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港口倉庫

    隨著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戰爭鉅製《敦刻爾克》即將在9月1日在國內上映,國內媒體和軍迷對這場發生在77年前的傳奇戰役的討論熱情也被再次點燃。除關注英國海軍英勇救援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數十萬官兵的行動外,也有不少評論指向了一個至今在世人心中存疑的“謎團”——希特勒為何會在即將圍殲逃離至敦刻爾克港的數十萬英法軍之際,突然下令暫緩進攻?眾所周知,正是這次謎一般的“叫停”,為英軍作出決策並實施救援行動提供了寶貴的緩衝時間,最終儲存了英軍賴以抵禦德軍進攻的最後力量。筆者特意留心了近期對此問題的各種解釋,並嘗試提出自己的見解。

    對希特勒突然叫停進攻的解釋,筆者注意到三種觀點。第一種是一個偏向於“陰謀論”的觀點,認為希特勒是為了故意留給敦刻爾克的英軍一條生路,為其與英國媾和換取更優越的條件。此前二戰史學界已經廣泛批駁過這一觀點,在此不贅述。筆者僅舉出事實做一個小小的駁斥。如果希特勒確實有心把英軍放走,為何不透過外交渠道直接向英國政府傳話,而採取這種高度模糊的行動呢?同時,德軍在短期暫停後,對滯留在敦刻爾克的英軍部隊又開展了持續的進攻和轟炸,如若真打算向英軍“網開一面”,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第二種解釋參考了德軍一些高階將領的觀點,認為在德軍進抵敦刻爾克之前,德軍已連續作戰兩週而沒有進行任何休整,德國裝甲部隊也遠超過步兵和補給部隊,戰鬥能力下降。而敦刻爾克地區佈滿沼澤和溝渠的地形也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同時英法軍的頑抗會導致德軍裝甲部隊損失過大。基於儲存實力考慮,希特勒下令德軍暫停前進。

    這種解釋自然比前一種“陰謀論”看起來說的通,但筆者也發現了一些漏洞。首先,德軍裝甲部隊的連續作戰能力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般孱弱。在德軍裝甲部隊的裝備並未有顯著提升的1年以後,德軍在蘇聯戰場實施了進攻縱深和時間遠超法國戰役的作戰行動,儘管德軍深受疲勞與補給不足之苦,卻並沒有因此出現損失過大的情況,希特勒也並未叫停作戰。其次,關於擔心地形不利的問題,在此前,希特勒力排眾議決定在地形比敦刻爾克糟得多的阿登地區使用裝甲兵,足見他對地形不曾有過多憂慮。至於英法軍的“頑抗”,我們試想,數十萬補給無著,士氣低落,甚至建制在一定程度上發生混亂的軍隊,如果下決心“頑抗”而不是撤退,能對德軍造成致命的傷害麼?

    事實上,此後不久,隆美爾率領德軍裝甲部隊進攻試圖據守瑟堡的法軍部隊,即在傷亡並不大的情況下迫降了法軍。筆者相信,如果德軍抓緊時間全力進攻敦刻爾克,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景。此外,希特勒叫停德軍對敦刻爾克的進攻只持續了數天的時間,隨即恢復了進攻。這幾天的時間遠不足以補充德軍此前的損失,德軍的恢復進攻也說明“地形不利”之說缺乏依據。

    第三種解釋則是以丘吉爾為首的英國觀點為依據。這一觀點認為是英國海空軍的力量優勢和英勇作戰,最終挽救了敦刻爾克的被圍部隊。筆者認為這一說法有一定道理,將在後文詳述。看了這麼多紛繁的觀點,筆者也不禁對探尋希特勒叫停進攻的原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正巧,前不久筆者剛剛讀完一批德國學界近年來出版的研究法國戰役的著作,嘗試結合上述著作的觀點,為大家提供一個新的認識視角。讓我們把視線移到1940年5月16日。5月13日,古德里安指揮的德軍第19摩托化軍成功強渡默茲河後,連續三天快速進攻,至5月16日,已經抵達阿登地區的西部邊緣,打破了法軍所有封閉德軍突破口的企圖。從這一天開始,德軍各部隊就開始了“甩開膀子”“向海跑”,力圖將部署在低地國家和法國北部地區的英法軍一網打盡。正在德軍各級指揮官們一路高歌猛進,甚至連此前對德軍的快速進攻持消極態度的德國陸軍總司令部都開始躍躍欲試的時候,原本“蠻勇”的希特勒卻變得謹慎和遲疑起來。古德里安在他的戰爭回憶錄《閃擊英雄》中聲稱,“我怎麼也想不到批准了勇敢激進的“曼施泰因計劃”的希特勒,對我突破到底的主張從來沒有表示過反對的希特勒,大概是被自己之前的蠻勇嚇到了,居然下達了立刻停止前進的命令。”為何希特勒在圍殲英法聯軍的行動即將大功告成之際,突然下令暫緩進攻呢?戰後解密的德國國防軍陸軍A集團軍群的戰時日誌給出了原因:“元首格外強調了我軍側翼安全的重要性,他指出這不僅僅關係到我軍作戰行動,同時在政治和國民心理上都會有很大影響。這一側翼必須萬無一失。在這一關鍵時刻,任何地方出現任何閃失都會給敵軍部隊和敵方政治領導人創造時機。”

    德國著名軍事史學者卡爾-海因茨·弗裡澤爾認為,希特勒在這一緊要關頭突然表現出的謹慎,是由於他在德軍實現突破後,無時無刻不擔心呈疏開進攻隊形向西挺進的德軍的側翼,會受到實力依然強大的英法聯軍的包抄和反突擊。而這一認知,是來自在於德軍在1914年馬恩河會戰後期側翼受到協約國軍隊威脅最終失敗的經驗。希特勒對於重蹈一戰覆轍極為恐懼,因而把軍的側翼安全上升到“政治和國民心理”的高度。

