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驚覺五千年

    人說隋唐都有胡人血統,可天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漢人,李唐認自己是隴西李氏,可人家說查不到,又給自己找個祖宗叫李耳,也就是老子。隋也一樣,天知道他們從哪裡出來的

  • 2 # 微史春秋

    這裡涉及到隋唐皇族的少數民族血統和姓氏問題。

    楊堅叫過普六茹堅是無疑的,但是李世民出生時李家已經恢復李姓,沒有叫過大野世民。

    一、李氏與大野氏

    關於唐代皇族李氏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只看與大野氏有關的說法。

    《古今姓氏書辯證》說道: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時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因追隨宇文泰平定叛亂,抵抗東魏,被賜姓大野氏。

    《舊唐書》記載:“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

    大野氏是鮮卑族姓氏,到了楊堅掌握北周的大權時,李淵家族才改回李姓。

    “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

    如此一來李淵是叫過大野淵的,但李世民出生時已經是隋朝,李家已經恢復李姓,是不可能叫叫大野世民的。

    唐朝建立後,追封的先祖是西涼開國國君李暠,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門大族,這裡並不能不排除亂認先祖的嫌疑。

    二、楊氏與普六茹氏

    楊堅姓普六茹想原因和李淵家族是一樣的。

    《隋書》記載:“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

    楊堅的父親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因功賜姓普六茹氏。楊堅也就叫普六茹堅。

    史書上是明確用過“普六茹堅”這個名字。

    《隋書·帝紀一·高祖上》記載道:

    齊王憲言於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帝不悅。

    直到楊堅權勢越發鞏固之後,才恢復楊姓。

    “大定元年(581)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這時候的楊堅已經由隋國公升級為隋王了。李淵一家也是在這個時候恢復李姓。

    從這個時間節點上看,楊堅之子楊廣也曾叫過普六茹廣的。

    綜上所述,楊堅父親和李淵祖父因功被賜予鮮卑族姓氏普六茹和大野氏,這兩人都是用過這個鮮卑族姓氏的,但後來楊堅在北周掌握實權,以前的賜姓都恢復了原來的姓氏,等李世民出生時李家已經恢復李姓了,所以李世民沒有叫過大野世民。

  • 3 # 吾愛分享資源

    你好,這是一段被塵封已久的歷史,楊堅和李世民家族他們都算是北方六鎮裡的漢族士族,大野世民和普六茹堅是他們鮮卑姓氏。鮮卑姓是家族在北朝當官時被賜皇帝的姓,並不是本姓。

    當時的北魏統一了北方,吸收了大量漢族士族和百姓充當官員和士兵,而鎮守邊境的六鎮士卒裡有相當一部分是漢兵。等到北魏分裂,楊家和李家的先輩就跟著相對比較親近漢族的宇文泰一起成為了西魏將領中的一員,而且還是六柱國之一。為了褒獎他們對國家的貢獻,特別賜給他們鮮卑姓氏,表明他們和鮮卑貴族是同等地位。

    宇文泰在賜漢人鮮卑姓時,往往伴隨著官職升遷,而且大部分情況下與爵位和食邑的增封同時進行。官位的升遷是光宗耀祖的表現,這減輕了漢人心中不敬祖,不孝的心理壓力,經濟上的實惠也使他們得到了可觀的好處,加強了家族的經濟實力。

    楊堅建立隋朝,結束了兩晉南北朝以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他稱帝后改姓氏為“楊”,才有了楊堅這個名字。

    因為楊家與李家都與鮮卑貴族通婚,所以血統上並不算純粹的漢族。只不過因為我們習慣按照父系血緣來區分族別,所以他們算是漢族。

    李氏因功賜姓大野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自西魏帝王賜姓後,隴西李氏的李虎就正式改為“大野虎”。北周時期,李淵官方名字就是大野淵。李世民家族雖然曾被賜姓大野氏,但是李家一直以隴西李氏為榮的,靠的也是隴西李氏家族的龐大的宗族勢力。

  • 4 # 一貳一橙

    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周書.帝紀》

    這魏氏說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鮮卑朝(386年——534年),我們都很清楚一個典故叫做“北魏孝文帝改革”。這孝文帝就是北魏第七位皇帝拓拔宏,也是公認的北魏最有作為的皇帝,他的改革說來簡單:就是全數漢化,以統治漢族土地。

    同時拓拔宏本人也是一個狂熱的漢學者,在他親政之後就開始著手漢化北魏的步伐,包括:遷都中原古都洛陽、變革胡服、改變胡姓等。鮮卑部落原有三十六大部和九十九氏族,也就是中原的大姓和小姓的關係。孝文帝下令,將鮮卑族人全部改姓為漢姓,自己以身作則,最先改名為“元”姓,故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之後都以“元”姓冠名。其餘的:拔拔氏改為長孫氏、達奚氏改為奚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獨孤氏改為劉氏、尉遲氏改為尉氏、賀賴氏改為賀氏等。

    之後到了北魏分裂成東西二魏,由權臣高歡和宇文泰分別掌管對立,當時的西魏在南北朝三國中實力最弱,隨時都有被東魏吞併的可能,為了增強軍隊的戰力,西魏權臣宇文泰對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西魏府兵制。

