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打卡小新聞
“項羽在推翻秦朝統治後,策略錯誤,企圖恢復封建貴族統治,違背歷史發展趨勢;性格殘暴無比,多次屠城失去了民心;不會任用謀士良將,常呈匹夫之勇;滅秦後沒有建立穩固的後方,在戰略上處於被動地位。”
-
3 # 朝陽於我
是關羽自己造成的,關羽由於早期那種無往不利的武力縱橫天下,導致晚年的驕傲自大,,聽不進下屬的意見,自以為是,最終導致兵敗身亡。
-
4 # 大李冠軍侯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在高祖建立漢朝的過程中,他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應該就是楚霸王項羽,古人曾說,項羽的神勇,千百年來再沒有第二個人可比。在滅秦的征途中項羽靠著自己能征善戰的本領和無人能敵威猛,使得秦軍連連戰敗,最終平定咸陽。然而項羽最終兵敗垓下小編分析原因如下:
1、項羽目光短淺,可能和讀書少有原因,他的軍事才能優於政治謀略,雖然當時已經統一天下,卻並沒有稱王的野心,只願回到家鄉做一個西楚霸王,而打下來的土地,他都封賞給了一路追隨著他的下屬和各方諸侯,經過連年戰爭,天下本就已經四分五裂,百姓流離失所,項羽卻沒有認識到當時的情況,只是目光短淺的盤踞在一方。
2、項羽性格有缺陷,剛愎自用且優柔寡斷。因不願意相信身旁亞父范增的勸誡誅殺劉邦,而是將劉邦打發到遙遠的漢中地帶將那裡畫地為牢,將劉邦困拘一地不得東出。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劉邦早已有了一統天下的野心,劉邦得到韓信相助後一舉東出開啟了與項羽之間的爭奪天下的拉鋸戰。亞父范增怒曰:豎子,不足與謀。《史記.鴻門宴》
3、無謀略,好大喜功。項羽和劉邦簽訂鴻溝之盟,史記中曾記載,在鴻溝之約後,項羽解而東歸。為將者,最不應該沒有了解到對方敵軍的真正動機,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備之心,導致沒有為後來的戰事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及時聯絡楚軍後方導致後勤補給難以供應。這是項羽為將者犯的第一個重大的錯誤。
4、人格魅力低下,無容人之量!韓信曾經追隨過項羽,是項羽的部下,對項羽的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項羽卻沒有認識到韓信的真正實力,他盲目自大,將營帳駐紮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戰勝韓信,重寫當初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輝煌歷史。就因為他盲目輕敵,導致錯信了韓信的調虎離山計,中了埋伏,導致全軍大敗。
5、自我認知不夠!項羽敗退烏江時,對身邊26個江東子弟說,我帶八千江東子弟,歷經大小七十餘仗,而今缺敗了,乃時運不濟,天亡我也!遂不聽勸,拔劍自刎!
-
5 # 中行偃1
答:《三國志 蜀記》曰: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關羽兵敗身亡真正的兇手孫權)
-
6 # 進擊的小豬
其一,關羽兵敗身亡是魏蜀吳戰爭形勢的結果使然。據資料記載,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7月開始,至12月結束,初期關羽連連告捷,打了許多勝仗,不僅水淹于禁七軍,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遷都;最終是因為曹操看到劉備坐大,孫權必不願,決定聯合孫權共同抗羽,才扭轉的局面;加上當時關羽下屬的糜芳和傅士仁投靠孫權,令得關羽腹背受敵,最後導致了關羽不得不敗走麥城,同年12月被俘,1月被殺。若要說是劉備或諸葛亮想借刀殺人,顯然有些牽強。試想,當時關羽打了許多勝仗,威震華夏,傳入蜀中的全是關羽勝利訊息,到關羽敗走麥城至被俘殺只有短短不足一月時間,即使發覺關羽之師存在敗象,再想要發兵救援時間上很難保障(唐代詩人李白曾說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見蜀中交通極為不便,一直到民國初才稍有改善),何況劉備也不會允許此時此刻有人做壁上觀。綜上,襄樊戰役開始的戰況出乎了魏蜀吳三方的預估,魏吳雙方的私下合作讓戰役的形式急轉而下,蜀國方面的劉備集團無法在當時的軍事後勤動員水平下在短期內將支援力量投送至襄樊戰役的戰場,導致關羽之師的最終戰役的失敗。
