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奇樂動物園

    非洲大蝸牛為什麼不能摸?這個問題其實包含兩個問題,一是非洲大蝸牛是個什麼物種?二是非洲大蝸牛為什麼不能摸?

    非洲大蝸牛

    從名字上來看,這肯定是蝸牛的一種,但是它和普通蝸牛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這是一種原產於非洲的物種。在生物學上屬於腹足綱柄眼目瑪瑙螺科,全球共有5個亞種,1個變種。

    和我們常見的蝸牛最直觀的區別就是體型,普通的蝸牛一般都是2-3釐米左右,超過4釐米的都屬於大個體了。但是這種非洲大蝸牛,體型最小的的也有8釐米左右,一般的個體都能長到20多釐米,堪比一個成年男性的腳掌那麼大。在世界吉尼斯紀錄裡,記載的最大非洲大蝸牛是1978年發現的一隻巨型大蝸牛,在完全伸展時從鼻子到尾巴的長度為39.3釐米,殼長就有27.3釐米,體重有0.9千克,差不多兩斤重的蝸牛你敢想嗎?這可以說是蝸牛界的王者了。

    非洲大蝸牛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晝伏夜出,食量驚人,而且一點兒不挑食。各種植物的樹枝樹葉,動物的腐肉,自己同伴的屍體以及所有綠色植被,基本上都是它的食物,在它們餓的時候甚至吃紙,有的種類的大蝸牛竟然還啃食水泥地面。想想一隻大蝸牛對著水泥地啃,是不是很恐怖?它能有如此好的胃口,和它口腔裡的2.5萬顆牙齒脫不了關係。

    非洲大蝸牛雌雄同體,異性交配,既能當爹又能當媽。一年能產卵四次,每次能產卵300多顆,繁殖力驚人。

    近年來,由於大蝸牛體型巨大,成了很多人的新寵,竟然有人買來做寵物。於是,偏居一隅的非洲大蝸牛走向了爭霸全球的路。由於其適應能力超強,繁殖能力強,並且不挑食,所以給很多國家的農作物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並且它能破壞和改變當地的生態系統,甚至可能讓系統崩潰。每年為了防治它就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

    在中國,非洲大蝸牛是首批被認定為入侵物種的生物,在《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中赫赫在目。在中國的進出境關口,非洲大蝸牛就是要必須排查的再來物種之一。

    為什麼不能摸大蝸牛?

    有人看到非洲大蝸牛如此肆虐,可能會說,中國吃貨千千萬萬,大多物種都已經被吃絕種了,還怕區區一個小蝸牛?

    其實不然,非洲大蝸牛不能吃也不能摸的原因並不是它不好吃,而是它身上攜帶多種病菌,能夠造成多種疾病。

    它是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食用則危害極大。16名南韓漁夫在吃了一頓含有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之後,全部感染感染嗜曙紅性腦炎。可見它對寄生蟲的傳播有多強。

    正是因為其強大的病菌傳染能力,所以中國吃貨們也對它敬而遠之。若是撫摸把玩一下它,輕則過敏難受,重一點的話還會感染上很多致命病菌!

    諷刺的是,這麼厲害的入侵物種在多個國家造成了巨大破壞,但是在它的原產地,它幾乎要被吃絕種了。當地的非洲人不僅不怕它,還把它當做一種美味,每年要吃掉1500萬公斤。

    所以,為了人們的安全和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國家正在積極的消滅它們並且嚴厲控制進出口。

  • 2 # 獵奇動物社

    你見過巴掌大的蝸牛嗎?在我們的印象中,蝸牛都是小小的,與世無爭的存在。但是,有一種蝸牛,它不但有巴掌大小,而且已經成功的成為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入侵物種”,它就是非洲大蝸牛。那麼,非洲大蝸牛到底是種怎樣的生物呢?網上流傳的非洲大蝸牛不能摸是不是真的呢?我們今天就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非洲大蝸牛

    蝸牛是我們常見的一種動物,狹義上說,它是腹足綱柄眼目蝸牛科和大蝸牛科下所有動物的總稱,而廣義上說,所有柄眼目下的動物都叫蝸牛,比如沒有殼的蛞蝓。

    非洲大蝸牛雖然從名字上看,與我們常見的蝸牛應該是一樣的,但實際上,非洲大蝸牛隻是廣義上的蝸牛,因為它屬於柄眼目瑪瑙螺科瑪瑙螺屬非洲大蝸牛種。因此,非洲大蝸牛並不是我們狹義上的蝸牛。

    一般情況下,蝸牛的殼都是偏平的螺旋狀的,而非洲大蝸牛的殼形狀則更像是水生的螺類,呈紡錐形,末端比較的尖細、螺層一般在6-7層左右,殼上有褐色花紋或者棕色條紋。

    非洲大蝸牛原產於非洲東部,它是一種完全陸棲的蝸牛,成年的體長一般在8公分左右,最大的超過了20公分。與其他的蝸牛一樣,非洲大蝸牛在爬行時也會不斷的分泌粘液,這樣能夠儲存自己柔軟的腹部。除此之外,“走過”留下的粘液能夠一定程度的將鎖定自己氣味的天敵們束縛住,也是一種禦敵的方法。

    非洲大蝸牛的習性

    由於非洲大蝸牛在移動時需要不斷的分泌粘液,所以它們主要分佈在比較潮溼的地區,這樣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水分。其次,別看非洲大蝸牛體型很大,但是它與其他的蝸牛一樣,都是素食性的,它們主要以植物的葉片為食。由於食量較大,所以一旦出現在農田中,會給農作物帶來極大的傷害,因此,它也是一種農業“害蟲”。

    非洲大蝸牛有著晝伏夜出的習性,因為在白天,一旦被Sunny持續照射,它體內就容易缺水。因此,在白天,它們通常是躲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休息,到了晚上再外出覓食。

    非洲大蝸牛的“入侵”

    雖然非洲大蝸牛是非洲東部獨有的一個物種,但是由於其個大肉多,因此早在20世紀初,就在其他的國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於是,新加坡最早從非洲引進了非洲大蝸牛。到了1933年,日本的下條久馬一為了能夠在臺灣吃到非洲大蝸牛,就從新加坡引進了。但是,他沒想到正是這一舉動,讓非洲大蝸牛成功的“入侵”了中國。

    非洲大蝸牛有著極強的繁殖能力,首先,它每年會產卵5-7次,而每一次就有200枚卵,也就是說一隻雌性非洲大蝸牛一年就能剩下超過1000只後代。其次,這還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非洲大蝸牛從卵到成年個體僅需要4個月左右的時間,而4個月後的成年個體就擁有了繁殖能力。

    正是如此強大的繁殖能力,讓非洲大蝸牛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遍佈了臺灣地區,之後,又從臺灣傳到了中國的沿海地區。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中國並沒有出現氾濫的趨勢。這是因為在中國的非洲大蝸牛遇到了農藥和天敵(鳥類和蛇類等等)。

    不過,在美國,非洲大蝸牛就“瀟灑”多了,在野生環境下,它們缺少天敵,瘋狂的繁殖,讓美國的許多地方頭疼不已。

    為什麼說非洲大蝸牛不能碰?

