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溯史河
-
2 # 偉人的故事
觀點如下:
1.五霸不是坐在家裡自己封的,他有必須滿足的條件.
一是自己必須具備強大的實力和號召力,能發動和領導絕大多數主流國家一起行動,如:打仗、會盟、朝見天子等.
二是必須得到天子的正式任命和封賞(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被周天子冊封為霸主,晉文公在“踐土之盟”上被周天子冊封為霸主)
2.齊桓公、晉文公與楚莊王,在諸侯聯盟中擁有強大的影響力
一
三位明君,都把國家帶入鼎盛,國力強大,武力值很高.
(1)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齊國在攘夷的最前線,聯合華夏諸國,抵禦外夷侵犯,贏得尊重,他的偉大事業可概括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根據錢穆《國史大綱》統計,齊桓公主持召開諸侯會議15次.
(2)晉文公在城濮之戰,打敗楚國,一躍成為華夏領袖,他仍沿用齊桓公的稱霸模式,在晉國開諸侯峰會,繼齊桓公“九合諸侯”後又一次重大國際會議,齊桓公開創的以諸侯會盟為主的霸業模式得以延續.
(3).在晉文公之後,天下格局明朗化,即晉楚爭霸兩強爭霸,晉國和楚國各自擁有一方諸侯國,我們可能稱之為“中原聯盟”與“南方聯盟”晉國無疑是中原聯盟無可爭議的霸主,而楚國則是南方聯盟的老大.楚國曆史上,楚莊王是最傑出的一個人,在邲之戰大敗晉師後,楚莊王幾乎無敵於天下.
二
其他幾位霸主,不具備全域性性的影響力
1.宋襄公不必說了,稀裡糊塗被選入五霸,武功平平,毫無影響力,齊桓公死後,國際權力陷入一個真空期,小宋是老齊的頭號粉絲,自認為老齊走後,自己就是老大,開了個小會,風光了幾天.也是非常勉強.
2.秦穆公無疑是春秋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但這個人運氣不好,遇到一個崛起中的晉國,在崤山之戰後,被切斷了東出之路,儘管後來“逐霸西戎”但毫無影響力,基本屬於自嗨型.
3.吳王闔閭創造了奇蹟,幾乎把百年霸主楚國給滅了,吳國雄起東南,但當時被認為文化落後,帶著濃厚蠻夷色彩,對中原的影響力還是有限,被諸夏視為異類,沒有幾個願意鳥他.
4.越王與吳王類似,勾踐滅掉吳國後,不失事宜的會齊、晉諸侯于徐州,周王室承認越為諸侯之長,但這種任命象徵性的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侷限於東南,毫無影響力,當時真正的領袖當屬晉國.
-
3 # 汪汪汪同學呀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各諸侯勢力透過兼併不斷壯大。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稱霸。 筆者也認為確實沒有五霸,但是有四霸。請聽我娓娓道來。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時期最為標準的兩位霸主,實至名歸。根據各種史籍記載,無可爭議。秦、楚兩國雖不被中原國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莊王不論才幹、功績都十分顯著,以當今視角來看,這兩位有相當高的認可率,各史籍當中秦穆公得票超大半,楚莊王也得到了廣泛認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但問題是,勾踐滅吳已然不能算是春秋爭霸,而是戰國兼併。
也有人把宋襄公加入五霸名單,這個霸主非常不讓人信服。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華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但宋國本身實力有限,無法起到號令群雄的作用,加上宋國與楚國一戰大敗而歸,宋襄公重傷身死,所以這個霸主非常不讓人信服。
第三位大佬——秦穆公
這個秦國啊,一開始的時候,基本不被中原國家所尊重,因為一開始就是馬伕組建的國家。秦國也知道沒法和中原富庶國家競爭,他們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那等於把秦國也當作“蠻夷”。所以後來我們看到多少次其他國家聯盟攻秦。秦國這地方本來就全是西羌犬戎,當時周平王把這地方給了他們,就是讓他們當個炮灰阻止犬戎,沒想到秦人這麼爭氣。一度和犬戎結親,並且用反間計不停的戲耍自己的遊牧同胞們,所以最後整個犬戎的地盤全成了秦國的不說,秦國的戰鬥力也大大提升。
第四位大佬——楚莊王
楚莊王繼位後就各種花天酒地,不理朝政。最後大臣伍舉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但是不敢直接勸諫,就問莊王,大殿裡有個“神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這是個什麼鳥。 莊王霸氣的回覆道:“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其實楚莊王啊,一直在用我們的話叫韜光養晦,或者叫悶聲發大財,因為楚國內部其實派系眾多,十分混亂,非常有部落遺風這樣的一個國家,國相把持朝政,這人不敢進行什麼改革。這三年以內,莊王慢慢發展自己的黨羽,麻痺了國相以及舊貴族,終於慢慢的把權利搞到了自己的手裡,楚國開始向集權國家發展,這才開始動手。
莊王鞏固了大後方之後,直接一路殺到了中原,在邲之戰中擊敗晉國軍隊。莊王直接跑到周天子的洛邑耀武揚威,莊王羞臊周天子,我聽說大禹當年鑄鼎,不是說誰有這個鼎就可以當天子麼,這鼎多重什麼樣啊。周天子沒轍,只能回答:“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莊王一看這群人都慫成這樣了,拋下一句“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揚長而去。這就是後來所謂的——楚王問鼎。
-
4 # 子曰歷史
春秋五霸是指周王室東遷以後爭霸天下的五位諸侯,在春秋時期“霸”通“伯”,即方伯之意。
