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鍋小震
-
2 # 明月故鄉
宋朝總受欺負這種感覺是來自歷史演義等小說以及古裝電視劇這種藝術作品的影響。如果仔細讀宋朝歷史,你會發現宋朝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軟弱無能,也並不是我們想象的人民貧窮國家落後。事實上,宋朝在它所處地位歷史時代,可算是一個經濟文化甚至軍事都非常發達的國家。
宋朝的文化絢爛多姿,百花齊放。尤其是詩詞和散文等,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無出其右者。前後湧現出的大師有如天空的星星,璀璨奪目。宋朝的經濟在當時也是首屈一指的。士農工商非常發達,國家經濟蒸蒸日上。老百姓安居樂業。
但是,在宋朝邊境逐漸崛起的少數民族,比如西夏、金和蒙古一直是宋的心腹大患。宋在跟他們的較量中總是無法群起而滅之。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1、這些少數民族都是自幼在馬背上長大的民族,掠奪資源與野蠻生長一直是他們生存的法則,在宋代這種軍事以冷兵器搏殺的時代,他們有著天然的優勢;2、宋代採取了偃武修文的政策,對武將和軍隊建設採取的是防範與自衛的政策,這當然是其立國的策略決定的,無所謂對錯;有鑑於此,在面對少數民族的入侵或掠奪時,宋朝都是採取消極的自衛策略。但是,由於宋代政治經濟文化高速發展,人才輩出,在對付少數民族入侵時,湧現出很多有才能的人才獻計獻策,對抵禦外敵入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寇準、范仲淹等等。同時,宋朝統治者也信奉和諧共處,與民休息的外交政策,以至於在宋朝前期,也少有跟西夏等少數民族的戰爭。據說宋仁宗死後,西夏皇帝為之流涕,說在宋仁宗的管理下,我們跟宋朝的友好以及五十多年了。可見那時並沒有對少邊境大戰發生。
就算是在今天看了非常弱小悲催的南宋,雖然是偏安一隅的王朝,但是在君臣共制的時代,也把國家經營得有聲有色。強大的金朝多次出兵要消滅南宋都無功而返。就算是面對強大的蒙古軍隊,南宋也與之周旋了近五十年。而其他國家,在蒙古鐵騎的攻打之下,大多灰飛煙滅。由此可見南宋的軍事也並不弱小。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宋朝其實並不是總受欺負,他也並不弱小。之所以是給人這個印象,後代藝術作品的誇張功不可沒。
-
3 # 葉澄談歷史
兩宋的經濟總量、科技水平確實超過了唐代,但軍事成就只能用一團糟來形容。
作為中國的主要王朝之一,北宋一向以守內虛外、積貧積弱而被後人詬病。
宋朝時期,宋太宗討伐越南、遼國、夏州(後來的西夏)全部遭到失敗,導致北宋版圖狹小。
後來,宋徽宗又執行錯誤的聯金滅遼戰略,導致宋朝和遼朝雙雙被女真金國所滅。宋徽宗的戰略短視可見一斑。
南宋時期,宋金多次爆發戰爭,但南宋的軍事力量還是遜於北方,一直保持稱臣納貢。
可以說,兩宋是中國歷史上軍力比較脆弱的時代,那麼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重文輕武
由於宋太祖本人是武將造反登基,所以告誡後世子孫防範武將。
宋朝始終以來文臣壓制武將,不停地調換軍隊主帥,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
為了防止部下奪權,北宋設定了許多官員分權,往往一個職位養著多個官員。
北宋的名將狄青戰功顯赫,卻被排擠出朝廷,連歐陽修、文彥博這樣的名士也進讒言,可見北宋對武將防範程度之深。
第二、冗官冗軍
北宋時期的官員對比唐朝的情況,感慨地說“今地不廣於前,而官僚數倍於唐”。
軍隊上也是如此,軍隊數量龐大,但招納的都是流民、罪犯,軍隊戰鬥力低。
宋太宗時期,北宋全國登基在冊的兵丁約有140多萬,但對外戰爭基本上是一敗塗地。
到了宋徽宗時,宋朝名義上還有百萬大軍,但吃空餉的現狀已經非常普遍。
金國滅遼時,北宋真正到達前線的部隊只有10來萬人,其餘所部都是虛數。
第三、守內虛外
宋朝在對外開拓上一貫被稱為“軟骨頭”,主要是因為其對外政策太過軟弱。
宋太宗伐遼失敗後,不久就去世了。遼聖宗攜40萬主力南征,到達澶州。
嚇破了膽的宋真宗在極不情願的狀況下親征。最後,宋朝在自己處於優勢的狀況下與遼國議和,繳納歲幣。
特別是自宋真宗以後,宋仁宗、英宗等多位皇帝均是以治內政為主,從未對外進行擴張。
仁宗時期接連爆發的的西夏、越南動亂,充分體現了宋朝守內虛外的狀況。
第四、丟失河套、長城防線
北宋王朝在地理上丟失了傳統中原王朝的養馬地河套,缺乏強悍的騎兵來對抗西夏、遼國。
南宋的史學家認為丟失河套是造成北宋在野戰上屢屢被西夏、遼國欺負的原因。
宋軍雖然數量龐大,但騎兵有限,只能打擊潰戰,打不了殲滅戰。
也就是說,宋軍遇到遊牧騎兵,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掉。
宋太宗多次伐遼,動員數十萬人,全部被遼軍誘敵深入,分割殲滅。
在極度缺乏騎兵的狀況下,宋軍不可能像漢、唐那樣利用騎兵圍殲敵人,只能利用步兵堅守,擊潰敵人。
擊潰戰只能讓敵人退卻,卻不能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一旦敵軍收拾起潰軍,很快就會捲土重來。
