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逐古旅遊

    首先列舉一下當時比較有實力的幾位:

    曹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祖上在漢朝末期是漢朝官員,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東漢末期任泰山郡丞,所以也可以說諸葛亮家族一直是官宦之家,所以絕對不會跟隨漢賊曹操。

    袁紹

    官渡之戰後不久病逝,病逝後袁紹內部不再統一,,此後袁氏勢力逐漸瓦解。所以也不會跟隨袁氏後人。

    孫權(沒有劉備有可能會跟隨的)

    孫權佔據江東,有才德,如果不跟隨劉備,諸葛亮有可能跟隨孫權。

    劉璋和張魯

    他倆都不是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人選,所以也不會跟隨。

    所以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跟隨了劉備,如果沒有劉備,那對他來說最好的人選應該是孫權。

  • 2 # 翎玖9

    不確定,因為當時曹操已有郭嘉,荀彧,賈詡等絕代謀士,而諸葛亮不過一介白衣,也擔心自己得不到曹操的重用,但又想輔佐明主結束分裂,又有些猶豫,所以不確定

  • 3 # 北洛BL

    第一,曹操不會十顧茅廬。

    第二,諸葛亮出山怎麼看都不像是劉備請的。

    第三,就算曹操去了,諸葛亮也不會出山。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曹操當時手下不缺軍師謀士,而且曹氏集團的領導體系基本已經完備了。而曹操本身也是一個大軍事家,政治家,軍政田畝曹操都非常出色。如此出色的一個人做了主公,他是不信那些所謂,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的屁話的。他信奉的是實力。曹操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主公。所以,這麼一個優秀的,心高氣傲的,務實的,有完備領導體系的曹操,是沒有必要,也不會去,更不可能去十顧茅廬的。

    第二,諸葛亮的出山,就從三國演義來看,也不是劉備去請的。而是諸葛亮布了一個局。首先第一次是水鏡先生,在劉備白馬越溪之後在劉備面前吹捧諸葛亮。司馬徽本就是當世名仕,他來吹捧諸葛亮,可信度相當高。第二次,劉備到了隆中,看到山野村夫唱的歌那麼有文化,再一次被震撼。諸葛亮如果真心歸隱,這些歌根本不會到處傳唱。諸葛均在劉備第二次起草廬的時候,再次把諸葛亮身份抬高。再加上徐庶臨走時的推薦和吹捧。諸葛亮在劉備心裡的形象就已經通過幾次強化,變得無敵起來。所以,諸葛亮的出山,到底是劉備請的,還是他自己布的一個局,三國演義裡都很值得玩味。畢竟是小說,別當歷史來看,把三國演義當歷史可就完蛋了。

    第三,諸葛亮不會出山。

    這是建立在第二點的基礎上。因為第二點我的結論是,諸葛亮出山,不是劉備選擇了他,而是他選擇了劉備。所以,即使曹操去了,他也不會出山。這就涉及到,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劉備了。當時能值得諸葛亮出山的,只有五大陣營。第一,曹氏陣營,曹操手下文臣武將數不勝數,他去了要面對荀彧,郭嘉,賈詡等不弱於他的人,他不會去。而且當時曹操被人喊做漢賊,諸葛亮是一心為了大漢的,怎麼可能去曹操那。他給自己貼的標籤就是復興漢室。不可能自毀名聲。

    第二,東吳陣營。曹操那邊插不進去,東吳就跟不用說了,東吳孫權是主公,手下一群都是叔叔伯伯,多多少少沾親帶故,這根本是一個家族企業,比曹操陣營更難發揮自己的才能。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發揮不了才能還混個球球。所以東吳更不可能。

    第三,劉表陣營。劉表老邁昏庸,外戚專權,長子劉琦體弱多病,手下無兵無將,空有城池錢糧,只是一頭在天下梟雄面前戴宰的肥羊罷了。諸葛亮可沒有空招兵買馬,匯聚賢臣。這麼一個昏聵的主公他肯定不會考慮。

    第四,巴蜀集團。巴蜀劉焉父子,一向都是偏安一隅,沒有爭奪天下的心思,諸葛亮自詡臥龍。什麼叫臥龍。那是躺著的龍,早晚要起飛的。找個偏安一隅的主公,還不如不出山來的痛快。

    剩下的就是劉備了。劉備手下沒有軍師,他去了能大全獨攬,這樣才能展露才華。而且劉備身處危險,北有曹操,南有劉表,內憂外患。正是他出力的好時機。而且劉備乃漢室正宗,高祖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輔佐劉備,乃是天下正道。當時是非常講名正言順師出有名的。劉備這個皇叔名號,在當時是絲毫不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的籌碼的。所以諸葛亮綜合考慮,只有劉備那裡最適合自己。

  • 4 # 子正尋道

    導讀:諸葛亮是東漢末年的琅琊陽都人,早年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定居。自從諸葛玄死後,他便一直在隆中隱居,過著清閒自在的耕讀生活。就在諸葛亮隱居隆中期間,天下發生了許多大事,先是董卓亂政,接著中原地區爆發了群雄爭霸,最後曹操在滅掉袁紹以後,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時候,對於外界發生的事情,並非一無所知。相反他對天下大勢的發展,不僅非常清楚,而且深有研究。這一點從後來劉備來隆中拜訪時,他說出了精闢的隆中對可看出。這就說明,諸葛亮對於天下的各路諸侯,都頗有了解,當然曹操也不例外,面對勢力強大的曹操,他並沒有選擇投奔。

    可以大致肯定,即使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也多半不會出山。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

