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文人講解

    1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裡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臺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 2 # 夜晚九點半

    茶館是三流九教會面之處。容納各種各樣的人物。一個小茶館就是一個社會。主要是批判當時社會的黑暗,透過人物描寫,表達愛國情懷,還有對現實的諷刺,從側面反映人物變遷,社會變遷。

  • 3 # 討飯大使

    這部戲在中國人藝欠演不衰,堪稱經典中的經典。這部戲以北京茶館為背量,深刻揭穿了民國時期各種人物的嘴臉社會醜惡與人間百態,透過茶館-掌櫃王利發的悲劇人生,預示著一個腐朽沒落人吃人時代的衰落,這是整個時代的悲劇,任何人都不能獨善真身,置身世外。要砸碎這個束縛華夏民族頭上的精神枷,要奮發圖強,要推翻這個不合理的舊傳統舊制度,同時,在呼喚企盼一個冉冉升起的新時代的誕生!

  • 4 # 宇潛龍

    《茶館》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的中國社會風雲變化。透過聚焦“裕泰茶館”,揭示出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還有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老舍《茶館》對於外部的侵入是恐懼的。這是老舍在他的那個年代的心理恐懼不無關係。那個時代,中國被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封鎖,在“自力更生”的號召下,中國人在尋求著最高程度的悲情,來調動民族熱情。而外部世界,不管事實上是不是一種威脅,必須被宣傳成為一種威脅。為什麼老舍展示給我們源源不斷的外部恐懼,和對於永恆變動的強烈厭惡感?這是《茶館》的故事納入到了中國近代的反殖民反帝制的主流歷史敘事。這種主流歷史敘事充滿了外部殖民的威脅和變動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深的苦難。

    《茶館》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大,除茶館老闆之外,有吃皇糧的旗人、辦實業的資本家、清官裡的太監、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眾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作品透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

    第一幕,發生在1898年秋。茶客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

    第二幕,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軍閥割據,時時發動內戰。北京城內的大茶館都已關了門。“裕泰茶館”的後半部改成了公寓,“爛肉面”等已成為過去時,財神龕撤掉了,貼上了外國香菸公司的時尚廣告畫。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

    第三幕,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的時候”。“裕泰”茶館的樣子更加破敗了,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人不敷出的地步。作品結尾,茶館掌櫃王利發上吊自殺。而二十幾年後,創作《茶館》的作者老舍,因“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盡。

    老舍展示了一個“一代不如一代”的世界,這種進化論的世界,在魯迅的《吶喊》中已經成了一個喜劇。《風波》中的老太太在固執地衡量著每一代生下來的孩子的重量,一代比一代輕。魯迅已經開始懷疑進化論了。但是老舍在《茶館》中,卻成熟地運用了這種進化論觀念,用來批判舊社會作為一個日益衰敗世界的不合理性,一代不如一代。前清的那些紈絝子弟,特務掮客,老舍是熟悉的,不管人再怎麼壞,還是有禮儀和原則可言的,他們在儘量維護著他們之間的那點禮儀和規矩。接著,老舍展示出來的世界越來越陌生,那點人物,一個比一個荒唐可笑。到了《茶館》第三幕,民國的小一輩比起前一輩來,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了,只在前兩幕的人物前面,加上個小字。人物更加荒唐和行屍走肉起來。

    三點感悟

    一是如今生活得來不容易。故事雖然講述的是光緒年譚嗣同維新變法背景下,一個茶館人物故事,卻經歷了歲月的變遷,那是好幾代人的代代傳遞。目前的和平生活,正是源於那個時代的維新變法和成千上萬的愛國愛民、救苦救難的勇士們,他們不斷書寫著傳奇,拯救落後的中國、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改頭換面,國門被炮聲開啟後的覺醒,兵荒馬亂是改革、突破的助推力量。

    二是性格決定命運。救國救難的二爺,用實業救中國,卻胳膊繞不過大腿,被強拆;四爺一聲正氣,儘管牢獄之災,但是依舊站起來重新做人,小本生意也餓不死人;王掌櫃,也就是茶館老闆,看人間變換,不斷適應時代變換和各種身份的拍馬應酬,都各自有各自的安排。可以說,性格決定了行為方式。

    三是要好好品讀經典。不論是經典的書籍還是影視作品,都值得好好反思,都說藝術高於生活,有時候真的是生活的反饋,老舍筆下的人物忽然活靈活現了,這也一定程度,讓你加深了對歷史文化的解讀。裕泰茶館的名字“裕泰”一定程度上,也許寄託著對富裕的國家、國泰民安的祈求和盼望吧,究竟原因,這個答案也許要重新找尋。

  • 5 # 阿敏說書

    我突然想起成都的一句俗語:成都是個大茶館,茶館是個小成都。

    我認為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北京“裕泰茶館”就是個大社會。透過茶館裡的人和發生的事,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狀態,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普羅大眾的生存環境。

