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很簡單的道理,在漢以前,中國有幾千年的分封制時代,全國性的郡縣制時代只有14年,要是你是決策者,沒有任何前提可以參考的情況下,你會認為分封制和集權制哪個更優秀?

    事實上,劉邦得了天下後採用的也是周的分封制方法,先後分封了好幾個同姓和異姓王。只是他比較聰明一點,軍權抓得實,後來又斬殺功臣,才坐穩了天下。但就是這樣,幾十年後還是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武帝才趁機完成了中央集權。然而即使是這樣,周朝依然以八百年的國柞讓後來的歷代君王羨慕。古代沒有皇帝想學短命的秦朝。當李世民得了江山後,他其實也想搞分封制,於是推出了”刺吏世襲制“,遺憾的是大臣們覺悟太高了,結果這一方略中途夭折。現在當然教育一水的說集權的郡縣制的好處,但就是現代日本人也不這麼認為。在《項羽與劉邦》中,他們認為,集權的郡縣制缺少中間真正的貴族階層,皇帝一個人要面對天下民眾,這是很失敗的一件事。事實上,漢末、日本也採取了一定程度的分封制的管理方式。但中國已經走上了中央集權的道路。

    當然,項羽出身於舊貴族,手下很多也是舊貴族,所以他採用分封制這也是個原因,但相對不那麼重要。

  • 2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你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問題。將天下分封諸候這是誰才有資格乾的事情?答曰:皇帝或擁有皇帝一樣權利的人,相當於後代的攝政,如明代的張居正、清代的多爾袞。劉邦稱帝后照樣分封天下。《史記》的作者不愧為太史令,熟讀歷史,他給項羽作的傳稱《項羽本紀第七》。本紀的主人公是何等尊貴,真龍天子下凡,劉邦的傳記稱《高祖本紀第八》,你懂的,老劉在《史記》中在卷八,前面六卷分別是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本紀。五帝五人合傳,夏殷周整個朝代合傳,相當於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合一間房,而項羽和劉邦(別一官方稱呼叫高祖)都睡單人間,而且還先挑房間!當然那時還有個木偶首領楚懷王(還有個名叫義帝),據《史記.項羽本紀第七》載: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壬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注意:項羽是在義帝同意分封的情況下才經項羽同意坐上名義皇帝的寶座;下面的各王,也是項羽封的;項羽還敢老子訓兒子般直言義帝無功,應該瓜分他的土地;項王範繒疑心沛公劉邦將來l佔有天下,封沛公為漢王,封在被稱為淒涼地的巴蜀漢中,還在關中安排了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名秦朝降將稱王,做項羽的高階保安(俗稱看門狗),防止沛公東進。這一招損哪,秦首都咸陽是被劉邦攻的,章邯這些舊將不恨死劉邦?把關中大門守成死門、鐵門!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封有九郡。注意,霸王等於王中王,相當於攝政王,再後來見木偶星帝總是礙手礙腳,先徙長沙郴縣,後來乾脆暗令衡山王、臨江王擊殺之江中。到這時,傀儡皇帝死了,霸王就相當於變相稱帝了!他不分封,勢必得罪所有的起義頭領,注意這幫傢伙手頭都握有重兵,光老劉就坐擁雄兵十萬,還有蕭何張良曹參等謀土,樊噲周勃等一幫武將,霸王再雄,也不敢向全天下反王挑戰,秦王朝不就被大傢伙放倒的嗎?,再說攝政王也過癮,他像龍頭老大,各諸侯王都是小弟,要踹就踹,要唾就唾,對於喜歡沐猴而冠的項羽來說,這樣豈不更美?何必披件龍袍,讓天下豪傑群起而攻之?何況他的背後還有一等謀士亞父范增,他可是高階棋手,他肯定知道該怎麼樣控制局勢。

  • 3 # 東都有湘

    顯然,這本身就完全違背了傳統歷史中國所具有“勝者王 敗者寇”要求的基本政治定律。因為既然項羽階段性取得了分封天下諸侯王要求的必要威勢,就已經說明項羽同時也具有了可以稱帝所要求的條件實力基礎!可是為什麼項羽不將這種取得的階段性威勢天下,繼續只要透過順延要求就能夠形成威勢天下正統化。卻要去學什麼周天子一樣來天下大分諸侯王國,然後成為了個有名無實的相公天子?

    那麼又如何來釋解對應當年項羽在遇見秦始皇陣容規模宏大、武威儀仗直射天下的帝王東巡大軍之時,所發出“汝當取而代之”的本來言辭內意?其實我們透過項羽的這個言辭內意表達方向,從通俗意義上來說,完全代表了其內心世界要求的就是對等意識。很明顯,項羽本身具有的意識行為在政治意識學和行為政治學之間發生了根本性的理論表達相互矛盾錯亂無章。然而能夠造成項羽在行為政治學上完全違背政治意識學要求,導致出現了天下分封諸侯王的政治動機出處,無疑要不就是,來自華夏內部社會世界的因素所致使的,要不就是受到了來自華夏外部世界社會更強大力量的直接左右。

    如果說因為是華夏內部社會世界因素造成影響的,可問題是大秦這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王朝在華夏大地的突然被死亡,從而造成了強大消失,項羽也就在華夏內部社會世界階段性的站在了威勢天下要求的頂層政治制高點。根據人類社會存在有依附更強大事物要求的本質特點,這些諸多被分封諸侯王國地盤的諸侯王們,首先都具有一個基本特質政治,就是完全都是聚集在、並且都是受制於,而且都要弱勢於項羽取得的階段性威勢天下要求之下。

    所以即便是項羽不進行天下大分諸侯王政治,或是採取緩分封、漸進式政策,都不代表這些諸侯王們的政治存在具備形成任何可能有效的聯合力量反對體。所以也就並不存在項羽需要擔心什麼如果不進行天下分封諸侯王的政治要求,就有可能要遭到諸侯王們的集體聯合反叛這一說辭。因而項羽進行天下分封諸侯王的政治要求,就只可能是受到了來自華夏外部世界社會更強大力量的直接左右之下造成的。

    這個來自更要強大於華夏的外部世界社會力量,毫無疑問就是匈奴!只有匈奴才具有消滅大秦王朝要求的軍事戰爭能力,我們可以依據秦始皇透過主動軍事戰爭在取得天下統一之際,卻採取了屬於是完全被動要求的軍事戰爭政策修築一條萬里長城來防禦匈奴的隨時軍事侵犯。最起碼長城有多長,就已經代表了冷兵器時代的匈奴民族人口基數規模完全具備支援在如此廣闊燎原的地域進行活動!

