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行程

    與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不同,歷史上的諸葛亮並非以神機妙算出名,而是漢初蕭何式的人物,即蜀漢內閣總理。而劉備本人也絕非只會掩面垂梯的仁厚君子,而是征戰半生的亂世梟雄,故在伐吳這一軍事問題上,總參謀長法正之言無疑較內閣總理諸葛亮更有說服力。所為無他,術業有專攻耳。

  • 2 # 歷史的陪伴者

    劉備討伐東吳也是有他的打算,諸葛亮之所以勸不了劉備,是因為此時諸葛亮和劉備在戰略上有很大的分歧無法協調。那劉備為什麼非要攻打東吳呢?

    首先,東吳奪取荊州讓西蜀倍感壓力,使劉備缺乏安全感。他必須從東吳手裡奪取荊州,方能解除東吳。因此,劉備堅持討伐東吳。而孫劉聯盟是諸葛亮一手促成,他更珍惜這個政治聯盟。

    其次,劉備覺得荊州是奪取天下的必備條件之一,沒有荊州這塊跳板就很難想漢高祖那樣走出漢中,進而奪取天下。諸葛亮也知道荊州的重要性,要不然他不會在《隆中對》中講到奪取荊州這步棋子。他和劉備的分歧在於何時奪取荊州,他認為此時不應該與東吳結仇,但是劉備堅持討伐東吳,以借關羽報仇為由攻打東吳。

    最後,劉備在漢中擊敗曹操後,實力大增,信心滿滿。他覺得此時東吳不是他劉備的對手,趁著實力懸殊的時候討伐東吳才是明智之舉。因此,劉備力排眾議堅持討伐東吳,而且現在討伐東吳藉口很充足,就是為關羽報仇。但是,諸葛亮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此時西蜀的大敵是曹魏,不是東吳。如果曹操趁劉備攻打東吳之時前來偷襲西蜀,那就情況不妙了。所以,諸葛亮堅持反對劉備討伐東吳。

    以上就是諸葛亮和劉備發生分歧的原因,那諸葛亮為什麼感嘆如果法正在,一定能勸阻劉備的呢?

    那是因為法正在劉備心裡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軍事方面更是對法正言聽計從。劉備奪取入川奪取益州時帶著法正一起入川,對法正可以說言聽計從。所以,諸葛亮才感嘆如果法正在一定能勸阻劉備。

  • 3 # 公明淏

    我們今天就好好地聊聊趙雲!以此來回答,那些關於趙雲官職及其是否受到劉備重用的相關問題。

    姜維說: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從這段說辭中我們暫且不管他多英勇,趙雲這個人是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執事有班,義慣金石。說明他是一個是非分明的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分的清清楚楚!義慣金石就是堅持對的,反對錯誤的。

    對於趙雲,劉備當然是非常瞭解的。劉備要發動夷陵之戰,怎麼能去徵求趙雲的意見呢?仗,必須要打!這個仗肯定是錯的,不僅只有趙雲看出來了,李嚴也看出來了,李嚴沒說話。諸葛的態度不用說了,他哥哥諸葛瑾就是接替呂蒙的大都督。

    我們都知道,劉備得“漢”國,或者就叫蜀漢,是靠誰支撐起來的?劉備集團早期的班底是關羽、張飛,以及他的親家糜竺,沒有一個士族支援劉備,這樣的情況對於劉備來說是致命的。(丞相諸葛)

    幸運地是劉備之後獲得了諸葛的支援,諸葛的才華對於劉備而言是次要的!!!其背後的荊州士族力量才最為重要。劉備因為有了諸葛,所以獲得了荊州士族的支援。荊州士族給了劉備兵源以及糧草,劉備這才有了與曹操、孫權爭奪天下的資本。這是什麼樣的資本呢?說出來都嚇人:

    (軍師龐統)

    荊州支援曹操的主要是大士族,如蒯良、蒯越、蔡瑁等。支援劉備計程車族還是佔大多數,否則,劉備不可能一呼百應,一嗓子喊走十萬人。例如:龐德公、諸葛、龐統、劉封、馬良、馬謖、魏延、宗預、廖化、陳震、蔣琬、鄧方、輔匡、廖立、馮習、張南、殷觀等;還有黃忠、霍峻、習禎、伊籍、向朗、向寵、楊儀、劉巴、劉邕、賴恭、韓冉、張存、郝普、潘濬等。他們都掌握著劉備的幾乎所有的權利。劉備也是非常非常忌憚的!(丞相長史楊儀)

    剛開始劉備還能用自己的原班人馬來制約荊州士族勢力,但之後隨著原班人馬的老去,如,關羽、張飛、馬超等等,荊州士族掌握了朝堂。其實在劉備定都成都之後,就馬上著手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漢中太守魏延)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雖然暫時平衡了政治勢力(應該說是也沒有平衡,諸葛代表的荊州勢力仍然強大),趨於穩定,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問題越來越嚴重了!

    (丞相蔣碗)

    我們看看,入主成都之後,劉備有意無意地疏遠諸葛,目的非常明顯!他是在故意制衡荊州勢力的。制衡的結果卻是失敗的,怎麼了?首先,馬超、張飛在下辨慘敗,喪失了吳蘭、雷銅、任夔等蜀中大將;接著陳式在馬鳴閣幾乎是全軍覆沒了,喪失了大量的蜀中軍隊;定軍山之戰打得水襠尿褲,充分顯示了法正的無能甚至都不如張郃!這讓劉備無法接受,黃忠卻受到了劉備的奚落:”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一點用都沒有!說誰呢,法正。劉備經過漢中之戰也是對法正徹底的失望!隨後,曹操親統大軍來爭奪漢中,趙雲出戰。

    這就是益州本土計程車族與荊州士族展開的爭鬥,雖然是有劉備支援,最終還是荊州士族獲得了勝利。漢中太守落到了魏延頭上。

    放眼劉備集團,只剩荊州士族一家獨大,劉備對此也是耿耿於懷,這樣他打下來的天下就是人家的了。打不打夷陵之戰必須要打,錯了也要打!