方伯在《禮記·王制》當中解釋是:“千里之外設方伯。”,同樣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也就是說春秋五霸指代的是春秋時期領導各諸侯的方伯長。
關於五霸的人選,歷史上也爭論不休,但其實稱霸的遠不止三五人,縱觀春秋的歷史,能夠稱霸一時的諸侯就多達十餘人,即有春秋三小霸,也有春秋五霸,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稱霸一時。
但稱霸即時間長短,也有覆蓋範圍,所以從嚴格上來講,正真能夠做到這一點只有三霸,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五霸的人選一直存在爭議,因此這裡排列一下我心中比較認可的五霸,這五人分別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
其中齊桓公和晉文公是毫無疑問的霸主,齊桓公作為春秋第一位提出尊王攘夷的諸侯,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不僅裹挾諸侯去報復自己敵視的國家,同時又會幫扶一些因戰亂而的諸侯復國,還會聯合諸侯共同抵抗來自北方戎狄的侵略,在歷經十餘次會盟後,齊桓公的霸主之位徹底穩固,就連周王室都派遣使者參與會盟並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死後,晉文公也開始崛起,在周王室內部發生動亂之時第一個帶兵勤王,拉開了晉國的稱霸之路,此後先後伐衛伐曹退楚,在借用周天子名義召集齊魯、蔡、鄭、衛等諸國踐土會盟正式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成為齊桓公之後的天下霸主。
而楚莊王之霸在於進軍中原,楚國之勢甚至威逼到周王室頭上,欲奪周王室之九鼎,其後伐鄭、滅蕭,更在晉楚之戰中勝出,使得臨近楚國的諸侯紛紛向楚國投靠,直到楚莊王病逝,算得上是稱霸一時。
相比於前三位的稱霸之舉來講,後面的霸主就再也沒有那樣攪動天下風雲的氣勢了。
秦穆公之霸主要在西戎地區,秦穆公同樣是一位具備雄圖偉略之人,但是他遇到了自己的女婿晉文公,在晉文公稱霸之時,秦國的東進之路被徹底遏制。無奈之下只得將精力放在了更西邊的西戎國家,在秦穆公的帶領下,秦國先後滅亡了西戎十餘個國家。正是基於這樣的實力與貢獻,秦國亦被周王室承認霸主地位,但與齊晉楚三國霸主角逐中原不同,秦國之霸侷限在了函谷關以西,雖然秦國實力雄厚,但是在晉國的壓制下,天下諸侯並沒有感受到秦國霸主的實力。
而最後一位霸主其實爭議是最大的,勾踐的霸主之位是建立在消滅吳國的基礎之上,在這之前吳國兩代君主亦稱霸一時,而勾踐之霸雖然也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認,但僅僅限制在了東南一隅,且此時的齊、晉、楚三國也逐漸衰弱。更何況在他的背後還站著宋、鄭、吳等國的霸主與之相提並論。
因此從爭霸的實力,影響及範圍來講,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在霸主地位上是最具權威的。他們三人的爭霸之路使天下各諸侯國紛紛選定各自的聯盟,皆攪動天下風雲。
-
5 # 國家文史
很榮幸回答您這個問題。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是華人耳熟能詳的概念,但是對於“戰國七雄”沒有爭議,對於“春秋五霸”卻始終有不同的說法。
為什麼呢?我們回到歷史現場看一下。
春秋時代是個什麼樣的時代?
歷史學家把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歷史稱為春秋時代。
這二百九十多年間,是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時代,西周的一切美好已成過往,周天子威嚴不在,諸侯們野心勃勃,一時間烽煙四起,戰亂不止,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史記》記載,春秋時代“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春秋初期諸侯列國大約140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後來只剩下較大的幾個,主要有齊國、晉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宋國、鄭國、燕國等。大國之間繼續互相攻伐,爭奪霸權。
所以說,能不能稱得上“霸”,主要看當時對諸侯的號召力以及對歷史的影響力。
按照《荀子·王霸》中的說法,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西漢學者王褒在《四子講德文》中引用了荀子的這一說法。
按照司馬遷《史記》的說法,春秋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唐代歷史學家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支援這一說法。
春秋“三霸”得到了歷史公認。
我們看到,無論哪種說法,有三個霸主是大家公認的,那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齊桓公即“公子小白”,他取得王位後任用管仲為相,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提升了國家實力。他最先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九合諸侯,抗擊外蠻,並阻擋楚國北上,在諸侯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周天子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晉文公即“公子重耳”,他年輕時流亡二十年,回國即位後,任用賢能,積極改革,晉國實力迅速強大,後為周王室平亂,得到了天下廣泛讚譽。面對強楚北上的企圖,晉文公率軍與楚軍決戰,大敗楚軍於城濮。周天子冊封文公為侯伯,晉國霸業自此而成。文公死後,晉國霸權長達百年,多次召集諸侯會盟,維護了周天子的統治。
