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
2 # 吳邪的小neiku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張弘範率元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對南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面對巨大壓力,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有幕僚向張世傑建議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洩。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範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裡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戰結束,大宋王朝宣告滅亡。
崖山之戰是元朝給予流亡的南宋最後一擊,這一戰南宋最後的班底與統治者一起成為了歷史的殉難者。陸秀夫揹著小皇帝的一躍、十萬流亡百姓跟之跳入海面,用自己的氣節告訴著侵略者,寧以身殉國也絕不當亡國奴。據資料記載,數日之後,崖山附近海域,宋人屍體飄滿海面,慘狀讓人見後無不流淚。蒙古人用鐵騎建立了元朝。
元朝建立之後,落後的民族在沒有文化的支援下,將人分成四等,南宋漢人成為了最下等的百姓。一個落後的民族駕馭在先進民族之上,本來就不符合歷史規律。元朝建立之後,中央政權不注重文化發展,提倡武力,肆意打壓中華文化,排擠漢文化,壓榨百姓。加之北方少數民族跟隨蒙古人湧入中原,與漢人混居在一起,衝擊著傳統的漢文化。從意識上說,崖山之後已經沒有正統的漢民族,因此就有了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一說法。客觀分析,“崖山以後無我國,明亡以後無華夏”只能是一家之言。前史老是多面的,也是不行逆轉的,悠悠幾千年文明,雖歷經糟蹋,卻並無全盤摒棄或代替,漢人從數量和地域上一直仍是佔有優勢,所以不至於消亡殆盡。可是咱們應當從中看到,弱宋亦有數十萬人,隨八歲的小皇帝殉國,從汴梁至臨安,自福州至崖山,中華民族戰役到了終究一刻,無數漢人帶著中華民族的節氣與時令犧牲民族大義。
1644年,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李自成兵敗,在八旗鐵騎武力之下明朝滅亡,清朝建立。
隨著滿清佔領了江南一帶,武力踐踏華夏人民的尊嚴,要求必須剃髮成滿人樣式留辮子,否則人頭落地。無數的華夏子弟不為所動,用自己的傲骨來告訴侵略者什麼叫做傲骨不可摧。但是皮肉始終無法抵擋寒刀,“嘉定三屠,揚州十日”血流成河,華夏精神至此沒落。但是,“崖山以後無我國,明亡以後無華夏”,僅僅從控制階級及民族大體上表述了中華民族的坎坷歷程,從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其時異族控制對中華文明的糟蹋與阻滯,是用來警醒當世之人的一種方式,不用錙銖必究,民國亦有“四萬萬人同一哭,上一年今天割臺灣”。
元、清雖滅了漢政權,但蒙古與滿清文明終究也是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文明當中,中華文明已不僅僅片面的漢文明。經歷了五千年風風雨雨的古老中國,形成了新的血液,所以我們更希望我們的子孫要繼承些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應當知道自個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每個人都應當負起民族復興的己任!
-
3 # 袁聰
歷史上‘’崖山之後無中華‘’,它的意思是指:陝西南部懸崖峭壁的華山,原來早在先秦以前,中華版圖以華山為中心的地理行政區域,崖山背面(後面)漢水、渭水(渭南即陝南)地區,再不能代表中華地理中心行政地區,而是轉移到以中原地區為中心,代稱、號稱中華。
崖山:指懸崖峭壁的華山;崖山之後:指華山背後南面的陝西南部:中華:意指華山代表中國的別稱。‘’崖山之後無中華‘’:整句的意思是指————原來以華山地區為中心的行政區域,再遠遠不能、不夠代表中國的行政地理區域、區間、區劃。
歷史上‘’明亡之後無華夏‘’,它的意思是指:明朝滅亡之後,再沒有華夏族的稱呼、概念和說法,只有漢族、中華民族的觀念和概念。在明朝之前,華夏族和漢族並稱混合使用、通用,是非曲直不清,概念模糊,把不是漢族人、北方胡人、南方少數民族統稱為華夏族。
明朝滅亡之後,滿清統治中華,將全國各地民族重新歸納劃分,把全國各地少數民族從華夏混合統稱族中劃分出來,並列為各自單獨的民族民稱,再不存在華夏族的名稱概念和說法,只存在漢族、各少數民族民稱,統稱為中華民族的標誌和名稱、說法、概念與觀念。
-
4 # 明貞
宋朝岳飛被害以後民族血性被削弱,崖山之變就是必然。崖山之後無中華是說中華血性和膽魄被打掉了,種性血脈的生命力和進取性受到了一定影響。明亡之後無華夏,是說漢族被異族奴役漢文化的本性被扭曲奴役。其實華夏傳統文化的靈魂即包容性和韌性,恐怕世界上任何文化不能徹底湮滅她。
華夏文化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末斷代傳統文化,就在於她的包容性和韌性。家國情懷愛情親情友情是華夏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人性人道的本性初衷,只要人類存在,就會延續下去。
-
5 # 遊史無終
導語: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已經流傳了很長時間了。其意思就是強調,宋朝和明朝這兩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滅亡之後對我們民族的衝擊。
崖山海戰是南宋軍隊和元朝軍隊最後一次決戰。在這次決戰之後南宋徹底亡國,所以說是崖山之後無中華。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後。清軍入關形成了由滿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因此形成了明王之後無華夏!
