中國人看到,西方雖然在技術上依然領先,可在人文社會方面,卻處於一個近乎未開化的狀態。

    他們的行為很難讓國人理解,這就是一個傳承了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與一個興起數百年的新興文明之間最大的差異!

    另外西方屬於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文化,他們所謂的競爭就是一個你死我活的過程。

    可是當今世界早已進入了地球村時代,這種零和博弈顯然不利於全人類的共存和發展。

    在此情況下,中華文化中的包容和融合就成了一個極好的選擇。

    事實上中國政府也是這麼做的,現在實施的一帶一路計劃,就是這種文化的體現。

    以我為主,帶著大家一起賺錢,一起生存,一起發展,。

    隨著中國國力提升,中華文化也會隨之得到復甦和發展,在地球村時代,我們這種不具備明顯侵略性,擁有極強包容性的文化,一定會成為全世界認可的文化標準。

    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做好與西方激烈競爭的準備,這種競爭或許是良性的,也或許是惡性的!

    不過從疫情期間西方社會的表現,同時以西方慣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惡性競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因此我們必須做好一手拿玫瑰,一手握原子彈的準備了!

  • 12 # 聞香色

    博大精深,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楚。骨子裡浸潤的東西。實在是欲辯已忘言,就像平時喜歡走跳處懸崖上的獅尾狒,逼急了才發揮作用。

  • 13 # 天籟人2

    中華文化的意識轉化和理論放大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意識創造力與思想文明的凝聚力和精神滲透力的重要基礎 保證和理論科學開拓與發展的根本出路。

  • 14 # 雨沐青辰

    中華文化強調和而不同,對於和自己不同型別的國家和文化求同存異,在解決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矛盾和文明衝突中具有先天的優勢。

    當前由於交通和通訊手段的發達,產業全球化的發展,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地球村,世界各國和各個民族之間相互依賴不斷加深,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如何處理相互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西方發達國家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先走一步,取得了優勢地位,可是他們視自己為世界中心,強行推廣他們的價值觀,巧取豪奪他國的經濟命脈,在世界各地製造麻煩,以維護他們既有的利益。同時,對威脅到他們地位的潛在國家不遺餘力的進行打壓。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得人心,與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流趨勢背道而馳。

    中國多年來在國際上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真誠的幫扶第三世界國家,主持正義,獲得了良好的聲譽。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預演了國際關係的實踐,當時王道與霸道兩種處理國際關係的理論分別被實踐,王道的勝利經驗被中國後世的朝代所珍視與繼續發揚。在與周邊國家相處時,中國與他們發展良好的關係,互通往來,平等發展經貿關係,歷史上大部分時間維持了和平。

    中國對外來文化總是保持著開放的態度,使得中華文明不斷吸取其他文化的精華為我所用,使自己不斷髮展進步,從漢朝對西域文化的吸收,到對印度佛教的本土化改造,再到當今改革開放對西方先進物質文明的積極學習,保證了中華文明綿綿不絕的發展,和中華民族持續不斷的壯大。

  • 15 # 帶您品味中原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對現代文明有著極為重要的引領作用。僅舉一例,比如中華文明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點,為現代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根本性的思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等等。而西方強調的是人和天的分隔、分割,人和天的差異,將人和天對立起來,過於強調人要改造大自然。在走向生態文明社會之時,中華文明的“道法自然”必將為我們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提供更好的思路。

  • 16 # 邊緣隱士

    中華文明之所以五千年來一直以其博大精深而又運化無窮、生生不息,是因為我們的古代聖賢一開始就在探尋宇宙萬物的執行規律及源頭,從根本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比如老子就說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既然是普遍規律,就不是某一個時代的真理,而是任何一個時代都應該遵循之道。所以說,中華的傳統文化對於當今社會的文明同樣具有引領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

    一、重新讓人類迴歸自然,把與自然和諧共處作為發展之本。

    當今世界,物質文明過度發展,尤其是科技的高速發展,提倡所謂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使得人類的現代化文明是以破壞大量自然生態為代價的。地球的溫室效應使得每年大量冰川融化,大批生物滅絕。如果人類不能及時從中學到經驗教訓,重新迴歸自然,保護生態,與自然界和諧共處,那人類的未來會走向黑暗的深淵。中華文明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拯救世界,讓人們重新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的一劑良方。

    第二,讓世人學會少私寡慾,不要因為過多的慾望讓世界的資源枯竭。

    老子說:不現可欲,使民心不亂。當代人不斷接受著各種慾望的誘惑,從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種奢侈品的購買,日益增長的物質慾望也在不斷的消耗和浪費著地球資源。有人打了個比方,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國人那樣生活,即使是10個地球也不夠我們消耗的。這不是危言聳聽,好多地方可飲用的水資源已經相當匱乏。透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可以改善和減少資源的消耗浪費,這也是中國文明對當今世界的引領和貢獻之一吧!

  • 17 # 笨笨想要的原生態生活

    中華文化燦爛如星河,博大精深,浩瀚無垠,歷朝歷代,無數歷史,達官顯貴,文人墨客,仁人志士,義士豪傑,可歌可泣事蹟,都深受其文化思想影響,五千載歷史程序,至今日現代文明,每一位深愛中華文化國人俱深愛之不怠!