第二個地理劣勢是:宋朝建國以前,幽雲十六州就被遼國控制了。
幽雲十六州是華北平原阻擋關外騎兵進入中原的一道丘陵山地,世界聞名的長城防線就穿插於其中,秦、漢、唐均是利用這裡抵禦東北的少數民族。
自幽雲十六州往南,居高臨下、一馬平川。
宋軍多次伐遼,均無法突破幽州,於是轉為消極防守。
遼華人卻憑藉地理優勢,往往能夠先發制人。宋軍的野戰能力雖然不行,但憑險據守的能力比較可觀。
可是如果在外無騎兵、內無險要的狀況下,失敗就比較迅速了。
-
4 # 周朝文DMU
北宋在大家的印象中比較弱小,雖然是大一統王朝,國土面積卻是很小,況且還有西夏、遼國,好像是另一個三國。事實上,北宋的軍事力量很強,還有同時代世界上最先進的軍工業,對外戰爭的屢次失敗則另有原因。
從宋朝開始,士大夫登上歷史舞臺,君臣共治成為國策,而國力卻逐步衰弱,很多戰爭的失敗,主要原因不在軍隊,而在中央,有些時候是中央的大方向問題,比如針對西夏基本都以妥協、送錢為主,勢不得已才打一仗。
另一個問題在用人上,御駕親征這種事太為難皇帝,所以指派的將領至關重要,一旦用人不當,後果會很嚴重。好比神宗五路伐夏,一切本應順利進行,偏偏高遵裕貪功心切才導致功虧一簣。
哲宗繼位之後,開啟了對西夏的一場豪賭,因為用對了人,贏得了一場舉世勝利,也打出了宋軍的威名。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平夏城之戰。
這次戰役的統帥是章楶,"章楶,字質夫,建州浦城人。"對於西夏問題,章楶建議以修城推進逐步瓦解對方,方法老一點,效果卻很不錯。
史料記載"帥四路師出胡蘆河川,築二城於石門峽江口好水河之陰。二旬有二日成,賜名平夏城、靈平砦。"
宋哲宗同意了章楶的計劃,宋軍在險要的胡蘆河川修築了平夏城、靈平砦兩座軍砦,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水源充足糧草齊備。明顯章楶吸取了往屆戰爭的教訓,很多方面做得都很到位,不僅在平夏城中有重兵駐守,周圍還修築了很多輔助軍砦,分散部分兵力,做到萬無一失。
永樂城之敗就是因為主將把所有軍隊撤入城內,才讓永樂城變成一座孤城,既無水源也無糧草,還沒有救兵,深陷死地,只能是全軍覆沒。
這次的平夏城的位置同樣險要,對西夏是個致命威脅,所以西夏梁太后舉傾國之力發動了進攻,西夏兵力40萬,號稱是百萬,宋軍大致只有7-8萬人,數量對比懸殊。
戰爭打響了,西夏人像螞蟻一樣瘋狂進攻,壕溝被填平,攻城高車不停得衝向城牆。宋軍則拉開強弓硬弩、放出滾木礌石,收割著敵人的生命。戰爭異常激烈,足足打了十幾天,在守城將士的頑強抵抗下,西夏人退縮了,他們無法撼動堅固的平夏城。
在西夏人銳氣耗盡之時,宋軍的援軍到了,痛打落水狗,梁太后帶著殘兵狼狽逃了回去。
史料記載"夏主遂奉其母合將數十萬兵圍平夏,疾攻十餘日,建高車臨城,填塹而進,不能克,一夕遁去。"
章楶並沒有饒過西夏人,隨即他派出一萬精騎進攻敵人核心天都山,目的是幹掉敵人兩位主將,這兩位分別是嵬名阿埋和妹勒。雖然西夏人扔下了數萬屍體逃走了,但這兩名將領相當厲害,如果他們還活著,就可能再次發動進攻,對宋軍是個極大的威脅。
這次宋軍派出的是折可適和郭成,折可適是折家軍一員,英勇善戰,郭成則是守衛平夏城主將,這兩位猛將就是這次斬首行動的總指揮。此次的一萬人是全騎兵部隊,且皆是精銳,要求則是快速進攻完成任務後即刻撤退。
宋軍進攻的目標是西夏大本營天都山,一旦時間耽誤久了就可能被敵人合圍。事實上,宋軍圓滿完成了任務,嵬名阿埋和妹勒被俘時,驚得目瞪口呆,隨後西夏人大軍團開始合圍。宋軍則並不慌亂,這一萬人不僅殺出重圍,還俘虜了三千西夏士兵,加上十萬頭牛羊。
史料記載"夏統軍嵬名阿埋、西壽監軍妹勒都逋皆勇悍善戰,楶諜其弛備,遣折可適、郭成輕騎夜襲,直人其帳執之,盡俘其家,虜馘三千餘、牛羊十萬,夏主震駭。"
西夏人顫抖了,竟然被一萬宋軍殺得大敗,還是在他們的大本營。想來也很搞笑,一萬人的快速進攻部隊,卻拉了十萬頭牛羊的戰利品回來,宋軍再次證明了他們的實力。強將手下無弱兵,老子英雄兒好漢。
在那百廢未興的北宋末年,新法被廢8年,之後新法被哲宗再次實行,新舊黨集團紛爭不斷,就這樣一個爛攤子,竟然能完勝西夏數十萬大軍,還搞了一次特立獨行的斬首行動。
西夏被打的差點亡國,實際上北宋才是離著滅亡不遠了,難道是迴光返照?非也,宋軍的實力不論在哪時期都很強,只要上下一心、披肝瀝膽,都可以無往而不前。壞事就壞在那些士大夫手中,腐儒誤國才是其根源所在。
-
5 # 絕對歷史
一、杯灑釋兵權。節度使強權導致唐代滅亡。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將主要將領,都封為節度使,但太祖的節度使是官位虛職,意思是隻拿錢不管事,而且薪俸很高,讓這些手握兵權、從戰爭中殺出來的優秀將領,徹底做富翁去了。再提拔些年輕的、資歷淺的上來。在開國之初,面對強敵時就削弱了戰鬥力,這不能不說是很遺憾了。
當然,雄才大略如宋太祖,自然是明白這一點。但他仍這樣飾處心積慮地安排,自有他的考慮。唐代在最鼎盛的時候,積軍、政、財權如一身的節度使起兵造反,這就是長達十年的安史之亂,之後,五代十國,更是造反紛紛,短短几十年,武將們造反稱帝的人實在太多了,中國殘破不堪。
這樣血的教訓,宋太祖以溫和的辦法,杯灑釋兵權,將節度使變成一個虛職,消除了那些功勳們作亂的可能,這又是當時時代不能不說是比較好的選擇。
