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百年孤獨在文學造詣上對世界文學影響很大,為什麼沒有選入世界十大名著呢?
35
回覆列表
  • 1 # 今古雜壇

    小說能夠突破客觀時空,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廣闊而複雜的社會生活。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採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展現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在100多年間的興衰歷史。

    我認為《戰爭與和平》的社會影響力更偉大,為什麼?

    因為《戰爭與和平》這部史詩性的長篇小說,更是將筆觸從沙皇宮廷到莊園貴族,一直伸向俄法戰爭中幾次浩大的戰爭場面,展示了整整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與人們的精神面貌。被稱為文學鉅著不為過。

  • 2 # 肖走地球還是圓的

    具體文學作品的比較,真的是吃力不討好

    實話實說,我真的不喜歡回答這種不是A就是B,不是B就是A的問題。《百年孤獨》和《戰爭與和平》各有其在文學領域獨領風騷的卓越之處,但是又無法直接進行名次的比較。

    因為我們常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意思就是說,由於人的立場、觀點、文化水平、閱歷、社會階層甚至性別等等因素,使人們對文學的欣賞角度是非常不一樣的。

    就如同賞花:有人喜歡春天競相開放的迎春花,因為它最早吹起春天的喇叭;有人喜歡富貴的大麗花,讓人感受什麼叫雍容華貴;有人喜歡幽香的米蘭,甚至可以從中嗅到到小女人、小鮮肉的嬌豔幽香,直讓人忍不住情懷盪漾;可也有人就是喜歡狗尾巴花,喜歡它的野蠻自由,喜歡它在貧瘠土地上肆無忌憚的成長,喜歡他們之間的平等,成片的蔓長在荒野上,鮮有高低貴賤之別……。

    對每一部不同作品的賞析,就如同人們賞花一樣,角度不同,口味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所以從來就沒有什麼統一的答案。

    所以如果讓我來評價《戰爭與和平》和《百年孤獨》那一本最好看?

    我只好說:都好看,看你喜歡讀哪一種?

  • 3 # 神隱湄涘

    就像繪畫一樣,如果說《百年孤獨》是印象派,那麼《戰爭與和平》就是寫實派。喜歡百年的,把百年視為唯一;喜歡戰爭的,對老託頂禮膜拜。就像人們有多麼喜歡它們,相反的就有人多討厭它們。對於主流而言,百年還不足以顛覆他們的文學審美觀。無關好壞對錯,只是事實是,最後主流說了算,所以百年落選。

  • 4 # 使用者4019427529466381

    《百年孤獨》和《戰爭與和平》都是偉大的名著。從史詩性上來說,《百年孤獨》描寫了拉丁美洲的百年曆史。《戰爭與和平》也是把筆觸從沙皇宮庭到貴族莊圓,而且還把筆觸伸進幾次俄法戰爭。因此《百年孤獨》絕不遜於《戰爭與和平》。但是,《百年孤獨》的表現手法是魔幻現實主義,雖然這種手法的文學造詣很高,但是也正因太高,使得它也更加晦澀難懂。正因它晦澀難懂這才影響了它的文學地位!此乃正應中國的古話“高處不勝寒”呀!

