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知人善任。張良、蕭何、韓信,都堪稱人中龍鳳,每一個人都各有所長,且其特殊才能都遠在劉邦之上,劉邦均將他們羅致麾下,而且不嫉賢妒能,不彈壓掣肘,能用其所長,把每一個人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為每個人淋漓發揮自己所長創造了條件。張良定國策謀大計,蕭何理國事抓經濟,韓信統大軍略城地,三人均有出色表現。

    不拘一格,所以劉邦的隊伍裡面什麼人都有。  在劉邦這個隊伍裡,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伕,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可以說是什麼人都有。然後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是一個草頭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招降納叛,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你願意,我劉邦就歡迎。比方說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陳平走的路更多,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發揮作用投奔項王,不能發揮作用再投奔漢王,當時陳平來投奔劉邦的時候,他是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於是劉邦“大悅之”,非常高興,然後問他說,陳先生在項羽那裡擔任的什麼職務呢?陳平說,都尉,劉邦說,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他做都尉。任命以後,輿論譁然,很多劉邦軍隊裡面的老資格的將領不服。就開始嘀嘀咕咕了,說我們大王也真有意思啊,項羽那邊一個逃兵,逃到我們這兒來,說了三句話,就馬上給他這麼大一個官,和他坐在一個車子上面,議論紛紛,但是劉邦不予理睬,你們議論你們的,我任命我的,而且更加信任陳平。這就叫做招降納叛。

    綜合起來就是劉邦自身為人仗義,慷慨,胸有大志,手下一批曠世奇才都願誓死追隨,而且劉邦能知人善任,能發揮他們最大的作用,加上亂世當道!這些因素加起來註定劉邦必然能成事!

  • 2 # 非常同意

    我更喜歡不以成敗論英雄,劉邦之所以能成為皇帝,更多的是在於他的無恥,小人的行為,沒有契約精神,為了成功不擇手段,在劉邦眼裡,只要能獲得成功,什麼道德,規則,人性,都可以踢到臭水溝裡,在劉邦是亭長時,就和寡婦鬼混,賒酒借錢,圍攻彭城失敗後,什麼孩子父親媳婦都可以不要,很多史書上說劉邦仁厚,可是是說他屠城的血腥一點也不少,屠穎陽,屠馬邑,屠胡陵等等,劉邦可能因為是“成功集團”,要不史書上他屠的城不會比項羽少,劉邦就是這個德行,劉邦的成功,就是在於他的草根性質,毫無底線,不需要尊嚴,也就沒任何羈絆,沒有任何自我約束,所以說沒有底線的人才特別可怕!!

  • 3 # 斜眼觀世界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剖析劉邦

    1,用人方面,

    劉邦絕對是一把好手。他說自己沒有突出的才能,在擬定戰略和謀劃佈局方面比不上張良,在守護國家、安慰百姓、運送糧草方面比不上蕭何,在帶兵打仗方面比不上韓信,但是這三個人都能為我所用,所以得到了江山。但是項羽身邊就範增一個,還是不可用的人。

    2,性格方面,

    劉邦與項羽截然不同。其一,劉邦寬容大度、心性豁達,能容納不同的人和事。他在當亭長時押送過犯人,當不斷有人逃跑時,他乾脆把犯人都放了,還與他們一同喝酒。在垓下之戰前夕,劉邦沒有把握打敗項羽,但是他在張良的建議下以利益拉攏了英布、彭越、韓信等勢力,最終合力打敗項羽。反觀項羽,心胸狹隘,為人吝嗇。每次打完勝仗或者部下立功,他都不進行嘉賞,韓信就說他手裡攥著的官印都快要從方的磨成圓的了。其二,劉邦冷酷無情,他被項羽追趕時,為了自己活命,三次把自己的孩子踢下車,登基後對待異性王也絕不手軟。而項羽太看重情義、英雄氣短,垓下之圍都火燒眉毛了,不解決當下危機,只顧他的虞姬和烏騅馬。其三,劉邦能屈能伸,早年還沒發家之前,就被鄉里人和父親看不起,但是他依然喝著他的酒想著幹大事業。項羽卻在垓下兵敗後不肯逃回江東,選擇自刎。

