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遇見明月心

    01告別拼數量的時代,進入拼質量的時代!

    這是一個知識氾濫的時代,都說越稀缺越珍貴,可是這在知識上並不適用。知識是多多益善,而閱讀,是獲取知識最低的門檻。

    一部手機就可以免費閱讀,拋開其他的不說,首先就省了一大筆錢。你只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賺取了知識,透過閱讀我們可以拓寬視野,提高認識,學習新知。無論怎麼算,這都是一筆劃算的買賣。所以我們常聽到有人說:“我這周又讀了多少多少本書。” 很明顯,這是一群拼數量的人。

    可是,如果你的閱讀方法不對,如果每本書的知識不能透過有效的途徑轉變為能力,再多的量也是一種沉沒的時間成本。最重要的不是讀書數量,而是真正把一本書讀懂、吃透。那如何才能真正把一本書吃透呢?就是做讀書筆記!

    02 做讀書筆記,讓時間和精力都花得值!

    我相信大多數小夥伴都一定有過這樣的困惑:別人問到這個問題,你知道一點,提到那個概念,你也懂一點,可是真正讓你來講的時候,自己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就是讀書沒把知識吃透,僅僅只是浮於表面。

    眼睛掃過去了,這一頁又翻篇了,這不是閱讀,這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你看過的這些東西並沒有以知識的形式進入你的大腦,你只是看了一遍,卻沒有形成記憶。如果看一遍就記住了,那我們每天瀏覽的資料那麼多,大腦的記憶儲存空間怕是要卡頓了。所以,要做一個會閱讀的人。

    而做讀書筆記,就是歸納總結知識點,理解吸收和消化知識的過程。比起人家幾秒鐘翻一頁幾秒鐘翻一頁的速度,這個過程的確很慢,看上去是在浪費時間,可是,正是這個必不可少的過程,你才讓知識印在了你的腦海裡。不信你試試,做過讀書筆記的閱讀效果大不一樣!

    03 這樣閱讀,讓讀書筆記為你所用!

    為什麼有的人讀完書能記住?比如提到某個點,就能講出其中的主要內容。因為它在他們腦子裡是有印象的。為什麼會有印象呢?因為他們曾經挑戰過自己,讓自己做了一些令大腦不愉快的事。

    我們做筆記通常的方式就是拿筆在本子上畫線,這是很愉快的事。因為你可能會覺得只要畫過了,你就已經記住了這段文字。可是,你的感受是愉快的,但你的大腦沒記住。因為這個過程沒有挑戰性。你必須把它放下,隔一段時間,挑戰自己,回憶內容,這時候才可能記得住。因為人的大腦經過了間隔,經過了回憶的挑戰,對內容的記憶力就會更強。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叫《樊登讀書法》,其中作者樊登的閱讀方法就很好:讀的時候就認真讀,全身心地感受它。讀完之後放下,給自己大概一週的時間間隔,一週時間也差不多忘了快一半。這時候一邊回憶一邊繪製思維導圖,或者寫PPT。跟隨回憶的過程,再去開啟那本書,然後去翻摘抄,這樣比邊讀邊畫線更有效。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對小夥伴們有幫助,讓我的時間和精力也花得值!

    我是明月。閱讀寫作學英語,健身畫畫寫手帳,希望在文字中跟更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相逢!且逢且關注!

  • 2 # sinly慢讀漫思

    我想,對這個問題進行提問的你,想必並非是為了消遣娛樂,所以,下文重點分析,如果將閱讀當成提升自己認知的一種方式,那麼,為什麼要做讀書筆記?

    首先,閱讀是資訊的輸入,筆記是知識的輸出。

    如果只是進行閱讀,就只有知識的輸入,那麼這些知識於你而言,也將是無用的知識。

    我們常聽說一句話,“我知道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但是,有沒有人問過,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道理依舊是道理,你依舊是原來的你,沒有任何的改變。

    在成甲所著的《好好學習》這本書裡,他提到,什麼是知識?知識就是能夠改變你的行為的資訊。

    也就是說,如果你所接收到的資訊,沒有讓你有所行動的話,那麼這些資訊,將會是無用的知識。只有當這些資訊,能夠讓你有所行動,有所改變的時候,這些資訊,將會變成知識,只有這些知識,才是活的知識。

    我們常說的,活學活用,就是指知識不能是死的,而必須是活的,這是一樣的道理。

    輸出就是讓死的知識,活起來的方式。記筆記,又是輸出的其中一種方式。

    其次,閱讀是別人的思想,筆記是自己的思考。

    閱讀別人寫出來的文字,是別人傳遞給你的資訊。這部分資訊,會讓你感覺有收穫,有共鳴,有感觸。但始終,這些都是別人的思想。

    只有,當你記錄了筆記,寫下了自己的思考,內化成為了自己的知識,你才真正對這些資訊進行了梳理,你才理解了它們,你才和它們聯絡在了一起。

    比如,在趙周的《這樣讀書就夠了》裡面提到了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叫做拆書法,這種方法,就是把書中的知識和自己聯絡起來的一種方法。

    與其說,做筆記,是把別人的思想寫下來,不如說,是你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思維,重新把自己的知識體系整理了一遍。