    宇文泰將全軍分為六軍,設立六大柱國大將軍,以下各管二大將軍,大將軍各管轄二開府將軍,故西魏一朝的軍事主要由六柱國大將軍、十二大將軍和二十四開府將軍掌管,其中宇文泰因為有都督中外諸軍事,地位又是在其他柱國大將軍之上。而為了便於管理,宇文泰又恢復了原來的鮮卑姓氏。

    除了被孝文帝改姓的大部和氏族之外,將所有有功的漢人也編入了鮮卑族譜中,其中功勞大的改為三十六大部的姓氏,次一點的改為九十九氏族姓氏,像楊忠改姓為普六茹、柱國大將軍李虎就改名為大野虎,這兩位分別就是隋唐開國君主楊堅和李淵的父親。所以楊家和李家的鮮卑姓就是普六茹氏和大野氏,但並不是說他們就是鮮卑人,而是被強制改姓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之後到了楊堅做了隋王,掌握北周大權之後(宇文泰最後從元家西魏手裡接過政權,改國名“周”,史稱“北周),為了拉攏被壓抑太久的漢人階層,故將原先被強制改姓鮮卑姓氏的漢人全部改為原姓,極大地滿足了漢人“認祖歸宗”的願望,得到了當時國內漢人的大力支援。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所以楊堅並不是原名為普六茹堅,這只是他的鮮卑姓氏,是家族為了進入政權機關而被迫更改,以此來迎合統治者的:“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

    至於李世民就不可能叫大野世民了,因為楊堅恢復漢姓是在北周靜帝大定元年二月(581年),而李世民出生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兩者相差十七年,此時的李家早已恢復漢姓,不可能再以大野為姓了,說李世民原叫大野世民者,多是出於調侃或者是為了驗證其混血身世而已。

  • 5 # 南閣水哥

    答: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

    這段記載表明了一個歷史事實。從北魏時代開始,鮮卑族將漢族姓氏改成鮮卑族姓。這就是歷史程序中的一種鮮卑化的短暫逆流。畢竟漢文明太強悍了,這些文明落後的民族是無法實現逆襲的所以很快就結束了這段故事。

    《魏書官氏志》。“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則以家與諡,官有世功,則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則表其所由生,氏則記族所出,其大略然也。至於或自所居,或以國號, 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魏氏本居朔壤,地遠俗殊,賜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長勺、尾氏、終葵之屬也。初,安帝統國,諸部有九十九姓。至獻帝時,七分華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自後兼併他國,各有本部,部中別族,為內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興衰存滅,間有之矣,今舉其可知者。

    有些人想說李世民是大野世民這種荒謬的稱謂是不存在的。起碼不會出現在李世民的身上。理由很簡單。在隋文帝時代就已經恢復本姓,那就不會有大野世民這樣的稱呼,再說了。對於他本人來說也是拒絕這種在前朝是光榮在本朝是恥辱的稱謂法。

    楊堅在執掌北周政權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漢姓,李虎的兒子李昞和孫子李淵,早在那時就已經恢復漢姓了,李世民出生於公元599年,離李家恢復漢姓已經有不少年份了,所以李世民是不可能曾經叫過大野世民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很多人還要糾結這個問題呢?這裡我覺得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很多人想證明李世民非漢人的身份。這個不需要證明,他本身就擁有鮮卑族的血統。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這一點就是事實。不需要用改名字的進行洗,李世民作為千古明君之一併不需要對於自己的血統進行辯解,只是有些人一定要困在漢本位的非邏輯自洽中出不來而已。

    第二、開放的大唐和他具有的多民族融合的基因有關。唐朝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社會,他們願意接納各地的人才交流交往,並且各族人民都能一起分享盛世的好處,這難道不好嗎?李唐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將文明傳播到更多更遠的地方的開始,是中國崛起的標誌。不需要去懷疑。而所謂的大野世民的稱呼只是用來詆譭李世民的一些小藉口或者是野史中的橋段而已。

    最後我要說一下。歷史歸歷史,不要用歷史做別有用心的動作這才是做人的標準。

  • 6 # HuiNanHistory

    “大野世民”是一個網路歷史段子,李世民沒有這種原名。但是,“普六茹堅”倒確有其事。

    首先說一下李世民與大野氏的關係。

    平心而論,兩者沒有直接關係,有關係也是李世民祖先的事。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是南北朝時西魏八柱國之一,因為有功勞,所以被賜了鮮卑姓氏。

    根據《舊唐書·高祖本紀》的記載:

    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

    因此,李虎有鮮卑姓大野氏,並且傳給了他的後人。史載,“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也就是說到李淵這一代,又恢復了李姓。

    至於隋文帝楊堅,情況也與此差不多。

    根據《隋書·高祖上》記載:

    齊王憲言於帝曰:“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

    由此可見,楊堅確實曾被人稱為“普六茹堅”。

    這個姓氏也是鮮卑姓,楊堅的父親被西魏授封為隋國公,賜姓普六茹。等到楊堅掌權以後,又恢復了本來的楊氏。

    總而言之,楊堅確實曾經叫做普六茹堅,而李世民從出生起就是這個名字。

  • 7 # 鴻鑫工作史

    縱觀華夏曆史,隋唐時期可謂算上興盛無論是從國力到百姓,但在我們的認知中隋唐倆代帝王隋朝是楊堅楊廣,後唐朝為隴西李氏,也自稱為老子李耳的後代崇尚道家。那麼為什麼會姓大野呢?兩者又有何關聯!

