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韓壯獵人
-
2 # GNB6575121599292
1.我去年剛退休,61歲了。閒著沒事,出去散步走路,想想離去世的時間沒有多少天了,但是每一天的時間花不完,怎麼辦?
2.打牌,釣魚、跳舞。除此之外還是有時間,那就是讀書。
3.讀書對我們這些60多歲的老人來說,就是消磨歲月,在書中尋找快樂,在書中尋找塵世以外的恬靜。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桃花源。在想象中幸福,在想象中昇華自己的心境。
-
3 # 夕陽無限好126669730
假如六十二歲就照常讀書吧,因為還有很多知識不知道,可寫讀書筆記,。從降生到八九十歲有的都不知道人生為了什麼。就糊哩糊塗地去世了,到了六十歲,認真看書學習,尋找人生真諦。
-
4 # 往事回味7363
有一句話說的好,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是無所止境的,60多歲的老人讀書上網都是修心養性、充實生活,我很慶幸父母大人把我培養到高中畢業,以至於我現在60歲了還能看看書上上網,即能開擴眼見又能感悟生活的真諦,這也叫自娛自樂,珍惜眼前,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不辜負好時光而已!
-
5 # 小水滴213269177
六十二歲的人還讀書用一句話是說不清楚的。
活到老學到老。
六十二歲還讀書這是好事!一是充分利用大好時光。退休了閒賦在家無事可做,如果再不看點書,豈不是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二是多看點書充實自己的生活,使生活更加有意義,有情調。三是把年輕時想看而沒時間看的書補看上。四是讓大腦充分調動起來,讓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延長細胞的生命力,使整個大腦活力充沛,不致於老年痴呆。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學無止境。把以前沒學過不懂的知識學會,豐富自己的知識層面。
六十多歲的人不工作了讀書,在有些年輕人看來好像是無所謂的事,其實不然,讀書對老年人來說和年輕人讀書有同樣的意義,就看你怎麼去理解去認識。
我的觀點是:活到老學到老,好學不輟!
-
6 # 幸福美麗中國人
古人云: 朝聞道夕死足、現代人說: 活到老學到老。
寫智慧人生、與時代同行,這是一個現代人的基本要素,跟年齡沒有關係。
-
7 # 偉心透明20轉好
人生,不講任何得失,只講讀書這一塊,可以說是懷才不遇,來到人間的。極普通的農民世家,在那個世紀,那個年代,同樣也遭暴風聚雨的人生闖路,玩命的活法,才能生存下去,我媽十月懷胎於我,生在了田間地頭,還是晚間,當偷偷的跑回家,才餵了半口奶,即回田間勞作。人的偷生養命,從我的0歲,就已經開始。於農田泥水打交道,也是我的生養埸所。伴隨著看牛、割草也一邊讀書,一直讀到紅色的,毛主席語錄本,從初中的學校去到部隊。這一長長的歷史,總覺得這世界還是從根本上欠了我什麼!那究竟欠了本人什麼呢?欠了讀書的理函。為什麼這麼說,誰說中國老人,連孔子曰,都沒讀過的人,你說他貧乏到什麼樣子!由於太欠,就有更求的可能,別說62歲,讀書沒有何意義,就是72,82也有讀書之味的。除了有茲味以外,也許還能豐富人生,提高那個叫什麼價值來之,吙,人生價值觀呀!真叫著追趕人生入黃土,黃土就是黃金呢。我聽說過,縣裡辦有黨校,為了增加人的知識能量,一般幹部都是要進黨校學習的。進了黨校的幹部,不一定個個都能升遷,有些個別,是要具有一定的保命知識。休息了一段時間,卷著被褥告老回家吧,就是去見馬克思,總是要點基本的知識量的。做為我們來說,老了,還得吃飯,吃飯還得有個工作的前提,不工作,不找一點夥兒幹,光憑老齡退修的8一90元,還是有點少的。為了滿足讀書,儘量能
少乾點活,用以彌補讀書時間。我都想過了,最終的彌補措施和辦法,就是將棺材裡放兩本生前未讀過的書,頭殼下最好枕上一本。這就是我的不足,重變為滿足之感!
