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楚人讀史
-
2 # 麗江說書人
明朝更重,雖然底層宗室不算人,也沒人管,給高層宗室的薪水到了中後期也經常晚發,少發,不發。但最致命的不是發錢,而是宗室佔據的大量田地,這個更激化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並且導致中央政府損失了20%以上稅收。這個才是更致命的,假如沒有宗室佔地問題,明朝的財政狀況會好很多,多撐50年沒問題。
-
3 # 深度工場
這種對比沒有意義,明朝數十萬宗室是消耗資源,沒有任何積極作用和產出,而八旗軍是軍事單位,肩負著國防任務。比如,清朝200多年,守衛黑龍江,內外蒙古,青藏和西部省份的邊防軍,基本都是八旗軍包圓了,這對於內地民眾來說,是非常大的福利。
要知道,在明朝光是守衛長城,就要徵發數十萬人,還要強徵百萬人長年累月,徭役運輸糧食補給。內地還要去邊防換班,就是班軍制度,數十萬軍隊來還換防,勞民傷害,老百姓苦不堪言。而清朝,八旗軍把這些邊防任務,全部承包了。
第2個是八旗軍是軍事單位,承擔著大量軍事任務,從平定準葛爾汗國,打敗大小和卓,進擊尼泊爾,保衛西藏,打擊土司武裝,平定張格爾入侵……一直承擔著繁重的軍事遠征任務。
到了1840年以後也是如此,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大沽口八旗軍為主的清軍首次擊敗英法聯軍,雖然後來在八里橋戰敗。隨後,僧格林沁打敗,太平軍2次北伐軍,全殲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20萬大軍,擊滅捻軍,絞殺捻軍首領張樂行。雖然最後在對捻軍戰爭戰死。但是,確實是連續戰鬥十幾年不停頓。
八旗軍多隆啊,摧毀了太平軍英王陳玉成主力,隨後在陝西一年打敗回軍數十萬,建立功勳。八旗軍金順作為左宗棠遠征軍前敵指揮,打敗阿古柏建立戰功。在甲午戰爭唯一陸戰勝利,也是八旗軍依克唐阿在鳳凰嶺取得。
再落敗軍事單位,也不能與寄生蟲集團相比較,八旗軍事集團畢竟打下了廣大的國土,同時守衛邊疆200多年,奠定了我國現在的國土範圍。
-
4 # 百勝軍節度使
明朝嚴重的多,萬曆年間,明神宗就給河南的福王賞賜了兩百萬畝田,是兩百萬畝!搞到最後,河南的土地不夠賞,還把山東,乃至千里之外的湖廣地區的良田拿來補足數。
天啟年間,明熹宗又把大量田地賜給了桂、惠、瑞三王和遂平、二公主,少者七八十萬畝,多的達到三百萬畝,以至於各州縣已經無田可撥,只好勒令各地人民分攤銀租,簡直是喪心病狂。
這才幾個人就已經這樣了,還有幾十萬宗室呢?
-
5 # 乾坤看世界
都很麻煩。
朱元璋始開諸子封王之後,終明一朝,封王的王爺舉不勝舉,逐漸成為大明朝財政的負擔。
清朝入關後,滿人享有特權,整個滿人是不需要勞作的,國家全給養起來。
這都是特權階層,只不過,一個是民族內的特權階層,而另一個則是整族的特權階層,都是國家的寄生蟲。
兩相比較,還是滿人整族養起來最為可怕,這是整族的權貴啊。雖說雍正在當時有過改革,但最後也是不了了之。而明朝宗族也是經歷過實際的錢財控制,但無奈數量太過龐大,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如果不是滿人當權,處處提防漢人,也許,後來的處處捱打局面會不那麼慘。
-
6 # 當代曹植
明朝更重,雖然底層宗室不算人,也沒人管,給高層宗室的薪水到了中後期也經常晚發,少發,不發。但最致命的不是發錢,而是宗室佔據的大量田地,這個更激化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並且導致中央政府損失了20%以上稅收。這個才是更致命的,假如沒有宗室佔地問題,明朝的財政狀況會好很多,多撐50年沒問題。
論財政的寬裕度,清朝也要好很多。清朝在後期對除了滿族以外的八旗子弟,剩下的一概不管,漢軍乾脆讓他們自食其力。這樣算下來,滿清的情況,要好很多。因為明朝管理,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收大臣和藩王的稅收。所以我覺得明朝比清朝的財政負擔要重很多。 明朝的皇帝,墨守成規啊!
