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聽說腸息肉嚴重的會發展為腸癌,醫學角度上講,切除後還會癌變嗎?
8
回覆列表
  • 1 # 同濟大學附屬天佑醫院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並在腸鏡下進行干預治療。

  • 2 # dgdfd21

    近年來,大腸癌已成為消化道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更令人擔憂的是,之前大腸癌是專屬於中老年人的癌症,現在已經悄悄“盯”上了30歲左右的年輕人,甚至更小。

    首先可以明確告訴你腸癌與腸息肉有一定的關係,但腸息肉不一定會癌變,還與其他一些因素有關。一般發現腸息肉分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一般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所以需要檢差息肉以及確定其病變性質才能做出是否切除,如果是前者只要不影響到正常生活,可不切除;如是腺瘤性息肉則需要切除,以防息肉癌變為腸癌。你提到自己常年腸息肉吃藥也沒見好,很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則需要手術切除。

    因為這本來不屬於我們體內的東西,不切除總擔心會惡變,所以需要切除掉,但不是切除掉腸息肉就萬事大吉了,就覺得不會有患腸癌的可能性了。因為腸息肉手術不代表能全部把息肉全都清除乾淨,需要進行術後輔助治療以便將殘餘的息肉清除乾淨。特別是息肉中可能含有的原癌細胞。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傑可博士發表一篇文章提到:人體中血硒濃度高的人,則腺瘤息肉的複發率越低,換句話說,在血清中硒濃度愈高發生大腸腺瘤息肉的機會就會愈少。這樣既可以減少腺瘤息肉患者術後的複發率,也能預防了正常人患腺瘤息肉的可能。

    另外硒還有改變脂肪酸的作用機制,從而防止直腸結腸癌的發生,硒也有防癌的作用,而人體是無法自動生成硒元素的,所以只能從體外吸收。

    那如何補硒呢?補硒的方法有很多

    有機硒常常以菌、藻、蛋白質等作為載體,在吸收有機硒同時,還可以吸收載體的營養成分,一舉兩得。目前的補硒產品發展到麥芽硒,比原來的蘑菇硒、酵母硒的活性好、利用率高、安全,可長期服用。因此選擇補硒產品建議選擇麥芽硒。另外麥芽硒與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的結合,更效的促進了人體的吸收。

    麥芽硒產品有很多,網上或者藥店都有賣,可以自行選擇購買,注意不可因貪便宜買“三無產品”,否則人財兩空。

  • 3 # 戲迷阿德

    這個問題是大問題誘發腸癌就是腸息肉,人們往往不注意,自己的大便次數,次數每天3到4次以上就要去做腸鏡了,大便不成型,浠溥,這都要去做腸鏡。腸鏡做下來有息肉一定要手術切除,不能拖,一拖對自己不負責,對家庭不負責,我這裡肯定地說;得了腸息肉不去處理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產生了蘊床,癌細胞在裡面很舒服,生長髮育。吃人體的營養。查出了惡性。沒有可救活,生命停止,總之,大家要重視。不能再麻痺大意,身體好是自己的事。

  • 4 # 0葉子君0

    首先謝謝邀請!回答:首先我們要確定一個前提,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的,非腫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會發生癌變,如果有這個病的話當然一定要切除呀!反正也不怎麼貴,就四五千左右,要不擴散的話,說不定還真會轉化成癌的,這就是我的回答,如果認為滿意的話有點贊哦!

  • 5 # 百忍成金145358132

    從西醫角度看有病變的部位,經醫生診斷後需手術切除,一般都切除。至於腸息肉嚴重一定會癌變問題,因素有很多:年齡大小,是否長期便秘,多吃辛辣焦烤食物,長期熬夜,生活顛三倒四抵抗力下降,工作疲勞過度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有可能產生癌變,對術後是否復發也因其它原因存在變數,如術後不切底,康復期間不注意忌口等。

  • 6 # 紀修築1

    肛腸息肉繫結腸和直腸隆起性病變的總稱,是根據觸診、結腸鏡觀察或X線鋇餐灌腸檢查而作出的臨床診斷。大腸息肉臨床表現不一,早期可無任何症狀,一般臨床表現可有腹痛、腹瀉、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裡急後重感。

    直腸癌( 別名:直腸腫瘤 英文:rectal cancer )直腸癌是由直腸組織細胞發生惡變而形成。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直腸癌初期很容易被誤診為痔瘡。之所以有很高的誤診率,主要是直腸癌與痔瘡的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患者需選擇正規專業肛腸醫院檢查,對直腸癌早發現、進行干預治療。