楚莊王又稱荊莊王,他在位初期昏聵閉塞、國政旁落,但是親政後勵精圖治、選任賢臣、大膽改革,對內加強國家治理,對外不斷與晉爭霸。邲之戰,楚軍以軍令之統一戰勝了政出多門的晉軍,奠定了楚莊王的霸業,終於使得楚國擠入中原文化圈,促進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與個性鮮明的荊楚文化交融。
從這三位諸侯的功績來看,均是雄才大略之主,透過改革壯大了國家實力,實現了拱衛周室、會盟中原、號令諸侯的霸主之夢,對歷史造成了較為深遠長久的影響,也得到了後世的認可與肯定。
另外“兩霸”確實存在爭議。
宋襄公,是歷史上有名的“仁義之君”。齊桓公死後國家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邾國等四華人馬打到齊國,擁立齊孝公。他雄心勃勃,渴望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結果在“泓水之戰”中,因為講究“仁義”,不肯半渡而擊,要待楚軍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
秦穆公又作秦繆公,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求賢若渴,在位期間任用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諸多賢臣,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周襄王時還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特別是以一秦之力抵擋了西戎的壓力,大大擴張了秦國的土地,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稱霸西戎。
吳王闔閭即公子光,他透過“專諸刺王僚”奪得吳國王位,上臺後實施了強國富民的一系列振興計劃,並蒐羅人才、任賢使能,召伍子胥為行人,以伯喜否為大夫,拜孫武為將軍,在全國施恩行惠,發展農業生產,吳國國力迅速增強。他的兒子夫差即位後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於艾陵之戰打敗齊國,於黃池之會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
越王勾踐,即位不久即被吳國俘虜,放還後重用范蠡、文種等賢人,經過“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訓”,使國力漸漸恢復,待吳王夫差參加黃池之會時,乘虛而入,大敗吳國,數年後一舉滅亡吳國,聲威大震。他效仿吳國做法,出兵渡淮,與齊、宋、晉、魯等諸侯會盟于山東滕州,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霸)。此時,春秋行將結束。
大家可以看到,這四個諸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曾稱霸,但是影響力都比較有限,如宋襄公的霸主地位曇花一現,秦穆公的影響力主要在函谷關以西,吳越都是短暫地會盟中原,他們雖然有一定的歷史影響力,在關鍵時刻也曾扭轉歷史航向,但是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對歷史的長遠和深刻影響相比,還是差了很多。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春秋早起,還有“三小霸”,他們: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鄭莊公憑藉周室權臣的地位,拉攏齊、魯兩國,打擊削弱衛、宋、陳、蔡四國,滅亡許國,成為“春秋小霸”之首。齊僖公數次主持多國會盟,平息宋、衛爭端,出兵討伐宋、郕,平定許、宋兩國內亂,聯合鄭國擊敗狄戎,形成小霸局面。楚武王以鐵腕政策,主盟南方,逐霸漢陽。
因此,我們看到,後世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其影響力是一個關鍵因素,有的學者乾脆認為春秋真正的霸主只有三位,不承認其他影響有限的“霸主”。當然,這也無可厚非,作為後世之人來講,我們更重要的是從歷代治亂興衰中汲取經驗教訓,領會那些雄主明君的智慧與魅力,為今日國家與社會治理提供全面的借鑑參考。
-
6 # 天上人間文史鑑
對於春秋五霸歷來有不同說法,但其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是妥妥的三個霸主,基本上沒有爭議。
另外兩個霸主就爭論無窮了,但主流的說法有兩種:
其一是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見於《荀子·王霸》),
其二是秦穆公、宋襄公(見於風俗通·五伯)。
教科書認可的是前者,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靠譜,所以無論是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還是秦穆公、宋襄公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霸主。
事實上所謂的“春秋五霸”本就是透過湊數而成的五霸,因為華人十分注重形式,這其實是一種好大喜功,自我膨脹。
也許有人會覺得是因為有了“三皇五帝”而產生的五霸七雄,實則不然,反而是因為有了五霸七雄才有了三皇五帝。
這麼說也不太準確,其實是因為前有夏禹、商湯、周文這所謂的“三王”,才有了後來的五霸,這五霸就是湊數而成的。
正因為有了“三王五霸”,才又編造出三皇五帝,既然三王五霸都有了,那就得有個七雄了,華人對形式的追求可謂登峰造極,喪心病狂了。
所謂三五成群,“三皇五帝”太過久遠也沒人說什麼,但“三王五霸”在形式上看起來還行,實際上難以被人認可就是一件尷尬的事情了。
首先宋襄公身敗名裂,後人為了紀念他禮義為先而列入五霸之一,這是在有點不靠譜。
再說吳王闔閭與越王勾踐本就是春秋晚期的人物了,又都偏安一隅,如何與齊桓公、晉文公相比。
也就只有秦穆公還有得一說,也只有秦穆公能算上是霸主的候選人。
在齊桓公還是霸主的時候,秦國的秦穆公也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國君,而將公子夷吾(晉惠公)護送至晉國為君的正是齊桓公和秦穆公。
