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匹諾曹jun
-
2 # 風嬙遙度天際
吳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東蓬萊人,6歲即入私塾,1896年 22歲時中秀才,後因避禍投軍從戎。從淮軍聶士成部戈什哈(勤務兵)做起,“憑藉其秀才的功底,受到曹錕的賞識,官運亨通,青雲直上,成為直係軍閥的一員大將。透過1920年的直皖戰爭,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掌握了直系最多的兵力和權力,成為一方嫋雄。他鎮壓京漢工人大罷工,雙手沾滿工人的鮮血;排斥異己,到處調兵遣將,挑起軍閥混戰;敵視南方革命政權,叫囂“先撲滅北方之赤化,然後撲滅廣東之赤化”,企圖以“武力統一”中國。
曹錕賄選總統以及直係軍閥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華人民的強烈反對,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日本的支援下也不甘心蜇居東北,圖謀控制北京政府。直奉矛盾激化,遂於 1924年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戰爭以直系大敗,曹錕被俘,吳佩孚逃往南方而結束。此後吳佩孚雖幾次試圖東山再起,忽而聯合馮玉祥、孫傳芳與奉軍作戰,忽而聯奉反馮,但在北伐軍的攻勢下,主力被殲於武漢,最後輾轉流落北京。七七事變後,日本為推行“以華制華”的方針,試圖拉吳佩孚擔任全國性傀儡政府的首腦。1938年汪精衛公開投降日本後,日本更是策劃“汪吳合作”,甚至提出“汪主政,吳主軍,平分秋色”的方案,但被吳佩孚所拒絕。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去世。
吳佩孚作為北洋軍閥中繼袁世凱、段祺瑞之後的中心人物,雖與其他軍閥一樣,窮兵繳武,鎮壓革命,但“有兩點卻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關、嶽,他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的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較他同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董必武:《日本企圖搬新傀儡》)吳佩孚不做漢奸的民族氣節,還是應予以肯定的。本文試對吳佩孚拒作漢奸的思想根源做一初步探討。
吳佩孚在民族危急關頭拒當漢奸,是與他個人的經歷分不開的。首先,吳佩孚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熟讀經書,對孔孟之道極為熟捻。在從幼年到青年的二十餘年中,吳佩孚雖曾因父親病亡中斷在私塾的學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學業,仍以各種方式堅持自學,為透過科舉人仕而努力。1896年他以院試第 37名考中秀才,雖不能因此說他舊學極柢深厚,但也反映出他對此確實下過一番功夫。在這點上他與響匪出身的張作霖,布販出身的曹錕又有著顯著的區別。儒家思想對國家、民族的強調以及對華人愛國情操的培養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為北洋軍閥中的“儒將”,吳佩孚喜用儒家的“忠、孝、禮、義”訓練部屬;在民族大義上,較之其他軍閥,吳佩孚也有更清醒的認識。
吳佩孚在軍隊的訓練上,除重視軍事教育、操練及軍隊裝備外,還經常以儒家思想訓導官兵,要求他們“慕上古之英雄豪傑,誦先哲之訓語箴書,善讀春秋,力行忠義,方足以致忠邦愛國之志,成謀勇兼施之將”,“為將土道……必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方足以得人心。”他非常崇拜民間的忠義化身關羽和精忠報國的岳飛,動輒以反帝愛國的面目通電聲討皖系、奉系的賣國行為,一時令人以為他是北洋中的“革命將軍”。
對自己,吳又提出了“三不主義”:‘不住租界,不積私財,不舉外債”,雖然有人指責他譁眾取寵,但在某種程度上。吳佩孚確實實踐了他的信條。在用人上,吳佩孚拒用親屬,曾親自下令,吳姓的“天、手、道、遠、隆五世永不敘用。”這種用人現在北洋軍閥中還是較為罕見的。
二次直奉大戰時,吳佩孚敗走天津,在閻錫山、馮玉祥及奉軍的三面包圍下,以“堂堂軍官,託庇外人,有傷國體”為由拒絕手下躲入租界以保安全的建議。既使在牙疾惡化,面臨生命威脅時,吳佩孚仍拒絕到租界就診,最終死於家中。
1927年,吳佩孚在北伐軍的打擊下躲入四川后,日本第一遣外艦隊司令荒城二郎少將派其特務機關長與吳接觸,表示日方可資助“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干,此外並助款百萬”幫助吳佩孚東山再起,被吳嚴辭拒絕。在吳兵敗、亟需財力支援的情況下,能做到不為日方利誘所勸,對一箇舊軍閥來講,確屬難能可貴,這與吳早年所受的儒家教育應有很大的關係。吳佩孚的成長環境也為他對日本一直採取疏遠、甚至敵對的態度有一定的影響。吳佩孚的家鄉蓬萊是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故里,戚繼光的抗倭事蹟在當地深入人心,備受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愛戴,吳的父親就因景仰戚繼光而以戚繼光的字“佩玉”而為吳取名子玉。吳本人對此也從未忘懷,一直與以戚繼光同鄉而自豪。而蓬萊又與甲午戰場威海衛相距不遠,甲午戰爭期間,日本軍艦炮轟登州(煙臺)沿海各府,蓬萊也未能倖免,蓬萊閣幾為炮火所毀。對於日軍的侵略暴行和甲午戰敗後的恥辱,吳佩孚親身感受,對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響。吳佩孚在為其軍隊所寫的《登蓬萊閣歌》中就反映出他對日本侵略的憤怒之情:‘北海滿州,渤海中風浪大作!想當年吉江遼瀋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前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甲午役,土地剝,甲辰役,主權墮,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復舊山河,卻歸來,永作蓬山遊,念彌陀”。(陶菊隱:《吳佩孚將軍傳》)
