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環境
-
2 # 漢信寶
銀行大力推薦信用卡也是市場競爭的趨勢。信用卡本來就是一種信用貸款,以前信用卡申請條件苛刻,那是白領階層才能擁有的產物。
隨著金融市場的暴力擴張,各種網貸,小貸的出現,銀行的危機感也越來越強烈。
銀行為了生存,為了在信貸市場分得一杯羹,所以會極力的透過各種營銷手段推薦自己的信用卡,不僅如此,還延伸了很多信用卡背後的貸款,比如萬用金,圓夢金,e招貸....
這些都是為在金融市場突圍而定製的戰略方向,隨著金融市場的月新立異,銀行會更加增加推廣信用卡的營銷力度,否則,很容易被市場淘汰,畢竟信貸市場是萬億的級別,一旦落伍,再要跟上信貸的步伐那是難上加難!
-
3 # 財稅知事
銀行在什麼時間推銷信用卡都是合適的,因為發行信用卡能給銀行產生多方面的收益。一是信用卡年費收入,當然,有的銀行規定,信用卡在一年內消費刷卡幾次以上,就免年費。二是持卡人正常消費刷卡有手續費收入,這筆收入由商家承擔。三是持卡人在信用卡額度範圍內取現的手續費收入。四是持卡人正常消費後,向銀行申請分期還款,銀行也是有分期還款手續費收入,不同銀行的分期還款手續費各不相同。總之,銀行發行信用卡,收入種類多,利益多。
-
4 # 小齊說支付
首先,我們先談一談信用卡,通俗地說,信用卡是銀行發行的一個金融產品,透過這個載體,銀行從外面吸儲來的一部分資金就可以無障礙地進入到使用者手中,使用者就可以憑藉信用卡進行一系列消費,然後按照賬單日提供的賬單,再進行還款即可。 在這個過程中,在規則框架下,銀行和使用者是各取所需,銀行願意,使用者也高興
-
5 # 趣知生活
作一下具體分析:
1.這是一個社會發展的趨勢,提倡和鼓勵消費和刺激經濟。而且新一代的年輕人對信用卡的接受程度是很高的,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
2.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銀行的本質也是個商業體,也是以利益為中心的,信用卡也就是銀行放在人們手裡的一筆貸款。當人們消費,分期,取現的時候銀行都會產生收益。所以銀行肯定大力推廣的。
3.信用卡的經濟時代這是個大趨勢,而疫情只是暫時的,所以影響不會太大。
最後也勸告一下各位,提前消費一定要量力而行,養成一個為自己經濟方面規劃的習慣。
-
6 # 財經小咖李天月
銀行之所以大力推行信用卡,就是相當於保險公司賣保險一樣,把產品送給需求方。
首先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銀行現在沒有信用卡這個撬動客戶的武器,那些小銀行是不是會丟了很多客戶,因為現在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包括支付寶,財付通等等對傳統銀行的衝擊太大了,簡直是滅頂之災,好在商業銀行可以被央行授信可以大量髮型各種信用卡,無形中等於央行向市場投放了大量貨幣,增加了貨幣供給,解決了部分小企業和個人的資金問題,同時增加了作為經濟三駕馬車的消費能力。
對於我們來說,辦理信用卡合理使用,可以極大的提高我們與銀行之間的粘合度,他們也有利潤可圖,同時如果你將來需貸款等等都和這個有關係,所以合理用卡可以養出一個好的徵信,對於你的貸款的能力和額度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信用卡給你節省很多現金流。
最後,信用卡作為工具是供我們使用的,千萬不要過度的透支未來,否則一旦有黑天鵝發生,資金鍊斷裂,可能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祝君好運!
