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豐鎬遺子
-
2 # 潛水22011
甩鞭只是一個儀式,也可以看作像現在的上課鈴聲。清朝上朝前,百官會提前在門外候著,到了規定時辰,就會有專人甩鞭,這鞭甩得老響了,這鞭聲相當於鐘聲之類,門衛聽見就會開啟門,讓百官依次進入開始朝會。
現在很多老北京也喜歡甩鞭,甩得很響,用來當強身健體或者某種意義吧,反正我是看過,這甩鞭確實也很有學問,需要技巧才能甩好,甩的聲音清脆響亮。也可以算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手藝。
-
3 # 琅琊混剪手
這個叫做靜鞭,鑾駕儀衛之警人用具。朝會時鳴之以發聲﹐叫人肅靜。也稱鳴鞭。
一般都由專門的司職太監揮鞭作響。
清朝時也可能包含這麼一種意思:滿清是馬上得天下,靠武力征服華夏。上朝的時候鳴鞭三響,表示天下人都是皇帝的奴才。
其實,鳴鞭就是封建社會宣示皇權至高無上的一種工具。
-
4 # 炒米視角
現代開會,一般領導還沒來,與會人員都已經坐下了,趁著領導沒來,交頭接耳嘻嘻哈哈。突然會議主持人,開啟話筒,用手啪啪話筒,噗噗幾聲之後,清清嗓門,說,大家安靜了,回會議馬上開始啦!大家立刻停止議論,整肅表情。就看到領導拿個杯子悠哉悠哉走來。
其實在古代開朝會的時候,大臣們來得早,也一樣,皇上沒來,大家先交頭接耳一番。只要聽到三聲“鞭子響”,立馬就規規矩矩跪好,不再說話,等皇帝上朝。所以這鞭子響,又叫“靜鞭”也叫“鳴鞭”或“淨鞭”。效果跟那個拍話筒是一樣一樣的。
那有人就要問了,你不能搞個鈴鐺、鍾或者金之類的,那樣聲音不是更動聽嗎?這裡有講,意義不一樣!什麼人才用鞭子?古時候養馬養羊,趕馬駕車的“牧人”或者“司機”才用鞭子。古時候天子治理國家叫“馭民”。啥意思?天底下老百姓就是牛馬,而天子就是放牧的。於是天子賞你個啥,叫“御賜”;天子用的東西叫“御用“,天子去打個仗,叫“御駕親征”。所以這個鞭子其實是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皇權。
那麼有人說只有清代宮廷戲裡有,還不長見?其實不然,這種“靜鞭”出現得比較早,早在五代十國就出現了。但的確不常見,也沒形成規定的禮制。《宋史》就記載過,“殿前指揮使,行門二十二人,鳴鞭十二人,孝宗增為一十四人”。人一多這鞭子就不容易打齊,雜音一多,這儀式感立馬就會打折扣。所以看來“鳴鞭”的人越少,打的次數越少,其實威儀感越強。反之,則容易鬧笑話。
但真正把“鳴鞭”作為一種儀式制度固定下來的,卻是在元朝。不但規定了“皇帝出閣升輦,鳴鞭三,升御座,鳴鞭三”的規制;還確定了鞭子的材料及外形”綠色的柄,鞭以梅紅絲為之,梢用黃茸而漬以蠟”。
但真正做得最規範的是康熙,康熙八年以前,清朝仍然承襲明制,大型朝會鳴鞭要有四人,左右北向站立。
康熙除完鰲拜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要求每次朝會由一個太監鳴鞭兩次共計六下:第一次是朝會開始,皇帝從中和殿到太極殿的路上,淨鞭三下;第二次是典禮結束,皇帝起駕回宮, 再淨鞭三下,群臣退下。
當然“鳴鞭”的人很關鍵,鞭子的三次聲響聲音要一樣,其標準苛刻之程度,應該不比現在“閱兵”儀式要求低多少吧。
-
5 # 日堯居zr
第87期總680期
這期說皇宮前的鞭子;鞭子是車老闆拿著它駕馭拉著一掛馬車的“幾匹馬”,馬匹的是否用力,是否聽話都在“駕馭”這掛馬車拿著鞭子的車老闆!那麼我們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看到了一場太監在乾清宮門前甩鞭子的鏡頭,他們甩鞭子幹嘛?
