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城濮之戰,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晉、楚兩國在衛國城濮(山東鄄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晉國勝利有三個原因:

    一、內部關係

    晉文公長於收攬人心,一即位就採取子犯“入務利民”的建議,使民;教民以“義、信、禮”,使民能為己所用。因此,從圍曹救宋,拘楚宛春復曹、衛,到決戰城濮,晉國君臣將帥無不認真運籌策劃,甚至連役卒輿人也主動獻謀出策。內部和睦,君臣同心、軍民協力,為晉國創立霸業奠下堅實的政治基礎。反之,楚國君臣對戰爭形勢的估計和意見不一;子文傳楚軍統帥之職於子玉,蒍賈卻不認為子玉能勝任;面對晉、宋、齊、秦的聯盟,楚王“知難而退”、“楚眾欲止”,子玉則非戰不可。內部矛盾,君臣不和、軍民不協,抵消了應戰的力量,這是楚軍自取滅亡的主要原因。

    二、外交策略

    在外交上,晉文公長於爭取與國。他打著“報施救患”的旗號伐楚,一方面贏得周王室和諸侯國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和領地範圍,達到“取威定霸”的目的。接著,巧施“喜賂怒頑”之計,利用楚國與齊、秦之間的利害矛盾,爭取齊、秦的聯盟,以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後又“私許復曹衛”,使曹、衛“告絕於楚”,以瓦解楚軍的聯盟;開戰時,又採取剋制態度,對楚履行若言,先“退三舍”,後發制人,使自己處於理直地位,獲得政治上的主動。反之,楚國為夷國,處於被周王室和中原諸侯排斥的地位,儘管宋、曹、衛等小國在其強權下屈服,但一遇晉國與之相爭,便迅速向晉國靠攏,楚國也因此陷入眾叛親離的被動局面。

    三、軍事策略

    在軍事上,晉軍戰略正確,指揮有方。如前所說,晉軍一開始就採用“退三舍”之計,先避開楚軍的鋒芒,使其驕縱輕敵;後抓住彼竭我盈的機會,選擇有利的戰場,贏得主動權。決戰時,晉軍避強擊弱:先“蒙馬以虎皮”,使楚右師潰;再用佯敗之計,虛設“二旆”和“輿曳柴而偽遁”,誘敵深入,而後反攻夾擊,使楚左師潰;最後逼使子玉收兵。反之,楚軍的戰術不如晉軍靈活機動,缺乏清醒、明確的認識,**察覺出晉軍的退卻是以逸待勞,反而輕敵中計。另外,由陳、蔡等國臨時構成的軍隊實為烏合之眾,鬥志渙散,根本不能與訓練有方和驍勇善戰的晉軍相提並論;而左右軍受攻擊時,強大的中軍竟按兵不動,坐等晉軍將其各個擊破,這就使楚軍的優勢逐漸化為劣勢,終於全面失敗。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

    城濮之戰初期,晉軍兵力劣於對手,又渡過黃河在外線作戰,處於不利的地位。但是晉文公能夠善察戰機,虛心採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衛這兩個楚之與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後作戰的前進基地。隨後又運用高明的謀略爭取齊、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一戰線,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當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的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同時與齊、秦、宋各國軍隊會合,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並針對敵人的作戰部署,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略決戰的輝煌勝利,成就了晉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 2 # 古談奇聞

    晉國軍力雄厚,自身軍力遠多於楚軍,還有齊、秦聯軍。而楚國的聯軍是蔡國、申國和息國,明顯不在一個水平。

    晉國是重耳親自壓陣,狐毛、狐偃、胥臣、先軫、郤臻、欒枝等名臣名將雲集,可謂三軍齊備,鬥志高昂,團結一致。楚國方面,楚成王沒有來,不想打這仗,楚國就子玉一個人。

    晉國的總指揮先軫鬥智鬥力遠超過子玉,欒枝和胥臣都是文武兼備的人物,楚國方面沒有這樣的人物。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楚國內鬥,楚成王不想子玉打贏這仗。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春秋爭霸,戰國爭疆。晉國能贏得城濮之戰的勝利並不奇怪,因為指揮這場戰鬥的是晉文公重耳。晉文公重耳是在飽經蒼桑歷盡波折之後,才得以繼任晉國國君。

    一、晉文公老謀深算,既知己又知彼

    晉文公既能識人、用人,也有足夠的做為大國君主的素質。而且因為他肯禮賢下士,所以在他的身邊得以聚集起一大批有能力的文臣武將。

    因而在晉楚城濮之戰爆發時,晉國早已走出了昔日的混亂,一掃晉惠公、晉懷公父子當政時的人心離亂。

    (重耳)

    像晉國這樣實力雄厚的大國,只要有了強有力的領導人,就能夠重新煥發活力。因此在晉文公的領導下,已經完成了內部整合的晉國,憑藉其強大實力,完全可以抵擋正處於強勢擴張期的楚國。

    並且晉文公還巧妙的爭取到了秦國和齊國的協助,從而形成以晉國、秦國和齊國,這三個國的力量,共同對抗楚國以及其僕從國的有利形勢。

    二、楚將成得臣輕敵,犯冒進的錯誤

    再反觀楚國,楚成王其實並不想和晉國硬硑硬,也並不想在這個時候同晉文公反目成仇,因此楚成王並沒有給予這場戰鬥以足夠的重視,也缺乏戰勝晉國的足夠信心!