     

    茶館魚龍混雜,除茶館老闆之外,有吃皇糧的旗人、實業資本家、清宮太監、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作者以非常精湛的筆法和巧妙的藝術呈現,展現了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後三個歷史階段的社會風貌。

     

     同時“裕泰茶館”的生意慘淡,老闆王利發為了茶館經營可是使盡渾身解數,想盡辦法。雖然他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始終還是走向衰敗的結局,這也是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走向。

     

  • 6 # 無限思想者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皮條的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皮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著“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為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 7 # 策世品牌略機構lydia

    《茶館》非常值得去深刻思考的作品。

    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的中國社會風雲變化,揭示出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還有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老舍先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會文化變遷,折射社會政治變遷,透過一個時代的文化來反映這個時代的政治。藉助劇中三個關鍵人物——王利發、秦仲義和常四爺來完成的,來刻畫社會精神危機。

    王利發。這是一個貫穿全劇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館的掌櫃,在第一幕裡,他正值年富力強,剛從父親手裡繼承了經營茶館的生意,也繼承了父親的處世哲學——“我按著我父親遺留下來的老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一個活靈活現的精明能幹而又世故圓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經躍然展現在我們眼前。

    常四爺。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八旗將士的多數人堅守的愛國情操。由於他懷有一顆愛國的心,他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待這個腐敗的世道,自然是越看越痛心,而由於他的性格使然,他也不得不一一脫口而出。之後他又對劉麻子說:“劉爺,您可真有個狠勁兒,給拉攏這路事!”這是對劉麻子這類社會渣子的憤恨和不齒。他的那種骨氣,那種敢作敢為,以及那種耿直的性格,使人物形象趨近豐滿。我們由此看到,常四爺是一個清醒的愛國人士,他不盲目,不自負,他是一個普通的旗人,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一個正直的敢於說真話辦實事的老百姓,是一個充滿同情心的人。

    秦仲義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建立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立志變革中國現實,可是,他的人生也沒能逃脫世道的鉗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給他留下一丁點兒施展的空間。他也有愛國之心,並固執而驕傲地認為自己能夠救國救民,但是他自視高人一頭,跟大眾無法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裡單挑獨鬥了一輩子,終於慘敗下來,也是必然的。

    這部文學作品可以說是對時代的總結從這種宏大敘事中能感受到老舍先生的將自身生活經歷與所處的環境緊密聯合起來,用自己的理解與感悟詮釋這個年代的複雜悲涼,他的才思湧動,筆力雄厚可以被我們深深地所感知。 

  • 8 # 我欲隨波不逐流

    老舍先生寫的茶館,雖然描寫的是個小茶館,反映的卻是大社會。社會上不分身份、地位、行業的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是個最能反映社會狀況的地方;能顯示出芸芸眾生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也濃縮了各種社會生活焦點,交織著紛紜複雜的多種矛盾。

    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政治,都來源於社會的上層建築,社會的政治形態作用於它的文化,再形成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暗含著的種種政治資訊的文化再傳遞給人們。人的精神狀態就是時代文化的一部分。茶館對舊社會民眾精神狀態刻畫,反映的就是當時時代的文化和政治狀態。

    作品重點反映當時社會醜惡、墮落、世風敗壞,江河日下。也深深懷念不為時代所容的優秀文化和苦苦掙扎最後落敗的善良的人們。也歌頌了善良、質樸、奮發、隱忍、剛強、正直等中國人傳統美德。

    作為老舍先生的偉大作品,要品味的東西非常多,希望你直接去品味,我就只大略說下。

  • 9 # 老邱說事

    《茶館》這部作品,透過茶館佈局和陳列,由古樸到新式再到簡陋的變化,向讀者昭示了茶館在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

    揭示了當時的軍閥專制。透過一個個人物的出現,逐步展開,分別由一些故事組合而成。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小故事,它們之間彼此都是獨立存在的,逐步滲透出當時的政治。看似不談國事,實則就是在揭露軍閥專制下人們的苦難,百姓沒有發言權,聽之任之,進一步闡釋了國民黨政府的殘酷無情。

    揭發了帝國主義的可恥。透過形象逼真的語言表達,對當時的環境和人們的愚昧進行了描述,看似在說普通百姓,實則是在諷刺帝國主義對中國武力侵略,更暴露出精神上身體上的摧殘。

    揭開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無知。老舍透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對時代性,地方特色等進行了人物形象的逼真描述,映襯出當時的特色,少年得志、救國心切的秦二爺,無法與大家融入其中,盲目樂觀變得無能為力,又痛苦不堪滿腹委屈,最後以悲劇的結局揭開了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命運。