    3,政治素養方面,

    劉邦要比項羽高。劉邦有長遠的眼光,能看清當時的局勢,夠腹黑,他先入的關,不殺投降的嬴子嬰,收買當地民心,等項羽一來,知道自己的勢力不足以抗衡,就立馬拱手相讓,送禮請罪。項羽在政治上顯得很稚嫩,目光短淺、固執己見、自以為是。范增看出劉邦不一般,叫他提防,他卻不聽。後來進入咸陽,他殺掉子嬰,燒燬秦皇宮,還屠殺咸陽城,先前攻下的城都被屠戮過,完全不得民心。

    4,心理素質方面,劉邦面對失敗,能夠冷靜思考應對,項羽心浮氣躁,受到挫折就喪失鬥志了。項羽曾經綁了劉太公威脅劉邦要煮了他,但是劉邦卻用一句“我父親即為你父親”化解了。垓下之戰,項羽大敗,不肯聽亭長的話過江東,全然沒有要東山再起的想法。

    其實,劉邦能當上皇帝是有原因,這其中有劉邦自身的素質所在,也有時勢和運氣的所在。劉邦身上所具備的領導才能是項羽望塵莫及的,而時勢也造就了這樣的一個平民皇帝。

    劉邦有數不清的缺點和道德問題,但是他的個人素質更符合皇帝的要求。在個性上,劉邦豁達豪爽,勇敢無畏,心胸開闊,用人有道,做事不拘一格,能屈能伸。他早年雖然無所事事,但是廣交好友,這時期結交的人後來幾乎成了建立和穩定漢朝的中流砥柱,而且隨時都敢當領導者,大方與其他諸侯分享利益。劉邦能為了目標不擇手段,不管是欺騙對手還是貶低自己。在政見上,劉邦擁有出眾的政治才能和高遠政治眼界,制定了以關中為後援地,進可攻、退可守的爭霸策略,即使屢戰屢敗,也很容易再出擊。他還透過約法三章籠絡民心,用利益拉攏其他勢力。

    劉邦經過了多年的積累,不管是在人脈還是閱歷,於是抓住了反秦起義的時機,從起事到後來的爭霸一步步走向了權力的頂峰。他是順應時勢的英雄,以一個普通平民的身份在反秦爭雄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最終完成了那個時代所需要的使命。那個時代不需要項羽那樣過重的殺戮,而是希望有劉邦那樣與民約法三章的治理模式。

  • 4 # 欣潮彭湃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劉邦的出身並沒有他自己編造的那麼神奇,所謂的赤帝之子只是一個蠱惑人心的噱頭罷了。他真實的身份只不過是秦時的一個亭長,換做現在也就是一個街道辦主任。

    劉邦的父親極其不喜歡他,說劉邦不能像他的二哥一樣耕田種地,置地蓋房,再這樣下去恐怕會連個媳婦都娶不到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每天在哥哥家裡蹭吃蹭喝,遊手好閒的市井無賴之徒卻成為了大漢朝的開國皇帝。

    說起劉邦這個人,既沒有領兵之能,也沒治國之才,卻戰勝了在鉅鹿之戰中以數萬之眾擊潰四十萬秦軍的戰神項羽。是什麼讓劉邦取得這樣顯耀的成就?

    首先劉邦是一個十分有志向的人,在一次劉邦和蕭何出差的路上碰見秦始皇巡遊的車隊,秦始皇的陣仗讓劉邦眼前一亮,劉邦當即說了一句大丈夫當如是也。所以說,想要做皇帝,首先你要敢想,其次再來討論你是否有能力做。這個道理在很多成功人士口中都有各式各樣的版本,例如馬雲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拿破崙說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都不是好士兵。正如你走在街上,你看見一輛跑車一閃而過,這時候不要指著跑車喊土豪,而是要默默的唸叨,大丈夫當如是也,這樣子你就離土豪更近一步了喲。

    言歸正傳,其實劉邦的成功個人認為應該歸功於他的知人善用以及能屈能伸顧全大局。劉邦自身沒什麼本事,但是謀略上有張良,治國上有蕭何,打戰上有韓信。他懂得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本事,懂得讓有本事的人去替自己做事,這就是他的成功之處。