  • 5 # 娛樂八卦軍

    讀完《百年孤獨》,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馬爾克斯為了準確表達而使用的近乎殘忍的手段。 比如要描寫一個老人的蒼老,現實主義的作者可能會刻畫老人深邃的皺紋,渾濁的眼睛。但是馬爾克斯不會這麼循規蹈矩,他的做法可能是讓老人的皺紋的溝壑之間長出青苔,或者讓老人的鼻孔爬上蜘蛛網。 因為魔幻現實主義的世界裡不需要用現實世界的邏輯來解釋,所以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有了“胡作非為”的自由。.雖然魔幻離不開現實的框架,但是單調的現實也正是因為有了天馬行空的魔幻色彩而增添了無限可能。 這樣的手法在表現人物情緒的時候可以充分的施展,因為在超越常理的力量的作用之下,他可以輕易的讓讀者看到盡頭、無窮這種現實世界裡不著邊際的概念,也可以更輕易地讓讀者感覺到徹骨的絕望。 比如表現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的時候,他讓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綁在慄樹底下,每天就這樣一動不動一直到死去;讓烏爾蘇拉不但雙眼失明還每天只能聽見沒完沒了的雨聲,讓她被遺忘直到有一天後背爬滿水蛭;讓麗貝卡關在小黑屋裡直到身上爬滿蛆蟲......他近乎變態的手法就像是給讀者眼上蒙上黑布,並且把鐘錶消音,抽離了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讓讀者在沒有邊際的黑暗中感受最高階的孤獨。 2、 馬爾克斯對孤獨的觀念就像是《梵高先生》的那句歌詞:"不管你擁有什麼,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好像都有不一樣的個性,名字也因為自始至終都把“奧雷里亞諾”和“阿爾卡蒂奧”這兩個名字“迴圈利用”而受到不少讀者的吐槽。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紛繁複雜的人物竟然因為他們共有的孤獨特質而重疊了。他們無論年輕的時候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做出過多麼瘋狂的舉動,最終他們都不可避免地和孤獨融為一體。 比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率領自由黨發動32場政變。但是在認清自己發動戰爭僅僅是因為內心深不見底的恐懼之後,他潦草地簽下停戰宣言,回到鍊金屋裡,每天製作2條小金魚,然後銷燬,第二天重做。直到有一天在樹下上小便的時候卑微的死去; 比如阿瑪蘭妲,受到死神的通知為自己織壽衣,完工之日就是她的死期。為了延緩死期她織了四年。如果這世上還有什麼時刻比自己一個人去做手術更加孤獨,那應該就是獨自向著死亡一點一點邁進而又無能為力的時候了吧。但是阿瑪蘭妲表現的從容優雅,在織到最後,她竟然故意加快了速度,彷彿在熬過人世間最高階的孤獨之後,她已經無所畏懼。"世界不過是身外之物,她的內心不再為任何苦痛而波動。" 還有馬爾克斯上校,他在電報上敲下“馬孔多在下雨”,他望向蒼涼的街道,他感覺到他在孤獨中迷失了。 除了把焦點放在這個家族的成員以外,馬爾克斯也把渺小的個人放進了宏大的歷史維度里加以比較。 馬孔多這個本來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式的小鎮,一百年的時間裡遭遇了外來文明的入侵和時代發展的生拉硬拽。從未被文明開化,到受到政治權利操縱,再到工業文明成果的到來,公司出現,反抗壓榨的3000多勞動人民全部被殺......在歷史的車輪面前渺小的人類所有改變歷史的企圖都成了螳臂當車的悲劇。即使像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一樣一世英名,百年過後也依然被整個小鎮的人遺忘,在歷史演進中化為灰燼。 第一代布恩迪亞被捆在樹上,最後一代布恩迪亞被螞蟻吃掉。仔細讀一讀小說的開頭和結尾,更加增添了宿命的色彩。小說開頭寫道:“世界新生伊始,許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時尚需用手指指點點”,小說的最後卻是“這個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馬爾克斯看來,生命註定是一場悲劇,因為在龐大的輪迴面前,每個人都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其實自始至終都無法和這個世界產生任何聯絡,我們一無所有地到來又一無所有地離開,其間製造過的所有輝煌其實都從未真正屬於自己。當一切都成為泡影,竟然只有孤獨永恆。 3、 在這個時代百年孤獨其實依然是很有價值的一部小說,它好像有讓人平靜下來的魔力。 在這個到處瀰漫著焦慮感的時代裡,很多人都不敢長時間的陷入孤獨裡。我們會把精神空虛錯誤地當成孤獨;我們為了快速擺脫這種感覺而寄希望於獲取物質滿足,獲取他人關注,卻又陷入更深的孤獨。 其實啊,無論愛情,親情,友情都值得追求和維護,吃喝玩樂也值得我們享受。但是我們不能把這些當作擺脫孤獨的方法。百年孤獨告訴我們孤獨是每個人身體的一部分,你要做的不是擺脫它,而是和它和平相處,只有那樣,你才會明白你其實一無所有,也就不再害怕失去。 一個偉大的作者應該如此,他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閱歷,讓我們看到極致的孤獨之後不再因為自己的一點無助感而顧影自憐,讓我們看到生死的邊界之後更加珍惜生命。 以我淺薄的閱歷當然無法把馬爾克斯雜糅進去的價值觀完全的接收,也一定有很多隱喻埋藏在字與字之間等著我摸爬滾打之後在某一個時刻幡然醒悟。實際上一個人只有在感受過被拋棄的苦澀,被生活無情的戲耍之後才有資格說讀懂了百年孤獨,才有足夠的底氣像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在馬孔多的最後一個清晨那樣放下一切包袱,大張雙臂,彷彿要喚醒整個世界一樣聲嘶力竭

    現在這部作品被普遍翻譯成“戰爭與和平”,而實際上小說的名字是"Война и общество"(戰爭與社會)。 Искажение в названии романа Л.Н. Толстого "Война и Мир" 對《戰爭與和平》的名字有不同的理解的原因在於:在古代“мир”這個詞有不同的寫法以及相應的不同的含義。 古俄語中對«Мир»的解讀 «Мир» (писавшееся через "иже", т.е. современную "и") - обозначало покой , в данном случае отсутствие войны, перемирие (прилагательное: "мирный", "спокойный", "невоенный") 小編注:"иже"——古俄語字母中的"и" 如果這個詞中間是用"иже"連線,即現代的"и"—平和,沒有戰爭,停戰(形容詞:"мирный"和平的、安寧的、無戰爭的) «Мiр» (писавшееся через "ижеи", т.е. "i") - обозначало вселенную (прилагательное: "мировой", "всемирный") 如果這個詞中間是用"ижеи"連線,即"i"—全世界的(形容詞:"мировой"全世界的、全宇宙的) «Мiр» (писавшееся через "инить", т.е. "i" с двумя точками) - подразумевало общество, общину (например прилагательное: "мирской"), от него же: обмирщать, мирянин... 如果這個詞中間是用"инить","Ï"—社會,公社(形容詞:"мирской"世俗的,世人的)同根詞:обмирщать擺脫教會影響成為世俗的, мирянин俗人,未出家人等。 很少有人知道,一直到十月革命之前這部小說的名字都寫做"Война и МIРЪ",這就是它在原文的樣子。1917年語言革命之後,字母"Ï"寫做"и",小說的名字也發生了變化,同時導致這個名字翻譯的含義變了樣。現在這部作品被普遍翻譯成“戰爭與和平”,而實際上小說的名字是"Война и общество"(戰爭與社會)。 如果知道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小說中主要描寫了那個時候的上流社會、社會風尚、人的命運以及俄羅斯

