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瀟湘讀史
-
2 # 古今注
其實古代不僅有“電扇”和“空調”還有“冰箱”消暑神器
冰鑑,青銅冰鑑是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發明的“原始冰箱”,他的主要作用就是夏季用來盛冰,並將食物也放進容器之中,這樣一來,“冰鑑”就可以達到“冰箱”的效果,而且他還可以向外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無比。那麼冰塊是從哪裡來的呢?因為古代科技的侷限性,古人沒有辦法制造冰塊,所以早在冬季時,他們就在河面之上大量取冰,然後再將取來冰塊放入地窖或者冰窖之中用以儲存。
等到夏季時,古人便會取出冰塊,放入類似於“冰鑑”功能各種器皿之中,然後幸福的生活就開始了,夏季不僅有了空調,而且還可以時不時喝到冰鎮飲料,真是好不舒服。
夏季生活當然有了空調和冰箱還是不夠的,許多古人還偏向於“電風扇”。扇子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代表產物,它已經擁有了四五千年的歷史了,而在古代時,尤其是夏季,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物品。
相比空調和冰箱,扇子的好處就在於它可以廣泛使用,因為冰鑑和冰窖在古代只有達官顯貴才可以擁有,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這些高檔物品。當然有錢人和普通人扇扇子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達官顯貴之家的扇子材質和做工都是頂級,而且夏季的時候他還不用自己動手,因為家裡有丫鬟有僕人,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電風扇”了吧!而普通百姓呢?貫徹和落實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思想理念,而且還發揚了“節約”精神,在旁邊的樹上隨手一掰,一把扇子就誕生了。所以說扇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夏季生活除了扇子還有一個重要的物品——瓷枕,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描寫到“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所以瓷枕在夏季是一個非常實用有效的消暑神器,可是瓷枕雖好,但它硌頭呀,對於睡眠質量不好的人來說,容易失眠,心疼古人三秒鐘。
心靜自然涼現代人對於空調還是非常依賴的,我也一樣,就在前天中午的時候,外出了一趟,結果回去的時候就中暑了。
而古人對於夏季的生活,還算是比較有趣的。大多數古人喜歡在夏季採蓮,所以唐詩宋詞中對於採蓮的描寫也是隨處可見。正是因為採蓮的好玩還涼爽,所以就有了薛綱的“晚日照空磯,採蓮承晚暉。風起湖難度,蓮多采未稀。”
避暑于山,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因為山中空氣清新,而且環境優美,清涼無比。所以也就有了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最後一種,也是心靜最高的一種,也是平常人聽到就想打人的一種,“心靜自然涼”。宅男楊萬里在夏季的生活是這樣的,“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簡單來說就是夏天非常的疏懶,當他看到芭蕉為窗紗籠罩上了一層綠紗時,啊!原來夏天也不是這麼燥熱,反而有些涼爽,真是不得令人佩服。
總結一下童話裡的夏天是這樣的人們是這樣的
而現實生活中的夏季是這樣的人們是這樣的
-
3 # 零狐智慧生活
如今夏天是越來越熱了,已經到了沒有空調就不行的程度。我所在的杭州,這幾年夏天動不動就來個40度的高溫,著實可怕,回憶起小時候,最高的溫度也就36攝氏度。如今溫度逐漸升高,其實和溫室效應脫離不了干係。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們所消耗地球的能源越來越多,從而產出的二氧化碳也越來越多,導致了溫室效應。在古代,人們所食所用一般都比較環保,所以古代首先從氣溫上就沒有現代熱。
雖然古代沒有現代熱,但是夏天氣溫普遍還是會比其他季節高。古人的智慧真的是無窮,他們發明出了很多降溫的方式。
1.紗衣、竹籠、蒲扇齊上陣
為了降低體感溫度,古人和我們一樣,穿的比較少。古代的紡織技術非常發達,能夠生產出薄如蟬翼的紗衣,穿在身上輕若無物,非常涼爽。
大家熟知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襌(單)衣,衣長128釐米,通袖長190釐米,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構成。交領、右衽(rèn)、直裾。面料為素紗,緣為幾何紋絨圈錦。素紗絲縷極細,共用料約2.6平方米,重僅49克(另有一被毀48克出土),還不到一兩。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