    而他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能屈能伸顧全大局,這也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哪裡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能屈能伸,顧全大局的人呢?這就不得不提一個十分齷齪的小人雍齒,一個三番五次背叛劉邦,不停在劉邦背後搞小動作的人,劉邦卻可以為了籠絡人心,聽從張良的建議不殺他,反而封賞了他。這足以體現了劉邦這個人的情商是有多麼的高,同時也表露出了劉邦另一個優點善於納諫。

    所以我們從劉邦的身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功不一定是他自身的能力有多強,能夠借力打力一樣能夠做出一番成績,甚至比有能力的人還要成功。我們常說做事先做人,也許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吧。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本草百曉生

    用古人的解釋,那就是劉邦的老爹厲害!

    劉邦的爹不是劉太公麼?

    按司馬遷在《史記》的描述,其實劉太公只是劉邦名義上的老爸,他真正父親,不是人。那是發生在秦王朝還沒統一六國以前。

    有天,劉太公外出幹農活,不巧經過大澤坡,正好看見自己老婆劉媼,躺在地上,在她身上趴著一條黑龍,正和她做羞羞的事。

    那這條黑龍又是什麼來歷?

    當劉邦長大成年後,靠著遊手好閒的本事,以及良好的人緣,當上沛縣的亭長。別看亭長官小,但最能鍛鍊人。劉邦得學會和不同階層的人打交道,如屠狗的樊噲、管賬的蕭何、以及後面逃亡的韓國貴族張良。

    為什麼劉邦善於跟人打交道?

    司馬遷的解釋是,他是天選之子,因為他是赤帝之子,赤帝便是之前出現的黑龍。斬白蛇,是在宣示主權,現在輪到赤帝之子當政,白帝之子當還政。

    所以不難理解,劉邦能從“鴻門宴”中死裡逃生,能從數次失敗中,一次次站起來。

    當然咯,起先這個還叫劉季的中年人,並不知道自己是天選之子,他只是不斷提醒自己要做出一番成就,能夠像始皇帝一樣,出入有驚人的儀仗隊。所以感慨說“大丈夫生當如此”!

  • 6 # 婷婷愛歷史

    婷婷認為劉邦能當上皇上,主要還是劉邦具備知人善任和靈活多變的性格,才讓他在亂世中能更快的站穩腳步。

    知人善任伏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

    劉邦的行軍打仗不如子房,後勤保障不如蕭何,打仗也不如韓信,但是劉邦卻能讓這些有大智慧的人,甘心為劉邦服務,說明劉邦是一個知人善任的人,讓每一個有才能的人能發揮各自的所長,

    而西楚霸王項羽則恰恰相反,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覺得沒有人能比得過他,身邊有一個範曾這樣的大才之人,也不能知人善任,最後才導致項羽的失敗。

    靈活多變

    韓信在打敗齊王以後,向劉邦提出要求,起鍋的旁邊就是西楚霸王,害怕底下的百姓不安分守己,要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這樣就可以安定百姓。

    當劉邦聽到這樣的話的時候,氣得想馬上去殺了韓信,可是最後還是聽從勸解,封韓信為真的齊王,從這件事當中看出劉邦是一個靈活多變的人,不會因為自己一時的憤怒而影響大局。

  • 7 # 觀史明心社

    劉邦雖然早期是個流氓混混,但他的人格魅力很強大,這是他能當上皇帝的關鍵。

    1.仗義,不吝嗇

    劉邦當混混時窮的吃了上頓沒下頓,有了錢還是請客,屬於餓著肚子還要分你半塊餅的人,所以他身邊一直跟著一群兄弟。韓信來投奔,把自己的衣服食物直接給了韓信,把韓信感動的一塌糊塗;韓信做假齊王,他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的,直接封為齊王;彭城兵敗,直接把土地分給手下,將士聽完真的賣命。當領導重要的是啥,就是有人肯替你賣命,劉邦就有這個本事。

