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杜牧寫的"商女不知亡國恨"到底是在諷刺誰?
9
回覆列表
  • 1 # 孤竹國人1

    杜牧,唐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詩多傷春傷別及紀遊之作,俊爽清麗。亦有一些揭露時弊的作品。如著名的《泊秦淮》一一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杜牧夜泊秦淮所見所聞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統治者沉了溺聲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兩岸是六朝時的繁華之地,是權貴富豪丶騷人墨客縱情聲色丶尋歡作樂的場所。唐代商業繁榮,此地也如六朝一樣繁華。詩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濛煙水中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豔曲,不禁氣從胸來,大罵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庭花,曲名,《玉樹後庭花》的簡稱,是陳朝末代皇帝陳叔保的一首豔曲。陳叔保因沉迷於聲色而亡國,因此人們把他的玉樹後庭花稱為亡國之音)詩人藉此典故罵了歌女們不知亡國恨以解心中的憂憤。

  • 2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商女不知亡國恨,關鍵這個商女是什麼意思。有人說是商人的女兒,有人說是賣唱的。其實商是一個音調,屬於五音,五音又稱五聲,是最古的音階,即宮、商、角、徵、羽,最早出現於《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那麼商調,一般都是表現悲歌的曲調。唱著商調,悲歌的歌女,沒有理解曲中亡國恨的真意,聽的人們也基本沒懂。。。。。

    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傑出詩人、散文家,以七言絕句著稱,後人稱為“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住在長安南樊川別墅,故自號樊川居士,後世又稱“杜樊川”。

    杜牧出生於詩書之家,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於文士之間。他還專門研究過《孫子兵法》,寫過十三篇註解,有一次還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可惜杜牧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宦官專權,黨爭延續,內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風雨飄搖。他雖然熟讀史書,看透時局,卻無法力挽狂瀾,只得無奈將一腔悲憤交於燈紅酒綠之中。

    公元848年深秋,杜牧夜遊秦淮。據史書記載,是夜秋雨初停,冷風緩撫,雨水混合著輕霧,沿著秦淮河兩岸,冉冉散漫。 杜牧站立在遊舫之上,但見雨霧裡燈光朦朧,笑聲不斷,隱隱約約傳來一陣歌聲。他側耳細聽,竟是南朝陳後主的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

    這個陳後主,名叫陳叔寶,是南朝最後一個皇帝。他即帝位的時候,北朝的隋文帝楊堅正任賢納諫,整飭軍備,並隨時準備攻略江南富饒之地。陳,這個江南小王朝已經面臨著滅頂之災,可是陳後主卻不思進取,整日與後宮美人飲酒嬉戲,作詩唱和。“後庭花”本是生長在江南的一種花卉,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稱“後庭花”。花朵有紅白兩色,其中開白花的,盛開之時樹冠如玉一樣美麗,故又有“玉樹後庭花”之稱。陳叔寶最喜愛以《玉樹後庭花》為題寫詩配曲,命宮女演唱,其中竟有一首曰:“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沒想到一語成讖(chèn),陳後主的好日子就象這後庭花一樣短暫,登基僅七年,就城破被俘,最終病死於洛陽。從此以後,《玉樹後庭花》遂被稱為“亡國之音”。

    此時此刻,這熟悉的旋律又一次響起,響起在大唐帝國宦官專權、朝政混亂的時候,響起在藩鎮擁兵自重、威脅中央政權的時候,響起在邊關吃緊、兵患頻繁的時候,杜牧非常感慨,不由得提筆寫下這首詠史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浩渺寒江之上瀰漫著迷濛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將小舟泊在秦淮河畔,臨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為亡國之恨黍離之悲,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淫靡之曲《玉樹後庭花》。

  • 3 # 亦有所思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這是杜牧的詩句,同樣也可以形容杜牧的人。日暮者,可引伸為大唐之沒落也。東風者,可引伸為理想,抱負,志向等情懷。怨啼鳥,可以形容壯志雄酬,消沉度日,所以用一個“怨”字。落花者,比喻飄落的時光與希望。墜樓人,當然是已經失望,已經薄倖,已經放縱的自己。儘管原詩不是此意,但不妨牽強附會一番。

    實際上,從中晚唐開始。儒思思想那一套在文人的心中變成了一種矛盾體,無數文人發現在殘酷的現實之中,君子無用,君子無能,君子無果。他們感到迷茫,失落,他們找不到任何方向。因為大唐已經遠去,而遠去的原因恰恰就是魔高一丈,而道卻無緣無故地縮回了一尺。

    孔孟之道救不了大唐!

    所以這些文人酗酒,狎妓,縱情享樂。而所謂的新樂府運動,也不過是曇花一現,那抨擊現實與黑暗的白居易最後融入到了黑暗之中。這種墮落的現實詩人不在少數。因此,杜牧那首《遣懷》分明就是對自己對人間的嘲弄。

    至於樓主所說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並不是罵商女,而是諷刺朝廷。甚至不止是諷刺大唐朝堂,而是歷代所有的朝堂。

    商女為什麼唱後庭花?並不是嘲諷當時的朝廷和陳後主有什麼不同,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客人喜歡聽這種風流曲調,只有客人高興,她們才能獲得更多酬勞,用以改善生活,自己的生活,過得別那麼苦,別那麼累。

    期望一個歌妓持有愛國情操不現實,反而是對士大夫群體的最大嘲諷,因為他們的愛國情操連歌妓都不如。

    或者反過來說,大唐亡不亡,歌妓們並不關心,因為不論誰當皇上,不論是不是改朝換代,她們的命運不會有任何改變。因此,亡不亡國,恨不恨,對於她們來說沒有什麼差異。

    換了一個江山,也換不了自己的生活!

