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夫舟
-
2 # 李雷博士
楊振寧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甚至放到整個20世紀,楊振寧都是可以列入前五的級別的理論物理學家,可以說是和愛因斯坦齊名的物理學家。
有人把朗道,費曼,楊振寧稱為愛因斯坦之後最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而單論貢獻,楊振寧在20世紀物理學的貢獻,僅次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比薛定諤和海森堡他們成就都要高。
由於楊振寧本人做的是偏理論,所以很多人不太熟悉他的成就,這裡就列舉一下
成就一 宇稱不守恆
這是楊振寧獲得諾獎的內容,這個內容,1956年發現,1957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屬於物理獎裡非常迅速的。要知道大多諾獎都是要等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可以。
這個內容屬於弱相互作用的概念,具體的解讀我們引用wiki的內容
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後來所謂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楊振寧和李政道透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他們仔細檢查了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並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這個內容,屬於建立標準模型的重要基礎,楊振寧他們發現的宇稱不守恆,給大家提供了足夠多的前提。
成就二 楊-米爾斯場
這個是比宇稱不守恆影響力更大的一個內容,這是現代物理學家解決物理學終極問題的必經之路,是建立超弦理論的基礎。而楊振寧他們規範了這個物理學標準模型,後來,在幾十年後,希格斯等人驗證了這個內容,拿到了諾獎。
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左圖)和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右圖)描述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其預測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執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透過實驗發現。因此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個粒子,又被稱作上帝粒子。
其他成就
除此以外,楊振寧的貢獻還有以下
在統計物理方面,他與李政道合作關於相變的一系列研究已經成為經典文獻;他本人在1967年首先發現的Yang-Baxter方程為可積模型的研究開闢了全新的方向,對物理和數學都有廣泛的影響;他還提出了非對角長程式的概念。在
Beauty and Physics: 13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of Chen Ning Yang, Int. J. Mod. Phys. A 29, No. 17, 1475001 (2014)這一內容中。
(文章的題目中就包括了楊振寧Chen Ning Yang)
有人專門列出了楊振寧的13項諾獎級成果
(A)統計力學 A1. 1952 Phase Transition(相變理論)。論文序號: 52a,52b, 52c。 A2. 1957 Bosons(玻色子多體問題)。 論文序號: 57h, 57i,57q。 A3. 1967 Yang-Baxter Equation(楊-Baxter方程)。論文序號: 67e。 A4. 1969 Finite Temperature(1維δ函式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溫度的嚴格解)。論文序號: 69a。 (B)凝聚態物理 B1. 1961 Flux Quantization(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論文序號: 61c。 B2. 1962 ODLRO(非對角長程式)。論文序號: 62j。 (C)粒子物理 C1. 1956 Parity Nonconservation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受恆)。論文序號: 56h。 C2. 1957 T,C andP (時間反演、電荷共軛和宇稱三種分立對稱性)。論文序號:57e。 C3. 1960 Neutrino Experiment(高能中微子實驗的理論探討)。論文序號: 60d。 C4. 1964 CP Nonconservation(CP不守恆的唯象框架)。論文序號: 64f。 (D)場論 D1. 1954 Gauge Theory(楊-Mills規範場論)。論文序號: 54b, 54c。 D2. 1974 Integral Formalism(規範場論的積分形式)。論文序號: 74c。 D3. 1975 Fiber Bundle(規範場論與纖維叢理論的對應)。論文序號:75c。楊振寧的研究成果,可是被寫入了經典教科書,並且佔據了兩章
這樣一個世紀科學巨匠的人物,怎麼會有人總是盯著翁帆那些事?
