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迴廊壹寸相思地
-
2 # 青言論史
在古代,國力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人口、兵員、土地面積上,在這裡我們採用《三國志》的資料,來對比一下三國之間的實力差距:
蜀漢:“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採絹各二十萬匹”(《蜀書-後主傳》)
東吳:“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吳書-嗣主傳》)
根據地圖測算,蜀漢的面積大約為106萬平方公里;東吳大約為145萬平方公里。
有關曹魏,陳壽沒有記載其禪位時的相關資料,但是根據後世地圖測算,其領土面積在滅蜀漢前約288萬平方公里,人口在滅蜀漢前約為一千三百萬。
這三家一對比,就可以知道——魏國對蜀漢和東吳的優勢是壓倒性的,南方的兩個國家聯手都未必抵擋得住北方,真不是一句空話。
-
3 # chouvet
三國時期,魏國最強大,相當於現在的國企,蜀國和吳國沒有魏國強大,蜀國佔據川蜀之地,利於屯田養兵,吳國隔長江據江東,蜀國相當於私企,而吳國則是家族企業。
-
4 # 真誠地看著你
魏國國力遠強於吳蜀兩國之和,蜀控制荊州時國力略強於吳,失去荊州後,不及吳一半。(大概可以以三國各自控制的“州”來計算其國力差距。)
-
5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三國時期,魏國佔東漢十二州的九個州,人口接近450萬,吳國佔二個州,人口220萬左右,蜀國佔一個州,即益州,人口100萬左右;地域和人口是古代國家的戰略資源,也是農耕社會經濟資源,更是政治和文化的擴張資源,魏蜀吳強弱一目瞭然!
-
6 # 人飲水思源人
三國時期,魏國不管是土地面積,人口總數,還是軍隊人數,魏國始終排在第一,吳國第二,蜀國第三。
領土範圍:
魏國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等十個州,相當於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等,也就是說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吳國有揚州、荊州和交州。但是揚州和荊州和魏國共有,此三州相當於今天的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這些地盤都在中國南方,當時南方還屬於煙瘴之地,許多地方開發的不充分或者根本沒有開發。所以魏國更佔優勢。蜀國僅益州,即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如下地圖,可知魏國領土最大,蜀吳領土的總和才相當於魏國。人口的差別很大:
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在古代人口數量意味著有更多的勞動力,更多的兵源。所以這一比較魏國完勝蜀吳,兩國人口加起來也沒魏國多,他們和魏國耗不起。
軍隊的人數蜀國94萬人中,士兵佔10.2萬,官吏佔4萬;吳國230萬人中,士兵佔23萬,官吏佔3.2萬;魏國計程車兵沒有明細的數目,金文京推測有40萬以上。
軍隊的人數也代表著一國的戰鬥力,魏國當之無愧排第一,吳國第二,蜀國第三。
人才數量魏國——曹操非常重視人才的,其中我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特別愛惜關羽,關羽死後還特地的為他修了一座墓。可以說曹操求賢若渴,三下求賢令,魏國人才濟濟。
吳國——除了魯肅,周瑜和陸遜等人外,找不出萬夫不當的勇將,人才凋零。
蜀國——五虎上將胡謅的,沒有的事。劉關張的年紀比諸葛亮大十幾二十歲,真正的人才屈指可數,到三國後期“廖化作先鋒”,可知人才凋零得比吳國還嚴重。
曹魏能最終一統中原,贏在它的實力,吳蜀的敗亡是遲早的事,但是曹魏給司馬懿做嫁衣了,司馬炎繼位後三國歸晉,華夏分裂了近百年後終於統一。
-
7 # 暮雨夜行歸何處
魏國領土最大,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
吳國佔有江東,有長江天險,因此百姓還算安居樂業,人口不少,經濟發展很快;
蜀國是最差的,不論是人口、經濟、將士都是三國裡面墊底的。
-
8 # 書僮閱讀
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末。
魏蜀吳三國應該說都有一定的優勢。當然我說的優勢不是"魏佔天時,吳佔地利,蜀占人和."那一類老生常談。
