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苦水君聊史

    寇準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有人說北宋無名將,南宋無明相,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北宋時期的明相明顯多於名將,北宋的宰相都很有個性,而寇準的絕對能拍進前三。有人說他力挽狂瀾、持危扶顛,又有人說他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他的朋友,他的上司,甚至連他的敵人都對他又愛又恨,可以說寇準這種性格即成就了他又害了他。寇準最得意時官居宰相,在最落魄的時候,被貶至小小的參軍,最後更是落個身死他鄉的下場。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年僅十九歲的寇準考中進士,在當時看來寇準無疑是一位神童,這一年的科舉相當成功,出了很多後來做到宰相級高官的人物,這一年的金榜後世號稱“龍虎榜”。

    但是寇準實在是太小了,,有人勸告他說皇帝用人喜歡年長穩重型的,你可以多報幾歲,這樣就能得到重用了,寇準回答說“準方進取,可欺君邪”,正因為他如此,太宗皇帝反倒對這位個性剛硬的小子特別欣賞。而當時趙光義需要這樣一個“愣頭青”式的人物來為自己樹立一個虛心納諫的形象,同時也需要魏徵式的下屬,來說出一些其他人不敢說的事情,真是瞌睡剛來就有人給送枕頭,寇準的個性完全符合太宗皇帝的要求,所以寇準在趙光義面前是很受重視的一個存在。還有一點就是寇準娶了一個好老婆,他的妻子宋氏是宋太祖趙匡胤宋皇后的妹妹,也就是說寇準和太祖皇帝是連襟。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宋初文弱武強,文官以穩重老練、謹慎穩妥為榮,以自炫其能為恥,武官為首的樞密院勢大,太宗皇帝有意抬升文官的地位,所以寇準剛硬,敢於直言的性格給當時的文官做了一個表率。

    寇準得到了太宗皇帝非同一般的待遇,甚至讓當時只是參政的寇準可以跟宰相一同處理政事,但是成也太宗,敗也太宗,寇準在這種厚遇之下形成了驕狂武斷的作風,尤其是完全不屑於處理與同僚間的關係,在太宗時期寇準兩次被貶,都是和同僚之間的關係緊張導致,最後鬧的一發不可收拾,太宗皇帝在大怒之下才導致寇準被貶,但是寇準的特殊地位沒有絲毫的動搖,在事後,寇準很快被太宗再次啟用。不過到了太宗駕崩真宗繼位後,寇準的性格就不吃香了。

    首先真宗並不像太宗一樣鼓勵進諫,不僅主動堵塞諫路,甚至還威脅進諫的臣子,在這樣的情況下真宗顯然不可能喜歡寇準,即使寇準在真宗繼位的問題上,給了真宗很大的支援,他繼位後也不過給寇準安排了一個閒職,而不是宰相。這顯然是出於“我不喜歡你,然而又不得不用你”的角度考慮的,直到後來澶淵之戰時,才不得不重新依靠寇準來進行決策。

    寇準這種剛硬自負的性格,讓他可以給朝中投降派鬥爭到底,並且在千鈞一髮的時刻力排眾議堅決與遼開戰,寇準幾乎是硬押這真宗上前線的,結果將士計程車氣大振,擊敗遼國,雙方和談後立下澶淵之盟,然而同樣是這種性格,使得他在日後居功自傲,甚至在過生日的時候逾越禮制,公器私用這讓真宗大怒使他一再被貶,在奸臣丁謂的陷害下,寇準被貶至雷州司戶參軍,僅僅一年後,寇準就死在雷州,由於寇準生前生活奢侈,花費無度,導致他死後他夫人宋氏竟然沒有銀兩,將他的靈柩送回老家安葬,在上報朝廷之後,朝廷僅僅給了很少一點銀兩,只能將寇準運往鞏義下葬,在十年後,送仁宗繼位,才給寇準平反,追賜諡號“忠愍”,並將其靈柩送回老家安葬。

    總體的來說寇準的一生功大於過,他的性格雖然有點不完美,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他的認可和稱讚,就像魯迅先生的說過的一句話“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 2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寇準的結局是中國曆屆封建王朝的一個通病,也是很多忠臣逃脫不掉的厄運,一個封建王朝的穩固和繁榮需要眾多忠臣良將共同的輔佐,一個封建王朝的衰敗甚至是滅亡就是因為皇帝昏庸,奸臣當道,陷害忠臣,最終一步一步將王朝推向滅亡的深淵。

    具體回到這個問題上面,之所以寇準的結局如此悲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當政者的昏庸。

    古語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說法,也就是說當一位皇帝當政的時候,他心中有幾個能夠非常信任的大臣,於是很多國家機要大事都會很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以來指導具體國家政策落實的執行。而此時作為太子,由於是日後之國君,他也會培植自己的一幫勢力,以便為自己登基做帝之後可以掌控朝廷,而他的一幫心腹未必與父親的一致,於是當老皇帝駕崩,新皇帝登基之後,他必然會注重自己勢力方面臣子的重用,而對前朝受到重用的大臣就未必那麼信任,寇準就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在宋太宗時期,他非常欣賞寇準的才華和能力,寇準非常耿直和敢於納諫,對一些腐敗的勢力敢於直面的鬥爭,對於皇帝的一些問題和矛盾也敢於指出。宋太宗曾說過:我得到寇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但是當宋太宗去世後,宋真宗繼位後,雖然一開始對寇準也非常重用,尤其在澶州退敵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但是一旦當反對派在宋真宗面前說寇準的壞話時,宋真宗並沒有像他父親那樣充分信任寇準,而是對他越來越冷淡,這也為寇準最終悲慘的結果埋下了伏筆。

    【2】寇準過於耿直。

    寇準就和唐太宗時期的魏徵一樣,敢於犯顏直諫,甚至有時候讓皇帝都下不來臺,魏徵就多次觸怒唐太宗,甚至唐太宗多次想殺了他,但最終都非常冷靜的處理,雖然魏徵是病死的,但是在他病死幾月後,唐太宗就因為魏徵曾推薦的杜正倫、侯君集謀反而牽連魏徵,當年秋天就命人將魏徵墓碑推到。唐太宗都如此,何況是宋真宗了,在宋太宗時期由於宋太宗的信任和支援,寇準將自己的耿直和忠心發揮到了極致,而當宋真宗當政時期,他依舊保持如此鋒利的耿直性格,本來在前朝就已經得罪不少的朝臣,但他沒有變通,依舊鋒利如初,這也讓那些憎恨他的人更加憎恨他,於是經常在宋真宗面前說寇準的不是,再加上後期宋真宗生病,劉皇后參政,直接導致他的被貶和流放。

    【3】奸臣大肆當道。

    自古以來,每一代封建王朝中都存在黑與白、正義與邪惡雙方勢力的存在,雙方的勢力此起彼伏,互相傾軋,就要看當政的皇帝掌控的能力和水平。在宋太宗時期,由於皇帝勤於政務,能夠明辨是非,對於寇準這樣的忠臣能夠重用,而那些奸佞之輩則不敢妄為,只能在暗中作祟。而當宋真宗繼位之後,由於一朝天子一朝臣,寇準不再是宋真宗眼中的唯一,於是那些奸佞之臣逐步崛起,一直尋找機會對寇準進行汙衊,寇準被貶就是因為在澶州之盟後,因為寇準立下赫赫戰功而被皇帝重賞。而奸臣則越來越眼紅,於是奸臣王欽若以: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反而說寇準有功的說辭,強調《春秋》一書中都把城下之盟當做一種恥辱。澶淵之盟實際上就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為恥嗎?說寇準實際上當時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只是把您當做“孤注”罷了,特別的危險。宋真宗聽過後,感覺王欽若講的非常有道理,自然就逐漸疏遠寇準。

    所以,透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寇準的結局必然會很悽慘。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提起北宋名相寇準,世人都會想到剛正不阿四個字。他是個直腸子,敢言敢作,甚至連在皇帝面前也如此。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先後兩次拜相,並且數次救宋朝於水火之中,但最終難逃客死他鄉的悲慘命運。

    寇準原名寇凖,字平仲,出生於公元961年,是屬於典型的官二代,他的老祖宗在西周武王時立過大功,賜寇姓,

    公元980年,十九歲的寇準考中進士,這一年的進士非常牛掰,出了很多大人物,被稱之為“龍虎榜”。入榜之人中李沆、向敏中、寇準、王旦被稱之為四大天王。後來都成了名人。

    之後寇準到歸州巴東任知縣,後來由於乾的不錯,升任鹽鐵判官。

    公元989年,寇凖大膽向宋太宗進諫,宋太宗聽後非常生氣,便想離開。寇凖上前拉住宋太宗,勸他坐下,聽他把話說完。事後,寇凖得到宋太宗賞識,太宗說:“得寇凖猶如唐太宗得魏徵”,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準傳》

    公元990年,朝廷處理兩樁賄賂案,王淮受賄千萬,罰杖刑並被撤職,然而,沒過多久就官復原職了。而祖吉只是從犯,卻被判死刑。

    寇準當然知道箇中緣由,王淮的哥哥是參知政事王沔,顯然是靠關係擺平了這修的事,心中很是不平。

    公元991年,大天旱,宋太宗召群臣商討此事,寇準說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天旱是因為刑罰不公正導致的”。

    當時弄得宋太宗很沒面子,拂袖而去。事後,宋太宗主動召寇準問緣由。寇準說祖吉和王淮都受賄違反法律,懲罰卻不同,這是不公平的。

    因為寇準的直言,宋太宗很賞識他的耿直,於是升任他為樞密副使,後改任同知院事(正二品),寇凖開始參與北宋軍國大事。

    後來,因為奸臣張遜的陷害,宋太宗把寇準貶為青州任知府。

    兩年後,宋太宗又想起了寇準,於是把他召回京,任命為參知政事(二品)。

    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後,任寇準為宰相。當時的遼軍對宋朝進行了瘋狂的入侵。公元1004年,遼軍領20萬大軍大規模入侵宋邊疆,奸臣王欽若提出逃跑和遷都的建議。寇準知道後,對宋真宗打了個報告:斬殺逃跑和遷都之奸人。因此,王欽若視寇準為死敵。

    之後,寇準為宋真宗提出金點子,4個字:御駕親征。

    宋真宗因為害怕,沒有采納。一個月後,遼兵攻下祁州,繼續向南,京城已危在旦夕,寇準再次力勸宋真宗御駕親征。眼看形勢已非,宋真宗無奈之下,只好硬著頭皮親征。

    途中幾次想打退堂鼓,寇準幾乎是“押”著宋真宗來到了前線。

    結果宋真宗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士兵,再加上各地勤王的軍隊也不斷趕來,遼軍也慌了。於是派人主動和宋朝進行談判。

    宋真宗當然就害怕,因此馬上進行了談判,當時的遼軍要求宋方歸還“關南之地”,宋方不答應,願意給遼軍一些經濟補償,談判在兩軍對抗中進行,寇準為首的宋方堅決不同意。最終按照宋方的條件達成協議。

    在談給遼軍銀絹的數量時,宋真宗對負責談判的曹利用說:“只要能成功,一百萬也可以”。而寇凖準卻在曹利用臨走時悄聲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銀絹超過30萬,就不要回來了。

    曹利用嚇壞了,在談判時極力力爭,最終宋朝每年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達成和解。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之後契丹人不敢再入侵,而寇凖準也因此而名震天下。