    那麼可想而知匈奴民族的人口基數已然早就達到了一個恐怖的規模持有量,至少都是在數千萬人以上。因為在冷兵器時代簡陋的生存手段完全就決定了一個民族擁有多大規模的人口基數就決定了該民族具有多大地域允許活動要求的範圍能動性。歷史之所以能夠成為歷史,就是因為歷史可以起到以史為鑑,透過前人的歷史經驗來指引後者歷史前進的書寫。因此能夠真正起到以史為鑑的歷史就在於必須還以歷史它本來的真諦。否則再華麗完美修飾裝潢的歷史,本質上只不過就是一堆垃圾的價值。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發生都必須是建立在具有一定的條件基礎要求之上,同樣項羽不但不具有消滅天下一統江山之後的大秦中央集權王朝,所要求直接具備的基本條件基礎成因。

    並且反映出項羽能夠成為讓天下諸侯莫敢仰視,就是由於大秦王朝的緊急徵招天下男丁馳援,被以項氏家族為首的原六國貴族士大夫階級為了苟且本身利益所在,竟然致整個華夏民族絕大多數普通百姓的根本生存權利於不顧,夢想將無數華夏百姓又重新打入到匈奴在東方建立的各個奴隸加工諸侯廠年代,必然就會無恥至極來配合匈奴消滅大秦王朝的要求,直接攪毀了大秦王朝的天下馳援!

    匈奴為什麼要消滅大秦王朝?因為大秦王朝統一天下,也就預示著徹底消滅了匈奴在華夏大地建立的東方奴隸加工諸侯廠!當然匈奴肯定要傾巢而出來消滅大秦王朝,因為匈奴要的就是一個天下始終要處於四分五裂,由各個奴隸加工諸侯廠建立的華夏大地割據狀態,做為匈奴養的一條東方狗腿子,不要以為是史書上哪個已被極盡描述的項羽,真實歷史的項羽敢稱帝嘛?敢不按照匈奴主子的要求來進行天下分封諸侯王嘛?在此可以引用秦末年間爆發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運動領導先驅者陳勝、吳廣發出的一句怒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來對應被廣大秦末普通百姓極度鄙視的項羽們。

  • 4 # 待我施為地煞變

    這就跟問為什麼聯合國秘書長要允許這麼多國家存在,不把他們統一成一個國家差不多。留著五常,還留著這麼多中小國家,都不怎麼不聽他使喚。都統一了,軍隊都聽他的,財權都掌握在他手裡,誰不聽使喚,一紙調令讓他下臺,想想都爽。

    他怎麼不乘勢稱地球球長,要五常把大殺器交給他,美國把美元印刷權交給他,各國都往他這報賬?

    因為誰聽他的?同樣,項羽稱帝,再要收回諸侯的權力不分封,誰聽他的?

    比如說,西魏王魏豹,本來就是戰國時魏國貴族。其兄死後,他向楚懷王借兵幾千人,打下了魏地二十餘城。

    臨江王共敖,看姓就知道是楚國貴族,打下了南郡。

    河南王申陽,自己打下了河南地球,建都洛陽,後來才迎接項羽南下。

    燕王臧荼,統治燕地,建都薊縣,離項羽十萬八千里。

    等等,這些諸侯大多數都一個共同點:要地有地,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要兵有兵,要刀有刀,地盤都是自己流血流汗打下來的,你項羽不過勢力比較大一點而已,憑什麼聽你的?

    你當個西楚霸王,把大家都分封了,給大家一個合法的名分,大家還願意給你個面子,服從你分配的秩序。你佔據了霸王的大義名分,還能趁機多撈點,給諸侯勢力摻沙子,適當切割諸侯勢力,誰跟你關係好封好點,誰跟你關係差封差點。你上來就要當皇帝,要諸侯把權力都交給你,就跟秘書長要收五常的大殺器是一樣一樣的。

    當然了,你可能說項羽跟秘書長不一樣,有刀有槍勢力強大,誰敢不服就去攻打他。確實啊,分封后不久,項羽就去攻打不怎麼聽話的齊國了。他也是要逐個消滅其他勢力的,要分化一部分,拉攏一部分,但不能給上來就對所有勢力宣戰,那是嫌命長。

    劉邦後來率領諸侯打敗了項羽,不一樣也得封英布、彭越、張敖、臧荼等一眾諸侯王。原因無它,人家實力在那擺著呢,就佔據那地,你封不封,人家都是實際上的諸侯王。哪個當權者不想要更大的權力,項羽也不會因為自己曾經是個貴族就腦子缺根筋要把權力分封出去。

    劉邦也是封了一堆異姓王,然後透過政治與軍事手段,逐步換成同姓王。跟項羽的區別只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

    要徹底消滅諸侯,要等幾代人的努力,途中還要經歷七國之亂,直到他重孫漢武帝的時候。

  • 5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項羽的這種做法,其實是一種歷史傳統。往前翻史書,項羽之前,夏、商、周、秦,只有秦是採取集權專制,也只有秦的君主自稱皇帝,而夏、商、周,一律採取的是分封諸侯的辦法。所以在項羽看來,秦的制度是不可取的,一旦他也像嬴政一樣登基稱帝,便會遭致秦一樣的下場。顯然,項羽並不願意如此。