此外,窮人們會用竹條編織成蒲扇,用來扇風降溫,這一發明到如今也還在使用。此外,還有一個神器叫“竹夫人”,用竹子編成,外表看起來就像一個空心的圓筒,晚上抱著睡覺,竹子與面板接觸會有涼爽的感覺。
2、儲存冰塊降溫
古人也是有冰鎮冷飲的,早在商朝,貴族們就開始在冬天將冰塊藏入冰窖中,等到夏天在拿出來使用,唐朝還出現了賣冰的商戶。我們在看電視劇《甄嬛傳》的時候就有這樣的劇情,夏天為了給宮裡的妃子和皇上降溫,會從冰庫裡運出冰塊放入室內,冰塊融化吸收室內溫度,達到降溫的目的。
後來,人們在研製火藥的時候意外發現當硝石溶於水的時候會大量吸熱,可以使水降溫到結冰的地步,從此人們就算是冬天沒有存冰,夏天也可以靠硝石來製冰使用了,從而減少了儲存冰塊的難度,降低了費用,使一般家庭也可以在夏天的時候用冰了。
3、古代冰箱
中國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雖然遠不如現代科技產物電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對新鮮食物的保鮮作用。在古籍《周禮》中就提到過一種用來儲存食物的 “冰鑑”。這種“冰鑑”其實是一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裡面,然後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了。這可能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
那時的冰箱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在功能設計上也十分精巧科學。冰箱箱內掛錫裡,箱底有小孔。兩塊蓋板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每當暑熱來臨,可將活板取下,箱內放冰塊並將時新瓜果或飲料鎮於冰上,隨時取用。味道乾爽清涼,用後讓人覺得十分愜意,暑氣頓消。由於錫裡的保護,冰水不致侵蝕木質的箱體,反而能從底部的小孔中滲出。
4.水車
聰明的古代人還發明瞭水車,古代有一種水車,可以從房子上澆水。以此降溫。
除此之外,古人還會選擇到河裡游泳、自制冰碗飲品、瓷枕頭、涼蓆等方式降溫。那些年代沒有空調電扇,沒有各種高科技,但勤勞的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著美好的生活,也為今天幸福的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
4 # 草葉似刀刃
古代好象沒現在熱吧,因為古代沒有什麼工業,最多也就家庭做坊,大氣沒什麼汙染,荒草湖泊,原始森林到處都是,生態平衡,基本沒有這現象那現象出現,在住的方面,達官貴人住的紅磚碧瓦,空中樓閣,太陽又曬不透,又有丫環在旁邊扇風,而平民白姓住的窯洞,破草房更不熱了,四面透風,八面透氣,就是冬天受罪,因為,古代的冬天比現在冷多了。
-
5 # 鐵路工務人
我是87年的,小時候老家那裡也比較窮,我記得很清楚,在我10歲左右,也就是97年才通電,當時25w的燈泡,覺得真是亮啊,好奇心比較強,沒幾天拉線開關就被我玩壞了一個。那時候雖然我小,但是記事了,我們白天都不在家裡睡覺,河邊集中了全村的男女老少,鋪個席子就睡,熱了就到河裡游泳
-
6 # 頭一個小馬過河
古代沒這些工廠,汽車,鋼鐵,瀝青,水泥……如果全世界都不用空調或許沒這麼熱,空調都往自己家制冷,往外邊散熱。在街上從空調外機廂路過瞬間,熱的我就受不了。古代哪有這些玩意兒,一把蒲扇一床竹蓆就可以過夏天了。
-
7 # 盤古電腦
一塊石頭,一棵大樹,一把蒲扇,一碗粗茶。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
8 # 黑兔子牙
古人的夏天更親近自然,更有情調,他們也能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人工風扇”即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生成涼風,當然布衣是享受不起這種電扇的。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在很早我們的先人就知道採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腦袋枕著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涼快極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諸如這樣的詩句都說明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蟲也用蚊帳,但是他們用起蚊帳來可比現代人有情調。少女們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氣四溢,巧手的婦女用花枝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在紗帳裡,定能做個好夢。古人還有配掛香囊的習俗,許多香囊中的藥材都有驅蚊蟲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這相當於把“蚊不叮”帶在了身上。