秦穆公在當時怎麼也算是副霸主了吧,在齊桓公和晉惠公都去世以後,立公子重耳(晉文公)為君的也是更只有是秦穆公了。
秦穆公怎麼說也算是準霸主了,但秦穆公還是和霸主有一段距離,最終也沒能成為齊桓晉文這樣名副其實的霸主。
秦穆公的命也卻是狗硬,熬死了兩代霸主,魯僖公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
此時秦穆公趁晉國有喪失無暇顧及,便派遣百里孟明視、白乙丙和西乞術東征鄭國,本想以偷襲取勝然後建立霸權。
秦穆公雖然命硬,但是運氣不夠好,這個圖謀卻被鄭國商人弦高攪黃了。
弦高在運輸貨物的途中識破了秦軍的心思,便冒充鄭國使節到秦營裡慰問秦軍,又派人回國報信。
秦軍一見偷襲的計謀已被識破就改變計劃滅了滑國(姬姓,今河南偃師縣境內),然後班師回朝。
秦穆公這次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因為不僅圖謀未成,還惹惱了晉國,他們痛恨秦穆公“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晉、鄭、滑都是姬姓)。
繼位的晉襄公準備在秦軍的歸途中進行伏擊,晉軍依然披麻戴孝,但是把白色的喪服染成了黑色,最終全殲秦軍,俘獲了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而後回國安葬晉文公。
秦穆公可不止敗了這一次,在兩年後的秦晉彭衙之戰又一敗塗地,不過就此轉運了,開始走上霸圖。
魯文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24年,秦穆公親征,渡過黃河以後燒掉了所有船隻,以必死的決心背水一戰。
此時的晉國明知不可一戰,便實行“不抵抗政策”,守城不出,秦軍掃蕩晉土,發洩完畢以後就班師回國了。
秦穆公打敗晉國,出了一口氣之後,又征服了西戎。
司馬遷說此時的秦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穆公雖然完成了如此霸業,卻還是不能名列春秋五霸,因為即便他的能力水平也許在宋襄公之上,功績影響也在吳王闔閭與越王勾踐之上,卻犯了和宋襄公類似的錯誤。
宋襄公殺活人做犧牲品,而秦穆公殺活人做殉葬品秦穆公駕崩是殉葬者多達一百七十幾人。
以人為本可以說周朝文明的文化核心,這也是區別於商代精神文明的核心。
秦穆公違背了時代公認的價值觀,自然無法被列入春秋五霸了。
秦穆公沒有成為霸主不僅因為如此,還因為秦穆公死後秦國在春秋時代幾乎沒有翻起什麼風浪了。
而真正的霸主則要崛起了,那就是楚莊王,此後的春秋時代,也只有晉和楚才能算上是大國了。
所以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是毫無疑問的霸主,而其他的霸主只能用來湊數,春秋只有三霸的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
-
7 # 瀟生談史
這道題瀟生來答。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最強的五位霸主,他們各自會盟諸侯,稱霸天下。目前較為流通的說法分別為《史記》與《荀子》中的說法。
《史記》中認為春秋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中則認為春秋五霸應當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對比兩種說法我們大概得知題主所說的三霸當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那麼宋襄公、秦穆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什麼在霸主地位上會被一些史學家懷疑甚至是推翻呢?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的霸主地位基本是無可爭議的。
首先是齊桓公,我們引用齊桓公本人的話語:
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一生除了被曹沫挾持,不得不退回侵魯所得的地盤之外,他的一生就是無敵的一生。齊桓公所處的年代,齊、晉、秦、楚四國獨大,此時的晉正在內亂;秦地處蠻夷之地,無心爭奪霸權;楚剛剛威服諸越,仍在消化地盤。
齊桓公會盟諸侯北伐山戎,幫助燕國復國;向南擊敗了有心挑戰齊國的楚國,提出“尊王攘夷”的稱號大獲民心。同時在葵丘之盟中獲得了周王室的承認,成為了第一位霸主。
其次是晉文公,晉文公此人則頗有些傳奇色彩,晉國也是春秋時期不可置疑的第一強國。
晉文公重耳在驪姬之亂時出逃國外避禍,在裡克誅殺亂黨之後又避君位,請立兄長公子夷吾為君,自己則在諸國之間流浪長達十九年之久。
後重耳在得到秦穆公的幫助下,擊敗晉懷公(公子夷吾的兒子),得以即位,史稱晉文公。在位期間改革晉制,首創三軍六卿,晉國在他的帶領下實力臻至頂峰。先是與齊秦二國伐曹攻衛,又救宋服鄭,平滅宗周公子帶叛亂。在聯盟齊秦後,威懾諸多小國孤立楚國,在城濮之戰中徹底擊潰楚國,稱霸天下。
晉文公雖然僅僅只會盟了兩次,但在踐土之盟中獲得了周天子賜予的“侯伯”(諸侯之長)的稱號,並且被授予可自由征伐的權力,自此晉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強國開始了長達百年的稱霸之路。
最後是楚莊王,相信楚莊王問鼎與一鳴驚人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而兩個故事的主人公無一例外都是楚莊王。
楚莊王剛一即位,典型的昏君形象,《史記·楚世家》記載:
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諫者死無赦!”伍舉入諫。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坐鍾鼓之間。如此做派,本應為亡國之象,卻被伍舉一語點醒,自放豪言:“三年不蜚(飛),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
楚莊王隨即誅殺佞臣百餘人,以正朝綱,先滅庸國再討宋國,在討伐陸渾戎時,順道抵達洛陽,向王孫滿詢問禹王鼎的大小、規格、形制,挑戰周天子權威,稱霸之心昭然若揭。