    然而此時英法軍這邊究竟是什麼情況呢?此時的法軍,從最高指揮層到基層部隊均已亂作一團,總司令剛剛換將,前線各部隊忙於從德軍進攻的矛頭前撤退。僅有的一些富有進取心的將領,如當時指揮法軍一支裝甲部隊的戴高樂,試圖向德軍發動反擊,卻因為進攻組織的太差,各部隊嚴重缺乏協同而自行瓦解。由此可見法軍在此時根本沒有威脅德軍側翼的能力。

    因此,希特勒在總部和前線一眾將領的力勸下,勉強同意德軍在暫停2天后的5月18日恢復進攻。然而,比法國盟友稍微鎮定些的英軍卻不甘於就此失敗。在德軍恢復進攻後的5月19日,英國遠征軍開始籌劃向德軍側翼的阿拉斯方向發動反擊,並且試圖協同友鄰的法軍一道參與進攻。隨即英軍在5月21日向挺進至阿拉斯地區的德軍第7裝甲師(當時該師師長就是日後著名的“沙漠之狐”隆美爾)發動進攻。起初,德軍被英軍的反擊所震驚,一度損失了一些兵力。然而,英軍發動進攻不久,即因不熟悉地形,兵種協同太差,通訊保障不利等原因,在進攻中陷入混亂。此後不久,英軍的裝甲攻勢又一頭栽到德軍的預設炮兵陣地內,英軍的攻勢遂告終結。

    雖然英軍的反擊很不成功,但德軍內部卻被英軍的行動嚇得不輕,如克魯格,克萊斯特等高階將領紛紛下令暫緩進攻,調整側翼。而此前就對快速進攻非常遲疑的希特勒,更是抓住了自證觀點的“救命稻草”,經過一番猶豫,於5月24日下達了那道著名的“敦刻爾克禁止前進命令”。值得注意的是,在希特勒第一次下令暫停的5月16日,以及英軍反擊失敗後的5月22日,英法軍都尚未撤離至敦刻爾克港。如果沒有希特勒兩次叫停命令的延宕,德軍裝甲部隊極有可能搶在英法軍之前佔領敦刻爾克港。倘若如此,傳奇的“敦刻爾克撤退”的前提將不復存在。

    同時,除因擔心側翼安全並被英軍反擊嚇破膽外,希特勒下令暫緩(而不是終止)進攻敦刻爾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是他對於英國海空軍的力量,以及港口的作用,做了過低的估計。前文曾經提到,英國海空軍的力量優勢和英勇作戰最終挽救了敦刻爾克。而英國海空軍之所以能發揮其作戰力量,與希特勒對英國海空軍的能力認識不足有密切關係。希特勒原本認為,被圍困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部隊早已如甕中之鱉,延誤幾日進攻也無法逃跑。不料在英國空軍的掩護和海軍的努力上,不到10天,被合圍的30餘萬軍隊即“揚長而去”。

  • 2 # 湘平古珍郵館

    希特勒為何放棄敦刻爾克大絕殺,我認為跟德日意發動戰爭的目標和動機有關。

    德意日發動二戰,目標是想奪取整個亞歐大陸,其它地方留給英美。按當時情況來分析,日本已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德國當時估計中國會敗,而且德國已佔領了幾乎歐洲大陸。如果能讓英美不參戰,德國只要打敗蘇聯,三國則可瓜分亞歐大陸。

    因為希特勒初期是不想太開罪英美,所以想放英國一碼,但等幾天後希特勒又下令發動進攻,也只是嚇嚇英國而已。再說當時英國海軍力量比德國強大,德國也怕軍隊到海邊被英國軍艦炮火打敗,因此希特勒想儲存陸軍實力以便來跟蘇聯大戰。

    總之,戰場態勢瞬夕萬變,作為統帥的希特勒在指揮關鍵戰役時難免有各種顧慮和思想,一旦哪種思想佔了上峰,都有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這可能就是敦克爾克大撤退的真正原因吧。

    大家好!

  • 3 # 建章君

    不可能形成絕殺的。希特勒放棄讓其撤退從軍事上來看是明智的。

    兵法有云“窮寇莫追”。這是四十萬大軍,不是一小股散兵遊勇。逼急了,狗還要咬人呢!英法聯軍可以說已經處於“死地”了,但要是被弄成了”哀兵”也是個麻煩事,搞不好“置之死地而後生”!

    試想想,四十萬大軍逼急了難道就等著被動被德軍殲滅了?不會尋求突圍嗎?要是其中有一兩股部隊突圍成功,敢保證他們不會去反抄德軍後路或者側翼?德軍要全線包圍的話,陣型一定是拉得很開的,厚度必然不夠,四十萬大軍選準其中一兩處薄弱處突圍幾乎是必然會成功的。突圍後,再裡應外合,切斷德軍部分聯絡,伺機殲滅小股,以靈活機動的方式逐步蠶食的方式與德軍周旋;若是這樣,勝負還尚未可知呢。

    這其實是基本戰法。英法聯軍的那個指揮官的軍事指揮水平是很糟糕的。哪怕是要撤退,也不應當是被動撤退而靠犧牲法軍來保全英軍。要主動地派遣機動部隊去分割穿插包圍的敵軍,去創造尋找戰機,避免陷於過度被動。

    當時要是中共的元帥們來指揮這場撤退,絕對不會是這個鳥樣。這個指揮英法聯軍的英國所謂的將軍,後來在緬甸拋棄我入緬軍隊,致我軍於死地,也不是偶然的。這是歷史上又一個應當罪該萬死的將領,看得懂軍事的人,絕對不會認為我是胡說。

    真的要徹底圍殲,德軍起碼要上百萬以上的兵力,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中國古人用兵,對於堵死圍殲是非常謹慎的,一般都放開一個口子,讓敵軍往口子方向逃,在讓其逃亡過程中佔大便宜。真正封死了,到最後反而逼出懦夫的鬥志,所謂“困獸猶鬥”,那就麻煩了。