  • 10 # 巴喀布

    透過事物看本質,透過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館》,可以反射出一個朝代即將更迭,這時的人情世故,萬物蒼生,當然也包含身臨其中的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原名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作為80後,最早聽說老舍先生,是上初中時的一篇文章《濟南的冬天》。後來才看到的《茶館》,在哪個看似平靜實則波濤暗湧的年代,人人自危。王利發是茶館裡的一號人物,始終貫穿全劇,作為裕泰茶館的老闆,骨子裡透出了他父親還是清王朝奴才的處世之道,劇中王利發說到“我按著我父親遺留下來的老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這裡的“請安”是清王朝滿族人的問安方式,但凡是商人,無事不利,無利不商,每個時代的商人都是順應相應時代的經營方式,王利發也不例外,清王朝岌岌可危,大廈將傾,可是還在其統治之下,事事要面面俱到,委曲求全,善於和各色人等統籌兼顧。常四爺是個悲情人物,熱愛國家,嫉惡如仇,正義直言,但思想觀念落後,禍從口出鋃鐺入獄,出獄後加入義和團進行反帝鬥爭,再後來落得挎小籃子賣花生米。松二爺鼠目寸光,生活墮落,遊手好閒。劉麻子李鐵嘴街頭橫痞,坑蒙拐騙。崔久峰對國家、民族、自己的未來悲觀絕望。唐鐵嘴相面為生,吸鴉片。李三裕泰的跑堂的。勤懇,心眼好。二德子善撲營當差。馬五爺吃洋教的小惡霸。劉麻子說媒拉縴,心狠意毒。康六京郊貧農。黃胖子流氓 頭子。秦仲義王掌櫃的房東。在第一幕裡二十多歲。闊少,後來成了維新的資本家。鄉婦窮得出賣小女兒。小一妞 鄉婦的女兒。龐太監發財之後,想娶老婆。小牛兒龐太監的書童。宋恩子老式特務。吳祥子宋恩子的同事。康順子康六的女兒。被賣給龐太監為妻。王淑芬王利發掌櫃的妻。比丈夫更公平正直些。巡警男,二十多歲。報童十六歲。康大力龐太監買來的義子,後與康順子相依為命。老林逃兵。老陳逃兵老林的把弟。軍官三十歲。王大拴王掌櫃的長子。為人正直。周秀花大拴的妻。王小花大拴的女兒。丁寶女招待,有膽有識。小劉麻子劉麻子之子,繼承父業而發展之。取電燈費的四十多歲。

    小唐鐵嘴唐鐵嘴之子,繼承父業,有作天師的願望。明師傅包辦酒席的廚師傅。鄒福遠說評書的名手。

    衛福喜鄒的師弟,先說評書,後改唱京戲。方六,打小鼓的,奸詐。車噹噹,買賣現洋為生。龐四奶奶,醜惡,要作皇后。龐太監的四侄媳婦。春梅,龐四奶奶的丫環。老舍先生從以上人物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可以勾勒出整個社會是空虛寂寞, 茶館恰好成為了所有社會各個階層會面之處。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從開始各類人物先後登場,他們的生活起居,社會交際,黑暗腐敗爾虞我詐的現實社會,最後每個人期待美好生活的來臨。

  • 11 # 汪斌

    老舍的作品《茶館》是在一個小小的環境裡的大大社會的縮寫,在這裡,聚集著社會上各種身份地位的人,秦仲義擁有房產,趾高氣昂的說要加租和收回房子,鄉婦無奈到二兩銀子賣女,松二爺常四爺高談闊論溜溜鳥,八十二的老人沒人管賣小東西為生。二德子仗勢欺人,碰到馬五爺乖的如孫子,劉麻子做中間人賺取高額差價。

    而茶館中也只有秦仲義有這個能力與眼界,意氣勃發的說開工廠抵制外貨救國家。

    唐鐵嘴自身境遇可憐,也沒忘抽大煙和白麵,迴圈往復,這一輩子也就這麼過去了。

    因為一句大清要完而被抓去坐了一年牢的常四爺,仗義執言,再到茶館依舊是那個熱心腸的漢子,只是“像我這樣的人算是坐不起這樣的茶館嘍”,兵荒馬亂之際還記得茶館即將重新開張,還會到處抓人買東西特意送到茶館來。王掌櫃順應時事不管對茶館進行改良,圓滑於各種人之間,誰說這世道不艱難呢。手裡有槍的就來榨銀子,有銀子什麼都好解決,劉麻子就因為銀子被指認為逃兵,康順子因為銀子被賣,龐太監死後依舊沒有銀子立不住身。小劉麻子投靠沈處長一句話便把老裕泰從老掌櫃手裡奪走,連一兩天交情的小丁寶都為老掌櫃的說情。