  • 6 # 19慕寒

    先說《百年孤獨》,這本書最早是在中學時代在鄰居家見到借來看了小半,但是因為書中太多亂倫情節,再加上名字太多太亂,內容又生澀難懂當時根本領會不了,就放棄了。然後一直都不理解為什麼它可以是世界名著。

    現在再讀一遍,依舊覺得人名太多,作者的描述太膽大,依舊不是太好懂,讓我沒有再放棄讀下去的可能只是我想知道這家人最後到底怎麼樣了,這樣一個家族的榮辱興衰是怎麼進行的。

    感覺不可思議的是這麼一個大家族,不管是在繁榮鼎盛時期還是在最後的沒落,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都有一種深入骨髓的孤獨,他們那怪異的行為和扭曲的思想現在的我依舊無法理解,但或許就是人們日常生活放大後的對映。

    仔細想想,他們每個人到老都有自己執著的孤獨。印象最深的是奧雷里亞諾上校沉迷於製作小金魚,做好熔掉再做;阿瑪蘭妲一直在織壽衣,釦子縫了拆再縫;烏爾蘇拉即使記憶模糊,還惦記那尊存有金幣的雕像還未有人來取……他們前兩代人建立起馬孔多並看著它走向繁榮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最後的結局會是最後一代人被螞蟻吃掉,隨後整個衰敗的馬孔多被颶風移為平地,而這整個程序早已在那一直存在家中最後被破譯的羊皮卷中預言。一個大家族的衰敗,一定與後代的驕奢淫逸分不開。

    而《戰爭與和平》可以說被震撼了,真是一部偉大的不朽的名著。

    《戰爭與和平》首先是一部小說,如《三國演義》一樣是一部歷史小說,源於歷史卻又精彩於歷史,前者是拿破崙侵俄前後的歷史,後者是三國時期的歷史;前者的歷史人物少,虛構的人物多,描寫生活場面的多戰爭的場景少,後者戰爭的場面戰略戰術描寫多。兩者的上場人物多,而人物生活的描寫又可比擬《紅樓夢》。其次,她又是一部歷史,真實地還原那段歷史,又不同於史學家所寫的歷史,更象史學評論家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牽強附會。再次,她又是一部哲學書,託翁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有深入的研究,正是由於這方面的功底,才能用哲學家的觀點剖析那段歷史。

    戰爭與和平是矛盾的兩個方面,託翁以此作為小說的書名,充分反映了那段歷史俄國人的生活現實。一方面與拿破崙的戰爭,國土的淪陷,將士的浴血,另一方面貴族的歌舞昇平,爾虞我詐,對前方指戰員的指責。書中庫圖佐夫將軍的指揮才能、大智若愚的智慧深表敬佩,儲存俄國軍隊的實力,堅壁清野,使拿破崙的軍隊乘勝而來落荒而逃,取得絕對的勝利。

  • 7 # 陌筱塵lsw

    個人認為沒有什麼是誰比誰更偉大,只是大家對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且,從個人角度而言,合適的東西才是最好的,所以只要您認為這本書是你的認知範圍可以接受且贊同,那他就是最偉大的。但是,從歷史的角度,存在即合理,每一本書的出現都是對映當時的時代現象或者作者憧憬的未來思考,都是對人類程序做出貢獻的,因此並沒有什麼可比性。希望可以幫到你。

  • 8 # 棉花聊娛樂

    每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獨一無二創作出來的。個人比較喜歡《百年孤獨》書中的人名也是這部書的一個特色,七代人相同的名字,過著不一樣的人生,有著對孤獨不一樣的態度,每個人都堅持著自己,尋找著自己這也是這部書偉大之處。馬爾克斯的寫作風格是無人可以超越的,這部經典的文學作品帶領讀者進入拉丁美洲百年的那段歷史,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小鎮的建立輝煌和落寞,經歷著這個時代不停的發展與改變…當讀者讀到最後那一刻,彷彿有魔法帶你回到現實世界中。讀完這本書會讓人深刻了解到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將會用寂寞來償還這句話的含義,值得多次閱讀每次一都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讀了還會再讀的作品。

  • 9 # 與正義同行

    這還用比較嗎?《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乃至世前十大名著第一名著,作者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稱之為"俄國最具現實主義的作家","一流作家",也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氣勢宏大磅礴,史詩性地再現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俄國革命的全景,被稱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托爾斯泰是個天才作家,世界級藝術家。而拉丁美州作家馬爾克斯則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的作家之一,他被稱為"二十世紀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寫了七代人百年的孤獨生活場景,多數讀者表示看不懂。

    縱觀影響力,個人覺得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更偉大些,還有《安列,卡列妮娜》都可稱之為世界級作品。馬爾克斯雖在一九八二年因其《百年孤獨》獲諾貝爾獎,但世界影響力不如《戰爭與和平》,據說托爾斯泰老年患腦痴呆,孤獨寂寞,在鐵軌上走失,逝於車站。

    (圖為馬爾克斯)

  • 10 # 胡林平a

    一、概述。

    這兩部宏篇鉅作,都堪稱偉大,“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見仁見智,它們分別代表了魔幻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最高水準,都是當今世界範圍最有影響力的經典作品之一,深深引領著世界文壇的小說的創作流派、風格、走勢。文學主張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共存,傳統筆法和現代技巧齊飛,嚴肅態度與荒誕意識交織,平實風格與峻奇文筆並行,世界文化才多元、豐富。“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兩部鉅著各有千秋。