用明朝宗族與清朝八族對比沒有意義,明朝數十萬宗室是消耗資源,沒有任何積極作用和產出,而八旗軍是軍事單位,肩負著國防任務。比如,清朝200多年,守衛黑龍江,內外蒙古,青藏和西部省份的邊防軍,基本都是八旗軍包圓了,這對於內地民眾來說,是非常大的福利。
要知道,在明朝光是守衛長城,就要徵發數十萬人,還要強徵百萬人長年累月,徭役運輸糧食補給。內地還要去邊防換班,就是班軍制度,數十萬軍隊來還換防,勞民傷害,老百姓苦不堪言。而清朝,八旗軍把這些邊防任務,全部承包了。
第2個是八旗軍是軍事單位,承擔著大量軍事任務,從平定準葛爾汗國,打敗大小和卓,進擊尼泊爾,保衛西藏,打擊土司武裝,平定張格爾入侵……一直承擔著繁重的軍事遠征任務。
到了1840年以後也是如此,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大沽口八旗軍為主的清軍首次擊敗英法聯軍,雖然後來在八里橋戰敗。隨後,僧格林沁打敗,太平軍2次北伐軍,全殲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20萬大軍,擊滅捻軍,絞殺捻軍首領張樂行。雖然最後在對捻軍戰爭戰死。但是,確實是連續戰鬥十幾年不停頓。
八旗軍多隆阿,摧毀了太平軍英王陳玉成主力,隨後在陝西一年打敗回軍數十萬,建立功勳。八旗軍金順作為左宗棠遠征軍前敵指揮,打敗阿古柏建立戰功。在甲午戰爭唯一陸戰勝利,也是八旗軍依克唐阿在鳳凰嶺取得。
再落敗軍事單位,也不能與寄生蟲集團相比較,八旗軍事集團畢竟打下了廣大的國土,同時守衛邊疆200多年,奠定了我國現在的國土範圍。
綜上,明朝的宗室成為毒瘤,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而清朝八旗雖然後來戰力不堪,但好歹承擔著保家衛國的軍事功能,因此,二者沒有可比性。
-
7 # 歷史飛凡觀
因為朱元璋小時候當過乞丐,所以他很害怕子孫會有吃不上飯的那一天,於是他制定了一條非常優待宗室的政策,以保證他們將來能夠衣食無憂,只是朱元璋沒有想到他的後代生育能力這麼強,從明朝初年的數百人一下子繁衍到明朝末年的近兩百萬人。
明朝時期的藩王封國與之前的漢晉藩王和唐宋親王不同,明朝因為朱棣是以宗室造反上位的,所以朱棣之後的皇帝們對宗室盯得非常緊,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嚴加干涉,這也導致宗室藩王除了封地之外,什麼地方也去不了,而他們又不參與創造財富,完全就是社會的蛀蟲,偏偏這些蛀蟲們的工資還不低,到了明朝末年大概每年需要幾千萬兩銀子,對明朝的財政收入產生了極大的壓力。
而且這些藩王佔據大量土地,其中就沒有幾個良善之輩,後來鬧匪患的時候,他們寧可銀子被破城的流寇搶走,也捨不得拿出來換取守城士兵的賣命,比如當時天下最富有的福王朱常潯,他是萬曆皇帝最寵愛的兒子,最後被李自成抓住了,洗涮乾淨加上鹿燉了一鍋“福祿湯”,倒是他兒子朱由崧逃了出去建立了南明的弘光小朝廷,結果沒幾年也被清軍滅亡了,可見養豬養得時間久了,物種確實是會退化的,根本沒有當年嘉靖皇帝進北京時的智商。
反觀清朝,清朝的皇子不就藩,與宋朝基本類似,皇子可以參與朝政,比如康熙年間四阿哥胤禛就管理過戶部和刑部,十四阿哥胤禵管理過兵部,這樣他們的年俸可以看做是薪水的一部分,而且旗人也是隻能當兵和當差,不允許參加別的工作,這樣國防和政府的工資不用開兩遍,可見滿清皇帝也是會算賬的。
明朝財政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邊防開支,而清朝時期關外基本都是八旗子弟,最早時漢人是不允許出關的,所以清朝末年時候去關外叫做“闖關東”,因為朝廷政策上是不允許的,只不過後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