    自食其力,憑良心幹了一輩子的三個老人在茶館裡最後相聚的時候,感嘆那些仗勢欺人的人反而過得順風順水。他們卻被壓迫的一無所有

    幸好我們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想。隨後立刻否定了自己,和平是教科書上寫的,人人平等也只是在上課的時候教的。誠然,老師教的東西大部分在社會上是用不上的。老師教我們很多理論的、美好的東西,可是在有些事實面前一無是處。看到王掌櫃的巧嘴依舊過不好生活,常四爺的直爽正義也老無所依自己撿撿紙錢留給自己。秦仲義一輩子想要實業救國也逃不過各個當權者的擺弄。是,他們幹自己無愧於心的事情,這本身在他們看來就比自己的榮華富貴來的重要,可是,為什麼,他們所堅持的正義、所秉持的良心,就不能給他們物質了呢。不怕堅守帶來的嘲弄,就怕堅守只能被逼到上吊。

    同時他們的純粹太過純粹,純粹到世上不盡有。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齣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裡,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裡,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訊息麼?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 ——老舍

    在中國話劇發展史上,《茶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茶館》講述的故事地點高度集中——裕泰茶館,時間跨度很大,以維新變法失敗後、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期三個時代為背景,描摹了社會上的三教九流,匯聚了各色人物,可以將裕泰茶館看做三個時代的縮影。老舍先生最精妙的地方也正在於此。

    《茶館》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刻主題的挖掘,又有獨特的人物佈局方式,還有臺詞的成功。

    1

    “埋葬三個時代”的深刻主題

    《茶館》的創作時間是1956年。誠然,老舍先生所選取的裕泰茶館看似只是老北京若干茶館中的一個,“在幾十年前,每城都起碼有一處”,足見茶館的普遍性。然而,裕泰茶館又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歇腳兒的、喝茶的、商議事情的、相面的、做買賣的人都混跡於此,所以作者說“這真是個重要的地方,簡直可以看做文化交流的所在”。老舍先生抓住茶館這一獨特的文化特徵加以創作,遂有了這樣一部深刻的話劇。

    要想正確解讀一部話劇,自然要對整部劇的主題有一個較為深刻的認識。《茶館》這樣一部三幕話劇,每一幕都切換了時代背景,高度濃縮且集中。

    如第一幕:時間為“1898年初秋,康梁等的維新運動失敗”;第二幕:“與前幕相隔十餘年,現在是袁世凱死後,帝國主義指使中國軍閥進行割據,時時發動內戰的時候”;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的時候”。三幕劇在一開頭便標明瞭該幕劇發生的具體時間,使讀者對這一幕劇發生的歷史背景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三個不同的時代,變革運動、軍閥混戰、內戰動亂,一樣的蕭索,一樣的悲涼,不同的時代下蘊涵著相同的民生疾苦。國之將亡,民不聊生。

    然而,老舍先生僅僅是要表達這樣一個簡單的主題嗎?顯然不是。《茶館》之所以成為經典,主題不可能這麼淺顯。作者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戰爭動亂下民不聊生的眾生相,還有他深刻的用意。

    作者選擇上文所列舉的三個時代有其創作動因,這三個時代不僅使人生活艱難,而且令人看不到希望。每個人都是謹小慎微地活著,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會在何時終結,這比貧窮更令人惴惴不安。然而,面對裕泰茶館中的茶客,作者在同情他們之餘又覺得憤慨,因為是他們“埋葬”了時代,他們在成為時代殉葬品的同時,也親手斷送了未來。

    何為“埋葬”呢?古人有云“哀莫大於心死”,在裕泰茶館中出現的茶客似乎都是冷漠的。將他人的生命視如草芥,將金錢利益視為第一位,誰給“好處”就追隨誰,全然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彰顯了人的奴性。在第一幕中,宋恩子、吳祥子二人捉拿常四爺時,茶客甲問道:“譚嗣同是誰?”茶客乙:“好像聽說過!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麼會問斬呀!”茶客丁:“姓譚的,還有那個康有為,不是說叫騎兵不關錢糧,去自謀生計嗎?心眼多毒!”……通過幾位茶客看似不經意的對話,實則概括了那一時代廣大民眾的心聲。普通老百姓對於戊戌變法中犧牲的諸位仁人志士只聞其名,甚至未聞其名,對於為變革社會拋頭顱灑熱血的鬥士毫不領情,甚至加以汙衊,這才是作者想要揭露的社會病態。

    第二幕中,常四爺跟宋恩子、吳祥子有這樣的對話,常四爺:“您二位怎麼樣?”吳祥子:“瞎混唄!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效力,現而今,宋恩子,該怎麼說啦?”宋恩子:“誰給飯吃,咱們給誰效力!”當所有民眾都視金錢為第一位時,這個時代一定是冷酷的,毫無人情的。

