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玄坤文史
-
2 # 妙摘
其實是因為因為身份的不同。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卒”和“薨”(hong,第一聲)的區別。在《禮記·曲禮下》一書中記載: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帝王死後,稱之為駕崩,諸侯死後,稱為薨。大夫死後,被稱為卒,將士死後稱為不祿,平民則直接被稱為死。在《左傳》中還記載,“薨”除了用於諸侯去世之外,還被用於諸侯夫人去世。從這兩本書的記載中,我們瞭解到古人去世時的叫法是按照身份的不同來分類的。那麼,按照這種說法,我們來看一下霍去病和霍光在當時分別是什麼身份。
霍去病是西漢中期名將、軍事家、外戚,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是平陽縣小吏霍重孺當差期間與平陽侯府女奴衛少兒的私生子。既然是私生子,霍重孺在當差完後就沒有帶走他。後來,衛少兒的妹妹衛子夫受到漢武帝劉徹的寵愛,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衛子夫全家升貴姓。
這時,霍去病的母親衛少兒與曲逆侯陳平曾孫陳掌聯姻,自此,霍去病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外戚成員。霍去病少時就擅長騎射,深得漢武帝喜愛。霍去病十七歲時,就被任命為驃姚校尉。兩次隨衛青在漠南攻打匈奴後,受封為冠軍侯。十九歲,又被封為驃騎將軍。公元119年,漢武帝又給衛青和霍去病加封為大司馬。就在風頭正盛的時候,霍去病因病逝世,年僅23歲。霍去病死後,被封諡號景桓侯。
霍光是誰呢?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當霍去病再次出征凱旋時,霍去病拜訪了霍重孺,當年的霍光年僅十歲,在霍去病的幫助下,先任郎官,隨著霍去病的離世,霍光升任光祿大夫等職位,常年侍奉在漢武帝左右,深得其信任。在漢武帝臨終錢,指定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和桑弘羊等人一起輔佐只有八歲得漢昭帝。此後,又因破獲叛亂陰謀,被封為列侯。
漢昭帝時期,霍光深得漢昭帝信任,獨攬大權。在漢宣帝即位後,漢宣帝對霍光十分忌憚,天子身側豈容他人側臥,這就為之後霍光全家滅族埋下了禍根。公元前68年,霍光病重逝世,漢宣帝一同與上官太后到場治喪,以皇帝級別得葬儀將其葬於茂陵,諡號“宣成”。此後,霍家謀反,遭到滿門抄斬,但霍光之墓未被牽連。漢宣帝之後回憶有功之臣時,將霍光列為第一,尊稱其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
這麼說來,霍去病和霍光皆被封侯,按照《禮記》上得記載,兩人逝世都應用“薨”字,可《史記》上,霍去病卻低了一等,用了“卒”字。別忘了,撰寫《史記》的人,是司馬遷。作為和霍去病同時代的人,司馬遷本是文人一個,而霍去病作為一名武將,除了打仗,基本上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從來不和司馬遷這種文人交往。更何況,當時的文人對霍去病這種憑藉外戚身份一步登天的人嗤之以鼻,無論功勞多大,也是被人瞧不起的。所以,在《史記》的紀錄中,對霍去病用了一個“卒”字型現了對霍去病暗中的貶低。與之相比,其弟弟霍光比霍去病的權勢大多了,能廢了劉賀的帝位,想想他權勢能大到什麼程度?
所以,這就是霍去病死用“卒”,霍光死用“薨”的原因了。
-
3 # 漢字谷主
霍光生前封侯,霍去病死後追諡為侯。
崩、薨、卒、死、歿、沒,都有死之意,各有不同:
在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中,等級的分別極嚴,連死也分等級。
《禮記·曲禮》上說:“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唐書·百官志》:“凡喪,二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達於庶人稱死。”
《左傳》對諸侯的死有時也稱“卒”。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秦晉骰之戰》:“冬,晉文公卒。”
到了唐代,“卒”字的用法更不嚴格。
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入門聞號咷táo,幼子飢已卒。”這“卒”,已是泛指死。
“歿”等於說“去世”,也是泛指死,上古一般只寫作“沒”。
《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沒。”
賈誼《過秦論》:“孝公既沒”。
《論語·學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後來在“去世”、“死亡”的意義上,一般寫作“歿”,而不再寫作“沒”。
-
4 # 一鍋煮了
霍去病死用“卒”的說法,來源於司馬遷寫的《史記》,霍光死用“薨”的說法,來源於漢朝正史《漢書》,兩本史書的作者、寫作時間、寫作手法習慣都有不同,所以,對於霍去病和霍光二人的死,叫法不同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只是因為記錄的史書不同而已。
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大將軍,憑藉軍功獲封“冠軍侯”的爵位,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是也是漢武帝親信大臣,漢武帝臨死前,他臨危受命,託孤輔政,獲封“博陸侯”的爵位,而且他倆都是善終。因此,按照兩人同是侯爵爵位的情況來說,他們的死亡叫法應該是一樣的。
關於霍去病死亡的記載,司馬遷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寫到:“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用的確實是“卒”。由於司馬遷寫完《史記》的時候,霍光才剛剛嶄露頭角,而且司馬遷也先霍光而死,《史記》中並沒有寫到霍光這裡,所以,也無從知曉如果寫到霍光的情況下,他是如何記錄霍光死亡的,但是通讀《史記》就會發現,司馬遷對於所有擁有侯爵的人,死亡描述都是用“卒”,比如長平侯衛青、博望侯張騫等,因此,即便是司馬遷的《史記》寫到了霍光,對他的死亡描述肯定也是“卒”。
按照《禮記·曲禮下》對不同階層的人死亡的說法:“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天子之下,諸侯之上的人,他們死亡的規範叫法就應該是“薨”,作為漢朝的正史,《漢書》的寫作手法就很合乎這種傳統規範,《漢書》對霍去病死亡的記載為:“去病自四年軍後三歲,元狩六年薨”,用的也是“薨”字。
因此,霍去病和霍光兄弟二人,都是位列侯爵,死後一個是卒,一個是薨,只是因為史書作者的寫作手法和習慣不同導致的,並不存在司馬遷對霍去病有偏見之類的問題,也沒有其他的特殊含義。
-
5 # 楊角風發作
史書記載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麼原因?
《史記》中,對霍去病的死是這麼記載的: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漢書》中記載他的死:
“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
一般來講,天子去世叫做崩,諸侯的死叫做薨,士大夫去世叫做卒,讀書人去世叫不祿,只有老百姓去世才叫死。霍去病的官職是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光的官職是大司馬大將軍,雖說他們都是外戚,位高權重,但仍沒有達到諸侯王的程度。
理論上說,霍光也應該用“卒”,那麼為何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呢?