    (大司馬費禕)

    代表著荊州勢力的丞相諸葛不用說了;代表著原班人馬的趙雲自己冒出來了,其實我認為,如果此時趙雲要能夠堅定的支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那麼大將軍的地位非他莫屬!他應該是制衡荊州勢力的最重要的砝碼。他的態度甚至能夠決定夷陵之戰有可能流產?既然有趙雲這樣的人來制衡荊州勢力,我何故要勞民傷財地去打一場賭博式的戰爭呢?把趙雲放在大將軍的位置上,不就徹底均衡了嗎?可是這位執事有班、遵奉法度趙雲,看不出來其中的“奧秘”,一頓大道理正中諸葛的下懷。讓劉備徹底的失望了!!!

    現在就剩蜀中被打得殘缺不全計程車族階層,其代表人物法正,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法正也主張不能討伐孫權,劉備這個仗就能不打嗎?!趙雲、法正都向荊州勢力妥協了?這個國家到底是丞相說得算還是皇帝說得算?了不得了你們!法正敢支援諸葛嗎???

    (挾天子以令諸侯)

    因此,“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主公一定聽法正的”,這是說給旁人聽滴!這不是心理話。以諸葛才智不會不知道如果法正在,一定會支援劉備滴。

    所以劉備託孤,也只能找諸葛亮,除了荊州士族,他別無選擇。蜀漢最終淪為一個被荊州士族操控的政權。

  • 4 # 史裡淘聲

    不為關羽報仇,難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為了替關羽報仇,也為了奪回失去的荊州,心裡憋了一年多氣憤的劉備,做了一年多的充分備戰,所以劉備伐吳是決意已定,就算是諸葛亮和趙雲也都勸阻不了。

    諸葛亮是一邊勸阻劉備伐吳之舉,但心裡其實還是贊成劉備的。從下面幾方面因素可以說明。

    一,荊州是戰略要地,必須奪回。諸葛亮在《隆中對》早已提出荊州的重要性。如今荊州的丟失對蜀漢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劉備要想成就大業,荊州絕對不容有失。從荊州出兵比從漢中出兵,對曹魏的威脅要大得多。從後來諸葛亮數次北伐的失敗來看,荊州的丟失對蜀漢的影響相當重大。所以從戰略層面上看,諸葛亮是支援劉備伐吳的。

    二,其實劉備伐吳並不是一時氣憤之下做出的衝動之舉。從關羽被殺到劉備伐吳,中間間隔了一年多的時間,可見劉備是做了充分的準備的。再說東吳方面,呂蒙已死,陸遜在219年偷襲荊州之前一直在地方和山越作戰,並沒有多大名聲。而劉備征戰沙場多年,自以為東吳基本上已沒有什麼人能敵得過自己了。

    三,夷陵之戰以前,蜀漢已經具備一定的實力。雖然丟失了荊州和東三郡,但是拿下了漢中,無後顧之憂的劉備此時實力依然雄厚,兵強馬壯,有10餘萬帶甲之士,軍事實力不在東吳之下。

    四,蜀漢和東吳之間遲早必有一戰。曹操已死,剛剛繼位沒多久的曹丕正在忙於國內事務,假如等曹丕騰出手來,可能就多了個變數,所以,晚打不如早打。

    綜上所述,諸葛亮見劉備是鐵了心要伐東吳,誰的勸阻都沒用,所以,與其反對劉備,倒不如在後勤保障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援。考慮到益州還沒有完全穩定,為了防止那些支援劉璋的舊勢力發動叛亂,以及曹魏的偷襲,劉備讓諸葛亮鎮守後方,趙雲鎮守江州,所以劉備伐吳沒有帶上諸葛亮。

    不過也確實只有法正才能勸得住劉備。因為當年劉備與曹操交戰時,形勢很不利,曹軍又箭發如雨,可是劉備堅決不肯退兵,還發脾氣。最終法正以性命相挾才勸成劉備退兵。可惜法正不在了。

    劉備伐吳本身並沒有錯,時機也差不多,錯就錯在劉備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夷陵之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連曹丕都能看出問題,認為劉備犯了兵家大忌,必敗無疑。可嘆劉備英雄一世,卻放下如此低階的錯誤,葬送了蜀漢幾十年的積累。

  • 5 # 竹林八賢

    劉備信任諸葛亮主要在從出山到奪取荊州這一階段,然後開拓西蜀他最信任的是龐統,所以諸葛亮的勸諫劉備是不會聽的。

  • 6 # 歷史笑春風

    在建安二十四年,東吳趁關羽北上討伐襄樊的機會,偷襲了荊州。東吳襲取荊州後,關羽的大軍軍心動搖,紛紛離散。關羽在退往西川的路上被東吳擒殺,自此,劉備失去了荊州。

    劉備失去荊州,還失去了關羽這支主力,使得他當年和諸葛亮訂下的《隆中對》戰略遭到了挫折。這不但使得劉備失去了兩路北伐的一路,還因為關羽之死,留下了報仇的責任。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劉備就開始了伐吳的準備。在曹操死去的時候,劉備還派使者去弔唁,企圖修好與曹丕的關係。可是,曹丕斷然拒絕了劉備的企圖。他下令,如果劉備的使者入境,立斬不饒。接下來,曹丕又篡奪了東漢的江山,繼位為魏帝。

    這個時候,劉備的面前就有著兩個選擇,伐吳或者伐魏。在劉備在成都稱帝后,就開始了和部下的商討。當時劉備的部下,有很多都不同意伐吳。其中以趙雲的意見最為典型。趙雲認為國賊是曹魏,曹魏篡奪漢朝江山,與蜀漢是君父之仇,不可不報。應該先北伐關中,獲得同情漢朝的人們的支援。如果討伐曹魏成功,東吳自會投降。如果和東吳交戰,那麼不是一時能夠解決的戰爭,會曠日持久,對蜀漢不利。黃權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