真實的歷史上“甩鞭子”不是太監乾的活,而是大內有力氣的侍衛專職拿著鞭子用力氣甩,一定要把鞭子甩的“山響”,正常要甩三下!【乾清宮門前甩靜鞭】
那個叫鳴鞭。 統稱為“淨鞭”也叫“靜鞭”,用黃絲編織而成,一般有規定鞭子的長度在四仗長而有餘,鞭梢塗蠟,打在地上很響,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將駕到,重要典禮就要開始,大家要立即安靜。
前面說了: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君主,是駕馭天下的天子,天下如同大大的馬車,皇帝就是那位駕馭馬車的人,它代表著莊嚴肅穆,之所以叫“淨鞭”或“靜鞭”。
鳴鞭”就是“響淨鞭”,一般是重大朝會,皇帝登基大典,所謂的“文武百官”齊聚乾清宮由皇帝主持的朝會以及重大典禮活動都會有“靜鞭”。【乾清宮正大光明殿】
在滿清王朝之前就有“靜鞭”的出現,一般每次“朝會”有兩次“鳴鞭”:
一是皇帝從中和殿出來到達太極殿所謂的(金鑾殿)入座時,有禮部屬下的鑾儀衛官高喊“鳴鞭!”於是執掌鞭子的專職執掌官甩響三下淨鞭;代表莊嚴肅穆,群臣敬仰。
另外還有一次是典禮完畢,鑾儀衛又甩響三下淨鞭,這就是說明朝會結束,皇帝起駕退朝後,然後群臣才退下,表示對皇帝尊重。
金碧輝煌的皇宮,加上這響徹雲霄的鞭聲,皇帝還沒有到來就有一種被駕馭的感覺,瞬間感覺皇宮很莊嚴威武,敬意感覺油然而生。【散朝後的鞭子聲】
詳細品味;皇帝一個人駕馭著天下群臣百姓,鑾儀衛執掌這個“鞭子”如同皇帝手裡大鞭子,駕馭這掛龐大的馬車在執行,鞭子象徵著權力,象徵著皇帝的指揮棒。
-
6 # 酒翁
如題,甩鞭具體是什麼意思?若將甩鞭之人放到現在,則很好理解,大到好幾萬人的演講,小到一個部門開會,說好幾點開始,在這之前,參會人員都會陸陸續續到場,時間點一到,就會有個人(可能是主持人),站起來,拿著話筒(或者不拿話筒),咳嗽一聲或者拍拍話筒,宣佈會議正式開始。而這個人,就相當於甩鞭人,他拿的話筒或者咳嗽發出的聲音,就相當於鞭子發出的響聲,其用意就是告訴與會人員,不要說話,注意安靜,會議馬上要開始了。
而這“甩鞭”則是古代宮廷舉行這種朝會時禮儀中的一個環節,稱之為“鳴鞭”或者“響鞭”,也叫“淨鞭”。雖然我們現在經常在清朝的宮廷戲裡看到,但實際這個並不是始於清朝,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就已經有這個了。
只不過在清朝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這個鞭子的製作也有講究,黃絲編織而成,鞭梢塗上蠟,長度也有一定要求,更難得的是,每次甩三遍,這三遍發出的響聲都要求一樣,不許有高有低,因此,這對於甩鞭之人也是有非常高的要求。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對“鳴鞭”有一定的要求,每次朝會都需要進行兩次“鳴鞭”,一次是皇帝從中和殿出發到達太極殿時,鑾儀衛官會高喊“鳴鞭”,於是甩鞭之人就會響三下淨鞭。第二次就是朝會結束後,皇帝起駕回宮,群臣退下,會再次響起三次鞭。
由此可見,這個“鳴鞭”,是封建時代君主專制威權的表現之一。