霍去病殺死李敢,司馬遷對霍去病有個人好惡
飛將軍李廣徵戰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被封侯。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再次北伐匈奴,年邁的李廣請求出戰,漢武帝不同意,在李廣苦苦哀求下,才同意讓他領兵出征。
儘管李廣仍沒有放棄封侯的理想,但他的運氣著實不好,不知為何,他在茫茫大漠中又迷路了。等到大軍找到李廣,戰役都結束了。李廣無法容忍自己的無能,也不想再被他人嘲笑,悲憤之下,在衛青帳前自刎身亡。
李廣的兒子李敢,將父親的死歸咎在了衛青身上,一次趁衛青不注意將其打傷,衛青比較厚道,就沒有追究此事。然而,霍去病得知此事不依不饒, 一次,李敢陪同漢武帝狩獵,霍去病也在座,霍去病堂而皇之將李敢射死在馬下。
漢武帝包庇霍去病,並沒有聲張此事,對外宣稱李敢是被鹿撞死的。我們由此也可看出,霍去病在漢武帝心中的地位有多高,當著皇帝的面殺人,都沒有追究責任。
司馬遷在李廣列傳中,有大量傳神描述,後世提到飛將軍,也是轟雷貫耳。雖說霍去病戰功卓著,但司馬遷卻在佞幸傳中提及了霍去病。
史料記載:
“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李陵是李廣的孫子,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征匈奴,遭遇匈奴八萬騎兵,李陵經過多次鏖戰,擊殺匈奴近兩萬人,奈何寡不敵眾,最終李陵投降了匈奴。漢武帝沒有調查清楚,不問青紅皂白,就殺了李陵全家。
司馬遷給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畢竟以五千打八萬,幾乎沒有贏的可能,而李陵利用強弓硬弩差點將敵人打退,也屬不易。只不過李陵投降了匈奴,這讓漢武帝怒不可遏,見司馬遷還在為李陵說好話,漢武帝就給司馬遷判了死刑。
漢武帝時期,死刑是可以改判的,如果有錢可以以錢抵罪,如果沒有錢,可以用腐刑抵罪,司馬遷只是個史官,沒有那麼大權力,也沒有什麼油水,他拿不出錢,所以司馬遷選擇了腐刑。
司馬遷是為李陵說話,才受到如此奇恥大辱,要說他心裡沒有絲毫怨恨嗎?或許司馬遷站在了李家這一邊,而霍去病殺掉了李敢,司馬遷在寫史的過程中,難免會摻雜一些個人感情進去,所以霍去病的死用“卒”,也在情理之中。
巫蠱之禍,衛氏外戚成了反叛
公元前91年,司馬遷完成《史記》,而當年巫蠱之禍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巫蠱就是用人偶來詛咒仇人,有人在皇宮中大搞巫蠱之術,因此引來滔天大禍,無數人頭落地。
朱安世的確是被抓住了,但他揭發公孫敬聲和陽石公主私通,並說公孫賀一家用人偶詛咒皇帝。如此這般,公孫賀父子死在獄中,其中還牽連了衛青的長子衛伉一同被殺。
之後江充得勢,而江充跟太子劉據發生過間隙,為了扳倒太子,江充誣陷太子行巫蠱之術,並在太子宮中找到了人偶。太子劉據迫於無奈,殺掉了江充和其同黨,逃出了京城。漢武帝仍是沒有查明真偽,認為太子要密謀造反,就派人去抓太子,劉據最後自縊身亡。
皇后衛子夫見大勢已去,同樣自殺身亡,衛氏外戚從此一蹶不振,衛青、霍去病早已去世,由於巫蠱之禍,衛氏外戚也被認定為反叛,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所以也牽連到了霍去病。
司馬遷寫史書,也是在一個時期的歷史環境下,而當時衛家倒臺,正是一個敏感的時間段,可能司馬遷為了避嫌,將霍去病寫入了佞幸傳,也將霍去病的死寫成了“卒”。
寫《漢書》時,霍光已經恢復聲譽
漢武帝去世後,將朝政大權託付給了霍光,他輔佐漢昭帝劉弗陵,廢掉昌邑王劉賀,擁立漢宣帝劉病已,霍光可謂漢朝的股肱重臣,正是他的存在,才讓漢朝的政權平安過度。
然而,隨著霍光的權勢越來越大,霍氏全族也是雞犬升天,等到霍光死後,漢宣帝才著手廢掉剷除霍家宗族勢力,霍光的結局也不甚光彩。
史料記載:
“至成帝時,為光置守冢百家,吏卒奉詞焉。元始二年,封光從父昆弟曾孫陽為博陸侯,千戶。”
漢成帝之時,有已經有上百戶人家給霍光守墳,官吏要行祭拜之禮,元始二年,霍光堂兄弟的曾孫被封為博陸侯,食邑千戶。儘管霍家做了很多錯事,但不能埋沒霍光的功績,在班固寫漢書的時候,霍光的名譽早就恢復了。
在寫史書的過程中,難免會摻雜作者的一些個人情感,或許班固認定霍光的功績已經足夠高,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所以他用“薨”,來表示對霍光的尊重。
-
6 # 減水書生
天子之死,稱“崩”;諸侯之死,稱“薨”;大夫之死,稱“卒”;士之死,稱“不祿”;而平民之死,就直接稱死了。
這些說法,都是重名的儒家禮教給安排設計的。而且,每一個字都不能隨便用,更不能給用錯了。
按照儒家經典的解釋,大體是這樣的隱喻:
天子之死,相當於大山傾倒崩塌,所以稱“崩”。
大山崩塌,會發出“薨”的聲音。於是,諸侯之死,就借用了這個音效,稱“薨”。
大夫之死,是人生的一場莊嚴謝幕,所以稱“卒”,表示終結的意思。
士,是要領取俸祿的,而死了就不能再領俸祿了,所以稱“不祿”。
平民百姓,生前無名、死後無名,所以死了就是死了,就像冰澌溶洩一樣,發出“澌”的聲音,取這個諧音,就是“死”。
異死名者,為人褻其無知,若猶不同然也。自上顛壞曰崩。薨,顛壞之聲。卒,終也。不祿,不終其祿。死之言澌也,精神澌盡也。
按照,這個儒家解釋,霍去病之死、霍光之死,該怎麼選擇名位呢?
直接看身份,就行了。
肯定不能對應到天子,所以都不能稱“崩”。司馬遷和班固敢這麼幹,漢朝皇帝非把他們家祖墳給刨了不可。這不是馬虎大意的問題,而是要造反。
然後,平民也就別想了。生前高官厚祿、死後國史作傳,你怎麼也不能稱“死”吧。這麼幹,司馬遷和班固也太不懂事了,這就叫褻瀆。
順著這個路子想,士之死曰“不祿”,那麼可以定位到“士”這個層級嗎?霍去病生前是大司馬,同比大將軍;霍光更牛,既是大司馬又是大將軍,還是顧命輔政。這兩個人怎麼也到了三公級別。所以,怎麼也不能認為他們是領俸祿的“士”吧。
然後,就兩個選項了,一個是大夫之死稱“卒”,一個是諸侯之死稱“薨”。
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按照這個排序,霍去病和霍光,應該是天子之下、諸侯之上的三公。所以,稱“薨”完全夠格。古代三公一般由關係親近的諸侯兼任,所以三公與諸侯可算一個位階,出身都一樣,只是分工有不同。
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
這是《漢書•霍光傳》的記載。《漢書》是班固編寫的。所以,在班固看來,霍光就應該定位為諸侯一級。
同時,《漢書•衛青霍去病傳》,對於霍去病之死也稱“薨”,即:
去病薨。上悼之,發玄甲,陳自長安至茂陵。諡之並“武”與“廣地”曰“景桓侯”。
但是,司馬遷的《史記》出了問題,他稱霍去病之死為“卒”,如: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不僅霍去病如此,對衛青之死也是用“卒”,如:
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諡為烈侯。
司馬遷到底啥意思?他是故意欺負衛青和霍去病嗎?這可是在褻瀆大漢英雄啊!
仔細檢視《史記》,你會發現司馬遷在這方面相當不講究。什麼諸侯、大夫全都不管,除了本紀上的那些個皇帝霸主能給個“崩”之外,其他差不多都給“卒”一下。
如被列為世家的孔子:
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世家在列傳之上,你怎麼也給稱個“薨”吧。但,司馬遷就是沒有。孔子畢竟沒當過諸侯,算了,那晉文公怎麼也得算諸侯吧。那你看《史記•晉世家》是咋說的:
九年冬,晉文公卒,子襄公歡立。是歲鄭伯亦卒。
晉文公也得卒,同年死的鄭伯也得卒。司馬遷誰也沒欺負誰,你們一律都給我算“卒”。
三公也罷、諸侯也罷,世家也罷、列傳也罷,你們生的偉大、你們死的光榮,人生都是一樣的莊嚴謝幕,於是大家統統算“卒”。
所以,你不能說司馬遷欺負衛青和霍去病,他就是怎麼玩的,這是司馬公的一貫風格。
儒家之所以號稱名教,就是因為重名。“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國家的大事,就祭祀和戰爭。“死生亦大矣”,死之名號,你司馬遷怎麼能給搞亂呢?