一、關於這兩句詩的出處問題!以前多認為這兩句詩是由日本人所編制出來的,用來說明中國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的滅亡。在經過後來的研究發現這兩句詩其實是來自於古代的一些詩人所創作的作品當中。其實這兩句主要來自於下面的這一首詩中: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錢謙益錢謙益是明朝的遺臣,他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國仇家恨的不滿。而且對於明朝滅亡和清朝取代明朝事實的不可接受!透過運用典故的方式介紹了崖山海戰和清朝取代明朝的基本事實。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清朝統治的不滿,和對明朝滅亡的惋惜與不捨。
二、崖山之後無中華――宋朝謝幕前的絕唱!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我感覺宋朝的整個歷史還是比較曲折的。從宋初太祖趙匡胤在後周手中奪過皇帝寶座開始,整個兩宋時期都面臨著來自北方的邊患問題。從宋朝建立之初,就面臨著來自遼的威脅。好不容易透過《澶淵之盟》和遼朝形成了和平的局面。結果不久又竄出來了一個金,而且因為靖康之恥,導致北宋亡了國。隨後康王趙構又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權。好不容易等到南宋又把金給拖垮了,結果又竄出來了一個蒙古,有和蒙古在這裡折騰了將近半個世紀。最終宋元雙方在崖山舉行海戰,宋軍大敗南宋王朝滅亡。
崖山海戰可以說是南宋歷史上最悲烈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宰相陸秀夫等人,率領南宋的軍隊,以及南宋大臣的眷屬。在崖山,和元軍展開了最後一次戰爭。據說在這場戰爭當中,元軍投入兵力20多萬人,宋軍也投入兵力20多萬人。雙方加起來參戰部隊達50多萬人。這在古代的海戰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場海戰可以說是漢人的歷史上最悲壯的一次戰役。
其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恥。其為崖山以後耶?如此江山不忍視。吾今始悟作畫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視昔昔猶今,吞聲不用枚銜嘴。――呂留良《題如此江山圖》這場戰役充分展現了漢人的風骨,這場戰役以南宋的失敗而告終,但是在戰役之後,南宋的官民有十幾萬人投海自殺,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漢民族的大無畏犧牲精神,也維護了宋朝的最後一點尊嚴。可以說是宋朝謝幕前的最後一次絕唱。在崖山海戰之後,這場戰役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朝人口的2/3將近被屠殺待盡。對於整個漢民族來說都一次大的災難。也是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之後宋朝正式推出了歷史舞臺,而元朝作為第一個由非漢民族建立的政權逐漸興起。中原文明獨立演變發展的步伐被打斷,從夏商周時期形成的一些優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傳統被消磨殆盡。尤其是一些中原文明優秀的文化,比如在宋朝形成的重文輕武的文化和分權制衡等這些方面的文化都出現了中斷。卻而代替的是一些比較重視武力的文化,而且相比於宋代的文化具有一定的野蠻性。中原的漢民族開始處在民族壓迫和歧視之下,在宋朝滅亡之後,元朝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然而元朝的統治者,對於不同的民族實行不同的政策。對於漢民族則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實行四等人制,漢民族處在民族壓迫和剝削當中。大軍至中軍,會暮,且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宋史》上文是宋史對於崖山海戰的一段描述,雖然這一段描述有一點誇張的因素在其中。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崖山海戰是多麼的悲壯。
三、明亡之後無華夏――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結束!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在位17年的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上上吊自殺。由此也標誌明王朝的徹底終結。因此也就留下了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透過這句話來表達對明朝滅亡的悲憤之情。其實說到明朝滅亡就不得不提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登基之後,有自己的雄心壯志企圖再一次復興大明王朝,他奮發有為,對於專權擅政的大宦官魏忠賢毫不手軟。而且對於貪汙腐敗的官員則痛下殺手。同時整頓吏制積極的改善邊防。任命自己的心腹重臣去鎮壓農民起義,同時任命袁崇煥等一些有軍事才幹的將領去和東北的後金展開鬥爭。按照這樣發展下去,本應該取得比較好的結果。但是崇禎帝本不是亡國之君,卻有亡國之命。儘管他歷經圖志,但是最終未能挽回已經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這就是所謂的祖宗作孽報應在子孫身上!