    非洲大蝸牛以其龐大的體型以及強大的繁殖能力,給植物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是非洲大蝸牛的主要危害之一。不過,相對來說,非洲大蝸牛對人的危害更甚。

    首先,非洲大蝸牛是鼠肺蟲的中間宿主,由於這種寄生蟲最早是在中國廣東的老鼠身上發現的,所以,又被稱為廣東住血線蟲。一旦這種寄生蟲到了人體內,極容易引發腦膜炎,早在1985年,臺灣的一位企業家就與家人生吃非洲大蝸牛,最終導致一家5口死亡,唯一倖存的是他遠在美國的第三個兒子。

    其次,非洲大蝸牛身上除了有寄生蟲外,還有許多的病原菌,比如結核桿菌,它能夠直接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並且,並不是說不生吃非洲大蝸牛就沒事。科學家從非洲大蝸牛爬過的地面和植物上也檢測出了各種的病原菌和寄生蟲,也就是說,非洲大蝸牛的體表都可能存在這些病原菌和寄生蟲。因此,當我們人用手碰了之後,如果再與嘴接觸,那麼就極可能會感染。這就是非洲大蝸牛不能碰的原因,這個說法並非謠言。

    總結

    非洲大蝸牛早已經被列入了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中,而且相比於其他的入侵物種,它入侵後,不但會對本土的蝸牛不利(搶奪生存空間),還會對植物產生極壞的影響,最主要的是它是許多病原菌和寄生蟲的中間宿主,而這些病原菌和寄生蟲大都是可以傳染人的。因此,如果你在野外見到非洲大蝸牛,不要好奇的上手,更不要嘴饞的拿回家享用。

  • 3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非洲大蝸牛為什麼不能摸?

    大家在網路影片或者照片上,有時會看到有關大蝸牛的身影,它們以其超出普通種類許多倍的龐大身軀、緩慢移動似乎憨態十足的萌蠢模樣,成為一些人士“把玩”的寵物。這種體型很大的蝸牛的名字是非洲大蝸牛,與我們常見的那種小小的蝸牛反差極大,不但能危害樹木、草原,而且還會“糟蹋”各種型別的糧食作物,我們對它們的感受似乎都被外表所迷惑,是一種十足的有害生物。聽一些人說非洲大蝸牛不能用手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雖然非洲大蝸牛的樣子與常見的小蝸牛類似,看上去像是一個“放大版”,實際上它與小蝸牛的親緣關係並不怎麼近。從大的分類來看,非洲大蝸牛與常見的小蝸牛都隸屬於腹足綱柄眼目,但再往下細分就出現了分異,其中小蝸牛為蝸牛科,而非洲大蝸牛為瑪瑙螺科,可見,非洲大蝸牛與海洋中的螺類似乎親緣關係更近一些。大家在網路上看到的歐洲一些地方,還會利用大蝸牛做一些菜品,這些大蝸牛實質上與非洲大蝸牛也不是系出一門,而是隸屬於柄眼目下的大蝸牛科,所以歐洲大蝸牛本質上還是蝸牛。

    非洲大蝸牛從形狀上看,一般體長在7-8釐米,最大的可以長到20釐米左右,體重可以達到40-50克,背上有螺旋狀的外殼,呈現7-9層的殼層螺旋,根據身型的大小,螺殼大小也不一,通常情況下靜高度可以達到3釐米以上。非洲大蝸牛在行走時,和其它大部分的小蝸牛一樣,其腹部也會分泌較多的黏液,在地面上留下光亮的印跡,從而保護著其柔軟的身體不被地面尖銳的凸起所傷害。

    從生活習性上看,非洲大蝸牛喜歡潮溼陰暗的環境,白天“睡大覺”,晚上出來活動,主要以各種綠色植物、植物的種子為食,這其中就包括農作物、花卉、瓜果等,因此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極大。同時,由於非洲大蝸牛的繁殖能力驚人,每3個月即可產卵一次,每次產卵近300粒,而且卵的孵化和幼體成熟的時間較短,不到半年即可性成熟,所以在人類活動的不自覺攜帶、或者當成寵物飼養等的影響下,非洲大蝸牛從非洲迅速向世界很多地區蔓延,成為讓人們頭疼的外來物種。

    在中國南方地區,非洲大蝸牛於2013年首次發現,然後短時間內在農田菜園裡蔓延開來,成為中國第一批16個外來物種之一,雖然廣大科研工作者和農民朋友使用了很多方法,但它們的數量仍然居高不下,甚至南方城市一些居民小區的草叢中也時常會發現它們的身影。專家們呼籲,儘量不要觸控這些非洲大蝸牛,更不要去吃它們,一旦發現它們,要及時與物業或者生物管理部門聯絡,使用專門的方法進行捕殺。不過,我們在一些關於紀錄非洲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像資料中,可以看到非洲集市上經常有售賣這種大蝸牛的,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非洲大蝸牛棲息在潮溼陰暗的環境,而且有時候還會以動物的腐屍為食,因此它們的身上會攜帶有多種有害的細菌病毒,是某些人畜寄生蟲和病原體的中間宿主,比如假單胞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沙雷氏菌、芽孢桿菌、圓管線蟲、血吸蟲等等,可以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腸炎、呼吸道感染等諸多疾病,即使高溫環境下,有些病原體和病菌也不會全部死亡,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非常大。

    之所以非洲有些地區的人們經常食用非洲大蝸牛,我想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當地的衛生條件不佳、人們的衛生觀念不強,再加上有時會出現食物短缺的問題,使得非洲大蝸牛成為了當地的“網紅”食品,不過一些人在食用、把玩這些蝸牛之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有時還會威脅生命。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被它們的樣子所迷惑,不要像有些照片那樣把它們放到手掌上或者身體上把玩,更不要貪圖一時口舌之慾一吃了之,面板出現過敏事小,一旦被病毒細菌和病毒體影響到身體健康,出現相應的疾病就得不償失了。