    但是,劉備沒有接受趙雲和黃權他們的反對意見。一意孤行的發動了夷陵之戰。到最後,劉備在夷陵慘敗,大部分軍隊都喪失了。從此,蜀漢陷入了困境。

    在歷史上沒有看到諸葛亮勸阻劉備的記載。不過,從一些歷史記載看,諸葛亮的內心應該也是反對伐吳的。在歷史上記載:

    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諸葛亮是不贊成劉備討伐孫權的。但是,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一是諸葛亮沒有去勸阻劉備,二是,諸葛亮認為只有法正能夠勸阻劉備。

    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去勸阻劉備呢?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諸葛亮為了避嫌疑,不能出言勸阻。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在東吳,和諸葛亮受到劉備重用一樣,諸葛瑾在東吳也被孫權所倚重。在劉備出兵的時候,孫權還讓諸葛瑾去勸阻劉備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即便是對討伐東吳有意見也無法說出口。

    二是要照顧荊州人士的情緒。荊州失陷,隨同劉備入川的這些荊州的人士,大多都是希望打回荊州的。而諸葛亮是這些荊州人士的代表。如果諸葛亮反對伐吳,就會失去這些荊州人士的信任,這是對蜀漢政權不利的。作為蜀漢政權的文官之首,自然是不能讓這種情況出現的。

    三是諸葛亮採取另外的方式勸阻了劉備。諸葛亮雖然沒有明著去勸阻劉備,但是,在那些勸阻劉備的人身後,未始沒有諸葛亮的影子。趙雲和諸葛亮的交情最好,在五虎上將中,趙雲是和諸葛亮交往最深,最知心的人。黃權則是群臣中出類拔萃的人員,也是諸葛亮欣賞的人。他們出面勸阻劉備,諸葛亮並沒有阻攔。在諸葛亮看來,他們應該是除了諸葛亮以外,最合適的人選了。

    四是諸葛亮認為,即使是自己出面,也不能勸阻劉備。在上面那段史料裡,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自認為包括自己在內的人,沒有人能夠勸阻住劉備伐吳了。因此,諸葛亮也就不去做了無用功了。

    既然諸葛亮自以為無人能夠勸阻劉備伐吳,可是他為什麼又說如果法正在,就能夠勸阻劉備呢?就算是勸阻不住劉備,也不會打向夷陵之戰那樣的大敗仗呢?

    這是從法正對蜀漢政權的建立起的作用說起的。劉備雖然在政務上倚重諸葛亮,但是,在軍事行動方面,劉備更加倚重法正。這種信任,是多年的實際行動中培養積累的。

    劉備一生,征戰無數。可是,他雖然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勇將,卻缺乏自己的智囊團。在三顧茅廬之後,雖然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班底,可是在奇謀之士上,劉備還是十分欠缺的。在很多時候,劉備只能自己拿主意,既當統帥,又當謀士。

    龐統、法正的到來,恰恰彌補了劉備的欠缺。在入川之戰中,龐統和法正都為劉備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龐統早逝,於是謀主的重擔就由法正一人承擔了。

    法正為劉備屢出奇謀,尤其是在定軍山一戰中,在法正的謀劃下,劉備取得了陣斬夏侯淵的巨大勝利。後來曹操詢問是法正為劉備出謀劃策,還酸溜溜的說,我想這些計謀是劉備想不出來的,肯定是有人為他謀劃的。曹操還感嘆說,我收羅了天下的奇才,怎麼卻漏掉了法正這個人呢?

    由於這種信任,加上謀主的地位,法正如果要勸阻劉備伐吳的話,劉備一定會認真考慮的。法正的老家是雍州,他肯定是贊同北伐的。而且法正的奇謀智術,也是諸葛亮讚歎的,他一定能夠用適當的方式方法來勸阻劉備的。不是象趙雲和黃權那樣火上澆油式的勸阻,成功率要高得多。

    就算是法正勸阻不了劉備,如果他和劉備一起出戰,以他的智謀,肯定會給劉備以很大的幫助。肯定不會有後來被陸遜火燒連營的慘敗。

    可惜,天妒英才,法正在劉備稱王的第二年就死了。劉備為之痛哭流涕,還給予諡號。法正也是劉備在世時唯一得到諡號的人,可見劉備對他倚重之深。隨著法正的死去,劉備伐吳的車輪再也無法阻擋,最終的夷陵之戰的慘敗也隨之降臨。這也是歷史的無奈之處。

  • 7 # 煙火斧頭

    當自身過於平靜會變得傲物

    傲物的劉備被諸葛亮管了一輩子,那個狀態下的他肯定不會聽諸葛亮的。法證不用多想肯定是阿諛奉承之輩

  • 8 # 泊圖泊途

    其實諸葛亮這句話確實是“事後諸葛亮”而不是題主理解的事前,因為諸葛亮後面還說了其他的話,而法正為何偏偏有如此的能力呢?

    法正可以說相當於郭嘉和程昱,有奇謀,懂軍事,諸葛亮幫助劉備定下的“隆中對”,有一部分是法正幫忙實現的。關羽死後,劉備要報仇,事後慘敗,諸葛亮此時才說假如法正在一定能勸住劉備,即便勸不住,也不至於如此大敗。因此這句話不是諸葛亮在劉備發兵之前勸的,而是事後敗績後才說的。況且諸葛亮也說了,未必能勸劉備不攻伐孫權,但不至於如此慘敗而已。那諸葛亮為何如此自信法正的能量呢?作為劉備時代唯一有諡號的大臣,他的過人之處在哪?

