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13
回覆列表
  • 1 # 自在為懷

    孔明自比管仲、樂毅,卻常與石韜、徐庶、孟建一起探討人生和國家大事,可見他並非不想出仕,只是覺得沒有遇到明主。

    劉備三顧茅廬後,孔明曾專門交代弟弟說:“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這似乎也在說,待自己功成名就,他也就會歸隱鄉里。但事實是一旦涉足紅塵,他歸隱的誓言只能化為泡影。

    此前高臥隆中,劉備三顧,孔明事先並非不知,之所以躲避劉備,一是不願出仕的心思還有(因為劉備根基勢力皆無,輔佐不易),二是考驗劉備的誠意,考察劉備的德行。

    他高臥隆中是有著“玉在櫝中求善價,釵在奩中待時飛”的心態的,但他依然需要別人的尊重。劉備的執著,促使他被劉備的誠信與魅力感動,於是出山。

  • 2 # 寧靜致遠19541110

    那當然不是他的真心話。諸葛亮飽讀詩書,文韜武略,幾乎無所不能,是個博學之士。他之所以藏匿草廬之中,不過是待價而沽。所以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認為劉備是個可以託付終身的人,就跟隨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之危難之間”。侍奉劉備與其子“阿斗”,直至病死。·

  • 3 # 明志弘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是一個是不甘平庸,胸有大志的人。這樣的人怎麼會不想“不求聞達於諸侯”呢?這只不過是他一種虛偽沽名釣譽的說辭而已。諸葛亮不但想聞達於諸侯,而且還是一個權力慾望很重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從劉禪時代諸葛亮治理蜀漢就能看出。所有黨政大權都集於一身不願放權給別人,什麼事都要親自過問。排斥李嚴等託孤重臣,打擊那些對自己有不同意見的能幹之臣。別人以為諸葛亮鞠躬盡瘁是一種美德,其實他是不相信別人,覺得別人做事都不行,只有自己才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所以說諸葛亮說的“不求聞達於諸侯”是句虛偽的話,就像古時奸臣竊取皇位故意推辭三次一樣。

  • 4 # 張大帥擼劇

    諸葛亮出師表說不求聞達於諸侯,當然不是不想出仕。古語云,修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諸葛亮雖然躬耕南陽,卻好做梁父吟,自比管仲,志存高遠,豈是不願意入仕?只是苦於找不到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平臺罷了。曹操雖為雄主,但是手下謀臣如雲,曹操本尊也是軍事政治大師,諸葛亮投奔曹操也能出人頭地,但這種錦上添花跟自己的理想相去甚遠。曹操這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諸葛亮不去投奔,更不會投奔孫權了,東吳周瑜張昭魯肅也非易與之輩。劉表自保之流,劉璋張魯都是廢物,更不值一提。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能繼續靜觀其變等待時機。事實上,也只有當時的劉備真正渴求大才,因為劉備手底下的謀士都是三流角色,就好像秦孝公渴求商鞅一樣,普通的人才是不夠看的,因為當時曹操統一北方,實力強大,留給劉備的時間視窗已經很小了,所以劉備對能扭轉乾坤的人才是萬分迫切的。只有這個時候,諸葛亮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最大的籌碼,實現自己的理想。

    諸葛亮出師表說的不求聞達於諸侯,更多的是表達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感激,感謝劉備給予施展胸中抱負的平臺。

  • 5 # 王志毅

    諸葛亮《出師表》分前後兩個出師表“不求聞達於諸侯,”出自前《出師表》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從本段內容上看,諸葛亮真的不想出仕,這一點從劉備三請諸葛的情節裡也能體現出來。但是, 諸葛亮終究是“出仕”了。因此可以判斷,諸葛亮不想“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原因不是不想”出仕”,而是沒有遇到明君。也就是沒有遇到賞識自己才能到人,沒有遇到值得自己輔佐的人。所以一見到劉備,諸葛亮就認為找到了值得自己輔佐的人了。走出了茅廬,踏上了仕途。這才有了燒博望, 焚新野,赤壁大戰,聯吳抗曹,三分天下!