    正所謂“君子易處,小人難防”,然而,此後奸臣王欽若卻針對寇準開始亮劍了。挑撥地對宋真宗說:澶淵之盟其實就是城下之盟,寇準非但沒有功,反而是罪人啊。

    宋真宗聽了對寇準冷淡起來,

    再加功成名就後,寇準也有點過於自信和自負了,他在朝中的人脈降到了極點。同時,奸臣王欽若一直對他進行攻擊,雙管齊下下,公元1006年,宋真宗又把寇準貶到陝州去做知州。

    宋真宗到了晚年時,長年臥病在床,重用王欽若和丁謂兩個善於拍馬屁的小人。結果王丁兩人為了權勢也展開爭奪戰。

    丁謂覺得自己勢單力孤,於是想拉攏寇準來一起對付王欽若。於是他向宋真宗極力請求讓寇準回朝為相。宋真宗答應了。

    當時,寇準的弟子識破丁謂的陰謀,都勸他看淡名利,不要再去趟這趟渾水了。但功名心切的寇準還是選擇了再入京。

    入京後,寇準並沒有感恩自己的恩人丁謂。一次宴會上,丁謂主動巴結寇準,低三下四地去擦他沾了些菜湯的鬍子,結果遭到寇準的當場訓斥,弄得丁謂很沒面子。之後,丁謂就和他決裂了。

    之後,寇準又得罪了掌權的劉皇后, 隨後,劉皇后貶寇準為太子太傅,隨後在丁謂打壓下,寇準被逐出京城。

    據《宋史·寇凖傳》記載,寇準被貶,真宗臥病不知,問左右的人為什麼多日沒見寇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實情。

    連寇凖離京那天,都沒有人去送行。寇準被貶到雷州,由於生活環境惡劣,加上抑鬱過度,一病不起。

    公元1023年,62歲的寇準病世,草葬在洛陽,十年後,其親人才把他的靈柩遷回老家。

  • 4 # 青林知青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對於寇準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戲劇,我雖然沒聽過劉蘭芳的評書,但戲劇有關楊家將的劇中,總會出現這寇老西兒的形象,所以,一個風趣機智,正直不阿的好乾部便一直常存腦海中,加上不知何時看了那電視劇《寇老西兒》,更是加深了這樣的印象。

    寇準不是山西人,而是陝西人,這個我倒是早就知道,也知道他主要功績就是力主同大遼簽訂“澶淵之盟”,使大宋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時期,這對宋北宋的繁榮起了決定性作用,所以現在有人說,北宋的GDP當時佔全世界的80%,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寇準真是功不可沒的。

    寇準,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詩人。陝西渭南人。宋太宗年進士。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賞識。知巴東縣。宋真宗時﹐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遼軍大舉侵宋時﹐寇準力主抵抗﹐並促使真宗渡河親征﹐與遼立澶淵之盟,起了穩定局勢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欽若排擠罷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萊國公。後又因大臣丁謂等陷害遭貶﹐遠徙道州,後病死於雷州。諡號忠愍。

    作為“渭南三賢”之首,這寇準在歷史上自然一直是以正面形象展示在人們面前的,雖然他不是以清官的面目為人所道,但大家總是把很多對清官廉吏美好溢詞往他老人家身上堆,而忠誠清廉與簡樸貧困在人們心中是緊密相連的,所以,這寇準既然是清官,必然就是窮官,因此便給寇準的生活中加上了貧困的成分,也夾著了許多喜劇的色彩,這也反映了百姓對寇準是很是喜歡的。

    其實寇準的生活是極為奢侈的,《宋史寇準傳》有載:“準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對他很是不爽的司馬光在教育子女時也說:“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不過,沒有任何跡象說這寇準有貪汙之事,而他又少年富貴,官高位顯,薪水自是多多,他花著來路明白錢,誰也不能說什麼,且又有大功於國,所以才“人莫之非”。何況他還是趙匡胤的連襟兒,應該說一生都沒缺過錢。

    這寇準可是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19歲就步入仕途,當屬少年得志之人,宦海沉浮,他在名利場裡摸爬滾打, 33歲便做到了"副宰相",隨後,三度拜相,可惜的是這三次拜相總時間也就四年多。相反,他為官一生中,居然七次被貶。最後竟受到同蘇東坡一樣的,宋朝對文人的最高懲罰,被貶到了雷州半島,最後竟然死在了哪裡。看來,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確難於上青天呀!

    《宋史。寇準列傳》,極為慷慨地總結了寇準一生的兩件功德:其一,敢說話,為趙宋朝廷出了不少好點子;其二,不怕死,推動宋真宗過黃河打了個大勝仗,跟契丹人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此後一百年,宋遼兩國相安無事。

    寇準在為相期間,是沒有如王安石一樣驚天動地的業績,看來也只是個對朝廷忠心耿耿的臣子而已,但他的性格卻使他吃盡了苦頭。他眼中是沒幾個人能入他法眼的,而且如果是他認準的事,那是必須要堅持到底的,即使是皇帝老兒也要掰飭個明白,甚至可以拉住不準走。“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可見其膽量之大,世之少見,怕只有那唐魏徵可與之相匹。所以,史書說他是“偏離‘正’,過於‘直’”還是很有道理的,這同民間傳說中的幽默睿智的形象完全是不搭界的。

    只知有我,眼中無人,自我意識空前地強烈,這是寇準性格上最大的特點,澶淵之盟讓寇準的權力慾望達到巔峰,使他毫無顧忌地獨攬大權,隨心所欲地對一切都樂意指手畫腳,四處樹敵,甚至到了不顧宰相的威嚴和同僚掐架;與政敵無理爭吵,互揭其短的地步。最後終於遭致被懷恨在心的丁謂給貶到了當時的不毛之地,死於他鄉,而朝廷之上,竟無一人為之說情。

    說他是神童當是不為過的,他在八歲時寫的《詠華山》一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比那鵝鵝鵝好像要強不少吧。但是我們從中也能看出來,這寇準從小便有著天老大,我老二,目空一切的性格。為此他不知得罪了多少人,所以,儘管他才能出眾,卻不是一個治世之能臣,因為他身上缺少作為一個宰相應有的氣度和雅量。

    能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的非常之人,卻做不了太平宰相,如一代名臣張詠,就是發明世界上第一枚紙幣交子的那位,他在評價寇準時說:“使寇公治蜀,未必如詠;至於澶淵一擲,詠亦不敢為也”。這裡實際上是說寇準雖然是讀書人,但身上少了一絲文氣,多了一絲悍氣,此論很是精準。

    大家一方面欣賞他的才華,另一方面又對他由這樣性格所產生的做派很是不滿,大都採取不合作態度。所以,在他當政之時,難以有更大的作為,反而看到的是他不時被貶,不斷被貶,此生似乎也就澶淵之盟一件功業,其它簡直就如蘇東坡所說的一樣:“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寇準也是詩人,其味近於唐之賈島,情思悽婉,如《書河上亭壁》中有:“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夏日》“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雨麥秋時”等等,都是少見之佳句,存世有《寇萊公集》 7卷,《兩宋名賢小集》及《寇忠愍公詩集》3卷。

    寇準去世後,經他夫人宋氏請求,將靈柩運到洛陽安葬,途徑公安等縣時,當地父老插竹路祭,據說後來竹都成活為林,後人稱為“相公竹”。人們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過公安時,曾題寫:“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詩句,以懷念這位有大功於宋廷的一代名臣。

  • 5 # 公子皇鋣

    寇準無意間得罪了上司宋真宗趙恆是根本原因。

    寇準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詩人,才華出眾、為人剛直,經常直言進諫。在宋太宗時期入仕,雖多次直諫讓太宗趙光義很不高興,但是他還是很倚重寇準的。宋真宗趙恆能被立為太子是離不開寇準向趙光義的進言的,按理說趙恆應該感激寇準才對,但是寇準的犯顏直諫的性子和行徑卻導致他沒能得到趙恆持久的支援、信任和感激。

    史書記載寇準曾經為了勸諫皇帝,竟然抓住皇帝的袖子不讓皇帝離開,非得讓皇帝聽自己的話才行(怎麼感覺跟包拯有點像?宋代諫官都這樣?)。寇準得罪真宗趙恆的種子是在宋遼“澶淵之戰”時埋下的,隨後在奸臣的不斷讒言下生根發芽並最終開花結果。在“澶淵之戰”爆發時寇準是主戰派,正是他力勸皇帝趙恆御駕親征,並斥責說勸皇帝逃跑的大臣都應該拉出去砍了,宋真宗趙恆在寇準的力勸之下親臨前線澶州城(當然趙恆其實也是不願親臨前線的,只是被寇準言語逼迫,不得不去)。

    “澶淵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宋遼雙方罷兵言和,簽訂了“澶淵之盟”,促成了長達百年的相對和平環境,這對於兩國的百姓來說是天大的喜事,對於宋真宗來說也是一大成績。但是宋真宗趙恆心中是有怨恨的,因為作為天子他被寇準言語逼迫無奈親臨前線,這對於信奉“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趙恆來說是一個心結,他不知道寇準到底有沒有想過自己親臨前線一單遇到危險怎麼辦?這個時候有人開始不斷的在真宗面前說寇準的壞話了。

    說寇準壞話的人是前面我們說過的勸諫真宗皇帝逃跑的人,主要是王欽若為首的妥協派。王欽若曾被寇準斥責說可以拉出去砍了,王欽若對寇準那叫一個恨之入骨。王欽若也知道真宗皇帝的心結所在,言語間專門往真宗心窩子裡捅刀子,說“澶淵之盟”是一個恥辱的城下之盟,說寇準當時就是一個根本不考慮皇帝安危的孤注一擲的賭徒。真宗皇帝對於寇準的心結越來越深,最終罷免了寇準的宰相職務,貶出朝廷。後來艱難復位宰相後,寇準剛直的性子又發作了,先是得罪了真小人的丁謂,又得罪了護犢子的劉皇后,寇準很快再次被罷相,逐出京城,一貶再貶,最終貶到雷州(現在的廣東沿海地區,當時的絕對蠻夷之地)任雷州司戶參軍,

    公元1023年,寇準病死於雷州,時年63歲,直到1033年,宋仁宗下令為寇準平反昭雪,他才得以歸葬家鄉下邽。

  • 6 # 香姐逛歷史

    熟悉而陌生的寇準對於中國民眾來說,寇準是一個並不陌生的人。因為在民間的傳說中,寇準和包公一樣,都是清官:在戲曲《楊家將》中,寇準不畏朝廷權貴、智鬥潘仁美、潘娘娘,為楊家鳴冤,最終,得到朝廷器重,功德圓滿。

    寇準,窮出身的鐵腕宰相,十九歲中進士三十一歲升同知樞密院事(副宰相)的俊才,澶淵大戰裡挺身護國的英雄,兩度罷相黯然流放的官場失意人。天聖元年(1123)九月,當六十二歲的他病故於雷州流放地時,北宋王朝竟刻薄到連歸葬故鄉的費用都不給足,以至於護送他靈柩的隊伍,走到洛陽時就路費用光,只能在鞏縣草草安葬。直到十年之後,才得以重新安葬於陝西渭南老家。一代名相,如此結局,可謂淒涼。

    為什麼會如此淒涼?就得說說,野史裡上演過不少傳奇表現的寇準,正史上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性格決定命運,寇準的偶像是魏徵,他是一個諫臣,鋼鐵直男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結局不會太好。