    (《三國》法正和張松)

    有“備”無患

    劉備太喜歡法正了,法正幫他做了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這一點頗有政治敏感度的諸葛亮也完全看得明白,以至於法正明目張膽睚眥必報卻不能受到處罰,有人將法正的劣跡舉報到諸葛亮那裡,但是諸葛亮看在劉備的面子上非常知趣,根本不去追究法正的責任。要知道諸葛亮是出了名的依法治國,嚴格到令人震驚的地步,諸葛亮敢對法正如此讓步,可以說就是劉備喜歡法正的最好體現。

    (《三國》諸葛亮)

    法正能力全面

    除了很好幫助劉備處理事務,更能疏通他治理蜀地的通道。作為“空降”過來的領導,本地人不可能對劉備沒意見,本地官僚法正則充當了潤滑劑。除了當潤滑劑,法正還給劉備的仁義找了很多理由和藉口,這恰恰既滿足了劉備“仁義”的需要,也符合了劉備的實際利益,主要的事件就是劉備取妻的事情,這妻子不是別人,是劉璋的嫂子,後來的穆皇后。

    (《三國》劉備伐吳)

    聯姻穩局

    劉備娶她是有好處的:此女的兄長吳壹早年追隨劉璋的父親劉焉,後來又跟隨劉璋,可以說他們吳家同川蜀的最高統帥有深層的親屬關係。劉備娶她直接宣告了一個資訊就是,劉備集團保護劉焉舊部高階官僚的基本利益,這就能讓劉備獲得更多的支援。但是最初劉備時拒絕的。劉備拒絕的原因就是這有違人倫,法正是怎麼幫劉備解決的呢?

    法正只用了一句話:“論親疏,這種關係哪有晉文公與子圉之近呢?”給劉備找了一個很好的道德支點,引經據典。

    所以劉備這個領導視法正為心腹大臣,絕對會尊重法正的意見,法正也會在滿足劉備的前提下,給出劉備可以接受的意見。而其他大臣的話,根本說不進劉備心裡,所以劉備不聽,決心伐吳。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一個政權的成功建立需要形形色色的各類人才,漢高帝劉邦開創帝業不僅僅只有蕭何、張良、韓信這樣的一流人才,同樣還有曹參、周勃、樊噲、灌嬰、陳平、周昌這樣的二流人才。

    同樣的道理,到了東漢末年群雄爭霸之際,人才也是決定成就事業的關鍵因素之一,曹操以擁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這樣的五大謀士,以及張遼、于禁、樂進、張郃、徐晃這樣的五子良將,才能成就曹魏政權雄據北方九州的事業。

    但是,從人才的角度來看,作為三國開創者之一的劉備,在整個建立事業的過程中卻是極度缺乏人才,尤其是謀士以及戰略、治華人才,直到諸葛亮的到來,劉備才開始時來運轉,一路高歌,整個集團的事業發展也因為諸葛亮的到來達到了頂點,所以才有劉備對諸葛亮的如魚得水之情。

    但是光有一個諸葛亮遠遠不能滿足劉備對於人才的渴望,尤其是劉備把諸葛亮定位為治華人才,當劉備在前方征戰時,諸葛亮在後方管理,為前線的劉備提供足夠的兵員和糧食,劉備仍然需要謀士一類的人才。

    於是鳳雛龐統出現了,龐統填補了劉備沒有一流謀士的空白,劉備在猶豫取不取益州的時候,是龐統為劉備堅定了信心,劉備在猶豫如何取益州的時候,是龐統為劉備提出具體謀取益州的策略,劉備在猶豫如何攻打益州時,是龐統為劉備提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龐統的出現給了劉備這隻老虎如虎添翼的感覺。

    自從劉備有龐統這個一流謀士,打仗的水平進步就不是一點兩點,而是神速,劉備能夠全取益州,龐統是首功,謀士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合適的時候為主帥提供全理的策略,龐統做到了,可是天妒英才,在劉備奪取益州的前夕,劉備手邊唯一的謀士龐統戰死於雒城。

    劉備一直是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無論是對普通百姓還是刺客,又或者是對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關羽、張飛,都是一視同仁的,龐統的離去猶如打斷了劉備的手足,那種悲痛的感覺不發生自己身上,是難以理解的。

    但是,很快法正就填補了龐統留下的空白,成為了劉備身邊唯一僅有的一流謀士,法正之才不遜於龐統,從為劉備謀劃漢中之戰就能看出,法正的到位,讓劉備深深地感到溫暖和喜悅,而且是發自心底的,如同失戀中的男女再次尋找到了真愛一樣,劉備滿足了,從此之後劉備就離不開法正了,但是讓劉備真正離不開法正的原因卻是兩人的情投意合。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劉備和法正就是一類人,《三國志》記載劉備的特點是:不喜歡讀書、喜歡遛狗騎馬,喜歡穿漂亮衣服,喜歡聽音樂,喜歡結交英雄豪傑,整個一紈絝子弟、目不識丁的草莽英雄形象,與其他草莽英雄不一樣的是劉備禮賢下士、善待下人、恩怨分明。

    法正呢,法正是一個真性情的直爽小人,不僅在謀略上料事如神、算無遺策,在性格上恩怨分明、睚眥必報,法正因為直接背叛了劉璋並在暗地裡賣主求榮投靠劉備,在道德上首先為士大夫所恥,其實法正這個人其實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不懼怕表露自己真實性情的人,這種人就是一個直爽的人,一個能讓人看透的實在人。

    劉備喜歡的就是直爽的人和有真才實學的人,討厭的是讀書人和拐彎抹角的人,比如許靖,是一個有虛名無實才的人,劉備原本不願意用這個人,是法正從天下大局出發,勸諫劉備說作為一個君主要用到各種人才,哪怕是隻有虛名的人,劉備聽從了。

    劉備很多時候是一個固執的人,固執勁上來了,勸也沒有用,只有法正,法正勸劉備的方法每次都很獨特,比如劉備對娶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吳氏有疑問時,法正舉例晉文公逃難到秦國時曾娶了親侄子晉懷公子圉的妻子懷嬴的故事說動劉備。

