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蒙元缺乏對地方的控制力,他們只知道收稅,其它一概不管,放任地方“自治”。最終導致失去了控制權,是這樣嗎?
8
回覆列表
  • 1 # 靜夜思160519196

    蒙古人不懂經營,不懂理財,對地方的管理是掠奪式的,畢竟他們是遊牧民族,隨草木而棲,對民政本來就不在行,就漁獵民族的女真人看他們都是一群鄉巴佬。在耶律楚材死了以後,就沒有負經濟才的人管理國家了。元順帝改革貨幣失敗,國家經濟加速崩潰。

  • 2 # 王玉潔507

    在元朝統治年間,它的統治政策覺歷朝歷代相比相對來說是寬鬆的。

    忽必烈曾經對丞相說:“如果我盛怒之下讓你去殺人,你不要執行,等三天後再跟我說,以免錯殺好人。”如果犯人打板子的時候,要打50板就打47下,要打100板就打97下,忽必烈認為,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

    對於犯了死罪的犯人也往往不執行死刑,讓其老死獄中,對於有父母在世的犯人,遠允許其回家贍養父母,由社長看護監視。對於一般的犯人也不嚴刑拷打,如要拷打邁需上報申請。

    元朝對於言論自由更加寬鬆開放,南宋遺民鄭思肖寫文章大讚日本打敗元朝入侵,並且殺了十幾萬人,啥事沒有。再就是南宋遺民寫文章大罵元朝政府被人舉報,禮部回答說:詩人的吟詠性情,不能算誹謗。

    這就是元朝寬仁的地方。在這種寬仁政策的治理下,導致權力無法集中。所以元朝的地方與中央分權嚴重,最後演變成嚴重的內亂,元末天下大亂被朱元璋取得了天下。才有朱元璋說:“元以寬仁亡國。"

  • 3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請自來

    首先我們要理解這裡的寬仁並不是指仁厚,

    元以寬仁失天下出自洪武七年所著(皇明寶訓);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之太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失之於寬,姑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

    整個有元一代,對百姓的壓榨不是第一也絕對是第二,人分四等,百姓苦不堪言

    而相對的“寬仁”只是元庭不懂治國理政,導致無法約束權貴,使得權貴們權利過大,十年換六帝,三十次農民起義,朝廷動盪不安。

    政治上的寬鬆廢弛,權貴們拒接漢化導致元朝在文化領域非常寬鬆,相比清朝動不動的文字獄寬鬆太多,蒙古權貴大多不識漢字更不想了解,只有你不直接罵他蠻夷,動不動就打到蒙元恢復中華基本沒事!

    正因為如此,元朝文學劇作很多曲藝發達所以才形成了元曲(戲曲)

    政治上的無為和對下的不聞不問,直接導致全國各地農民揭竿而起,元庭內部矛盾重重,最終退守草原

    可以看出元朝的寬仁實屬弊大於利,不亡天理不容

  • 4 # 壽光菜菜姐

    首先,這個“寬仁”是相對而言的。眾所周知,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將百姓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蒙古人等級最高,享受的特權最多,也是元政府實行“寬仁”的主要群體。

    其次,對官員寬仁。元朝的統治者之前生活在草原、大漠,對於中原王朝的統治不太瞭解。當他們坐了江山後,也不願理太多政事,通常都交給下層官吏處理。這些下層官吏雖然位卑,但卻手握實權,在地方上耀武揚威,我行我素。百姓民不聊生,統治者卻不約束官吏,所以朝廷越來越腐敗,最後直到滅亡。朱元璋的原話是“元以寬失天下”,加上“仁”字,那意義就大變了。“寬”和“寬仁”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寬仁”的意思是“實行仁政,法律寬鬆”。而“寬”的意思是“治理混亂,吏治不清”。元朝因為“治理混亂,吏治不清”而失去天下

  • 5 # 人生如詩14

    提問者說的這個我真的沒聽說過。《元史》(宋濂主編)中更沒寫過。

    說實際的元倒是比清好得多,帝王就怕“有文化”,康熙、乾隆皇帝都是“有文化”的,所以造成了空前的文字獄。或許元的統治者對漢文化不如清的這兩個皇帝吧!

  • 6 # 致敬大師

    主要是元朝統治者雖優於軍事但劣於政治,雖擅長創業但拙於守業,缺少管理國家的謀略和系統,政務寬鬆,漢化不力,放縱權貴,百姓遭殃,官逼民反,導致滅亡。

  • 7 # 戲說草原

    “元以寬仁失天下”,老朱講這話是有道理。看看蒙古人在中亞、西亞和歐洲建立的那幾個漢國,沒多久都亡了。原因就是戰爭勝利,搞掉了舊政權後,又重用本地民族首領和土著領導,封給他們大量土地,讓他們幫自己管理戰領地,自己卻放任不管,想透過這種方法讓他們替自己管理封地。由是,蒙古缺乏對戰領地的實際控制權。那些人時機一到,也紛紛反叛,最後自己完蛋。在中國,蒙古滅宋後,建立元朝,但元的統治者也不懂治理國家,也和那幾個汗國一樣。蒙元也缺乏對地方的控制力,他們只知道收稅,其它一概不管,放任地方“自治”。地方勢力和官員又貪得無厭,拼命壓榨治下的人民,結果餓殍遍地,連老朱的父母都餓死了。蒙元的大政方針還是草原民族治理的那套,對地方放任自流,激起民變。這是他們失敗的根本原因。

  • 8 # 小白說文章

    ①元朝的宮廷。

    派系鬥爭是政治上的通病,整個元王朝也有這個特點。在忽必烈的長期統治之後,代表他的孫子和這些孫子的後人們的利益互相沖突的朝臣小集團經常互相殘殺,爭奪皇位。大致有兩個派系:一個是以蒙古為基礎的政策,它以亞洲內陸草原的蒙古利益為依託(有過將中原大陸作為草場養戰馬的建議);另一個派系則想用官僚治理的方式來達到它在中央集權下實行統治的目的。一種是蒙古貴族,一種是中國儒家式,二者不可調和,導致非常嚴重的分裂。