    或是認同,或是否定,或是從中延伸出了自己的想法。甚至,只是對其中某句話出現的一次心動的感覺。

    這些,都是屬於你的,是獨一無二的,別人無法搶走,也無法擁有的。

    因此,在做筆記的時候,所有的資訊都活了過來,不只是活了過來,還與你產生了關聯,這就是做筆記的妙不可言。

    最後,閱讀是有限的知識,筆記是無限的聯想。

    我們透過閱讀一本書,可以看到這本書的內容,這本書的內容是有限的,字數是有限的,但是我們透過這本書所收穫的,可能會比這本書的內容更多的想法。

    我們可以透過一本書,寫出比這本書更厚的讀書筆記,這本讀書筆記,可能是聯絡了我們的過往人生經驗,我們所讀過的其他的書,我們看到這些資訊的時候聯想到的一切的知識。

    這些知識,只要我們不限制自己的思想,就可能會出現無限的聯想,甚至可能會出現我們自己都未曾想過的一些事情。

    記得當時看《與神對話》的時候,作者說,自己是聽到了“神”在和自己對話,所以寫下來的這本書,其實並不是,只不過是他自己內心和自己的對話而已,但是這些話,在之前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竟然有這樣的想法。

    所以,記筆記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無需受限於書中的知識。我們所有的閱讀,都是為了讓自己的認知得到更好的提升。

    在不斷的總結和聯想的過程之中,我們只需要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就能讓自己產生更多奇思妙想。這個過程,比閱讀本身更加有趣,也更加有用。

    【總結】

    閱讀是一種輸入的方式,是吸收別人的思想,也是相對有限的資訊。

    但是,做筆記卻是一種輸出的方式,是結合自己的思考,可以啟發無限的聯想。

    所以,當你不斷的輸入新的資訊,又輸出自己的想法的時候,知識就在這個過程中,生動形象的活了起來,才會讓你的人生髮生變化。

    閱讀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但是是有效的閱讀,有效閱讀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做筆記。

  • 3 # 江小姐和田大壯

    因為,不動筆墨不讀書。

    你有沒有感覺,自己以前讀過的書,當時覺得很好,但是,過上一年半載,別人再問你,你就只記得,這本書很好。

    好在哪裡?為什麼好?不知道,忘了。

    這就體現出了讀書筆記的重要性。

    我猜想,讀書筆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題主問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想問:現在網際網路社會,究竟要怎麼做讀書筆記,才兼顧質量和效率?

    我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辦法吧。

    首先,聞書香

    我有一個比較奇怪的個人癖好,特別喜歡聞新書的味道。所以,每次拿到書,先隨便翻,聞聞味道,看看目錄,把自己喜歡的章節目錄標一下,但是如果是小說,不要直接翻到結局!!!

    就像人一樣,先培養感情,再去深度閱讀,才更有心得體會。

    接下來,閱讀過程中這樣做

    我不喜歡在書上亂寫亂畫,之前聽到有人說,看完一本書,覺得哪裡好直接撕下來,我聽著就肉疼。

    所以,推薦一個軟體“有道雲筆記”,裡面有一個“語音記錄”。

    閱讀過程中,我遇到好的句子,好的觀點,我都會透過語音轉成文字,直接記錄下來。這相比較手抄一遍,快很多。

    手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容易感到累,或者說是閱讀感覺總被打斷。語音轉文字,這個很方便。

    一本書看下來,就會發現自己回留下很多語音記錄(最好留下page number)方便後面回翻。

    有時候還會有“某女主吃得蚵仔煎感覺好香,這個描寫太詳細了”這樣的記錄,可能是當時有感而發記下來的。

    總之,就是儘可能保證自己的閱讀體驗流暢,閱讀第一遍的時候,不用動筆。

    通讀一遍後,做筆記

    語音記錄,最大特點就是方便快捷。

    這樣讀完一本書後,再通讀一遍你自己的閱讀筆記,再重新感受一遍,當時打動你的點,看完後是否還能打動?前面的一些思考的猜測,在後面結局時候是跟你想的一樣?還是打臉翻車了?

    然後再來寫讀書筆記,手寫或者打字都可以。

    這時候寫的讀書筆記,更多的是個人的思考,這本書的好?為什麼好?哪裡好?有沒有你覺得不太好的?為什麼?

    整個這樣梳理一遍,才算是真正的把書讀薄了,讀成了自己的。

    說在最後

    對讀書筆記,最大的誤解,就是把腦力勞動做成了是體力勞動。

    一本書,從剛開始就開始摘抄,還沒看幾頁,就累了。

    說到底,是六經注我,閱讀的內容要能為我所用,才有意義。

    希望你,能夠享受閱讀帶來的滿足。

  • 4 # 渭水徐公

    讀書筆記可以迫使我們消化書裡的內容,從而獲得更好的吸收效果。對於資質平凡,沒有“過目不忘”神技能的普通人來說,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人讀書時,只是單純地用眼睛看上一遍。但是,這種機械式的翻閱,可以說是毫無意義。我一個朋友看《好兵帥克》看了倆月,問他書裡有什麼故事,他就回答我一句話:“書裡有個傢伙叫帥克,別的都忘了。”

    這尼瑪看書名就知道了,還用你說?

