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威1986235

    肅親王豪格做皇帝,其實清朝上層權貴會死一大片。多爾袞、多鐸、孝莊、順治等全部會處死。就是因為多爾袞這一派系不願意被殺。多爾袞才和孝莊聯手打壓豪格。豪格是皇太極最有可能承繼帝位的兒孑。面臨當時最有權勢的多爾袞和清後宮代言人孝莊,雙方剿殺下豪格那裡有機會當皇帝。而且滿清軍功親王裡也不願意讓豪格稱帝。順治年幼好控制政局,而且多爾袞與孝莊想讓順治稱帝也是要給予支持者很多政治利益,豪格有理由稱帝,相對付出的政治利益較少。而且豪格年紀也成年了,權貴們不好幕後操縱政局。才要將其殺了。

  • 2 # 宋安之

    愛新覺羅·豪格為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

    清朝的繼承人規則是“立賢不立長”,也就是有能力者上位,不分嫡長庶出等等,但是由於清朝漢化較深,嫡長的觀念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皇位繼承人順序,而豪格也頗有軍功,在太宗年間更是因軍功而被封為親王,在開國初期戰爭頻繁時,軍事能力出眾的皇子也是有很大優勢的,皇太極當年能即位就是手握兵權,才順利即位,但是豪格其人政治上比較幼稚,在太宗年間更是被責罰過,其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更是在後面即位之爭時犯了致命錯誤。

    1643年入關前夕,皇太極猝死,由於生前沒有確定繼承人,出現了以豪格為首的“子承父業”派和以多爾袞為首的“兄終弟及”派,當時八旗中豪格統正藍旗,皇太極生前直統的兩黃旗將領和鄭親王的鑲藍旗也支援豪格,共有四旗支援豪格,軍事上佔盡優勢,當時太宗皇帝的二哥禮親王代善威望最高,同樣支援豪格即位,而多爾袞只有兩白旗及其一些重臣支援,這樣一來,皇位應該是囊中之物了,而多爾袞一方一步不讓,新興的滿清王朝面臨著一場岌岌可危的內亂,僵持不下中,皇族中提出第三個方案既由太宗幼子福臨即位,這樣兩黃旗的將領目的也達到了,只要是先帝兒子即位就好不是非豪格不可,而多爾袞一方考慮到幼帝好控制,又不想清朝內亂,也退一步,而豪格在關鍵時刻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也退出了,沒有堅持下去,如果堅持下去也未嘗不可,畢竟長子身份及其軍功頗多有著很大優勢,最終與皇位失之交臂並在入關以後順治年間被多爾袞陷害至死。

    根據當時史料推測,豪格關鍵時刻主動退出應該是以退為進之舉,因為他父親皇太極即位時也是絕大部分人支援,但是為了表示謙讓一下,皇太極推讓了幾次,然後順理成章的即位了,不過豪格顯然高看了自己的能力,他父親皇太極是文武雙全,軍事上頗有建樹,政治上也是一把好手,所以在萬全把握下謙虛了一把再即位,而豪格政治上太過幼稚,沒有那麼高的威望,又有多爾袞這樣的強大對手,不一再堅持卻退一步而遺恨萬年。

  • 3 # 覃仕勇說史

    問:肅親王豪格為什麼沒有繼承皇位?

    答:肅親王豪格為什麼沒有繼承皇位?我只揀最主要的兩個原因來說:

    一、豪格不討父親皇太極的喜歡。

    二、皇太極突然死亡後,出現了爭奪皇位的強勁對手多爾袞。

    憑心而論,豪格算得上一個傑出人物,他的才能完全可以輾壓雍正以後包括乾隆在內的清朝諸帝。史書稱他“容貌不凡,有弓馬才”,“英毅,多智略”,久經戰陣,屢獲軍功。皇太極國初開創,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多賴其功。史學家蕭一山稱之為“開國之大人物”。

    作為皇太極的第一子,豪格在努爾哈赤時代就提刀跨馬上陣作戰了,並因戰功被祖父努爾哈赤封為貝勒。

    但皇太極對豪格並沒有表示出特別的喜愛。

    其實想想也不難理解。

    豪格的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在皇太極有名位的十五位后妃中,容貌不美、地位不尊,這就直接導致了豪格出身不顯。

    但豪格不拋棄、不放棄,一直為自己的人生努力奮鬥。

    在皇太極時代,豪格最堪誇耀的功績是與多爾袞遠征黃河河套地區,招撫察哈爾部眾,找回了收藏在林丹汗處的元朝傳國玉璽。

    有了這塊玉璽,皇太極高唱“天命所歸”的調子,上尊號稱帝,封豪格為和碩肅親王。

    但豪格這頂碩肅親王的帽子並未戴多長時間,就被皇太極無情地擼去,降為貝勒,罰銀一千兩。

    皇太極這麼做,並沒有什麼很過硬的理由。原因無非他自己與妹妹莽古濟鬧了矛盾,而豪格是莽古濟的女婿,恨屋及烏,就憎上了豪格。

    豪格為了在父親和岳母之間站隊表態,親手殺死了妻子!