二、設驅密院為軍事最高機關,管部隊調動;設三衙管部隊日常訓練;將領由皇帝臨時指定;徹底分權,兵不知將,將不識兵,自然戰鬥力就大為減弱;好處,將領們想造反是難上加難。
三、募兵制。發生天災時,擇災民、罪犯等為兵,一直到60歲才退役。簡單試想一下,在部隊當30-40年兵,不說身體原因,精神狀態就可想而知了,這樣的兵能打仗嗎?當做不能,那怎麼辦,就只有不斷募兵。倒仁宗時,部隊由開國之初二十萬到了一百二十萬,軍費開支佔朝庭收入幾達六分之五。這就是“冗兵”問題。
四、冗官。宋朝是最重視讀書人的。科舉先士的人最多,只要考上了,就都是官了,而且還是真正的高新。但天下職位有限,考上的人多,怎麼辦?朝庭養起來。宋朝官和職分開,多大的官,就拿多少錢,比如節度使最高。但官不代表職權,就象現在的職稱一樣。只有差遣,才有職權,比如知XX州等,職位有限,當官的人多,到神宗時,十個官裡可能就有七八個官只拿錢不做事。
好處就是一大批文人,日子過得很滋潤,宋朝又有祖訓,不能殺士大夫,所以也過得很自由,導致文化空前發達,甚至有幾項了不起的發明創造。
五、制度。宋朝基本上可以說沒有真正的地方官。路、州、府、軍、縣,都由朝庭直接派遣,三年一換,所以說還是中央的官,只是臨時負責地方,就象現在的“掛職”,如果算上路途的時間,三年實在是太等了;以府為例,臨時地方官有知府、通判、轉運使等管行政、刑法、財政等,中央集中幾乎所有的稅收,實現分權,互相監督,其它制度大體都是以分權為本。
這樣的制度效率低,急功近利,毛病太多,特別是地方政府虛弱,外敵入侵時,只要拿下首都及可。好處當然是地方想造反,基本上不可能。
六、地理,燕雲十六州在遼國的手上,開封之北全是平原,遼國鐵騎幾日就可殺到黃河邊,宋朝無地利。遼國隨時開打,主動權在遼國,這就是為什麼宋朝在軍事上佔優時還是簽下了“潭淵之盟”,每年進貢50萬。
七、無馬。中國只有河套地區和熱河、東北、工蒙一帶適合養馬,這三處地方都淪落敵手,所以宋朝騎兵少且弱,基本沒有進攻能力。
八 無錢。冗兵、冗官,宗室增多,基本上消耗了財政收入,加上戰事常有,駐守部隊一年一換防區,更是入不甫出,想打仗沒有錢。
九。王安石變法。變法不以說不先進,王安石不能說沒有能力,變法後,國庫確實增加了許多,可也是釜底抽薪,富了國家,窮了人民。司馬光說多好,錢是一定的,國庫增加了,老百姓就沒有錢了。確實有道理,當時的生產條件,短時間可能透過拓展生產,加快流通來增加財富,因此,一定意義上講,生產總值是一定的,當然就是國家富了,人民就窮了。
十、重文抑武。
還有很多原因,打字太慢,不說了。
結果就是,以童貫(有本事的太監將領呵)領兵20萬,進攻被金國打得抱頭鼠竄的遼國,遼國拚湊了二萬部隊,打得宋軍20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遼國的都城被金國打下以後,宋朝又想沾一點便宜,派遣十五萬禁軍,遼國怕了,前來求和,宋朝當然不答應了。遼國沒辦法,又拚湊了一萬部隊應戰,結果又打得宋軍大敗,宋軍只好求金國來幫忙,金國三下五除二就消滅了遼軍,並且有一個另處的收穫,原來心目中的天朝上國是一隻紙考老虎呵,好,我就打這一頭肥豬,非常輕鬆地幹掉了北宋。
-
6 # YY歷史雜貨鋪
在我們的印象中,宋朝是一個"軟弱"、"經常被欺負"的形象,但是宋朝的繁盛與文明,一點不比唐朝差。
宋朝很富,富得流油。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如此描述宋朝:“歷史進入了宋朝就好像從古代進到了現代” 。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歷朝歷代都沒有過的。
宋朝的城市是燦爛的光明之城,因為宋朝並不實行宵禁,宋人有精彩的夜生活。一到夜裡,宋人就自己的房間裡、在家門口、庭院門口都點上了燈,因而到處都有燈光。在夜晚趕路遊玩的人們都拿這各種各樣的燈籠。因此在夜晚整個城市都在閃爍。在夜晚城市裡燈火通明,叫賣聲到天明。在“瓦子”、“勾欄”等固定娛樂場所百戲伎藝競演,市民集中觀看。夜間飲食店鋪生意興隆,直到太陽從新升起街上一樣擠滿了人。冬月雖大雨雪,亦如此。遊人不止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等少數的宋人,而是城裡的廣大的市民、大多數的宋人。《清明上河圖》足以描述宋朝當時的富庶繁華了。
經濟的發達也造就了先進的科技文化。宋朝時四大發明的三項被髮明或是開始得到廣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在宋代始大量應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剛經”卷子;火藥和火器在宋代開始大規模使用,,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火藥的記載是在晚唐;指南針在宋代開始大量裝備遠洋船舶。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夢溪筆談》在西方這是近代科學大發展的先聲。宋朝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北韓。
雖然宋朝的經濟和文明都高度發達,但是不少人扔評價他是"經濟上的巨人,軍事上的侏儒。"雖然這種觀點有些偏頗和誇張,但無形中也點明瞭一個客觀現象,即國力強盛、名將輩出的宋朝,的確沒有像漢唐那樣征服四周,反而備遭異族的欺辱。那麼,為什麼宋朝總是被欺負呢?
