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得間

    【導論】隆裕太后生於同治七年(1868年),卒於民國二年(1913年),享年46歲。她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兒,1888年十月,嫁給光緒帝,被立為皇后。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去世,溥儀即位,由於溥儀是承繼同治兼祧光緒,她作為光緒的皇后,被尊為皇太后。1912年2月12日,清帝頒佈退位詔書後,隆裕退居宮中,於1913年2月21日因病去世。我國以相對微小的代價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這裡面也有隆裕太后的功勞!所以她在去世後贏得國人尊重。

    1.1888年被立為皇后,但不為光緒所喜

    光緒十四年(1888年),隆裕21歲,這一年冬月裡,慈禧為光緒選皇后,召備選各大臣家秀女,在太和殿上,依次排立。

    與選有五個:首為都統桂祥之女靜芬(隆裕),次為江西巡撫德馨兩女,次為侍郎長敘兩女,再次尚有風秀子女、志顏之女,一連串跪在那裡候選。

    慈禧故意注目把諸女細視一番,便指著向光緒帝說:“皇帝,你看看哪個可以中選,合意的給她如意。”

    光緒帝手拿著如意,踱到諸女之前,第一個他自然熟識,那德馨兩個女兒,素有國色之稱,豔麗奪目,光緒正走到德馨長女之前,快要將如意伸過去,耳朵裡響起像焦雷般一聲:“皇帝!”

    只見慈禧把嘴一努,暗示的是首列的那位,於是這孱弱的皇帝醒悟了,即把如意伸到桂祥女手裡。光緒和她是從小便見過的,選後時原不屬意於她,不得已選她為皇后,心裡是不高興的。

    隆裕以太后的親侄女而正位中宮,非皇帝所喜悅,因此宮闈之間,最多隻是有敬而沒有愛。

    2.成為皇太后之後,很少干政,自號“延春閣主”

    俗話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慈禧去世後,隆裕登上太后寶座不到三年,便因辛亥革命而黯然退居宮中,成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太后。

    1908年11月14日,慈禧和光緒帝離世,溥儀入繼大統,以載灃為監國攝政王。隆裕因其闇弱的性格,並不干政,溥儀養侍之事,自有人料理,宮中無事,隆裕也學草書了,以“延春閣主”自署。桂祥父子識漢字不多,隆裕也沒讀多少書,深宮日暇,只好臨池消遣。

    隆裕上半生不為光緒所喜,又懾於慈禧太后的威勢,一直戰戰兢兢地活著,她才識和權謀都比不上她的姑姑慈禧太后,登上太后寶座,又不及三年,辛亥革命爆發。

    革命的火花,愈爆愈大,開赴前線的督師大臣蔭昌又碰了壁,載灃更慌了手腳,一籌莫展。奕劻乘機奏請以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節制水陸各軍。9月12日,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到京後,即奏言:責任內閣成立,凡內外章奏,均先至內閣,由內閣代遞,隆裕召見官員及奏事處傳旨,應即停止,免與憲法牴觸,隆裕答應了,自此不再過問政事。

    1912年2月12日,在隆裕太后的同意下,清帝頒佈退位詔書後,中國帝制結束。

    3. 以相對微小的代價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這裡面也有隆裕太后的功勞

    隆裕於宣佈共和後,即退居宮中,不與外間人相接。

    1913年2月21日,隆裕病逝。民國政府派員致奠並會辦喪事,頗極哀榮,3月在太和殿舉行公祭。其靈堂上書“女中堯舜”四字。有輓聯曰:

    本來生生世世不願入帝王家,從黑暗中放絕大光明,全力鑄共和,普造金身四萬萬;以後歲歲年年有紀念聖後日,為青史上現特別異彩,同情表追悼,各彈珠淚一雙雙。

    【結論】

    隆裕太后因其闇弱的性格而作出的退位的決定,以及維護南北議和,對親貴作出不要妄動的勸告,適為鼎革之際的中國之大幸!試想,若隆裕像慈禧那樣性格強硬,堅不退位,擁各親貴一意主戰,以北洋軍的實力,與民軍作拼死搏鬥,那麼,南與北之間,省與省之間,攻戰不停,中國又將會成什麼局面?中國社會的動盪和糜爛,自不待言。革命避免了無謂的流血,以相對微小的代價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這裡面也有隆裕太后的功勞!

  • 2 # 紫色的玉

    隆裕太后死後得到國人的同情與尊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908年,慈禧與光緒相繼死亡,年僅3歲的溥儀接位,號宣統,載豐是溥儀的父親,被封攝政王,隆裕以皇太后身份監國,實際上慈禧在臨死前把清王朝的生殺大權交給了隆裕太后,掌握大權的隆裕太后並沒向慈禧太后那樣鐵揮霍無度,而是精打細算地維護國體,維護著皇帝的尊嚴,特別是慈禧太后臨死時給她留下的2000萬銀兩,她都用於國家需要,自己什麼也沒留下,這就給人留下了清廉的印象。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清政府雖然派兵剿殺,無賴國家風雨飄搖,革命氣勢越來越大,因袁世凱告密一事,懷恨在心的攝政王載豐,上任後第一件事就以腿疾的原因,將袁驅出朝庭,送回老家養病,此時朝中己天人可用,載豐及一幫王公大臣六神無主,隆裕太后不得不降旨啟用袁世凱。

    其實隆裕太后在當皇后期間,由於光緒與慈禧的對立,她就像民間的小媳婦兩頭受氣,既要維護皇帝的體統,又要服侍慈禧太后,儘管光緒帝對隆裕皇后不滿意,把她當作慈禧的臥底,她也忍氣吞聲,默默地承受各種痛苦。

    復出後的袁世凱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忠於朝庭,而是召集舊部,一方面跟革命黨人談判,另一方面向朝庭施壓,在內外壓力之下,1912年2月,隆裕太后不得不簽定《退位詔書》,大清王朝終結,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當上了中華民國第一屆總統。

    對於《退位詔書》,學者們的意見是一致的,它結束了中國封建社會,應該說有一定的歷史作用。

    對於隆裕太后,在歷史的關健點上作出的決定,避免了國家內亂,也熄滅了外國烈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實際上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死,享年46年,民國政府給予她極高的喪事規格,全國降半旗,外國使館也降半旗,25萬人送葬,以此作為對她的尊重。(圖片源於網路)

  • 3 # 使用者3883011422996

    她親手替代6歲的溥儀簽署了退位詔書,使得中國和平過渡給中華民國。雖然清朝政府風雨飄搖,但它是合法政府為世界所承認,溥儀不僅是漢人的皇帝,也是蒙,回,維吾爾族的皇帝,他的讓位使得蒙古,新疆和西邊的回族地區沒有理由反叛。所以孫中山稱她為女中堯舜。雙方同意,退位的代價是皇室可以繼續生活在故宮,讓幾十年後馮玉祥違背承諾,悍然將溥儀及皇室趕出故宮,軍閥挖他祖墳,背信棄義。溥儀在日本人扶持下建滿洲國,被日本人利用。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 4 # 江月年年只相似123

    慈禧太過於強勢,臨死把社稷江山交給隆裕和載灃這兩個軟得不能再軟的人手裡,導致江山易主。其實,翻遍史書,每一位強權的君主都喜歡挑一個軟弱的繼承人,這幾乎成為定律,然後軟柿子會突然被人推翻,或緩慢喪失權力,最終被另一位強勢人物取代。

  • 5 # 噴子都是玻璃心

    因為退位詔書中的這句話:

    “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 6 # 羽毛在流浪

    她最大的貢獻是退位詔書!承認清帝退位!完成政權交替!不要忘了!當時清政府是世界公認的合法政府,他還有幾百萬軍隊!能平穩過度!安穩的留在紫禁城裡(沒回東北)就是隆裕太后歷史功績!反之如果清朝統治者流亡出去受到當時其他國家各方面支援!不然東北!西藏!蒙古!新疆!都會分裂出去!不信可以參照當時其他國家歷史!袁世凱的功績也在這裡!