    天哪,豪格這一個滅絕人性的舉動,使他的人氣大損,人品迅速跌落了道德最低點。

    皇太極表面沒說什麼,但內心一定對豪格的行為人嗤之以鼻。

    努爾哈赤在世時,應該有過效仿漢人立嫡以長的制度,但沒有成功。他先後立的兩個繼承人褚英、代善都被他親手廢掉了。

    皇太極則對漢人的立嫡以長的制度完全不感冒,他寵愛“崇德五宮后妃”中的宸妃海蘭珠,當海蘭珠在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為他誕下第八個兒子時,他立馬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並在慶典活動中,無視時年已經三十歲的長子豪格的存在,當眾宣佈這個八阿哥就是自己的皇位繼承人。

    不過,這位八阿哥福薄,半年之後就夭折了。

    海蘭珠心傷愛子早逝,不久悲痛成疾,撒手塵寰。

    皇太極為情所傷,於崇德八年(1643年)猝死於盛京後宮,年僅52歲。

    皇太極在八阿哥死後未立皇儲,臨終前又沒留下遺詔,論理,應該由長子豪格繼位。

    但努爾哈赤生前最鍾愛的第十四子多爾袞手中所掌實力略高於豪格,不肯相讓,雙方几乎就要兵戎相見。

    最後,在諸王大臣的調停下,採取了平衡原則,推舉年方6歲的福臨登位,是為順治帝。

    以首輔攝政王身份獨掌了清初朝政大權的多爾袞,後來胡亂找了個因由,幽禁了曾經的政敵豪格,致使豪格冤死獄中。

  • 4 # 旅行青年說

    豪哥屬於智商高情商不高,驍勇善戰,但在政治上和多爾袞孝莊相比還是嫩了些,歷史上這種事不止一次發生,比如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都是驍勇善戰,但是官場遠遠要比戰場更險惡

  • 5 # 淡墨淺白

    鷸蚌相爭 漁人獲利!

    清朝初期的皇位繼承,不是前任指定後任,而是八大和碩貝勒推選制度。豪格和多爾袞都有人支援,誰也不能勝的過誰,因此順治得了便宜。

    言多必失,關鍵時候亂說話

    豪格本來是有優勢的,謙虛了一下說自己福薄。做皇帝福薄自然不行,多爾袞找到機會剛好把豪格給否了,推出順治。豪格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難言。

  • 6 # 茹叔敬

    皇太極突然暴亡,也沒有留下繼承人,他生前為什麼不立豪格為太子?虎口豪格雖屬長孑,但由於是繼妃烏拉納喇氏所生,所以當時並沒有被立為太子。皇太極死之後,豪格與多爾袞奪皇位失敗,豪格的兄弟們不被重用,福臨即位之初,年僅六歲,大權旁落到多爾袞手裡,當然不會重用他的兄弟。

  • 7 # 名捕

    這是多方博奕的結果,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順治(福臨)的生母莊妃(大玉兒)。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暴病而亡,他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繼承人,按制應由八王共舉“賢者”。肅親王豪格是長子,當時34歲,為皇太極繼妃所生。豪格早在太祖、太宗時期就曾領兵南征北戰,頗有戰功,實力很強。皇太極曾親自統率的正黃、鑲黃兩旗擁立豪格。豪格本人又統正藍旗,在滿洲八旗中,他已擁有三旗的力量。此外,索尼、鰲拜等大臣也支援他。

    莊妃先找到哲哲皇后,向皇后分析了目前的形勢:不管豪格還是多爾袞誰繼位,都要發生一場血戰,結果都是不堪設想的。如讓福臨繼位,可以保住清寧宮的特權,避免相互殘殺。皇后是個無能的人,聽完莊妃的話後決定支援莊妃。於是,皇后和莊妃一起勸說豪格支援這個方案。豪格雖然明白這個道理,卻總覺得委屈。他回到家中後,大喝一場,大醉入睡,醒後便心灰意冷,對侍候在身邊的愛妻說:“我德小福薄,不堪繼位。讓皇九子繼位還可以,如果讓多爾袞繼位,我決不允許。”

    然後莊妃又面見多爾袞。她對多爾袞說:“論功勞地位,王爺是有資格登大位的,但先帝有子,頭一個豪格就不會甘心。先帝其他年長的兒子,以及代善一支,都會反對你。到那時,國中豈不就大亂了嗎?王爺要以國家為重。大清初建,不能自己亂了陣腳。清寧宮決意不再擁立肅親王豪格。他雖然是太宗皇帝的長子,為人又忠厚直爽,但只知其武,不知其文。今後,大清要叩關而入,問鼎中原,這副擔子他挑不起來。”多爾袞聽到後宮不再擁立豪格,鬆了一口氣。莊妃接著提出:“我兒福臨年方6歲,可傳先帝遺命,立他繼承,以王爺為攝政王。王爺雖不居帝位,但國政全可由你做主,我從中支援。你豈不如同實際的皇帝一樣。這樣,眾親王無法反對,不會發生內亂。”多爾袞明白如果因自己奪位而發生內亂,對自己對國家都不利。再說,後宮、豪格、科爾沁聯合起來和他作對,他的力量怕是抵擋不過的。多爾袞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放棄了自己登位的意圖。