    但項羽的分封諸侯還是失敗了,為什麼?這並非分封制不合理,也並非什麼民心所向,而是因為項羽的具體措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往前看,商朝推行的是一種方國聯合體政治,如周這樣的方國是原本就存在的獨立國家,只不過對商表示臣服而已。所以殷商這樣的政治體,是由直接統治區域,關係密切的藩屬國,遙遠、獨立但仍對商表示臣服的方國,這樣的一種政治聯合體。

    而周,則將封建進一步推廣(自然實際上還是殷商的那種聯合體關係),有周一代,分封的諸侯國數量尚且無人知曉。《呂氏春秋》中曾經講:“周之初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如果這條記載沒錯,那麼西周直接分封的諸侯就有四百多家。而《荀子》則說,周初分封的諸侯是70多個國家,其中管、蔡、魯、衛、晉、燕等53國是與周王室同姓的,而異姓諸侯則有齊、宋、楚、越、陳、杞等10餘國。(如果項羽把封給劉邦的漢地一切為四,漢中歸劉邦,張良封個蜀郡侯,蕭何封個巴郡侯,韓信封個廣漢郡侯,誰還會跟著劉邦造反呢?)

    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項羽的問題在哪裡了。第一,分封的諸侯太少,少則分勢不夠,中央(項羽的楚國)權威不足,也就是項羽沒有一個實力基礎;第二,分封的諸侯太少,意味著得到項羽好處的人太少,一些諸侯認為他們是該得的,對項羽沒有絲毫感恩之心,也就是說,項羽沒有一個民意基礎;第三,分封的諸侯太少,一旦有人反對項羽,很容易就結成一個相對多數的聯盟,吃虧的反而是項羽,也就是說,項羽沒有一個很好的外交基礎。

    實際上,項羽若是將諸侯數量增加到50家,自己的親屬和部下獲得更多的領地,譬如說有20個楚系諸侯,分佈在湖北、安徽、河南這些區域;20個相對可靠的諸侯,分佈在山西、陝西、河北這些地方,譬如章邯這種;10個相對獨立的諸侯,分佈在四川、山東、遼寧這些地方,譬如劉邦這種。

    當然,對於這50家諸侯,也可以按照王、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來大致有個劃分,爵位越高,領地自然更多。不至於人人都稱王,誰也不服誰。

    而如此分封之後,劉邦之類再不服,項羽來個聯合49家諸侯討而滅之,都不再是什麼問題。

    如果是這麼做的話,項羽的“楚朝”,是可以保持一個時期的穩定,不至於幾年間就國破人亡這麼悲劇。

  • 6 # SRBN

    秦漢時期,和隋唐時期在歷史中非常類似,都是漢承秦制,唐承隋制。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歷史必然趨勢。

    隋煬帝楊廣,生於華陰。唐高祖李淵,生於長安。

    與秦漢時期類似,隋煬帝暴政荒淫無道,運徵高麗,百萬勞役修築運河,奴役民眾甚廣,18路反王紛紛揭竿起義。但隋朝修築的京杭運河,科舉制度無疑是功過千秋,為盛唐奠定堅實的基礎。

    漢承秦制,唐承隋制,這是歷史大勢所趨,也是時代的里程碑。

  • 7 # 歷史哨聲

    原因在於項羽並沒有滅秦。秦國是章邯所滅。項羽在救趙和秦軍戰,並非獨立力對戰秦軍,也依靠諸侯軍。只能說是項羽軍事是和秦軍戰鬥的主力,其他諸侯只是輔助,但沒有其他諸侯軍,項羽根本打不過王離軍。

    天下是大家一起打下來的,分封自然是正常的,想獨吞沒門!

    劉邦時,就是一路打下來的,或者收編了之後廢了被封的異性諸侯,或乾脆誣陷諸侯反,結果只有一個字:殺。

  • 8 # 指動濟南

    項羽滅秦後大封諸侯,首先是他認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在於沒有實行周朝的分封制,因此他要反其而行之,透過分封來恢復周制、安定人心。同時,項羽骨子裡具有諸侯的王族血統,他這樣做也是出於內心的有一種稱王稱霸的情結。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天下受苦於無休止的戰爭,緣起於有諸侯相互征伐。秦國依靠祖先的神靈護佑,現在剛剛把天下平定,再分封諸侯,是給自己樹敵,再想尋求安寧,就成了難事了。

    秦始皇不搞分封制,在當時人的眼裡是非常不難接受的。也許秦國博士淳于越的這番話為當時社會普遍心理做了一個註解:殷周稱王享1000多年的天下太平,主要做法就是分封皇家子弟和大量功臣,讓他們成為王朝的輔助力量,等出現了亂臣的時候,皇帝就會有人來輔佐,以拯救天下,如果不效法殷周兩朝,國家就不能保持長久不敗……

    項羽的祖上本是楚國戰將,世代為官,有自己的封地——項地,他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楚將項燕,與王翦作戰時被殺。項羽具有王族血統,從骨子裡還是渴望重新迴歸周朝制度,師法古代,享受分封諸侯所帶來的天下太平。而“天下苦秦久已”,項羽認為秦亡原因就是沒有分封諸侯。

    在滅秦中,項羽起事後始終以天下反秦的盟主而自封,從受范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談話影響,到立楚懷王的孫子為王,也一直堅信著因為自己的項家的楚將,因此才能匯聚人心,共同抗秦,也都是希望透過建功立業而分封成侯。實際情況也正如項羽所想,在抗秦的勢力中,有很多人同項羽一樣,具有被滅東方六國的王族血統,他們也都希望在滅秦後成為一方諸侯。