沒錯,儒家當然搞不亂。但,司馬遷是儒家嗎?從《史記•平準書》中,你就能分析出司馬遷在意識形態上屬於道家一派。
漢武帝獨尊儒術,但只是國家說了這麼幹,而實際上就那麼回事。大漢帝國,是怎麼好用怎麼玩。因此,所謂獨尊儒術,你完全你可以認為漢武帝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地忽悠天下蒼生。他自己的行事風格,一點兒都不儒家。
漢武帝的孫子漢宣帝教育太子如是說: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這就是漢家皇帝對儒家的態度,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扔到一邊,而且還得霸道一番,跟儒家極端對立的法家,該用也得用。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你能指望他能規矩到什麼程度?重名,是你們儒家的事;不是我們道家的事情;甚至都不是我們大漢的事情。
漢宣帝之後,獨尊儒術在漢元帝時期開始從口號變成實踐了。而且,一以貫之,一直貫到東漢。而班固就是東漢的人,所以班固就規矩很多了。漢武帝忽悠人,到漢宣帝的時候,漢家天子還知道這是在忽悠人。但再往後,等所有人都信了,大家就開始忽悠皇帝了。漢家皇帝想信也得信,不想信也得信。
這只是意識形態上的原因,還有一個非常客觀的原因。因為這個原因,司馬遷就是想規矩也規矩不起來。
秦末亂世戰火不斷,早就燒光了先秦典籍、殺跑了讀書人。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就是徹底地平民王朝。別說你找不到幾個讀書人,就是連幾本書都找不到。後來的儒家經典,一部分是民間的知識分子們靠著口口相傳給默寫出來的,一部分是東拼西湊在斷壁殘垣中挖掘出來的。所以,你這時候就是想重名,也沒法重。因為西漢這夥人根本就不知道名為何物,滿滿都是樸實無華。
最後終結:
按照霍去病和霍光的地位,他們的死,都應該稱“薨”。
霍光之所以稱“薨”,是因為東漢班固修史書比較規矩,所以稱“薨”。
霍去病在班固的《漢書》中,也稱“薨”,衛青也稱“薨”,因為這兩個人都夠格,完全能夠比肩霍光。
但《漢書》中也有稱“卒”的,比如對衛青就有的地方稱“卒”。大機率就是《漢書》抄《史記》,然後給抄忘了,沒改過來。
司馬遷之所以不講規矩,在該稱“薨”的地方稱“卒”,不是因為司馬遷故意欺負人。除了衛青和霍去病稱卒,什麼諸侯士大夫,他也是都想“卒”就“卒”。司馬公就是這麼任性。而之所以任性,大體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重名是你們儒家的事情,司馬遷大體傾向道家,所以管不著你們儒家的事情。
第二個原因,不是司馬遷沒把儒家當回事,漢元帝以前的西漢王朝,也沒把儒家當回事,儒家意識形態不是主流,所以大家也不會認為司馬遷這麼幹不講規矩。
第三個原因,秦末亂世、典籍損毀,所以西漢中期以前就是一起沒規矩,根本就講究不了什麼繁文縟節,於是司馬遷就是想講規矩也沒能力去講。
-
7 # 元二使安西
這個問題不準確,並非史書記載霍去病用“卒”,而是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的霍去病、衛青之死,都是用的“卒”,而在《漢書》中,霍、衛之死,用的都是“薨”。
《漢書》:“秋九月,大司馬驃騎將軍去病薨。”
“大司馬大將軍青薨。”
當然,《漢書》中對霍光的死亡記載,也是用的“薨”字,但這並不稀奇,因為按照慣例,王、列侯以及重要官員的死亡,都可以用“薨”。
比如漢代開國三傑之二蕭何、張良的死,也是用的薨,後來繼任的丞相曹參,名將樊噲、呂后的妹夫張敖等,同樣也是用的“薨”,也就是說,以霍去病、霍光的身份地位,完全夠得起一個“薨”字,也不存在因為霍光是輔政重臣等有所優待,更沒有對霍家平反等的額外意思表示。
司馬遷有偏見嗎?那麼,我們的另一個問題,既然霍去病、衛青當得起一個“薨”,那為何司馬遷《史記》中對這二人要用“卒”?是對他們有偏見嗎?
先別急著下結論,我們不妨看看,司馬遷對哪些人用的薨,哪些人又用的卒?
《史記》中,用薨字的有三類人,一是秦國一脈的王、王后等,比如秦孝文王、秦宣太后等,都是薨。
二是呂后一脈的王、公主等,比如魯元公主(呂后之女)、呂后之弟呂王呂臺、呂后的女婿張敖(即魯元公主老公)等。
三是劉氏一脈的王。
除此之外,即使是伊尹這樣的賢相,或者晉文公等東周列侯,都用的“卒”,而非“薨”。而其他的開國功臣、輔政重臣,也都用的“卒”,而非“薨”。
如此來看,之所以會有霍去病“卒”,霍光“薨”,其實只是不同的史書編纂者,自身體制設定不同,司馬遷對薨的要求較高,只侷限於王或者等同於王(他對呂后的認知其實是女帝,所以呂后一脈也是王),而班固則將薨放寬到列侯、重臣。
因此,出現在《史記》中的霍去病只能“卒”,而同時出現在《漢書》中的霍去病、霍光就都可以薨了。
小結:卒、薨的區別,並非偏見,只是作者定的標準不同。
-
8 # 2000豬頭肉
儒家很多很多人多是表面君子,真真的一個個全是嶽不群似的偽君子。他們控制了文化,然後一點點一點點的改,幾十年幾百年上千年不斷,這樣子把華人的思想徹底扭曲,已到達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歪曲歷史,這叫春秋筆法,說的好聽吧。醜化歷史人物,就像小編說的,潤物細無聲,讓人乍看一眼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無聲無息中改變後人對歷史的看法。儒家被批不是沒有原因的。
很多很多人認為史記可信度高,我看也就部分,一個被刪了的廢人,現在叫法太監,我不認為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必定是個心理極度扭曲的人,如果書中帶有個人情感和看法的,是完全不能信的。
-
9 # 鴻涵先生
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不止有一個稱呼,要想將這個稱呼說的準確且合情合理,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拿“死”的稱呼來說吧,要想將意思表達的到位,還必須要根據死者的身份,死的原因等等情況來細分。
一、按照死者身份來說古代帝王死稱為“崩”;
古代諸侯死稱為“薨”,自唐朝後朝中二品以上大員死也可以稱為“薨”;
古代大夫一級的官員死稱為“卒”;(大夫這個官職自古品級不定,各朝各代都不等,但大多職位都是超過五品以上一品以下,後來泛指某一職位級別的官員。)
古代一般士人死稱為“不祿”;(一般士人指的是有功名的讀書人)
古代老百姓的死就稱為死;
古代未成年的人死稱為“殤”;
古代短命的可以稱為“夭”;
古代士兵在戰場是戰死則稱為“亡”。
古代高僧臨終前如果是盤腿端坐而死則稱為“坐化”;
古代一般僧眾死則稱為“涅槃”或者“圓寂”;
古代道士死去則稱為“昇仙”。
二、按照感情色彩來說正面人物或者尊長死亡,稱為“去世”、反面人物的死亡則稱為“喪命”或者“死”;
公職人員在因公而死稱為“殉職”;
為正義事業獻身則稱為“犧牲”;
三、其他說法“見馬克思去了”、“上西天了”、“找閻王爺下棋去了”、“XX接來了”(XXy一般指故去之人)......
四、霍家一二事與劉病已(漢宣帝)繼位霍去病是霍光的同父異母兄長,這兄弟二人一個人名震四海的大將軍(後封冠軍侯),另一個則是著名的政治家,西漢初期這個霍氏家族可以說是權傾朝野,而到了霍光時期達到了頂峰,甚至連皇帝的廢立都要由他做主,可謂是沒有皇帝號,但有皇帝威啊。
當然,霍光的能力也是超強的,漢武帝在位期間雖然武功卓越,但是連年的窮兵黷武也讓國家千瘡百孔,而霍光輔政後積極地休養生息,勸課農桑使農業恢復,並多次大赦天下,使百姓深感寬仁,如果沒有霍光的一系列積極地執政策略,也就沒有了西漢時期的“昭宣中興”。
但是,霍氏家族的關係錯綜複雜,尤其是和漢朝皇室之間,是剪不斷理還亂,咱們簡單地捋一下。
這霍家之所以能夠興起,靠的全是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
衛子夫有一個親弟弟很出名,叫做衛青,而衛子夫的親外甥叫做霍去病,霍光雖說是霍去病的親弟弟,但是他們是同父異母,所以說霍光和衛家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不過霍光的哥哥霍去病有就夠了,而正因為有衛子夫這個平臺,再加上衛青和霍去病個人的努力,所以他們甥舅二人就成為了當時朝中赫赫有名的大將。
不過,衛子夫因為“巫蠱之禍”為明志而自殺身亡,就導致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首先是太子劉據自殺,然後就是劉據之後人被逐出宗室,而漢宣帝劉詢(劉病已)則是劉據的嫡長孫,漢武帝的嫡曾孫。
本來劉據是儲君,誰知被人陷害至死,而漢武帝臨終前身邊的兒子死的死,不爭氣的不爭氣,只有少子劉弗陵可以繼承大統,但是年幼,於是漢武帝便“臨終託孤”霍光進行輔政。
霍光自從被哥哥霍去病帶入宮中後,一直在漢武帝身邊工作,侍奉漢武帝20多年,深得漢武帝的信任,所以漢武帝才將少子劉弗陵託付給霍光,這其中不光有信任,還有對霍光工作能力的肯定,以及他兄長霍去病的很多因素在裡面,霍去病自幼長在宮中,跟隨漢武帝,深得其喜愛。
而劉弗陵的上官皇后還是霍光的外孫女,但是劉弗陵去世後並沒有留下子嗣,所以霍光就迎立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為帝,但是僅僅登基一個月就被廢黜,史稱“海昏侯”。
“國不可一日無君”,霍光決定將廢太子劉據的嫡長孫劉詢(劉病已)立為皇帝,當然,這其實早就在意料之中,晚年的漢武帝也當年的“巫蠱之禍”痛心疾首,但是身為帝王是不可能低頭的,不過在他臨終前曾經下過兩道遺詔,第一道為霍光、上官桀、金日磾封侯輔政,第二道為恢復劉病已皇孫身份,進入掖庭(宮內旁舍)收養。
這個劉病已從血緣上來講,是同霍光兄長霍去病有很深的關係,他的曾祖母是霍去病的親姑姑,論輩分劉病已應該叫霍去病為表爺爺,同時,劉病已能夠繼位還要感謝一個貴人,這個人叫做杜延年,他的兒子杜佗素同自己關係非常要好,而杜延年曾經是霍光的屬吏,並且在霍光執掌大權的過程中為其立下了汗馬功勞,就是他告發上官桀父子謀逆首功,深得漢昭帝信任,當然,這裡面的關係很微妙,杜家的發跡其實和霍光也是脫不開的,只要是人都會有私心,杜佗素肯定希望讓好友劉病已當皇帝,於是他就向自己的父親推薦了劉病已,當然此時的杜延年在朝中已經非常有地位,他對霍光同樣推薦了劉病已,霍光經過權衡之後,決定立劉病已為帝,這就是漢宣帝。
不過,霍光掌權太久了,已經功高蓋主,雖然霍光表面說要“歸政於帝”,但是實際上並沒有行動,漢宣帝其實早已如“芒刺在背”,但是他選擇了一直隱忍,直到霍光去世後才爆發。
關於漢宣帝有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叫做“故劍情深”,做了皇帝之後的漢宣帝在貧寒之時有一個妻子叫許平君,他們非常恩愛,當皇帝后,霍光為了控制漢宣帝想讓其立自己的女兒霍成君為皇后,但是漢宣帝卻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在我貧微之時,很喜歡一把古劍,現在我是十分地想念它啊,眾位愛卿有沒有辦法幫我把它找回來呢?”