-
7 # 歷來現實
別提這鞭子了,小區周邊小花園裡老有幾位大爺,一天到晚噼裡啪啦甩的爆裂生猛,過路的人都繞著走,周圍的居民都糟心的很。我大概回憶了一下,這甩鞭子的活動主要見於京津冀周邊地區,跟清朝宮廷配置人員的原籍分佈倒是比較一致。清宮內的侍衛都是來自於八旗子弟,他們的後裔分佈在皇城周邊,太監主要來自於現在河北省的保定、廊坊、滄州等地,有沒有以上各地的朋友們回憶佐證一下,上述地區的甩鞭子活動是不是比較流行?這甩鞭的儀式倒不是出自於清廷,北宋徽宗時期就有記錄,出行的時候就有12名侍衛甩響鞭子,叫做“靜鞭”,鞭子的聲音本身自然很凌厲粗暴,甩響的目的是向周圍莊嚴宣告:趙官家來了,大家請保持安靜,不許大聲喧譁、指指點點!金國繼承了這套路數,並有所發揚,將之引入大型慶典。元朝時期把靜鞭套路固定了下來,皇帝步入大殿之前先揮動三下,穩坐之後,升朝之前,再揮動三下,用以顯示皇家威儀。明朝時期基本沿用了元朝這個做派,揮鞭子的人是錦衣衛,除了禮儀目的,在明朝,鑑於諫者生猛,一個個都跟打了雞血也似,皇帝佬兒心虛氣急,往往這幾根鞭子也會直接上去招呼這幫傢伙。
清朝的時候上朝前的甩鞭儀式繼續,但甩鞭人由四個縮減為一個,據說這是為了讓鞭聲統一、不那麼雜亂,沒有錦衣衛這種編制,甩鞭子的人也換成了太監,不要小看這份職業,由於人員只有一個,沒有濫竽充數的可能性,每一次揮鞭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揮不響不僅是有損皇家威儀,萬一引發笑場簡直是給皇家抹黑。所以執鞭人不經幾年的苦練,根本上不了檯面。
這項活動的傳承搞清楚了吧?
所以大家也就明白為什麼這些老大爺每天噼裡啪啦勤奮練習的理由了吧?
他們都想爭取那唯一的一個名額呢! -
8 # 號角催人紅旗飄
電視劇雍正王朝的一大敗筆讓養心殿總管太監李德全在太和殿丹墀前甩淨鞭!清代皇帝升殿才有人持長鞭舞響,象發令槍一樣告知群臣和所有侍衛滷部知道,皇帝升坐了肅靜執禮!所以叫淨鞭,(沒有對講裝置,禮部贊禮官員,和奏樂的樂隊,都要靠訊號,比如殿前的黃傘立起來了,比如鞭子響了,大象堵門了!鞭子響是一種訊號。
-
9 # 日記哥愛讀書
歷史這個東西要追本溯源,特別是甩鞭子這種時代的烙印,小得不能再小的動作——連個事件也算不上的細枝末節,怕司馬遷在世,考據學家閻若璩重生,也難以還原甩鞭子的始作傭者。甩鞭子這個歷史也只怕只能旁徵博引,細究者也多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含糊其詞,憑添許多迷亂。甩鞭子是天子出子出行會舉行重大儀勢前的一種排場,或是種紀念。或者還是可以理解為以此仕聲勢,助威的意思。與放煙花鞭炮屬一種形勢。現在,公園活動空間大的地方,經常看到大叔大爺們噼裡啪啦甩鞭子的身影。這種情況延伸了封建王朝甩鞭子的意義,發展為一種娛樂活動,開闊心胸,活血動筋!風行君帶你從細微處解讀不一樣的文史,歡迎欣賞!
-
10 # 楊角風發作
在雍正王朝中,每次朝會之前都有一個太監走到大殿前,隨後甩了三下鞭子,這是什麼意思呢?
作為一名滄州人,在我們那旮旯,每天早上,各個公園隨處可見甩鞭的人,以老人居多。有時候他們還會比試,比的方式只有一個,誰的花樣多,誰的聲音響?