    不得不說,這樣的閱讀毫無意義。

    讀書的最終目的,是將書中的精華部分收為己用。沒有經過思考、消化的知識,歸根到底還是別人的知識。記讀書筆記的過程,就是一個迫使自己思考歸納的過程,它促進了我們對書籍內容的理解。

    古往今來,有很多知名作家,都保持了這種讀書習慣。就像錢鍾書先生,他的讀書筆記寫了一本又一本,他花在做筆記上的時間,是讀書時間的兩倍。事實上,他也確實做到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只有透過自己有技巧地寫讀書筆記,才能把讀過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所以我們不難發現,撰寫讀書筆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強迫轉化”的過程。

    列寧也是如此,雖然他有驚人的記憶力,但他依然勤於動筆,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連這些天資聰穎的人,都在堅持寫讀書筆記,而我們普通人,就更不能忽略讀書筆記的作用了。

    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程序並不是均勻的。最初的遺忘速度很快,以後則逐漸緩慢。定期複習是防止遺忘的,唯一的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我們把書籍從頭再閱讀一遍,就太耗時耗力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合理地做讀書筆記,就能大幅度節約我們的複習成本。對讀書筆記進行復習和回顧,一次次地加深印象,被遺忘的知識也會隨之減少。

    而對於寫作者來說,記筆記就更為重要了。

    很多時候,靈感都是轉瞬即逝的。所以,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要求自己:身邊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在讀書和談話的時候,一旦有值得記錄下來的好句子、好想法,就都要把它記錄下來。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書籍中有很多優美的語句,獨到的見解。到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把這些金句記錄下來,然後寫上自己的心得體會。

    所謂的靈感,就是在總結了大量的知識做鋪墊,才迸發出來的,它不可能憑空出現。如果我們能抓住細小的波瀾,慢慢積累,等到積累多了,我們自己的素材庫就會日漸充盈。這樣,我們在以後寫作時,就會擁有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

    以上便是記讀書筆記的全部好處:強迫轉化,強迫記憶,輔助寫作。由此可見,讀書筆記的作用,真的是不容忽視。

  • 5 # 無名草2020

    做讀書筆記可以加深你對所學內容的記憶

    和理解。

    讀書筆記的方法有多種。常見的不外乎是

    重點處作波浪線標記,還有札記,摘抄,

    寫心得體會等。

    其中摘抄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但有的人

    讀書,一看見好句子就抄下來,不管論文

    小說還是詩歌散人通通抄在一個本子裡,

    這樣以後你要引用時,就不知翻一頁能找

    到你所需要的句子。

    所以摘抄要分類,如寫人類,狀物類,議

    論類,大類中還要小類:

    寫景類(有春夏秋冬,花草樹木,山河大地,

    泉流溪澗,氣候變化等是怎麼描寫的)

    人物外貌描寫類;人物心理描寫類。包括

    人物的內心獨白等,心理刻畫很重要!

    你歸類抄寫,並做好標籤。翻起來就會一

    覽無餘。對有志從事寫作的人是很有幫助

    的。

  • 6 # 青汐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百分之八十的人看書還是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因為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一種最舒適的閱讀方式去讀書,普通閱讀只要一本書,躺著趴著都可以閱讀,但如果要做讀書筆記就非常麻煩了,動筆浪費時間浪費精力,種種原因讓閱讀者無法堅持下來。

    但是,閱讀儘量要讓自己跳出“閱讀舒適區”,用自認為最好用又舒服的方法去閱讀,那只是一種消遣,這樣的讀書方式只適用於閱讀生活雜誌沒有營養的小故事等。

    對於一些工具書、名著、專業書籍就需要我們去深度閱讀了,做讀書筆記無疑是提升閱讀質量最有效的一種方式之一。那麼做讀書筆記有哪些好處呢?我將其總結為以下幾點。

    1、將知識內化於心

    做讀書筆記時書寫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的提升,人的理解能力並沒有我們想象的強大,理解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而用於書寫的時間遠遠超過閱讀時間,多出來的這部分時間也就是我們理解書中內容所用的時間,這個原理和上學聽課時要做筆記類似。

    另外,書上的內容再好,也只是別人的東西,而讀者完全可以從書中提煉出自己的東西,這些東西在腦子裡初步形成以後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過一兩天就會忘記,要想將知識內化於心,可以試試讀書筆記。2、讓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人腦每天都在不斷輸入資訊,但同時又有許多資訊在不斷被遺忘,我們不能保證自己讀過的書能一直印在腦子裡,多做讀書筆記就能有效地阻止遺忘的趨勢。

    從生物學角度來分析,記憶主要分兩種即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只是一種神經元之間的聯絡,而長期記憶卻會刺激產生新突觸,由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的過度是什麼呢?那就是不斷重複。我們都希望讓讀書後的記憶變成一種長期記憶,讀過一次書,再寫一點東西,有時間翻開看一看,那些內容就會永久的印在腦子裡。

    3、自我反思

    有時候由讀書帶來的思考不一定是正確或全面的,但這樣的思考也值得記下來,在以後的閱讀中隨著知識面的增大和個人閱歷的增多,讀者會不斷重新整理自己的認知。

    寫讀書筆記是這個過程的一種有效媒介,這也是很多人做讀書筆記的一個緣由,馬克思的《資本論》堪稱經典,但他的理論也不是憑空而來的,為了寫一本《資本論》,他寫過100本讀書筆記。正是寫讀書筆記的這個過程才讓他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