    希特勒的軍事水平是不高的,德軍二戰歷史上,只要是決戰最後都輸,就沒真正在戰略決戰上贏過;擊潰的都是些組織能力比較差的軍隊。但在這件事情上的決策上,希特勒是正確的。

    我們還可以不妨假設德軍的進攻很順利,英法聯軍鬥志沒了,全體準備投降。我想問的是,德軍接受不接受投降?接受與不接受其實都很麻煩。若是接受了投降,怎麼安置?近四十萬大軍的吃喝拉撒怎麼解決?要是其中有一部分又生叛變了怎麼辦?這是頭疼的大問題。我們見軍事歷史上,屢次發生大規模的屠殺俘虜的事件,為什麼?從純軍事的角度來說,這不是偶然的。

    如果德軍拒絕接受投降,那麼英法聯軍就只能死戰。咱們就算德軍極其厲害,全殲英法聯軍四十萬,那麼德軍自己準備付出多少代價來取得這樣的勝利呢?德軍就算再厲害,自己傷亡二十萬是必然的。希特勒真的能承受就這麼二十萬沒了嗎?

    真正的戰爭不是紙上談兵這麼簡單的。那些過度誇張德國能力的事後諸葛亮說法,其實都是沒有基本的軍事常識的人說出來的胡話。

  • 4 # 流水不腐卍

    這個問題有爭議,先說明一下,不喜勿噴

    1、敦刻爾克那個小小的海灘上湧了幾十萬殺紅了眼的英法比聯軍,他們可不缺少重灌備,一旦德軍裝甲師開過來,聯軍也一定會讓德軍嚐到厲害,使德軍蒙受巨大損失,希特勒可能是不想讓德軍受到無謂的傷亡(畢竟元首要進攻蘇聯)為對蘇作戰儲存實力

    2、希特勒認為當時的英法比聯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再去打他們沒有必要,況且皇家空軍在聯軍上空護衛著,(後來撤離了)

    3、敦刻爾克海灘上大部分都是英國遠征軍,元首不想和英國打仗,而是千方百計的去和英國簽訂停戰協議,還派了納粹德國副元首魯道夫.赫斯去英國談判,雖然副元首被英國扣留了,但希特勒不死心,仍討好英華人,所以元首是不會攻擊敦刻爾克的軍人的。

  • 5 # 楓葉飄飄263244

    希特勒為什麼令停止向敦刻爾克進攻。這個問題有很多的解釋,一般鋪遍認為,一因為這一帶泥沼遍地,溝渠縱橫,不利於坦克作戰,而且,德軍坦克長途作戰,大部分需要修理,冒險前進可能遭到意外的嚴重損失,將會削弱即將對法國其它地區的進攻。二德國空軍司令戈林想立個頭功,急電希特勒,建議把這一任務交給空軍單獨幹,以擴大自己的權勢。希特勒也想儲存坦克部隊的實力,留待進

    攻索母河以

    南的法軍時使用,因此就同意了戈林的建議。這就是大多數人的認為,邱吉爾的書裡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回記錄》裡是這樣寫,英軍以計劃撤回本土,啟動發電機行動計劃,為掩護這一撤退計劃,必須給已德軍一個大的反擊行動,以阻止德軍裝甲先頭部隊前進,於是在5月22曰英軍以2個步兵師和一個裝甲旅的兵力對德軍裝甲先頭部隊一個大的反擊作戰,重創了德軍裝甲部隊。使它停止了前進,希特勒得知後,怕重演一戰時的戰局,就是一戰德第一集團軍一直前進冒進深入到馬恩河時遭到了協約國軍隊的大反擊,迫使德軍全線撤退,德軍大敗,希特勒怕這一戰局重演就令德軍停止前攻,這時英軍又佈置新的防線,保證了英軍的順利撒退,24日開始撤直到6月4日下午停止發電機計劃,英軍全部撤回21萬5幹人,法軍9萬人,比利時軍3萬人,共33萬8幹人,共丟下1200門大炮,1250門高射炮和反坦克炮,6400枝反坦克槍,1萬1幹挺機槍,7萬5幹輛摩托車和180架飛機大量彈藥。但英軍包含著勝利,為諾曼底隥陸留下了種子。

  • 6 # 一老沈一

    “希特勒為什麼停止向敦刻爾克進攻?”這個問題,二戰之後就一直有許多人在探討,各種分析仁者見仁。

    我想,聽聽威廉.夏伊樂的意見可能比較靠譜。

    關於希特勒下令停止向敦刻爾克進攻,夏伊勒給出的解釋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1940年5月24日,德軍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隊突破盟軍防線,抵達距離敦刻爾克只有約50公里的阿運河。英國遠征軍9個師、法國第一軍團的10個師和比利時軍隊被困在一個狹小的區域。

    5月24日晚上,德軍最高統帥部發出希特勒的緊急命令,強令德軍坦克部隊不要再向前推進。這使英、法、比利時軍隊有了“意外的、重要的喘息機會”,並迅速完成了33萬多名軍人的渡海大撤退。

    希特勒為什麼發出這一指令?夏伊勒所揭示的真相是:

    第一,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在當時的德軍西線總司令倫斯德和空軍司令戈林慫恿下,不顧當時的德軍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陸軍參謀長哈德爾的激烈反對,強行下達的。

    第二,希特勒下達這一命令的表面原因,是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損失嚴重且敦刻爾克地區不適合坦克作戰。同時,希特勒相信戈林的保證——他的空軍部隊完全能夠單獨消滅被包圍的敵軍。

    第三,希特勒下此命令的政治考慮,是因敦刻爾克屬日耳曼人後代佛蘭德斯人居住的地區。希特勒曾得到他們的積極支援,他想回報他們,以繼續獲得其支援。這是希特勒親口對哈德爾做的解釋。

    第四,希特勒當時認為,西線戰事六個星期內將全部結束,他希望和英國達成媾和,讓英國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統治。就是說,希特勒並沒有下定徹底消滅英國的決心。