    只有多情如杜牧的詩人,才會多情到浮想聯翩,情不能禁。實際上,對於老百姓而言,活著才是重要的事情,活得好一些是更重要的事情。

    當時儒生們,不懂這些!

  • 4 # 初白奇趣

    明明是詩賦古文書法的高手,卻只有風流詩人的頭銜。所以杜牧身上沒有什麼形容詞可以用。

    雖說報國無門,但就杜牧的文學藝術創作來說,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書法諸方面都是高手,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縱觀其一生,杜牧真的是太冤屈了哦,僅有個風流詩人的頭銜!

  • 5 # 南宮尋歡

    李白、杜甫相繼“成仙封聖”飛走後,唐朝一下子暗淡了許多。半個世紀後,在長安城的某個高檔住宅區裡,一個年輕小夥暗暗起誓:我要接過李、杜的衣缽,寫出最壯觀的大唐氣象;不僅如此,我還要匡扶社稷,興復大唐。

    趁著滿腔豪情,他走到書桌前,挽起衣袖,提筆寫道: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文思泉湧,一氣呵成,筆若游龍,痛快淋漓。末了署名及題注:《阿房宮賦》,杜牧,公元825年。

    那一年杜牧22歲,青春恣意,才華出眾,這篇《阿房宮賦》寫得宏壯巨麗,馳騁上下,意義深遠,為大唐掌舵者指明瞭工作方向。

    此時的唐王朝早已風光不再,不是指哪打哪,而是指不好就被別人打。整個國家千瘡百孔,外有強敵,內有汙吏,宦官篡權,藩鎮跋扈,危機四伏,隨時都有可能嗝屁。

    杜牧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就浸潤在“復興大唐”的口號裡。他知道,光靠詩詞歌賦是救不了這個病懨懨的王朝的,剪除藩鎮,打壓外強,需要強有力的拳頭。

    於是,杜牧開始研究軍事方略,他熟讀《孫子兵法》,相繼發表了7篇極具實戰指導意義的軍事論文,得到了各方好評。

    厲害的人,總會被命運特別眷顧。

    25歲那年第一次參加科考,放榜後,杜牧以第五名的好成績名列榜中。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將春色入關來。

    《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由此,杜牧成功踏入仕途,他抖擻精神,志得意滿,看著前方遠大前程,他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番。

    年輕有為的杜牧,成了大唐全民偶像,是許多父母教育孩子時嘴中時常提到的“別人家的孩子”。

    而此時的李商隱剛滿十五歲,雖然勤奮,但有點叛逆,他媽經常語重心長的訓誡他說:兒啊!你要向國民哥哥杜牧看齊呀!

    然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初入職場,躋身公務員序列的杜牧並不如意。輾轉幾年,好不容易,他混成了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秘書。

    從此,杜牧與淮南治下的揚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秘書這工作,對杜牧來說遊刃有餘,久了就會閒得蛋疼。

    何以解憂,唯有青樓。

    那時的揚州,服務業異常發達,比公元2014前的東莞有過之無不及。

    有人說:官場失意,情場得意,不然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為了尋求人生意義,杜牧迷失在了江南的吳儂軟語裡,他用大把的銀子和詩詞,把自己推上了“揚州夜店之王”的寶座。

    杜牧自認文武全才,當然不甘就此墮落,他一邊做著他的“揚州夢”,一邊還揣著他的“大唐夢”,他依然想為他深愛的大唐做點什麼。

    鮮衣、怒馬、功名、意中人,他鞭長莫及,卻也馬不停蹄。

    杜牧這麼優秀,為什麼會罵歌女呢?這就事說來蹊蹺,得從繁華的秦淮河畔說起。

    那一夜,秦淮河波濤微怒,杜牧坐在小船上,搖搖晃晃。

    他回憶了這幾年閒散的工作、腐敗的生活;他想到了國勢日衰的大唐、哀鴻遍野的黎民、昏庸荒淫的公子王孫;他記起了曾經激盪的誓言和斑斕的理想。

    秦淮河不語,空有一聲聲嘆息。

    風停了,船也靠岸了。船停泊在河邊一處大排檔門口,明月高懸,河面水霧迷漫,徒添幾分朦朧,幾分夢幻。置身於此,彷彿置身於六朝如夢的繁華之中。

    就在杜牧觸目傷懷之際,河對岸紅燈區里正不合時宜的飄來一陣歌聲,“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杜牧不覺一驚,暗忖道:這唱的莫不是南陳亡國之君陳叔寶的《玉樹後庭花》?想當年,楊廣率領大軍過江滅亡陳朝時,荒淫無道的陳後主擁著張麗華正聽著這首歌。

    “簡直荒謬,咱們國家都成這樣了,這些蛀蟲還不知死活,在這裡窮奢極欲、紙醉金迷。”杜牧一時怒氣難平。就著三分月色和七分恨意,他提筆寫道: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

    這首詩最值得說道的就是後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國家都快要滅亡了,那群沒良心,沒有愛國心,不知廉恥的歌女、戲子,居然絲毫不感到難過傷心,依然在那裡聲色狗馬,唱那靡靡之音,唱那亡國之曲。

    換用現在俺們村長的話說就是:病毒疫情這麼嚴重,你們這些不知死活的傢伙還聚在一起打麻將。我就在想,杜牧憤恨的難道是那些賣唱的歌女嗎?是諷刺她們不知道“亡國恨”嗎?