其二,關羽兵敗身亡是劉備集團內部矛盾的外在表現。劉備集團主要分東川系(法正和、李嚴、孟達等代表人物)、荊州系(諸葛亮、龐統、蔣琬等)和元從系(關羽、張飛、趙雲等)。而在劉備入蜀之後最得劉備信任的謀主是法正。據史書記載,公元220年法正死後,“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並且立即追封他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按襄樊戰役的時間公元219年末和法正病逝的時間公元220年,推演算法正在襄樊戰役期間應該在病重階段。從地理位置來看,關羽從未入川而法正也是在蜀中歸順劉備,關羽作為元從系的代表和法正作為東州系的代表沒有任何交集。再說諸葛亮,諸葛亮同關羽在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我們都知道,諸葛亮“隆中對”的核心是聯吳抗曹,聯吳抗曹的政策是諸葛亮親自制定的,這是諸葛亮的總戰略。諸葛亮對孫劉聯盟的態度是非常堅定的。儘管這是諸葛亮的大方針政策,但關羽好像不太贊成孫劉聯盟。《三國演義》上有一個故事,說孫權曾經派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到關羽那裡,向關羽提親,說孫權有一個兒子,關羽有一個女兒,孫權想要同關將軍結成兒女親家,兩家聯姻以後,可以共同對付曹操。沒有想到,諸葛瑾的提親碰了一鼻頭的灰,關羽大發脾氣,指著諸葛瑾說:“吾虎女豈肯嫁犬子?”諸葛亮同關羽個人之間也有矛盾。這在《三國演義》中看不出來,在《三國志》中有少量記載。譬如諸葛亮剛剛走出隆中,劉備對諸葛亮非常好,關羽和張飛很不高興,劉備說:“孤之有孔明,好比魚之有水。”關羽和張飛這才不吭聲了,不吭聲並不等於矛盾消除了,只不過是礙於劉備的面子,暫時將怨氣壓下去罷了。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諸葛亮與關羽面和心不合。自古荊襄地處咽喉要道,乃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作為智者軍師,不可能不清楚這點,為何獨派關羽一師鎮守,而不多派些大員輔助,是疏忽大意還是另有圖謀?這個問題曾引發後人諸多討論。其三,關羽自身性格特點關羽兵敗身亡的主觀內因。
關羽性格不好、有些囂張是人所共知的事。他和劉備的關係都沒有搞好,劉備對他很不放心(劉備派糜芳和他鎮守荊州,有種說法就是為了監視關羽),更別說與其他人的關係了,這無疑是他慘死下場最主要的內在因素。
關羽的人際關係差,還表現在他同許多人關係都搞得極緊張。黃忠在定軍山一仗中,刀劈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淵,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汗馬功勞,劉備稱漢中王后,封關羽為前將軍,封黃忠為後將軍,兩人平起平坐。當劉備派人冊封關羽官職時,關羽破口大罵,大丈夫怎麼能同黃忠這個老兵為伍?最後還是使者說了一大通好話,關羽才勉強地接受了劉備的冊封。
關羽同劉封也鬧過矛盾。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和關羽有叔侄關係,但他們的叔侄關係卻很不好。關羽同部下將領上庸太守孟達的關係也很緊張。他幾乎把劉備身邊的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到了危難時機,才會沒有人肯救他。
《三國志》有段話:“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說的是,張飛很敬重士大夫,但是不知道愛護士兵;關羽正好相反,他對待士兵很好,但是和士大夫的關係很緊張。士大夫都是文武官吏,都是將相之才,彼此關係鬧僵了,焉能有好果子吃?其四,關羽兵敗身亡是他驕傲自滿而被捧殺的杯具結局。
縱觀以往的歷朝歷代,許多華人愛造神,關羽就是造神運動中,最為成功的一個例子。全盛時期,為關羽修的關帝廟,究竟有多少,恐怕無人得知。其實,關羽這個人,其優點和缺點,其長處和短處,其成就和不足,其光榮和敗績,其為人敬重之處和被人疵議之處,其為蜀國打江山的貢獻和給蜀國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等等,很值得我們一分為二地看待,可以當作一面鏡子,為我們引以為鑑。
僅在三國時期,關羽的吹捧隊伍裡,第一名大捧家是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金下馬銀,弄得他簡直不知天高地厚。對於自己的估計,漸漸失去一份實事求是,忘了自己曾經是一名馬弓手,而真成了漢壽亭侯了;第二名大捧家是諸葛亮,連他在華容道放走束手待擒的曹操,也成了正確的錯誤,不予追究,這能不使他更加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第三名大捧家是孫權,非請人到荊州說媒,要把關雲長的女兒娶過來作兒媳婦,結果關老爺還不賞臉,吼了一聲:“虎女安配犬子”,把媒人趕走了,孫權吃了閉門羹,碰了一鼻子灰。這一來,關雲長愈發趾高氣揚,哪把東吳看在眼裡。
明眼人都很清楚,曹操捧關羽,是做樣子給大家看,看丞相是多麼禮賢下士、襟懷寬闊、求才若渴、熱忱感人。說穿了,不過是在招攬人心,擴大影響,其真意僅僅是透過作秀宣傳自己而已。諸葛亮捧關羽,是求一個內部安定團結的局面,在他實施政策過程中,不至於被這個自視甚高的劉玄德的把兄弟干擾搗亂罷了,還是為自己方便。孫權捧關羽,那目的更簡單,只是想麻痺對手,把荊州奪回來。因此,天底下的捧角者,無不有自己私底下不可告人的意圖。這世界上,不但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找不到一個純粹為藝術而藝術那樣為吹捧而吹捧、無慾無念在那兒拍他人馬屁的捧場者。