在崇禎帝吊死在煤山之後,闖王李自成在北京匆忙登基。然後又向遠在山海關的清軍發起了進攻。結果明朝的將領吳三桂投降後金,與滿族的軍隊聯合開始攻打闖王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難以應對,最終以失敗告終。在李自成敗退之後,多爾袞率領清軍,越過山海關進入關內。從此建立了清朝的統治。在清朝建立之初對漢人也是非常殘酷的。
剃髮令:清除多爾袞帶領八旗軍入關之後,不久便頒佈了剃髮令,剃髮令的主要口號是留頭不留辮,留辮不留頭。對於漢地人民的反抗,滿清統治者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不知有多少人死在滿清統治者的刀下。揚州十日:清軍在入關之後時史可法領揚州人民,抗擊滿清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結果滿清軍旅獸性大發,在揚州城裡大殺十日。幾世繁華的揚州城是時“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城中積屍如亂麻。上面這段文字是對揚州十日的記載,由此可見滿清統治者對待漢人是多麼的殘酷。嘉定三屠:1645年,明軍攻破嘉定城之後,開始對城裡的百姓大規模的屠殺。而且屠殺次數多達三次。有大量無辜的百姓實在滿清統治者的刀下!正是因為上述滿清統治者所做的惡行,才引起了漢地中原人民的反抗,其實明亡之後無中華這句話就是為了表達對滿清統治者的統治不滿的。然而滿清統治者為了壓制這種情緒。掀起了大規模的文字獄,比如著名的南山集案,呂留良案,這些案件都是為了鎮壓輿論。是滿清統治者進行殘酷統治的一個重要證據。
結語: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只是一種表達不滿情緒的方式,決不可信以為真。其實這兩句詩,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表達漢族人民對北方民族南下建立政權的不滿而寫出來的,是為了表達他們的憤怒的情緒。表達對已經滅亡的漢族政權的懷念。並不是說華夏族就真的由此滅亡了。不能過度的拘泥於表面的意思。而應該看到其深層次的內涵,並且應該對他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理性的認識!
如果僅僅的拘泥於表層意思理解,那就會陷入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而且如果這樣理解的話也是非常幼稚的。想想現在我們的華夏族不照樣存在嗎,而且我們的中華文明不是正在復興嗎,我們的發展不是越來越好嗎。我覺得可以將這一句詩進行改編:
崖山之後仍中華,明亡之後亦華夏!參考資料:
《宋史》
《明史》
-
6 # 微點觀
有宋一代在整個中華文明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承漢唐之輝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達到歷史巔峰,尤其在文化領域更是光輝璀璨,文耀千年,雖有“重文輕武”之詬病,仍不失為世界強國。然而此時的宋朝卻遇到了,強勢崛起的蒙古帝國,蒙古兵鋒之盛一舉覆滅宋強敵金國,其後更是橫掃歐亞大陸幾無敵手。
宋朝以偏安之地,力抗蒙古達半個世紀之久,讓蒙古損兵折將,就連蒙古大汗蒙哥也命隕釣魚城,但是宋國力終究有限,在蒙古的強力打擊下接連敗北。
最後被元軍兵圍崖山,此時的宋只剩下了殘兵敗將,除了崖山之外再無宋土,但是宋軍卻進行了殊死抵抗,最終全軍覆沒,追隨宋的十餘萬軍民,紛紛投海殉國,上演了一幕慷慨悲歌。
宋的滅亡不僅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更是一個文明的悲哀,傳承久遠的華夏文明,第一次出現斷代,提到宋朝我們可以想到《資治通鑑》、唐宋八大家、《天工開物》...,想到元我們大概只記住它的大殺四方,屠城嗜殺的殘忍。
時間流逝歷史輪迴,備受元壓迫的華夏子民終於揭竿而起,明太祖朱元璋的振臂一呼“驅除韃虜,回覆中華”,終是讓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元“檣櫓灰飛煙滅”。中華文明出現了難得的復興局面,“聖人之教”,沐浴華夏大地,文學鼎盛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七下西洋讓世界見識了中華之繁盛,也讓明認清了世界。
然而華夏文明的發展,註定是充滿磨難的,在明晚期遭遇了世界性的“小冰河時期”,災荒頻繁流民遍野,起義軍烽煙四起,再加上明朝歷經兩百餘年發展積弊日重,這些徹底動搖了明的統治根基,紮根於東北地區的女真部族,趁勢反叛明朝,最終滅亡明朝。
滿清的崛起,讓華夏文明的發展再一次被中斷,滿清的發家史就是一部殺戮史,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可謂沾滿鮮血的劊子手。
在滿清其上位後,由於民族的狹隘性,更是實行“剃髮易服”國策,“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徹底打斷了華夏的脊樑,野蠻戰勝文明的歷史第再次上演。終明一朝“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謂鐵骨錚錚。反觀滿清末期,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真稱得上“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兩者高下立見。
明的滅亡標誌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再次被中斷,不僅是漢民族國家的滅亡,也打斷華夏精神脊樑,它讓曾經輝煌的華夏子孫,變成了卑躬屈膝奴顏俾色的奴才,也讓中華民族退出了世界舞臺。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深刻的闡釋了文明斷代的悲哀,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華夏文明強大的活力開始復甦,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去關注去研究,相信不久的將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定當實現!