古人沒有電冰箱冷鎮食品、製造冰塊,官府在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一旦夏天到來有錢人家便買來冰塊或者白雪,拿出來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這製冷的效果絲毫不亞於今天的空調,還不耗電,不汙染環境。宋代經濟繁榮,冷食花樣翻新,民間出現了果汁加冰塊的冷飲,到了元代蒙古人喜愛乳品,他們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這種冷飲算是冰激凌的雛形,後來馬可波羅把這種吃法帶到了歐洲,經過改進後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還深知“煩夏莫如賞夏”,調整好心態應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選擇。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詩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這種超然脫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現代人,恐怕早躲進了空調房裡了。
-
9 # 茹欣似悅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人工風扇”即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生成涼風,當然布衣是享受不起這種電扇的。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在很早我們的先人就知道採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腦袋枕著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涼快極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諸如這樣的詩句都說明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極佳寢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蟲也用蚊帳,但是他們用起蚊帳來可比現代人有情調。少女們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氣四溢,巧手的婦女用花枝編成麒麟、鯉魚等吉祥物掛在紗帳裡,定能做個好夢。古人還有配掛香囊的習俗,許多香囊中的藥材都有驅蚊蟲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這相當於把“蚊不叮”帶在了身上。 古人沒有電冰箱冷鎮食品、製造冰塊,官府在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一旦夏天到來有錢人家便買來冰塊或者白雪,拿出來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這製冷的效果絲毫不亞於今天的空調,還不耗電,不汙染環境。宋代經濟繁榮,冷食花樣翻新,民間出現了果汁加冰塊的冷飲,到了元代蒙古人喜愛乳品,他們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這種冷飲算是冰激凌的雛形,後來馬可波羅把這種吃法帶到了歐洲,經過改進後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還深知“煩夏莫如賞夏”,調整好心態應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選擇。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詩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這種超然脫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現代人,恐怕早躲進了空調房裡了。
-
10 # 圓西奇
古代沒有諸如風扇、空調等降溫電器,他們是怎麼避暑的呢?自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根據地理位置不同節氣各異,透過移居而住來達到避暑的目的。動物界的候鳥便是採取這個辦法。清代從康熙皇帝以後,歷任皇帝每年夏季都會離開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消夏。只是這樣的避暑方式,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到,不具普遍性。