    君子尚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況歌女乎?有錢人只管給錢點歌,她們只需唱好歌就行了。對她們來說,亡國可恨,吃不上飯更可恨。

    “商女不知亡國恨”屬於正常現象,因為“興復大唐”總不能靠那些隨風飄搖的風塵女子吧!

    到底是誰不知廉恥呢?還不是那群驕奢淫逸的富家子,還不是那些腐敗昏聵的達官顯貴、商賈名流、公子王孫。

    他們身居高位,手握權柄,食用大唐俸祿,卻毫無貢獻,紙醉金迷,不幹人事,不問民生。

    但是這群“大人物”手眼通天,不能直接罵呀!搞不好就刪文封號,只好指桑罵槐,讓歌女們背個鍋了。

    盛世再繁華,也會有傷疤;有人唱讚歌,也得有人說真話;敢於直面裂痕,不用粉飾和弄虛作假,那樣才能走向復興,走向偉大。

    杜牧雖然才華蓋世、自命不凡,但他終究沒有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抱負,這輩子也沒幹成什麼大事。

    只怪時運不濟,生不逢時,也許早生600年,憑著這身文韜武略,他能成為一個像三國周郎一樣的風流英雄吧!

    當世事蹉跎得讓人不知所措,鮮衣怒馬的少年不再,才華、理想、激情早已遠去,只剩100多斤的皮囊在枯燥的活著。

    站在晚唐的落暉裡,回首這一生,杜牧萬沒想到,最值得他驕傲的事,竟然是成了一名大唐愛國詩人。

  • 6 # 璀璨詩文與您共賞

    杜牧是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人,他罵的不是歌女,罵歌女算什麼本事?歌女本身地位低下,靠賣唱為生,連一點話語權都沒有,能對國家興亡負多少責任?就連那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沒把女人算上。杜牧不過是指桑罵槐,罵的是那些只知享樂不知進取的富貴人,是他們讓商女(就是歌女)唱《玉樹後庭花》這樣的靡靡之音,是他們掌握著國家資源卻讓國家逐步衰敗。可以看看杜牧的《阿房宮賦》,只知剝削只圖享樂的行徑是作者所嚴厲譴責的,與氣魄宏偉極盡鋪陳之能事的《阿房宮賦》不同的是,這首《泊秦淮》在短小的篇幅中能夠以小見大,從宴飲歡歌看到統治階級的腐朽,看似說的是歌女,其實罵盡了那些貪圖享樂的無恥之輩。

  • 7 # 鏡庸

    大唐日間衰落,人民水深火熱,而牧一介書生,經綸滿腹,雖寫的出千古文,卻提不起朝綱敗。煩事湧心頭,出門泊秦淮,怎奈商女依舊後庭花,商女重利輕家國,與朝中豺狼無異。

  • 8 # 是郭十一吶

    歌女是沒有選擇的權利的。

    有人讓她們唱,她們不能不唱。

    《泊秦淮》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透過寫夜泊秦淮所見所聞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統治者沉溺聲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兩岸是六朝時的繁華之地,是權貴富豪、墨客騷人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場所。

    詩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濛煙水中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豔曲,不禁觸景生情,頓生家國亡思,將對歷史的詠歎與對現實的思考緊密結合,從陳的荒淫之國聯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運。全詩寓情於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鍊,沈德潛稱之為“絕唱”。

    詩人對歌女是同情的,痛恨的是晚唐統治者沉溺聲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

    從中也可看出杜牧性格。

    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9 # 一抹幽蘭846

    杜牧,字牧之,京城長安人,進士出身。晚唐詩人、散文家。

    杜牧性格剛強正直,有不平凡的節操。不因小事而謹小慎微,敢於論述國家大事。但他生不逢時,晚唐統治者荒淫無度,風氣奢靡,不理朝政,少問國事。所以杜牧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仕途屢屢困頓守挫,怏怏不樂。譬如在《赤壁》中,可以管窺一豹。“東方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暗示東吳的命運。他認為,歷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需要某種機遇,巧妙的折射出了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難平之情。

    他之所以大罵“商女”,是他借古諷今。“商女”僅僅是詩中的一個意象而已,表面上指的是賣唱後庭花的歌女,他大罵商女,不懂得亡國恨,還在悠哉悠哉的唱著後庭花,實際上是諷刺、譴責臺下那些沉迷酒色,荒淫無度的晚唐統治者,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之情。

  • 10 # 老劉大叔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詩是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也是我國初中語文必背的課目。這首詩是杜牧在即景感懷之下所作。借陳後主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來諷刺晚唐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也表現了作者心中擔憂國家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的無限感傷。

      《泊秦淮》做為上學時被背科目,詩詞的意思大家都清楚。但有一個問題,很多人或許不是很清楚。“商女”是以賣唱為生的歌女。但為什麼賣唱的歌女被稱為“商女”呢?有些人認為“商女”是商人船上的揚州歌女,其實著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簡單的瞭解一下我國古代的音節。遠在我國春秋時期,《管子·地員篇》中,就有有采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jué)、徵(zhǐ)、羽”五個音的科學辦法,這便是我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宮、商、角、徵、羽這五音就成為了我國古樂基本音階。