千里單騎,過關斬將,是關雲長一生的最得意之筆。與此同時,他的自負與驕傲,也播下了日後敗走麥城、殺身成仁的種子。陳壽在《三國志》裡評他“剛而自矜”,這是對他的性格的準確評價。剛正、剛直、剛強、剛勇,無疑是好的品質,但若不能剛柔相濟,加之自矜,就要不得了。
實事求是地說,驕傲自大這種毛病,不論是偉人,還是草根,幾乎無一能倖免,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福者禍之先,利者害之始”,好事能變為壞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這兩者存在著辯證的互為因果的關係。所以毛澤東主席一再告誡曰:“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事實上,我們從關羽之死一事,能夠看出,驕傲豈止是使人落後,連命都可能被驕傲掉,這顯然是一個最好的警示。
綜上所述,關羽兵敗身亡是主客觀因素導致的綜合結果,唯物史觀分析的典型案例。
-
7 # 奇聞趣事歷史哥
我們知道在《三國演義》尊關羽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一代名將卻突然慘遭不幸,威震華夏之後,突然中了友軍的一名無名小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後又被殺死,這一結局讓所有人唏噓。
然而,從表面上看,孫權拿下荊州後,東吳軍隊士氣高漲,關羽卻儼然成了敗軍之將,一路潰逃至麥城,被吳軍四面包圍,身陷絕境。由於關羽平日為人狂傲,人緣不佳,此刻生死關頭,哪有援兵肯來救助。關羽不願困死麥城,遂率二百餘輕騎,從麥城北門突圍。未走多遠便遭到伏兵截殺,關羽父子被俘。孫權愛關羽才德,前來勸降。關羽不從,厲聲怒罵。孫權無奈,下令處死關羽父子,一代戰神終殞命,留下了敗走麥城的千古憾事!關羽是被馬忠所害,但事實上,關羽之死卻是三國老狐狸司馬懿的主意。
孫權在關羽打勝曹軍之時,派呂蒙偷襲關羽的後方,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孫權與劉備,本是反曹的戰友,雖則在赤壁烏林之戰以後,為了荊州南三郡的問題一度幾乎翻臉。然而這關於南三郡的爭執,已經獲得和平解決,為什麼孫權要在關羽可以長驅直搗中原之時,對關羽施展出這偷襲後方的絕招呢?原來,這是司馬懿的安排。司馬懿向曹操說:孫、劉二人“外親內疏”。劉備的關羽打勝仗,不是孫權所希望的。不妨派人叫孫權偷襲關羽的後方,關羽就不得不放棄對樊城的圍攻了。
曹操聽到司馬懿的這一番話,覺得此計甚妙,就立刻派人去說動孫權。孫權也果然依照曹操的吩咐,做出那喪心背理、出賣盟友的事。
事後,孫權把關羽的首級迭到洛陽,獻給曹操。曹操接到以後,很快便舊病復發,頭痛難忍,一命嗚呼。於是,司馬懿又得到了一個重要任務:替曹家辦理喪事。他把喪事辦得井井有條,“內外肅然”。
這時候,曹丕以魏國“王太子”的身份留守鄴縣。司馬懿把棺柩運送到鄴縣去,交給曹丕。這分明是告訴已經來到洛陽的曹彰、曹植等等,接班人不是他們,而是曹丕。
曹丕繼承了曹操所遺留下的魏國的王位與漢朝的丞相之職。司馬懿被升為“丞相府長史”。“長史”相當於今日的秘書長。曹丕而且封他為侯,封為河津亭侯。在此以前,曹操所賞給司馬懿的官,只不過是主簿與“軍司馬”而已。
那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說司馬懿是殺害關羽的幕後元兇,因為假設司馬懿沒有獻計曹操,說透劉備與孫權之間的關係,關羽其實是不會死的。司馬懿說“孫權與劉備表面親善,而內心疏遠,關羽得勝,是孫權所不願意的”道破了天機。
-
8 # 讀書班
兇手當然是東吳。不過要說責任主要在劉備。劉備急著拿下漢中,所以把能調的兵力都抽掉走了。當然打漢中的最佳人選也是關羽,可是荊州重地再沒有一個可以替代關羽的人,所以劉備決定關羽留守荊州,諸葛亮鎮守西川,劉備帶黃忠魏延去打漢中。
關羽僅有不多的兵馬,卻要提防北邊的曹操和東面的孫權,這已經很吃力。可是劉備為了順利拿下西川,讓關羽主動出擊攻打襄樊,目的是牽制曹操兵力好讓曹操分不開身。
戰爭的初期是順利的,關羽順利拿下襄陽活捉于禁,劉備也連連得勝殺死夏侯淵。可是曹操丟了漢中後,開始全力對付關羽。曹操不僅派調來大將徐晃,還聯合東吳兩面夾擊荊州。關羽背腹受敵,勝算渺茫,再加上兵力嚴重不足,向各方求援各方也無兵可派,兵力早被劉備調走了。劉備只能眼睜睜看著關羽走向末路。
從此曹操孫權平分荊州,劉備勢力退出荊州。
-
9 # 步蘭香407
驕橫跋扈而又自負。不善採納不同意見。性格使然。
這離大後方,疏軍奮戰,輕敵,這是戰略失誤。
交通不便,通訊緩慢,後援接濟不上。東吳陸遜捕捉戰機,一舉奪取荊州,關羽蒼遑出走,兵敗麥城,冰天雪地,瘡傷復發,喪失戰鬥力,被吳兵用絆馬索俘獲,天時不佔優。
總之,天時,地利,人和都處於下風,豈有不敗之理!
-
10 # 歷史笑春風
謝謝邀請。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出兵襄樊。在戰役初期,關羽利用秋雨連綿,漢水暴溢的時機,水淹七軍。在戰鬥中,關羽生擒曹軍于禁、龐德,取得了威震華夏的戰果。但是,不久之後,東吳敗盟,襲取了荊州。關羽在退兵時,部眾離散,只得西保麥城。後在逃往西川的路上,被東吳伏兵生擒,最後被殺。
關羽在取得大捷後,威震華夏。可是在短短的時間裡,卻兵敗身亡,這在戰爭史上是罕見的現象。那麼,究竟誰是殺害關羽的兇手呢?