此後的數年間,楚莊王滅陳,攻鄭逼得鄭伯肉坦負荊,出門而降。宋國被楚莊王打得一蹶不振,宋公出門謝罪方才請楚莊王返楚。不久楚莊王於河上擊潰當代霸主晉景公,一戰成名。
楚莊王雖然沒有獲得周王室的承認,但他的戰功與霸業是諸多史書中予以充分肯定的,所以楚莊王的霸主地位同樣不可動搖。
秦穆公、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四人的霸業相較於以上三位則略有不如,所以春秋五霸的這兩個名額一直有所變化。
首先是宋襄公,宋襄公的稱霸水分極多,以至於淪為諸多史學愛好者的笑柄。宋襄公起家於齊桓公麾下,在齊桓公死後,宋襄公率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華人馬扶保齊太子昭回齊國繼承大寶。擊潰齊國四公子軍隊,扶持太子昭登基史稱齊孝公。
此時的宋襄公驕傲自滿,竟欲會盟諸侯,公子目夷竭力勸阻,說道:“小國爭盟,禍矣。”宋襄公不聽,果然在鹿上之盟中楚人乘機發難,挾持宋襄公攻打宋國。在楚國放宋襄公回國後,宋襄公又率軍攻鄭,楚人救鄭於泓地。宋襄公不肯半渡而擊,反而等到楚軍集結佈陣完畢方才進攻,被楚軍擊潰,貽笑大方。
其次是秦穆公,他一生仁厚,自從在晉獻公時期娶了晉獻公之女,太子申生的姐姐為妻之後,秦晉之好就此形成。秦穆公先後扶持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登基,協助晉文公稱霸,但秦穆公當然不是老好人,待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自覺時機已到,便舉兵伐鄭以探晉國底細。
但孟西白三將被鄭國商賈弦高所退,秦軍趁機伐滑(晉國附庸),晉襄公大怒,秦晉決戰於崤山,秦軍全軍覆沒,孟西白三將也被俘虜,幸虧晉國太夫人為秦穆公之女才僥倖逃回。
秦穆公得此敗績就此潛伏,一面征討西戎平滅大荔等國壯大實力,另一面趁機訓練士卒安慰孟西白三將,在晉楚爭霸之際偷襲晉國而成,險些打到晉國首都。
後又吞併西戎十二國,受周天子封賞領西方諸侯之長,稱霸西戎。但秦穆公時期,秦國國力有限,國勢只能輻射西部一隅不能威震中原,在穆公之後秦國實力迅速下滑,晉楚壓制秦國不得翻身。故此秦穆公的霸位一直受到各方史書挑釁。
吳王闔閭,吳越春秋算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次爭霸,吳楚兩國一直在江淮地區互相攻伐,但楚國實力強盛,吳國漸處下風。吳公子姬光趁吳王僚的軍隊以及親信在前線作戰之際,以刺客專諸烹魚刺殺吳王姬僚。為防止吳國第一猛將公子慶忌回國報復,又派刺客要離以苦肉計暗殺慶忌於大江之上。其後姬光登基,又稱吳王闔閭。
在位期間任用復仇男神——伍子胥,兵家聖人——孫武,國力日盛,又與楚國附庸唐、蔡二國暗通款曲,趁楚大喪之際攻破楚國郢都,威震東南。但楚大夫申包胥求援於秦,秦出戰車五百,趁吳國公子夫概叛亂,越國偷襲吳國之際大敗吳軍。
吳王闔閭逃回吳國後,擊敗越國,但在戰爭中被越國大夫靈姑浮刺傷腳趾,估計是缺乏消炎藥物,最終感染離世。其子夫差稱霸也是曇花一現,故此吳國稱霸不為大多史書承認。
越王勾踐,因為太過著名所以就不多加贅述,但越國稱霸時間更為短暫,幾乎勾踐一亡,越國實力便迅速下滑。而且越國與吳國、秦國等國家一樣,稱霸時間短而且輻射範圍較小,故此也不被史書多加推崇。
綜上所述,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位霸主以稱霸時間長,輻射範圍廣,且戰功卓著威震中原所以幾乎每一本史書中評價春秋五霸時,這三位幾乎必定佔據一格。而另外幾位霸主相較之下確有 不足之處,所以才有春秋三霸之說。
-
8 # 故事玩家文武公
所謂的“春秋五霸”與後來的“戰國七雄”不同,因為這五霸的名單,自古以來就是很有爭議的。甚至還有更極端的說法——春秋只有三霸。
我來表達下經過認真研究後的個人觀點:
首先,我不同意“春秋三霸”的說法。因為這種總結性的固定說法一般都是有出處的,即有典可尋。顯然“春秋三霸”這種說法不具備這一點,僅屬於個別意見。
春秋五霸的說法,最早見於《春秋》和《左傳》,《戰國策》中也有提及,後來的顧炎武等大家雖然對名單有異議,但也認可“五霸”的說法。
舉個例子,我們不可能因為不喜歡劉德華或認為劉德華不行,就說香港九十年代只有“三大天王”。你可以表達一家之言,但改變不了“共識”。這是一個道理的事情。
接著,我們來說說關於“春秋五霸”具體是誰的爭議從何而來。
分歧這事首先要怪荀子。因為,本來春秋五霸的名單是沒有爭議的,最先差不多是孔子在《春秋》裡提出的,司馬遷的《史記》沿襲了這種提法。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與秦穆公。
按理說,這就該算主流了吧,可惜,荀子也是個大佬,他說的話,還是有很多人擁護的。
為了表明“霸者為取亂之道”的觀點,荀子在名篇《王霸》中提出,春秋的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裡面沒了此前的秦穆公和宋襄公。
其實,大概瞭解下荀子想要表達的意思,以及摘除的兩位與安插進去的兩位的區別,這事就非常好理解了,這種說法是有前提的——改名單是為了用這個論據支援荀子自身的治國理論。
論戰鬥實力與稱霸手段,自然吳越二王要高過秦宋二公的,但秦穆公的圖治務實與宋襄公的非攻仁德卻是在思想境界與為君之道上要更高一籌。
這裡面的分歧關鍵其實就是對這個“霸”字的理解。我們按照現在的普世價值觀理解,自然是覺得誰厲害誰就稱霸,如果這麼說,那自然是荀子的“五霸說”要更正確。
但在古時的傳統觀念中對“春秋五霸”的定義卻不僅僅只是按照實力總結出來的。也就是說,春秋五霸中的“霸”這個字,也許與你理解的不太一樣。
“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
春秋時期,天子式微,諸侯興起。周王室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住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先後有幾位諸侯稱霸(伯)。
透過以上的文字,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關鍵的問題——這個“霸”並不僅僅是指稱霸,還要做“伯”啊!