    從史料記載先秦時在隴西成紀就有一支李氏名門了,到魏晉李氏成立西涼第一代西涼王為李昺(bǐng),北魏時期有一個叫做李虎的人,最早為北魏大將賀拔嶽舊部。官至左廂大都督。永熙三年,征討靈州(寧夏靈武縣附近)刺史曹泥之亂,又“從文帝破高歡於沙苑,斬級居多”。西魏大統十六年被封為“八大柱國”之一,隴西郡公。歷仕北魏、西魏和北周三朝。因屢立戰功,被西魏皇帝賜姓“大野”。

    這就是李氏為大野的由來,但李淵又在楊堅建立隋王朝。隋建國後,大野淵自稱為五姓七望望族隴西李氏後人,將姓氏改回李姓。公元618年,李淵建立李唐王朝,昔日帝王賜姓的大野淵而今唐王朝開國皇帝李淵,正式將隴西李氏推到望族頂峰。

    大野淵改為李淵的那一刻起,而後之有隴西李氏,無賜姓大野。大野只是隨著朝代更迭消失在歲月裡的鮮卑姓氏。

    隋朝也因為屬鮮卑之後也是同理。楊堅鮮卑本名為普六茹堅,小名叫做那羅延,在他稱帝前都是以普六茹為自己的姓氏。楊堅出身貴族,其父親是北周的忠臣良將,因戰功赫赫,所以被宇文泰賜姓普六茹,而楊堅也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名字叫普六茹堅。

  • 8 # 慕容讀史

    楊堅原名叫普六茹堅這個是歷史事實

    這個在《隋書》裡是有明確記載的:

    內史王軌驟言於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

    歷史記載楊堅出身弘農楊氏(陳寅恪先生對此有異議),其父親楊忠在北魏時跟隨獨孤信立下戰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時,楊忠跟隨獨孤信到了西魏,得到了西魏丞相宇文泰的賞識。北周成立時,楊忠跟隨宇文泰立下大功,因功被賜姓普六茹氏。

    普六茹氏屬於鮮卑族姓氏,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而北周是北魏分裂演化而來,北周皇室是以前的北魏皇室後裔也是鮮卑族,皇室賜姓對一個人來說是一件很榮耀的事,除了賜姓他們還有鮮卑族名字,楊堅鮮卑族名字就叫那羅延。楊堅在北周掌權後就恢復了自己的楊姓。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隋書》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這個是值得商榷的

    唐朝時李姓有三個分支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唐李。據史書記載,李世民出自隴西李氏,但是陳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中根據《唐光業寺碑》考證,這個說法是值得懷疑的。李唐王室自稱隴西李氏有可能是為了得到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援,他們最有可能是出自趙郡李氏。而根據《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李唐王室確實是出自趙郡李氏。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古今姓氏書辯證》

    李世民的曾祖李虎在西魏時因功賜姓大野氏。同樣也是楊堅在北周掌權後,將李虎也恢復了自己的李姓。這個在《舊唐書》中也是有記載的:

    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 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 公,諡曰襄。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

    這個時候離李世民出生還有二十年的時間,所以他是不可能叫大野世民的。

    綜述

    所以綜合以上情況,楊堅確實曾經叫普六茹堅,而李世民叫大野世民那隻能是傳說,李世民就叫李世民而不曾叫過大野世民。

  • 9 # 這個歷史很正

    普六茹堅確實是曾經楊堅的名字,而大野氏也確實是李世民家族曾經的姓氏,但是自從隋文帝楊堅篡北周立大隋以後,就廢除了漢人的拓跋姓氏。而關於漢族被賜姓拓跋這就要從北魏說起了。

    北魏後期因為皇室衰微,導致北魏鎮邊六鎮武人起義,在這場長達幾十年的內亂中有兩個人脫穎而出了,一個是武川鎮的宇文泰,一個是懷朔鎮的高歡。這兩人把本來統一的北魏分裂成西魏和東魏,並且他們的後代有分別篡位建立了北周和北齊。

    而李世民和楊堅家族都是屬於武川鎮宇文泰集團的軍事貴族。當時的李世民的祖父李虎和楊堅的父親楊忠就是宇文泰的得力干將。

    在宇文泰建立西魏後,為了促進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所以就對漢族將領賜予鮮卑姓氏,並且極力的鼓勵鮮卑貴族和漢族將領通婚。而李虎家族和楊忠的家族就是在這個時候分別被賜予了大野氏和普六茹氏。

    後來的北周連續兩位皇帝都稱得上是英明神武,而北齊的皇帝自高歡以後幾乎個個都是變態,各種亂倫層出不窮,所以在於北周的鬥爭中落於下風,最後被北周所滅。

    然而北周的皇帝雖然能幹,但是大多短命,這就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傳承問題,連續幾代皇帝早死,都只留下年幼的皇帝,所以大權逐漸旁落,最後被楊堅竊取了皇位。