-
7 # 才子木118
目前,銀行大力推行信用卡是對的。第一,目前,不管是打工的,還是創業的,還是做生意很多年的,各個行業的人,對信用卡的需求都特別旺盛,因為疫情原因,讓很多人都急需資金流,此時大力推廣,非常容易。第二,各個行業的人,此時都需要資金流,去啟動新的業務,新的業務起來了,還會更好的挖掘客戶其他的貸款需求,存款需求,理財需求等等。第三,此時大力推廣信用卡,對國家經濟發展非常有利,也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
8 # 小崔的日常生活666
什麼東西都有自己的兩面性,就好比信用卡就看自己怎麼用,信用卡應個急還是比在外面借錢方便一點。這個世上,從來都沒有好吃懶做的成功,吃過生活的苦中苦,流過世間的辛酸淚,才能成為世間上的人上人;付出過足夠的汗水,才能換來該有的成就。
這個世上,從來都沒有好吃懶做的成功,吃過生活的苦中苦,流過世間的辛酸淚,才能成為世間上的人上人;付出過足夠的汗水,才能換來該有的成就。
這個世上,從來都沒有好吃懶做的成功,吃過生活的苦中苦,流過世間的辛酸淚,才能成為世間上的人上人;付出過足夠的汗水,才能換來該有的成就。
1.信用卡無形中為銀行增加了很多的客戶資源。
2.信用卡在持卡人消費的時候,銀行是可以增加手續費收入的:取現手續費、一些客戶的分期費、或者逾期還款產生的滯納金和利息。
3.增強了銀行與縱多商家之間的合作:例如持卡人消費可以有積分和折扣,不但為銀行帶來利潤也為商家創造更多的客戶,而消費者也一定程度得到折扣返利。另一方面,銀行雖然對很多的卡種制定了消費滿幾筆就可以免年費的活動,但是當我們申請到一些權益很高的信用卡的時候,還是享受不到免年費這種活動的,另外,當我們在同一家銀行同時擁有兩張以上信用卡的時候,除了一張可以免年費意外,其他的信用卡並不能享受免年費活動,即使不使用,也會產生年費。
所以當有信用卡用不著的時候,我們儘量還是選擇向銀行申請銷卡,因為這樣不僅能降低我們的總授信額度,方便以後有用的時候再去申請,更是可以防止了我們因長期不用信用卡,銀行收取年費我們並不知情的情況下產生的逾期,影響我們的徵信情況。
幾乎每張信用卡都能在特定的某一方面享受一些權益,比如某些車主卡可以享受指定地點免費洗車,某些卡片可以享受到特定時間內的美食半價,這種卡片看起來似乎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小便宜 ”,實則是銀行與商家合作,給商家帶來品牌效應的產物,促進了客戶使用信用卡消費,又給商家帶來了客戶,還能從商家得到一部分的贊助。
當我們因為粗心大意導致了信用卡丟失時,只能儘快向銀行打電話掛失補辦信用卡,而銀行會收取我們的一部分補卡制卡費用,這又是一筆收入。
信用卡的發行,確實方便了我們的購物和消費,又緩解了我們的資金壓力,但是又令很多人因為迫於還款的壓力走入歧途,所以我們在使用信用卡的時候,還是儘量做到合理的消費,避免因過度消費而導致逾期,因為沒有償還能力最後走上“老賴”的道路。
-
9 # 鄭州金融員
這個問題很多人諮詢過我,銀行之所以大力推行信用卡,就是相當於保險公司賣保險一樣,把產品送給需求方。
首先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銀行現在沒有信用卡這個撬動客戶的武器,那些小銀行是不是會丟了很多客戶,因為現在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包括支付寶,財付通等等對傳統銀行的衝擊太大了,簡直是滅頂之災,好在商業銀行可以被央行授信可以大量髮型各種信用卡,無形中等於央行向市場投放了大量貨幣,增加了貨幣供給,解決了部分小企業和個人的資金問題,同時增加了作為經濟三駕馬車的消費能力。
對於我們來說,辦理信用卡合理使用,可以極大的提高我們與銀行之間的粘合度,他們也有利潤可圖,同時如果你將來需貸款等等都和這個有關係,所以合理用卡可以養出一個好的徵信,對於你的貸款的能力和額度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信用卡給你節省很多現金流。
最後,信用卡作為工具是供我們使用的,千萬不要過度的透支未來,否則一旦有黑天鵝發生,資金鍊斷裂,可能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祝君好運!
-
10 # 陳華視野
信用卡業務的盈利點有如下幾點:
1,利息 -- 當你沒有在免息期內還完足夠的欠款時,會產生利息
2,返利 -- 你用信用卡在商家消費,商家要返給銀行一定的利潤(雖然非常少,但不能忽略不計)
3,特約商戶 -- 某些特殊用途的信用卡都有不同的盈利點,有的與保險公司合作、有的與航空公司合作,都存在合作共贏的情況。
而普通顧客呢,在信用卡消費中能夠獲得幾分,達到一定程度還能夠換一些小禮品,所以說,使用信用卡,對大家都是有利的。
-
11 # 叢貝網路
為了弄清楚問題,我們透過更加深入的分析來看,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每年都有新發卡任務數,很早就會確定下來,每年的一季度是銀行的開門紅季度,在全年工作安排中,很重要,所以廣告的投入充足,宣傳力度也會更大。雖然有疫情影響,銀行各項指標的全年目標值應該是不會調降的,一季度作為重要的時間段,在疫情的影響下,各類業務不能有效開展營銷,但是信用卡作為可以線上申請的業務型別,就有可能成為主推方向,從而營造出一種疫情期間,銀行大力推銷信用卡的現象,實際上銀行並未降低信用卡的審批門檻,只是在更努力的獲取客戶罷了,原先不能辦的客戶現在還是辦不了。
那實際效果怎麼樣呢?就像題主說的,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大家收入降低,有控制消費的衝動,雖然銀行在大力推廣,但是新辦卡的人數還是增長緩慢的。