  • 7 # 中南西北東

    嘗試回答。因為歷史是客觀的,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滿清時,國家是大一統的國家。進入民國後,國家仍然是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誰的功勞?隆裕太后功不可沒。因當時皇帝還小,但凡隆裕太后負隅頑抗點,這個當時積貧積弱的國家很大可能被拖入內戰,遭殃的一定是百姓。並且,也就很可能沒有了五族共和,中華民族陷入分裂。

  • 8 # 史不知味

    隆裕幹了一件很無奈,但是又很了不起的事,那就是在1912年同意讓溥儀退位,這件事讓她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隆裕之所以會在1912年答應溥儀退位,也的確很無奈。

    她其實在最後也曾經想要成為一個像慈禧一樣的女人,但是很可惜的是她真的不具備那樣的能力。

    她是在1889年入宮成為光緒的皇后,相貌一點也不出眾的她為什麼能夠當皇后?

    原因不在於她有多優秀,更不在於光緒有多喜歡她,而在於她是慈禧的親侄女。

    也恰好因為她是慈禧的親侄女,又不夠漂亮,又不夠優秀,所以在入宮之後,她其實處境非常尷尬。

    慈禧為什麼要讓她給光緒當皇后?說白了就是想讓她給慈禧打輔助,讓她盯著甚至是控制光緒。

    然而隆裕的能力又實在難堪此任,所以從頭到尾都無法對慈禧產生一丁點輔助性作用。

    而且隆裕在性格上的軟弱和沉悶,這也讓她無法討得慈禧的喜歡。

    慈禧不喜歡她,那麼光緒喜不喜歡呢?

    光緒已經在慈禧的陰影之下生活了十幾年,又無法選擇讓自己喜歡的人當皇后,對於隆裕的到來自然就很抗拒。

    他在心裡其實也認為慈禧之所以讓她當皇后,明擺著就是想在他的枕頭邊上安插一雙耳目,時刻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

    這種情況之下,光緒根本就不可能會對產生感情。

    即便是產生了,那也只能是厭惡和防備。

    而這樣也就造成了隆裕在皇宮之中的尷尬處境,慈禧不疼她,光緒也不喜歡她。

    那個時候的隆裕,對於慈禧和光緒而言可能就真的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甚至是一個多餘的人。

    一直到了1908年,光緒和慈禧先後去世了之後,隆裕的存在感才突然之間達到了頂峰。

    因為慈禧一死,隆裕就成為了整個大清最尊貴的女人,也是整個大清最有權力的女人。

    雖然慈禧臨終之前已經任命載灃為攝政王,可是隆裕如果像曾經的慈禧一樣充滿野心的話,她實際上也可以像慈禧那樣做。

    不過,隆裕一來能力不行,二來性格軟弱,三來對於權力的執著並不像慈禧那麼高,所以才一直沒有這麼做。

    這也是載灃自1908年掌權之後,幾乎從來沒有受到過隆裕的掣肘的原因所在。

    而時間來到了1911年底之後,整個大清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11年10月武昌城中突然響起了一聲炸藥爆炸的聲音,從而吹響了大清終究的號角,讓大清走上了倒計時。

    載灃身為攝政王不僅無法避免這次危機,更是在危機爆發之後無法妥當地解決這次危機。

    為了給大清一個交代,載灃選擇了向隆裕遞交辭呈。

    這個時候的隆裕在心態上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那就是從不想和載灃爭權,變成了想要掌控權力。

    哪怕她自知是一個女流之輩,自知沒有慈禧那樣的才能,但卻還是迫不及待地讓載灃交出權力。

    載灃在1911年12月6日向隆裕請辭的時候,她並沒有挽留載灃。

    從這一點來說,隆裕其實不能說沒有野心,至少她對於權力其實也有那麼一點渴望。

    不過,也有可能實在是對載灃太過失望的原因。

    然而載灃一走,隆裕能夠撐得起當時極度複雜又危機重重的局面嗎?

    顯然不能。

    載灃掌權之後二話不說免了袁世凱的職,到了1911年的時候又不得不請袁世凱出山維護大清。

    而載灃走了之後,隆裕其實就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了袁世凱身上。

    除了袁世凱之外,載灃沒有第二個可用之人,隆裕也一樣沒有,所以她除了寄希望於袁世凱之外也別無他法。

    只是,袁世凱這個時候對於大清已經沒有多少忠誠度可言了。

    這其實和袁世凱的經歷有關,至少在他看來是大清先對不起他。

    袁世凱在1901年之後為大清訓練了北洋六鎮,又主動交出了北洋一、三、五、六鎮的控制權。

    可是到了1907年慈禧卻還是將他調離了北洋軍,讓他入直軍機。

    這一招看似是升了官,實際上是想借此機會剝奪袁世凱手中的兵權,消除他對大清的威脅。

    而到了載灃掌權之後,載灃認為僅僅這樣還不夠,從而免去了袁世凱的官職。

    到了1911年迫不得已之時,載灃才再一次想起了他。

    所以,袁世凱當然在1911年底至1912年初這一段時間當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選擇也在情理之中。

    這也就導致了隆裕寄託在袁世凱的希望一定會落空,一定會成為一場不可能實現的夢。

    最終袁世凱做出了對他而言最有利,但是對大清最不利的選擇。

    袁世凱當時其實對隆裕用了“蘿蔔加大棒”的辦法,一邊說大清肯定過不了這關了,一邊又說皇帝主動退位可以獲得優待條件。

    隆裕不過是一介婦人而已,沒有多大的能力,沒有多大的格局,也沒有多大的見識,她能怎麼辦?

    隆裕當時抹完了眼淚之後,答應了袁世凱提出來的條件。

    這是隆裕在答應讓溥儀退位這整個事件和整個過程當中,讓她最為無奈的地方。

    因為她心底其實也不想這麼做,但是她對一切無能為力,袁世凱給她的選擇也是她當時最好的選擇。

    明知不可為,那就不為。

    她沒有選擇去抗拒和阻撓歷史的發展,而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而隆裕了不起的地方也在於此,這件事換成了載灃,載灃未必會做出和她一樣的選擇。

    她做出了這個選擇之後,避免了流血事件的擴大,減少了傷亡,也避免了整個社會因此陷入混亂。

    因為她的這個選擇,新舊兩個社會以最快的速度、最溫和的方式、最小的損失順利地完成了過渡。

    這就是隆裕了不起的地方,也是她能夠贏得很多人尊重的地方,更是她死後能夠享受隆重國葬的根本原因。

  • 9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清朝最令國人同情與尊重的皇太后,非隆裕莫屬。她去世之後,受到了各階層前所未有的哀悼,其盛況用“死後哀榮”來形容最為貼切,這裡簡單描述一下。

    時任總統的袁世凱親自臂戴黑紗,舉哀致祭,並命令參議院下半旗,全國致哀三日,各級官員穿孝二十七日,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軍政要員們紛紛致電遜清小朝廷,對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之情。

    這還沒完,在參議院議長吳景濂的倡議下,於京城大和門前廣場隆重召開了全國國民哀悼會,到會者達五萬人之多,全國各地也都舉辦了盛大的追悼會,人們發自內心的哀悼隆裕。

    各國駐華公使也對隆裕的薨逝大感惋惜,親去太和殿致祭,並下半旗致哀。

    作為光緒的原配正妻,隆裕本應與光緒合葬,但當時光緒的“崇陵”還沒竣工,因而隆裕的梓宮送到河北易州梁各莊行宮內暫存。

    運送過程中,除了按慣例應有的一些禮儀外,還有民國政府的儀仗隊、軍樂隊做為前引,這足以證明國民政府對這位太后的尊重。

    那麼問題來了,隆裕是大清的皇太后,代表著落後與封建,何以受到各界如此禮遇?