-
7 # 心向青山
網上認同“崖山之後無中華,崇禎之後無華夏”的,往往與認同“中國是唯一一個未中斷的文明”的是同一批人,其實這兩個結論的邏輯本身就是矛盾的。
1,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指的是公元1279年的崖山之戰後,南宋被元朝所滅。
所謂“崇禎之後無華夏”,指的是公元1644年,崇禎自殺,清朝入關,明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結束。
2,宋朝的正統地位來自沙陀人
宋朝之前,是五代。五代之所以成為正統寫入正史,其原因就是因為宋朝的帝位源自五代。
五代之中,除了後梁朱溫之外,剩下的四朝全部出自晉王李克用的沙陀集團,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後周郭威,包括北宋趙匡胤都是如此。
正如隋唐與鮮卑人脫不了干係,兩宋同樣與沙陀人緊密相連。
3,明朝朱元璋視元朝為正統,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為其正統來自元朝,而非上溯到宋朝。
卿等為宰相,當法古昔致君於聖賢,何乃習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體,妄加詆誚?況元雖夷狄,然君主中國且將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元之興亡,自是氣運,與朕何預?而以此張之四方,有識之士口雖不言,其心未必以為是也。可即改之。古人尚有如此胸懷,今天的我們還要如此狹隘嗎?
4,中國歷史並非只是漢民族的歷史,漢民族統一了農耕地區,而遊牧民族則完成了農牧兩區的統一。
中國歷史不僅是秦漢隋唐宋明,匈奴、鮮卑、北朝、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同樣是中國歷史,當然還包括吐蕃、大理、高句麗等等。
為何我們可以接受同樣不是漢人政權的高句麗,而對元清兩個正統王朝耿耿於懷呢?
我覺得,評價歷史人物我們應當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但一個王朝的興衰我們需要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去看。
今天的我們不是宋人,也不是明朝人,不能僅僅以宋明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否則又如何“從未中斷”,又如何“自古以來”?
如果真的要較真,南陳滅亡之日,傳統的華夏文明其實就已經結束了,何需等到南宋崖山、明朝崇禎?
-
8 # 重頭再來趣說歷史
首先,“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我認為完全是一些思維極端的文人們的偏激的說法。第一,其原意為。
1、宋朝被滅亡之後,中華文明,就再也不復存在了。而崖山海戰,則是南宋滅亡前的最後一戰。最終以十萬軍民跳海殉國為中華民族寫下了一曲悲壯的輓歌。
陸秀夫崖山殉國
2、.宋、明亡兩朝亡國之後,都是由少數民族政權接替,所以,他們認為中華民族的血統不再純正,中華文化再無傳承。
第二,那麼我就要問一下。1、之前中華民族就沒被少數民族侵略過嗎?
2、之前的中華文化就沒被外族薰染過嗎?
3、我們現在的文化就不是中華文化了嗎?
4、說這句話的人瞭解中華文化的本質嗎?
第三,我就如上問題逐一解答1、之前中華民族就沒被少數民族侵略過嗎?
從夏商開始,中華就一直在承受外族的侵略和襲擾,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匈奴、西夏、吐谷渾、吐蕃、蒙古、金、遼等等。其中甚至也有五胡亂華時期,甚至連被奉為“天可汗”的李世民都親口承認自己有胡人血統。
2、之前的中華文化就沒被外族薰染過嗎?
敢問,連千古一帝李世民都承認自己有胡人血統,又有誰敢說,在那個時代的自己的祖先就一定是純正的中華血統?
另外,即使不是純正的血統影響李世民成為我們中華歷史上的千古一帝嗎?
3、我們現在的文化就不是中華文化了嗎?
中華文化,雖然歷經滄桑,其中不乏被當權者有意扭曲,卻不影響其在民間的傳承。請問,我們還在中華這片熱土上,生活著的中華民族的傳人,你說我們的不是中華人嗎?還是提這個問題的人,認為自己不是中華人嗎?
4、說這句話的人瞭解中華文化的本質嗎?
我們的中華文化,之所以偉大,之所以能夠成為唯一傳承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國,就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強大。
我們的 文化強大就強大在,我們的文化可以相容並濟,取長補短。也就是說我們歡迎也願意吸納外來的先進文化,並將其融合為我們自己的文化。就像我們現在所有的生活用品幾乎都是外來的舶來品,例如:我們住的房子(過去是竹、木和夯土結構,現在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我們用的電、我們穿的衣服、甚至我們炒菜用的爐灶、睡覺的床、坐著用的凳子和椅子全部都是向外來文化學習之後,轉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的。
所以,我們中華文化的本質就是四個字“博採眾長”。
所以,怎麼能說,我們被外來少數民族統治過就不是中華民族了呢?
能說出這種話的人,真的是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不夠了解。
-
9 # 龍馬人文歷史
說的是我們漢人兩度亡天下,漢人文明也就斷了。
明末顧炎武有亡天下的說法,亡國不過是朝代更替,亡天下就是漢人的文明亡了。
他的《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一條說: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崖山海戰是南宋最後一戰,南宋最後的力量被元將張弘範擊敗,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而死,十萬軍民寧死不降,也跳海了,南宋這個漢人的王朝就徹底被異族滅亡了。
明朝滅亡也是一樣的情況,永曆皇帝在雲南被吳三桂勒死,明朝這個漢人的王朝也就被滿清異族滅亡了。
通常認為這一說法比較偏激,龍馬君認為也不能全部否認。
第一,按照中國傳統的夷夏分明的歷史觀,的確算是我們漢人燦爛的文明滅亡了,這是非常慘痛的。
第二,客觀上,我們的文化傳承的確受到了很大影響,與宋朝明朝相比,元清各方面的確存在文明退步的現象,這是無法否認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元清中斷了我們固有的歷史程序——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好未來的歷史程序。
-
10 # 當朝大學士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是在網上瘋傳的一種說法,其根據就是中華亡國論。崖山戰役是蒙古人滅南宋的最後一場戰役,明亡這是被滿族所取代。大家可以明顯的看出,這兩個朝代的結束都與少數民族政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實際上是這樣嘛?