    魏徵和李世民在史書裡那曾經也是優質的君臣互信的典範,可是魏徵死後,李世民卻掘了他的墓。可見雖然魏徵生前,李世民接受了他很多正確的建議,但是同時內心也積壓了太多對他的不滿,但是也不是哪個皇帝都能像唐太宗那麼能忍的。

    寇準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是一樣。但是寇準實際面對的物件還不是宋真宗這樣君主,而是一心相當宋朝的“武則天”劉娥,就是《包青天》裡“狸貓換太子”的劉太后。

    寇準鋼鐵直男的性格除了天性之外,宋太宗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和演義裡不同,寇準不是山西人,而是陝西人,做人也不酸,更不愛喝醋。寇準年輕有為,宋太宗太平興國5年(981年)的進士,19歲那年就放到基層到湖北和河北當了知縣,後來一步步做到樞密直學士(在軍事委會員會寫文書)。

    進入到中樞系統的寇準仍然鋼鐵直男性格不該改。端拱2年(989年),寇準在朝堂跟宋太宗諫言,然而話太難聽,宋太宗臉上掛不住,跑了。結果寇準上去一把拽住宋太宗的袖子,說我話還沒說完呢,你不能走。

    宋太宗的氣量還是可以,事後誇獎寇準,說“我的寇準,就相當於唐太宗得魏徵”。這只是宋太宗為了緩和尷尬說的場面話,而寇準卻認真了,並且將魏徵作為自己的榜樣,此後堅定了“鋼鐵直男”的秉性。但是他沒有考慮到宋真宗和包括後來的劉娥卻不是宋太宗。

    寇準的巔峰時期,實際上都是因為宋太宗識人之明的緣故。

    寇準最有名的是在“澶淵之役”時期,力主抗遼,是個堅定的主戰派。不但反對朝廷內遷都避戰的聲音,甚至慫恿宋真宗御駕親征。寇準的做法非常正確。因為汴梁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逃跑的話,會被對方直接當兔子射。而且實際上當時遼國也處於內部矛盾尖銳時期。所以這場戰爭的勝負,實際上決定了主動權在哪方。

    而且寇準敢於慫恿宋真宗御駕親征。實際上還有一個背景,那就是宋太宗駕崩前選儲,他戰隊成功。因為宋太宗是兄終弟及,因此朝廷裡有兩種聲音,那就是繼承人是從太祖脈,還是太宗脈選的問題。宋太宗當然是想選自己的兒子,所以提到宋太祖脈的都吃了瓜落。而寇準則說,你是皇帝,這是別跟任何人商量,你覺得誰賢,對天下負責,你就選誰。宋太宗豁然開朗,對呀,那就襄王趙恆吧。於是君臣之間就是一通喝。喝完了,送了一條和自己一模一樣的犀帶給寇準。所以寇準到了宋真宗即位的時候,就當上了宰相。他在朝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因為這層關係,最後宋真宗真的做做樣子,御駕親征,竟然贏了這場戰爭。

    化危機為贏面的時候,君臣之間的互信卻開始出現了問題。

    但是宋真宗也因此對寇準產生了不滿情緒。所以戰爭勝利之後,寇準主張,乘勢出兵、收復失地。然而正是這一點,卻引起了宋真宗的猜忌。於是朝廷裡面出現了另外的聲音,那就是寇準等人要擁兵自重,甚至圖謀不軌。寇準無奈,只得同意和談。結果便產生了著名的“澶淵之盟”。

    之後,宋遼邊境進入了百年的休戰期,互市繁榮。所以宋真宗對寇準的猜忌就更大了。所以王欽若說寇準拿宋真宗“孤注一擲”,拿宋真宗的命,來賭自己的榮譽。宋真宗對寇準的看法就完全變了。景德3年(1006年)2月,寇準被免去相職,到陝州去做知州。

    而宋真宗一心要“封禪”,但是自己也知道自己不夠格。這個時候打瞌睡,王欽若和丁謂就送來了枕頭。他們偽造所謂“天書”、編造祥異等事,為宋真宗“封禪”做輿論宣傳。

    結果寇準真的是越老越倔。當了宰相,卻沒有領丁謂的情,還對丁謂破口大罵。丁謂從此恨死了寇準。

    而寇準曾經“堅強的後盾”也失去了。劉娥劉太后在真宗生病後參與了政事,她可謂是一個政治女強人,所以非常懂拉攏各種力量和打壓反對勢力。因為自己失四川人,所以特別重視朝廷裡面四川派的力量。但是,這股力量就是曾經主張遷都到四川的。

    而寇準卻一心只做魏徵,卻不學狄仁傑。他一再呼喊,反對後宮干政。所以這一刻,寇準幾乎得罪光了所有的政治資源。

    接下來就是清算了,寇準被罷相,差點被打成死罪,倖免後,又一貶再貶,最終貶為雷州司戶參軍,比寇準19歲剛進入仕途的時候還低一級。寇準離京的時候,想見真宗一面而未得,也沒有人敢給他送行。天聖元年 (1023) 9月,憂憤之下,病逝於雷州。

    自古以來,做官都是一門高深但又抽象的學問。官場上,政壇上,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讓自己粉身碎骨。尤其是身為高官,更可用“高處不勝寒”來形容。

    因此在中國古代史上,身居高位的,可以無德(比如唐朝的李林甫),畢竟無德可以用才幹來彌補;也可以無能(比如唐朝的楊國忠),因為無能者能身居高位的,多半是後臺強硬。唯獨不可耿直,因為耿直者不懂避諱,必然上獲罪於天子,下獲罪於同僚,最終導致身邊全是仇敵,到時候即便想放棄一切,做回白丁,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 7 # 史無止境

    寇準19歲時就考中了進士。當時的皇帝是宋太宗,他喜歡老成些的臣子,選進士也是傾向年長的。有人就提醒寇準把年齡改大一點。寇準憨厚得可愛,答曰:“準方進取,可欺君邪?”考中進士後,寇準順利地進入仕途,並很快憑藉其才幹出人頭地,於是宋太宗開始注意這個年輕人。寇準年輕氣盛,也不喜歡裝飾自己,與宋太宗討論朝廷事務的時候,寇準不像其他大臣那樣迎合宋太宗,而是和太宗爭論,一點面子也不給,皇帝拉不下臉來,氣得要走,寇準這不怕死的愣頭青,居然拽著皇帝的龍袍,讓皇帝重新坐下,直到問題解決才讓皇帝走。幸好宋太宗也算是一個明君,不和年輕的寇準一般見識,否則就算寇準有10個腦袋也不夠砍。寇準的憨直在朝廷裡是出了名的,別說還真的讓皇帝產生了好感,宋太宗說:“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寇準受到賞識,不斷升官,幾年時間內升為左諫議大夫、樞密院副使。寇準這個人認死理,和誰都要爭論一番,屢次折了皇帝的面子。宋太宗雖然愛惜其才,但終究還是受不了寇準的直脾氣,於是把寇準貶到青州當知州。來寇準走後,沒人和宋太宗吵了,也沒人敢拽他的衣服了,宋太宗清淨了一段時間後,又感到無趣,於是又開始懷念寇準雖然身邊還有人在中傷寇準,但宋太宗還是召回了寇準,並任命他為副宰相。宋太宗一想起寇準那副牛沖沖的樣子就覺得好笑,於是便有意和寇準套近乎,看到寇準後,開玩笑地問道:“你怎麼這麼遲才來啊,就一點不想我這個皇帝嗎?”按照一般的為官之道和影視作品中的套路,寇準應該跪在皇帝的腳下涕淚橫流,訴說怎麼怎麼想皇帝,可寇準這個直腸子卻沒有想那麼多,只是不冷不熱地說:“臣非召不得至京師。”把宋太宗氣得一口氣噎住:這個木魚腦袋!

    宋太宗年紀越來越大,眼下宋太宗最要緊的事情就是確定未來的皇帝人選。宋太宗就此事諮詢寇準,當時周邊有很多侍從宦官,寇準不好明說,寇準只簡單地說了一句:“神器不可謀及婦人、謀及中官謀及近臣。”這句話讓宋太宗受到很大的震動,於是他叫退其他所有人,再次與寇準詳談,寇準知道宋太宗想立襄王為太子,於是說道:“知子莫如父。聖上既然認可,就應該立即作出決定。”於是襄王被立為太子。這一段時間寇準較為老實,表現很好,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沒多久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寇準還是老樣子,看不慣就要說,誰也不讓,在朝制規則上,寇準與馮拯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宋太宗看不下去了,出面制止爭論,寇準不聽,甚至還要和皇帝爭論一番。宋太宗再也受不了,龍顏大怒,再次把寇準逐出京城。寇準真正的輝煌是在宋真宗時代,宋真宗就是當年寇準力促宋太宗冊立成太子的襄王。宋真宗感激寇準當年為自己的皇位所做的努力,也欣賞寇準的才華,於是把在外地待了多年的寇準再次調回了京城,並任命其為宰相。宋景德元年,遼蕭太后及遼聖宗親率20萬大軍攻宋,前鋒直抵澶州。大兵來犯,整個北宋朝廷上下慌亂一團,有人說求和,有人說南遷,各人莫衷一是。求和派和逃跑派佔了大多數,副宰相王欽若建議南遷金陵,樞密院直學士陳堯建議南遷成都,好像只有遷都才能避開遼軍的鋒芒。莫衷一是之時,寇準建議:皇帝御駕親征振奮士氣,一舉殲滅來敵。宋真宗膽子小,一聽寇準說要讓他親自上前線督戰,臉都白了。寇準好說歹說,宋真宗才勉強答應。宋真宗在寇準等人的陪同下,前往澶州前線親自督戰。宋軍見皇帝老子都來了,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同時宋軍用床子弩射殺了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遼軍受此大挫,士氣非常低落。遼國主事的蕭太后見極難取勝,便主動提出議和,於是遼宋休戰,雙方達成停戰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後,寇準達到了他人生的頂峰,但高處不勝寒,寇準將要等待的是再一次的高空墜落。