    一:諸葛亮並不認同曹操的行為方式。

    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一事上,曹操的行為讓天下英雄所不恥,當時人稱: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無論是從讀書人的名士情懷,還是匡扶漢室的政治情懷,曹操都是應該打擊的物件,怎麼能去輔佐。另外曹操為人多疑的性格,也會讓諸葛亮畏而卻步。在諸葛亮眼裡,他需要一個任其自由施展才華的主公,而不用擔心會招致懷疑。可以說,曹操與諸葛亮互相不適合。

    二:有劉備在,諸葛亮很難選擇曹操。

    其實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諸葛亮居住的隆中,離曹操的地盤不算太遠,若要投奔,早就去了。這的劉備奉劉表的指令,駐守在新野,他常常與諸葛亮的好友司馬徽交談,討論古今。司馬徽覺得劉備是一位明主,或許向諸葛亮大力推薦過劉備。為了促成劉備與諸葛亮相遇,司馬徽還在劉備面前大力稱讚諸葛亮。因此,極有可能是這種情況,在劉備與諸葛亮還沒見面之前,心裡面就已經看上對方了。既然諸葛亮已經“心儀”劉備了,那麼曹操很難請走。說得誇張一點,若是劉備沒來邀請諸葛亮,諸葛亮或許會親自前往拜訪劉備。

    還有曹操手下人才眾多,可能沒有諸葛亮發揮的空間。總之,就算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也基本上不會跟隨曹操而去。

  • 5 # 知無為而有益

    其實劉備選擇諸葛亮,諸葛亮選擇劉備,是雙向的。

    劉備急需諸葛亮這些的智囊,諸葛亮需要一個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明主。

    諸葛亮雖然隱居隆中,可不只是種種地,讀讀書,他時刻關注著天下的形勢,以待時機。

    諸葛亮第一次見劉備,就分析了天下形勢,告訴劉備應該怎樣做,未出茅廬,就三分天下。可見諸葛亮並沒有閒著,他在等待時機。

    當時劉備雖然勢力很小,名頭卻非常大,是公認的英雄,連誰都看不上眼的曹操,也認為天下“英雄使君與操耳”曹操也認為劉備是個英雄。

    諸葛亮選擇劉備那也是深思熟慮的,他看好劉備是一股很有潛力的股票。

    諸葛亮其實與劉表有親戚,是劉表的外甥女婿,近在咫尺,勢力又大,他為啥不投劉表,他是看不上劉表的。

    他也沒有投孫權,更不會投曹操,曹操的名聲不太好,況且曹操已經統一北方,手下人才濟濟,諸葛亮去了,結果是不可預知的。

    所以說諸葛亮可不是誰都能請動的,他早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

  • 6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

    曹操即使十顧茅廬,臥龍先生也不會出山。那時能請動諸葛亮的也只有劉備了。

    曹操請不到臥龍的原因

    依照歷史而言,諸葛亮是位王佐之才。有這樣才能的人想要出山必然先為自己的將來預判一下、謀劃一下。何謂預判、何謂謀劃呢?預判,是在諸葛亮決定出山投身某一陣營時自己能達到什麼樣的權勢,在這樣的權勢下是否能夠完全發揮自身的才能。謀劃,在預判中出現拐點時,自己是否能夠應對。

    以諸葛亮的才智,自然能夠想到加入曹操的陣營自己不可能達到一人之下的地位,那麼自己的畢生所學就可能會得不到發揮,那麼違反了自己的意願還不如隱於山林。那麼即使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也不會出山輔助。

    諸葛家族在三國時期較為出名的有三位蜀漢的諸葛亮、東吳的諸葛瑾、曹魏的諸葛誕。諸葛家族不把人才集中放在一個勢力內全力效忠,就已經說明諸葛家族有一定的私心,怕是統一後壓錯了陣營讓家族覆滅。

    為什麼只有劉備能夠請得動諸葛亮

    劉備在當時只是一股小勢力,連一方諸侯都算不上,手下雖然有關、張、趙這樣的當世虎將,但是謀士只有徐庶一人。那麼諸葛亮一旦加入劉備陣營,至少可以和徐庶平分秋色。而諸葛亮通曉軍事及內政屬於全能,徐庶只是專通軍事,慢慢發展必然會超越徐庶。

    不要認為我是在刻意摸黑諸葛亮,諸葛亮出山時年齡在二十六歲,這樣的年齡段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如果這個年齡段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才發光。等到一腔熱血冷卻的時候,諸葛亮就該安逸于山林之間了,任誰都不會請的動他。

    總結:曹魏有荀彧、東吳有張昭這二人的位置諸葛亮是不可能撼動的,所以劉備才是諸葛亮的唯一選擇。

  • 7 # 千尋歡影視

    諸葛亮是東漢末年的琅琊陽都人,早年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定居。自從諸葛玄死後,他便一直在隆中隱居,過著清閒自在的耕讀生活。就在諸葛亮隱居隆中期間,天下發生了許多大事,先是董卓亂政,接著中原地區爆發了群雄爭霸,最後曹操在滅掉袁紹以後,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時候,對於外界發生的事情,並非一無所知。相反他對天下大勢的發展,不僅非常清楚,而且深有研究。這一點從後來劉備來隆中拜訪時,他說出了精闢的隆中對可看出。這就說明,諸葛亮對於天下的各路諸侯,都頗有了解,當然曹操也不例外,面對勢力強大的曹操,他並沒有選擇投奔。

    可以大致肯定,即使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也多半不會出山。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

    一:諸葛亮並不認同曹操的行為方式。

    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一事上,曹操的行為讓天下英雄所不恥,當時人稱: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無論是從讀書人的名士情懷,還是匡扶漢室的政治情懷,曹操都是應該打擊的物件,怎麼能去輔佐。另外曹操為人多疑的性格,也會讓諸葛亮畏而卻步。在諸葛亮眼裡,他需要一個任其自由施展才華的主公,而不用擔心會招致懷疑。可以說,曹操與諸葛亮互相不適合。