  • 4 # 小不忍一

    非洲大蝸牛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蝸牛之一。

    它們可以長到像老鼠一樣大,而它們的外殼甚至會炸燬汽車輪胎。

    在溫暖的氣候條件下,這些蝸牛繁殖得很快,一隻蝸牛一年可以產卵一千多個。它們的壽命一般有三到五年,有些甚至長達九年。

    與大多數蝸牛不同的是,非洲的巨型蝸牛不僅吃腐爛的有機物也吃植物,它們吃超過500種植物,其中一些甚至被認為可以咀嚼灰泥和塑膠容器,因此它們對農業構成了巨大威脅。

    一項對非洲蝸牛進行的研究證明,看似無辜的軟體動物會引起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死亡。

    這些蝸牛原產於東非,出現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世界100大入侵物種名單上。

    巨大的非洲蝸牛,以及其他種類的蛞蝓和蝸牛,都能攜帶一種叫做鼠肺蟲的寄生蟲線蟲。這些微小的蠕蟲如果被攝取,進入血液迴圈並進入大腦,在那裡它們會導致嗜酸性腦膜炎。

    患者的症狀包括頭痛、刺痛、麻木和肌肉不自覺的彎曲。

    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昏迷和死亡。

    所以,如果你在院子裡看到一隻巨大的非洲陸生蝸牛,千萬不要碰它。

    請致電當地農業部門,讓專業人員指導你或者等待他們上門來處理它。

  • 5 # 百科千尋君

    非洲大蝸牛是入侵種,其野生個體極有可能攜帶致命的寄生蟲和病菌,直接用面板去接觸它們的身體組織、粘液和排洩物是很危險的。其人工飼養種類稱為白玉蝸牛,一般是拿來食用和當寵物,比野生的乾淨很多,據說很多餐館裡的“法國蝸牛”就是用它來冒充的,但食用時也需注意,最好保證熟透。

    2019年8月,一份社交群裡的聊天記錄曝光,某學校老師安排去抓蝸牛,有學生就去抓了野生的非洲大蝸牛,結果患上了病毒性感冒,高燒達到了40℃。雖然不清楚發高燒是否與非洲大蝸牛有關,但也需提高警惕,尤其是對抵抗力較弱的未成年人。非洲大蝸牛,是非洲大蝸牛科(瑪瑙螺科)的總稱,包括一大類原產於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大型和中型陸生蝸牛。中國最常見的非洲大蝸牛就是褐雲瑪瑙螺。

    褐雲瑪瑙螺的老家是在東非的桑給巴爾、奔巴島,馬拉加西島一帶。上世紀20-30年代在廈門被發現,可能是附著在新加坡華人帶來的植物傳入的,後來被作為食用螺引入南方多省養殖。其卵和幼體還可隨觀賞植物、土壤、木材、包裝箱等傳播。褐雲瑪瑙螺食性雜食量大,雌雄同體,繁殖能力強,生長迅速,壽命長達5-7年。對本土生態系統危害巨大,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也是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之一。褐雲瑪瑙螺是熱帶物種,喜愛潮溼溫暖的環境,目前國內擴散到了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福建、香港、TW等地。國外擴散到了東南亞和日本。美國佛羅里達也被其他品種的非洲大蝸牛入侵了,當局曾花費600萬美元來清剿。

    褐雲瑪瑙螺體型巨大,成體殼長一般7-8釐米,最大可超過20釐米。時常在網上看到有人曬公園、馬路邊拍到的巨大蝸牛,把拳頭、手機、煙盒拿去和它對比,顯示出它有多大,甚至有人直接拿手指去戳它的觸角,這些行為都是比較危險的。褐雲瑪瑙螺的黏液和糞便裡攜帶大量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這種寄生蟲會寄生在人體中樞神經或腦脊液中,引發腦膜腦炎、腦膜炎、視覺損傷甚至失明,嚴重的可致人死亡。

    深圳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31.0%,感染度為89.2-154.2條/螺。感染度就是被感染的螺體內的平均線蟲數量。

    廣州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27.3%,感染度為72條/螺.

    江門的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率為41.3%,感染度為53.4條/螺。

    也就是平均每隻褐雲瑪瑙螺體內會攜帶53.4-154.2條廣州管圓線蟲,危險性是很高的。就算煮熟了,也存在風險,因為螺肉這種東西無法保證完全熟透,所以最好的預防措施就是遠離這些傢伙,小區裡如果大量出現的話就通知物業來處理。

    除此之外,鼻涕蟲、福壽螺等軟體動物都是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遇到它們也要小心。很多人養做寵物的白玉蝸牛是褐雲瑪瑙螺的白化種,還有些地方已經大範圍食用白玉蝸牛20多年了,小時候看的故事會一類的雜誌後面就有大量關於養殖白玉蝸牛的廣告。白玉蝸牛比褐雲瑪瑙螺嬌貴很多,尤其是害怕病蟲,感染病蟲的白玉蝸牛容易出現症狀並死亡,所以一般認為正規養殖場裡飼養出來的白玉蝸牛比野生的褐雲瑪瑙螺要安全很多。

    寄生蟲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基本上所有野生動物都會攜帶寄生蟲,人類身體裡也有大量寄生蟲,而陸生軟體動物之類喜愛潮溼環境的動物貌似身上的寄生蟲更多,所以烹飪處理時一定要注意,儘量不要食用野生的。

  • 6 # xingzhifan

    不是不可以摸,人類的面板是可以有效抵禦多種寄生蟲、細菌和病毒的。但是!不能摸完後不洗手就直接接觸口、鼻、眼,這些部位的粘膜組織比面板弱,極容易被侵害。

  • 7 # 小明明vlog

    非洲大蝸牛,是中大型的陸棲蝸牛。通常體長7-8釐米,最大可超20釐米,體重可達32克。貝殼狹窄、錐形,長寬比約為二比一。殼質稍厚,有光澤,呈長卵圓形。殼高130mm,寬54mm,螺層為7-9個,螺旋部呈圓錐形。體螺層膨大,其高度約為殼高的3/4。殼頂尖,縫合線深。殼面為黃或深黃底色,帶有焦褐色霧狀花紋。胚殼一般呈玉白色。其他各螺層有斷讀的棕色條紋。生長線粗而明顯,殼內為淡紫色或藍白色,體螺層上的螺紋不明顯,中部各螺層的螺層與生長線交錯。殼口呈卵圓形,口緣簡單,完整。外唇薄而鋒利,易碎。內唇貼縮於體螺層上,形成“S”形的藍白色的胼胝部,軸緣外折,無臍孔。足部肌肉發達,背面呈暗棕黑色,背面呈灰黃色,其粘液無色。

    夜行性,雜食性,大多是在潮溼環境中活動,喜歡在下雨及夜間出沒。平時躲在陰涼的地方,且在殼口上做一層白膜,只餘一個小孔來呼吸,將螺肉縮入殼內以防脫水,等到環境轉好後再出來。