    第三幕中,常四爺:“盼哪,盼哪,只盼誰都講理,誰也不欺侮誰!……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秦仲義:“讓咱們祭奠祭奠自己,把紙錢撒起來,算咱們三個老頭子的吧!”這是全劇將要完結時兩個愛國者悲涼的結束語,也可以看做是這個時代的最終之路。沒有正義,沒有道義,沒有真理,只有無盡的欺凌,堅持正義的人最後的結局淒涼至極,而那些奸猾之人卻逍遙度日,這樣的時代是沒有前景可言的。

    老舍先生在凸顯主題時巧妙的地方在於透過主要人物之口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或悲痛、或激憤,從主要人物漫不經心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也可以從中讀出“埋葬三個時代”的淒涼主題。

    2

    “人像展覽式”結構佈局

    每一部成功的話劇都離不開劇中人物的鮮活塑造,《茶館》也不例外。《茶館》中有近70個人物出場,第一幕就出現了20多個,給人以應接不暇的緊湊感。這些人物性格鮮明,個性突出,既有心地善良的店掌櫃、店小二,也有油嘴滑舌的相面先生,還有人販子等,各種身份的人穿插在劇中,更好地反映了時代的特徵。雖然《茶館》塑造的人物眾多,然而,針對這一點,老舍先生有其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對待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創作方式。

    主要人物採取自壯到老的方式貫穿全劇。裕泰茶館的掌櫃王利發是全劇的主要人物,他在三幕劇中貫穿始終,為讀者展示了三個時代背景下普通老百姓的心路歷程。他熟諳世故,不得罪主顧,逢人便說客氣話,凡事懂得退讓,懂得經營買賣之道。然而,就是這種逆來順受的性格導致他最終難逃茶館被侵吞的厄運。常四爺秦仲義也是貫穿三幕的主要人物,一個是痛恨洋人的愛國者,一個是堅信實業救國的企業家,第一幕中的常四爺和秦仲義生活得還算自在,遛鳥喝茶,投資辦廠,第三幕中的常四爺靠賣菜為生,而秦仲義興辦的工廠也被充公,二人潦倒不堪,最終撒紙錢祭奠自己,可謂悲涼到了極致。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小劉麻子繼承父業,併吞並裕泰茶館,成立“托拉斯”作為沈處長的情報站,小唐鐵嘴則成為“天師”,小二德子成為僱傭打手,小宋恩子和小吳祥子成為憲兵隊一員,鎮壓各種活動。次要人物大多是茶館中的反面人物,奸詐、油滑、兇狠,不管是父輩還是後輩都沒有改變自身的習性,欺凌弱小,恃強凌弱,見風使舵。

    一般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如第一幕中出現的村婦、小妞,眾茶客;第二幕中的崔九峰、報童;第三幕中的龐四奶奶等,他們在每幕劇中像是走過場一樣,卻缺一不可,對整部劇的發展意義重大,使得整部劇更加緊湊、完整。

    《茶館》採用“人像式展覽”的佈局結構,主次人物突出,更加有利於人物矛盾的突出,對於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畫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的構思,使得人物設定秩序井然,又區別於主要人物,主次有別。

    3

    精妙獨到的語言藝術

    老舍先生最為人稱道的地方要數他的語言功力,從《茶館》中就可窺見一斑。《茶館》取得如此大的藝術成就與老舍先生深厚的語言功底分不開。各種人物臺詞的巧妙安排,既恰如其分地體現了不同人的身份,又表達了作者對其的褒貶、愛惡,所謂“大俗即大雅”,《茶館》真可謂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劇目,是老舍在語言藝術殿堂取得最高成就的例證。

    作為一個地道的北京人,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多次使用兒化音,可謂京韻十足。如第一幕中,常四爺說劉麻子“一個人身上得有多少洋玩意兒呀”,表現了對崇洋的劉麻子的鄙夷;第二幕中,王掌櫃抱怨茶館生意不好做,“我要是會幹別的,可是還開茶館,我是孫子”,“孫子”一詞作為北京方言,既是自嘲,更是對於社會的咒罵;第三幕中,小劉麻子和王掌櫃的對話:“你看,小丁寶,我不亂吹吧?綁出去,就在馬路中間,磕喳一刀!是吧,老掌櫃?”“聽得真真的!”“磕喳”“真真的”都是北京方言,讀來有一種親切感,口語化色彩十分明顯。

    幽默詼諧是老舍先生行文的另一藝術特色,正是因為種種幽默包袱的運用,使得諷刺意味更加明顯,作者的愛恨隨之表露。如第二幕中唐鐵嘴向王掌櫃求租公寓,王利發說:“唐先生,你那點兒嗜好,在我這兒恐怕……”唐鐵嘴:“我已經不吃大煙了!”王利發:“真的?你可真要發財了!”正在王掌櫃替唐鐵嘴高興時,唐鐵嘴的回答讓他猝不及防,唐鐵嘴說:“我改抽白麵啦!”唐鐵嘴的回答讓人忍俊不禁,前一秒鐘王掌櫃還在思考唐鐵嘴戒掉惡習,改邪歸正,後一秒鐘唐鐵嘴給了眾人一個180度的大轉彎,讓讀者在笑過之後又會覺得心酸,這種具有深意的幽默給人帶來的是更深刻的思考。