    5月26日夜間,希特勒取消了停止前進的命令。但幾乎同時,經過“意外的、重要的”喘息之後,英國海軍部發出執行“發電機計劃”的命令,開始了載入史冊的成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以上就是夏伊勒所披露出來的當時這一事件的過程和真相。他的結論是在查閱了大量的納粹檔案,並直接詢問了事件的當事人——德軍陸軍參謀長哈德爾等德國高階將領之後得出的。

    德軍西線總司令倫斯德後來嘆息說,給了英國這個喘息機會,是所有“戰事中幾個重大轉折點之一”。

    對於希特勒的這個命令,夏伊勒寫到:荒唐嗎?這看起來好像是希特勒又一次突然發生神經錯亂。

    也難怪,另一個美國的著名傳記作家約翰.託蘭在他所著的《希特勒傳》中,評價希特勒不過是一個軍事上的白痴。

    或許歷史程序中的某些必然,就是由這樣一個個的偶然事件貫穿而成的。

  • 7 # 戴進3

    感謝邀請。關於這個話題,網上不少回答,坦克部隊連續作戰,給養供應不上,士兵疲憊。戈林吹牛,他為了提高戈林的威望,故意讓戈林的空軍立功。我認為這不是主要的。首先希特勒軍事上是個天才,所有的理由都不能解釋,在四十多萬人,被擠在海灘上,眼看煮熟的鴨子飛了。再蠢的人也不會這麼幹的。當時戰爭雙方都對這個決定感到吃驚。只有一個可能:希特勒故意放走英法聯軍。希特勒是個典型的民族主義者。他認為日耳曼是這個世界最優秀的種族。第二個就是英華人。他認為只有德華人和英華人的種,才是世界上最好的。這麼優秀的種族,他是真不忍給滅了。如果換成別的種族,他是決不會放過的。

  • 8 # 導演沈慕白

    最近電影《敦刻爾克》的全國上映,引起了華人對於敦刻爾克戰役的思考,有很多人產生了疑問,希特勒為什麼停止向敦刻爾克進攻呢?戰爭永遠不能孤立地去看待,一定是政治、經濟的延續,以及多種因素的綜合比拼,下面談談英法為什麼能夠順利地從敦刻爾克撤出,而希特勒為什麼沒能抓住這個絕佳的決戰點?

    1、 很多人以為希特勒下令停止了進攻?其實真實的歷史不是這樣,我特地去研究了相關史料,希特勒從來沒有下令停止進攻,因為他比誰都清楚閃電戰的重要性,他不可能放過這個決勝點。客觀上,德軍停止進攻,是因為當時的一線司令自己下的命令。而一線司令下令停止進攻也因為敦刻爾克的地形不利於坦克戰,都是一些海灘溼地,德國最主要的兩個坦克師都放在追擊英法聯軍上,一線司令不希望因為地形問題報銷了自己的主力,這種長途奔襲追到最後,被一波反推主力的戰例實在太常見了。

    2、 德軍的海軍完全不是英國的對手,追擊到敦刻爾克的時候,德軍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地步了,進一步攻打敦刻爾克,必然會面臨英國海軍的鉅艦大炮的轟擊,而德軍的坦克師很可能成為靶子。雖然說德軍的空軍當時處在無敵狀態,但對付海上軍事力量,並構不成毀滅性的打擊。這受到了當時軍事情況的限制。

    3、 希特勒並不想徹底啟用英國,他反而有一種僥倖心理,如果能夠讓英國軍隊體面地撤出敦刻爾克,說不定就不會再染指歐洲大陸的戰役,為以後少一個勁敵來做鋪墊。

  • 9 # 世界真的很大

    謝邀。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軍136個師3個裝甲軍團3000多輛坦克,閃電襲擊了法、荷、比、盧4國。德軍勢如破竹,打得英法軍隊潰不成軍,只用了11天時間,就將38萬聯軍趕到法國東北部正對英吉利海峽的敦克爾刻一帶,並且很快佔領了布倫港和加萊港,對敦刻爾克的三面合圍之勢已經形成。德軍先鋒的坦克部隊,離這個港口小城,不過10公里之遙。

    就在英法聯軍已成甕中之鱉幾乎要受滅頂之災的時候,德軍突然接到命令,要他們停止進攻。幾乎後世所有的軍事史家,都認為這一命令是二戰希特勒最大的昏招。如果德軍一舉拿下被包圍在敦刻爾克的38萬聯軍,二戰的歷史會改寫。

    事實上,希特勒有他自己的考慮。一是在前面的閃電戰中,德軍雖然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重武器裝備也損失嚴重,如各部隊坦克的損失量,就高達30-50%。戰爭才開始,希特勒要儲存攻擊實力。二是,希特勒從來沒有把英國看成自己的真正敵人。事實上,他一直希望和英國和談。始於1940年9月的倫敦大轟炸,希特勒也不過是想把英國逼到談判桌上來。他的真正敵人是蘇聯,原因在此不述。德軍儲存實力,也是為了打蘇聯。在德國的戰爭形勢圖上,東線遠比西線重要。第三,敦刻爾克的沼澤地帶,不利於德軍的坦克行進。第四,戈林曾向希特勒保證,德國空軍可以輕易摧毀敦刻爾克的聯軍。當時德軍最高統帥部的所有元帥將軍們都認為,英華人逃回島上後,再也不會回到大陸上來了。

    敦刻爾克的故事,說白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希特勒對丘吉爾的個性,對英華人戰時狀態下的全民心理,缺乏深刻的認識。他們一直對英華人抱著和談的希望,也許丘吉爾之前英國的綏靖政策,也給了他們這樣的錯覺。

  • 10 # 國家人文歷史

    在很多人的猜測中,希特勒下令停止對英法軍隊趕盡殺絕,從而給了他們撤退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希特勒還希望可以與英國結盟,所以下手留有餘地。不過這種說法可信度並不高,畢竟在之前的很多戰役中,德國軍隊攻打英國軍隊還是挺狠的,並沒有留餘地,更何況這個時候。就連丘吉爾本人對這種說法都是嗤之以鼻。還有的說法認為希特勒不願意誤傷了敦刻爾克附近的荷蘭地區,這一說法主要源自於他對於種族之上的這種病態追求。不過這個可以說也是無稽之談。