    答案很明確,因為是她,做出了退位讓國、結束帝制的決定,以溥儀的名義頒佈《清帝遜位詔書》。光憑這一點,她受到怎樣的禮遇都不為過。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後,全國各地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越來越高。但雖然當時清廷的滅亡已經是註定的,眾多王公貴族依然想掙扎一下,這畢竟是他們的祖宗基業,誰也不想輕易放棄。

    如果清廷頑抗到底,事兒還比較難辦,破船還有三千釘,清廷有著鉅額財富,若是殊死一搏,勢必給風雨飄搖的國家造成更重的傷痛,也會將滿清皇室拖入更為絕望的深淵。

    隆裕頒佈退位詔書,可說是一件順應民情、有利國家的大好事。對於起義軍來說,減少了傷亡;對於國家來說,避免了南北對立、兩敗俱傷的局面;對於清朝皇室來說,以一種較為體面的方式下臺,儘可能地保留了尊嚴。

    小皇帝溥儀後來還能保有皇帝尊號,居住在紫禁城中,並且每年有400萬的生活費,維持著皇帝的排場,就是得益於隆裕作出了這個明智的決定。

    主動走下去和被人打下去,雖然都是下去,前者的姿態無疑更從容。若非隆裕識相,滿清皇室不會受到民國政府的種種優待。

    說服隆裕的則是袁世凱,有一個民間傳聞,說是孫中山先生跟袁世凱商議,如果他能讓隆裕退位,就推舉他為第一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很有野心,與隆裕密談幾次,成功讓隆裕退步。若無後來稱帝之事,袁世凱在史上的評價會好得多。

    據說隆裕帶著溥儀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準備正式頒佈詔書時,王公貴族們依然試圖阻止。

    反對遜位的恭親王溥偉求見太后,隆裕哭著說“彼親貴將國事辦得如此腐敗,猶欲阻撓共和詔旨,將置我母子於何地”,後來對內閣全體說“我們先辦了這事,我再見他們,免得又有耽擱。”

    由此可見隆裕決心之堅定。詔書中有這樣的字樣“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真的很有境界了。

    各界對她的評價非常高,《大公報》《中國日報》《亞細亞日報》等當時有影響力的報紙皆對其極為推崇,孫中山、黎元洪稱她為“女中堯舜”,認可她讓出政權的功績。

    但是,滿清王公貴族們對此是不贊同、不理解、不支援的,覺得隆裕上了袁世凱的大當,出賣了滿清的利益。而隆裕雖然做出了自己認為最合適的選擇,可固有的認知讓她覺得對不起列祖列宗,此後鬱鬱寡歡,染上了重病。

    1913年隆裕生日時,滿清王公大多回避,不肯入賀,殿上不過寥寥數人。這對隆裕的打擊是很大的,病情加重,2月22日病逝於長春宮,時年46歲。

    縱觀隆裕這一生,充滿了悲催。她進宮時,絕對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這個帝國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

    歷史上許多太后得以掌權,要麼是因為得皇帝的寵愛,要麼是因為有兒子,或者自身有政治才華。隆裕三樣都不是,她長得醜又沒什麼招人喜歡的性格,再加上是慈禧強行指定的,光緒對她十分厭惡,寵愛美麗活潑的珍妃。

    慈禧太后是隆裕的親姑母,本應成為她的靠山,但慈禧也嫌她不得光緒之心,起不到幫自己監視光緒的作用,對她很是嫌棄。

    因為這些原因,隆裕雖是光緒名義上的皇后,實際上在宮中的生活並不好過,每天就是按照禮節去找慈禧請安,然後回自己的鐘粹宮,深居簡處,活得像個隱形人。

    一直熬到光緒、慈禧去世,隆裕成了宮中地位最高者,日子才好過了一點,然後被袁世凱請出來做下這麼一件大事,可惜過不了自己心裡那關,鬱郁去世。

  • 10 # 常棣tandy

    無論是攝政王載灃還是隆裕太后,他們治國或許無方,但從人品上說都不是什麼壞人,至少他們順應了時代的潮流,首創了中國歷史上以談判和平移交政權的先例。這也使得國家免於分裂對立,人民免於兵燹浩劫。

    這種姿態與舉動,無疑是識大體的,不應抹殺,更不應貶低。如放寬歷史的視角,清帝退位不到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戰爭進行中或結束後,俄國、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帝國的皇帝們都陸續步清帝之後塵而走下皇位。從這個角度來說,辛亥革命或許是一種世界歷史程序的必然,而不能簡單歸結為一場國內革命。事實上,相比於沙皇或德皇的遭遇,清帝的退位無論如何都不能算是一出悲劇。

    一、清帝遜位上隆裕太后的作用

    前事不遠,後事之師,明末崇禎皇帝要皇室大臣捐 100 萬兩銀子去打農民軍,這些親貴們都說沒錢。等李自成進京後向他們追銀子,嚴刑拷打後竟然弄出來7000萬兩。據不完全調查,當時僅慶親王、恭親王、禮親王、肅親王及載洵、載濤、那桐等十餘親貴的外國存款即有3700萬元之多,但“愛國有風險,投資須謹慎”,他們最多也只是敷衍認捐極少一部分裝裝樣子而已。這還不算,掌權的慶親王奕助還想發“國難財”。

    據《光宣小記》中說,武昌起義後,原四川總督錫良曾自告奮勇率兵督陝,而向以賣官攏財的奕助競仍向其索賄八萬兩,錫良為之大怒 :“生平不以一錢買官,況此時乎? ”

    清末財政一向寅吃卯糧,清廷沒有錢,剛掌權的南方革命黨更沒有錢。既然如此,妥協也就成為彼此可以接受的選擇。在革命黨看來,如果袁世凱能倒向共和,那就可以早日實現推翻清朝的目標而避免過多的流血犧牲。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後也多次表示願虛位以待,希望袁世凱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在經濟窘迫,人心思變的情況下,袁世凱也不得不認真考慮革命黨的提議與許諾。考慮再三後,袁世凱也認為,要想挽救當前的危局,也只能以清帝退位換取優待條件作為代價,成立共和政府,這樣才能避免陷人長期內戰與國家分裂的危險。與徐世昌、奕劻商議後,袁世凱於1月16日向隆裕太后奏陳,目前局勢不可決裂,否則戰事再起,清軍也無把握,“度支如何? 軍機如何? 豈能必操勝算? 萬一挫衄, 敵臨城下,君位貴族豈能保全? 外人生命財產豈能保護? 如召集國會,採取輿論,果能議決仍用君主國體,豈非至幸之事? 就議決共和,而皇室之待遇,必極優隆,中國前途之幸福,尚可希望,孰得孰失,情勢皎然。若再延緩,禍害立至。”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儀回憶起當時的場面,說一個陌生的矮胖老頭跪在紅氈墊上與隆裕太后相對流涕,看似傷心欲絕,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小皇帝哪裡知道,這個矮胖老頭正是袁世凱。在他的哽咽聲中,說的竟全是逼其退位的勸誘恫嚇之詞:什麼“環球各國,民主好比堯舜禪讓,是順民心之所歸,非歷代亡國之可比”;“讀法蘭西革命史,要是那路易王室早順民情,何至於被殺無遺”;“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使列祖列宗震驚,被趕出紫禁城”? 所以請太后務必“俯鑑大勢,以順民心”!