造成這種現象的最大原因就是宋朝的制度,以文制武,嚴重約束武將的自主性是統治者對於軍事方面的主要政策。
宋太祖登基之初,鑑於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武夫跋扈的現象,“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採取了一系列以文制武、強幹弱枝的措施,"杯酒釋兵權"後,宋朝社會重文輕武的現象愈加嚴重,這固然消除了武將作亂的隱患,但同時也造成了對武將的防範過嚴,武官一點權利也沒有。
宋朝是文化大國,不過他們卻搞錯了次序先後,單純地害怕武官的造反,而忽略了當時最重要的軍事建設。
其次,宋朝還缺少戰馬,當時,除了漢族聚居區之外,幾乎全是馬背上的民族,要想抵禦他們的侵襲進而征服他們,那麼必須在戰爭中大量使用戰馬,用敵人的武器來戰爭敵人。
但是由於西北、河套是傳統繁衍、養殖戰馬的地方,但上述地區卻全被外族侵佔,且嚴禁戰馬輸入中原,由此導致宋朝的戰馬數量奇缺,唯一能輸入戰馬的地區,只剩下從吐蕃六穀部進口一徑而已。
宋太宗時期,曾組建過一支人數在3-4萬間的騎兵部隊,而這竟然也是帝國的全部“家底”。此後,宋朝戰馬數量即使到達最高峰時,也從未超過5萬匹。戰馬數量如此稀少,不要說征服異族,就是算跟動輒便能出動十數萬騎兵的遼夏等國打成平手,已經算是奇蹟。
宋朝一出生,就在強敵的包圍之下。開始是遼國。繼而是金國。最後是蒙古,就連西夏這樣的小國家,都不是善茬,時不時來找宋朝的麻煩。
就在這種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宋朝還是頑強的持續了319年之久,這比清朝、明朝都要久,甚至比唐朝還多存在了30年,所以宋朝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不堪一擊。
所以宋朝被欺負,就是經常的事情了,但是宋朝有錢啊,所以每當被人欺負時,朝廷就會用錢擺平,這也是宋朝最為世人所詬病的一點。有這麼雄厚的經濟實力,如果再發展一下軍事,宋朝說不定可以超越唐朝的繁盛。
-
7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宋太祖趙匡胤是靠黃袍加身做上皇帝的,因為那個年代朝代更迭頻繁,都是因為武將擁兵自重造成的,所以宋朝皇帝對武將不放心,採取重文抑武的政策,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大宋雖然經濟發達,但是對武將確處處提防,,在戰場發揮不了指揮才能,經常打敗仗,所以感覺宋朝總是受欺負。
-
8 # 肥肥大狗熊
1、重文輕武
由於宋太祖本人是武將造反登基,所以告誡後世子孫防範武將。
宋朝始終以來文臣壓制武將,不停地調換軍隊主帥,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
為了防止部下奪權,北宋設定了許多官員分權,往往一個職位養著多個官員。
北宋的名將狄青戰功顯赫,卻被排擠出朝廷,連歐陽修、文彥博這樣的名士也進讒言,可見北宋對武將防範程度之深。
2、冗官冗軍
北宋時期的官員對比唐朝的情況,感慨地說“今地不廣於前,而官僚數倍於唐”。
軍隊上也是如此,軍隊數量龐大,但招納的都是流民、罪犯,軍隊戰鬥力低。
宋太宗時期,北宋全國登基在冊的兵丁約有140多萬,但對外戰爭基本上是一敗塗地。
到了宋徽宗時,宋朝名義上還有百萬大軍,但吃空餉的現狀已經非常普遍。
金國滅遼時,北宋真正到達前線的部隊只有10來萬人,其餘所部都是虛數。
3、守內虛外
宋朝在對外開拓上一貫被稱為“軟骨頭”,主要是因為其對外政策太過軟弱。
宋太宗伐遼失敗後,不久就去世了。遼聖宗攜40萬主力南征,到達澶州。
嚇破了膽的宋真宗在極不情願的狀況下親征。最後,宋朝在自己處於優勢的狀況下與遼國議和,繳納歲幣。
特別是自宋真宗以後,宋仁宗、英宗等多位皇帝均是以治內政為主,從未對外進行擴張。
仁宗時期接連爆發的的西夏、越南動亂,充分體現了宋朝守內虛外的狀況。
4、丟失河套、長城防線
北宋王朝在地理上丟失了傳統中原王朝的養馬地河套,缺乏強悍的騎兵來對抗西夏、遼國。
南宋的史學家認為丟失河套是造成北宋在野戰上屢屢被西夏、遼國欺負的原因。
5、宋朝沒有大規模飼養戰馬,也沒有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在機動性和衝擊力上都對步兵形成了天然的優勢。南方農耕民族的步兵在面對具有先天軍事優勢的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時,幾乎是不堪一擊。
飼養戰馬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飼養場地必須遼闊,需要大片的牧場供馬生長繁衍;二是必須飼養體力較好的成年公馬;三是飼養戰馬需要比較寒冷的氣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
9 # 歷史參考
主要是採取重文輕武,實行壓抑軍事制度因素。老趙鑑於自己得天下的經驗和教訓。如何防範武將搶班奪權,實現有宋一朝長治久安成了老趙首要考慮問題。於是建國初先透過杯酒釋兵權遣散架空那些手握重兵的高階將領。後實行更戍法,以達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目的,徹底解決武將擁兵造反的可能。目的是達到但這樣一來,部隊組織不嚴戰鬥力難以形成。故軍事力量相對總體羸弱,受周邊遊牧等民族欺負。