    可是楚國大將成得臣(子玉),卻堅信此戰楚軍必勝!不僅能夠徹底佂服親晉的宋國,而且還能把晉國的崛起勢頭按下去!正是這種驕傲自大的心理,使得子玉缺乏對戰場態勢的感應能力,也缺乏知己知彼的戰場偵查能力。

    (子玉)

    更兼子玉為人驕矜,根本沒有把晉文公放在眼裡。把重耳的主動退避三舍,視為軟弱可欺,犯了輕敵冒進的兵家大忌!結果誤中重耳誘敵深入之計,在城濮大戰時,被晉國採取了先攻擊其僕從國軍隊,待將僕從國軍隊其擊敗後,才又集中全部兵力攻擊楚軍!於是,處處陷於被動的楚軍,終於被晉國及其盟國的聯軍擊敗了,楚將子玉在羞愧難堪的壓力下引罪自刎,主動放棄了捲土重來的機會。

    總結:這場大戰的勝利,為晉國奠定了北方霸主地位,楚國的侵略擴張勢頭暫時被遏制住了。楚國之所以會輸掉這場戰爭,原因大致有三點。

    ①、晉文公老謀深算知己知彼,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攻擊敵人的薄弱點。

    ②、楚成王缺乏戰勝晉文公的信心,沒有給成得臣提供足夠的支援。

    【@北疆同心侃歷史 】

  • 4 # 江湖奈我何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代晉國和楚國因爭奪霸權而引發的一場戰爭,以晉國取勝而告終,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城濮之戰的勝利,與晉文公重耳的嚴政教民,君臣團結一心,運用外交手段拉攏盟國,在戰場上講就戰術和謀略等有著直接的關係。

    城濮之戰中晉軍之所以取得勝利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2: 晉國善於利用外交手段。在城濮之戰中,眾多的諸侯國都捲入了這場戰爭,大家表面上推崇周天子,但實際上是為自己撈好處,擴充套件實力。晉文公重耳正是利用這一點,運用外交上手段拉攏盟國,使敵軍的聯盟瓦解,使得楚國處於孤立的窘境。

    3: 晉國在與楚國交戰時,晉文公講究戰術,指揮有方。晉國採用了避強攻弱,佯敗誘敵的戰術使楚國節節敗退,最終取得勝利。

    4: 晉國君臣內部有較強的軍事素養。晉文公重耳行事謹慎穩重,謀慮周全,虛心納諫,知人善用。臣子恪盡職守,富有見識,為將者善於謀略,英勇作戰。

    在混亂的春秋時代,正是晉文公重耳,這麼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謀略家,充分展現出自己的英勇和謀略,善於把不利因素轉化成有利條件,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最後勝利。

  • 5 # 歷史步行街

    先說觀點

    提起“城濮之戰”,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但此戰真實的情況並不是晉軍後退九十里,然後就打敗了楚軍這麼簡單。

    這一戰是晉國從軍事、外交等多角度瓦解楚軍優勢之後,一戰而勝之。也正是城濮之戰,讓晉文公奠定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歷史地位。

    楚國方面,楚王聽說晉國出兵,也不希望與晉國正面交鋒,於是打算撤兵。但楚軍大將子玉不同意,堅持要和晉軍打一仗,君臣之間產生嚴重的意見分歧。最終楚王很不高興,只給了子玉比較少的兵力。

    這是城濮之戰楚國失敗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由於楚國主力精銳人數不多,子玉不得不從楚國的附屬國,包括陳國、蔡國、許國等徵召兵力,七拼八湊地弄出一隻大軍,相互之間的信任和配合都無從談起。

    02 晉國戰前充分瓦解楚國力量

    春秋時期國家眾多,各個大國之間相互制衡,並不是誰拳頭大,就可以為所欲為。晉國拉上齊國和秦國聯盟,共同對楚國施壓,讓楚王不敢輕舉妄動。

    同時,當時楚國的北部,有一系列的小國家,曹國、衛國、陳國、蔡國等等。每次楚國北上進攻,都會拉著這些小國一起行動,顯得人多勢眾。

    晉文公將初期的攻擊目標放在曹國和衛國上,對楚國進行敲山震虎。讓這些小國處於搖擺狀態,沒有鐵了心跟著楚國,這就瓦解了楚國的聯盟。

    03 對戰時晉軍戰術高出一籌

    在最終的雙方對決中,晉軍“退避三舍”,一方面是履行晉文公之前的諾言,讓晉軍處於有理有節的一方;另一方面是驕兵之計,同時以逸待勞,讓楚軍進入預設的戰場。

    城濮這個地方地勢平坦,適合於戰車的衝殺。上文提到,楚國的大軍是眾多國家拼湊出來的,此時中軍是子玉率領的楚國精銳,左軍是鄭、許兩國計程車卒,右軍是陳、蔡兩國計程車卒。

    開戰之後,晉軍戰馬蒙上虎皮,猛攻楚軍右軍,很快將右側打垮。接著再用誘敵之計,讓楚軍左軍輕敵冒進,被晉軍圍攻,遭到慘敗。

    此時,楚軍內部互不信任的弱點被無限放大,子玉統率中軍,居然沒有任何行動,眼睜睜看著左右兩側被擊敗,最終無奈退去。

    因此,城濮之戰之所以是晉國勝利,是由於晉國此時在晉文公的治理下,無論是內部的人心士氣,還是外部的影響力,都已經達到了足夠的高度。晉國採用多角度、且合理有效的策略來應對楚軍,獲得勝利是在情理之中。

  • 6 # 蕭文昌

    城濮之戰我個人認為雖然戰爭還未開始,但已經決定了楚國的必敗!這場戰役不僅僅是一場戰爭,而且是一場國家內部的政治鬥爭.好,下面就來看下春秋時期最大的一場世界大戰爭.