首先,我要澄清的一點是,這個觀念最早來源於日本,而非中國土生土長。其實,中肯的來講。如果站在宋人與明人的角度來考慮,的確是有亡國之嫌。但是大家啊不要忘了,現在的中華民族是容納了五十六個民族的,並不是狹義上的漢族王朝。日本人的這種言論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讓我們中華民族之間自己產生隔閡,自己去否棄自己的文化繼承。
對於中華民族傳承,史學界一直有各種觀點,但是主流觀點都是一脈相承的理論。尤其是“輸血論”最為出名。也就是說,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是剛給中原王朝的一次輸血。他們的到來不僅繁榮了中華民族的多樣性,而且成功的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繼承者,融入到了漢文化之中。這是鐵定的事實。
這也就是說,中華文化並未斷代。其次,雖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漢民族雖然亡國,但是沒有滅種,民族尚在。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上,不斷的與少數民族通婚,也就是說中華民族的血液早已經交織在一起。以前有過一篇報道就說道:現如今真正意義上的漢族已經屈指可數,中華大地上尤其是北方地區,很多人的血管中都有少數民族血液。
不說別的,開創大唐盛世的李世民就有胡人的血統,而這並不影響他成就一番偉業。中華民族始終是團結一致且配合默契的,因為我們很早就成為了密不可分的一家人。
這就是中華民族不斷代的原因。既然中華民族不斷代,中華文化不斷代,那有何來的“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之說呢?
結束語:作為當代人,一定要以一個理智的頭腦去分析問題,尤其是歷史問題,一定要抱有審慎態度。自己可以有觀念,但是要尊重客觀事實,這才是合情合理的思考方式。這一句來自日本的言論,大可以不必當真。話說,有一定歷史素養的人,又有誰會去當真呢?【文 / 楚南青史君】
-
11 # 懶神仙起床
這句話看怎麼解讀。崖山以後宋亡,元朝遊牧文明成了主流。明亡以後,滿清又替而代之。說這話的人目前已經不可考證,很大機率是日本侵華時期的輿論戰。畢竟欲滅其國,先亡其史!尤其中國是文明型國家,抹去華夏中國這些印記,更加有利於日本的侵略。再者,就這句話本身也已經不值得深究……中國過去以漢民族為主宰,如今已和各民族融合蛻變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我們的華夏非但沒有滅亡反而又發展壯大了。往日中華大地各民族相互敵視傾軋的仇恨一去不復返!這是日本人沒有想到的。而新中國的成立又標誌著中國不但從苦難卑微之中站立起來,而且欣欣向榮,復興輝煌也是指日可待!而反觀日本……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核平過後無武士,駐軍在榻稱大和!當年日本一定想不到會是這樣的結果
-
12 # 九月菊花236
莫忘初衷,莫忘國恥,堅定信念,團結一心,堅信馬列,共產黨人,熱愛祖國,接近人民,熱愛百姓,定能實現,百年夢想,永遠不變。
-
13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是對元清兩朝在推翻前任漢族王朝的統治之後,漢族士大夫階層對於漢族政權覆滅的哀嘆! 這句話放在當時確實有其悲憤的情緒在內,同樣這句話的體現是有其特殊背景的。
元滅宋南宋偏安一隅,據江南百五十年,在這百餘年的統治裡,雖然經濟依然發展迅速,然而在後期統治階層的不思進取、昏庸腐朽已使南宋政權衰敗之象盡顯。而此時發跡於蒙古的大元國力正盛,統治者也銳意進取,勢有吞併天下之心。此消彼長之勢愈發凸顯。
公元1268年,忽必烈正式發起滅宋戰役。
1276年,元軍攻破南宋都城臨安。此後的三年裡文天祥、張世傑等南宋忠勇之臣繼續南退抗元,直至1279年敗退崖山。
崖山之戰中近二十萬南宋軍民奮死抵抗元軍的進攻,眼看突圍無望,十幾萬軍民相繼跳海自盡,陸秀夫身背八歲的小皇帝跳崖,南宋正式滅亡。
其實從歷史的發展規律來看,元滅宋只是一場政權的變更,不同的是取代宋朝的變成了少數名族政權,從而增添了些許的耐人尋味。在元滅宋的過程中元軍對漢人大肆屠戮,直接導致了漢人人口的斷崖式下降,對於幾千年一脈傳承的中原文化造成重大破壞,以儒家思想影響為主形成的仁愛、相容的中原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文化斷層,同時在元朝統治階層對漢民族極盡壓迫和歧視。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增添了漢族民眾對於元朝統治的痛恨與不齒。所以才發出“崖山之後無中華”的感嘆。
清滅明清朝對於明朝的取代,背景也是一樣的。明朝推翻元朝又一次復興了中華文明,然後在歷經不到三百年的輝煌之後又被崛起的滿族政權拉下了江山。
崇禎吊死煤山,守住了明朝君王死社稷的最後尊嚴。明朝的殘餘實力成立南明政權據守江南抵抗清軍的大舉進攻。跟元滅宋的過程一樣,清軍在入關後和南下平定的過程中,使用了非常殘暴的手段,最知名的莫過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事件。同時,為了穩定統治,加強思想控制,大施文字獄,禁錮了思想文化,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明朝經營起來的數百年的民族文化復興又一次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不得不讓人發出明亡之後無華夏的嗟嘆!