如果將春秋時期的周天下比作一個大家庭的話,那麼伯就是一家之長,就是家中的老大。在家裡做老大,自然是要有一定實力的,但除此之外,還要有威信,能主事,操持家,和睦鄰,大家長也要有大家長的樣子,可不是在家裡拳頭最硬就能當的,對吧?
具體到“五霸”標準上,就是——個人認為就是在具備一定的國力為前提下,號召過天下會盟,有中原老牌小弟響應,幫家中小弟平過事,得到過小弟們的尊重,表現得像個一家之長的樣子。
這樣的“伯”才算一霸。我們以這種標準,拿其中最具爭議的“伯”——宋襄公為例,闡述下它為什麼會是一霸。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華人馬打到齊國,與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上位,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因為齊桓公之死,諸侯伯長空缺,作為春秋第一公國之主的宋襄公懷揣著“春秋大義”,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短暫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雖然圖謀稱霸的宋襄公主持的會盟,只有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響應。但畢竟三十平的房子裡只要有親兄弟在那也算家,更何況國家影響力也不能只按國土大小算,中原諸國至少在周天子眼中,那都是遺故真親。雖沒了實力,但面子還是有的。
曾經有務實之臣勸諫過宋襄公量力而行,但他本著家不可一日無長的春秋大義,硬是接下了這個重擔。雖然不自量力,但其仁心可佩。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管了幾件家事,說實話管的沒有那麼好,幾個小兄弟對於這位新大哥的新家法也都不太舒服。
同年冬天,陳穆公邀諸侯重修齊桓公之好,於是陳、蔡、楚、鄭等國在齊國結盟。自此,宋襄公的伯長之位岌岌可危,稱霸之路基本也到了頭。
歷數宋襄公的稱霸(為伯)過程,履歷自然是沒有前面的齊桓公那麼好看,但其實我們可以這麼理解——不是每一位家族大哥都是明事理、有胸懷、能辦事、有擔當的完人,碰巧周春秋家族的第二位帶頭大哥,就沒那麼優秀,但我們透過他的日常作為,又不得不承認——這位二大哥雖然沒什麼本事,但卻是個好人。
至於吳越二王算不算是做過家族大哥的人呢?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吳越二王更像是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突然闖進周春秋這個家裡的,靠拳頭打砸囂張過一陣,後來火車票到期又無奈回了老家的遠房表親而已。
雖然這個比喻可能不太恰當,但也只是更方便大家理解這種區別罷了。
綜上所述,筆者個人還是傾向於“春秋五霸”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和秦穆公的說法。
以上就是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春秋五霸”的故事,感謝閱讀。
-
9 # 舍我談歷史
對於春秋時期的霸主歷史上的版本很多,從平王東遷開始,諸侯國就開始覬覦天下宗主的位置,也就是想在諸侯國稱霸。最早的霸主實際上是鄭莊公,他也有小霸之稱,但當時的鄭國只是開始挑戰周王室的地位,讓周王室威信掃地,沒能夠得到當時大國的支援,只能算是小霸。
真正的第一位霸主是齊桓公,他本身齊國的公子沒有權利繼承國君的位置。但他的兄長齊襄公比較無道,做出了一些違揹人倫的事。被國內的一些大臣殺死,齊國一度混亂。齊桓公最終勝出,成為新國君。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曾經的仇敵管仲,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一度強盛,併成為了春秋的第一個霸主。齊國的霸主是得到各諸侯國承認的,並且因為齊國對周王室這個天下共主是尊重的,所以周天子也認可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後世也沒有爭議。
第二位霸主則是晉文公,晉文公也是晉國出現內亂,歷經磨難,成為一代霸主。晉國是姬姓,和周王室同宗,且晉文公也很好的執行了齊桓公以來對周王室的尊重。周天子也承認了其霸主地位。晉文公的霸主地位後世也沒有爭議。
在晉文公之後的霸主都有爭議。先說爭議比較小的楚莊王。楚國在春秋時期是一個異類,雖然大家都知道周天子是牌位,但為了利益最大化都不敢冒然反對周王室,避免被群起而攻之,選擇了尊王。楚國則因為身處中原之外,且與周王室之間存在過節,他們早就自稱王了。因此楚莊王的霸主地位並沒有得到周天子的認可,諸侯國對其也多持鄙夷態度。其霸主地位完全是憑藉武力得來的。因沒有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嚴格意義講不算真正的霸主,但其武力確實達到天下的獨霸地步,應該算一個霸主。
下面的幾位霸主爭議就比較大了。先說秦穆公,雖然有志於霸業,但受阻於他的前面是當時強大的秦國,秦穆公只能向西發展,未真正實現稱霸地位。如果是秦穆公是西部的霸主還可以說的過去,但把宋襄公列為五霸之一就顯得有點大失水準了。宋國從來都不是強國,宋襄公也沒有能力號令諸侯,只不過齊桓公曾經讓宋襄公照顧自己的兒子,宋襄公就有了齊桓公政治繼承人的想法,不斷的會盟和宣傳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宋是弱國,沒有人服他,他並沒有真正成為霸主。
最後兩位是來自於南方的諸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吳越都屬於南方的諸侯國,且稱霸主要在南方,他們的霸主地位相對齊桓晉文要大打折扣,但總體上看,他們比秦穆公要強,更強於不是霸主的宋襄公。