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基礎,吳佩孚才會以“試能與日本交涉不失中國主權,得以結束日中戰爭,回所企願,願意聽從。若與‘臨時’、‘維新’兩政權相似,寄人籬下,未敢從命出山,而決心抗戰到底”來口答侵華日軍的利誘。
從客觀情況來講,身屬直系的吳佩孚,素與英美來往密切,與日本則關係冷淡,在日本掠奪中國權益時,數次通電反對;加之為爭奪對北京政府的控制權,幾次與日本支援的皖系、奉系軍閥發生混戰,彼此積有宿怨。
在與皖系、奉系的鬥爭中,吳佩孚多次以反對其媚日賣國作為與其開戰的藉口。1919年,在反對巴黎和約的鬥爭中,吳佩孚一再發出通電,支援學生愛國運動,反對北京政府(皖系)在和約上簽字,要求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取消中日密約。吳佩孚甚至提出:“在山東問題上,對日本需以相當兵力,作最後之解決”,為推翻皖系政府製造輿論。
1922年,梁士詒政府(奉系)在華盛頓會議期間,大搞親日外交,以日本借款贖回被日霸佔的膠濟鐵路。吳藉機聯合直系將領,通電指責梁士詒“勾援結黨,賣國媚外,甘為李克用。張邦昌而弗恤。”並指出‘嘶人不去,國不得安”“請問今日之國民,孰認賣國之內間。”
日本侵佔東三省,扶植偽滿洲國成立後,吳佩孚雖已手無兵權,仍通電聲討,痛斥日本“偽稱滿洲獨立國,實即為日本附庸,陽辭佔領之名,陰行掠奪之實”。
吳佩孚以反對親日的皖系、奉系起家,在與皖系、奉系的爭戰中也多次吃過日本人的虧,自會與日本保持相當的距離。直皖戰爭爆發後,皖系以日式優良武器與吳作戰,一時佔盡優勢,給吳軍造成很大的困難。天津日軍護衛隊也配合皖軍,將直軍趕離鐵路線。只是後來吳佩孚利用天氣突變,皖軍武器優勢無法發揮之機,才在奉軍的夾擊下擊敗皖軍,迫使段祺瑞下臺,徐樹鋒躲入日本使館。
一次直奉大戰時,奉軍敗走天津,欲從天津撤回關內。直軍追人天津後,日本遂以外交使回代表的名義,藉口辛丑條約規定中國軍隊不可駐紮天津,對吳佩孚提出抗議,試圖掩護奉軍撤退。吳佩孚對此極為不滿,曾向美國記者表示,如日本有意干涉,就要一直打到東京去。
二次直奉大戰,馮玉祥倒戈前日,天津日本駐屯軍司令吉風顯作致電吳佩孚,不許直軍在撤退時使用當時唯一可用的秦皇島碼頭。而奉軍南下灤河的前鋒就是由日本人率領的黑龍江騎兵大隊。對於二次直奉大戰的失敗,想必吳佩孚也會在日本人身上記上一筆。
雖然日本對吳佩孚也多次試探,一次直奉戰爭後,派吳佩孚的好友崗野增次郎充當吳的顧問,又以提供軍事裝備等手段對吳伺機拉攏,但吳對此並不接受。日本佔領華北後,為推行“以華制華”的方針,企圖拉吳出山,充當傀儡政府的首腦,併為此而制定了“吳佩孚工作”計劃,前後耗資三千萬。為了與吳佩孚拉關係,崗野增次郎被調入北平,擔任‘敬請專使”;日本特務頭子川本大作還專門拜吳佩孚為師,“學習大師的立身處世,道德文章”,企圖以舊友、師徒關係拉攏吳佩孚。
汪精衛公開投日後,日本又調整其“和平運動”方針,策劃“汪吳合作”。在日本的策動下,汪精衛先是給吳佩孚寫信,拉吳作漢奸。吳回信拒絕後,汪精衛又親自跑到北平,約請吳在日本華北方面軍總司令官邸會面,商談合作事宜,又被吳以“咱們是華人;談的是中國事,要談就在華人的家裡談”為由一口口絕。
總的說來,在英美扶植下發展起來的直係軍閥,對日本的態度都較為冷淡。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除個別直系將領,如齊燮元等投靠日本,作了漢奸外,大部分直系將領,如馮玉祥、鹿忠麟、于學忠等人都是抗日愛國的。即使是賄選當上總統的曹錕,也拒絕了日本人讓其出山的要求,不作漢奸。因此,吳佩孚能夠作出不當漢奸的選擇與他自身所處派系也不無關聯。
除了吳佩孚個人因素外,為防止吳投敵,國共兩黨也做了大量爭取吳佩孚的工作。1939年元旦,孔祥熙密函吳佩孚,表示對吳的處境“懸系不已”;董必武同志也著文,希望吳佩孚能“自全晚節”,“不做日寇的傀儡”;社會各界愛華人士也紛紛希望吳佩孚能保持氣節,不為日人所用。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吳佩孚終於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吳佩孚28歲從軍,66歲去世,一生東征西伐,可謂‘大有作為”,可是他所努力奮鬥、孜孜以求的目標卻違背了人民的利益和歷史發展的潮流,給他帶來的只是滾滾罵名;而他的‘不為”——‘不借外債、不住租界、不積私財”以及最後的‘不作漢奸”卻使他贏得了人們的一絲敬意。對於吳佩孚來說,他的不為比有為更加難得,更有價值。
-
3 # 知無為而有益
1924年9月8日,吳佩孚登上美國《時代》週刊,他是第一個登上《時代》週刊的華人,被《時代》雜誌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 "。
吳佩孚是今天山東蓬萊人,秀才出身,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吳佩孚非常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時中國軍閥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是當時的弄潮兒。在吳佩孚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
吳佩孚的個人人格品德非常高,講求五倫八德,吳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至性至情,堅守三條信念:不斂財、不納妾、失意後不進租界。