他們每天甩鞭子的原因應該是一種愛好,有人說也可以強身健體,姑且是這樣吧,只不過路過的人們都得繞著走,生怕一個不小心,鞭子就甩到了自己身上,而且周邊的人民,估計飽受噪音汙染。
在老家農村也有甩鞭的人,不過大都是放羊的,或者是趕車的,鞭子的繩子也沒有這麼長,主要用來驅趕羊群,防止亂走的。小時候,我們孩童也會做個小鞭子,甩著玩,如果能甩響了,絕對是小夥伴們崇拜的物件。
但是在南方,卻很少見到有人甩鞭子,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這項活動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區,這也跟當年皇宮內的人員祖籍分佈有關,那時候的侍衛或者宮女太監等也主要出在京津冀地區。
在現代社會,比如開會的時候,往往一個人在講話前先咳嗽兩聲,意思就是提醒大家,不要再交頭接耳、大聲喧譁了,我們會議開始了。
不僅開會的時候如此,在學校讀書的人深有體會,鈴聲一響,就意味著上課了,老師進門,班長喊“起立”,“同學們好”,“老師好”,“請坐”……
所以,這個響鞭就是一種儀式開始的象徵,每次皇上要來了,有個太監要提前準備好甩鞭子,鞭子一響,大殿上的大臣們都不能再隨便走動,交頭接耳了,立馬各就各位,站好等待皇帝上朝。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了,既然僅僅是提醒大臣們,為什麼不用敲鐘或者是打更那種方式呢?
其實,這個鞭子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什麼樣的人才能手握鞭子呢?那在當時只有馬車伕或者是放牧的牧人有鞭子,他們使用鞭子,主要是為了駕馭牲口。
當然,皇帝使用鞭子,不能是駕馭牲口,而是駕馭人民,《詩經》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凡是天下的土地沒有不是屬於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民,沒有不是帝王的臣民的。
所以,皇帝統治人民,就跟牧人駕馭牛羊是一樣的,“馭”字又跟“御”字同音。皇帝賞給人民的東西,都叫“御賜”,皇帝使用的杯子叫“御杯”,皇帝坐過的座位叫“御座”,皇帝使用的筆叫“御筆”,連皇帝帶兵打仗,也叫“御駕親征”。
所以,這個鞭子,其實就是皇權的象徵!
不要以為靠馬背征服天下的清朝才有這個打鞭子傳統,其實在很久之前就有了:
這種鞭子也稱為“鳴鞭”,俗稱“響淨鞭”。這個“淨鞭”也叫“靜鞭”,它是由黃絲編織而成,在鞭梢上塗上蠟,這樣的話打在地上很響,目的就是警告臣下,皇帝就要到了。
這個打鞭子的記載可以追到五代十國時期,在宋代人高承的《事物紀原》中就有記載:
“鳴鞭,唐及五代有之。”
在宋史中也有記載:
“殿前指揮使,行門二十二人,鳴鞭十二人,孝宗增為一十四人”
關於這個人數設定也是有講究的,宋孝宗估計是想表達自己比上一任皇帝更牛,所以增加了打鞭子的人數,只是人越多,這種鞭子越打不齊,打不齊,打不響,就有失威嚴。
到了元朝以後,朝廷就定了規矩,這種響鞭只能打三下,元明以後出版的書籍也大都採用響鞭三聲記載,比如明代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的第十回:
“靜鞭三下響,衣冠拜冕旒。”
等到了康熙帝除掉了鰲拜之後,為了彰顯規格升級,開始統一了規則,由原來的四人打鞭子變成了一個人,這個人也由之前的侍衛換成了太監:
“……丹陛南階三級,鑾儀衛官六人司鳴鞭。欽天監報時,皇帝出御中和殿……賜茶畢,復鳴鞭三,中和樂作,駕還宮。樂止,群臣退。”
也就是康熙八年開始,朝會要鳴鞭兩次,一次是朝會前,皇帝出中和殿之後,到金鑾殿之前,一共響三聲。一次是朝會結束,響三聲,退朝!
明朝時期有幾個皇帝不愛上朝,尤其是嘉靖皇帝,三十年都沒有上朝,估計跟當時打鞭子有關係。
能有幸到宮裡打鞭子,肯定是打鞭子高手,苦練一輩子,好不容易逮到上朝的機會,還不一個個跟打了雞血似的拼命打,能打多響就打多響,眾臣們是肅靜了,估計皇帝也得嚇一跳,你想啊,一邊兩個虎視眈眈的大漢手握鞭子,皇帝從面前走過,估計心裡都發毛,索性不上朝了。
可惜了苦練一輩子打鞭子的錦衣衛,遇到了嘉靖皇帝,竟然沒有施展的機會!