    5天后,在諸王貝勒大臣會議上,多爾袞提議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6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共同輔政,等福臨長大後,立即歸政。這一折衷方案,立即得到會議主持者代善的支援,很快被會議透過成為決議。

    莊妃運用靈活巧妙的手段,終於平衡了各派力量。擁立幼帝並以攝政王輔政,是一個解決擇君危機的折衷方案,既照顧了各方面的利益,又有利於發揮多爾袞等人的才能,維護了滿洲貴族的團結,以求入主中原。多爾袞與豪格的主動退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這種共同利益的認同。其次,也是滿蒙聯合的需要。蒙古是滿族的堅定盟友,也是滿族入主中原必須依靠的力量。福臨是莊妃的嫡子,也是蒙古科爾沁貝勒的外甥。福臨即位本身就是滿蒙聯合的象徵。福臨繼位,避免了皇室內部的一次大分裂。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在瀋陽繼承帝位,第二年改元順治,是為清世祖。尊哲哲皇后和生母莊妃為皇太后。

  • 8 # 高大壯就是這麼自信

    豪格是長子不錯,但並不深得皇父喜愛。

    他沒有成為繼承人的原因有三條:第一,豪格的母親死的太早,並沒有正式封號,和皇太極後期的五宮不能相提並論。

    第二,豪格性格不好,並不得父親喜愛,多次遭到父親譴責懲罰。崇德元年四月剛被封肅親王不久,就因為洩露皇父語,對父有怨心被降為貝勒。三年因為軍功才復封親王,沒多久又降郡王,直到崇德七年松錦之戰立功才復親王。

    第三,在皇太極時期,豪格也是立功無數,卻沒有當上一旗之主。皇太極擁有正黃鑲黃正藍三旗,親自掌旗,卻沒有授予豪格一旗旗主,豪格只有若干牛錄,和身為旗主的代善,多爾袞,多鐸不能相提並論,嚴重影響他圖謀汗位的實力。

    再加上機智多謀的多爾袞做豪格的對手,豪格很容易被出局。

  • 9 # 掌上觀星

    這種例子很少見麼?皇位又不完全是皇帝才能決定的。秦始皇牛逼吧,有意扶蘇,扶蘇繼位了麼?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指定的太子被殺被廢更不要太多了。

    要看懂這個問題,首先就從不神話皇帝的權威開始。皇權無雙不假,但也是要看具體的現實博弈的。一群實力大佬不認可,皇帝又能怎麼樣?

    什麼立長,立賢,背後都有利益推動,只要利益到位,武則天還能當皇帝呢,武則天是個女人。

    滿清當時還在貴族政治階段沒有完全走出來,遍地的貴族大佬們,誰也不希望出現一個強勢皇帝,而且這個皇帝還不是自己一派的。豪哥和多爾袞都是這樣,他們都是強勢的實權人物,所以他們倆爭來爭去,誰也得不到所有大佬的支援。

    於是只能兩個都不選,選了皇太極的小兒子福臨。當時只有六歲。這種場景很常見,兩個強勢兒子爭來爭去,最後最弱的一個繼位了。 漢武帝,太子,燕王都是成年兒子,最後上去的是劉弗陵。孫權,太子和魯王爭來爭去,最後上去的是未成年孫亮。李世民,李承乾和李泰爭來爭去,最後上去的是繼位前以柔弱著稱的李治。

    福臨也是這樣。

    因為一個弱勢皇帝在位,各個貴族大佬的利益就更容易維護。但權力總是要有人運轉,於是就有了很經典的格局,雙頭政治。弱勢君主,加上一個強大的執政官。執政官只要沒有非分之想,大家自然會相安無事,一旦他不安分,大家立刻就會團結在皇帝周圍來用君臣大義和道德制高點打擊他的。

    曹操沒少吃這種苦頭。

    多爾袞的力量,遠沒有到曹操的地步。因為當時絕沒有第二個實力派能和曹操相提並論,而多爾袞,明面上就有豪各,濟爾哈朗,實際上還有並沒有走到臺前的貴族們,以及孝莊的孃家人,孝莊孃家無疑是蒙古第一家族。 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看起來多爾袞高高在上,把豪哥和濟爾哈朗都淘汰出局了。但他距離皇位還是遙不可及。

  • 10 # 伊耆角木

    一招不慎,滿盤皆輸。關鍵時刻腦袋一熱,最後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皇太極)

    如果按照漢族傳統觀念,嫡長子繼承是理所當然的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同時,他的母親烏喇那拉氏是皇太極第二任大妃(正妻)。而皇太極的第一任大妃鈕鈷祿氏生下次子洛格已夭折,第三任大妃博爾濟吉特氏無子,所以豪格是皇太極唯一的嫡子,他就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那皇位非他莫屬。