大臣們明白皇帝是想將許平君接入宮中做皇后,於是便紛紛請奏,霍光也不得不遵從,於是許平君做了皇后,但是好景不長,霍光的妻子霍顯卻將其設計毒死,於是霍成君便做了皇后,做了皇后的霍成君在其母親的授意下,還屢次要加害漢宣帝和許平君的兒子漢元帝劉奭(shi),只是未果。
霍光是忠臣的標杆,但是霍顯和其妻子的所作所為他不知道嗎?難道就這樣密不透風嗎?漢宣帝心中的怒火恐怕早就高達百丈了,只是忌憚霍光的勢力而不能有所為,終於霍光去世了,過了幾年,一則霍家謀反的訊息傳來,漢宣帝將霍光後人除了他的姑爺(舉報有功)一人外,全部都處死了,這是早有預謀嗎?其實也未可知啊!
關於霍去病的死用“卒”和霍光的死用“薨”,有什麼原因嗎?霍光死後,漢宣帝對其的葬禮隆重至極,他將霍光比作西漢開國丞相“蕭何”,在他的葬禮上,有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等葬具,以縕輬車,黃屋送葬,諡號“宣成”,這是什麼級別?這規格是天子的葬禮。
所以說,霍光用“薨”這個詞顯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而霍去病為什麼用“卒”?
在《史記》中記載,霍去病去世的時候,漢武帝命數萬將士身披玄甲,為其送葬,這個規格是諸侯王的,也絕對是不和規定的,用“薨”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司馬遷偏偏用了“卒”,這其中是有深意的。
司馬遷在記錄劉邦白馬之盟時候,劉邦曾經說過“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所以說司馬遷很正統,霍去病雖然葬禮規格超乎尋常,但是他的身份永遠是一個臣子,而臣子之死在當時最高水平只能用到“卒”這個字,所以說,這是太史公對君臣之別的另一種表示吧。
當霍光死時,司馬遷早已不在人世,所以如果司馬遷能夠活到霍光這時候,對他的死的稱號肯定也會是“卒”這個字,而說霍光“薨”的人是班固,他是《漢書》的作者,到了班固再次記錄霍去病的時候,將其的死也是稱為了“薨”,也許班固認為事實上他的葬禮已經達到了“薨”的標準,所以用此字並不為過。
尾語:漢宣帝繼位之後,表面上同霍光和平相處,並處處忍讓,可實際上暗地裡的鬥爭卻波濤洶湧,漢宣帝是用“溫水煮青蛙”的方法一點一點的擴充自己的權力,同時對霍光處處提防,又時而給予恩典,這就讓霍光家族在對其心生猜忌之時又能心存希望,這種鬥爭始終處在“鬥而不破”的狀態,這就給漢宣帝的掌權贏得了時間,待到霍光去世,漢宣帝政權穩定後,在騰出來手來將其家族一網打盡,一勞永逸。
霍光雖然葬禮很隆重,可是他一個後人都沒有,而漢宣帝乃至後世帝王一直對霍光尊崇有加,這就更加證明漢宣帝是一個城府要超過霍光的人,而霍光雖然在世榮耀至極,但是死後全家慘遭滅門,這不得不說,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就算他死後用了“薨”這個字,又有什麼用呢?塵歸塵,土歸土,連個子孫都沒留下!
如果您認可本回答內容,請隨手一讚或多多關注,非常感謝了!
-
10 # 70後大叔講歷史
霍去病和霍光是兄弟,二人死前都是位極人臣。史書記載,一個用“卒”,另一個用“薨”,有兩個原因:
1、史書記錄的人不同,一個是司馬遷的《史記》,另一個是班固的《漢書》。
2、二人對國家的影響力不同,一個是軍事領域的天才,基本不管內政;另一個是權傾朝野的輔政大臣,擁有廢立皇帝的權勢。
按照《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可見不同階層的人,在去世之後,相關描述也不同。皇帝死叫崩;諸侯王死叫薨;大臣死叫卒;一般老百姓叫死。
從這也可以看出,霍光的死用了超規格的描述,史書中給了諸侯王的待遇。
一、霍去病《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驃騎將軍元狩六年而卒。
太史公在《史記》中,對於衛青、霍去病的去世描述都為“卒”。這個描述沒什麼毛病,即使衛青、霍去病立功再大,也只是最頂級的侯爵位,並沒有封王。
還有兩點值得注意:
1、司馬遷主觀上對衛霍二人帶有偏見,始終認為他們是透過媚上和外戚關係擁有了尊貴的地位,甚至把二人編入到《佞幸列傳》中,可想而知太史公絕對不會給二人很高的評價的。
2、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大漢朝正好發生了“巫蠱之禍”。衛霍兩家受到株連,但漢武帝念在昔日大功,沒有擴大打擊面,霍光才得以儲存,但與“反賊”關係密切的霍去病想得到更高的評價是不可能的了。
二、霍光《漢書·霍光金日磾傳》: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
班固在漢書上記載,霍光死後,漢宣帝與上官太后親自到霍家治喪,將他的功績與開國名相蕭何並列,並以皇帝的葬儀葬於茂陵。其隨葬品有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等葬具,以縕輬車,黃屋送葬。
班固對衛霍家族沒有什麼主觀上的偏見,根據歷史上發生的真實情形,給了霍光死後一個“薨”字,並無不妥,畢竟連皇帝都親自下旨,在霍光死後給予殊榮。
霍光在歷史上,沒有其哥哥霍去病對外戰爭時的豐功偉績,但在國內的權利,卻比霍去病大很多。
漢武帝臨終前指定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託孤他照看年僅八歲的漢昭帝。漢昭帝早逝,在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后,不多時,就以淫亂無道廢除了其帝位。
霍光從民間迎立武帝曾孫劉病已繼承帝位,是為漢宣帝。霍光效法殷商伊尹,行廢立天子之事,從此後人合稱為“伊霍”,代表大臣權傾朝野、獨斷專行。
一直到霍光去世,大漢朝堂群臣都以霍光馬首是瞻,即便漢宣帝的皇后許平君被霍光的妻子毒死,漢宣帝也不得不咬牙認栽,娶了霍光的女兒為皇后。
不管霍家多麼跋扈,但在立宣帝即位這件事上算是功勞甚大,這大概也是霍光死後,能得到殊榮的原因之一吧。
綜上所述,霍去病和霍光二人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在大漢國中的權勢地位也不同,再加上史官個人的因素摻雜其中,最終在二人死後,史書對二人的描述一個用了正常的“卒”,另一個用了超規格的“薨”。
-
11 # 墨久歌
薨(hōng),指成群的昆蟲一起飛的聲音;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於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
卒(zú)本義指完成、終結,引申為死亡。
《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霍光和霍去病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霍光的父親名叫霍仲孺,早年曾經以縣中小吏的身份,被派到平陽侯家中服役。霍仲孺和平陽侯府中侍女衛媼的二女兒衛少兒私通生下了霍去病。後因在平陽侯家服役完畢返回家中,另娶妻子生下霍光,之後便與衛少兒不再來往了。
那麼這位衛少兒是誰呢?她可不是普通的下人婢女,《漢書·衛青傳》記載,衛少兒是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以及名將衛青的二姐。因此霍去病從小就得到漢武帝的賞識,甚至他修習《孫子兵法》都是漢武帝親自教導的。