到了清朝,皇帝們也怕啊,索性把四個換成一個,把大漢也換成太監了,畢竟太監少了某項功能,鞭子打起來縱使很響,也是缺乏某種陽剛之氣,也就不再凶煞了……
現在再看公園裡打鞭子的老大爺們,突然就有了一種異常的感覺……
-
11 # 錦翼
鞭子的聲音清脆、響亮,揮出去那啪的一聲脆響,近聽起來猶如打在人的心上,讓人身心一凜,感到敬畏。
而且古代權臨天下稱為御,所以皇帝身邊的東西都帶一個御字,御膳房,那是皇帝吃飯的地方,御書房是皇帝看書的地方,御林軍是皇帝的貼身衛隊。
而這個御字在古代最早就是駕車的意思,皇帝執著鞭子摔打前面拉車的。
帝國就是一個車子,皇帝就是執鞭之人。
拉車的就是老百姓和文武百官。
所以漢代派出去的地方大員都叫牧,言外之意老百姓都是牛馬,他是來這裡放牛馬的。
這大概就是古代帝王選用鞭子的聲音作為依仗的主要原因吧,代筆著他是天下的執鞭之人,鞭子啪啪聲響,提醒你們不要忘了自己不過是一頭牛一匹馬,甚至一隻羊。
來接收朕的鞭打吧。
這也不是清朝的首創,具體起源年代誰也說不清了。
有人說起源於唐朝,但是未見到典籍記載。不過天后行從圖上有個人似乎就在鳴鞭。但是這幅畫是宋朝人臨摹的。
最早的記載在《宋史》裡,就說皇帝上朝要摔鞭子,還規定了詳細的人數,這說明已經成為一項制度。
《水滸傳》裡就有“隱隱淨鞭三下響,層層文武兩班齊”的描述,當然水滸的作者是元、明時的人,元朝和明朝也規定了鳴鞭的次數,而且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規定。
清朝入關,肯定是一眼就看上了這個制度,這代表著他們無上的權威,立刻又加以明確和詳細規定。
只可惜這鞭子摔打之下,中華民族這駕大車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
-
12 # 429方寸世界
我們觀看清宮電影或電視劇,會發現每次清朝皇帝召見百官時,在宮殿外總有個太監在甩鞭子。太監在宮殿外甩鞭子發聲響,類似於我們上課鈴聲。
清朝皇帝在太和殿召見文武百官商討國家大事,文武百官要經過午門走進宮殿大院,在太和殿外等候迎接皇帝出現。太監第一次甩鞭子,宣召皇帝已經更衣正前往太和殿,所有人應當保持安靜。太監第二次甩鞭子示意皇帝已經走進宮殿,第三次甩鞭子宣佈皇帝已經坐穩龍椅。
第一次在影視劇裡聽見甩鞭聲音,是觀看電影《青松嶺》時,距今至少已經40多年了。電影裡有匹馬走到一顆大樹附近受驚,電影裡的反面角色甩鞭子發出三聲清脆鞭響,驚馬立即站住。小時候,自己有一年在姥姥家過年,小孩們興高采烈地燃放鞭炮,有個車老闆子覺得小孩鞭炮聲音不響,向空中揮舞趕車大鞭杆,聲音確實震耳欲聾,可惜正月十五還沒有到,車老闆突發疾病死了,我從此記住了逢年過節不能亂動作。
-
13 # 歷史簡單說
《雍正王朝》確實會經常出現一個太監,在宮殿下甩鞭子,特別的響,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是甩了三下,那這個又是什麼禮儀呢?