    非洲大蝸牛的侵害物件包括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飢餓時也取食紙張和同伴屍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種作物。“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食用則危害極大。

    非洲大蝸牛是農作物的主要害蟲,會吃各種作物,引起嚴重的經濟損失。是一些病原體和寄生蟲的病媒體,會傳播鼠肺線蟲,感染人類造成一種腦膜炎。

    非洲大蝸牛的寄生蟲包括:深奧貓圓線蟲、廣州管圓線蟲-引起嗜酸性粒細胞性腦膜腦炎、脊形管圓線蟲-導致胃腸管圓線蟲病、血吸蟲-血吸蟲病的原因,在糞便中檢測到、鞭蟲-在糞便中檢測到、膜殼絛蟲-在糞便中檢測到、糞類圓線蟲-糞便和粘液分泌檢測到。

    非洲大蝸牛是鼠肺蟲的中間宿主,由於這種寄生蟲最早是在中國廣東的老鼠身上發現的,所以,又被稱為廣東住血線蟲。一旦這種寄生蟲到了人體內,極容易引發腦膜炎,早在1985年,臺灣的一位企業家就與家人生吃非洲大蝸牛,最終導致一家5口死亡,唯一倖存的是他遠在美國的第三個兒子。

    非洲大蝸牛身上除了有寄生蟲外,還有許多的病原菌,比如結核桿菌,它能夠直接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並且,並不是說不生吃非洲大蝸牛就沒事。科學家從非洲大蝸牛爬過的地面和植物上也檢測出了各種的病原菌和寄生蟲,也就是說,非洲大蝸牛的體表都可能存在這些病原菌和寄生蟲。因此,當我們人用手碰了之後,如果再與嘴接觸,那麼就極可能會感染。這就是非洲大蝸牛不能碰的原因,這個說法並非謠言。

    非洲大蝸牛早已經被列入了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中,而且相比於其他的入侵物種,它入侵後,不但會對本土的蝸牛不利(搶奪生存空間),還會對植物產生極壞的影響,最主要的是它是許多病原菌和寄生蟲的中間宿主,而這些病原菌和寄生蟲大都是可以傳染人的。因此,如果你在野外見到非洲大蝸牛,不要好奇的上手,更不要嘴饞的拿回家享用。

  • 8 # 牧海

    我們常見的蝸牛一般都是人畜無害的,但有一種蝸牛非常危險,它就是非洲大蝸牛。顧名思義,這種蝸牛最早來自於非洲,後來這種蝸牛作為食物被引進了其他國家,現在已經廣泛分佈於美洲、亞洲等地,還成了世界性的檢疫有害螺類。

    在中國,非洲大蝸牛已經擴散到廣東、雲南、湖南、廣西、福建以及臺灣等地,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園林植被和農作物更是深受其害。

    想要認識非洲大蝸牛,首先就要從它的生態習性說起

    非洲大蝸牛又被稱為褐雲瑪瑙螺、東風螺、菜螺、花螺以及法國螺,其外殼能長到7~8公分,最大的超過20公分,不過超過15公分的非洲大蝸牛在國內就比較少見了。

    非洲大蝸牛一般到了晚上才出來活動覓食,夜行性明顯,主要見於果園、菜地、農田等雜草叢生、陰暗潮溼的環境中。晚上,如果你在廣東等地居民生活區的街道里開啟燈光,說不定就能發現這種蝸牛。

    另外,只需短短4個月的時間非洲大蝸牛就能夠發育成熟,長成成體後每年可以繁殖5~6次,每一次可以排出100枚左右的卵,繁殖力還是相當強悍。在人工養殖環境下,非洲大蝸牛可以活5~6年,最長可以活到10年。

    ▲正在排卵的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本身的爬行速度有限,種群擴張的能力比較低,因此它的傳播方式主要還是以人為傳播為主,具體的方式也是花樣百出。

    2013年8月的香港媒體報道稱,美國佛羅里達州遭受了大量的非洲大蝸牛入侵,當地政府認為這是一個宗教組織為了舉行某種宗教儀式而引入的。在中國,非洲大蝸牛的第1次目擊事件發生在廈門大學的校園裡,2012年廣東東莞等地也發現了這種螺類,東莞局還對發現的蝸牛進行了集中燻蒸處理。

    那麼,非洲大蝸牛為什麼不能碰呢?

    主要是風險太大了:

    非洲大蝸牛是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隨意觸碰就有可能感染病菌菌和寄生蟲,尤其是人體腦膜炎線蟲。

    曾有過一份研究表明,非洲大蝸牛體內的寄生菌數量和種類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在經過病原檢驗的非洲大蝸牛群體中,有90.9%的蝸牛都攜帶銅綠假單胞菌,有30.9%的蝸牛都攜帶有枸櫞酸桿菌,20.9%的蝸牛還有腸桿菌

    此外,非洲大蝸牛死去後很有可能會招來蒼蠅,而這些蒼蠅則會進一步傳播傷寒病、結核病,對人群的危害極大。

    即便如此,非洲大蝸牛在一些地區依然被做成了料理,比如臺灣的炒螺肉就是取材於非洲大蝸牛。但是一定要注意,處理這種蝸牛必須要高溫加熱、徹底滅菌,螺肉要完全熟透,這樣才能徹底殺滅廣東管圓線蟲,減少被病原菌感染的機率。

    非洲大蝸牛一旦爆發是非常恐怖的,防治與殺滅工作一點也不能馬虎。在雲南,就這種蝸牛會對200多種植物產生危害,曾經記錄在案的最大密度甚至達到了80頭/平方米,該地區平均有15.4%的農作物因此受到嚴重侵害。

    對於那些已經入侵到城鄉居民生活區的非洲大蝸牛來說,威脅性就更高了。如果居民或遊客缺乏對這種生物的認知,那麼很容易就會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中招”。因此,做好與非洲大蝸牛相關的知識科普與宣傳工作還是很有必要的。

  • 9 # 生活答人

    能吃水泥的非洲大蝸牛,誰敢碰?誰敢吃?反正我是不敢!但是,有的人不但敢,而且吃出了一種身份!

    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注意過,有時從影視劇中可以看到,有些成功人士吃法國西餐必點的蝸牛,其實,就是這種非洲大蝸牛!那時,吃西餐點鵝肝,魚子醬,蝸牛,喝紅酒,好像是成功人士的標配,可想其價格一定也不菲!