稍次一點的方法是用冰祛暑。據早在《詩經.七月》中,就有“鑿冰沖沖”窖儲度夏的記載,避暑納涼在人們的夏季生活中由來已久。根據《大清會典》中記載:清代在紫禁城、德勝門外、正陽門外等設有專門儲藏冰塊的官窖計十八座。冰窖採用埋入地下一點五米的半地下形式。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轉年的夏天使用。雖然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但因價值昂貴,尋常百姓家往往對上述的兩種最好的避暑方法只能望涼興嘆。但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也想出了眾多避暑的好法子
到了漢朝,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橫空出世。《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做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個人運動,滿屋人涼快,這又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到了唐朝,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屋子裡自然會涼快起來。
明朝時候,涼屋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代人已經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又清爽。
大約在3000年前的商代,冷飲也開始隨著出現。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發展到唐朝時,開始出現“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讚賞。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嚐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義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300年後,被法國人高價買走,此後不知怎麼的又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造後,製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們大賺其錢時,有沒有想到要感謝一下中國的忽必烈。
-
11 # 海峰150341637
赤日炎炎似火燒,
田裡禾苗半枯焦。
農民心內如湯煮,
公子王孫把扇搖。
過去的農民沒有現在的人那麼嬌氣,烈日下不是在樹蔭裡乘涼,而是在田地裡揮汗如雨的鋤草,因為中午鋤地,草最容易曬死。
長期的暴曬,使農民的面板變的坳黑,他們在烈日和高溫下的耐受能力很強,有的農民中午在烈日下光著膀子除草,休息的時候,也不去找萌涼的地方,而是直接睡在滾熱的土地上,睡的也很香甜。
休息的時候,到樹萌下,用扇子扇一下,或者打些涼井水洗一洗,或去河裡衝個澡那就很涼快了,對他們來說那就很奢侈了,沒有太多的想法。
那時候夏天雨特別多,田間地頭,溝裡壕裡到處是水,隨時可以洗澡,特別是孩子,每天中午都會在河裡,池塘裡,機井裡,水庫裡去游泳去泡澡。
農閒的時候,在中午都會去找通風的高處樹蔭下,或河邊樹叢裡鋪上涼蓆乘涼。
富家子弟,不幹活,多數又吃的肥頭大耳,自然的不抗熱,貴族階級的身邊雖然圍著幾個丫鬟,揮著巴焦扇不停的扇風,卻仍是叫苦不迭。
皇宮貴族也怕熱,不過他們有藏冰的冷窖,屋裡放上冰不亞於現在的空調,自是不怕熱。
北方黃土高原的農民,住在窯洞裡,冬暖夏涼,夏天自然不怕熱。
舊時農村的房子多是草房,冬暖夏涼,既使在炎熱的中午,屋內還是很涼爽的。
到了停晚會去外面乘涼,到十點左右夜已轉涼便回到家去睡。
還有山地農村住在高處的,自然通風,夏天開啟窗子,涼爽的很。
有的家中備有冬天儲存的雪水,夏天被蚊蟲叮咬了,用它搽一下,就會好了。
城市裡有地下商場,裡面不但不熱,反而有點冷,裡面擠滿了避暑的市民,在裡面打牌,喝酒,聊天,空氣不是太流通,有異味。
-
12 # 古樓殘卷
每個層次能享受到的待遇是不一樣的!
一般老百姓就不用說了,有的吃就不錯了,面對炎熱只能硬抗。
朝廷官員,包括皇帝,皇親國戚,他們都有很多的福利,冬天朝廷發炭,夏天會發冰塊。冰塊放在房間裡的冰鑑裡,會很舒服,當然他們也可以喝一些冰鎮的飲料,吃水果,而且還有丫鬟搖扇子。而且他們住的房子都有別院後花園等,在裡邊乘涼,喝飲料也不錯!甚至有的專門有避暑山莊,夏天過去避暑都有。
還有就是一些有錢的大戶人家,他們除了不是公務員,冰塊靠自己買之外,只要足夠有錢其他的也基本上都能享受到。
-
13 # _凱Oo
只說中國。
那時候熱島效應,城市沒這麼熱,能低三四度。
最近百多年趕上小間冰期,全球溫度在回暖,唐宋元明又低了三四度。
古時候住房高,熱氣聚集區域人是碰不到的。
而且瓦片屋頂不是完全不透氣的,熱氣能從屋頂散發出去。
所以古時候屋裡涼快。
-