這樣清朝的財政開銷較之明朝的邊防就會節省很大一部分,而清朝的統治階層滿族的人口一直不多,入關時他們全族只有20多萬人,到了清朝末年也只有105萬人左右,而且他們之中的普通旗丁的薪水並不高,比明朝宗室的俸祿要低。
明朝宗室之中爵位最低的奉國中尉每年的俸祿是200石,而清朝普通旗丁一個月在二兩銀子左右,那麼一年也就是三十兩左右就夠了,而200石糧食放在哪個時代都不止這個價。
雖然到了王朝後期時,明朝普通宗室和清朝普通旗人都會出現拿不到俸祿的情況,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明朝時期的開銷更大,因為清朝時繳稅的人口更多,除了養八旗,慈禧還湊出那麼多錢賠給洋人了呢,而且還不耽誤她一頓兩百多道菜和過五十大壽修園子。
-
8 # 芋頭170900173
明宗室幾乎不會影響明政府財政。首先明代宗祿是藩庫支出,不是中央財政開支,其次,從嘉靖朝開始,宗祿就一直是大規模拖欠狀態。大部分只發很少一點,乃至根本就不發。宗室二十多年拿不到一分宗祿,這樣的情況,宗祿當然不可能影響明政府財政。明政府財政在天啟朝都還是穩定的,這時候只有遼東一個無底洞,魏忠賢到處刮錢,還能支撐。崇禎朝工商稅礦稅大減,而遼東開支大增之外,又多了內部的流寇,西南的奢安。這才導致明朝財政無可挽回的徹底崩潰了。
-
9 # 香茗史館
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不僅人口眾多,而且到了後期可以說完全成為了依賴朝廷養活的社會“蛀蟲”,而且他們所耗費的錢糧可以說在兩朝財政支出中的份額絕對不小,那麼哪個對於朝廷來說負擔更重呢?
明朝宗室早在明朝初年,為了管理皇族宗室,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便設立了大宗正院。而隨著明朝統一全國,藩王分封各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將大宗正院改稱宗人府,設宗人令,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
明朝宗室與其他各朝相比,呈現出三點不同之處,即: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與此同時,朱元璋為了保證子孫後代衣食無憂,規定宗室“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完全由朝廷承擔其衣食住行。
根據明朝制度,皇子封親王,而除了嫡長子繼承父親爵位外,其餘的兒子按照“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逐代降一等,自奉國中尉之後,不再遞降,奉國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孫皆封為奉國中尉。此外,皇姑稱大長公主,皇姊妹稱長公主,皇女稱公主,女婿為駙馬都尉。親王女稱郡主,郡王女稱縣主,孫女稱郡君,曾孫女稱縣君,玄孫女稱鄉君,婿皆稱儀賓。
洪武初年,朱元璋為宗室制定的待遇普遍較高,而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為了縮減朝廷支出,朱元璋對宗室的俸祿進行了一次調整,後世則以此為標準執行: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主及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儀賓以二百石遞減,縣君、鄉君及儀賓以百石遞減。
終明一朝,先後分封親王65位,追封親王22位,各王府又先後封郡王924位。到萬曆年間,明朝宗室人口就已經高達15萬左右。雖然到明末時期,很多宗室人口已經被遺漏,更有一些宗室為了謀求生存而故意隱瞞不報,但受朝廷養活的宗室人口依然有20多萬。