    上世紀,有人發現蝸牛帶來的暴利,於是,就從國外偷偷把非洲蝸牛引進回來,進行人工養殖。後經國家禁止,大部分蝸牛被處理,部分流失進農田。

    早期,非洲蝸牛就因其巨大的破壞力,已經被中國收錄進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1966年,因一個孩子從夏威夷攜帶了2-3只非洲大蝸牛到邁阿密,3年內便傳遍了整個邁阿密州,花園內的花卉植物,枝葉幾乎被吃光。

    中國臺灣省曾經作為食物引種,大規模進行繁殖飼養,有部分被棄于田野,結果導致了當時臺灣農業的毀滅性災難。

    非洲大蝸牛是中大型的陸棲蝸牛。成體殼長一般為7-8釐米,最大則可長到超過20釐米。食物包括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飢餓時也取食紙張和同伴屍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種作物。非洲大蝸牛一次可以產下30到700粒卵,繁殖很快。

    非洲蝸牛因其強大的繁殖能力,在中國福建,雲南,廣東等南方地區,都存在有它的蹤跡,並呈現出氾濫成災的跡象。

    2016年,颱風過後,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一種巨型蝸牛。不但野外數量極多,甚至還有不少結伴出現在了市民小區房屋的牆角,牆面,窗戶等地方。這些巨型蝸牛就是非洲蝸牛!

    當時,很多小朋友因為好奇,對大蝸牛非常感興趣,有的學校還佈置過觀察蝸牛的作業。有家長反映,學校老師之前安排孩子去抓蝸牛,結果抓完這些大蝸牛後,孩子就發燒,燒到40度,班裡三分之一的孩子都因病請假了。病因其實都與接觸非洲大蝸牛有關!

    因為,非洲大蝸牛的身體簡直就是寄生蟲的天堂!

    它身上的寄生蟲包括:深奧貓圓線蟲、廣州管圓線蟲-引起嗜酸性粒細胞性腦膜腦炎,脊形管圓線蟲-導致胃腸管圓線蟲病,血吸蟲-血吸蟲病的原因,在糞便中檢測到、鞭蟲-在糞便中檢測到、膜殼絛蟲-在糞便中檢測到、糞類圓線蟲-糞便和粘液分泌檢測到。

    非洲大蝸牛不僅僅只有身體不安全,就是它爬行過的粘液中,也存在著很多對人體有害的寄生蟲,這也是為什麼不要觸控它的原因。想想那些致病的小蟲蟲就覺得可怕!

    但是,就是這麼可怕的生物,還是有人當寵物飼料,難道不怕生病嗎?

    其實,做為寵物飼養的非洲大蝸牛,都是經過動物檢疫過的,它的飼養生活的環境也很少會有寄生物,自身不會帶有寄生蟲,相對來說還是安全的!當然,飼養任何小動物都要勤做防疫檢查,更不能隨意放生!給生態帶來破壞!

    重要的一點是,如果要飼養非洲蝸牛,購買時一定要檢查是否有防疫證書,不然,很有可能把病源體帶回家,危害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個人建議還是不要養的好!

    摸都不敢摸,讓你吃非洲大蝸牛,你敢嗎?真有個國家敢,而且已經成為家常菜!

    那就是它的發源地,非洲!即然以非洲命名的大蝸牛,可想在非洲真的是氾濫成災!菜市小攤隨處可見賣蝸牛的小商販!非洲大蝸牛其實味道極佳,非洲人吃過這種東西,經過油鍋爆炒之後,只要沒有感染到細菌,就可以食用。它的體型豐滿,肉多,最主要是比豬羊肉便宜,所以一直是非洲人最佳的食材!

    中國的吃貨們聽到後是不是也想試試?我勸你還是最好,不要了!

    非洲蝸牛的致病性很強,被其感染的機率也很高!它自身攜帶的寄生蟲,病菌,有一些透過蒸煮,燒烤等方式是不能完全殺死的!為了安全,最好不要吃!所以,咱們國家的吃貨還是小心些的好!

    非洲蝸牛與你邂逅該怎麼辦?

    你不想找它的麻煩,有時它還會出現在你的面前得瑟,爬進你的窗戶,這時該怎麼辦呢?

    一定要記住,不要用手直接接觸!可以戴上手套,或是手上套個塑膠袋把它弄走。它爬過的痕跡最好也不要直接碰,用消毒水噴灑後,用紙幣擦去。

    總之,非洲蝸牛不是那麼好惹的!在野外碰到,儘可能遠離,不要捕捉,更不能食用!如果,一定要吃,去正規有能力處理蝸牛的餐廳享用!

    小生物,大危害,我們要多加小心!

  • 10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非洲大蝸牛在原生地一般生活在森林裡,夜裡活動,但也能適應其他棲息地。在高溼度時期如降雨後通常變得更加活躍。然而,大量個體的出現,尤其是在白天,可能表明數量密度高。 非洲大蝸牛通常會將它們的卵產在鈣質土壤中,它們以活或死植物為食。

    非洲大蝸牛最容易被認出來,因為它的殼很大,至少有5釐米長,當非洲蝸牛成熟時,平均有成年人的拳頭那麼大。 非洲大蝸牛由於其巨大的體型和覓食行為,極有可能成為農業威脅。作為較大的軟體動物,非洲大蝸牛對被入侵的世界各地種植的糧食作物構成很大的威脅。

    這種體型巨大的非洲蝸牛胃口很大,在沒有水果和蔬菜的情況下,它會吃掉500多種植物。當水果或蔬菜中沒有足夠的植物時,非洲大蝸牛會吃掉綠化觀賞植物、樹皮或房屋上的灰泥,甚至水泥。

    它們也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所以不要用手直接觸控它們,也不應作為食物食用或處理。非洲大蝸牛家族的蝸牛是已知的寄生蟲攜帶者(廣州管圓線蟲)傳播嗜酸性腦膜炎。非洲大蝸牛透過吃受感染的老鼠糞便感染這種寄生蟲。雖然傳播這種疾病的風險很低,但可能性仍然存在。

    像大多數蝸牛一樣,非洲大蝸牛在一個個體(雌雄同體)上包含雄性和雌性部分。由於非洲蝸牛雄性和雌性器官具有高生殖能力,這使得每個季節可快速繁殖100至400個卵,一年最多可產1200個卵。

  • 11 # 華之夫82177193

    提的問題都是瞎提。這種蝸牛學名叫褐雲瑪瑙螺,80年代的時候,廈門大學引進來,原來是想搞人工繁育的。因為口味不被接受,後面拋棄到處氾濫。那個時候我養過這個東西,一次產蛋100多200粒,雌雄同體異體交配,成螺用水川一下粘呼呼的,要洗了半天,肉質偏軟爛,不脆…飼養瓜果皮就可以,但是因為不好吃,所以沒有養殖成功…野生螺因為吃過亂七八糟的東西,本身帶的細菌比較多,所以不建議吃…

  • 12 # 上野花藝

    (無圖安全預警)非洲大蝸牛(褐雲瑪瑙螺)這名字是真好聽。外殼也是有斑紋很好看。在南方地區,下雨過後,草叢裡一堆一堆地冒出來,我簡直不知道他們平時是生活在哪裡,外星人在下雨後投放的嗎?