-
12 # 財經雜感
這話說的。
首先得分清主次。亂花錢的鍋首先得自己背。信用卡只是為了你的消費創造了便利,但它並不提供你想消費的商品。就跟高鐵只是讓你從北京到上海更方便,並不是說上海不用去了,或者說把上海給搬到北京了。
其次,信用卡消費多數是真實需求的反應。即使信用卡有一些促銷動作,但由於它受規模等客觀條件所限,會真實很多,至少促銷價格比較真實,不敢虛報。舉個例子,比方說,工行信用卡說搞個活動,週末瑞信咖啡第二杯半價。你看見後,首先你得喜歡喝瑞幸的咖啡;其次你還得記得這事,到了週末專門為這個便宜下個單;再次,你很冷靜,你很清楚這個促銷價格的含金量,不會盲目;最後,商家很冷靜,知道活動後客戶關係還得靠自己維護,所以活動價格不敢虛報。這種交易成本想促成大消費的局面那是不可能的。
能實現過度消費的只有雙11、618這種活動。
在這種活動裡,因為消費局面已經形成,人們會主動消費,不存在宣傳成本,甚至不存在促銷的成本。以至於很多商家會先抬高價格再打折,也會有很多消費者盲目消費。而過度消費就更多了。
其實銀行很希望做到雙11那種,但是奈何市場格局已經形成,就連工行宇宙第一大行也不能撼動消費市場的格局,更何況其他銀行。所以你擔心信用卡會促進盲目消費和過度消費,就太多餘了。
小結一下。消費者總的來說是從信用卡上佔到便宜了。倒不是說要鼓勵大家薅銀行的羊毛,因為一旦要用到薅羊毛這個詞,就很有可能會伴隨過度消費。
而是說,銀行活動可以讓你在想消費的時候降低成本。何樂不為。
你真正要擔心的是過度消費和盲目消費。而這兩點,就銀行的消費盤子而言,它就是想做也做不到。
-
13 # 金融每日看
銀行大力推銷信用卡其實有幾方面因素。在大環境不好的前提下刺激消費,雖然提升負債率,但同時對經濟環境的改善是有促進作用的。
目前國內信用卡業務相比美國來說還是發展相對緩慢的。美國各大銀行信用卡種類繁多,各種促進消費的獎勵政策層出不窮。國內相對來說信用卡業務做的較好的招商銀行,在各種活動以促進消費和增加持卡人群方面還是有待加強的。所以銀行大力推銷信用卡業務也是正常現象,因為信用卡業務會成為商業銀行轉型的新亮點。
信用卡累計髮卡量看,國有四大行保持領先地位,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髮卡增速優勢較為突出。且隨著支付寶,微信支付的普及,且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企業違約事件頻發的大背景下,銀行正逐步向新零售業務轉型。信用卡不良率方面,由於國內信用體系逐步健全,信用卡不良率整體處於較低水平。目前來看,信用卡產品會朝著更多樣化,更安全,獎勵更豐厚大趨勢發展。
-
14 # 綠匪
銀行推信用卡總比各種網路信貸要好吧~_~
至少銀行沒那麼坑,比較文雅,還不上時,比較斯文。現在只要連著網路,不管什麼APP,不管什麼網站,全是某某信貸,某某借貸平臺廣告,就好像從他們那埠借了錢不用你還,隨便花是的。好歹銀行信用卡一直明確告訴你,有免息期,過期會有什麼處罰,萬一腦子一抽,去了那些網路借貸公司,那就是入坑容易,靠自己死也上不來的狀況。何況現在的年輕人本身就是負債消費。90後的平均負債率在12萬,暫時還不上還可以信用卡倒一下,其他平臺,只能呵呵
-
15 # 和孝財經
首先回答題主問題,銀行大力推銷信用卡合適,尤其是在眼下這個疫情過後的關鍵時期,大力推銷信用卡更有利於銀行去搶佔市場!
其次,我們要了解一下信用卡的本質,信用卡其實就是銀行發放給個人的信用貸款,是用來給持卡人緩解資金壓力的工具,銀行發放信用卡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
接著我們再說一下,為什麼銀行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大力推銷信用卡!第一是國家政策,要求銀行對個人及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一定的貸款支援;第二,新冠肺炎導致幾乎全國人民兩三個月沒有收入,但是沒收入也得吃飯呀,也得還房貸車貸呀,這個時間段所有人都需要錢,所以這個關鍵時期發行的信用卡開卡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第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銀行大力推銷信用卡,不等於給所有人都送一張信用卡,下卡的都是有資產的、信用良好的符合信用卡髮卡標準的人!
最後總結一下,銀行選擇在這個關鍵時期大力推銷信用卡是極其明智之舉,這個時候誰搶佔了更多市場,基本決定了它今年信用卡市場的龍頭地位!
-
16 # 橙兒有財
簡單介紹使用信用卡的優缺點如下:
一.使用信用卡的優點:
1.不用存款即可透支消費,而且享有一定期限的免息期;
2.刷卡消費安全且方便,信用卡刷卡還可以累積積分;
3.在銀行的特約商戶刷卡消費,可享受折扣優惠;
4.積累個人信用,形成良好的信用記錄;
5.通行全國無障礙,在有銀聯標識的ATM和POS機上均可取現或消費。
二.使用信用卡的缺點:
1.如沒有計劃,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費,容易導致盲目消費;
2.如無法按時還款,會造成逾期記錄,影響個人信用。
因此,有利有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辦理。
-
17 # 大河塗塗
今年的疫情像黑天鵝一樣出乎意料,像灰犀牛一樣殺傷力巨大,我把它稱之為“黑犀牛”。接下來會怎樣發展?對經濟影響幾何?對投資有怎樣的影響?