-
3 # 天觀易3階控制論創新
楊振寧方法論(之五)從左右對稱到奇偶對稱
本道士引楊振寧諾貝爾獎方法論解決玄空飛星遊戲理論源於楊振寧心法與大唐楊公跨越時空的碰撞,同時也證明道士的玄空飛星遊戲理論及其規範化不是空穴來風。
左右對稱原理,左和是的對稱,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自然是否表現出來的問題過去的哲學家們對這種對稱性進行了長時間的辯論。當然,在日常生活中,左右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的心,因為例,在我們的左側。人們在東方和西方,甚至有一種“右是善”和“左”的內涵。是不對的。然而,物理學定律一直都是完全對稱的。在左派和右派之間,日常生活中的不對稱被歸因於環境的偶然不對稱或初始條件有機生命。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提到如果存在映象他的心臟在右邊,他的內臟被反轉了。我們的,事實上,他的身體分子,例如糖分子,我們的映象,如果他吃了我們做的食物的映象。經典物理學中使用的是左右對稱定律,而不是。有任何重大的實際意義。其中一個原因來自於事實上,與旋轉對稱不同,右左對稱是一種離散對稱。頻轉是連續的,而連續的對稱總是導致經典力學中的守恆律,離散對稱不能。量子力學的引入使這種區別離散的連續對稱消失了。左-右對稱性也可導致守恆定律:是因為奇偶對稱理論發現。這種守恆定律的發現可以追溯到拉普Laporte(1924年 )的供獻
拉普發現複雜原子中的能級可以劃分為類似幹左右型別,或者用最近的語言,偶數和奇數。能級。在這些能級之間的躍遷中,在此期間發射出一個光子。或者不發射而被吸收,拉普l>發現這層次水平總是從偶數到奇數。或者說是反面的。在預測以後的發展時,楊振寧注意到均勻度或者水平的奇偶性後來被稱為水平的宇稱。"將級別分形定義奇性為1,偶為負1。楊振寧心法的妙用聯絡於通常的原子躍遷中發射或吸收光子。如此奇偶宇稱的規則可以表述為原子隨光子發射的躍遷,初始態的宇稱等於最後狀態的宇稱?一完全奇偶,即配偶的乘積。最後的原子態和光子發射。換句話說,宇稱數恆為2。
本道士如此順理成章地將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宇稱守恆之玄與大唐楊公用天盤,座山和朝向水盤,千多年來古建築用三盤定論樓盤與景觀座向演繹的天衣無縫。然本道士並不認為玄空飛星就是科學,僅此而已一個風水飛星遊戲,因楊振寧告訴我一個數學只是描述過程的邏輯思維,不能用來單證假設與結論的有效性與真,因此我在另一個關於建築的問題中把飛星遊戲作為一個課件推薦給建築設計師,建議以此來把風水對建築設計業的忽悠減少到最小,因為這個遊戲規則一目瞭然
結語
本道士有殊榮獲二次公派留學美和英,巧合《第十一翼,the eleventh wing》作者,而入學道教學院學易經風水,在ASU生命科學,在帝國理工生物控制論,因掙學費而在英國道佛聯合會旗下曼城天觀寺掌道教祭拜,出山重返讀博,《 from knowledge cybernetics to fengshui》論文完成時巧合楊振寧反傳統,又多讀一個《Cybernetics of Tao》,這就是我能成為研究楊振寧方法論的民科專家
參考文獻
Laporte found that the level always changes from even to odd or vice versa. Anticipating later developments, we remark that the evenness or oddness of the levels was later referred to as the parity of the levels. Even levels are defined to have parity +1, odd levels parity -1. One also defines the photon emitted or absorbed in the usual atomic transitions to have odd parity. Laporte’s rule can then be formulated as the statement that in an atomic transition with the emission of a photon, the parity of the initial state is equal to the total parity of the final state, i.e. the product of the parities of the final atomic state and the photon emitted. In other words, parity is.2