    這是導致除去忽必烈統治的34年,最後一個元帝元順帝在位的35年,剩下1/3的不到四十年間有七位君主的重要原因之一。平均一個皇帝在位五年半,統治充滿了無休止的陰謀,政變和篡弒。

    ②元朝軍事力量的衰落。

    帝國的蒙古軍隊主要部署在北方,靠近京城,而漢人部隊則守衛在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各地區。各行省的軍隊駐紮是很不平衡的,大部分軍隊集中在長江下游,以保證大運河南端的富庶地區可以及時的向京師供應財富,以及供應稅糧。

    元朝的戍軍管理得很糟糕,而且自從戰爭慾望基本得到滿足之後,蒙古人就開始逐漸失去天生的戰鬥能力和血性了。到了14世紀40年代,他們甚至有無力鎮壓地方叛亂和土匪的記錄,而且這些記錄屢見不鮮。甚至有時派上戰場去的最精銳的帝國禁軍,也無法帶來一場挽回顏面的勝利。

    當元朝中央權利瓦解,社會變得無秩序和不安全時,英雄們就順勢而起了。一方面,居官或者不居官的地方領袖都跳出來主動組織地方防禦部隊,並且建築防禦工事。另一方面,土匪頭子們也因為局勢的不穩定搞起一些膽子和規模都更大的組織。

    他們有的宣佈獨立於合法的政府軍之外,聲稱是為了自由和爭取支援。他們和政府談判,想要用有長進的小軍隊謀求一官半職或者財富。

    而且此時,還有一些集團利用民間的宗教和秘密教義來煽動群眾,使自己的組織具有凝聚力。

    當野心和資本足夠大的時候,叛亂就發生了。發生了一個,就有下一個。第一塊骨牌倒了,到最後,看似強大的帝國也順理成章地被拖垮。

  • 9 # 顏回1999

    不是。如果說元朝居然是寬仁的,那麼朱重八就不會當和尚搞造反了,畢竟元朝的暴政是歷史記錄的,把人分成四等,充實國庫全靠花式收稅,蒙人殺漢民賠個驢錢,無法細數。朱元璋之所以這麼說,一個呢蒙元時期對基層政權不重視,當然主要是蒙古人和他們的盟友人太少,而奴化教育搞的還不太好,加上統治時間短,很多措施還沒來得及實施;另一個呢是朱元璋自己想把特務這套和連坐這套等搞起來,那麼找依據當然就假借蒙元的失誤了。

  • 10 #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得道多助,幫助別人,豈會失天下

    失道寡助,佔了人家的地盤,還欺負人,覆舟

    男人要對自己狠一點,才能站的住,元好像是寬仁,其實是對自己寬仁,所謂兵者,先為不可勝,一個對自己狠的人,不可勝

  • 11 # 文青聊史

    我字多,分析更精準,看我。

    元朝在歷史上的定位好像就是曇花一現,雖然統治時間長達九十七年,但是在這九十七年中元朝統治者可謂是毫無建樹,明明在早期是拿的最好的牌,但是被歷代元朝皇帝和大臣貴族給玩崩了,造成了了一種現象,表面上風光無限,其實又不堪一擊。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國土疆域最大的一個朝代,也是第一個又少數民族所建成的朝代,但是這樣這個朝代卻並沒有存在太長的時間,朱元璋所說的“元以寬仁失天下”佔有一部分原因,但是還有其他原因導致,畢竟一個曾經無比強大的國家,怎麼可能只因為這一個問題而倒下。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醉太平》

    從這首詩作於元朝後期,用於諷刺當時的政治,詩中每一字皆是代表著元朝的恨意和無奈,也由此可見當時元朝對於人民的迫害有多深,接下來就從中仔細分析一下:

    派系之爭,內鬥不斷

    忽必烈是一個強大的統治者,他在位期間雖然沒有讓元朝強盛但是也讓元朝沒有走向沒落,但是在忽必烈死後就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該用什麼方式來管理中原?

    眾所周知,元朝是由蒙古人組成,但是忽必烈卻對漢族的文化相當崇拜,元朝的名號就是來自於《易經》,在忽必烈死後朝廷自然就分為了兩個派系,一個是堅持以中原往年的傳統,儒家思想管理,另一個派系則是堅持用蒙古的政策。

    因為這一個問題導致兩個派系之間自相殘殺,短短的三十九年裡,元朝更換了五個皇帝,可見這其中的兇殘,朝廷內部的內鬥自然會加快國家的滅亡,在這期間以漢族為首的百姓紛紛起義抗擊元朝這個外族,但是元朝內部只管自己內鬥。

    在這種情況下元朝內鬥到什麼情況呢?就是朱元璋在北伐之前,曾在江南地區跟其他軍閥來回征戰,但凡元朝這時候出名,完全就可以坐享漁翁之利,但是直到朱元璋集結大軍開始北伐,元朝都沒有派一兵一卒前往,就這樣,曾經稱霸世界的元朝難以自保。

    經濟落後、無法持續發展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以紙幣作為貨幣的朝代,造成這種局面不是元朝的支援,而是不得不這樣,因為在元朝時期經濟發展相當落後,元朝內部就大力推崇商品交換的形式。

    因為元朝是一個遊牧民族,其生活習慣跟中原人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遊牧民族是高度依賴狩獵的一個民族,反觀中原地區,這時候已經有了很先進的經濟觀念,所以在元朝佔領中原之後,並沒有大力的推崇這種先進的經濟觀念,反而是依舊根據自己的傳統來,所以就造成了元朝經濟不景氣的情況。

    勞動力不足,生產匱乏

    人是最關鍵的勞動力,但是元朝在對外戰爭的時候並沒有重視勞動力這個觀念,所到之處真的可以說是寸草不生了,在當地只留下少數的人為自己建造武器,其他的人全部被殺,這就嚴重影響了勞動力的平衡,原本科技就不發達的年代,沒有了人,靠什麼發展?