  • 6 # 染零零玖

    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句話是他一種謙虛的說法,並不是真的不想做官,他要是不想出仕就不會那麼用心的學用兵之道和奇門遁甲,他不求聞達是因為他還沒有遇到他認為可以投靠的明主,遇到明主之後自然是幹一番事業施展自己的才華。

  • 7 # 度度看看

    這幾句話簡潔明快的幾句話勾勒出一個士大夫的大半輩子。從安貧樂道到亂世為政,從建功立業到臨危受命,從一個躊躇滿志的意氣少年到鞠躬盡瘁的白髮英雄。

    整篇出師表情緒誠懇真切樂觀勤勉,但聯絡大環境,我想到的是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如果站在諸葛當時的處境,你會是怎樣的心態?我們生活中孤立無援舉步維艱之時,還會自己的事業飽有此間堅強樂觀和理智勤勉嗎?

    縱觀諸葛一生可以用王守仁之“我心光明,夫復何求”來總結。我在失落時會看出師表,看世態要樂觀真誠,處理問題要理智勤勉,面對孤獨不可孤芳自賞但要有所堅持,做事業也要飲水思源不忘根本。

  • 8 # 羅賓漢式的人物

    出師表中,諸葛亮說“不求聞達於諸侯”,我覺得並不是表示他不願意出世,如果不願意出世,那就沒有必要自比管仲,樂毅也沒有必要廣交文人墨客,直接就隱居當個農民就好了。

    如果“求聞達於諸侯”的話,又和“三顧茅廬”的故事前後矛盾,你既然都想出世,為什麼還要拿著架子。別人都是主動投奔明主,偏偏你諸葛亮多長了個腦袋,非要人去請幾次才出來?那樣的話無疑會引起劉禪的不滿。

    所以我覺得“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引申含義主要是諸葛亮想讓劉禪明白,江山姓劉又不姓諸葛,我是個外姓人,我之所以能幫你,是你爹非得讓我出山,我對他匡扶漢室的精神感到敬佩,我這麼鞠躬盡瘁的幫你,你別自己心裡沒有數,拿我跟你說的話當耳旁風。你要是以後還是親小人,遠賢臣,那我也沒辦法了,你就自己看著辦吧。

  • 9 # 重生的精靈

    不是真的不想出仕,相反,生逢亂世,誰不想建功立業,光宗耀祖?諸葛亮從小便有遠大志向,發奮苦學文韜武略,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報效國家,賙濟天下,穩社稷於紛亂,強家國於貧弱,救黎民於水火。但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諸葛亮是一邊奮發學習,不斷提煉自己,一邊關注時局靜候時機,等待遇明主而事!

  • 10 # 李子他爸

    有句話叫做: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什麼。

    諸葛孔明是誰?蜀漢丞相啊,這已經是聞達於諸候了。當然人家有資格說這樣的話。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先帝三次相請才出山。所以這種自歉的話說說沒毛病。

    馬總還說過,他這輩子最後悔就是弄了個阿里巴巴。

    當然強東哥也當仁不讓,對奶茶妹美貌視而不見。

    哈哈!

  • 11 # 九哥57143

    諸葛亮不求聞達於諸侯應該是他真實的想法,諸葛亮一生的夢想是一統天下,堅信人定勝天才出山,僅僅聞達於諸侯遠遠小於諸葛亮本身格局!

  • 12 # 文太師影視

    不求聞達於諸侯,是在《出師表》中對劉禪說的,當然是客氣話。自比管仲、樂毅,其實非常狂妄,管仲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樂毅幫助燕昭王幾乎打垮齊國,建立蓋世功業。另外,管仲與樂毅,一文一武,諸葛亮暗示自己也能文能武,可以出將,也可以入相。執掌蜀漢政權後,一方面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又親自提兵伐魏。

    除了自比管仲、樂毅,還有幾個方面都能看出諸葛亮高臥隆中的志向:

    一是抱膝長嘯、好為“梁甫吟”。“梁甫吟”是一首慷慨的曲子,演唱者一般胸懷大志、心繫蒼生。抱膝長嘯是名士們的標誌動作,凸顯自己卓爾不凡的氣質,估計也是自己表達情感的做法。

