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依稀說史

    劉備兵敗夷陵之後,退守到了永安。當時劉備已經病重,生死只在一念之間。劉備開始考慮自己的身後之事,於是開始選擇託孤大臣。當時劉備選擇了兩位託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劉備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並且對諸葛亮說出這樣一番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託孤,可謂是千古託孤的典範。其實劉備在託孤的時候,也留了一個心眼。劉備害怕諸葛亮的權力過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於是任命李嚴為副,輔佐諸葛亮。劉備將蜀漢的大權一分為二諸葛亮掌握了蜀漢的政權,為第一託孤大臣。李嚴則掌握了蜀漢的軍事大權,為第二託孤大臣。史稱:

    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劉備非常聰明,將蜀漢權力一分為二,李嚴和諸葛亮分領一支。諸葛亮負責鎮守成都,主持大局;李嚴則領兵掌握軍權,留鎮在永安。諸葛亮和李嚴誰都不能專權,彼此相互牽制。李嚴駐守永安既可以防守東吳,也可以牽制諸葛亮。

    劉禪登基之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成為蜀漢丞相,並且開府治事,領益州牧。劉禪登基之初,國家大權其實已經掌握在諸葛亮手中,國家事務無鉅細都由諸葛亮做主,當然也包括軍事大權。建興元年,李嚴也被封為都鄉侯,級別跟諸葛亮一樣。但是李嚴的權力卻遠遠不如諸葛亮。李嚴一則遠離成都,在外地駐軍;二則諸葛亮不僅為丞相還兼領益州牧。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的權力則遭到了削弱,李嚴的軍事權力也大大削弱。

    諸葛亮北伐之時,希望李嚴能夠鎮守漢中。李嚴找藉口推脫,並沒有鎮守漢中。李嚴卻想劃蜀漢東部五個郡組建巴州,由自己做刺史。李嚴此舉明擺著向諸葛亮要權,諸葛亮拒絕了李嚴的請求。此事件過後,兩個人之間逐漸產生了嫌隙,兩個人內心出現了不睦。當時陳震已經看出了李嚴不滿諸葛亮,並有意提醒諸葛亮注意李嚴。史稱:

    “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吾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復有蘇、張之事出於不意。

    諸葛亮當時一心只想北伐,不希望蜀漢內部還有嫌隙,並沒有責怪李嚴,也沒有聽從陳震的建議。根據後來諸葛亮的表述,可以知道他是這樣回覆陳震。史稱:

    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230年,曹魏進犯蜀漢。諸葛亮調動李嚴率領軍隊鎮守漢中。李嚴不滿諸葛亮將其調離江州,對外放風說司馬懿準備好了官職等著他。諸葛亮知道李嚴的目的,於是升李嚴為驃騎將軍,而且讓李嚴之子李豐駐守江州。李嚴得到了好處之後才率軍北上。為了安撫李嚴,諸葛亮又讓李嚴參與丞相府事務。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諸葛亮已經適當放權給李嚴。當然也有可能故意設個圈套給李嚴。

    此事過後,諸葛亮和李嚴的關係並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更加緊張。

    231年,諸葛亮再一次北伐,李嚴負責後勤供給。由於當時雨水太多,糧草運輸困難。李嚴以糧草不足為由,派人讓諸葛亮退軍。諸葛亮退軍之後,李嚴卻說糧草充足,掩蓋自己督辦不利之責任。為了掩蓋自己的行為,李嚴上書給劉禪,說諸葛亮時假裝撤兵。最後李嚴的陰謀徹底敗露。諸葛亮利用這個機會參奏李嚴,並得到許多大臣支援。

    於是諸葛亮將李嚴貶為庶民,並且流放到梓潼郡。諸葛亮流放了李嚴,卻提拔了其子李豐。李豐在諸葛亮手下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嚴被流放之後,還一心希望再一次被起用。234年,諸葛亮病逝在前線五丈原。李嚴知道除了諸葛亮之外,其他大臣不可能再起用自己。於是李嚴也憂憤而死。

    李嚴被流放看似是自己一步步“作”出來的結果,實際上原因也並非僅僅如此。李嚴之所以如此“作”,和自己的心態以及政治立場有一定關係。

    李嚴和諸葛亮都是顧命大臣。但是劉禪登基之後,兩個人的權力卻天差地別。李嚴掌握的軍權大部分被諸葛亮奪取,卻沒有獲得多少政治權力。諸葛亮在成都掌管一切還兼領益州牧,李嚴卻只能在外地駐軍。所以李嚴心中不平衡,李嚴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多權力,能夠在更加廣闊的舞臺發揮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僅僅給諸葛亮打下手。其實李嚴的心態完全可以理解,如果不是諸葛亮將權力抓得太緊,李嚴也不一定會那麼“作”。

    諸葛亮滿足不了李嚴的慾望,李嚴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要挾諸葛亮,逼著諸葛亮滿足自己的某些利益。諸葛亮為了北伐,也只能滿足李嚴的部分要求。當然也不排除,諸葛亮有意放縱李嚴“作”,最後找個機會算總賬。“不平”兩個字最終害了李嚴,看來李嚴改名為李平是白改了。

    李嚴處處掣肘諸葛亮,除了有不平的原因之外,還有其他原因。諸葛亮代表著蜀漢荊州集團的利益,也是堅定的北伐者。李嚴則是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之間的潤滑劑。劉備選擇李嚴,也是看中他這一點。諸葛亮是一個堅定的北伐者,李嚴要顧及益州集團的利益,並不是一個堅定的北伐者。所以李嚴和諸葛亮在根本原則上有分歧。

    由於李嚴不是堅定的北伐者,所以他對諸葛亮的歷次北伐都不夠熱心,甚至是消極對待,才會有後來的督辦不力。諸葛亮能容忍李嚴心中不平,卻不能容忍李嚴反對自己的北伐大計,所以他一定要拔出這顆阻擋北伐的釘子。

    李嚴和諸葛亮之間不和睦,兩人政治立場不同。但是並不妨礙他們都是蜀漢的功臣,他們兩個可以用相愛相殺形容。諸葛亮流放了李嚴,卻提拔了李豐。李嚴雖被流放,卻也知道只有諸葛亮能再一次起用自己。諸葛亮去世之後,李嚴也憂憤而死。234年,蜀漢一下子損失了兩個肱股之臣。

  • 2 # 歷史痴

    李嚴和諸葛亮同為劉備白帝城託孤的大臣,且掌握兵權,為什麼會被諸葛亮貶為庶民還流放到梓潼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弄明白李嚴是誰,李嚴和諸葛亮有什麼糾葛。

    李嚴是誰

    據《三國志·蜀書》記載,李嚴字正方,南陽郡人。年輕時就在郡裡擔任吏員,以才幹著稱,荊州牧劉表非常賞識李嚴。

    劉表死後,曹操佔據荊州。當時李嚴在秭歸主政,不願臣服曹操的他選擇了入蜀,益州牧劉璋任命李嚴為成都令,在這裡又因能幹聞名。

    劉備入蜀時,李嚴代理護軍在綿竹抵抗劉備軍。後率領人馬投降,被拜為副將軍。

    劉備平定益州,李嚴立下不朽功勳,多次鎮壓叛亂,威望非常高,是當時劉備麾下益州派的領軍人物。

    章武二年,也就是劉備稱帝后的第二年,李嚴被封為尚書令,與丞相諸葛亮權勢相當。

    李嚴與諸葛亮的糾葛

    諸葛亮是劉備麾下荊州派的代言人,而李嚴是益州派的代言人。

    不言而喻,即便兩人之間沒有任何私怨,為了其背後的勢力集團利益,李嚴也必然會與諸葛亮產生衝突。

    因為劉備入蜀之後,蜀漢的政權中心轉移到了成都,也就是原益州的中心。

    原先追隨劉備的大量文武官員必然會侵害益州原有勢力集團的利益。

    畢竟蛋糕只有這麼大,分的人多了,每個人獲得的份額就變少了。

    更何況荊州派是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益州的,武將如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文臣如諸葛亮,簡雍,孫乾,這些人在劉備集團的地位都不是益州派能夠相比的。

    益州派只有文武全才的李嚴以及智計過人的法正能夠勉強與荊州派相抗衡。

    而劉備託孤的時候,法正早已亡故,益州派唯一能指望的就只有李嚴了。

    諸葛亮為什麼要打壓李嚴

    為什麼劉備生前諸葛亮和李嚴能維持表面的和平共處,而託孤之後諸葛亮卻容不下李嚴要打壓他呢?

    時代變了,蜀漢不能再內耗

    經過夷陵之戰的慘敗之後,蜀漢實力大損,三國鼎立的局勢已經有崩潰的危險。

    當前敵我形勢要求,蜀漢不能再內耗下去,荊州派與益州派互相對抗的局面必須發生改變。

    諸葛亮必須統合蜀漢的全部力量應對新的局勢。

    諸葛亮權勢滔天

    而且經過多年的經營,諸葛亮的權勢已經全面佔優,他有能力應對處置李嚴後可能導致的益州派勢力的反撲。

    諸葛亮更知道,當時的李嚴也非常明白大局,他本人不會以武力反抗。

    所以諸葛亮隨便尋了個運糧不力的由頭把李嚴貶為庶民,流放到梓潼,而李嚴也沒有反抗,老實地接受了現實。

    諸葛亮處事周到

    諸葛亮雖然把李嚴貶為庶民,卻同時提拔重用了李嚴的兒子李豐,任命李豐為朱提太守。

    處罰李嚴是為了打壓益州派,將益州本土勢力全面收服,而不是因為私怨。

    提拔重用李豐,又能平息李嚴可能有的怨言。

    所以李嚴一直在盼望並相信諸葛亮有一天會重新啟用自己,而當諸葛亮去世的訊息傳來時,李嚴非常激憤,因為他知道,諸葛亮不在了再也沒有人會起用他了。

  • 3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劉備託孤大臣李嚴被流放是其咎由自取!