      在這五音之中,商音聲調淒厲,讓聽後會心生悲涼之感。阮籍在《詠懷詩》中寫道:“素質遊商聲,悽愴傷我心。”又因商音與秋天肅殺之氣相應,也被稱為商秋。唐代歌妓、女伶也被通稱為"秋娘",亦稱為"秋女"。“秋女”既“商女”。因此作者詩中“商女”在此處是指演唱悲調歌曲的歌女,也暗合“亡國之音”。

      說到亡國之音,我們再來說說《後庭花》。《玉樹後庭花》本是樂府民歌中一種情歌的曲子。後來南陳後主陳叔寶為其填上了新詞,每日讓宮女們不停的演唱。其中有一句“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因為陳叔寶窮奢極欲,沉湎聲色,偏安江南不思強國,只知享樂,最後他的命運,就如同他詩中所寫“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僅僅過了七年的好日子,國家便被隋朝所滅,之後陳後主被俘,最終病死於洛陽。也因此《玉樹後庭花》從一首情歌,變成了“亡國之音”。之後也就有了杜牧的《泊秦淮》。

  • 11 # 今古雜壇

    杜牧和晚唐的李商隱被並稱為小李杜,他們兩個人延續了唐詩最後的輝煌。他們非常富有才華,也都同樣對大唐王朝深深抱著同情。

    最能體現杜牧對唐王朝同情卻又怒其不爭的一首唐詩,就應屬這首《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首唐詩的主題其實非常清楚,因為杜牧前期非常關心國家未來的發展,對當時早就已經千瘡百孔的唐王朝表示憂慮。更何況在他夜泊秦淮河岸的時候看見燈紅酒綠達官貴人們醉生夢死的生活,更是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經典詩詞,表達了他的憤懣之情。

    古詩是非常容易理解,但是要想非常確切的瞭解其中的內涵,就需要對其中關鍵的字詞進行品讀。具體到這首詩詞當中,那就是第三句當中的那個“商女”。

    “商女”究竟指的是誰?應該如何解釋?很多品讀賞析當中都把它簡單的歸為一個“歌女”。這樣的理解自然是不會很錯的,但是卻也是太過單薄了一些。這些歌女都是從哪兒來的?她們為什麼不知亡國恨,她們為什麼又要在秦淮河邊唱《後庭花》?

    首先,“商女”最廣泛的解釋應該就是歌女。白居易有一首唐詩叫做《讀張籍古樂府》。上面有“讀君商女詩,可感悍婦仁”。主要是為了讚揚張籍的詩詞才華。意思就是,張籍所寫的一首敘述歌女淒涼身世的古詩太美了,連悍婦都被深深打動了。

    但是在唐初詩人張說的《安樂郡主花燭行》這首唐詩當中,我們又可以讀出商女其他的意思。“商女香車珠結網,天人寶馬玉繁纓”。這裡的“商女”顯然就不是歌女了,而是指的是,給演唱的歌女配樂的人。

    到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當中,“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又可以理解為商人婦的意思。但是,商人婦顯然也都是從歌女轉變過去的。

    那麼杜牧在這首唐詩當中寫到“商女不知亡國恨”。為什麼“商女不知亡國恨”?其實這要從當時的社會現實說起。太平盛世,百姓們安居樂業,要是王朝衰敗之時,普通人只能是流離失所只求生存。杜牧生活的時代是晚唐時期,國力大大衰退,而且經歷了安史之亂,使得許多的百姓流離失所。

    在流離失所的人群當中,很多女子都被迫走上了歌女這樣的道路,進入風月場所,甚至是嫁給商人婦,草草了結自己的一生。所以她們才會得以在秦淮河邊演唱,以求能夠得到生活的溫飽。對於她們來說,或許並不太關注唐王朝的衰退還是興盛發展?但對於她們自己來說,家破人亡卻是實實在在感受得到的。

    至於所唱的歌是否是《玉樹後庭花》,還是其他的一些歌曲,很多人並不在乎,因為她們的內心早已經埋沒,所有的這一切都只是為了讓她們能夠活下去,都只是謀生的手段。

    《玉樹後庭花》也是名曲,但是其中卻因為陳後主而帶來了亡國之音。彈唱亡國之音的商女,早就已經不是單純的歌女或者商人婦,而是大唐王朝的悲鳴者,大唐王朝的掘墓人。

    拓展: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唐]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

    雲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

  • 12 # 陳小春399

    阿房宮賦根本就是瞎編的,才華橫溢,倒是真的,罵歌女?,別胡說了,愛還愛不夠夠呢,有詩為證,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 13 # 顧南安

    杜牧的生平,並不僅僅是“贏得青樓薄倖名”那麼簡單,而這首《泊秦淮》真正指責的,並不是“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商女”。具體解答如下:

    一、杜牧是怎樣的人

    杜牧(公元803-約853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傑出的詩人、散文家。

    杜牧是名門之後,他是宰相杜佑之孫,駕部員外郎杜從鬱的兒子,他曾這樣描述他的家:

    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杜某的家在城市的核心地段,而且是一家朱門大戶。家裡的家譜就有200多本,其中很多人都曾在核心部門擔任要職,並且多以皇帝的近臣和封王的人巨多。除此之外,家裡藏書非常豐富,有幾萬卷之多。換做今天的話說,杜牧出身書香門第,並且是官二代、富二代。