    二是自視甚高。古人讀書就為做官,這並不丟人。與諸葛亮一起讀書的徐庶、崔州平、石韜等人,都認為諸葛亮有才。諸葛亮經常對他們說:“你們做官,將來可以做到刺史郡守這個級別。”他們問諸葛亮能做多大官,諸葛亮笑而不答。

    三是讀書學習的習慣。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從不死讀書、尋章摘句,不是做學問的料,這是戰略家、政治家才有的習慣。

    諸葛亮的結交,都是荊州俊傑。他兩個姐姐分別嫁給了蒯氏家族的蒯祺、龐氏家族的龐山民(龐德公之子),自己娶了黃承彥之女,劉表是他二姐夫、蔡瑁是他舅舅。他跟荊州四大家族、劉表家族都成了親戚。在這樣一個圈子裡,想要做官很容易,崔州平、徐庶、孟公威等人都能做官。

    即便如此,劉表等人沒拿諸葛亮當回事,史載“時人莫之許也”,諸葛亮應該是很失望的。

    諸葛亮期望像管仲、樂毅那樣,也是擇主標準,齊桓公、燕昭王都給了他們充分的權力和空間,君臣和睦,諸葛亮所等待的,就是那樣的主公。他選擇弱小的劉備,是眼光、更是志向。

  • 13 # 歷史黔

    事實諸葛亮確實不想出仕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劉備臨死前,將蜀漢託付給了諸葛亮。

    劉備逝世之後,諸葛亮對蜀漢內部進行了整頓,對內進行改革,政治上,進行廉政建設,宣揚廉政之風,制定嚴格的法律制度。

    經濟上利用漢中的土地條件,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業,畢竟只有吃飽了肚子才能想別的。

    對外交好東吳,謀求穩定發展。

    經過諸葛亮的一系列改革,蜀漢地區以前繁榮,人口急劇增加,給後來的北伐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公元226年,諸葛亮率兵北伐,在北伐之前諸葛亮向劉禪起草了一份《出師表》,表達自己出師北伐之緣由,以求名正言順。

    《出師表》中有這麼一段: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真的不想仕途之路嗎?

    其實縱觀歷史,會發現諸葛亮確實只想做一個普通人,並不想仕途之路。

    因為諸葛亮想做官就是一句話的事,因為諸葛亮的老婆,黃月英的父親和劉表是連襟,屬於表姐夫或者表妹夫的關係,當時劉表是荊州刺史,荊州之內劉表最大,所以諸葛亮如果想做官找他岳父就行,但是諸葛亮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隱居山林,做一普通老百姓。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諸葛亮不想做官,為何還要出山呢?

    其實諸葛亮出山是被劉備打動了,認為劉備這個人宅心仁厚,適合自己。

    而諸葛亮確實有真才實學,在名士當中也是小有名氣,諸葛亮只要找人引薦一下,不管是去找袁紹還是曹操,或者是孫權,都能有個不錯的職位。

    所以總得來說諸葛亮確實不想走仕途之路。

  • 14 # 小虎幾

    智者是不自薦的,再者書讀多了看破塵卋,身處亂卋越看越亂,就喜歡過安靜的生活,這自古常有,不要以為卋間人都喜名利,…

  • 15 # 人間山水貴

    本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樣的,第一層的意思當然是自謙的套話,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諸葛亮不是不想出仕,而是要擇機擇人才能出仕。

    諸葛亮恰逢亂世,雖有才學,卻十分的孤傲,自比管仲、樂毅,若是他能早點主動去投奔曹操、劉備、孫權中的任意一位,就肯定沒其他兩位什麼事了。諸葛亮一方面四面遊走,結交名士,顯露才學,一方面又隱居山林,傲嬌的躺在家裡,等待各路梟雄登門拜訪。這反映了諸葛亮是想建功立業的,但他不是為了成就地方霸主的江山社稷偉業,而是為了了卻自己的鴻鵠之志。他與要效忠的物件不是簡單君臣關係,另有一層利益交叉的合作關係。所以諸葛亮出仕就不能隨隨便便的找個一方豪強,對方一定要容得下他的傲嬌,而且要有他可以施展才華的平臺和資本,他才會出山,否則就無法達成他的初衷,那他情願做一輩子山中隱士。