魏國佔據著中原一帶,那裡的經濟文化人口都最為繁盛。魏國擁有東西兩都,在政治上佔盡了優勢。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任用無數良臣名將使魏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蜀和吳之間的差距拉大。為晉國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吳國佔江南之地自孫堅,孫策,孫權以經營三代,土地肥沃,人才濟濟。孫權在管理上費盡心機,使東吳大臣之間和諧相處。而且吳國從未遇到大敗。到孫亮時朝政為孫峻等人把持,國力衰退,然而孫休即位後以丁奉為大將斬了孫峻之子孫琳等使吳國得以繼續發展。不過孫皓即位後吳國國力再次衰退直至滅亡。
蜀國佔了巴蜀之地,劉備以皇叔這張名片,使八方俊傑投之,丞相諸葛亮善於治國,在兼擁益荊兩州後國力基本可與曹操不分上下,但夷陵之戰後是去荊州更兼諸葛亮不明時局屢次伐魏失敗後,國力大衰在三國中最先滅亡。總結一下,在三國鼎立時國力對比應該是魏國最強吳次之蜀最後。
-
9 # 說歷史的女人
這條不起眼的制度乃是屯田制,一般而言,屯田制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所謂軍屯就是戍邊或駐守的現役部隊就地種田收糧,以解決糧草問題。所謂民屯則是指朝廷或官府和流離失所的饑民合作,官府出土地和工具,饑民出勞動力,收穫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分配。
此制度在西漢時期,已經出現,比如在漢文帝時期,當時的朝中要臣晁錯就提出了“徙民實邊”,到漢武帝時期,更有趙充國建議“屯田”於邊防。雖然東、西兩漢時期,屯田制已經在實施,不過在後世人們的印象,乃至史家的記載中,真正把屯田制搞得風生水起、影響最大的,則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
東漢末年,一方面戰亂不斷,一方面各種天災導致的饑荒連年,雙重因素之下,造成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糧食。人若無糧食以果腹,那麼後果就十分嚴重。史載:“自遭慌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琉璃,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缺糧造成的後果有多嚴重,比如河北袁紹的部隊一度曾靠吃桑葚維持生計,再比如淮南袁術的軍隊則是依靠吃蒲草螺肉充飢。許多軍隊不用攻打,因缺糧自行解散,饑民遍地,甚至發生相食之慘劇。糧谷價格暴漲,一石穀米最貴的時候高達50萬錢。
在這樣的背景下,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屯田制,他說定國之術無非兩點,一點是強兵,一點是足食,秦之能夠一統天下,在於重視農事積蓄了充足的糧草,漢武帝能夠平定或穩定西域,乃是因為屯田之策的作用。於是曹操認為東漢末期這種情況,要想強兵,必先足食,遂採納了棗祗和韓浩的建議,在許下開始募民屯田。
但是具體的執行者,卻不是棗祗和韓浩,乃是任峻,其被封為典農中郎將,故史載有“軍國之饒,起於棗祗而成於任峻”之說。任峻將黃巾之亂民(後來不僅是黃巾亂民,甚至各地饑民也蜂擁而至)招募而來,分配更牛和農具,安頓其耕田種地,收益與官府分配。效果很明顯,“得谷百萬斛。”曹操見屯田制效果已顯,乃在其治下的各州郡都設定屯田官,將收穫的糧食就地貯存,以備戰時之用。如此以來,更是減少了運糧之苦。我們都知道,古代行軍作戰,最苦惱的是莫過於糧草,因此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可是曹操這一招解決了這個難題,一地兵馬前往另一地,皆可輕裝而行,不但消除運糧之苦,還增加了行軍和作戰的效率。
曹操的勢力原本不是最強,但是卻能在群雄中快速崛起,除了曹操本人善於用兵和用人之外,在硬體上,卻要歸功於屯田制的成功實施,為他提供了最重要的糧草保證。
不過曹魏政權,在曹叡之後,就過渡到了司馬氏手裡。但是司馬氏能夠最終取得滅蜀和滅吳的成功,則同樣歸功於屯田制。而司馬氏的屯田之功,則來自一個我們很熟悉的人物,他就是鄧艾。按照史學家對鄧艾的看法,鄧艾最大的功勞並非是滅蜀,乃是出色的屯田計劃。
鄧艾的屯田計劃是針對攻吳制定,在淮河兩岸屯田,“五里置一營,且佃且守。”“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淺陌相屬。”具體是這樣的:在淮北屯兵2萬、淮南屯兵3萬,共計5萬,稱之為“十二分休”,具體運作就是在有戰事的時候,1萬士兵種田,4萬士兵作戰;在沒有戰事的時候,則是1萬士兵休息,4萬士兵種田。比如給4萬士兵制定年任務是500萬斛的糧米任務,那麼如果戰端一開,這一年之產,可夠十萬之兵吃5年。正因此法效果明顯,令人恐懼,故此蜀國和吳國也開始效仿。(實際上,後來東吳之滅,此屯田之方略功不可沒)。