    (豪格)

    但問題在於,皇太極是滿清第一個皇帝,雖然稱帝了,其實還是保留了女真早期那種部族傳統,所以漢族嫡長子繼承並非滿清高層的共識。當年努爾哈赤作為後金大汗,就廢殺了自己的長子褚英,而努爾哈赤死後,次子大貝勒代善也沒能繼位,而是公推了八子皇太極繼位。所以皇太極死後,在沒有留下遺詔的情況下,高層產生了分歧,多爾袞兄弟堅決不同意豪格繼位。皇位的歸屬就成了權力的博弈,還是靠實力說話。

    (八旗)

    而以實力來說,豪格同樣是佔盡優勢。在滿清當時來說,實力的體現就是擁有的八旗兵力。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旗中,多爾袞擁有的勢力是他自己和哥哥阿濟格弟弟多鐸統領的正白鑲白兩旗。而豪格的勢力就厲害了,兩黃旗在皇太極生前都是皇太極親掌,所以兩黃旗大臣成為堅決的皇子派,擁護豪格繼位,豪格自己本身是正藍旗主,這樣豪格就擁有了三旗勢力,已經多過多爾袞兄弟。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和掌握兩紅旗的代善父子也傾向於由皇子繼位,所以局面幾乎成為六旗對兩旗,豪格穩操勝券。

    (多爾袞、多鐸)

    但是多爾袞兄弟堅決不讓步,與豪格和兩黃旗大臣在崇政殿對峙多日,代善和濟爾哈朗等人不能看著滿清分裂,也不敢完全支援豪格。最後的關鍵時刻,豪格真叫腦門一熱,居然經不起多爾袞兄弟的激怒,一氣之下說出自己福薄,無心繼承大位的話,拂袖而去。他這麼做是想逼迫兩黃旗大臣逼宮,以武力脅迫多爾袞讓步。結果弄巧成拙,豪格走後,代善也離開了大殿,殿內只剩下多爾袞兄弟、兩黃旗大臣和濟爾哈朗。兩黃旗大臣確實幾乎逼宮了,但此時多爾袞施展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談判技巧,他了解兩黃旗大臣只要皇太極的兒子繼位而不要求一定是豪格,所以經過談判妥協,擁戴皇太極第六子福臨繼位,濟爾哈朗和自己擔任輔政王。這一妥協方案打破了僵局,滿足了濟爾哈朗,兩黃旗大臣看繼位的是皇太極的兒子就也不反對。於是豪格就這樣徹底失去了皇位。

    所以說,一招不慎滿盤皆輸,豪格沒有明白兩黃旗大臣是忠於皇太極而非自己,自己的提前離開並留下口實,讓除去自己以外的其他皇子繼位成為可能。福臨撿了個便宜,自己賠個精光。後來多爾袞逐漸躍居濟爾哈朗之上又成為獨一無二的皇父攝政王,對於政敵豪格當然毫不留情治罪處死,成敗真的就在一瞬間,如果當時豪格不走,或許皇位就是他的了。

  • 11 # 每次一點點

    愛新覺羅-豪格,正藍旗人,皇太極的長子。在皇太極死後,捲入皇權爭奪,後來敗給多爾袞,被其構陷入獄。

    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猝死,未來得及立遺詔,而滿人也沒有立嫡立長的規矩(之前皇太極是以努爾哈赤第八子的身份被推舉的)。導致皇位空缺,引起多方爭奪。其中呼聲最多的當屬豪格和多爾袞。作為皇長子的豪格本身是正藍旗旗主,加上他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得到了正黃、鑲黃、鑲藍三旗的支援,是皇位的不二人選。奈何,當時的多爾袞功勞太大,有不少大臣支援,又擁有正白、鑲白兩旗,雙方實力不相上下。

  • 12 # 趣談國史

    皇太極嫡長子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奪嫡之事,表面上看是這二人之爭,其實背後站著的第三個人起了決定作用。這個人就是皇太極的妃子——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

    之所以發生奪嫡之事,是因為皇太極生前沒有立下諸君。他又死得倉促,連句話也沒來得及留下,於是,大家只好爭搶了。

    按道理,應該繼位的是皇太極的嫡長子豪格。父死子繼,天經地義。可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不同意,他殺將出來,要與豪格爭上一爭。

    多爾袞憑什麼爭呢?當然憑得是手裡的兵權。

    多爾袞少年英豪,屢立戰功,很能幹。而且,多爾袞兄弟手裡握著八旗中的正白、鑲白二旗。八旗佔其二,當然有資格爭一爭。

    當然,多爾袞手裡有兵,豪格也不是吃素的。首先,豪格手裡握著正藍旗。其次,皇太極曾經親率的正黃、鑲黃二旗,理所當然地支援了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第三,鑲藍旗也被拉到了豪格一邊。