    先回答問題,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手握蜀漢兵權,李嚴為何被諸葛亮流放呢?我的回答是李嚴私慾膨脹、推卸責任,被諸葛亮流放,實乃咎由自取。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年少時就在郡守處當了負責一定事務的官吏,以才幹著稱。劉表為荊州牧的時候,讓他在各個郡縣都幹過。建安十三年,曹操進入荊州時,李嚴是主宰秭歸的長官,他不願投降曹操,於是就到了蜀地,劉璋任命他為成都令,有能名。

    建安十八年,任命李嚴為護軍,在綿竹抵抗劉備。結果李嚴率眾投降了劉備,劉備拜李嚴為裨將軍。劉璋投降後,李嚴出任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李嚴此人還是有一定的軍事才能的。建安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地起事,部伍有數萬人,到資中縣。當時的劉備正在漢中和曹軍相持,不能給李嚴太多的支援。李嚴也不要求劉備發兵,就率領郡中將士五千人討伐,很快就斬了馬秦、高勝等首級。盜賊枝黨星散,為了瓦解盜賊,李嚴對普通的盜賊不予追究,讓他們恢復了民籍。

    越巂郡的少數民族首領高定圍新道縣,李嚴率兵赴救,賊兵都被他打敗。劉備封他輔漢將軍,領郡守如故。

    222年,先主劉備徵李嚴到永安宮,官拜尚書令。

    223年,劉備病重,李嚴和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劉備為什麼讓李嚴留鎮永安呢?

    這是因為:劉備託孤的那一年,其時的蜀漢政權處在十分危險當中。自夷陵戰敗,蜀漢政權元氣大傷。在劉備眼中,李嚴還是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否則不會讓他統內外軍事。讓李嚴留鎮永安,實際是讓他防備東吳的。

    諸葛亮和李嚴在很長的時間裡相安無事,甚至二人的關係一度還很親密。孟達準備歸降的那一年,即公元227年,李嚴與孟達書說:“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諸葛亮也與孟達書說:“部分如流,趣舍罔滯,正方性也。”諸葛亮對李嚴的重視可見一斑。

    從李嚴、諸葛亮二人分別給孟達的信可以看出,至少在勸孟達歸降的這一年,二人的合作還是融洽的,關係還比較親密。

    諸葛亮集記載了李嚴給諸葛亮寫的信,李嚴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進爵稱王。諸葛亮回信說:我與足下相知已經很久了,可是不再相互理解!足下方教導我光復故國,告戒我不要拘束於一事一理的道理,所以我不能無所作為使自己沉默。我本來是東方的一個下士,被先帝誤用,到了位極人臣的高位,俸祿賞賜超過百億,今天討賊還沒有任何的成果,知己之恩還沒有報答,卻效法齊、晉稱王,坐自貴大,非其義也。如果滅掉了魏國斬了曹睿,使我們的皇帝回到故居,我和大家一起都得到升遷,雖然十命也可以接受,何況只是九錫呢!

    李嚴給諸葛亮的信明顯有討好諸葛亮的嫌疑。

    如果李嚴沒有其它的想法,能夠好好的配合諸葛亮的工作,他的權利地位還是可保的。

    但隨著諸葛亮執政後,很快就改善了同東吳的關係,李嚴留鎮永安的作用開始變得不那麼的重要了。事無鉅細都是諸葛亮說了算,李嚴可能有點失落。

    226年,李嚴轉為前將軍。這一年,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命李嚴負責後勤供應的事。於是李嚴就從永安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守永安,歸李嚴領導。

    建興八年,諸葛亮準備第二年進行北伐,要李嚴準備兩萬兵力向漢中集中。

    可能是事無鉅細都是諸葛亮說了算他有點失落,也可能是李嚴認為劉備託孤的時候是讓他統內外軍事的。總之是李嚴對諸葛亮安排他負責後勤工作不滿意。

    李嚴覺得應該向諸葛亮叫叫板。他向諸葛亮提條件:一是向諸葛亮說司馬懿開府的事,意思自己和諸葛亮同為顧命大臣,也要像諸葛亮那樣開府治事。二是向諸葛亮要求任命自己為巴州刺史並增加五郡的地盤,公開向諸葛亮要權。

    諸葛亮當然不會答應,但諸葛亮為了安撫李嚴,上表讓李嚴的兒子李豐當了江州刺史。同時讓李嚴以中都護的身份負責丞相府事。這樣李嚴就由原來和諸葛亮基本平級的顧命大臣變成了諸葛亮的管家。

    在這一回閤中,從表面上看,李嚴的權利進一步擴大,永安、江州還在李嚴的領導控制之下,他又負責了漢中事務,參與了諸葛亮的府中事務。但實際上,諸葛亮用的是調虎離山之計,將李嚴調出了他經營多年的根據地,明升暗降。並把第二年北伐的運糧等後勤保障工作交給了他。保障前方軍糧供應的工作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諸葛亮的前幾次北伐都因糧食供應不上而不得不退軍。

    諸葛亮有沒有尋他事的想法不敢妄說,但李嚴明顯感到了不安,亂了陣腳。這一年,李嚴改名李平。

    建興九年的春天,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負責運送軍糧。秋夏之際,霖雨不斷,糧食運輸跟不上,李平派遣參軍狐忠、督軍成籓說明他的意思,讓諸葛亮退軍。

    在秋夏之際霖雨不斷的情況下,要保證糧食的供應確實面臨著非常大的困難,李嚴的意思其實不過是在萬一供應不上的情況下為自己找一點藉口。

    結果諸葛亮就按照他的意思退了軍。其實,諸葛亮也不是一聽了李嚴的意思就立馬退軍的,因為在這一次的北伐中,諸葛亮有個非常大的收穫,那就是在木門道射殺了魏國的名將張郃。

    但李平聽到諸葛亮退軍的訊息,害怕諸葛亮把退軍的責任推給他。其實,他派人給諸葛亮說的不過是強調軍糧運輸的困難,建議退軍。即便諸葛亮是因為他的建議而選擇了退軍,只要軍糧運輸確實存在困難,也不是不能說明白的。但是李嚴想多了,出了一大昏招:他裝出吃驚的樣子說:軍糧充足,怎麼就退軍了呢?

    李嚴不可能把以前派人建議諸葛亮退軍的事給忘了,他可能以為狐忠、成籓是自己的部下,不會出賣自己。

    他又上表後主劉禪,說:軍隊假裝退軍,是為了引誘賊兵與他戰鬥。

    他的意思是想解脫自己沒有盡到保障後勤的責任,又彰顯諸葛亮逗留不進的問題。

    於是,就被諸葛亮抓到了把柄。諸葛亮將李嚴的前後手筆書信都拿出來。李嚴辭窮情竭,表示服罪。

    於是,諸葛亮上表奏李嚴說:自先帝去世後,李平在他的任上,只為他的小家考慮,貪圖小利,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臣準備北伐,想讓李平的部隊以鎮漢中,李平左說右說,無有來意,和臣講條件求五郡為巴州刺史。

    去年臣想西征,想讓李平負責漢中的事務,李平向我說司馬懿開府辟召。臣知道李平的這點鄙情,想趁臣北伐之際要挾臣為自己謀福利。所以,我上表讓李平的兒子李豐都督江州,隆崇他的待遇,以取一時之務。李平到來後,把諸事委棄,都推給他人,群臣上下都怪臣對待李平太優厚了。正是因為大事未定,漢室傾危,宣揚李平的短處,不如褒獎他。然而我以為李平不過是貪圖一些虛榮名利而已,沒有想到他如此的顛倒黑白。如果此事不處理,將會導致禍敗,也是為臣我不敏,言多增咎。

    於是,李嚴被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他的兒子後來做到了朱提太守。

    三年後,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病死五丈原,李嚴聽到諸葛亮死的訊息後,也發病死了。<<三國志>>寫到李嚴的死因時說:李嚴是希望諸葛亮重新起用自己,估計後人做不到這一點,所以激憤成疾才死的。

    從客觀的角度講,李嚴的被貶確實是咎由自取。李嚴此人不識大體,在整個蜀國都在準備北伐的當口,不論他和諸葛亮有什麼私人恩怨,在需要團結起來一直對外的節骨眼上,李嚴都不應該在這個時候和諸葛亮講條件,因為這是無視國家利益的表現。

    諸葛亮說他“貪圖小利,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並不是冤枉他。由此看來,李嚴與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不要說跟諸葛亮相比,就是與一般官員的清廉勤政相比,李嚴也差得太遠。過度的貪慾,品行不端,不僅辜負了劉備的臨終囑託和信任,而且讓自己走上了被廢流放的道路。

  • 4 # 秉燭讀春秋

    李嚴原是益州牧劉璋的手下(護軍),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劉備和諸葛亮入川時,李嚴奉劉璋之命率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大軍,期間諸葛亮用計謀招降了李嚴。

    劉備佔據益州後,覺得李嚴是一個人才,任命其為裨將軍。進駐成都後,劉備又任命李嚴為犍(qian)為太守,興業將軍。

    劉備進川站穩腳跟後,面對益州百廢待興的局面心急如焚,於是命軍師諸葛亮、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西曹掾劉巴和李嚴五人,一起制定的《蜀科》。

    《蜀科》是一本法律書,到後來成了蜀漢法律體系的藍本和依據。

    我們都知道劉備這個人有識人之能,在發現人才這方面他比諸葛亮還要高。比如劉備在生前就看出馬謖,也就是諸葛亮的徒弟只會紙上談兵,不堪大任。

    劉備臨死前叮囑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然而諸葛亮沒聽劉備的話,在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讓馬謖做前鋒,結果馬謖“失街亭”造成了蜀國第一次北伐失敗。

    劉備入川后,對李嚴的重用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大家想一想,李嚴一個降將,能夠短時間內達到和軍師諸葛亮平起平坐的地步,這種殊榮非常人能及也。這還沒完,在劉備伐吳失敗白帝城託孤時,李嚴和諸葛亮一樣成為了劉備的託孤重臣,和諸葛亮一起掌管蜀國的軍政大權。

    講真劉備給了李嚴莫大的榮譽,難道劉備這次又是慧眼識珠?