    二:有劉備在,諸葛亮很難選擇曹操。

    其實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諸葛亮居住的隆中,離曹操的地盤不算太遠,若要投奔,早就去了。這的劉備奉劉表的指令,駐守在新野,他常常與諸葛亮的好友司馬徽交談,討論古今。司馬徽覺得劉備是一位明主,或許向諸葛亮大力推薦過劉備。為了促成劉備與諸葛亮相遇,司馬徽還在劉備面前大力稱讚諸葛亮。因此,極有可能是這種情況,在劉備與諸葛亮還沒見面之前,心裡面就已經看上對方了。既然諸葛亮已經“心儀”劉備了,那麼曹操很難請走。說得誇張一點,若是劉備沒來邀請諸葛亮,諸葛亮或許會親自前往拜訪劉備。

    還有曹操手下人才眾多,可能沒有諸葛亮發揮的空間。總之,就算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也基本上不會跟隨曹操而去

  • 8 # 使用者54929348370

    曹操去請諸葛亮,諸葛亮不會出山,一,曹操手下人才濟濟,諸葛亮未必會得到中用二,曹操生性多疑,未必會讓諸葛亮獨攬大權,三,諸葛亮也是看透了曹操,給自己留退路,跟著曹操打天下的那些軍事有幾個善終的。

  • 9 # 老泰迪講歷史

    前言:

    老泰迪認為除了劉備,恐怕沒有人能夠請得動諸葛亮,因為請不請得動諸葛亮全在於他自己。

    分析時局

    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是個非常聰明的人,生逢亂世的聰明人自然是少不了對時局的推測,對各個領導人物的把握。

    什麼意思?那便是對潛力最大的領導隊伍的心知肚明。諸葛亮知道此時的天下只有三人是最有潛力奪得天下,第一個便是北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第二個則是東西南邊的孫權,最後一個是號稱劉家後代“以德服人”的劉備。

    那麼諸葛亮自然是明白,自己想做一番大事業只能在這三人中挑選一位作為日後輔佐的物件。

    分析利弊

    範圍縮小後,諸葛亮肯定會分析在這三個人手底下當差的利弊。

    首先是曹操,曹操這個人能力強,野心大,這是優點。但是他手底下的謀士多,疑心也是非常的大,這便是個致命的缺點。倘若諸葛亮做了曹操的謀士,諸葛亮只有兩個結果:

    第一,得不到重用,畢竟曹操手下有能耐的謀士多如牛毛,諸葛亮的才能得不到全面的發揮。第二,慘死於魏國,這個結局必然是在曹操對諸葛亮“莫名其妙”生疑後發生的,諸葛亮哪裡做的不對,哪裡得罪人,都有可能被人誣陷到曹操面前,曹操這個生性多疑的人必然會在殺了諸葛亮後後悔自己的多疑與衝動,亦或是殺掉便殺掉,扭個頭就忘了。

    其次是孫權,孫權那邊時局其實已經穩定下來了,東西南都已經是吳國的了。對於諸葛亮而言,跑到吳國發揮自己的才能已經沒多大的必要性了,再者孫權也多半不會受重他,畢竟吳國謀士也是不少。

    最後就只剩下了劉備,很多人都說劉備待人仁德是虛偽,但老泰迪認為虛偽一輩子也就不再是虛偽的仁德了,聰明的諸葛亮自然也明白這一點,接著諸葛亮會分析自己是否適合在劉備那裡當差:

    第一,劉備都沒有盤踞之地,這對諸葛亮而言是件好事,這恰好能夠發揮出諸葛亮的才能,幫助劉備一步步走向三足鼎立,一步步奪天下,而作為一大功臣劉備自然對諸葛亮會感恩代謝。第二,劉備手底下能用的謀士不多,跑到劉備手底下當差自然受重用。結語

    諸葛亮分析時局縮小範圍,分析各地主公的為人判斷利弊之行為是生逢亂世諸葛亮必然做的事情。所以曹操就算十顧茅廬,百顧茅廬,千顧茅廬,諸葛亮都不會出來。而之所以劉備需要三顧茅廬,可能是諸葛亮在試探劉備是否誠心吧!

  • 10 # 公元前

    諸葛誕是諸葛亮的叔伯兄弟,他投靠曹操之後,曾向曹操推薦過諸葛亮。而且曹操也很希望諸葛亮為自己效力,但曹操沒想到花重金卻沒有請到諸葛亮。在曹操的眼裡,也許人才都是喜愛錢財。於是他派親信帶了許多金銀財寶前去拜訪請諸葛亮。但信使在諸葛亮的家門前看到了“求知己者進,送珠寶者莫入”幾個大字,不以為然,但信使隨後被諸葛亮的門童逐出了家門。顯然,曹操第一次顧茅廬失敗了。隨後,諸葛誕建議曹操用書信的方式,並將自己的志向言明,請諸葛亮出山。曹操素來愛惜人才,對有才之人更是求之不得。曹操真的寫了一封信,並讓諸葛誕親自給諸葛亮帶去。而諸葛亮看到曹操的書信後,見其言辭懇切,非常心動。在諸葛誕的勸說之下,於是堅定了要輔佐曹操的決心。但是,事有不巧,諸葛亮的父親晚上突然病逝,而諸葛亮又是一個孝子,他要在家盡滿四十九天孝期後再去找曹操。這這就是曹操第二次顧茅廬。

    一個月後,在大雪紛飛中,曹操受了風寒,臥床不起,於是讓人代他給諸葛亮寫信以表思念之情。就在諸葛誕準備送信時,曹操的大將典韋實在看不下去了。典韋只是一個武將,他根本看不起書生,他見諸葛亮架子太大,於是便來到了諸葛亮家,想來個霸王硬上弓。諸葛亮是謀士,便和典韋打起賭來。諸葛亮從自己腿上扯下一根汗毛,對典韋說:“你雖能力扛千斤,就是不能奈何這一個汗毛”。典韋不服,用手使勁揉捏,但汗毛仍然安然無恙。典韋願賭服輸,掃興而去。曹操知道後,非常憤怒,風寒好了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請諸葛亮。但他還沒到,卻被劉備捷足先登了,把諸葛亮給請走了。至此,曹操請諸葛亮出山也就不了了之。