霍去病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是西漢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十七歲披戰袍上戰場,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是中國曆朝歷代戰爭史上,最年輕的長勝將軍。十九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萬人,直取祁連山。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佔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殲滅戰。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七萬餘人,封狼居胥。戰後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其實常勝將軍霍去病,心裡一直是有一個疑問的,疑問其一,誰是我爸爸,後來這個疑問有了答案。他見到自己親生父親後,做了兩件事,第一就是為他購買了大量的田產並給與金錢。第二就是將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帶到京城發展。所以說是霍去病的扶植成就了後來的權臣霍光。
霍光,西漢權臣,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馬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他的外孫女是漢昭帝皇后上官氏,女兒是漢宣帝皇后霍成君。漢武帝臨終時,拜霍光為大將軍、大司馬,受命託孤輔政,封為博陸侯。輔佐漢昭帝,是霍光排除萬難解除了上官桀要擁立劉旦為帝的陰謀,漢昭帝死後,霍光果斷廢立昌邑王劉賀,擁立漢宣帝即位,歷經三位大漢天子,掌權攝政數十年,可謂權傾朝野。
據史書記載▼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諡為烈侯。子伉代為長平侯。自大將軍圍單于之後,十四年而卒。——《史記》
去病自四年軍後三歲,元狩六年薨。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像祁連山,諡之並武與廣地曰景桓侯。子嬗嗣。嬗字子侯,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而薨。無子,國除。
元封五年,青薨,諡曰烈侯。子伉嗣,六年坐法免。——《漢書》
關於霍去病的去世,《史記》和《漢書》上的說法是不一樣的,《史記》上霍去病和衛青的死都叫做“卒”。而《漢書》裡又都寫成了“薨”。可見雖然是同一歷史時期,編纂史書人的態度和用詞也是不同的。
如果按照《史記》上的說法,綜上所述介紹不難看出,霍去病用兵如神,但英年早逝。霍光從託孤之臣開始,共經歷了三代帝王,權傾朝野,地位相當於帝師。雖然兩人死後都培養於茂陵,但其意義是不同的。所以霍去病的死用“卒”,而霍光的死用“薨”表示在政治功績上,弟弟霍光更勝一籌。
-
12 # 山圍故國
謂天子死為“崩”或“駕崩”
諸侯死為“薨”
大夫死為“卒”
一般官員死稱“逝”
士死曰“不祿”
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對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
有官職、有名望的死曰“卒”。
古時候,死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生前的身份關乎死的叫法和下葬的規制,甚至會有可怕的殉葬制度。
老百姓因為喪葬開銷巨大,都是節儉入殮,甚至在年成不好的時候,都是亂葬,挖溝壑以簡單填埋。
而士大夫和王侯講究繁多,何況霍去病呢。
霍去病是西漢軍事家,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後,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漢武帝雄才大略,一生中對匈奴多次用兵,所以當朝大將軍幾乎可以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而大將軍衛青又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本人自然更加是位高權重,可惜天妒英才,24歲便去世了。
霍去病墓如今位於陝西省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與衛青墓一牆之隔,墓內神道兩側安置馬踏匈奴、臥馬、躍馬、石人、伏虎、臥象、臥牛、人抱熊、怪獸吞羊、野豬、魚等大型石刻,制式雄偉。
可見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霍去病卒是用詞不當的。或者最大的可能是,司馬遷寫史記時期,霍光掌政,而霍光是霍去病的異母兄弟,因霍去病生前光芒萬丈,這位弟弟作為後期權傾朝野的大將軍,心中難免妒忌,那小編只能猜測,司馬遷寫史書,也會出錯,亦或是還是多少受朝政影響。
-
13 # 以史為鑑
霍去病和霍光兄弟二人,都是身居高位,但是死後一個是卒,一個是薨?為何評價不同呢?
其實很簡單,這兩位的評價不是一個人寫的。評價霍去病“卒”的是司馬遷,評價霍光“薨”的是班固!
先說霍去病在《史記》中,對於霍去病去世描述為“卒”,對衛青去世用的也是“卒”。除了衛青霍去病這兩位帝國雙璧。太史公對於大將路博德、通西域的張騫等大臣去世用的都是“卒”。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諡為烈侯。子伉代為長平侯。自大將軍圍單于之後,十四年而卒。--《史記》而在《漢書》中,對霍去病去世描述為“薨”,對於衛青去世也是薨。
去病自四年軍後三歲,元狩六年薨。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像祁連山,諡之並武與廣地曰景桓侯。子嬗嗣。嬗字子侯,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為奉車都尉,從封泰山而薨。無子,國除。--漢書霍去病元狩六年薨。漢武帝痛惜之下為霍去病大修陵墓,不但陵墓造的跟祁連山一樣,還雕刻了許多馬踏匈奴之類的雕像以彰顯霍去病生前的武功。
在漢書中,不但霍去病去世是薨,霍去病兒子霍嬗在跟隨漢武帝封禪泰山時病故也被稱為“薨”。
我們再來看看衛青的記載。
元封五年,青薨,諡曰烈侯。子伉嗣,六年坐法免。衛青在漢書中也是記載為“薨”,沒有疑問。
在古代,不但人活著要在各方面講究區分階層,要分出個高低貴賤來,死後也是一樣重視。
天子--諸侯--大夫--士人--百姓--奴隸這一個鄙視鏈雖然從原始社會就誕生了,但是在周朝時期才在周禮中被明確的規定了下來。
天子禮器有九鼎、音樂有八侑、都城要九雄,用的車馬弓箭都和別人不一樣。諸侯、大夫按照規格依次遞減,要是違反了,那就是大不敬、造反之罪。
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時期被稱為禮樂崩壞時代的原因。當時的諸侯都紛紛拿天子的禮儀、音樂,根本不管禮記的約束。
但是當天子、諸侯死後還是要蓋棺定論的。在這個時候也要區分死者的社會地位。
郭德綱的相聲中說:古代天子死了叫崩,諸侯死了叫薨,士大夫死了叫卒,仇人死了叫哦耶!