    賦稅增加、強佔民田趙天麟上疏說:今王公大人之家,或佔民田,近於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孳畜

    前面也說了元朝重視商品交換,這是因為元朝不重視農產所造成的,在早期的常年征戰,良田早已經所剩不多,再加上建立元朝之後,那些所謂的貴族都開始仗著自己的權利去強佔百姓的農田,最可恨的是,在佔據這些農田之後卻並不耕種,造成了最大程度上的浪費。

    這還是在早期,在元朝中期之後,當時各種災害繽紛而至,百姓因為無田可種導致農業的停滯,再加上賦稅的不斷增加,百姓都紛紛逃亡。

    實施分封制,內部破裂

    成吉思汗所用的統治手段跟春秋時期的分封制一樣,將自己的土地大量的分割給自己的兒子們,讓他們稱為一方諸侯,這樣的壞處在春秋時期已經展現過了,就是各路諸侯最終將周朝吞併,元朝只不過是再重演了一遍歷史而已。

    在成吉思汗孫子們這一代的時候就已經控制不住這個諸侯強盛的局面了,先有忽必烈和他的弟弟爭奪汗位,後來逐漸發展成了四個又諸侯組成的汗國之間的碰撞,對元朝來說,損耗極大。

    無一明君,皆是貪圖享樂之輩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曉事倒有人誇薦。老天只恁忒心偏,賢和愚無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聰明越運蹇。志高如魯連,德高如閔騫,依本分只落的人輕賤——《中呂•朝天子•志感》

    這是諷刺了當時元朝統治者的無能,讓世間百姓皆是過著這樣的生活,也是形容當時的忠奸不分,往反向發展卻能得到更好的好處。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間還好,國家的政治和其他方面還沒有崩塌,但是在忽必烈死後,皇室內部可謂是動盪不安,一個朝代能夠強盛自然是一代加一代的積累,元朝十年換了十個帝王,何談積累一說?

    並且這些皇帝還都是毫無作為,在位期間只知道貪圖享樂,對於治理國家這方面來說真是一竅不通,當百姓開始吃不飽穿不暖,都不滿足現狀的時候,會想到什麼呢?沒錯,就是起義。

    常年征戰,大幅度消耗國力

    一個國家的強大可以從疆域看出來,但是疆域絕對不是唯一鑑別強國的標準,元朝的疆域就是歷史上最大的,但是因為疆域太大所以就需要人去看護,強行徵兵那麼誰來耕種土地?並且每次打仗所需要的軍費和其他後勤怎麼辦?

    元朝將這個問題拋給了百姓,毫無疑問,朝廷沒錢,那就加重賦稅,本來就夠窮的百姓哪裡還有錢交給國家,這不是逼著百姓造反嗎?

    總結

    元朝雖然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疆域大國,但是統治者卻對國家毫無建樹,最終被明朝覆滅,由此可見疆域的大小並不是評判一個朝代強盛的標準,就比如唐朝,雖然疆域面積可能並沒有元朝一半大,但是國家卻非常的強盛。

    就如我們平時的生活一般,如果太注重外在的發展,那麼內在的發展一定會被耽誤,元朝用事實證明,外在可以有,內在要更多,望大家謹記!

  • 12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朱元璋說“元以寬仁失天下”,這是要飯出身的皇帝的一管之見,只能算上朱氏一家之言,實際上是為他接下來實行的嚴猛政治鳴鑼開道 和做輿論鋪墊。

    朱元璋為了保證子孫萬代永葆江山可算是殫精竭慮,想得到的都幹了,取消宰相,將開國功臣以莫須有的罪名一一屠戮殆盡,他教導兒子朱標說殺盡功臣就像將荊棘上的棘刺除盡,是為了把江山順利交給後代。他把得罪人落得千古罵名的事都做了,總要找一個說服別人,也說服自己的藉口和理由,否則他首先自己也會崩潰了。

    至於說蒙元失天下那是呢另外一個問題,和寬仁不寬仁風馬牛不相及。蒙古進入中華和後來滿清入關完全不一樣,它是在蒙古西征以後進行的,在對比其他文化之後沒有打算繼承和學習中華文化,甚至在帝國之內人分四等,歧視漢人為第四等,因此沒有學習中華文化典章制度的衝動,13個皇帝只有2個粗通漢語,基本保持著蒙古遊牧民族的習慣來治理國家。

    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衰敗崩潰的環節就是權力由上一代傳承給下一代發生問題,帝國的由治到亂就在轉瞬之間,強大的秦帝國是因秦二世矯詔篡位而亡,它違反了權力傳承的秩序,蒙元帝國表現得更特殊。在中華傳統典章制度裡為了解決皇位的透明化有序傳承,實行的是子承父業,嫡長子繼承製,有效避免了其他人窺視和覬覦皇位,而蒙元帝國直到退回草原之前在皇位傳承上依然沒有確立起嫡長子繼承製,依然是兄終弟及這種的無秩序,無章法不透明的方式,兄終弟及在理論上只能維持2代權力傳遞,當皇帝及兄弟們都老去時,他們的下一代就會因權力傳承陷入無序無章法而內亂四起,內耗紛爭不斷而最後失去天下,應驗了那句壞秩序好過沒秩序的老話。

    這種現象不僅是發生在蒙古人身上,宋金時代的遼朝,金朝,西夏等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都先後出現,

    奉行兄終弟及這種遊牧民族落後的權力傳承方式會使國家遲早會出現問題,故後人總結出“自古胡人無百年之國運”。在遊牧民族裡,只有滿清因為迅速漢化,從皇太極之後就遵循子承父業的漢文化皇權傳承方式,從而保證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 13 # 軍都弩

    這是站在老朱自己的立場上說的,元朝對普通百姓可不寬仁,要不然也不會導致“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朱元璋說這話是為了他以剛猛治國打下鋪墊,所謂剛猛治國就是血腥屠殺,特務統治,清除功臣,剷除潛在的威脅朱家皇權的一切人員,朱元璋確實做到了讓異姓將領和文臣無一人有挑戰朱家天下的能力,但是他遺漏了姓朱的也有可能打破他的政治安排和政策,所謂打著紅旗反紅旗,推翻了他老人家親自指定的接班人,導致他老人家的既定的政治安排被篡位的朱棣推翻,所謂人亡政熄就是如此,連首都都被搬遷了。