    劉備在戰爭中不聽勸,執意衝鋒,當時箭如雨下,眾人都擔心劉備受傷,卻又不敢勸,法正勸諫的方法很特別,法正直接把自己暴露在箭雨中,擋在劉備身前,劉備反而擔心法正了,直接撤退,法正的方法高明多了。

    像這種例子非常多,時間長了,劉備就吃法正這一套,遇到事情別人勸都不管用,只有法正勸管用,所以夷陵之戰之後,諸葛亮說: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其實這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如果法正在的話,肯定能勸劉備不發動東征孫權的戰爭;二是即使劉備東征孫權,法正也能輔佐劉備,不至於全軍覆沒。

    為何諸葛亮都勸不了呢?很簡單,因為諸葛亮也同意劉備東征孫權,必須奪回荊州,荊州是蜀漢政權的基本所在,和統一天下的基石。

    諸葛亮之所以說法正能勸劉備,最關鍵的話在後一句,就是法正如果輔佐劉備出征孫權的話,一定不會失敗,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諸葛亮贊同劉備東征孫權,因為蜀漢政權的絕大多數官員和骨士都是荊州系人士,荊州對他們來說,相當重要,即是祖籍地,又是戰略要地,同時還是統一天下最重要的基地。

    法正作為蜀漢的一流謀士,有很多勸說劉備的辦法,即使不勸劉備東征,法正也會有辦法讓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取勝的。

  • 10 # 二辻四畫生

    221年,一方面為了給關羽報仇,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奪取荊州,剛剛稱帝的劉備下令大舉伐吳。這件事遭到了群臣的反對,但是劉備根本不聽勸,就是要幹。是諸葛亮這樣的近臣也勸不動嗎?其實,諸葛亮根本就沒有出面勸阻劉備。

    像趙雲等人都看出此舉太過冒進,諸葛亮沒有看出來嗎?他又為何不加勸阻呢?是不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諸葛亮不想勸阻。

    自劉備三顧茅廬以來,正是得到諸葛亮的“隆中對”,才能順風順水,借荊州、取益州,據有漢中。這一切似乎看起來都是諸葛亮當年在茅廬中想出來的方略,可是劉備和諸葛亮並不單單是主公和謀士的關係。

    劉備取益州,是用張松、法正之謀,隨行的是龐統,諸葛亮此時被留在了荊州。劉備取漢中,用法正之謀,諸葛亮此時被留在成都。這是像陳壽在《三國志》評價諸葛亮的一樣,他“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所以說諸葛亮雖不跟隨劉備作戰,但其重要性絲毫不遜色於法正等人。

    那麼在法正、龐統死後,諸葛亮已經是劉備唯一的重要謀士了,諸葛亮為何不像趙雲等人勸阻劉備伐吳呢?

    劉備伐吳雖然打著的旗號是為兄弟報仇,但政治目的卻是為了荊州。劉備和孫權為何死抓荊州不放呢,甚至還兵戈相向,那是因為荊州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就是要劉備佔荊州、益州,等到天下有變,再從兩地派兵北上伐魏,以圖天下。可是荊州的丟失,就好像拳擊手少了一個拳頭。而劉備伐吳就是想拿回這隻拳頭。

  • 11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也就是稱帝的當年七月,劉備決定了伐吳的國策,面對這一決定,趙雲等多數臣下都再三勸阻,認為當前大敵是曹丕,而非孫權。可劉備根本不聽,與此同時,孫權派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向劉備求和,劉備斷然拒絕。那麼作為當時的蜀漢二把手丞相諸葛亮為何不勸阻呢?在劉備兵敗退往白帝城後說了這樣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那麼如果法正在,劉備就一定會法正的嗎?先說前面的諸葛亮面對劉備伐吳的決定勸諫了沒有?為何不勸阻?

    正史記載裡並沒有表明諸葛亮的真實態度,我們只能依據史書上的記載大膽推測,依據諸葛亮的治國方針是主張聯吳抗曹的,畢竟曹魏勢大,非一家可以與之匹敵,所以可以猜測諸葛亮內心裡是不贊成劉備伐吳的,但為何諸葛亮不勸諫呢?

    一是劉備對關羽被東吳所害和荊州被襲取表示憤怒,要對東吳進行報復,加上張飛於不久後手下所害(手下把張飛首級獻給了東吳),張飛與關羽皆是蜀漢的名將,這二人的被害更是加深了劉備的憤怒,出兵東吳勢在必行。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見《三國志先主傳》二是因為在劉備提出伐吳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勸阻過了,諸葛亮再去勸阻也是一樣,很有可能招致劉備的反感,畢竟如果群臣都把劉備孤立的話,對剛建立的蜀漢無疑是一種潛在的巨大隱患,所以位居丞相高位的諸葛亮看清形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不贊同也不反對,保持了一箇中立的態度。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見《三國志法正傳》。

    三是諸葛瑾與諸葛亮的兄弟關係 正史裡記載兄弟二人雖然各位其主,但從來都是公事公幹,從不私底下過多交往,而東吳孫權就是派了諸葛瑾來求和,諸葛亮在這關鍵時刻,不得不避嫌,不好對這求和的事情發表自己的意見,結果也是劉備不同意。

    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見三國志先主傳》。再來說下為何諸葛亮說了若法正在世,劉備就一定會聽法正的

    在劉備奪西川的過程中,張松、龐統和法正這三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張松後來因勾結劉備事情洩露被劉璋所殺,那麼剩下龐統和法正就是劉備軍事上的謀主,是一等一的頂級智謀之士。龐統為劉備取西川的上中下三計,可惜在攻打雒城之時被流矢射中身亡,只剩下法正一個謀主,法正不僅幫助劉備成功拿下了成都,更是力薦劉備趁著曹操剛拿下漢中之際,沒有攻打蜀地的時機去爭奪漢中,並在漢中之戰中屢獻奇謀,幫劉備成功拿下漢中。