    又超級大,不知道吃啥長這麼大的,我去查了一下洲大蝸牛。它啥都吃,飢餓時也取食紙張和同伴屍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種作物。“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食用則危害極大。而且

    它是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廣州醫學院有過論文,這種線蟲的幼體可直接穿過面板進入大白鼠體內,如果眼角、嘴角等粘膜沾染到,更有一定風險。所以就不要去摸了吧,在野生潮溼環境下生長的動物,都是帶有一些細菌的。

    當然你們可能會在街頭看到一些染色的彩色蝸牛,也是這款蝸牛,包括你們可能在抖音上看到什麼蝸牛原液爬臉做面膜的,也是這款。你們自己去查圖片吧。畢竟我怕蟲子。

    養殖的我不清楚, 但是野生的不要碰了,畢竟我們也不知道他們從哪兒來,身上帶了點兒啥,

  • 13 # AL世界觀

    非洲大蝸牛又稱為褐雲瑪瑙螺,以為它們有著棕褐色的條狀花紋,猶如瑪瑙。

    當然,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些蝸牛並非本地物種。兩百年前,這些蝸牛還只是生活在入肯亞、坦尚尼亞等地區,而到19世紀中期時,它們成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的入侵物種之一。

    這種蝸牛有著優質的蛋白質,非洲人非常喜歡烹飪這種蝸牛,其味道還是非常不錯的。而中國非洲大蝸牛的入侵,吃貨們還是要背這個鍋的。以為非洲大蝸牛個頭大、肉多且容易養殖,所以商人把他們帶到了世界各地。

    1923年時,臺灣還處於日據時期,日本人下條久馬就把非洲大蝸牛引進到了臺灣,當時更成為了夜市美食“炒螺肉”。而幾乎在同一時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方都被這種蝸牛攻陷了。

    有人覺得這種身上黏黏的大蝸牛很噁心,但也有人去喜歡這種大蝸牛。1966年,美國一個小男孩就將3只蝸牛帶回邁阿密,後來玩膩了就沒管它們。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種蝸牛可以存活5到10年時間,短短7年之後,3只蝸牛就繁殖到了18000只。為了消滅這種入侵物種,美國花費數百萬美元,但最後還是沒徹底解決。

    非洲大蝸牛的危害

    如果說非洲大蝸牛一摸就會被感染,就有點危言聳聽了,但他身上帶著的病菌確實對人的傷害很大。

    因為小龍蝦被養殖後成為美味的先例,許多人也曾想過養殖這種多肉的大蝸牛,都是奉勸大家,如果見到這種蝸牛還是遠離它,千萬不要貪吃。因為這種蝸牛的食慾很好,幾乎無所不吃,但正是因為這樣,導致它身體中帶有大量的線蟲和吸蟲以及許多病原體,如果這些病菌進入人體,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廣州管圓線蟲就很喜歡把非洲大蝸牛當成宿主,如果吃了這種蝸牛,管圓線蟲會趁機進入人體腦部、脊髓和神經根,引起人體嗜酸性腦膜炎,嚴重時會導致死亡。我們的父輩會一直勸告別碰福壽螺,因為沒有徹底煮熟,就曾有87位市民感染了這種蟲子,而非洲大蝸牛的感染率和感染度比福壽螺還要高。

    金蘭醬油事件

    當時臺灣因非洲大蝸牛引起的“金蘭醬油事件”到至今記憶猶新。30多年前,金蘭醬油家族誤信生吃大蝸牛對身體非常“補”,於是就在自己養起了非洲大蝸牛。

    1985年6月27日,這家人在自己的別墅生吃蝸牛,結果一家五口全部感染了廣州管圓線蟲。其中四人直接死亡,另外一人只能躺在床上整整10年煎熬。只有三個兒子因在海外,沒吃蝸牛得以倖免。

    雖然這起慘案是因為生吃蝸牛引起的,從理論上來講,徹底煮熟蝸牛是可以徹底殺死廣州管圓線蟲。但主要是非洲大蝸牛個頭很大,不容易煮熟,不過煮熟之非洲的小夥伴們很喜歡吃,不過非洲人也因此感染不少人。

    因為自身攜帶眾多的病菌,當這些蝸牛爬過蔬菜瓜果時會殘留病原體,如果人體面板有破損的話,這些病原體就會入侵人體,引起感染。因此,即便是作為吃貨,如果遇到這些蝸牛,大家還是控制一下自己,用鹽或搬磚拍死吧!

  • 14 # 千里之行1374

    個人認為,應該對“引進外源物種寵物”進行立法,很多不負責任的人,出於好奇,買了外來物種的寵物,厭倦後拋棄,導致氾濫,物種入侵,甚至是安全事故,應該予以判刑處理,比如對鱷魚隨意丟棄,一旦小孩在池塘水窪附近受到鱷魚的攻擊,誰的責任!!!!!

  • 15 # 峨眉峰餘則成

    那些搞放生的大傻逼放生作惡破壞生態,與其愚蠢、破壞生態式放生,不如救生救助生命,捐款捐物幫助困難的人們。救助生命是大愛大善,真善美,生命需要救助,不需要你愚蠢的、破壞生態、會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的放生行為。心中有大愛就捐款幫助那些困難貧窮的人們。救生贖罪、大慈大悲,放生作惡。

  • 16 # 吧唧吧唧聊歷史

    我在非洲,我來答。

    非洲大蝸牛最嚴重的的問題,是其身上的寄生蟲和傳染病菌,是我們華人遠不能抵抗的。

    所以,必須儘量遠離這些外來物種。

    非洲這地方,簡直就是動物的天堂。這種大蝸牛,一般生活在非洲的雨林和叢林,那裡環境潮溼,非常易於各種傳染病菌的生存與傳播。在非洲的華人,最擔心的就是各種寄生蟲和傳染病,而這種非洲特有的大蝸牛,便是其中最大的傳染源之一。

    這麼大的玩意兒,不是很可怕嗎?