  • 9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漢元年十二月,項羽帶領各路諸侯入關,殺子嬰,滅秦宗室,之所以沒有趨勢稱帝,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時機不成熟。要知道秦末,天下群豪四起,七國打著“懷舊”的牌子紛紛復辟,天下已經被瓜分為諸多諸侯所佔據的新舊勢力集團。而這些諸侯王們表義上唯項羽是尊,但實際上個個都手握兵權,都想雄踞和穩守一方,而在這種盤根錯節,關係複雜的局面中,年輕的項羽顯然欠乏把握的能力。如何控制新舊諸侯時,如何利用對自己有利的力量,壓制對自己不利的力量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項羽如果直接稱帝,勢必會讓失去利益的失勢者不滿,甚至引起大規模叛亂,這會讓項羽吃不了兜著走。

    二是條件不成熟。要知道,當時除了項羽外,以劉邦為中心的豐沛故人勢力已經初具規模,在戰爭中,不管戰事翻覆,勝負無常,豐沛故人始終跟隨劉邦,維持著這支隊伍的基本穩定。他們的勢力盡管相比項羽要相對弱些,但卻具備了與項羽周旋的實力,如果項羽稱帝,劉邦如何能服?換句話說,即使劉邦不反抗,項羽又如何安置他呢?一山不容兩虎,項羽和劉邦註定是生死對頭。

    事實上,項羽入咸陽後沒有稱帝是明智之舉,分封諸侯王也是明智之舉,目的是在承認各個勢力所已有的 權益下儘量削弱他們。比如把關中之地一分為三,齊地一分為三等。自己卻盡收舊楚勢力,改稱西楚,並收其四周的戰略要地,如東魏之地,如舊韓之地。只是他

    無論怎麼分封,總會有人不滿意。沒有封到肯定會怨聲載道,如齊王田榮,彭越等人。而封地少的也不會高興,如英布,陳餘等。更為要命的是,得到厚封的也不會感謝項羽,因為他認為這是他們理所應得的。也正是因為這樣,分封后,項羽依然陷入平息各諸侯反叛之中。而劉邦乘趁出關,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

    俗話說樹大招風,項羽過早稱帝,只會引來更多諸侯王的反對,勢力陷入更大的危機之中,如此一來,項羽只怕挨不了這麼久的時間,早就被眾起而攻之的諸侯們消滅了。

  • 10 # 曉木曰兮歷史系

    項羽分封諸侯,只是對既成事實的追認,與項羽的政治思想無關。

    這就好像,老蔣領導北伐勝利後,馮玉祥佔據西北,閻錫山佔據山西,李宗仁佔據廣西,張作霖佔據東北、劉湘佔據川蜀.......。絕不是因老蔣政治思想落後造成的。

    北伐勝利後,老蔣雖然沒有分封諸侯,但從具體事實去看,這和分封諸侯,好像沒有本質分別。老蔣雖然是名義上的最高首腦,但老蔣實際控制的地盤也就是東南地區,其它地區,都被其它實力派控制著。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有人對老蔣說,北伐勝利了,您應該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建立一個政令統一的民國政府,絕不應該承認眾多軍閥割據一方的事實!

    老蔣會怎麼看這個人呢?肯定會覺得,這個人就是一個二傻子。因為當時各大實力派割據一方,那是既成的事實,老蔣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都不會改變這個基本事實。

    關鍵是,如果老蔣敢公然否定這種事實,他分分鐘鍾都會被趕下臺的。因為那些軍閥大佬,哪個是吃素的?

    看民國曆史,因為歷史資料比較詳細,所以我們知道,當時割據一方軍閥大佬,哪個也不是打醬油的,哪個也不是吃素的。在這種背景下,老蔣雖然是當時最大的實力派,而且從法理上,擁有號令天下的權力,但是老蔣也得接受各大實力派割據一方的事實。

    當時的項羽,也是處於類似的困境中。

    從權力、地位上,率領諸侯聯軍攻入關中的項羽,與率軍北伐勝利後的老蔣,並沒有本質的差別。

    老蔣率軍北伐勝利後,天下遍佈實力派,老蔣只是其中之一。

    項羽率軍攻入關中後,天下遍佈實力派,項羽只是其中之一。

    他們雖然是當時最大的實力派,而且擁有了號令天下的權力。但是說到建立強大的、統一的中央政府,以他們的實力,還差的很遠。當時遍佈天下的實力派(包括與他們一塊並肩戰鬥的實力派),全是自成系統的軍政集團;老蔣也好,項羽也好,都缺乏真正控制他們的能力。

    最簡單而言,齊國故地,當時就是田榮、田橫的天下,田榮、田橫在齊國故地的權力地位,是他們自己打拼出來的,並不是項羽給予的。[注]

    [注]:田儋者,狄人也,故齊王田氏族也。儋從弟田榮,榮弟田橫,皆豪,宗能得人。 陳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詳為縛其奴,從少年之廷,欲謁殺奴。見狄令,因擊殺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諸侯皆反秦自立,齊,古之建國,儋,田氏,當王。”遂自立為齊王,發兵以擊周市。周市軍還去,田儋因率兵東略定齊地。.....章邯夜銜枚擊,大破齊、魏軍,殺田儋於臨濟下。儋弟田榮收儋餘兵東走東阿。.....田榮乃立田儋子市為齊王。榮相之,田橫為將,平齊地。

    後來,韓信是劉邦一手扶植出來的軍政大佬。韓信佔據齊國故地後,想當齊王,劉邦都不敢拒絕韓信的這種請求。

    現在,田榮、田橫可以割據齊國故地,與項羽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項羽隨便一句話,就敢否定田榮、田橫割據齊國故地的地位,那不是沒事找事嗎?

    這就好像,北伐勝利後,老蔣隨便一句話,就想否定馮玉祥割據西北的地位,那不是開玩笑嗎?