    劉備找到諸葛亮時,曹操已經一統北方,孫權在東吳也已歷經三代,而劉備卻還寄人籬下,身邊也沒多少人馬,他的條件對諸葛亮來說不是最中意的,所以一開始諸葛亮是真心不想出山幫劉備,後面是有感於劉備的真誠才決心輔佐他。正如水鏡先生所說“劉備雖得臥龍,但不得其時”。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不求聞達於諸侯”這絕話絕不是表明自己不想出仕,更不是不該出仕,而是對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的感激,進而向後主劉禪表忠心,自己一定會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從而忠心輔助漢室,即能完成先主劉備的囑託,也能成全自己的人生理想。

  • 16 # 古今中外多少事

    想,當然想。對於一個滿腹經綸的人才來說,沒有不想出仕的。

    諸葛亮之所以在《出師表》中,說“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是為了體現劉備對於自己的知遇之恩對於自己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更有一層意思是說,只有劉備才能讓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沒有劉備就沒有今天的諸葛亮。

    談到諸葛亮,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智和忠。

    少年的積累,換來入世後的一個又一個成名佳作,空城計、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三氣周瑜等等。

    還有一點就是,古人寫文章,善用情來作為鋪墊。劉備臨終前當著諸葛亮和劉禪的面,說此子卿覺得可以輔助,就輔助,不能輔助可取而代之。

    就算是一個心智不全的人聽到這句話都會很不舒服,更別說只是貪玩成性的劉禪了。

    所以為了穩定劉禪的戒心,表達自己的忠心。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才會反覆強調先帝劉備的恩德,以表明自己絕不會叛君篡位的忠心。

  • 17 # 維摩居主人

    這個問題非常好,我粗淺回答一二,請大方之家指教!

    諸葛亮的故事廣被後人傳頌,無論史書還是文學作品,都不惜濃墨重筆來記述他。

    三國志如此評價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該說的是中肯的評價。而三國演義以及後代傳說把他推向了頂峰,成為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間智慧的代表人物。歷史上,三國時期的政治環境十分複雜,社會動盪,群雄逐鹿,兵馬刀戈,豈是誰能偏安一隅,獨享山林?地理上,南陽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匯點,一些有才有識之士雲集,坐觀大勢,以待時機。人際關係上,諸葛亮常與崔州平、石廣元、徐元直等好友一起縱論天下大事。這些人都是精英,互相舉薦,他們秀才不出門,便可知曉天下。事實上,諸葛亮雖身居茅廬,但是作為名士,他集儒、法、道諸家學問於一身,又研習軍事、政治、兵法,名聲在外,豈是想寂寞一生、閒雲野鶴?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給足了諸葛亮出仕的理由,而且此時,他年方27歲,青春年華,血氣方剛,大號才華,正是一展宏圖的好年紀。

    因此上,大好年華的他沒有經歷仕途的失意,也沒有經歷命運坎坷,一個文武韜略的人才,就此苟活,不求聞達,應該只是謙詞。

    但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息。一個再有才幹的人也要等待時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有所建樹,群雄徵兵,刀光四起,亂世出英雄的時候、沒有走出茅廬的諸葛亮在等待一個人,也可以說在等一個機會。此時的他,的的確確是布衣之身,確實是躬耕於南陽,求與不求都是相對的,因為有的時候,機遇求是求不來的,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而他已經準備好了。

    縱觀諸葛亮一生,謹慎篤行,事必躬親,頭腦清醒,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雖然經常以鄉野村夫自嘲、但也絕非避世之人。而且,自謙是儒家傳統中庸文化的一種智慧,也是他謙遜的人格寫照。

    綜上所述,通過歷史、地理、時事、心裡諸多方面分析,諸葛先生確實應是謙詞。

  • 18 # 李文通872

    記得學生時期,教科書語文課本上讀過有關“三國”故事的《隆中對》和《出師表》這兩篇課文,至今已有三四十年曆史了!

    “苟全性名與亂世,不求聞達與諸侯”語出《表》文,表達了諸葛亮在當時“天下三分,時局未安,動盪不定”情況下的處世哲學!“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從《隆中對》劉備“不以臣卑微,三顧茅樓”來看,漢劉備以“真情”感人心,說服諸葛亮,同扶漢室,歷精圖治,樹立了“誠贏天下”的豐碑,為世人所稱頌!