華北淪陷後,雖日本人威逼利誘,堅持民族氣節,堅決不出任偽職,不做漢奸。最後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軍醫殺害 )。
-
4 # 松下聽濤
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出身秀才,後投效北洋,併成為直係軍閥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他善於用兵,富有韜略,軍事才能在當時中國武人中首屈一指,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有常勝將軍之名。
我人格品德甚高,既講求五論八德,又醉心佛道。有關於佛道之專著數本流傳於世。
他廉潔自守,忠貞耿直,日偽時期,他拒絕日本侵略者的高官厚祿,最後用生命詮釋了他愛國忠貞不屈的氣節。
-
5 # 雲笈生
為人稱道的有三點:
1.手握重兵,曾經登上過美國的時代週刊,被稱為中國最強大的男人,勢力最大的時候,佔領了好幾個省的地盤,卻不貪不佔,甚至沒有私產。
2.發達以後不拋糟糠之妻,對朋友也是重情重義。私德很好。
3.落魄的時候拒絕日本人的扶持,誓死不做漢奸。
-
6 # 安殊意
九一八後,吳佩孚質疑張學良,張學良說打不過。
吳佩孚:我來了,就打的過了。
其人自負非常,才華橫溢,善於練兵,但為人清高,又好大話,是萬戶侯的料子,卻不是爭天下的霸主。
-
7 # 布衣阿貓
吳佩孚以蓬萊秀才之身,於國家多難之際,投入沙場軍界,並漸由士卒躋身將帥,成為影響中國近現代歷史程序且佔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人物。
吳佩孚像
1920年,吳佩孚自湖南衡陽撤防北歸,罷戰主和,責師抗上,弔民伐罪,為一生事業之關鍵,從而獲得華人讚譽。吳氏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名。
吳佩孚合影
1924年敗於第二次直奉戰爭,時人也多謂非戰之罪。至於其後再起,雖聲威一時,終敗於南方革命軍之北伐,遂息影下野。其人晚年又潛心於闡釋儒家學說,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吳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至性至情,稱得上是北洋集團中乃至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華北淪陷於日偽之後,愈顯其晚節彌堅。對他一生的事功、品格與為人處事,著名民國史家陶菊隱先生既譽其為“中國舊軍人的最後一個典範”,又批評過他人生經驗不足和性格的弱點。直到今日,對這位思想亦新亦舊,又充滿種種爭議的“失敗英雄”,海內外學人對他的研究歷久而不衰。
吳佩孚著作《春秋正義證釋》
-
8 # 貪戀長安韻
軍閥吳佩孚人稱“秀才將軍”,一生征戰無數,命運起伏。雖有汙點,但在國家大義面前還是讓後人欽佩的。秀才吳佩孚
吳佩孚幼年聰慧、是當地有點名氣的小神童。然而非常不幸,吳佩孚少年喪父。家境普通的吳佩孚,為了生存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不顧家人的勸阻,進入了位與蓬萊的清軍水師營。但是沒過多久,實在經不住母親的苦勸,終於在1891年,年僅17歲的吳佩孚離開了軍隊。去往登州府拜著名學者李丕森為師,繼續學業。在此期間,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山東被日軍佔領。少年吳佩孚眼見家鄉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摧殘,深受刺激,對他今後的人生經歷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隨後吳佩孚參加了科舉考試,的中丙申科第三名,得到了秀才的功名。還沒來得及高興多久,吳佩孚的新婚妻子王氏的病去世。這對重情義的吳佩孚來說是深受打擊。為了緩解悲痛,吳佩孚染上了鴉片,隨後因無法承受毒資,大鬧煙館,被衙門通緝,並革除了秀才功名。
吳佩孚在友人幫助下,逃到了北京,因緣際會下投靠了武衛軍的聶士誠部,開始了他一生的戎馬生涯。後來得到上司郭緒棟的賞識,並結拜為兄弟。在郭緒棟的協助下,吳佩孚考上了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開始了軍校生涯。開平武備學堂後來變成了北洋武備學堂,是袁世凱培育軍官種子的地方。畢業後,吳佩孚被授予中尉軍銜。
替日本人做間諜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應日本人要求,袁世凱從北洋武備學堂挑選20人,進入旅順等地幫助日本人蒐集俄國遠東艦隊的情報。吳佩孚在此期間表現優秀,深得日本人賞識,隨後把他推薦給了北洋第三鎮統治,吳佩孚遇到了人生中的“恩主”,自此追隨數十年,此人就是曹錕。
跟隨曹錕後,吳佩孚先後升任營長、團長、在袁世凱稱帝后,曹錕被授予爵位,吳佩孚也升任少將旅長,從此進入北洋軍高層軍官的行列。隨後袁世凱死,亂世中張勳復辟,曹錕被任西路討逆司令,吳佩孚又立戰功,被升為第三師師長。自此已成為了直系的頭號戰將。
隨後經歷直奉戰爭的勝利,吳佩孚名聲大噪,甚至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連美華人都認為他能統一中國。但好景不長,隨後曹錕當上了民國第六任大總統,引起了皖系、奉系的不滿,最後於護法軍政府組成了反直同盟。
戰敗退隱1924年直奉雙方在山海關激戰,雙方投入總兵力50餘萬。就在吳佩孚在前方督戰時,馮玉祥率部返回北京,發表了反直宣言,囚禁了曹錕。最終吳佩孚四面受敵,全軍覆沒。最終在段祺瑞的幫助下,潛逃回河南,就此一蹶不振。
1926年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州宣誓北伐,第一個目標就是,佔據湖北、湖南、河南地區的吳佩孚。後來吳佩孚組織10萬軍隊,抵抗北伐軍。終是不敵,徹底失敗。隨後宣佈下野隱居。