    事實上,項羽拒絕分封田榮、田橫為齊王,田榮、田橫直接就和項羽翻臉了;關鍵是,項羽打來打去,雖然把田榮滅掉了,但是田橫很快又割據齊國故地了。[注]

    [注]:田榮怒,追擊殺齊王市於即墨,還攻殺濟北王安。於是田榮乃自立為齊王,盡並三齊之地。項王聞之,大怒,乃北伐齊。齊王田榮兵敗,走平原,平原人殺榮。.....以故田橫復得收齊城邑,立田榮子廣為齊王,而橫相之,專國政,政無鉅細皆斷於相。

    從某種意義上,劉邦可以殺出關中,就是因為項羽一時無法擺平田榮、田橫兄弟;所以劉邦可以借這個空檔,迅速殺出關中。

    當然了,反過來說,田橫在項羽的雷霆一擊後,還可以繼續割據齊國故地,就是因為項羽一時無法擺平劉邦。

    這就好像,項羽作為天下的盟主,現在的山東省的田氏兄弟、陝西省的劉邦,同時起兵造反,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項羽那就是分身乏術。因為,率軍鎮壓山東省的叛亂,陝西省的叛亂就會難以抑制;率軍鎮壓陝西省的叛亂,山東省的叛亂就會難以抑制。最後,項羽扳倒葫蘆起了瓢,終於開始疲於奔命了。

    其實,絕不是齊國故地處於這種背景下。六國故地都是如此的。

    趙歇、張耳、陳餘,在隨項羽入關前,就已開始稱雄趙國故地了。[注]

    [注]:八月,武信君自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使人報陳王。.....春,正月,耳、餘立歇為趙王,居信都。

    後來,張耳是在劉邦的扶植下重新殺回趙國的,劉邦也得封張耳為趙王;絕不敢把趙國故地直接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注]

    [注]:漢王乃令張耳與韓信遂東下井陘擊趙,斬陳餘、趙王歇。其明年,立張耳為趙王。

    項羽就因為領導了鉅鹿之戰,就敢否定張耳、陳餘、趙歇在趙國故地的地位?那不是沒事找事嗎?

    事實上,項羽尊重張耳在趙國故地的地位,否定了趙歇、陳餘在趙國故地的權力,後果都很嚴重。因為趙歇、陳作直接就和項羽翻臉了;關鍵是,項羽還奈何不了這兩個人。[注]

    [注]:張耳之國,陳餘愈益怒,曰:“張耳與餘功等也,今張耳王,餘獨侯,此項羽不平。”......陳餘已敗張耳,皆復收趙地,迎趙王於代,復為趙王。趙王德陳餘,立以為代王。陳餘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趙王....。

    當時的齊國故地,就是田氏家族的天下,項羽當時能做的事,就是利用田氏家族的矛盾,加強自己對齊國故地的控制。

    當時的趙國故地,就是張耳、陳餘的天下,項羽當時能做的事,就是利用張耳、陳餘的矛盾,加強自己對趙國故地的控制。

    如果項羽敢否定這些人割據當地的事實,直接把相關地方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他肯定是不想混了。這就好像,北伐勝利後,老蔣想把山西、廣西直接劃自己的勢力範圍,他肯定是不想混了,因為他這樣做的時候,考慮過閻錫山、李宗仁的感受嗎?

    當然了,當時的天下,絕不是隻有齊國故地、趙國故地這樣。魏、燕、韓也是如此的。

    在鉅鹿之戰前,韓廣就割據燕國故地了。[注]

    [注]:燕故貴人豪傑謂韓廣曰:“楚已立王,趙又已立王。燕雖小,亦萬乘之國也,願將軍立為燕王。”韓廣曰:“廣母在趙,不可。”燕人曰:“趙方西憂秦,南憂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不敢害趙王將相之家,趙獨安敢害將軍之家!”韓廣以為然,乃自立為燕王。居數月,趙奉燕王母及家屬歸之燕。

    項羽分封諸王的策略,大約就是承認六國故地大佬割據一方的事實,然後把六國故地分成眾多小國(這種玩法,那是有說教的,後來漢武帝削藩時,就是這樣玩的),再人為製造他們之間的矛盾,讓他們難以有效實現協作。

    比如,在齊國故地,項羽封了三個王。樂觀的估計,齊國故地會因此分裂一段時間,而且內部矛盾短時間內難以化解。[注]

    [注]: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齊將田都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

    但是,很不幸,田榮一怒,很快就統一了齊國故地。

    [注]:田榮聞項羽徙齊王於膠東,而以田都為齊王,大怒。.....秋,七月,越擊殺濟北王安。榮遂並王三齊之地,又使越擊楚。

    再比如,在趙國故地,項羽封張耳為王[注],卻留下一個陳餘牽制張耳[注]。樂觀的估計,佔據趙國故地的張耳,必須得加強與項羽的合作,否則他很難面對來自陳餘的壓力。

    但是很不幸,陳餘一怒,也很快統一了趙國故地。[注]

    [注]: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治襄國。[注]: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注]:陳餘悉三縣兵,與齊兵共襲常山。常山王張耳敗,走漢,謁漢王於廢丘;漢王厚遇之。陳餘迎趙王於代,復為趙王。

    再比如,在燕國故地,項羽封了兩個王。樂觀的估計,燕國故地也因此削弱了。但是很不幸,臧荼一怒,很快也統一了燕國故地。[注]

    [注]:燕王廣不肯之遼東;臧荼擊殺之,並其地。

    魏國故地、南韓故地,其實也是名花有主的。但是,項羽考慮這兩個地方比較弱,於是就很不客氣的,都納入了自己的地盤。

    [注]:項羽欲自取梁地,乃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注]:項王以張良從漢王,韓王成又無功,故不遣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穰侯;已,又殺之。

