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知識,還是獲得新思想的過程?……
3
回覆列表
  • 1 # 五子龍女

    因為學了一堆知識,不去思維,等於沒學知識。學知識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踐中去。你要搞什麼創造,必須先要有思維,否則你怎麼搞?哈佛校長說的很對。學的知識再多,不去考慮,不去實踐,都是在浪費知識。白花了這麼多年上學的錢。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就去好好的思維吧。想一想自己適應什麼工作,在什麼工作中能幹出成績,對國家能做出什麼貢獻?也就不枉你上了這麼多年的學。

  • 2 # 彩墨集

    “學習寫字不僅僅只是為了做作業,而是造出藝術效果後來美化自己的生活。”這句話是我發明的,剛好可以肯定哈佛教授的觀點,思維決定了做一件事的實際意義從而更好的達到預期目標或是超越預期目標。

  • 3 # 會助攻才是好爸爸

    對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而言,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而且量也過於巨大幾年前還是被奉為真理的知識可能就會因為今天的一個發現或者一個實驗結果所推翻,那樣的知識記住再多也並沒有什麼用。

    我們現在每天所產生的新的知識,可能要超過以前好幾年的總和,我們永遠無法囚禁這些知識,即使開發完所有的大腦空間,這個知識庫很快就會變,就無法跟上時代這樣的知識積累,對未來有什麼用呢?

    提升自己的思維結構,或者說是思維模式才是這個時代以不變應萬變的方法思維可以隨時經濟,每一個知識點在思維結構裡面都會產生奇妙的連結,這樣就會迸發出新知識,新看法,新觀點,擁有好的思維方式,成長型的思維方式,可以在未來未知的社會中隨時對突發事件進行應變它會變成一種自動執行的系統,隨時啟動展現你所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

    所以對我們而言費模式比知識總量更加重要

    再補充一句,並不是說知識總量的增量不好,而是說我們的大腦會超負荷,不如把記憶知識外包把對你有用的知識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知識儲存到外部儲存器內,我們再想要呼叫的時候,可以使用搜索功能找到我們所需的所有素材,再配合到我們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上就可以應對未來未知的變化。

  • 4 # 蒲英背後淚

    哈佛校長說的對,如果你讀書只是一味的讀,而不真正,懂的作者再寫作時,是怎麼樣的心情、是怎麼樣的韻味,那你與讀死書有什麼區別。書者知其意、言其語、品其境,方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好比人心隨自然,那種如臨家的感覺,是何其悠哉

  • 5 # 天際線那條孤筏

    完全贊同這個觀點,我自己也是這個觀點的奉行者。已經有了答案的知識是死的知識,只有掌握了思維的方法才會發現和證實未知的事物,正是出於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才能不斷的擁有新的知識才能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