春秋五霸是在東周王室衰落之後,先後出現的幾個霸主,五霸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湊數,其真正稱得上霸主的只能是齊桓晉文兩個霸主,如果要是算三霸的話,加上個楚莊王。五霸的另外兩霸方上秦穆宋襄還是吳越兩國國君的都不太符合。以上純屬個人見解,歡迎批評指正。
-
10 # 壹都歷史
首先我們要知道五霸的出處。一共有三種說法。
一、《左傳》主張五霸分指 夏、 商、 週三代的5個諸侯國。但夏、商二代史事渺茫難考,有關 昆吾、大彭、豕韋的情況也缺少記載,是否出現了諸侯爭霸活動有證明,但是不齊全,不足以說明是諸侯爭霸真的出現過。
二、《孟子》中指春秋時代的5個國君而言。包括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王。這是一種相當流行的說法,不過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並未成為中原霸主。
三、《荀子》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 五伯”。從春秋的歷史狀況看,此說較為恰當。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這種地位的君主不止5位。由於論者取捨標準不同,故而出現了分歧的說法。五霸指的五人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楚莊王。
其中只有三霸是兩種說法共同承認的。那再分析一下其他幾位。
宋襄公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乘諸侯無主之機,欲為霸主。《 春秋·僖公十八年》記,宋襄公曾與曹伯、衛人、邾人伐齊,把齊軍打得大敗。僖公十九年,宋襄公又逮捕了滕國的國君,與曹人、邾人盟於曹南;二十一年,宋人與齊人、楚人盟於鹿上;二十二年,宋襄公又聯合衛國、許國、滕國一起伐鄭。這幾年的會盟、征伐,《 春秋》均列宋襄公為首,他曾經做過短時期的盟主。但就在會盟之際,宋襄公被楚拘留;後戰於泓,又為楚所敗,遂傷而死。
秦穆公
《 韓非子·難二》稱:“蹇叔處秦而秦霸。”《新序·雜事三》謂:“秦用由余而霸中國。”可見秦穆公曾經稱過霸。但《 左傳·文公六年》因其死後用人殉葬,便明確指出:“秦穆之不為盟主也,宜哉!”《 史記·齊世家》也謂:秦穆公闢遠,不與中國會盟。”但《 史記·秦本紀》和《李斯列傳》都說他用賢伐戎,並國開地,“遂霸西戎”。所以有人認為,秦穆公僅可稱為“偏霸”,不能列為中原五霸之中。
吳王闔閭
《 呂氏春秋·簡選》稱:“吳闔閭..與荊(楚)戰,五戰五勝,遂有郢,東征至於庳廬,西伐至於巴蜀,北迫齊晉,令行中國。” 《 戰國策·秦策》也謂:“伍子胥..卒興吳國,闔廬為霸。”但事實究竟怎樣呢?有人指出,吳闔閭僅僅是西破強楚,昭王奔隨後,隨人不以昭王給吳,吳人只得引退,不敢與爭,當無力西及巴蜀;北迫齊晉也於史無徵。因此,吳闔閭應為偏霸。五、吳夫差。他曾經南敗越,西敗陳楚,北敗齊魯,在與晉的黃池之會中以先到為盟主。可是正當他北上爭霸之時,越勾踐抄了他的後路,端了他的老窩,吳夫差兵敗身死。
越王勾踐
《呂氏春秋·順民》說:“越王..殘吳,二年而霸。” 《 史記·越世家》載:“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 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當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 “號稱霸主”。這裡所記,周王曾經賜胙命伯,當然是稱霸的明證。但不少論者總以為,越王勾踐作為霸主的史實,畢竟太少。
綜上分析可見,上列四位君王曾被認作霸主,而各自又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此外,還有一些國君歷史上明確記載他們曾經是“霸”,如《 左傳·成公十八年》謂:“晉悼公..所以復霸也”;《左傳·昭公三年》雲: “昔文、襄之霸也”,杜預注:“晉文公、襄公。”可見晉襄公、晉悼公都曾作過霸主。這些國君,是否也應列入 春秋的霸主之中呢?而且也有人說楚莊王不配稱霸,因其問鼎之舉不尊重周王室。
關於春秋“五霸”,歷史記載和歷來的看法如此分歧,莫衷一是。但如果真要認真來說的話,只有兩位霸主是被承認的,所以三霸之說也不夠正確。
-
11 # 亙古懷念說史
誠如題主所說,人們對歷史上春秋五霸的說法存在著分歧。一種說法認為春秋五霸包含著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另一種說法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對於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位霸主歷代史學家並無大的分歧,這三位霸主都曾經帶領各自的國家稱霸中原,並對當時的中小諸侯國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其他的四位霸主就不如前三位霸主的影響力廣泛這影響力沒有波及到中原地區。比如秦穆公的霸業只是稱霸西戎而已,當時秦穆公統治下的秦國想要稱霸中原受到了強大晉國的阻礙而失敗。直到晉文公去世後,東進受阻的秦國才把注意力轉向西方,進而拓地千里,成就一方霸業。
第一種說法中的另外一位宋襄公嚴格意義上並不是一位霸主,但是宋襄公想要稱霸中原的願望是真的。無奈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宋國的國力難以支撐宋襄公的霸業,宋襄公本人也因為過於恪守仁義道德葬送了宋國的國力。
春秋末期的吳越爭霸也催生出了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兩個區域性的霸主。這兩位霸主的霸業波及範圍主要位於當時的東南地區,其霸業對中原地區的影響力微乎其微,最多也只是獲得中原各國的承認而已,並沒有實際的霸業成果。