    親貴們聽說袁世凱轉了風向,一個個大為憤慨,有幾個忠心耿耿又不怕死的親貴還組織了什麼“宗社黨”,非要抗拒共和,保大清不亡。

    恭親王溥偉當時就是其中的鐵桿之一,他在《讓國御前會議日記》中記載了當時的一些情景:在隆裕太后召集親貴討論國體問題時,溥偉力言:“亂黨實不足懼,如今馮國璋肯報效出力,請太后將宮中金銀器皿,賞出幾件,暫充戰費,雖不足數,然而軍人感激,必能效死,如獲一勝仗,則人心大定。恩以御眾,勝則主威。請太后聖明三思。”

    隆裕太后沉吟半晌,說:“勝了固然好,要是敗了,連優待條件都沒有,豈不是要亡國麼?“溥偉恨恨地道 :“優待條件是欺人之談,不過與迎闖賊不納糧的話一樣。彼是欺民,此是欺君。就請用賢斬佞,激勵兵心,足可轉危為安。若一議和,則兵心散亂,財用又空,奸邪得志,後事真不堪言。況大權既去,逆臣亂民倘有篡逆之舉,又有何法制之? 彼時向誰索優待條件? ”

    見隆裕太后不吭聲,溥偉又奏道:“即使優待條件可恃,夫以朝廷之尊,而受臣民優待,豈不貽笑列邦,貽笑千古? 太后、皇上欲求今日之尊崇,不可得也。臣忝列宗支,實不忍見此等事!”

    隆裕太后說:“就是打仗,也只馮國璋一人,焉能有功? ”肅親王善耆奏道 :“除去亂黨幾人,中外諸臣,不無忠勇之士,太后不必憂慮! ”溥偉又奏道:“臣大膽,敢請太后、皇上賞兵,情願殺賊報國!”

    隆裕太后問載濤:“載濤你管陸軍,知道我們的兵力怎麼樣? ”載濤臉一紅,忙磕頭答道:“奴才沒有打過仗, ——不知道。”隆裕太后聽後默然。

    眼見“清帝退位換取優待條件”的計劃遇阻,袁世凱使出了殺手鐧,那就是私下裡唆使段祺瑞等北洋軍將領於1月26日聯名電奏:“共和國體,原已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公迭次阻撓,以致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現在全域性威迫,四面楚歌,京津兩地,暗殺制動黨林立,稍疏防範,禍變即生。三年以來皇族之敗壞大局罪實難數。時至今日,皇上欲求之一安富尊榮之典,四萬萬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見許,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謹率全體將士人京,與王公剖陳利害,揮淚登車,昧死上達!”

    清廷耗費巨資,養成的卻是一群虎狼之師,這下徹底完了。電報中的最後一句,更是殺氣騰騰——這北洋軍要是回師北京,這清廷上下哪裡還有活路? 而就在當晚,原禁衛軍統領、“宗社黨”裡表現最積極也最懂軍事的首領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這下把那些親貴們嚇得不輕。

    隆裕太后聽說良弼被炸死,也是嚇得幾天都睡不著覺。而此時袁世凱又買通了奕助、那桐等人不斷在隆裕太后面前危言聳聽, 藉以恫嚇。群情惶惶之下,就連隆裕太后身邊的總管太監小德張也收了這些人的錢。他不時地在隆裕太后耳邊敲邊鼓:“主子,你也別太著急上火,照奴才看,不管這君主也罷,共和也罷,老主子全是一樣。講君主,老主子也不過就用用寶;鬧共和了,太后還是太后。不過,可得先答應了南邊的條件。要不然啊,革命黨打到了北京,那可就全完了! ”王闓運在《祺祥紀事》中所嘲諷的,“天下唯論財貨,禪讓亦以賄成”,說的就是奕助、那桐買通小德張欺騙威嚇隆裕太后退位一事。

    不過,據葉恭綽的說法,隆裕太后順應共和的決心頗大,在談判優待條件時,其“字斟句酌,意旨甚多”;在宗室親貴阻撓宣佈共和時,隆裕太后“或嚴拒之,或婉止之”;“十二月廿三、廿四日單獨請起者有多人,隆裕或見而告諭之,或竟不見。廿五日晨猶有數人擬面阻上諭之釋出,隆裕告內閣全體雲:‘我們先辦了這事,我再見他們,免得又有耽擱。’遂將遜位詔書,蓋印發出。逮各人人阻,已無及矣。

    足見隆裕之有決斷,實非尋常,宜乎逝世時全國哀悼之盛也”。( 以上日期為陰曆。)1912年2月11日,隆裕太后認可了“清帝退位條件最後修正案”,其主要內容為:清帝保留皇帝尊號,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民國政府待以外國君主之禮;每年供給皇室四百萬元的費用;宮內各項執事人員照常留用,民國對皇帝原有的私產、宗廟陵寢等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等。此外,還規定了皇族與八旗的權利,如王公世爵照舊保留,免當兵之義務;王公、八旗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私產一律得到保護,等等。

    “臘七臘八,冷死寒鴉”,北京的冬天一進臘月就冷到非常,就連送水的獨輪車也都掛滿了冰錐,冰糖葫蘆更是被凍成了冰果。在這滴水成冰的日子裡,如果守著個紅炭火爐子,喝上一碗全果兒的臘八粥,那實在是無上的享受。但在宣統三年的臘月二十五,也就是公元 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的皇宮裡,可沒有這個好心情。

    空空蕩蕩、冰冷刺骨的養心殿裡,正舉行清王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當時情景是可憐而悲哀的,“袁世凱率全體閣員,邀集王公親貴入奏請旨。隆裕太后帶著溥儀在養心殿,群臣進宮,行最後一次覲見禮。內侍將各旨跪呈皇案,隆裕太后尚未看完,便忍不住淚如雨下。隨交世續、徐世昌蓋用御璽。隨後,隆裕太后含淚攜溥儀由內監扶掖還宮”。

    清帝退位詔的文筆馴雅,措辭也相當得體,特別是結尾“豈不懿歟”四字更是畫龍點睛,頗值玩賞。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清帝退位詔只有短短的三百來字,但不可不謂之為大手筆。關於此文,一說是出於江浙立憲派首領、前清狀元公張謇的手筆,另說是其幕僚楊廷棟所捉刀,張謇稽核潤色。可以推測的是,不論是誰先動的筆,張謇必在其中起了大作用。

    二、隆裕太后之死

    1913年2月22日,在清廷覆亡一年零十天之後,隆裕太后因痰症發作去世(張勳在自傳中稱隆裕太后系袁世凱逼迫移宮所致)。就在一週前,她剛好度過了自己的 46 歲生日。彌留之際,這位揹負了大清滅亡責任的女人對年僅7歲的溥儀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故茫然不知也”;隨後,她又對旁邊侍立的內務府大臣、太保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所……”待亡之人,語意悽慘悲涼,令人不堪卒讀。

    隆裕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后,鑑於中國的王朝史在這位才智平庸的女人手中終結,她的去世無疑具有強烈的歷史象徵意義。

    隆裕太后死後,民國政府給予了極為隆重的禮遇。大總統袁世凱通令全國下半旗一天,文武官員服喪二十七天,全體國務員親往致祭。

    不僅如此,袁大總統本人還親自在衣袖上纏了黑紗,以示對舊主的哀悼。隨後,袁世凱政府又安排在太和殿舉行了國民哀悼大會,由參議長吳景濂親自主祭。開祭之日,就連當時已退隱青島的前內閣協理大臣(相當於副總理,內閣中第二把手)遺老徐世昌,也拖著條小辮子趕來祭奠。