    2.善於識人

    劉邦手下大將,彭越是盜匪,也有說是打漁的,樊噲是賣狗肉的,英布是囚犯,周勃是給人吹喪的,這些人在劉邦手下都能成為大將,劉邦識人也算很準了。

    3.天資聰穎

    雖然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但是你不要忘了,劉邦不是甩手掌櫃的,無論他們做什麼都要經過劉邦同意,而劉邦的聰明之處在於,雖然他不會,但是他能聽得懂,還能順著思路分析,指出利弊。所以他不需要什麼都會,只要有才能的人被他遇到,都能為他所用。

  • 8 # 桃花石喀喇

    劉邦在秦末亂世能稱帝,開創漢朝四百年基業,自然有其過人之處。行軍打仗,劉邦不如項羽、韓信,但強過張良、范增;縱橫捭闔治理內政,劉邦不如張良、范增,但強過項羽、韓信。劉邦還善於發現人才、相信人才和重用人才,漢初開國的功臣將相,大多是鄉間小吏、殺雞屠狗之輩,但在劉邦手下都成為了名臣將相。一人強不如眾人強,以眾人強對一人。縱使始皇在世,跟劉邦對決恐怕也是五五之分。

    在亂世要想成為帝王綜合能力是最重要的,你不需要做到最好 ,只要比你的對手強上那麼一分就行。劉邦年少時的經歷造就了特殊的人格魅力和性格。

    【年少輕俠、浪蕩少年】

    《漢書》記載劉邦祖上來自魏國,是晉國大夫士會的後代。

    劉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無忌的為人,很想投入信陵君門下。但信陵君已死,於是到外黃投入到信陵君門客張耳門下,兩人結成知己。

    楚漢爭霸時常山王張耳投奔漢王劉邦,之後改封為趙王,子張敖娶劉邦獨女魯元公主, 張敖女張嫣為漢惠帝劉盈皇后。至是年少結緣,一飲一啄只有定數。

    秦滅魏後劉邦返回家鄉,擔任亭長一職相當於今天的派出所。整日裡吃喝玩樂、浪蕩鄉里,三十多歲了還沒有娶上媳婦。

    單縣富豪呂家因躲避仇家遷居沛縣,舉辦宴會,僕役把賀禮不到一千銅錢的都安排坐在堂下。亭長劉邦填上獻禮為“賀錢一萬”,其實根本就沒帶錢來。呂父見到劉邦不但沒有生氣,還將獨女呂雉嫁給劉邦。劉邦斬白蛇起義後,呂雉的哥哥呂澤散盡家財追隨劉邦。

    【誰說劉邦打仗不行,秦王子嬰、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燕王臧荼、代王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有話說】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對漢高祖言:"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韓信是秦末最一流的武將,依然認可劉邦的軍事才能,可以統領十萬士兵。劉邦生前的戰績也確實證明了,雖然對上項羽、匈奴冒頓單于不行外,對上其他對上還是綽綽有餘。

    陳勝起義之後,劉邦攻佔沛縣,自稱沛公,投奔名將項梁,任碭郡長,受封為武安侯,要知道秦朝以前受封武安侯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殺神白起,另外一個是趙牧的兒子趙興,白起、趙牧都是當年秦趙兩國的名將。

    公元前207年,劉邦攻破武關,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劉邦攻打雍王章邯,章邯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次年城破自殺。

    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軍東進洛陽,河南王申陽獻城投降劉邦。

    公元前203年,成皋之戰中,守城大司馬曹咎中了劉邦的激將法而出戰,在其半渡汜水時遭到漢軍襲擊,而大敗。曹咎與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皆自刎於汜水。

    公元前200年,劉邦大肆捕殺項羽舊部,令燕王臧荼非常恐懼,於是反漢,高祖劉邦親自征伐,臧荼被斬殺。

    公元前197年,陳豨與王黃等人一同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帥兵親征,次年陳豨在靈丘戰敗被殺。

    公元前196年,陳豨在代地造時,劉邦向梁王彭越徵兵。彭越說有病,只派出將領帶著軍隊到邯鄲。劉邦派軍隊襲擊彭越 ,滅其家族。劉邦誅殺了梁王彭越並把他剁成了肉醬又把肉醬裝好分別賜給諸侯。送到淮南王英布後,英布起兵叛漢,隨後兵敗被殺。