    如果想要從書中有所收穫,想透過讀書提升自己,那麼切忌走馬觀花式閱讀,寫讀書筆記會讓讀書變成一種有目的的閱讀方式。

    讀書筆記不可以只拘泥於一種固定的形式,不一定就要找一個本子,認真去寫每一點,過度地要求自己會讓閱讀變成一種負擔,寫讀書筆記要根據個人的習慣,比如講究的人可以準備一個筆記本,懶的人也可以只在書上做批註,當然,讀完書畫一張思維框圖寫一篇書評也是不錯的方式,只要記得,既然安排時間讓自己讀書就要好好利用書籍給自己的收穫,有輸入一定也要讓自己有輸出。

  • 7 # 管理之門

    在這個問題之前,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先搞清楚:

    為什麼要閱讀?

    不同的閱讀目的,決定了不同的閱讀方式。

    不是所有的閱讀都需要記筆記。

    消遣類的、爽文類的,只為殺時間,看過就算了。不用記。

    如果是希望透過閱讀汲取營養,提升自己,記筆記是必須的。

    1)記筆記可以把握作者的觀點、主要內容、論證邏輯,更好地接收到作者想到傳遞的內容

    2)記筆記可以措清作者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學以致用

    3)記筆記可以更清晰地體會到作者的三觀、為人、性格等等,對作者有更深入的理解

    4)記筆記可以加深對作者的美妙文字、詞句的體會,使之更加深入自己的內心

    記筆記的方法很多,無須拘泥於普遍流行的形式。最好是隨順自己的個性特點,形成最適合自己的筆記形式。

    思維導圖軟體、手繪思維圖、表格、座標圖、分層級要點等等,都是常用的形式。

    記完筆記,只是吸收營養的第一步。

    及時複習,結合自己的日常進行思考,以及運用,這是第二步。第三步,向周圍的人輸出自己吸收到的、感悟到內容。最後,與其它看過同一本書的人交流,相互啟發,加深理解、運用、感悟。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把人比喻為脆弱而有思想的蘆葦。他著有一書:《思想的蘆葦》。

    “我們應該牢記的不是詞和句子,而應該鍛鍊我們的精神,使我們從所聽到的東西中獲益,就像品嚐美味佳餚一樣。”

    願各位都能從閱讀中獲得營養。

  • 8 # 雲隱

    如果各類書籍是一道道大餐,那你的閱讀筆記就是你吃這道餐的筷子,能讓你更美味的品嚐到美食!做讀書筆記可以加深記憶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做讀書筆記可以很好地彌補我們記憶的缺陷和不足,提升理解的完整性與準確性。

    做讀書筆記可以創立自己的知識庫

    做讀書筆記不僅可以積累資料與創作素材,增長見識 ,更能為自己日後的工作或者寫作增添豐富的內容和創意,關鍵在於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內在的人文積累。

    做讀書筆記可以培養思考的習慣

    孔子日:“學而不思則 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在讀書的過程中邊讀邊思考,才能真正有所收穫 ,既能與作者或書中人物有思想交流碰撞,又可以抒寫出自己的感慨體會 ,還可以對有些內容產生質疑,進而深入研究、激發興趣。

    做讀書筆記的方法

    做讀書筆記不用拘泥於體例,篇幅可長可短 ,內容可繁可簡,全在於自己的體會。通常做讀書筆記的方法有如下三種:

    摘錄原文

    摘錄原文重在積累優美詩文、句段及詞語。內容可以是名言警句、成語典故 、名家詩文以及精彩文段。建議這一類摘錄式讀書筆記必須註明出處、作者 、摘錄日期,以保證筆記的準確性且方便日後查詢。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即記錄下在閱讀過程中對某一問題的體會與感受。歷代學者豐厚的學術著作大都以此為 基礎鑽研而得。如脂硯齋的《重評石頭記》,沈括的《夢溪筆談》等。日復一 日, 年復一年 ,這些日常所得與感悟 ,雖瑣屑卻蘊含著你個人思想的智慧,待日後整理起來,便是很有價值的作品。

    圈點批註

    圈點批註即在書中的重要地方用筆打上符號或在空白處加批註或摺頁作記號。建議做此類筆記必 須是在自己的書上,而且圈點符號必須一致,含義確定且不可隨意更改。符號不可太多,形狀不可太複雜。主席就愛對書進行圈點批准,比如資治通鑑就看了十七遍,批註密密麻麻。

  • 9 # 指尖說教育

    閱讀為什麼要做筆記?我們有諺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筆記是世世代代人流傳下來的寶貴經驗,經得起推敲。

    閱讀要做筆記與情緒記憶相關

    舉個例子,曾有人對老師這個群體做過調查:

    曾經問過滿屋子的教師,他們是否在學校裡有過不愉快的經歷。描述了學生經歷過的各種各樣的可怕的、悲傷的、恐怖的或者卑微的事情,這些經歷給學生造成的影響會伴隨他們很多年。

    這些經歷中包括在同學面前的尷尬經歷和受到侮辱以及遭遇不計其數的不得體待遇。如果這些教師被問到是否有過一次或更多次這樣的經歷,有多少教師會把手舉起來呢?

