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有泥200
-
2 # 使用者52879630898
今天的人開口文化閉口文化生怕人家說他沒文化!但是到底什麼叫文化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把很多根本不沾邊的事硬要說是什麼文化!如地方的紅白事要給錢這明明是歷史流傳風俗!唱歌跳舞明明是文藝!強姦罪犯也叫文化!真的是聽起來感覺到發冷!
-
3 # 一隻愛鞋如命的法鬥
這個問題有點大,我試著解答一下,有不正之處,還望指教。
中華文明歷經了五千年的時間長河,期間既有源自本地的文化,也有外來文化的摻雜,漫長的歷史,形成了底蘊深厚、涵蓋極廣的獨特的中華文化。
中國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了古代文學、藝術、科學、教育、社會管理等等領域。
古代哲學思想形成了以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為主的哲學體系,涵蓋了古人一生的精神世界。
古代藝術的豐富多彩、崔燦絢麗更是不必多說,從兵馬俑到唐宋彩瓷,從國畫山水到精工鳥獸,從雕樑畫棟到曲水庭院,無不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一點舉世無雙。
古代文學的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詩、詞、曲、四大名著、詩經、史記等等數不勝數的文學作品。
古代的教育更是不必多說,從孔子到諸子百家,形成了中國文化獨有的思想脊樑、塑造了中華文明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勤奮砥礪的民族基因。
古代的科學的發展歷史中,我們既有四大發明的驕傲,也有都江堰的曠世,更有魯班的傳世奇說,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對推動世界邁向文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謝榭。
-
4 # 不鳴則已的吃瓜的群眾
這個問題太難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只能淺顯的從自己的角度歸納一下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思想:這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所在。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慎到、楊朱。作品:《道德經》、《莊子》、《黃帝四經》等。道家以“道”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見於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當初也叫道德家。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
法家;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
名家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縱橫家 ;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雜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因為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兼收幷蓄,所以呈現出了一種雜的特點,所以在歷史上經常被人當成雜家,但事實上,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思想,無一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的。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
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
小說家 ;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小說家者之起源,當蓋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說故事為生者。其意多為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傳載輿人之誦,詩美詢於芻蕘。
兵家 ;兵家重點在於指導戰爭,在不得不運用武力達到目的時,怎麼樣去使用武力。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穣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
文字語言 主要有以下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中國的文化瑰寶
1、兩漢散文以歷史散文和政論散文最為突出。司馬遷的《史記》以人物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創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新樣式,也開闢了傳記文學的新紀元,是漢代最輝煌的成就。
漢賦乃兩漢一代之文學,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它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是詩的散文化,散文的詩化。它兼收幷蓄《詩經》、“楚辭”、先秦散文等諸種文體。形成了一種容量宏大且頗具表現力的綜合型文學樣式。
賈誼的《吊屈原賦》是騷體賦,枚乘的《七發》是漢大賦正式形成的標誌,司馬相如的大賦是漢賦的頂峰。之後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都為漢大賦力作。張衡的《歸田賦》還開啟了抒情小賦的先河。
2、唐詩是我們最熟悉的,唐詩是我們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無論是對中國還是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詩被說作唐詩是因為是在唐朝發展到了頂峰,屬於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時期。唐詩繼承漢魏六朝以來詩歌的大成,在不完善的狀態下逐漸發展成了唐詩近代詩的定型。
唐詩根據唐朝的發展可分為4個階段,初唐以“初唐四傑”為代表,盛唐以李白為代表,中唐以白居易為代表,晚唐以“小李杜”為代表。由於科舉制度把唐詩作為考試內容,經濟上很繁榮,文化上也有很大的積澱,所以詩在唐朝發展到了頂峰。也叫唐詩。
3、宋詞,同樣的道理因為詞在宋朝發展到了頂峰,所以叫做宋詞。宋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百姓的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多樣,詩這種格式嚴謹的文學格式已經不能滿足於人們思想情感的表達。
詞在宋以前就出現了,但在宋代文人的發展下逐漸成了正宗之學,他的格式多樣,字數句子沒有太大要求,更適合當時的人們表達情感。
4、元朝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曲,包括雜劇和散曲,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北京和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兩地流傳開來。
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
5、明清是中國小說的繁榮時期,這個時代的小說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
從明代開始﹐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充分顯示出其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文的壟斷﹐在文學史上﹐取得與唐詩﹑宋詞﹑元曲並列的地位。清代則是中國古典小說盛極而衰並向近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中國小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初具規模,志人志怪,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準備了條件。
6 書法 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關於書法中如何表現“神、氣、骨、肉、血”等範疇的理論,關於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論以及創作論、品評論等等,都是有著自身的體系的。
繪畫