    而楊堅掌控大權以後為了使漢族歸心就下令廢除了漢族將領的鮮卑姓氏,也就是在李淵的時候李氏家族就沒有了大野這個姓氏。所以楊堅曾有過普六茹堅的名字,但是李世民這一代是沒有大野氏的。

  • 10 # 正在前進路上的人

    記得有個人物說過,要滅一個民族就先去否定他的歷史,消滅他的民族傳統和認同感。(應該是這麼說的,原話記不住了)

  • 11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楊堅的確叫過普六茹堅,李世民沒叫過大野世民。

    普六茹氏跟大野氏都是鮮卑族姓氏,而楊氏跟李氏則是典型的漢族姓氏,楊堅和李世民都以漢族自居,為何會跟鮮卑姓氏扯上關係呢?這就要說到他們的父祖輩了。

    我們都知道北魏是鮮卑族政權,在北魏孝文帝時期進行全盤的漢化改革,其中一項就是把鮮卑族姓氏改為漢族姓氏。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則,將皇族姓氏由拓跋氏改為元氏,但這一規定後來遭到了反覆。

    北魏末年,強盛一時的北魏在內憂外患中走向分裂,兩大實權派高歡和宇文泰各自擁立一個皇帝,國號均為魏,為了區分,將之分為東魏和西魏。

    在西魏這邊,皇帝當然是傀儡,但命令還是要借皇帝的口釋出的,宇文泰的改姓令也是借皇帝詔書完成的。

    《北史·魏本紀第五·文帝》載:(大統十五年)詔諸代人太和中改姓者,並令復舊。

    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一個年號,這道詔令可以說是明確無誤提出要求,讓西魏境內的漢姓鮮卑人改回鮮卑姓。

    這道詔令的本意就是區分漢人與鮮卑人,但區分出來後,宇文泰發現比例相差很大啊,漢姓人數碾壓鮮卑姓,於是幾年後宇文泰又發了道詔令。

    《周書·帝紀第二·文帝下》載:(魏恭帝元年)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

    這道詔令的範圍極廣,上層將領漢姓改鮮卑姓,他們的部屬也改成他們的姓,鮮卑姓的比例蹭蹭地往上漲,而楊堅和李世民的祖先,就是在這次改姓潮中改的。

    當時西魏實行府兵制,最頂層是八柱國,八柱國中宇文泰地位超然,元欣屬於皇族掛名,剩下六位各統領兩個大將軍,合起來就是十二大將軍,他們組成了府兵制的前兩層。

    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是八柱國之一,賜姓大野氏;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十二大將軍之一,賜姓普六茹氏。

    不過這個政策很快又被推翻了。

    《舊唐書·本紀第一·高祖》載:皇祖諱虎······仍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隋書·帝紀第一·高祖上》載: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按照史書記載,宇文泰在魏恭帝元年,即公元554年下詔改姓,楊氏改為普六茹氏,李氏改為大野氏。

    三年後的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建立北周,取西魏而代之。到577年,宇文泰的另一個兒子宇文邕攻滅北齊(高歡之子取東魏而代之),統一北方。宇文邕次年即去世,新君宇文贇昏庸早死,導致幼主繼位,楊堅奪得大權。

    大定元年,即581年,楊堅借皇帝之口下詔廢除改姓令,將自己的普六茹氏改回了楊氏,大野氏等自然也都恢復。同年,楊堅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

    算起來,這些姓氏只存在了27年,對541年出生的楊堅來說,一生經歷楊氏、普六茹氏、楊氏三個階段,不僅麻煩,還連累了他的兒子們。對598年出生的李世民來說,這都是上一代人的事了,根本沒有他的事。

  • 12 # 讀史見聞

    李唐是鮮卑?是誰在虛無華夏曆史?

    說到唐朝,喜歡的人會講,他開放包容雍容大氣,是中國盛世巔峰;不喜歡的,恨不得從華人腦袋裡抹掉這段歷史,不惜以髒唐,李唐鮮卑為幌子,行歷史虛無之實。那麼李唐到底是不是鮮卑人?又是誰在虛無化我們的歷史,今天就引據分析下。

    國家形態的區別

    1,中國是以文化為主體,民族為支撐的多源頭文明和多元民族型國家,有多種文化,民族和風俗飲食習慣,用一句簡單的話說,就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子文明都在同一個主文明體系框架下,彼此間的不同點構成了區域差異,所以文化的交流,融合,統一成了國家認同的最重要的點。

    這裡要注意:多源頭文明,多元民族型國家 vs 單一種族型國家 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區別,不多贅述,那就開始考據主題。主題是從血統論和民族論上引起的,我就從兩點上分析。

    一,李唐夷狄論的起源

    1,唐朝和尚

    唐朝有個和尚叫法琳,反對唐太宗崇道抑佛,膽子很大,對李世民說,“琳聞拓跋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他說拓跋就是李氏,結果唐太宗說,朕砍你頭,看看菩薩保佑不保佑你,到了砍頭那天,說不念菩薩,只念皇上,於是唐太宗皇恩浩蕩,把法琳流放。問題來了,和尚的話出自那?和尚說的一定是真的?哦!出家人不打誑語,這就是歷史虛無者的證據。