    剩下的正紅、鑲紅二旗,掌握在皇太極的哥哥代善手裡。代善的立場有點中立,反正多爾袞是他的弟弟,豪格是他的侄子,誰繼位他都可以接受。他唯一不能接受的,是八旗內訌:你們口頭上爭來爭去我不管,但誰要是敢先動手,我就打誰。

    就在兩相對峙,互不相讓的時候,那個著名的女人出場了。

    這並不是莊妃在歷史舞臺上的第一次出場。她的第一次出場,是在勸降明朝大將洪承疇的時候。

    這時候,莊妃出馬了。然後,洪承疇就投降了。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莊妃這個女人不簡單。她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談判能力。

    這一次,莊妃的能力又排上了用場。

    她首先摸清了代善的立場——只要八旗不內訌即可;然後她又摸清了兩黃旗的立場——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即可,其他人不行;接著,她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攻克了多爾袞的堡壘,讓他退出皇位之爭,支援她的兒子福臨,並許諾日後讓多爾袞做攝政王。

    多爾袞不傻,他知道自己硬爭下去,除了內訌別無他途,因此,他聽從了莊妃的安排。

    如此一來,莊妃就獲得了六旗的支援,剩下的兩旗,只能無可奈何地同意了。

    就這樣,豪格和多爾袞都沒能爭到皇位,反而讓小娃娃福臨撿了個便宜。

    可見,在這場爭奪中真正起了決定作用的,其實是一直站在背後的莊妃。

  • 13 # 茶後書話

    豪格與皇位可以說是失之交臂,再次證明“衝動是魔鬼”這句話是真理!

    1643年8月15日,也就是皇太極駕崩後的第六天,以索尼、鰲拜為首的兩大黃旗大臣來到崇政殿,堅決擁立皇子豪格為帝。鰲拜搶先發言:“吾輩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寧死從於帝於地下。” 睿親王多爾袞身經百戰、足智多謀,立刻對鰲拜、索尼說:“皇位繼承,除諸王外,爾等外姓大臣無權發言,速退下。”索尼二人悻悻退出。 禮親王代善此時投出關鍵一票:“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此時,豪格為帝已無多少懸念。 然而,最後一方勢力阿濟格三兄弟居然沒有發言。年輕氣盛的豪格終於撐不住氣了,面帶譏諷地冷笑道:“我年少德薄,非所堪當。”說罷,拂袖而去,離開大殿。豪格本想以退為進,激起阿濟格三兄弟勸阻,然而他們並沒有,這樣豪格把會場交給了對手,也等於把皇位交了出去。 此時多爾袞也看出大家主要支援豪格,如果處理不當,恐刀兵相見。故說:“豪格既然堅不就位,退出殿外,我等需尊其意願,不勉為其難。我也同意立先帝之子,那就立福臨為帝吧。因福臨尚6歲,由濟爾哈朗和我輔政,福臨年長,當即歸政。” 就這樣,福臨為帝,即順治帝。豪格因一時衝動與帝位插肩而過!

  • 14 # 流洛之家

    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三點

    1、皇太極是正值壯年突然暴斃而亡的,就算想立豪格為皇帝也來不及的啊。

    2、清朝初年皇位是王公大臣共同推舉的,這也是皇太極沒能立自己年長兒子為繼承人的原因。

    3、皇太極死後,反對豪格登位的就是以多爾袞為首的兩白旗。後為了平息豪格與多爾袞之間的紛爭,王公貴族放棄豪格,從中選取9阿哥福臨繼承皇位,這樣豪格又一次與皇位失之交臂了。

  • 15 # 千佛山車神

    因為裝“高冷”,所以豪格遭雷劈了。將一道送分題生生做成了送命題!

    (豪格,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出生於1609年,母為皇太極繼妃烏喇納喇氏)

    作為皇太極的第一個兒子,豪格自幼跟隨其父四處征戰,在對大明、蒙古、朝鮮的戰鬥中戰功卓著,可謂是有勇有謀。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豪格也因此晉升為親王,統領正藍旗,備受皇太極倚重。不過豪格雖貴為長子,但滿洲並沒有立長的傳統,所以豪格無法自動獲得儲君之位。

    而且當時的滿洲貴族在政治體制上還十分原始,帶有濃重地部落協商色彩。特別實在立儲方面,沒有建立可靠的傳承機制。在先帝沒有指認繼承人的情況下,皇位主要還是依靠貴族大臣協商決定。

    這一缺陷在皇太極即位之時就十分明顯,而皇太極在稱帝之後卻依舊沒有明確太子或是皇位繼承人,這位他死後的皇族傾軋埋下了隱患。

    1643年皇太極和他父親努爾哈赤一樣,又是閃電般駕崩,死前照樣沒有說明白誰來克繼大統,由此引發了多爾袞和豪格對於帝位的爭奪。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齡上卻還比豪格小三歲)

    這叔侄倆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對皇位覬覦已久。

    相對而言的,當時情形對豪格略微有利。當時豪格親掌正藍旗,而且擁有其父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將領的支援。