    劉備與法正的關係可以透過以下幾件事見分曉

    1.在劉備在即將進入成都時,許靖投降劉備之事被發覺,劉備以背主之事不加以重用,但經過法正的一番言詞就對這種有名無才學的人加以重用,可見法正之言在劉備心中的分量。

    2.就是法正的官職和身份。劉備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在外統領都城及京郊地區,在內則是劉備的謀主之身份。

    3.有了法正之後,使劉備展翅飛騰,不再受人制抑,這是諸葛亮所說的,面對法正的自私和有些橫行霸道,有人檢舉向諸葛亮檢舉法正,但諸葛亮卻說劉備非常信任和喜愛法正。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見《三國志法正傳》。

    4.法正建議劉備趁著曹操拿下漢中而不圖巴蜀,分析得出曹操有內憂才這樣,力薦劉備出兵爭奪漢中,並在漢中定軍山出謀斬殺夏侯淵,曹操聽聞法正的計謀後,也感慨為何自己得不到這樣的人才。

    5.孝直避箭的事蹟。劉備與曹操交戰不利,應當退軍,但劉大怒不肯退軍,無人敢勸阻,法正有辦法,當時箭矢如雨,但法正不顧危險跑到了劉備的前面,劉備著急的喊道讓法正避箭,最後劉備聽從了法正撤退的建議。可見法正在緊急關頭總是有辦法讓劉備聽他的哈。

  • 12 # 妙眼看歷史

    引言:

    夷陵之戰,劉備被火燒連營,敗走白帝城。諸葛亮得知訊息後嘆息:“如果法正在,定能阻止主公伐吳,即便不能阻止主公伐吳,也定不會敗的如此狼狽。”

    為什麼劉備伐吳,諸葛亮勸不了呢?只說了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

    下面聽筆者一一道來。

    為什麼諸葛亮說法正在就好了,劉備一定聽法正的。

    一、法正勞苦功高,深收劉備敬重。

    法正在劉備取益州時,投靠劉備,併成功勸說劉璋投降劉備。劉備進取漢中時,法正獻計在定軍山斬殺曹操得力戰將夏侯淵。法正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法正善謀,其設計斬殺夏侯淵後,曹操評價說:“劉備肯定沒有如此謀略,定是他人所教。”足見法正謀略之高。

    《三國志》: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陳壽對法正的評價為善奇謀,相當於曹操陣營中荀彧、郭嘉之輩。

    《三國志》: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法正在劉備取益州、奪漢中時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此《三國志》有一段故事,足於證明法正功高。

    法正胸襟偏狹,睚眥必報,曾擅自處死了毀謗他的人。有人把這事兒告訴諸葛亮:“法正在蜀郡橫行霸道,丞相您應稟告主公,對法正的霸道行為加以約制。”諸葛亮回答說:“主公在公安時,北面畏懼曹操的強大,東面又害怕孫權的威逼,身邊又恐懼孫夫人生變,當時的情景進退兩難、狼狽不堪。法正輔佐主公後,使主公展翅高飛,不再受人制抑,如今怎麼能禁止法正意氣辦事呢?”

    從中可以看出,法正在劉備發展過程中功勞極大,並得得到了劉備的高度尊敬,對此諸葛亮都畏懼三分!

    二、法正為劉備勸諫,劉備全部採納,並一一應驗。

    1、劉備聽法正計,抓住機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成都。2、劉璋部下鄭度,給劉璋獻計利用固壁清野的策略拖死劉備。劉備得知後十分憤怒。法正告訴劉備,劉璋必不會用鄭度計。結果正如法正所言,鄭度計果不被劉璋採納。3、劉備因劉璋部下許靖曾背主獻城之事而不用許靖。法正勸諫劉備重用許靖,以示天下愛惜人才。劉備聽其言重用許靖。4、曹操得到漢中後,沒趁機進取巴蜀,而是派夏侯淵、張郃鎮守漢中。法正見時機已到,勸諫劉備發動漢中之戰。5、法正獻計斬殺夏侯淵。

    綜述,只要是法正所言,劉備都是言聽計從。

    三、劉備為什麼對法正言聽計從。

    一方面因為法正“善奇謀”,另一方面法正“不以德素稱”。

    1、法正”善奇謀”。

    奪益州時圍成都,攻漢中時斬夏侯淵,都能體現法正不以常人謀事。

    2、不以德素稱。

    “不以德素稱”,雖為貶義,也正是劉備所需要的。劉備先前以仁義奪天下,卻處處碰壁。昔日陶謙讓徐州、劉表託荊州,劉備都委婉推諉。今日面對漢室之後的劉璋,卻不在心軟;借孫權荊州南郡為可以厚著臉皮不還,這使劉備嘗到了“假仁義”的甜頭。

    相對於劉備的“假仁義”,法正是毫不遮掩。例如法正背叛劉璋,還毫不遮掩說服劉璋投降劉備;對於詆譭自己的人也毫不客氣的除掉。

    劉備的“假仁義”碰到了法正的“真無義”,自然惺惺相惜!