    如果單看當時的作戰部署的話,更有說服力的是戰略部署上的一次重大失誤,而其中空軍的頭兒戈林負有很大一部分責任。攻打英法的時候,其實希特勒在國內仍然沒有到達地位穩固的時候,當時的陸軍對他仍然頗有微詞,很多人覺得發動這樣一場戰爭並不是明智的,並且也瞧不上希特勒的出身。而對於希特勒來講,更希望透過勝利來進一步穩定自己的政治地位。對於戈林來講,則是想要搶功,畢竟之前陸軍幾乎所有的風頭都出盡了,空軍作為一支新興的力量,需要上位的成績。希特勒也許在戈林身上看到了讓陸軍灰頭土臉的機會。所以部署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主要以空軍的攻擊為主。

    但是希特勒沒有料到的是,德國空軍對於海戰還有海灘站並不擅長,許多炸彈掉到鬆軟的沙灘上並不能立馬爆炸,並且空軍對於襲擊船隻也沒有經驗,所以幾乎是一團亂,而這個時候裝甲部隊再上已經來不及了。所以總體上講,這次主要是一次錯誤的戰略部署導致。

  • 11 # 糖麥

    這個到底為啥呢,也許就是一時頭腦發熱,也許希特勒更喜歡空軍,曼斯坦因計劃的成功給了他很大的信心,他可能希望用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成功吧,困在那去炸就好了,天知道起霧了,後來裝甲部隊的突擊優勢也沒了,還有德國權貴二代大部分都在空軍,得給他們點機會吧,希望空軍可以立功。還有一個說法,當時是考慮幹這三十多萬人呢還是去幹巴黎,一看就沒有讀過毛主席的著作麼,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才是王道,德軍很顯然是忌諱兩線同時乾的。可能就耽擱了,當時陸軍對希特勒也是頗有微詞的。反正戰爭結束了,啥原因可能只有阿希自己知道了。冥冥之中似有註定。

  • 12 # 金戈鐵馬

    錯誤估計英華人的鬥志,誤以為取得優勢後可以和英國言和,也對英華人強大的潛力很忌憚。對於單薄的側翼遭到聯軍打擊而崩潰的莫名恐懼,害怕馬恩河的故事重演;對於裝甲部隊閃電戰術的生疏,不敢勇敢的將戰略貫徹到底,並且高估判斷法軍後備力量的實力。低估了英華人的運輸能力。以為單單用空軍就可以壓迫聯軍投降。

    當時德國對英法聯軍最大的優勢就是裝甲部隊,而敦刻爾克屬於沼澤地帶,使用裝甲部隊效果不好。空襲又由於敦刻爾克灘頭地區的沙質鬆軟而效果極差。單論步兵德國的優勢不明顯,聚集在灘頭地區的英法聯軍總數高達33.8萬人,靠步兵進行殲滅這些“哀兵”德國必然損失極大,得不償失。結論:德國如果想完全殲滅英法聯軍就得有付出相當代價的覺悟,而當時已經滿心幻想著在談判桌上跟英華人討價還價的希特勒顯然沒做好這個準備

  • 13 # 當代曹植

    希特勒一直擔心德軍的側翼,主要是面對法國的南翼,他認為這是主要戰場。

    希特勒想迫降英國,好轉身東進。這是希特勒的一個戰略敗筆,也是外行指揮內行的一個典型。

    攻打英法的時候,其實希特勒在國內地位並不穩固,陸軍對他仍然頗有微詞,並且也瞧不上希特勒的出身。

    戈林想要搶功,畢竟之前陸軍幾乎所有的風頭都出盡了,空軍作為一支新興的力量,需要上位的成績。

    於是,希特勒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主要以空軍的攻擊為主。

    但是德國空軍對於海戰還有海灘站並不擅長,許多炸彈掉到鬆軟的沙灘上並不能立馬爆炸,並且空軍對於襲擊船隻也沒有經驗。

  • 14 # 李子他爸

    第三帝國在敦刻爾克戰役中,沒有趕淨殺絕,倒不是希特勒發善心。

    實際上是納粹內部爭鬥的結果。

    第一,英美聯軍被趕到敦刻爾克海邊,看起來,德國裝甲部隊一個衝鋒就能解決的事,其實不然,德軍其實也是強駑之末,油料供應不上,彈藥也缺乏。古德里安幾個裝甲師已經停了一天,等候補給。

    第二個原因就是納粹內部矛盾。

    開戰後,德軍順風順水,這都是陸軍的功勞啊,德空軍司令戈林,早坐不住了,眼看德軍橫掃西歐,再不爭取機會,仗都打完了,就向元首建議,說對付被圍住英美軍隊,派空軍轟炸就能搞定。於是元首愉快地接受了。

  • 15 # 木説歷史

    我是木說,我來t談談我的看法。

    面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數十萬的英法聯軍,希特勒下令前線的裝甲軍團停止追擊錯失圍殲英法聯軍有生力量的大好機會,這批撤往英國的33萬多人的聯軍也成為日後反擊諾曼底的主力。

    為什麼希特勒近在咫尺卻下令停止追擊,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希特勒錯誤的估算了英法聯完成撤退的時間,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希特勒認為英軍需要持續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全部軍隊的撤退工作(實際只用了7天)。希特勒這樣認為並非完全道理,當時的法國境內雖然德軍並未完全掌握制空權,但是在開戰之初德軍空軍確實佔據了強大的空佔優勢(這一優勢直到英軍的“噴火”式加入才打破),因為希特勒掌握這樣的優勢所以他可以利用空軍極大的削弱擠在海灘等待撤退英國軍隊的實力並且最大限度的拖延英軍撤退的時間。