    這段歷史雖然記載很少,但卻有其事。曹操非常愛惜人才,甚至為了人才不惜重金和麵子。徐庶母親被請去曹營就是一例,而故事中的三番五次的書信聯絡,也算是一個佐證。

  • 11 # 大話國學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一句話簡簡單單地寫出來諸葛亮的一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悲壯的英雄選擇悲壯地離去,病逝五丈原的諸葛亮,真的不知道自己奮鬥一生的結局嗎?不是的,他知道,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罷了!如果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他會如何去選呢?就如問題所問,“如果曹操十顧茅廬,臥龍先生會出山嗎?”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去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與社會輿論,瞭解諸葛亮的為人與志向。從而去分析劉備和曹操,對比兩者哪個更適合諸葛亮。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社會風氣與輿論。東漢末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亂到官位都可以相互買賣。但當時又是一個看重名節的時代,是一個炒作的時代,因為當時選拔官員的制度是舉孝廉。何為舉孝廉,舉就是舉薦,孝是孝順,廉是廉潔。舉孝廉的本意是各個州郡選舉出德行品質優異的年輕人進入官場,服務百姓。但隨著社會的動亂,這一制度不但未能選出品德優秀的人才,反而催生了不少沽名釣譽之徒。這使得當時的社會風氣十分浮誇,文人之間都會標榜自己的德行。社會輿論也會對名分氣節十分重視。諸葛亮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雖然我們認為諸葛亮有豐功偉績,但那也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取得的。故而,諸葛亮多多少少都會被打上重視名節的烙印。另外,當時仍是奉行儒家的時代。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相去不遠,諸葛亮所受的教育一定是引導大家注重名分與氣節的。

    然後,我們來說說諸葛亮這個人。諸葛先生是名門之後,父親早亡,與從父一起生活。這樣的人生經歷會使得他內心有一份責任感,一份振興家族的使命感。另外,他的從父官至豫章太守,說明他們諸葛一族還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而在這樣有社會地位的人當中,大家看似不注重入仕為官,但在內心深處還是渴望建功立業,一展雄心抱負的!所以,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好為梁父吟。這表明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才華,也從側面告訴我們,他急切地希望得遇明主,迫切的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那麼該選擇什麼樣的主公呢?在他的人生經歷及教育指導下,已經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明路。第一,要有正當的名分,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明主一定要有名分,要有大義。第二,一個自比管仲樂毅之人,定是不可屈居人下,他是不能在其他謀士之下的,所以他的主公必須重視他,重用他。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定要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與人生抱負。

    按照諸葛亮的要求,我們來分析一下曹丞相與劉皇叔。在當時,曹操身處中央,位列三公,錄尚書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下文臣武將,不勝列舉。而對比劉備,就要差遠了,屯軍新野,未有寸土之地,文臣武將,屈指可數,僅餘皇叔之名號。然,孔明卻選之。這是因為:第一,劉備有名分,他有皇家血統,是中山靖王之後,而且當時的漢獻帝親口稱其為皇叔,這就是一塊金字招牌,能吸引一批才華洋溢,忠貞不二之謀臣;第二,劉備手下謀臣少的可憐,而且質量還不算高。這和曹操比可是天上地下,不足道哉。可是孔明就是看到這點——人手少,我就是核心——是核心,我就能順利的實施我的主張;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孔明看到自己在劉備這裡能有更大的作為,更能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匡扶漢室!

    所以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曹操十顧茅廬也是請不動諸葛亮的,因為他不符合諸葛亮的擇主標準。另外,看了諸葛亮的擇主標準,縱觀當時的諸多英雄,還真沒有那個比劉備更合適的了,因此,除了劉備是不會有人能請得動臥龍出山的。

  • 12 # 秉燭讀春秋

    我們都知道曹操這個人很愛才,比如他對劉備的五虎將十分傾慕,總想收為已用。

    對落敗歸降自己的關羽上馬金,下馬銀的賞賜,目的就是收買人心。

    他把張飛的名字繡在戰袍內襟處,無非是凸顯曹操愛才的表現,對趙雲也是如此。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當初諸葛亮隱居“躬耕南陽”時,南陽當時是曹操管轄的地方,曹操如此愛才,為何沒有“三顧茅廬”呢?

    有人說諸葛亮此時默默無為,曹操不知道有此人。這有點說不過去,諸葛亮雖然很低調,但在圈內名氣很大,曹操相對劉備更愛才,劉備能找到諸葛亮,難道曹操找不到?

    (曹操)

    我認為曹操根本就沒把諸葛亮看在眼裡,因為此時曹操人才濟濟,另外諸葛亮肯定不會低三下四去投曹操,這就造成了二人失之交臂。

    此時劉備卻撿了一個漏,“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然後幫他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國。

    現在我們假設曹操十請諸葛亮,你覺得臥龍先生會出山嗎?

    一、分析諸葛亮的性格,我認為即便曹操十請,諸葛亮也不會出山輔佐他。

    我算了一下,原來二人八字不合,再就是二人都是裝×高手,誰也騙不了誰,達不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曹操不會重用諸葛亮,諸葛亮也不會鞠躬盡瘁。

    再就是諸葛亮不是司馬懿那樣識時務之人,司馬懿可以屈身事人,可以藏鋒以待天機。

    而諸葛亮恰好相反,從諸葛亮逆天行事六出祁山伐魏可窺一斑,也就是說諸葛亮從不認輸,甚至不服老天爺!