龐大的宗室人口,可以說對明朝的財政造成了極大影響,到嘉靖後期時朝廷便已經無法負擔這筆龐大的支出,例如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林潤便曾上書朝廷,他以山西、河南為例進行了列舉,“今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萬石,而祿米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萬三千石,而祿米一百九十二萬石。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已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意思是說,嘉靖年間,山西、河南兩地的糧食產量,已經不足以負擔兩地的宗室俸祿。
如上所述,到明末時期,朝廷實際上已經根本無法負擔宗室的俸祿,爵位較高、與皇帝血緣較近的宗室還好,爵位較低、血緣關係較遠的宗室可以說已經是極為悽慘,甚至十幾年都拿不到一點俸祿,有的宗室混的甚至還不如乞丐。
清朝八旗清朝的八旗制度最初源自於滿洲(女真)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自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對八旗進行整編開始,八旗制度便成為了清代的根本制度,之後又相繼設立了蒙八旗和漢八旗。
清朝的八旗制度相對於明朝宗室制度更要複雜一些,這是源於清朝八旗建立之初主要是作為軍事單位存在的,也就是說八旗子弟按理來說都是士兵,因此他們除了一般的福利待遇之外,還有軍餉支出。清朝的八旗待遇,大概有以下幾種:
1、軍餉方面。滿族全民皆兵,這是自八旗建立之初便確立的制度,雖然天下安定之後其軍事作用已經極為有限,但八旗子弟仍然照常領取軍餉。一般在京城的旗人,每月能領到2到4兩銀子,外加1石左右的米。不在京師的旗人,一個月能領1到2兩銀子,半石左右的米。
2、土地方面。滿清入關之初,旗人大肆圈佔土地,即使普通的滿人佔地也至少達到了30畝,然而旗人由於不善耕種,便又跑去招募很多貧苦漢人為奴才代為耕種,而他們則只負責坐享其成。
3、宗室方面。清代規定,凡是閒散宗室(黃帶子)男性(必須是閒散的,也就是無官無差而且不可能參加考封的),十歲開始,每月由宗人府發2兩銀子,從二十歲開始,每月由宗人府發3兩銀子,同時每年給米四十二斛二斗。凡閒散覺羅(紅帶子)男性,從二十歲開始,每月由宗人府發2兩銀子,同時每年給米二十一斛二斗。
根據相關記載,到清末時期,各旗的兵力和人數大致如下: 正黃旗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鑲黃旗下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 正紅旗下轄74個整佐,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 鑲黃旗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正白旗下轄86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鑲白旗下轄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正藍旗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鑲藍旗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