    當時的朝中重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希望擁戴肅王為君。

    就連德高望重的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也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論硬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援,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而多爾袞這邊只有鑲白旗和正白旗兩個旗,總體實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

    豪格卻裝了個大13。

    在皇位協商的會議上,本以為勝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難以承擔”後,就徑直退出了會議,回家等著黃袍加身了。

    豪格這一走,情形可就是急轉直下,多爾袞和多鐸立即抓出豪格的話茬,認定豪格無意於皇位,已經自動退出競爭了。

    而豪格自己的離去也讓他的支持者頓時懵逼了,真是心中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想使勁也使不上力了。

    就這樣兩方僵持不下,直到兩黃旗的大臣們帶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為帝,也必須要由先帝之子克繼大統,否則就來一場華山論劍。

    眼見自己當皇帝是沒戲了,多爾袞於是提出了個折中方案,即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而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

    最終,這個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僅就此錯失皇位,也為自己以後悲慘的結局埋下了導火索。

    (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順治帝福臨,他的命運和他的名字一樣,真是天福降臨)

  • 16 # 有得觀史

    肅親王豪格沒能繼承皇位,因為一場“智鬥”戲演砸了。

    皇太極剛剛建立大清,還沒有接受嫡長子繼承製這種漢文化,採取的是優選制,皇太極的兄弟和兒子們都有權繼承皇位。皇太極死時沒有指定接班人 ,於是一場皇位爭奪戰就在皇太極的兄弟和兒子們中間展開,其中最有競爭力的有兩人,一個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肅親王豪格,一個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

    皇太極崇德八年(1643年)農曆八月九日駕崩,有繼承權的諸王們,定於5天后在崇政殿開會確定誰當接班人。

    八月十四,天剛亮,兩黃旗的大臣索尼和鰲拜等帶人把崇政殿團團圍住。兩黃旗是皇太極的直管旗,將來由皇太極的兒子繼承。如果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並掌管兩黃旗,他們兩黃旗就會繼續保持最高地位,這當然對兩黃旗的大臣也是最有利的。所以,索尼和鰲拜才旗幟鮮明地支援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上午,諸王陸續來到崇政殿。會議剛開始,索尼鰲拜等大臣就吵吵,死也要擁立皇太極的兒子。多爾袞是皇弟,聽著不順耳,於是說,“諸王開會,有你們啥事?”就把索尼鰲拜等趕了出去。

    雖然索尼鰲拜等離開了會場,但是他們沒閒著,在外面鼓動士兵們揮舞著兵器喊“立皇子!立皇子!”,給會場裡的人施加壓力。這時,如果會議定的接班人不皇子,參加會議的人能離得開會場嗎?

    此情此景,豪格心裡是很爽的,信心滿滿的,他認為大家都支援他,皇帝非他莫屬了。既然這樣,就裝一把吧!客氣客氣,來個三推三讓。於是就說,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當”,說完立等著有人推舉他。沒想到多爾袞的弟弟多鐸馬上接話說,“你說得對!這可是你說的,你當不了,我們另選別人。”一句話把豪格懟到牆角去了。

    豪格錯判了形勢,他以為立子就是立他,因為他是長子,他立過很多戰功,他已經成年。其實不然,兩黃旗誓死立子,不排除豪格,當然也不必是豪格。事已至此,豪格已沒有迴旋餘地,只好惺惺退場。

    接下來,代善說自己年齡大了,自願退出,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也跟著退出(估計是搬兵去了)。

    這時鄭親王齊爾哈朗提出來讓福臨繼位。多爾袞認為自己要繼續爭,必將有一場血戰,鹿死誰手還不一定,最後只好做出讓步,同意福臨繼位,但福臨年幼,由他攝政。

    多爾袞攝政後除去政敵,尋找機會殺掉了豪格。

  • 17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豪格為皇太極長子,在太祖朝就隨父輩出徵,軍功卓著,被崇德元年被封為和碩肅親王。

    作為皇太極唯一成年且富有智謀的皇子,皇太極倚重他,命其主管戶部,但對他又設了大防,最後沒有指定他為皇位繼承人。

    1.皇太極原本想立為皇儲的,為關雎宮宸妃所生的皇八子。此子初生,皇太極就下詔大赦,明言皇嗣。這樣的待遇,豪格是不曾擁有的。豪格曾因與嶽託往來密切,被皇太極嚴懲。

    2.皇太極死前,沒有指定嗣君,導致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奪位,二人各有支持者,勢均力敵。豪格雖然最初有兩黃旗大臣及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支援,但他有性格軟弱,主動謙讓。

    3.兩黃旗大臣最初支援豪格,是“誓立皇子”的表現。當以孝端、孝莊為為首的崇德四后妃(宸妃已死)抱團捍衛蒙古利益,聯合兩黃旗大臣,很快使兩黃旗大臣為了自身作為皇帝親率的集團利益,憂慮豪格即位後會獨崇其原領的正藍旗,於是兩黃旗大臣的“誓立皇子”,偏向了不曾領旗的孝莊生子福臨。