這種甩鞭子叫做叫做鳴鞭,也叫做響淨鞭,這個在元曲和明清小說經常出現,是皇帝開朝會的時候需要用到的禮節,比如康熙時期,先是鳴鞭三下,然後皇帝進入金鑾殿,然後朝會開始,結束的時候,也是鳴鞭三下,然後皇帝離開,群臣再接著離開。
這個有點像,上課鈴響了,然後大家都安靜了,然後老師進入了教室,老師好,同學們好之後,就開始上課了,下課的時候,下課鈴響了,老師離開了教室,同學們就迎來了下課十分鐘了。
有些人會認為,可以用奏樂,或者用打鈴,或者敲鐘的方式來提醒呀,現實生活中有見過鳴鞭的就知道,這種聲音響且脆,所以在有些地方,跟廣場舞一樣擾民,聽的人,立馬能來了精神。
當然,這個只是從聲音的角度來說,但其實,我們知道,鞭子是用來鞭打馬或者牛之類的,這個鞭子就是意味著臣服,而在古代,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是萬民之主,用鞭子這種方式能夠體現出皇帝的權威。
那鳴鞭是清朝才有的嗎?相當不是,據說唐朝時候就開始有了,而且開始也不是一個人在鳴鞭,根據宋史記載,一共有十二人,一字排開,宋孝宗增加到了十四人,但是十幾個人要打得整齊,這個談何容易呀,又不是敲鐘,可以一起敲。
那麼就可能像放鞭炮似的,一聲接著一聲,所以後來人數就越來越少,根據明史記載,只剩下四個人,但還是存在聲音不一致的問題,所以到了清朝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人,也就是我們在《雍正王朝》裡面的那樣了。
當然這個鳴鞭的人肯定是經過多年的訓練後,才能上場的,必須一次成功,而且響度和聲音間隔都得一致。另外,在雍正王朝裡面,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預示著,必有大事發生。
-
14 # 李斌生
長長淨鞭三下響,堂堂文武兩班齊。這就是古代上朝時的盛況。什麼叫大起?就是全體集合有重要事情商量。那時候沒有電鈴,電話,更沒有手機。因此聲音就成了傳達命令的工具,所以宮庭以鞭為令,大家肅靜,靜等皇上駕臨。宮外以炮聲為令,傳達集合,裡
-
15 # 五味社
“靜鞭”也稱“鳴鞭”,朝會時使用,已示肅靜。
“鳴鞭”從唐及五代就有,在《東京夢華錄》中描述:“行門二十二人,鳴鞭十二人。”宋孝宗時期,鳴鞭增值十四人。
元朝時期,皇帝出閣升輦和升御座都需要鳴鞭,各三下。
明清朝時期,鳴鞭盛行。大朝會時,都會有鳴鞭,隨之百官出,即為“鳴鞭駕興,百官以次出”。康熙朝時期,大朝會分為兩次鳴鞭,一次是從中和殿到太極殿,另一次是起駕回宮,均各三次。
最後,通俗來說,鳴鞭就類似上課打鈴,告訴皇帝來了,群臣要安靜,是一種封建皇權專制和權威的象徵。
-
16 # 有書博物館
提起甩鞭子,就會想到公園裡幾個大爺掄圓膀子,把長長的靴子甩的山響的情景。
而《雍正王朝》裡,有人在宮殿外甩鞭子又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看一下這鞭子,一般鞭長四丈有餘,由黃絲編成,柄長一尺,頂端刻著龍頭。
在宮殿外甩鞭子。
是宮廷舉行重大典禮時禮儀中的一個環節,稱“鳴鞭”或“響淨鞭”。 從唐朝中期開始,就已經有鳴鞭的記錄,只是沒有固定的規則。
到宋朝時,關於宮殿外的甩鞭,有了一定的規則。《宋史》記載:“殿前指揮使,行門二十二人,鳴鞭十二人,孝宗增為一十四人。”人多了。
鞭子就不容易打齊,雜音也多,皇家的威嚴及朝會的儀式感就會打折扣。所以,鳴鞭的人並不是越多越好。
到了元朝,“鳴鞭”才真正被作為一種儀式固定下來。規定了“皇帝出閣升輦,鳴鞭三,升御座,鳴鞭三”。
還確定了製作鞭子的材料和外形,“綠色的柄,鞭以梅紅絲為之,稍有黃茸而漬以蠟。”
清朝則將“鳴鞭”這一儀式進一步規範,除延續明朝“大型朝會鳴鞭要有四人,左右北向而立”外,要求每次朝會由一個太監鳴鞭兩次,共計六下。
第一次是朝會開始時,皇帝從中和殿到太極殿的路上,淨鞭三下。
第二次是典禮結束後,皇帝起駕回宮時,再淨鞭三下,群臣退下。
在古代,鞭子一般在趕牲畜時用。而“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朝中眾臣都是皇帝的子民。在朝會時鳴鞭也是對文武百官的一種鞭策與警示。