    二、兩部鉅作的簡要介紹。

    1.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百年孤獨》,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主要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交織了現實與虛幻,構建了一個神奇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七代人男主人有著相同的名字,卻過著有不同的人生,對孤獨有不同的理解,都堅持著自己的活法,結局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莫名其妙的在孤獨中死去,走不出生活的魔咒。小說把我們帶入了小鎮的建立輝煌和落寞的故事中,經歷著那個時代的發展變化,讀到最後,彷彿又魔法般把我們帶回到現實世界中。其獨特倒敘寫法,時空錯位,多重視角的敘述,故事撲朔迷離,有很強的帶入感,給讀者全新、驚奇、刺激的閱讀體驗,風靡全球,榮獲諾獎,成為現代派小說最常見的寫作技巧。以百年家族史來象徵發映拉丁美洲在外來文明衝擊下,一個封閉落後的民族成長的苦難史。

    2.《戰爭與和平》這部史詩性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安德列、皮埃爾、娜塔莎三個主要人物複雜的情感糾角,託翁將筆觸從沙皇宮廷、莊園貴族,伸向俄法戰爭中的戰爭,展示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視野開闊,場面宏大,探討一個永恆的話題——戰爭與和平,代表了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最高峰。小說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描寫了“戰爭”與“和平”的兩種場景、兩條線索交叉推進,構成一部反映俄國軍事、政治、經濟、家庭、上流社會、全境式的史詩。作品肯定了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讚揚了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洋溢著宗教的仁愛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作家反對戰爭,深刻揭露的殘酷,給國家民族帶來的災難,對各方的受難者並都給予了同情。

    三、最後對作品(用簡稱)進行比較。

    相同點:

    1.兩者其實都反映的現實社會波瀾壯闊的時代風雲。馬爾克斯出生貧寒,經歷曲折,一生坎坷,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以魔幻是外在的表現形式,透過荒誕的外殼,反映的現實生活的真實,神話與現實交織在一起,沒有分界線,比如失手殺鄰居的原罪,鬼魂的眼睛,小鎮連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一天的雨,人裹床單會飛得不見蹤影,祖母死時縮成了嬰兒般大,能聽見螞蟻說話,草木生長的尖叫等,作者講述一個家族亂倫的故事和百年演變,敘述故事時就像是在一本正經的打胡亂說,寓莊於諧,這種別開生面的敘述方式營造出一個光怪陸離、亦真亦幻的神秘世界,曲折的影射了現實生活,反映了拉美百年風雲變幻的歷史畫卷。而託翁批判現實主義是將矛頭指向社會醜惡面,進行毫不留情的深刻揭露,託翁出身高貴,卻是貴族家庭的叛逆者,看清上層社會的醜惡的真面目,《戰》透過完整的故事情節,以法俄戰爭為背景,透過安德烈等典型的人物形象,直觀生動的反映了法俄戰爭陰影下的俄國的社會生活。《戰》抨擊了俄國貴族醉生夢死生活的腐朽,法國軍隊兵臨城下,大敵當前,貴族們還在開舞會,真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同時抒發對俄國人民抗法的愛國熱情的讚美之情。

    2.兩者都是享譽全球的世界名著,分別標誌著傳統小說和現代派小說的最高成就,是文學世界的兩座高峰。兩者都將人物命運置於廣闊的時代背景下,時空跨度都很大,透過一個或幾個具體的家庭的變遷,反映社會生活中人與人,錯綜複雜的關係,透過主人公的命運變化呈現出社會變遷,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生活國度(大陸)的認知思考和價值取向。

    不同點:

    1.思想內容不同。

    《戰》以法國拿破崙侵略俄國為歷史題材,透過四個貴族家庭,展開宏觀敘事,全面展現了在戰爭與和平兩種場景下人物、家庭、民族命運各不相同的歷史畫面,二次抗法戰爭,涉及人物550多人,時間跨度15年,足見場面之宏大。

    《百》以布恩地亞家族的百年曆史為線索,以點帶面,在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中重複著命運的輪迴,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封閉保守、不思變化的民族性格以及在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統治下拉丁美洲發展前景的深刻思索和擔憂。

    2.寫作的時代背景不同。

    《戰》寫於以19世紀工業革命後,人類運用科學技術創造了奇蹟,同時也製造了災難,國與國的戰爭更頻繁,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對人性是一場嚴峻的考量。

    《百》寫20世紀中後期,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人類無法預料世界前景,貌似理性的人們在戰爭狂人的煽動下,犯下最不理性的滔天大罪,給世界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人類辛辛苦苦構建的理想大廈,在戰爭的摧殘下分崩離析,成了一片荒墟,這個世界生病了,瘋狂了,今後的路在何方,眼前一片迷茫。孤獨成為人性中面對的最大困難,天才與瘋子的雙重人格中的第一個布恩地亞,帶領家族尋找生存空間,富有開拓精神,最後走火入魔,沉迷於鍊金術中,不能自拔,被家人捆在大樹下終老,他孤獨的生命歷程,令人著迷,同時引發人們的思索。

    3.主流價值觀不同。

    託翁對人類的理性充滿信心,展望“沒有一個戰爭不可逾越,沒有一個和平不會到來”,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未來會更好,體現人們向善的樸實願望,展示人類田園牧歌式和平的願景。

    馬爾克斯的時代,是後現代主義。二戰結束後,戰爭帶來的恐慌,人類理想破滅,人性扭曲,呈現出荒原般的冷酷,真理消解,價值崩潰,倫理解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有太多的不平和無奈,殖民統治的後遺症、戰爭、溫疫的陰霾至今還籠罩在人類的頭上,特別是經濟文化落後,曾淪為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的拉丁美洲民族,苦難深重,風雨如晦,未來一片迷茫,前景黯淡,無人理解七代七個布恩地亞,都在無人理解的孤獨中離奇死去,含蓄的反映拉丁美洲民族成長的苦難史。