-
10 # 求闕屋的文史小蟲
你好,會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重文輕武。唐末五代,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皇權衰微,兵權旁落,因而兵變不斷,不僅禍亂朝政,而且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這造成了先秦以來的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衝擊,使得當時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發生改變。自趙匡胤建宋後,杯酒釋兵權。重文之風開始。
第二,宋太宗的北伐失敗。宋太宗也是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時,宋朝軍事實力還是挺強的,收復北漢後,趙光義志得意滿,想乘勝收復後晉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幽雲十六州。不料,將士們對此並不上心,消極應戰,第一次北伐黯然收場。第二次又遇到文臣大部分的反對,兩次北伐失敗,因此大宋朝對外面採取守勢。
第三,北方遊牧民族軍事實力與宋朝相當,太宗一朝雖然北伐整體失敗,但宋朝疆土有所擴大,神宗時又徵西夏,互有勝負,因此幾大政權軍事實力相當。
第四,大部分宋帝安於現狀。高宗朝有岳飛,完全可以打敗金人,可高宗不用,怕皇位不保,孝宗有雄心,卻沒有能打仗的大臣,之後的君王基本無大作為。所以宋朝受欺負的時間有點長
-
11 # 司馬狂
說到宋朝,不可否認在武備一事上差得太多。宋朝在皇佑元年(是宋仁宗趙禎的年號,公元1049年),由禁軍、廂兵、鄉兵和蕃兵組成的北宋軍隊,總計軍隊人員的數量達一百四十萬人,宋朝用來養兵的費用,竟達全國財政收入總數的十分之七八。但戰爭上永遠是敗多勝少,損失慘重。
為何如此呢?其原因有很多,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原因合起來造成了宋朝軍事力量的總體孱弱。而這裡,我只想從兵役制度上來談談。
看過水滸的人應該都對裡面的刺配充軍情節印象深刻。好幾位水滸好漢都是因為犯了罪而被極其羞辱的臉上刺字充軍,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宋朝計程車兵都是犯人。
實際上也差不離。北宋規定,諸路募 兵由長吏或都監施行,以“兵樣”或“木挺”為標準,選壯健者充禁軍,其短弱 者充廂軍。新兵入伍,即在臉部或手臂 刺字,以標明軍號,故招募又稱招刺。這導致當兵極受歧視,良家子輕易不願當兵,即使如軍中大將,也以當過兵為恥。比如狄青,少有的從小兵成為大將後,不少人勸其抹去臉上當兵的刺字,因為實在不是一種光榮。另外,錢穆說過,宋朝這種制度“一個士兵募了來,輕易不脫行伍,直養到六十歲,還在軍隊裡,其間只有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可用。三十歲到六十歲這三十年,他已老了。而且在軍伍十年,精神也疲了。這樣的軍隊,有名無實,於是只有再招新的。因此軍隊愈養愈多,紀律又不好。”所以北宋軍隊空有數量,其實質量甚劣。
我們反觀軍威赫赫的漢代,其兵役制度則是完全相反的徵兵制。所有壯丁,滿23歲徵召入伍。其核心的中央禁軍,每次服役期限僅一年。公家還承擔了一年裡所有的費用,有戰功不吝獎賞,有傷殘國家撫卹,使軍士無後顧之憂,有立功之心,方才大敗匈奴。
又如唐代,也行事實上的徵兵制-府兵制,且軍功獎勵極其豐厚,透過立大功可以直接小兵變成軍官。如唐六典所說
“若破國王勝,事愈常格,或斬將寨旗,功效尤異,雖不合格,並委軍將臨時錄奏。皆審其實而授敘焉”
所以說,任何朝代,想要軍隊有戰鬥力,首先就要給軍人以足夠的尊重和榮譽感!而這,是募兵制所無法實現的。也就是說,在增強軍隊戰鬥力方面,徵兵制是必然強於募兵制的!
-
12 # 一把穿雲劍
開朝也硬氣過,趙老大宋太祖開朝時,節度使遍地開花,藩鎮割據,為了結束這種局面,老大安排了酒局飯局,杯酒釋兵權,中央要搞集權,武官回家。
後面弟弟上臺,上臺手法以後再表,動用大量物力人力和大遼幹了幾架,宋太宗趙光義明白,燕雲十六州拿下,大宋高枕無憂,雙方在白洋淀附近掰手腕,現在雄安新區那裡,當時大遼蕭太后也是女性智慧的代表,宋朝佔不到便宜,之後對遼採取防守策略,重文輕武。
宋朝時經濟中心南遷,淮河流域物產豐富,當有吃有喝還有錢時打仗費命,過小日子多爽,慢慢出來的文人騷客登上政治舞臺,秀才遇著兵,有理講不清。放現在沒人管,北韓打南韓一打一個準。
-
13 # 易璽抖歷史
藩鎮割據時軍閥混戰,兵馬錢糧多者得天下。宋太祖是在那個亂世出生的。宋朝是宋太祖趙匡胤“一根哨棒打出來”的。趙匡胤出身于軍人之家,後一路從軍,跟隨後周世宗柴榮(五代十國時武力值爆表的皇帝)打天下。從他內心裡其實是更認同“武力強者得天下”這個觀念的。
趙匡胤因為武力強悍,打服了各諸侯,恰巧趕上柴榮英年早逝,只剩下孤兒寡母,他手下這些大將就擁護他做了皇帝。試想一下,如果他沒有這個野心,會被黃袍加身嗎?