無可否認,元滅宋,清滅明的過程都是中原文化和漢族文明的毀滅之旅。但放至今日,我們要只顧將去,不要計懷!
-
14 # 塞北劍客
好像這是日本提出的觀點,不可取。五千年來漢族王朝正統,蒙元滅宋,滿清入關,很大程度衝擊了漢文化。日出地域狹窄,民族進取心,學習心強就是國土小發展空間小,提出以論調就是為入侵我國找藉口,蒙元滅宋,滿清入關,成為正統,既然漢文化沒了,那麼他也可以入侵中華大地的論調,實屬狼子野心。
但是我們是多民族國家要精誠團結,奮發強國,希望不要重演歷史悲劇。重振漢重之風。
-
15 # 歷史君的事
這純粹小日本帝國主義為宣揚自己侵略的合法性來愚昧中國人民的。中國是一個大一統國家。56個民族團結一致。日本人之所以說出這句話,其實是埋藏禍心的,日本人眼見戰爭不力,於是就丟擲這種論調,想在在傳統文化、歷史的認同感上打擊中國人,讓中國人內心感到羞愧,從心理上打擊中國人的信心。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日本一直把中國當做老師,不管是隋唐時期還是宋元時期,他們都一直在謙虛地向中國學習,甚至漢字也成為了日本的通用文字,中國在文化上是日本名副其實的大哥。到了近代以後日本因為明治維新以後就崛起了,實力的膨脹讓日本開始做起了帝國主義的春秋大夢,發動了侵略其他國家的戰爭,其中中國就是最大的受害者。在無法用武力征服中國之後,日本人開始用“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這種文化武器來攻擊中國人的精神,讓中國人感到自卑而情願成為日本人的奴隸。在精神上對中國人進行摧殘,日本其心可誅。後來二戰結束日本戰敗了,中國人民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所以日本發起的這些文化攻擊都是無稽之談,希望大家能夠辨識這種垃圾文化,正確學習歷史。
-
16 # 夏雨風
這一句話,出自何典不敢妄論,但好像有說來自東瀛之口。反正是小日本最喜歡說的,特別在"大東亞皇道樂土"推廣中。
眾所周知,崖山之前,東瀛人視華廈為天府,各式學子不辭重洋跪拜而來。曰本文化深受華夏文明薰陶不假,和服丶文字丶寺廟丶書法丶圍棋丶麻將丶禮儀等等,是中華文化圈之中發展起來的。
但近代大清淪亡、列強侵犯,日本乘機崛起成帝國主義,侵華野心膨脹,對祖師爺也大不敬了,更想連土地也一舉吞併。自然要大放闕詞,大造謠言,沒了華夏丶少了中華,就是他取而代之了。
中華雖歷經挫折,久經考驗,但文明從無間斷,一脈相承。中華民族長城不倒,精神不滅,歷經唐宋元明清,民族魂激盪人間,英雄氣長貫雲霄。
今天五星紅旗高高飄揚,56個民族用血肉和文化凝聚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屹立在世界東方。
崖山永蕩民族魂,長城軒昂中華人!