-
8 # 陳庚子
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
只有提高自己才能適應孩子和社會!
年輕時我們在提高自己,中年時在利用最新的思想來教育子女,因此才出現了孩子不要隔輩帶的說法,實際上是科學的,一代人的落差會讓觀念產生巨大變化,孩子的從小影響著他的將來。
而當你老了六十歲左右的時候,正好處於子孫滿堂的年代,這時一個有文化有能力的老人就會把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中規中矩,家道興旺。
如果老人碌碌無為,對新生事物不瞭解不學習不接受甚至子女一有想法老人就反對或者鬧矛盾就會和兒女思想脫鉤,嚴重影響家裡的正常發展,更與孫輩孩子的將來成長合不上拍,從小看到老,小時候一旦養成壞的習慣是很難改的,因此不讓老人帶孩子是對的,但是有素質的老人帶孩子我認為對家庭的整體成長和睦是很有好處的。
因此我絕對贊成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繼續學習,並且我也看到了八十多歲老人還每天讀書的家庭,確實溫馨,知書達禮,孩子一個個也都積極向上,最起碼沒有越格意外發生,即使不是特別聰明,但是方向思路正確,長期堅持發展,最後的成就都比正常人高出一大截。
因此我支援該思路並且決定自己以後也要這樣做。
-
9 # 使用者104727249198
透過學習,會發現一路走來,自己做錯了什麼。假如人生能重來,現在的我比現在會過得更好。62歲能再學習,明天會更美好
-
10 # 桂花芳香77105282
我今年七十多歲,退休二十多年了。我一輩子從事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工作――重點是面板科,有22篇論文發表在省緞醫學雜誌上,有近百篇醫學科普文章發表在汕頭報刋,中山醫《家庭醫生》上。因此,我從退休時,先整理自費出版《面板病性病科普知識》《醫緣》《潯泗故事》《診餘作品選》四本書。然後,在給予求醫者診病的同時,繼續讀書,目的是:
繼續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方向和道路。
這是我讀書的意義和目的。
心跳不止,探索便不止。――我要在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上發盡光和熱!!!
-
11 # hy春風裡
62歲,算是退休的人了,或者是快退休的。
就在我身邊看到的老人(退休的人),平時沒什麼事做。
有孫子的整天帶孫子,或者早上去菜市場買個菜,回來的路上遛彎,然後等到飯店做個飯,下午午休睡個覺,睡醒後,身邊有同是老年朋友的,就一起喝喝茶,晚上吃完飯就去跳廣場舞。
這樣的退休生活很愜意。
在別人眼中就是一個普通的老頭。
當然另外一種就是把這些簡單的生活換成讀書。
做什麼不是休閒,做什麼不是打發時間,別人聊天你讀書,別人跳廣場舞,你讀書。
這沒有什麼不妥,主要是你自己喜不喜歡。
在外人眼裡,讀書的老人,會給人一種高雅的老者氣質。
但是這不重要。
不管是普通老頭,還是讀書氣的老者。畢竟是老了。
在夕陽西下的時光裡,就沒必要去在乎別人的看法。
只要自己喜歡就行。
自己愛幹嘛幹嘛,人的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最後的時光應該為自己活。
當然也還有很多60多歲還在為家庭奔波的老年人,在這裡祝福他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
12 # 媽咪老師
我父親八十多歲了,每天的生活就是麻將、讀書、寫字、看報、寫筆記,晚上和母親一起看會電視。
去年,父親見我家有一套《劉心武揭秘紅樓夢》,就拿了回去。
閱讀以後,還給我時,我發現書裡面夾了一張記錄紙,上面詳細記錄了紅樓夢中的人物關係和對應的人物原型。
父親為何喜歡讀書?