    2,民國“大師”及被斷章取義的話

    民國出了很多"大師",不否認有人才,但半吊子很多。最早爆出李唐是夷狄的以王桐林、劉盼遂為代表的這些“大師”,大家把這兩個名字念三遍,刻在腦子裡。

    劉盼遂

    這幫人的共同點是:學的是國外研究的中國史,看的是國外出版的歷史刊物,積貧積弱的中國造就了他們的思維,即西方學術方法論為聖旨,同時為了搏眼球,大肆編造歷史。

    那麼被斷章取義的是誰呢?陳寅恪,他曾對李唐起源做過研究,然後被斷章取義,陳寅恪的考據主要有三

    (1)李唐並非出自隴西李氏;

    (2)因為門閥時代注重門第,李唐可能出自趙郡李氏;

    (3)北周是讓李家改姓大野,並不是李家是鮮卑,為了自抬身價冒認李氏。真正的大野氏,後來都改姓謝了。

    3,侵略者日本和其右翼學者

    1931年日本侵華,為了顯示侵略的合法性正統性,在歷史上大做文章,把自己打扮成類似北魏,元清“維護華夏”的“正統遺民”,於是就有了“大東亞共榮”“崖山之後無中國”這樣的詞彙。日本右翼學者今井之忠更是寫了一本《李唐源流出於夷狄考》論證。

    日本戰敗後右翼階層並未被清算,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說法又死灰復燃 ,甚至多了一條“唐朝文化在日本”自相矛盾的說法,爭正統為侵略洗白,兼促進日本旅遊的包裝,某些去日本旅遊的,尚不知唐文化為何物,卻自發的當了宣傳大使,惜哉痛哉。

    二,李唐血統考據

    1,從李唐族譜中找到線索:

    李世民曾祖父那一輩有八個祖先:李淵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竇皇后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母系:

    已知的三個母系全是漢族士族:吳興姚氏,清河崔氏,安定梁。還有一個未知,但是沒有記入史料說明聯姻可能性不大,應該和楊堅的母親呂氏一樣是漢族庶人子。

    父系:

    父系四個人,首先李淵與竇皇后兩個人的爺爺都是漢族貴族——李虎,竇嶽。

    李淵和竇皇后的外公:

    李淵外公獨孤信,是投降匈奴的漢人,隨後又隨匈奴投降鮮卑的人後裔,按照父系看屬於漢族,文化上先後是漢人,匈奴化,鮮卑化最後重新漢化。唯一和鮮卑扯上關係的,只有李世民母親的母親的父親——宇文泰。

    而宇文泰的生母是漢人士族—樂浪王氏,宇文泰的奶奶,宇文泰父親的生母也是漢族士族—樂浪王氏。

    更諷刺和奇葩的是,宇文這個姓就是當年投降鮮卑的匈奴部族!!也就是說,李唐是鮮卑的證據居然是李世民母親的母親的父親有3/4漢人血統,1/4匈奴人血統,有意思不?哈哈哈。

    另外,從高祖李淵開始,真正帶點鮮卑血統皇后只有兩個,竇氏和長孫氏,高宗開始清一色的漢。而華夏什麼時候以母系血統為主了?

    就算北魏鮮卑,在漢人血統佔大多數的孝文帝鐵血漢化下,甚至不惜抄家滅族,純的鮮卑人都變成了少數,你告我隋唐是夷狄?!

    2,從官方記載中考據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 朕獨愛之如一。

    --中國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猶如枝葉。--今中華強盛,徒兵一千可敵夷狄數萬,夷雖眾,有何懼哉!

    --頡利可汗南下侵唐的渭水之盟時,唐太宗曰:“一與虜戰,所損甚多”。--李靖滅東突厥後,李世民曰:“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東突厥滅亡後, 唐朝為了處理突厥降眾,皇帝與群臣商議。有朝士曰:“北狄自古為中國之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兗豫之間,分其種落,散居州縣,教之耕織,可以化胡虜為農民,永空塞北之地”。夏州都督竇靖曰:“戎狄之性,有如禽獸,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義教...”。秘書監魏徵曰:“夫戎狄人面獸心,弱則請服,強則叛亂...晉初諸胡與民雜居中國...伊洛之間,遂為氈裘之域..."。

    詩人李白《胡無人,漢道昌》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幹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敵可摧,旄頭滅,

    履胡之腸涉胡血。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漢道昌。

    這樣赤裸裸的諷刺胡人,換了五胡十六國早被砍了吧?如上豪言壯語在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中多之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唐朝皇帝認同自己是夷狄,斷不能容忍此等言論。

    總結:華夏曆史五千年形成了以文化為主體,民族為支撐的文明框架。而李唐夷狄論的形成源自日本侵略,本身就包藏禍心,近些年右翼死灰復燃否認侵略,甚至變本加厲的在歷史書籍,媒體上製造輿論,意在狹隘的民族血統論上抹黑挑撥同時為侵略洗白忽悠華人。

    不僅僅唐朝,對其他朝代也用了同樣的套路,比如“北狄夏,東夷商,西戎秦,南蠻漢,柔然隋,鮮卑唐,沙陀宋,蒙古元,回回明,滿洲清”等。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欲為自己開脫,必在思想上做滲透,鮮卑早也已融入漢族,我們一定要有獨立思考和辨別意識,對於明顯怪異的極端言論要做到知行合一,不要人云亦云