    如果法正在,定能阻止劉備伐吳。也從側面暗示了諸葛亮可能沒有勸諫劉備伐吳。

    筆者翻遍《三國志》,沒找到有諸葛亮勸諫劉備伐吳的記載,只有諸葛亮的事後感嘆。史書上勸諫劉備伐吳的人有,不過不是諸葛亮,而是是趙雲、秦宓。

    筆者認為諸葛亮沒有勸諫劉備伐吳。原因如下:

    1、諸葛亮清楚劉關張三人情深義重,自知勸不動劉備。

    2、劉備集團內好多人家眷在荊州,眾心難違。

    3、荊州是諸葛亮戰略規劃中重要的一部分。劉備伐吳,符合諸葛亮的戰略規劃。

    4、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在東吳,諸葛亮為了避嫌。

    5、諸葛亮身居丞相要職,在沒有把握能攔下劉備的情況下,公然出面阻止劉備,會影響劉備伐吳軍心。

    6、諸葛亮認為劉備伐吳,即使不能勝也不會傷到蜀國的根基,只是結果出乎預料。

    所以諸葛亮可能沒有勸諫過劉備,因此才感嘆如果法正在一定能阻止劉備伐吳。為什麼法正一定會阻止劉備伐吳呢?法正口直心快,無所避諱,並且法正能以大局處謀略。所以法正肯定會出面阻止劉備。

    綜述

    法正能以能大局處謀略,卻不計小節。所以劉備伐吳,法正定會出面阻止;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所以法正即有可能攔下劉備;觀法正計謀,出其不意,一招制勝,所以即使法正攔不下劉備,劉備也不會敗的如此狼狽。

    參考資料:

    《三國志》

  • 13 # 奕天讀歷史

    三國鼎立之勢形成以後,關羽北伐,威震華夏。孫權不滿關羽獨得其利,趁機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在曹軍和吳軍的夾擊之下,丟了荊州,併為東吳所擒殺。蜀主劉備為了替關羽復仇,收復荊州,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一眾大臣的勸告,毅然決然發動了伐吳之戰。

    正是這次伐吳之戰,讓蜀漢的實力在關羽丟失了荊州之後,再次一落千丈。劉備率軍與東吳陸遜大戰於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大軍敗績,還住白帝”。正是在這個時候,諸葛亮慨嘆如果法正在就好了。

    諸葛亮說:“法孝直(法正字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諸葛亮此言的意思就是,如果法正還在,一定可以制止劉備東征孫權。即使是沒有勸住,有法正隨軍,也一定不會遭受大敗。

    為什麼非常受劉備器重的諸葛亮都勸不住,法正反而能勸住呢?這主要跟法正的功勞,以及法正的秉性有關。

    首先,法正的功勞非常大,深得劉備信任。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謀劃了統一天下的戰略。其中,除了佔據荊州,派一大將率軍直向宛洛之外,還有一個進攻方向就是取益州(蜀川),由劉備親自率兵,出漢中,伐隴右、關中,轉向東進洛陽。然後,兩路大軍會師,則天下可定。

    劉備取益州,法正功不可沒。正是法正、張松作為內應,劉備才輕鬆進入了益州,還得了劉璋的不少補給。在張松敗露被殺之後,劉備舉兵攻佔了成都,得了蜀川之地。隨後,法正又獻良策,幫劉備攻取了漢中,正式形成了天下三分之勢。

    劉備的地盤,三分之二都是在法正的謀劃之下得來的。法正的功勞,以及在劉備心中的地位,要勝於諸葛亮。因此,《三國志·法正傳》中說,法正睚眥必報,擅殺了幾個得罪了他的人。諸葛亮因為“先主雅愛信正”,劉備非常信任法正,所以,把法正擅殺之事給壓了下來,沒有追究。

    在蜀漢陣營,龐統去世之後,法正成為了蜀漢的第一謀士,並非諸葛亮。法正也是劉備時期,唯一一個獲得諡號的大臣,關羽、張飛都沒這個待遇。法正在劉備那裡,份量是十分重的。

    其次,法正剛直,勇毅,敢於以死直諫劉備。

    漢中之戰時,劉備與曹操作戰,形勢處於下風,理應撤退,再行謀劃。結果,劉備的倔脾氣上來了,寧死不退,眾將領、謀士無人敢諫。劉備不肯退,戰場的形勢卻越來越危險,曹軍射來的箭矢,如雨點般傾斜而下。

    法正見狀,“乃往當先主前”,直接擋在了劉備身前。

    劉備一見:“孝直避箭。”法正,你趕快躲避一下弓箭。

    法正卻挺胸仰臉,毫不畏懼道:“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您都不避箭,我更不怕了。

    劉備無可奈何,只好下令撤退。

    總結下來,正是因為法正善謀,而且功勳卓著,深得劉備信任;再加上法正曾經將劉備從戰場上勸了下來。所以,諸葛亮在夷陵大敗之後,發出了若法正在,則不至若此的慨嘆。

  • 14 # 方圓論壇

    在勸諫劉備放棄征討東吳無果後,諸葛亮說法正在就好了。這個意思並不是指法正有能力勸諫劉備回心轉意。而是指諸葛亮認為,如果法正在的話,那麼劉備的征討東吳之戰就有了相當大的把握了。諸葛亮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內政能力超強。但軍事才能和法正相比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否則歷史上劉備征討東吳這麼大的事,他沒有帶上諸葛亮呢?而是要求諸葛亮留守後方看守大本營。這足以說明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行。

    在《先主傳》中記載“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從這裡可以看出,陳壽對法正對評價明顯要高於諸葛亮。股肱指的是親信,左膀右臂。而謀主指的則是出謀劃策的重要人物。相較而言,謀主職能囊括了政治、軍事、戰略、治民等諸方面。可以說是綜合掌權之重臣。也有當代史學家,把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漢朝的張良、隋朝的高熲、唐朝的房玄齡、宋朝的趙普、元朝的耶律楚材、明朝的劉基和清朝的范文程等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視為謀主。這麼來看,法正的能力就不需要再多做解釋了吧。