但是吳蜀效仿的結果是不同的,東吳方面效仿比較成功,比如《三國志·滿寵傳》記載:“孫權遣兵數千家佃於江北,至八月,滿寵以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又《三國志·諸葛瑾傳》記載:“赤烏中,諸郡出部伍……各率所領人會佃毗陵,男女各數萬口……”這些記載,都是東吳所搞的軍屯。
但是東吳搞屯田制,最終失敗,蓋因東吳和曹魏的屯田制略有不同。曹魏屯田制所屯田乃屬朝廷或官府所有。但是東吳則常將屯田作為一種賞賜賜給功臣,比如呂蒙曾因功被封為廬江太守,同時孫權還賞賜給他屯田600戶。屯田制本是富國強兵之道,但因賜於個人後,屯田制就會因臣屬的因素而發生改變。東吳之衰敗,這個因素也不能忽視。但是東吳畢竟搞得不錯,加上有長江之險阻,故此是三國中最後滅亡的。
魏蜀吳三國,屯田制搞得最差的當屬蜀國或蜀漢。首先,在時間上,蜀漢是搞屯田制最晚的,比曹魏、東吳都晚很多。蜀漢的屯田制是在諸葛亮北伐面臨“道遠糧艱”的情況下,被迫開始著手搞屯田制。《諸葛亮傳》記載:“亮每患糧不足,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不過很可惜,諸葛亮開啟屯田的時間比較短暫,尚來不及體現屯田的效用,諸葛亮便已經病逝了。後來姜維繼承孔明遺志,九伐中原,但是同樣因缺糧沒有取得什麼突破,後來沒辦法,姜維也開始在甘肅一代屯田,想做長期打算,但是曹魏卻不再給他這樣的機會了,伐蜀大軍來到,劉禪直接投降,姜維的屯田之謀劃也成泡影。
結語:在熱熱鬧鬧的三國裡,屯田制真可算是一條不起眼的制度,一般也沒人注意,或注意了,也沒有英雄謀士吸引人,但是此制度卻是各方勢力的立身之根本,對它的運用的如何決定了各方勢力的成敗:曹操所代表的曹魏因此制度在群雄中的勝出,西晉也因此制度完成了滅吳大計,而蜀漢因為反應比較遲鈍,導致孔明北伐的必然失敗,而東吳效仿較成功,故稱為三國最後滅亡的一方勢力。
-
10 # 二郎lns古今通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可稱中國歷史上謀戰年代,謀士多,軍師多,猛將多,可是真正打仗的話謀士猛將起作用嗎?只是演義小說裡面為了樂趣,太過度誇張了謀士猛將的能力而已,其實真正打仗不一定靠一個猛將勇猛,武力,一個謀士的智慧,謀略來決定的,是綜合實力是很關鍵,拿錢來打仗,一點不誇張。比如劉備手下五虎上將,兩個軍師,都三國頂級人才,為什麼最後失敗了?曹魏地盤最大,地大物博,人口也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擴張勢力,綜合實力排在第一,吳國佔據江東物產豐富,只有蜀國劉備帶諸葛亮幾個人跑到蜀國,易守難攻的優勢,所以他們各有優勢,曹魏當然綜合實力最強,吳國第二,蜀漢是最差,人才來講劉備不惜一切代價引進高階人才。曹操手下本來謀士猛將如雲,東吳孫權衣食無憂。
這樣看來曹操,孫權,劉備,這麼排
-
11 # 公明淏
這個問題太大了!僅就疆域而言。
蜀漢有益州、荊州。荊州佔據南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五個郡。益州益州分為三大部分,即漢中、巴、蜀。蜀有六郡,分別是蜀郡、廣漢郡、犍為郡、江陽郡、汶山郡、漢嘉郡,其中以廣漢、犍為、蜀郡為最大,號稱“三蜀”。巴有五郡,分別是巴郡、巴東郡、巴西郡、涪陵郡、宕渠郡。漢中有七郡,分別是漢中郡、魏興郡、上庸郡、新城郡、武都郡、陰平郡、梓潼郡。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魏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佔東漢荊州北部)、揚州(佔東漢揚州北部)。太多了,篇幅所限,僅舉荊州半州轄郡:襄陽郡、南陽郡、江夏郡、新城郡、上庸郡、南鄉郡、魏興郡、章陵郡。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孫吳共有四個州,分別為揚州、荊州、廣州、交州。孫吳在公元280年滅亡時共領有4州、45郡、2都尉、1典農校尉、2屬國及328縣。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必須指出!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航海到臺灣(時稱夷洲),這是我國的政治勢力第一次達到臺灣。
還有更遙遠的亶洲。吳 人《外國圖》雲:‘亶洲 去 瑯琊 萬里。’《三國志·吳志·吳主傳》:“遣將軍 衞溫、諸葛直 將甲士萬人浮海求 夷洲 及 亶洲。亶洲 在海中,長老傳言 秦始皇帝 遣方士 徐福 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 蓬萊 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距離山東萬里之遙的海上,是日本嗎?