雖然這是一個著名的段子,但其實前半部分說的是對的。根據《禮記·曲禮下》的記載,我們可以清晰的在死亡的稱呼上來分辨死者的社會地位、官職、爵位等情況。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再回到題目中霍去病和霍光。霍去病活的時候先後擔任冠軍侯、驃騎將軍、大司馬,死後諡號為景桓候。他的死亡應該被稱之為“薨”。
但是司馬遷作為霍去病同時代的人,對於衛青和霍去病這種憑藉外戚的身份一步登天的人不抱有好感。
而且衛青和霍去病吸取了之前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招攬門客,結果被按上了造反的名頭被幹掉的教訓。一心一意專門打仗,打完仗之後閉門不出,從來不和文人交往,所以像司馬遷這樣的文人也不喜歡霍去病。
在《史記》中,司馬遷就明確的表示:衛青和霍去病出身低賤,結果享受到了漢武帝不同尋常的寵信,自然是取禍之道。
君子豹變,貴賤何常。青本奴虜,忽升戎行。姊配皇極,身尚平陽。寵榮斯僭,取亂彝章。嫖姚繼踵,再靜邊方。--史記而霍光雖然是霍去病的弟弟,但是其權勢比霍去病大多了,不但漢武帝死後一手把持了大漢帝國的權柄,輔佐漢昭帝。在漢昭帝死後,昌邑王劉賀即位,但劉賀僅僅當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廢除帝位,成了海昏侯。另立漢宣帝劉病己。
廢立皇帝這樣的事情,在霍光之前,只有商代的伊尹幹過。所以後來把廢立天子又稱之為尹霍之事。
而且三朝元老霍光“薨”後,漢宣帝和皇太后親臨,御賜給霍光“璧珠璣玉衣、黃腸題湊”這樣的最高等級棺槨,發甲士送靈車到茂陵……這些規格差不多是以天子的身份下葬的。
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東園溫明,皆如乘輿制度。載光屍柩以轀輬車,黃屋在纛,發材官輕車北軍五校士軍陳至茂陵,以送其葬。諡曰宣成侯。發三河卒穿復士,起冢祠堂。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奉守如舊法。--漢書所以我們看到,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中,對於衛青、霍去病這樣憑藉外戚身份上位的將軍,哪怕功勞很大,也只是一個“卒”字,體現了太史公暗中的鄙視。
而在《漢書》中,班固對於衛青、霍去病、霍光等人都評價為“薨”給予他們死後一個符合侯爵身份的說法。
這一個對於“去世”不同的評價中,體現著司馬遷和班固對於霍氏兄弟不同的看法
-
1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古代時候,隨著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對其死亡的稱呼也大不相同。
《禮記》中這樣規定的:這麼多的死法,如何稱呼要根據去世者的實際情況而定。同時,史家的立場和觀念非常重要。
我們先來看一下《漢書·霍光傳》,這是《漢書》中的經典名篇,大家搞歷史的,搞政治的,必須要讀《霍光傳》。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是這樣描述關於霍光的葬儀:對於霍光的死,史家用了“薨”這個字眼。
按道理來說,霍光並不是諸侯王,劉邦曾經立過祖制:“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霍光給漢朝打工,應該屬於“大夫”,他的死應該稱為“卒”才對。
但是,我們看下文,漢宣帝很重視霍光的葬儀,他安排了重臣辦理喪事:注意看霍光的殯葬儀物:
1.“璧珠璣玉衣”――這是天子死後穿戴的,比那個馬王堆墓的“金縷玉衣”還要高一個檔次;
2.“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這也是天子的規格。天子所賜,為梓宮,自己搞的,那叫梓棺。“黃腸題湊”可不同於一般的“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
在兩漢時期,殯葬崇奢之風十分嚴重。但富戶們再有錢,死了也只敢使用“題湊”,而不敢使用“黃腸題湊”,那是嚴重的“僭制”,敢胡來,拉你一家子去菜市口開刀。
3.“載光屍柩以轀輬車,黃屋在纛”――轀輬車和黃纛,這也是天子的規格。
4.“發材官輕車北軍五校士軍陳至茂陵”――動用了國家正規軍士,這是帝王的待遇。
5.“發三河卒穿復士,起冢祠堂”——後世只有張安世獲得了這樣的待遇。
6.“置園邑三百家”――這個就厲害了,空前絕後!按例制,皇后的父母的園邑是二百戶,霍光這個園邑搞了三百家。
也就是說,霍光的喪事實際上按照天子或諸侯王的標準來辦理的。
那諸侯王能享受到這個標準嗎?在西漢時候,各地諸侯王們“宮室百官”擁有“同制京師”的特權。作為天子之制的“黃腸題湊”的葬制,諸侯王也可以合法享用,但等級、規格和大小各自不同。
即然喪事規格達到這個標準,史家若再稱之為“卒”,那就欲蓋彌彰了。於是,就採用了“薨”這個給諸侯王去世所用的字眼。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霍去病去世以後所享受到的殯葬規格是怎樣的。
相關的記載,咱們先來看一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霍去病的死,司馬遷在《史記》中是用了“卒”這個字眼。
大家都知道,霍去病是漢武帝的心腹愛將,像兒子一般的呵護寵信,霍去病之死,令漢武帝如摧心肝。那麼他又是怎樣為霍去病的喪事規格呢?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有記載:漢武帝把邊境五屬國的漢胡將士調到關中,讓數萬兵馬穿著玄甲,排列成陣,從長安一直排列到茂陵(漢武帝為自己所建的陵寢),一路護送霍去病的靈柩往墓地安葬。
以甲士送葬,這是諸侯王的禮遇,普通大臣是不允許用的。
也就是說,霍去病的葬儀也是按照諸侯王的規格而進行的。
那為什麼司馬遷記載霍去病的去世,沒有用“薨”而是用了“卒”字呢?
這就是史家表達自己觀點的筆法。
司馬遷這個人我們都知道,他的性格堅執不屈,秉筆直書。在他的心目中,霍去病雖然功高蓋世,但他終究是大漢的臣子,喪儀的規格並不能改變他的身份。透過前面的“卒”與後面的喪儀規制進行對比,我們知道,這是不符禮制的。也就是說,司馬遷認為,漢武帝搞的這個喪儀是“僭制”了。
那麼在《漢書》中,班固又是怎樣記載霍去病的去世呢?在《漢書·卷五十五·衛青霍去病傳》中是這樣記載的:班固仍然使用的是“薨”字。而這個“薨”字與後面的喪儀對比,是符合的。
也就是說,班固認為,以霍去病的功績,漢武帝給他以諸侯王的喪儀待遇是合乎規制的。
同樣,再來看看關於漢武帝的另一位大將衛青的死亡。《漢書·卷五十五·衛青霍去病傳》這樣記載:班固比較有意思,在前面使用的是“薨”,而後面又用了“卒”。
看來,能猜測到,衛青的喪事規格是不如霍去病的。原因大家也明白,政治形勢已經與以前大大不同了。
而司馬遷對於衛青的去世仍然使用“卒”字。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這樣記載:
現在的衛青墓就比較寒酸了,給大家放個圖:以前還有個碑,由於遭到了一些人的破壞,有關部門就把這塊碑給搬走了,原先那塊碑就在下圖的坑坑位置上。據說是,有個女作家,寫了個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把大將軍衛青設定成了一個反面角色,她的粉絲們就恨上了衛青,憤怒之下,組織了一幫人,專程去破壞了衛青的墓。
這也很無奈,任何時代都不缺少這種無知的鼠輩。現在網上不也有大批為盜掘清東陵的孫殿英大聲叫好的蠢貨嗎?
相對來說,霍去病的墓情況稍微好些,是這樣的:但比起關羽、張飛的墓來說,差得太遠。
有時候不得不令人感慨萬千,華人的思想真是讓人搞不懂。也許是大家更喜歡傳說吧。
-
15 # 謀士說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驃騎將軍霍去病自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出擊匈奴以後三年,即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就去世了。霍去病的死的確用的是“卒”。但是《史記》當中,對衛青的死也用的是卒:“自大將軍圍單于之後,十四年而卒。”在《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當中:“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霍光去世,漢宣帝和皇太后親自參加霍光的葬禮。而霍光去世,採用的是“薨”是否有點不符合禮數啊!
根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稱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稱為歿。”這段話不用翻譯大家應該都能看懂。根據《禮記》的說法,天子死後叫“崩”,諸侯死後叫“薨”,大夫死後叫“卒”,士族死後叫“不祿”,庶人死後叫“死”,小孩夭折和病死叫“歿”。其實,霍去病曾也被封侯,按理說屬於諸侯級別,死後該稱作“薨”。出現這種例外的情況,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漢宣帝覺得霍光的功績很大,對霍光加以區別對待,按照身前的功績他死後應該稱作“薨”。
霍光輔佐兩朝皇帝,先輔佐漢昭帝不說,漢宣帝能做皇帝,全是霍光的功勞。漢宣帝雖然對霍光有很大的意見,甚至想除掉霍光。但是霍光死後,對於他的功績沒有抹殺,所以漢宣帝按照霍光的功勞大小,就區別對待霍光。在霍光死後,漢宣帝不僅僅是親自參加他的葬禮,還給予了封侯的陪葬品:“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所以,霍光死後的葬禮規格非常的高,主要是漢宣帝給予他的待遇。畢竟,霍光不是普通的王侯將軍,所以要區別來對待,史書裡面的記載也稱作“薨”。
此外,《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卒後,秋未穫,暴風雷,禾盡偃,大木盡拔。”《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西周的周公,乃周禮的制定者,輔佐兩代君主,春秋的晉文公稱霸一時,他們死後都稱作“卒”可見,不是一般諸侯可以稱作“薨”的。霍光死後,漢宣帝的確給足了面子,這種規格相當於皇帝的待遇了。
-
16 # 大秦鐵鷹劍士
在古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離世了有不同的叫法: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死曰死。司馬遷被漢武帝施加了腐刑,也就是被刑治成了太監,因此司馬遷內心深處十分憎恨漢武帝;凡是漢武帝喜歡的人,司馬遷都不怎麼喜歡;凡是漢武帝討厭的人,司馬遷都不怎麼討厭。漢武帝十分喜歡大將軍衛青、冠軍侯霍去病,兩人都得以拜將封侯,位列諸侯,按理死後當稱薨;不過司馬遷認為霍去病只能當個大夫,故死後用卒!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後,只有皇帝可以自稱朕,死後曰駕崩;王、公、侯三種爵位的人死後稱薨。周朝是,王死後也稱駕崩,不過只有周王死才稱駕崩,其他王死還是稱薨。班固在《漢書》中就稱霍去病的死為薨,承認霍去病死時是以諸侯身份死的。霍去病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死時才23歲!