    【政治就是利益交換,政治家要敢於開空頭支票】

    楚漢爭霸時, 韓信領兵出征平定了魏、徇趙、脅燕,平定齊後,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應該設一個王來統治,我希望做假齊王,這樣局勢才能安定”。

    劉邦雖然很生氣,但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在滎陽,於是回覆韓信:“將軍平定各諸侯國,要做就做真齊王,做什麼假齊王”。冊封韓信為齊王,之後又策反項羽大將英布。垓下之圍時,韓信和英布率領援軍最後一擊 大敗項羽,劉邦把項羽的封地分給韓信 改封為楚王。

    劉邦從實際情況出發,不拘泥於禮法,在有需要時大肆封賞手下大將,拉攏項羽部下和諸侯王,最終取得了楚漢爭霸的勝利者。

    公元前202年2月,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韓王信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今山東曹縣)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是為漢高帝。

    劉邦稱帝后下令各諸侯子弟留在關中的,免除賦稅徭役十二年,回到封國去的免除賦稅徭役六年,國家供養他們一年。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藉此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關中實力。

    漢朝形式穩定後, 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韓王信、梁王彭越、淮陰侯韓信、淮南王英布等異性諸侯先後被廢殺。劉邦改封劉姓宗室子侄為諸侯王,代替這些異姓諸侯王統治關東舊地。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曾殺白馬為盟,訂下誓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史記》記載,劉邦死後,群臣議定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稱為漢太祖高皇帝,簡稱廟號應該是漢太祖,簡稱諡號是漢高帝,而不是後世習慣稱呼的漢高祖。

    後世五胡十六國時期, 後趙羯皇石勒曾言:“若遇漢高祖,當北面事之,與韓、彭比肩;若遇光武,當並驅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宜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效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 9 # 我有我的世界觀

    劉邦——年輕時只是個小混混,不事勞作,終日酗酒,竟然當了皇帝?這是許多人所不能理解的。但當你仔細剖析他的奪帝之路,你就會說:”皇帝,就應該是這樣的”。

    志存高遠。

    他樂善好施——《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他“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他廣交朋友——他同縣屬官蕭何(後成為第一任丞相)、曹參(第二任丞相)都關係要好。劉邦曾經因為酗酒誤了很多事,都是蕭何為他擋了下來。

    他志存高遠——他當時只是“泗水亭”一個地方官——亭長

    秦朝十里為一“亭”。亭長是管理十里以內的小官。

    ————《中國通史·劉邦和項羽》

    算起來還沒有現在的“村長”官大。其實差不多也算是一個“平民”。心裡卻想著幹一番大事。

    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儀仗隊的威嚴和恢宏的氣派,令他喟然長嘆。說: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他信心滿滿——他當亭長時,就好像預見自己一定能幹一番大事一樣。他喜歡一種竹皮做的帽子,就讓捕快去薛地定製,並時常戴著。他對人們說:以後若是富貴了,這就是”劉氏冠”。

  • 10 # 考古學disco

    劉邦之所以能在亂世中脫穎而出當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每一項單看的話,劉邦都不是最優秀的,但劉邦剛好趕上了最好的時機。要說劉邦身上最亮點的東西是什麼,我認為就是義氣,他的義氣凝結了一批仁人志士,他的義氣中充滿了聰慧,要說馭人之術,劉邦大概是學的最好的一位。最終,劉邦從一支小小農民起義軍的頭領躋身成帝國首腦。