第一,隨著疫情在全球擴散,全球經濟今年進入衰退的機率越來越大。這次衰退可能會超過過去任何一次經濟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的震央在美國,2010年歐債危機的震央在歐洲,但本次是全球共振,先從中國開始,再到歐洲美國,強烈程度遠超我們過往遇到的危機,但又不同於傳統的全球經濟衰退模式。過往的經濟衰退是經濟在經歷復甦和過熱後自然會進入的一個階段,通常是因為居民、企業部門或金融機構過度加槓桿,而經濟過熱會引發中央銀行持續收緊流動性, 最終導致高槓杆的部門出現信用風險,引發經濟衰退。
這種傳統衰退模式解決也比較容易,只需要央行放鬆貨幣政策,注入流動性就可以對症下藥。但這一次引發全球衰退的其實是一次公共衛生事件,而且是在經濟仍處於弱復甦階段爆發的。因此,政策應對上也不能簡單透過貨幣政策寬鬆來解決,財政政策的效果會好於貨幣政策,但也只能起到緩解經濟下行壓力的作用。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疫情因素,才能讓經濟發展重回正軌。
如何判斷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消除?疫情對經濟的最大沖擊體現在人的流動性大大降低,如同金融市場資產的流動性一旦消失將是災難性的。儘管各種線上方式可以對沖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但經濟中多數活動仍沒有辦法透過線上來滿足,人的流動性是經濟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國內目前疫情控制做得最好,但是不能長期依賴於強大的管控來實現,只有人的流動性開始恢復正常,才能認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開始減弱。顯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依賴於醫學上的重大突破,找到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治療方法。所以不同於傳統意義的衰退模式,本次的政策應對也會變得更加困難。
第二,雖然疫情是全球經濟衰退的導火索,但過去經濟中很多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在疫情中暴露出來了。例如2008年次貸危機,導火索是華爾街投行發的各種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違約風險開始在金融市場蔓延,但最終導致經濟出現嚴重衰退的是居民的過度借貸。全球經濟這麼多年來結構性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美國的問題在於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中國則是過於依賴房地產,居民的資產負債表不斷惡化。疫情使得這些長期問題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被激化,從而造成一系列連鎖反應。
比如,美國在疫情爆發後窮人由於服務性行業更容易受到衝擊,不僅面臨失業問題,而且沒有足夠的保險覆蓋治療費用,左傾意識會進一步加強,使得今年大選結果的不確定性增大。產油國多年形成的減產協議也因為疫情而破產,在全球需求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再維持價格聯盟已沒有意義, 唯有透過擴產才能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中國居民槓桿率過高的風險是否會在疫情後出現暴露,也是接下來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長期問題在疫情爆發後迅速顯性化,這意味著即使疫情本身得到了控制,後續帶來的餘震可能仍持續不斷。
第三,既然我們認為這樣的衰退無法僅僅透過貨幣政策寬鬆來解決,對投資帶來的啟示是什麼呢?一方面,以債券為代表的安全資產的避險作用會不斷下降,因為絕對利率越來越低,票息保護的力量越來越小。另一方面,過去一般當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後,風險資產的風險偏好會上行,但這個邏輯是建立在低利率對拉動經濟復甦有效的前提下的,而這次如果低利率不能解決問題,就意味著對風險偏好的提升也是有限的。我們的投資框架也不能按照原來的套路,即經濟衰退—貨幣政策放鬆—股票市場先反映經濟復甦—經濟真的復甦的邏輯推演。
對於中國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大家對節奏和力度有分歧。大多數人認為V型是不可能的,但是否會是U型,或者如果U型底部足夠長,變成L型?我們認為更可能是李寧型,即在一季度斷崖式下滑後,會有一個階段性的反彈,但持續性不強,之後經濟會重新面臨緩慢下行的壓力。短週期來看,未來1-2個月,看到一些需求出現爆發性的恢復是很正常的,包括購車、購房需求,因為疫情期間的防疫管制相當於全國人民放了2個月長假,被壓制需求肯定會在短期內有一個急劇的釋放,但釋放完之後能否持續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2003年SARS結束後經濟出現V型反彈,和現在沒有太多可比性,畢竟那時中國經濟本來就在上升通道中,況且SARS對大多數人的正常生活產生的影響程度遠不如這一次。SARS之後,中國經濟復甦主要依靠出口、製造業投資、房地產三駕馬車。 出口來看,當時全球經濟在美聯儲持續降息後開始強勁復甦,中國加入WTO顯現出世界工廠的製造優勢。 製造業投資來看,1996-2002年,中國出現了大量的產能過剩,花了5-6年的時間把產能問題解決了。2003年企業開始進入新一輪的產能擴張週期,當時股票市場的“五朵金花”也都是週期相關的行業。 房地產來看,2003年是中國房地產週期啟動的元年,SARS期間房地產幾乎沒有受到影響,房價被砸出了一個黃金坑。SARS結束後房地產銷售和房價都出現了大幅增長。這些因素共同推動2003年的信貸和貨幣迅速增長,全年超過20%。