1932年吳佩孚從四川到北平定居。當時少帥張學良執掌北平軍政大權,對吳佩孚很是尊重,送給吳佩孚大宅院居住,還每月撥出幾千大洋給吳佩孚做為生活費用。此時的吳佩孚已然年過花甲,以種花、養鳥、唸佛度日。
此時、日本人野心勃勃,正在尋找物色華北代理人,在日本人看來,曾經叱吒風雲的吳佩孚當得上是最佳人選。先後有日本大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華北派遣軍參謀長板垣徵四郎以及大批漢奸走狗登門遊說。都被吳佩孚嚴詞拒絕。終保自己大節無虧。
後來因吳佩孚吃羊肉餃子,牙齒上火,讓日本牙醫治病,結果離奇的猝死,這個真實情況,以不得考證,也許是命裡該絕,也許是日本人陰狠毒辣,害死了他。
吳佩孚是民國時期的大軍閥,一生都在玩權力的遊戲,給日本人做過間諜,鎮壓工人,也支援過學生運動。其實都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場上,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在晚年堅定的未給日本人做走狗,還尚有民族氣節是讓人欽佩的。 -
9 # 胡國付我
晚年堅守中華民族氣節,不給日本人出來做事。據說治牙的時候被日本人害死了。吳秀才在眾軍閥裡是個很有特點的將領。
-
10 # 貝貝什
經世致用,秀才書生,“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忠誠、義氣,對上司。
錚錚鐵骨,民族氣節,不為日寇利誘。
-
11 # 圖文繪歷史
吳佩孚,秀才出身,迫於生計投入北洋軍,於是民國史上出了一位,能文能武,亦莊亦諧,既傳統又西化,既重德守道,又窮兵黷武的人物,他是直係軍閥首領,曾一度掌控全國政局,在烽煙瀰漫的年代,吳佩孚始終堅守“忠誠”,他清廉自守,不貪財,不納妾,不走租界,且身體力行,至死不渝,憑這幾點就值得我們後人稱道。
吳佩孚像。他自己曾統兵百萬,掌控數省,但從不積財,不置家產,僅在家鄉有薄田20畝,當年吳佩孚也斂財,為了養活龐大軍隊也隨意搜刮,但他沒有中飽私囊,平時僅靠軍餉過日子,生活也簡樸,穿一身灰布軍衣,吃的家常便飯,當年錢昌照留學歸國到其家裡見到吳佩孚正在用餐,桌上擺著的是白薯和青菜,與家資千萬的軍閥相比,吳佩孚的廉潔確實難能可貴。
依次為張作霖,張宗昌,吳佩孚。他也做到了不好色,不嫖娼,不納妾,吳佩孚只有一個結髮老妻張佩蘭相伴,從不拈花惹草,但這裡要解釋一下,在張佩蘭之前,曾的原配李氏,但李氏始終未生育,按當時的觀念,在吳老太太的強烈要求下,才娶了張佩蘭,吳佩孚始終存愧疚之意,後來李氏早逝,張佩蘭也終生未育,但吳佩孚再沒動納妾的念頭,過繼了弟弟兒子吳道時為嗣子,據說有很多妙齡女子仰慕吳佩孚,有的主動求婚的,但吳都以老妻尚在拒絕。
吳佩孚葬禮。堅持“不出洋,不走租界”,軍閥混戰時期,戰敗的下野出洋,暫避鋒芒,這是司空見慣的手法,吳佩孚也有沉淪,但堅持不出洋,特別是不走租界,當年直奉戰爭,吳佩孚退到天津,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部下都勸其遁入租界,被斷然拒絕;吳佩孚最後去世也和不走租界有直接關係,1939年因牙疾又犯了,家人勸他去租界的德國醫院,能治癒,可吳佩孚堅持不去,於是熱心的日本人幫他請來個日本醫人在家裡看病,不久吳佩孚就死了。
北京吳佩孚故居。吳佩孚無論在朝下野,都堅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與主權獨立,1922年蘇聯人與吳佩孚修復兩國關係,讓想吳同意蘇軍侵佔外蒙古事實,被予以拒絕;日本人向吳佩孚示好,可以提供一切支援幫助完成統一大業,被吳斷然拒絕;1923年英華人想從緬甸修條到西藏的鐵路,被嚴拒;918以後,無論日本人的威逼利誘,吳佩孚始終不為所動,堅守“不舉外債,不入租界”人生信條,這種愛國情懷在近代軍閥中實屬少見。
-
12 # 鼓樓自媒體聯盟亞高原
不做漢奸,最大的好。
在烽煙瀰漫的年代,吳佩孚始終堅守忠誠,他清廉自守,不貪財,不納妾,不走租界,且身體力行,至死不渝,憑這幾點就值得我們後人稱道。
-
13 # 最高統帥總指揮
無論軍閥、財閥、學閥,凡有閥字,都帶有壟斷的意味,並不是什麼正面字眼。然而我們並不能認為凡是帶“閥”字的就一無是處,因為能成為軍閥或財閥的,就證明其人有一定的過人之處,否則也不會成為令人畏懼的“閥”。
民國的軍閥有些純粹是在那個時代靠親族的餘蔭而成為軍閥的,有些是際遇使然。因為大家都透過武力搶奪地盤和地位,自然使軍人地位攀升,最終凌駕於文官政府之上。相比於其他軍閥,有“秀才將軍”之稱的吳佩孚是一個另類,他一生的夢想就是透過他的武力統一中國,然而最終是失敗了。但他為官清廉,勇猛善戰,並且頗具文采,長於做詩,就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政治的清明廉依然華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夢,作為軍閥清廉自律更是難能可貴,而吳佩孚耿直的性格更是在那個競相權謀的時代所稀有的性情。
-
14 # 魏青衣
雖然吳佩孚的一生並不缺乏汙點,但吳佩孚卻在民國時期被稱為中國軍人的典範。
眾所周知,身為軍閥,不管是勢力強弱,大多被百姓所抨擊,能夠受到世人稱讚的很少,吳佩孚恰是其中之一。
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之一,直係軍閥集團的首腦,吳佩孚,為何能夠贏得世人讚譽?吳佩孚的成績,首屈一指的,必然便是擊垮曾經勢大的皖系軍閥,並且擊敗奉系軍閥。
直皖戰爭中,吳佩孚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軍事指揮能力將皖系軍閥集團徹底打垮,一時間吳佩孚聲勢無兩,後來更是擊敗了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吳佩孚的名氣在全國範圍內徹底打響,若是沒有後來馮玉祥的倒戈,或許吳佩孚也不會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鎩羽而歸。