    擊退遼軍,保住大宋大好江山,寇準力主抗戰並要宋真宗親自督戰,居功至偉,真宗對寇準更加敬重。逃跑派的副宰相王欽若覺得自己無臉擔當要職了,於是自請解職,改授資政殿學士。王欽若這個人雖然治國平天下一塌糊塗,但他有一些官員特有的權謀之術,他之所以自甘退避是為了躲在暗處積蓄實力,等到有好機會,就對寇準發出致命一擊。王欽若在寇準面前裝出一副低眉順眼的奴才相,心裡卻一直在盤算著如何整倒寇準。王欽若每日冥思苦想,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讓他想出了一個法子。一日散朝後,宋真宗目送寇準離去,眼中全是尊敬之意。這時候王欽若出現了,他在宋真宗面前說出一套歪理:寇準讓宋真宗到前線督戰,是孤注一擲,倘若戰不勝,宋真宗就回不來了。雖然王欽若說的純屬虛構,但也有些名堂。宋真宗再一細想,寇老頭讓我親自上前線督戰,別說還真的有點像是用我做賭注。宋真宗越想越惱火,宋真宗也不喜歡寇準每次都那麼耿直,經常和自己廷辯,害得龍顏無光。於是宋真宗漸漸疏遠寇準。寇準從高處一步步跌落,先是被降為刑部尚書,後又被降為陝州知州。王欽若擠走了寇準,馬上從低調做人變為高調應世,不久又當上了宰相,風光不可一世。寇準又到了地方做官,一晃13年過去了,宋真宗得了一場大病,從此身體就好不起來了。這時他又想起了寇準。宋真宗把寇準召回京城,取代王欽若成為宰相。寇準總是遇到小人,並且這些小人都是副宰相。這次的小人是丁謂。丁謂這個人有才華,並且善於察言觀色,取悅上級更是他的拿手好戲。兩人的關係開始十分融洽,直到“溜鬚事件”的發生。一次朝中大臣的宴會上,寇準吃飯時,鬍鬚上沾有一些湯水,身旁的丁謂見了,連忙起身上前替寇準拂去湯水。寇準這個人也是太過古板,不僅不謝,反而板起了臉,冷笑著說了一句讓丁謂下不了臺的話:“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這就是“溜鬚拍馬”一詞的來源。丁謂當眾受辱,心中懷恨不已。丁謂極善迎合之術,宋真宗迷信,丁謂和王欽若就杜撰出所謂的“天書”出來,並鼓動宋真宗到泰山封禪。宋真宗要在宮城營建玉清昭應宮,左右近臣上疏勸諫,丁謂卻表示支援,宋真宗有了支持者,也就不再顧忌,便在宮城內大興起土木來。丁謂和王欽若等人對皇帝曲意奉承,讓宋真宗逐漸奢靡無度,最後造成的財政赤字還不是落到了老百姓頭上。寇準是直臣,非常看不慣丁謂和王欽若的所作所為,就經常當面指責。寇準口若懸河,不給人面子,宋太宗和宋真宗都經常被寇準弄得下不了臺,丁謂和王欽若更是被寇準罵得狗血噴頭。丁謂和王欽若本來就和寇準不和,又被寇準弄得很難堪,此後更是將寇準視為眼中釘,不拔不快。丁謂為了報復寇準並獨掌大權,就和劉皇后聯合起來,朝政大權逐漸被丁謂把持。丁謂和他的黨羽一起誣告寇準謀反,這時宋真宗已經病重不能理政了,丁謂在這當頭相當於就是皇帝,他說什麼就是什麼寇準這個人是有很多毛病,但謀反這種大逆不道的事,寇準決然是不會做的,朝中很多與寇準平時關係不好的官員也為寇準說話,丁謂不能致寇準以死地,就將寇準罷相外派。宋真宗在病重中還叨唸著寇準:“為何這麼久沒有見到寇老頭。”看來宋真宗雖然有些討厭寇準,但寇準在他心中的地位是其他朝臣無法替代的。這是寇準的第四次外派,前三次他都能回來可這次他沒能再回來。寇準這次被貶到雷州(今廣東雷州半島)。雷州之地,瘴氣瀰漫,氣候惡劣,寇老頭經摺騰,到雷州的第二年就在憂鬱中病逝。

    大局並非全域性。很多人非常敬業、忠實,他們無時無刻不想著大局,但沒看到全域性,全局裡應該還有自己的位置。這不是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你自己都不顧及自己,誰還顧及你?老闆說會看在眼裡的,不會忘記你的。你信嗎?直接的東西總難讓人接受。世界上絕大多數華麗的服裝,都有非常多的裝飾。即使號稱簡約的東西,也會在某個地方變變線條,弄個小花樣。人世間的一切,說到底,都是由人的感覺決定的,什麼東西能讓人爽,就能長盛不衰,馬屁就是如都鋒極必折。刀最容易磨損的地方是刀尖,筆最容易壞的地方是筆尖。越是鋒利的,有用的越是不能長久,相反刀柄、筆桿這些輔助性和點綴性的東西,卻能儲存到最後。人不要處處爭鋒,那樣只有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上。什麼事都躲在後面,那是可恥,但什麼事情都要衝到前面,那隻能是可悲了。

  • 8 # 江湖小曉生

    寇準這大兄弟也是個耿直男,你說得罪誰不好,非要得罪皇帝最愛的女人。劉娥是宋真宗的最愛,為了這個女人,宋真宗甚至上演了一出狸貓換太子的戲碼,讓她名正言順地坐穩了皇后的位置。

    不過劉娥和武則天很類似,都是有政治抱負的。為此耿直的寇準就很不爽了,尤其是在宋真宗得了風溼病以後,劉娥擅自干預朝政,結果遭到了寇準一頓猛批。

    發洩一時爽,結果不敢想。寇準這波操作剛結束,下一波操作又來了。當時劉娥的孃家人仗勢欺人犯了法,宋真宗想著畢竟是皇后的家人,所以就赦免了。結果寇準這個耿直男又跑了出來,揚言必須要嚴懲才行,否則不足以平民憤。

    這下子寇準算是徹底跟劉娥結下了樑子。如果說不讓劉娥參政,這是在公事上結仇的話,那麼嚴懲劉娥的孃家人,那就是私仇了。

    寇準後來悲慘的下場,其實跟劉娥是分不開的。沒等劉娥正式掌權,寇準就已經被誣告謀反,最終客死他鄉,連歸葬故鄉的路費都不夠,半路上就把人給埋了。

    丁謂只是個出頭鳥,背後使壞的是劉娥。

    很多人對寇準的遭遇有一個誤解,認為這都是丁謂所為。在王欽若等人的陷害之下,寇準第一次被罷免了宰相之位。

    這也就算了,遠離這個是非之地對寇準來說未必就是壞事。可是這個丁謂不簡單,非要把寇準弄回來再做宰相。

    丁謂是什麼人?那是劉娥的鐵桿粉絲,雖然後來兩人鬧掰了,可這個時候他們倆有共同的利益點。丁謂想著成為宰相,可沒有資歷。劉娥想著奪取皇權,可沒有藉口。

    兩人一拍即合以後,裡應外合,把個病榻上的宋真宗當傻子一樣玩弄。丁謂請寇準再當宰相,其實早就已經是佈局好的事情了。

    因為寇準資歷老,先讓他做一段時間,最好能爭取他。畢竟丁謂和劉娥在朝中的黨羽已經相當多了,不怕寇準不就範。

    結果寇準來了就給了丁謂一個下馬威,不僅沒有加入他們這一黨,而且還嚴厲地斥責丁謂有失大臣之體。

    劉娥和丁謂終於忍不住了,既然不肯入夥,那就只有消滅的份了。可寇準也不是傻子,他也早就看出了劉娥想要插手朝政的心思,所以主動申請讓大臣們輔佐太子監國。

    三年,祀南郊,進尚書右僕射、集賢殿大學士。時真宗得風疾,劉太后預政於內,準請間曰:"皇太子人所屬望,願陛下思宗廟之重,傳以神器,擇方正大臣為羽翼。丁謂、錢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輔少主。"帝然之。準密令翰林學士楊億草表,請太子監國,且欲援億輔政。已而謀洩,罷為太子太傅,封萊國公。---《宋史》

    與此同時,寇準還說明白了,丁謂這種小人不能輔佐太子。其實這話裡是有話的,雖然不能明擺著罵皇后劉娥,卻也含沙射影地指責了劉娥不能擅自干預朝政。

    可惜這件事還是被洩露了出去,劉娥立刻罷免了寇準,其實這個時候,寇準已經失去與劉娥鬥法的能力了,後來的事情,只是順水推舟了。

    寇準被這波人玩得團團轉,不愧是耿直男。

    寇準被劉娥弄成了太子太傅,還給了個萊國公做做,看起來是光耀門楣了,其實就是把寇準的相權給罷免了。

    這個時候有個叫周懷政的太監,他跟丁謂這小子有仇啊,打算髮動政變,先把丁謂宰了,再恢復寇準的宰相之位,隨後再將宋真宗弄成太上皇,讓太子趙禎提前繼位。

    這一波構思那叫一個酣暢淋漓,要是真的實現了,大宋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可惜如此機密的事情,還是被洩露了出去。

    我真的搞不明白,為什麼總是會有叛徒?是受了委屈,還是錢沒給夠?言語一聲不就好了?非要做叛徒,這樣真的好嗎?

    周懷政的計劃被洩露出去以後,丁謂連夜派人逼殺了周懷政。與此同時丁謂就想著把寇準一起弄死算了,索性就告發寇準,說他也參與了這場政變。

    時懷政反側不自安,且憂得罪,乃謀殺大臣,請罷皇后預政,奉帝為太上皇,而傳位太子,復相準。客省使楊崇勳等以告丁謂,謂微服夜乘犢車詣曹利用計事,明日以聞。乃誅懷政,降準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貶道州司馬。帝初不知也,他日,問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見寇準,何也?"左右莫敢對。帝崩時亦信惟準與李迪可託,其見重如此。---《宋史》

    劉娥這個時候還做起了好人,認為寇準過去還是有功勞的,所以沒有殺他,只是罷免了他的職位,將他貶謫到雷州做官了。等於就是發配了,在古代去了這麼遠,一般都回不來。

    結果寇準果然在雷州病困交加,最終病死在了雷州。家裡人打算把寇準弄回來安葬,可惜他是個大清官,連路費都湊不齊。朝廷給了那點喪葬費也不夠把寇準運回來的,到了半路上錢就用完了,寇準只能被埋在了半路上。

    寇準到底做了哪些耿直的事情?1、寇準和皇后結仇。

    寇準就是擔心宋朝會出現一個武則天,所以他總是跟劉娥對著幹。唯一的目的就是不讓劉娥主持朝政。

    從名義上來說,劉娥是皇后,又是太子的嫡母,宋真宗這貨的身體是一日不如一日,可劉娥精神倍兒棒,吃嘛嘛香。早晚宋真宗都要死在劉娥前面,而太子趙禎年紀太小,不能主事。這麼一來皇太后執政,或許就會成為現實。

    當年的武則天就是那麼一步步走上來的,所以寇準也擔心這種情況出現,因此他的努力不能說是個錯誤,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2、寇準處事從來都是剛直不阿。

    當年遼國南下的時候,王欽若等人就建議南遷。結果寇準直接告訴宋真宗,那些建議南遷的官員,都得殺頭。

    這下子王欽若等人嚇傻了,只是提個建議,大哥這沒有必要吧?從此寇準就跟這波人結仇了。他是個耿直的人,不喜歡拐彎抹角,所以得罪人是常有的事情。

    他做宰相期間,就喜歡任用那些出身貧寒的人,至於權貴之子孫,他是看都不看一眼,因為他知道,這些人都是靠關係爬上來的。

    對那些跟他脾氣很類似的耿直男,他全都弄去做了御史。這下子朝堂裡可就熱鬧了,一波槓精整天在朝堂裡說這不對,說那不好,一問他們怎麼辦,他們說我怎麼知道?