《雍正王朝》裡,一個人站在宮殿外,甩動鞭子的聲音響徹雲霄。小小的動作,卻彰顯了皇帝的神聖與威嚴。
-
17 # 千佛山車神
這叫“鳴鞭”,類似於機場大廳的登機提示,告訴大臣們要上朝了
在清宮劇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這麼一個情節,在上早朝前,一個太監要拿著根長鞭子在保和殿或是中和殿前凌空抽打,發出明亮的響聲,這個行為叫做“鳴鞭”。(清代鳴鞭)
“鳴鞭”也叫“靜鞭”,顧名思義,鳴鞭的目的就是讓現場保持安靜,提醒大臣們整理衣冠準備上朝,不要再左顧右盼,竊竊私語。
清代鳴鞭用的鞭子是使用黃絲(黃色蠶絲)編織而成的,鞭梢塗蠟,這樣製作而成的鞭子打在地面上非常響亮,以達到提示眾人的目的。
鳴鞭的具體起源時間如今已不可考,關於這種禮儀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宋代,但據宋人推測,鳴鞭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但因為戰亂等因素,宋人也不知道鳴鞭真實出現的年代了。
不過宋代官方對鳴鞭卻有明確記載:“殿前指揮使,行門二十二人,鳴鞭十二人,孝宗增為一十四人”。受宋朝的的影響,宋朝的宿敵金國也有此禮儀,金國皇帝無論是上朝還是下朝都要鳴鞭。
宋朝之後,元明清三朝都繼承了這個禮儀。明代鳴鞭儀式通常有四個人完成,這一工作主要有錦衣衛中的“大漢將軍”來擔任。(註明:“大漢將軍”是明代御前儀仗隊的稱呼)(明代甩鞭子的活都是由錦衣衛乾的)
為了保證聲音的整齊劃一,明代的鞭子都比較短,便於四個人協調動作,讓聲音整齊一致。
在明代,“鳴鞭”這種禮儀已經習以為常了,在明朝的許多白話文小說中都出現過“鳴鞭”這個情節。例如:
《西遊記》第十回就有:“靜鞭三下響,衣冠拜冕旒”。
《水滸傳》第五十三回也有:“當日五更三點,道君皇帝升殿。淨鞭三下響,文武兩班齊”。
入清之後,錦衣衛僅存在了一年就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部門叫做“鑾儀衛”,鳴鞭一事也交由鑾儀衛負責。(畫中的人物便是負責鳴鞭的鑾儀衛)
在順治朝和康熙超初期,鳴鞭是由六個人完成的。和明代一樣,由於是多人一起甩鞭子,所以鞭子不能太長,否則步調不統一會造成聲音雜亂無章。但是鞭如果子太短,揮動起來便沒有力度,聲音也不響亮。
於是康熙親政之後,鳴鞭改由一人完成,鳴鞭的次數也固定為三次,在皇帝上朝和下朝時都要鳴鞭,而且負責鳴鞭工作的人也由鑾儀衛改為太監。
至於為什麼將鳴鞭工作交予太監完成?這個史書上沒有記載,後人只能推測了。
-
18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皇室作為中國古代最有特權的那一小群人,為了彰顯自己的特殊身份地位,皇族制定了各種禮法以約束人的行為和思想。所謂的《雍正王朝》中出現的在宮殿外面甩鞭子的行為其實也是禮法的一種。
其實這種行為我國古代宮殿舉行“朝會”時禮儀中的一個環節,稱為“鳴鞭”俗稱“響淨鞭”。 “淨鞭”也叫“靜鞭”,用黃絲編織而成,鞭梢塗蠟,打在地上很響,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行將駕到,咱們要當即安靜。
具體到大清,清朝自然也有這種淨鞭的禮節清朝從康熙八年以後就規定了,每次“朝會”都有兩次“鳴鞭”:一是皇帝從中和殿出來抵達太極殿時,皇帝隨從高喊“鳴鞭!”;還有一次是典禮結束,又響三下淨鞭,意味著皇帝起駕回宮,群臣才退下。雍正是康熙的兒子,所以《雍正王朝》裡會出現一個人總在宮殿外面甩鞭子,這就非常正常啦。
-
19 # 大耳朵金絲猴
在《雍正王朝》的電視劇中,確實每次朝會都有一個太監,站在故宮中軸線上、太和殿前揮舞一條長長的鞭子,“啪啪”直響,這個不僅僅是雍正一朝有,早在宋元時期就有這個儀式了。這個儀式叫“鳴鞭”,而這條鞭子叫“靜鞭”,名字很有意思吧。
那這個儀式到底有什麼意思呢?