    答案是,而且一直都是,大部分的教師都會舉手。經歷會改變我們的人生!會改變學生的大腦,無論是向好的方面,還是向壞的方面。

    這就是情緒記憶,一些觸發我們情緒波動或好或壞的情緒,影響範圍廣,影響程度深,並且幾乎影響終身。

    而我們做筆記就是在當時的情景下,寫下了當時的感悟,甚至只是簡單的摘錄抄寫,但最妙不可言的是我們的情緒會被這些簡單的字元封印在筆記本上。

    當我們再次回去閱讀的時候,只要眼睛觸碰到這些字元,記憶便排山倒海而來,甚至能還原當時的心情當時的場景,絕對歷歷在目,我們的日記便是最好的佐證,幾十年前的日記再次翻開,就完全可以算舊賬了。

    做事情是帶有情感的,我們的情感附著在筆記上。

    遷移到學習上來,寫下了筆記,就如刻下了記憶寶藏的線索,學習需要記憶大量的東西,而我們大腦是有偏向的,當我們再次看到筆記時,按著線索走去,逐漸情緒到位,當時的知識大部分都能在腦袋中活過來,更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歷史上勤奮好學的人驗證過做筆記為重要學習方法

    馬克思為寫《資本論》,曾閱讀過1500種以上的書籍,每本書都有筆記可查,單1843年到1847年,屬經濟學的筆記就記了24大本,全部份量相當於《資本論》的兩倍。

    列寧研究哲學時,凡閱讀過的歷史、哲學、邏輯、宗教、軍事、經濟、藝術等書,以及馬列著作,無一不做筆記。後來,列寧把這些筆記作了精密的整理,印成一本書,這就是我們現在讀到的五十多萬字的《哲學筆記》。

    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時,也很注意做筆記。如讀德國鮑爾生的著作《倫理學原理)一書,全書原文只有十萬字左右,而筆記卻記了一萬二千多字。另外,毛澤東還習慣在自己所讀的書中間的天頭地角,字裡行間,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批註。

    做筆記不斷訓練記憶,能開發改變大腦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報告中說:“倘若你始終好學不倦,那麼你的腦子一生中儲藏的各種知識,可相當於五億多本書知識的容量。”這說明人類的記憶能力是驚人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們如果不遵循科學的記憶方法,不反覆記憶,讀書不做筆記,人的記憶能力也是有限的。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比浩斯測算出的人的遺忘曲線,描述了人們隨著時間推移的遺忘規律,即對於一般不重要的事物,識記在20分鐘內遣忘47%;第二天遺忘60%;到第3天遺忘75%;到第31天遺忘79%。可見做讀書筆記的重要性。

    綜上,做筆記不但可利用情緒假期記憶對學習有幫助,很多例子證明做筆記是很好的學習方法,甚至可以不斷開發訓練大腦,可見做筆記的重要性。

    關注爬爬蟲吖,一起解鎖更多關於學習關於教育的規律與方法,比心~

  • 10 # 窮極無聊

    閱讀為什麼要做讀書筆記,答:為了防止“讀了那麼多書,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種現象的發生。言歸正傳,必須要做閱讀筆記的理由如下:

    一.儲存記憶

    讀一本書什麼都不做的話,這本書就相當於白讀了,因為根據艾賓浩斯抗遺忘曲線,如果不及時複習,學到的東西會在七天之後忘得一乾二淨。當然,一本書已經看過一次了,讓你再重新回去看也不現實,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整理讀書筆記,日後複習的時候直接看筆記。

    二.培養閱讀能力

    是的,做筆記可以培養閱讀能力,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些人第一次讀就可以抓住重點,get到作者的意圖,這正是閱讀能力差異的體現。而做讀書筆記就是一個鍛鍊分析書籍能力的過程。在做筆記的過程中,你會自動去關注哪些是重點,哪些必須記錄,哪些可以不用記錄。

    三.積累素材

    這個積累素材指的是各個方面的,寫作者可以積累寫作素材,普通人可以積累談話素材,在一些社交場合,甚至公共場合,和人交談,免不了要說些“高大尚”的場面話,引用書裡的素材會讓效果立竿見影。

    四.記錄自己的成長

    透過讀書筆記我們可以回憶自己當年都讀過哪些書,對書裡哪些地方印象深刻,書裡哪些地方對我們影響深遠,那些讀過的書最終都融進了我們的血液裡,造就了今天的我們。

  • 11 # 子林拋磚

    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在讀書時,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 記憶,對於積累知識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賴記憶。列寧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卻勤動筆,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要求自己:身邊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的時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記下重要的知識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

  • 12 # 二狗和奶牛

    因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你的記憶靠得住嗎?先別急著回答,試試回想,上週五晚上你吃了什麼。

    忘記了也不要緊,我們的記憶就是這麼狡猾。而想要和它和平共處,為我們的精神生活加持,特別是閱讀這塊,那就得認真做筆記,提升我們的閱讀綜合力拉。

    對自己負責,我們的記憶力比想象中要差

    當外界的資訊傳遞到大腦皮層時,第一部分會變成感覺記憶,這部分記憶停留時間非常短,可以忽略不計。

    當中有一部分感覺記憶,會變成短期記憶,在大腦短暫停留。只有不斷鞏固和重複的短期記憶才能變成長期記憶,但不管你怎麼努力,在鞏固的過程中,也有一部分資訊會被你忘得一乾二淨。