    城濮之戰交戰雙方是 以晉國為首的北方諸侯盟約國,簡稱:北約”北約包含(晉國 秦國齊國宋國 下鄀等 ).以楚國為核心的南方諸侯聯盟,簡稱南聯盟”南聯盟(楚國 曹國 衛國 鄭國 魯國 陳國 蔡國 許國等..)”.戰爭時間持續1年半;

    當時格局圖

    戰爭原因

    春秋時期,周王室逐漸走衰,天下由各個諸侯相互討伐,戰事頻發。宋國原是楚國的盟友(附庸)於一年前投奔晉國.楚國進攻宋國時,宋國向晉國求救。原本晉文公並不想與楚國展開直接交鋒,但是晉國為了樹立國威還是答應了宋國的請求。隨後晉國和楚國正式交戰,結果晉國以少勝多打贏了城濮之戰,從此踏上了崛起之路。這場戰役也為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堅固的基礎,不過當時就國力來說晉國的確不如楚國,那晉國究竟是如何打贏城濮之戰的呢?

    交戰態勢圖

    城濮之戰,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晉、楚兩國勰國城濮(山東郵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晉文公剛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主將子玉,堅持要與晉國決戰。晉軍利用楚軍左右兩翼兵力薄弱的特點,採取了先擊左右側,再攻打中軍的策略。這個方法果然奏效,楚軍陷入了重圍之中,最後不得已落敗而逃。晉國的戰略抉擇體現《孫子兵法》“伐謀、伐交、伐兵”思想.是“兵者,詭道也”的用兵方略的重要實踐,開“兵者詭道也”之先河。

    處理組織內部的關係

    晉國君臣和睦,能以德政,通心協力,晉軍上下團結、同舟共濟。因此,晉國制定恰當、正確的戰略決策,同時晉軍軍紀嚴明,鬥志昂揚。

    反觀是楚軍內部摩擦嚴重,國君與將士背德離心",互相掣肘。尤其是楚王與子玉的意見對立。儘管楚軍的實力本佔優勢,但因為君臣不和、在內耗中卻逐漸轉為劣勢。

    岀師有名,製造有利輿細境

    晉文公稱覇中原對手是楚國,他的眼界和骨子裡流淌的血液,能夠很清醒地意識到中原大地“尊王攘夷"的基本生存法則,發兵救宋、晉楚交兵於城濮是契機。

    晉文公他聽取了已故老臣郤穀的建議,贏得到齊、秦兩大國的支援,可謂如虎添翼。晉文公流亡之時,受恩於楚。晉文公和楚成王的約定“他日治兵中原,請避君三舍。”所以晉國不能主動進攻楚國。於是,在楚軍子玉揮師攻打晉軍時,晉軍卻退避三舍。楚軍子玉更加驕傲自負。由此可見,晉國已在外交戰場上略勝一籌。退避三舍實則為是晉文公的策略。誘敵深入,使楚軍孤軍深入晉國境內,到達預設戰場城濮,使晉軍處於戰場有利地位。二是顯示是楚軍的無道,三是透過楚軍的驕傲自負,進而激怒晉軍,激發晉軍士氣,使上下一心,為戰勝楚軍打下基礎。晉文公退避三舍的行為則向外界展示了一恩圖報、信守承諾的形象,對楚軍做出不“背惠食言”的姿態。在政治上爭得主動--君退過犯,曲在彼矣”,其戰略贏得輿論同情。

    主要人物對比

    歷史上晉文公原名重耳,是晉國公子,流亡在外十九年,吃盡了人間的苦難,也嚐盡了入世間的冷暖炎涼,然後在秦國幫助下回國即位。晉文公重耳歷經磨難最終復國為君,成就覇業。在春秋戰國時期,往往是這些流亡的公子稱覇稱王,青史留名。

    而另外一名主帥,子玉,我在所有的歷史資料中找到的都是子玉狂妄自大,不顧軍令.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但子玉真的是這種人嗎?

    我回答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我要為子玉證明,他並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每次深入的讀過歷史就會發現,子玉,趙括,這些停留在史書上的罵名,真的是他們本來面目嗎?

    左傳中記載

    <左傳-僖二十七年> 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這是當時楚國的謠言,說子玉這個人不咋樣,沒有能力,只能帶兵三百乘.超過三百乘就不行了.

    下面兩句話是子玉和楚成王的對話,講的是子玉要軍隊並不是為了求得戰功,只是堵一堵外面流言蜚語的臭嘴.成王呢? 怒了.給了一點軍隊.

    <左傳-僖二十八年> 非敢必有功也,原以間執饞慝之口

    <左傳-僖二十八年> 王怒 少與之師.

    左傳中的記載明顯說到子玉這邊的情況.內部有政治鬥爭.這樣的國家怎麼能獲勝?

    子玉出生若敖氏,上一代令尹子文在位28年也是若敖氏,這一代子玉依然是令尹.可想而知楚王的心思.實際上城濮之戰楚國雖然失敗了,但楚軍僅僅失去了左右兩軍,楚軍中軍實力並未受損但是元氣並未大傷,只是死了一個子玉而已.晉文公也並未對楚軍作出追擊,因為晉文公也感覺到他的勝利是因為楚軍內部的失和.面對後方的楚王大軍,選擇後撤.

    戰爭結束,替楚王散佈謠言的人終於拿到了自己的報酬,楚國的令尹職位,但是因為子玉的自殺.晉軍的撤退,留下來的若敖氏依舊實力強大.所以逼死了僅僅當上一年的令尹.若敖氏的子上又當上了令尹職位.

    看歷史我們知道僅僅是十幾年後,楚國在邲之戰中大敗晉國,重新奪回霸主地位,這一代的楚王叫楚莊王.他的令尹叫孫叔敖.此時已經物是人非.曾經的被孔子稱之為"忠"的若敖氏已經成了叛賊.那個曾經被逼死的蒍氏後人掌權.

    楚國是一個自春秋到戰國的一個大國.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超級大國. 他和周天子對峙過,留下了"問鼎中原."他和晉國爭霸過 留下 "退避三舍" 他和秦國鬥爭過,留下朝秦暮楚.當整個天下被秦國統一,又留下了"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這樣的箴言.

    楚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自始至終的大國,一個充滿凝聚力卻又充滿鬥爭的矛盾國家.