一、 殺害關羽的直接兇手孫權。
荊州是東吳早就覬覦的目標。在孫權和魯肅相遇之初,兩人就定下了“全據長江,北向進取中原”的目標。這是因為荊州的戰略地理位置決定的。
孫權的東吳所在位於長江中下游,在中國歷史上,欲取江東,先取上游。因為順流而下,兵鋒難擋。但是,曹操和劉備也把目光盯在了荊州身上。在孫權攻打劉表,取得一定成果的時候,曹操立刻派部分兵力進出孫權的側翼,逼迫孫權停止攻勢自保。
而劉備就更不用說了。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明確提出先取荊益,兩路北伐。荊州是進取宛洛的根據地,所以劉備對之勢在必得。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居荊州北部,而周瑜佔領南郡,劉備則奪取了荊州的江南四郡。後來周瑜去世,在劉備的請求和魯肅的斡旋下,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讓劉備擔任西線的對曹作戰。
可是,孫權這個人進取心不足,自保心有餘。他在進攻合肥失敗後,就一直以自保為自己的主要戰略目的。他一直對上游要地借給劉備耿耿於懷。因此,他決定向劉備索要荊州。
可是,劉備是不可能歸還荊州的。他和孫權虛與委蛇,一直拖著不還。在湘水之爭後,魯肅一死,孫權就和接任他的呂蒙商議,決心武力奪回荊州。
於是,孫權在濡須口之戰後,就派人向曹操請降。並且做好了襲取荊州的準備。在關羽取得襄樊前線的勝利後,孫權派呂蒙趁其不備,白衣渡江奪取了荊州。並且在生擒關羽後,下令斬殺了關羽。因此,殺害關羽的直接兇手當然是孫權。
二、 殺害關羽的間接兇手劉備和諸葛亮。
在關羽進攻襄樊之前,劉備取得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勝利。他在漢中之戰中,擊敗了曹操,奪取了漢中。這樣,佔有西川和漢中的劉備終於有了一塊鞏固的根據地。劉備進可攻退可守,可以安定下來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但是,劉備卻迫不及待的做了一件讓大家掉了一地眼鏡的事。那就是他自立為漢中王。這件事,可以說貽害無窮,間接導致了關羽的滅亡。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在此前後的相當長時間裡,劉備政權的中心工作就圍繞著這個主題來運轉。在史書記載,劉備徵發了大批民夫,整修各處道路、驛站、館所,達二百多處。這樣,在關羽前線作戰,急需援助的時候,竟然沒有得到一兵一卒,一粒糧草的援助。
關羽由於兵力不足,只得向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援。可劉封和孟達也拒絕了關羽的請求。最後,關羽把防備東吳的軍隊北調前線,造成江防空虛,給東吳造成了可乘之機。
劉備稱王不僅僅是耽誤了對關羽的援助,還在道義上為孫權解開了背盟的道義枷鎖。在整個三國時期,自立為王的只有袁術和劉備兩人。袁術被群雄很快擊敗消滅了,劉備卻在取得蜀地後就有恃無恐的自立為王了。
這使得孫權投降曹操後,取得了奉漢帝討不臣的名義。在襲取荊州,襲殺關羽後,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往許都,就是表明了這一態度。
所以說,關羽之死,劉備和諸葛亮都有一定的責任。他們沒有重視東吳的戰略動態,對關羽的前線情況不聞不問。這一切,讓後人也產生了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的猜想。
三、 殺害關羽的最根本的兇手就是關羽本人。
關羽的死,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他自己的身上。書上上評價,關羽“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關羽雖然軍事才能出眾,可是他的這種性格使得他走向了失敗的道路。
關羽的傲是有名的。他目高於頂,根本就看不起那些士大夫。在劉備陣營中,他位於武將之首,對其他人都不放在眼裡。在馬超歸降的時候,他要去和馬超比個高低,諸葛亮寫信恭維他才作罷。分封將軍的時候,他因為黃忠也位列後將軍,他大發雷霆。這一切,都顯示了關羽在修養上的缺陷。
他在鎮守荊州之時,雖然在軍事部署上十分嚴密,可是他和荊州的官員都關係不和睦。這使得在東吳偷襲時,士仁獻公安,麋芳獻江陵,整個荊州的文武官員,只有廖化一人迴歸,其他人都無聲無息的投降了東吳。這與關羽平時的作風有關。
在對外上,關羽看不起東吳的力量,多次踐踏東吳君臣的尊嚴。他罵東吳將領為江東鼠輩。在孫權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的時候,關羽竟然說虎女安嫁犬子。在和東吳發生爭執時,關羽居然說出處置江東的話。這一切都使得東吳君臣對關羽又恨又怕。
在北伐襄樊的時候,關羽為了防備東吳,留下一部分的兵力。而呂蒙為了麻痺關羽,就自稱有病,讓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去接替他。陸遜上任後,給關羽寫信,在信中對關羽阿諛奉承,吹捧關羽,使得關羽對東吳失去了警惕。關羽把防備東吳的軍隊抽調到襄樊前線,使得後防空虛,給了東吳奇襲的機會。
在襄樊前線,關羽在水淹七軍之後,一時聲威大震。他在這個時候,不是趁機全力攻下樊城,而是分散兵力,四處掠地,他的兵力甚至到達了郾城一帶。這樣,關羽就分散了他的力量,使得襄樊前線陷入膠著狀態。
最不可原諒的是,曹操為了讓關羽和孫權互相爭鬥,自己享有漁翁之利。就把孫權襲擊荊州的訊息故意透露給關羽。可是,在前不能拿下樊城,後有東吳襲擊的訊息,關羽竟然猶豫不定,沒有及時撤軍,耽誤了救援荊州的時機,鑄成了大錯。最終,荊州失守,關羽也被擒殺。
結語:
關羽之死,荊州丟失,是蜀漢政權事業的轉折點。在關羽死後,蜀漢政權就走上了下坡路。在經過夷陵之戰的慘敗後,蜀漢和東吳兩敗俱傷,都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可見,關羽的死,對三國的歷史影響之大。