水墨畫,工筆畫、寫意畫(還可以細分為大寫意畫和小寫意畫)、重彩畫、白描畫。工筆畫,亦稱“細筆抄畫”,屬中國畫技法類別的一種,即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寫意畫襲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寫意畫分為小寫意和大寫意,所謂的小寫意,更傾向於水墨畫法寫物象之實,上接元人墨花墨禽的傳統;而所謂的大寫意,更傾向於以水墨畫法表現畫百家的主觀感情,繼承的是宋元的文人墨戲傳統。白描畫是中國畫技法名,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飾與渲染烘托的畫法。重彩畫在中國繪畫的度早期階段佔有重要位置,用色重、渲染方式重、畫面效果重。
音樂。光樂器就這麼多,當然還有些許多我們不知道的
典型樂器:笛子、簫、排簫、壎、笙、蘆笙、巴烏、管子、嗩吶、尺八。中國吹管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根據其振動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有簫、笛(曲笛和梆笛)等。第二類,氣流透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有嗩吶、管子、雙管等。第三類,氣流透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有笙、排簫、巴烏等。
彈撥樂器典型樂器:柳琴、琵琶、阮、月琴、古琴、箏、箜篌、三絃、東不拉、熱瓦甫。中國的彈撥樂器分橫式與豎式兩類。橫式,如:箏(古箏和轉調箏)、古琴、和獨絃琴等;豎式,如:箜篌、琵琶、阮、月琴、三絃、柳琴、冬不拉等。彈奏樂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與撥子兩種彈奏方法。打擊樂器典型樂器:揚琴、堂鼓(大鼓)、碰鈴、定音缸鼓、銅鼓、大小鑼、小鼓、排鼓、大鈸。中國民族打擊樂器品種多,技巧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根據其發音不同可分為:1、響銅,如:大/小鑼、雲鑼、大/小鈸、碰鈴等;2、響木,如:板、梆子、木魚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等。中國打擊樂器不僅是節奏性樂器,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對襯托音樂內容、戲劇情節和加重音樂的表現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擊樂可分為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的兩種。無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板、梆、鈴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雲鑼等。拉絃樂器典型樂器: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京胡、中胡、高胡。拉絃樂器主要指胡琴類樂器。拉絃樂器被廣泛使用於獨奏、重奏、合奏與伴奏。
戲曲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崑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絃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佈,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京劇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中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樸。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秦腔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樸,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遊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臺
二人臺,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樸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鬆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是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現流行於河南、四川、陝西、臺灣、新疆、湖北、北京、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都有專業豫劇團。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宇宙鋒》、《梵王宮》、《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樸,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蕩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範(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樸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黃梅戲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遊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儲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曆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臺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樸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臺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川劇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絃、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絃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戲
藏戲,藏語名又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故而得名。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2]
49、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戲",大約形成於16世紀中葉,19世紀初葉已趨成熟。流行於山西北中部、內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陝西北部,是華北地區較有影響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
工藝
中國瓷器 中國傢俱 中國青銅 中國陶器 中國雕塑 中國漆器 中國紋飾 文房四寶 景泰藍中國木雕 中國剪紙 中國鐘鼎 中國風箏 唐三彩 中國燈綵 中國年畫 紙紮藝術 雲南紙馬秋色藝術 中國扇子 中國玉器 中國貼畫 金屬工藝 嵌銀工藝石雕藝術 中國竹雕古代服飾 中國絲織 中國刺繡 中國印染 絲綢染整 中國四大名繡 中國古代礦物顏料
中醫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透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髒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診法與療法
中藥按治療作用分為:補虛藥、解表藥、清熱藥、溫裡藥、理氣藥、消食藥、收澀藥、祛風溼藥、芳香化溼藥、利水滲溼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息風藥、活血祛淤藥、止血藥、瀉下藥、驅蟲藥、芳香開竅藥。針灸針灸按人體十四體表經脈循行常用穴位針灸,根據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不同而選取不同的進針手法和深度及角度。十四經脈為:任脈、督脈、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拔火罐拔火罐療法是用罐狀器,借火熱的作用,使罐中產生負壓,吸附在面板的穴位上,造成區域性充血、瘀血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傳統節日(均按農曆):
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自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這裡不包括少數民族的特有節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希望等幫到你。
-
5 # 一片綠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1、詩書禮儀、琴棋書畫,體現著華人的生活情趣和態度!