    因為他的這種處事風格,直接導致了寇準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給自己培養了一大波政敵,這幫人早晚要弄死寇準。

    總結:耿直的性格,不適合做宰相。

    上不能與皇帝皇后處理好關係,下不能調節朝中大臣們的關係,只知道按照自己的個性去做事,這樣的人,真的不適合做宰相。

    能夠做宰相的人,未必就要多正直,但一定是一個萬花筒。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情,他都能夠妥善面對。顯然寇準還沒有達到這種水平,他是一個正直的大臣,卻不是一個好宰相。提寇準肯定要提《澶淵之盟》,有興趣可以去了解。

    參考資料:《宋史》

  • 9 # 任克說

    宋朝是一個重視文人士大夫的王朝,而在歷史上很多出色的大臣都是出自同一時期,比如說司馬光、王安石等等的,但是要說起其中結局悽慘的,必然要說到寇準。

    寇準是誰?寇準就是策劃了澶淵之盟的人物,並且開啟了宋遼兩個國家長達一個世紀的和平局面。作為宋朝時期一個他個別的宰相,他的性格非常的執著,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寇準才華突出,在三十二歲的時候被宋太宗所發現,因此成為了樞密副使。在宋真宗時期,契丹南下攻宋,寇準則是說服了宋真宗御駕親征,結果成功逆轉局面,並且為之後的澶淵之盟打好了基礎。

    然而這麼一個政績斐然的人物,卻在之後歷經坎坷,並且一次次被降級,最後死在了雷州。那麼為什麼寇準如此高的威望和地位,卻會有這麼一個悲慘的結局呢?

    才華和鋒芒兼備

    寇準是一個極具鋒芒的人物,所以在很多人欣賞他的同時,又對他所帶的刺感到頭疼。實際上寇準的死還和王欽若有關,寇準在十九歲的時候進入仕途,並且得到了宋太宗的賞識,宋太宗更是將其視為魏徵一樣的人物。

    但也正是因為寇準得寵,所以引來了很多人的怨恨,其中就包括了這個王欽若。在寇準成為集賢殿大學士的時候,遼國帶著二十多萬大軍就浩浩蕩蕩的來進攻宋朝。在這種危急時刻大臣分為了兩個陣營,其中王欽若建議皇帝前往金陵避難。而寇準卻對宋真宗說,提這種建議的人應該殺掉,現在宋軍有戰勝的把握,但是遷都的話就相當於是放棄了祖宗的基業。

    不過能用最小的代價換和平自然是最好的,宋真宗在簽訂了澶淵之盟後也對寇準十分看中,並且不斷重用寇準。然而既阻礙王欽若回到了京城之後,便開始了對寇準的報復,為此他找到了宋真宗,詢問器重寇準,是因為寇準有功於社稷嗎?宋真宗回答稱是。王欽若卻又說澶淵之盟是一個恥辱的事情,為什麼陛下不但是不覺得恥辱,還認為寇準是有功之臣呢?

    宋真宗聽了很不是滋味,王欽若則是繼續趁熱打鐵,一直強調澶淵之盟是一種屈辱的條約,而且寇準要求皇帝御駕親征,相當於是將宋真宗的性命作為籌碼。所以寇準就這樣被形容成為了一個不達目的不罷休,寧願犧牲君主的小人。就這樣寇準失去了寵信,並且在之後王欽若等人一直對寇準排擠,隨後寇準被免去了相位,並且打發去了知州,直到寇準六十多歲死在了雷州。

    而在寇準去世了十年之後,宋仁宗時期才為寇準洗清冤情,恢復了寇準的名聲。其實寇準會如此悽慘,最主要還是因為君主的識人不明以及小人的迫害,當然寇準自己的問題就是剛正不阿不會變通,以至於鋒芒太過暴露。

  • 10 # 亮仔學史

    寇準,北宋時期著名的宰相,由於是陝西渭南人,當時人稱寇老西。寇準一生性情剛直,直言敢諫,被太宗趙光義大為讚賞,並且把他必做是自己的魏徵,得此一人,乃是社稷之幸。

    而到了真宗朝,寇準由於前期堅持反對北宋南遷,建議武力抵抗遼國的入侵,勸宋真宗親征,並且簽訂了“澶淵之盟”,使得北部邊境得到了近一個世紀的和平,就是這樣一位有大功於國家的救時宰相,為何晚年連續被貶,最終客死他鄉呢?

    脾氣太剛,得罪他人

    寇準是個出了名的直腸子,只要是他看不慣的事情,或者覺得對國家不利的人,他就要大膽說出來,不分場合,不分物件。

    澶淵之盟簽訂以後,寇準就多次要求宋真宗把當時的投降派全部斬首,因為他們都是“只顧小家而忘大義”的無恥小人,真宗對這件事並沒有追究,但寇準卻被所有的投降派看成“公敵”,想方設法要將他搬倒。

    小人讒言,防不勝防

    由於寇準的火爆性格,以王欽若為首的小人們開始瘋狂詆譭寇準。王欽若曾經對宋真宗說:“陛下您難道沒有看出澶淵之盟實際上就是城下之盟嗎?那寇準就像賭徒一樣,把您放在城中當賭注,成功了是他的功勞,失敗了您就萬劫不復了,對於這樣的功利之人,陛下您應該要小心。”

    宋真宗聽完以後不覺後背發涼,想起此事就覺得後怕,萬一當年遼軍孤注一擲魚死網破,自己豈不是要成為階下囚?於是從此開始疏遠寇準。

    皇帝病危,得罪皇后

    當年宋真宗的劉皇后因為家人犯法,真宗看在皇后的面子上準備網開一面,但寇準堅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將劉皇后的孃家人按國法處理,因此得罪了皇后。

    後來寇準在真宗病危之時堅持讓太子監國,為了避免皇后干政和姦臣丁謂大權獨掌。可事情辦的並不周密,被一知情人酒後洩露,寇準於是被皇后和丁謂聯合起來貶官,宋真宗躺在床上都不知情,還意識不清醒的問為何沒有見到寇準。

    寇準最後被髮配到了雷州,臨行之前,許多人害怕丁謂的勢力都不敢相送。到達雷州後,寇準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雷州傳播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興修水利,修建真武堂,著書立說,給雷州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寇準客死雷州後,仁宗為他平反昭雪,追贈太子太傅,加封萊國公,諡“忠愍”。用後世范仲淹對寇準的評價我認為算是比較公道:

  • 11 # 錢多多讀文史

    寇準,陝西渭南人,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他當過北宋宰相,促成過“澶淵之盟”,宋太宗稱他為唐之魏徵,宋真宗片時離不得左右。

    為啥這麼一個君主曾視為左右手的人物,最後慘死在遠離家鄉的雷州,連個棺材錢都沒有了?

    寇準的成就,源於他的才幹與忠直。他的悲慘結局,卻是因為得罪了小人與女人。

    先說說他得罪的小人。

    “澶淵之盟”,是寇準的主要政績,但這個成就遭到了曾被寇準斥之為“罪可斬首”的妥協派首領王欽若的嫉恨。

    《宋史》有載:王欽若深嫉之。一日會朝,準先退,帝目送之,欽若因進曰:"陛下敬寇準,為其有社稷功邪?"帝曰:"然。"欽若曰:"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欽若曰:"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帝愀然為之不悅。欽若曰:"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王欽若的意思是說,“澶淵之盟”,其實是個恥辱,是個城下之盟,寇準孤注一擲,把陛下置於險地,是個賭博行為云云。

    原本澶淵之盟後,宋遼邊境干戈寧息,貿易繁榮,人民生活安定。從積極抗敵到澶淵之盟,寇準可以說是功冠朝臣,然而王欽若的這一番讒言,把寇準的功績抵消不少,更為不妙的是,在真宗的心目中埋下了一顆懷疑的種子。不久後,寇準就被罷去相位,貶為知州。

    這時候寇準同志人生中的第二個小人出現了——真宗新寵丁謂閃亮登場。他為了增加自己的聲望,向真宗奏請復寇準為相。

    寇準沒有意識到丁謂的險惡用心,高高興興回來了。十幾年的貶謫生活也沒有讓他學會洞察小人之心,丁謂對他刻意逢迎,他卻對他嚴詞呵斥,不給丁謂一點面子 ,這讓丁謂懷恨在心。

    緊接著,寇準又得罪了一個女人,真宗皇后劉娥。皇后孃家人犯事,真宗想赦免,寇準力阻,這讓劉後與他結下了樑子。這還罷了,關鍵是寇準還想斬斷劉娥伸向政事的手。

    真宗晚年病重不便理事,劉後露出了干政的苗頭,耿直的寇準提醒真宗,應該給太子派些賢明的大臣輔佐監國。真宗覺得很對,劉娥呢,當然覺得很恨,

    就這樣,耿直的寇準同志現下已經得罪了王欽若、丁謂兩個小人,又得罪了劉娥這個女人。大靠山真宗又有點病糊塗了,可以說,宰相同志此刻已經是四面受敵了。接下來的事端迅速讓政敵們抓到了把柄。

    寇準為讓太子早日得到實權,與楊億密謀由太子監國,但是謀事不密,被楊億的妻弟張演酒後洩漏,劉後先下手為強,罷寇凖為太子太傅,封為萊國公。

    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太監周懷政又給寇準幫了個倒忙。周懷政和丁謂有私仇,他聯絡同黨,企圖發動政變,斬殺丁謂,尊宋真宗為太上皇,擁立皇太子即位。這件事被客省使楊崇勳出賣。丁謂連夜化裝乘牛車到曹利用那裡商量對策。丁謂、曹利用派兵包圍了周懷政的住處。周懷政被俘後自殺。

    丁謂乘機乾脆把寇準置於死地,就誣告寇準參與密謀。這事兒寇準真能被扯上,前有密謀太子監國事洩,後又有豬隊友周懷政想復他為相,說寇準也參與了陰謀,正常人都會信吶。

    結果,寇準雖沒被問成死罪,卻被逐出京城。然後,劉娥參政,丁謂為相,寇準的政治生命宣告完結,被丁謂一貶再貶。最終死在海南雷州任上,其妻上奏仁宗乞求夫棺歸故里,但因所撥費用有限,靈柩運至中途,錢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陽鞏縣。一代人傑,身後事如此淒涼。

    總而言之,寇準的結局其實是由他的剛直個性決定的,因其剛直,遭小人嫉恨,因其剛直,遭劉後生憤,兩派聯手,寇準蒙冤。

    寇準年輕時曾寫詩“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誰知他日竟應了這句詩,死於遠隔家鄉萬里的海濱雷州。好在死後十年,仁宗親政,終於雪其冤,然而寇準同志已經看不到嘍。

  • 12 # 福垊

    寇準有多慘?