現在經濟如何復甦?第一種路徑是寄希望於政策,政府透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例如2009年的4萬億,既是財政政策也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一定要靠貨幣政策配合,最終反映出來的效果是社融增速要有顯著反彈。過去的中國經濟週期模式下,透過社融來拉動經濟是最經典的套路,但這個套路最近幾年效果越來越弱,早期每次社融上行,經濟增速都可以有比較明顯的回升。
但2013年之後,社融的上行對經濟的拉動就越來越不顯著了,從社融回升到經濟回升所需要的延遲時間也越來越長。如果今年還想用這種方式來拉動經濟,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居民貸款增速已經開始持續收縮,原因在於居民收入預期下降,即使沒有疫情影響,今年也會出現下滑。而疫情發生後,就業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很大沖擊,下滑速度可能會加快。這種情況下即使調低購房首付比例,調低房貸利率,居民貸款上升也很困難。
2020年2月份居民中長期信貸只有300多億,是2012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從滾動12個月貸款增量的中期趨勢來看,正進入加速下滑階段。按前兩輪居民貸款下行週期中的回落幅度,大致可以預估今年年增量將不到6萬億,較去年的7.4萬億下降20%。而居民貸款目前佔銀行貸款的45%,一旦進入下行趨勢,對社融整體的拖累作用會非常大,必須依靠其他部門的信用擴張來實現。企業貸款增速儘管有開始回升的跡象,但持續性存在問題,畢竟企業並沒有非常強的投資意願,只有高階製造業有相應的融資需求,其他傳統產業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不具有產能擴張的基礎。
唯一能對社融託底的就是政府加大財政擴張力度。如果假定今年的財政赤字率為3.5%,專項債發行3萬億,政府融資可以達到7萬億的量級。在這種情況下,全年的社融增速會小幅回落。也就是說,政府信用的擴張可以對沖居民信用的收縮,但要拉動社融整體上行是很困難的。而且,過去幾年政府債務/GDP一直呈現加速上升的趨勢,但財政收入增速已連續4年低於GDP名義增速,這個角度看,我們不能過度寄希望於政府是萬能的。
第二種復甦路徑是依靠外需,例如2016年在社融增速持平的情況下經濟依然出現了回升,主要驅動力來自於出口。如果僅僅是中國有疫情,沒有擴散到全球,這條路徑的復甦至少還有可能,但現在反而成為了拖累。全球經濟過去多年來的發展歸功於全球化的紅利,貿易活動是最重要的推動力。如果大家都閉關鎖國,全球化程序完全倒退,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按照現在海外新增病例的速度,整體上升的斜率已經超過了中國疫情爆發初期的水平。這意味著出現向下拐點所需要的時間也比中國要長。
一方面,海外疫情的發展是多個國家的疊加,而且每個國家所處週期不同,先是東亞,再到歐洲,最後是美國,疫情的高峰期是錯位的,另一方面歐美經濟體制決定了在人員流動性上的隔離和控制不可能像中國那樣嚴格。唯一能夠相對樂觀的因素是氣候逐步轉暖,例如東南亞這些溫度較高的地方新增速度弱於其他經濟體,畢竟在炎熱的環境中,病毒的傳染力會下降,到了夏天北半球情況會有所緩解,但南半球那個時候進入冬季,可能會有新的問題。總體來說,或許最樂觀的情況是5-6月隨著氣溫上升,全球疫情有所緩和。這樣看來,全球經濟最快也要到下半年才會有階段性恢復。
這次疫情對中國最大的衝擊是消費,或者說最大的衝擊是居民部門。從次貸危機到歐債危機,再到2014年房地產高庫存引發經濟下滑,再到過去兩年的貿易戰,過去我們經歷的所有危機或者類危機,經濟仍能保持平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這些困難面前中國居民部門始終比較健康,但這次疫情對居民部門損害大於企業。而且企業可以透過增加信貸來穩定現金流,但居民部門的救治難度很大。第三產業中除去金融地產的其他服務性行業佔GDP比例過去幾年在下降,但就業佔比卻不斷上升,解決了至少1/3的就業,像餐飲、住宿、零售、娛樂這些相關的行業很多都是小微企業或個體運營,銀行貸款很少,大多依靠自身的現金流進行資金週轉,很難透過銀行貸款來救助這些企業。
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已顯著攀升至6.2%,按過去經驗推算,大約1個單位的GDP可以解決200萬人就業,假設今年新增就業目標在1000萬左右,大概需要4.7%的GDP增速,而要實現十三五目標,需要GDP增速達到5.5%。如果要首先保證穩就業,那麼GDP增速不一定要達到5-6%,在一季度GDP負增長的情況下,全年要實現這樣的經濟增速也是不太現實的。過去中國的經濟結構中投資佔比大,消費佔比小,例如2003年投資佔70%,消費佔30%, 而現在正好反過來,消費佔比高,在60%左右,投資佔比低,只有30%。