    (諸葛亮)

    不認輸的人往往是“寧做雞頭不當鳳尾”的主,是強勢之人。

    此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朝廷的名義招賢納士,許多能人義士紛紛投奔其麾下,曹操的幕僚如過江之鯽,比如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等人,這些謀士哪個也不比諸葛亮差多少。

    諸葛亮到了曹操陣營猶如錦上添花,哪能輪到他獨立表現的機會?

    相反到了劉備陣營,諸葛亮是唯一的謀士,相對比侍曹是可有可無的謀士。

    總而言之,以諸葛亮不認輸的性格,即便曹操請十次,估計他也不會出山。

    二、從當時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勢力來看,劉備是最弱的一個。

    當時劉備如喪家犬沒有落腳之地。

    假如諸葛亮能把一個垃圾股炒作成績優股,其能力和功績不言自明。

    這就好比扶植一個要飯的當上皇帝,要比扶植一個諸侯當上皇帝更有成就感。

    知道劉伯溫為何比肩諸葛亮嗎?

    這是因為朱元璋出身低,劉伯溫把一個曾經的乞丐打造成了一位開國皇帝,劉伯溫和諸葛亮的經歷何其相似啊!

    講真劉伯溫完全可以選擇強勢的陳友諒和張士誠,但他效仿諸葛亮輔佐了最弱的朱元璋,這才有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美談。

    當時諸葛亮對於輔佐誰的問題肯定糾結萬分,最後他轉念一想:“假如我能把劉備打造成一位和曹操抗衡的人物最好不過了,假如失敗也沒人笑話我,畢竟劉備基礎太差了。”

    相對曹操來說,其發展勢力到了天花板,諸葛亮能力和成績再大再好,對於曹操來說都是波瀾不驚的事。

    這就好比你幫助富豪賺了100萬,富豪卻不以為然,但是你幫乞丐賺到一萬元,我估計乞丐會對你感激涕零。

    諸葛亮更多考慮的是投奔誰更受器重,更有發言權的問題。

    (諸葛亮)

    在職場上,如果一個企業人才濟濟,一個企業急需人才,你會選擇哪個企業呢?

    綜上所述,按照當時實際情況,曹操不會主動去請諸葛亮,即便去請,估計諸葛亮也不會出山輔佐他。

    拋開曹操和劉備之外,我認為如果“三讓徐州”的陶謙堅持反曹,假如去請諸葛亮,興許諸葛亮會出山輔佐他,畢竟陶謙具有寬厚仁慈禮賢下士之風範。不知大家贊同我的看法嗎?

  • 13 # 山風很涼

    在我看來,與其說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不如說是諸葛亮終於等到了劉備三顧來請。

    首先,需要確定的是,諸葛亮本身是有出山的想法的。如果真是甘心於躬耕於南陽,那麼在那個交通不便年代是不會有那麼大名聲的。在那個沒有網際網路傳遞資訊的年代也不會提出具有可行性的隆中對了

    劉備是一個非常有個人魅力的領袖人物,關羽,張飛等皆是英雄豪傑,卻都真心擁戴他。在青梅煮酒時候,曹操就盛讚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而。”所以,從領袖能力上來說,劉備是極為優秀的。

    所以,劉備很早就以一個主公的形象進入了諸葛亮的視野。這也是為何在隆中對的時候,關於三分天下的設想那麼完善的原因了。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會選擇曹操呢?首先,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在種田的時候,就常自比管仲,樂毅。由於劉備集團缺少軍師,在劉備集團可以受到重用,使自己的抱負和經世之才得到施展。可以說劉備和諸葛亮是可以形成優勢互補的。而曹操集團已經非常的強大了,人才濟濟。到曹操集團,對諸葛亮來說意義不大。當然最為主要的是諸葛亮是想要復興漢室的,當時劉皇叔對諸葛亮來說還是極有說服力的。而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諸葛亮拒絕曹操的主要理由。

  • 14 # 如煙入幻

    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諸葛亮到東吳出使,孫權想留下他,就派諸葛瑾去說,諸葛亮的回到是“孫將軍能用亮而不能盡亮”。就是說孫權他能用我,但是在東吳我沒有能夠施展全部才華的舞臺。東吳當時有周瑜,“內接骨肉之親,外接君臣之義”,還有託孤大臣張昭,諸葛就是留在東吳也不可能像他在蜀漢那樣位極人臣,一呼百諾。

    同理在曹操這裡,“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智遠,雖蕭何、陳平不及也。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不可當,雖岑彭、馬武不及也。呂虔、滿寵為從事,于禁、徐晃為先鋒;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間福將。”這是演義中曹操自己介紹手下的能人的原文。實事也證明曹操能夠統一北方,天下三分他為主,手下人才濟濟是毫無疑問的。諸葛亮如果去了,恐怕還不如在東吳的待遇好。

    而在劉備這裡就不一樣了,劉備長期缺少一個一流的謀士,諸葛一出山那真是奉為上賓,如魚得水。諸葛的地位在蜀漢一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所以說曹孫兩家是請不動諸葛的。除了劉備誰也請不動他

  • 15 # 再思樓紀

    關於第一個問題,曹操如果十顧茅廬,臥龍先生會出山嗎?