    許多人總認為,項羽有多牛,好像天下諸侯,項羽想怎麼擺佈就怎麼擺佈,所以人們看到項羽主持分封時,竟然不把天下的地盤,都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就覺得項羽愚蠢的不可想象。

    問題是,項羽強行把南韓納入自己地盤[注],用英雄史觀去看,後果也是嚴重到了極點。因為,張良是南韓貴族,如果項羽承認南韓的獨立地位,張良自然會用心經營南韓的。問題是,項羽弄死韓王成,把南韓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張良只能跑到了劉邦那裡。[注]

    [注]: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良亡,間行歸漢王,漢王亦已還定三秦矣。

    當然了,項羽殺了韓王信,也缺乏控制南韓故地能力。因為楚漢相爭開始後,劉邦馬上支援韓信(非淮陰侯)控制了南韓故地。[注]

    [注]:漢王以韓襄王孫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信急擊韓王昌於陽城,昌降。十一月,立信為韓王;常將韓兵從漢王。

    總的來說,諸侯割據一方,那是既成事實。

    不管項羽的長遠規劃是什麼,在開始,項羽必須得尊重這種既成事實。否則,項羽是扛不住的。

    當然了,不管劉邦的長遠規劃是什麼,劉邦在當皇帝時,臧荼為燕王,統治燕國故地,後來都被劉邦削的藩[注];韓王信為韓王,統治南韓故地,後來被劉邦遷到北方,逐步削了藩[注];張敖為趙王,統治趙國故地,後來被劉邦逐步削的藩[注];韓信被封為楚王,後來被劉邦偽遊雲夢削了藩[注];彭越為梁王,統治魏國故地,後來被劉邦玩詐削了藩[注];英布為淮南王,後來被劉邦武力圍剿削了藩[注]....。

    [注]: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將徵之。[注]:上以韓王信材武,所王北近鞏、洛,南迫宛、葉,東有淮陽,皆天下勁兵處;乃以太原郡三十一縣為南韓,徙韓王信王太原以北,備禦胡,都晉陽。[注]:春,正月,上赦趙王敖,廢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為趙王。[注]:封魏相國建城侯彭越為梁王,王魏故地,都定陶。....於是呂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復謀反。廷尉王恬開奏請族之,上可其奏。三月,夷越三族。[注]:楚王信聞之,自疑懼,不知所為。.....上還,至洛陽,赦韓信,封為淮陰侯。[注]:秋,七月,淮南王布反。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上令別將追之。

    也許有人會說,劉邦才封了幾個王?項羽封的王,也未免太多了吧。

    劉邦可以成功削藩,那是因為劉邦的基本盤比項羽大多了,而且韓王信、韓信、張敖都是依賴劉邦支援,才取得這種機會與地位;絕不是因為劉邦封的王比較少。

    項羽後來無法成功削藩,絕不是因為項羽封的王的太多了,而是因為各地諸侯整合的太快了。比如,劉邦很快統一川蜀、關中;田氏兄弟很快統一齊國,陳餘很快統一了趙國;臧荼很快統一燕國;韓王信在劉邦的支援下,很快恢復了南韓....。在這種背景下,項羽自然疲於應付了。

    其實嚴格的說,封的王越多,越容易削藩;因為封的王越多,具體到某個王的實力,自然就會越弱。這在後來歷史上,那是有說教的,總而言之,多建諸侯而少其力。

    總的來說,項羽與劉邦的政治思想是一樣的。那就是尊重諸侯割據一方的事實,先穩固自己號令天下的地位,然後一步步去削藩。只是項羽在後來的削藩過程中,那是一步一個坎,終於輸得一無所剩了。

    劉邦雖然稱帝了,但是在削藩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明顯的錯誤,被韓信、彭越、英布、張敖聯手滅掉,也未必就是不可能的。如果劉邦在這個坎上絆倒了,我們難道能說,劉邦開始就不應該分封這些藩王嗎?

  • 11 # 金山萬丈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以勇武聞名的古代軍事家。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曾寫詩稱讚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清代乾隆年間女學者李晚芳對其也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在鉅鹿之戰中擊破章邯、王離率領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日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那麼,項羽為何只自立為諸侯之首的西楚霸王,而沒有像秦始皇一樣做九五至尊的皇帝呢?

    其實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樣對於項羽也是很崇拜,雖然項羽最後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失敗了,但是不妨礙很多人對於項羽的喜歡,再討論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先看一下項羽分封的諸侯,鉅鹿之戰和鴻門宴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也就是說這些諸侯王都是出自項羽的分封,就像問題一樣,既然你有能力分封諸王,為什麼你趁機稱帝呢,其實這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1、多年以來的貴族世襲制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深入人心

    子周朝建立以來分封諸侯,到春秋戰國形成的七個較大的諸侯國,都已經擺脫了原來的人身份,現在有一個全新的身份那是貴族,貴族也分為先天的和後天的,先天的就是你的祖上和三皇五帝有關係,那麼你就是先天的貴族,當初周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也分了炎帝和皇帝的後裔,血統高貴,還有就是和周天子是一家的姬姓子弟封為諸侯的,晉國就是,三家分晉也就算繼承了晉國,還有就是當初輔佐武王伐紂的功臣,比如齊國(後來被田氏取代),其實反對秦朝統治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六國貴族,這些人都希望恢復自己原來的統治,鉅鹿之戰後,六國的貴族基本上恢復了自己的國土。

    楚國有楚懷王(義帝),齊國東方的齊有田榮、田橫(這個比較出名),三晉大地被趙王歇、魏豹、韓王成等六國世襲貴族重新佔據,燕國被韓廣佔據,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六國的舊貴族佔據了,六國的遺民心中還是念著原來的統治者,他們認為他們本來就是齊華人、趙華人等,此時被這些貴族統治那是天經地義的,就憑藉這一點項羽就比不上,雖然項羽取得鉅鹿之戰,可是他家世代是楚將,只是人家楚國的臣子,即使有大功,那也是大王的,很多貴族都會反對,這就是先天的不足,和世襲貴族差了一大截。