關羽的敗亡,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這裡面有東吳與劉備的戰略需求間的矛盾,有劉備和諸葛亮的疏忽,更有關羽的過失。這一切交織在一起,才造成了關羽的敗亡。
-
11 # 另類視角看歷史
題記:關於諸葛亮借東吳之手除掉關羽,並非我一個人的觀點。上海大學歷史學教授朱子彥也認為,諸葛亮是殺死關羽的主導者。儘管他的視角和我完全不同。但是,和我一樣,戳破一個美麗的神話,都是要冒風險的。如果有人覺得我的觀點對他是個冒犯,請原諒。
關羽之死,來自諸葛亮的借刀殺人。
蜀漢盤根錯節的派系鬥爭,幾十年來一直在緩慢地絞殺著蜀漢的生命力。諸葛亮是派系鬥爭中的主導者和受益者,關羽之死是其中的一個插曲,對蜀漢派系力量的變遷和蜀漢歷史的走向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下圖:[關羽的銀幕形象]
我們都知道,蜀漢政壇存在四大派系:1,元老派,是劉備起家從北方帶過來的班底。領袖是劉關張。2,荊州派:諸葛亮和馬良為代表,荊州和襄陽過來的官員。3,東州派,是劉焉父子帶來的,代表人物是法正和李嚴,以中原士人和北方流民為主體。同元老派特質高度重合,所以受到劉備重用,作為制約荊州派的重要籌碼。4:益州派。益州土著,受以上各派打壓,存在感低。
這幾派力量,雖然以合作為主流,但其中的暗鬥一直沒停息過,貫穿著蜀漢的整個歷史。幾大派系的力量一直在變遷中,最初以元老派為主導,中間以法正為代表的東州派異軍突起,法正的官階和權勢甚至高於諸葛亮,但諸葛亮的荊州派卻笑到最後,完全主導了蜀漢權力中樞。
蜀漢派系力量的變遷,以兩個人的死為轉折點,第一是元老派領袖關羽的死,使劉備失去最重要的臂膀,第二就是中州派領袖法正的死,使中州派失去唯一一個可以和諸葛亮抗衡的中樞人物。這裡我們不說法正,單以關羽之死,談談諸葛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關羽的死亡,之所以讓人疑竇叢生,是因為在關羽死後,張飛,劉備等元老派領袖都在短短几年內死亡。直接導致元老派的沒落和荊州派的上位。而諸葛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值得關注。諸葛亮是襄陽和荊州過來的官員,說不好聽點就是〝地頭蛇〞,同時,諸葛亮又是主管後勤,向襄樊戰役前線輸送物資的主管官員,理應對襄樊戰役前線的情況瞭如指掌,但他從沒向關羽提過有關襄樊戰役的有價值的建議,特別是讓關羽規避風險的建議。在劉備為關羽報仇發動夷陵之戰前,幾乎所有官員都力勸劉備不要出兵,唯獨諸葛亮一直低首站在一邊,沉默不語。夷陵戰敗導致劉備氣極身亡。
我們再把時間理一理,關羽死於公元220年,張飛死於公元221年,劉備死於公元223年,短短4年時間,元老派三大領袖死亡。在這些人不斷犯錯誤以至身滅的過程中,諸葛亮基本是旁觀者,從沒有主動提過有價值的建議。
下圖:[諸葛亮的銀幕形象]
諸葛亮是促成吳蜀聯盟的主導者,元老派對吳蜀聯盟卻持保留意見,不同的政見讓兩者之間的矛盾暗潮洶湧。關羽曾罵孫權為“狢子”(禽獸的意思),還公開宣稱:“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意思是隻要打下樊城,他回頭就去打吳國。孫權派使者來想和關羽聯姻,讓自己兒子娶關羽女兒,關羽對使者破口大罵。諸葛亮則和東吳的關係曖昧,他的摯友魯肅和同胞兄弟諸葛瑾,都在東吳身居要職。讓人疑惑的是,在消滅關羽的襄樊之戰中,諸葛瑾和魯肅都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諸葛瑾一直是力促東吳攻擊關羽的首腦人物,魯肅生前則一直為進攻關羽給呂蒙出謀劃策。正是因為諸葛亮和東吳極深的淵源,元老派一直對諸葛亮心存疑慮。讓關羽主政諸葛亮老家荊州,以及扶持法正為首的東州派,都是元老派制衡諸葛亮的重要手段。
那麼,從諸葛亮的角度,利用東吳的力量,襲殺關羽,打擊元老派,最大的受益者,不正是荊州派麼?
當時的諸葛亮,政治地位也比關羽和法正都低。關羽的職位是蕩寇將軍兼襄陽太守,諸葛亮的職位是軍師中朗將。加上關羽生性驕傲。史書上說〝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可見,他和關羽的關係也好不到哪裡去。同時,關羽把控荊州襄陽,也讓諸葛亮暗中不爽,因為荊州襄陽是他的地盤。諸葛亮的岳母,就是前荊州太守劉表夫人的同胞姐妹,諸葛亮的兩個姐姐,都嫁給了襄陽豪強。荊州派人才濟濟,卻不得不把荊州交給一個外地人,這是荊州派的根據地,自然把控在荊州人手中才放心。
借東吳之手清除關羽,不僅可以打擊元老派,也可以控制荊州。作為為數不多的幾個職位比諸葛亮高的人物,打倒關羽,也是清除他前進路上的障得。
最後,關於諸葛亮借東吳之手除掉關羽,並非我一個人的觀點。上海大學歷史學教授朱子彥也認為,諸葛亮是東吳殺死關羽的主導者。儘管他的視角和我完全不同。但是,和我一樣,戳破一個完美的神話,都是要冒風險的。如果有人覺得我的觀點對他是個冒犯,請原諒。
下圖:[三國劇照]
結語:在諸葛亮的一生中,人們總是看到他對劉備父子忠心耿耿,對蜀國發展兢兢業業。其實,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相當部分也用在政治鬥爭上,他的用人,一向讓人不解。比喻他為什麼重用馬謖?因為馬謖是荊州派元老馬良的弟弟,是他的嫡系。他鬥倒東州派首領李嚴的過程,亦驚心動魄。在五進中原的過程中,他放著李嚴趙雲(元老派)這樣的名將不用,把個紙上談兵的馬謖放到前臺,不能否定他有私心。
胸有大志的諸葛亮曾說好友石韜徐庶孟雲等人,〝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諸葛亮可仕何官,諸葛亮笑而不語。諸葛亮根本不把刺史之類的小官放在眼裡,他想當什麼官?不告訴你們,怕嚇著你們了。
有人說,關羽倨傲,得罪了孫權(拒絕聯姻)和許多手下將領,以至招殺身之禍。這也是原因之一。但主導關羽命運的,只能是諸葛亮,他不僅有統籌的能力,更有統籌的動機。
-
12 # 陌小生微世界
誰是關羽兵敗身亡的真正的兇手?
君是君,臣是臣。在權利的漩渦中能夠保全自身的能有幾個呢?關羽的兵敗身亡離不開政治的糾紛,就像一匹脫了韁繩的馬,無法駕馭的了了何必在費盡心思的討好這個人呢?