也許只是一種習慣,也許是逃脫世俗煩擾的法寶,也許是保持超脫的神丹妙藥。
老一輩能夠靜心學習的人確實不少,和他們聊天就可以增加自己不少見識,他們才是終身學習的典範,我挺佩服他們,希望我老的時候也能夠靜心讀書,因為讀書可以讓自己成為精神上的富有者,不會變為物質的奴隸。
-
13 # 若冰有衣說衣
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不管是呀呀學語,還是在校的學生,或者步入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啊,或是一些年紀大的人。現在上老年大學的人也很多啊,喜歡看書的人,喜歡讀書的人,在生活上面呢,他們一定是有追求的人。
像我以前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們從初中開始就有圖書館,我就特別喜歡看書,我就發現喜歡看書的人呢,心情都是比較平復的,不會那麼急躁。看書的好處簡直是太多了,一個可以增長見識,然後可以知道很多我們以前不知道的知識啊,最簡單一點就是有一些字你可能不懂,但是這個時候呢,你就會去查字典,這就是很好的一種生活習慣吧,對不對?特別感謝,因為我愛看書,所以呢,我在語文這一塊呢,簡直就是如魚得水。
畢業以後呢,我發現上班的時候壓力特別大,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我有一個櫃子,然後裡面都是書,我看的書種類特別多,嗯,比如說懸疑小說呀,恐怖小說,嗯,我連武俠小說都看的,專業技能書呀,勵志的書,職場的書。人也會豁然開朗很多。
所以呢,我是覺得不管年紀多大,都不影響他上進的心,看書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如果說我的家長啊,喜歡看書,喜歡玩遊戲,想玩電腦,我是非常支援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想法,不違背原則,不做犯法的事情,有什麼不可以呢?
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
14 # 越仙788
"學無止境",求索知識是沒有年齡界線的。人,無論老少,只要愛好學習文化知識,有學習的愛好習慣,只要身體力行,不管是六十歲,還是八十歲,還在學習文化知識就是正常的,就是有意義的。這就叫:活到老,學到老,學到生命的盡頭。
-
15 # 北煙朧月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讀書的意義在於,“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用另外一句“腹有詩書氣自華”形容更是不為過。
讀書是一件受益終生的事,因此值得終身堅持。62歲顧然是人生的老年,但人老心不老。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而恰恰能在62歲高齡還依然讀書的人,他們才擁有智慧的大腦。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能在這個年紀學習讀書的人,更是珍貴的寶貝。他們的人生閱歷,還有生活經驗,以及對人生的看法,對世界的認識,對書本的解讀比我們這些年輕人還要看得透。
這個社會從來沒有一個年輕人擔任世界各國的元首,也沒有一個年輕人可以成為大能者。但凡是真正的先知,都是有一定年紀且生活閱歷豐富的人。
曾經有那麼一個在77歲高齡,卻學習畫畫,最終成為傳奇人物,而這位讓人佩服的人物就是摩西奶奶。摩西奶奶早年吃盡苦頭,在77歲時學習畫畫。摩西在她80歲時即1940年在紐約舉辦個展,引起轟動。
很難想象這樣一位老人,在人生的終點,仍然能創造傳奇。她的努力和認真,讓她此後的作品成為藝術市場中的熱賣點,並且贏得了很多獎項。
摩西奶奶尚且能在其80歲高齡,僅僅用了三年就達到了很多年輕人一生能沒達到的巔峰,可見,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晚。人生的每個時候,都是黃金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說的就是這樣一些熱愛生活,有追求的人。
因為熱愛,因為心存夢想,所以即便時間消磨了年齡,歲月注入了水分,但夢想一定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你的關注是對我最大的支援,愛你吆 -
16 # 承客黃小榮
一個62歲的人讀書的意義何在?