    4.風格流派不同。

    《戰》是現實主義作品,故事完整,線索清晰,結構緊湊,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躍然於紙上,語言通俗,敘述流暢,接底氣,適合大眾讀者。

    《百》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用貌似真實的精細描寫,表現不可思議的詭異人事,亦真亦幻,初讀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人物言行難以理會,語言晦澀難懂,一般人讀不去,多讀幾遍,給人全新感覺如嚼橄欖,回味無窮,妙不可言,讓人慾罷不能。比如開頭的第一句話,“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主人公站在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將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空融合交錯。倒敘結構,設定了懸念:是什麼導致主人公開篇必須面對死亡?文中的冰塊,又有什麼象徵意味?“河床裡卵石潔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這句比喻又有什麼深意?一下子把讀者拉入了神秘、魔幻的世界。難怪諾獎獲得者莫言初讀《百》開篇時,發出小說居然還可以這麼寫的感嘆,給他莫大的啟迪和幫助。

    四、結論。

    《戰》早問世,影響文壇時間更長,對中國現代的寫實小說影響尤深,現代文學中寫實風格佔了主導地位,茅盾的《子夜》,巴金的“激烈三部曲”,老舍的《駱駝祥子》、《茶館》,曹禺的《雷雨》,姚雪銀的《李自成》、路途《平凡的世界》等小說都關注的現實生活。《百》玩的就是孤獨,曲高和寡,猶如陽春白雪適合文學圈子的小眾精英,是現代派小說的風向標,引領著當代中國現代派小說的時尚,陳忠實的《白鹿原》、餘華的《活著》、阿來的《塵埃落定》等都深受其影響。樓主提問中有個更字,如果非要作比較。筆者認為就對當代世界文壇的影響,《百》更前衛,影響力更大,與當今世界城市化程序中,很多人離鄉背井外出打拼,內心孤寂的情感體驗高度契合,其思想的深刻性、剖析人性的複雜性,敘述視角多元性和講故事方式的獨特性,從藝術創新突破這個角度上講,《百》站在《戰》的肩膀上,後勝於今,顯得更偉大。

  • 11 # 藝文雜記

    要說《百年孤獨》和《戰爭與和平》哪一部更偉大,確實有點難,畢竟兩者的出發點和表達的方向不同,都在各自的體裁中發揮到了極致。

    都是非常偉大的作品,但是因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同時期對作品的評判也會有影響吧。

    比如說《戰爭與和平》表現的是戰爭的苦難與艱苦卓絕,而且是圍繞四大家族在戰爭中的戰爭動員,人員傷亡,以及戰爭對家庭的影響。戰爭面前人們的大義、家族的利益等方面,全方位刻畫了戰爭的影響。

    不得不說《戰爭與和平》的恢弘,以及戰爭籠罩下的情緒調動,是非常鼓舞或刺激人心的。所以戰爭年代,這樣的作品應該是會凌駕於其它文學作品之上,收到最大的影響力作用吧。

    但是,個人而言,喜歡《百年孤獨》多一點。或許是因為身處和平年代,沒有戰爭的經歷,抑或是沒有身處望族,富人的生活不能想象,所以《戰爭與和平》震撼力足夠,卻共鳴少了一點點。

    《百年孤獨》被總結為魔幻現實主義,的確有些情節亦真亦假,難以琢磨。但這部作品卻是從小人物著手,從細微的生活場景來表現,來表現現實生活的荒誕和無奈。

    雖然魔幻,卻感覺是可以觸控的,細微之處能夠有一點點共鳴的深入人心。要說魔幻荒誕,其實現實又何嘗又不是如此。每天早晨,刷重新整理聞的標題,仔細觀察身邊的奇葩事,感覺一下生活的日常,不覺得現實比文學作品來的更荒誕嗎?

    《百年孤獨》和《戰爭與和平》都是偉大的作品,向馬爾克斯和托爾斯泰這兩位偉大的作家致敬。

  • 12 # 軫念信箱

    這個世界可以說很大,也可以說很小,隨著人們對於視野越來越開闊,和這個世界的距離也拉得越來越近,使得人們接觸到了的東西很更加的多。正是因為距離的拉近,也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外面更多的東西,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這個世界。過去由於人們由於地理知識的不足,只有那麼一片自己的天,無論是學識,還是見識,那都是有著很大的侷限性。

    由於我們視野越來越開闊,那麼對於一些看法也會變得不同,學習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不光要學習自己國家的知識,有時還需要學習國外的一些好的東西。

    那我們如何學習知識呢?