吳佩孚的為人也令人肅然起敬,雖說吳佩孚是個軍閥,但吳佩孚卻很少欺壓百姓,其為人重視義氣,是北洋軍閥中少有的,有文化的軍官,吳佩孚面對美色也是十分堅定,不好色,不貪財,這些性格組成了吳佩孚,吳佩孚在任時尚且如此,下野之後,同樣有一大批直系將領跟隨吳佩孚去過那顛沛流離的生活,能夠得到部下如此擁戴的軍閥不多,吳佩孚便是一個,彼時的吳佩孚在去往四川以後,一向不服任何人的四川軍閥也將吳佩孚奉為座上賓,由此可見,吳佩孚的人格魅力令人驚豔。
吳佩孚曾經支援學生愛國運動,學生們在組織五四運動時,吳佩孚雖然也是一個軍閥,但也積極支援學門們的愛國運動。下野以後的吳佩孚也並未進入租界或是漂洋國外,而是留在了北平。即使日本人對吳佩孚威逼利誘,但吳佩孚卻始終不做讓步,最終吳佩孚死在了日本人的暗殺之下。
吳佩孚死後,北平百姓更是自發的聚集起來為其送行,吳佩孚雖然是被日本人暗殺的,但不論是國統區,亦或是偽軍佔有區,盡皆為吳佩孚下半旗紀念他。
無論是在為人,處事,亦或是國家的角度,吳佩孚都有值得稱讚之處,特別是在吳佩孚去世以後,自發組織起來紀念吳佩孚的隊伍更是如此,若非吳佩孚真的有值得他人紀念之處,萬不會如此。
當然,軍閥畢竟還是軍閥,即使吳佩孚在為人處世上都有不錯的表現,但吳佩孚一生也並非沒有汙點,這也是民國時期所有軍閥的通病,但在軍閥之中,吳佩孚已經可以算做一個不錯的軍閥。
-
15 # 二辻四畫生
吳佩孚在北洋軍閥中絕對算是一個另類,他熟讀《春秋》、《易經》,22歲就中了秀才,被史家譽為“秀才將軍”或“學者軍閥”。各地的大小軍閥都是搶佔地盤、橫徵暴斂、巧取豪奪,但吳佩孚卻秉持著儒家思想,以自身的言行樹立了與軍閥這個詞相斥的清名。
吳佩孚有著名的“三不主義”,一不愛財,二不好色,三不怕死。吳佩孚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大片的地盤,手下有幾十萬士兵,但他沒有私蓄,也不置辦田產,與他同臺的那些軍閥都是腰纏萬貫,但吳佩孚決不。吳佩孚一生從不沾花惹草,從始至終只與結髮妻子張佩蘭相伴,他年輕時就寫過:“率性而節慾,可庶幾於聖賢;縱慾而滅性,則近於禽獸。”
五四通電1918年一戰結束,在巴黎和會上列強拒絕將青島歸還中國,北京的大學生們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拒絕簽署《巴黎和約》,並引發了“火燒趙家樓”事件,遭到軍警逮捕,進而激起了全國抗議。
幾天後,遠在湖南衡山的吳佩孚得到訊息,他立刻越過多級首腦,率先向大總統徐世昌釋出通電。他在通電中說: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誰無義憤?彼莘莘學子,激於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赴後繼,民草擊中,經卵投石,既非爭權利熱中,又非為結黨要譽,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可原!”數日後,吳佩孚又致電當時南北合議雙方將領,聯名通電反對簽約:
“頃接京電,驚悉青島主持簽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難承認!……軍人衛國,責無旁貸,共作後盾,願效前驅!”吳佩孚敢於軍閥先,表現出他的愛國熱忱和絕不出賣主權的態度,事後,徐世昌說:“吳子玉一言一行,可以動天下之視聽,天南海北,到處呼應,他的種種意見,我們倒是必須注意留心。”
在吳佩孚和其他將領的聯名抗議下,最終迫使北洋政府做出讓步。
提倡建立國民大會1920年8月1日,吳佩孚以直系師長的名義通電全國,推出《國民大會大綱》,舉行國民大會。“今後所有國事,悉由國民大會定奪!國民大會的代表由農、工、商、學四界組成,自下而上推選,由省至中央,這便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不過由於吳佩孚的地位不高,其聲音遭到很多非議。當時奉系軍閥張作霖接受採訪時談到吳佩孚的主張就輕蔑的說:“我所合作的是曹經略使,吳佩孚小小一個師長,全國就有幾十個師長,而我手下也有好幾個。”
雖然吳佩孚的主張落了空,但國民大會無意是當時合乎世界的最進步的立法主義和民治主義。在吳佩孚的心中,全體國民才是第一位的,而不是像他一樣手裡有槍的軍閥。
誓死不入租界吳佩孚一生不入租界,哪怕是在他失勢後,有人建議他逃入天津租界,他也不同意。在當時軍閥失勢逃入租界太正常了,張勳復辟後,大總統黎元洪逃入外國使館;張勳復辟失敗後逃入荷蘭使館;段祺瑞兵敗後把家搬到了天津日租界;曹錕失敗後到了天津英租界;孫傳芳在九一八事變逃到天津英租界。
而吳佩孚卻義正言辭道:“堂堂軍官,託庇外人,有傷國體,烏可為者!”
後來吳佩孚到了漢口,日本人探詢他是否願遊日本,吳佩孚回答:“我連租界都不住,談何去日本!”
1939年底,吳佩孚吃水餃時一根骨渣插進了牙縫,疼痛難忍,幾日後腫的越來越重,眼看就危及生命。家人請來德國醫生到家診斷,醫生認為病人必須住院手術,並讓其家人趕快送往東交民巷德國意願。但吳佩孚素有不入租界的誓言,家人著急,吳佩孚卻對夫人說,如果你趁我昏迷把我送到東交民巷,那我們就不是夫妻了!
家人沒辦法,只能繼續尋求醫生,最後找到一個可以上門醫治的日本醫生,可是在手術中吳佩孚就死了。至於是日本醫生故意為之還是手術失敗,並沒有一個確切說法。
下面是一段吳佩孚孫子吳運乾對爺爺的評價:
先祖父的晚年生活絕不同於其他失敗下野的軍閥政客。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治國、安邦、平天下”,認為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興衰負有責任,尤其不能容忍外族的侵辱。他一生自詡為關羽、岳飛和戚繼光,當時社會上有“關岳吳”的讚許,我家的大門洞還懸有謝覺哉書寫的大幅金匾“元敬再生”。以先祖父這樣的為人和心志,後來卻身陷日寇侵佔下的北平,其心境和遭遇就可想而知了。 -
16 # 歷史時燒錄
北洋軍閥吳佩孚雖然幹過壞事,但他的愛國思想和個人品德不得不令人們佩服!