    隆裕太后贊襄共和之舉,於民有利,於國有功,加上其夫光緒皇帝為人所同情,她在喪後有如此待遇,倒也還算說得過去。當年冬天,在光緒皇帝和隆裕太后奉安之際(即將兩人遺體合葬入崇陵),遺老們還在梁各莊的靈棚裡演出了這樣一出活劇:活劇的兩位主角,一個是前清進士、原湖廣總督張之洞幕僚、廣東宣慰使梁鼎芬(後成為溥儀的師傅 ),另一位則是自命“孤臣”的前學部副大臣兼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勞乃宣。

    這兩人正在傾情哀號時,突然看到國務總理趙秉鈞帶領國務員前來致祭。趙秉鈞等人還算識禮節,他們來後即脫下民國大禮服,換上清朝素袍褂行三跪九叩大禮。

    梁鼎芬見後十分興奮,也不知道那根筋搭錯了,他突然跑到一個沒有穿清朝袍褂而仍舊著西裝大禮服的國務員面前,指著其鼻子大罵:“你是誰? 你是哪國人?“被梁鼎芬罵的是誰呢? 原來是前山東巡撫、現民國政府外交總長孫寶琦。孫寶琦之父孫詒經被遺老們視為同治光緒年間的名臣。孫本人與梁鼎芬也不算陌生。他當時被這個老朋友罵得莫名其妙,正發愣間,梁鼎芬卻氣得滿臉通紅。

    他手指頭哆嗦著,指著孫寶琦大罵道 :“你忘了你是孫詒經的兒子! 你做過大清的官,今天穿著這身衣服來見先帝先後,行這樣的禮,你、你還有廉恥嗎? 你……是個什麼東西!? ”正當周圍人一片愕然之時,正在哀嚎的勞乃宣也趕來幫腔:“罵得好! 你是個什麼東西? ”梁鼎芬和勞乃宣的一唱一和,把更多的人招來,孫寶琦尷尬之餘,只好低著頭連說:“不錯,不錯,我不是東西,我不是東西!”

    民國後,妄圖復辟的遺老遺少們雖然已完全被社會邊緣化,但死抱著過去君主制理念的鐵桿擁躉的還是有這麼幾位。譬如在清帝退位後仍試圖頑抗的前陝甘總督升允,他在交出軍權走往西寧後仍舊“賊心不死”,隨之又輾轉經西伯利亞及東北後流亡日本,隨後仍舊積極參與宗社黨的復辟活動。

    1913年春,升允潛回庫倫(即烏蘭巴托)糾集舊部,並勾結沙俄及蒙古王公陰謀起兵復辟,但計劃倉促而未能得逞。同年 12 月,升允又潛入青島繼續復辟活動。1914年日軍藉口對德國宣戰而侵佔青島後,升允曾向日本守備軍司令官大谷尋求支援未果。張勳復辟前夕,升允與前清遺老鄭孝胥等人書信往來頻繁。他還曾致函率兵入京的辮帥張勳,要他抓住大好機會,完成“復辟大業”。

    (正文完)

  • 11 # 寫紅塵作夢語

    隆裕為慈禧送葬時,忽然聞到一陣臭味,查明後讓太監秘密處理掉

    一說到隆裕皇后,我們就會想起他是光緒帝的結髮妻子。曾經光緒皇帝在臨大婚前是多麼的欣喜若狂,以為自己已經觸及到了權力的邊緣,卻沒想到慈禧太后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就等著光緒帝完成大婚。這位隆裕皇后也並不是光緒帝本人所傾心的物件,而是慈禧太后命定的皇后人選,慈禧太后想要讓自家的侄女,帶著家族的姓氏,成為高貴的皇后。隆裕皇后擔起的慈禧太后的願望,成為了光緒皇帝身邊的枕邊人,卻走不進光緒帝的內心。

    編輯 搜圖

    隆裕皇后並不是光緒帝的最愛。

    在清朝的歷史當中,珍妃一直是光緒帝夢寐以求的皇后。可惜慈禧老佛爺的多番阻撓,珍妃也因為光緒帝的太過在意被慈禧太后除之而後快。光緒帝在不滿意慈禧太后的一系列作為之下,曾經做過了一些的讓慈禧太后生氣的事情,後來光緒帝也在慈禧太后的訓斥之下受到了處罰。光緒帝在受到處罰的期間,生活狀態日益消沉。過了不久之後光緒帝也在歷史舞臺上落幕了,慈禧太后卻依然高高在上。隆裕皇后沒能和光緒帝擁有自己的孩子,成為了一位可憐的女生。

    編輯 搜圖

    慈禧太后離別人世。

    隨著光緒帝的離世,一切的局勢變得更加的混亂。慈禧太后依然穩坐高位,卻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最後的慈禧太后在身體扛不住時去世了。慈禧太后在位居高位時,就曾經為自己的後事提早做好了打算,也放置了很多的奢侈品在自己的墓葬內。慈禧太后的厚葬品不僅遠遠超過了本身的位置,而且慈禧太后下葬的規格和當時的慈安太后,甚至於大多數的皇宮貴族更為厚重。

    編輯 搜圖

    隆裕皇后操持慈禧太后的後事。

    雖然慈禧太后離世,但是一手栽培起來的隆裕感念老佛爺對於自己的栽培,自然是對於一些後事沒有半絲的怠慢。隆裕作為兒媳身份再加上是慈禧太后的侄女,這種親上加親的血緣關係,隆裕皇后覺得自己義不容辭,要擔起最後的重責,讓慈禧太后厚葬。隆裕皇后知道慈禧太后生前非常注重生活的細節,喜歡講究飲食文化,所以隆裕特別命人制作了很多慈禧太后生前所喜歡的食物。

    編輯 搜圖

    在慈禧太后臨出殯的那天,正值寒冬時節。為了不讓出行的宦官們受罪,隆裕皇后特別批准宦官們可以在馬車邊上放碳爐,有了炭爐讓這個寒冬帶來了一絲暖意。隆裕皇后一直都是坐在馬車上跟隨大部隊去往東陵,在隆裕皇后正襟危坐的時候,卻聞來了馬車裡的一股刺鼻的味道。

    編輯 搜圖

    隆裕皇后發現高溫使物品變質。

    隆裕皇后察覺不對時,認真地檢查了自己是否身上有其他的物品,卻發現身上沒有什麼異樣的味道,在仔細檢查之後,發現臭味的來源竟是祭瓶里美味的食物。原來食物因為馬車內有碳爐,溫度變得過高而變質。後來隆裕皇后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對策,就是將原本發臭變質的食物換成了不容易壞掉的堅果。還好此時的慈禧老佛爺已經不在人世,若是知道隆裕皇后如此疏忽大意想必會非常的惱火。

    編輯 搜圖

    隆裕皇后退隱朝政。

    隆裕皇后相比於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更像是慈安太后的化身。隆裕皇后雖然一直在處理慈禧太后的一些事務,再加上那時的事情已經變得相當的嚴重了,所以隆裕皇后只能想盡辦法來扭轉局勢,後來隆裕皇后決定將位置讓出,讓有志之士來為國奉獻。隆裕皇后的此番作為也贏得了大眾的一致好評,成為了歷史上難得的皇后之一。溥儀選擇性的退位,也成為了歷史上難能可貴的一個畫面。

    編輯 搜圖

    結語:

    隆裕上對得起慈禧太后的栽培,下又照顧得了黎明百姓的心理狀態。隆裕被迫走上了歷史舞臺,但是她卻從容不迫的將位置讓給了有志之士,成為了人們所稱頌的皇后。雖然隆裕因為其身份比較複雜,沒辦法得到光緒帝的疼愛,但她慈祥又和藹的歷史形象卻深入人心。她讓我們記住了那個曾經風雨縹緲的歷史,有這麼一位賢良淑德的皇后。