這樣的結構變化,好的地方在於消費佔GDP的比重越高,經濟的波動性就會下降,不好的一面在於居民收入和GDP呈現順週期關係,過去可以透過拉動投資先帶動GDP回升,再間接拉動消費,但現在用佔比小的投資拉動佔比大的消費會十分困難。所以一旦當經濟模式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後,政策刺激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因為政策對投資更有效,而居民收入的改善是慢變數,消費信心的恢復只能靠時間來解決。美國次貸危機之後,老百姓把過度消費和過度借貸的行為模式扭轉過來,變得更節儉,增加儲蓄,用了幾年的時間才讓資產負債表得到改善。所以在居民部門受到衝擊後,本次經濟復甦的速度很可能慢於過去的週期。
對於資產價格,現在是否會像2014-2015年那樣,利率很低、房地產炒不起來,資金流入股票市場,出現股債雙牛的模式? 我認為不能簡單用低利率來解釋所有問題。貨幣政策在疫情之後其實是非常剋制的,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僅下調了10bp,仍高於上一輪經濟下行週期2016年的最低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實際的資金利率非常低,一天回購利率在2%以下,已低於2016年的下限。目前,我們看不到經濟有非常強勁復甦的可能,也看不到貨幣政策突然收緊的意圖,只要貨幣市場利率維持在低位的時間足夠長,債券收益率就會慢慢下行,壓縮期限利差。當然過去也出現過資金寬鬆但長債收益率反而持續上行的情況,這是因為低利率維持一段時間,經濟復甦動力就會增強,尤其是地產週期會開始向上,但本輪疫情不同於過去,低利率只能緩解經濟的下行壓力,而無法推動社融重新向上。
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例,過去十年波動區間的下限在2.6%左右,目前已接近這一鐵底,但並沒有有效突破,市場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但如果今年經濟增速再下一個臺階,那麼這一鐵底大機率是要擊穿的,而且大家會慢慢習慣10年期國債在2-2.5%之間。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016年的低點是1.35%,本輪疫情最低時跌至0.54%, 現在已在這兩輪低點之間進行波動。放在全球看,中美利差處於歷史高位,會帶動外資買入。所以我們認為今年債券不一定能帶來非常好的收益,但還是一個相對比較安全的資產。
而對股票的看法,我們則偏中性,低利率未必就會帶動股票上漲。最典型的反例是2018年,當時利率持續下降、股票市場持續下跌,並未出現2014-2015年的大幅上漲。最大的區別在於信用利差,股票的估值其實是無風險利率+風險溢價,無風險利率雖然下降,但風險溢價可能在無風險利率下降的同時出現持續上升。2014-2015年,信用利差比較穩定,但2018-2019年中國信用債市場出現了很多違約事件,市場信用利差大幅上升。如果本次疫情對經濟的壓制時間越長,那麼企業出現現金流問題的機率就會越大,風險偏好是起不來的。看美股也會發現類似的問題,為什麼現在利率都降到零了,但是依然無法扭轉美股的跌勢?大蕭條時期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是非常低的,但美股估值也很低,即低利率未必能夠提升估值,因為美股的風險溢價中樞會隨著無風險利率的下降而上升。
如果把利率降低看作貨幣政策的週期工具,短週期利率下降有利於刺激經濟,也有利於改善企業盈利,風險偏好應該上升,風險溢價下降。但如果低利率變成長期狀態,說明經濟增速和企業盈利能力也會相應下降,這時風險溢價就會變得更高。利率的高低本來就是金融市場所有資產回報率的基準,如果我們在債券市場都不能獲得合理的回報,也不能指望在風險資產上獲得非常高的回報,因為上市公司的資本回報率也會隨著利率中樞下降而下滑。尤其盈利的推動如果是靠持續加槓桿來實現的,比如美國上市公司過去幾年不斷回購股票來提升每股盈利,這種情況下風險溢價易升難降,所以不能簡單說低利率一定對應高估值。
美股這次暴跌,疫情只是導火索,下跌速度超過了00年的科網泡沫和08年的次貸危機,說明驅動市場大跌的真正原因並非疫情本身。
美股的下跌實際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波下跌與疫情導致大選不確定性增大有關。民主黨初選中代表民主社會主義的桑德斯在疫情爆發後會得到更多選民的支援,目前雖然拜登獲勝機率更大,但不論誰當選,民主黨一定會體現出更強的左傾意識,對於特朗普連任是非常大的威脅,尤其從搖擺州的民調結果來看,我們沒有看到特朗普有明顯的優勢。如果美國社會開始向左轉,不再強調股東利益最大化,會動搖美國牛市的長期根基。
第二波下跌與原油暴跌有關,同樣是因為疫情爆發導致原油需求前景黯淡。OPEC和俄羅斯再繼續維持減產協議的動力已不足,不如搶先透過價格戰來保證自身的市場份額。每次原油價格的波動率上升,美股風險溢價就會上升,原因在於美國頁岩油公司是其高收益債主要的發行者,原油暴跌會使得美國高收益債的信用利差大幅飆升,進而推高美股的風險溢價。
第三波下跌是金融市場流動性風險引發的。高槓杆對沖基金以及美股ETF基金在贖回壓力下拋售資產形成了踩踏,這個階段風險資產股票、商品和避險資產債券、黃金都出現了同漲同跌的特徵。這個位置美股是否還會繼續跌?單從過去危機模式中的下跌幅度來看,目前仍然有繼續下跌的空間。但近期美聯儲出臺了一系列注入流動性的政策,包括購買企業商業票據、允許一級交易商用股票做抵押、推出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流動性工具,這些都是2008年次貸危機時曾經使用過的方法。如果看美國上市公司市值和美國基礎貨幣總量,考慮美聯儲擴表1.3萬億後,這一比值已接近過去的歷史底部。所以從流動性角度來看,所有資產暴漲暴跌的階段可能進入尾聲,後期波動率會逐步下降,各類資產的走勢回到自身的基本面上。