原因一 劉備明知攻取襄樊的條件不夠,兵力不充足。但是還是未制止,兄弟之間的感情就是再好也不過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在牽扯到軍事戰略上,關羽與諸葛亮和劉備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並且有些功高蓋主。據資料記載,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7月開始,至12月結束,初期關羽連連告捷,打了許多勝仗,不僅水淹于禁七軍,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遷都。東吳的政策必將是抑制劉備的快去擴張必不能讓劉備小子做到一家獨大,到那時候吞併了曹操的劉備達到全盛時期,那必然不好對付。
原因二關羽的死是劉備集團內部矛盾的體現,關羽死後據記載並沒有得到追封,賜給諡號。諡號壯繆侯,還是當年後主劉禪追封的。《三國志》中說,劉備同關羽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從這點看劉備已經對關羽的為人臣子的表現有些不滿了,畢竟君是君臣是臣,如若偏離了君主的政治方向,換來的只能說冷落,看似無情但是事實便是如此。
諸葛亮和關羽政見不和有矛盾也是關羽兵敗的一個原因。論軍事實力最弱的是東吳,劉備剛建立基業屬於兵強馬壯的時期,他盤算著借刀殺人,借東吳之手解決了他的一塊心病關羽此為其一,並且以兄弟情義,替義弟報仇之名興師北伐攻打東吳此為其二,正處於休整期的曹魏無心搭手,收復荊州此為其三。一箭三雕之計,不能不讓我們不去佩服我們劉皇叔的計謀。諸葛亮知其然而不動聲色,終究釀成了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滅殺。
其三關羽的性格缺陷,桀驁不馴的作風致使和周邊同僚關係惡化,不為人喜,歷史軍事才能再優秀也無法得人心。荊州官員的不和睦和關羽的關係,導致士仁投降獻地公安,麋芳獻出江陵,到最後落到牆倒眾人推的地步。
總結:《尚書》有云"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大意即不張狂、不自滿,人才能有所收益。一個謙虛的人必然能夠博採眾長,用以充實自己,還會自覺地改過從善,提高自己的修養,並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再者為師,為友,為父為子,為臣,為君,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一味地忽略別人的感受,自顧自的去做一些事情,最終會引來不好的結果。
-
13 # 寧哥說事
關羽之所以兵敗麥城,在迴馬身首異處,表面上看是東吳所為,其實背後真正的兇手是他的結拜大哥劉備,為什麼這樣說有以下幾點:
一,燒赤壁放走曹操
當年吳蜀聯合抗魏火燒赤壁,華容道關羽念舊放走了曹操,關羽可是領了軍令狀的,如果曹操被擒,魏國將會受到重大打擊,少則分裂重則滅亡,那麼三國的形式將會改變,蜀國將可能在三國當中佔據有利的位置,劉備咋可能恢復漢室當上皇帝。偏偏他的二弟放了曹操,劉備一直耿耿於懷。
二,樁橫跋扈
黃忠在定軍山一戰到被大將夏侯淵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汗馬功勞,劉備就封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兩人旗鼓相當。關羽卻破口大罵大丈夫,豈能與老兵為伍。只劉備就對關羽不放心,然後就讓他小舅子陣守荊州,其實暗中就是監視關羽。
三,關羽反對劉備稱帝
劉備佔據荊州之後,把天下看的特別的透自知,沒有能力打敗曹操,然後恢復漢室。諸葛亮就勸劉備稱帝,但是在關羽心裡,他絕對不承認劉備稱帝,劉備只好作罷。
以上三點,關羽的死看似偶然,其實必然他不過是蜀國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可惜武聖關羽到死也沒想明白,是他的大哥劉備害死了他!
-
14 # 豹眼看歷史
關羽兵敗身亡的確是很複雜的事,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兇手呢?
這個還真不好說,豹眼就根據自己的認識,說一下可能的兇手吧。
第一是孔子,是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禮制,讓關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信念,關羽為之付出了生命。
如果關羽也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就算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不會發動自殺式的襄樊之戰,也就不會出現兵敗身亡的結果。
第二是漢獻帝,因為他一直還活著。
如果獻帝身亡,沒有了皇帝,漢室也就不再存在,天下諸侯公平競爭,也就不再存在忠不忠於皇帝的問題,關羽就不會有此偏激的行動。
第三是曹操,他早一些直接自立為帝,或殺掉獻帝或接受禪讓,漢室徹底滅亡了,天下諸侯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自立為帝,相互攻伐,諸侯爭霸。沒有了皇帝,關羽就會轉變理念,或許就會死心塌地跟隨劉備與曹操爭奪天下,關羽也就不會一意孤行,冒然進攻襄樊。
第四是劉備,豹眼不好說,他才是真正的兇手,但他自立為漢中王,這是關羽直接發動襄樊之戰的根本原因。這個觀點,豹眼說過多次,在此不再囉嗦了。
第五是孫權集團,總在惦記著荊州,藉此機會聯合曹操,由呂蒙策劃,最終由潘璋部將馬忠斬殺關羽。