吳佩孚(1874年—1939年)山東蓬萊人,字子玉,人稱玉帥,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14省討賊聯軍總司令。
秀才出生的吳佩孚是北洋集團的後起之秀,直係軍閥統帥,他這個人品德非常高,講究五倫八德,奉行三不主義(即不住租界、不積私財、不舉外債)並且對此一生不違。值得表彰的是,華北淪陷後,吳佩孚拒絕同日本人合作,因此最終在病重期間被日本醫生殺害。
和其他軍閥不同,吳佩孚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又受過嚴格的軍事教育,他的軍事才華在當時可謂首屈一指,兵鋒所至,無不披靡,所以有“常勝將軍”之稱。袁世凱死後,北洋集團分裂,當時各派在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問題上爭執不下。吳佩孚贊同馮國章的和平統一政策,可是他當時是主張武力統一的直系首領段祺瑞手下曹琨的部下。
段祺瑞派遣吳佩孚為先鋒打到湖南,但是卻把都軍一職給了張敬堯,只給吳佩孚發了個獎章。吳佩孚一怒之下撤出了湖南,然後佔據洛陽京漢線沿線,宣佈和平統一,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從而把段祺瑞趕下了臺。這時期的吳佩孚曾經提出過由農、工、商、學四界組成國民大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的積極民主想法,可惜他的這一想法沒有被實現。
後來,吳佩孚打敗張作霖,把張作霖趕回東北後,成為北洋政府的操縱者,這時他又主張武力統一全國。這時吳佩孚數十萬大軍虎踞中原,勢力影響大半個中國,被美國《時代》週刊認為是當時最具實力和有機會統一全國的中國最強軍閥。1926年,吳佩孚和張作霖合作共同操縱北洋政府,兩人準備南北平分天下。國民革命軍北伐後,葉挺獨立團攻克武漢三鎮,吳佩孚兵敗下野,由張學良出錢供養。吳佩孚過上養花、遛鳥研究學問的寓公生活。
吳佩孚辦過一件大事。
1923年5月,北京民國政府想要修建國會的辦公場所,並且最後決定拆除故宮內的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然後重新修建國會辦公大樓。遠在洛陽的吳佩孚得知此事後,立即在5月20日發電報給北京政府,表示極力反對。
吳佩孚在電報中說:
“嘗聞之歐西遊歸者,據云,百國宮殿,精美則有之,無有能比三殿之雄壯者。此不止中國之奇蹟,實大地百國之瑰寶。歐美各國無不銀銀以保護古物為重,有此號為文明,反之則號為野蠻,其餘……果拆毀,則中國永喪此巨工古物,重為萬國所笑,即亦不計,亦何忍以數百年故宮,供數人中飽之資乎?務希毅力維一大地百國之瑰寶無任欣辛盼禱之至。”
電報的大意是:
誰都沒有拆除三大殿的資格,誰如果拆了三大殿,必將成為歷史的罪人。就這樣,吳佩孚憑著當時自己的影響力阻止了這場拆毀行為,保護了故宮三大殿。
華北淪陷後,日本人其餘要在佔領區建立傀儡政權,於是把目標鎖定在汪精衛和吳佩孚兩個人身上。汪精衛很快被收買,吳佩孚氣得破口大罵,拒絕與日本人合作,事實上吳佩孚也答應過日本,但是他要求日軍撤出包括東北在內的所有中國領土,這使得日本人恨得他咬牙切齒。 總之,吳佩孚有錯也有對。
-
17 # 蘭臺
我覺得現在吹捧吳佩孚這種北洋軍閥的風氣很不好。
不可否認,吳佩孚確實有一定的人格魅力,確實不能說他所作所為就是完全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他也有要“救國”的情懷在。
但是,吳佩孚本質上是一個自私自利,為了一己私利可以不顧民眾死活的軍閥,這一點,我覺得現在很多吹捧吳佩孚的人都忘記了。
下面,我就說說吳佩孚作為軍閥殘忍的一面。
吳佩孚喪心病狂決堤放水,導致湖南十幾萬人受災大家現在一說起北洋軍閥,很多人認為北洋軍閥很有人情味,打仗輸了,通電下野就可以了,不會趕盡殺絕。
這話不算錯,但是吳佩孚這樣的軍閥,他們的人情味只給同樣是軍閥的人,至於普通老百姓,對不起,在吳佩孚看來,無足輕重。
“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三國演義》羅貫中給董卓杜撰的這句話,用在吳佩孚身上真的非常貼切。
1921年吳佩孚率軍與湖南軍閥作戰,吳佩孚為了獲得戰爭的勝利,也為了減少自己嫡系部隊的傷亡,竟然喪心病狂的派人去金口上游掘堤引水,“南軍死者數百人,輜重損失尤巨”。
這還不算完,吳佩孚嚐到了“決堤”的甜頭,在之後的軍事行動中,又派人將“將蒲、鹹間之攔江堤挖斷,潰口至四百餘丈。湘軍防線被水衝動,遂向後退”,吳佩孚靠決堤雖然獲得了戰爭的優勢,但是所付出的代價卻是周邊四個縣被淹,十幾萬人流落在中南一帶。
後來張作霖與吳佩孚發生矛盾,通電大罵吳佩孚決堤放水,淹死了幾十萬湖南人。吳佩孚當然絕口否認,而且淹死幾十萬湖南人當然也是誇張。
可根據吳佩孚貼身幕僚白堅武顯示,吳佩孚確實下令決堤,也確實導致四個縣被淹,十幾萬人流離失所,吳佩孚就算沒有淹死數十萬人,但確實有幾千人因為吳佩孚決堤而被淹死。
九一八之後吳佩孚確確實實拿過日本人的錢吹捧吳佩孚的人,經常說吳佩孚面臨日本人威逼利誘,保持了作為一個國家軍人的氣節。
這話只能說對了三分之一,吳佩孚確實沒有公開做漢奸,這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要說吳佩孚拒絕日本人的利誘,則是不對的。
九一八之後,吳佩孚確實收過日本人的錢。
吳佩孚下野後,全靠張學良接濟,張學良下野後,吳佩孚一下子生計出了問題。
這個時候日本人找到了吳佩孚的秘書陳廷傑,希望吳佩孚能出面聯絡奉系、土匪、舊部,一切費用由日方買單。
(吳佩孚與張學良)
後來這件事被破獲,相關人等被抓,而供認十幾萬日元的經費裡有八萬被吳佩孚太太直接拿走了。
之後,日本方面在華北扶持“偽政府”,而日本人所扶持的這些勢力對吳佩孚尊敬的很,吳佩孚三節兩壽都送厚禮,甚至還請吳佩孚做顧問,每個月給4000大洋顧問費。
這些錢,吳佩孚可是毫不猶豫的笑納了。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常凱申以為吳佩孚會投靠日本,並不是空穴來風。