-
12 # 歷史都付笑談中
魏國的實力肯定最強,這個沒人否認吧,要不孫劉聯盟幹啥。
魏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中原人傑地靈,給魏國提供了用不盡的人才,後來諸葛亮伐魏時,聽說好友徐庶僅官至御史中丞,感嘆魏國人才何其之多。此外,幽州、西涼、幷州等地盛產戰馬、冀州盛產弓弩,所以士兵們裝備精良,陸戰基本無敵。淮南等地適宜耕作,加上曹操倡導的屯田,所以糧草充足。
吳、蜀誰排第二呢?
這個嘛,要看荊州在誰手裡。劉備集團的鼎盛時期,劉備奪取漢中,又派劉封拿下上庸三郡,此時劉備的實力大於孫權。但是劉備的輝煌一閃而逝,呂蒙襲取荊州,上庸三郡又被魏國奪回,蜀國的國力就是墊底了,就算諸葛亮再牛,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
13 # 我善良可愛
毫無疑問,三國實力排名就是曹魏、東吳、蜀漢
曹魏在三國中佔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
在籍人口443萬人,人口最多、墾田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
曹魏的疆域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北部)、揚州(北部)
孫吳在籍人口有256萬人,由於東吳大力招撫北方南來的人民,加上60年來沒有大的戰爭破壞,人口增殖很快,耕地開闢更多
孫吳共有四個州,分別為揚州、荊州、廣州、交州。
蜀漢在籍戶口有108萬人,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僅僅佔有益州。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
綜上所述,三國實力排名就是曹吳漢
-
14 # 簡史秘聞
三國時期的變故都是非常大的,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曾最強過,也曾最弱過,所以,這個問題問的有些唐突,如果有一個時間段的話,就可以仔細看到哪個國家是最強的。
東吳:
東吳強悍的時候,是十八路諸侯征討完董卓的時候,孫堅是三國早期最勇猛的一個將領之一,也是十八路諸侯中最先征討董卓的一支部隊,此時孫堅的兵馬最為強悍,但可惜孫堅在回東吳的路上被劉璋殺死,孫策子承父業,開始征討東吳,偌大的東吳全歸孫策所有。此時,東吳的國力是最強的,而此時的曹操,才開始組建部隊,連個固定住的地方都沒有,劉備就更不用說了,這個時候的劉備才和張飛關羽等人開始往南方跑路。
魏國:
魏國的兵馬是從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時候壯大的,曹操有荀彧和郭嘉等人的建議,一路勇往直前,拿下了河南河北等地,要知道光是一個河南就能產多少糧食?再加上河北,曹操可以說是當時最不缺糧食的國家,而有了糧食就意味著有了兵馬,所以曹操在這個時候,透過短短得幾年時間,就成為了三國時期第一大國,兵器和戰馬更是多得不可勝數,而在經歷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大敗,兵馬幾乎殆盡,不得不修養十年之久,再開始和劉備孫權大戰。
蜀國:
蜀國建立的是最艱難的一個國家,劉備先是佔了荊州之後,才可以和曹操孫權抗衡,但此時的劉備僅有幾萬兵馬,不過曹操和劉備誰也不敢輕易和劉備開戰,因為荊州真的是太難奪取了,曹操要是打荊州,自己就會防不住孫權打魏國。所以就這樣一直僵持著,直到劉備養好了兵馬,拿下來漢中和西川,並且稱帝之後,此時的蜀國成為了三國最強悍的國家,兵馬七十萬,糧草無數,只可惜最後這些兵馬毀在了劉備身上。
所以說,三國任何一個國家都當過實力最強的國家,笑到最後的也不是這三個國家,而是司馬家的晉朝!