  • 13 # 水一白聊歷史

    隋文帝普六茹堅、唐太宗大野世民,聽起來好像略顯滑稽,倒也不算是空穴來風,這都是來自於鮮卑人入主中原的時代,是鮮卑文化與中原漢文化碰撞的結果。

    一、太和改制

    太和改制,又稱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統治者為調和鮮卑人與漢人之間矛盾而進行的一次偉大嘗試。在這次改革當中,魏孝文帝拓跋宏進行了非常大膽的文化改革,即將原有的鮮卑文化來向漢文化靠攏,其中最為典型的即是:禁北語(胡語)、改漢姓、尊孔子等。

    “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魏書‧》

    魏孝文帝下令:“自此改變諸位說胡語的習慣,三十歲以上的人可以不必馬上改變,但三十歲以下者,如若再說胡語,立即降級處理。”

    與此同時,孝文帝還下令,將一系列鮮卑複姓改為了單姓、漢姓,如孝文帝自己便由拓拔宏改為了元宏,此外,獨孤氏則更為劉姓、賀賴改為賀性、賀樓則改為樓姓等等。

    對孝文帝的這次改革的評價,可以說是譭譽參半,雖然說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漢人的矛盾,但是卻引來了眾多鮮卑貴族的不滿,也為後來北魏急速衰落埋下了隱患。

    二、宇文泰復舊姓

    宇文泰,是北魏分裂後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北周政權的奠基人。

    魏孝文帝死後八年,宇文泰出生,是在漢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愛好儒學,但是他掌權以後,卻吸取了魏孝文帝的經驗教訓,進行了一次“反向”改革。

    在對待儒學這方面,宇文泰可以說比孝文帝做得更加實際一些,他並不僅僅侷限於祭拜、尊奉孔子,而是將儒家思想真正作為了治國的武器,並開設國子學,專供培養儒家思想的人才。

    但與此同時,他卻在公元554年,做了一件看起來與漢化完全相反的事,即恢復鮮卑姓。

    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穿鮮卑服裝。——《周書》

    宇文泰下令將恢復之前“太和改制”時改為漢姓的鮮卑人的姓氏,並且,這些軍事將領所率領的軍兵也都改從主將的鮮卑姓。與此同時,他還為一些漢族將領賜了鮮卑姓,比如楊堅的父親楊忠便被賜姓普六茹,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則被追賜大野氏。

    這也是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的由來,但是段子歸段子,歷史還是要看一下當時的實際情況。

    三、大定複姓

    大定元年,即公元581年,即隋文帝楊堅代周稱帝的這一年春天,他下達了一條命令,即已經被鮮卑人賜姓的漢人,均恢復漢姓。

    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隋書》

    所以,從這一年開始,普六茹堅便已經改為楊堅了,這一年楊堅40歲,所以說楊堅的前四十年確實是姓普六茹的,後23年則改回原來的楊姓了。

    而李世民呢,他出生於公元598年,很顯然,並沒有來得及趕上姓大野。倒是他的父親李淵出生於公元566年,還是姓過十幾年的大野的。

    水言水語

    作為弘農楊氏、隴西李氏的後人,楊堅、李世民自然還是以他們的漢姓為榮的,所以,我們現代人也不必去撲風捉影地給他們重新加回鮮卑姓。

    當時不斷修改的姓氏,也只是當政者們為了維護個人統治而採用的一些特殊辦法,可能成為偉大的改革,也可能只是失敗的註腳,而對於被改姓者,大部分還是願意傳承自己本來的姓氏的。

  • 14 # 當朝大學士

    不是相傳,就是事實!

    雖為事實,但是這個結論還是有待商榷的,原因太過於果決而忽略了前因後果。

    可以肯定的是,楊堅的原名確實叫普六茹堅,但李世民只是因為歷史原因而叫做大野世民,其本人並沒有使用過這個名諱。相反,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叫過大野淵這個名字。

    為什麼隋朝與唐朝的開國皇帝會有一個這麼稀奇古怪的名字?這個疑問還得從鮮卑族入手。

    說起鮮卑族,大家一定能夠瞬間聯想到北魏王朝。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燾改革,積極學習漢民族文化、制度,從而在魏晉南北朝期間成為北方與北周對峙的強國。

    在這樣一個有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度之中,漢族人口數量是較多的。當時的民族政策是較為寬鬆的,人能為己用便是最好的結果,大量的漢族子弟為北魏王朝建功立業,建立功勳,他們也獲得了生產資料與地位。

    除此之外,與少數民族的通婚也成為了風尚,其中就包括李世民的生母,北周上柱國竇毅與襄陽長公主之女,也就是後來的太穆皇后,同樣是鮮卑人,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李世民是一般胡人血統的原因,因為他母親就是鮮卑人。

    李氏唐朝之氏族,其先本為趙郡李氏,因佐周室,伐魏有功,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複本姓。——《古今姓氏書辯證》

    對於為國家建立赫赫功勳的漢臣,統治者還會採取賜姓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楊堅的本名會叫做普六茹堅。普六茹為鮮卑族姓氏,以鮮卑族姓氏冠名在當時屬於地位較高的人物才能有的待遇, 就如同滿清時期的入旗。