綜上所述,吳佩孚再好,也只是一個軍閥,軍閥該有的殘忍、自私自利、冷酷無情,吳佩孚一點兒也不缺。
-
18 # 摯守靜篤
吳佩孚作為一個軍閥來說,是有他參與軍閥混戰致生靈塗炭,以及鎮壓工人運動這些原罪的,但同時,他在國難當頭時,不顧個人夷險安危,誓死不為漢奸的行為又是非常值得稱道的。
我們先來看看,助他青雲直上的人生信條:夷險從心“夷險從心“,這四個字是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失敗後,逃到四川來投靠四川軍閥楊森時,在楊森的家鄉廣安花園所題。
這四字是從唐代文學家孫過庭的《書譜》當中化用而來的。
仲尼雲:五十知命,七十從心。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亦猶謀而後動,動不失宜;時然後言,言必中理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認為,一個人,五十歲才能懂得天命,七十歲開始可以從心所欲。也就是說,人到了老年,就能很好的掌握平安與兇險的情勢,把握其中變化的道理。凡事考慮周全後行動才不至於失當,把握好時機再說話,才能切中實理。
在一個混亂的時代,吳佩孚能從一個無名小兵成長為權重一方的大軍閥,說明他是很好的理解了這句話的。並且能好的掌握到平安與兇險的情勢,透過適當的”權變之道“,”謀而後動,動不失宜“,為他自己謀取了最大化的利益。
吳佩孚很小就知道了自己名字的來歷,仰慕戚繼光應該是他人生的最初情愫,也應是他日後拒當漢奸的思想根源。
少年的吳佩孚生活並不順利,14歲時,其父親就因病過世。但他並未放棄學業,22歲時考中進士。只是彼時的國家已經陷入西方列強的欺壓當中,吳佩孚遂於1898年投筆從戎,成為了天津武衛軍中一個管帶的勤務兵,開始了他的從軍生涯。
(曹錕)
因為其本身的才華,很快就得到了軍中文案師爺郭緒棟的推崇,郭遂極力向其上司曹錕舉薦。吳佩孚得以被保送至武備學堂學習,畢業後被提升為曹錕軍中的管帶。
1907年,曹錕在吉林駐防,卻找不到東北地圖。吳佩孚抓住機會,自己繪製了一幅地圖呈給曹錕,此舉更讓曹錕對其刮目相看。
1911年,曹錕被袁世凱派遣攻打山西的革命軍,其部下密謀準備起事反曹,獲知情況的吳佩孚報告了曹錕,算是幫助曹錕躲過了一劫。事後,吳佩孚被提拔為標統(相當於團長)。
這之後,吳佩孚跟著曹錕參與各種戰鬥,並在護國戰爭期間再次救了曹錕一命,深得曹錕重用,成了直係軍閥的實力人物。在直系主導北洋政府時期,吳佩孚的聲望甚至遠超老上司曹錕,成為北洋軍閥的中心人物,與曹錕一起把持著中央政權。
從吳佩孚的發跡史,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他對時勢的準確把握。審時度勢,夷險從心,是他青雲直上的秘訣。
信奉”夷險從心“,善於把握平安與兇險情勢的吳佩孚,國難當頭,選擇拒當漢奸,迎險而去,終為日寇所殺吳佩孚雖然擅於把握時勢,順勢而上,但大勢變化終是他無法把握的。1926年秋,直奉戰爭中,由於馮玉祥等發動政變,直系戰敗。隨之,南方革命軍北伐,吳佩孚軍再敗。走投無路之際,他投靠四川軍閥楊森,入川躲避。1931年5-6月,到訪楊森老家廣安,在渠江邊花園山崖,刻下”夷險從心“四字。
其後,吳佩孚離開四川,心灰意冷,應張學良之邀定居北平,每月接受張學良饋贈的4000元維持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川本少將還以孝敬師母的名義給吳家送上了一大筆錢。吳佩孚拒絕了川本少將的拜師請求,並連夜退回川本所送錢款。
後來,川本又透過各種途徑來規勸,甚至以死相逼,均被吳佩孚嚴詞拒絕。吳佩孚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在家裡擺放了一口已刻上自己名字的棺材。
吳佩孚不肯屈服的民族氣節,終讓日本人決定要殺了他。1939年冬天,得知吳佩孚因牙縫中紮了一根骨渣而牙齦腫痛,川本和日本軍醫石田帶一隊日本憲兵來到吳家。
川本以給其牙齦動手術的名義,讓憲兵撬開吳佩孚的嘴,用手術刀刺破了吳佩孚的喉嚨,致其死亡。
明知拒絕日寇的要求,會招來殺身之禍,吳佩孚未選擇審時度勢,從夷避險,不失其愛國之心。從這方面來說,頗值得稱道。
是非功過,自有評說吳佩孚一生,曾以他軍閥本性維護北洋統治,與其他軍閥搶奪地盤的軍閥混戰中,也使到國家生靈塗炭;後又參與鎮壓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製造”二七慘案“,這些是他最大的罪惡,也遭到了全國各界人士的嚴厲譴責。
這些過錯,也使得他在近代史上的名聲並不好。然而,在面對外敵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時候,他又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情懷,這又是其值得稱道的方面。
1919年,帝國主義操縱的巴黎和會損傷中國利益,引發了國內的”五四“愛國運動。在這民族危亡的關頭,以吳佩孚為首的直系就堅決反對。吳佩孚曾致電時任大總統徐世昌:
青島得失,為吾國存亡關頭。如果簽字,直不啻作繭自縛,飲鴆自殺也。並表示願”率部作政府後盾,備效前驅“,同時向北洋當局提出釋放愛國學生的要求。
吳佩孚失勢後居北平時,全靠張學良接濟生活。但張學良不抵抗丟了東三省後,他依然不留情面的大罵張學良,使得張學良不敢去見他,只是派人按時把接濟款送過去。
(吳佩孚故居)
直到其拒絕日寇的拉攏而遭殺害,吳佩孚在國家和民族利益面前,最終將個人的利益直至生死都置之度外,保住了民族氣節。
吳佩孚的行為,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極大的穩定了人心,也給那些不原做亡國奴的華人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這是頗值得稱道的。您覺得我分析得有道理嗎?期待聽到您的意見!