-
15 # 小莊說歷史
梁方仲在《中國曆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中認為蜀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28萬戶,94萬人;同年為國有52萬戶,440萬人。吳國在280年幼52萬戶,230萬人。這成為目前主流認識,教科書也採用這個說法。
但是李向軍對此有質疑。他在《三國人口考》中指出三點疑問。
1、目前人們所認為的三國人口數767萬,是263年魏、蜀兩國加上280年吳國人口總和。在統計學上欠妥。並且人們認為這是三國時期人口最少的時候。其實在建安末年答曰在221年左右人口數比263年還少。因為那時三足鼎立已經確立,大規模的戰爭已經沒有。人們生活較穩定,人口應有所增加。
2、《晉書》中的記載有疑問。書中載221年蜀國90萬人,到了263年才94萬,42年只增長4萬人疑似有隱漏。另外,《晉書》言吳國在242年幼人口240萬,到了280年只有230萬,人口不增反降,甚為可疑。
3、《晉書-地理志》說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戶口245萬,人口1616萬。計算下來,從263年到180年的十七年之間魏國和蜀國平均每年戶口增長率為43%,人口增長率為57%。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近來有學者撰文說三國人口沒有這麼少。尤其是蜀國人口應該被隱瞞、漏報。王育民在《三國人口探索》中列出了4種戶籍人口統計錯誤的原因:世家豪族蔭庇人口的漏報,屯田者步南路戶籍,兵、吏及其家屬漏報,少數民族不計入人口。
內容可參看葛劍雄編著的權威著作《中國人口史》。
二、蜀國之弱
蜀國是最先被滅亡的。國力差距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還有以下的因素:
1、蜀國後期人才貧乏。劉備建立蜀國主要依靠荊楚地主士人集團的支援。其中以諸葛亮、龐統、馬良等豪族為主。隨後劉備入川,曾經拉攏蜀地本土地主集團但未獲成功。隨後劉備採取以荊州士人集團壓制益州背地勢力的策略。這在蜀國剛建立的時間曾取得較好的效果,穩定了政權。但其後遺症也十分大。尤其是以諸葛亮、費禕、郭攸之、董允等荊州人才的相繼去世和被害,蜀國人才凋零,再也無法和魏國抗衡。
2、未能與士族豪強合作。李開元認為蜀國是一個以豪俠武人、寒門下士為核心的政治集團。這個集團在三國中帶有濃厚的下層社會特點。他始終沒有與當時的強大力量,士族豪強合作,尤其是益州士族豪強一直對蜀漢政權陽奉陰違。在鄧艾率軍隊到達成都城下時,朝中大臣力勸投降是最好的證明。這也是諸葛亮在前幾次北伐時雖然佔領了雍涼二州,卻無法在哪裡站住腳的重要原因
-
16 # lm愛國者
三國時魏蜀吳三國實力對比是怎樣的?誰都知道,戰爭的實質是實力的對抗。如果我們對鼎立時期三大政權的實力有了清晰瞭解,那我們就能知道三國曆史未來的走向。我們對三國實力的瞭解,還是從比較開始吧。
疆域對比三國疆域圖
曹魏定都洛陽,主要控制長江以北,國土面積約為291萬平方公里。蜀漢定都成都,主要控制蜀地,國土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孫吳定都建鄴,主要控制江東地區,國土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
古代中國關於地域的劃分跟現在還不太一樣,東漢末年的時候天下一共劃分成了十三州,分別是司豫兗徐青涼並冀幽揚荊益交十三個州,其中曹操就擁有了其中九州,基本佔據了當時三分之二的天下。
我們知道三國時期的真正實力對比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平衡,魏國的實力其實遠超其他兩國。因為曹操所在的北方是古代中國的中心地區,除了要抗衡國內的劉備和孫權兩大勢力集團,北方還有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勢力虎視眈眈,所以曹魏等於說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是敵人。在這種群敵環伺的情況下,魏國還能夠遊刃有餘的應對並且發展自己,可以說是非常強大了。
因曹魏勢大,所以蜀吳聯合一同抗擊。
經濟對比在東漢的時候南方並沒有發展起來,基本上整個國家的政治以及經濟文化的中心都設立在北方諸地,這些地區各方面的交流十分方便快捷,發展起來也很快。而南方那個時候尚未開發,交通通訊都十分不方便,屬於蠻夷之地,對於發展是非常的不利的。