    元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漢化不徹底,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疊加在一起,導致速亡,漢化不徹底沒整明白科舉的意義,導致大量文人積壓在社會基層,朝廷不用也不應該被造反者使用歷代王朝以俸祿養著文人,一是為了選拔人才治理國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不讓這幫人在民間搞事,相當於擴大統治階級,搞統一戰線的意思,元朝大老粗不明白這個道理,大量文人沒有科舉上升之路,紛紛參與各路義軍的陣營反而朝廷無人可用。

    元朝民族矛盾激化,朝廷根本不思如何緩解一味採用武力,正好給了各路義軍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以正當理由,清朝錄用了大量漢人知識分子當太平天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名義起兵時漢人知識分子卻以保護中華文化傳統名義起兵擁護朝廷,這就是政治手段的威力,元朝過於迷信武力導致漢族人口以暴易暴,血腥報復,最終被輕鬆推翻。

    不給漢人知識分子以政治待遇與經濟待遇,一味崇尚武力,重用西域色目人加重盤剝中原百姓,不能被認為是寬仁,至於說民間統治比較混亂乃是因為元朝統治者來自塞北,過於粗獷又不吸取漢族統治藝術,簡單粗暴統治而已,漢人知識分子大量堆積民間,導致元曲十分繁榮就是例證,甚至元曲有反抗元朝的內容,蒙古人也不理會,因為他們大多不通漢文化,這也是簡單粗暴的後果,不能被認為是寬仁。

    朱元璋搞的血腥屠殺,例如廷杖就是學自元朝蒙古統治者,漢唐時期,皇帝就算對文臣恨得咬牙切齒,也要裝出寬仁的樣子來,例如李世民對魏徵恨得牙癢也不敢殺他,宋仁宗被大臣講話噴了滿臉口水也只能忍了,到了明朝文臣再敢做類似事情就會被當場打死,自此文人士大夫斯文掃地;朱元璋還發明瞭特務統治之術,錦衣衛,東廠,西廠,不光廷杖威脅,暗中特務刺探,就連清朝皇帝搞密奏制度也是不願意公開表露,特務統治之術在明朝唐而黃之,外加文字獄制度,遺骸無窮,這實在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倒退。

  • 14 # 餘點韻

    朱元璋說:‘元以寬仁失天下’。完全是胡說八道。

    蒙古人佔領中華建立元朝,一開始就沒想融入中華文化,他就是搶劫、掠奪的心態,並沒想花心思、花精力怎樣治理好這個國家。

    要飯出身的朱元璋之所以說‘元以寬仁失天下’,無非是為他殘忍地誅殺開國功臣找託辭。

    歷史上建國後不久就誅殺功臣的皇帝,千遍一律都是:他認為殺絕了功臣,他家就能永久地家天下。

  • 15 # 歷史之殤以之為鑑

    謝邀,您所問的朱元璋所說:元以寬仁失天下。的確是這樣的,而且正因為元朝的“寬厚”所以才導致的朱元璋最終奪取政權,但是元朝的寬仁並不是因為只知道收稅其他一概不管,放任地方自治才最終失去控制權導致滅忙。元朝所謂的寬仁主要體現在法律的寬重,也正是因為法律的寬重導致中央無法集權,才導致的元朝滅亡,我們來具體看看。

    對貪官的縱容

    元朝法度的寬重主要體現在對於貪官汙吏的縱容,比如元朝廢科舉,重親信,這些透過自己家親戚關係上來的權貴利用手中權力大肆斂財,但因為這種權貴的關係,朝廷並不能把這些怎麼樣,所以造成貪官汙吏越來越多,而科舉本是選拔人才的唯一途徑,但是元朝把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廢除後,也造成了很多寒門學子無法報效朝廷,造成人才的流失。

    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於貪官的整治力度是很大的,想必也是吸取了元朝的例子

    對人民思想的縱容

    元朝法度的寬重還體現在對於國內老百姓思想的縱容。一個朝代對於自己百姓的輿論導向如果不加控制,那勢必會導致輿論的失控從而影響自己的統治。但是對於自己百姓的輿論,元朝從來不加干涉,比如有詩人讚揚南宋大罵元朝——沒事。有人寫文章嘲笑元朝入侵日本失敗——沒事,這種情況放在清朝也夠抄家100次了,所以在元末農民起義的時候,基本上是一呼百應,很少有百姓為元朝衷心殉國的。這也影響了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後對於法律制度的改變。

    綜上,朱元璋所說的確是“元以寬仁失天下”,但並不是說對於對方放任自治而是在統治國家的思路上有問題,在我看來就是遊牧民族入駐中原後,並不能以儒家思想來管理國家,以前無非是過著打了就跑的日子,哪裡有草地哪裡就有自己的家,現在讓他們來管理國家反倒不知道怎麼管了,正所謂打仗可以,管理國家不成,或者說根本不知道怎麼管,才造就了這種“寬仁”。而管理國家的基礎就是法治的健全,所以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教訓,明朝建立後的同時完善的《大明律》也橫空出世了

  • 16 # 碼字的蝸牛

    導言:

    首先,必須要指出的是,現今許多網文中,說朱元璋曾經說:“元以寬仁失天下。”其實是有問題的。朱元璋的原話是:

    ”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明太祖寶訓》

    這裡面“寬仁”和“寬”是有差別的,且朱元璋時期的文人,也有許多如宋濂、劉基、鄭元佑、王褘等等,都也說過類似的“元以寬而失天下”的言語,但都沒有說元朝是因為“寬仁“而失去的天下。

    這點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網路作者在借鑑文章時的誤寫或是為了獲得流量而亂寫的。

