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歲月同歸
-
2 # 長劍不出鞘
湊個熱鬧:
《易經》就是一個照妖鏡。
《易經》作為群經之首,在中國儒家地位經典中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其中包括的中國上三代時期的天文,地理,人文,社會資訊豐富。不過,不是用現代科學規範寫作,是一份經驗類集合。
在當代,有人借之迷惑眾人,那是迷信,詐騙。
有人以之為神作,崇拜莫名,痴兒也。
有人平視之,可以研究對話,是學問者而已。
……
你的心智,人品是什麼樣,拿易經來都可以反映出來。
-
3 # Anteo
問題是“你認為……”,那麼就談談我個人對《易經》的看法。
我首次接觸《易經》,是在90年代初。當時野心勃勃,買來《易經》英漢對照版,想把它翻譯成世界語,對國外的朋友介紹中國經典。通讀之後,恕我直言,沒有發現任何文學藝術和科學價值,除了那64卦圖,的確可以對應二進位制。本人專業是數學,驗證一下64卦圖的二進位制機理舉手之勞,也很興奮。後來查閱資料,萊布尼茲發明二進位制根本與《易經》無關,我就打消對老外吹牛的念頭。當然啦,無論是巧合還是《易經》作者有意為之,二進位制體系實實在在體現在書中。
我放棄了翻譯原文的打算,但為了對得起自己辛辛苦苦讀完全書的過程,根據64卦的文字,以詩歌的方式“詮釋”了64卦。不久之後,這64首詩歌結集在法國出版。再後來,這個集子又收錄在本人世界語原創詩集《安泰之歌》(kantoj de anteo),在美國出版。從文學層面來說,我是感謝《易經》的。客觀講,我為推介《易經》也算有功之臣。
為何我會把《易經》詩歌化呢?看看第一卦吧:
第1卦乾為天(乾卦)自強不息上上卦象曰:困龍得水好運交,不由喜氣上眉梢,一切謀望皆如意,向後時運漸漸高。這個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疊。象徵天,喻龍(德才的君子),又象徵純粹的陽和健,表明興盛強健。乾卦是根據萬物變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貞”為卦辭,示吉祥如意,教導人遵守天道的德行。其中“困龍得水好運交,不由喜氣上眉梢,一切謀望皆如意,向後時運漸漸高。”不就是詩歌嗎?我利用文字中的意象,擺列組合,拓展發揮,自然就把“卦”轉化成詩了。
我承認我不學無術,一直認為《易經》被故弄玄虛了。我也真真切切不知道易學大師們如何運用《易經》算命、預測吉凶、尋人、起名、婚配,指導風水、人生、經濟、治國等等。
我相信,《易經》成書伊始並沒有迷信的成分。《易經》被後人迷信化不是《易經》的過錯。就像《詩經》,除了幾句家喻戶曉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類,那些雅、頌真的有文學價值嗎?至少我不會指導我的子女去讀《詩經》。我被誤導了,或者我誤解了經典。歷史學家研究經典另當別論,比如於丹講《論語》,她有她的道。
再次宣告,我不學無術,只能有如上認識了:《易經》成了迷信,與科學無關。真實想法,不怕貽笑大方。
-
4 # 一介布衣411
易經是天道執行規則,形而上謂之道,就是道,易經是華夏民族文化核心,是源頭活水。
道生無,無生有,天人兩分以後,人們只能感知眼睛看到的有,對於有之前無無法感知,很多就理解不了天人合一,遵循天道自生自化的過程。
大自然其他生物都遵循天道自生自化,不需要人道人為推動,因為道生萬物,化萬物,出生入死,生生不息。因為人已經脫離天道太久。
科學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象學,象學的盡頭是易學。
-
5 # 山水1914
首先申明,本人不請自來。學歷實在有限,見識的確淺薄。只能說說自己的看法。 易經是一門,古人研究事物量變而質的學科。卦由下而上,(假定某個所謂本源構造有六個方面)一至六皆有詳盡解釋。總體變化以八次變數為止,至此為終極。(能究極其中變化,無一不是傳說中的古賢大能)。 再說一個我的笑話,年少迷上易經,曾和一*高手*結為好友,約定誰先弄懂,誰就請喝小酒。那個*高手*極為自信,號稱三年攻破易經。鄙人天性懶散,記憶力不好,理解力也實在有些次。自然而然早早放棄,不時喝些小酒,且為友賀。而*高手*,快三十年了,一直亳無訊息,但願他,真的成功了吧。。。