  • 18 # 什麼都要懂一點

    個人認為,現代文明的主題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發展、競爭、融合。

    一個文化圈首先得發展自身,只有達到能夠與其它文化圈競爭的資格,才有機會在文化融合中佔據主導地位,進而引領現代文明。

    現代文明目前是西方文化佔據主導地位。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雖然西方由殖民侵略升級到了經濟控制,但是其核心本質沒有改變,仍然是以“掠奪”為根本目的。

    而且西方宗教教義即可明顯證實:西方文明嚴重充斥著利己性、排他性、強迫性。

    所以,隨著世界上被壓制、被掠奪地區的思想進步,打破西方壟斷、實現自我發展的呼聲已經高漲。

    各方相較之下,中華文明引領現代文明的可能性正在日益積累、逐漸深入:

    首先:經過四十年的高速發展,非西方化大國中,唯有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形象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看重的經濟發展已大優勢位列世界前二、將要衝擊第一,初步具備了與西方國家競爭全球領導力的物質基礎。

    其次:中華文化根本性不同於西方文化,主張包容同化。

    第一,中華文化源自融合,兼收幷蓄,然後多元一體,形成主流文化,打造文化共同體。

    第二,中華文化有教無類,無種族區隔,促進民族融合,實現民族共同體。

    再次:中華文化有助於地區獨立發展、共同富裕、高效治理,中國道路也恰好提供了新的選擇。

    第一,中華文化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命運在己、勤勞致富、一代勝過一代……這些都是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

    第二,中華文化倡導“和而不同”,加上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並且以“新絲綢之路”戰略實施,更重要的是堅持“平等自主、不涉內政”原則,為地區發展帶去了外在推力。

    最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歷了反覆多次的“繁榮——衰落——復興”後越發成熟,在文化融合時具有無可比擬的強韌生命性、進化適應性、和諧指導性、合作共贏性,必將是引領現代文明的不二之選。

  • 19 # 格致品天下

    中華文化,在今天固然還沒有完全能夠引領現代文明,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為它將引領現代文明。筆者對比也深信不疑。

    之所以能夠比西方文明更適合引領現代文明,其所憑仗的實力主要表現在:

    1.文化的基礎,更適合人類的未來。

    中華文化是一個以天下主義和世界主義為基礎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基礎是在羅馬帝國解體後發展出來的工業主義、技術主義、政治上的民族主義。而世界未來的趨勢必然是一體化。因此,中華文化顯然要比西方文化更適合這一趨勢。

    作為當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預言:中國文明將一統世界!

    2.中華文化內涵博大精深。

    博大處看宇宙萬物,道家思想對宇宙和人類之間的關係是一體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文化最初的思想則是可以“征服宇宙”的。但是嘗試去征服後發現了人類在宇宙中的渺茫,已經漸漸認可了我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

    精深處看日用平常。雖然現代世界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然而人生存在世間各種生活方式所呈現的原則層次文化卻是恆古不變的,而這些原則性的文化意涵在中華文化中早以敘述的很詳盡,並經五千年沉澱和檢驗。比如說飲食文化,中西方都講究色香味,都講求營養含量,而中華飲食文化還有季節、天氣與人相聯絡的講究。試想兩者文化誰更先進?最後又會被誰所引領?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華文化漸漸開始為世界所瞭解接受。

    3.中華文化包容性無可比擬

    這是最大的實力。

    中華文化本身就是在包容融化一切優秀文化的過程中孕育而來的。佛教出自印度而能在中國生根,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由此可見一斑。現在的中國政府也是尊重各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尊重各國的制度,求同存異的行事方針,不像西方國家一副不和我一樣的制度就不是好制度的自戀態度。

    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發表了宣言,宣言中說道:“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2500年前孔子那裡去汲取智慧。”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但是在同歸的路上起引領作用的,必定是基礎更紮實、更適合未來,內涵更博大精深、包容更強者,也即是中華文化來引領現代文化。

  • 20 # 唐寶楨

    我認為表現在愛。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在記憶裡,始終是嚴父慈母的映像。父親總是訓飭、鞭策著我們前行,而母親卻更多的是款款細語、叮嚀囑託。不變的關懷,永遠的溫馨。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至今讀來令人感觸頗多。父親的背影經常浮現在作者的眼前久久不能忘懷,這已經定格為作者腦海深處永久的記憶揮之不去。我們看到,文章中父親為兒子買橘子時的一系列動作步履蹣跚、體胖遲緩、艱難行進,看著作者的眼眶溼潤了。是啊,幾十年來如一日父親對我又何嘗不是如此。小時候,體弱多病,父親經常帶我出入於醫院。及至上學後,父親常常起的比我還早,看我有沒有忘記東西腳踏車胎有沒有充氣。等我上學去了,他又開始繼續一天的忙碌。我那時何其聰明認為太過多餘,現在想起來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胡適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又為我們講述了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作者良好性格和習慣的養成都拜母親所賜。在舊社會,作為後母竟能周全整個家庭實為不易。人間至情至性莫過於偉大之母愛。我們應常懷感恩之心,讓幸福之花開在感恩枝頭。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是動物的感恩。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我們是否可以放慢追夢的步伐。常回家、多問候,說一些兒時的我們或談一談生活的瑣屑,總能看到父母臉上久未露出的笑容,這是我們的感恩。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得到時不經意,失去後追悔莫及。幸福就是這樣平常的生活。正因為有愛大愛無疆必定會引領現代文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椒樹黃葉是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