後來建立了宋朝,掃平了各路諸侯,換作你是他,這時候你會想什麼?你會不會想,我現在武力強做得了天下,我的後代能震住這些大將嗎?現在我想動他們都難,別說百年以後了,不行啊,杯酒釋兵權吧,兵權都回到我手裡吧,這樣才安心。哪怕以後是孤兒寡母也不至於被這大將們奪權了。皇帝手握集中的兵權握的緊緊的。後來宋太宗北征遼國時是自己京城看地圖,把駐紮分佈畫成圖,讓前線武將按照自己的指示辦事,差一點都不行,很嚴格的,致使被遼國打敗。
再想,大將們沒有權力了,可是保不齊以後有能帶兵的人拉起他自己的隊伍啊,軍制得改改了。將輪流換,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將兵權統統歸到我趙家子弟手裡不是最好。想到就要做到。這也導致有宋一代,帶兵帶的好都被撤了下來,帶不好兵但是政治沒問題的統統留下來。范仲淹,宗澤,岳飛等等都是如此。
做了這兩步了,還是不放心,國家是文武並治的,必須把武壓下去。文的只會耍耍筆桿子,沒事,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讓他們壓著這些武人們。就這樣,有宋時期,文人們始終高武人半頭,換作是你,你還會做武人嗎?還會去當兵嗎?精英都去了文官集團,大部分素質不好的去了武人隊伍。文人好貪是常態,武人們要想兵馬錢糧需要文人撥付,他們會做什麼?是不是要巴結文人?送禮呢?《水滸傳》裡寫的妙。
國家戰略短期是看不出什麼來,但是百年以後呢?咱們回看整個宋朝歷史,儘管他的文化繁榮,經濟昌盛,可是武力值呢?上不去啊,因為國家高層戰略在那壓制著,要想打破它必須變法,可惜也失敗了。一個人如果總是失敗,他的自信又會存在多少呢?一個國家不也是如此嗎?能力不足又不自信的國家不受欺負可能嗎?
惟有鳳凰涅槃。
-
14 # 鄂G遊天下
經濟只是一國家實力的一部分,要想不被欺負還得在軍事方面有所建樹。宋朝對士大夫很優渥,但是對於武將很苛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燕雲十六州給後晉石敬塘割讓給了契丹,宋朝一直沒收回來,最後宋徽宗和金國聯合滅遼的時候算是弄回來大部分,但是金國把人口都掠奪走了,就空城池留給宋朝,宋朝還沒來得及發展就被靖康之變趕到長江南邊去舔傷口了。所以,宋朝一直被欺負一方面原因是重文輕武的國策,另外一方面原因就是燕雲十六州不在手上。
一、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
唐朝從安祿山之變後,藩鎮就開始坐大,藩鎮數量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強,到了唐朝末年,形勢更加嚴峻,藩鎮為了攫取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就拼命的發展武力,各個藩鎮之間打的不可開交,大家以實力為尊,先是朱溫建立後梁,但是後梁很快被世仇李存勖給滅了,建立了後唐,後唐沒過多久,末帝李從珂又忌憚大將石敬塘的實力,二者矛盾不可調和,石敬塘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代價,換來契丹的支援,滅了後唐,建立了後晉,後晉沒有了北邊屏障,契丹想來就來,沒過多久,契丹南侵,把後晉少帝石重貴俘虜了,後晉滅亡,實力強大的大將劉知遠代表中原向契丹求和,建立後漢,後漢沒過多久,隱帝還是因為忌憚功臣,殺了郭威全家,郭威就反攻京城,滅了後漢,建立了後周,後周兩代皇帝都還是英明有為,改革軍制,意在削弱藩鎮的影響力,可是兩代皇帝都很短命,皇位傳到柴宗訓手上,禁軍大將趙匡胤在一干兄弟的支援下來了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轉身就把後周滅了,建立了宋朝。趙匡胤深知自己的皇位是如何得來的,他堅決不允許自己家的江山像前面幾個朝代一樣,被軍隊左右,待他坐穩皇位之後,就來了一出杯酒釋兵權,把兵權收歸中央朝廷,然後制定各種措施,防範武將,他將兵權分為三部分:握兵權、調兵權與統兵權,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者都有兵權但是卻沒有調兵權,調兵權給到了文臣統領的樞密院,這樣就互相監督,後面發展到武將在前方帶兵打仗必須遵照朝廷提前給的陣圖行軍佈陣,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這樣打仗,豈能取得好的戰果?
二、宋朝丟失燕雲十六州的利害
自從燕雲十六州出賣給契丹以後,被北方民族統治了400多年,契丹人和女真人都藉著燕雲十六州,佔盡了地理優勢,想打就打,想和就和。加上漢唐以來,戰馬主要出自北方寒冷地區,中原氣候不適合養戰馬,宋朝沒有燕雲十六州,騎兵就無法形成強大戰鬥力,一直缺戰馬,用步兵和騎兵戰鬥,在冷兵器時代要想贏簡直不要太難,騎兵有優秀的機動性,在地利條件下,來去自如,步兵是追不上,逃不掉,無可奈何。
總結:軍隊的軍官被國家輕視,直接會影響軍官的存在感,國家不給軍官發揮的空間,自然打不出漂亮仗,加上燕雲十六州一直被北方民族統治,宋朝不能像漢唐一樣打造強大的騎兵軍團來對抗北方的強大騎兵,自然一直備受欺負。
-
15 # 舊時茅店溪橋見
首先明白遼國是當時東半球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本題答案自然就清楚了。即使遼國末期,宋徽宗聯金攻遼依然沒有佔到便宜。遼最後是被更為強大的金朝所滅。這是背景。
再說內因。宋朝時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趙匡胤在目睹世宗柴榮天下無雙的能力之後,再加上自己武將出身,更加忌憚身邊有武功高強的將士再把陳橋兵變重新演繹一番。此外,當時社會進過五代十國的混亂之後,民生凋敝,水生火熱。趙匡胤就施行重文抑武的策略,杯酒釋兵權把跟隨自己打江山的部將統一送回家種地,相比較後世皇帝對待功臣的做法,這是最仁慈的。
此後燭光斧影,趙匡胤神秘死亡。他弟弟趙匡義上位,一句“在德不在險”徹底將宋朝的國防策略從重文抑武升級為重文輕武。隨後永熙北伐的失敗則是壓死宋朝軍事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宋朝軍事的孱弱一直延續到金兵馬踏開封。
此外,西北邊陲的西夏也是實力雄厚,其開國君主李元昊以及他爺爺李繼遷都是一等一的猛人。虎視眈眈的鄰國加上自廢武功的無奈就導致了宋遼百年戰爭的失利以及被西夏窮追猛打的悲哀。宋朝就是遼國和西夏的現金奶牛。不欺負你才奇怪。
-
16 # 昨天即歷史