魏國是延續正統王朝,把自己的地盤當成一個國家看待,所以它是實行的正統王朝的經濟方法,輕搖賦稅,實行屯田等等,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經濟也得以快速的增長。魏國就是循序漸進,大概相當於村長。
蜀國是典型的軍閥殖民的做法,軍事永遠高於一切,從建國到亡國都沒有把蜀地當成一個國家好好的治理。雖然孔明想了很多辦法來恢復經濟,由於蜀國連年的北伐也消耗殆盡。蜀國就是攢幾年錢然後一塊再打出去,就像是地痞流氓。
吳國既不是正統王朝,也不是軍閥殖民,他是類似於諸侯王的家族式管理。加上北方由於連年打仗,北方的人口向南逃,就給江南地區帶來了生產技術與文化,加上江南土地肥沃,所以經濟還是可以的。到了三國後期,吳國的航海業更是發達,給吳國帶來了很多的經濟增長。吳國就像是村裡的富戶。
人口對比剛才我們都說了,魏國是最強大的,所以他的人口也是最多的,亡國時大約有66萬戶,443萬人。蜀國那是本來地盤就小,加上那時候的蜀地也不是什麼好地方,所以亡國時大約有28萬戶,94萬人。吳國雖然地盤也不小,但是那個時候江南可不像是今天的江南,那時候算是沒有開化的地區,所以人也不多,亡國時大約有52萬戶,230萬人。至於為什麼要說亡國時的人口那,是因為戰爭的時候人口基本是沒法統計的,但是國滅的時候史書上都會有一個完整的統計。
軍力對比魏國軍力最盛。大概有四五十萬的總兵力,但是他要駐守的地方也多,西線雍涼為6-7萬,南線荊豫10萬,東線徐揚10萬,洛陽及各據點10-15萬。蜀國那是本來就沒啥人,所以軍隊大概就是10到13萬左右,北線漢中5萬,東線永安2-3萬,成都各據點3-5萬。吳國那兵力也不多總兵力在20-25萬左右,主要部署在濡須口,南郡等長江沿線據點。
既然曹魏這麼強大,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而是任由蜀吳兩國割據一方,甚至還要防範他們的進攻呢?首先是地理位置原因,我們要知道曹操所佔據的中原地區基本全是平原,雖然富庶但是卻遭到很多人的覬覦,所以並不能夠集中全部的力量去進攻別人。其次他的對手卻都佔據著有利的地理位置,劉備佔據著自古以來易守難攻的川蜀要地,而孫權所在的東吳雖然沒有山川之固,但是卻隔著長江之險,北方軍隊不善水戰而且生活習性也有所不同,所以也很難打下來。我們都知道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同樣的三方勢力就如同一個戰略平衡,曹操若是執意舉全國之兵攻打一方也不是不能打下,但是自己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只會白白便宜了另外一方,機智的曹操必定不會做這種蠢事。
人才對比人才問題和如今一樣。大城市,發達城市總是更加容易吸引人才,比如孟德陳留舉兵的時候從了二曹兩夏侯這樣的家將出身的人才之外,李典,樂進,于禁,典韋,許褚,荀攸,荀彧,程昱,劉燁,郭嘉,賈詡也是人才濟濟,這些人都是出自中原,包括黃忠,魏延,太史慈,蔣欽,呂蒙,許靖,這些在蜀國與吳國叱吒風雲的人物也同樣是出自中原。而到了後期,諸葛亮死後,接替他的是楊儀,這個人本身實力有限而且根本無法處好與下級的關係,導致死對頭魏延的反叛,楊儀之後是蔣琬,蔣琬這個人綜合能力在後期武將裡面雖然算不錯但是比起諸葛亮卻是天壤之別,之後姜維雖然能文能武但是也無奈國力空虛,而且我們看看姜維的對手也不難發現,從司馬師,司馬昭,鄧艾、鍾會二仕爭功,魏國的人才是源源不斷層出不窮的。吳國後期也只能說是啃老本,諸葛恪,陸杭,顧譚一行都是老將之後,人才的補給的也出現了明顯的不足。所以綜合判定來看,魏國的國力確實明顯高於其他兩國人數總和。
透過對比,我們就能發現三國之中只有曹操才有統一天下的基礎和實力,其它兩方都不具備這個底蘊,只能防守而不能夠進攻。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諸葛亮數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的原因,諸葛亮之所以北伐只是為了讓曹魏不能順利發展,這樣才能讓蜀漢存活得更加長久一些,至於所謂的爭奪天下也只是不可為的事情。其實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時機就只有赤壁之戰之前的曹操,可惜有些操之過急不聽賈詡的意見,不然的話若是等個數年,曹操也就能夠得償所願了。
-
17 # 牧童的杏花酒