殺害關羽的直接兇手是孫權那幫子,幕後的指使是司馬懿替曹操出的主意,隱形的兇手是劉備、諸葛亮,根由還在於孔子、漢獻帝。
豹眼不說真正的兇手,因為豹眼也不知道。但提醒一下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友友們,認真去考慮一下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找到了這個原因,就清楚殺害關羽的真正凶手是誰了。
殺人是需要理由的,被殺也是有原因的。
關羽不可能莫名其妙地去發動襄樊之戰,這才是核心之處。
-
15 # 奕天讀歷史
關羽是三國時期萬人敵的頂級將領。自唐朝開始,關羽就長居武廟,被歷代帝王所追捧。到了清朝,關羽更是被捧為了與孔子並列的“武聖”。
關羽是最早投奔劉備的一批人,也是劉備最信任的人之一。可是因為劉備最初的實力過弱,導致關羽雖有才華,卻無法充分施展。直到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得荊州,取益州,又從曹操手中搶了漢中,蜀漢的實力才逐漸變強,並達到了巔峰。
關羽在劉備自稱漢中王后,受封前將軍之職,假節鉞。同年,關羽發動北伐,攻打駐守襄樊的曹軍統帥曹仁。曹操得知訊息,派左將軍于禁督七軍救援曹仁。結果,恰逢天降大雨,漢水暴漲,于禁七軍被淹。
關羽趁機進攻曹軍。于禁被迫投降,龐德被俘後,拒不投降,為關羽所殺。救援樊城的魏軍全軍覆沒,關羽進兵圍困了襄樊二城。襄樊、宛洛地區的義軍、豪強,也紛紛歸附關羽。
關羽一時間威震華夏,嚇得曹操要遷都。孫權對關羽的戰果也是羨慕不已,派使者給關羽,想分一杯羹。自此,殺害關羽的兇手逐批出現。
司馬懿、蔣濟獻策曹操要遷都,司馬懿、蔣濟勸阻獻策,認為關羽得志,孫權必然不滿。曹操“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兩人讓曹操聯合孫權,許以利益,慫恿孫權從背後襲擊關羽。
曹操聽從了司馬懿、蔣濟的計策,派使者與孫權結盟。
徐晃計敗關羽關羽圍困了襄樊,曹操派徐晃等將領率軍救援。徐晃除了本部兵馬之外,又聚集了前來支援的十二營兵馬。之後,揚言進攻關羽駐紮的圍頭大營,實際上派主力圍攻四冢的蜀軍。
關羽中計,四冢蜀營危機。關羽親率五千騎兵救援四冢,被徐晃迎頭擊敗。關羽退走,徐晃追擊,蜀軍連敗。關羽覺得無法攻取襄樊二城,撤圍退軍。
孫曹結盟,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原本,孫劉結為聯盟,孫權見關羽威震華夏,頗有直取宛洛之意,就想分一杯羹。結果,孫權派人求取關羽的女兒,希望加強聯盟關係,關羽不但不許,還辱罵了孫權。
孫權得到使者的回報,大怒,派呂蒙奪取荊州。呂蒙施計裝病,派陸遜代替自己為大都督,麻痺關羽。然後,讓士兵假扮商人,白衣渡江,襲取荊州。
糜芳、士仁不戰而降糜芳、士仁平時就被關羽輕視,襄樊之戰,因為後勤不利,關羽揚言“還當治之”。兩人自此惴惴不安。孫權得知之後,派人誘降。糜芳、士仁不戰而降,派人迎接吳軍入城。
潘璋部將馬忠擒關羽孫權襲取了荊州,關羽在襄樊又被徐晃所敗。原本關羽軍馬損失不大,卻又中了呂蒙的計策。呂蒙善待留守荊州的蜀軍將士家屬,並讓關羽派來的使者帶家書到關羽軍中。關羽大軍瞬間分崩離析,如鳥獸散。
關羽失去了武力奪回荊州的實力,只得帶著僅剩的數百人敗走麥城。隨後,關羽從麥城突圍,走到臨沮之時,遇到了潘璋部將馬忠,被擒身亡。
到底誰是害死關羽的真兇關羽之死,是曹操和孫權聯手的結果,所以,兩人皆脫不了干係。關羽死後,孫權為了拖曹操下水,還將關羽的人頭送給了曹操。還好,曹操沒有中計,給關羽雕刻了一具木質身軀,合併頭顱,按王侯之禮給安葬了。這才有了劉備進攻江東,夷陵慘敗的故事。
不過,孫權、曹操也僅僅是參與者罷了。關羽也是在司馬懿、蔣濟、徐晃、呂蒙、陸遜、糜芳、士仁、潘璋、馬忠等等魏蜀吳三方的謀臣、將領圍攻下,戰敗身死的。
魏蜀吳三方呀,為什麼會一起打關羽?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問題的關鍵就在關羽自身。關羽兵敗身亡的真正凶手就是關羽自己。
關羽害死自己的原因一、關羽過於驕矜,目中無人。他與曹操作戰,不但不加強聯盟,還得罪了孫權。同時,又嚇唬自己的屬下糜芳、士仁,搞得眾叛親離。
二、關羽因為驕傲自大,顯得謀略不足。關羽自大,才會連續中徐晃的計、中呂蒙的計,最後大軍盡散,失去了奪回荊州的機會。
三、關羽死於自己的能力和忠義。
關羽是三國的頂級將領,在三國時期都是公認的。劉備、曹操、孫權都是惜才之人,孫權擒獲關羽,自然希望留下關羽給自己效力。這一點從糜竺、士仁的結局就可以看出來,糜竺後來還在幫孫權作戰。
可是,關羽曾經降曹叛曹,又差點攻破襄樊,滅了曹操。這讓孫權無論如何,都不敢再留關羽。所以,關羽才被孫權下令斬殺。
所以,關羽兵敗身亡的真正凶手,就是關羽自己。
回覆列表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名將關羽戰死於臨沮,江東吞併荊州,一躍成為三國南方最強大的勢力,而失去了關羽和荊州的劉備軍團,則被迫位居三國之末,終一朝四十三年再無能和曹魏、孫吳平起平坐。
關於誰該為關羽之死和荊州之失負責,《三國志》作者陳壽方面是認為關羽該為此“買單”:
關羽不懂得聯吳抗曹的道理,絲毫不給江東之主孫權的面子,拒絕了其聯姻的請求。“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辱罵其使,不許婚,權大怒”;關羽不懂得愛護屬下,對南郡太守兼劉備小舅子麋芳和公安守將傅士仁態度很差,導致了其最後投降江東,在背後插了關羽一刀。“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關羽個人性格原因,人際關係處理得不好,“剛而自矜(自大),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可是關羽真的要為此負上全部責任嗎?我認為不是,關羽之死是多種原因和多股勢力結合的,不能單純地認為就是關羽一人的過錯,這鍋,關羽只能背一部分,不能全背,也背不起。