  • 6 # 草莓愛畫畫

    教 育 家 名 言 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學校長論壇”上所說:“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慾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 狄更斯:“頑強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 高爾基:“如果學習只在模仿,那麼我們就不會有科學,就不會有技術。”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錯誤本身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環節”,“由於錯誤真理才會發現”我國 化學家傅鷹先生曾說,只有實驗才是化學的“最高法庭”。 愛因斯坦: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麼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 我國著名化學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術的化學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學教育要求,既傳授化學知識與技能,又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思”是學習的重要方法,“疑”是啟迪思維的鑰匙。學必有疑,有疑比有所思。)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研究也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並趨向某種事物特有的意向,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體現。 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於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的引導學生作答。”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現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啟不發。” 布魯納:“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勢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 有位名人曾說過:“把熱愛自己的專業和熱愛自己的學生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好教師。” 布魯納指出:“油畫教育過程的標準,是效果和時間。”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古人強調;“善誘者,善導。“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的真正含義是變“學會”為“會學”。本世紀 70 年代,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會生存》中明確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是沒有掌握一定知識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 我國著名化學家戴安邦先生說過;“化學實驗室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最有效和收穫最豐富的場所,培養化學科學素質,不僅要傳授知識,最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動手、觀測、查閱、記憶、思維、想象、表達七種能力,其中思維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質量因素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訓練,而且非智力因素也與所增長。” 古人云: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一漁,終身受用。 美國學者布魯巴克:“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題。” 郭沫若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 著名外語教授許國璋同志在個北京市自學青年頒發畢業證書的會上講了一段話:“古往今來傑出的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無不都是靠自己學習,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誰能教莎士比亞成為莎士比亞?誰能教愛因斯坦發現解釋宇宙的根本原理?誰能教魯迅先生刻畫出阿 Q 的形象?自己的學習和創造是前進的一種動力。” 葉聖陶先生提出:“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 蔡元培先生說過:“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以為好的顯示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成績,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所採用的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年級愈高就愈是如此。 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 一位教育家所說:“求知興趣的首要源泉和頭一顆火星保護在對課堂講解材料。對被分析事實所採取的處理方法之中。” 烏申斯基說過:“智慧不是別的,而是一種組織得很好的知識體系。” 華羅庚先生說過:“把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退”成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把這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想通了,想透了,然後再 …… 來一個飛躍上升。“這是一個十分精闢的思維方法,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第一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之遇”新“不懼;第二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習慣。 孟子講: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也。 誇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只要途徑之一。” 布魯納曾經指出:“教一門學科,不是建立一個小型的圖書館,而是要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去。” 我國化學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傳授知識和技術的化學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學教育要求既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能,又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還培養科學精神和品德,學生在化學實驗中是學習的主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訓練用實驗解決化學問題,使多項智力因素皆得到發展,故化學實驗是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籍華人李政道教授說得好:“實驗無論如何都不會國防。” 我國著名化學家傅鷹教授曾說:“化學給人以知識,化學史給人以智慧。”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主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革命教育家陶行知說:“教,是為了不教。” 誇美紐斯說過“尋找並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得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卻可以因此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動,多具閒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 周恩來:“只有忠於事實,才能忠於真理。”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北宋學者歐陽修曾言:教學之法,本於人性,磨揉遷革,使趨於善。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 清人唐彪說:“有疑者看到無疑,其益猶淺;無疑者看到有疑,其學方進。 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基斯德說得好:“在觀察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馬卡連科認為:“首先是教師品格的陶冶,行為的教育,然後才是專門知識和技能的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美國心理學家斯奇卡列說:“好奇是兒童的原始本性,感知會使兒童心靈昇華,為其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

  • 7 # 石匠秦人

    授人一魚,不如授人一漁。說的就是這道理。高名的老師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也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間易思維方式。而不是教了多少死知識。思維方式對了,再多的知識難題也能解決。思維.方式是金鑰匙。萬能的。

  • 8 # 傻瓜尋真

    教育的目的是學會做一個文明的人。在學會做人了的基礎上,根據各人不同的天才和興趣選學一種或幾種技藝,以維持餬口。俗話說:術業有專攻。人類社會必定有分工,專一行,愛一行,行行出狀元。但是,道德缺失,不會做人,終究不會專一行,愛一行,不會對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發展做出什麼有益的貢獻,只能是禍害。知識、科學、技藝,都是中性的東西。善人掌握之,可以造福人類;惡人掌握之,等於為禍害插上了翅膀。

  • 9 # 康3446

    請不要把權威的話,當成萬能鑰匙!這位校長過於自信!教育的目的,是讓你所學的知識,最適合你!最適合你的發展,最適合你的思維!!這就是教育的核心!我們許多人,之所以,學而非用,走了許多路,過了許多橋,吃了許多苦,卻依然如故,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許多知識,而是,知識必須適合某個人,而不是適合所有人!

  • 10 # 手機使用者6338909730

    本來就是,知識是死的,思維是活的,我們要的是活的東西而不是死的東西,何況知識來源與思維!!希望我們中國多培養思想家而不是專家,因為一切科技都是先有想法再去實施,最後成功的結果。而專家只是對現有的東西專業而已,沒有幾個有真正創造力的!!!

  • 11 # 秋雲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樹人,而不單純學習知識技能。相比這些,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精神,探索精神,哲學思維,獨立思考能力。總而言之,哲學思維與科學精神更為重要。

  • 12 # 球友奶爸

    贊同,俺深受卡耐基正反思維的影響,凡事不鑽牛角,最好最壞兩面都要想透徹,有心理準備,不大喜大悲,也不驕不躁,順其自然,心態平和,樂觀向上,積極人生,不知諸君以為然乎?[可愛][祈禱]

  • 13 # 如意國學智航

    中國古代名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給別人一條魚,不如教人學會釣魚。象徵意義就是學會一種思維,生存思維,創新思維。教育目的應該是這樣。

  • 14 # 使用者8817456430822

    我非常贊成這種說法,高校不只是培養高文化,高知識的人,在高知識的情況下,要加強素質品德教育,讓他們為社會為人類做貢獻,如果沒有素質和道德,高文化,高知識的人做起壞事來更可怕

  • 15 # 宮老師355

    這一說的缺陷非常明顯,因為它把知識與思維在教育領域中對立起來了,但極具迷惑性!