    開啟分步閱讀模式

    操作方法

    01

    排便習慣的改變:有不少患者把腸癌特別是左結腸癌、直腸癌的早期症狀錯以為是普通的便秘,而延誤治療的。惡性腫瘤在大腸內的生長是很容易阻礙了糞便的排除,而導致了排便習慣的改變,但生活習慣無章的人往往會把這一身體的警示訊號看成是生活習慣造成的便秘,錯過了早發現早治療的最佳時期,這是在腸癌的早期症狀表現中應注意的。

    02

    便血:大腸癌的便血表現為持續性、慢性帶粘液血便,與糞便混在一起,便意頻頻,有時只解出一些血或粘液而無糞便。如果癌腫離肛門越遠,便血發生率就越低。直腸癌約80%有便血。

    03

    消化道症狀:表現為腹脹、不適或、消化不良樣症狀。其中右半結腸癌時,多為腹痛不適或隱痛。開始時可為間歇性,後轉為持續性,常位於右下腹部,很象慢性闌尾炎發作;而左半結腸癌時,多表現為梗阻可突發,出現腹部絞痛,伴腹脹、腸蠕動亢進、便秘和排氣受阻,或慢性梗阻症狀如腹脹不適、陣發性腹痛、腸鳴音亢進、便秘、糞便帶血和粘液等。

    04

    腹部包塊:50%左右的結腸癌患者可發現腹部包塊,系癌腫或與網膜、周圍組織侵潤粘結的腫塊,質硬,形體不規則,某些包塊可隨腸管有一定的活動度,而晚期結腸癌由於癌腫浸潤較甚致使包塊可固定。

    特別提示

    不吃:腸癌患者不應該吃不新鮮、已經出現黴變的食物;不要吃那些辛辣刺激、粗糙、燻烤、醃製、過鹹過油的食物;不要喝濃茶、咖啡等刺激性的飲料;不要繼續抽菸喝酒這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吃:腸癌患者需要足夠多的營養元素,包括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纖維素等;隨著病情的發展和治療手段的展開,患者的消化道會受到很大的傷害,此時的飲食要以精細、易消化、少渣、多營養的的半流食為主。

    5

  • 7 # 小荷健康科普

    不能說腸息肉一定會癌變,但是腸息肉存在著癌症的可能。因此,體檢查出腸息肉,及時處理防住癌!

    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並在腸鏡下進行干預治療。

    大多數的結腸癌都是從腸息肉轉變過來的,所以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

    近日某單位體檢,根據醫師問診初篩,結合自身的保健需求,一些保健意識較強的中年人,提出自己做大腸檢查時,被查出結腸巨大腺瘤,並進行了內鏡下微創手術切除,病理報告提示:腺瘤頂部癌變,基底部炎症改變,術後不必進行放化療。他坦言,他是一個幸運兒。他很慶幸這次及時發現,沒有造成病變。他同時也建議大家,50歲後一定要定期體檢。

    腸息肉其實就是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小的肉疙瘩稱為息肉,生長到一定程度就叫腺瘤,而腺瘤繼續發展可能就會變成癌。結腸癌和腸息肉關係密切,因為結腸息肉多數長在直腸和乙狀結腸的部位,而結腸癌恰恰也長在此部位。

    從病理學的角度出發,息肉的型別主要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根據不同型別,腸息肉的癌變率從3%~30%不等,大多數的結腸癌都是從腸息肉轉變過來的。其中腺瘤性息肉癌變機率相對較高。腸息肉很容易被忽視,因為其一般沒有臨床症狀,臨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腸息肉患者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等異常,而這些症狀也常常缺乏特異性,因此要確診腸息肉還得依賴結腸鏡等器械檢查。腸息肉的早期確診非常重要,研究發現,及時治療能使結腸癌的發病率降低 70%~90%。

    高危人群需要特別注意: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年齡大於50歲的人。此外,坐的時間越長,患腸息肉的風險也越高。

    建議這幾類人每年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在結直腸癌高發的歐美國家,從50歲開始,就推薦所有人每年對自然排出的糞便做隱血檢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結腸鏡檢查。

  • 8 # 靜脈曲張醫院徐鵬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侷限性隆起的病變,一般來說,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它可小至芝麻、綠豆,也可大至核桃。數量可從1個至數百上千個不等。從形狀上來說,有帶蒂息肉、亞蒂息肉、扁平息肉之分。腸息肉按照其病理性質,可分為新生物性、炎症性、錯構瘤性、增生性等5類,其中新生物性,即腫瘤性,主要指腸道腺瘤,是腸息肉中最常見的,佔70%-80%左右,對身體的危害也最大,因為它有癌變可能(據統計單發腸腺瘤癌變率是5%左右)。建議切除為好,祝早日康