  • 12 # 澹奕

    同情,是因為隆裕太后貴為太后,但她的人生是真的悲劇;

    尊重,是因為隆裕太后讓出權位,避免了一場天大的浩劫。

    隆裕太后的人生,幾乎全都是黯淡無光的,唯一能夠讓後世記住的,就是她做主同意了清帝遜位,正式結束了清王朝。

    因為姑母慈禧太后的緣故,隆裕太后一生都很悲

    隆裕太后,本名叫做葉赫那拉·靜芬,諡號是孝定景皇后,她的父親桂祥是慈禧太后親弟,由於姑母慈禧太后已經執掌清朝江山,因此靜芬的出身也算高貴。

    桂祥膝下三個女兒,長女靜榮是鎮國公載澤的福晉,小女兒靜芳是順承郡王訥勒赫的福晉,兩人都在靜芬之前出嫁,而靜芬是被慈禧太后下旨留家,給光緒帝留著的。

    1889年,時年21歲的靜芬成為光緒帝載湉的皇后,算起來她也是載湉的親表姐,長得很不好看的同時,性格也很木訥刻板,不僅光緒帝,日子一長,連慈禧太后都不待見她。

    慈禧太后本身是母憑子貴成為的皇太后,並沒有做過皇后,而她讓靜芬成為皇后,一來是為了葉赫那拉家的榮耀,二來也是為了進一步掌握朝堂,拿捏光緒帝。

    按照清代內務府的相關記檔來看,光緒帝極少踏足靜芬所居住的鐘粹宮,也沒有任何光緒帝曾召幸的記錄,兩人並沒有夫妻之實。

    就這樣,靜芬做著這個有名無實的皇后,在宮裡如同擺設一般,前朝後宮的事情都由慈禧太后說了算,而光緒帝也不喜歡她,靜芬什麼都管不了。

    光緒三十四年,載湉與慈禧太后接連離開人世,按照慈禧太后遺詔,載灃之子溥儀被過繼入嗣成為新君,由載灃攝政,成為皇太后的靜芬則垂簾聽政。

    表面看起來,隆裕太后的人生似乎要好一點了,雖說丈夫沒了,但好歹成了皇太后,大事小情也好像能夠自己說了算了,但現實卻沒那麼簡單。

    當時的清王朝,已經風雨飄搖的很多年,靠著慈禧太后這杯鴆酒拖延許久,到溥儀登基的時候著實已經撐不住了,而隆裕太后的手腕,根本無法與她的姑母相比。

    面對一大堆的爛攤子,隆裕太后空有垂簾之名分,實際上她根本不知道怎麼辦,千瘡百孔的清朝江山越潰越多,隆裕太后幾乎陷入了絕望。

    至於攝政王載灃,與其關係微妙,載灃與載湉同父卻非同母,載灃與隆裕太后可沒有血脈關係存在,而且溥儀終究是載灃的兒子,對於載灃來說,隆裕太后很礙眼。

    然而載灃的能力也不咋地,根本無法鎮得住場面,溥儀即位後第三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正式走向了終結,而這回,隆裕太后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打醬油的隆裕太后,無奈成為終結清朝的責任人

    辛亥革命發生之後沒多久,原本打算調動北洋軍前去鎮壓的載灃發現,袁世凱在暗中搞詭,北洋軍根本不聽號令,無奈之下,載灃重新啟用袁世凱。

    然而關鍵的節骨眼上,“預備立憲”的騙局真相大白於天下,漢臣紛紛離心,使得清廷陷入了空前的孤立之中,加上袁世凱的幕後推動,載灃只得辭去攝政王之位,從此退出朝堂。

    載灃出局了,溥儀還是個小娃娃,能夠主持大局的就只剩下隆裕太后,然而她久居深宮,根本沒有能力與手段,如此情景,隆裕太后欲哭無淚。

    也是走投無路了,隆裕太后竟然把希望全都寄託在了袁世凱的身上,但袁世凱眼見清朝氣數已盡大勢已去,不想再繼續裝下去了,開始謀奪天下。

    1912年1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之下,包括段祺瑞在內的諸多北洋將領聯合上疏朝廷,要求宣統帝順應天下大勢退位。

    不僅如此,袁世凱還花費重金收買了隆裕太后身邊的小德張,以及慶親王奕劻,不斷誇大事實嚇唬,並且袁世凱也促使各國駐華公使致函,希望清帝退位。

    “自古無不亡之國,亡國之君,身受殺戮,古今中外,班班可考!”袁世凱在隆裕太后跟前唱完紅臉唱白臉,把法國路易十六夫婦被斬的事情說出來,嚇得隆裕太后抱著溥儀哭。

    不知道是袁世凱的演技太好,還是隆裕太后太單純,隆裕太后當時竟然還是認為袁世凱是一心一意為大清著想的忠臣,只不過天下大變,袁世凱也是無可奈何身不由己。

    1912年2月,清朝最後一次的御前會議召開,隆裕太后抱著溥儀痛哭流涕,表示自己實在是沒有辦法了,革命軍太厲害,答應優待條件,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同年2月12日,由於溥儀年幼,隆裕太后便在養心殿頒佈清帝遜位詔書,從此清王朝正式畫上句號,與此同時,在紫禁城的一方天地裡,還是愛新覺羅家說了算。

    三天之後,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而對於隆裕太后退位的選擇,除了滿洲內部之外,各界都表示了極高的讚賞。

    黃興認為:辛亥革命短短三個月就能一統南北,全仰賴隆裕皇后以國家為前提,遠追堯舜揖讓之盛心。

    然而,隆裕太后本來身體就很不好,加上背上了結束清王朝的“大罪”,她感覺實在無顏面對列祖列宗,因此鬱鬱寡歡積鬱成疾,在1913年3月就病故,年近46歲而已。

    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的確算是女中堯舜

    雖然隆裕太后做主讓清帝遜位,但她畢竟是被迫的,主要是因為袁世凱太會忽略,把她嚇得一愣一愣,根本不知所措,隆裕太后能力有限,不知到底應該如何。

    事實上,當時危在旦夕的清朝也並非全然沒有其他選擇,交出大權只是最無奈的一個,隆裕太后根本沒有完完全全認清楚現實。

    雖然新式陸軍大多都被袁世凱的北洋軍所把持,但北洋軍內部的馮國璋與袁世凱有齟齬,對滿洲尚且忠心,馮國璋甚至曾直接進言,表示自己能壓滅起義。

    若隆裕太后將袁世凱抓捕幽禁,讓馮國璋率軍南下,未必沒有力挽狂瀾的可能,其實這麼做最終成功的機率是非常高的,但隆裕太后根本沒認識到這一點。

    再不濟的話,滿洲還能退出關內回到東北地區,畢竟那時的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還是堅定的清廷擁護者,然而,隆裕太后也沒有想到這一出,或許根本沒敢想。

    各種選擇之中,隆裕太后偏偏選了對於滿洲最不利的一種,自然,她的選擇對於滿洲不利,但對於中國來說,的確是深明大義之舉動,是值得讚美的。

    話說回來,倘若隆裕太后那時選擇魚死網破奮力一拼,無論成功與否,都要造成戰火連連危及天下百姓,不管怎麼樣,這都不是什麼好事情。

    無論是隆裕太后能力太差導致,還是袁世凱太能了,最終做出退位決定的隆裕太后,使得清朝安然退出,對中國與廣大百姓來說,這是好事,隆裕太后受到同情與尊敬也是情理之中。

  • 13 # 奇縝君

    因為她對中國有貢獻,所以人民回報她。

    規格極高的國葬

    題中指出的尊重應該是指的隆裕太后薨逝之後的國葬。

    這次事件是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薨逝,因為她親自決定清帝遜位,所以鬱鬱寡歡而死。民國總統袁世凱決定全國下半旗致哀3天,文武百官守孝27天;參議院下半旗,並且休會1天。