-
6 # 存金以後
易經是一種透過分類來認識世界的學問,其基本的根據事物特點的分類就是陰陽。如同把人分為男人和女人,這是根據生理特點進行分類的,如果這種分類是錯誤的,那麼這個世界就無法描述,這是哲學產生的根本,也是科學產生的根本,否則無法描述事物,如何去闡述其科學性,即便是科學實驗,也必須透過分類學來進行實驗,否則眉毛鬍子一把抓,就會搞不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分類學是一切事物的出發點。常常說比較是研究一切問題最基本的方法。只有進行分類以後才能進行比較,不進行分類怎麼比較?太極和太極比較,意味著混沌與混沌比較,能說的清楚嗎?這個和有破才有立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古典哲學家認為陰是陽的價值尺度,或者說陽是陰的價值尺度,這真的是聖人的思考啊。
-
7 # 莫安營
用“科學”或“迷信”來定義《易經》,都不妥當。
《易經》有兩套系統,一套是巫術,一套是哲學。作為巫術的《易經》,是它最初的面目。作為哲學的《易經》,是儒家的經典。
《易經》的筮法,以數目為基礎來判斷吉凶。數目的神奇,大約吾國先民已有深刻的領會,所以相信數目自帶魔力,覺得宇宙的奧秘在數字之中。另如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萬物由火、水、土、風四元素構成,它們又都是由數字演化而來。
直到現在,人們還對“奇數”、“偶數”每生好惡之心,也許便是那些巫術的遺蹟。
人生有數,凡事都有定數。似乎那本賬早就算好了。八卦專家用一種基於數目的神秘的方法,得出一卦,然後趕緊翻書,開啟《易經》,找到相應的卦辭、爻辭,就啥都明白了。《易經》的筮法,從早先在甲骨上的卜法演化而來。卜法大多用牛的肩胛骨,鑽、灼,然後根據兆像研判吉凶。卜法的兆像據說有一百二十體,但有時新出現的兆像並不能歸到其中,便得再造新辭。筮法則精密些,卦數是一定的,卦爻辭是一定的,翻書可得,確實比較容“易”的。
筮法早已失傳,《易經》裡的卦爻辭如今也不好懂。有些卦爻辭並不聯貫,像是拼湊在一起似的。也有可能是當時的卜筮官故意為之,自秘其技,豈能讓外人輕易看明白。(原諒我的小人之心)
作為巫術的《易經》,確有幾分迷信的臭味。但也要看你對卜筮的認識及態度。如果認為卜筮便能確知未來,大約將成為迷信。如果認為卜筮是為了表示重視,是為了表示對做重大決定的慎重,是順人之情,而不是為了求以得之,那就不是迷信,而是一種詩意。
《易經》成為儒家的經典,大約是在戰國末期。孔子不講怪力亂神。《古論語》說的:“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句話,不一定靠得住,因為另一版本《魯論語》中是“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孔子所教授的,也只是《詩》、《書》、《春秋》這些。孟子治《詩》、《書》頗精深,《孟子》中時有稱引,也未見說到《易》的。戰國末期,陰陽家及道家學說盛行,比如鄒衍先生,混得風生水起,不像儒家那般不招待見。也許是在此背景下,儒家重視起這部《易》來。他們並不是解釋一下《易》的卦爻辭就完事,而是下了大功夫,借卦爻辭闡發儒家的倫理思想和政治哲學,當然也吸收了一些道家的思想。這就是所謂《易傳》。較有系統的即是象辭和彖辭。此外還有《文言》、《繫辭》等,後來又發現《說卦》《序卦》《雜卦》三傳。似是彙集眾說而成。到了漢代,《漢書·藝文志》便把《易》列為“六經”之首了。並且把伏羲神農文王周公孔子等聖賢與《易》都聯絡上,這樣,本是卜筮之書的《易》就高大上偉光正起來。
作為儒家經典的《易經》,自然不是迷信,而是一種哲學。
“六經”皆史也。如果說《春秋》是明顯的史,那麼《易》則是隱藏著史的道理的。把卜筮的《易》與哲學的《易》結合在一起,可以理解為《易》是根據以往的事實總結出一些原則和道理,再用這些原則和道理推測現在和將來的趨勢。這樣,《易經》是社會學。
-
8 # 楚門63397692
易經是給大眾群體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幫你用主觀思維辯證的看待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思考方法,關鍵看你學到多少,至於誰用、用來幹嗎,易經沒法約束。就像奈米可以在技術層面上應用,也有人用來做虛假廣告欺騙人