    英國的思想家培根說過一句,知識是力量。只要有了知識,那麼就能夠讓自己強大起來。

    1、《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的這部小說,那是無人如何也是值得一讀,小說的是以拿破崙入侵俄國為背景,講述了19世紀初期俄國貴族生活。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小說,很值得大家一讀。

    2、《卡拉馬佐夫兄弟》

    這同樣也是俄國另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這部小說可能會有一點枯燥,但是隻要讀進去了,那麼一定是會有所收穫。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愧是偉大的作家,他對於人性的解析讓人歎為觀止。

    3、《紅樓夢》

    個人始終認為,這是中國古典小說最偉大的一部作品,甩別外三部名著,至少十條街都不止。如果說《戰爭與和平》是一部百科全書,那麼《紅樓夢》則是大百科全書。

    4、《百年孤獨》

    這本書相信不用做過多的介紹,它太過於偉大了,以至於影響了當代的中國文學,現在許多的作家都受這本書的影響,例如陳忠實、莫言、餘華等等,那寫的東西都是有著《百年孤獨》的影子。

    5、《金瓶梅》

    很多人只要一聽到這本書,那都會有一種本身的抗拒,認為這是一本那什麼書,相信只要稍稍有點文學素養的人,那都知道,這是一部非常偉大的小說,它不僅僅只是描寫了那個,而且還是一部勸人入世的小說。

    6、《布登勃洛克一家》

    托馬斯.曼可能是我喜歡的為數不多的德語作家,而且他在寫這部魔山時,非常的年輕,好像記得只有26歲,試想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能夠寫出這麼一部小說來,可見其學識有多少的淵博。

    7、《追憶似水年華》

    這是意識流的開山這作,整整七大卷,相信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地讀完,本人也是隻讀了前面兩卷,後面的五卷實在是讀不下去。雖然讀不下去,但是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作者遣詞造句非常有特點,對於喜歡寫作的人來說,非常值得借鑑。

    8、《城堡》

    卡夫卡是一個天型的作家,他的很多小說,儘管他的這一部《城堡》沒有寫完,但是同樣令人著迷。

    9、《飄》

    《飄》這部小說,無論是文筆還是故事性,那都是屬於一流,而且還拍成了電影,深受大眾的喜愛。

    10、《遠大前程》

    狄更斯一生寫了許多的小說,但是個人認為,他最好的小說是這部《遠大前程》,非常的值得大家一讀。

  • 13 # 厚積薄發才是精品

    我從來不喜歡為了顯示自己不落伍而隨大流。簡單講:裝逼!說實話,也許是文化傳承不同的原因,我對百年孤獨欣賞不起來,我耐著性子看,不過最後似乎還是沒看完。當然客觀的說,透過百年孤獨可以瞭解一些拉美人的日常生活,習俗,社會現狀等等,還是可以的。但是一句話,興趣不是太大。

    至於戰爭與和平同理,也不過是我們瞭解俄羅斯人在沙俄時代整個國家,宮廷,貴族,普通百姓生活的一個視窗。至於感受,大概也就是這樣:喔!原來所謂西方人的上層生活,也就是如此。虛偽,無聊,聲色犬馬。如此而已。遠沒有我讀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更津津有味,更有代入感。我更有興趣去了解,理解和從中學習,感悟歷史,文化,智慧等等。

  • 14 # 劉樹徵律師

    兩部作品風格不同,都對世界文學有重要影響,個人比較喜歡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至於十大名著,由於選法很多,作品也不同,這很正常。

  • 15 # 啊小李趣聞

    個人認為 《百年孤獨》

    讀完《百年孤獨》,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馬爾克斯為了準確表達而使用的近乎殘忍的手段。

    比如要描寫一個老人的蒼老,現實主義的作者可能會刻畫老人深邃的皺紋,渾濁的眼睛。但是馬爾克斯不會這麼循規蹈矩,他的做法可能是讓老人的皺紋的溝壑之間長出青苔,或者讓老人的鼻孔爬上蜘蛛網。

    因為魔幻現實主義的世界裡不需要用現實世界的邏輯來解釋,所以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有了“胡作非為”的自由。.雖然魔幻離不開現實的框架,但是單調的現實也正是因為有了天馬行空的魔幻色彩而增添了無限可能。

    這樣的手法在表現人物情緒的時候可以充分的施展,因為在超越常理的力量的作用之下,他可以輕易的讓讀者看到盡頭、無窮這種現實世界裡不著邊際的概念,也可以更輕易地讓讀者感覺到徹骨的絕望。

    比如表現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的時候,他讓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綁在慄樹底下,每天就這樣一動不動一直到死去;讓烏爾蘇拉不但雙眼失明還每天只能聽見沒完沒了的雨聲,讓她被遺忘直到有一天後背爬滿水蛭;讓麗貝卡關在小黑屋裡直到身上爬滿蛆蟲......他近乎變態的手法就像是給讀者眼上蒙上黑布,並且把鐘錶消音,抽離了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讓讀者在沒有邊際的黑暗中感受最高階的孤獨。

  • 16 # 上書房假行僧

    不能簡單的說哪個水平高。這兩部書,都是世界文學的典範,也都是人類精神的寶貴財富,雖然,2000年,根據《紐約時報》和美國《讀者文摘》組織的橫跨歐、亞、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萬讀者的投票調查,精選出了世界十部經典長篇名著,這十部名著代表了英國、法國、俄國、美國最具世界性代表的世界文學大師和其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其中第一名就是《戰爭與和平》,可惜,沒有馬爾克斯,馬爾克斯獲得過諾貝爾獎,在亞非拉影響更大,但是絕對不能就說戰爭與和平就比《百年孤獨》好。

    《戰爭與和平》    是現實主義經典。   《百年孤獨》是魔幻之一經典。

  • 17 # 鈺涵茶行

    各有千秋,現實與虛幻—戰爭與和平。都值得我們去反思,取其優良,去其糟粕!