為什麼宋朝總受欺負?從內外兩方面來說,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內因
首先,歸因於宋朝"守內虛外”的對外軍事政策。在統治者看來,大臣篡權與民眾起義的對宋朝政權的危害遠比外部勢力入侵還大,因此,早期在軍力部署上,重兵屯於內,對外保持少量兵力維持守勢。
其次,源於宋初的軍隊設定。也許是吸取了趙宗政權自己“黃袍加身"的教訓,為預防這種情況,在掌控軍隊方面大費苦心,變原先禁軍二司為三司,權力更分散;三司將領選用資歷淺易駕馭的人;實行“更戍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這些措施弊端很明顯,兵將分離,將帥無權,權為掣肘,指揮不靈,匯合在一起便是戰鬥力削弱,空有龐大軍隊,卻屢吃敗仗。
二、外因
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也很重要,宋朝以外,遼、西夏、金相繼崛起,本身其騎兵就佔有很大靈活優勢,再加上王朝開創者都是野心勃勃,能力出眾,經常發動對宋掠奪戰爭。
總之,因其自身政治腐敗、重文輕武和有侷限性的整軍政策,使得宋朝在與遼、夏、金的戰爭老是稱臣納貢,給後人留下了宋朝總受欺負的印象。
-
17 # 黃河岸邊生與長
楊家將、岳飛等宋朝將領出徵的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從歷史史實及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中,都可看出他們英勇善戰,忠心保國,但以在戰場上卻屢屢失利,常常潰敗。整個宋王朝也屢受外族欺負。許多人往往把這些都歸罪於奸臣弄權,其實是很片面的。而真正的原因則要追罪於北宋的軍事制度。
據史載,自唐“安史之亂”之後,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不從皇命。使大唐江山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促使唐王朝崩潰。五代以來,各個封建割據政權的內部鬥爭也都由軍事實力派支配,朝代的更替,更是隨著軍權的得失而轉移。宋太祖趙匡胤自己就是利用手中的兵權奪取皇位的。
北宋建立之初,如何防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事件的重現,就是趙匡胤上臺後急需解決的一件大事。他在掃清了後周殘餘勢力後,立即回過頭來導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小品,收奪了高階將領的兵權。之後。他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軍權的集中。
在中央,趙匡胤設立了直屬於皇帝的中央軍——禁軍,除皇帝外,其他任何人均無權調遣禁軍。在地方,他改用文臣充當武將。把武將調離軍職。屯駐在各地的禁軍、將帥也不固定, 都由朝廷任命,且各地部隊經常流動,“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一旦發生戰爭,不僅將帥由皇帝臨時委派,甚至作戰方案都由皇帝親自制定,並授以陣圖。諸將領兵作戰,只能按皇帝的既定方案和陣圖行事,不得隨便更改。將士出征,皇帝還要任命文官做監軍,將士一切聽命於監軍。這些措施,目的都是為了把軍權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其後果卻束縛了將士的手足。因此,北宋王朝在與遼、西夏的軍事鬥爭中,屢戰屢敗,經常處於被動和不利的地位。
所以,國力強盛的宋朝卻總受外部的欺負也就決非偶然了。
-
18 # 漂洋過海來看你L
宋朝自建立以後,宋祖趙匡胤吸取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在軍事上削弱武將軍權,強幹弱枝。地方軍隊實力不如中央禁軍。同是抽調大批地方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以至於地方軍隊較為孱弱。同時定期更換軍隊將領,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戰鬥力弱。同時宋朝重文輕武,對於武將不夠重視,重用文官勢力集團。從而武將集團受到打壓。宋朝經濟發展速度快,而重視商品經濟建設,對於軍事建設,和軍隊投入訓練少所以戰鬥力不強。而新興崛起的西夏王朝軍事實力強,而遼王朝,都屬於少數民族勢力,騎兵強宋代的騎兵弱,也是由於河西走廊被西夏控制,西部的馬場也被少數民族控制,所以宋朝總受欺負。
-
19 # 君臨格史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宋太祖“趙匡胤”能夠與“秦贏政”、“漢劉徹”、“唐李世民”並立,而宋王朝與其它幾個朝代相比,卻總是給人以“弱宋”的印象。趙匡胤本是武將出身,堪稱一代“武學宗師”,而其建立的宋王朝,雖然文化、經濟發達,但是軍事實力一般,屢屢被周邊國家騷擾。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起於亂世,先天不足大唐王朝壽終正寢之後,華夏大地烽煙四起。唐王朝的開放包容政策,讓西北邊陲的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以及吐蕃人相繼崛起。當中原王朝陷入混戰,歷經五代十國的廝殺,宋王朝好不容易安定下來之時,北方的幾個鄰居已經羽翼豐滿,北方的遼國政權更是比宋王朝的建立還早好幾十年。而且作為中原王朝屏障的燕雲十六州,也被石敬瑭獻了出去。
宋王朝誕生於這樣惡劣的周邊環境下,可以說先天不足。
二、重文抑武,軍功難立有宋一朝歷經三百餘年,開疆拓土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建樹,大多數時候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這與其經濟實力嚴重不符,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與其“重文抑武”的國策有重大幹系。
為什麼要“重文抑武”,這就要追溯宋朝建立的背景及趙匡胤稱帝的方式了。唐亡於“藩鎮割據”,而趙匡胤則上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柴氏而立宋。
為避免“重蹈覆轍”,局面剛剛穩定,趙匡胤便“杯酒釋兵權”,打發開國功臣回家養老,將軍權盡收手中。雖然避免了“黃袍加身”的重演,也避免了唐末的“藩鎮割據”,便自此之後,宋朝也便失去了開疆拓土的血性。