  • 11 # 史無止境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各地響應者風起雲湧,沛縣縣令也打算起兵響應陳勝,可是他在沛地沒有群眾基礎。在這不容拖延之際,還是劉邦的群眾基礎發揮了作用,於是沛縣縣令開門迎接麾下有百餘壯士的劉邦進城。論群眾勢力,劉邦此時未必勝過王陵、雍齒;但是論與沛縣高層的關係,劉邦顯然勝過一籌;同時,劉邦因與呂家結親,金錢充裕;除此之外,劉邦還找了幾個托兒製造了他“為赤帝子”、“有王氣”的輿論,因此沛縣人公推他為首,領導大家起義。劉邦率領沛縣子弟,最初也打過幾個小勝仗,但是畢竟勢單力孤,沒有力量做更遠的發展,更讓他鬱悶的是原本一直不是很服他的雍齒帶著豐邑脫離了他的組織,投奔了魏人劉邦攻打豐邑好幾次,都沒有攻下,這個時候劉邦才明白自己是何等的弱小。痛定思痛,劉邦決定找個靠山。幾經衡量,劉邦投奔了楚國名將項燕之後項梁,項梁借給劉邦五大夫將十人,士卒五千人,劉邦憑藉這部分兵力方才收復了豐邑,趕跑了雍齒。至此,劉邦的雄偉霸業正式宣告開始。又經過多年的艱難打拼,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稱帝,建立了漢朝。因為劉邦建都長安,所以歷史上稱他建立的漢朝為“西漢”又稱“前漢”或“先漢”。劉邦是西漢的第一個皇帝,歷史上稱他為“漢高祖”。由此可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劉邦的崛起,不僅依靠運氣,更取決於他自身的才能和膽識。正如他自己所說:“要論出謀劃策,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要論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要論帶兵打仗,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傑,我能用好他們,這是我能夠得到天下的重要原因。項羽有一個范增卻不能好好使用,那是他之所以失敗的緣故。”

  • 12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劉邦和劉備一樣,都是厚積薄發,都是情商高,逆商高,志向高的代表,劉邦能成為帝王,筆者總結了一下,劉邦的“三高三借”幫助他走向了成功,三高,即志向高,情商高,逆商高。三借即,善於借時,善於借勢,善於借力。筆者具體闡述分析如下:

    老有所成的劉邦

    三高:

    第一,劉邦年少時期就志向高遠,想成為戰國四公子信陵君的這樣人物,成就一番事業。

    劉邦年少時期,就胸懷大志,不喜歡從事家裡的農田工作,所以經常被他的父親劉太公訓斥,劉太公說他不如他的哥哥,是個不爭氣的兒子。但是劉邦卻一點不生氣,只是微微一笑。展現了他少年老成的一面。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其次,劉邦特別仰慕戰國四公子的信陵君的為人,想成為他的門客,成就一番基業。等到成年以後便離家西行至到大梁,但是了大梁後,聽說信陵君已經去世了,使的劉邦很沮喪,他就準備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又聽說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在到處招攬門客,於是就入到張耳門下,二人成為莫逆之交,等到魏國被秦國所滅,張耳成為了秦國的通緝犯,門客也都被遣散回家了,劉邦也只好回到家鄉沛縣。

    回到家鄉沛縣的劉邦沒有事情幹,劉太公和劉邦的二哥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便花錢給他買了個亭長的官職,就這樣,劉邦總算有了能夠安身立命之所。有一天,劉邦在送犯人的路途中,遇到了秦始皇的車駕,看到車駕的富麗堂皇,便脫口而出:“大丈夫應該像秦始皇一樣活著,這個時候的劉邦已經有了取而代之的願景。

    所以說,劉邦從年少時期就志向很大,憧憬皇帝之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取而代之。

    志存高遠的劉邦,見(上圖)。秦始皇出行的馬隊富麗堂皇,讓劉邦羨慕不及,(下圖)第二,劉邦青年時期彰顯自己的情商高,先後結交蕭何,樊噲,曹參,夏侯嬰,周勃等能人異士,為自己組建團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邦在押送一批犯人赴驪山修秦始皇陵,但是沒走多遠,囚犯都跑的差不多了,因為囚犯都知道秦國刑法的嚴酷,去了驪山幹活的沒有幾個能夠活下來,劉邦也是非常痛恨秦國的暴政,索性就將犯人全放了,自己和十來個關係的好的犯人則躲到了碭山之間避難。

    劉邦的義舉很快就在周邊傳開,沛縣的功曹蕭何也是一個義士,對於劉邦的義舉很是佩服,就主動與劉邦結交,成為了好朋友,成為劉邦好友的蕭何多次利用職權暗中保護劉邦,使的劉邦在險境之中,多次全身而退。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四·蕭相國世家第二十四》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劉邦後續透過蕭何的介紹,結識了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等能人異士,這個時候,劉邦的情商高的優點凸顯出來,在沛縣起義的問題上,劉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說服了老百姓和官吏,被大家推舉為縣令,