    李世民祖上最出名的為李虎,也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為對北魏建立了赫赫功績而被賜姓大野氏,稱為大野虎。大野虎生下李世民祖父大野昺(李昺),大野昺生下李世民父親大野淵(李淵)。

    在隋文帝建國之後,宣佈恢復漢姓,普六茹堅也就成為了楊堅。大野淵也就恢復成為李淵。所以也就有了李世民原名大野世民的說法,實際上只是有一段歷史淵源,其本人並沒有使用過這個名諱。

    結束語:這個觀點咋眼一看有點嚇人,隋唐兩朝的開國皇帝居然都和鮮卑族有這麼深的淵源。其實這有一些大驚小怪了,用我們現如今的話說叫做“民族命運共同體”,都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通婚、交流,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血統並不影響楊堅與李世民成為千古明君,個人能力與民族是沒有關係的。

    【文 / 楚南青史君】

  • 15 # 無月文化館

    我是無月,感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所以我在這裡也就不故弄玄虛了。

    普六茹

    先說說楊堅他們家的事。

    楊堅的父親叫楊忠,楊家是弘農華陰人,也就是後來的弘農楊氏。

    當時的中國北方屬於北魏的領土,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因此有很多鮮卑族的講究。

    這楊忠能征善戰,立下了許多的功勞,於是朝廷賜姓“普六茹”,這是一個鮮卑姓氏,賜給楊志表示嘉獎,給了他鮮卑貴族的榮譽。

    所以,從那時候其,楊忠就改名叫普六茹忠了。

    楊忠有個兒子叫楊堅,也就是後來的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

    楊堅一開始也是叫普六茹堅,但北周宣帝宇文贇臨死前,託孤楊堅為輔政大臣。

    楊堅又是個很有野心的人,輔政的過程中,逐漸把權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

    當時的北周靜帝宇文闡才7歲,自知無法扳倒楊堅,便決定主動讓位給楊堅。

    在禪讓之前,有許多的步驟,要給楊堅逐漸抬高地位,一直到禪讓的地步為止。其中有一項就是准許楊堅用回楊姓。

    於是,普六茹堅又改回了楊堅。

    大野

    說過了楊堅,再來說說李世民他們家。

    李家是隴西李氏,這裡要指出一點,那就是弘農楊氏和隴西李氏都出自武川鎮,這裡的鎮不是現在的鄉鎮,而是軍鎮的意思。

    武川鎮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地方,因為這裡出了四個朝代的帝王,非常了不得。

    李世民祖上有個叫李虎的,也是戰功了得,於是也被賜鮮卑姓,姓“大野”。

    於是,李虎成了大野虎,按這麼排下去,李世民就叫大野世民,但是不存在這個情況,這裡要注意下。

    因為楊堅改回楊姓的影響,後來那些關隴貴族都紛紛將自己的鮮卑姓改回了。

    李家在李淵的時候,就從大野淵改回了李淵,所以李世民沒有叫過大野世民。

  • 16 # 蕭郎君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楊堅曾經的名字確實是普六茹堅,而李世民並不叫大野世民,他的父親李淵則被叫過大野淵。

    知道這件事的人很少,下面就來說一說,瞭解一下這段歷史。

    先來說一說李世民,對於李世民我們不陌生吧,開創大唐盛世貞觀之治的皇帝。

    他父親是李淵,出身名門望族,曾任隋朝太原留守,後太原起兵,建立唐朝。

    李淵的父親叫李昞,曾任西魏驃騎大將軍,北周柱國大將軍。

    李昞的父親叫李虎,也就是李淵的爺爺,李世民的太爺爺。李淵被叫做大野淵,則和他有關。

    李虎因為幫助西魏伐北魏有功因此被賜姓大野氏。這個姓氏是鮮卑族姓。北魏和西魏就是鮮卑族建立的,所以賜姓鮮卑族姓。

    那為何李世民沒有被叫做大野世民呢?因為早在李世民出生之前李氏家族就已經恢復本姓了。

    公元580年,楊堅成為北周的大丞相後,將所有鮮卑族姓都恢復了本姓。

    說完大野氏,再來說普六茹氏。它同樣是鮮卑族姓,但是來歷卻比大野氏簡單。

    因為這個姓氏是楊堅的父親楊忠獲得的。《隋書》中寫“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

    周太祖是指北周太祖宇文泰,楊忠和他一起起義立功,因此被賜姓普六茹氏,楊堅也就叫普六茹堅了。

  • 17 # 五月早晨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人,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拓跋宏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到洛陽並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在語言上,規定不再說鮮卑複合語,而須改說單音節的漢語,下令把鮮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複姓),改為單姓,如自己的拓拔姓改為元姓,自稱元宏,獨孤改劉姓,丘穆稜改穆姓,步六孤改陸姓等。

    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但是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丟掉的是拓跋氏勇武質樸的長處,削弱了北魏的軍事力量,引發後面的六鎮起義,激化了社會矛盾與衝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歸於滅亡。

    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又逐漸鮮卑化,恢復了鮮卑姓氏,西魏皇帝都是宇文氏,因為李虎和楊忠的武功,被西魏賜姓大野和普六茹,他們就分別叫大野虎和普六茹忠,楊堅自然就叫普六茹堅,後來楊堅下令恢復漢姓。

    這裡有兩個過程,一個是漢化姓氏的過程,一個是鮮卑化姓氏的過程。

  • 18 # 良人說史

    你問我來答,我是良人。

    說楊堅叫普六茹堅還靠點譜,說李世民是大野世民那就完全是瞎掰了。

    楊堅是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名正言順的漢人,為什麼會有“普六茹”這個不倫不類的姓氏呢?