-
9 # 一窺靈機
上古時期哲科不分的產物,不能算是科學也不能算是“神學”,但歸根結底還是過時了,覺得祖宗的智慧天下第一的人才是迷信。
-
10 # 知足常樂282581308
《易經》是科學。
絕對不是迷信。
因為有些尚未了解,不被認知,所以產生誤解。
中華民族復興在即,求中華文化教育加強。
中國人民自己完全可以理解,不要等外國人來發現真理。
努力吧!偉大的中國人民。
-
11 # 時間史
《易經》又稱《周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其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包含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哲學和人文實踐等內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作。那麼,《易經》到底是科學還是迷信呢?
我認為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說它是迷信,可它又有科學的一面,說它是科學,可它又有迷信的一面,所以這可以說是一個有著模糊答案的問題。首先,《易經》中記錄有各種卦辭和爻辭,這是古人(包括今人)用來占卜用的,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算卦,從這點來看,算卦與科學是背道而馳的,是相對的,並且算卦也經常與迷信沾邊,被歸為迷信,那我們就可以說《易經》是迷信了。
當然,《易經》中除了占卜之類的東西,還存有自然哲學和一些人文實踐等內容。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都是我國古人經過長期的實踐經歷所歸納總結出來的,這些辯證的思想後來為我國哲學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於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所以我們透過這些哲學道理又可以稱《易經》是科學的。並且《易經》中涉及天文,地理,樂禮,兵法,算術等方面的內容,對後世各個學科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有些內容經過了實踐的檢驗,也可以說是真理的,科學的了。
-
12 # 墨琰易道
首先這個問題,借用曾仕強教授的話說,定義周易為迷信的人,你先問問他看過周易嗎?如果看都沒看過,怎麼能定義為迷信呢。
就連孔子看完都給易經做注,寫下易傳。
而山,醫,命,相,卜,稱為玄學五術,殊途同歸,其中中醫更是譽滿全世界,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
13 # 易就是簡單
易經既不是科學,也不是迷信。
看到批判者都在用“易經不是科學”來批判易經,這就是大錯特錯了,這樣批判的人,一定不瞭解易經,而且,也不懂科學。
易經當然不是科學,易經是社會學,是哲學!如果拿“科不科學”作為評判易經是否正確的標準,那絕對很不科學!
比如說,你要不要孝敬你老丈母孃?你要不要拍領導馬屁?你發了工資要不要交給媳婦?你討不討厭一個人?這一仗要不要打?這是科學問題嗎?能用“科不科學”來評價嗎?能因為“這不是科學”認為孝敬丈母孃、拍領導馬屁、工資上交媳婦、討厭一個人、這一仗打不打是迷信嗎?風馬牛不相及吧?!
所以,在揮舞“科學主義”的大棒之前,得先明白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社會學,什麼是哲學。把這些學科的領域搞清楚,然後再發表看法,否則一張口就犯低階錯誤,鬧出笑話。
所以,不是科學,未必是迷信,這類事物反而佔絕大多數。生活、日常、社會學、政治學、文學、文藝、美食、愛情,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既不是科學又不是迷信。反倒是認為非科學即迷信者,一定不懂科學,也一定不懂社會學和哲學。
那麼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科學?