    然而這次劉備卻走眼了,如果劉備知道後來發生的這一切,我估計他死不瞑目。

    公元230年(建興8年),諸葛亮廢李嚴為庶民,流放梓潼郡。

    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什麼要留放李嚴呢?

    上面咱也說了,當初劉備認為李嚴是一個人才,李嚴在劉備面前表現的也確實不錯。不管是在率軍打仗還是治理地方上都很出色。

    但是自從劉備死後,他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總覺得自己功勞大得到的少,其實這是他內心想取代諸葛亮的慾望所致。另外他認為劉備的兒子阿斗是一個容易掌控的皇帝。只要在阿斗面前詆譭諸葛亮,讓他們之間產生隔閡,取代諸葛亮指日可待。

    這樣一來,李嚴就千方百計為諸葛亮挖坑。

    比如他慫恿諸葛亮效仿曹操那樣加九錫,讓阿斗成為漢獻帝那樣的傀儡。諸葛亮也不傻,如果他真答應,轉頭李嚴就會向阿斗告密,李嚴這點小心思還想“玩”諸葛亮。

    說實話,劉備都玩不過諸葛亮的心思,劉備曾經試探讓諸葛亮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阿斗就取而代之,諸葛亮能看不透裡面的兇險嗎?

    諸葛亮馬上拒絕李嚴,並且呵斥他不應該說這樣大逆不道的話。

    李嚴灰溜溜的走了,此後心中記恨諸葛亮。

    諸葛亮心裡明鏡一樣,明白李嚴是怎樣的一個人。但當時蜀華人才凋零,加上李嚴又是益州“土著人”,為了蜀國的長治久安,諸葛亮只能和李嚴虛與委蛇加以利用。

    諸葛亮的忍讓並沒有換來李嚴的收斂。

    公元231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李嚴負責押送糧草,因為下雨道路泥濘耽誤了行期,這時李嚴為了推卸責任,他說東吳發兵偷襲成都,讓諸葛亮趕緊回軍救援,諸葛亮不敢怠慢,率軍撤回了成都。

    到了成都見到了阿斗的面,阿斗驚異的問:“丞相何故退兵?”李嚴也裝作驚訝的樣子,說丞相何故退兵?糧食已經按時送去了。

    當時諸葛亮很驚訝,李嚴怎麼會這樣問?當初他不是說東吳要偷襲成都讓我回來救援嗎?怎麼現在他裝作不知道了?

    三方一對質,原來李嚴說了謊話,想推脫軍糧誤期的責任。

    諸葛亮勃然大怒,李嚴豈能拿軍政大事當兒戲,於是將李嚴廢為庶民,流放梓潼郡。

    其實我覺得李嚴沒必要說謊話,如果確實是天氣誤了軍糧,李嚴可以實話實說也沒必要謊報軍情。

    我覺得李嚴這麼聰明的一個人屬於利令智昏,他想透過這次謊報軍情扳倒諸葛亮,結果惹禍上身。諸葛亮五丈原死後,李嚴覺得自己再沒有起用的機會了,最終抑鬱而死。

  • 5 # 笑語千年

    李嚴是蜀漢三大政治集團之一“東州集團”的代表人物,他與諸葛亮的紛爭,是三大政治集團實力的一次火併,最後,代表外來勢力的“荊州集團”聯合本土的“益州集團”,佔用了曾經把持益州軍政大權的“東州集團”。

    一、“東州集團”的形成

    所謂“東州集團”,指的是東漢末年先於劉備集團入蜀計程車族,他們是一個與劉備嫡系荊州集團和益州土著豪族都有區別的特殊集體。相對於益州土著豪族,他們同荊州集團一樣,都屬外來集團;但相對於荊州集團,他們先到蜀地,並已有了一定根基,他們在一定意義上又為“主”而非“客”。複雜的背景決定了他們在蜀漢政權中的特殊地位,也決定了他們與荊州集團的微妙關係。

    建安初年,朝廷任命劉焉為益州牧。劉焉入蜀後,為了扶植自己的力量,在避入蜀地的“東州集團”中招募青壯士,組成軍隊,號為“東州兵”,並給予這些人種種優惠,引為黨羽,這個集團遂成為劉焉的嫡系武裝。

    劉焉在東州集團的支援下,誅殺益州豪強王鹹、李權,並平定了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犍為太守任岐的叛亂,東州集團的實力也在這場平定叛亂的戰爭中不斷壯大。

    劉焉病故後,其子劉璋領益州牧。劉璋性格軟弱,無法像父親那樣靠武力平衡東州集團和益州本土勢力,兩個集團之間的矛盾日趨白熱化。

    “東州集團”先前得到劉焉的扶植,大權獨攬,專橫跋扈,益州本土人士對他們的行為久已不滿。但是此時東州集團正值頂峰,益州士人只能暫時將不滿埋在心底。

    二、李嚴的發跡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年青時以才幹著稱。建安十八年,劉璋任李嚴為護軍 ,命他率軍抵抗劉備的進攻 。李嚴到綿竹後, 竟然率軍投降了劉備。劉備拜李嚴為犍為太守 、興業將軍 。

    李嚴的能力很突出。他在犍為太守任上時,盜賊馬秦、高勝糾合數萬人叛亂,李嚴未驚動劉備獨自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伐並回復當地民籍。其後又平定了越嶲夷率高定的叛亂,讓劉備大為讚歎,從此對其另眼相看。

    做為一個降臣,李嚴表現出了對新主子非常的忠心。在劉備稱帝這事上,李嚴挖空心思在武陽炮製了"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事件,後又邀蜀國官員八百人簽名,上表懇請劉備稱帝。

    劉備稱帝之初,沿用的是東漢“尚書檯”的體制 。諸葛亮雖名為丞相,卻沒開府,諸葛亮在成都對軍政事務的處理意見 ,都要透過尚書令李嚴後,才能達到劉備那裡 。劉備的旨意,也要先透過李嚴才能到達諸葛亮之手。劉備這一舉動,不僅含有培植李嚴,要他與諸葛亮分權之味,也是朝廷中重大人事變動的訊號,對諸葛亮的震動很大。

    劉備病危時,讓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遺詔輔佐劉禪,李嚴為中都護, 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

    劉備死後,劉禪在成都繼位,諸葛亮正式開府處理全國事物。這是蜀漢官制的一個轉折點,蜀漢由此開始了諸葛亮執政時代 。

    三、越來越狂妄的李嚴

    劉備安排李嚴留鎮永安,道理很簡單:巴東乃蜀國之門戶,此時吳蜀聯盟破裂,劉備新敗,須得以重臣鎮守巴東。

    諸葛亮掌權之初,也很器重李嚴的才幹。他在與孟達的書中稱讚李嚴道:"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諸葛亮對李嚴一開始優禮有加,李嚴的官職也是一路升遷,從都鄉侯,假節,轉前將軍,又遷驃騎將軍,其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可以看出,這時諸葛亮還沒有著手排擠、壓制李嚴。

    諸葛亮的想法和劉備差不多,就是把巴東這一塊事物交給李嚴,自己安心帶兵北伐,實現隆中對的戰略設計。但李嚴卻一直沒有忘記劉備臨死時,他與諸葛亮同受遺詔輔佐劉禪的事,並自作多情的以為諸葛亮北伐時,會讓他到成都負責全國政務。所以,他沒有通報諸葛亮便擅自移屯江州,並公開說:“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

    建興五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欲徵調李嚴一部分兵力到漢中,以加強北伐二線力量,沒想到李嚴竟然不同意!北伐於蜀漢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國家大事,身為顧命大臣的李嚴置北伐大業於不顧,在諸葛亮看來,便是目無朝廷,擁兵自重的典型表現。

    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北伐前對朝中大事做了周密安排佈置,將國家大事交與了蔣琬。李嚴見夢想破滅,又要求從益州東部分出五個郡成立一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不出意料,這個建議也被諸葛亮否決了。

    李嚴見諸葛亮不買賬,便想出一計 ,主動寫信給諸葛亮,勸其像曹操一樣稱王。諸葛亮借這個機會,狠狠的教育了李嚴一頓。

    四、劉備為什麼要器重李嚴

    劉備是用武力攻下益州的,屬於外來戶,益州土著豪族對此頗多怨言,很多益州集團計程車人,都巴不得劉備集團早點覆滅,至少一開始,益州集團還是劉璋的鐵桿支持者,並不願意和劉備的荊州集團合作。

    但是劉備要治理益州的話,必須依靠本地計程車人。相比之下,在益州已經有了一定的根基的“東州集團”,就成為了劉備籠絡的物件。

    終劉備之世,“東州集團”享受的殊榮不亞於劉備嫡系。劉備最寵信的三位大臣法正、劉巴、李嚴,都是“東州集團”的代表。

    建安二十四年,群臣勸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勸進表上,共有馬超、許靖、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等十一人署名,其中許靖、龐羲、射援、法正、李嚴五人都是“東州集團”,成員,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劉備對他們的重視程度。

    與曹魏九品中正制不同,蜀漢沿用漢代察舉、徵辟制,即由上級官員考察、推薦、提拔下級官員,其實質是朝廷、州郡府中掌握實權的人有決定權。因為劉備對益州土著豪族的戒心從未消除,所以蜀漢的實權主要控制在荊州和東州集團手中,東州集團利用察舉、徵辟的機會,推薦、提拔自己集團的成員,成為一個實力越來越龐大的集團。