    非洲大蝸牛是真的大,相比我們中國的那種小蝸牛,手指就能捏住,這非洲大蝸牛,大到一個手掌拿不住。最大的到20釐米以上,這哪裡還是蝸牛,是一頭小野獸。體型巨大,且最關鍵的,是其寄生蟲和傳染病菌,會傳染:肝吸蟲、結核病、嗜酸性腦膜炎和人畜共患的廣眼線蟲病等 。其粘液中,就含有大量的病菌,直接觸控,極可能感染。繁殖能力驚人,一年繁殖五六次,每次幾十枚乃至幾百枚卵,由於喜歡潮溼環境,在中國的南方,極易生存擴散。且其體型大,食量驚人,對農作物傷害極大。

    華人作為吃貨一族,對這種巨型蝸牛,其實還是虎視眈眈。但鑑於該物種是外來物種,嚴重破壞中國的生物環境;且其身上的寄生病菌不易清除,對華人的健康構成破壞,建議還是最好遠離它。

  • 17 # 怪羅科普

    只要你膽子夠大夠勇敢,想吃,想摸都是可以的。

    但還是要提醒一句,非洲大蝸牛攜帶多種病原體和寄生蟲,吃或者摸都有可能感染,威脅生命。

    一起來了解一下,巴掌這麼大的非洲大蝸牛。

    體型巨大的“軟黃金”

    非洲大蝸牛,顧名思義,原產於非洲,最大的特點,就是大。

    究竟有多大呢?

    平時所見的蝸牛一般只有兩三釐米,而非洲大蝸牛,成年後完全可以超過20釐米,比一些身材嬌小的人的手掌還大。

    吉尼斯紀錄中,最大的標本,伸展後的長度可達39釐米,體重900克,和一隻小狗一般大小。

    眾所周知,蝸牛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魚翅、鮑魚和乾貝,被稱為世界四大名菜,法式焗蝸牛更是一道享譽全球的名菜,也被譽為食物中的“軟黃金”。

    如此美味又營養的食物,非洲老哥自然不會放過。

    對於有經濟基礎的人來說,會吃一些非洲大蝸牛的加工食品,例如罐頭,或者在餐廳吃人工養殖的非洲大蝸牛。

    好養活,成為網紅寵物

    非洲大蝸牛是一種非常好養活的動物,給什麼,吃什麼,對生活的環境要求也很低,只要乾淨,有蔬菜瓜果吃就可以。

    壽命也很長,非洲大蝸牛在圈養環境中,可以活到10歲左右,長時間的陪伴,讓它成為新晉網紅寵物。

    在多個國家都有人購買並收養。

    貿然引進,導致成為全球入侵物種

    好吃和當寵物,是非洲大蝸牛全球流行的主要原因。

    一些寵物愛好者也紛紛購買,作為寵物飼養。

    但這樣的日子並沒有堅持太久,一開始的無心引入,導致後期非洲大蝸牛氾濫成災。

    1966年,美國出於教育目的引入大蝸牛,短短几年,就長到了幾萬只的規模。

    好養活,什麼都吃的特性,來到新環境的大蝸牛,如同來到了天堂,導致大面積的農作物被啃食破壞,威脅當地生態環境。

    繁殖能力極強,一次產150-300個,一年4次,也就是說,一隻雌性大蝸牛一年完全能產1000個以上的後代,再加上壽命又長,擴張速度極為驚人。

    我們國家也沒有幸免,大蝸牛是中國首批外來入侵的物種之一,現在的南方城市,雨後的道路上,還能看到這種動物。

    既然好吃,為什麼不透過吃來解決?

    顯然對於這種食物,號稱能用吃來解決一切的華人,也不敢下口。

    因為這樣的大蝸牛,雖然本身無毒可食用,但會攜帶一些寄生蟲和病原體,包括鼠肺線蟲(腦膜炎)、廣州管圓線蟲(嗜酸性粒細胞性腦膜腦炎)、脊形管圓線蟲(胃腸管圓線蟲病)、血吸蟲(血吸蟲病)等等。

    1985年臺灣,一家五口就因為生吃大蝸牛導致集體死亡。

    不僅如此,專家還建議,不要飼養這樣的動物作為寵物,看到後,也不要觸控,它的體表也是不乾淨的,只要接觸就有可能感染寄生蟲和細菌的。

    即使高溫能夠殺死一些寄生蟲,但這種心理陰影會一直存在,中國又不是沒有好吃的,市場上也能找到養殖的白玉蝸牛,安全係數高很多,消費者自然也不會再作死要吃非洲大蝸牛,也就沒了市場。

  • 18 # 麥克斯韋妖妖靈

    非洲大蝸牛被列為中國的百大入侵物種,實際上非洲大蝸牛整整有五個亞種,還有一個變種叫做白玉蝸牛。但是無論是哪一個亞種,非洲大蝸牛都是入侵物種。那麼非洲大蝸牛是如何從非洲蔓延到世界各地,並且被視為入侵物種的呢?

    極強的生存能力

    非洲大蝸牛比正常的蝸牛體型還更大,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很低,即使在溼度條件很低的土壤中,非洲蝸牛也能保持機體的活性,即使是遇到乾旱的天氣或者水源不足的情況下,非洲大蝸牛也能夠分泌出一種類似於蠟的物質來封住殼口,確保自己身體的水分被蒸發。

    正是因為對環境的要求很低,非洲大蝸牛能夠在世界各地蔓延開。

    極強的繁殖能力

    非洲大蝸牛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強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誇張的。非洲大蝸牛是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的動物,也就是說一隻蝸牛既可以產生精子也可以產生卵子,所以說只要有兩隻非洲大蝸牛,不論性別,它們就可以開始繁殖。

    一隻非洲大蝸牛一年可以產卵約1000粒,分4次產卵,繁殖數量非常之多,完全是呈現出指數型的增長。所以一旦一個地區有兩隻非洲大蝸牛侵入,那麼在人為不干預的情況下,非洲大蝸牛就會開始瘋長。

    而且,一隻非洲大蝸牛僅需五個月就能實現性成熟,種族繁衍能力可謂是非常強悍。

    那麼非洲大蝸牛是如何進入到中國的呢?物種的入侵基本上都是人為導致的,有的非洲大蝸牛可能是沿著交通工具進入到中國的,有的是作為觀賞物和食物引進到中國的。

    入侵物種

    有的人可能會很好奇,一隻小小的蝸牛能整出什麼么蛾子呢?