    4.滿洲諸王貝勒推選嗣君,支援皇子承襲大統的禮親王代善謙讓,帶動多爾袞以退求進,謀求輔政攝政位置,故而不會支援比他年長几歲的豪格,而改為支援少不更事六歲童福臨。福臨的勝出,便是豪格的落選。

  • 18 # 遺產君

    滿人並沒有皇位立長子的規矩,清朝當時的立儲制度是八王議政,需要得到大部分親王貴族的認可才能繼位;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也是由所謂的八旗旗主推選才繼位的。

    滿清立儲君是立嫡不立長,如果沒有嫡子的情況下,長子有可能做儲君,其前提是長子要足夠優秀,要有魄力,否則的話也只能在其他皇子中選擇。

    豪格雖為皇太極的長子,但並非嫡子,因為豪格的母親被努爾哈赤逼迫皇太極給休棄了,只能算庶子吧,但豪格作戰勇猛,屢立戰功,被封為肅親王,完全有資格做皇帝。(豪格)

    豪格的最大競爭者來自多爾袞,這多爾袞也是來者不善,年輕的多爾袞作戰勇敢機智,憑藉其卓越的戰功、出眾的才幹被封為睿親王,滿清的大部分江山都是他打下的,擁有眾多的支持者,他早就想皇太極死後奪回皇帝寶座。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父業子承天經地義,正黃旗的勢力是誓死效忠皇太極的兒子,也算是豪格的支持者,鑲藍旗的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支援豪格,豪格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而多爾袞只有他弟兄的支援,處於下風,但他就是不同意豪格當這個皇帝,豪格也堅決反對多爾袞,雙方都握有重兵,一時劍拔弩張,互不想讓。(多爾袞)

    有了這麼多的人支援,豪格覺得穩操勝券,也就沒把多爾袞放在眼裡,可多爾袞就是死活也不讓你豪格登上皇位,豪格也被激怒了,憤憤地說“我福少德薄,非所堪當”,然後甩手而去,意思是我不跟你玩了,到時你們要來求我的。豪格走後,多爾袞順水推舟地說,這豪格本無做皇帝之意。

    僵持多日毫無結果,國不可一日無君,在禮親王代善的主持下,經過協商豪格和多爾袞都放棄爭奪,由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讓六歲的福臨繼承帝位,再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擔任攝政王,這樣就沒有豪格什麼事了,徹底出局,多爾袞成了贏家。

    兩強相爭弱者得利,皇帝就是多方博弈的結果,清朝是誰的拳頭硬,誰就有話語權,實力證明一切。

  • 19 # 談古論金

    後人多論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之所以沒有繼承皇位是因為他裝C假意謙虛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也就是所謂把加分題做成送命題。

    (肅親王豪格劇照)

    其實不然,豪格的所謂“謙讓”對事件走向的影響並沒有這麼大。

    當時的態勢是兩黃旗和正藍旗支援豪格,兩白旗支援多爾袞,鑲藍旗偏向於豪格,正紅旗、鑲紅旗處於騎牆狀態。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兩黃旗大臣的本意就是支援豪格,而不是隻要是皇太極的皇子就行。

    在崇政殿議立新君的前一天夜晚,兩黃旗八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前往豪格的住所,“欲立肅王(即豪格)為君”,其中索尼等6人又“共相盟誓”形成攻守同盟表示死心塌地效忠豪格。經過這番緊張的密謀,他們又想進行勾兌聯絡外部支持者,於是時任正藍旗固山額真的何洛會、時任議政大臣的揚善兩人前往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府邸,將兩黃旗大臣的意見告知濟爾哈朗,濟爾哈朗表示自己也贊同擁立肅王。

    無論是兩黃旗大臣先是佈置兩黃旗精銳巴牙喇兵(護軍)張弓挾矢,環立崇政殿四周,然後自己才依次進入;還是在豪格“謙讓”退出會場之後一齊佩劍上前聲稱:“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這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武力脅迫的態勢,在圍繞議立新君的崇政殿周圍這個小環境,兩黃旗的武力佔據了上風——儘管多爾袞兄弟手握重兵,但按當時制度他們進入皇宮議事時每人只能帶少量護衛。

    (崇政殿)

    (巴牙喇兵漢名護軍,是從每個牛錄中選出弓馬武功最好的10人組成,是護衛宮廷的精銳)

    (兩黃旗大臣中的索尼、鰲拜後來成為順治帝的託孤大臣)

    所謂“立帝之子”,實際只有一個選項就是立豪格,在這種情況下,豪格以退為進,等待敵人被迫妥協,進而要挾對方立誓服從,這個做法並沒有錯。

    但是,站在兩黃旗大臣的立場,按規矩,作為奴才的他們不能在明面上提出非要立豪格這個皇子,只能提出立皇子——多爾袞斥退索尼、鰲拜就是基於他們本無權參與議立新君事宜,因此,當不愧為“睿”親王的多爾袞丟擲立福臨的方案時,表面上符合了兩黃旗的訴求,此時,即便兩黃旗武力如上述在崇政殿周圍的小環境佔據優勢,但如果堅持立豪格就失去了大義名分,因此只能接受。