    所以,劉邦的義舉就是他的高情商體現,使的蕭何,夏侯嬰,等人都來支援他,加入他的隊伍,至此劉邦隊伍建設基本完成。

    劉邦運用自己的高情商結識了蕭何(上圖),又透過高情商在沛縣組建隊伍,隨後起義。(下圖)第三,劉邦壯年時期在彭城被項羽大敗,致使漢軍元氣大傷,但是劉邦經此一役,痛定思痛,在逆境中找尋出路,最終戰勝項羽,彰顯了劉邦的逆商高。

    劉邦在這個時期,已經是手握雄兵的諸侯,他與楚霸王項羽在彭城展開激戰,但是劉邦因為自己現在的兵力數倍於項羽,認為自己勝券在握,就開始驕傲起來了,導致自己用兵疏忽大意,被項羽把握住機會,夜襲漢軍,使的漢軍大亂,死傷無數,劉邦僅帶了10餘名騎兵突圍而逃。他的父親和妻子被楚軍俘獲,漢軍幾乎全軍覆滅,彭城大敗是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

    如果換做一般人,這麼大的慘敗,必定會一蹶不振,但是劉邦卻在此役後,痛定思痛,在逆境中找尋出路,振作了起來。把兵權一一下放到韓信、劉賈、彭越、英布這些大將手裡,劉邦現在深知,自己只夠能馭人,並不能帶好兵,帶兵的事情還是交給這些大將手上,劉邦的這次下放權利,效果立竿見影。項羽被打地節節敗退,最終在烏江自剄而死,至此,劉邦問鼎天下。

    項羽在彭城大敗漢軍(上圖)。劉邦下放兵權,韓信是第一個受益的大將,(上圖)

    三借:

    第一,劉邦善於藉助各方勢力來提升自己的實力和影響。

    劉邦善於借勢的事例如下:

    ——藉助呂氏的勢力和影響力來提升自己的實力:劉邦的妻子是呂公的女兒呂氏,這個呂公有點來頭,他和沛縣的縣令是好朋友,因此在沛縣有點話語權,劉邦娶了呂公的女兒,一是能夠得到呂公錢財方面的支援,二是能夠藉助呂公和縣令的關係,在沛縣謀個一官半職,提高個人的實力和影響力。

    ——藉助蕭何等人的地方勢力,來搭建自己的勢力:蕭何是文吏出身,樊噲是屠夫出身,曹參是監吏出身,夏侯嬰是車伕出身,這些人構建了一個地方社會形態,劉邦藉助這些人的勢力,一步一步的組建了自己的團體,成為了一方的割據勢力。

    因此,早先默默無聞的劉邦,分別藉助了自己老丈人呂公的勢力和朋友蕭何等人的勢力來提升自己的實力,使的自己不久以後就成為了一方的割據勢力。

    劉邦先後藉助老丈人呂公的勢力(上圖)和蕭何等人的地方勢力,得以提升了自己的實力。第二,劉邦藉助秦朝暴政,腐敗,以及陳勝,吳廣起義的時機,效仿他們“揭竿而起”。

    此時,秦始皇已死,宦官趙高專政,亂政,致使吏治腐敗,刑法苛刻,導致民心怨起。

    官逼民反的事例屢屢發生。終於在在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大爆發,陳勝,吳廣因為延期未能到達指令地點換防,可能要受到嚴重處罰,於是乎,二人鋌而走險,率領手下的的人叛變,攻擊地方政府,奪取控制權。

    而此時的劉邦還在沛縣當他的亭長,一聽到這個訊息,他也是蠢蠢欲動,他就叫來了蕭何等人合計合計。就這樣幾個人一商量完,就在沛縣起義,殺了縣令,劉邦被眾人推舉為沛公,至此,劉邦也成為了一方義軍首領。

    雖然秦朝暴政,腐敗,不得人心,但這並不是一個能夠起兵的好時機,有可能起義不成,便會身死人手,劉邦考慮到了這點,才會等到陳勝,吳廣二人的農民起義爆發,劉邦才敢揭竿起義,劉邦不想做出頭鳥,畢竟槍打出頭鳥。所以他才會藉助兩個時機後,才會有所行動,這其實就是劉邦背後的“雙保險”。