如上所述,到清末時期,滿八旗合計兵力約20萬人,男女老少總共約105萬左右。此外,八旗不僅人口眾多,而且在清朝八旗制度下,在旗與不在旗簡直就是兩個世界,旗人對於普通人的壓榨極為厲害。
綜上所述,明朝宗室和滿清八旗的負擔對於朝廷來說都極為嚴重,如果僅從財政支出方面考慮,雖然清朝八旗人口眾多,但宗室人口反而沒有明朝那麼大,再加上由於普通旗人俸祿相對較低,以及朝廷並不限制旗人自食其力,因此支出其實並不像明朝那麼龐大。如果再考慮到明朝和清朝的財政收入,那麼明朝宗室對財政造成的負擔無疑更為嚴重。
-
10 # 清史詞典
有什麼可比的,八旗生活就是普通老百姓待遇甚至更低。
八旗不可以離開旗地15公里,旗地不可以擴充套件,房屋不可以擴建。
入關200多年房子還是那麼多,旗響一次沒增長,通貨膨脹幾倍響銀保持不變,人口增長響銀一點沒漲到清末基本維持生活都費勁。
很多旗人逃回東北種地或者找其它營生(違反逃旗法),被抓回來第一次100鞭子,再次被抓小命都難保。
乾隆年就有八旗吃不上飯的,人數多了就送東北種地。
嘉慶時期皇族都成流民了(清朝皇族每代人都降級),最後送東北種地。
明朝皇族中後期就是十幾萬,而且皇族不降級(唯一一個朝代不降級的)。
就拿河南來說把,河南一半的土地是皇族的。其它地區也是不堪重負。
明中期只是供養皇族已經是財政赤字了。
明朝皇族為禍一方。
所以清朝吸取教訓皇族不可以出北京,在北京嚴加看管。
旗人不可以離開旗地。八旗也有軍事任務響也不是白拿,八旗打仗的戰馬弓箭武器都是自費,不打仗還好打仗兵響就不夠用了。
-
11 # 碼字的蝸牛
這樣的比較,有一個瑕疵點存在。
那就是清朝時期,是參考了明朝的制度進行了各種改革。
再則,對明朝的財政梳理是一件很複雜工程,迄今也只有萬明和徐英凱兩位老師合著的鉅著《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中,梳理了戶部、皇室的收入及支出,對於六部中的其他五部的各自收入,都還暫時無法研究透徹,比如明朝的兵部太僕寺就有自己的收入來源——常盈庫、還有工部的節慎庫。一句話就是明朝的財政收入亂如麻。
明朝的財政收入及支出明朝的財政體系十分複雜,千頭萬緒。造成這種因素有很多原因在,其中有一條就是元代時期,皇族是有自己的小金庫的,即派遣怯薛軍中懂理財者成為皇家斡脫,參與商貿。
因此元末動盪之時,朱元璋為了獲取軍費,且必須前提在不擾民之下,也動了這條斡脫制,如在秦淮河畔修建青樓。明成祖朱棣,將皇家參與商業的行為差點就作成了定例——下西洋行為。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明朝皇室參與商業,同樣其他部門也繞開了戶部,自己弄了一套可以搞到錢糧的”小金庫“來。
另外加上清朝時期的大量焚書毀史行為,造成了資料上的缺失,因此萬明和徐英凱兩位老師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才整理出明代萬曆一朝的大概收入及支出。
明代宗室對財政的負擔這裡以《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為藍本基礎,即以萬曆時期的宗室所佔據明代財政收入做分析:
透過對全部財政收支專案進行貨幣化,估計戶部掌握的財政收入約1 810萬兩,財政支出約1 850萬,其中,邊餉佔44%,宗藩祿糧佔29%,營衛官軍俸糧佔14%,內府供用佔11%——《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
萬曆時期,九邊重鎮已經成為了明皇朝重中之重的國策,由於當時的衛所制度已經趨向崩塌,因此萬曆中後期,九邊的餉銀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重,逐漸形成了佔據財政總收入的44%之多。