    另一方面,多爾袞的正白旗實際上是皇太極將原來的鑲黃旗改名而成,這就是身經百戰的努爾哈赤當年自將之旗,是八旗中實力和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兩黃旗(實際上是原來的兩白旗)畢竟是忌憚的——換言之,在盛京乃至整個後金的大環境中,多爾袞的實力更強,玉石俱焚的話,整個後金的國運都難保會不會完蛋。

    (睿親王多爾袞劇照)

    因此,在爭奪皇位過程中豪格失敗,是整體政治實力博弈的結果,不能認為他本人存在性格問題或犯了怎樣的策略性錯誤,從多爾袞的角度,當然也並非完勝,只是透過巧妙的安排使得自己獲得了實際上的先機和有利地位。

    當然,在這之後,多爾袞逐漸利用自己攝政的優勢地位排擠整肅豪格並置之於死地,那就相對來說容易多了。

  • 20 # 平沙趣說歷史

    1643年八月初九,52歲的皇太極猝死於盛京(今瀋陽),由於其生前並沒有“立嗣”,在他逝世之時,最為重要的的事就是確認繼承者,圍繞皇位,清朝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按照滿族的規矩,能夠繼承這個位子的,不過是皇太極的兄弟們和兒子們,再確切點,主要候選人就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兩人。

    先看豪格,他是皇太極的長子,時年34歲,久經沙場,戰功赫赫,在滿族八旗中有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支援。

    再加上皇太極在位時極力加強皇權,初步實現了君權至上的專制制度,漢族王朝中父死子繼的傳統觀念也影響了不少滿族貴族,豪哥的支持者甚重。

    多爾袞還比豪格小三歲,但也是戰功累累、位高權重。他有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支援,勢力不屬於豪格。

    而制度方面,皇太極雖然進行大力改革,但並沒有完全將滿族舊有的政治制度全部拔除,不然多爾袞也沒機會去爭。

    此時清朝的國政除了皇帝做主外,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的體制仍然存在,在皇太極死後,這些共議國政的貝勒們就成了確定繼承人的重要力量,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支援多爾袞。

    由於雙方勢均力敵,難分伯仲,都沒有壓倒對手的絕對優勢,爭鬥一時膠著。

    1643年八月十四日,諸王貝勒們在皇太極的棺槨前提議立皇位繼承人。

    兩黃旗的代表大臣索尼、鰲拜、圖賴等握劍高喊必立皇子,雖然沒有明說,但誰不知道指的是豪格。

    多爾袞則以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捍衛者的身份,回喝到:“放肆,諸王貝勒們尚未開口,哪有爾等說話的地方,還不給我速速退下”。

    阿濟格和多鐸見形勢並不佔優,於是趕緊上前勸阻多爾袞,多爾袞不聽,多鐸急的喊道;“太祖遺詔可繼位者也有我之名,你若不從,便立我。”

    索尼等人回擊:“太祖遺詔,肅親王(豪格)之名也在其列”。

    多爾袞冷眼說道:“那就立長,那當立禮親王代善”。

    代善是努爾哈赤次子,時年60歲,已經年老體衰,早就不問朝政了,他本人也無心介入爭立,乾脆和起了稀泥:“睿親王若應允,誠為國家之福分;否則,肅親王為帝之長子,亦可承繼大統。”

    豪格見狀,自作聰明地想要以退為進,說道:“我福小德薄,焉能堪當此任。”說罷,拂袖而去。

    豪格一走,兩黃旗的代表也紛紛離座,索尼等人還是說要立皇太極之子。

    代善見雙方僵持不下,他自己也不可能上位,也走了。

    眼看擁立新皇帝之事就要談崩,談崩之後恐怕就要刀兵相見了,多爾袞乾脆順勢表示皇子繼承有道理,既然豪格謙讓退出,就擁立先帝的第九子福臨為新帝。而福臨尚在幼小之年,就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左右輔政,待其成年,即當歸政。

    此言一出,全都愣了,因為沒人想到多爾袞會把年僅六歲的福臨推出來,兩黃旗的大臣們有言在先,發愣之餘,也無法再次開口。

    在多爾袞的支援下,各方勢力擁立六歲的福臨繼位,即清朝的第二位皇帝。

    多爾袞雖然沒能登基,但卻成為了這場鬥爭的勝利者。

    兩位攝政王,原本是濟爾哈朗在前,但福臨即位第二年,濟爾哈朗便宣佈退居二線,多爾袞成為一線攝政王,此後更是獨攬大權,當上了不是皇帝的皇帝。

    至於豪格,這位謙遜的皇子在政治上的手段遠不如多爾袞,自然是被整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收視率暴跌,贊助商流失,場均收看人數100萬不如當紅主播,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