    但是也不要沮喪,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最終你所看到東西變成記憶,並且能夠儲存起來的,也只剩下20%左右,而且時間越長,記憶就越不連貫,給了大腦很多“捏造記憶”的空間。

    所以,在認清人類脆弱記憶力後,我們更應該多做讀書筆記,才能保證一本書的重要訊息能轉化成我們的知識,為我們所用。

    不然花了一個月看完的書,最後只記得書名和作者,這不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得不償失嘛。

    不以增長見識為目的的閱讀,就是耍流氓

    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撇開他的成就不談,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淵博學識和超強記憶力。錢過目不忘的本領,還被外媒譽為“照相機式記憶”。可是楊絳先生可不這麼認為,她在回憶錄裡寫道:

    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並不認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輸出倒逼輸入。當我們做讀書筆記的時候,也是在強迫自己複習閱讀過的內容,從而為自己的學識賦能。你看錢鍾書那麼厲害還這麼認真地做筆記,作為普通人還怎敢怠慢?!

    高逼格表現,不是出口成髒,應該出口成章

    韓劇《福秀回來了》的男主角--福秀,是一個長著一雙桃花眼的校園混混老大,他之所以能讓其他小混混折服,不僅是因為他打架厲害,還因為他愛背名人名言,在表白的時候隨口一句,“托爾斯泰曾說過,正是未來充滿著變化莫測,所以人生才如此精彩”;在畢業典禮上的一段話,更是令底下的兄弟姐妹們燃了起來,“K Rerange曾說過,無論各位在做什麼,無論身處何處,都充分有被愛的資格,我是雪松高中最高齡復學生,也是最高齡畢業生,姜福秀。”

    由此可見,能將名言名句佔為己有,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不會因為表白時只會一句“我宣你”,然後停留在尷尬的空氣裡;不會因為講臺上介紹自己時,“我是XXX”後的斷片...

    多做筆記,出口成章,總好過滿嘴網際網路語氣詞。

    以上便是閱讀時為什麼要多做筆記的理由:為了強化記憶,為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為了更好地表(裝)現(逼)。

  • 13 # 美萌兔媽

    不動筆墨不讀書。——徐特立

    1.記筆記是培養篩選有用資訊能力的重要途徑,相當於對整本書做一次斷舍離。

    如今的時代,書本上的,網路上的資訊每個人都能唾手可得,但是讓我們真正勝出的關鍵,就在於如何界定這些資訊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用自己的想象與專業知識將這些資訊加以組合利用。記筆記就將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記下來,將不重要的內容剔除的過程。記筆記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收集資料,這是一個從少到多的過程。二是總結整理,由多到少的過程。

    2.可以利用筆記,整理思路,訓練思維,將思考的內容視覺化。

    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思維。真正優秀的人都是捨得在思考上花費時間的人。讀書的過程也是學習作者的一套思維方式的過程,從別人那裡汲取知識和智慧,最後化為自己所用的能力。

    3.做筆記可以讓你不斷進行有邏輯的思考和總結,明白原理。

    真正好的筆記不僅僅記錄書中的好詞好句,提煉書中的觀點和方法。還要記錄“what”,“how”,“why”,即三個“w”。做筆記重要的是體現思考的過程,將思考的痕跡留在筆記上。

    4.記筆記本質的意義就是利用筆記提高工作效率。讓筆記變成大腦的備份。

    讀書筆記就相當於自己給一本書做個目錄,更容易理解這本書的邏輯架構。幫你迅速回想起這本書的主要內容。閱讀,實際上是讀別人的書,從而開啟自己的思路的過程。透過閱讀,喚醒那些自己思想中本已存在,但已沉睡的東西,從而與作者產生或共鳴或爭論辯駁的過程。

    總之,我認為就是藉助讀書筆記的這個媒介,透過閱讀,引發我們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擁有獨創的思維。

    最後,介紹4種最出名的筆記法的版面安排,內容整理模式。

    第一種東京大學筆記法。分三欄,第一欄記錄主要內容。第二欄,寫自己的發現或問題。第三欄,進行總結髮言。

    第二種是埃森哲筆記法。同樣分三欄,上部分為標題。左邊欄是重點內容,右邊欄是行動計劃。

    第三種是麥肯錫筆記法。又叫“空雨傘”。空: 環境,不可變的事實狀況。雨:對環境的觀察,對事實分析和判斷。傘:因雨做出的決策,即事件最後的結果。

    第四種是康奈爾筆記本,也叫黃金三分法,核心即是分割槽。筆記列(通常在右邊)是所佔面積最大的。問題或關鍵字列(通常在左邊)佔筆記列的1/2。在頁面底部留出5-7行或5cm左右的空白區域用於總結。這種方法是學霸小哥哥小姐姐常用的方法,優點就是能快速有效識別有用的關鍵資訊。

    一句話總結,我認為讀書記筆記,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成為一個會思考且更高效的人。

  • 14 # 一路慢跑

    作為一個超級書蟲,也是一個狂熱書籍“破壞份子”,習慣在書上劃記,並隨手寫下自己的想法。

    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非一日之功,在讀書的不同階段是不同的,呈現進階發展的過程。