    另外說一下楚國的特色,楚國是一個視榮譽高於生命的國度.只要是打了敗仗的將軍,他的下場只有一條,就是自盡.這也許也說明了為什麼項羽要在烏江自刎.這是一個貴族的驕傲.

  • 7 # 咱是領導

    城濮之戰是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的一次爭霸戰爭!最後結果是晉勝楚敗!我個人認為其原因是:

    一、晉文公即位後,對內任用狐偃等賢士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晉國上下政治穩定,君臣一體,上下一心!這是關鍵

    二、對外它

    聯合秦國和齊國兩個大國,尊重周天子,拾起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大旗。這樣不但為晉國創造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周邊外部環境,還籠絡了人心。大大的提高了自己國家的政治威望!

    三,晉國先天的政治因素與絕佳的地理因素是楚國比不了的,①晉國是姬姓諸侯國、封侯爵。而反觀楚國既不與天子同姓,又被封了個子爵!②進入春秋時期,隨著民族的進一步融合,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增強,華夷之分更加註重地理因素的位置,所以晉國的地理位置和楚國相比較自然是處於中原華夏之地,而楚國則被視為南蠻的煙荒之地!

    四!軍事上戰略戰術運用得當!(退避三舍計謀的運用)

  • 8 # 滌塵索金讀歷史

    我是歷史愛好者滌塵索金,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大家更多的交流。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晉國的表現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晉國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充分發揮戰爭中謀略和外交的重要性,一步步化被動為主動,最終取得完勝。

    城濮之戰的始末

    隨著齊桓公的去世,齊國國力逐漸衰退,中原地區的各諸侯國為爭奪霸主地位而攻伐不斷,南方的楚國趁機北上,意圖奪取霸主地位。原本支援楚國對付齊國的宋國見晉國發展勢頭迅猛,於是拋棄楚國,轉而向晉國靠攏,憤怒的楚國派兵攻打宋國,宋國只能向晉國求援。

    如果直接出兵支援宋國,必將遭到來自楚國盟友的偷襲,於是決定攻打楚國的鐵桿盟國衛國和曹國,從而達到圍衛救宋的目的。

    晉國不費吹灰之力就將衛國和曹國拿下,楚國不得不派出使者與晉國商議,答應從宋國撤軍,但是要求晉國必須讓衛國和宋國復國。

    晉國認為這比買賣就很不划算,如果答應楚國的要求,那麼晉國所有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反而讓楚國的威望增加。

    於是晉國一方面私下答應衛國和曹國復國,條件就是必須和楚國斷交,以後跟著晉國混,衛國和曹國根本就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非常愉悅的答應了晉國的提議。

    另一方面晉國將楚國前來談判的使者扣留,從而徹底激怒楚國。

    憤怒的楚國出動楚國、鄭國、許國、陳國和蔡國的多國聯合軍隊向晉國軍隊發起衝擊,晉國採取避其鋒芒、誘敵深入的戰術,晉國的軍隊對退讓的戰術不能理解,於是晉文公就冠冕堂皇的解釋說他曾經流亡楚國,受到楚國的厚待,因此答應楚國如果兩國交戰,晉國軍隊會後撤三舍之地。

    晉文公的解釋讓軍隊士氣一下子就恢復了,他們對晉文公遵守諾言的行為非常崇拜,最終晉國軍隊在城濮大敗楚軍。

    楚國失敗的原因

    一是輸在謀略

    晉國面對宋國突然的求援沒有盲目行動,而是在深思熟慮後才做決定。首先晉國君臣形成一致意見——必須援救宋國,這是晉國樹立中原地區霸主地位的契機。其次幫助宋國解圍的辦法不是直接出兵正面硬剛強悍的楚國,而是選擇進攻實力較弱但對於楚國至關重要的盟國衛國和曹國,那麼楚國不得不分兵救援,宋國的危機自然解除,圍衛救宋的戰術可謂是戰國時期圍魏救趙的先行版。最後在楚國集結多國聯軍攻打晉國時,晉國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順利取得最終的勝利。

    二是輸在外交

    楚國只知道埋頭打仗,卻不知道需要從全域性的角度思考問題。晉國也截然不同,早在對衛國的戰事取得初步勝利後,晉國就積極和齊國結盟。隨後讓宋國以割地的方式向齊國和秦國求援,而晉國則使用攻佔的衛國和曹國的土地補償宋國的損失。經過一番外交操作,楚國等於需要和齊國、晉國和秦國三個大國為敵,一下子就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

    三是輸在戰心

    晉國君臣一心,認為己方的所作所為完全符合大義,懷著必勝的信心希望透過此次援助宋國而使得晉國徹底崛起,眾志成城地想給狂妄的楚國一個狠狠的教訓。反觀楚國一方,楚國國王在發現對手已經從晉國變成晉、齊、秦三國後便主動選擇退守,對於戰爭的勝利失去信心,結果前方軍隊統帥不聽調遣,一意孤行的率領少量楚軍和其他盟國軍隊向晉國發起攻擊,最終被晉國狠狠地教訓了一番。

    結語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的一場經典戰役,是晉國名將先軫的成名之戰,也是晉國實現稱霸中原夢想的關鍵之戰,此戰過後,晉文公重耳的大名名垂史冊,他只用了短短五年時間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楚國原本野心勃勃的想要插手中原事務,結果經此一敗後,他們在中原地區經營十年的成果付之東流,一直到楚莊王時期才重新有所作為。

  • 9 # 歷史方位

    春秋時期的戰爭,給人們的感覺就小打小鬧,但是晉楚城濮之戰可不一樣,它是春秋時期晉楚兩大強國發生的最大的一場戰爭。晉楚之戰前,楚國是春秋五霸中最強悍的存在,簡直到了一怒而諸侯懼的地步。按照力量對比,這場戰爭勝利的一方應該是楚國無疑,但事實卻是楚國慘敗。晉楚城濮之戰,為什麼以晉國勝利而告終呢?因為一方面,是晉文公的戰略得當,而另一方是楚國戰略嚴重失誤,另外,楚國在軟實力方面也遠不如晉國。