    作為劉備的老班底,荊州集團當然不會坐視東州集團勢力無限制的發展。諸葛亮執政後, 表面上先後封李嚴為都鄉侯 ,假節,卻讓他一直遠離朝堂,無法真正掌握核心權力,就是荊州集團對東州集團勢力的一種反擊。

    五、諸葛亮廢李嚴

    建興九年,諸葛亮派李嚴到漢中接替魏延。這個調動看上去是平級調動,實際上諸葛亮卻大有深意。因為漢中是諸葛亮的大本營,李嚴到漢中後,實質上是在諸葛亮的控制之下,毫無自主權可言。

    諸葛亮率軍出祁山時, 令李嚴負責軍糧等運輸事務 。此時正值夏秋之際 ,天氣一直不好,運糧工作十分困難 。李嚴為了逃避責任,假傳旨意,下令退軍,繼而又嫁禍於諸葛亮,欺騙後主。

    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被迫退兵後,又與眾將共同簽名彈劾李嚴:“受恩過量,不思忠報, 橫造無端,危恥不辦,今篡賊未滅,社稷多難,國事惟和, 可以克捷,不可苞含, 以危大業 。”於是將李嚴流放到梓潼郡。

    諸葛亮對李嚴的處置是比較得體的,體現了一個政治家獨有的手腕,絲毫沒有讓東州集團抓住任何把柄。在李嚴求要求開府,實質上是另立中心的原則問題上,諸葛亮絲毫不予遷就;對李嚴勸自己學曹操稱王,諸葛亮義正詞嚴予以教育;在北伐過程中,李嚴嚴重失職,諸葛亮仍慎重地與朝中重臣會商,作出了對李嚴免官為民的決定,並沒有對李嚴趕盡殺絕,還儘量照顧李嚴的個人利益,這樣的處置,既堅持了原則、維護了大局,又注意了團結,可謂有理、有利、有節。

    建興十二年,李嚴在梓潼聽到諸葛亮死訊後,急火攻心而死。因為李嚴在政治鬥爭失敗後,還幻想諸葛亮有一天會再次起用他,但諸葛亮一死,接任的荊州集團其他人絕對不可能有諸葛亮的遠見和肚量,自己永遠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不過諸葛亮死後,“東州集團”與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低谷後,隨著荊州集團的不斷老化和人才斷檔,來自“東州集團”的費禕、董允、陳祗、許勳等人,在蜀漢政權的後期掌握了實權,最後還是走上了蜀漢政權的核心。

  • 6 # 大國布衣

    蒼蠅不盯無縫的雞蛋,諸葛亮也不會無緣無故流放李嚴,可以說李嚴被流放完全是咎由自取。

    李嚴原來是益州牧劉璋部下,劉備入川,在綿竹一帶抵禦劉備的李嚴自覺劉璋闇弱難成大事,便舉兵投降了劉備。李嚴很有才幹,因此深得劉備信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攻打漢中,李嚴僅憑手上五千兵馬便大敗襲擾資中縣的盜賊馬秦、高勝的數萬人馬。李嚴也因此戰成名,被劉備加封為輔漢將軍。

    有才無德的李嚴,幸運的成為劉備的託孤重臣

    李嚴是劉璋舊部,卻能成為託孤之臣,如果僅憑李嚴能力出眾就委以託孤重任還不足以令人信服,肯定存在著其他原因。

    蜀漢章武二年(222年),東吳孫權派呂蒙奇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被馬忠虜獲,關羽與長子關平俱被害,噩耗傳至成都,昭烈帝悲痛欲絕,不顧諸葛亮的勸諫,決意起傾國之兵伐吳,並命三弟張飛從閬中出兵江州,誰料張飛酒後鞭撻士卒,遭致部下怨恨,臨出兵前被麾下部將張達、範強殺害。張飛之死更堅定了劉備伐吳的決心。

    諸葛亮力主以大局為重與東吳修和,這顯然是違背了劉備的意願,因此因為伐吳之事,往日親密無間的君臣也難免產生了裂痕。章武二年(222年),昭烈帝留諸葛亮守成都,自領15萬大軍伐吳,結果夷陵之戰,東吳起用的年輕將領陸遜採用火攻火燒連營七百里,蜀軍遭到大敗,逃回白帝城後因為憤懣而一病不起,急召李嚴與諸葛亮進永安宮囑託孤之事。

    劉備選擇李嚴作為託孤之臣,除了看重他優秀的治政能力,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分諸葛亮之權,防止其擅權,重蹈西漢霍光之事。章武三年(223年),病重中的劉備將少主劉禪託付給李嚴和諸葛亮,任命李嚴為尚書令,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殿後。次年,李嚴再一次被進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

    雖然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顧命輔佐劉禪,但是劉禪畢竟對諸葛亮以“相父事之”,事實上蜀漢大小事的最終大權還在諸葛亮手上。劉備用李嚴分諸葛亮權,但並沒有削弱諸葛亮的權勢。隨著權力的突然間上升,李嚴之前隱藏的性格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他與諸葛亮之間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矛盾。

    李嚴空有才華,卻心術不正

    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劉備看重李嚴有才所以將少主劉禪託付給他和諸葛亮,但與諸葛亮才德兼備,流芳千古不同,李嚴實則是空有才華,卻心術不正。

    建興四年(226年),經過多年準備的諸葛亮欲起兵伐魏,想讓李嚴率軍鎮守蜀漢門戶漢中,

    但李嚴不顧大局推諉不去,反而要求劃分五個郡設巴州由他出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李嚴還出於個人不可告人的目的,慫恿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漸貌合神離。

    李嚴就像魏延一樣,都是屬於隱藏很深的兩個人,李嚴的老鄉尚書令陳震出使東吳前私下裡就對諸葛亮說過:“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暗示李嚴心術不正,可能會製造事端,諸葛亮看在北伐在即,李嚴又是託孤重臣,依然對他選擇隱忍信任,希望李嚴能相持共進,以大局為重。

    真正讓諸葛亮徹底對李嚴失望的是二次北伐時。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二次兵出祁山北伐,李嚴之子李平負責督運糧草,時值夏秋之際,陰雨連綿,糧草難以及時供應,李嚴據此竟然派人向諸葛亮轉達希望退軍之意,諸葛亮見確實糧草供應困難,於是答應退軍。

    退軍本出李嚴之意,待得知諸葛亮果然退軍後,李嚴卻故作驚訝表示後方糧草充足,怎麼說退軍就退軍?李嚴與其子督運糧草本不力,如今又為自己開脫責任,暗示諸葛亮延誤戰機,這種落井下石的行為令諸葛亮深感失望,更令諸葛亮氣憤的是,李嚴還倒打一耙給後主上書告了諸葛亮一狀,忍無可忍的諸葛亮便將李嚴的前後書疏原本手跡遞上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李嚴不能為自己圓話,反而給自己挖了一個坑,辭窮理屈之下,只得扣頭認罪。

    諸葛亮繼續上奏後主彈劾李嚴,歷數他過往的罪狀,將李嚴的眾多失誤和為人處世的諸多不正悉數道出,這對於李嚴來說是最致命的打擊,因為諸葛亮所說之事件件屬實,李嚴無法自辯,他的政治生涯也由此結束,被後主廢為民,流放梓潼郡。

    後世評價

    李嚴與諸葛亮同受顧命,成為託孤重臣,但與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賢相形象不同,李嚴自始至終都未獲得後世的認可。就算是同時代的人,如諸葛亮本人就一針見血的評價他“平為大臣,受恩過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生活在蜀漢中後期和西晉初期,他評價李嚴也是非常的直接:“都護李嚴性自矜高。”

    李嚴的同鄉,一代大儒,尚書令陳震評價他:“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就如民間傳說魏延背後長反骨一樣,心術不正,對蜀漢有害無益。

    所以說,諸葛亮絕不是挾私怨落井下石廢他為民,李嚴在後世的評價確實不高,一個有才無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賢臣”,從李嚴要求分地建巴州自己當巴州刺史和慫恿諸葛亮受九錫稱王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李嚴這個人的格局很小,私心太重,諸葛亮貶他流放他已經算是非常仁慈了。

  • 7 # 三點半雜貨鋪

    這還用說?如果李嚴沒有做什麼超出底線的事,諸葛亮怎麼可能會把他流放,要怪也只能怪李嚴咎由自取,自作自受。

    李嚴本來是劉璋的手下,但是他深知劉璋成不了大事,於是李嚴想另謀出路,於是在劉備進入到四川的時候,李嚴帶兵向劉備投降,這樣一來李嚴就加入到了劉備的賬下。公元218年,劉備舉兵攻打漢中,李嚴就帶著五千人突襲了盜賊,當時雙方的實力還是有點懸殊,而李嚴以少勝多,這讓劉備更加重視李嚴了,還封了他一個輔漢將軍的職位。

    但是李嚴作為劉璋的舊部,說實話在劉備這邊得不到很多人的信任,雖然李嚴能力出眾但是劉備的其他部下還是不信任他,那就證明了這人本身就存在問題。222年,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了被馬忠俘虜並且殺害了,訊息剛傳到成都,昭烈帝氣的就要舉兵討伐孫權,當時的昭烈帝已經被怨恨衝昏了頭腦,完全聽不進去諸葛亮的勸諫,執意派張飛舉兵伐吳,然而張飛此人濫用刑法,早就遭到了部下的不滿,在張飛準備討伐吳國的時候就被殺害了,這讓劉備更加生氣了,他認為如果孫權沒有派兵偷襲荊州,那麼關羽就不會死,關羽不會死自己也不會有討伐吳國的念頭,那麼張飛也就不會死,所以劉備更加堅定要討伐吳國。

    而諸葛亮一直反對此事,諸葛亮認為東吳現在不好惹,我們要加強和東吳的關係,不能自亂陣腳,劉備哪裡聽的進去,於是在同一年自己帶領15萬大軍前往討伐東吳,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遭遇大敗,吳軍採用火攻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因此一病不起,劉備知道自己也活不久了,於是馬上叫諸葛亮和李嚴進宮囑託孤之事。