    其二,英軍掌握當時德軍最不能企及的海軍力量,這是英軍安身立本的基本,希特勒大有利用等敦刻爾克的大撤退的機會利用空軍打擊英軍海軍的企圖。畢竟固定在海岸邊不懂的軍艦是轟炸機最好的靶子,沒有了強大的海軍,英國就沒有了繼續作戰的基本。這一點在“發電機”計劃開始之初確實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快丘吉爾下令現役戰艦不允許參與此次救援行動而破產。

    其四,希特勒的目標是法國巴黎,他需要儘快結束對法作戰。古德里安的裝甲集團在法國境內一路狂飆讓遠在後方的希特勒又驚又喜又怕,驚的是德軍進軍神速完全超出了他的最樂觀的估計,喜的是法軍反應遲鈍,德軍勝券在握,但是怕的是裝甲部隊衝得太快後勤補給跟不上,沒有油料和彈藥的坦克部隊和“鹹魚”沒有區別,因此此時的德軍裝甲部隊確實需要休整與補充。

    綜上所述,之所以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前希特勒下令停止追擊,原因可能就是因為此時的裝甲部隊需要休整也沒有到要與英法不共戴天的地步,反正英軍一時半會也撤不完不如用空軍消耗下順便幹掉英國的海軍是再好不過了。

  • 16 # 齊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陸軍橫掃歐洲,勢如破竹。連號稱“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都僅僅不到兩個月就被德國完全佔領。可見德國當時的強大戰鬥能力,在此期間曾經發生過一次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就是我們熟知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德軍明明可以完全剿滅英法聯軍,但是偏偏的就從德國部隊的眼裡跑掉了。讓人感覺到非常的匪夷所思。同時這也是一場非常有名的歷史謎案之一。今天小編我就帶大家來解密一下當時為什麼會放掉敦刻爾克中的幾十萬英法聯軍。

    此次事件是歷史迷案,不少人都推測希特勒為什麼要放掉盟軍,包括希特勒和所有的當事人都沒有一種權威的解釋,只能靠後代的一些專家進行推測和演變,覺著幾種可靠和可行的想法。

    首先第一種就是當時人的私心在作怪,當時由於德國空軍和陸軍不和,再加上陸軍履歷戰功,這對於空軍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威脅,而且當時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也想在此戰役中分一杯羹,就對希特勒說:“英法聯軍已經是苟延殘喘,已經不需要陸軍在進行追趕,派遣空軍即可把他們全部消滅。”而且最讓人頭疼的是連希特勒都相信了戈林的話,所以在德國裝甲部隊正在追即知識突然收到了停止追擊的命令,而作為軍人就是服從命令,被迫放棄了追擊。與此同時,由於海灘的效應,空軍的炸彈投放下來之後咋進土坑的威力會被大大縮減,這對於剿滅敵軍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對此德國空軍在敦刻爾克的大規模轟炸起不到相應的預期效果。語了英法聯軍長時間的喘息機會,而且英國方面也正在積極地組織救援,直到將這幾十萬英法聯軍全部安全的撤退到大後方。

    這種說法就是陸軍情報上的失誤,說簡單一點的話就是,陸軍的指揮系統和地圖出現了問題,在陸軍的情報體系中顯示敦刻爾克是一片沼澤地,這對於機動性的坦克部隊來說是陷入淤泥的,是行動不便的。對此,德國陸軍請求德國空軍支援,對敦刻爾克的敵軍實施24小時轟炸,直到將所有的敵軍消滅為止。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敦刻爾克並不是一片沼澤地而是一片沙灘。所以在此期間英法聯軍抓住機會迅速撤退。

    最後一種說法就是德國故意放英法聯軍撤退,目的就是為了怕以後德國戰敗,由於當時的情面不至於撕破臉,所以希特勒故意的不讓德國陸軍追趕,只是象徵性的意義用空軍部隊對英法聯軍實施轟炸。

  • 17 # 西餐劉顯琨

    希特勒為什麼不下令攻打敦刻爾克,放走了那麼多英國士兵呢?

    這屬於世界未解之謎,在德軍的戰役日誌,備忘錄裡,沒有找到準確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就當時的歷史環境加以猜測一下。

    1.德軍物資難以維持

    經過長時間的戰鬥 德軍裝甲部隊疲憊不堪,他們在等待補給,抓緊休整,準備最後的決戰。

    2.空軍元帥戈林害怕陸軍獨攬軍功

    有史料證明,赫爾曼·戈林確實和希特勒保證過:只用帝國空軍,就可以全殲這些英法聯軍。第三帝國的空軍可以自己處理。

    但是空襲效果不佳,貽誤戰機。

    3.此地地形複雜,有沼澤泥濘之地

    希特勒害怕裝甲先頭部隊會被困在沼澤地帶,導致德軍喪失主動權,受到英法聯軍的猛烈反擊。

    4.希特勒如果下令全殲,怕激起國際社會與英國的強烈抗擊。

    這個我認為是最主要的。

    希特勒已經橫掃西歐大陸,強大的軍事實力讓他有足夠的信心,認為那個以前一直執行綏靖政策的英國,一定會俯首稱臣的。

    沒有必要趕盡殺絕,如果全殲他們,反而不利於他們下定決心投降。

    5.希特勒民族主義情緒很重,他更厭惡東線的蘇聯人

    蘇聯曾經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等地,這讓希特勒認為,劣等的斯拉夫人怎麼能與高貴的日耳曼人平分秋色呢?

    所以他此時很可能已經開始考慮東線對蘇作戰的問題了,開始準備全力應對東線戰役了!

    畢竟納粹海軍比英國皇家海軍來說,弱小的多,很難登陸英國本土作戰。

    這種未解之謎,可能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當初為什麼會下達這樣的命令吧!