  • 9 # 中山六院胃腸外科練磊

    腸息肉不一定會癌變。

    首先,腸息肉是指從腸道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增生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時稱之為息肉。腸息肉是受環境因素改變致基因表達異常或突變基因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包括了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一般是不會發生惡變的,主要包括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

    其二,儘管腺瘤性息肉被認為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但並非所有腺瘤性息肉均會惡變。腺瘤的大小影響著癌變可能性的大小:<25px的一般不會有浸潤性癌變,>25px的癌變機率增大,1-50px的癌變率在10%左右,>50px的癌變可高達50%。另外腺瘤性息肉也與息肉的數目多少有關,數目越多癌變機率越大。據統計表明息肉數目少於3枚的,癌變率為12%-29%;等於或超過3枚的,癌變率增至66.7%。因此當腺瘤性息肉少於3枚且<25px時,不必過度擔憂,定期複查腸鏡即可。

    其三,癌變的息肉只要早發現、早切除也不可怕。安全、有效、簡單的結腸鏡切除息肉方式已經普及,息肉經過內鏡切除後,在3-6個月內進行結腸鏡隨訪檢查,以確保切除乾淨;經過2-3次隨訪後,仍未清理乾淨的患者,可手術介入摘除並送病理檢查;在完全切除息肉後,患者可在1-3年後重複結腸鏡檢查隨以確保切除乾淨;隨訪中沒有發現異常的病人可以自此每5年檢查一次。

  • 10 # 環視信陽

    近年來,腸道疾病呈上升趨勢,身邊就有很多親人深受著腸道疾病的困擾,腸道疾病如果不加遏制就很容易發生惡變!

    而今天題主問的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

    而息肉主要分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並在腸鏡下進行干預治療。

    不論得了什麼病症,我們儘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預防為主,發現了病灶及時根治,儘量在最佳的時間即使治好病症,別延誤拖拉病情。而腸道疾病又和平時我們的飲食,還有作息有關,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儘量給自己的身體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 11 # 手機使用者劉紅紅

    腸息肉在聽醫學科普知識的瞭解中,腸息肉是有可能是癌前的先兆的,想一想,人體腸道里長了腸息肉是好事還是壞事一看就明白地的,人體腸道應該是乾乾淨淨光光滑滑才是正常的,人體腸道有息肉一定要馬上到醫院去診斷和治療的!

  • 12 # 便寶寶大腸癌早期篩查

    腸道息肉不一定會癌變,不同種類的息肉危險性不一樣,但一般發現了都會予以內鏡下切除。

    常見的息肉分類:

    (1) 腺瘤樣息肉,又稱息肉樣腺瘤。多見於45歲以上的中年人。但有一種遺傳性家族性腺瘤病,又稱“家族性多發性息肉”,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病。

    症狀:出血。出血常附在糞便表面,顏色鮮紅。長期慢性出血,可導致貧血,但80%以上的患者無明顯症狀。

    (2)乳頭狀腺瘤。常單個發生,瘤體較大,最大的長達15釐米。

    症狀:腹瀉,糞便中帶有大量粘液或僅有粘液排出。乳頭狀腺瘤的癌病率也較高,在20-30%之間。

    (3)兒童性息肉。發生在2-8歲兒童的大腸息肉叫做兒童性息肉。

    症狀:便血,有時排便時可從肛門脫出,排便後可縮回肛門內,反覆出血會導致兒童貧血,影響生長髮育。

    (4)增生性息肉。是大腸中最常見的息肉,表現為腸粘膜上的小隆起。多無臨床症狀。

    (5)炎性息肉。又稱“假息肉”,是由於腸炎炎性刺激而引起炎性反應增生。

    (6)黑斑息肉病。本病有三大特點,一是有家族遺傳性;二是病人有面板、粘膜色素沉著,表現口腔粘膜、口唇周圍、面頰及指甲有黑色素斑;三是胃腸道有多發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的危險性較大:

    腸道息肉就是我們腸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腺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一般認為腺瘤性息肉的危險性較大。