14 # 故里x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人們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消暑降溫樂趣的同時,常常會感嘆古人避暑的艱難。其實不然,古人面對酷暑並非束手無策,而是有許多奇思妙想,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在古代,普通百姓主要靠扇子來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經濟條件好的會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省力。文人還愛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
與平民相比,達官貴人、皇家宮廷的避暑方式就顯得十分奢侈了。在漢代,有人發明了“葉輪撥風”的“人工風扇”,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拉繩索,葉輪就會被帶動旋轉而產生涼風。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涼屋”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簷而下,製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到了明代,有人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記載:“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古時沒有冰箱,但古人懂得采集在冬天積蓄的冰塊用於防暑。《詩經》與《左傳》中就有冬月藏冰的記載,那時有“凌人”專管冰塊的藏取,每年寒冬時就鑿取冰塊存放在“冰室”或“冰井”裡,等到天熱時取出擺放在居室中降溫。南宋皇宮的殿內設有金盆數十架,放著冬季貯藏於地下的冰雪,灌花香於其中,並用風輪鼓風,頓時涼風送爽,芳澤滿堂。
冷飲是皇孫貴族的防暑佳品。春秋末期,在諸侯的宴席上就出現了冰鎮米酒。唐代時,開始公開出售冰製品,杜甫有詩云:“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宋代時甚至出現了冷飲專賣店,楊萬里詩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到了元代,冷飲製作坊開始興隆,精明的商人在加工冷飲時摻入蜜糖和珍珠粉,使冷飲不但擁有了較好口味,而且冠上了美容的功能。《馬可波羅遊記》中稱之為“冰奶”,這種冷飲算是冰激凌的雛形。
-
15 # 8號公館470
你這個問題是當前狀態的想法 我要告訴你的是七十年代我們廣大泥腿子或者城市普通工人家庭 根本就沒有電扇 至於空調更不知道是什裝置 炎炎夏日我們童年就是大人們的蒲扇搖動下渡過來的 記得當時電臺從來沒有播報過氣溫40度 因為當時國家規定40度就停產停業休息 我們感覺當時也是熱 但卻一年一年就這樣過來了 認為很正常 至於說古人嘛 我想除了皇帝 據說他們把冬天的冰儲存在山洞 夏天搬出來消夏 普通老百姓只有也是一把蒲扇搖 熱狠了大不了下河或者弄點水對付一下吧 大家不約而同地各自都有對抗炎熱的招數
-
16 # 是你的燈塔啊
古代雖然沒有風扇空調,但對於夏天還是有很多辦法的。流行程度最廣的就是扇子。扇子出現很早,扇子出現以後,不僅僅得到了貴族的喜愛,也得到了底層人們的喜歡,因為扇子製作簡單,價格不高。不管是什麼階級的人都可以用的起,只有一些藝術性的扇子價格非常高。
除了扇子,幾乎就沒有什麼工具能普及到底層人群了。貴族,或者說皇族,他們有自己的避暑的地方,比如承德避暑山莊,進入夏天,皇帝就會出行到承德,在那裡度過夏天。南方北方的氣候不同,所以有能力的就會在北方買地買莊園,夏天在北方避暑。這當然是在明清兩代,以前的朝代避暑並不是如此。
以前夏天,貴族大多會用冬天儲存的冰來度過夏天。冬天收集冰塊,然後儲藏到地窖中,夏天再拿出來,這樣就有冰塊使用了,家境比較好的,就會把冰塊放在室內,然後室內溫度就降下來了。後來出現硝石後,便開始使用硝石製冰,這種方法雖然沒有普及,但在皇親國戚裡面,硝石製冰可是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其實古代很多人在夏天是沒有好方法避暑的,大多是在樹蔭下,拿把扇子,自己扇一扇。但很多人都要務農,所以夏天很多人都是透過吃一些避暑的食物來防暑的,比如綠豆粥,和一些中草藥。
-
17 # 人人能活100歲
現代人吹空調,喝冷飲,經絡早就堵了,身體無法更好的調節溫度,所以感覺沒有空調就活不下去。
古人一年四季,和大自然身心合一,平衡相處,很容易度過夏天的。
本人親身體驗,以前沒有空調就過不了夏天。
後來堅持中醫按摩,幾年後,完全變了。
夏天不覺得難受了,並且如果直接吹空調,會受不了。
晚上最熱的時候,都是隻開客廳空調,臥室門窗開啟,臥室門口開一個風扇,把客廳的冷氣微微地吹到臥室,模擬自然界的一絲涼氣。還可以透過臥室門開啟的角度調整進入臥室冷氣的多少。
-
18 # 農業小子黑仔
最近,全國各地大部分城市都十分炎熱,有些地方甚至已經超過了40攝氏度,令很多小夥伴直呼太熱了!值得慶幸的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有空調和電風扇等一系列降溫的設施。
但是在中國古代,沒有電,更沒有所謂的空調和電風扇,那古人怎麼度過這炎熱的夏天呢?他們又是如何避暑的呢?