    從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準由正一品的集賢殿大學士兼尚書右僕射(pú yè)的宰相降到管賦稅民政的從八品的雷州司戶參軍(事)。要知道他19歲都當正七品的知縣了,真是太慘了。更慘的是流放南疆,環境惡劣,心情鬱悶,一年後客死異鄉!最慘的是1023年10月24日,寇準去世,靈柩想回到家鄉,奈何朝廷給的銀子太少而葬在今天的鄭州鞏義。直到10年後,才平反安葬於故里。

    真實的寇準

    受影視影響,寇準給我們的影響就是窮酸的好官和大官的鳳凰男。歷史上的寇準出身於望族,但又不是網上傳言是宋太祖的連襟那麼牛,儘管他的夫人也姓宋。寇準他不是山西人,不愛喝醋(吃醋)。他是陝西人,特愛喝酒,而且還是那種感情鐵喝出血的那種。也不是勤儉吝嗇的人,而是貪圖享受奢侈的人。歌妓跳個舞,他就賞賜一匹綢緞,因此還受到小妾的嚴厲批評,可見他有宰相之量。過個生日,大操大辦就連衛生間裡也都蠟燭遍地,弄得皇帝都批評他。儘管有種種不足,可他在學習和為國上,絕對值得我們豎起大拇哥。他是學霸,19歲中進士,他的事業表現在《澶州之盟》的簽訂上。如果不是受人挑破,引起皇帝猜疑,《澶州之盟》也就不可能是城下之盟,因為他是抗戰派,但皇帝不是啊!寇準為人耿直,汲汲於名利,在為人處事甚至人品上遠不如宰相王旦,還有點毒舌的味道。

    都是嘴巴惹的禍

    對皇帝——犯言直諫

    寇準的偶像是魏徵,他對宋太宗、宋真宗時常犯言直諫。宋太宗曾高興地對他說:你是我的魏徵。宋太宗有著唐太宗的胸襟,雖然不喜歡他的口無遮攔,但還是很重用他的。契丹南下時,寇準以激將的方式,讓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做了做樣子,就令人談判去了。事後簽訂《澶州之盟》,寇準也以此為功,弄得皇帝很不痛快,也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真正的悲劇卻是因為皇后。

    對皇后——不留情面

    宋真宗的皇后是劉娥,就是那個狸貓換太子裡的皇后。她被稱為宋朝的武則天,曾幾何時她和後來的宋仁宗,身穿龍袍,同坐龍椅,接受群臣朝賀。但她出身非常貧賤,入宮發達了後。她四川老家的親戚也不免富貴,也就滋生出驕奢淫逸之風,作出傷天害理違法亂禁之事。皇帝給皇后面子,既往不咎,下不為例,但寇準卻公然批評皇后,要求嚴辦皇后的孃家人。結果皇后孃家人沒被嚴辦,寇準自己卻因為一個太監而倒大黴了。

    對同僚——公然侮辱

    當然丁謂不是太監而是副宰相,太監之事還在後面呢。燕趙人士丁謂可以說就是學神,時人評價他的文章有韓柳之風,詩有杜甫之勢。他修造玉清昭應宮讓人驚歎,他是個多面手,理財、軍事、治水、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此人雖然文采風流,才幹遠超寇準,然而人品差。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很糟糕,被人稱為五鬼之一,其實丁謂沒那麼壞了。有個成語是溜鬚拍馬,這個溜鬚說的就是丁謂。丁謂不僅有才更是會拍,仕途直逼寇準,任參知政事。一日,開完會議,朝臣聚餐,寇準吃得很開心,弄得鬍子都是飯渣子。丁謂見狀,好心為他拂去。寇準說:你身為副宰相,難道就為人溜鬚的嗎?丁謂不語,卻記下了這份恥辱。後來,在寇準的悲劇中,丁謂成了傷害的寇準第一個人。

    對下屬——斥責威脅

    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城門失火,有人就怕殃及池魚,於是就來了個魚死網破。太監周懷政,竟然早!飯!了!他勾結永興軍巡檢朱能、自己的弟弟禮賓副使周懷信、客省使楊崇勳、內殿承製楊懷吉,決定殺相(丁謂)、廢后(劉娥),立太子為帝,尊真宗為太上皇,拜寇準為相。周懷政集團中的二楊害怕了,後悔了,自首了。曹利用出手了,周懷政完蛋了。朱能魚死網破,怒而起兵,毫無懸念地兵敗自殺。這事,牽連到了寇準。第一、朱能是寇準的下屬親信。第二、周懷政跟寇準關係密切。臨了,寇準反而成了躺著中槍的池魚。就連他的兩個女婿也被流放,最慘的是寇準。先流放到安州,劉皇后他們不解氣。再流放到道州,他們還不解氣。最後流放到雷州,他們解氣了,寇準卻顛沛流離,一貶再貶,心情鬱悶,最終客死異鄉了。

  • 13 # 小姐姐講史

    寇準,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含金鑰匙出生的官二代,寇準本不姓寇,而姓蘇。因為他的祖先蘇岔生曾在後周武王時任司寇,多次立大功,朝廷賜他以官職“寇”為姓。寇準的父親寇湘,後晉時狀元出身,任魏王記室。寇準還是學霸二代,19歲都中進士了。為人耿直,被宋太宗親切地稱為宋朝魏徵。他是宋朝名相,輔佐兩代皇帝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他為官清廉,一生當中都沒有為自己及家人建造一座私宅! 他性格剛直從不趨炎附勢他敢於直諫,被宋太宗贊為,當朝魏徵。當時他為官期間國家被外敵入侵,正處於動盪不安的局面。

    自從後晉高祖把燕雲十六州讓給契丹後,契丹嚐到了甜頭,後來又把宋朝視為小綿羊,當成善弱之國。遼時不時地攻擊宋,殺人,搶東西,人民怨聲載道。

    寇準在朝廷為官,樹立不少政敵

    990年北宋有兩樁處理不公的受賄案。受賄者王淮,在朝廷裡有人,參知政事王沔是他哥。他貪了千萬僅僅杖責幾下就沒事了。而受賄比王淮少很多的祖吉,並沒有吉祥,判了死刑。寇準對此不公平的處理極度不滿。寇準找機會把這事告知皇帝,皇帝審問王沔,得知屬實,嚴厲批評了王沔,王沔磕頭謝罪。宋太宗把寇準官職連升幾級,直接參預北宋朝廷的軍國大事。因為他太耿直得罪不少同僚,有一次他出巡,被一個瘋子攔馬,呼“萬歲”,結果被和他有過節的人告到宋太宗那裡,寇準官職被貶,後又被召回,如此反覆數次,仍然剛直堅持正義。

    寇準主張抗遼遭到消極派反對和嫉恨

    997年,宋太宗駕崩,太子趙恆繼位(宋真宗),遼一看新皇帝登基,想滅他的威風,更加猖狂,侵犯的頻率升高,邊境民不聊生。從999年——1003年宋軍正負都部署都被遼軍俘降。遼軍更加得寸進尺,大宋岌岌可危。

    1004年遼軍皇帝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后,率20萬大軍,大舉進攻北宋。宋平時弱慣了,副宰相王欽若竟帶頭勸說宋真宗逃往南京, 樞密副使陳堯叟提議遷都成都,上層大臣們都驚惶恐懼。寇準宰相氣的大喊:誰要再說逃跑的話,拉出去砍了”,消極派對他心生怨恨。

    他向宋真宗分析逃跑會加速亡國,他又分析敵情,向宋真宗說明敵人並不可怕,他奉勸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聽從,可是在半路上聽說遼軍兵力強大,又要退縮,消極派又勸宋真宗放棄親征。為了徹底阻止王欽若等消極派對宋真宗的影響,寇準把他一干人等調到天雄軍前線去防遼兵,他們心中更加痛恨寇準,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寇準找到血氣方剛的愛國將領高瓊(殿前指揮使)對宋真宗說:“我們不願南逃,願打敗契丹用行動報國!”寇準對猶豫的宋真宗說:“請陛下動身”和高瓊加著他上車,過了黃河。當皇帝的黃龍旗在澶州城北城的城樓上迎風飄揚時,城下軍民的歡呼聲響徹雲霄,北宋士兵們像打了雞血一樣精神倍增,奮勇殺敵,取得了勝利。遼國皇帝和太后企圖向北宋議和撈好處,寇準始終反對議和,他決定乘勝收復失地。真宗聽信主張議和的大臣意見,決定只要遼不犯宋可以每年給遼銀兩布匹等,還對去議和的使者說說:“必不得已,一百萬也可。”寇準守在門外對議和使者說,“答應所給銀絹不得超過30萬。否則,我要砍你的頭!”最終宋遼雙方訂立了和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從此遼宋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人民生活從此走向安定富足。寇準立了極大的功勞,可謂功冠朝臣,宋真宗更加寵信他,引來消極妥協派的更加嫉恨和報復。

    寇準遭人暗算報復

    王欽若開始挑撥宋真宗和寇準君臣間的關係。他拿寇準讓宋真宗親征說事,他把寇準比喻為賭徒,說寇準澶淵之戰就是‘孤注一擲’宋真宗就是寇準的‘孤注’等等強加“莫須有”的罪名,宋真宗對寇準開始厭惡。在王欽若聯合同僚不斷攻擊下,寇準被貶職。宋真宗病重,腦子糊塗了,寇準提出讓太子監國,劉皇后反對,因為她想專權。劉娥皇后參政,結果她孃家人犯了法,寇準堅持按國法處置,所以劉皇后結下很深的私怨。

    丁謂在背後實施陰謀聯合劉皇后報復寇準,最終將寇準趕出京城。丁謂為什麼報復他呢?原來寇準將一種恥辱種到他的心裡。這件事發生在一場宴會上,寇準像是喝醉了,鬍鬚上佔滿菜渣飯粒,丁謂當時是副宰相,寇準是正宰相,丁謂有意巴結溜鬚寇準,竟用自己衣袖去給寇準擦拭。寇準厭煩溜鬚拍馬之人,當眾挖苦諷刺,讓丁謂當眾滿臉通紅,下不了臺。從此懷恨在心伺機報復,一雪前恥,所以逮住機會和劉皇后密謀將寇準趕出京城。

    丁謂如願以嘗當了宰相,1022年將寇準貶到兩廣最偏遠最艱苦貧窮的海濱雷州,據《宋史·寇準傳》記載,真宗臥病不知寇準被貶,寇準離開京城那天,大臣們害怕丁謂,都不敢去送行,只有王曙以“朋友之義”為寇準餞行。丁謂還想出陰招要弄死寇準。他派人從開封出發,令隨從拿一把有官印的長劍,結果被寇準識破,他讓那人當眾宣讀皇帝詔書。詔書裡並沒有賜死寇準的隻言片語,所以這分明是丁謂想除死寇準。1023年九月,寇準病故於雷州竹榻之上,終年62歲。

    寇準的死和他的性格有直接原因,他一生剛正耿直,做事光明磊落,從來不趨炎附勢,寇準這樣的處世勢必會牽扯到小人的利益,結果一代名相被害的含冤而死。

  • 14 # 秉燭讀春秋

    寇準的結局確實很慘,晚年被貶到了荒涼之地,次年就死了。其實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不是有句話:“性格決定人生嗎?”