    “英雄無用武之地”古今有之!大凡有德有才的人,大多不是不願施展自己的才華,只是未遇到開明的君主,懷才不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罷了!

  • 19 # 玄門道學

    我是做傳統文化的,關於這個問題,我來嘗試回答。

    首先,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出身。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其要義在於說明自己出身卑微,無心於仕途。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嗎?請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述: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由此可知,諸葛亮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布衣百姓,而是出身於世代官宦的名門之家,不僅其父諸葛圭擔任過太山郡丞,而且其叔父諸葛玄與割據一方的軍閥袁術、劉表都過從甚密。另外,其族兄諸葛瑾仕於吳,官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其族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可見諸葛氏家族稱得上名滿天下的世家大族,只是諸葛亮這一支在其父、叔相繼去世後家道中落,他才象徵性地參加了一些田間勞動。

    其實,與其說諸葛亮躬耕於畎畝,不如說他隱居以待時。所謂“躬耕”,只不過是高士的一種姿態而已。這一時期,諸葛亮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廣交遊以博取名聲,二是借聯姻以擴大實力,三時觀時局以待機出山。諸葛玄來到荊州之後將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祺,龐德公(龐統的叔父)的兒子龐山民娶諸葛亮的二姐為妻。諸葛亮又迎娶了“黃頭黑色”的黃承彥之女黃碩。《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曰:

    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透過聯姻,諸葛家族成功地在荊州世族之中為自己織就了一張關係之網;透過交遊,諸葛亮在荊襄一帶的名流社會名望日高;透過觀察時局,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瞭然於胸。此時此刻,諸葛亮猶如一隻羽翼豐滿的大鵬鳥,只等展翅高飛機會的到來。

    機會果然不期而至。公元207年,劉備被劉表安 置在新野縣。新野地狹人少,與劉備的遠大志向相去甚遠,於是他積極延攬人才以成大業。於是,荊襄名士紛紛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其中既有其友徐庶,又有大名鼎鼎的“水鏡”先生潁川司馬徽。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記述了這一情況: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如果說交遊揚名只是諸葛亮步入仕途的敲門磚的話,那麼,洞悉天下大勢、富有真知灼見才是贏得劉備信任的真功夫。“自比於管仲、樂毅”,說明諸葛亮志在天下;“隆中對”分析時局及發展趨勢,表明他早已做好經營天下的思想準備和知識貯備;“不可屈致”、“三往乃見”,乃是隱士抬高身價、待價而沽的手段。由此看來,《出師表》“不求聞達於諸侯”之說,與諸葛亮生平思想的實際情況不相吻合,應當是位高權重的諸葛亮為了消除後主劉禪及朝臣的疑慮,表明自己並無專權之心、非分之想的政治宣示。

  • 20 # 三國演義的智慧

    諸葛亮的理想不是做官出仕,而是為了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為了興復漢室!

    大家可能會覺得,他不出仕怎樣做事?他既然出仕了,為何又說“不求聞達於諸侯”?

    我們逐一分析!

    第一,我們要看到時代背景!

    古代中國,士人是通過出仕做官,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的,以此實現自身價值,幫助國家和社會實現發展和繁榮!所以,出仕做官是方式、是必經途徑!

    但是,這種選擇是若干種選擇之一!

    大家知道,中國曆代以來有許多隱士嘛。人家就是做出了別的選擇。所以,選擇不是唯一的。

    第二,做官是為什麼?

    毫無疑問,做官不是目的,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們,藉以實現人生理想的途徑,是國家使用人才的重要方式!一句話,仕途、官場,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和前途。不是為了享福、作威作福、頤指氣使!

    第三,“隆中對”!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是為什麼?是為了劉備一個人的成功嗎?不是!“隆中對”中,說的很清楚了!為了“天下和百姓、興復漢室”!劉備也不是想的個人,而是天下和國家、老百姓!

    正因為這樣,人家諸葛亮才同意出山輔佐劉備,拯救黎民百姓、恢復大漢的秩序、和天下太平!讓人民安居樂業!

    諸葛亮的出山不是為了當官,是為了理想和責任、為了天下太平、為了人民安居樂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醫院的醫護人員(醫生護士)特別是護士服務態度那麼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