    何謂“寬仁”,這裡面有“實行仁政,法律寬鬆”的意思在內。而“寬”的意思則是“治理混亂,吏治不清”。

    要知道,哪怕是唐朝、明末、清末的農民起義軍中,在沒有形成燎原之勢時,文人是不會加入該集團的,除非是文人也參與早期起事的謀劃之中。

    且在《明史》和《明實錄》、《皇明寶訓》、以及朱元璋與劉基之間的書信之中,朱元璋和劉基(劉伯溫)之間的原話都是指出“元以寬而失天下”。

    1、帝御奉天門,召見元朝舊臣,問以政事之得失。諸人各有所對,有色目人馬翼獨曰:“臣等皆元朝臣子,既不能死節,若又言元朝之得失,其罪愈大矣。”帝曰:“不然,朕欲聞元朝之失,正欲為朕之監戒。如行車者,前車既覆,後車不當循其轍也。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於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於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皇明寶訓》2、公志在澄清天下,乃言於上曰:“宋元以來,寬縱日久。當使紀綱振肅,而後惠政可施也。”乃命憲司糾察諸道,彈劾無所避。——劉基擔任御史中丞時寫的施政方針3、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宋濂和王褘在主編的《元史·刑法志》時的總結4、是時。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寛縱。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元末明初的民間文人,葉子奇所著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網文作者會說朱元璋講過“元以寬仁失天下”,高度懷疑是在此之前是參考了《元史》的主編宋濂的話,但那也是斷章取義,因為宋濂當時只是在述說元朝的律法過於“仁厚”,沒有形成法律的威懾力。並非是朱元璋所說的。

    元朝到底是如何“因寬而失天下”的?

    確實有題主所述的“蒙元缺乏對地方的控制力,他們只知道收稅,其它一概不管,放任地方“自治”。最終導致失去了控制權“的根本因素存在。

    但是忽必烈時代的元朝,由於統治的區域龐大,且之前的體制不同,因此在”二元政治體制“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即;

    蒙古草原依舊施行成吉思汗時代所創的律法及制度;漢家北地(舊金國區域)和西夏、中原等地則施行漢家統治制度;南地(舊南宋區域),則是施行南宋時期的管理制度及律法;大理國和吐蕃則又是漢制和羈縻制度糅合的管理方式。

    按理說這種“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是對於統治不同的種族而言是有一定維穩效果存在的。

    但問題在於沒有明確的本族統治特點,及沒有民族平等的特性!

    以滿清為例來解析,為什麼清朝入關後,不斷去重申“削髮令”和八旗制度、以及滿、蒙、回、藏、漢五族的地位?

    就是為了強化其本族的統治特性,好維持少數民族統治多民族、以聯合人口基數少的種族來統治人口基數龐大的種族、強調本族的文化優勢,以避免被異化、同化。

    “滿洲原以學習清語,專精騎射為要,近多借讀書為名,轉荒正業,所關甚重……嗣後務念滿洲根本勤習清語騎射,斷不可務虛名而舍正業”、“滿洲若廢此業(騎射),即成漢人”——乾隆

    蒙元,又或者應該說是遊牧民族,有個特性,就是先被征服的種族,比後被征服的種族更能獲得更多的特權,如蒙古征服“林中百姓”之時,這部分部落裡也有女真族的存在,而這部女真部落跟隨這成吉思汗攻打金國女真後就可以獲得,比金國女真的投降者更多的權益;還有成吉思汗覆滅西夏國時,時間較長,因此那些早期被俘獲並轉化成為蒙古戰士的唐兀人(党項人,蒙古為了區別因此改回唐兀),就能比後來屈服的西夏人更有權利。

    故而,這種“多元政治制度”在設立之後,就成為了一種極其不平等的制度。使得舊南宋區域的人們一直都心懷舊國、或保留著仇視的心態去面對這個政權。

    二、“寬言”

    在中土的歷史上,那個朝代最不控制人民的言論的?估計很多人會說宋朝,但其實也應該算上元朝在內。

    曾經地方官府抓了部分群眾,上報朝廷,說是這些人吃飽沒事幹,還說這戶人家生了個兒子,天生異象,應該殺了,忽必烈看到後一笑而過,批覆說,生了好兒子,為什麼要妒忌呢?

    至元八年,平灤路昌黎縣民生男,夜中有光,或奏請除之,帝曰:“何幸天生一好人,奈何反生妒忌!”

    另外,元朝並沒有施行任何的“文字獄”這類的限制言論的措施。哪怕是開明的宋朝,也依舊存在“文字獄”。

    有人吟出所謂“反詩”,被官府抓到後,上奏請殺,忽必烈也是一笑而過,批覆,嘴在他上,殺了做甚?

    元朝建國後,對於漢家讀書人採取的是“既不哄也不打”的措施。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蒙古人見過大世面,見過各種統治文明!

    如西亞的穆斯林各種派系文明、中亞的佛教文明各種統治文明、歐洲的基督教各種派系文明、東亞的二元體制下的儒家文明以及道家文明體系。

    所以蒙元統治者的眼裡,南地的漢家文明也不過如此,還不是一樣被強大的武力所征服了?

    也正是這種心態,蒙元建立之後,忽必烈及後面的幾個皇帝都不願意開科舉考試,直到元順帝這個漢化程度較高的皇帝時,已經遲了。許多讀書人沒有用武之地,因此才會傾向反元(所謂的“七盜八女昌,九儒十丐”的說法,其實是反諷當時那些投靠元朝的儒家弟子,比不上盜賊也比不上妓娼,就跟乞丐差不多,並非是真實的)。

    最為關鍵的是:征服南宋時,忽必烈曾要求少殺人。

    伯顏伐宋,諄諄命以曹彬取江南不戮一人為法

    這種做法,保住了漢家文明,可又不給於漢家文明一個出頭的契機,反對力量更大。

    就好像穆斯林文明,在蒙古征服時代時,花剌子模屠國、刺客帝國阿薩辛的老巢被移為平地、以及大量的屠城,以及一有反抗就屠城,導致了穆斯林的地區,只能轉向同化蒙古統治者這條道路之上,直至幾代後,獲得權利後才反抗(如伊利汗國、察合臺汗國)。