美股下跌過程中,港股受到的負面衝擊最大,畢竟其主要投資者是海外機構,當流動性出現問題時,從新興市場撤出,會出現不計成本的拋售,港股現在的PB估值水平已基本處於歷史最底部。 A股受的影響相對較小,早期大家也在討論A股是避風港,但現在看A股也不能完全倖免。一方面,上市公司的盈利表現不可能脫離全球的經濟週期,另一方面,過去兩年海外機構參與A股的力度不斷加大,今年以來北向資金持續流出,年初至今已出現淨流出。從估值維度來看,過去標普的風險溢價是低於滬深300的,隨著美股暴跌前者的風險溢價已經和後者非常接近,換言之,如果我們不認為中國公司盈利能力和美國公司有特別大的差別,由於美股也變得很便宜,A股低估值的吸引力會有所減弱。
市場風格來看,過去在經濟不好、流動性過剩的時候,小盤股表現總體好於大盤。用M2-名義GDP增速來代表過剩流動性,這個指標從去年以來一直在上升,也解釋了市場風格逐漸從價值股轉向成長股,但這次不太會出現像2014-2015年的創業板大牛市。當時M2-名義GDP增速差值達到4-6%,現在不超過2個百分點。一般而言,經濟疲弱是不可能單靠央行放水就能推動貨幣增速上升的,畢竟創造貨幣的主要力量仍來自於信用派生,但14-15年貨幣擴張的一個重要驅動力來自於金融機構加槓桿,金融自由化使得銀行透過配資或者同業投資的形式把資金轉給了券商、保險公司、信託或者理財,這造成了在實體融資需求疲弱的情況下貨幣仍然保持了高增長。但現在沒有這樣的政策環境,貨幣增長不太可能脫離實體經濟疲弱而持續回升,所以也不會完全重複2014-2015年的情況。
此外,創業板牛市也不能僅看流動性因素,最重要的仍是科技週期本身的基本面驅動。觀察中國創業板和美國費城半導體指數,大的週期都是非常吻合的,2015年股災時期二者表現也是同步的。本次國外先跌然後國內開始跌,說明基本面還是跟隨全球的科技週期。而且本輪創業板行情有點像16-17年價值股的二八行情,不是所有創業板股票都表現很好,由於盈利分化非常大,上漲的股票比較集中,也不是典型的流動性驅動的普漲行情。
總結一下對今年大類資產的看法,我們認為債券相對比較安全,股票可能呈現高波動的特徵。一方面,當前低利率、資金相對充裕,股票可能不會像2018年那樣持續下跌,但另一方面,由於全球經濟本身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中國的復甦也會十分緩慢,信用風險的惡化始終對股票的風險偏好會產生抑制作用。最終的結果就是階段性暴漲暴跌,給操作帶來極大的困難。
Q&A
Q:今年新冠疫情衝擊下,全球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也進入了零利率的區間,這種特殊情況下大類資產配置框架是什麼?框架主要的變與不變是什麼?
徐小慶:傳統的框架是利率接近0的時候,應該加大風險資產配置,尤其是過去QE的經驗告訴我們, 當股息率顯著高於債券收益率時,股票的風險偏好是可以回升的,低利率對經濟的正面影響遲早會開始顯現。但這個框架面臨的很大挑戰在於過去的經濟衰退本身是因為流動性問題造成的,這種情況下可以用低利率來解決問題,但這次遇到的問題不是資產流動性造成的,是人的流動性造成的,使得低利率很難解決這個問題,也就不一定能顯著提升風險資產的回報偏好。
風險資產將呈現出低迴報高波動的特徵,這種情況下想控制回撤可能會兩邊打臉,跌的時候止損,漲的時候又追,暴漲暴跌的模式很難做到控制回撤的情況下獲得高收益。要麼就始終維持低倉位規避風險,要麼就敢於在跌得多的時候逆勢加倉,但大漲的時候又要迅速減倉,對交易的能力遠大於配置能力。總體來看,不能因為低利率就持續加大對風險資產的配置,始終要保持比過去相對低一些的倉位,債券儘管收益大幅下降,但作為安全性的資產仍具有配置價值,同時要增加現金的配置,可能是比較好的應對方式,直到我們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看得更清楚。
-
18 # 龍門山財經
信用卡本來是把雙刃劍,適度使用,不僅可以緩解暫時困難,還可以享受一定福利,但如果持卡人沒有節制,過度透支,肯定有害。但作為商業銀行來說,本來就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大力推銷信用卡也是一種正常商業行為,不覺為怪。
本次疫情防控期間,很多人因暫時無法出門,無法復工,企業無法復產,而失去收入,有人便認為銀行在當前形勢下,大力推銷信用卡是鼓勵人們超前消費,負債消費,有些不妥?其實客觀分析:
信用卡首先作為一種金融產品,銀行作為一個以盈利為目的企業,推銷一種產品再也正常不過了,這與其他一般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大力推銷產品異曲同工。
其次,推銷並不代表強制銷售,客戶需要不需要完全取決於自願,沒有客戶的簽字同意,任何銀行也不會給你信用卡。所以,如果不想超前負債消費,完全可以一口拒絕,沒有什麼不妥。
然而,作為需要信用卡的人來說,也許很重要,因為:
第一,可以暫時緩解資金週轉,無論是消費或其他商業行為。一旦資金週轉困難,持有信用卡比申請貸款快的多,隨到隨借,高效率無障礙。如果再去申請貸款,沒有10天半月是批不下來的,況且很多人根本無法達到銀行貸款條件,比如硬抵押和擔保,資金用途等。而信用卡屬於小額信用貸款,門檻低,適用人群廣。有時,為了幾千元找親戚拆借,哪個人情啊,不說了。
第二,信用卡消費賬單是有免息期的,目前最長免息期為56天,接近2個月,如果按照平均貸款利率5%計算,1萬元也可以節約利息約80多元,沒有抵押擔保還給你免息,這種好事哪裡找?