依據《三國演義》,我們對蜀國的印象可能非常好,有劉備這樣以仁為本的君主,加上諸葛亮這樣智慧奇人,搭配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統一三國不是夢,但是,蜀國要真是這麼彪悍,應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才對,直到最後卻沒能逐鹿中原、一統天下
首先:我們以國力進行分析,從領土、人口、軍隊、人才等。
領土:魏國,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換做今日如同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甚至還包括內蒙古的一部分,總之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
吳國,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荊州與魏國共有,大體而言,吳國的勢力範圍就是現在的江南和華南,包括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雖然也不小,但還是比不過魏國,而且當時中國南方開發還很不充分,所以人口和綜合國力,更是沒法比。
蜀國,只有一個州,益州,當然益州相當大,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統稱西南。
從地圖來看:魏國>吳國>蜀國
人口: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魏國443萬人,士兵佔40萬以上。官吏更多,畢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天下士子大半投奔魏國。
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 吳國230萬人中,士兵佔23萬,官吏佔3.2萬。
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 蜀國94萬人中,士兵佔10.2萬,官吏佔4萬。
魏國相當於兩個吳國,五個蜀國。
我們只想指出一點,蜀國的人口雖然還不到吳國的一半,官吏人數卻超過吳國,可知他們的政府隊伍臃腫,行政效率與財政壓力都將構成執政者的難題。
軍隊:三國的形成,軍閥之間互相征戰,進入決賽圈的就是三國的君主。不過這三大軍閥之間,依然有其區別。
魏國,堅持中央集權,把私人武裝改編為中央直屬,同時推行軍屯制,積極組建隸屬於國家的軍隊。
吳國,由於孫氏父子在江南地區屬於外來政權,更多時候是需要和貴族世家相交,在更多時候要分權給他們,造成豪族勢力過於強大,尾大不掉,從表面上看,屬於中央集權,實際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聯合政權,吳國的皇帝,更像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幕府將軍或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君主。
蜀國,因劉備大半生流浪、轉戰各地,他的軍隊則是一個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裝集團,而且,在蜀國的本地人看來,劉備的軍隊更是標準的外地人軍隊,劉備的政權也屬於外地人政權,戰鬥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氣。
人才: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描寫,蜀國最厲害,還是開篇的描述,蜀國如果真的文臣武將天下無敵,為何不會統一三國。
魏國,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賢令,為魏國培養了至少兩代人才,何況魏國的領土,中原和華北,本是人才匯聚之地。
吳國,地處江南,文采風流,所出產的魯肅、周瑜、陸遜等,都是三國時代的第一流人物,問題在於缺乏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戰將。
蜀國,五虎將都是被神化的人物,劉備佔據益州之後,
其一,來當地人才匱乏,
其二,來即便有些人才,並不甘心為劉備所用,
其三,根據金文京研究《三國志・蜀書》,指出蜀國群臣好內鬥,劉備和諸葛亮在世,還能鎮住局面,他們一死,蜀國內政逐步陷入混亂,無可救藥。