    非洲大蝸牛是熱帶與亞熱帶地區風評最差的蝸牛,因為它們大量啃食當地的植物和農作物,並且搶佔了原生蝸牛的生存空間,對當地的食物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雖然非洲大蝸牛有天敵的存在,但是它們繁殖的速度實在的太快了,天敵的數量又有限,所以種群的規模不斷地擴大,控制不下來。

    農業害蟲

    我們所熟悉的農業害蟲是蝗蟲,實際上非洲大蝸牛也是一種農業害蟲,就曾經在美國和印度都產生過巨大的經濟損失。這些蝸牛的體型很大,基本上植物都吃,農作物、果樹、花卉和蔬菜等,餓壞了連水泥都能吃。

    疾病傳播

    非洲大蝸牛會它們的排洩物來汙染植物,增加植物生病的機率,人類在食用之後可能會受到病毒和病菌的感染。

    不僅如此,有的人說非洲大蝸牛肉質鮮美,然而實際上,食用非洲大蝸牛可能會帶來極為嚴重的危害。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菌的中間宿主,比如廣州管圓線蟲很容易引發嗜酸性粒細胞性腦膜腦炎,還有脊形管圓線蟲容易導致胃腸管圓線蟲病,除此之外還有鞭蟲、膜殼絛蟲和糞類圓線蟲等寄生蟲。

    所以非洲大蝸牛不僅不能吃,還不能輕易摸。否則自己很有可能將蝸牛身上的寄生蟲帶到自己的身上去,那這就得不償失了。

    非洲大蝸牛的消滅

    認為消滅非洲大蝸牛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將噴灑農藥和引進天敵等方法相結合,或者透過人工集中捕殺來消滅非洲大蝸牛,減輕非洲大蝸牛的農業的危害。

    小結: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南方很長的一種蝸牛—非洲大蝸牛實際上是一種侵略物種。它們具有極強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所以很輕易地就散佈到世界各地。作為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對環境的危害程度很大,不僅大量啃食了當地的作物和植物,還驅逐了原生蝸牛,破壞了當地生態系統的食物鏈。

    非洲大蝸牛不僅僅是一種農業害蟲,身上還攜帶著大量的病原菌和寄生蟲。很多人在鼓吹非洲大蝸牛好吃,建議大家還是以健康為主,不要亂吃。

  • 19 # 機愈

    非洲大蝸牛不能摸的原因主要是從疾病和寄生蟲上面考慮的。1.從非洲蝸牛原生生長環境比較惡劣,其抵抗能力很強,惡劣環境下很多一些細菌、病毒和寄生蟲都寄在其身上,對於非洲蝸牛本身來說可能不大會影響其健康。但是有些對我我們人體來說就有一定健康風險了,特別是小孩和老人等身體抵抗力差的人群,有很大機率會感染病毒和寄生蟲病。正確的方法是不用手摸。如果手摸之後應使用肥皂勤洗手降低疾病和寄生蟲感染機率。不論人工飼養還是野生的非洲蝸牛,如手上有傷口碰到蝸牛粘液的,應立即前往醫院做消毒處理。總之,病毒和寄生蟲感染都是有一定機率的。所做的防範和消毒措施都只是降低患病機率,如果不被感染,那麼患病機率就是零,反之我們感染患病就是百分之百了。所以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防範和職責防護措施。

  • 20 # 科普大世界

    蝸牛大都是體積很小的軟體動物,長度一般都在3釐米之內,體重只有幾克,不過世界上最大的蝸牛——非洲大蝸牛(又叫非洲巨型蝸牛)的大小遠遠超過了這個限度,非洲大蝸牛一般體長7~8釐米,較大的可達20釐米,有記錄的最大的一隻體長達39釐米,體重達900克,相當於一隻烏龜甚至兔子了。

    非洲大蝸牛本來是非洲的特有物種,然而目前卻已經遍佈全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入侵性物種,其主要是透過農產品或者木材攜帶的這種蝸牛的卵傳遍全世界的,也有人將其作為寵物攜帶過境,因為蟲卵和幼小時期的蝸牛極難被發現,而且這一物種適應性很強,它是用肺呼吸的,食物方面沒有講究,幾乎所有的綠色植物都能成為它們的食物,有時也會吃動物屍體,比較餓的時候連紙也吃,有人甚至發現它們能啃水泥吃,解剖發現這種動物小小的嘴巴里面竟然有著2.5萬顆牙齒,讓人十分驚訝。

    1932年的時候,中國臺灣省引入了這一物種,結果造成了上世紀50年代臺灣農業的毀滅性災難,1966年的時候,美國邁阿密有個孩子攜帶了兩三個非洲大蝸牛入境,三年之後這種小東西就已經傳遍了邁阿密市,直到前兩年,美國佛羅里達州仍在為消滅這一物種努力,每年的花費數百萬美元。

    非洲大蝸牛之所以蔓延這麼快,除了超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之外,也是因為它有著超強的繁殖力,該物種一年可以產卵4次,每次200多粒,而且生長很快,性成熟用時較短,因此可以較快的蔓延。非洲大蝸牛也是中國首批16個外來入侵物種之一。2013年的時候,中國廣東省一度大量出現了這種蝸牛,有人認為是跟著非洲來粵的人一起變多的,之後這一物種就在中國南方很多地區的農田菜地裡蔓延,肆無忌憚的啃食瓜果蔬菜,農民們為了消滅這種外來入侵物種,也費了不少力氣,生物防治和藥物防治都作用不大,目前這一物種在中國南方地區仍然很多。

    今年8月份,廣東佛山、深圳、惠州與福建廈門等地的不少市民發現自己居住的小區草叢邊或者陰涼的地方有很多個頭很大的蝸牛出沒,這些正是非洲大蝸牛,專家呼籲對這種蝸牛不要摸,不要吃,不要養,而是要請物業或者環境部門捕殺處理。

    可能有的朋友要說了,為什麼不讓吃呢?把它們交給中國的吃貨們多好啊,不是很好的美味嗎?估計知道這種動物的吃貨們會表示無能為力,因為這種巨型蝸牛常年比在比較潮溼陰暗的地方活動,其實含有很多的病毒細菌,生物檢測認為這一物種會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等疾病,危害非常大,因此在世界各地對這種生物都是要滅殺的,別說食用它們了,就連摸過之後都容易面板過敏,如果你沒有摸過這種動物的話,最好不要去摸,也儘量不要飼養這種動物。如今大家的衛生和健康觀念都比較強了,食品方面也比較講究衛生,中國的吃貨們對這樣的動物也是很難放開胃口的。

    不過在非洲就不一樣了,雖然這種蝸牛被認為攜帶了很多的細菌和病毒的,但在非洲人看來卻是一種美味,很多地方都有售賣和燒烤這種蝸牛吃的。據統計這種大蝸牛在非洲每年被吃掉1500萬公斤,愣是給吃成了少見的物種,甚至有人開始擔心這一物種會不會在非洲被吃絕,有沒有覺得三觀被重新整理了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判斷一個男人是否真的愛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