元狩二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地區。河西之戰捕獲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霍去病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河西之戰後,漢朝控制了河西走廊,與西域諸國相往來,東西兩側夾擊匈奴,並最終消滅匈奴。
元狩四年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漢軍乘勝追殺匈奴至狼居胥山,並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漠北之戰使得匈奴元氣大傷,從此漠南無王庭;漢朝開始對匈奴從防守轉向進攻,從下風穩佔上風。
-
17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是因為這是兩部史書的記載。
古代是等級社會,等級觀念無所不在,就連死也要分成許多名號,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雖然《禮記》給不同身份地位死者劃分了稱呼,但這種稱呼在後世並非嚴格遵守,翻開二十四史,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天子(秦以前為王,秦以後為皇帝)死的時候,都是叫“崩”,可諸侯去世卻並不一定是“薨”,也有不少是“卒”。
最典型的是《史記》,《史記》無論是對戰國時期的諸侯還是漢朝的諸侯,死之時統一用“卒”,而不是“薨”。
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莊襄王立。——《史記·秦本紀》三十六年,頃襄王病,太子亡歸。秋,頃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為考烈王。——《史記·楚世家》孝王元年,秦圍邯鄲者解去。三年卒,子今王喜立。——《史記·燕召公世家》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為孝成王。——《史記·趙世家》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為景湣王。——《史記·魏世家》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釐王。——《史記·韓世家》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闢彊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初,武為淮陽王十年,而梁王勝卒,諡為梁懷王······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諡曰孝王。——《史記·梁孝王世家》立二十六年卒,子建立為王。《史記·五宗世家》而記載霍去病“卒”的文字,出自於《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同樣是這一列傳,很快就列出了衛青的結局:“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諡為烈侯。”
霍去病在生前獲封冠軍侯,衛青為長平侯,這是當時異姓所能拿到的最高爵位。漢武帝為霍去病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其地位等同於諸侯王,衛青雖然沒有隆重葬禮,但以他的軍功身份,地位不會比霍去病低。
霍光雖是霍去病弟弟,但壽命卻長得多,主要政治生涯在武帝晚年和昭帝宣帝年間,此時司馬遷已經去世,《史記》沒有他的傳記,無從比較。
至於《史記》為何對諸侯去世用“卒”,應該不是因為“薨”字比較難寫,可能是當時禮制並不健全或者司馬遷並不拘泥於禮制,他認為“薨”和“卒”不用分得那麼清楚,比如在《史記·梁孝王世家》中,梁孝王死後,又出現“及聞梁王薨,竇太后哭極哀,不食”的字句,這裡用起了“薨”。
禮制是儒家的禮制,但司馬遷並不如何贊同儒家思想,他說自己寫《史記》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天人”二字一看就是站在道家思想下的,司馬遷的思想更偏向於道家,而道家本就不拘泥於俗世。
《史記》對於名號並不怎麼在意,比如劉邦諡號是高皇帝,廟號是太祖,全稱太祖高皇帝,司馬遷直接來了個綜合,作《高祖本紀》,漢太祖變成了漢高祖,名揚千古。
說回霍光,他的傳記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斷代史——《漢書》之中。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記載:“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
霍去病在《漢書》中也有傳,還是跟舅舅衛青合為一傳,傳記內容跟《史記》沒有太大差別,但相關字句卻大不相同。
《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去病自四年軍後三歲,元狩六年薨。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後四年,元封五年,青薨,諡曰烈侯。”
衛青和霍去病都是“薨”,霍光也是“薨”,以他們的身份地位,是完全正常的,也無所謂稱呼不同。
《漢書》跟《史記》的記載差別,跟作者的認知有關,班固編纂《漢書》時,儒家思想已然成為正統,禮制成了必須恪守的規定,所以《漢書》中對稱呼非常注重。班固還曾批評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是非頗謬於聖人”,顯示出了兩人完全不同的思想觀念,體現在作品中,兩部曠世鉅著就有了如此差別。
-
18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霍去病作為西漢漢武帝時期的重要軍事將領,在大漢擊敗北方匈奴的過程中大放異彩,在歷史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但是其英年早逝,讓古今英雄皆嘆息,而霍光作為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入宮的時候是由霍去病舉薦給漢武帝的,當時才十多歲,霍光精心侍立漢武帝左右二十年,辦事周全,從未出過一件差錯,因而深的漢武帝信任,霍光是漢武帝託孤重臣之一,也是麒麟閣十一臣之首,在其攝政期間,變發改革,引領了西漢中興,是一代名臣。
史書記載霍去病兄弟的死亡。《史記·霍去病列傳》 :
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象祁連山。諡之,並武與廣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愛之,幸其壯而將之。居六歲,元封元年,嬗卒,諡哀侯。無子,絕,國除。
《漢書·衛青霍去病列傳》:
去病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上嘗欲教之吳孫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上為遣太官齎②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③也。事多此類。 去病薨。上悼之,發玄甲,陳自長安至茂陵。諡“武”與“廣地”曰“景桓侯”。
《漢書·傳·霍光金日磾傳》:
日磾兩子,賞、建,俱侍中,與昭帝略同年,共臥起。賞為奉車,建駙馬都尉。及賞嗣侯,佩兩綬。上謂霍將軍曰:“金氏兄弟兩人不可使俱兩綬邪?”霍光對曰:“賞自嗣父為侯耳。”上笑曰:“侯不在我與將軍乎?”光曰:“先帝之約,有功乃得封侯。”時年俱八九歲。宣帝即位,賞為太僕,霍氏有事萌牙,上書去妻。上亦自哀之,獨得不坐。元帝時為光祿勳,薨,亡子,國除。元始中繼絕世,封建孫當為秺侯,奉日磾後。
在這兩部正史中,司馬遷所著《史記》對霍去病做了非常詳細的記錄和描述,而引發後世爭論的“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這句話,正是出自史記,班固所著《漢書》中,霍去病篇幅比較少,而霍光的篇幅則非常多,非常細緻。
那麼,《史記》中,霍去病的去世作者用了“卒”,《漢書》中,霍光的去世作者用了“薨”(hong),但是霍去病和霍光都是當朝大員,而司馬遷和班固又都是公認的治學嚴謹的大儒,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情況呢?
小哥詳細分析。
中國的殯葬文化。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死亡總是特別避諱,人去世以後不能非常直白說“死”字,因之而產生了很多有關於“死”字的代名詞,據考證,足足有兩百個說法之多,而根據死亡年齡和逝者地位的不同,又有很多詳細的分類。
天子死亡,稱之為“駕崩”或“山陵崩”。
諸侯和后妃死亡,稱之為薨(薨亡,薨逝。)
大夫死:卒;
士死:不祿;
庶人之死才稱死。
《禮記·曲禮》:唐制,凡三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至平民稱死,或者叫“亡”。
民間說法:過世、過去了、過了、去了、走了、返鄉、回去、離開、長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
雅稱:辭世、與世長辭、辭去人世、百年之後、壽終正寢(男)、壽終內寢(女)、成為故物、嗚呼哀哉、已故、作古、大去、仙逝、安眠、安息、往生(佛家語: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駕鶴西歸。
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殤、夭殤、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棄養、夙殞、天服之殤、早夭。
敬愛的人死了(褒義詞):逝世、去世、長逝、溘然長逝。
憎恨的人死(貶義詞):掛了、領便當去、溘了(方言)、見閻王、回老家、歸西天、斷氣、數盡、完蛋、翹辮子、吹燈拔蠟、嗝兒屁著涼、一命嗚呼。
和尚、尼姑死:圓寂、涅盤、坐化。
道士死:羽化、登仙、兵解 。
天主教或基督教: 釋勞歸主、魂歸天國、榮登天國、主懷安息。
古代殯葬等級劃分。崩 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
薨 古代稱候王死叫薨.唐以後二品以上官職死亦以此稱之.
卒 古代稱大夫死曰卒.
不祿 古代稱士死為不祿.
殤 古代稱未成年人死為殤.
殞 古代泛指死亡.
縊 古代稱吊死或絞殺.
殪 古代稱被射死.
殂 古代泛指死亡.
死 古代平民之死亡.