    其實寇準是陝西渭南人,他的先祖是山西太原昌平鄉人,這可能是評書把他說成是山西人的緣故吧。

    寇準出身於名門望族,祖上世代為官。他繼承了先祖的基因,從小聰明伶俐,19歲時考中進士,年紀輕輕就步入了仕途。

    講真寇準的前半生的確順風順水,從“七品芝麻官”的縣令做起,經過17年的打拼,到36歲時做到了尚書工部侍郎(官居二品)。

    當時宋真宗趙恆很想讓寇準做宰相,但是擔心他年輕氣盛、做事不夠圓融,恐難以勝任。

    但是沒過多久,遼國犯邊,遼軍攻城掠寨勢如破竹。很快兵臨澶州城下,這時滿朝文武大臣都上表皇帝遷都,唯有寇準堅持皇帝留下來和將士們一起同仇敵愾。

    寇準說:“皇上只有親臨前線,將士們受到鼓舞,信心大增才能戰勝敵人”!其實大臣們提出遷都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澶州城和都城汴京僅一河之隔。遼軍的喊殺聲清晰可聞,宋真宗早已嚇得魂飛魄散。

    此時朝中很快分成了兩個派系——遷都派和抗敵派。兩派展開了激烈的爭鋒,最後怯懦的宋真宗在寇準的催促下,終於下定決心御駕親征。寇準臨危受命,被封為宰相。

    果然不出寇準所料“堅決抗敵才是唯一的出路,因為逃跑永遠逃不過遼軍的馬蹄。”

    經過激烈的決戰,宋軍戰勝了遼軍。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隨之簽訂了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此役寇準一戰成名,從此聲名鵲起。

    也許是成功的喜悅衝昏了寇準的頭腦,也許是他天生的性格有缺陷。總之寇準為相期間,上壓皇帝,下壓群臣。

    請注意,我這裡說他上壓皇帝不是指故意壓制皇帝的意思,而是指他過於苛責宋真宗,只要皇上不合他的意思,寇準不管在什麼場合都不給皇帝的面子,這讓皇帝很尷尬。

    有一次,寇準在朝堂上扯著皇帝的龍袍,吐沫星子四濺和宋真宗爭辯,氣的皇帝拿他沒辦法。

    寇準對同僚更是尖酸刻薄。歷史上評價寇準剛直有餘,機變不足,這樣的人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受到同僚的攻擊。

    說實話,寇準是忠臣沒有異議,但他採取的方法欠妥當。這樣就招致了另一個宰相王欽若的攻擊。

    此時宋真宗正想把寇準邊緣化,王欽若的彈劾正給了他機會。寇準在任宰相兩年後被罷相,王欽若隨之成了皇帝的紅人。

    歷朝歷代宮廷鬥爭波譎雲詭,事隔三年後形勢發生了變化,王欽若的同黨丁謂想上位,有心取代王欽若做宰相。

    但考慮到自己資歷還不夠,他向皇帝提出請寇準復任宰相,他的意思是想和寇準結為同黨,共同對付王欽若。

    寇準在丁謂的推薦下赴京上任了。這是寇準的第二次復出。

    丁謂一心想把寇準拉為同黨,在一次宴會上,寇準的鬍鬚沾了些菜湯,丁謂馬上起身為寇準擦須,(溜鬚怕馬)寇準不但不領情,反而十分惱火,當場訓斥丁謂有失大臣之體。

    寇準原話是:【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

    這就是寇準的不對了,都是同僚一點都不給面子,也許他平時霸道慣了,從沒想過別人的感受。

    丁謂當著許多大臣的面受辱,臉面有點掛不住,心中暗暗發誓要報復寇準。

    丁謂報復的機會來了,宋真宗得病期間,劉皇后參與朝政。寇準反對皇后專權,而丁謂卻支援劉皇后。二人又為立太子的問題上產生了矛盾。

    丁謂背後的支持者是劉皇后,最後劉皇后勝出。

    丁謂誣告寇準參與密謀謀反,他想弄死寇準。宋真宗沒追究責任,寇準這才逃過了一劫,但沒有逃過被再次罷相的結局。

    寇準被趕出京城後,丁謂做了宰相,他要把寇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丁謂把寇準一貶再貶,最後把61歲的寇準發配到荒無人煙的雷州半島了,次年寇準病死於雷州。

  • 15 # 菜鄉老蘇vlog

    寇準的一生是曲折的一生。他先後三次身居高位,又先後三次被貶為地方小吏,這都與他的為人直,做事正有關,寇準敢於進言,不畏權貴,為人坦坦蕩蕩,深受老百姓擁戴,同時又遭到朝中奸黨的嫉恨,最終落了個悽慘的下場,不禁令人唏噓。

    寇準,字平仲,華洲下邽人,他一生下來就與眾不同,他的兩耳下垂有肉環,直到好幾年後才癒合,所以人們懷疑他是僧人轉世,專門來救世人與水火的。

    寇準長大以後,之知玩耍,不肯學習,經常和朋友們結伴外出遊玩,有一次,他的母親氣壞了,拿起秤砣就向他扔了過去,一下子擊中了寇準的腳面,鮮血直流,寇準從此以後,吸收了教訓,一心向學,在他19歲哪一年,考中了進士,同時也獲得了殿試的資格,在殿試中有一舉高中,被授為大理寺評事,實任大名府知府。

    後來由於寇準政績顯著,被屢屢提拔,沒用了多久,就被提拔到了中央任職。

    寇準在任職期間,直言進諫,說話直來直去,經常惹得皇帝不滿,但是皇帝也知道寇準的為人,一次又一次的原諒了他。

    皇帝雖然能夠原諒他,但是由於他的為人正直,為自己樹立了許多的政敵,這些敵人就沒有那麼好說話了,接機一次次的打擊他,以至於大起大落好幾次。

    寇準最後是被丁謂陷害才悲催的死去.丁謂本來是寇準的副手,也是寇準一手提拔上來的,有一次,這些大臣們聚餐,由於寇準的鬍子沾了一些菜湯,丁謂看見以後,就用自己的衣袖替寇準擦的乾乾淨淨,這時寇準就開玩笑的說“丁參政,你身為國家大臣,怎麼能為長官拂鬚呢”,此言一出,丁謂是進退兩難,臉也漲得通紅,就認為寇準這是在羞辱他,從此對寇準懷恨在心,總想找機會來報復他。

    寇準由於心直口快,得罪了很多人,丁謂就聯合了這些人,誣告寇準擾亂朝綱,要趁機奪權。

    當時是劉皇后把持朝綱,就信以為真,把寇準一貶再貶,直到把寇準流放到了南方邊境,寇準在這裡人生地不熟,無親五靠,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多虧當地的老百姓早就聽說了寇準的名聲,都讓出自己的房子給寇準住,丁謂知道以後,不但嚴懲了這些善良的百姓,還把他們的房子也都燒了,寇準沒有辦法,直的住到了荒郊野外的天寧寺,勉強度日,身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身體狀況令人堪憂。

    後來丁謂也因故被貶,寇準才會到了郡城定居,但是他的身體已經在邊境折磨壞了,回來後不久,就一命嗚呼,終年63歲。

    寇準一生胸懷大志,為官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愛戴,在官場卻屢進屢退,最後被折磨而死,不禁令人嘆息。

  • 16 # 歷史簡單說

    寇準生於公元961年,華州下邽(陝西渭南)人,寇準的父親叫寇湘,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的進士,因有功被封為國公,寇準從小就聰明好學。

    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寇準中了進士。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寇準勸諫宋太宗,宋太宗實在聽不去,準備回宮,寇準就拉住了宋太宗的衣角,說:請聽我把話說完。宋太宗事後,反而不生氣了,說:我有寇準,就像唐太宗有魏徵。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寇準被任命為樞密副使,同知院事,開始參與處理北宋的朝政了。寇準與樞密使張遜有矛盾,宋太宗就將張遜給罷免了,寇準也被貶至青州知府,但是宋太宗離不開寇準,所以第二年的時候,又將寇準召回,任命為參知政事。

    宋太宗一直沒有立太子,原因也很簡單,他的帝位是從皇兄宋太祖那邊傳下來,而自己也面臨這個局面,是立自己的兒子,還是立太祖的兒子,有個大臣叫馮拯上表要立太子,就被貶到嶺南去了,所以大臣們都不敢再提這個事情。

    寇準剛從青州回來,就來見宋太宗,宋太宗就問寇準:你認為立誰為太子?寇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這個事情,誰都不能商量,只有你自己拿主意。宋太宗說:襄王趙恆怎麼樣?寇準說:你覺得可以,那就可以了,然後宋太宗就立趙恆為太子了。

    宋太宗與太子一直從祖廟祭祀回來,京城的百姓高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心裡有點不平衡,他就問寇準說:現在人心都向著太子了,那我怎麼辦?寇準說:這個說明你選這個太子選得好,選對了。宋太宗十分高興,與寇準不醉不歸。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逝,宋真宗趙恆繼位。遼軍多次入侵北宋,公元1004年,宋真宗任命寇準為宰相。遼聖宗率二十萬遼軍攻打北宋,參知政事王欽若建議遷都至金陵(南京),寇準認為應該出擊,而且宋真宗應該御駕親征。

    遼軍受挫,要與北宋議和,寇準是反對議和,他覺得應該乘勝進攻,收復失地,但是宋真宗個人比較傾向議和,所以最後宋遼雙方簽下了,著名的“澶淵之盟”。而這次,寇準居功至偉,宋真宗十分敬重寇準,這個也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

    王欽若就同宋真宗說:陛下覺得澶淵之盟是件好事嗎?澶淵之盟就是城下之盟,而春秋有言,城下之盟是一種恥辱。而且,寇準這次就是在孤注一擲,而陛下就是他的“孤注“,意思是說即使宋真宗死了,還有太子嘛,宋真宗開始對寇準疏遠,公元1006年,寇準被罷相,貶為陝州知州。

    丁渭與寇準有很深的矛盾,寇準也得罪了劉皇后,太監周懷政與丁渭有仇,殺死丁渭,讓寇準復相,尊宋真宗為太上皇,讓太子繼位,可是這個事情敗露了,丁渭為了置寇準為死地,就誣告寇準參與了此事,結果,寇準雖然沒死,但還是被逐出了京城。

    丁渭成為宰相之後,就對寇準一直貶。公元1022年,寇準被貶至雷州,而雷州的生活條件十分之差。公元1023年,寇準病困交加,最後病死於雷州,他的妻子宋氏乞求歸葬故里,獲准之後,但是因為錢不夠,最後只能葬在洛陽。公元1033年,宋仁宗將寇準歸葬於家鄉華州下邽。

    由此可見,寇準的結局那麼慘,主要是因為寇準這個人為人正直,不逢迎,不畏權貴。

  • 17 # 鐵馬冰河wu

    主要是寇準性格骨鯁剛直,嫉惡如仇,直言不諱。俗話說“過剛易折”,不諳變通,容易得罪人,容易遭小人嫉恨,寇準正是因為力主對遼作戰,後來又在和遼簽署“ 澶淵之盟”時指示曹利據理力爭,決不允許割地,被嫉賢妒能的參知政事王欽若、司徒兼侍中、同平章事丁謂等奸佞構陷排擠,被宋真宗罷相併一貶再貶,最後病死於雷州(今廣東湛江海康縣),歿年63歲。

    寇準(961——1023),北宋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太平興國四年(979),19歲的寇準登進士第,被授大理評事,後任歸州巴東(今湖北巴東)知縣。因為他太過正直,為上司所憎,5年未獲升遷。後來他力陳時政得失,為宋太宗趙光義所器重,遂被攫升為樞密院直學士。《宋史·寇準傳》載,淳化二年(991),天大旱,糧食歉收,寇準藉機揭發參知政事王沔包庇其兄弟貪贓不法之事,彈劾王沔,被宋太宗攫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993年,寇準當著皇帝的面與知樞密院事張遜起了爭端,太宗不悅,將他逐出京師,改任青州(山東益都)知州;次年又將其召回,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時年34歲。

    寇準性格剛烈,為人耿直不懂轉彎,每次上書言事都是直諫,曾在朝堂上奏事,大馬金刀,觸怒了趙光義,但他神色不變,堅持把事情說完。宋太宗情緒平復後,誇讚他道:“真宰相也”!自古立儲都是皇家大事,也往往成為後宮以及內外朝臣爭權奪利的中心問題。宋太宗非常忌諱大臣在立太子一事上插手插腳,但卻主動向寇準請教,徵求他的意見。寇準直率地進言:“謀及婦人、中官(太監)、近臣皆不可也,惟擇所以副天下望者”。宋太宗聞言茅塞頓開,遂立趙恆(宋真宗)為太子。

    至道二年(996),寇準被人攻訐用人憑自己好惡,喜歡用親近之人,被太宗外放至鄧州(今湖北襄樊)任知州 。997年,宋太宗趙光義死,趙恆繼位 。是為宋真宗。寇準被召回京師,任尚書工部侍郎。鹹平六年(1003),與畢士安並列宰相。寇準時年44歲。