科學是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站在不同的視角,就會建立不同的理論模型。(我這裡恰恰不是在否定科學,真正懂科學的人會知道我在說什麼。)
比如“地心說”,選取以地球為原點的參照系,來表述恆星和行星的運動規律。但是這個參照系極其低效,作為整體性理論則會漏洞百出,星體運動軌跡會變得非常複雜,而無法用一個簡單的演算法來表述,大名鼎鼎的“水逆”“火逆”就是在這個視角下產生的。在這個視角下(參照系),想用一個統一理論整合所有的恆星和行星軌跡,就會顧此失彼,漏洞百出,就要打補丁,做很多球層,但是這個參照系下的模型補丁會無限多。
而日心說選用以太陽為原點的參照系後,太陽系星體和其他恆星之間的關係一目瞭然,模型效率極大提高,三個開普勒定律就解決了問題。更大尺度的星系、星系團等,則採用星系或星系統中心為原點,星體之間的關係都能簡單清晰的描述。
所以科學是選定一個視角之後(參照系),在這個視角上建立的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模型,或者說解釋口徑,然後用實際觀測資料來校驗這個理論模型是否正確。觀測資料又與觀測工具的精度有關,所以更宏觀和更微觀後,原來的解釋口徑和觀測資料不符,理論被推翻,然後建立新的理論體系,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是更宏觀高速和更微觀高速下的新產物。所以,科學自己都在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發展,在這個角度說,科學根本不能也不可能成為任意揮舞的大棒。
另外,科學是建立在三個假設上的。這個大概很多人不知道。這不是哲學家說的,而是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整個科學體系建立在三個假設之上,一是在我們的意識之外有個客觀世界,這是一個假設;二是如果存在客觀世界,這個客觀世界是有規律的,這是假設;三,如果這個客觀世界存在規律,我們能徹底認識這種客觀規律,這是假設。”
這個結論大家可能感到很意外,但卻是科學界所不得不承認的。因為科學體系是建立在公理之上,公理無法被證明,所以只好預設為無需證明,但這個沒有被證明的公理本質上只是個“假設”,所以整個科學體系建立在“假設”之上。這是有數學證明的。
任何一種思想都建立在某個假設之上(現在學界稱為“思想的河床”),這個假設是無法被證明,只能選擇“信或者不信”。請仔細去想吧,所有的思想都是這樣的。
比如,你的生日,你用任何方法都不能找到一條客觀證據證明你真的出生在那一天。(電影《楚門的世界》就是在說這個道理,你可能被所有人騙了。)
所以,我們已經說清楚科學是什麼了,我們再來說說《易經》。
易經是世界觀,是方法論。既然是三觀,當然有它的應用領域。
從世界觀角度看,《易經》把萬事萬物都納入八卦乃至六十四卦,抽象成三個爻或六個爻,就能迅速地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特點。把握住了主要矛盾,也就能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方法論。
起卦和斷卦正是以上的過程。所以《易經》就是巧妙的藉助“卦”(抽象符號)這種工具,迅速地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並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一種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是大智慧,大境界,化繁為簡(歸納法),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區域性,快速求出答案。這就是“佔”的本質,並非迷信。如果你懂易經和卦,你會就知道“佔”的過程就是化繁為簡,抽象化,找主要矛盾,找解決方法。
所以荀子說:“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是因為掌握了易的思維模式,就無需藉助“佔”這個過程,無需藉助“卦”這個工具,就能合理地思考出正確的結果。所以說,《易經》是一種思維模式,是方法論。
《易經》本身是具足“象數理佔”四者的。在《易經》的發展過程中,難免會有側重、有不同視角,歷史上也有否定義理而重占卜的,也有否定占卜而重義理的,但這都不是《易經》本有的高度。
在《易經》的應用過程中,一定有以《易經》為幌子來招搖撞騙的人,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騙子而否定《易經》。歷史上也有藉助科學來行騙的,能因為科學騙子而否定科學嗎?同樣不能。
所以,
1,《易經》不是科學,也不是迷信;
2,《易經》是哲學和社會學,具體說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世界觀和方法論;
3,《易經》的“佔”是一種抽象分析方法;
4,“科學主義”的錯誤之處在於不瞭解科學其實是站在某個視角的自圓其說的數學解釋口徑,並不是一把能評判一切的尺子。
5,認為“非科學即迷信”的人,既不懂科學,也不懂社會學和哲學。
6,批判《易經》的人,往往不瞭解甚至都沒好好看過《易經》。
再補充幾句:批判《易經》的文章裡還有一些很幼齒的觀點,比如說,“咱們的航母、衛星、高鐵哪樣是《易經》發明的?《易經》就是迷信。”邏輯上錯在哪我就懶得解釋了,回贈一個同樣的例子送給說這種話的人:“咱們的航母、衛星、高鐵哪樣是你吃飯發明的?所以你吃飯就是迷信。請你不要再浪費寶貴的大米了。”
-
14 # 一眼望趣
你認為“認為”這個詞是主觀還是客觀?是絕對還是相對?是科學還是迷信?