    一、晉文公戰略得當

    在古代,決定一個國家強盛的因素很多,但君主的戰略是非常重要的。在晉楚城濮之戰中,晉文公採取的戰略就非常正確,因而使得強大的楚國受到重挫。

    首先,晉文公韜光養晦之策

    一個國家,怎樣能從風雲變幻的列國爭霸中脫穎而出?一個人,怎樣從逆境之中堅守本心?對於這些,晉文公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韜光養晦。晉文公早年曾經因為“酈姬之亂”流亡在外,在這段日子裡,他的身心飽受摧殘,但是他仍舊不忘復國的夢想。其中有一天,重耳餓得前胸貼後背,他看到有幾個農民在田間,於是就上前討吃的。可沒成想,農民不僅不給他吃的,還抓了一把泥土給他讓他吃。

    為了復國的夢想,他只能忍,一忍就是19年,他先後遊歷了8個諸侯國,經歷了無數磨難,最終在秦國的護送下,62歲的晉文公姬重耳才回到母國繼承公爵。即位之後,晉文公仍然在諸侯紛爭的亂世之中,恪守韜光養晦的策略。他在位期間,重視農業生產,鼓勵商業,重用賢臣,重賞功臣。沒過幾年,晉國的國力便得到了很大提升。

    其二,晉文公弱楚之策

    兩個強國爭霸,如何才能既保護自己,又重挫對方呢?晉文公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弱楚之策。城濮之戰前,楚國是春秋最強諸侯國,楚國不斷地吞併弱國,挑戰周天子的權威。而晉楚爭霸,晉國作為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絕不能和楚國硬碰硬。因此,晉文公採用弱楚之策。楚國當時吞併宋國,宋國國君求助於晉國,但是晉文公也不敢和楚國直接碰撞,於是晉國攻打曹、衛這兩個楚國附庸。一方面,晉文公以此來弱化楚國,另一方面可以迫使楚國分兵救援,從而減弱對宋國的威脅。

    其三,晉國重視國家軟實力的建設如果我們以現在的視角來看待晉文公,就會發現他特別重視對國家軟實力的建設。一方面,晉文公特別重視收攏人心,以提高晉國的凝聚力。另一方面,晉文公講究唯才是舉,他不看人才的出身,只要他們有才華。在許多戰爭中,就連農夫、馬伕都可以為晉文公出謀劃策,文臣武將的謀劃就更積極了。另外,晉文公重視對民眾道德的培養,他教晉人以“禮義信”待人,晉國上下一片和諧。

    晉文公在經歷重重磨難後,終於圓了他復國的夢想。他雖然年過花甲,但是仍然鬥志昂揚,他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勤政,換取晉國的強大和繁榮。在城濮之戰中,晉文公優秀的戰略謀劃就顯露出來。一方面,他長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大力發展晉國國力,另一方他非常重視軟實力建設,增強了晉國的凝聚力,另外,他還採取弱楚的戰略,為城濮之戰的勝利打下基礎。

    晉楚城濮之戰,作為春秋時期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晉文公對晉國採取的正確策略,是這邊戰爭勝利的關鍵所在。

    二、楚成王戰略失誤

    相比於晉文公在晉楚爭霸中採取正確的戰略,楚成王的戰略就顯得失誤頗多。

    首先,楚成王選將失誤當晉國攻打曹、衛兩國時,楚成王命羋子玉為將討伐晉國,但是子玉卻是一個驕傲輕敵的將軍,他對於楚國的戰敗有著重要的責任。因為晉文公當年流落楚國時,楚成王對晉文公很尊敬。晉文公重耳對楚王立誓,倘若兩國發生戰事,他一定退避三舍,倘若楚國還繼續進攻,那就不能怪我無情了。果然,當楚國將領子玉攻打晉國時,晉文公命令將士後撤90裡。但子玉卻以為晉國因為害怕才後退,於是他對晉軍窮追不捨。

    楚軍兵臨城濮城下,子玉叫囂“日後一定沒有晉國了”。但是子玉雖然罵的歡,打起仗來卻全無章法,而晉軍卻是進退有序,主次分明。不久,不可一世的楚軍便慘敗城濮,從此楚國跌落霸主神壇。

    其二,不應該抗晉,而應弱晉當兩個強大的國家對抗時,楚國和晉國採取了不同的措施。晉國採取逐步弱楚,伺機而動的策略,而楚國則直接一股腦地與晉國直接對抗。這兩種相反的策略,導致了楚國在戰爭之初便落入下風。這種戰略在戰國時期,就被秦國用的淋漓盡致。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日益上升,後世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不斷對列國採取蠶食弱化策略,為秦始皇吞併六國掃清了障礙。其三,忽視齊秦兩國立場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表面上相互畢恭畢敬,但實際上卻是各懷鬼胎。各大諸侯國紛紛以尊王攘夷的口號,結盟對其他諸侯國採取蠶食,縱橫捭闔已經初見萌芽。因此,對於兩大諸侯國對抗的晉楚之戰,就不得不重視其他霸主的立場。晉文公在晉楚城濮之戰中,拉攏利益關係最大的秦國和齊國。若要對付楚國這個最大的霸主,就必須群策群力,而且齊秦兩國也是這麼認為的。齊秦兩國的參與,使楚國腹背受敵,對楚國的戰敗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知史可以明得失,楚成王和晉文公的戰略對此,對這場戰爭有了很好地介紹。一個戰爭的勝敗,決策者的戰略至關重要,有了正確的戰略才能不陷於失敗的境地。