-
19 # 跋故事
吳佩孚非常注重過去的禮教。
他從北洋武堂畢業,從初級軍官做到了師長,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曹錕手下。曹錕當了總統後,他在公開場合就喊大總統,私下就喊總統。一次經過某辦公室,從你傳出講話的聲音,曹錕怎麼怎麼,吳佩孚就對這人教導,之後給他撤職,記過處分。
吳佩孚不愛財湖北督軍蕭耀南送吳佩孚50歲生日禮物,知道他不喜歡錢,就選擇了牡丹,杏花書畫,一對三四十斤重的彩燭。這裡禮物價值千金。吳佩孚看了之後給蕭督軍回信,一首詩,交官西漢兩司馬,計定中原一子房,讀聖賢書志何事? 休將富貴擬芬陽。從這以後再沒有人提及牡丹。
吳佩孚不記仇吳佩孚做營長的時候,碰到了當年在登州煙館踢他的人,他沒有反擊,挽著他去吃飯,讓他幫著帶信件回去。還給他買了火車票。此人回去後說吳佩孚非常大度。
回覆列表
吳佩孚,是中國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是直係軍閥集團的掌舵人。作為一名舊軍閥,吳佩孚卻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讚譽,被稱為舊時代中國軍人的典範。那麼吳佩孚為何會被稱為“中國軍人的典範”
其一,為人。吳佩孚秀才出身,是北洋軍閥中少有的知識分子,人稱“秀才軍閥”,美國史學家費正清更是直接稱其為“學者軍閥”。吳佩孚一生清廉自愛,恪守傳統,講求忠義,常以岳飛、關羽自比。其不貪財、不好色、不縱慾,德國公使的千金主動投懷送抱都能拒絕,堪比苦行僧一般,其人格魅力也不是一般人可比。舉個例子。吳佩孚下野後,很多部下不願意離去,自願組成衛隊追隨吳佩孚顛沛流離。吳佩孚在前往四川的途中,各路人物紛紛設宴接納,四川軍閥更是熱情的不得了,當時能鎮得住桀驁不馴的四川軍閥的也只有吳佩孚。吳佩孚被害後,其手下一位師長剃髮出家,甘心為其守墓,吳佩孚的人格魅力可見一斑。
其二,為官。吳佩孚為官清廉,不蓄私財、禁裙帶、公正廉明。他平時粗茶淡飯,布衣布鞋,把剛從英國留學歸國的錢昌照驚得目瞪口呆,兩人就坐在一起吃紅薯談人生和哲學。吳佩孚雖然為官,但心懷百姓,曾下了一道手諭堵塞了親戚朋友攀附之路,用他的話來說:百姓有何罪過,要讓你們來禍害他們。其為官之道讓很多人汗顏。1924年,時任青島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聯合富商劉子山等人籌辦青島大學,他們看中了北洋五師駐紮的俾斯麥兵營,雙方為校址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到最後鬧到吳佩孚那,吳佩孚當機立斷,把兵營讓給了高恩洪,就這樣私立青島大學成立了。私立青島大學就是現在中國海洋大學的源頭。
其三,為將。吳佩孚戎馬一生,有“常勝將軍”之稱。吳佩孚先敗皖系段祺瑞,再敗奉系張作霖,在洛陽練兵二十萬,全國各地學生紛紛投效,聲威一時無兩。兩湖巡閱使王佔元到鄭州看望吳佩孚,吳佩孚帶著新編的學生軍在車站迎接,學生軍在磅礴大雨中紋絲不動,讓王佔元讚歎不已。不是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倒戈,吳佩孚未必不能統一中國。
其四,為國。吳佩孚雖然是一名舊軍閥,但在國家大義面前一點不含糊。五四運動中,吳佩孚聲援學生運動,通電反對巴黎和約簽字,直言要與日本決一死戰。吳佩孚下野後,不出洋,不走租界,充滿了深深的愛國情懷。吳佩孚定居北平期間,日偽多次拉攏其下水,吳佩孚拒當漢奸,最終被日軍害死。在大是大非面前,吳佩孚絕對稱得上一位愛國軍閥。
雖然吳佩孚在鎮壓京漢鐵路大罷工等問題上存在汙點,但其在做人、愛國等方面還是值得稱道的,其有功也有過。吳佩孚死後,北京城數萬群眾自發走上街頭為其送行,送行隊伍一直走到了天黑。國內外各界都給予了吳佩孚高度評價,連日偽軍政要員都紛紛參加其葬禮,不管是國統區還是淪陷區全都降半旗,向這位曾叱吒風雲的大軍閥致敬。各大報紙稱讚其為“中國軍人的典範”,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