    話外之音也是《茶館》中的藝術特色。如第一幕中結尾處寫到茶客甲與乙下象棋,那句“將!你完啦!”,這句臺詞具有深意,與“大清國要完啦”呼應,暗示這個時代即將終結的命運;第二幕與第三幕分別以劉麻子被冤枉為逃兵以及沈處長認同小劉麻子的話結尾,此處留白,為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莫談國事”紙條的重複出現,渲染了恐怖、悲涼的氛圍,也暗示了連國事都不能談論的時代人物的悲慘命運。

    從1898年維新變法到1945年抗戰勝利,中間大概近50年。50年發生了多少故事,數不盡的心酸。老舍先生《茶館》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它寫盡了封閉的、妥協的、灰色市民的形形色色,點到了我們民族根性中最頑劣的一面,更在於他點明我們去深思在日新月異的社會如何自處,以及珍惜現在美好,謹記過去苦難。

  • 12 # 當代中國文藝

    《茶館》以老北京的一家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社會風貌和各階層人物的變遷變化。全劇以生動精到的結構場景,揭示了舊中國的黑暗腐敗,形象的說明了舊中國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歷史必然性。

  • 13 # 謀略秘籍

    《茶館》結構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變遷。

    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於這家大茶館,全劇展示出來的是一幅幅氣勢龐大的歷史畫卷,形象地說明了舊中國的必然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必然性。

    《茶館》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裡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劇本》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答覆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的文章,說明了《茶館》是怎麼寫的:“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齣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裡,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

    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裡,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訊息麼?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

    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師等職;1923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講師,此間創作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長篇小說。

    1930年回國,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並寫出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和短篇小說《月牙兒》等。

    新中國成立後應召回國,創作了《龍鬚溝》、《茶館》等23部話劇和長篇小說《正紅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盡。

  • 14 # 陳沐椿風水命理

    幾乎所有人都說茶館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裡。由一個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越,許多人物都被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分別展示了清末、民初、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結束前這三個年代的舊中國生活。

    曹禺先生曾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因這劇本構思縱橫開闊,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有細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獨創。茶館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可是劇中只通過一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並沒有正面敘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麼活著和怎麼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館的成功在於語言的成功和他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語言: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臺詞到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劇也就成功了。被譽為“語言大師”的老舍的的確確將語言功力發揮到及至。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設計的非常生動傳神、賦予個性,同時有簡潔凝練,意味深長。戲劇結構:全劇人物多,時間跨越大,沒有中心故事,老舍採用了四種手法結構該劇:其一是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主要人物有了連貫與交代,故事雖鬆散卻不至於說來說去,離題太遠,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個人物都扮演他們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其四是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絕無贅筆。

    從考察老舍個體生命的歷史的角度看,茶館是一個生活閱歷與個體經驗豐富的作家在新的歷史情景中回望過去。半個多世紀的舊中國而寫下的一部沉思之作,他沉澱著歷史的教訓,揭示了歷史前行的趨勢。

    茶館用的是一種典型的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他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茶館從題材到文化內涵又回到了老舍所輕車熟路的老北京故事,是一部有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風情大戲,這是老舍先生最擅長的。話劇茶館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我國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就是一個典型的遵守“三一律的作品,而老舍先生的茶館卻打破了這規範。但這兩個劇作同樣取得了成功。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輓歌,不過現在我還不知其緣,待我細讀。

  • 15 # 人生百態ING

    我對這部老舍的作品有過一次全班的分享,向全班同學分享我的感受。

    《茶館》一劇揭露了尖銳的社會矛盾,但它並不是只停留在揭露批判的階段,而是將光明的未來預示給大家,讓讀者遊弋在字裡行間的同時,就能體會到作者所賦予的光明的訊息,能夠感受到強烈的時代感和使命感。

    1、給人以希望

    縱觀《茶館》一劇,似乎描寫的只是苦難的生活,不幸的遭遇,悽慘的命運,但是如果你用心去觀察,去體會,你就會發現,雖然是層層黑暗籠罩了舊社會,但作者總是不會忘記給讀者一盞明燈,指引你去尋找希望,去發現光明。