朱元璋時期的宗藩是需要負責國防、維護地方安穩的作用,加上早期宗藩人數不多,這項支出可以算入國防支出中。
可到了朱棣靖難即位之後,為了防備宗藩有樣學樣,朱棣調整了宗藩戍邊及安穩地方的作用政策,開始了“養豬政策”。
按照明代“諸王分制”及“一子承襲,餘子降等”的制度,明代的藩王在明成祖朱棣之後,已經形成了一種有別於其他朝代的宗藩制度,即: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
皇帝諸子中,除嫡長子應被立為皇太子外,其餘的皇子皆封為親王。親王的嫡長子繼承其爵位,其餘諸子皆封為郡王。郡王之下又按世系依次封為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中尉的嫡長子仍襲其爵,其餘諸子則稱為宗室。
另外朱元璋所制定的宗藩俸祿體制:
洪武末年,定親王歲祿一萬石,郡王兩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
可由於朱元璋和朱棣都有恩賜宗親土地、奴僕、金銀的做法,因此明朝的歷代皇帝也一樣給予相對較好的宗藩大量土地、金銀等做法。
因此網路流傳的【明代宗親佔了明朝財政收入一半】也不算太誇張。
清代的財政收入清代的財政收入,是要分階段的,這裡簡單點述說
一、順治及康熙時期
這段時期,其實清朝只是名義上的一統而已,同時各種內部戰爭也不斷,財政收入雖然在名義上繼承了明制,也是田賦及田賦附加、以及各種雜稅。
所以這個時期,清朝的財政收入基本上是充盈的。
二、康熙晚年到乾隆時期
康熙晚年之前,制度上是基本延續明代的。因此田賦分類很是複雜,分為田賦、丁賦;又將土地分為上、中、下;農民又要承擔徭役;另外田賦又分為夏、秋糧賦等等。
因此到康熙晚年時,參考了明萬曆張居正的政策,進行了田賦改制,推行了“地丁合一”的丁賦制度,即將康熙五十年的丁銀額335萬餘兩作為藍本,按照各地徵丁銀數額的不同比例,攤入各省的田賦銀中,統一徵收。
隨後“地丁合一”丁賦制度在雍正時期,成為了定例,一直延續到晚晴。
另外,在雍正之前,徵收賦稅是有耗羨(火耗),一直以來都被歷朝歷代列為田賦附加稅中,但是由於各地的政策不同,其內操作的空間又大,經常是腐敗的根源之一。因此在雍正二年時,全國統一徵收耗羨銀,將各地每年所得的“耗羨”銀提存司庫“歸公”,這筆收入的一部分用以彌補耗虧,另一部分用做養廉銀和支應公費。此後,“耗羨”成為國家的一種正式稅收。
還有,康熙晚年及雍正時期,還對其他稅務進行了改革,特別是工商稅和海關稅收,當時清朝內部已經穩定,尤其是控制、輻射傳統漢家區域之外的地區。因此再也沒有之前明代時為了對抗草原或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所創造的貿易壁壘現象。所以工商稅在清朝也逐漸成為了大頭。
三、嘉慶至光緒
由於前兩位大神打下的良好基礎被乾隆破壞得乾淨,所以嘉慶需要面臨的是清王朝第一次財政收支入不敷出的狀態。
清朝的宗親對財政收入的影響一、清康熙時期,對明代宗藩過多佔據朝廷收入的情況進行了分析,隨後對清內部的宗藩進行了改革——考封制度。
清代的宗藩只能來自於清太祖的努爾哈赤以及其親兄弟的後裔,其他枝系是不允許參與“14等爵位”這個宗親爵位評選的,只能使用公侯伯子男那套。所以現在有些愛新覺羅氏宣稱自己的祖先可是系紅色腰帶的純正貝勒,有可能並非是宗親爵位,因為哪怕是正黃旗的其他愛新覺羅氏,只不過是靠得太近了,給了他們一個虛職榮譽而已,依舊不能擁有宗親爵位。
清朝在吸取了明朝的經驗之後,一直以來透過世襲遞降和考封制度,將清代宗室裡有爵位的人的比例壓縮到了6.3%,其中入八分(親王到輔國公)的比例只佔6.3%內的1/4。而93.7%的皇族後裔,都是無爵的“閒散宗室”。
二、清代有別於其他朝代的宗親關係——即全民皆兵,軍餉支出!