    百年孤獨[bǎi nián gū dú]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作品名稱

    百年孤獨

    外文名稱

    Cien años de soledad

    作品別名

    一百年的孤寂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說

    作者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

    該作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1]

    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2]《戰爭與和平》的基本主題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讚揚俄國人民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但作品的基調是宗教仁愛思想和人道主義,作家反對戰爭,對戰爭各方的受難並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3]

    作品名稱

    戰爭與和平

    外文名稱

    Война и мир

    作品別名

    戰和紀略

    創作年代

    1863—1869年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說

    內容簡介

    1805年,在拿破崙率兵征服歐洲之後,法國和俄國之間也發生了戰爭。可是在俄國上層社會,人們的生活依舊恬靜悠閒,社交舞會照常舉行。青年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把已有身孕的妻子交給退隱於領地“禿山”的父親及妹妹瑪麗婭之後,就擔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向前線出發去了,他希望這次戰爭能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

    安德烈剛剛留學歸來的好友皮埃爾·別祖霍夫,是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是社交界的寵兒。居心叵測的監護人庫拉金公爵看到這一點,便企圖把美貌但品行不端的女兒愛倫嫁給他,結果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同年11月,安德烈所屬的俄軍在奧斯特里茨之役戰敗。安德烈歷盡種種艱難後回到禿山。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時死去了。安德烈陷入孤獨和絕望中,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已告結束,便下定決心終老於領地。另一方面,婚後不久的皮埃爾發現妻子愛倫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存在暖昧關係,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聲,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決鬥。在幸運地擊倒對方後,皮埃爾即與妻子分居,他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問題的困擾之中。不久,皮埃爾加入了共濟會,得出了一套生活的哲學。他又懷著寬宏大量之心,接回了妻子。

    1807年2月,俄奧聯軍在埃爾勞與法軍進行了一場殘酷的鏖戰,雙方損失都很慘重。6月拿破崙與沙皇簽署了和平協定,暫時的和平生活開始了。1809年春天,安德烈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託羅斯托夫公爵。在公爵家裡,他立即為充滿生命力、美麗動人的公爵的女兒娜塔莎所吸引,娜塔莎答應了他的求婚。但禿山老公爵認為她不夠富有,年齡太小而加以反對。最後雙方相約一年後成婚。不久,安德烈出國了。娜塔莎傷心地答應等待一年,卻又無法忍受寂寞。她結識了愛倫的兄弟阿納托爾。在他的誘惑下,兩人決定私奔。至此,她與安德烈的婚約宣告無效。這對安德烈驕傲的性格是一次極其沉重的打擊,為此他痛苦不堪。然而由於軍務纏身,他對此事又漸漸淡忘了。

    1812年,拿破崙率先撕毀原來的和平協定,指揮軍隊跨過涅曼河,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年邁的庫圖佐夫將軍決心阻止法軍繼續向前推進,但由於戰術失誤和其他原因,並未使俄軍畢其功於一役。戰役還不斷進行著,雙方損失都很慘重。最後,俄法軍隊在博羅狄諾展開了一場異常激烈的爭奪戰。顯然,這是俄軍所進行的最糟糕的戰役。庫圖佐夫不得不痛心地宣佈軍隊無力保衛莫斯科,拿破崙則作為勝利者進抵又一座空城。安德烈在博羅狄諾戰役中身負重傷。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塔莎意外地在傷員中發現了奄奄一息的安德烈。她向他謝罪,並精心地看護他。彼此間又舊情重萌,但為時已晚。安德烈傷口惡化,不久即在睡夢中逝去。

    皮埃爾留在莫斯科,決意做一名民族英雄。他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在解救一位遭受法國士兵凌辱的俄國婦女時,他被捕成為俘虜。皮埃爾的妻子愛倫在戰火中仍然難以抑止自己的放蕩行為,最後,因誤食墮胎藥而死亡。拿破崙的軍隊在空城莫斯科完全分崩離析,他疲勞地等待著,寄希望於沙皇要求他簽訂和平協定。但是這一天遲遲不來,他只好放棄莫斯科回師法國。在通往斯摩梭斯克的途中,法軍徹底瓦解,成為一群落荒而逃、恣意搶掠的烏合之眾。在哥薩克人的不斷騷擾下,大量俄國戰俘被解救,皮埃爾也重獲自由。俄國終於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皮埃爾又回到了莫斯科,恢復了同羅斯托夫和保爾康斯基一家的友誼。娜塔莎吸引了他,而他也突然意識到娜塔莎已長大成人。於是時機一成熟,他就恭請她父母同意他們的婚事。與此同時,娜塔莎之兄尼古拉也正在考慮娶安德烈之妹瑪麗婭為妻。皮埃爾與娜塔莎結為伉儷,生活幸福。這位曾經單純而輕浮的女子變成了一個勤勞能幹的妻子。他們結婚8年後,養育了4個可愛聰敏的孩子。娜塔莎完全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丈夫和孩子們。他們發現彼此的生活實現了他們過去的夢想。尼古拉雖然無法完全肯定自己對瑪麗婭的愛,卻懂得這樁婚事明智適宜。他們收養了安德烈的兒子尼古路什卡,生活也十分快樂幸福。[4]

    創作背景

    歷史背景

    1855年,亞歷山大二世登基。當時,沙皇政府由於在克里木戰爭期間遭到軍事失敗而削弱,農民暴動風起雲湧,各方面人士要求改革的呼聲也日益強烈。在這種形勢下,亞歷山大二世被迫廢除了農奴制,並實行了一些自由主義改良政策。因1825年起義失敗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也在這時被赦免。[5]

  • 18 # 暮春晨輝

    無所謂那部更偉大,每一部文學著作都有其獨到之處,作者思想融入作品之中,讀者從這些優秀的作品中,可以與作者的靈魂溝通,這就可以稱為一部成功的作品。用偉大這個詞來形容一部文學著作,還是有點不妥。