    受家庭的影響和薰陶,杜牧政治才華出眾,十幾歲的時候,就在讀書之餘,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到20歲時,他已經對經史十分熟悉,並在軍事上有所專長。23歲時,寫出了散文《阿房宮賦》。25歲時,寫出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到他26時,透過考試考中了進士,官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

    杜牧30歲時,曾擔任推官、掌書記等職,因此在揚州居住多年。後來又先後在長安、洛陽等地輾轉任職。39歲時,杜牧被外放,擔任黃州刺史,原因不明,而杜牧自認為是受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擠。後來又擔任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務。到45歲時,得到宰柏周墀的幫助,官爵升至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 不到一年,杜牧就以京官俸祿低,而難以養家請求外放杭州刺史,終被拖至47歲時,才得以外放為湖州刺史。一年後,他又被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49歲時,他因病重,在冬天離世。

    所以當他再來到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邊上,看到“商女”和權貴們仍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秦淮河邊歌舞昇平,你儂我儂,內心自然升騰出對唐王朝沒落的憂慮和悲傷來,於是提筆,寫下了這首廣為人知的《泊秦淮》。

    二、他罵“商女”了嗎?

    我們先來看下這首《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前兩句寫眼前看到的景物,後兩句抒發作者的情懷。意思是:夜晚停泊在秦淮河邊的酒家旁,只見水面上和寒沙之上籠罩著一層薄薄的水霧。而對面酒館裡的歌女依然如往常一樣唱著靡靡之音,根本不在意這是一首亡國的歌曲。

    所以說,杜牧罵了“商女”嗎?答案是肯定的,罵了!那為什麼罵?因為她們不知道亡國之恨。

    但僅僅是字面意思這麼簡單嗎?不!我們知道,歌女的地位其實很卑微,一個國家的興亡其實與她們關係不大,真正與唐王朝生死存亡休慼相關的,其實是那些與歌女周旋的達官貴人。但杜牧又不能直接指摘他們,便借代“商女”來暗指這些花天酒地、昏聵無能的酒囊飯袋。

    所以這才是杜牧寫這首七言絕句的真正所指。

    三、寫在最後

    杜牧之所以對權貴們的荒淫無度進行指責,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唐王朝已經像靠近西山的落日,而權貴們卻依然我行我素,對正兒八經該關注的事情冷漠置之,說明當時官場風氣已然不正,甚至走向了墮落。

    也反映了杜牧心繫國運,對一個王朝即將沉淪而萌生出一種無力之感,但又對它能變得更好而顯示出一種焦慮和緊迫。

  • 14 # 含嶺02BH

    一言以蔽之:作詩水平在晚唐拔尖,借罵歌女之名錶達對朝代興廢的感慨,個人認為杜牧的感慨比諷刺程度深。

    杜牧其人杜牧,生卒年803—852,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字牧之。

    這句話是基本介紹。

    宰相杜佑孫。文宗大和二年進士。

    也就是說,杜牧為名門之後,且有科舉晉身背景。

    初為弘文館校書郎。曾入江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幕與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歷監察御史,黃、池、睦諸州刺史,入為司勳員外郎。武宗會昌中,歷遷考功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

    這是官職變遷。因為曾為淮南節度府掌書記,稱“杜書記”;曾官司勳員外郎,稱“杜司勳”;官至中書舍人,稱“杜舍人”;開元中曾稱中書省為紫微省,稱中書舍人為紫微舍人,故又稱“杜紫微”;世人為區別於杜甫,又稱之為“小杜”。

    時劉從諫守澤潞,何進滔據魏博,頗驕蹇不循法度。牧作《罪言》,論朝廷用兵之策。後澤潞平,略如其言。又曾注《孫子兵法》。

    這段介紹說明,杜牧有一定的軍事眼光。

    善屬文,工詩。後得病,自為墓誌,悉取所為文章焚之。

    生病後,為自己寫了墓誌銘,並在死前把自己作的文章全部燒掉。

    杜牧詩中的歌女形象“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歌女啟喉,不圖娛己,只為謀生。

    《玉樹後庭花》相傳是南朝陳後主所作。據《隋書·樂志》:

    陳後主於清樂中造黃驪留及玉樹後庭花、金釵兩鬢垂等曲。與倖臣等制其歌詞。綺豔相高。極於輕蕩。男女唱和。其音甚哀。

    可見,《玉樹後庭花》是宮闈中的調情之作,歌到濃情時,男女相對而歌,綺豔輕蕩。

    《玉樹後庭花》流行較廣的版本是: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但很少人知道,這首詩還有一個孤句歌詞傳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作詞者還是陳後主陳叔寶:

    “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

    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聲色。

    如今唐朝日薄西山,隔江聞歌的杜牧在秦淮河畔哀嘆,而僱傭歌女的貴人聽的恰恰就是當年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

    “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

    (當然,我們也可以假設,歌女唱的不是後庭花,這裡只是杜牧用典,但即使如此,也可以這樣理解:貴人聽的靡靡豔曲,與當年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並無不同)

    據《詩境淺說續編》

    《後庭》一曲,在當日瓊枝璧月之場,狎客傳箋,纖兒按拍,無愁之天子,何等繁榮!乃同此珠喉清唱,付與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勝滄桑之感?……獨有孤舟行客,俯仰興亡,不堪重聽耳。

    歡歌盛宴,誰能看到“盛世”的危機?