不管科學還是迷信,都是客觀的某種事物或者現象,但是“認為”,就是個人的一種觀點。
河水深不深?老牛認為很淺,才到小腿~松鼠認為很深,曾經淹死過同伴。然後老牛和松鼠展開辯論,你認為誰會贏?
-
15 # 使用者思想guo369
據說《易經》.即周易,產生於周朝,已很久遠,很艱深,很難懂。我看過些,看不懂。再看大師們的註釋,更看不懂。於是我想,一部二千多年前的書,現代許多知識分子看不懂,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周朝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也不特別先進,怎麼說出的話,後人看不懂呢?很可能不是後來的讀者原因。即不是吾輩才疏學淺,而是作者沒有按邏輯思維或形象思維出牌,而是胡思亂摁,本身構不成科學,現代人硬要作為科學研究,所以越研究越不懂,於是藉助名人隻言片語來擴張,更讓人不懂。魯迅先生寫過一篇《狂人曰記》正常不懂狂人的話。同樣哲學狂人的話更難懂。中國有兩部狂哲的書,一本是《周易》,一本是《推輩圖》,如果後世與其沾點邊,就是偉大。如果不沾邊,就是水平低,不理解。我認為應將其用科學的道理解釋,不要陷入其中。酒醉人的言論,在法律上是不認定的,所以狂哲的言論也只能吸收真的,不能事事較真,硬往上靠去較真。否則更看不懂。比如兩短一長,說是二進位制,硬要與電腦雲計算聯糸起耒,計箅機之父是這些人有關。
-
16 # Leewenxingfq
現代科學研究的是物質處於某個特定空間的運動和變化規律,而《易經》闡述的是人處於某種社會背景中個人行為對事件結果產生的影響,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研究的組織行為學。一個事件中特定社會背景的人的行為觸發某種結果(吉,兇,悔,吝),這算不算科學,我認為它至少是一種社會科學。
在說一下人處於這個社會當中運動和發展的三個要素-天(社會背景)地(社會地位)人(人的行為),這三者的關係類似於時間時機、分、秒是一種層級關係,天的能動性是最差的,個人行為幾乎不會對它產生影響,如果讓牛頓生在原始社會就是讓蘋果砸爛腦袋他也不可能發現這些力學定律。所以《易經》中說履霜堅冰至,你看到的某物只是另一種物質積聚的產物。
-
17 # 相約在健康直播間
《易經》不但是科學,而且還是科學萬花筒
既然大家把《易經》與科學扯到一起,從現扯到5000年前,叫扯遠了,今天干脆再把寬度給扯開,把能貼上的標籤就給硬貼上,看《易經》到底是科學還是其他什麼?