    01 記住精華,背記在心

    在沒有手機網路的時代,獲得知識的渠道有限,基本依靠閱讀書籍。

    小時候,家中書不多,拓寬閱讀多靠借閱,從圖書館或別人那裡臨時借書。書借了是要還的,便格外珍惜書在手上的機會,將書中好詞句摘抄下來,是買不起書卻又能享受書中精華最好的辦法

    相信很多70後之前的讀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恨不能將書中所有精華全摘抄下來,背記在心,做讀書筆記被想象成使自己快速變得博學的唯一途徑。

    當然,為什麼要做讀書筆記,還有一個至今仍然通行的理由,那就是為了更好的考試。去粗取精,記住書中那些考試的重點

    02 重點看筆記,讓書越讀越薄

    甩掉應試的壓力,書越讀越多,越讀越自由。

    大學時有一次在圖書館偶然看到一些二手外文書,是外國人捐助的,書上劃了很多顏色鮮豔的記號筆跡,那時國內還沒有記號筆賣,那鮮豔劃記過卻又清晰可見到的文字讓我知道了讀書筆記的另種可能。

    從那以後,便開始用顏色筆劃記在字跡上,以區別統一的黑色字跡,再次翻閱讀時,便能在諸多的書頁中迅速捕捉到這本書的精華。

    多年堅持這樣的習慣,除開研究性啃讀外,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很快能讀完。隨手劃記、筆記,看似厚厚的一本書,因為筆記的跳脫顏色以及提醒變薄

    再讀時,重點看那些筆記的部分,也方便查閱,至於沒劃記的部分,時間有限大可不看。

    03 培養問題意識,將書變成自己的

    在基礎階段,背記的確是重要的,但讀書如果只是記得,或瞭解,便很難有見解

    讀博時有個師兄,四十好幾未成家,一生唯一愛好讀書。剛來學校便在同學中引起轟動,原因是他的寢室被書堆滿了。後來從導師那得知,在他與我之間,導師選擇了我。原因是導師認為那位師兄讀書雖多,但已讀油,只一味沉浸書中文字,卻沒有自己見解。後來畢業論文的確證實了導師的看法,畢業論文作為師兄的第一次大作,有些配不上那一屋的書。

    讀書再多,不知創造,獨樂樂當然可以,但要眾樂樂,實現更大的價值則很難。

    從知道到創造,從記得到“我認為”,轉變的關鍵在於讀書時的思考

    書籍是寫作者的表達,讀書的過程是從別人的表達中看到觀點,受到啟發,產生質疑,而這些在閱讀的過程中稍縱即逝,最好的辦法就是記錄下來。

    在讀完之後,再看留在文字旁邊隨手記下的想法、感受,便是真正的收穫。

    宣告對這本書的佔有,“我已經看過了”;批判地看待所讀的物件,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整理、分析筆記,作為這一問題後續的研究資料

    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雖然現在手機在手,是隨時可搜尋查閱的時代,但個人認為做讀書筆記仍然是讀書的好習慣。

    筆記除了幫助記憶,還有啟發、促進之功。尤其是對於深度閱讀來說,個人認為筆記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讀書方法,能夠幫助在知識爆炸、資訊氾濫的時代,更快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法。

  • 15 # 叢林中的小苜蓿

    閱讀對我來說,是必須要做筆記的,不做筆記的閱讀,讓我有種沒讀的感覺。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們閱讀,不僅僅是讀,而是想透過讀好作品,增長自己的見識,擴大自己的視野,更重要的是提升我們的思想,讓我們在閱讀中有多獲得,有所成長。

    如果只是單純的看書,看過去自然就會忘掉,除非真正是過目不忘的人,但我們都是普通人。看一本書也是遵循二八法則,如果再一本書中,能吸收20%的內容,然後揉碎了,掰開了,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也是很棒的一件事。

    而做筆記,就是讓這20%的知識能夠再次衝進你的大腦,用筆寫一遍,眼看十遍。所以我們現在的課本也常常有默寫任務。

    無論在古代,還在當代,很多人看書都少不了做筆記,我國文學大師錢鍾書就是之一,他讀書做了很多筆記。試想,錢鍾書這樣的大文學家讀書都做筆記,我們又何嘗不好好做筆記呢。

    根據我個人經驗,我讀書第一遍是直接看書,邊看書在書中邊做感悟,劃出重要的句子,解讀,或者寫一兩句感受。

    看完整本書後,我會再次開啟書籍,做讀書筆記,而這一過程一般都是手寫。

    帶筆記整理完,我會考慮寫書評,將我對書的認識,評價等寫出來,成為一篇文章,這樣都做完,我覺得這本書才算徹底讀完。

    如果你讀書僅僅是為了消遣,不做筆記也可以,但如果你是真正想讀書,想內化於心,外化與氣質,那你必須做筆記,深閱讀,感受和你消遣讀絕對是不一樣的。

    楊絳先生曾說:

    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讀書和生活是分不開的,如果說生活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那麼讀書就是詩和遠方。

    正如作家王小波所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如果你有空閒,如果你覺得無聊,不知道該做什麼,不如讀書吧!當然,讀完書記得做筆記啊!這是提升你的一項重要步驟。