    劉邦藉助的兩個時機,第一個秦朝宦官趙高亂政,失去天下人心(上圖),第二個是陳勝吳廣起義,(下圖)第三,劉邦善於藉助人才之力,幫助自己一統天下。

    劉邦手下有三大即戰力,即大將韓信,智囊張良,後勤部長蕭何,劉邦依賴他們三個人才得以建立西漢王朝。

    ——韓信是楚國的一個窮困流浪漢,曾經做過項羽禁衛軍的低階軍官,為項羽當過衛兵,屢次向項羽進言,項羽都不採納,我們知道項羽只是一個勇敢的武將,不是一個政治家,所以他不知道怎麼藉助人才之力。而劉邦則是英雄識英雄,使的韓信為之效力,而韓信在楚漢大戰中,一直是項羽的“苦主”。

    ——張良是前韓國貴族的後裔,他在作戰用兵,計策上,治國上面,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也是一位具有乾坤治世能力的賢才。——蕭何是秦王朝縣政府的低階官員,他是劉邦的死黨,從劉邦起兵的時候,就一直在劉邦身邊,他的後勤工作也是一流的,他坐鎮京師,劉邦在前方從來不缺少糧食和兵員補充。使的楚漢相爭之時,漢軍的相持能力要強於楚軍。

    如果說,劉邦如同古希臘神話故事裡的海皇波塞冬,那麼韓信,張良,蕭何,就是他手中的三叉戟的三根戟,三根戟合在一起就是三叉戟,威力無窮。

    所以說,劉邦善於藉助人才之力,將韓信,張良,蕭何三人的能力,結合到一起,為他所用,使劉備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偉大君主。

    劉邦善於藉助韓信,張良,蕭何三人之力(上圖),使自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偉大君主(下圖)

    綜上所述:劉邦依靠“三高三借”,使自己問鼎天下,成為了一個平明出身的偉大君主。也說明了人,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只要對自己不拋棄,不放棄,不管你年齡有多大,只要你有夢想,肯努力,想要去改變,就一定會有所成就,而劉邦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 13 # 鼎列治史

    原因很簡單,因為天下諸侯都擁戴劉邦為大漢皇帝,而不擁戴其他人:

    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漢書·高帝紀》

    如上記載,劉邦能成為皇帝,理由有三:

    其一:於天下功最多;

    其二:安萬民,功盛德厚;

    其三: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

    因此正是在天下人的共同擁戴下,劉邦才有登基稱帝的可能。

    然後劉邦當然是拒絕了:

    漢王曰:“寡人聞帝者賢者有也,虛言亡實之名,非所取也。今諸侯王皆推高寡人,將何以處之哉?”《漢書·高帝紀》

    劉邦還是要謙虛一下的,畢竟稱帝這種事在之前還是很少見的。

    接著諸侯們便再次進行勸誡:

    諸侯王皆曰:“大王起於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又以闢陋之地,自漢中行威德,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實宜,願大王以幸天下。”《漢書·高帝紀》

    這番話雖然還是對劉邦功績的重複描述,但有一點是要說明的,那就是劉邦登基稱帝確實是當時最符合實際的,也就是所謂的“居帝位甚實宜”。

    聽完這番話,劉邦也就只能順應人心了:

    漢王曰:“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漢書·高帝紀》

    既然都是為人民服務(以為便於天下之民),那就勉為其難當這個皇帝吧。

    於是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漢書·高帝紀》

    最終遂在諸侯王和以太尉盧綰為首的群臣的擁戴下,劉邦於漢五年二月甲午日登基稱帝,是為漢太祖高皇帝。

    雖然以上劉邦登基前的一系列勸諫之說委實有點虛假,但有時候假的恰恰又是真的。

    劉邦功績是否最大?是的。

    劉邦登基稱帝是否最符合實際情況?是的。

    因此劉邦便稱帝了。

    至於其他人如果也想當皇帝,當然是可以的。

    比如英布,這貨在反漢的時候說的很明白,他就是要當皇帝:

    (劉邦)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史記·黥布列傳》

    想當皇帝,可以,但是能不能當上皇帝,就要看個人的實際能力和水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不讓小孩沉迷玩手機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