    所謂“學會一種思維”,也有說成“學會思考”的。對此,我只想置疑一點:用什麼思考?怎麼思考?為什麼思考(思維)?沒有知識或者知識儲備,根本不能進行任何有效的思考!

    比較合符所謂“教育目的”實際的說法,也可以簡單表述為“有知識、會思考”。

  • 16 # 胡湘閩

    哈佛大學校長說什麼、別的大學校長我估計會罵娘,若按西方的教學模式辦教育,這麼些校長鐵定沒飯碗了,頂給力的行政級別也丟了,這不得象給人刨了祖墳斷了香火一樣,還斷人財路嗎?——弄個什麼哈佛談教育,他是誰的領導?

    若論教育,中華兩仟年前的若干年就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法則;可教育是為知識服務的,知識的鐵律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教育還要不要知識?

    按哈佛的方式、學會一種思維?譬如畫鬼,誰都會畫、誰都比我鬼,我還鬼得獨步天下嗎?又怎麼鬼人魂魄?

    人鬼未了情的社會方式,當然是有錢使得鬼推磨,這份鬼才知識、鬼王魔首與錢共舞,成精了,多了精陰;

    哈佛又怎麼樣?一樣弄得哈弗弄咚!

    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救救孩子”!

  • 17 # 總要說幾句

    記得在電視上,曾經看到過有這樣的場景,一個外國的電視主持人,招集幾個六、七歲的孩子,讓他們談對某一場戰爭、某一個世界重大事件的看法,讓我印象深刻。但是在中國同樣型別的電視節目中,總是看到有這樣的鏡頭,或是有的孩子可以背頌大量的唐詩、宋詞,或者是展示小小的年齡就有驚人的記憶力和超算能力,以此就可以看到,不同的教育方式的的測重點。

    總覺得我們的教育是力求讓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識,書包已經變得越來越重,這佔用了學生們大量的時間,有應接不暇的感覺,實質上,這種作法是極端錯誤的。無論多少門知識,同氣象萬千的大自然的秘密相比,同錯綜複雜的人類生活相比,都是僅僅是知識的幾個點而已,它需要思考與想象來加以連線,但是我們彷彿錯就錯在,幾乎佔用了學生所有的時間,幾乎沒有留下多少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實際上,在學與思中,思是更耗費時間的,對於學生的成長可能益處更大些……

    在小學的基礎教育中,一定要把立足點放在培養想象力的教學方法上,一切科學的發現和發明,幾乎都和最初的想象能力有關,因此,在想象力的教學中,要多問一些為什麼?怎麼辦?你的方法是什麼?你有哪些思考和想法,還有更好的方法嗎等等……

    我們的一些大學生,看學習成績很好,卻拿不出一篇像樣的論文,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聯絡和想象的訓練,也不知道怎麼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必須從機械的、死記硬背的、應付考試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培養更多的有知識的、有思考的、有想象力的人才,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更好的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服務。

  • 18 # 賞出好孩子玩出聰明娃

    哈佛校長說的太晚了,我們老祖宗早就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論述。

    可惜,現在的考試製度還是偏向“魚”而非“漁”,從而造就了那麼多的“魚人”而非“漁人”。

  • 19 # 文化創作

    沒學會一堆知識,你又怎麼能學會一種思維?沒有看到全文,不曉得他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這話。僅以這二三十個字來理解,我以為是錯誤的。

  • 20 # 做個老實人ye

    教育的目的必須強調的是透過學習已有的知識,掌握前人已定論的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去發掘創造發明新的東西,這才是教育的目。這和人的認識認知沒有矛盾。先學習已有(基礎),再創造發明出自己特有的,別人(或是前人)做不出來的東西。小編提“學習一大堆基礎”顯然不合適,你的目的是做什麼!要各有發展。如一個人什麼都學一堆所謂“基礎知識”結果是什麼不會!實際上顯得平平。無法成長為”出類拔萃”。

    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到有的人看似什麼都懂,但沒有一項能拿出手的東西,但有的人某項技術技能獨一無二,發展就是要有這種精神。大學本科以下所有所學通通都是基礎的東西,這些人學了回來基本上無法跳出基礎框框的,所以高尖端人才都是本科以上,那才是稱得起“有創造發明”,因為他們屬於“研究型”開發階段的學習,如研究生博碩士生等。

    所以,對一個人來說只是學一大堆基礎知識也是沒有多大起色的,只能說這個人基礎知識掌握好。但是要想成為“人才”沒有掌握基礎知識也是不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騎士去年贏了總冠軍就是歐文的功勞,今年贏了就是詹姆斯刷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