    歌兒舞女,都是達官貴人愛好的投射。

    日薄西山,是慧眼獨具的杜牧眼裡,唐王朝註定的命運。

    在那一刻,隔著江水的杜牧,就好像隔著歷史,看到了距離陳後主一江之隔的隋兵,看到了眼前秦淮河畔富貴景象的衰落,看到了唐王朝註定的頹敗。

    世上還有什麼,比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更能讓人百感交集的呢?

    如果有,也許就是,眼睜睜看他樓塌了吧。

    一個人,一個清醒的知道自己無法挽狂瀾於既倒的人,只能眼睜睜的痛苦的看大廈日復一日地傾頹下去。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15 # 小小嬴政

    唐代詩人杜牧寫下的《泊秦淮》,是不是在罵歌女,我們還得分析一下。首先來看這首詩的全文:“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首詩是詩人夜晚遊覽秦淮河的時候寫下的,大唐王朝的首都雖然在長安,但是,有著六朝煙粉的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繁華依舊,特別是秦淮河當時兩岸是酒樓林立,一到夜晚就是笙歌管絃之聲,不絕於耳,都是達官顯貴來此消費娛樂的。

    詩人乘船看到了在皓月的清冷光輝籠罩下的河沙,和如煙似霧的氤氳水汽籠罩下的河水,感到陣陣寒意,夜色朦朧中小船停泊在秦淮河的酒家,這時候聽到不懂亡國仇恨的歌女在為客人唱歌。

    唱的是《玉樹後庭花》這樣的亡國之音,歌女為了生計客人要她們唱什麼她就唱什麼,她們並不懂得什麼是亡國的仇恨,但是那些達官顯貴卻還像當年陳後主一樣,在隋朝大軍隔江相望就要消滅他的國家的時候,還在和宮女尋歡作樂,唱《玉樹後庭花》。

    這首詩這樣一解釋也就清楚了,杜牧表面是說商女——歌女——不懂的國破家亡的危險,實際是說那些在這裡消費的達官貴人,毫無危機意識,根本不能承擔自己的責任。

    當時的唐王朝,已經江河日下大不如前了,社會危機重重,但是這些位高權重的達官貴人,沒有一點為國家社稷安危著想的意識,而是貪圖享樂,整日沉溺於酒色之中,流連於酒樓歌館之中。

    這是十分危險的,幾乎和當年的陳後主陳叔寶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這樣下去大唐王朝的江山社稷遲早要丟掉,為此這位心憂天下的詩人,寫下了這首充滿悲憤的作品,有人說“憤怒出詩人”,杜牧這次真的是憤怒了,於是這篇詩作就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

    杜牧為什麼會這樣?這還要從他的出生和成長經歷說起。杜牧的祖父是唐朝宰相杜佑,他的父親是杜從鬱官至駕部員外郎,杜牧生活在一個封建大官僚家庭,從小就受到極好的封建正統教育,所以這也養成了杜牧從小就注意政治,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

    杜牧不但關心時事還積極的建言獻策,十幾歲的時候正好趕上唐王朝征伐藩鎮,於是他認真研究《孫子兵法》,還寫了十三篇的註解,而且結合實際給當時的宰相李德裕上了平虜策,被李德裕採納,竟獲得成功,可見杜牧的思想理論水平和寫作能力都是很出色的。

    杜牧26歲進士及第,在外做官多年,一直都很順利,後來到京城長安為官。他的成長經歷培養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所以他在從政為官和詩文創作中,都表現出了這種思想感情,面對大唐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對大唐王朝的前途命運十分擔憂,於是就在夜遊秦淮河的時候,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篇。

    這體現出一個詩人一個知識分子對國家、對民族前途命運的負責精神,和深深的憂慮,在詩中,作者假借商女為批評物件,對當朝的權貴提出了批評和質疑。

    這是一種曲筆,不能直接批評和質疑朝廷權貴,否則會遭到打擊報復,所以杜牧就用指桑罵槐的藝術手法,迂迴的批評和質疑當朝權貴。這是詩人的智慧,也使詩作具有更大的藝術魅力。

  • 16 # 待曉兒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文學特徵非常明顯。

    而杜牧在這個時代裡,屬於另闢文脈的一個作者。

    晚唐時期的文壇有明顯的分化,後世影響力最大的是“苦吟派”、羅隱等等消極避世的風格,每當家國亂離的時候,文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迴歸到晚唐的詩風中去。

    但是,必須要看到,在這個時期,還有另一種文風,以犀利的筆調對社會進行批判,期冀可以改良社會弊病。

    這種是杜牧的風格。

    杜牧出身顯赫,敢於痛陳時弊

    很多人對杜牧的《阿房宮賦》並不陌生,這是他23歲的時候創作的一篇作品。

    在這篇文章中,杜牧發表了自己對於秦朝滅亡的看法,認為是因為秦朝的苛政,不愛惜子民,所以導致了家國喪滅的下場。

    其實這是一種影射,杜牧的這番話實際上是講給唐朝統治者聽的。

    因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民生凋敝,苛政盛行,使得社會上經常出現不滿的聲音。

    杜牧借古諷今,用這樣一篇作品來表達對統治者的批判。

    不僅如此,在他25歲那一年,他又寫了一篇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內容主要是對藩鎮割據的憂慮,他清醒地意識到,以唐朝藩鎮的形式,必然會導致很嚴重的戰亂。

    考之當時的歷史,曾經極為強盛的大唐之所以分崩離析,和地方藩鎮權力太大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甚至使得之後的一個時代裡再次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場面。

    雖然杜牧這兩篇作品都非常地犀利,對於社會的弊病認識得都比較準確,但有一個疑問:

    如此露骨地指出社會弊病,真的沒有問題嗎?