第一個該為關羽之死負責之人:劉備當年劉備起兵的時候,身邊只有關羽、張飛兩人,伴隨著劉備南征北戰,打下了整個蜀漢江山,尤其是關羽,即使是他落在了對手曹操手上,重金美女引誘,關羽也不改其心,執意保護劉備家眷,千里迢迢去找哥哥劉備。其原因無外乎一個“忠”字:“羽盡封其所賞,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
而關羽之忠一開始也得到了劉備的回報,終劉備一生,關羽一直是他的心腹大將,股肱之臣,將大本營荊州交給關羽全權負責。
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可是到了後面,這名為君臣、情同兄弟的兩人卻似乎出現了裂隙:
馬超來降時,關羽致信諸葛亮挑釁馬超,此事劉備肯定也是知道的,可他沒有回覆,而是讓諸葛亮回了一封信,特意寫明瞭馬超只能和張飛並列,而關羽以“美髯公”氣勢凌駕於上;劉備自立漢中王后,封四方將軍,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關羽大怒,不願和老人家同一級別。這情況諸葛亮是明確告訴過劉備的,可劉備還是強行將黃忠任命為後將軍;劉備和孫權因為荊州歸屬權問題第一次鬧翻臉時,孫權是先派了使者去討要荊州,可劉備賴賬,逼得孫權派呂蒙奇襲三郡,可劉備方面完全沒有動作,就放著關羽在荊州對付魯肅、呂蒙等人。《三國志.魯肅傳》——瑜士眾四千餘人,奉邑四縣,皆屬焉(魯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威恩大行,眾增萬餘人,拜漢昌太守、偏將軍。馬超勢窮來降,此時安撫他才是最重要的事,可劉備和諸葛亮卻選擇了安撫無理取鬧的關羽,犧牲了馬超那顆鬱悶破碎的心,馬超死時不過四十多歲,恐怕也和此事有脫不開的干係。
而黃忠,他雖然憑著一身剮斬殺了曹魏大將夏侯淵,扭轉了漢中之戰的局勢,可後面他又在漢水之戰敗了北,他的功績其實是無法和關羽、張飛等人齊平的,可劉備執意將他們排在一起,事後又不去開導關羽,搞到關羽接得彆扭,黃忠活得憋屈。
孫權方面對荊州是志在必得的,自周瑜開始到魯肅時期,陸口一帶就一直處在不斷增兵的情況之中,從周瑜時期的四千多人,到魯肅時期的一萬多人,孫權的意思很明白了:先禮後兵,文的不行就來武的。這一點益州方面不可能什麼都不知道。
在關羽鎮守荊州開始,劉備和關羽兩人可能就貌合神離了,犧牲馬超是不得已而為之,提拔黃忠是故意噁心關羽,對荊州防務完全不做任何排程,是為了減弱關羽的力量。因為當時關羽已經組成了屬於自己的小圈子,武有關平、廖化,文有趙累等,而且其在荊州還形成了一股很有影響的勢力,甚至其影響還深入到曹魏境內(詳見魏諷襲鄴事件)。
劉備故意安排了能力末流的小舅子麋芳鎮守南郡重鎮,處在關羽後方和江東樞紐之地,名為協助,實際上可能是在監視和制衡關羽的勢力發展,事實上劉備對荊州地區的放任自流,不及時補充兵力和進行武將調動,很大原因就是為了壓制關羽。
作為領導,劉備對自己情深義重的部下既不能控制又不能丟棄,而是將其放養,這確實是劉備的失敗,要是劉備拿下益州或漢中後立刻回師荊州協防,將關羽調往益州或是直接歸入其管轄之下,關羽又怎麼會死,荊州又怎麼會失?
第二個該為關羽之死負責的人:江東為什麼說是江東,而不是具體某個人呢?
自孫堅時期起,孫家就和荊州多次開戰,孫堅還為此搭上了性命,到了孫策、孫權時期,四伐江夏才幹死了殺父仇人黃祖,荊州對孫家來說不止是必得之地,還關係到整個家族榮譽;江東四大都督周魯呂陸對荊州看得很明白:要保全江東乃至於圖謀天下,則必得荊州,江東是基業,荊州則是跳板。“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之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江東自上而下都清楚荊州的重要性,也明白吳蜀之間必有一戰,只是當時內部山越作亂,外部曹魏壓境,軍隊實力不強,還得靠討伐山越來填補軍耗,所以才先把荊州借給劉備,等日後實力壯大了再來奪取。等到關羽發動北伐前不久,江東已經有了全吞荊州的實力,具備了兩面防守和出擊的力量,才捉住了關羽北伐這個可乘之機出兵奪荊。
可以說不論是誰守衛荊州,只要劉備死皮賴臉地不還的話,江東方面肯定會出兵強行奪取荊州,當然,如果鎮守荊州的是趙雲或是馬超的話,孫權可能還會網開一面,放他們回去,可荊州偏偏是關羽在守,誰叫他打出了“威震華夏”的戰功呢,為了不養虎為患,孫權也只好下令擒殺關羽了。
第三個該為關羽之死負責的:關羽自己如果關羽可以冷靜一點對待和領導劉備之間的芥蒂,和孫權方面搞好同盟關係,再不然和“監視者”麋芳等人合作愉快的話,可能劉備也不會放著關羽去死,孫權也未必會殺死關羽了。
可惜關羽此人的性格就是這樣剛直,不懂變通,誰都看不起,自己家的諸葛亮、馬超、黃忠,盟友家的孫權、呂蒙、陸遜,敵人家的曹操、龐德等等,只要和關羽接觸過的恐怕沒有一個能入關羽法眼,到最後就連劉備都在關羽心中降了一個級別。
總結:該為關羽之死負上最大責任的,我認為還是劉備,是他將關羽放養在荊州而不管不問的,至於關羽本人,也還是要為自己的被殺和荊州被奪負上一點責任的,因為他的人際關係實在是太差了。
關羽的人際關係差到什麼地步?江東處處算計他,劉備選擇和張飛聯姻,使張家和劉家一榮俱榮,作為建國第一功臣的關羽被生生地拋棄了,以至於關家在關羽死後就立刻落魄了下去,就連被關羽稱為“大兄”,記載與“羽宿相愛”的徐晃,在戰場上也是毫不留情,勢要逼死關羽。
關羽適合做大將,衝鋒陷陣,但他還達不到獨當一面的程度,他的人際關係是如此地糟糕,如此地稜角分明,就像刺蝟一樣,既不討人喜歡又極受眾人忌憚,如此關羽,又豈有不被殺之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