第三,髮卡行定期推出與商家合作,特定消費還有折扣,這也是很多年輕人喜歡使用信用卡消費的原因之一,即使不缺錢也要使用信用卡,還有信用卡積分兌換禮品,高階福利等。可以這樣說,有錢人並不一定反對信用卡,但缺錢的人並非都使用信用卡,很多時候是由消費習慣所決定的。
而對於銀行來說,首先信用卡已經進入紅海時代,各家銀行跑馬圈地拼搶激烈,任何退縮與放棄就意味著市場的丟失;其次,信用卡的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在銀行營收中佔比逐漸增大,成為了一個新的增長點。目前信用卡髮卡超億張的銀行有工商、建設、農業和招商4家,其中一家銀行信用卡總授信都是數千億,交易金額數萬億,利息與非利息收入幾百億,約佔總營收的三成,絕對額那是幾百億,這塊“肥肉”銀行能丟嗎?第三,信用卡因為屬於小額信用貸款,決定了其違約風險較高,事實上銀行也就無法絕對阻止呆壞賬的產生,只是透過有效風控將不良比例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而已。怎麼控制?無非兩手抓,一手透過取得利潤來計提呆賬準備金,對業已形成的呆壞賬予以核銷,降低分子;另一方面,透過授信額度的擴張,做大存量,擴大分母,從而使不良佔比得以稀釋,以避免監管紅牌,如此而已。
因此,銀行大力推銷信用卡不存在適合不適合的問題,只要符合監管,就是合法合規的,至於是否合理,關鍵還是取決於持卡人,不能一刀切。一句話,只要有節制,不過度透支,誠實守信,還是利大於弊的。
-
19 # 道與術三十到四十
也許你沒有發現,銀行不只是在疫情期間大力推信用卡,其實平時也在積極推薦信用卡。
相對其他放款,信用卡對銀行來說有如下優點:
第一,活期存款是低成本的存款,用它放貸款,獲利更大。
第二,銀行可以與商家合作,某些商家在使用信用卡購物時有打折,這樣人們就樂於使用信用卡,商家也增加了營業額,雙方都會得利。
第三,銀行在商家因顧客使用信用卡購物增加的營業額,按比例要收取手續費的,收費比率由雙方協商後定。
第四,目前銀行對信用卡的使用,基本上已經不是免費的了,每年要收年金,一般每卡一年十元。
第五,信用卡跨行使用,另外要收費,又增加了銀行的收入
除此以外,也許在疫情期間銀行給了業務經理更大的KPI壓力,所以才有如此感覺。
-
20 # AAA歌詩瀾
說說我對信用卡觀點::
我用信用卡10年了,到目前0逾期,信譽一直良好,說說信用卡優勢:
1.信用卡確實幫助了我很多,比如裝修房子,一時湊不出那麼多錢,材料又不能分期購買,但有了信用卡可以應急,雖然有點費用但也比開口跟親人朋友借錢容易,最主要是方便。
2. 再就是我平時進貨,現金不夠時信用卡很給力,能讓我順利週轉,過度難關
3.我每月還款時都會進入APP,裡面有優惠活動,秒殺活動,還有積分兌換,也收益了很多。
當然經常看到網上說,有人信用卡透支還不上了,也聽同事們議論誰信用卡透支過多,全家人賣房子還債……等等,我個人認為合理運用利大於弊
由於疫情的影響,那麼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受到衝擊。經濟形勢不好,不僅掙錢變得困難,就業也會受到衝擊。大家的收入可能會變少了,這個時候就應該控制消費的衝動。但是銀行卻在大力推銷信用卡,鼓勵大家超前消費,其實就是負債消費,這合適嗎?
回覆列表
不合適,因為不分人群,很多人根本還不了信用卡,但是卡能透支,只管眼下,都是不良,怎麼辦,追款成本太大,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