透過這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霍去病去世的時候,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追諡景桓侯。拜相封侯是古代文臣武將的終極理想,霍去病最終被封候,而在西漢的階級等級中,天子第一,劉姓諸王第二,其他諸侯排第三。
可見司馬遷用“卒”形容景桓侯霍去病的去世,是非常合適的。
霍去病之葬禮。
霍光死後,漢宣帝與上官太后一同到場治喪,將之與蕭何相比,以皇帝級別的葬儀葬於茂陵。其葬禮上,有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等葬具,以縕輬車,黃屋送葬。霍光遺孀顯猶嫌不夠氣派,將霍光生前自己安排的墳墓規格擴大。
後來,匈奴投降,漢宣帝感念以前老臣的功勞,特細選十一人,為其畫像,置於麒麟閣,而這其中又以霍光為首,漢宣帝為了表示尊重,在這十一人中,唯獨沒有寫霍光的名字,而是以大司馬、大將軍、博陸候,姓霍氏表示尊敬。
所以,班固用“薨”來描述霍光的去世,也是一種尊重的表現。
點評。霍去病和霍光兩兄弟為漢室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雖然霍光由於其妻子跋扈而在死後全族慘遭滅門,但是漢宣帝對於霍光的感情,是以愧疚和尊敬為主,古往今來,能達到霍光這個程度的,可謂是少之又少,而霍光在其權利巔峰依然能保持清醒,赤膽忠心,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少之又少的。
-
19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本質上來說霍去病的死用卒是恰當的,霍光死用薨有點僭越,不過是漢宣帝欽點再結合霍光生前的貢獻,用薨也說得過去。為什麼霍光可以僭越用薨而霍去病只能用卒呢?
原因在於古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階級固有存在,不同的人享受不同的身份地位,不管是在生前還是在死後。根據《禮記·曲禮》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漢朝立國後,劉邦為了防止異性王造反,在將異性王除去之後帶領群臣共立白馬之盟,其中有一條: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也就是說除了劉氏皇族外,其他的人不能被封為王,不然天下共討伐。
王等同於諸侯,異性大臣不能封王意味著諸侯的待遇大臣一般是享受不到了,自然薨與他們無緣。比如漢初唯一善終的異性王長沙王吳芮關於他的死,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漢·班固《漢書》:一年薨,諡曰文王。
薨的下一等級卒,霍去病等人並未封王,他的最高頭銜是大司馬、驃騎將軍,因此司馬遷按照制度稱霍去病去世為卒符合法理(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諡為烈侯。)再舉個例子蕭何被稱漢初三傑之一,位列丞相之位,他去世史書怎麼記載的呢?《史記·卷五十四·蕭相國世家》惠帝二年,蕭何卒。
按說霍光生前死後也未封王,按照法理霍光去世用卒再恰當不過了,不過漢宣帝卻並未按照法理而是特賜霍光可以用薨,除此之外他還與上官太后一起親臨霍光的葬禮,並賜霍光可用黃腸題湊史書載: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這樣不合常理的恩賜除霍光外其他大臣再未享有,為何漢宣帝會如此高規格為霍光治喪,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能登基為帝全靠霍光的幫扶。再加之霍光為漢朝的延續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保障等因素,霍光值得高規格對待。
-
20 # 紫禁公子
史書記載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麼原因?
在古時候,地位等級劃分很嚴格,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這中間不知道分了多少個等級。要表現出他們等級不同,除了在稱呼上面區分之外,在生活細節,還有服裝穿戴等方面都會有區別,就連他們死了,叫法也是不同的。就比如說,帝王死後,稱之為駕崩。諸侯死後,稱之為薨,而大夫死後,則稱之為卒,將士死後,稱之為不祿,平民死後就直接稱為死。從這個稱呼上,大家應該也能看出來了,霍去病和霍光的死後按照常理,都應該用薨來形容,因為他們死後的地位都差不多。但是,朝中有大臣對霍去病的職位不滿,所以有意的刁難,最後才讓他用卒。
霍去病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將領,他從17歲就上戰場作戰,並且那個時候他直接就敢帶了800的騎兵深入到了敵人管轄的地方。不僅將敵人殺得膽戰心驚,還將他們打得四處亂竄。由此也可見的,霍去病就是一個天生的將才。事實上也的確是這樣,在史書記載中的霍去病,他是很善用兵法,但又不侷限於書中所講,很會變通,很會結合實際採用戰略的人。對於這樣一位有能之人,他升官的速度也很快,後來坐上了大司馬驃騎將軍的位置,被封為了冠軍侯。
但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他的生命卻非常短暫,在他23歲,他就因病去世。這件事讓武帝也感覺到萬分悲痛,因此在他死後將他追諡成了的景桓侯。既然位列諸侯行列,那當然他死後應該是薨來稱呼。但和他同一時期的一些大臣,覺得他這種是靠著外戚才登上了侯爺之位的人,不應該享有這麼多的殊榮。認為像霍去病這類的人就只應該當一個大夫,所以最後他死後使用卒來形容他的死亡。
霍光和霍去病算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兩人的關係還算是不錯的,霍光能夠入宮擔任郎官一職位,也是因為霍去病去保舉的他。霍光這個人品性很好,而且為人也聰明,辦事情也很機靈,同時又很嚴謹。所以他入宮之後,就受到了漢武帝的欣賞。武帝對他也是極為信任的,他跟了武帝將近有30年的時間,是武帝執掌朝政期間極為信任的一位大臣。在漢武帝掌權的時候,他哥哥是外面征戰沙場的大將,他是坐在朝中輔佐帝王的大臣。在整個朝堂之上,他是所有大臣中執掌了最高權力的人。
他活的時間比他哥哥久,他為漢室江山效力了這麼幾十年的時間當中,可謂是忠心耿耿,為國為民付出了全部的心力。他為人正直誠懇,做事情又果斷穩重,因此在歷史上,他就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當年上官桀等人發起政變之時,也是被他破解,廢掉了劉賀,立下了漢宣帝,這才使得漢室的江山穩定下來。所以說霍光為漢室江山作出的貢獻,其實比他哥哥還多很多。在霍光過世了之後,漢宣帝還給他辦了一場堪比於帝王級別的葬禮,並且在他死後用薨來稱呼。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是非常森嚴的,並不像我們今天是人人平等,從天子,諸侯,大夫,士,庶民,每個階級之間都有很大的區別,這也構成了中國古代的階級制度,而不同階級能夠享用的社會資源也是完全不同的。
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禮制的使用時非常嚴格的中國古代的爵位,分為了公,侯,伯,子,男五等,在周朝公爵的封地方圓五百里,之後每級遞降一百里,到了男爵就只能得到方圓百里的一塊封地。如果祭祀,大興土木等活動,不按照禮制來,甚至可能會引起戰爭,所以後世的史官記載一些重要的事件時,通常都會嚴格的按照一些規定來。
在《禮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霍去病是西漢名將,他的官職最高的時候到了大司馬一職,而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西漢權臣,他權勢最為鼎盛的時候,甚至可以廢立君王,霍光死後漢宣帝是以皇帝的級別將其安葬。
所以按照《禮記》中的說法來看,霍去病是被當做大夫這個級別來看待的,而霍光則是被當做諸侯來看待,從兩人的生平經歷來看,這種記載是比較合理的。另外秦始皇稱帝之後,後世皇帝死了被稱為駕崩,王爵死了稱為薨,而高階官員類似於古代的大夫階級,他們死了稱為卒也是合理的。
秦始皇畫像
為何霍光死後記載用“薨”,霍去病死後記載用“卒”?漢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按照漢武帝的遺詔,霍光被封為了侯爵,在漢宣帝繼位後,漢宣帝因為權力不穩,所以霍光獨攬大權,一切政務大臣們都是先報霍光,再去稟報漢宣帝,霍光還將自己的女兒霍成君嫁給了霍光,霍光功高震主讓漢宣帝十分的忌憚,漢宣帝沒有能力扳倒霍光,只能暗中培植自己的心腹。
另外一方面漢宣帝也還是很感念霍光的功勞,將其列為了11位功臣之首,即便之後霍氏謀反,霍光也沒有遭到牽連,反而在漢宣帝之後的歷代漢朝皇帝,都有祭祀霍光,並且還派有專人為霍光守墓,所以霍光的地位和王爵相似,並且是在活著時就被封為侯爵,他死了在史書中記載用“薨”是比較合適的。
霍光畫像
而霍去病他是個私生子,出身非常的卑微,而在軍事才能上,霍去病絕對是天才,他和衛青率軍深入漠北,追擊匈奴兩千多里,一直殺到了狼居胥山,在這裡舉行了祭天封禮,有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不久之後,衛青,霍去病均被加封為大司馬,開始參與管理軍政。
雖然霍去病很受漢武帝器重,他的官職顯赫,但是他大多數時間幾乎都在四處征戰,朝中主要依靠漢武帝的依重和衛氏外戚的權勢,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逝了,年僅24歲被諡封為景桓侯,雖然他為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和出身較好的霍光相比,在地位上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所以史書中記載霍去病死亡用“卒”也是符合霍去病地位的。
霍去病西征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