-
17 # 波雲星
不碼字,撈乾貨。
宋末、明末,中華文明確實經歷了重大轉折。但是,真的如題那樣嗎?如果無中華、華夏,那麼我們是什麼,蠻夷嗎? 題述論調,說的人恐怕自己都不甚了了,實在可悲;而倭人當初以此企圖竊居中華正統,發動戰爭,戕害吾民,實施亡國滅種,真真可恨!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18 # 庭州行者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這顯然是幾個詞語生搬硬湊而成的一句毫無邏輯的句子。何為“中華”,何為“華夏”?在歷史語境中,中華和華夏兩個詞,是可以相互替換的,其並不存在本質上的差別。現代語境中,其皆用來代指自夏商周以來傳承至今的中華文明,同樣不存在本質上的差別。既然如此,“中華”怎麼可能“無”兩次?從邏輯上講,這句話的兩部分相互矛盾,整體上是一個悖論。
這句在網路上被奉為至理名言,至高真理的並不對偶但強行對偶的句子,原型來源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學者。自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針對本國的發展,提出了所謂的大陸政策,即透過三步——征服朝鮮,征服中國,稱霸世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清政府的統治之下,日本為了實現瓦解中國的目的,決定從內部入手。清王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並非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於是日本人便利用這一點做文章,聲稱滿族是“異族”,並不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並丟擲了所謂“中華文化在日本”的謬論。
1894年,甲午戰爭進行之時,日本文人宗方小太郎寫下了《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試圖透過否定清朝皇族統治的正統性,煽動所謂的“漢地十八省”獨立,日本便可藉機取得東北和外蒙,並且趁此機會干涉中國。這個所謂的“昭告書”開篇便毫不避諱地提及了這一點:
”滿清氏元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在文章的最後,宗方小太郎提出,日本願意幫助漢人“復國”:
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切望爾等諒我徒之誠,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逐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託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復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應乞於宮聚義。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復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顯然,中華文化在這裡,被宗方小太郎當做了挑撥中國各族團結的工具,他以孔孟,明祖等中國歷史上漢族的名人,來否定清朝,號召漢族人民與日本聯合,推翻清政府。
宗方小太郎自詡為中國通,但他絲毫不明白,中國曆朝歷代所謂的“正統”,並不是以民族,血統為劃分依據,而是以文化為依據。實際上,中華文明在原生之初,便是華夏與東夷兩個文明系統,在後來的發展中,又不斷的融入其他民族的血統。實際上,後來的“漢人”概念,較之“華夏”,已經更為廣泛。因此,血統對於中華文明而言,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奉行自所謂“三代”以來所形成的文化,習俗,接受這些價值觀念。
如此看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都是“正統”,即使是元朝時期的蒙古族和清朝時期的滿族,也都認同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這便是最好的證明。實際上,針對所謂的“滿洲非中國”論,雍正皇帝曾經寫過《大義覺迷錄》進行駁斥,其中一句話一針見血:
在逆賊等之意,徒謂本朝以滿洲之君,入為中國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為訕謗詆譏之說耳。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於聖德乎?正所謂,天下有德者居之,無論君主源於何地,但凡能夠認同中華文化,能夠保境安民,他便是正統:
夫天地以仁愛為心,以覆載無私為量。是為德在內近者,則大統集於內近,德在外遠者,則大統集於外遠。孔子曰:“故大德者必受命。”雍正皇帝的論述,可謂是精闢,三百多年前,完全可以拿來駁斥日本人的這些謬論。所以說,儘管元朝和清朝兩朝,乃是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並不能因此否認元清屬於中國這一定論。
故,“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是完全荒謬的,宋朝之後的元朝,文化方面極為發達,元散曲,元小令,都在中華文明史上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由於與西域,中亞地區交流頻繁,上述區域的醫藥學對中國傳統醫學產生了巨大影響,比如藥丸的大量使用,便是在元朝之後,此前的中醫藥物主要以湯劑為主,可以說,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促進了今日語境中“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的形成;而明朝之後的清朝,在文化方面,誕生了考據學,其中不少提倡經世致用,這些學派在西方文明傳入後,成為了連結中國古代文化和近代文明的紐帶。
可以說,中華文明,在歷史發展的任何階段,都沒有滅亡。
-
19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指的就是宋朝漢人政權和明朝漢人政權滅亡後,異族入侵中原,並且建立了政權奴役中原的事情。不得不說,古代還是很講究漢人正統這個說法。歷朝歷代的漢人政權都視異族為蠻夷。漢人政權被異族政權所取代,也自然被他們認為是奇恥大辱。
崖山之後無中華,指的是歷史上崖山海戰之後,蒙元政權滅亡南宋政權,並且建立元朝取代南宋的意思。歷史上崖山海戰是宋元只見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戰爭的勝敗之解決了南宋政權的存亡。崖山海戰結果也十分的出人意料,蒙古大軍以少勝多擊潰了南宋大軍。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趙宋皇朝的隕落,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此戰之後漢人政權不存於世,這也是為什麼說崖山之後無中華。