    這還得從當時的國際環境說起。

    鮮卑人當權的國家,貴族以鮮卑血統為傲,漢族人只好用鮮卑姓氏往自己臉上貼金。有點類似我們的英文名字,像什麼Angelababy。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動亂時期,咱們今天說的跟“北朝”有關係。

    西晉滅亡之後,北方一直處於動盪之中,遊牧民族紛紛趁虛而入,建立了一個又一個小國,鮮卑也是其中一支。

    鮮卑的老家在東北大興安嶺一帶,可能這地方太寒冷了,不適宜居住。曹魏時期鮮卑人就開始往南遷移,逐漸在蒙古高原生活,以射獵為生。東晉鹹康四年,拓跋部首領什翼犍稱代王,建代國,都盛樂。這個國家沒什麼存在感,被前秦苻堅一個巴掌給拍滅國了。

    公元383年苻堅發動淝水之戰,結果前秦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沒過幾年前秦就滅亡了。

    公元386年什翼犍之孫拓跋珪繼稱代王,不久改國號為魏,制定典章,重建國家,史稱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敗北燕,佔有今山西、河北地 區,同時遷都平城。到了拓跋珪的孫子拓跋燾的時候,北魏已經統一了北方,成了一個龐大的帝國。

    之後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兩個國家,西魏,之後又變成了北周,但是鮮卑貴族依然把持著國家大權,堪稱流水的國號,鐵打的鮮卑貴族。拓跋(元)、宇文、獨孤都是典型的鮮卑貴族姓氏。

    楊堅祖輩一直混跡北魏、西魏官場,擔任過太原太守、平原太守、寧遠將軍等職,也算是一個顯赫的家族。

    《隨書》記載: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 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薨,贈太保,諡曰桓。

    這個皇考其實就是楊忠了,楊忠是北周的開國功臣,位列八柱國,地位極高。

    為了表彰楊忠的功勞,因此周太祖就賜予他鮮卑姓氏,楊忠也就變成了普六茹忠。

    為了巴結鮮卑,鞏固來之不易的權力,楊忠也樂意改名

    老爹都改姓了,楊堅敢不改嗎?

    楊堅當時才16歲,於是叫了16年的名字,跟著變成了普六茹堅。

    楊堅娶了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伽羅,生下了楊勇、楊廣、楊俊等。

    楊勇小時候叫普六茹睍地伐,楊廣就叫普六茹阿摩

    《隋書》記載: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楊堅)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直到這時候楊家才改回楊姓,這也是楊堅要篡權的一個訊號。

    那麼李世民的大野世民又是從何而來呢?

    李淵自稱祖上是漢飛將軍李廣,之後更是把老子當做祖先,為啥?

    傳說老子姓李。咱們今天就來扒一扒,李世民的家譜。

    已經確定的李唐先祖是李暠(皓),史稱涼武昭王。

    《舊唐書》中記載: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 也。

    《新唐書》載: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字叔德,姓李氏,隴西成紀人也。其七世祖皓, 當晉末,據秦、涼以自王,是為涼武昭王。

    五胡亂華期間,這個李暠(皓),趁機建立一個國家,史稱西涼。

    這個國家基本沒啥存在感,傳了兩代就滅亡了,李氏子孫再次流落街頭。

    眼前的黑不是黑,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到底是當過皇帝的家族,基因非常優秀,即便跌倒還能爬起來。

    到了李淵的爺爺李虎的時候,李家再次牛逼起來。

    李虎,西魏八柱國之一,跟楊忠是平起平坐的。

    西魏皇室賜姓“大野”,這也是鮮卑。

    本著巴結鮮卑貴族,鞏固八柱國權力,於是李虎就變成了“大野虎”,

    李虎的兒子,李延伯、李真、李昞等都成了“大野延伯”、“大野真”、“大野昞”。

    這個大野昞的兒子就是唐高祖李淵了,當然那時候還叫大野淵。

    《舊唐書》記載: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於長安,七歲襲唐國公。

    天和是北周皇帝宇文邕的年號,天和元年也就是公元566年。

    《舊唐書》記載:至隋文帝作相,還複本姓。《新唐書》也有類似的說法:文帝相周,復高祖姓李氏。

    楊堅作北周大冢宰的時候,讓李淵改回了李姓,不要懷疑這個宰相就是這麼牛逼,不然也不能篡位。

    《隋書》記載:大定元年春二月壬子,令曰:“已前賜姓,皆復其舊。”

    這一年是公元581年,大野淵這個名字李淵用了15年。

    李世民是什麼時候出生的呢?

    《舊唐書》記載:隋 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之別館。

    隋 開皇十八年也就是公元598年,這時候李淵早就不是“大野淵”了。

    “大野世民”更是無稽之談,人家根本就沒用過,更何況本就姓李。

    刻意說李世民叫“大野世民”的,簡直是居心叵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一個歌劇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