  • 18 # o晴天o雨天o

    希特勒的神經質起作用,猜測英法可能會大規模反攻而令前線官兵暫停行動,導致對手利用寶貴的時間撤離,為今後諾曼底登陸積蓄力量。

  • 19 # 高樓聽夜雨

    這是個世界研究爭論了多年的話題,眾說紛紜,連英國首相都出來釋疑。

    為何希特勒在那麼關鍵的時候下了這樣一個特殊的停止進攻的命令,從而放走了幾十萬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大撤退直到最後的諾曼底登陸的大反擊!

    這個謎題已經永遠無解,各種猜測經過推理都似乎有道理,又似乎都站不住腳!

    世界沒有如果,單單二戰來看:

    1、如果希特勒先造出來原子彈(這個很懸,差點第一個造出核武器)。那......(此處省略字已經沒有意義了)

    2、如果日本再隱忍點,不發動珍珠港偷襲戰,招惹美國,不把美國拖下戰爭......

    3、如果蘇聯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還有莫斯科保衛戰,都是命懸一線,萬分危急,如果稍微鬆懈了那麼一點點......

    4、德國當時已經造出來了V1和V2火箭(巡航導彈的前身),給盟國尤其是英國帶來巨大的傷害和心理恐慌,但是是在戰爭末期,已經沒辦法改變事實。如果再早兩年造出來......

    ...

    綜上所述,希特勒在關鍵時候下了那樣一個匪夷所思的放走英法聯軍的命令,更願意相信,天道輪迴,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數。天不亡英法。

  • 20 # 老白說歷史

    在二戰早期西方盟國接連失利的“至暗時刻”裡,敦刻爾克(Dunkirk)大撤退可謂是其中屈指可數的亮點之一。儘管,正如溫斯頓·丘吉爾所說,“戰爭不是靠失敗打贏的”,但是這個代號為“發電機"的史無前例之行動的巨大意義在於,它為盟國儲存了日後用於反攻的大批有生力量,而英國軍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英勇表現,也成為了流傳至今的不朽傳奇。

    令人費解的是,當納粹德軍完成對盟軍主力的合圍、後者危在旦夕之際,它卻突然於5月24日停止了前進。就這樣,從5月24日至27日,英華人贏得了三天的寶貴時間用於收攏部隊並鞏固敦刻爾克防禦陣地,同時組織大批艦船乃至民用船舶往返英吉利海峽,於是海上撤退行動得以從5月26日一直持續到6月4日。在為期9天的行動中,共有33.7萬名盟軍士兵逃出生天(其中包括11.5萬法軍),考慮到當時的種種條件,這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了。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是希特勒在二戰中所犯下的一個重大失誤。那麼,希特勒在此關鍵時刻下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呢?長久以來,人們對此莫衷一是。老白以為,希特勒此舉之動機兼有政治和軍事雙重因素,如果非要分出一個比重的話,可以說是“三分政治,七分軍事”。

    既然提及政治因素,就不得不談談“帝國元帥”戈林,以及被其視為禁臠不允他人染指的納粹德國空軍。作為納粹政權二號人物和希特勒的欽定接班人,曾經,戈林在從零開始打造這支當時堪稱世界一流的空中力量的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可是濫用藥物和“啤酒館暴動”時留下的舊傷後遺症所導致的荷爾蒙紊亂,令他在1940年的時候已經成為了一個昏庸顢頇的蠢材。當然,他並不滿足於德國空軍在西線戰役中所充當的“飛行炮兵”之角色和作為地面部隊之空中保護傘的存在,他希望可以從這個順風局中撈取更多的利益。

    希特勒與戈林。

    1940年5月23日,赫爾曼·戈林給希特勒位於德國西部埃費爾山區的戰時總部“巖巢”(Felsennest,此地距德國-比利時邊境不過數十公里之遙)打電話,戈林嘗試說服後者,由德國空軍對敦刻爾克包圍圈中的盟軍部隊施以最後一擊的時機已經到來,這理所當然是“德國空軍的特殊任務!”

    戈林聲稱,西線勝利的終極榮譽,應該歸納粹黨化程度更深的德國空軍所享,而非充斥著傳統保守派人士的德國陸軍;因為這關係到贏得巨大威望的是希特勒本人,還是德國陸軍總部(O.K.H.)的將軍們。在電話中戈林也對德國空軍可以單槍匹馬完成此任務表達了充分的信心;毫無疑問,這番蠱惑對希特勒做出最終決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如果沒有以總參謀部為首的德國陸軍的默許與合作,納粹黨絕對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輕易攫取德國的軍政大權。在戰前,希特勒總體上對德國陸軍採取懷柔政策,並且保留了總參軍官階層的許多既得利益,雖說他透過增設新的指揮機構和提拔非總參的中青年軍官等途徑進行權力很透,不過對於像倫德施泰特等對他胃口的老將也還是尊敬有加。當然,納粹的獨裁本質是不允許在其治下有這樣一個獨立王國的存在,所以說,假使能用其它軍兵種的戰功來打破德國軍事體系中陸軍一家獨大的局面,或許是一個相對緩和的最佳選擇。

    西線戰役期間的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左)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右),他倆在戰爭早期曾與希特勒爆發過多次衝突。

    其次,希特勒的決定也未嘗沒有對英國遠征軍“網開一面”的考慮。儘管這種說法遭到了眾多歷史學家的駁斥,而且這也與德國空軍當時接收到的全殲被圍之敵的明確指令背道而馳,可納粹高層中的不少人一直幻想與英國共同統治世界,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哪怕是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希特勒大肆叫囂在歐洲大陸謀求“生存空間”的同時,也不忘反覆提及其並無意與英國為敵。他認為擁有“果敢堅毅之精神“的英語民族,是德國未來最有價值之盟友的不二選擇。他還頗為深刻地指出,“英國只不願使德國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強國。而法國尚不願德國做一個(Continental)強國,這是兩國的根本不同點”