    忽必烈是附會漢法,卻不重用漢法,用穆斯林文明、佛教文明、道家文明來平衡漢法,以防止漢化,最終又導致了漢法反噬。如朱元璋、張士誠一大早就獲取了文人的投附,建立根基。

    三、寬刑

    在蒙古族人的內心中,崇拜成吉思汗,並不僅僅是崇拜他的征服,而是崇拜他塑造了一個擁有秩序的蒙古族群,不像其他草原種族那樣,快速崛起又快速消亡。

    成吉思汗崛起時,制定了一套嚴厲的、且軍國主義的集權律法,雖然這套律法十分嚴格、殘酷,但在執行時,觸犯民法的犯罪是少有極刑的(除了違背軍法之外)。

    因此當忽必烈稱帝之後,也沿用了這套習俗,在軍隊上的律法依舊嚴格,可對於民法而言,就比宋朝還要寬仁、鬆散。

    甚至忽必烈看到南宋的律法之後,搖頭說了句:“上蒼饒他三下,地藏饒他三下”。最後,就是以前南宋時期的律法中的鞭刑或棍刑,如殺威棒十棒,就只剩下了六棒;或是不交稅,被關押,南宋時期是極其嚴格的,有可能還被充軍,可就因為忽必烈的這句,只成為羈押幾天……

    除了對民法的寬仁之外,最為關鍵的是對官員貪腐也是很寬仁的。宋朝時期官員貪腐雖然不會被殺,但也會被革職、取消掉特權,而元朝連理會都不會,除非是貪了皇帝的財物,就如抄了阿合馬的家時,忽必烈發現阿合馬家的珍珠比自己皇宮還多且大時,就才動的手。

    元朝的貪腐可以說是歷朝最嚴重的,甚至清朝都比不過它。清朝的乾隆為了錢,與和珅搞了個“議罪銀”制度,來讓貪官上繳保護費。可元朝的皇帝都連這個遮羞布都不用,只要能斂財,管它是什麼文明,管它怎麼操作。

    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是因素就是草原民族的政治特性——汗王是透過封君領主的供奉和剝削本部的族民來維持經濟命脈的,而封君領主則又是靠剝削本部的族民和透過汗王的封賞來維持統治的。

    這種風格之下,草原民族是沒有俸祿這個說法的,比如後金時的努爾哈赤,也是這樣,八旗親王、貝勒們就靠劫掠、剝削本部以及征服的漢人維持其富貴生活。

    這就導致了忽必烈還沒有建立元朝之前的蒙古帝國,在漢家北地和其他區域裡依舊施行這種模式,各種大大小小的封君多入牛毛,而元朝建立之後,忽必烈雖然附會漢法,也廢除了些封君的權利,剝奪了封君的軍權,可民權依舊在封君之手。

    故而,雖然元朝的賦稅在明面上可以說是很低的,但問題是民眾還需要負責各個封君的俸祿(剝削)【也不知道是否是無意還是怎麼回事,忽必烈征服南宋之後,給予官員俸祿,但是對於封君的民權依舊沒有收回】。

    四、寬貸

    即不去管理經濟。

    蒙古人天生對錢有一種豪爽……也就是沒有太多概念。當初窩闊臺時期,有人提議殺光漢家北地的民眾,空出土地來養牛馬,後來契丹王族耶律楚材跟窩闊臺說,不用這樣,我能幫大汗搞到比養牛馬,還多的糧草和銀子。

    從此,蒙元政權裡的戶部,是誰能搞到更多的銀子,誰就來掌權(民權)。

    如元朝忽必烈時期,開始的是儒家王文統管理,參考了金宋的紙鈔,發行了“中統鈔”,並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律法,來防備濫發紙鈔而導致的通貨膨脹。

    可很快王文統因為女婿李檀的謀反而被誅殺,忽必烈為了能繼續斂財,保證其兩面作戰(征服不服的宗王,和南宋),命令穆斯林的阿合馬執政。從此開了元朝那個誰能搞到更多銀子,誰就掌權的奇葩規定。

    阿合馬上位之後,透過氾濫紙鈔、施行鹽鐵專制、包稅制等等瘋狂斂財,甚至是當南宋被征服後,強行在南宋地區推行中統鈔,單方面宣佈廢除南宋政權頒發的紙鈔(有沒有等價兌換就沒有記載了)。

    而施行鹽鐵專制,也沒有學習參考宋朝時期的經驗,單方面要求地方必須銷售出的高額量,以及在鐵中摻雜質等等。

    最為恐怖的就是“包稅制”,這項制度在古代穆斯林世界和基督教世界是很常見的,即中央規定某地的賦稅之後,稅務官必須透過任何的手段來收取足額,只要上繳完中央規定的賦稅之後,剩餘的部分就是包稅官的所得!

    這種制度的危害是極其恐怖且廣泛的,在舊南宋區域,多為儒家或地方豪族獲得,最終的結果就是到了元末時,連朱元璋在內的許多勳貴都恨透了官員和讀書人。

    正因為元朝的“寬貸”,使得元朝的通貨膨脹是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個朝代。

    根據知乎裡的大v網友的統計說法,元初和元末的通貨膨脹達到上千倍之多……

    五、對反叛者“寬仁”

    教科書說文天祥的忠義,但有忽略掉文天祥是被俘了三年多後,才被忽必烈所殺,且原本忽必烈是想放他“歸隱”的,只是剛好當時突然發生了一個謠言,說有丞相要帶人救出皇帝,才奠定了忽必烈殺死文天祥。

    另外,也不知為何,元朝時期對中土的反叛者是極度變態式的寬仁,沒有一點蒙古帝國時期屠戮穆斯林的做法。

    就好比南宋故地的謀反叛亂,若是地方軍隊無法鎮壓叛亂之後,蒙古軍(中央軍或駐紮地方的蒙古軍)一到,先是招撫,不成功才會攻擊,但是哪怕是攻擊時,若是叛軍投降,立馬就給予該地區的地方管理權(平章)。