所以,根據各項資料來看,魏國畢竟是財大氣粗穩居老大,吳國只能老二,蜀國墊底。
-
18 # 黑白格聊娛樂
感謝能夠回答,以下是我的觀點。。魏蜀吳三國應該說都有一定的優勢。當然我說的優勢不是"魏佔天時,吳佔地利,蜀占人和."那一類老生常談。魏國佔據著中原一帶,那裡的經濟文化人口都最為繁盛。魏國擁有東西兩都,在政治上佔盡了優勢。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任用無數良臣名將使魏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蜀和吳之間的差距拉大。為晉國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吳國佔江南之地自孫堅,孫策,孫權以經營三代,土地肥沃,人才濟濟。孫權在管理上費盡心機,使東吳大臣之間和諧相處。而且吳國從未遇到大敗。到孫亮時朝政為孫峻等人把持,國力衰退,然而孫休即位後以丁奉為大將斬了孫峻之子孫琳等使吳國得以繼續發展。不過孫皓即位後吳國國力再次衰退直至滅亡。蜀國佔了巴蜀之地,劉備以皇叔這張名片,使八方俊傑投之,丞相諸葛亮善於治國,在兼擁益荊兩州後國力基本可與曹操不分上下,但夷陵之戰後是去荊州更兼諸葛亮不明時局屢次伐魏失敗後,國力大衰在三國中最先滅亡。總結一下,在三國鼎立時國力對比應該是魏國最強吳次之蜀最後。
-
19 # 123雨季
為什麼諸葛亮不殺立下軍令狀,後來華容道義釋曹操的關羽?小時候老是討論,要是關羽不放走曹操多好。真實的場景不是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而是實力使然。如果曹操滅了,劉備不是被曹操集團所報仇,就是被孫權實力滅掉。實力差距很大,諸葛亮很明白,成全關羽的情義,又相互制約三國鼎立。三國正規化的意義就是空間博弈,成全自己。中美蘇(俄)玩三國遊戲,核心沒變。
-
20 # 子不是魚
誠邀回答。魏國不論人口,兵力,國土面積是最強的,綜合實力也是最強的,國力也是最強的。
三國鼎立數十年,為何能夠維持平衡,大家思考過嗎?
魏國強,則吳蜀聯盟。因為有威脅。
吳國弱,則蜀國必然想侵吞吳國,因為北上伐魏要翻山越嶺,路途艱險,糧草需要準備好幾年。那打吳國就不一樣了。吳國在孫權的經營下,是一塊大肥肉啊,氣候溫暖,物產豐富,蜀中閉塞,物產不足。曹操野心勃勃的想要取荊州,敗於赤壁。曹丕更是三次攻打吳國,鎩羽而歸。
吳國算是很佛系的,因為地處江南,物產豐富,江南的繁華,實則是一個溫柔鄉。南宋也是偏安,並無進取野心。
我們來從疆土,人口,軍隊,經濟,來分析一下,魏,蜀,魏三國的實力如何。
一,疆土資料
魏國:87郡12州,分別是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兗州,涼州,雍州(北部)揚州(北部)據有關文獻記載,公元262年,魏國國土面積291萬平方公里,是三國中統治面積最大的國家。
蜀國:22郡,統治區域為蜀中,南中,漢中,北方和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蜀漢的南大門,東與吳國相鄰於三峽,巴西為蜀國的東大門,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南蠻相鄰,僅益州一州,據統計公元262年,蜀國的國土面積是107平方公里,是三國中國土面積最小的。
吳國:32郡及3州,荊州,揚州,交州,公元226年設定廣州,後併入交州,據統計,公元262年,吳國的國土面積達到了145萬平方公里。
魏國:人口約103萬戶,士兵約50萬。
吳國:人口約52萬戶,士兵約23萬
蜀國:人口約28萬戶,士兵約10萬
所以,魏國實力最強,自古群雄逐鹿中原,而鮮有在南方建立政權的,大一統王朝都在北方,“得中原者,得天下,如今看來,所言非虛呀!”
回覆列表
三國實力對比,天下有三,魏得其二,剩下的一,吳佔五分之三,蜀只有不到五分之二:
第一從人口上看蜀國(90萬)<吳國(200萬)<魏國(500萬);
其次看控制範圍:曹操控制中原地區,土地肥沃,劉備控制地區多為關中地區,地形複雜,而且南蠻之地直到諸葛亮擒孟獲前還屬於自治地區,劉備並沒有實際的控制權;
再說當時天下有十三州,曹操擁有九州,劉備只有一個益州,荊州大部屬於孫權,關羽丟失的荊州原先也不屬於劉備,只是當初孫權借給劉備暫住的。
實力對比下來魏>吳>蜀,甚至魏>吳+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