  • 16 # 騎著雲兒飛

    寒假疫情期間,我給讀初三的外甥補課,休息時他翻了一下我正在讀的小說《逃離》,驚呼:”舅舅,你看小說還需要這麼詳細地做筆記啊?“我平靜地說:”舅舅年紀大了,比不上你們初中生的記憶力,如果不做筆記,書一關我什麼都忘了。“

    的確,讀初中時,我記憶力自認為還可以,六本政治書,你給我起個頭,我可以把那一頁的重要內容全背下來。現在一本書許久不翻翻,我都記不起自己看過。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是有科學依據的。你在做讀書筆記的過程中,可能要把書中的內容在心理反覆默唸幾次,就是迫使自己短時強化記憶的過程。

    我現在看書,無論是工具書還是文學書,我都會準備一個筆記本和一支鉛筆,不認識的字圈起來,好詞妙語畫上橫線,蘊含哲理的觀點或者有趣的論點畫上波浪線,知名的人物事蹟畫上虛線。看完之後,專門摘抄橫線和波浪線的部分,順便再看看虛線的部分。有時候,直接在書上寫上自己的感悟和與作者觀點相同或者相反的事例。

    這種讀書的習慣,既讓我有了安全感(感覺自己學到了東西,呵呵,一種心理安慰吧),也確實增加了我的知識儲量。

    後來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講道錢鍾書先生讀書,一生儲存的讀書筆記就有70000頁。錢先生被認為是中國學術界的泰斗,一本《管錐篇》實際上就是70000頁筆記厚積薄發的結果。

    在讀書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

  • 17 # jasmine的後花園

    我個人有每天閱讀的習慣,每年的閱讀量大概是50—60本書的樣子,每年的讀書筆記至少要寫兩大本。下面就結合我個人的經驗聊聊我為什麼要寫讀書筆記。

    不錯過重點和金句

    我的閱讀習慣是一氣呵成,所以在一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是不寫筆記的。但為了在全書閱讀結束時不錯過重點內容,我會在閱讀時在書頁上劃線、加註。

    閱讀結束後,我在讀書筆記上首先記錄的就是這些從劃線內容中選取的金句,也就是原作中對自己有啟發作用的摘抄。

    閱讀後思考,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讀書筆記第一步的摘抄,其實也是一次對書中內容的再回顧,結合頁面中當時的加註,可以很好地提煉出閱讀重點,同時也是一個深入消化、理解的過程。

    很多人說“書讀完了就忘了,記不住內容。”讀書不應該止於從頭到尾地看完一本書,而是要在讀完後做一番總結和思考。這樣,閱讀中獲得的資訊和知識才可能被吸收,成為你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及時記錄自己的閱讀體會,讓讀書成長看得見

    同一本書,初讀和再讀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樣奇妙的體驗。所以及時做好讀書筆記,當你隔段時間再翻看時,不僅會覺得當時的想法很有意思,它同時也是見證你閱讀成長的原始記錄。

    為日後的書籍歸類、處理做依據

    隨著閱讀書籍越來越多,你可能會面臨書多得放不下、非要處理一些的難題。如果平時有很好的分類管理的習慣,也許處理起來會容易一點,如果沒有,如何在成百上千的書籍中挑出不再愛了的書,那你的讀書筆記就是最好的幫手了。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讀書也是學習,對我們走出校門的人來說還是“自學”,所以,讀書筆記不僅有關閱讀的思考、素材的積累,它同時也是一本關於你個人成長的日記。

    所以,多讀書的同時,別忘了多記筆記哦。

  • 18 # 一隻卡丘

    有一句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以前我對這句話是嗤之以鼻的,但是當我大量閱讀之後發現,真的就是讀過就忘。那時候天真的以為讀過的書會融到骨頭裡,可每當別人問我這本書的內容是什麼的時候,我卻完全答不上來。不是看過嗎?不是讀過嗎?怎麼一點都答不上來?

    開始懷疑自己,甚至想要放棄閱讀,但是後來我接觸到一些閱讀的方法,慢慢實踐之後發現真的有用。其中有一點就是閱讀要及時做筆記,那做什麼筆記,怎麼做呢?

    第一:看到自己覺得好的句子或者能夠激發自己感悟的句子及時摘抄下來。

    第二:看到有疑問或者能夠產生聯想的地方及時寫出自己的疑問,並通過後面的閱讀把答案找出來

    第三:這個就是常人所說的帶著問題去閱讀,你要透過這本書學習到什麼知識。

    第四:閱讀完一個章節或者一本書籍,及時透過自己的語言複述出來,這樣可以記得更勞。

    閱讀做筆記,可以讓自己更好的消化書裡面的知識,可以形成一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是一個加深記憶,加深理解,提升能力的過程,也許做筆記對你來說並沒有得到更多的知識,但是不做筆記會讓你失去很多知識。

  • 19 # 農村風水探子

    閱讀時寫筆記的原因我認為有兩個,(一)寫筆記可以加深記憶。(二)把好的東西寫在筆記裡,啥時候須要翻開就有很方便。

  • 20 # 馨雨情感觀

    1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加深記憶;

    2現在的人心裡都很浮躁,不是真的吸引和喜歡,很難真正投入的看進去,尤其是專業類書籍,做筆記,可以讓自己靜下心來,投入進去;

    3方便抓住重點,方便日後尋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單反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