    28日袁世凱親自戴黑紗祭奠;民國舉辦的哀悼大會超過5萬人參加。

    甚至全國媒體和輿論都為之惋惜。

    國葬的原因

    按理來說,一個前朝太后不至於讓本朝舉行這樣隆重的國葬,但是人們如此隆重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隆裕太后對中華民族有貢獻,基本上當時各階層都感激她。

    第二,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大多就清朝舊臣,還有僅存不多的君臣情分。

    隆裕太后對中華民族有貢獻

    隆裕太后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在清帝遜位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光緒和慈禧死後,隆裕太后就帶著年幼的宣統帝垂簾聽政。辛亥革命爆發後,要求清帝退位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滿清宗室都拿不定主意。

    1911年12月28日,隆裕太后在和親王以及大臣的會議上說到:“頃見慶王等,他們都說沒有主意,要問你們,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

    “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從這裡記錄裡可以看到,隆裕太后並不是類似慈禧那樣有權術的女人,她只是一個帶著孤兒的寡母,她也捨不得清朝,作為太后她有責任守護清朝。但在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十字路口時,她卻選擇了天下太平。

    投桃報李,理所當然

    這件事其實非常重要,如果清朝決定鎮壓革命,那麼大半個中國將會被內戰打爛。隆裕太后絕對有理由鎮壓革命黨,像過去那樣,讓孫中山的起義失敗記錄再增加一次,但是她沒有。決定退位的清王朝,就使得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政權交替流血最少的一次。

    從這個意義上講,南方革命黨和北洋政府以及全華人民都應該感謝她,她雖然不是有意為之,但是她把一個完整的王朝交到了民國手中,而不是一個殘垣斷壁的中國。

    所以,政府和人民紀念她,也是投桃報李,理所當然的事情。

  • 14 # 漢周讀書

    清朝最後一位皇太后是葉赫那拉·靜芬,滿洲鑲黃旗人,乳名叫喜子,史稱隆裕太后。

    靜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她的父親是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靜芬二十歲時嫁給了光緒皇帝,被冊封為皇后。

    慈禧太后決定,靜芬與光緒帝舉行大婚慶典在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正式舉行。

    正當人們為慶典活動緊張忙碌之時,某日夜間,紫禁城忽然發生大火,太和殿前的太和門被焚燬。慈禧太后並沒有因此推遲皇帝的婚期,宣佈慶典如期舉行。

    按照清朝的慣例,皇后的花轎入宮要經過太和門才能進入後宮的鐘粹宮。如今太和門化為灰燼,這儀式如何進行呢?

    史上極為荒唐的一幕出現了。慈禧太后命令工匠連夜裱糊了一道山寨“太和門”。

    由於工匠的手藝高超,這道門遠遠看去,簡直和太和門一模一樣。大婚之日,皇后的花轎透過“太和門”,進入了鍾粹宮,皇帝大婚,皇后從假門進宮,很多人都有不祥的預感。

    靜芬的內心沒有民間新娘子那種喜悅感、幸福感,因為這又是一場政治婚姻,她如同工具一樣,被姑母安排在皇宮裡。也正是因為姑母的極端自私,造成靜芬終生的不幸。

    光緒帝同樣沒有新郎官的興奮和得意,婚後從未親近過皇后,不僅不喜歡她,還有一種極端的厭惡感覺。光緒帝遇到不順心的事兒,常常把怨氣發洩在皇后身上。

    光緒帝被囚禁在瀛臺,經常煩躁不安,皇后此時去看望他,幾近崩潰的光緒帝大發脾氣,拳腳相加,把皇后打得鼻青臉腫,髮飾也被砸碎了。

    隆裕皇后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過是慈禧太后安插在皇帝身邊的臥底而已,家庭幸福這輩子追求不到了,因此主動投靠了後黨,時時處處監視皇帝的言行,兩個人名為夫妻,實則是政敵關係。

    人們同情光緒帝的時候,卻忽視了比皇帝更慘的隆裕皇后,光緒帝好歹還有個珍妃聊以慰藉,可以減輕失敗婚姻的痛苦,而隆裕皇后如同守活寡一樣,任由紅顏日漸老去。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幾乎在同時離開人世。

    三歲的溥儀登基,史稱宣統帝。孤苦無助的隆裕太后硬撐著,收拾姑母遺留的爛攤子。

    風雨飄搖,山河破碎,弱女子和乳臭未乾的娃娃如何應對風雨多變的時局?

    此時,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逼迫宣統皇帝退位,隆裕太后只好如同木偶一樣,任由別人擺佈。

    宣統四年(1912年),隆裕太后被迫連發三道懿旨,宣佈大清皇帝正式退位。袁世凱洋洋得意地對手下說:“隆裕太后倘若再年輕一點,老子興許會納之為妾呢!呵呵!”

    宣統皇帝遜位的第二年,也就是1913年,隆裕太后在孤獨鬱悶中病逝,年僅四十六歲。

  • 15 # 諶人

    隆裕太后是值得尊重的,只因為一點,她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和平)終結者,這就奠定了她在中國歷史上的極其特殊人物的地位。

    隆裕的一生是悲催的。作為女人,她姿色平平;作為皇后,她是丈夫要防備的奸細,得不到寵愛;作為“線人”,她沒有討得慈禧太后的滿意。她性格柔懦,在宮中黯淡,不太有威信。

    慈禧光緒死後,隆裕看似熬出了頭,她雖垂簾聽政 ,但不具備起碼的政治智慧,不善於巴結於人,所以親信不多,只拉攏了深得慈禧太后信任的慶親王奕劻,(受封清朝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爺),來制約監國攝政王載灃(宣統的父親)。後因她同意袁世凱的拜把子兄弟徐世昌出任軍機大臣,得罪了唯一靠山慶親王奕劻,她在朝中變得孤苦伶仃,只能盡力輔佐溥儀帝位求自保。

    辛亥革命爆發。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隆裕太后成為了大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 在全國各地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中,滿朝文武鴉雀無聲,隆裕哭訴,你們都說沒有主意,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隨後她嚎啕大哭,袁世凱等心懷叵測,也貓哭老鼠一同大哭。哭過之後,隆裕太后被迫決斷清帝遜位,她說:“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清帝遜位詔書公佈後,隆裕一病不起,才40餘歲,已形如枯槁,次年病死與她的孃家故地長春。

    民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各國公使館亦下半旗 致哀。

    隆裕後來與光緒合葬清西陵,作為一個一生無靠的女人,總算找到了最後的安息地。

  • 16 # 作家桑妮

    那一年,由她向全天下公示溥儀退位的詔書。

    而她這一紙詔書的頒佈,昭告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

    時年,她這一昭告,迎來的是一片皆好的盛讚,她更被評價為“女中堯舜”。孫中山更如是讚譽她:“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她這樣一個人,就這樣被捧上了高處。

    不過,這些盛讚是她心底被劃傷的最疼痛。作為一國太后,她是守舊裡的傳統女子,骨子裡也都是最遵循著舊制,遵守著列祖列宗規矩的舊式女子。對於所謂的民主共和,她亦不知所以,之所以簽署了這樣一封詔書,有迫於無奈,也有對民不聊生的一種悲憫之心。

    在戰事面前,前有段祺瑞的通電、良弼的被刺,後有袁世凱如虎豹一樣的在旁逼迫,如此情形下,她只有做出退位的決定。

    然而,這樣做了也就意味著是自己親手葬送了祖宗基業。所以,後來的她都是整日的鬱鬱寡歡的。曾經,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如此寫道:“我給太后請安時,常看見她在擦眼汨。”而她自己也時常說:“孤兒寡婦,千古傷心,每睹宮宇荒涼,不知魂歸何所”。