    如劇中常四爺這個“又倔又硬”的人物,從大清國的監牢裡出來之後就“當了義和團,跟洋人打了幾仗!”並且說:“什麼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從而明確的表明了自己強烈的愛國立場;接著,反帝反封建的學生運動的興起,更是表明了中國人民開始覺醒,中華民族有了希望;隨著劇情的發展,康大力在北京西山八路軍的游擊區參加了革命,更是為全國人民指出了一條明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革命。不單單是他們,從一些原本柔順人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希望在閃爍,如康順子這個在黑暗中度過了大半生的婦女也從康大力這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身上,第一次看到了力量和希望,終於從內心中說出了這樣的話:“我本來什麼也沒有,一見著他呀,好象忽然間我什麼都有啦!我走,跟著他走。”小丁寶這個淪落風塵的女子,卻還為王利發而通風報信,如此種種,劇中還有多處描寫,從這點點滴滴的情節之中。我們不難看出是希望在跳躍,是光明在招手。

    2、立足今天,回顧過去

    劇作家是立足於今天來觀察過去和歷史生活的,決不是單純為了暴露舊社會的黑暗。這裡寄託新舊社會的強烈對比,在叫人認識和憎恨舊社會的腐敗和黑暗的同時,自然引起人們去思考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在舊中國發生的必然性,激起了人們對新中國、新社會的嚮往與熱愛。

    老舍在描繪茶館這個環境中的種種社會現象時,給人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那個社會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它已經爛透了,已經到了被徹底埋葬的時候了。連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這樣的人都對這個社會發出了詛咒和抗議,那廣大的勞苦大眾埋在心中隨時可能爆發的反抗怒火,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全劇結尾,這三個人物撒紙錢“祭奠自己”,既是對他們各自的淒涼悲慘身世的感嘆,也是象徵性的為舊社會送終。可見《茶館》一劇積極的指引億萬人民向著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前進,激起人們強烈的愛國熱情,它所描繪的黑暗腐朽的社會圖景的背後,好象時時有一句點明主題的潛臺詞。

  • 16 # 文子心語

    老舍曾經說過:“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用來形容《茶館》,非常貼切。

    寫於1957年的三幕話劇《茶館》無疑是老舍在當代的傑作。

    一個小小茶館,濃縮了一個社會,包涵了各色人等。

    茶館,是社會的一角,也是舊社會的一個縮影。

    進入茶館的人多而雜,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為著各自的目的和需要到茶館裡來活動。小財主們吃飽了飯,無所事事,整天泡在茶館裡混日子,他們提籠架鳥、下棋聊天,逗蛐蛐玩蟈蟈,或帶點小玩意兒來炫耀自己的財勢。

    那些背後有些靠山的惡霸、漢奸,以及他們豢養的流氓、走狗、打手們,在茶館裡尋洩鬧事、敲詐勒索。也有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下層百姓,進出於茶館為了活命而奔走,有代寫書信的、有相面算卦的、有賣耳勺的,有挨街挨桌乞討、賣兒賣女的……

    裕泰茶館掌櫃王利發,父親早亡,20多歲就獨立經營。他精明能幹,有點自私,但心眼不壞,為了維持一家生活,一輩子小心謹慎,到處請安、作揖、說好話,誰也不敢得罪。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茶館每況愈下,無論他怎樣努力掙扎,也無法擺脫越來越窮的困境,直至家破人亡,他被逼上吊了。

    茶館的房主,民族資本家錢二爺,在戊戌政變失敗後,仍堅持要走維新的路,他把自己的房地產全部賣掉,籌集資金開工廠,搞實業救國;奔波了40多年,最後以失敗告終。

    有愛國心有正義感的常四爺說了句“大清國要完”,被在茶館裡專門監視茶客言行的特務押到衙門,吃了一年多官司,把家業耗光當盡,最後不得不靠賣花生豆為生。

    劇終是一個寓意深刻的場面:三位老人:當了一輩子順民的老掌櫃、破產的民族資本家秦二爺和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常四爺,在茶館裡最後一次會面了,他們互相傾訴著人世的滄桑,一邊自我嘲諷,激怒的咒罵;一邊撒起紙錢,為自己祭奠。

    一個茶館,三個主要人物,折射了19世紀末期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

    a、茶館兒首先是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

    透過北京的一個大茶館——裕泰茶館,在這三個不同時代發生的形形色色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作者以冷峻、雄勁的現實主義筆觸,以冷諷熱嘲的嚴肅態度,無情揭露舊的社會,揭示出三個舊時代無可挽回的歷史命運。

    b、三幕話劇容納了70多個栩栩如生的各類人物,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三個時代、三種類型的典型人物:

    ①,出精明能幹又“見誰都請安、作揖“的王掌櫃,

    ②、性格耿直,“一輩子不服軟”的奇人常四爺,

    身份不同,個性鮮明。

    可到頭來,最終都是走投無路,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沒有做過缺德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不叫我活著呢?”