    而且,Continental各強權的結構性衝突和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根本性對立,使希特勒還是傾向與蘇聯一決雌雄。所以,在西線的勝利幾成定局之際,如果能夠以較小的代價解決來自英國的後顧之憂,那自然再好不過。納粹高層對於“海獅行動”到底有多大把握實際上心知肚明,在希特勒看來,一方面,虛張聲勢的恫嚇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嘗試透過向英華人示好的方式達成停戰,即使希望相對渺茫也值得一試。

    當然,從常識和理性的角度看,如希特勒確有媾和之意,至少應該透過外交途徑加以明確宣示,甚至是在乾脆利落地解決敦刻爾克的抵抗之後妥善安置英方俘虜,並透過第三方主動送還的方式釋放“善意”,他似無必要藉此模稜兩可和難以捉摸之手段。但是我們要注意,對於希特勒這等行事超乎尋常的政治人物來說,很多時候其行為並不能完全用常理來推斷,而且神秘主義一直是納粹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覺和富於幻想也是納粹標榜的“超人”之特質。至今仍然撲朔迷離的納粹德國副元首魯道夫·赫斯於1941年5月以所謂“和平特使”之身份孤身駕機赴英之事件,或許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極端表現。

    說罷政治因素,讓我們再來談談軍事方面的原因。

    據史料記載,1940年5月24日上午10時許,希特勒親赴擔任西線戰役主攻的“A”集團軍群司令官倫德施泰特上將位於沙勒維爾(Charleville)的指揮部視察(此地距離北部正在激戰的佛蘭德斯戰場尚有兩百餘公里之遙)。倫德施泰特詳細解說了當前戰局,並表達了他對南方側翼安全的深切擔憂,同時他表示,北部聯軍部隊與南部法軍部隊仍有采取協同反擊的可能性,並且,鑑於德軍機動部隊前期推進過猛,有大批坦克和各類車輛已不堪再用。所以他建議裝甲部隊暫時停止前進,以“靜待局勢明朗化並維持我軍兵力的集中”

    據當時在場者回憶,希特勒欣慰的發現,這位他所尊敬的老將軍再次與他的意見一致,他也非常贊成為下一階段的戰役節省裝甲部隊之兵力的做法。於是“元首”現場拍板,要求“無限期”停止裝甲部隊之推進的命令也隨即發出,命令檔案上還加蓋了“據元首指示”(‘By the Führer’s orders’)的印章——表明其必須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

    從軍事角度而言,希特勒作出此決定的動機肯定也不是單一的。首先,他認為包圍圈中的聯軍部隊已成“甕中之鱉”,無需投入主力部隊予以攻擊,因為其組織體系已經亂作一團,透過長時間圍困就可以達成令其“不戰自潰”的效果,何況還有德國空軍狂轟濫炸的加成。其次,從地形方面來看,戰場區域由於連日降雨已經泥濘不堪,而佛蘭德斯縱橫交錯的大小運河和水道,也不適合大規模部署坦克。希特勒和倫德施泰特兩人均曾於一戰期間在這裡參加過艱苦的攻防戰,所以更容易對當地天氣和地形所造成的困難產生共鳴。第三點就是上面提到的,德國裝甲部隊此時已是“強弩之末”,必須進行休整和補充並恢復元氣之後,才能投入到徹底擊敗法國的“紅色行動”中去。

    河道縱橫的敦刻爾克地區不適於機械化大兵團的運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戰場迷霧”也影響了德軍高層的判斷,哪怕是後來舉世聞名的隆美爾等優秀將領也未能例外。5月21日,在作為敦刻爾克宏大表演之序章的阿拉斯反擊戰中,英軍只投入了兩個步兵營和不到一百輛“瑪蒂爾達”坦克(另有少量法軍裝甲單位擔任側翼掩護),結果卻給當面的黨衛軍“骷髏”師和隆美爾之第7裝甲師造成了極大恐慌,以至於隆美爾在報告中聲稱遭遇了“五個師”之兵力的部隊攻擊。這一嚴重誇大的戰報層層遞交上去後,嚴重打擊了最高統率部的信心。

    此外,一戰中法國軍人拼死保衛國土的表現令當時親歷的德軍高階將領心有餘悸,他們很難想象,在德軍長驅直入在其國土腹地肆虐之時,法方的反應仍然如此之遲鈍,以至於“似乎已經完全喪失了知覺”。事實上,早在5月15日,德軍主力部隊取得第二次色當會戰的勝利,越過默茲河天險並在百公里寬的正面上達成全線突破之際,德軍高層就開始對其南部側翼的安全憂心忡忡,被“鐮割”計劃的巨大戰果嚇壞了的希特勒本人,也在驚惶不安當中於5月17日批准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關於就地防禦鞏固側翼的安排,並因此耽擱了將近兩天時間。由於他們並不能未卜先知,所以他們當時也就無法知曉,法軍所謂的“巴黎叢集”只不過是虛張聲勢的空架子,而甘末林的預備隊業已消耗殆盡。

    在1940年的西線戰役中,只有德軍的88mm炮才能擊穿“瑪蒂爾達”II型步兵坦克厚重的裝甲。

    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在當時德國國防軍當中,從普通的參謀軍官到希特勒,從前線基層官兵到集團軍指揮官,都對海洋缺乏理解。沒有人會想到,英華人能夠透過一個碼頭設施幾乎全毀的小港口,在短短數日內撤走數十萬人。作為一個大陸國家,對於海軍力量的有限認知令德華人看來,敦刻爾克包圍圈中的盟軍部隊是註定難逃覆滅之命運的,他們當時所爭論的,無非就是以何種手段,花費多少時間,用什麼樣的部隊來完成這“最後一擊”而已。

    當然,從軍事角度來說,要組織這樣一場大規模撤退行動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沒有盟軍士兵英勇抗擊德軍的進攻,沒有最大限度地動員海上力量,沒有士兵們在撤退中嚴守紀律,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之多的主力部隊的撤離,都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敦刻爾克對於法華人來說是毀滅的開始,對於英華人來說,卻是其偉大的不列顛之戰的第一幕,德華人的好運氣,也即將隨之迎來第一個逆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痛風能不能吃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