    從這其實也不難看出,劉備並沒有很信任諸葛亮,因為在西漢的時候就有人權利太大,最終逾越皇權,使得皇權受到嚴重損害。所以劉備也把李嚴加入到託孤的系列之中,讓兩者相互牽制。但是劉禪還是比較信任和尊敬諸葛亮,軍國大事都是主動和諸葛亮商量,所以諸葛亮並沒有受到比較嚴重的影響。李嚴心想我也是託孤大臣啊,我也有莫大的權利啊,憑什麼劉禪就是寵溺諸葛亮,於是李嚴總是暗中針對諸葛亮,慢慢的諸葛亮和李嚴的矛盾就越來越深了。

    李嚴有了權利之後本性就開始慢慢的暴露出來,他雖有才能但卻心術不正,226年的時候,諸葛亮準備北伐,命令李嚴率軍鎮守蜀漢門戶漢中,但李嚴不聽,還想單獨分立出去當刺史,這個諸葛亮肯定不答應啊,李嚴見狀還慫恿諸葛亮自己稱王,這讓諸葛亮對著人心生厭惡,兩人便慢慢的開始疏遠。但諸葛亮還是以大局為重,認為劉備既然將重任交給了他和李嚴,那李嚴應該會和他共進退,所以他還是選擇相信李嚴。

    直到231年,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李嚴的兒子託運糧草,但是居然篡改了諸葛亮的意思,還派人叫諸葛亮退兵,諸葛亮見糧草未到,不想答應也只能答應了,於是諸葛亮就下令退兵,諸葛亮退兵之後李嚴還裝瘋賣傻,暗指諸葛亮延誤戰機,這讓諸葛亮十分生氣,他還上書妄想彈劾諸葛亮,而諸葛亮哪裡是那麼好惹的人,於是諸葛亮也把詳細情況寫下上書劉禪,李嚴見狀百口莫辯只能認罪自首。

    諸葛亮認為這種人不配在留在劉禪身邊輔佐他了,那一天蜀國就可能會敗在他的手下,於是上書彈劾李嚴,把他過往的一些罪案全部列出,把李嚴暗中做過的事全部托盤而出,這對李嚴來說打擊巨大,因為諸葛亮並沒有撒謊,李嚴見大勢已去,只好默不作聲認罪,由此李嚴退出了政治舞臺,被劉禪廢為民,流放梓潼郡。

    所以說到底還是李嚴自作自受,心有邪念,總是做出一些不利於蜀國的舉動,最終逼得諸葛亮將其流放。

  • 8 # 帝國五千年

    李嚴有此結局完全是因為自己作,本身可以和諸葛亮一起主持蜀漢國事,結果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被流放最後抑鬱而終。

    劉備託孤大臣之一,手握兵權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李嚴傳》

    李嚴原本是荊州人最開始在劉表的手下,後來曹操奪荊州李嚴到了益州為劉璋所用。劉備徵益州時李嚴被派到綿竹抵抗劉備,而李嚴和吳懿等人一起投了劉備,此後李嚴一直為劉備部下。

    劉備時期的李嚴為蜀漢出了不少力,也建立了不少功績。劉備徵漢中時盜賊馬秦、高勝造反,李嚴帶五千人平叛斬賊首。不久越巂高定造反,又是李嚴帶兵平叛,事後李嚴因此受封輔漢將軍,很明顯劉備對李嚴器重。

    章武二年,劉備兵敗夷陵退兵白帝城,自知時日不多的劉備詔諸葛亮,李嚴等人來到白帝城。第二年,劉備以諸葛亮和李嚴為託孤大臣輔佐劉禪,李嚴統領軍權,可以說位高權重。

    國難當頭不為國效力,反正爭官位

    北伐時期諸葛亮在漢中伐魏,當時諸葛亮希望調李嚴入漢中。李嚴不僅不願意還讓諸葛亮畫八個郡何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此舉很明顯是希望割地為王,諸葛亮自然不許。

    不久李嚴以勸諫諸葛亮稱王,諸葛亮以漢室沒有復興為由拒絕,兩人從此不和,但是諸葛亮以國事為重還是與他合作。

    建興八年,曹真逼近漢中諸葛亮調李嚴來漢中協防,李嚴非常不滿又以司馬懿給以誘惑他。李嚴此舉希望諸葛亮給他好處,為了漢中防務諸葛亮不得不將他上表為驃騎將軍,並讓他兒子接替江州防務,李嚴這才滿意的進入漢中為丞相府事。

    當然這不是重點,第二年李嚴負責軍糧運輸,當時延綿小雨李嚴便派人讓諸葛亮撤軍,導致此次北伐失敗。諸葛亮撤軍後李嚴又說糧草充足責怪諸葛亮,諸葛亮這次不在忍讓直接講李嚴的事情上週劉禪。李嚴因此被流放到梓潼郡。

    建興十二年,李嚴聽到諸葛亮病逝後明白以後再也沒有人會啟用他了,隨後抑鬱而終。李嚴作為託孤大臣卻謀私利,在國事面前屢次制約諸葛亮,完全是自己作死。

  • 9 # 生活angel

    年老喪志,李嚴在劉備託孤之時已經年事已高,沒有諸葛亮那般克復中原的大志,權力官職之大無以復加,因此才落個被流放!

  • 10 # Shuai為愛停留

    蜀漢集團內部關係複雜,它是由外來軍事集團建立起的一個政權。大概分為三個勢力,一個是益州本地在朝做官的,和益州本地豪族組成的益州集團,一個是跟隨劉焉、劉璋父子入川的大小官員,我們稱他們為東州集團,最後一個是跟隨劉備入川的荊州集團。蜀漢的機構是後來者居上,荊州集團為絕對核心,夷陵大敗以後,蜀漢損失了大量的生力軍,荊州集團喪失了對另外兩家的絕對優勢,形式發生了變化,劉備也不得不調整策略,荊州集團為核心不變,團結拉攏東州集團,共同防範益州本地集團。李嚴作為東州集團的領袖,就成了託孤的至關重要的人物之一。

    李嚴是親荊州集團的,李嚴本人是荊州人。赤壁大戰,曹操拿下荊州,李嚴不願意投降曹操,才西進入蜀,成為劉璋的部下。由於李嚴聰明能幹,也頗受劉璋器重。在劉備入川的時候,李嚴又是親自率兵向劉備本人投降的,在被授予犍為太守以後,兢兢業業,興修水利,政績斐然,是一員難得的幹吏,劉備對他的表現也是相當的滿意。因此,於公於私,李嚴都是最合適的託孤副手。

    李嚴是最合適的託孤人選之一,但最終為什麼會被流放呢?

    劉禪即位以後,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鉞,加光祿勳,從興業將軍這個雜號將軍,提拔為前將軍,留守永安,諸葛亮則返回成都主持大局。諸葛亮主政以後的當務之急是派陳震去和東吳盟好,陳震是李嚴的老鄉,在臨行前一天,專門拜訪諸葛亮,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意思是李嚴此人心術不正,好大喜功,可能會製造事端,丞相不得不防。諸葛亮想到,先帝屍骨未寒,李嚴就曾勸自己加九錫,稱王,被自己嚴加駁斥,於是兩人漸生嫌隙。但諸葛亮還是以大局為重,並沒有把事情擴大化,但心中對李嚴的成見,恐怕已經種下了種子。

    後來,諸葛亮要北伐,需要李嚴相助,駐守漢中,李嚴拒絕。李嚴要開牙建府,從益州劃出幾個郡,組建巴州,自己出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拒絕。兩人你來我往,矛盾逐漸增多,事情的導火索就是第四次北伐。這次北伐諸葛亮領軍,李嚴負責督運糧草。由於夏秋交際,雨水過多,道路泥濘,運送糧草困難,耽誤了時日。李嚴親筆致信諸葛亮,道明原委,商量著不行就撤軍。李嚴作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是有權要求撤軍的。諸葛亮也想,這樣的天氣,糧草供應不上,與曹魏僵持下去對自己不利,於是也就同意了撤軍的方案。

    壞就壞在撤軍途中,劉禪問李嚴丞相為何撤軍,如果李嚴此時如實相告,就不會有後面的一系列的事情了。李嚴對劉禪撒謊說,丞相是偽退,是誘敵深入,仗還是要打的。後來劉禪發現是真撤,李嚴就又撒了一個更大的慌,說糧草充足,不知丞相為何撤軍。這就很壞了,作為中都護不知為何撤軍?皇帝會猜忌諸葛亮謀反,帶兵奪權的。

    諸葛亮回朝後,拿出李嚴的親筆書信,撤軍原委真相大白。兩人對質的結果是,李嚴詞窮,叩首認罪。諸葛亮也終於忍無可忍,再讓他這樣在朝中搬弄是非,顛倒黑白,自己也沒法安心在外帶兵北伐,因此就決定罷黜李嚴。

    諸葛亮罷黜李嚴不是因為個人恩怨,打擊報復李嚴,而是聯合朝中各方勢力,大小二十多名官員,聯名上書罷免他的,同為託孤大臣,葛亮一心為公,執法必嚴,且公平公正,李嚴卻處處掣肘,不予配合,謀權謀私,這完全違背了劉備託孤的初衷,同僚們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間,所以李嚴被廢完全是咎由自取。

  • 11 # 紅雨說歷史

    因為諸葛亮北伐,李嚴負責押運糧草延誤,寫了一封讓諸葛亮撤軍的信,諸葛亮不得已撤軍。最後李嚴推脫責任,上表劉禪說諸葛亮是假意撤軍,最後謊言被揭破。諸葛亮前前後後歷數李嚴罪證上表貶其為庶民。