每個人讀書的目的不同,讀書的意義自然也不一樣。一個16歲的人和一個62歲的人讀書的意義可能不一樣,也可能是一樣的。讀書的意義其實跟年齡沒有必然的關係。用一句話概括:讀書,可以讓生命保持與年齡無關的向上地生長。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62歲的年紀,說大其實也不算太大,大家去查一查世界各國元首的年齡,會發現很多都在60歲以上。
即便是平凡的普通人,也可以在六十多歲的年紀透過讀書達成自己的目的,甚至可以把讀書當作學習。或許又有人會說:年紀這麼大,學東西是不是太晚了?再用一句話回答類似的問題:你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大器晚成的人,數不勝數。舉個和讀書無關但和大器晚成有關的例子,享譽世界的摩西奶奶,58歲才開始畫畫,並且一直堅持畫到101歲,在80多歲的時候才開始成名。用摩西奶奶的話說:“做你最喜歡做的事情,上帝會很願意為你開啟成功之門,哪怕你已經80歲了,依然可以做個初學者。”人生都可以隨時推倒重來,讀書又豈會被年齡限制?
-
17 # 碧水藍天657
62,也許距您還遙遠,也許您正在經歷,也許您已界古稀,但與我實在是沒有太遠的距離。想想就唏噓,可還是要面對,甚至是笑迎,因為人生本就是一段該經歷的經歷。
62如熟透的果子,是收穫的季節,是豐收的時日,是喜悅的洋溢。可以帶帶孫兒,享受天倫之樂;可以養養花兒,釣釣魚,打打麻將下下象棋;可以說走就走,遊歷世界遍賞天下旖旎……少了輕狂,多了份恬靜和安祥。
62其實還挺青澀,只不過人生走了一半。任正非70多歲還在世界奔波,儲時健70多歲出獄二次創業,那麼多的教授反聘發揮餘熱,那麼多的老科學家還在兢兢業業,老農民何曾有62而歇……活到老幹到老只爭朝夕,因為他們知道人活著不能僅僅為了自已,唯有奮鬥方可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
18 # 雞湯文不營養
題主說用一句話回答,我可以用兩句話回答麼?
皮囊的缺憾可以用讀書去彌補。
得“閱讀者”可以得天下……
-
19 # 菜刀關公
不管是十幾歲還是62歲,堅持讀書都是一種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現在的我已入而立之年,但無論我的人生遇見怎樣的機遇,處在怎樣的環境,我依然堅持讀紙張書。
就拿我爺爺來說吧,我爺爺八十好幾了,依然堅持閱讀,拿他的話來說,生活禁錮了我的身體,身體禁錮了我的靈魂,但我的靈魂是自由的。
在哪個年代裡,我爺爺算得上是高知識份子,而我的奶奶卻是文盲,只會寫自己的名字,生活中會出現很多問題,但我爺爺依舊處理的很好,看電視時他會給奶奶講解電視的內容,他也會給奶奶講解書中的內容。
就算家裡來了小朋友,我爺爺也會能和他們聊到一起,來了年輕人,老人,依舊能和他們聊到一起,而不是變成一個喋喋不休,固執的老頭。
我爺爺他經歷文革,被批鬥,他也被取消教師資格,(現在已恢復),家道中落,經歷天花,家中6個兄弟全死,但現在的他依舊能很溫和的面對以前那些批鬥他的人。這是一份心境,而這份心境肯定是長年累月的閱讀,修來的,一份處理人生的智慧。
所以讀書就像習武一樣,日積月累的堅持神功自顯。
-
20 # 蒲春林60後
讀書是不分年紀,老少的,讀書是樂趣,開朗心態,也是鍛鍊,看別人的傑作。找自已的毛病,起著多思考。永不老。習慣瀆書的人,即使年歲高,能增加記意。血液暢通,心情好。不早老。
回覆列表
首先是豐富退休後的業餘生活。還有就是像我們這一代人上學的時候正趕上文革,沒有真正學得什麼知識。整天都是大批判,一會兒批判讀書做官論,一會兒又批判讀書無用論,還要批林批孔,又要批走資派。還有:學工,學農,學軍,備戰,備荒,挖地道。復課鬧革命開始後,又趕上了上山下鄉運動。我僅混到初中畢業,就年滿十六歲了,正好是下鄉的年齡。不讓繼續就讀了!結果就第一批下鄉了。一下就是五年。根本沒學到什麼知識。五年知青回城後緊接著就參加工作了,再後來結婚生子,照顧老人……等等。現在退休了。有時間了,雖人老了,記憶力差了。但,看看書還是感覺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