2、儒、道、佛體刻畫著華人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處事態度!
3、孫子兵法、鬼谷子等體現著華人的戰爭觀、博弈觀!
4、周易、黃帝內經等體現著華人在應對自然帶來不測的努力觀!
總之,中國文化是我們的祖賢對我們5千年以來的經驗、教訓、智慧的總結精華!!他保佑了我們這些後人少走彎路、避開禍患!他讓我們後人能夠從容面對未來!他讓我們華人知道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中國文化也讓我們華人從不迷茫!!!
自強不息始終是中國文化的主基調!!!
-
6 # 靜一號普洱茶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佈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瞭解,而心生疑、恐怖。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論,現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誰敢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後,不會被推翻而指為迷信,反科學的呢?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要求助於他人。
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生診治。
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必須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21世紀的人當然知道,生了病要去醫院診療。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諮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生了,求助於同一人,就是"巫"。由古"醫"字寫作"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一)先談一談巫的治病,原始時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簡單的。多數是飲食不適合,所引發的腸胃病腹瀉之類,和氣候不適應所引起的感冒發燒等。當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時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禱的方式求助於神。但是病是現實的,正在腹瀉的病人靠祈禱是止不住的。聰明的巫便改換用食療的方法,順手採一些植物給病人吃。當然沒有經過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試驗,直接做臨床,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結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沒有影響,有的更嚴重了。巫又把它記錄下來,什樣的草治什麼病,把植物的形狀繪出來。到神農時候又把它整理歸類彙編成神農本草經,所以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就是指此事,絕對不會是用自己做試驗。
(二)再關於問事:先民所問的事,以氣象為主。主要是為了打獵。讓我們回想一下,氣象臺具有最新的科學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氣象的變化,巫又有什麼本領可以確實預測呢?然後巫發現對於事情發展的推斷,不如用藥治病一樣那麼直接,那麼明顯,會產生極大的落差。對於人民的問題,又不能不回答。聰明的巫對於人民所提的問題不再予以明確的答案,而改採比喻的方式給對方一個暗示。而其比喻多隨興採用民謠歌詞。一直流傳到伏羲,把歷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歸納成六十四個個案,這就是《易經》的由來。"醫"和"易"是一對雙胞胎,是人類文化的兩大主軸,有關《易經》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採用結繩記事,《易經》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一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一串一串繩子結掛在牆壁上就是"卦"的由來。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一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為三爻卦中沒"三"這一卦,只有"山""艮為山"。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後,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為"連山"了。由於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至黃帝時代,發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牆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發現易的排列,應該由坤幹兩卦開始。而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幹排在乾卦前面,排在第一,為了正名故改為"歸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紂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為了避免紂王對他起謀反的疑心,所以對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不敢讀。