    我認為不會。

    第一,從政治立場上看,諸葛亮不會選擇曹操。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說“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曹操在一開始的時候可能還能“挾天子以令天下”,但是越到後面,他漢賊的名聲就越為人知。諸葛亮是正統思想很重的人,他不僅要統一,而且是要匡扶漢室的統一,曹操可能覺得能統一,結束亂世就好。但是諸葛亮的意識形態不是這樣的。就像電視劇《亮劍》裡面趙剛對李雲龍說的“弄不清為什麼打仗的問題,那就是瞎打。為鬼子打仗你也打?”這就是政治立場。是諸葛亮最終為劉備集團所用的最重要的政治基礎。

    第二,從曹操的作風和性格來講,諸葛亮也不會為他所用。曹操是一個能力型,強勢領導,要的是參謀人員,而不是一個王者師。而諸葛亮是一個自比管仲樂毅,想有全權自主的人才,適合輔佐一個弱國弱主。曹操的猜忌心很重,得罪他的人都得死,如許攸,孔融,婁圭,崔琰等等,都是曹操不能容的人。(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三國志崔琰傳》),連對他影響最深的荀彧都被他逼死了。而劉備相對就寬厚大度多了,三國志說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劉備的性格是比較親民,討喜的。曹操還屠過城,“泗水為之不流”,這些都是諸葛亮不能接受的。

    東征徐州,“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

    第三,曹操集團的頂層已經沒有諸葛亮的空間了。諸葛亮的志向,能力,才氣是很大的,但是,即使曹操很想用他,十顧茅廬,曹操集團已經有一套班子了,且不說荀彧這樣的中央級的,還有其它的著名謀士,如荀攸,賈詡,郭嘉,程昱,劉曄,等等,其它的能臣幹才也是不少的,如劉曄,鍾繇,崔琰,毛玠等等,諸葛亮一進來,估計只能像司馬懿一樣,從基層做起(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晉書宣帝紀》)。這也是他很難接受的。司馬懿比諸葛亮大兩歲,算是同齡人。

    曹操打天下的時代,從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關東起義兵,討董卓,開始各路諸侯爭奪地盤,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元)官渡之戰,這是曹操最需要人才的時候,諸葛亮還是在青少年時代(生於公元181年)。他們已經錯過了結合,或者合作的時間了。等到諸葛亮二十歲以後,曹操最需要人才的時間已經過了。留給諸葛亮的機會和空間就不大了。

    關於後一個問題,除了劉備,還有誰請得動諸葛亮。

    我認為沒有其他人了。諸葛亮成年以後,三國的亂世已經到了下半場了,北方已經被曹操平定。南方只有劉表,孫權,西北有馬超韓遂,西南有益州劉璋,還有遠在交州計程車燮,以及劉備曾經想投奔的廣西的吳巨。除了孫權,其他的都是不入諸葛亮法眼的人。即使是孫權,也與諸葛亮的政治理念不同。只有劉備能請得到諸葛亮,也最終互相成就了一番偉業。

  • 16 # 萌魚聊生活

    個人認為,題主的假設如果成立,諸葛亮會。

    諸葛亮善於權謀,懂軍事、內政,知曉天文地理..... 但他縱使再聰明,用不著的東西學來做什麼?一個山野村夫,需要學這些?我如果不想當醫生,首先就不會去學醫,將時間跟精力放在別處好不好?所以,別看人家整天待在山裡,其實是有理想跟抱負的,真沒這心思,那他完全可以效仿左慈雲遊四方,更用不著教村民歌曲,變相為他擴大名氣。

    雖然在山裡,但人家一直再等明主。(懂權謀怎麼會不懂攻心?輕易得到的不會被重用,那結果跟龐統初來蜀國有什麼區別?他認為自己有大能,就想謀大權,居高位,效仿姜太公,自己去推薦自己那還有什麼意思?)劉備能打動他,當時劉備有啥?過不去上萬的兵馬,一個新野守著都費勁,就這樣才來三回,哭一哭就搞定了,曹操不比當時的劉備有勢力?要是題主假設成立,曹操這麼有勢力還肯自降身份去請諸葛亮,那都用不了十次都能請過來。若是孫權能像劉備一樣一開始就請諸葛亮,諸葛亮興許更樂意去,畢竟人家親哥還在東吳呢。(擇明主,魏、蜀、吳這三個哪個是昏君?就算孫權,軍事、政治,能耐不大,但也絕算不上昏君吧,曹操就說有主見,但也算得上是忠言逆耳,平時也樂得聽謀臣的建議。擇明主,除去判斷他是否是昏君外,還要考慮一條重點,這個主公是否器重自己。)

    若想號召人起義,或者共謀大業,總得有個冠冕堂皇的說法,劉備姓劉,總說自己為了匡扶漢室,那三國鼎立的時候他自己稱什麼帝?他眼裡真有當時的皇帝?別人搶,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叫漢賊?他自己趁亂當皇帝,這就叫匡扶正義了。。。?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些道理,諸葛亮會看不清嘛?你姓劉還是姓曹真的重要?他看重的無非就是他們誰更器重自己而已,曹操若肯拿出劉備的耐心去請,他一樣會出山,本來人家也沒想一輩子在山裡帶著,跟劉備說什麼過慣了閒雲野鶴的日子,無非也是考驗劉備的誠意罷了。

    喜歡我的回覆,請點點我的關注喲~

  • 17 # 焚劍煮酒

    導語: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漢廷雖仍稱正統,但早已名存實亡,於是天下有識之士紛紛尋明主來投,而那些意圖做出一番大抱負的也廣泛尋求名士輔佐,劉備就是其中之一。劉備前後三次前往諸葛亮的草廬拜訪,這才使諸葛亮出山輔佐,助劉備取得了三分天下的機會。

    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來了諸葛亮,那別人三顧茅廬是否能請諸葛亮出山?若是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又是否會出山?