“重文抑武”的結果,便是武將權力被極大壓制,即便兩軍對壘,自主性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僅有監軍,還要層層上報,要麼無兵可用,要麼貽誤戰機。宋軍將士不可謂不用命,宋朝軍械不可謂不先進,但是制度上的缺陷,讓宋軍很難有大的作為。
三、仁義有餘,血性不足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偃武修文,愛惜百姓,可謂仁也;善待柴氏,保其榮華,可謂義也;雖為武夫,卻守周禮,可謂禮也;先南後北,削平藩鎮,可謂智也,杯酒釋兵,永不殺戮,可謂信也,具此五種品質,可謂君子也”。歷代宋朝皇帝大多能夠勤政愛民,禮賢下士,有著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作為一國之君,推行仁政本沒有錯,但是不分場合,一味的追求"君子之風",即便面對強敵,也企圖以“仁政教化”,恐怕就是“迂腐致極”了。
施行仁政是有條件的,再沒有獲得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之前,一味的講道理,一味的妥協忍讓,並不能讓北方強大的鄰居感動,反而會讓他們覺得宋朝軟弱可欺。
在強盜面前講“仁義道德”,不是“對牛彈琴”,而是刺激他們更加貪婪的慾望。
凡事有度,極致的仁義便會過猶不及,宋朝的皇帝大多血性不足,普便缺乏進取精神,恐怕與過度講究“君子之風”有很大的關係吧。
四、經濟繁榮,科技進步凡事有利有弊,宋朝皇帝“以文治國”,雖然未打下遼闊的國土,但卻成就了宋朝文化的繁榮和科技的進步。
宋朝的歷任皇帝大多恪守“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的祖訓,讀書人在宋朝地位極高。
宋朝不僅誕生了蘇軾、歐陽修、辛棄疾、李清照等文壇巨擘,還湧現出了朱熹、周敦頤、程穎等理學大家,當真是一個文化盛世。
在科技方面,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宋朝時得到極大的改進和應用,尤其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五、結論:宋朝總“受欺負”,有外部敵人強大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自身國策及制度缺陷所致。
宋朝雖然國土不大,但國力並不弱小,經濟、文化及科技等方面,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獨領風騷,不能與軍力一概而論之。
-
20 # 歷史大良造
一般而言,一張椅子有四條腿,一面靠背,那這張椅子才能讓人坐著舒服,給人感覺舒服了那椅子就有價值。一個王朝就好比一張椅子,四條腿一面靠背缺一不可。宋朝的經濟很繁榮,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是整個古代中國封建歷史最繁榮的一個朝代。但是,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不能只看經濟,而是要講究綜合實力的。封建王朝國家,綜合實力不外乎來自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而這四個方面剛好正如一張椅子底下的四條腿,缺一不可。可惜的是,宋朝經濟繁榮昌盛,政治比較明朗,文化也是繼唐朝之後的又一個巔峰,但是軍事實力卻江河日下。這種發展不平衡的關係就好比一張椅子缺了一條腿一樣,著實尷尬得很!宋朝被北方的遼國欺負完,又被後來居上的金國欺負,連西夏也跑來蹭一下熱鬧,最後還要被蒙古人的鐵騎欺負,宋朝總是那個被欺負的物件,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天然屏障。石敬瑭這斯把燕雲十六州拱手送給遼國後,契丹、金人的鐵騎幾乎是在中原大地上所向披靡,一夜之間就可飲馬黃河。宋朝這張“龍椅”,缺一條腿就算了,還沒有燕雲十六州這面靠背,你說難受不?【半步巔原創,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感謝支援!】
回覆列表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宋朝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算是最為發達的了。僅從鑄幣數量就可見一斑。據史籍記載,自宋太祖時代開始,鑄幣數到了每年五百萬的數量。其兩年的鑄幣數就要超過四百年後明朝二百七十六年間所鑄造的總和。
趙匡胤是行伍出生,對戰爭的消耗和殘酷性很瞭解,他擺脫了文人治國的一貫做法,不是從民族尊嚴或國格立場來看待戰爭,而是用錢來買和平。
中國的四大發明有三項在宋朝,唐宋八大家也有六位在宋朝。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這樣一個社會、文化、經濟都高度發展的朝代卻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宋代的募兵制可以稱之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制度,雖然千年紀元前後,受技術革命尚未突破的制約,全世界範圍內的文明國家都受到了野蠻民族的強烈衝擊,宋朝同樣不例外,但宋朝的軍事力量絕非不值一提。
宋遼互有勝敗,基本上是誰進攻,誰吃虧,雙方都拿對方沒有辦法,所以才導致了1004年的澶淵之盟,從此100多年間,宋遼再無戰事,在歷史上中國和遊牧民族的合約中,澶淵之盟是最見效果的一個。
對於宋朝何以總受欺辱,追溯根源,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宋王朝從建國開始就重文輕武。宋朝的文治傳統深厚,國家儼然一副書生模樣。但是宋朝卻不幸恰逢強敵環繞的時代。周圍的少數民族政權大多處於野蠻好戰時期,對中原虎視眈眈。試想當野蠻遇上文明,將是一場多麼大的災難。
而且宋軍本來就問題不少,士兵員額不足、老弱者充斥其中、軍事訓練極不正常,將領貪財贖貨、經商營利、中飽私囊、私役士兵、剋扣軍餉。而徽宗又將軍隊長期交由根本不懂軍事、只知討好皇上的宦官童貫、佞幸高俅主管。他們“自恃暱幸,無所忌憚,身總軍政,而侵奪軍營,以廣私第,多佔禁軍,以充力役”,以致軍政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