    封建時代裡,統治者都希望得到的建議方式是溫和的,而不是以批判的口吻對自己進行指責。無數次慘痛的教訓告訴人們,很多令人痛惜的結局都是因為方式不恰當所致。

    但是,杜牧不一樣,他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的處罰,因為他的後臺夠硬。

    杜牧的祖父是杜佑,當時官拜宰相;他的父親杜從鬱,入選太子司議郎。可以說杜牧出身的家庭是官宦之家,在朝堂上有著不小的聲望與勢力。

    所以,這也就使得杜牧在發表一些指責時弊的作品時,並不會瞻前顧後。

    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個節點問題,杜牧的發聲和當時朝廷的風向有契合的地方,並且有著很高的實際可行性,並不是一味地指責,有建設性的建議,這也是其作品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杜牧不同於很多文人,他是真正的文武雙全

    因為唐朝在歷史上太過耀眼,出過非常多的名人,尤其是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韓愈、柳宗元等等大家都生活在這樣一個朝代裡,使得很多同樣優秀的文人顯得不是那麼出色。

    杜牧最為被人熟知的稱號,大概就是“小杜”了,還是被“老杜”光環掩蓋著。

    但是,如果仔細去查閱杜牧的履歷就會發現,這個人有點像後世裡的辛棄疾,都是能文能武的存在。

    當然,辛棄疾是戰陣廝殺,而杜牧更多的是兵法韜略。

    他十幾歲的時候,正好趕上唐憲宗對藩鎮用兵,當時的杜牧還在讀書階段,但已經開始關注軍事了。並且他竟然可以為《孫子》一書作注,這是很了不起的事。

    為某一部古籍作注,不是簡單地解釋字詞,更要有自己的理解。

    也許有人會想,紙上談兵而已,沒有實際價值。非也,杜牧真正地參與過戰場的謀劃。

    他曾經獻計平虜,其計策被宰相李德裕採納,並且大獲成功。

    這些足以證明,杜牧在軍事上是有著一定的天賦,屬於那種熟知兵書、運籌帷幄的人才。

    他進士及第之後,曾經做過掌書記,主要負責的就是節度使之間的書信往來,這與他之前洞見過藩鎮現象有關。

    除了軍事上的才能之外,他更有著文學上的造詣。

    在他26歲那一年,進士及第,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這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

    唐朝的科舉有“進士科”和“明經科”,後來又加入了“明法”、“明算”等專門學科。進士科主要考的就是時務策,選拔的是有實際才能的官員,所以最為重要,標準也非常嚴格。

    很多考生考了一輩子都不見得能考中,比如賈島,孟郊也是近五十歲才及第。以至於很多人投機取巧地選擇了比較容易的“明經”,比如元稹。

    杜牧26歲便進士及第,可見其對於時務方面的才幹是比較優秀的。而他所任的官職就是“諫官”,屬於監察系統,在古代的行政體系中是屬於很重要的一環,權力比較大。

    可以看到,杜牧在前期是比較受朝廷認可的人才,也得到了重用和培養。但是後來家道中落,正直有能力的人往往受人排擠,所以杜牧之後在朝廷的日子並不好過。

    但是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一般在不得志的時候,作品就會顯得很犀利,杜牧也不例外。

    杜牧的詩歌有兩種風格,《泊秦淮》是兩者結合的典範

    杜牧的詩歌有香豔和豪邁兩種風格,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

    比如很多人都聽說過的《遣懷》:

    落拓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揚州不是現在的揚州市,包含著江浙一帶很大範圍,是古行政單位,可以簡單理解為江南地區。而揚州在古代詩歌當中經常提到的一個地方就是風月場所眾多,這樣的地方多,就說明經濟發達。比如姜夔曾經說過的“春風十里”,也是指這一點的。

    那麼這首詩就不難理解了。

    這一型別的詩歌杜牧有很多作品,但主要是以清新的筆調進行,並不涉及香豔情事,所以審美價值頗高,也不顯庸俗。

    如果說這一類詩歌中有著很多的家國情懷,是借風月場所來影射社會現實,其實有點牽強。所以更傾向於杜牧的創作就是有這樣一種風格在。

    而他另外的一種豪邁詩風,除了之前提過的弔古之作,還有遣愁、感懷一類,比較直接地抒發自己內心的抑鬱之氣。

    這樣的一種風格就受到了杜甫、韓愈影響比較深。

    其內涵上有點“詩史”的風氣,但可能在高度上還沒有達到杜甫的水平;而其形式上比較傾向於韓愈的風格。

    清代趙翼在《甌北詩話》中曾經評價:

    杜牧之作詩,恐流於平弱,故措詞必拗峭,立意必奇闢,多作翻案語,無一平正者。

    這種風格是韓愈所提倡的,被後來很多朝代的文人所推崇,最典型的就是宋代。

    還可以看出一點,杜牧其實是不太看得上白居易那種平淡淺近的詩風,所以走的還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懷路線,在用詞上比較講究。

    在其作品中,《泊秦淮》算是流傳較為廣泛,也是將兩種風格融匯在一起的一首詩歌: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其實“商女不知亡國恨”一句,可謂是擊中了很多文人的心,每每朝代更迭之際,讀此詩莫不感嘆唏噓。