    李嚴是一位有才幹,有能力,有武功,文武雙全之人。

    李嚴在南陽郡中以才幹聞名,後來在劉表手下幹活,治理各郡事務,能力得到的認可。曹操入荊州,李嚴投靠劉璋,做了成都縣令。劉備進攻綿竹,劉璋任李嚴為護軍,抵抗劉備,可見李嚴在劉璋手裡也是如魚得水。可是劉璋沒想到,李嚴順勢就投降了劉備。

    歸順劉備的李嚴在後來平定成都後被封為興業將軍,犍為太守。劉璋統治時期法度鬆弛,“昭文將軍伊籍,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造蜀科。”(《三國志·伊籍傳》)

    李嚴不懂為官出世之道,情商太低,所以得罪人

    他寫信給諸葛亮,勸諸葛亮受九錫,這太不厚道了,即使諸葛亮心裡真想,也不用這樣吧。歷史上受九錫的是誰,王莽,曹操,這都是擔著謀逆罪名的人。李嚴這麼無非就是諸葛亮受九錫升了,自己必然也升。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後來諸葛亮北伐,讓李嚴去守漢中他不樂意,因為漢中和蜀都益州有段距離,這就意味著離開權力中心了啊。於是就公開說魏國司馬懿已經準備好職位招募他了。諸葛亮看出他心思,上表加升他為驃騎將軍,兒子李豐接管他的江州職務。李嚴這才去了漢中

    李嚴還不會和其他人相處,導致人緣不好。比如陳震告訴諸葛亮“李嚴腹中有鱗甲”,就是心術不正。他自視甚高,一些年位與他相同的官員,他都不願與人家親善結交。手下有個王衝,因為被李嚴厭惡,害怕李嚴降罪投降了魏國。

    李嚴有治國之才,但是小毛病一大堆,還不滿意諸葛亮北伐,押運糧草延誤戰機還要推脫責任,而且是往諸葛亮身上推。所以諸葛亮估計忍不了前前後後把他所有的罪責一起上表給劉禪,於是就被貶為庶民。其實李嚴被貶後還是一直認為諸葛亮會重新啟用他,結果沒等到那一刻,諸葛亮死在了北伐中。李嚴認為沒有人會賞識任用他了,抑鬱而終。

  • 12 # 阿慶還是阿慶

    三國蜀國李嚴,後改名為李平。劉備臨死前的託孤大臣之一,與諸葛亮共同輔佐後主劉禪。

    但是李嚴後來被廢為庶民。終其一生再未進入蜀漢朝廷。隨著諸葛亮的去世,李嚴認為再也沒有人會起用自己了,於是傷心懊惱,鬱鬱而終。

    李嚴的個人才能上來說非常傑出,可以說在蜀國才能不亞於諸葛亮,他曾經主持興修水利,貫通幾條河流,讓巴蜀的農業得以興盛。他帶兵打仗很有統治力,漢中幾股農民起義,聚集數萬人,他只以本郡五千士兵消滅了匪首,平息了起義。可以說,這樣一個人如果你能夠和諸葛亮攜手並肩昌盛漢室,或者歷史也存在一些變數。

    可惜李嚴性格上存在重大缺陷。

    第一他孤高自傲。在郡縣時不聽別人的勸告,一意孤行遷移辦公室地質,而且大肆擴建。

    第二,他為人心理陰暗。如果有人得罪了他,他一定會想辦法整治別人。

    第三,他貪圖名利。諸葛亮調他支援北伐的糧草,他推諉不行,諸葛亮給他加封將軍,並把他的兒子也委任為他原來的官職,他才高興的去了。但是當糧草沒能按時送到時,又使人告訴諸葛亮退兵,諸葛亮聽了他的話退兵,他又反而誣告諸葛亮。還好諸葛亮有所防備。李嚴也正因為這一次而被劉禪貶職為民。

    第三,他貪圖物質享受。他在漢中大肆修建擴建自己的住宅。

    最終來看,李嚴雖然能力很強,但是始終不能按制度辦事,存有過度的私心。也就諸葛亮在世時能夠稍微加以控制,但是他的被貶也是性格使然。

  • 13 # 歷史簡單說

    李嚴是南陽人,十分有才能,荊州牧劉表就讓他到南陽郡各縣去任職。劉琮投降曹操的時候,李嚴那個時候是秭歸縣令,就直接跑到了益州,劉璋就讓他擔任了成都縣令,同樣也以能幹著稱。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璋讓李嚴在綿竹抵抗劉備,李嚴直接率部向劉備投降了,李嚴被任命為裨將軍。劉備拿下成都後,任命李嚴為犍為太守。李嚴與諸葛亮,劉巴,伊籍,法正一起制定了《蜀科》,也就是益州的律法。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郪縣盜賊馬秦,高勝召集數萬人,到了資中縣。那個時候劉備在漢中,李嚴率著郡兵五千平定了叛亂。越巂郡高定也叛亂了,李嚴率軍前往平叛,打敗了高定。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被東吳打敗,撤到了永安宮,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李嚴為尚書令。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重,諸葛亮與李嚴為託孤大臣,李嚴為中都護,統中外軍事,鎮守永安。劉禪繼位,李嚴為都鄉侯,假節。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想調李嚴鎮守漢中,李嚴各種藉口推脫不來,要求從益州分出五郡,設立巴州,由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拒絕了。

    李嚴又勸諸葛亮加九錫稱王,諸葛亮也是拒絕了。尚書令陳震是李嚴的老鄉,他告訴諸葛亮說:李嚴腹中有鱗甲,也就是說李嚴心術不正。諸葛亮認為現在是多事之秋,李嚴還是有用的,可以一起合作的。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曹真三路大軍進攻漢中,諸葛亮令李嚴率兩萬到漢中,李嚴不同意,卻說司馬懿那邊已經開府了,諸葛亮上表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讓李嚴之子李豐督江州,李嚴才願意到漢中。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李嚴負責糧草押運,因為是夏秋之交,陰雨連綿,所以糧草供應不繼,李嚴就派人讓諸葛亮撤軍。李嚴看到諸葛亮撤軍時,很驚訝的說,糧草很充裕呀,怎麼撤軍呢?就是想甩鍋給諸葛亮。

    李嚴還上表給劉禪說:諸葛亮是假裝撤退,然後設下埋伏的。諸葛亮就將與李嚴的書信拿了出來,李嚴就認錯了。

    諸葛亮與群臣就一起上表彈劾李嚴了,把李嚴貶為平民。

  • 14 # 阿斗不傻

    《從妥協到迴歸,李嚴為何被廢》

    公元212年,劉備進攻成都,遇到困難,因為李嚴的投降,最後才取得勝利。因此這件事,李嚴得到劉備信任。但是這並不是李嚴成為託孤大臣的必要原因之一,其實他成輔政大臣,最主要的原因是代表了他身後的劉璋舊勢力。

    劉備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和劉璋舊勢力達成妥協,鞏固自己的統治。於是對李嚴另眼相看。在他死前一年,任命李嚴為尚書令,死時,又讓李嚴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

    可以這樣說李嚴受封託孤大臣,最主要的原因是政治妥協。

    因為從他的具體工作,我們可以看出他後來一直是邊疆大將,從古到今,沒一個輔臣是在中央外的。這一點就知道,他對劉禪的影響微乎其微,空有託孤之虛名,無託孤之實。

    那麼李嚴為何被廢了?原因其實很簡單,爭權奪勢,三心二意。

    因為劉備去世,諸葛亮,獨攬朝中大權,李嚴就非常不服氣。 從他駐守永安起就發生幾件很不尋常的事。

    第一件,益州從事常房,巡視南中,巡視途中不宣傳諸葛亮教令,反而用都護李嚴書信去曉諭益州郡各大姓家族。(此為爭權)

    第二件,李嚴好友孟達投魏後,為魏文帝曹丕倚重,而李嚴孟達經常有書信往來。李嚴本身人品就不好,劉表、劉璋、劉備都是他主公可謂,朝秦暮楚,他率軍鎮守永安,是蜀國的東大門,如果他像孟達一樣投魏,蜀國有滅頂之災。(這是三心二意)

    因為這些事,諸葛亮非常重視。

    因此,在公元226年,李嚴被諸葛亮調往江州,從東大門換到靠近中央的地區。也是為蜀國安全考慮。

    可是,正因此,他多年來對中央政權和諸葛亮的不滿開始發洩出來。具體事如下。

    第一,在江州修築大城,修建蒼龍門和白虎門,並計劃在城西十里鑿通後山,匯通兩江,建設一個新城,作為他勢力控制據點。(這是妄圖做軍閥)

    第二,他上書求官,要求把五郡之地劃給他建立巴州,由他擔任巴州刺史,還希望中央政府允許他開府治事。(這是爭奪地方領導權)

    當時在蜀國,只有丞相諸葛亮有資格開府議事。他提的要求可謂僭越。

    以上發生總總,讓諸葛亮感覺,如不把李嚴除掉,遲早有一天,他會獨立,還會反咬一口。事實也確實如此,當李嚴手握重兵後,就開始違抗中央,排斥中央命令。

    這時江州儼然已成獨立政治軍事中心,同蜀國的權利中樞成都分庭抗禮。

    諸葛亮與李嚴關係也成了當初西周周公主陝東、召公主陝西,二公分陝而治的勢態。這在諸葛亮看來,絕對不允許。於是在做了周密部署後,政治鬥爭開始啦。

    公元230年,他上表晉升江州都督李嚴為驃騎將軍,並命令他帶領軍隊兩萬人前往漢中。(調離根據地)

    並任命李嚴兒子李豐繼任江州都督,辦理善後事宜。(安其心)

    李嚴沒有任何藉口,也沒理由推辭。因為江州還在他家手裡。按照皇帝的命令到達漢中後,諸葛亮就命令他留駐漢中,署漢中留府事。 (這是前奏)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命李嚴供應軍需物資。開始清算啦,有人告李嚴施展欺上瞞下、弄虛作假,企圖誣陷諸葛亮。