-
4 # 八戒因悟空
1、物理科學研究是著名科學家級別。
2、破了女婿比丈母孃年齡大的歲數世界記錄,估計這個記錄永遠不會被打破。
回覆列表
高中以前我也覺得這個人不怎麼好,老了還這樣做。等現在大了一點,雖然我還是不瞭解他在物理學上到底做了什麼。但是對社會的瞭解多一點,覺得像他地位那麼高的人,能夠給別人一個名分已經做得很好了。在讀大學的時候,也親自接待過外華人老夫少妻,還有一對是老妻少夫,真的覺得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可能。我們國內有時候對人道德要求太高了,畢竟這是別人的私生活,而且又沒有一點違背法律。
據說楊振寧是目前健在的物理學家中最偉大的,遠遠超過霍金。事實上,學術界習慣於把楊振寧排進歷史前十甚至前五。什麼叫歷史?歷史就是:拿你去跟牛頓比,去跟愛因斯坦比。
轉自網上,我雖然是學工科的,但是對純物理還是瞭解不夠:
1997年,日本的《かがくしゃ》僅僅將楊振寧列為第11位。而有的學者認為他在物理當中平行地位比Grothendieck弱一籌,大概相當於Atiyah在數學中的地位。而弱一籌的原因是楊最拿得出手的楊—米爾斯方程要後面幾個科學大佬打好幾次補丁才能用,而EGA SGA等在1950年後都讓Connes驚歎,所有的一切在60年代的鉅著裡都為後人準備好了。
溫伯格和楊振寧基本上並駕齊驅,半斤八兩 又根據比較權威的1999年millennium poll physicist,楊振寧列為古今最重要的18位科學家之一。那份排名說這18名科學家不分先後,按照姓氏排,可見,楊振寧下限在第18位。
我就楊振寧的科學地位諮詢過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研究員HK Charles,他是一位精通科學史的專家,他說:楊振寧據說有多項諾獎級成果,打個折扣,5個或者6個問題不大,如果要排名,應該在第10位或者往下一點。要是隻列學術履歷,量子力學最早一批創始人和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等也能列出一大堆震驚世界的貢獻,更何況楊振寧和Atiyah其實很類似,很多論文都是合作居多。
英國學者Albert曾經是《英國物理學會》期刊的編委,他在科普隨筆《弦論能否在低能態驗證》裡面,將威騰、費曼、溫伯格、楊振寧、郎道五個人做了詳細的比較,他的大概的意思是,假設M理論被驗證,威騰名列第一,費曼第二;如果沒有驗證,費曼第一,楊振寧和溫伯格並列第二,或者楊振寧第二溫伯格第三,兩個人半斤八兩差別很小。綜合看,楊振寧上限在第10。所以,楊振寧在科學史上的真實地位應該是第10-18位。
回到問題,楊振寧到底有什麼成就?
這是一個公眾話題,簡要講下上述五個成就的影響力。
楊-米爾斯場(又稱規範場)很可能是物理學最偉大的終極問題的必經之路,問世70年來經久不衰,是終極理論最有競爭力的超弦理論的基石之一。就算沒有完全解決終極問題,規範場論也是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基礎。後來有個人修補了下這個理論,成為了近年來理論物理屆公眾話題人物,這個人叫希格斯。宇稱不守恆給了我們進軍標準模型信心,如果沒有宇稱不守恆,幾乎就沒有標準模型的建立。李楊相變是相變理論的基礎,不是cmt的不多說了。楊-巴克特斯方程是可積系統理論的基礎,由此引申的與數學上的3維紐結理論的關係至今方興未艾。紐結理論是當代最牛理論物理學家Witten菲爾茲獎的獲獎原因之一。纖維叢引入物理學後,引發了數學與物理之間第三次合作革命。第一次是牛頓的微積分,第二次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與黎曼幾何。大約可以說,如果中國在世界上有足夠的文化話語權的話,楊振寧就是當代牛頓和愛因斯坦。
大約可以說,如果中國在世界上有足夠的文化話語權的話,楊振寧就是當代牛頓和愛因斯坦。
大約可以說,如果中國在世界上有足夠的文化話語權的話,楊振寧就是當代牛頓和愛因斯坦。
大約可以說,如果中國在世界上有足夠的文化話語權的話,楊振寧就是當代牛頓和愛因斯坦。
大約可以說,如果中國在世界上有足夠的文化話語權的話,楊振寧就是當代牛頓和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