    但是,杜牧這首詩並不是很多人解釋的那樣,指責歌女舞女不懂黍離之悲、亡國之痛,而是感嘆這樣的社會現象和指責另一個群體。

    其實想想也就知道,“商女”有什麼好指責的呢?身居高位的人才會被指責,下層的百姓一般情況不會被文人所苛責。

    所以,杜牧並不是在說“商女”的事,而是另有所指。

    《後庭花》是用了陳後主的典故,本意是說統治者荒淫,不能居安思危,導致家國淪喪。聯絡到晚唐時代,國運漸衰,就知道還是指陳時弊。

    同時還發出了有關興亡的感嘆,即使再輝煌的時代,滅亡之後其實並不會有多少人記得。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是指責歌女,而是指責在國家動盪時期,還要尋歡作樂的人們,指責的是那些聽歌女唱《後庭花》的客人。

    “商女”不知亡國恨,實際上是說現在的很多人根本沒有家國的觀念,只圖一己享受,這是社會的悲哀。

    所以,杜牧在晚唐生活,其實是很累的,當時的社會主要瀰漫的是一種消極的態勢,從安史之亂後,唐朝就開始了由盛轉衰的歷程,社會的風氣也逐漸沒有了盛唐時期的豪放。

    舉一個最為顯著的例子,邊塞詩。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是什麼樣子?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

    之後的邊塞詩呢,完全就是另外一種風格: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從立功報國的豪情轉向了邊關苦寒地悲慘。這不僅僅是內容題材的變化,更是社會心理的轉變。

    所以很多文人開始了消極避世的態度,不再像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人一樣追求理想,而是內斂起來,專注耕耘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杜牧在這樣一個普遍風氣非常消極的時代裡高歌理想,指責時弊,自然是很辛苦的,但也正因如此,他在晚唐時期才顯得更有價值。

    他的存在證明了,這個社會里,從古至今,永遠都不會缺乏那些敢於逆境而上的人。

  • 17 # 袁方銘

    唐代詩人杜牧寫下的《泊秦淮》,是不是在罵歌女,我們還得分析一下。首先來看這首詩的全文:“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首詩是詩人夜晚遊覽秦淮河的時候寫下的,大唐王朝的首都雖然在長安,但是,有著六朝煙粉的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繁華依舊,特別是秦淮河當時兩岸是酒樓林立,一到夜晚就是笙歌管絃之聲,不絕於耳,都是達官顯貴來此消費娛樂的。

    詩人乘船看到了在皓月的清冷光輝籠罩下的河沙,和如煙似霧的氤氳水汽籠罩下的河水,感到陣陣寒意,夜色朦朧中小船停泊在秦淮河的酒家,這時候聽到不懂亡國仇恨的歌女在為客人唱歌。

    唱的是《玉樹後庭花》這樣的亡國之音,歌女為了生計客人要她們唱什麼她就唱什麼,她們並不懂得什麼是亡國的仇恨,但是那些達官顯貴卻還像當年陳後主一樣,在隋朝大軍隔江相望就要消滅他的國家的時候,還在和宮女尋歡作樂,唱《玉樹後庭花》。

    這首詩這樣一解釋也就清楚了,杜牧表面是說商女——歌女——不懂得國破家亡的危險,實際是說那些在這裡消費的達官貴人,毫無危機意識,根本不能承擔自己的責任。

    他當時的唐王朝,已經江河日下大不如前了,社會危機重重,但是這些位高權重的達官貴人,沒有一點為國家社稷安危著想的意識,而是貪圖享樂,整日沉溺於酒色之中,流連於酒樓歌館之中。

    這是十分危險的,幾乎和當年的陳後主陳叔寶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這樣下去大唐王朝的江山社稷遲早要丟掉,為此這位心憂天下的詩人,寫下了這首充滿悲憤的作品,有人說“憤怒出詩人”,杜牧這次真的是憤怒了,於是這篇詩作就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

    杜牧為什麼會這樣?這還要從他的出生和成長經歷說起。杜牧的祖父是唐朝宰相杜佑,他的父親是杜從鬱官至駕部員外郎,杜牧生活在一個封建大官僚家庭,從小就受到極好的封建正統教育,所以這也養成了杜牧從小就注意政治,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

    杜牧不但關心時事還積極的建言獻策,十幾歲的時候正好趕上唐王朝征伐藩鎮,於是他認真研究《孫子兵法》,還寫了十三篇的註解,而且結合實際給當時的宰相李德裕上了平虜策,被李德裕採納,竟獲得成功,可見杜牧的思想理論水平和寫作能力都是很出色的。

    杜牧26歲進士及第,在外做官多年,一直都很順利,後來到京城長安為官。他的成長經歷培養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所以他在從政為官和詩文創作中,都表現出了這種思想感情,面對大唐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對大唐王朝的前途命運十分擔憂,於是就在夜遊秦淮河的時候,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篇。

    這體現出一個詩人一個知識分子對國家、對民族前途命運的負責精神,和深深的憂慮,在詩中,作者假借商女為批評物件,對當朝的權貴提出了批評和質疑。

    這是一種曲筆,不能直接批評和質疑朝廷權貴,否則會遭到打擊報復,所以杜牧就用指桑罵槐的藝術手法,迂迴的批評和質疑當朝權貴。這是詩人的智慧,也使詩作具有更大的藝術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維持一段婚姻這麼難,父母沒有教,從小到大的教育也沒有,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