只有弄一本"歸藏"易來讀,以示胸無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來。"歸藏"易經周文王修訂整理即改名為《周易》。孔子周遊列國反魯,六十八歲獲得《周易》,發現自己心中一切的疑問,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滿足的答案。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可見其用功夫之勤。併為《周易》寫了十篇文章,闡揚《周易》的理論。最後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自嘆讀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歲讀到《周易》的話,就不必周遊列國,到處問道了。所以《連山》、《歸藏》、《周易》實際上是一本書,由於版本不同而書名亦有所異。
農曆 - 武術- 二十八宿 - 對聯 - 龍 - 五行學說 - 八卦 -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古代哲學- 道家- 氣- 道 - 茶藝
學科
數學 :《周髀算經》; 《九章算術》(三國時劉徽著); 祖沖之; 算盤。
傳統文化
天文學:天象觀察記錄, 發明觀測儀器:圭表;渾儀;簡儀;高表;仰儀,制定曆法(農曆)。
醫學 :《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黃帝內經》。
農學 :《齊民要術》賈思勰著 ,《水經注》酈道元著
四大發明 :造紙術 ,印刷術 ,火藥 ,指南針 。
建築:參見中國建築,園林 ,廟宇 ,宮殿 ,故宮,阿房宮,塔 ,萬里長城,墓葬建築。
繪畫:油畫,中國畫(古代中國畫、現代中國畫、當代抽象國畫)。
書法 :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硬筆書法 。
音樂:中國民族音樂,中國戲曲,傳統民歌 ,中國雅樂。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樂,大舞,小舞,漢朝樂府,唐朝樂舞,現代舞蹈,綵帶舞,武功,扇子舞 。
戲曲:京劇,評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豫劇。
曲藝 :相聲,歌仔戲,皮影戲,布袋戲,南曲,高甲戲、雙簧。
戲曲影視:中國電影,中國電影史,中國電視,中國電視史。
服飾:參見中國服飾。
飲食:請參照中國菜。
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粵菜(廣東菜)
蘇菜(江蘇菜)
魯菜 (山東菜)
浙菜 (浙江菜)
閩菜 (福建菜)
徽菜(徽州菜)注:不是安徽菜。
教育
國子監,太學 ,科舉制度,私塾,書院 ,翰林院。
文學
古典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
中國神話
中國寓言
中國典故
典故即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後多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實或傳說。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語。典故一詞,出現在《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中,如"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山海經》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從這則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開始,至今幾千年來,到底發生過多少故事,沒人能夠說得明白。《尚書序題目》:"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先君孔子,生於週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籍而修《春秋》。""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主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確實是"俱往矣"。
大部分典故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煙消雲散了。《韓非子》中有"心不在馬"的典故,是說:趙襄主向王於期學馭術,不久與於期比賽,換了三次馬都落在於期之後。襄主說:"先生教我馭術,沒有教盡吧?"於期答:"馭術已盡,使用有錯而已。凡馭駕,貴在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才可以加速致遠。您落後則欲追上臣,領先則恐被臣追上。賽車非先則後,而您領先落後心都在臣身上,又何以調於馬?此君為何落後也。"本來也是個好典故,無奈《禮記》中的一句"心不在焉"就使得極富哲理的"心不在馬"湮沒於書海之中了。即便是"心不在焉"本身也變得與本義完全不同了。《禮記·大學》原文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本義是說:修身在於正心,身有忿恨、恐懼、好樂、憂患則不能正心。只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這樣修身才能正其心。如此看來,"心不在焉"已與原始本義南轅北轍了。