    而且不是一例兩例,在《元史》中是比比皆是。哪怕是元末,朱元璋和張士誠,鎮壓不了,立馬給予地方平章稱號。在元初還派遣達魯花赤,元末根本就不派遣。張士誠做得最絕,當上平章後立馬就給元大都送去十多萬石的糧食。

    所以在元朝,挑起起義、叛亂,一般是不會致命,除非是接受詔安後又反。

    總述

    題主所述的“蒙元缺乏對地方的控制力,他們只知道收稅,其它一概不管,放任地方“自治”。是一種較為籠統的說法。

    忽必烈附會漢法之後,雖然依舊分封部分封地給予宗王,但在南地和大理區域,其實是中央直屬的。但由於漢世候李檀謀反,和對儒家的看法、以及蒙古人世襲制的習俗,致使了地方官的來源,並沒有執行科舉考試的選拔,而是透過舉薦、徵察、世襲等來派遣官員,且在吏的方面則全面交給地方世襲。

    這種制度之下,才導致瞭如同題主所述的情況——“只要稅收,其他一概不管”。

    早期的時候,地方管理是名義上是三權分立的,文官、地方武官、達魯花赤來共同管理,當然名義上達魯花赤是掌權者,可這些蒙古人不懂政治,也不懂經濟,經常只要求完成中央要求即可,若是地方有亂,平定不了,他再出馬的這樣場景。

    另外,由於元朝的各種制度,尤其是綜合各種文明,但又沒能糅合成新的文明體系,如同四不像的存在之下,就算沒有朱元璋等起義軍在,那些封君豪族也會透過不斷的弱幹強枝的操作,依舊會很快陷入內戰之中。

    【另外一個題外話:歐洲的文藝復興就算蒙古人間接帶去的,而中土的儒家思想中的“心學”,也是在南宋滅亡前夕出現的,若是忽必烈的皇太子真金沒有早死,這個已經儒化的元朝皇太子,會不會將儒家思想和穆斯林的重商思想糅合在一起呢?要知道在明朝時邱濬綜合了前人的思想後,提出了“食貨者,國之根本”(市場經濟是國家的根本)這一理論的。】

  • 17 # 袁聰

    朱元璋說:元以寬仁失天下,是完全徹底的錯誤。

    元朝失天下:應歸結為長期高壓殘暴的統治,後期腐敗無能的治理。

    元朝的統治:實際上、實質上是強行霸道,憑武力鎮壓、血洗中原征服、屈服漢人的統治。

    元朝統治時代:整過國家、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民不聊生、滿目瘡痍,舉國上下怨聲載道,在逼迫漢人忍無可忍、走途無路、民族危機的情況之下,才導致了元朝的消亡。

    元朝的統治:幾乎將中華文化消失殆盡,將草原文化、狼性文化、獸性文化表露、暴露得淋漓盡致,推行、實行的是狼性文化的暴政,而不是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仁政。

    元朝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原較長的時間,是因為蒙古人長期殘暴的鎮壓,使其他民族包括漢族在內無力的不可抗拒和反抗。直到元朝末期,王朝統治霸權內部腐敗、腐朽沒落,後繼無能人,沒有產生出真正霸道、霸權的帝王,自生自滅,從而導致了元朝的消亡。

  • 18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是的。元朝是唯一宮庭沒太監的朝庭。蒙族的心理特徵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他人要求,把因此產生的風險、困難,最大程度上留給自己承擔的範圍,蒙古族心是很軟的,我是蒙古族,怕養貓狗,因為我知道,養著養著,它們就無法無天了。因為怕它們受桎,這不,我對對我搗亂的貓剛發過脾氣,它嚇跑了,我心平氣和了,又想起它正害怕,便過去安慰它,讓它不要怕,它必活動更自由無忌憚,它的細毛必更大範圍騷擾我。我明知這種後果,但依然去安慰。元朝並不象人們想象的那樣,因為把民族劃分成四個等級,便對老百姓不仁愛。這是這個心軟的民族只是為維護自己統治而採取的比較嚴厲的措施而已。劃分界線,以免自己弱點受攻擊。儘管這樣,這也不過是社會成員間相互服從和被服從的領導關係而已,現在班組成員間也老有這類事,總不能說搞不平等吧!當時元朝仁慈到何種地步?應從紅巾軍用月餅傳造反訊號可知,並沒有象人們想象的那樣,而是老百姓見蒙古人是笑臉相迎的。蒙古族很容易滿足,你把他請到尊貴的位置,他便心滿意足,主持公平,秋毫無犯。這就是紅巾軍敢於放心地在月餅中傳遞資訊而不擔心被發現的原因。可以想象,當時社會是一片太平盛世,元朝統治者也信心滿滿,我對老百姓這麼好,老百姓肯定擁護不造反。所以,當紅巾軍起義,元朝統治者猝不及防,軍隊沒來及反應,宮庭從密道猖狂逃竄,跑回草原。所以,蒙古族內部過去自稱“愣蒙古,人家笑一笑就以為真心同你好了!叫你小心,不小心。”真是一遭蛇咬,十年怕井繩。何止是十年!當然,如是仁慈也令歷代統治者和權力慾者不放心,又有誰敢說元朝好呢?這不是找人把自己掘翻嗎?成吉思汗把天下一分為四,分給他四個兒子。四個兒子都是國王,誰也不用爭。成吉思汗,是唯一沒有部將背叛的帝王,任命奴隸出生的木華梨到中原內地為國王。實行路不拾遺政策,凡確定拾取了別人遺忘在路上的東西的人,便懲罰他。這,同他的仁慈分不開的,總想大家都滿足。這自然令愛搞不平等的人很是不快樂,所以在傳統戲曲中看不到。

  • 19 # 陳思佳797

    不對。元朝入主中原一直在為一統而戰。百十來年,統一之時正其滅亡的開始。元之所以亡之速,恰恰是他沒有實施“寬仁”之政。元朝把百姓分成三六九等,漢族人是最下等的。漢族遭到非人的待遇,如此漢人豈能不反?而朱元璋實行的“剝皮楦草”那是對貪墨的,歷朝都亡於官史的貧汙腐敗上。朱元璋的做法雖過於嚴酷,但百姓還是擁護的。