    彼時,由耶律阿保機建立的契丹國已改稱遼國,其小股遊騎經常入寇北宋邊郡,幹一票就跑。寇準已經察覺到遼國有侵略野心,遂上奏建議操練兵馬,加強邊防戰備。

    至道二年暮秋,20萬遼軍突然大舉南侵,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宋廷滿朝文武驚慌失措,只有寇準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宋真宗召集諸臣商議對策,畢士安主張堅決抗擊,參知政事王欽若、王堯叟主張遷都南逃。寇準因早有準備,他已經在河北邊地組織訓練出一支能攻善守的精銳力量,所以力主抵抗遼軍。為了鼓舞士氣,他建議宋真宗御駕親征。

    彼時遼軍已經攻到澶州(河南濮陽)北門外。假如攻破該城,就能渡河直搗北宋國都汴京(今開封)了,形勢危殆異常。宋真宗明白若棄汴京南撤,遼軍必緊追不捨,後果不堪設想,遂採納寇準的建議,渡黃河御駕親征。

    駐守澶州的將士遙見皇帝冠蓋,歡呼雀躍,士氣大振。真宗命寇準統管軍事。寇準雖是文官,倒也能臨機而動,他號令嚴明,軍紀整肅,鬥志旺盛。兩軍在澶州相持、對峙十幾天,遼軍統軍蕭撻覽到陣前視察敵情時,被宋軍弓弩手射殺。遼軍統帥陣亡,群龍無首,又覺得宋方兵精糧足,與己勢均力敵,很難一舉擊破,於是請求罷兵議和。

    宋真宗接受議和,派崇儀副使曹利到遼軍大營談判,條件是不許割地,但可以賠款,所賜歲幣“在百萬以下皆可許”。寇準覺得真宗答應的歲幣數額太大,暗中交代曹利道:“毋過30萬,過30萬,吾斬汝矣”!經過談判,雙方果然達成歲幣30萬兩、絹30萬匹的議和協議,由北宋按年交付給遼,雙方約為兄弟之邦。史稱“澶淵之盟”。北宋經濟發達,稅賦可觀,這點錢堪稱九牛一毛。“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邊境再無大的戰事發生,雙方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牛羊蔽野,互市頻繁,對促進漢族與契丹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積極意義,也維護了大宋北部邊塞的和平安寧,從某種角度看亦是弊大於利的善事。

    “澶淵之盟”後,參知政事王欽若嫉妒寇準賢能,策劃誣陷、排擠他。《宋史》載,王對真宗說“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他還說:“陛下聞博(賭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磬所有出之,謂之孤注(一擲)。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宋真宗本是“澶淵之盟” 的拍板者,這時卻聽信王欽若讒言,開始貶斥、打擊寇準。

    景德三年(1006),寇準被罷相,一直到天禧元年(1017)才官復原位,重新得相。

    次年,宋真宗病入膏肓,由皇太后攝政。寇準奏請不能用奸人丁謂輔佐太子,並請求由太子監國,宋真宗准奏。寇準這人剛直不阿,但對大宋確實忠心無二,他密令翰林學士楊億草擬太子監國制,並準備保舉楊億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以頂替丁謂。不料第二天他喝醉了酒,無意中洩露了機密,丁謂得知後立刻聯絡曹利等人設謀驅逐寇準。

    在小人不停施放的明槍暗箭下,仕途坎坷的寇準再次被罷相。先是任相州(河南安陽)知府,後又徙往安州(今四川綿陽),不久又遭貶官,任道州(湖南道縣)司馬。從此,寇準再也沒有返回過汴京。寇準被罷黜宰相之職後,由丁謂代其為相。然而民眾依然心向寇準,討厭丁謂,汴梁一帶流行一首民謠,歌道:“欲時之好呼寇老,欲世事寧當去丁(謂)”。

    天聖元年(1023),寇準由嶺南雷州司馬內調衡州(衡陽)司馬,但朝廷的調令還沒送到,寇準已經病故於雷州(廣東雷州半島海康縣),歿年63歲。在封建人治的環境下,寇準的悲劇命運早已註定。

    【插圖源自網路】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

  • 18 # 冷兵器研究所

    寇準其實是典型的性格決定命運。

    寇準有兩大政敵,一個是宋真宗的皇后劉娥(也就是“狸貓換太子”裡面壞人BOSS劉妃的原型),一個是大臣丁謂。

    寇準跟劉娥的矛盾主要是政治上的。當時宋真宗身體不好,“得風疾”,也就是高血壓、血栓一類。

    於是劉娥漸漸“預政於內”;“事多決於後”。劉娥專政,自然引起朝臣憂慮,作為宰相的寇準首當其衝。

    當年,真宗準備立劉娥為皇后時,寇準就“以為出於側微不可”。劉娥坐上後位後,她的真前夫、假兄長劉美的宗人在四川飛揚跋扈、橫行霸道“奪民鹽井”。地方官奏章報上,真宗見是皇后姻親,決定網開一面“欲赦其罪”。其他人對此並無意見,惟有寇準堅持原則,要求“付臺勘”。所以皇后和寇準的關係一直不好。

    因此,寇準此時便密奏真宗請太子監國,削弱劉皇后在朝堂的影響力。真宗聽了這番話,“然之”。於是,寇準準備對劉娥出手,結果事情不秘,寇準的政敵丁謂先出手了。

    而之所以後者成為寇準的政敵,純是寇準的性格問題。寇準為人過於剛直,每每喜怒形於色,因此不管是正人君子還是奸佞小人都不喜歡他。當初寇準非常欣賞丁謂,早年間還曾向時任宰相的同年李沆力薦過。但寇準後來發現丁謂是個溜鬚拍馬的小人,就對他沒好臉了。有一次,大臣們一起吃飯,丁謂見“羹汙準須”,便起身徐拂之。哪知寇準非但不領情,反而譏諷道:“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這就是“溜鬚”一詞的出處。

    丁謂拍馬屁結果拍到了馬蹄上,自然也恨上了寇準。

    而當寇準謀劃請太子監國時,這個秘密被寇準得罪過的武官曹利用得到了。

    曹利用就此密告劉皇后,之後丁謂也加入進來。他們求見真宗,“力譖準,請罷準政事”。

    結果真宗直接表示記不得這事了,“上不記與(寇)準初有成言,諾其請!”(也有觀點認為,宋真宗貪戀權力,反悔了太子監國的決定,於是決定犧牲寇準)

    結果寇準被罷免了宰相。

    於是,為人剛直的寇準生氣了併為自己叫屈,結果真宗生氣了:“寇準遠貶”。

    加之寇準捲入了周懷政(典左右春坊事,掌皇太子宮庶事)謀劃的宮廷政變——廢劉皇后、立仁宗為帝、尊真宗為太上皇,誅丁謂、曹利用,復寇準相,但最後失敗了。

    於是寇準被降為太常卿(正四品,為太常寺長官,總領寺事,其職清重而位尊,掌禮樂、郊廟、社稷、陵寢、醫學等事。)、出知相州。丁謂請示真宗,準備將寇準貶到邊遠地區任職。真宗的意思是“與小州”,可是等丁謂退下來後,卻變成了“奉聖旨,除遠小處知州”。結果寇準被貶去了安州,之後又被貶為道州司馬,最終死於天涯海角的煙瘴之地雷州。

    總之,寇準的悲慘結局,是性格太直了。得罪領導的枕邊人,得罪了身邊的小人,還不肯替領導背黑鍋。這樣性格的人是打不贏政治鬥爭的。就如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裡那句著名的臺詞:“貪官要奸,清官更要 奸!”

  • 19 # 國史春秋

    寇準,人稱寇老西兒,出生於文人疊出的北宋初年,19歲高中進士,一生為官清廉。

    冠準是繼唐朝魏徵之後又一位“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諫臣。宋太宗在位期間,非常器重寇準,曾親切的把寇準當作自己的“魏徵”。

    太宗去世,真宗繼位,寇準官至宰相。澶淵建功後寇準卻連遭貶斥,最終還客死他鄉,就連運送遺骸回鄉的費用都沒有。一代名相的悲慘結局,讓人唏噓不已。

    那麼寇準的結局為什麼那麼慘呢?

    一、沒有遇到個好皇帝

    太宗是個知人善任的好皇帝,並不代表真宗也是。真宗重用寇準是因為其有擁立之功,很有報恩的用意。因為宋太宗的皇位來的不明不白,即有“燭影斧聲”的猜測,也有“金匱之盟”的密約,所以宋太宗在皇位的繼承人問題上左右為難。後來寇準堅決支援宋太宗將皇位傳於自己的一脈,而不是按盟約所定的太宗後裔,所以才有了趙恆(宋真宗)的繼承王位。

    宋真宗一沒有太宗英雄威武的風骨,二沒的一國之君的擔當。太宗在位期間曾兩次主動進攻遼國,收復石敬瑭獻出的雲幽十六州,結果都以失敗收場。真宗繼位後,遼國實力大增,開始反攻宋朝。真宗皇帝不去想禦敵之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逃跑。後來寇準生拉硬拽將真宗拉到澶州督戰,宋軍士氣大增,挫敗遼國的進攻。後來兩國簽定《澶淵之盟》罷兵言和,寇準又為宋朝挽回每年70萬的歲幣損失。

    宋遼議和後,北宋開啟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真宗皇帝志得意滿。後來,宋真宗受了一些諂媚的大臣曲意逢迎的蠱惑,還堂而皇之地去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為了“名正言順”去彰顯自己創下的“萬世功業”,真宗皇帝還採取掩耳盜鈴的方式,派人從民間廣獻祥瑞、偽造天書。所以正是由於真宗皇帝的沒主見、無擔當、志大才疏、沽名釣譽、容易聽信讒言等性格,決定了忠臣良相的悲劇人生。

    二、沒有遇到好同僚

    寇準澶淵建功,真宗對其寵信有加,然而卻引來了大奸臣五鬼之一王若欽的嫉恨。後來王若欽在真宗面前進獻讒言,說寇準是賭徒心理,不懷好意,他之所以讓真宗去前線督戰,完全是把真宗皇帝當做孤注一擲的“籌碼”。真宗聽完渾身只冒冷汗,覺得王若欽話很有道理,於是就開始對寇準冷淡起來。

    寇準任宰相期間,為官清廉,任才唯賢,一些寒門才子得到重用。寇準還特別將一些敢於指責當朝弊政的直言善諫之士去御史臺擔任要職,因此為藏汙納垢、沆瀣一氣的王若欽一夥人成為了對立面。所以以王若欽為首和姦臣,開始在真宗皇帝面前大肆攻擊寇準,真宗皇帝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於是將寇準貶往外地為官。從此寇準的仕途走向了下坡路。

    後來,真宗患病,劉太后干政,奸臣丁謂專權。路見不平的太臨周懷政準備發動政變,誅殺丁謂,復相寇準,不料事情敗露,周懷政被殺。此後權臣丁謂當上了宰相,最終寇準被貶往雷州,後病逝於此。

  • 20 # 黃羊山訥木

    寇準時結局歸根到底是他不會中庸,遇事太較真,歸根到底是孔子害了他,所有王朝的週期率,孔子是導演人,因為他不講法制,因為沒有量化考核,,寇準的本事越大,樹敵越多,很正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寡婦最強大的能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