    可惜李嚴行事不密,“罪行”被揭露,諸葛亮“當機立斷”,聯合官員一起上表劉禪,將李嚴削職為民,流放外地。

    老於世故、才能出眾的李嚴會犯這樣愚蠢的錯誤,簡直是扯淡。 (只能說智商不夠啊)

    接著,諸葛亮奪去了江州都督李豐兵權,重新任命江州最高指揮官,江州這個戰略要地回到了蜀國掌握之中。李嚴也就被一擼到底,永不翻身,直到去世。

  • 15 # 南門太守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還是西出祁山,這一仗打得很艱苦。諸葛亮離開漢中前“命嚴以中都護署府事”,也就是讓李嚴以中都護的身份留守漢中,處理丞相府行營的各項事宜,主要任務是保證前線的軍糧供應。

    這一仗的對手是司馬懿,雙方正打得難解難分時,李嚴突然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突然來到前線,向諸葛亮報告說由於陰雨連綿,糧食無法供應,李嚴已報告後主,後主詔令諸葛亮回師。

    諸葛亮儘管心有疑慮,但軍糧供應不上已成事實,除了退兵沒有任何辦法,諸葛亮只得下令撤軍,第四次北伐又無功而返。

    諸葛亮一回到漢中,馬上了解具體情況,他派人去請李嚴,卻沒能請來,因為李嚴已向後主請病假離開了漢中。

    李嚴之前謊報了軍情,擔心諸葛亮回來以後查問,心中不安,“自度奸露,嫌心遂生,聞軍臨至,西鄉託疾還沮漳,軍臨至沮,復還江陽”。這裡的沮漳應指沮水和漳水,但它們在孫吳的控制區,所以這裡可能是史書的筆誤,江陽指的是蜀漢新設的江陽郡,在成都東南方向,不過這裡可能也是筆誤 ,江陽應該是江州,是李嚴的大本營。

    後來李嚴在參軍狐忠等人反覆相勸下才重新回到漢中,回來後,對撤軍一事他裝作很驚訝的樣子,故意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諸葛亮馬上派人回成都,調閱了李嚴這段時間上給後主的所有奏章,諸葛亮驚訝地發現,在李嚴給後主的報告裡竟然寫著“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

    至此真相大白:因為辦事不力,再加上確實遇到了連陰雨,李嚴負責籌辦的軍糧出了問題,為掩飾過失,推卸責任,他玩起了兩面派手法,一面向後主報告稱諸葛亮正在進行一次假撤兵,一面打著後主的旗號到前線讓諸葛亮退兵。

    事情很容易查清,諸葛亮向李嚴出示了他前後所寫的信件以及向後主所上的奏章,矛盾之處暴露無遺,李嚴“違錯章灼,辭窮情竭,首謝罪負”。

    這件事讓諸葛亮大為震動,李嚴不僅誤了事,更重要的是他欺瞞皇上和上級,造成了第四次北伐前功盡棄的嚴重後果,這是最讓人痛心的。

    更讓諸葛亮憤怒的是,同為託孤重臣,平時諸葛亮特別注意與李嚴處好關係,儘量包容甚至忍讓,但李嚴不理解他的苦衷,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他的底線。

    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就想抽調李嚴所屬人馬來漢中,但李嚴卻不理會,反而寫信勸諸葛亮加九錫,還提出設立一個什麼巴州刺史部,由他來當巴州刺史。

    後來曹真三路大軍進攻漢中,漢中兵力有限,諸葛亮只得再向那時在江州駐守的李嚴增兵,李嚴趁機提了一堆條件,得到滿足後才願意來。

    此次軍糧事件,天氣不好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李嚴不肯盡心盡力也是原因之一,李嚴很有能力,如果他肯幹,即使有困難也能辦好,正是因為他平時鬧情緒、有牢騷,總覺得自己也是託孤大臣,沒得到相應的實權,心生不滿,才影響到工作。

    這一回諸葛亮不再忍讓,他鄭重向後主上表,回顧了近年來李嚴的種種不端行為,然後說李嚴來到漢中後,“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這樣做是“伐平之短,莫若褒之”,但李嚴不理解,竟犯下了這種不能寬恕的錯誤。諸葛亮最後說“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也就是,如果再寬容的話,以後會釀成更大的災難。

    這份彈劾奏章由諸葛亮領銜,蜀漢二十多位重臣聯署,請後主“輒解平任,免官祿、節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後主詔準,罷免李嚴的官位,讓他以老百姓的身份到梓潼郡居住。

    李嚴被罷是蜀漢政壇的一件大案,一個託孤重臣彈劾罷免了另一位託孤重臣,放在其他任何朝代都會成為熱議的物件,但對諸葛亮處理的這件事,後世幾乎沒什麼非議。

    原因是,諸葛亮完全從原則出發,一心為公,事情的處理過程公正透明,就連當事人也不能說出來什麼。同時,諸葛亮也沒有投鼠忌器,因為李嚴同為託孤大臣就不敢秉公處理,諸葛亮的做法,如晉人習鑿齒所說,是“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鏡至明而醜者無怒”。

  • 1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嚴和諸葛亮是劉備在永安託孤的時候,僅有的兩個大臣。劉備把政務交給了諸葛亮,把軍隊交給了李嚴。可是後來,李嚴在諸葛亮的彈劾下,劉禪把李嚴廢為庶人。那麼,究竟是李嚴自己作死被廢掉,還是被諸葛亮給擠掉的呢?

    (李嚴劇照)

    史料上記載的,是李嚴自己作死被廢掉。他作死的事情主要有三點:

    一是建興(劉禪的第一個年號)四年,諸葛亮準備北伐的時候,調李嚴到漢中去防守,李嚴不去,還要求諸葛亮把五個郡合成一個巴州,讓他當巴州刺史(那時候他本身是江州刺史)。

    二是建興八年,當曹魏大將軍曹真三路大軍進攻漢川的時候,諸葛亮再調李嚴前往馳援,他不去,說走了曹魏司馬懿會趁虛而入。後來諸葛亮讓他兒子負責江州防務,並升他為驃騎將軍,他才去了。

    三是建興九年,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李嚴負責糧草押運,因道路泥濘,他怕誤期受處罰讓諸葛亮退兵。諸葛亮退兵後,他又在劉禪面前說,糧草很充足,不知道諸葛亮為什麼會退兵?諸葛亮把李嚴的信給劉禪看,並趁機彈劾他。結果劉禪把他廢為庶人。

    史料雖然記載李嚴是自己作死被廢掉的。不過,有一件事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劉備是把軍隊交給李嚴的,為什麼最後成為諸葛亮統兵了呢?

    (諸葛亮劇照)

    我認為,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就能搞清楚李嚴是不是被諸葛亮擠掉的這個問題了。

    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退守永安後,由於身體每況愈下,因此他開始考慮安排後事的問題。在這些考慮中,有一項重要的舉措,就是把李嚴從犍為太守的職位上,調到永安,擔任尚書令。尚書令在東漢及三國時期,還不完全是宰相,但因為直接執行皇帝的命令,因此和宰相也差不多。劉備讓李嚴擔任尚書令,就是考慮將來託孤諸葛亮的同時,再託孤給李嚴,用李嚴來制衡諸葛亮,避免諸葛亮一枝獨大,成為權臣。

    我們再來看,劉備去世後,本來被劉備安排掌管軍隊的李嚴,是如何失去軍隊指揮權的。

    李嚴掌管軍隊,劉備給他的職位是中都護。“都”是全部的意思,“護”是帶兵監護的意思,因此“中都護”就是掌管內外所有的軍隊。

    但是,劉備去世以後,發生了一件事,就是按《三國志》的記載:“牂牁太守朱褒擁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流太守張裔於吳,據郡不賓,越雋夷王高定亦背叛……”也就是說,蜀漢差不多有一半的國土都已經造反了。

    這樣一來,就必須要動用軍隊平亂。雖然李嚴是中都護,但當時劉備又安排他鎮守永安。諸葛亮也給劉禪建議,讓李嚴繼續鎮守永安。確實也不能不鎮守,因為永安是對抗東吳的門戶,夷陵之戰已經敗了,如果再不鎮守,那麼東吳就會乘虛而入。因此可以說,李嚴雖然是一箇中都護,但是他不能回到成都,因此就不能行使中都護的權力。指揮軍隊平亂這些事,就只能交給宰相諸葛亮。

    諸葛亮指揮軍隊平亂以後,諸葛亮向劉禪提出,繼承劉備遺志,誓師北伐的打算。在北伐之前,先要南征,安定南方。南征之事,當然只能交給諸葛亮。於是劉禪在建興三年把軍隊交給諸葛亮,讓他率軍南征。這樣一來,實際上李嚴的中都護,就有名無實了。

    諸葛亮南征回來後,立刻著手北伐。這時候,諸葛亮做出一個決定,也就是前面說過的,建興四年,諸葛亮下令調李嚴到漢中,負責鎮守漢中及後勤保障事宜,諸葛亮自己要統兵北伐。

    可能這時候,李嚴的心中已經非常不滿。在他看來,諸葛亮輕輕鬆鬆把蜀漢整個軍隊的指揮權給他奪去了,現在又把他調到漢中,相當於也要把他的根據地一併奪去。所以他堅決不去,還讓諸葛亮把五個郡合起來組成巴州,他除當江州刺史外,再當巴州刺史。他這樣做,無非就是想擴大地盤,建立更大的根據地。當然,諸葛亮沒有聽他的。

    此後,諸葛亮於建興六年第一次北伐到他去世,軍隊就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李嚴只是作為一個將領。而且,建興八年,諸葛亮再次調他到漢中,這次他再也推不掉。建興九年,因為前面講過的“糧草事件”,李嚴在劉禪面前誣告諸葛亮,其實還是在進行最後的掙扎,希望把諸葛亮拿下。沒想到他手段太低劣,諸葛亮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他是在誣告。結果李嚴宣告失敗,被廢為庶人。