    三、楚國軟實力不足

    在戰爭中,一個國家的國力、軍力固然重要,但是國家的軟實力也不了忽略。楚國在晉楚城濮之戰中就暴露出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軟實力極為不足。

    首先,楚成王不得民心相比於晉文公的韜光養晦,愛民如子,楚成王就顯得有所不足。楚成王在位期間,自詡為中原第一霸主,併吞周邊弱小的諸侯國,先後滅亡了黃、玹、英、夔等國。如此大規模地窮兵黷武,引得百姓怨聲載道。楚國百姓最不希望戰爭,因為他們已經厭煩了楚王的橫徵暴斂。而晉國則是另外一幅畫面,晉楚之戰中,運送糧草的農夫以及趕車的馬伕,都紛紛為晉國出謀劃策,他們都希望為晉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兩者相較,民心方面的軟實力誰更強呢?其二,楚國朝堂不睦相比於晉華人心之齊,楚成王晚期的朝堂就顯得渙散而不和諧。楚成王的一些做法經常會導致臣子不悅,他們雖然表面上不敢表露,但心中卻對楚王有些許憎恨。朝堂上最激烈的還不是君臣矛盾,而是父子矛盾。楚成王早年立兒子商臣為太子,但是之後卻萌發了廢太子的想法。

    商臣聞訊後,故意對楚成王進行試探,太子在宴會上故意激怒楚成王的妃子,楚成王的妃子大怒罵道“怪不得大王要廢掉你這個太子”。太子透過這個試探,摸清了楚成王的想法,於是率軍逼宮,逼迫楚成王自殺。楚成王為了拖延時間等待救援,故意問太子要熊掌吃。但太子看出了他的想法,就是不給他吃的機會,於是一代梟雄楚成王被自己兒子逼死。

    一場戰爭,比的不僅僅是兵力和國力,更比的是人心,是文化,是凝聚力。楚成王早年奮發圖強,年輕有為,但是晚年卻逐漸喪失掉民心,喪失掉凝聚力,喪失掉楚國的軟實力。

    四、戰爭戰術

    晉楚城濮之戰給了歷代兵家深深地思考,戰爭力量對比完全不平衡,但是處於弱勢的晉國卻能夠勢如破竹,這就不得不提到晉國優秀的戰術。晉國對抗強大的楚國時,並不是和楚國迎頭相撞,而是避其鋒芒,攻其不備。晉軍兵分兩路,躲開敵人強大的主力,對楚軍薄弱的兩翼發動猛烈進攻。這使得楚軍陣營被晉軍撕裂,逐漸分化瓦解,各個擊破。於是,看似不可攻破的楚軍被晉軍一擊即潰,讓我們進一步瞭解到戰術之中的藝術。

    結論:

    兵者,死生之道,存亡之理,不可不察也!在楚晉城濮之戰中,春秋第一霸主楚成王跌落霸主神壇,而明顯局於劣勢的晉國卻大獲全勝,其中道理,千百年來引得無數學者深思苦索。我認為,晉國之所以取得勝利,在於晉文公採取正確的戰略,不驕不躁,有禮有節,也在於,雙方採取的戰爭戰術,更在於晉文公勤政為民積累起來的國家軟實力。

  • 10 # 觀今昔

    序:公元前632年,晉國與楚國在衛國城濮地區大戰,史稱城濮之戰,這場戰爭的勝利者是晉國。

    晉國能取得城濮之戰的勝利是在國力強大的基礎上賢臣明君共同努力的結果。

    先說說晉國的對手楚國吧,楚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超級大國,在對晉國的戰爭失敗前,楚國軍隊揮師北上,攻城掠地,很多小諸侯國都成了楚國的附庸國。

    若是像其他小諸侯國一樣是根本無法與楚國抗衡的,作為楚國的對手,強大的國力是晉國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根本。

    晉國的國力之強盛

    晉國在春秋早期就是個比較強大的諸侯國,自從晉獻公時期發生驪姬亂政之後,晉國的國力呈現了下滑的趨勢。

    在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繼位晉國國君,從此晉國的國勢得到了大幅提升。

    重耳即後世所稱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重用賢臣趙衰、先軫、狐毛等人,一時之間晉國國室人才濟濟。同時,晉文公發展國內生產,使晉國成為了能與南方大國楚國匹敵的國家。

    賢臣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楚國的戰爭剛打響時,晉文公對是否直接救援被楚國攻擊的宋國不能決策,因為晉國旁邊還有兩個大國――齊國和秦國,他們對晉國虎視眈眈,直接對楚作戰很可能會使晉國陷入被動。

    晉軍的主帥先軫發揮了其出色的軍事外交謀略,直接促使了戰爭的勝利。

    離間楚國和齊、秦兩國

    先軫對晉文公獻策,讓宋國賄賂齊國和秦國,從而讓秦國和齊國勸楚國撤兵,楚軍北上連戰連捷,自然不會聽齊、秦兩國的話,如此一來齊國和秦國就不會幫助楚國,自然而然就和晉國站到了一起。

    事情的發展和先軫預想的一模一樣,楚國不僅沒能得到齊、秦兩個大國的支援,還多了一份北上的阻力,楚王有了撤軍的想法。

    激怒楚軍統帥子玉

    楚軍的統帥子玉沒有聽從楚王的撤軍想法,以少量兵力繼續作戰。

    子玉先是想出一個計謀,與晉國‘議和’,條件是晉國准許曹國和衛國復國,楚軍從宋國撤出。

    先軫看出了子玉的想法,認為子玉‘一言而定三國’,若是晉國不答應,就得罪了曹、魏、宋三個諸侯國。

    於是先軫提議私下允許曹國和衛國復國,扣留子玉的使臣宛春,等戰爭開始在做打算。

    子玉果然被激怒,率領楚軍進攻晉軍,晉軍退到城濮地區與楚軍對陣,城濮之戰打響。

    誘敵深入的兵法運用

    晉軍‘退避三舍’,退至城濮,子玉率楚軍追擊,雙方相持。

    晉軍統帥先軫派兩路軍隊一路豎起大旗,另一路用樹枝拖在地上揚起灰塵,作出怯戰逃跑的假象,子玉下令楚軍追擊。

    由於楚軍太過輕敵,前進速度過快,深入敵陣,被晉軍合圍,兩路楚軍被擊潰。子玉見大勢已去,急忙下令撤軍。城濮之戰結束。

    在這場戰爭中晉軍先誘導楚軍深入,再實施合圍,分開殲滅楚軍,避開了楚軍的鋒芒。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總體分析如下:

    楚軍戰敗的幾點因素

    楚軍統帥子玉不聽從楚王的想法撤軍,執意與晉國軍隊作戰,這是城濮一戰楚軍失敗的源頭。子玉被晉人激怒,把楚王‘無從晉師’的告誡完全忘在了腦後,沒有查明情況的前提下貿然追擊晉軍,是楚軍失利的直接原因。楚國君臣不合,楚王對子玉繼續對晉國作戰的要求頗為不滿,只給了子玉少量兵力,這也是楚軍失敗的一個原因。楚國統帥子玉為人過於驕傲自大,在戰場上不摸清情況就下令楚軍追擊,可以說統帥的性格直接導致了楚軍失敗。

    晉國有取得勝利的三點因素

    明君,晉文公重耳任用賢臣,從諫如流,這是取得勝利最根本的因素。賢臣,晉國有先軫、趙衰、狐毛等賢臣良將,在這次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先軫,他的決策和建議直接促成了戰爭的勝利。兵法和外交手段,外交手段離間了楚國和齊、秦的關係,在用兵法誘敵深入,從而擊敗楚國。

    勝敗的原因綜上所述,城濮之戰最終以晉國的勝利而告終。

  • 11 # Crazy歷史

    晉楚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的一場惡戰,也是晉楚之間爭霸的決定性戰役。這場戰役最終以晉國的勝利告終,從而奠定了晉國無雙霸業的基礎,成為春秋五霸排名第二的霸主。

    而城濮之戰的勝利,雖然只是一戰之力,但是其背後卻是晉文公多年文治武功的綜合體現。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然而好景不長,驪姬之亂時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期間顛簸流離,吃盡人間疾苦,而這些,對年輕的重耳堅韌性格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流離中的重耳同樣在等待回國謀圖大業的時機,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援下,重耳回晉殺晉懷公而立。

    成功奪回位置的晉文公,在多年的遊歷過程中,深知百姓疾苦,面對晉國官治民治的頑疾,進行了大高闊斧的改革。對內,他先後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

    然而,當時實力首屈一指的國家卻是楚國。

    眼看著晉國的實力不斷壯大,楚成王開啟了削晉計劃。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

    然而,面對著數十萬楚軍,百廢待興的晉國實力略有不及,硬碰硬的話,最好的結果也是兩敗俱傷。綜合分析了形勢之後,晉文公決定先聯合秦、齊兩國,形成攻守同盟,同時壯大自身實力。而後,制定了“圍魏救趙”的方案,避楚鋒芒,攻其側翼。先是翦除楚國聯盟中的曹、衛兩國,削弱了其策應楚國的能力,同時令楚國孤立無援。

    此舉果然讓楚國大將子玉大怒,隨後調轉槍頭,發兵晉國。

    晉文公則避其鋒芒,主動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鄄城縣)內。為何晉文公要選擇這裡作為戰場呢?

    原來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

    然而驕縱大意的子玉認為以楚國的實力,拿下晉秦齊宋聯軍根本就不在話下,於是輕敵冒進。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兩軍開始決戰。在堪破了楚軍主將子玉的性格弱勢之後,便佯裝敗退,引誘楚軍主力追襲,眼看對方一擊即潰,子玉心中更是不可一世,便急令楚軍追擊。然而卻因此中計,陷入了晉文公為其量身打造的陷阱。最終主力被全殲,子玉無顏回國,自殺了事。

    分析:

    城濮大戰,晉文公之所以能夠勝利,首先得益於其對內的改革,使得上下一心,國家走上了國富民強的道路。為和楚軍的戰鬥奠定了牢固的經濟和民心基礎。反觀楚國則是霸凌一方,無論國內國外均不得人心。

    其次,晉文公善用謀略。先是採用圍魏救趙的計策,一方面攻其薄弱,翦除了楚國的側翼力量,令其主力孤懸,沒有了策應。另一方面使得其疲於奔走,導致人困馬乏,降低了士兵計程車氣。

    最後,精準的選擇了決戰場所。退避三舍,避其鋒芒,便於自己集中兵力,並擁有便利的後勤保障。而後,又能採用誘敵深入的計策,令對方犯下輕敵冒進的錯誤。

    在晉文公天時地利人和盡得的情況之下,妙計環環相扣,楚軍焉有不敗之理?

  • 12 # 走近歷史文明

    一場戰爭的勝利與失敗這其中包含很多的因素。而城濮之戰的對戰雙方晉國的兵力數量實際上是沒有楚國多的。但是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下還能夠勝利,原因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戰術的運用

    在這次戰役中,晉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奠定霸主之位,有一點尤為重要,就是戰術的運用。由此,也可以看出晉文公的智慧和圓滑。

    我們一起來看看整場戰爭中的連環計中計!