但從現在到的角度來看,“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說的卻是有失偏頗。首先崖山海戰之後,雖然漢人的政權不復存在了。但是漢人還依舊存在。以南宋來替代中華確實不妥。起碼在我看來南宋沒有資格去代表中華。歷史上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即使在他們存在的時期,他們也代表不了當時的中國。雖然在歷史上把那個亂世時期的宋朝定義為了正統。但實際上兩宋時期不管是在實力上,還是在影響上都不足以媲美其他政權。兩宋之所以被歸為正統,還是他們佔了自己是漢人政權的光。
明亡之後無華夏,實際上指的就是明朝政權覆滅後,滿清入關取代了明朝,建立了清朝政權。但這種情況也得看如何分析。首先明朝之後封建社會確實不存在漢人政權了,這是事實。但依舊如上所述。雖然漢政權不在了,但是漢人依舊留存,並且依舊是天下第一大族。這也是事實。但是有一點需要搞清楚,明朝並不是被清朝滅亡的。而是亡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之手。所以嚴格的來說明朝和清朝之間還有一個存在短暫的大順政權。而清朝是從李自成手中奪來的江山。這同樣是事實。所以明亡之後無華夏,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去理解。
但我們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不管是漢人政權,還是胡族政權,整個中華大地的主流依舊是漢人為主,少數民族為輔。相互融合共同的一家。這也就意味著“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在道理上並不那麼站得住腳了。
-
20 # 歷史評說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可謂是振聾發聵,這是後人對於宋明兩個漢人王朝亡於異族入侵,漢人成為帝國中被奴役的階級,發出的悲鳴。
靖康之恥之後,宋高宗趙構重建宋朝,雖然在南宋的初期湧現出了好幾位了不起的將領,尤其是出現了嶽武穆這樣的堪稱在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軍事將領,出現了中興的跡象。
但凡是一個有野心的皇帝,南宋帝國很有可能迎風翻盤,打敗金朝入侵者,收復舊河山。但是由於統治者的私心,不思進取,整個南宋偏安一隅。與此同時,在蒙古高原上,一個強大的民族正在崛起,蒙古人以旋風之勢席捲整個草原,逐漸有了問鼎中原的野心。
經過和南宋軍隊及長達半個世紀的對戰,公元1276年,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軍隊,終於來到了臨安,宋朝皇帝投降。但是皇帝的投降並不意味著南宋帝國的滅亡,南宋政權依然存在。在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這些忠心耿耿的人的扶保之下,南宋帝國依然苦苦支撐,直到1279年兵敗崖山。
在著名的崖山海戰中,20萬南宋軍民,誓死抵抗兇殘的蒙古軍隊。在戰爭的最後關頭,眼看突圍無望,丞相陸秀夫,揹著只有八歲的小皇帝,跳崖自殺,十幾萬軍民相繼追隨皇帝而去!這是何等的壯烈,這是何等的血性,這個是漢人在面臨亡國滅種時,演奏出的最強音。
由於在戰爭中,蒙古人大肆屠戮漢人,漢人的人口急劇下降。同時,由於在蒙元帝國四等人的劃分中,漢人被列為最後兩等,受盡了屈辱與不公平的待遇。這樣的結果就是幾千年來形成的中華文化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中華文明蒙古人的倒行逆施之下,出現了嚴重的斷層。
由於受到蒙古人的的打壓,漢人的脊樑被打彎了,直到朱元璋重新建立明朝,驅逐了蒙元韃虜方才迎來了反彈。但是這個時候的漢人,已經不再是崖山之前的漢人了,蒙古人種下的奴性在漢人身上已經紮根。
明朝的建立,使得中原文化再次得以復興,重新回到了正確的軌道。但是好景不長,200多年後,另一個兇殘的野蠻的民族,成為了中國的統治者。
滿清政府在文化上,思想上的所作所為比蒙元政府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同於以往的改朝換代,這次滿清政府入主中原,他們連中國人最傳統的服裝都進行了變革。從周朝時一直流傳下來數千年的漢服消失了,中國人成為了腦袋後面拖著一條老鼠尾巴的怪胎。滿清政府透過這些手段摧殘中國人的精神。
同時利用文字獄,利用編纂四庫全書的機會,大肆毀書,加強思想控制,禁錮先進文化的傳播。整個滿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使得中華民族幾乎陷入萬劫不復的泥潭而不自拔。由於滿清政府的打壓,以及在精神文化上的雙重摺磨,好不容易經過明朝重新振作起來的中華精神再次受到嚴重的摧殘。
強大的、自信的中華民族到了清末變成了東亞病夫,變成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可憐蟲,可悲可嘆。蒙古人種在漢人身上的奴性,在滿清政府的精心澆灌之下,茁壯成長。
所幸並不是所有的人身上都有奴性,在一批仁人志士的努力之下,腐朽的失敗的滿清政府終於被推翻,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經過幾十年的迷茫之後,中國終於又重新回到了發展的快車道,迴歸了正常的軌跡,偉大的中華民族終於在沉淪了幾百年之後重又復興,在國際舞臺上放射出耀眼奪目的光彩。
所以在元朝以及清朝這兩個異族統治的時期,都為我國國傳統文化以及文明的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這才有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說法。
回覆列表
一、崖山之後無中華
南宋末年,當時的南宋跟北方少數民族在崖山一帶大戰,忽必烈帶領的騎兵驍勇善戰,加上有熟悉南宋戰法的降將張弘範的幫助,南宋將領以及皇帝和文武百官被蒙古族騎兵逼至崖山處,當時的丞相陸秀夫看南宋大勢已去,於是揹著小皇帝和文武百官、宮人、南宋百姓投海殉國。蒙古從此建立元朝。元朝建立以後,政府不注重文化發展,他們提倡武力,排擠漢族文化,加上蒙漢同居,正統的漢族文化被稀釋。從某種意義上說,崖山以後已經沒有了正統的漢族,所以就有了“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
二、明亡之後無華夏
公元1644年,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李自成兵敗,崇禎皇帝自殺身亡。華夏再一次被少數民族統治,中通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王朝建立。滿清統治,武力打壓,像後來的剃髮留辮子就是滿清人搞出來的。他們帶來新的文化,同時也同化了華夏漢族文化。所以有明亡之後無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