    這在我看來是不大可能的,諸葛亮挑選劉備顯然是經過反覆思量的,以致於在劉備第三次前來拜訪時才答應出山。

    01在漢末群雄勢力中,劉備是最合適也是最好的選擇

    諸葛亮常將自己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樂毅相比,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有理想抱負的,當時正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處的飽學之士皆有投奔明主,以求做出一番事業的想法,諸葛亮也不例外。

    只不過諸葛亮對於投奔的主公有一定要求,如若未遇明主,寧肯荒廢了這一身學問也是不願出山的,而劉備就是他心中那個最合適的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隆中對》

    劉備三顧茅廬後,與諸葛亮的這番對話就透露出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認識和擇主的幾點重要資訊。

    孫權家族盤據江東已經三代,前有長江天險可守,內有江東百姓擁護,江東的賢良之士也皆紛紛投效;

    劉表雖佔據荊襄九郡,但劉表無能,始終都會失去這荊州之地;

    劉璋佔據益州天府之地,兵精糧足,且劉邦也是在益州才成就帝業,但是劉璋闇弱,同樣守不住這益州之地;

    曹操擁兵百萬,坐擁數州,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在群雄之中最大。

    如果諸葛亮此時出山,劉表、劉璋不符合他心中明主的要求,而孫權、曹操早已勢成,諸葛亮此時前去也只是“錦上添花”。但諸葛亮選擇劉備不一樣,劉備這時勢力不大,諸葛亮若此時投效對劉備來說無疑如“雪中送炭”一般。這錦上添花又如何比得過雪中送炭之恩。

    02時局動盪,為了延續家族,將族中子弟派去為群雄效力

    有一句話叫做“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在東漢末年時局動盪之際,各大家族為了延續家族生命紛紛將門下子弟派去輔佐,以求家族能夠更好的延續下去。

    如荀家的荀彧、荀攸叔侄、司馬家的司馬懿,包括曹操本家與夏侯氏皆是北方大族,而他們將寶壓在了曹操身上,並盡全力輔佐。

    諸葛亮的家族也是如此,只不過諸葛家為了規避風險,派諸葛瑾前往江東輔佐孫權、諸葛誕前往許昌輔佐曹操,既然如此,諸葛亮自然是不能選擇前往這兩方勢力了,而剩下的劉璋、劉表也並非諸葛亮心中的明主,所以諸葛亮最後選擇了劉備。

    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也未必會出山,而其他諸侯若是前去拜訪,諸葛亮也未必瞧得上。

    所以只有劉備才能請得諸葛亮出山,況且劉備有前後去了三次,在這段時間裡,或許就是諸葛亮考慮的時間。

  • 18 # 寄暇學宮

    曹操手下的人才,一是自己前來投奔,一個就是徵辟。

    曹操不可能十顧茅廬去請諸葛亮!

    當時諸葛亮是處於劉表的地盤,不在曹操的勢力範圍之內。此時曹操已經和劉表交惡,不可能親自去請諸葛亮。

    曹操親自去請諸葛亮,估計用不了幾次,曹操就會被別人盯上。那麼曹操就有可能被人埋伏或者刺殺。

    曹操如果要請諸葛亮,也只能書信或者派人去請。

    如果曹操取得了荊州,那麼曹操更不可能親自去請諸葛亮。

    此時荊州在曹操的勢力範圍之內,曹操只需要徵辟諸葛亮即可。只要曹操徵辟諸葛亮,由不得諸葛亮不來。

    曹操第一次徵辟司馬懿,司馬懿只好裝做患有風痺病(行動不便)。曹操派人偷偷潛入司馬懿家檢視,司馬懿忍住一動不動,這才躲了過去。

    等到曹操第二次徵辟司馬懿時,司馬懿就不得不前去就職。

    如果曹操強行徵辟諸葛亮,諸葛亮也只能前去就職。

    除了劉備和曹操,諸葛亮還有可能選擇誰?

    首先排除劉表。如果諸葛亮想輔佐劉表,也就輪不到劉備來請他了。

    曹操已經有了荀彧,孫權已經有了張昭。諸葛亮在之後加入,很難取代他們的地位。與其在曹操或者孫權手下碌碌無為,不如跟隨劉備還有可能一展抱負。

    諸葛亮選擇劉備還是最佳選擇。

    如果當時劉備沒有選擇諸葛亮,諸葛亮依然還會選擇出仕。

    很有可能諸葛亮會選擇孫權。孫權的偏於一隅,也很和諸葛亮的胃口!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9 # 豹眼看歷史

    前幾天豹眼回答了“諸葛亮咋不去曹營上班”的問題,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曹操人才團隊建設的幾個途徑:曹氏、夏侯氏等子弟兵;慕名前來投靠的將士、謀士;舉薦及徵辟而來的人才;透過交戰投降、歸順的人才等等。

    曹操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集聚了大量人才,但卻沒有上門聘請的個例。

    這與曹操不錯的家庭背景以及個人人格魅力不無關係,況且成名較早,基業已成。

    從曹操方面來看,他不會有十顧茅廬的可能性,而且在豹眼看來,曹操也沒有這個必要性。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後,就已經成為北方乃至全國最大的諸侯勢力。而此時,諸葛亮(181--234年)還僅僅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

    當然啦,郭嘉(170--207年)在建安元年(196年)投奔曹操時,也僅僅二十七歲。

    當時,郭嘉投奔袁紹時,也才二十一歲。

    作為曹操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問題,而輕視諸葛亮的。但作為年輕人,沒有人能夠舉薦,是很難得到機會的。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但時人並不認可,只有徐庶、崔州平相信諸葛亮有這個才能。

    當時,諸葛亮客居襄陽,屬於荊州牧劉表的地盤。劉表還是諸葛亮妻子黃氏的姨夫,有這層關係在,得到舉薦和任用,應該沒有問題。

    之所以諸葛亮沒有出仕,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劉表並不欣賞諸葛亮,認為他言過其實,不信任他具備這個能力。即便有人向劉表舉薦,但劉表並沒有信任和器重。

    第二,從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的談話,就可以清楚,諸葛亮對劉表很不感冒。認為荊州是個用兵的好地方,但其主也就是劉表並不能守。