    (劉禪劇照)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確實在排擠李嚴,把李嚴對軍隊的指揮權變成他自己的。但是,諸葛亮在這個過程中,所做的事情,處處為公,處處從國家的大局出發。而李嚴則處處為私,處處考慮自己的小利益。所以,最後他不得不敗在諸葛亮手裡。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7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其實託孤就諸葛亮,沒有李嚴吧?當時是讓李嚴統領永安一線國境內外的軍事事務,也就是負責對吳的軍務較為妥當。 永安是蜀漢東部的軍事重鎮,雖然在蜀漢全境範圍內來看地理位置偏僻且有山水阻隔交通不便,不具備成為統籌全國軍事之戰略樞紐的條件,但若僅從益州東部這一特定區域來看,永安的位置卻十分重要: 它扼守蜀漢與吳之間的戰略要地,地勢險峻使得它易守難攻,而與吳國的相對地理位置又賦予其居高臨下和佔據上游的優勢。如果蜀漢要順流東下,永安可為出兵的基地,而如果吳國逆流來攻,永安亦是首當其衝的堡壘屏障。

    事實上,蜀漢與吳雖然大體上保持著友好的同盟關係,但這種同盟關係並非在任何時候都穩若磐石,一旦同盟的一方出現某些內憂外患,另一方就有可能趁機取事。根據《三國志》及裴注的相關記載,在其後的歷史程序中,吳國對永安心存覬覦的情況至少發生過兩次,但由於永安的特殊地理位置及蜀漢方面應對得當,兩次覬覦均未得手。一次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逝世後,吳國增加了其在西部重鎮巴丘的兵力,一方面如果魏軍趁機進攻,巴丘之兵可為援助,另一方面也想趁機從中圖利。

    蜀漢聽聞,當即增加永安駐軍的人數以為預備,最後平安無事。另一次發生在蜀漢亡國之初,東吳聽說蜀漢接連戰敗,於是起兵西上,假託救援,實際想要襲取永安,但在羅憲的堅守之下,最後也未成功。

  • 18 # 秋媚讀史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古往今來,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皇帝需要有兩股勢力相互爭鬥,自己才能穩坐釣魚臺。劉備去世,託孤諸葛亮與李嚴。

    意圖隨著李嚴被廢,諸葛亮最後還是獨掌朝綱。

    第一,兩人政治立場不同。

    諸葛亮是荊州派的代表,也是蜀漢的創業元老;李嚴是益州派的代表,是後來加入蜀漢。兩大集團本來就矛盾重重,水火難容,隨著諸葛亮勢力的壯大,益州派必然受到打擊。

    第二,李嚴發展至今的勢力,威脅諸葛亮的權勢。

    李嚴 以託孤大臣自居,尋求與諸葛亮平等的政治地位,向諸葛亮提出不合理的政治要求。諸葛亮是丞相,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李嚴與自己並駕齊驅。

    雙方政治理念不同

    諸葛亮一心北伐,為了北伐甚至窮兵黷武,而李嚴主張修養生息,對北伐比較消極,多次掣肘北伐事業。諸葛亮說服不了李嚴,只好拿下。

    諸葛亮拿下李嚴,為的是北伐順利進行,自己的政治抱負可以施展,也帶有自己集權的一點點小私心。

  • 19 # 大飛熊騎士

    李嚴是劉備去世後,蜀漢三大集團的東州集團代表人物,原本李嚴要當這個集團的代表人物,是沒那麼快,甚至是不太可能的。可惜,原本東州集團的代表裡,許靖,射援年老去世,張松早被砍了,法正英年早逝,黃權,孟達先後反叛,最有資歷和能力的,只有李嚴了。於是,夷陵之戰後,劉備在永安宮招來李嚴,從郡守直升尚書令(法正就當過此職),去世時又讓李嚴當了“副顧命大臣”,中都護,都督內外軍事,這是對李嚴莫大的恩遇呀,劉備為什麼這麼做?

    (夷陵之戰讓蜀漢人才損失慘重,其中有一大部分必定是東州集團的人馬以及黃權這個代表人物)

    答案其實在《三國志.黃權傳》裡。東州集團裡,和劉備關係最好的是法正,其次黃權,再次是孟達,接下來才可能輪到李嚴。法正和孟達是最先迎接劉備入蜀的東州人物,黃權則是才幹和謀略很得劉備賞識,劉備奪漢中,打夷陵之戰,黃權都是深度參與者。夷陵之戰後,黃權無奈投降了曹魏,隨後就有傳聞蜀漢殺了黃權一家老小,黃權卻置之不理,十分自信劉備如此對待他。這不是劉備太仁義,是因為劉備自己也說自己對不住黃權,因為夷陵之戰開打前,黃權勸過劉備不要打,甚至不惜要作為前鋒,先和孫權打一場,為劉備做實驗。可惜,黃權不是法正,劉備不聽,才有了黃權後路被斷之事。所以,劉備覺得對不起黃權,而且更對不起蜀漢的東州集團。因為除了黃權外,夷陵之戰,劉備盡起蜀中的精銳,戰敗時必定損失了不少東州集團的人馬,這對新歸附蜀漢就損失慘重的東州集團,必須要安撫的。所以,這就是劉備啟用李嚴,並給了顧命大臣這一殊榮的背景。但是要注意的是李嚴的都督內外軍事,只是在江州和永安的範圍,是指揮不了成都趙雲的禁軍和魏延的漢中集團,而且,趙雲和魏延是荊州集團的軍事代表人物。

    (永安託孤)

    但是,突然官職一路飆升的李嚴,當官上癮了,激起了他的權欲之心。當然,他也知道有諸葛亮和荊州集團壓著,於是千方百計變著法子給自己升官。《三國志》注引《諸葛亮集》就有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勸他“宜受九錫,進爵稱王”的書信。這就是李嚴對權力野心的明證,也是李嚴必廢的開始。因為,作為僅次諸葛亮為顧命大臣的李嚴,可以因諸葛亮加九錫之事讓自己的地位一起“水漲船高”,諸葛亮要是去世,他也可以“依樣畫葫蘆”,即使“加九錫”之事,被大臣詬病,那麼頂在前面還是諸葛亮,李嚴就能進退自如了。只不過,諸葛亮無論智慧和品行,是不會這樣做的,反而罵了李嚴一頓。

    曹真三路大軍攻打蜀漢時,諸葛亮要調李嚴兵馬到漢中,李嚴一百個不願意。因為,李嚴離開江州大本營,到了漢中要看諸葛亮的臉色了,可能地位還不如蔣琬,魏延諸人。所以,李嚴一會聯絡劃五郡,讓他當刺史,一會又推薦兒子李豐主管江州事務(怕失去大本營),直到暗示諸葛亮給他升官,諸葛亮上表李嚴為驃騎將軍,他才滿意。這時候,連東州集團內部人都看不下去了,比如,陳震還提醒諸葛亮小心李嚴《三國志.陳震傳》。不過,諸葛亮因為蜀漢的大局環境,以及對東州集團的人處理上的慎重,並沒有處理李嚴。果然,諸葛亮北伐時,李嚴因為糧草問題被諸葛亮彈劾罷免了。

    平心而論,李嚴這人能力有,功勞其實也不少,也沒有反叛之心。問題是,李嚴突然地位,官位飆升,成為僅次諸葛亮的大臣,但實際上又只能控制江州一帶的政務和軍務,荊州集團的人又是不可撼動的,難免心理不平衡,權力之心暴漲,所以才如此進退失據,憾失好局。其實,諸葛亮一個是因為蜀漢人才缺乏的因素,一方面也明白李嚴這種心理,所以儘量安撫和滿足李嚴,特別是後面對他兒子李豐的任用,更是說明了這點,所以不能怪諸葛亮廢掉李嚴呀。

  • 20 # 英雄讚歌688

    諸葛亮蜀國建立的奠基人,是蜀國最重要的人,其出山之初就已經幫劉備立下汗馬功勞,先是幫劉備奪下荊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是助劉備奪下了益州,建立了蜀國,可見其重要性,要是沒有他估計也沒有蜀國了,所以說他在蜀國地位極其之高,說話也有一定的權威的,而李嚴,卻沒有什麼戰功,又自視過高,性情孤傲,只是被劉備臨時任命的託孤大臣而已,所以地位完全是比不上諸葛亮的。

    劉備死後,諸葛亮仍然在完成他的遺願,那就是想要一統天下,諸葛亮向後主劉禪提議北伐,徵的劉禪的同意之後,諸葛亮親自領兵北上,把押運糧草的重要職位交給了李嚴負責,讓他主管後勤,而諸葛亮卻在前線打仗,當時諸葛亮第三次攻曹魏時,正好遇上了陰雨連綿的天氣,因為糧草供給不足,李嚴便派兵讓諸葛亮撤軍。

    其實這是李嚴自作聰明,假造聖旨給諸葛亮的,但是回到朝之後,李嚴說軍糧充裕,怎麼要退兵呢?其實他這樣做,是想為自己開脫,他不想因為自己運糧不利而受到責罰,他想把責任完全推給諸葛亮,說是諸葛亮延誤戰機之類的,雖然看上去李嚴很聰明,但是他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除了這個錯誤之外李嚴還犯還犯了一個更重要的錯誤,就是回朝後,他不應該向劉禪上書,當時向劉禪上書道,其實我只想要諸葛亮假意撤退,其意就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於死戰的,但諸葛亮並沒有拆穿他,其實這點小伎倆在諸葛亮面前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就好像是關公面前耍大刀一樣,其實劉禪這個人也是精的很,他也知道諸葛亮不會無緣無故撤兵的,他也看出了是李嚴在誣陷諸葛亮,所以李嚴被革職,貶為平民,流放邊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相傳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楊堅原名叫普六茹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