    腺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藥物也難以將其消除,如果不及時處理,可慢慢長大,發生癌變的機率較高,例如,腺瘤樣息肉直徑<1cm者,癌變率<2%。直徑>3cm,癌變率>40%。炎性息肉相對安全些,有時很小的炎性息肉會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長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發展可能。一般發現息肉時應該予以內鏡下切除,切斷息肉癌變之路。

    雖然腸息肉不一定癌變,但是大部分腸息肉留在體內就如同一個“定時炸彈”。若是惡性,危害自不必說,會有癌變的可能性;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因此,發現腸息肉應將其切除。

    息肉如何發現:

    當息肉長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糞便透過已有“肉疙瘩”的腸道時,會摩擦病灶表面,如此一來,出血就會附在糞便表面。但是還不是很嚴重的時候,也就是息肉很小出血量比較小的時候,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糞便表面的血透過肉眼也難以辨識,這時,就需要透過便潛血試驗來檢測糞便表面的“微量潛血”了。建議45歲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大便潛血試驗,這樣能及早發現息肉和早期大腸癌。

  • 13 # 正能暗流

    腸息肉可能會癌變,有一定機率的。只要把腸炎治好,還會癌變嗎。慢性腸炎可以治癒,只要你有決心,有恆心,百折不撓,越挫越通,苦苦追尋,那肯定是有辦法的。本人就已經完好了。

  • 14 # 生命召集令

    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現代社會,想必有很多人都做過腸鏡檢查,其中一個內鏡診斷也越來越被熟知,就是大腸息肉。腸息肉的患病率非常高,在人群中很普遍,且很多人都沒有任何症狀,於是就會有一個疑問,腸息肉一定會癌變嗎?

    大腸息肉有多種分型方法,其在組織學上分為兩種型別,腺瘤性息肉(又稱腫瘤性息肉)以及非腫瘤性息肉。經研究發現,增生性息肉癌變率極低,僅約為0.05%。腺瘤性息肉癌變的發生率則明顯升高。腺瘤性息肉又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以及曾被認為是增生性息肉的鋸齒狀腺瘤性息肉(有研究認為其也屬癌前病變)。而癌變發生率則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三者的癌變率依次為絨毛狀腺瘤51.57%、管狀絨毛狀腺瘤25.65%、管狀腺瘤14.65%。在腺瘤的病理成分中,絨毛成分越多則其癌變率就越高。

    而分析其他因素對腸息肉癌變的影響,則有研究指出,年齡越大的、位於左半結腸的息肉癌變發生風險較高。並且,息肉的大小與癌變率也有明顯的關係,直徑小於25px息肉的癌變率約為0.03%,直徑1-50px息肉的癌變率為5.65%,而直徑大於50px的息肉癌變率則高達46.11%。從形態學上來說,廣基息肉癌變率會高於帶蒂息肉。

    所以若檢查出有大腸息肉該如何處理呢?年齡不大、息肉較小且為增生性息肉的患者可透過內鏡隨訪。但是,若年齡較大、息肉較大,直徑超過了25px、且位於左半結腸、組織學型別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則需積極治療,進行內鏡下電凝或電切治療,預防息肉的癌變。

    本期答主:高歌,醫學碩士

  • 15 # 洗洗睡樂

    兩種都做過,在地級市三甲醫院做的,說說具體感受吧,去年七月單位體檢,因為本人愛吃辣椒平時酒也不少喝,老有拉肚子的症狀,就家了一個無痛腸胃鏡,等了三天吧,這三天要清潔腸道,前兩天流質食物,第三天喝瀉藥,說實話現在想想清潔腸道才是最難受的,不過也是最重要的,因為腸道的清潔程度直接決定檢查側不徹底,然後到了第四天的早上去的體檢中心,很緊張,大夫讓把褲子退到膝蓋,蓋了塊布,然後給打了吊瓶,然後我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大約過了二十分鐘看到老婆在身邊喊我,我知道當時被麻醉了,其實就是一種進入深度睡眠的藥,大夫說發現一個息肉,我一聽很緊張,讓去做病理,等了一個星期是低級別管狀腺瘤,胃沒有大問題,有點胃炎,大夫讓三個月後再來做腸鏡,複查下,因為我得腸道清潔不好,影響觀察,然後三個月後我沒在體檢中心複查腸鏡,去的門診,做的普通的,說實話不是那麼難以忍受,然後這次又發現兩個息肉,有個大點的在直腸,0.5cm,病理還是管狀腺瘤,看來第一次腸道清潔不好,大夫說需要住院切,我說我剛做完,這時候最搞笑的來了,看了三個大夫,其中兩個主任一個副主任,回答卻是不一樣,一個主任說沒事預約下住院切了他就行,另一個說,哎呀你這個一定要切,還得抓緊,另一個副主任說,沒大事一年後來複查再切也行,我就納悶了還有沒有靠譜的,哎,為了休息腸道,我兩個月以後住院切的,我偷偷看了下,套上一個圈然後切除了,然後放的小夾子,大夫讓一年後複查,我準備兩年後複查。 說說需要做腸鏡的注意事項吧,最主要的前三天聽大夫的吃流質食物,尤其是腸鏡前一天,我建議腸鏡前兩天,瀉藥要按要求喝,一定要拉到沒有雜質,清水或者淡黃水的時候才最好,做腸鏡普通的不痛苦,最主要的是腸道清潔,清潔好了檢查的才細。