  • 19 # 浙江湖州羅林

    把20世紀後半葉拉丁美洲文學的代表作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與十九世紀中葉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作一比較性的閱讀。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究竟那一部作品偉大?簡單地談一下個人的看法: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幾乎用不著多說。這是一部偉大作家的偉大作品!全書以抗擊拿破崙入侵的衛國戰爭為主線,結構宏偉,場景廣闊,人物眾多,對十九世紀初年俄國社會生活和私人生活作了匠心獨運的描繪,詩意般地敘述,洋溢著史詩精神。《戰爭與和平》提供了關於俄國人民的性格與氣質,其中的歷史場景與人物的音容笑貌,使讀者永記不忘。

    《戰爭與和平》何以使所有的讀者驚歎不已呢?當然是它的客觀性,形象性,豐富性。“上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的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的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哭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的最後進發,人所能感受的一切歡樂和痛苦。一切都很妥貼,清晰,各部分明,彼此之間和整體的有機融合,類似藝術珍品,而且是以最撲素的手法創造出來的,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文學珍品…它只能是一個天才作家的領悟的結果!"

    《戰爭與和平》是我們時代最浩瀚的史詩,是現代的《伊利亞特》,匯聚了無數的人物的感情,在這個波瀾壯闊的人類海洋上,從容掀起一陣陣暴風雨,以至我們在看這部作品時,不禁想到荷馬和歌德,儘管時代賦予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難怪英國著名作家約翰,高爾斯華綏說:“如果舉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個定義的話,我就要選擇《戰爭與和平》!

    法國大作家阿拉貢他認為:《戰爭與和平》是人們曾經寫過的小說中最偉大的小說!

    再來看哥倫比亞小說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它的藝術價值!

    與托爾斯泰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不同,馬爾克斯運用象徵,幻化,隱喻手法,魔幻主義的風格“變幻想為現實而不失其真“的原則。透過作者精密的構思和想象力,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起源於神話傳說故事幻化地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迥異的畫面。馬爾克斯從故鄉一加勒比海岸的熱帶小鎮阿拉卡塔延伸出一馬孔多的興衰起落,反映了整個拉丁美洲歷史和人類文明的象徵性表現。

    《百年孤獨》透過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孔多這個小鎮百年來,從興建開發,到興旺發達,直至最後消亡的歷史,涉及面廣,人物龐雜,情節離奇,手法新穎。馬孔多小鎮是布恩蒂亞家族帶著二十幾戶人家共同開友的,從原始時期的刀種火種,到飼養家禽,生育後代,大家一起共同勞動,生活古樸和睦,平均分配收穫。經過多少年的建設,馬孔多已變一個最整潔的村鎮,生產工具改變了,生產力發展了,手工作坊和商品交換也應運而生,

    這時的馬孔多事業興旺,布恩蒂亞家忙碌一片。歲月不居,光陰荏苒,布恩蒂亞的兩個兒子也長大成人,蘇拉家大業大,不斷擴充套件事業。馬孔多也因“安居樂業”而出名。但隨著小鎮階級關係的變化,富裕地主開始佔有大量最好的耕地,靠封建土地所有多制和地租形式,佔有了農民的剩餘勞動,人與人的等級劃分出現了。貧與富的差距也拉大了。並出現了代表不同利益的黨派相爭。緊接著是工廠的興建和鐵路交通的開拓,各種現代發明,火車,汽車,電燈,電話,電影及洪水般湧來的各色人等,使馬孔多的人成天處於極度興奮的狀態之中…,不久跨國公司代表及隨之而來的藝妓,巴比倫舞女等也蜂湧而入…,

    老資格的馬孔多居民感到有點格格不入了,而外國人是整天花天酒地,錢多得花不完,而馬孔多的本地工人,農民生活每況愈下,馬孔多人舉行罷工,但遭到血腥鎮壓,數千名手無寸鐵的工人,農民倒在血泊之中…。這是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時代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同時,也展現了數百年來美洲的風雨滄桑之變!

    《百年孤獨》的深刻內容,蘊涵著加西亞,馬爾克斯童年的印象,少年的回憶,成年的思索。作家透過他新穎的創作方法,再現了哥倫比亞曾經的歷史。儘管最後的“馬孔多"小鎮,按羊皮紙的預言,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從人們的記憶中被徹底抹掉。

    雖然《百年孤獨》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寫出了奇譎多變的故事,但其獨到之處是十分明顯的,小說一開頭就採用從將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倒敘手法,不斷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總之,《百年孤獨》是一部內容複雜,情節離奇,寫法獨特,而又具有社會,歷史和現實意義的傑作。但與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相比,我個人認為,無論在作品的恢宏氣魄上,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場景設定上,在歷史深度底蘊上,《百年孤獨》的藝術價值是遠不及托爾斯泰的鉅作《戰爭與和平》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否定《百年孤獨》在文學上的成就!

  • 20 # 海南旅拍攝影師水哥

    在現實生活中,不能不說的是有時候就是會發生百年孤獨中那些不可思議的現實。

    也許是我們的想象起作用。我們的感覺總是隨我們的意向去發展,去觸碰。

    幻象緊隨其後。

    有時候分不清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幻象。

    個人非常喜歡百年孤獨,描述的比現實還要現實。用誇張的筆墨,不可思議的現實描寫來揭露社會的黑暗,人性的卑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楊穎會被人叫做心機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