    2、項羽的職務較低,直接管轄的底盤小

    在鉅鹿之戰之前,項羽殺宋義自稱上將軍,這是諸侯的上將軍,但是這只是一個臨時的職務,並是一個常設定的職務,當時為了救趙國而設定的,在一定的時期而設立的,等到趙國之圍結束之後,那也就不存在了,雖然項羽鉅鹿之戰中的讓諸侯都莫敢仰視,那隻能說明項羽在軍事上比較有能力,此時的項羽並沒有危及到他們自身的利益,否則他們也敢和項羽對抗,就像有人要搶你的東西,明知道不敵,你也要拼死維護。

    其他六國貴族都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能夠直接控制的地盤,而項羽實際上控制的只有魯縣,項羽被封為魯公,這是他自己的,這也是最忠心於他的,項羽死後這個地方還在抵抗,這個就是根據地,根據地不大你還想怎麼強大。

    3、項羽的直接軍隊不多

    項羽那個時候最後的職務是諸侯上將軍,救趙時候的軍隊大概有五萬人,這其中還包括英布他們幾個人的軍隊,記住這些可不是項羽本人的,像英布雖然聽命於項羽,但是那軍隊實打實是自己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中世紀的歐洲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那些人並不是項羽本人直接領導的,項羽起家只有從江東帶來的八千子弟兵,即使他直接控制的軍隊也不足五萬,這些人才是他最核心的力量,在鉅鹿之戰中項羽一馬當先,消耗的當然是他自己的軍力較多了。雖然鴻門宴的時候項羽帶領的四十萬人,讓劉邦處於下風,可是你要知道這裡有諸侯聯軍三十多萬,其中還有一些依附於項羽的人,少說也有幾萬人,就想剛才說這些人都是獨立的,軍隊也是自己的,跟著項羽是為了取得最大的利益而已,項羽的人馬只有區區數萬而已,如果你要是當皇帝,那不是秦始皇嗎,諸侯們能願意嗎,人家秦始皇統一六國,憑藉的是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這都是多少地代人的積累,項羽這些方面不足呀。

    所以所項羽不是不想稱帝,而是不得不分封。原本,如何收拾天下亂局,擺在項羽跟前的有三種選擇:一、仿周天子選擇王業稱王;二、仿秦始皇選擇帝業稱帝;三、迴歸諸侯選擇霸業稱霸。

    如果仿周天子選擇王業稱王,項羽不過是楚懷王屬下的一個上將,首先,從名義上,項羽就做不了天下的“共主”,而由寸功未立的楚懷王來做天子,這又是他不願看到的,所以,這條道路行不通。

    如果仿秦始皇選擇帝業稱帝,項羽只能是不自量力、自取滅亡。

    要知道,當時的形式是,關外之地則盤踞著舊諸侯和新興勢力,他們有的是秦末起義時期因為貴族的身份被立起來的王,有的是趁亂聚集起來的勢力。一句話,天下大部分地盤基本掌握在這些舊貴族和新勢力的手中,項羽所能控制,不過關中一地而已。但是僅關中一地卻聚集大量諸侯,這些諸侯各有自己的勢力和軍隊,項羽的四十萬軍隊大部分是這些諸侯軍組成。此外,還有大批的滅秦功臣,功績之外,這些功臣同樣擁有各自獨立的勢力和軍隊。

    項羽以懷王的臣子的身份,僅有區區數萬完全聽命於自己的楚軍,如果無視各地新舊勢力而學秦始皇把天下權利集於一身稱皇稱帝,這難度係數實在太高。

    所以,項羽選擇的是第三種,迴歸諸侯,選擇霸業稱霸。

    這一選擇絕不是一時衝動,而項羽預謀已久的大戰略。

    項羽作為高居諸侯聯軍之上將軍,統率諸侯聯軍,而諸侯聯軍成分複雜,各懷心事、矛盾重重,要將這些諸侯軍擰成一股繩,就必須制訂出一個共同的目標,使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做到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經過前思後想,項羽找到了最佳方法:計功割地,裂土封王。

    與章邯隔漳水對峙期間,項羽讓陳途遺書章邯,上面就明白無虞地寫:“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

    以割地封王為目標,將各路諸侯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這一點,項羽無疑是成功的。

    這時候,秦朝已滅,諸侯雲集咸陽,翹首以待,為的就是要項羽兌現裂土封王的許諾。

    事實上,六國還掌握在舊諸侯的手中,項羽身無尺寸之土。他所能做的,就是借自己滅秦的威望,透過向楚懷王申請,虛尊楚懷王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既為還新興諸侯一個交代,同是也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實行論功分封。

    公元前206年一月,項羽佯尊楚懷王為義帝,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為藉口,將義帝其遷徙到南楚蠻荒地區郴縣(今湖南郴州)。

    二月,項羽專制主約而宰割天下,自立為西楚霸王,轄梁(即戰國時的魏國)、楚九郡,建都彭城。

    “霸王”之稱,也是頗有講究的。

    項羽認為,西周之尊莫若王,東周之尊莫若霸,各取“王”、“霸”一字,意為用其名虛尊天子而下制諸侯也。

    秦劃天下之三十六郡,項羽轄梁、楚九郡,已佔四分之一。

    這九郡之地通指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揚州一帶)、泗水(今江蘇徐州及安徽宿州一帶)、薛郡(今山東濟寧一帶)、東郡(今河南濮陽一帶)、陳郡(今河南周口、上蔡一帶)、鄣郡(今安徽蕪湖一帶)、碭郡、南陽、會稽等九郡,基本上囊括了整個黃淮平原,無論從戰略上還是經濟上都處於優勢地位。