    這一聲聲吶喊,一聲聲困惑,無不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那種民眾叫冤無門、走投無路的悲涼情緒和悽慘命運。

    c、老舍的《茶館》採用了新的戲劇結構方式。

    《茶館》沒有采用當時話劇常見的“中心情節和貫穿全劇衝突”的結構形式。而是採用了“圖卷戲”或“三組風俗畫”的創新形式:沒有一條貫穿全劇的劇中情節,而是用三幕戲反映了三個時代。這一切都顯示出作者老舍對舊中國社會的深刻認識和出色的藝術表現能力

    d、茶館比任何一部戲都更充分的體現了老舍的幽默藝術風格,他的語言精煉,富有濃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 17 # 麥克的燈

    先來介紹一下這部話劇的誕生和演出過程。

    1957年,老舍寫了一部四幕六場話劇《秦氏三兄弟》,主要描寫三個兄弟在新中國成立前四個歷史時期的親身經歷。

    創作完成後,按照慣例,老舍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前廳,把劇本朗誦給院長曹禺、導演焦菊隱和演員們聽。

    曹禺聽過劇本第一幕,驚喜地說:“我的心怦怦然,幾乎跳出來。我處在一種狂喜之中,這正是我一旦讀到好作品的心情。這一幕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

    他還反覆強調,它“夠古典水平”,非常好。然而,跟第一幕比,後面三幕就顯得沒那麼厲害,需要重新修改。

    總導演焦菊隱建議,將這個劇本改成三幕話劇,所有事件都在茶館裡進行,透過茶館,反映幾十年中國社會變遷,劇名建議直接修改成《茶館》。焦菊隱的修改方案給老舍帶來新的創作衝動,他很快修改完成,交給劇院排演。

    1958年,《茶館》在北京人藝首演,場場爆滿,火得一塌糊塗。隨之而來的是褒貶不一的爭論,爭論得越來越兇。

    而反方意見則是:這個劇本不好理解,調子灰暗不和諧,作者明明是在說一代不如一代,是棵大毒草。過了一陣,《茶館》徹底銷聲匿跡了。

    1979年,老舍先生八十誕辰,北京人藝啟用原班人馬重排《茶館》,聽到這個訊息的人們奔走相告,半夜起來排大隊買票,要求拍成電影公映。這一次,《茶館》口碑全面反轉。1980年9月25日,《茶館》訪歐演出,在德國、法國、瑞士上演中國話劇,這也是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成為中國話劇的一張名片。

    《茶館》的故事與意義

    老舍說,他之所以創作《茶館》,是因為他只認識這些小人物,“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裡,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目,暗示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股力量在五十年間的變化,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

    從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到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的五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本土文化被迅速更迭。

    從劇本第一幕到第三幕,茶館裡的小人物們生活每況愈下,茶館裡獨屬於老北京的那份文化氣息也日漸凋零。從最開始劉麻子手中的鼻菸壺、懷錶和身上的洋布,到後來出現在茶館裡的留聲機、電燈、香菸廣告,再到老楊倒賣的時髦美國貨,西方風俗物事越來越多地入侵老北京人的生活,而評書、京劇、字畫等本土本地的老北京玩意兒,卻越來越不受待見。

    《茶館》中沒有貫穿始終的矛盾衝突,而是以人帶事,以人物切入不同時代的橫斷面,塑造了王利發這一中心人物,透過他的悲劇命運和他經營的“裕泰茶館”的時代變遷為線索,在時代的劇變中,展示小人物之間的複雜衝突和悲劇命運。

    老舍透過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這三個質樸善良又正直的人物,生動映襯和刻畫出一幅幅扭曲悖謬的時代圖景。

    《茶館》的誕生,意味著中國話劇完全脫離了對國外話劇的模仿,形成了屬於自己獨特民族風格的戲劇樣式,也奠定了老舍在中國話劇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時至今日,我個人認為,並沒有第二齣中國話劇,能超過《茶館》的藝術高度。

    從文學意義上說,它以王利發的悲劇命運象徵時代的風雲變幻與最終沒落,表達了在畸形的社會形態中,個人的努力和奮鬥沒有出路的深層含義。

    從現實意義上說,後世的文學戲劇創作也從《茶館》的創作手法和深層意義中受到澤被與滋養。舉一個符合今天這日子口的例子,當年《霸王別姬》的編劇蘆葦,為了能抓到老北京的神韻,特地借來《茶館》的錄影反覆揣摩學習,這才將香港人李碧華短短的原著故事,幻化成一部流傳於世的經典佳作。

  • 18 # 紅塵過客甲

    對於老舍,這個滿族作家,其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僅次於魯迅的作家,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特別是他的《茶館》,更是劃時代的優秀作品。這部作品,到今天依然意義非凡。

    你今天再上茶館喝茶,仔細觀察,老舍作品中的人物,仍然能找到。特別是其中主要人物常四爺的一句臺詞,我愛咱們的國,可誰愛咱呀?這句話,猶如驚雷,一直迴盪耳邊。其作品的思想性及藝術性,達到一個至高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家》的知否小姐做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