    如此看,她的退位詔書,並非心甘情願,而是迫於形勢。

    不過,結果卻是好的,令人敬重的。

    正是因為她的這一決定,避免掉一場場殘酷的戰事的發生。說實在的,在那個時期戰爭依然可以發起的,然而戰事裡最倒黴的仍然是普通老百姓。所以說,這樣的她是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很大貢獻的。正如她說的,“只要天下平安就好”。一語道出的是心善。這樣的她跟她的那個霸權的姑姑慈禧太后有著天淵之別。在決定人民生死的關頭裡,她選擇了最大愛的天下太平。

    也是,如果當初清朝決定鎮壓革命,勢必整個中國都會處於一個內戰的混亂之中,民不聊生、死傷一片,自是一片景象。

    而她的這一決定,避免掉了這樣的流血。

    所以,從此上意義上來講,當時的各界人士對她都感激不盡,尊重亦加。儘管不是她有意為之的,但是她的成全,給了天下一個太平。

    也因此,在她鬱鬱寡歡死去之後,獲得了國民最大的尊重。

    時年,給了她極高規格的國葬

    ——全國下半旗致哀3天,文武百官守孝27天,參議院下半旗,休會1天。當時,袁世凱還親自戴黑紗祭奠她,哀悼大會上有超過5萬人的參加。媒體更是哀慟惋惜聲一片。

  • 17 # 青年史學家

    隆裕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后,與慈禧太后的強勢性格不同,隆裕太后是一個優柔寡斷、性格內斂的皇室成員,或許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裡面,隆裕太后能夠成為一個操持家務的賢妻良母,但是歷史偏偏把隆裕太后安排在了中國的最高權力的寶座上面。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後,按照慈禧太后生前的政治安排,光緒帝的皇后隆裕成為皇太后,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本人為監國攝政王,實際上隆裕太后與慈禧太后還有一層親緣的關係,那就是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兒,也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終,其後全國輿論一邊倒的對隆裕太后表示哀悼,袁世凱力主對隆裕太后進行國葬,副總統黎元洪則稱讚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堯舜”。隆裕太后之所以會得到這麼高的評價?

    首先與隆裕太后在辛亥鼎革之際的主動宣佈清帝遜位而帶來的南北之間的和平,如果隆裕太后當時聽從了清廷內部強硬派的主張,那麼中國在當時必然會陷入一片生靈塗炭之中。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隆裕太后是受了袁世凱等人的欺騙,因而被迫宣佈清帝退位的,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至少在南北和談的時候,隆裕太后已經有了讓國的意思。

    其次,隆裕太后本人的遭遇也是讓人同情的,與光緒帝成親二十年,但是光緒帝從來沒有正眼瞧過她,一直冷落她,隆裕也沒有為光緒帝生過孩子,後來的溥儀實際上是過繼給光緒帝和隆裕的,因而只能說是隆裕太后的繼子。所以,隆裕太后在46歲的時候就染病身亡,之所以會獲得那麼高的評價實際上與她的本人的值得同情的遭遇也有關。

  • 18 # 天下會會天下

    隆裕太后是滿清最後一位最高權利寶座上的人,在她的手上把滿清政權交出來的人,縱觀世界歷史,凡是改變國體,無論是封建帝王變成君主憲政,還是變成共和體制,大多經歷了帝王龍血濺當下。而像清廷和平遜位,民國待以優厚的憂待金這樣和平過渡是不多見的,其實袁世凱和隆裕太后都是居功至偉。

    圖注:清帝退位詔書

    當然隆裕太后願意退位,換取和平過渡和她的權利獲得的原因有關。

    被推上最高的寶座的她

    隆裕太后能坐上清廷最高權利寶座,並非透過殘酷的宮廷鬥爭或者血雨腥風的權利鬥爭,而是因為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兒,也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被慈禧太后安排給慈禧太后妹妹的兒子光緒皇帝做皇后,是代表著慈禧太后家族中進行權利內部移交的政治安排。

    你完全可以說她僅僅是代表著一個符號,表明滿清在葉赫那拉氏家族中遞交權利。

    正因為她獲得帝國最高權利比較輕鬆,能力和心機都沒有經過歷練,所以願意聽從內心的安排,事實上在趨勢面前,老練和心機都是無用的。

    看似平凡卻居功至偉

    清廷和平遜位,隆裕太后看似平凡卻居功至偉,因為政權的更迭經常造成流血衝突是一方面;政治走向不確定是更大的無解!很多時候社會發展會走進死迴圈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和平遜位結束了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使中國出現共和曙光,這一結果是極其震撼的,對中國全民族都是極大的利好提振,使災難深重的中國有跟上世界歷史進步的機會。就這一點來說,個人榮辱評價都不重要。

    歷史更長的書卷終究會正確書寫一個人的真正價值。

  • 19 # 趣談國史

    隆裕太后之所以能夠在死後贏得華人的尊重,是因為她接受袁世凱的勸說,釋出了清帝退位詔書,以和平的方式結束了清朝,算是締造共和的功臣之一。時人稱之為“女中堯舜”。

    至於華人為何同情她,那是因為她雖然貴為皇后、太后,其實這一生挺可悲的。

    隆裕太后是慈禧的孃家親侄女,擅長政治聯姻的慈禧,把她選進宮裡,給光緒皇帝做了皇后。

    事實上,隆裕是光緒的舅家表姐。因為光緒皇帝的生母是慈禧的親妹妹,也就是隆裕的親姑姑。

    慈禧把隆裕嫁給光緒,目的是更好的控制光緒。可是,隆裕並不像慈禧那麼多心機,她不但無法控制光緒,反而被光緒深深地厭惡,與光緒的關係很僵。

    光緒寵愛的是與慈禧不和的珍妃。

    這讓慈禧大為惱火,一邊惱怒光緒,一邊惱怒隆裕太后的無能。也就是說,隆裕在光緒和慈禧兩邊都不受待見。

    更加火上澆油的是,光緒是一個楊偉。於是,隆裕太后自從進宮,就一直過著鬱鬱寡歡的守活寡的悲慘生活。

    後來好不容易熬死了慈禧和光緒,她被晉封為太后,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可惜,僅僅當了三年太后,大清朝就亡了。

    此後的隆裕太后,不斷鬱鬱寡歡,而且身體長期有病,最終年僅45歲就病死了。

    隆裕太后一生平庸,卻親手終結了滿清——這可是永垂青史的大事。

    所以說,世間事,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 20 # 歷史有妖氣

    隆裕太后(1868一1913),慈禧太后的內侄女,1889年,被慈禧太后指定為光緒帝的皇后;1908年,宣統帝即位,隆裕皇后成為皇太后,開始垂簾聽政;1912年2月12日,隆裕以太后名義頒佈《退位詔書》,結束了清朝的統治。這個決定使民國輕而易舉地解決了清廷的問題。

    有人嘲笑她的軟弱,當時她可以做不軟弱的選擇,例如與民軍血戰到底,即使不能破滅革命,也可以退回東北,佔據東北,外結強鄰,常年征戰。但是隆裕沒有這樣做,隆裕做出這樣的決定,是需要魄力和膽量的,選擇交出江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涉及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

    隆裕太后看似是一個見識比較短淺的人,但實際上她能夠認識到清室皇族是無法對抗驚濤駭浪的,所以到最後被要求退位的時候,她出了一個抉擇。她犧牲掉了一些東西,但是保住了愛新覺羅家族。隆裕太后,包括載灃,他們最後都得到了善終。

    正式因為她的勇敢,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結束兩千年帝制竟然以和平方式,也贏得了華人的同情與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為什麼能當黃帝?說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