    彭城地居九郡之中央,舉天下南北之脊,乃是關外形勝必爭之地。另外,都彭城則通三川,通三川則與三秦相照應,即使項羽不親自坐鎮關中,仍可遙控關中之地。

    進而言之,項羽居彭城而可制全國。

    宋代蘇東坡就盛讚道:“昔項羽入關,毀燒咸陽而東歸,則都彭城,夫以羽之雄略,舍咸陽而取彭城,則彭城之險固形便,足以得志於諸侯者可知矣。臣觀其地,三面被山,獨其西平川數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開關而延敵,材官驗發,突騎雲從,真若屋上建瓶水也。”

    另外,彭城地處黃淮平原,物產豐饒,“稻麥一熟可資數歲”,可供戰守之資。

    有了都彭城、轄九郡為保證,項羽便開始他分封諸侯而控制天下的大謀略。

    分封的原則既是“計功割地”,那就不得不先考慮最先入關的劉邦集團。

    當初楚懷王有約:先入關者為王。

    按照這個約定,劉邦應該為關中王。

    然而,關中山河四塞,土地肥饒,封劉邦為關中王,無疑是給自己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項羽想來想去,故意曲解懷王之約,稱“巴、蜀亦關中地也”,將地方偏遠,道路難行的巴、蜀、漢中三郡打賞給劉邦,封其為漢王。

    為了把劉邦堵死在巴、蜀,項羽把關中之地分給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將。

    項羽此舉,堪稱煞費苦心。

    讓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瓜分關中,既可以讓他們三人互相制衡,免成尾大不掉之勢,又可以讓他們堵塞劉邦出蜀的東進之路,並且,他們三人都是秦人,秦人治秦,名義也說得過去,其他諸侯既無話可說,自己對劉邦、對章邯三人的安排也頗合情理,應該不失公道之名。

    而章邯三人因與諸侯軍結盟,導致二十餘萬降卒慘遭坑殺,秦人定然恨之入骨,他們三人要在關中立國,就不得不仰仗項羽的扶持。

    再有,章邯三人對劉邦是一種制約,那劉邦何嘗也不是對章邯三人形成另一種制約?

    對於這個安排,項羽甚至得意非凡。

    安排好劉邦等人,也就妥善處理好了關中之地的歸屬。

    接下來,是對舊貴族盤踞六國諸地的安置。

    項羽採取了打壓舊貴族、扶持新勢力的方針。

    他將新勢力分到舊貴族之地,而指令舊貴族離開原有根據地。

    這樣做的目的,既不負“計功割地”的原則,安撫了新勢力,又能削減舊貴族勢力,使之失去原有的威脅。

    項羽其實也知道,自己對盤踞六國諸地的舊貴族並未能構成行政上的指令,這些舊貴族肯定不會輕易就範。被安排到這些地盤立國的新勢力為了得到封地,就必定會與這些舊貴族刀戈相見。

    這就是項羽所希望看到的——諸侯相爭,其勢自弱,自己的霸王地位,也就牢不可破,可坐而制約天下。

    分封諸侯過程中,最為神來之筆,就是項羽對田榮的處理。

    田榮是故齊王田氏宗族,秦國滅齊國,田榮與兄田儋、弟田橫隱居狄縣。

    陳勝在大澤鄉起事,田榮兄弟在齊地響應,擊殺當地縣令,恢復齊國,田儋自立為齊王,田榮為相國。

    公元前208年六月, 章邯於臨濟圍攻魏王魏咎。

    田儋率兵救魏,兵敗,田儋被殺。

    田榮率餘部向東逃跑往東阿。

    齊華人聽說田儋已死,就擁立以前齊王田建的弟弟田假為齊王,田角為丞相,田間為大將。

    落難東阿的田榮遭到章邯的窮追猛打,所幸項梁發兵相救,趕走了章邯。

    章邯往西逃跑,項梁則乘勝追擊。

    論理,項梁在關鍵時刻幫了兄弟一把,田榮就應該念著記著項梁的好,配合項梁一起打狗日的章邯。

    可是田榮惦記的卻是家裡的事,他帶兵回去追打齊人新立的齊王田假,打得田假逃亡於楚國,丞相田角逃亡於趙國;田角的弟弟田間逃亡於趙國。

    田榮立亡兄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自任丞相,田橫為大將,平定了齊地。

    因為田榮的不配合,項梁兵寡,無法對章邯發起致命的攻擊,導致章邯恢復了元氣,進而出現了夜襲定陶的一幕,項梁含恨離開了人世。

    章邯渡過黃河,與王離合擊鉅鹿,田榮也拒不發兵,一門心思擴大自己的勢力。

    從項羽發動鉅鹿之戰到分封天下一年多的時間裡,田榮沒有參與任何戰事,儲存了實力,漸成項羽的一大強敵。

    而且,田榮的齊國不但地域上和西楚疆域相接,且邊界綿長,對楚都彭城威脅最大,戰略上又處於西楚東北,使西楚無法西向逐鹿中原。

    這樣,在劉邦既已被堵死在漢中的前提下,項羽決定消除田榮這個隱患。

    他將齊地一分為三,其中最為優越的濟北郡和臨菑郡分封給一同入關作戰的齊王田建的孫子田安和齊將田都,以分化和削弱齊國的整體實力。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田榮不是立亡兄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嗎?項羽就封田市為膠東王,表面上還是正宗的齊王,沒有違背齊地民心,卻要田市遷往偏遠的膠東郡。

    田氏家族,人人皆有封賞,唯獨選擇性地遺忘了田氏家庭中的第一號人物田榮,這就已經讓田榮怒火中燒了,又要田榮所立的齊王偏居膠東,這就更讓田榮暴跳如雷了。

    這,就是項羽分封諸王的如意算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財政一直困難,為什麼能一直支付鉅額賠款?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