  • 16 # 普外科曾醫生

    我們來一一回答這些問題

    首先,什麼是息肉

    腸息肉指的是腸道里面新長出來的新生物,是一個統稱。所以息肉有很多的分類,大體可以分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非腺瘤性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等等。一般而言,只有腺瘤性息肉會發生癌變,其他的息肉一般不會癌變

    腸息肉有什麼症狀

    一般來說,腸息肉沒有任何的不舒服,往往都是體檢發現的,這就體現了體檢的重要性。腸息肉可以引起出血,大便潛血實驗可以出現陽性。最重要的檢查方法還是腸鏡。

    腸鏡可以檢查整個大腸,發現腸息肉,並且可以取病理活檢,明確息肉有沒有惡變,同時腸鏡還可以切除小的息肉。

    腸息肉怎麼治療

    雖然說只有腺瘤性息肉會發生惡變,但是切除之前很難確診,所以建議發現的所有息肉都應該切除,小的息肉可以腸鏡下切除,大的息肉和懷疑惡變的息肉需要做手術切除。

    什麼時候開始接受腸鏡檢查。

    對於高危人群建議四十歲左右開始接受腸鏡檢查,非高危人群50歲以後開始接受腸鏡檢查。如果腸鏡檢查沒有發現問題,建議五年後再次接受腸鏡檢查,因為從息肉惡變到癌症,一般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

  • 17 # 家庭醫生線上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可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一般來說,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它可小至芝麻、綠豆,也可大至核桃大小。數量可從1個至數百上千個不等。那麼,腸息肉有沒有癌變的可能,一定會癌變嗎?

      腸息肉有癌變的可能,但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

      一般而言,將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腫瘤性的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見於幼兒,大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徵為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2、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腸道疾病。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腺瘤性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

      據臨床觀察,從發病年齡上,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據最新的一些文獻報道,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左右。另外腺瘤息肉癌變與其大小、形態和病理型別有關。廣基腺瘤的癌變率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

      腺瘤等癌前病變,可以說相當於埋在人體的一個“定時炸彈”,但是,只要及時發現是可以“清除”的。腸鏡是最好的“清除”方法——透過腸鏡檢查,能及時發現腸道息肉,並進行切除。因此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最好一兩年做一次腸鏡,尤其是家庭有腸癌或息肉史、長期排便異常的人,更應該及時做腸鏡,預防腸癌的發生。

  • 18 # 小影大夫

    不一定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癌變,但是癌變的風險非常高。所以發現腸息肉要儘早處理,手術切除,手術切除後還要堅持複查,因為有可能復發。

    腸息肉是什麼?

    腸息肉是指突出於腸腔黏膜的異常的生長組織,正常的腸子裡面表面是光滑的,有些正常的黏膜組織。豬大腸我們都吃過,下次吃之前可以體會下。我們整個胃腸道都可以長息肉,最常見的部位是結腸和直腸,這兩個部位也是最容易發生癌症的,叫結直腸癌。

    腸息肉分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樣息肉,炎症性息肉抗炎治療後可以縮小消失,但是腺瘤樣息肉不會縮小,會長大和癌變。

    腸息肉有什麼症狀?