首先,一說到“鞭”字,很容易想到一個詞——鞭策,每個參加朝會的大臣都能看到這個儀式,實際上是警醒文武百官,鞭策其為官清廉、做官為民。
其次,鞭子是馬伕駕馬所用,執一鞭可馭萬馬,這也是皇帝在暗示百官,你們要老老實實的,你們都在我的掌控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官不正者、為非作歹者,將受到皇帝之“鞭”的狠狠責罰。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更加顯現了皇權的威嚴。
我們都知道太和殿的龍椅高高在上,配合太和殿的獨特構造,使得皇帝在說話時,聲音洪亮,餘音繞樑,會讓皇帝更顯得有威嚴感。而朝會前的鳴鞭也能起到這一效果。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在空曠的殿前廣場鳴鞭,肅靜之下,只聽到鞭子凌厲刺耳的打擊聲,會讓即將到來的朝會顯得更加肅穆,這也充分體現出了朝會的重要性。在這肅穆之下,做賊心虛者,也很有可能就在朝會上露出馬腳。
“鳴鞭”儀式在各個朝代、不同君王時期,都有不同,到來雍正時期,其實這一儀式已經相當簡潔了,只有一名太監,鳴鞭三聲。而簡單的儀式,反而給朝會增加了更多的肅穆,多多少少體現了朝堂的冷酷與嚴肅性。
-
20 # 滿樓書坊
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想必對其中的一個金頭頗為印象深刻,那就是每次上朝之前,太監都會在殿門外用響鞭抽打三次,聲音響亮,十分威勢。
事實上,這個情節還真不是編劇發明的,響鞭不但清朝宮廷史上的確存在,而且有制度化的規定。
簡單說,響鞭是鑾駕儀衛之警人用具,朝會時鳴之以發聲﹐以示肅靜,這也是朝會前禮儀程式之一。
鳴響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彰顯帝王的威嚴和權勢,每次鳴響鞭時,這就是表明:皇上即將駕到,重要典禮就要開始,大家要立即安靜。
由此,響鞭又被稱為“鳴鞭”,或者“淨鞭”、“靜鞭”之類。
按照禮儀,響鞭只擊打三下,但可別小看了這玩意。如今,故宮博物館還保留著清宮中曾用過的響鞭,它的基本情況是這樣的:
響鞭用黃絲編織而成,長約十米,把長約三十公分,刻著龍頭。鞭身又粗又長,鞭梢兒用專門的軟皮製成,塗蠟,因而打在地上很響。
事實上,想掄起這鞭子打個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時,必須要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太監才能完成,後者不但要有臂腕之力,而且要熟練掌握其技巧。
那麼,掄響鞭的技巧在哪裡呢?首先,彎腰,收心,手腕一抖,大鞭子一甩,啪啪作響,那叫一個響亮、威風!
由於響鞭代表了帝王的威嚴,這可不是一件小事。首先,要保證每一鞭都能抽響,而且不能緩也不能急,稍有差池,就得受板杖之苦。
因此,受命持鞭的太監大多訓練有素,揮鞭自如,不敢出現失誤。
此外,再說一下響鞭為何這麼響。
其中的原理是,甩鞭子時,力量順著發力的方向傳至鞭子末梢,如果力量夠大、速度夠快,其傳至鞭梢就會產生音爆現象,由此響亮異常,起到淨場的作用。
當然,響鞭也不是清廷發明的。如《元曲選》的馬致遠“陳摶高臥四”中即有云:“早聽得淨鞭三下響,識甚酬量!”
《水滸全傳》第一回也說,“隱隱淨鞭三下響,層層文武兩班齊。”
由此可見,響鞭在清朝之前就有了,並非清宮獨有。
清朝覆亡後,響鞭逐漸成為一項民間運動,據說鍛鍊效果還不錯,只是聲音有些擾民,最好到郊外去練。
回覆列表
殿外甩鞭子是中國古代皇帝朝會或重大典禮時的一個禮儀環節,稱為"鳴鞭"俗稱"響淨鞭",相當於衙門的“肅靜”牌。
"淨鞭"也叫"靜鞭",用黃絲編織而成,綠色的柄,鞭梢用黃茸塗蠟,打在地上很響,目的是警告臣下:皇上即將駕到,重要典禮就要開始,大家要立即安靜,所以叫"靜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