從周朝開始,人們就有避暑的概念了,當然,主要還是為了王室。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乖乖的忍者炎熱的天氣。周朝時,為此專門成立了冰塊的管理機構,這個機構的職責就是將冰塊儲存到夏季,以供王室的使用。而儲存冰塊的方式,就是挖一個地下室,然後將冰塊儲存在裡面。
不過,這種方法效果並不是很好,往往第二年來取冰塊的時候,三分之二的都已經融化了,只剩下少數的冰塊。所以,每次儲存冰塊,都需要非常多。
到了唐朝末期,製造火藥的工匠們發現了一種製冷的方法,就是用硝石。我們都知道,硝石是製造火藥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因為偶然的機會,這些工匠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降溫直至結冰。
這種方法十分便捷,相比於在地下室中儲存冰塊,就好多了。
不過,這些降溫方式都是貴族享用的,對於普通平民老百姓來說,哪兒有這麼奢侈啊。
-
19 # 華物能品婺源程珵
能怎麼辦,就是最原始的辦法唄,就像我小時候一樣,少穿點,下河洗澡,找個陰涼的樹下或者晚上就睡在外面。 對於帝王上面說的這些當然是不合適的,貴族們有貴族們享受的辦法,清朝的皇帝應當是最會享受的,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建造了一個承德避暑山莊來專門夏天避暑,十分的會享受。我們在看電視劇《延禧攻略》中就有一段就是如此,到了夏天帝王就會帶著幾個後宮的漂亮妃子去承德避暑山莊避暑。 還有就是地窖,帝王家會有專門的地窖在冬天儲存冰然後在夏天拿來使用,這樣夏天也能夠有冰塊了。還有就是把冰塊放在水果之中,這樣的水果既解渴又有絲絲涼意,就相當於現在簡單的冰箱一樣,雖然科技不發達但是帝王家還是有辦法去享受清涼一夏,他們的手段多著呢,享受也不是平常人家能夠想象的。 帝王熱了還有人扇扇子,而且御花園都是流水和樹木可以吸收熱量,又有小風吹過,身邊伴著美人,太監在旁邊慢悠悠的扇扇子,清涼的冰鎮水果就在眼前,還有人喂。有閒情雅緻還能讓歌姬在自己面前跳舞,再搞上倆個樂師,好不愜意啊。怪不得自古以來為了那個位置血流成河了,一般人誰也禁受不住這種誘惑。 還記得唐玄宗時期的一首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千里迢迢的快馬加鞭只為了能夠吃上荔枝,從寒冷的北方取冰來解暑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些帝王家是要多奢侈就多奢侈,以前生活不好並非是這些貴族,苦的不過是農民百姓罷了。
-
20 # 卍唯子唯系
其實古代很熱,清朝乾隆年間就曾經熱死過很多人。貴族主要的降溫還是用冰窖裡面的藏冰,老百姓就慘了,除了下河洗澡,就只能抗著了。
回覆列表
剛好前幾天釋出了一篇影片詳細說到這個問題,在影片中解答了這個問題。
http://www.365yg.com/i6552505833928786439/#mid=97662022331古達的女子怎麼度過炎熱的夏天的?沒有風扇也沒有空調,因為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