  • 20 # 北洋海軍炮手

    這話朱重八確實說過。

    《明太祖寶訓》

    《明史紀事本末》

    朱重八雖然文盲出身,但是能夠成為一方軍閥進而成為開國皇帝,沒有學習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朱重八也有讓知識分子當私人教師的習慣,這一點和同樣出身底層的石勒頗有相似之處。我認為,這是朱重八透過學習歷史對元朝興亡教訓的總結,而且得出要治以剛猛的結論。

    傳統意義上,元朝這個寬是對官吏寬,其實也不假,元朝由於分封制得傳統有大量相當於土皇帝的貴族,先不說蒙古貴族,享受蒙古待遇的漢軍世侯就一大堆,一磚頭下去都能砸死不少。而且同樣是蒙古傳統的問題,元朝對基層得控制力度並不強,對於地方的治理依賴於民間自治,你也可以理解為社群自治。雖然看似超前,但是自治和當時的中國格格不入,因為中國古典時代都是官府強勢控制社會,而元朝這種基層自治的玩法就造成了政府缺位的問題,也為元末天下大亂埋下了導火索。比如,因為官府缺位給了諸如白蓮教等邪教生存的空間。

    實際上,元朝的寬體現在方方面,可以簡單得歸類總結一下。

    律法寬

    《大哉乾元——對元代社會的再認識》一文中指出,元朝對老百姓的反抗都是懲罰幾個帶頭的,剩下的關著關著都放了。

    《春明夢餘錄》和《草木子》都有相同的記錄,即死刑犯並不處決,任其老死於獄中。這其實是歷朝歷代慎殺觀念的體現,元朝堪稱是極致。

    天下死囚,審讞已定,亦不加刑,皆老死於囹圄。自後惟秦王伯顏出天下死囚,始一加刑,故七八十年之中,老稚不曾覩斬戮,及見一死人頭,輒相驚駭。可謂勝殘去殺,黎元在海涵春育中矣。

    《中國曆代酷刑》中提到,元朝禁止官府在斷案時候拷打犯人,要對犯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使其自己認罪,各種慘酷之刑都應該禁止。

    《元史刑法志》中有這麼一段:世祖謂宰臣曰:朕或怒,有罪者使汝殺,汝勿殺,必遲迴一二日乃覆奏。宋濂的點評是這樣的,元之刑法,其得在仁厚,其失在乎緩弛而不知檢也。這段說白點是醬嬸兒的,元朝刑法仁厚,重視教化,但是起不到震懾作用。

    宋濂的點評算是對元朝律法寬的一個蓋棺定論,律法過於寬鬆完全起不到震懾作用,對國家無益。因為律法輕最終結果就是民不畏法,後果就是老百姓喪失了對皇帝,對朝廷的敬畏,進而就是天下大亂。

    賦稅輕

    元朝的賦稅是出了名的輕,對此可以看看歷史記錄。

    《送湯潛庵巡撫江南序》

    自唐以來,江南號為殷富。宋時畝稅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稅無過畝三升,吳民大樂業,元統至元之間,吳中富盛聞天下。自明初沒入張氏故臣及土豪田,按其私租籍徵之,畝至八斗,而民始困。蓋吳中之民,莫樂於元,莫困於明,非治有升降,田賦輕重使然也。

    《國榷》

    又其時賦稅甚輕,徭役極省,侈汰狂惑,釀成臃腫之勢,於是群盜疊起,幾遍天下。

    《雲間拒木抄》

    元入中國,定天下田稅:上田每畝三升,中田二升五合,下田兩升,水田五升。以此貊道治天下,賦雖輕,不足法也。

    這個貊道是孟子說的,收稅二十取一就是貊道,就是蠻夷之道。因為賦稅太輕不利於建立一個強勢的中央集權,不利於朝廷對社會進行嚴密的掌控,國家早晚會出問題。

    社會風氣寬鬆

    元朝的蒙古大汗由於見多識廣,所以對儒家並不是特別重視,並沒有以儒家作為指導思想,而僅僅是用在了教化人心方面,所以儒家知識分子大多寄情山水,寫寫文章發發牢騷,這幫身無一技之長的廢物也就會這點,和今天的人形蛋白質差不多。

    根據《至正直記》,有個文人寫詩發牢騷被仇家告發,說他懷念南宋,訕謗朝廷。禮部的回覆是醬嬸兒的:詩人吟詠性情,不可誣以訕謗,倘使訕謗,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這點可以對比一下明初捕風捉影的文字獄,別說發牢騷,就是拍朱重八的馬屁都能給剁了。

    而且元朝對於遺民也十分寬容,任由遺民各種詆譭汙衊朝廷而不管,比如說說九儒十丐的鄭思肖各種訕謗皇元依然活蹦亂跳,還挺長壽,這可真是禍害留千年的節奏。反而明初元遺民大量為元朝殉節,就因為朱重八定了一條規矩: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者,誅其身而滅其家。所以元遺民為了堅守對故國的忠貞,以自殺的方式對抗朱重八的徵召。話說,歷史上向元遺民這麼忠貞的群體,也就是清遺民能與之相提並論。另外,元遺民漢族知識分子佔了絕大多數。

    綜合上述三點,至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元朝實在是太寬鬆。但是有句話說的好,物極必反,太寬鬆並不是好事,容易讓社會失去對君主、對朝廷的敬畏。這時候,寬鬆就變成了寬縱。比如元末天下大亂,就是元朝因為過於寬鬆而無法掌控全國的資源,導致元朝對鼠疫、洪水等天災賑災不力。再加上天災摧毀了元朝的民間自治體系,以及白蓮教等邪教作妖,最終導致天下大亂,各路軍頭紛紛搶佔大亂之下的權力真空,最後就是元惠宗不得不看地方的臉色過日子,這時候元朝已經和滅亡沒啥兩樣了。

    這也是為什麼朱重八總結元朝興亡的教訓時會說,元有天下,以寬得之,亦以寬失之。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素質跟讀沒讀過書有關係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