    歷史上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法正之能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蜀漢陣營中,諸葛亮和法正的分工非常明確。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從這裡也可以印證一點,那就是諸葛亮軍事才能不如法正。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後,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這就更加點明瞭諸葛亮有多麼佩服法正,甚至是自愧不如。曹操得知法正被劉備所用後,也曾感慨道“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至於我為什麼說即使法正也無法勸諫劉備息了征討東吳之心,這也非常簡單。劉備冒著和東吳翻臉的架勢發動夷陵之戰,並不是所謂的替關羽復仇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當時的劉備是真的急了。荊州對於蜀漢來說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有了荊州的蜀漢進可攻退可守。而荊州丟失後,蜀漢徹底被關在了川蜀之地中,就好比籠中困獸一般。歷史上蜀漢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地方。一個是漢中,另一個就是荊州,這就等於是蜀漢的兩個門戶之地。荊州丟失後,劉備自然著急了,所以他才會不顧一切的發兵攻打東吳,企圖奪回失地。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都阻攔不了劉備討伐東吳的決心。所以即使法正在,或許可以避免劉備的慘敗。但也絕對平息不了劉備發動戰爭的決心。

  • 15 # 文殳子

    章武二年(222),蜀軍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退守白帝城。當時法正已死,諸葛亮聞訊後感嘆:“若是法正還在,一定能制止主上伐吳,即使真的伐吳,一定不會危險到這種地步。”我認為,諸葛亮並非完全不同意伐吳,法正應該也能看到這點,保險起見會勸劉備再緩一緩,若劉備真的決意伐吳,諸葛亮主內、法正主外,夷陵之戰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一、諸葛亮並非完全不同意伐吳

    1. 蜀漢立國戰略需要荊州

    劉備稱漢中王后,控制疆域達到最大,荊州和漢中如兩個鉗子指向曹魏關中和中原,但當時剛統一的內部仍不穩定,並不是出兵的最好時機。此時,關羽貿然在荊州發動襄樊戰役,一方面未與孫權聯絡共同出兵或穩住對方,另一方面益州短期內無法直接軍事援助關羽或者從漢中出擊側應,最終關羽先以孤軍獨自對抗曹操勢力,後又被東吳偷襲,自己身死、荊州被佔,使蜀漢疆域大幅縮水,戰略支撐點二去其一,東吳盟友變為敵人,完全出乎劉備、諸葛亮的意料。因此,在內部鞏固之後,當務之急是恢復戰前態勢,重新佔領荊州。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 · 諸葛亮傳》

    2. 東吳定都武昌,勢力進逼益州

    襄樊戰役後,孫權全面佔領了荊州,為防備劉備集團的攻擊,提前採取了多方面應對措施:一是在曹丕、劉備依次稱帝后,孫權主動結好曹魏,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並將降將於禁等送回北方,隨後獲封吳王;二是將吳都從公安遷至武昌,修築武昌城,進一步加強對荊州的控制;三是任陸遜為大都督,統帥諸將負責荊州防務,前線一度抵達秭歸,嚴重威脅益州的防衛安全。

    3. 張飛、關羽的新仇舊恨

    不管有沒有桃園三結義,劉備與關羽、張飛的情誼確實是超越一般君臣關係的,襄樊戰役中關羽被殺,劉備尚未整合好內部,稱帝以後是肯定要“秋後算賬”。此時,張飛帳下軍士張達、範疆因被暴打,殺死張飛後又投奔孫權。這樣,新仇加舊恨、怒上又加怒,劉備出兵更加不可阻擋。曹魏劉曄與曹丕討論時說:“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矣。”

    二、法正能勸服劉備緩徵東吳

    1. 劉備高度信任法正

    法正自勸劉璋邀劉備入蜀以後,為劉備立下了諸多功績:一是勸劉備西取益州,打消其軍事顧慮和同宗相侵的心理負擔;二是勸降劉璋,平定蜀中;三是勸服劉備北上,殺死夏侯淵,攻佔漢中。而法正進入劉備集團時間短、資歷淺,然而卻大獲重用和信任,尤其是龐統死後成為唯 一頂級謀略型人才,”統、正見理之明,料事之審,一時謀臣,無出其右。“

    這點某種程度上是諸葛亮也無法完全代替的,“亮每奇正智術”。劉備攻下成都後,封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稱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死後,劉備“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成為劉備時期唯 一獲得諡號的股肱大臣。反觀劉備受到張飛被殺的表奏後,說的是“噫!飛死矣。”

    2. 法正擅長謀略算計

    史書記載,劉備與曹操在漢中作戰時,形勢不利應先暫退,但大怒之下堅決不肯撤退,沒人敢勸諫。這時法正走到劉備身前擋箭,劉備趕緊說“孝直躲避弓箭。”法正說“明公親自上陣,何況是我呢!”劉備只得說:“我和你一起撤退。”這個事件說明法正懂人心,尤其是對劉備知之甚深,若是伐吳之前尚在,也一定能夠勸他暫時放棄伐吳或者更妥善的應對方法。

    三、諸葛亮、法正可共助伐吳成功

    1. 法正與諸葛亮合作默契

    諸葛亮與法正於劉備的關係,如蕭何、張良於劉邦,荀彧、郭嘉於曹操的關係,二人雖有不同,卻都公事為主。史載,“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諸葛亮擅長內政,在後方負責兵員、糧草等後勤事務,史載“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而法正擅長策略,常隨劉備行軍作戰,史載:“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真要伐吳時,法正必會制定全面的軍事行動計劃,比劉備獨自領兵會更加妥善。宋朝史學家蕭常曾評論:“使天假之年,與諸葛亮同心輔政,混一之功,日月可冀。”

    2. 蜀漢仍有勝算

    劉備出兵前,趙雲等勸諫雖然有一定道理,但蜀軍還是有一定勝算的。一是劉曄曾勸曹丕,“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二是在劉備軍在夷陵遭遇阻擊後被迫轉入防禦,最後被陸遜以火攻擊敗。毛主席在讀《吳書·陸遜傳》時作批語,”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由陣地戰為部分運動戰,可能還有一線勝算。

    結語:蜀漢伐吳,雖說報仇,實奪荊州,這是必須要做的。法正若在,也會同意,只是能讓劉備勝算更高,或者不敗得那麼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銷售每次見客戶都聊些什麼?如何才能快速和客戶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