    周襄王十九年,楚成王下令準備圍攻宋國。而宋國又向晉國晉文公求援,晉文公接到求援後也是左右為難,一方面他不想和楚國發生戰爭,一方面也不能不幫宋國,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在晉文公還是公子重耳的時候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而這十九年間他去過很多個國家,宋國和楚國也在其中。而當時的楚成王和宋襄公對他這個名存實亡的公子還是很不錯的,也算是有恩的。雖然晉文公很為難,但是如果這次可以勝利,那麼晉國就可以稱霸了,這麼大一塊肥肉,他如何不動心?狐偃就給晉文公獻計,想到了一個既能夠誰都不得罪,又可以有好處拿的辦法。

    第一計:聲東擊西

    從側面攻打曹國和衛國,因為這兩國屬於楚的附屬國,藉著攻打這兩國引楚國來救援,楚一旦來了,就可以解宋的圍困之局。

    周襄王二十年春,晉文公先後佔領了衛國和曹國,按照他的計劃楚國此時應該來救援了,可是令晉文公意外的是,楚國不僅沒有來,而且還聯合他國對宋加緊了圍攻。宋國只好又向晉國求援,這下晉文公又把自己陷入了泥沼中。

    其一:這個時候如果他退兵不幫助宋,那麼宋肯定是會和他決裂,這不是他想看到的。

    其二:如果他幫助宋去對抗楚,這又是他不願意面對的,因為當年流亡的時候他曾受過楚成王恩惠,還在宴席上給楚成王承諾,若有一天,他可以回到晉國,如果不得已在戰場上相見,他會為楚“退避三舍”。而且這裡不光是人情的問題,當時還有齊國和秦國,如果他發起戰爭。這兩國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未必就能站在他這邊。就在晉文公無計可施之時,中軍元帥先軫給晉文公獻上了一條“離間計”。

    第二計:離間計

    讓宋給齊國和秦國行賄,讓齊、秦兩國出面找楚調解退兵。而晉把手裡佔領的曹、衛的土地分給宋,以楚國和曹、衛的關係,必定不會坐視不理,更加不會同意齊和秦的調解。然而接受了賄賂的齊和秦也肯定會惱恨楚的自大,這樣一來,就可以離間齊、秦和楚的關係。而晉文公採用了這個辦法果然奏效,齊和秦站在了晉的這邊。

    楚成王其實也並不想和晉發生衝突,所以他讓不僅退回了申地,還讓大將子玉和申公叔往後撤。但驕傲自負的子玉卻一直主張和晉開戰。楚成王很是惱怒,只給了子玉一小部分的兵力。於是子玉就派人去晉軍營談判。

    子玉開出條件:

    1、歸還曹國土地。

    2、恢復衛侯的君王之位。而作為回報,楚國則放棄對宋國的圍攻。

    經過狐偃、先軫和晉文公等人商議後認為不能答應這個條件。因為楚國這是拿一項好處換晉國兩項好處,但是面上又不能說拒絕,因為畢竟那麼多眼睛看著,這個時候如果因為晉國不同意談判,而後引起戰爭那麼在外人看來就是別有用心了。於是,他們又想到了一個計策。

    第三計:以計激怒楚國

    私下裡偷偷恢復曹、衛兩國,作為條件就是讓他們與楚國劃清界限,並且扣押子玉派出的使者,激怒楚國。晉文公覺得這個辦法不錯,便同意了。

    果然子玉知道了曹和衛的舉動和使者被扣,非常生氣。立刻發兵攻打晉國,而晉國這個時候卻不是正面迎戰,而是遵守了當年宴席上和楚成王的約定,“退避三舍”。一直退後九十里,在衛國城濮紮營。而子玉卻認為晉文公不過是個“紙老虎”,肯定是怕了楚國,這才逃走了。隨後他便追了上去。其實這裡也很有可能就是用了“示敵以弱,引兵深入”的計策,而且晉文公也算是信守了當年的承諾。

    追上後,子玉向晉文公發起挑戰,晉文公接受,城濮之戰正式打響。

    大戰開始了,晉下軍的胥臣下令把虎皮蒙在了馬身上,衝擊楚右軍。而楚軍的右軍是由陳國和蔡國的軍隊組成,本就不夠團結,再加上看到披著虎皮的馬衝來,嚇得四處奔逃,潰不成軍。而蔡國公子也在此戰中被殺。

    晉下軍主將欒枝設計把樹枝綁在車後,拖起煙塵,佯裝逃跑。果然楚中軍上當,立刻追擊晉軍。楚左軍的子西見到晉軍主力遁逃,求勝心切的他竟然先追了上去。顯然這個做法是多麼愚不可及,子西的追擊造成了側翼的中空暴露。晉看到楚上當了,元帥先軫率中軍攔腰截擊,而狐偃、狐毛則在此時掉頭殺了個回馬槍,直接把楚夾在了中間,楚的左軍也被打垮,子玉看到此情景,急忙收兵,這才不至於全軍覆滅。

    城濮之戰最終以楚國失敗告終,而楚成王知道子玉敗兵而歸後很氣憤的責怪了子玉,子玉羞憤自殺。

    總結分析

    一場戰爭的失敗和勝利這其中肯定有很多的原因,林林總總一篇文字當然不可能詳盡。不過我個人認為之所以晉國勝利,可以從以下幾個原因看。

    1、戰術運用

    在整場戰爭下來,戰術可謂是發揮到了淋漓盡致,開“秉著詭道也”的先河,最後名利雙收!

    2、禮賢下士

    晉文公禮賢下士,把有才之人收在麾下給他出謀劃策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點。

    3、楚國戰術的失策

    當然這裡少不了楚國大將子玉的驕傲自負和他的指揮失敗。不夠沉穩,太冒進。晉國設計假裝逃走他們就毫不猶豫的追上去,才被前後夾擊,以至於最後的失敗。

    4、楚國內部原因

    參加這次戰爭的蔡國和陳國實際上是被迫參加的,所以本身就不夠團結,這才被披著虎皮的馬一衝就散了。而且楚成王也一直認為晉文公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不願意和他發生戰爭,這才只給了楚國一小部分兵力。加上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已經身在戰爭中的時間比晉國要久,所以會有動盪不安也是可以理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南會成為下一個韓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