    有腸息肉大部分人是沒有症狀的,出現惡變時候會有粘液血便,大便帶血。便秘或者次數增多。靠近直腸的息肉有時可以有息肉掉出來。

    發現腸息肉要堅持隨訪或者儘早手術切除

    有大便異常的,可以做個腸鏡體檢下。有息肉的最好儘早手術切除,以防萬一。如果不想切,可以堅持隨訪複查,發現有惡變傾向時一定要手術切除。切除後還有可能復發,所以也還要堅持複查。

    家族性遺傳性腸息肉,具有家族遺傳性,並且發現結腸直腸成千上百個息肉,這種情況就要及早的做手術。

    雖然上帝沒有給你一個好的出身,但是給了一種預防的手段和措施,就是手術。這是一位27歲,剛當了一年的媽媽,發現不舒服就診,可以看到結腸直腸數不清的息肉,惡變了,出現了肝臟和雙肺多發轉移,很可惜。她爸媽和兄弟姐妹沒有這個病,只有她有。完全沒有給她體檢的機會,就出現了惡變和轉移。

    腸息肉不一定都會惡變,但是惡變的風險很高。發現腸息肉的,少數的可以在腸鏡下行息肉切除。如果是結直腸長滿了息肉,則要行全直腸息肉切除,做了息肉切除後,也還要檢查一年一次的腸鏡複查,因為還有可能長出新的息肉。

  • 19 # e醫路同行

    腸息肉會不會癌變,這是每一位患者最關心的問題,腸息肉不一定會癌變,而且這個問題要結合息肉的組織型別來看。通病情況下,炎性息肉一般問題不大,經過對症治療,炎症消退後,息肉不會有太大影響;而成人結腸息肉大多為腺瘤性息肉,資料分析顯示,腺瘤直徑大於2釐米的,約半數惡變,絨毛狀腺瘤惡變的可能性較大,從腺瘤到癌常經歷10-15年的演變過程。資料分析,是基於群體的結果,而患者肯定是想要100%的回答,所以如果是有腺瘤性息肉,腸鏡下切除了吧,一了百了,不用擔心受怕的。

  • 20 # 消化內科葉醫生

    腸息肉其實是指一類突出於腸腔表面的隆起,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腸息肉其實是一大類種疾病的統稱,就相當於我們說腹痛,腹痛也是一大類疾病的一個症狀表現,具體就是胃潰瘍、急性膽囊炎、胃癌、急性胃炎、胰腺炎等都會導致腹痛一樣。可以看下圖我總結的思維導圖一樣,也有十幾種具體的疾病會導致腸腔表面的隆起,也就是說也有十幾種疾病會導致腸道內息肉形成。

    其實腸息肉是一種疾病的統稱,腸息肉根據其表面黏膜腺體形態和間質結構是否有發育異常具體還有十幾種分類。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從圖中可以得出結論:所有腸息肉中目前研究發現除了炎症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不會癌變外,其他型別息肉都有癌變可能的。所以說當你息肉切除後拿到病理標本如果顯示的是炎症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那恭喜你,你的腸息肉是基本不會癌變的。

    如果是其它型別息肉那都是有癌變機率的,但大家也不用太緊張,因為並不是剩下所有息肉都100%都會癌變的。不同息肉根據腸鏡專家前輩們統計的結果癌變的機率是不一樣的。

    腸息肉癌變率從高到低大概排列順序是這樣子的:家族性腸息肉病(癌變率約為 100%)、絨毛狀腺瘤(癌變率約為約 50%)、混合性腺瘤(癌變率約10%-30%);管狀腺瘤(約1%-5%)。當然癌變的機率還跟息肉的大小、表面形態、家族史有密切關係,總體來說息肉越大、表面形態越難看息肉癌變率就越高,小的息肉、表面光滑的息肉癌變率更低。

    下面兩張圖片就是我做腸鏡過程中發現的息肉,其中第一張圖片如果好好保養兩三年之內應該不會癌變的,第二張圖片估計如果沒有手術一兩年內可能就會癌變了。

    當然所有的息肉如果你繼續抽菸、喝酒、熬夜、暴飲暴食的話都會增加基因突變的機率往壞的方面發展的。

    以前也科普過,發現息肉其實無需恐慌,息肉都是做腸鏡發現的,做胃腸鏡只要不是癌症大家都不需要太恐慌,小息肉長成結腸癌都需要5-10年時間。大的息肉(一般>1cm 的)1-3年內長成癌的機率比較大,但只要做腸鏡體檢被發現了,基本就會在腸鏡下直接切除了,切除了就沒事了。

    所以這裡也體現腸鏡體檢的重要性,發現息肉切除即可,如果切下來是癌變率比較高的息肉也不要怕,定期複查腸鏡就好,如果還有長就繼續切,再長再切,只要不是癌就不要怕。臨床上倒是最擔心的是自以為是不體檢的人,這種人往往都是難受到了忍無可忍才來看病,腸鏡一進去就是中晚期癌變的息肉了,結局可想而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對蒙古的問題上,如何看待″明修長城清修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