歷代畫家以繪畫的形式反映典故,但由於畫家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不同,美學修養不同……所以同一典故,即使用同一的繪畫形式表達,也會有不同的體現方式,因而出現主題相同的不同畫作。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一些文人出仕後,仍以繪畫作為雅趣,創作了一批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畫作,被稱為文人畫。有人認為文人畫是題材繪畫中造詣最高的。眾多畫匠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往往靠耳濡目染、道聽途說,憑理解用炭條在宣紙上形成草圖,經定稿再用毛筆勾畫。好畫一經脫稿又引得許多後人臨摹、修改……於是產生了一個典故有眾多派生故事的現象。
體育
象棋
圍棋
武術
氣功
點穴
華夏文明的文化邏輯與"天圓地方"說存在密切關係。當然,如果我們認識到井田制度的文化來源--"疆理"農業和"疆理"規劃對土地產權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義。那麼,從"天圓地方"和"疆理"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而這種文化關係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賈湖文化時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僅可以解決中國夏、商、週三代基本政治經濟制度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文化、政治、經濟及其制度安排之間本來就存在整體性的結構關係,只是傳統經濟學理論沒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實際上,重商主義並非誰試圖擺脫就可以擺脫得了的。制度安排應當是探討文明的一條重要路徑,同時也是討論一定社會結構經濟性質的一種重要方法。
文化思想家
世界思想家
孔子、老子、孟子等。
中國思想家
老子、孔子、孟子、王充、王守仁、李贄、朱熹、顧炎武、龔自珍、魏源、康有為、魯迅、毛澤東、顧準。
-
7 # 誠實的草民
2011年公開出版發行的中國宗教藍皮書《中國宗教報告》的道教部分,對傳承數千年的中華道教法術有明確闡述,原文如下:“作為中國本土唯一的宗教,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道教法術不是巫術、迷信。”
宮玉海教授,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宮教授說,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的原型,乃是“五帝”中順序排第二的顓頊。他是軒轅黃帝之孫,少昊之侄兒,其父是“降居弱水”的昌意。
一群世界級協會的老專家老學者,雲集北京,發起了一個“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環球講座”。大談什麼“英文的26個字母的原型,都是中文的偏旁部首”,又或者“至少5000多個英文單詞的發音和意思全部來自中文”。他們說,字母A是來源於甲骨文“命”的上半部分。字母B,其實就是漢字裡的耳朵旁的變形。理由?他們長得像啊。還有一個,英文單詞go也是來源於我們的漢語。理由也很簡單,遛狗的人都深有體會,只要一聲號令“狗!”“狗!”,足下小狗必然撒腿而前。故此,英文裡有“前進”之意的go,正源於此。明白了沒有,英文字母二十有六,英文單詞五千餘,無一不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
-
8 # 中砲橫車柒路馬
這個口子開得有點大。核心部分其實應該從三皇五帝開始,直到春秋戰國,秦統一天下這段時間。
三皇五帝是中華文化的至高起源,奠定了中華文化最核心部分,春秋時期的各個思想學派其實是以此為基礎發散開來的,這部分好比一個人的精神部分。戰國到秦統一天下則是一個人的體魄。到了漢唐則又對精神作進一步的昇華。這兩部分就是最核心的中華文明。
細的就不展開了,三天三夜也講不完。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外族的影響。這裡有兩個鮮明的範例,例如北魏積極接納中國年華文化,使新鮮血液融入中華,增強了文化的多樣性,間接使得中國文化更加健壯。第二是元朝和滿清對中華文化的破壞和戕害,使得中華文化有了很大偏離和倒退,其影響之深遠,將超過其統治時間。有一句話叫“滿清誤我華夏三百年”,其實不止,你看看中國現在的文化,都是些什麼?(此處省略二百三十二字)。目測還需要半個或者一個世紀的時間才能恢復。
-
9 # 歷史記錄時間
這個那是提問,簡直可以寫書了
我是這樣認為的,走老百姓視覺。
第一,老百姓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應該包括普通人日常的節日,風俗,節氣等等,凡事老祖宗留下的舊俗,規矩,包涵尊老愛幼等等各種美德。
第二,論語,中庸為代表的書籍。各種文化典籍,永樂大典,乾隆四庫全書為代表,所有中國的古典名著都包含了。這些記載了幾千的文化,禮儀,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就不展開了。
第三,就是華人的為人處事準則。說白一點就是社會主義價值觀。這個大到國家的行為準則,怎麼跟別國相處。小到每個人是不是都受傳統文化影響。
總之,傳統文化就是華人民族之魂
回覆列表
中華民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她的文化文明史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唯一存留並仍然發展的文明,中華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是道德觀,語言,詩歌和藝術(含地方漢方言 ,地方民歌,地方音樂,地方戲劇),中醫,烹調,漢字,國畫,書法,戲劇,曲藝等等。雖然經歷了多次野蠻外族的入侵與殺戳,但她的不屈不撓精神和先進性不但沒有被滅亡,反而同化了了外來的入侵者。所以說,中華傳統文化也不斷地吸取了許多外來文化的精粹部分,使得中華文化更加先進,更加有傳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