綜上所述,春秋五霸的說法必然是有爭議的,但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這商業霸主的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評選春秋霸主的標準主要看有沒有在中原地區有著實際的影響力,很顯然其他四位霸主沒有達到這一標準。
-
12 # 巴山夜雨涮鍋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漢書注·諸侯王表》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顯然,在這7種排列中,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兩個人是獲得全票的。
其餘的,秦穆公和楚莊王各獲得5票,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各2票,鄭莊公、吳王夫差、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各獲得1票。
不過,這7種典籍,地位顯然不是對等的。一般而言,史記索隱和荀子,是更為著名的展現。也就是兩種排名: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兩種裡面,有三個人是重合的,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而其餘的4個人則都有爭議。
基本上,這也符合上面這些歷史人物的功績和貢獻。
具體來說,齊桓公曾經九合諸侯,是春秋第一個霸主,打敗了少數民族的入侵,安定了春秋時期的天下大勢,逼退了楚成王的北上,自然是沒有爭議的。
晉文公曆經艱險之後稱霸圖強,不但在城濮之戰中打敗了楚成王,逼得成得臣自殺,而且開創了晉國稱霸二百年的格局,作為霸主也當之無愧。
而楚莊王則是歷代楚王中第一個向華夏禮儀學習,把楚國從一個蠻夷國家轉變為華夏國家,得到孔子認可的。由於楚莊王的努力,楚國改變了過去一味憑藉武力征伐的作風,開始尋求文武雙修的道路。從廣義上,楚莊王把整個長江流域納入華夏文明圈,歷史功勞相當大。楚莊王在世的時候,打敗晉國,也確實得到了中原大多數國家的尊奉。所以,楚莊王儘管在7個說法中只有5票,但也是名副其實的霸主。
楚莊王的競爭者秦穆公,相對地位就比楚莊王差了。秦穆公雖然也曾數次與晉國交戰,但並沒有取得什麼決定性的勝利。秦穆公的所謂霸,是霸西戎,打敗西邊的少數民族國家。中原各國基本上是不怎麼聽秦國話的。所以秦穆公這個霸其實有點勉強。
其餘的諸位,吳王闔閭曾經差點滅掉楚國,然而只是曇花一現;吳王夫差曾經爭霸黃池,但很快被越國滅掉。越王勾踐不但滅吳,還曾打敗齊國,稱得上春秋末期的霸主,可是畢竟未如同晉楚一樣對天下諸侯造成統率;鄭莊公則只是春秋早期牛了一把;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的所謂稱霸完全是憑藉祖宗的實力,歷史影響力很低。
由此可知,如果說春秋五霸中只有三霸,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那是沒啥問題的。
回覆列表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王王室衰微,根本無法有效控制各諸侯國,於是各個諸侯國間就掀起了一場長達數百年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兼併戰爭,在這一期間,能夠在各個諸侯國中實力、號召力執牛耳者,就會被尊奉為霸主。
但"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個國家的哪五位國君,確是一個十分有爭議性的問題。
在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是誰的不同說法,至少有七種,而每一種說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也都有自己的不能服眾之處。
這七種說法分別是: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漢書注·諸侯王表》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
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歷來都是有爭議的,版本也非常多,最常見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還有一說也算廣受支援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當然還有將鄭莊公或者晉悼公,以及吳王夫差列入的,主要是因為宋襄公此人只是圖霸主之名,但實力不夠,而秦穆公的霸業則是面對的西戎,與中原諸侯無關,所以他們兩人爭議最大,但那些代替者們,也難以服眾,所以關於“五霸”這個概念,更像是一種概稱,而非準確數字,因為其中只有三位是毫無爭議的。那便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位無論在哪個版本,都不會缺席。
齊桓公作為公認的第一任霸主,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在管仲的輔佐下,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霸業得到了天下的認可。而晉文公,歷經19年磨難,回國之後,依靠著手下助威名臣猛將,徹底將晉國升級為春秋時代,中原第一大諸侯,這個地位無可撼動,晉文公當然是理所應當的霸主。那麼楚莊王呢?應該說,楚國的強大,是建立在楚莊王和他的前輩共同努力的基礎上,當年的楚成王就隱約可以和齊桓公與晉文公平起平坐了。後有崛起爭鋒的越和吳,究竟誰是“五霸”的正統門戶,始終沒有絕對穩固,唯有公認的齊晉秦楚,他們掌握了春秋的絕對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