1、《易經》的陰陽魚是有史以來最早的"標識",沒有之一。
2、《易經》的兩翼生四項,四項生八卦是2的3次方,也是指數的雛形。
3、《易經》扔硬幣確定陰陽是最早應用"隨機抽樣"。
4、《易經》是最早的"排列組合"
以陰和陽進行不同的排列和組合,形成64卦。
5、《易經》是最早的"系統論",具有整體性、系統與系統之聯絡和數學模型;《易經》把宇宙看做整體,五行是五個子系統,64卦是最小的系統,五個子系統不但有聯絡,還揭開五行相互轉化的規律→相生、相剋、相乘和相侮,遠遠超過現代《系統論》的系統之間的聯絡,其64刲的卦詞是以模糊數學確定的模型,區別現代系統論的數學模型。
6、《易經》最早應用"四維",把時間列為事物發展重要的位置。
7、《易經》最早使用"控制論",當測得不利的時間節點時,逐利避害,這也是中華民族延續5000年不做古的原因之一吧。
8、《易經》是最早的預測學,若是把它用在疾病的預測上,控制疾病發生的因素,對人類的健康長壽非常有蓋的。
9、易醫一家,《易經》的五行引入中醫,以五行的五方的地理環境特點,不同方位會得不同的疾病,而五季對應的五臟而得病,若五方與五季相重疊,病情就會加重,如:北方屬水主腎,腎惡寒,北方人易患腎病,冬天屬水,腎主水,冬天北方人的腎病會加重。掌握《易經》的五行對中醫診病治病和預防疾病有相當益處。
10、《易經》是最早的中國式管理學,被不少企業應用,取得很好效果。
11、《易經》最早揭開事物是變化的,以不變應萬變,陰陽的對立,誕生第三條路線。改革開放初期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用不到五年時間就解決中國人吃飯的問題;現在這種模式阻礙大機械的應用,降低了生產效率,所以採用規模經營,來提高生產效率。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在不斷變化中,發現阻礙經濟發展諸多因素,把這些因素進行不斷改革不斷完善,中國的改革取得舉世矚目成就。
12、誕生的第三條道路→中庸之道,與"黃金分割法"有異曲同工之效,雖然沒有黃金分割法0.618精確,卻是中國版的黃金分割法,比起西方的非此即彼不知強勝多少倍,這也是中國革命的道路中不斷地反左右傾主義,才能有新中國的建立。
13、《易經》最早應用用陰陽的二進位制,有人用計算機推演64卦,結論完全正確。
計算機是人的大腦延伸→科學的,用科學計算機證實《易經》是正確的,也是科學的,《易經》是最早中國板的計算機軟體!
如果我生拉硬拽把現代名詞硬貼在《易經》上的標籤是科學的,那麼得出的結論就是:
《易經》不但是科學的,而且還是科學的萬花筒!
以上獨家看法,一派胡言亂語!
-
18 # 得通686
這樣跟你說吧,《易經》不但能闡明所有道理,也能預測一切無知的未來,從而指導人們趨吉避凶!至於定義是科學還是迷信,由你自評!
-
19 # 此與汝同歸於寂
一個不怎麼正確的問題,不會有太正確的回答。科學還是迷信這個問題,體現了矛盾的觀點,忽略了更高層次的辯證和聯絡的觀點。如果說人的認知水平可以分為低中高三個層次,那麼這個問題本身處於低層次。我不想討論這個問題,但是想說說易和評論者的關係。易以占卜為出發點,設計的十分高階,遠遠超出了占卜的二元論層次,卻被後世更多的應用於占卜,以致今日譭譽參半的現狀,我說的是現狀不是結果。評論者大體分為正反兩派,支持者以國學甚至占卜從業者居多,反對者大都對易毫無瞭解,更說不上理解。唉,真話難講,知音難覓,這得得罪多少人啊。
-
20 # 明燈大師2
易經是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誰說是迷信誰就是愚味無知洛書八卦能演變時代的發展規律,它包括很多知識如醫學地理,天文,,,,所以是科學的結晶,,,,,
回覆列表
《易經》是科學還是迷行,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已經在引導人犯錯了。
現在的人,到多數一提到《易經》,腦子裡就在腦補,占卜,算卦,解災,祈福、、、 、、、
這已經是主觀意識上的錯誤了,《易經》我看過一部分,結合網上找到的釋義資料一起看的。沒看到迷信或者科學。
整本《易經》確實是以卦象排序的,但是,我看到的是人處於各種狀態下,應該以怎樣的狀態去生活,去做事,去努力,去生活。
已經涉及的內容有點多,但是,個人覺得,它更像是一部教人做人處事的經典,至於詳盡的解答,大家可以多看看,曾仕強講《易經》。
《易經》,包含的東西很多,主要是看你是站在什麼角度去理解它的。
它可以管理企業,也可以告訴你與人相處之道,還可以教你學習的方法。總之,它不是迷信,迷信的是人,不是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