    史料中並沒有更詳細地記載諸葛亮與劉表的交往情況,但可以判斷,彼此之間並不欣賞。

    儘管司馬水鏡先生把諸葛亮誇得像朵花一樣,但也僅僅是侷限在很少幾個人的範圍內。

    除了這個小圈子,幾乎沒有幾個人會認可諸葛亮的才能。

    這也是曹操不可能幾顧茅廬的原因。

    但豹眼以為,只要曹操能去聘請諸葛亮,諸葛亮是會出來的。

    諸葛亮跟司馬懿的情況是差不多的,只是不願意急於出來做官罷了。

    曹操徵召司馬懿,沒有給他足夠的面子。如果曹操親自出馬去請司馬懿的話,未必就不會出來。

    劉備之所以能夠請得出諸葛亮,誠心誠意自不必說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根本還是諸葛亮想出來做事,想成就自己的名聲。否則,劉備是請不出來的。

    第一,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很熱血、愛衝動的人,絕不會因為劉備幾句話、幾滴眼淚就能打動的。

    第二,劉備那套匡扶漢室的把戲,在諸葛亮眼裡就沒有秘密可言,自然瞞不過他。

    諸葛亮出山,也並沒有打算恢復漢室。未出茅廬,三分天下。這一點他都清楚,還不清楚漢室已經名存實亡了嗎?

    第三,諸葛亮不想出山,隨便一個藉口就可以搪塞過去。

    諸葛亮的舉薦人,司馬水鏡千里迢迢從潁川郡跑到了襄陽,其目的也是想成就名聲。劉表也曾經慕名親自去拜訪,但司馬徽認為劉表心胸狹隘,一定會謀害善者,所以緘口不言時勢。劉表就認為他虛妄不實,並沒有多少見識,跟一般讀書人沒啥區別。

    如果諸葛亮不熱心功名,他完全用司馬徽的辦法搪塞一下劉備。為何還誇誇其談,縱論天下大事呢?

    只要諸葛亮有這個名利之心,就會有人請得動他。曹操請得動,孫權也請得動。

    第四,之所以三顧茅廬才出山,有人認為是諸葛亮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這個因素不能說絕對沒有,更重要一點,還是諸葛亮有另外的打算。

    他不想出山,並不等於他不樂意出山,而是時機、前來聘請的人不是最合適而已。

    諸葛亮的確是大才,不請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曹操、孫權能請,恐怕會出山。

    諸葛亮是靠本事吃飯的,如果他擔心曹操、孫權手下人才濟濟,將來混不出吃得來,那還是諸葛亮嗎?他就不值得去請了。

    因此,豹眼認為,如果曹操、孫權能夠像劉備那樣去請諸葛亮的話,恐怕他早就出山了。劉備是沒有辦法才屈身聘請諸葛亮的,同樣是司馬水鏡推薦的龐統,一開始就不受其待見。龐統的事,足以說明劉備並非求賢如渴,也不是所有的賢才都能識得。

    劉備似乎是有病亂求醫的味道,有了諸葛亮就對龐統不那麼熱切了。

    只要有人能請得動,就說明只有合適不合適的問題;只有真正的隱士,才是誰也請不動。就像司馬懿,如果他真的不想出來做官,誰拿他也沒有辦法。不怕死就在家裡待著,怕死就找個地方藏起來,不就結了嗎?

  • 20 # 手機使用者烏龍

    說二句,曹操也是一個愛才如命之人。在開劈江土之時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前來投靠曹操的謀士戰將也頻頻多多。況切都用之得心應手,儘管如此,對知名謀士戰將仍是尚費苦心。如謀士徐庶,戰將關羽。他為了得到徐庶把他老母親接至曹營,好吃好喝代孝有佳。誘徐庶來曹營共謀大業江山,徐庶進曹營後,曹操以最優厚的條件侍奉母子。而徐庶只為對諸葛亮的一言承諾,一言不發。儘管如此,曹操認為,一言不發就不發吧,你只要不為別人出謀劃策就好。再說說關雲長,關羽至徐州之戰給劉備,張飛失散後,帶著劉備的妻子老婆,來到曹操營地,被曹操遵為上尚賓。這個上尚賓,在曹營一居就是十二年。邦曹操訓兵部陣,仍未歸心於曹,並給曹操講明達成協議,以但得知劉備蹤影,就要去尋。在這十二年中,關羽給曹操私交很深,在徵罰袁術的戰爭中也立汗馬功勞。當得劉備的資訊後,關羽帶領劉備家庭告別曹操,槍挑戰袍,過五關斬六將合張飛劉備會合。由此可見,曹操的愛將用人之心胸,關羽的仁義之德才。為此才有後來曹操的華榕道重生。徐庶為了承諾諸葛亮,進曹營一言不發,關雲長居曹營十二年,心向結拜之情。難道這就是天意所為?應該是。就此看來,如果當初曹操真知諸葛亮那麼有才,儘管手下人才集集,曹操也定會去茅廬十顧。為了江山值得十顧。由於徐庶進曹營沒透過諸葛亮的半點資訊,當時諸葛亮只是一個口出狂言的酸秀才而已。當諸葛亮出山後,曹操處處都遭重創,曹操之恨之入骨,從此再沒有顧茅廬之意。只有針鋒相對。由此看來,曹操愛才息才行為,如若曹操去顧茅廬,別說十次,恐怕二次就可把諸葛亮顧下山來。因為曹操佔時地理人和,這是諸葛亮成名最想要的。試想,如果諸葛亮服侍曹操,相信三國曆史就要改寫成魏國,一統天下,從此不在有戰亂。一個有報復,想成名之人,看到了希望,有誰願意放過?可謂,諸葛亮想成名,曹操不知情,愛才雖如命,天命不可為。淺談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定會出山。個人觀點不足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動漫作品讓你看完有一種“我艹”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