清建國之初,就是全民皆兵,雖然八旗軍中是有定額的,國人(旗人)其他的餘丁無法領取福利之外的軍餉。
所以清代的宗親支出,其實相對來說佔據了財政收支的很大一部分。因此以下是八旗的福利及軍餉支出定例:
清政府規定的八旗福利:
1、旗人福利:在京的旗人,每月能領到2到4兩銀子,外加1石左右的米;不在京師的旗人,一個月能領1到2兩銀子,半石左右的米。
2、宗親的福利則是:
凡是閒散宗室(黃帶子)男性(必須是閒散的,即無官無差且不可能參加考封的),十歲開始,每月由宗人府發2兩銀子,從二十歲開始,每月由宗人府發3兩銀子,同時每年給米四十二斛二斗。凡閒散覺羅(紅帶子)男性,從二十歲開始,每月由宗人府發2兩銀子,同時每年給米二十一斛二斗。
清末時期,滿八旗兵力總計約20萬人,男女老少共約105萬左右!注意了,這是滿八旗,這時候的清政府,已經透過嘉慶就開始清理漢八旗出局了。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
明代的宗藩在獲得俸祿時,有兩個方式,一是內府給的,一是戶部給的。(另外宗藩還有自己的土地)。
清代則為了避免明代宗藩佔據土地過多,進行了一定的改革。這裡面有滿、漢文武鬥智鬥勇的政治謀略,當時清軍入關,八旗開始在全國各地跑馬圈地,一開始就讓普通的旗人就能獲得至少30畝的良好田地,後來在漢臣及康熙的謀略之下,圈地被禁止,之前圈走的土地,不再吐出來。
由於旗人已經吃飽了,所以清政府開始制定了另外一套制定來限制宗藩侵佔土地,除了不濫施封爵外,還嚴格規定按授封等第賜予莊園田土,其土地均從內務府經營的皇莊中撥給;又規定諸王公均“不錫土”,“不臨民”,“不加郡國”,府邸均建於京師,“無故出京師六十里罪與百官同”。
所以在看清宮劇時,經常看到京城裡的王爺、貝勒滿街走,被號稱多過河裡的王八。
總述明代的宗藩政策,致使了明代的宗藩已經成為財政毒瘤。
而清代的宗藩政策,制約了宗藩,可旗人制度,在嘉靖時期,已然成為清政府財政的毒瘤。正好當時的嘉慶即位後,清理了和珅,又間接提拔了漢臣的地位(嘉慶之前,六部所有部門的首腦皆為滿人,嘉慶之時及以後,漢臣開始成為小部門的領導),因此在漢臣的建議之下,清代開始清理日漸龐大的八旗子弟。
尤其不是滿人的八旗,最為代表的就是漢八旗了,基本在道光之時,除了廣州、以及其他偏遠區域還保留漢八旗之外,清腹部的漢八旗基本出局了,美其名曰“放其營生”。
所以清代時,鐵飯碗只是滿洲人,且由於兼備“國防、維穩地方”功能,因此在支出上面有了光明正大的名號,故而清代時的宗藩並沒有成為史學界統一指責成為“寄生蟲”的原因。
-
12 # 勇戰王聊歷史
明朝的宗室,在削藩之後,除了給明朝朝廷提供過一個皇帝(嘉靖)外,基本上一點用處沒有,就是純屬浪費糧食。而且,他們還不能離開封地,更不能參政參軍。總之,就等於是圈養起來了。
別看明朝只是要供奉老朱家這一個宗室,其人口在明朝是成倍增長的。洪武年間,還是隻有幾十位。到萬曆三十三年,已經增長到15萬人!萬曆四十年,更是暴漲到60萬!其中,親王累計87人(包括追封的22位),長公主累計80多人,郡王累計924位!
《神宗實錄》:萬曆三十三年, 玉牒宗支共計一十五萬七千(157000)餘位,今襲封新生已踰十四年,今世襲新生已踰六十萬餘。。。要知道,按照明朝制度: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光看算這些人,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在萬明和徐英凱寫的《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中,這麼介紹宗室費用:
邊餉佔44%,宗藩祿糧佔29%,營衛官軍俸糧佔14%,內府供用佔11%。內府是皇帝自己的收入,如果把皇帝也算到宗族裡面,對明朝宗族的花費佔了40%的財政。只看宗藩的29%,也是很大的比例了。畢竟,宗藩的錢是死也不肯往外拿的。
崇禎皇帝找宗室籌錢,沒人樂意往外拿。面對連年災荒和暴亂,明朝兵部尚書呂維祺多次去洛陽福王府,勸福王朱常洵開府庫賑濟饑民。可是,福王是個摳門,就是不肯出錢助軍守城。後來,洛陽被農民軍圍城時,守城明軍反水,放農民軍進城。朱常洵被扒光,加上鹿肉,煮了一鍋“福祿宴”!
清朝的八旗也是朝廷的負擔,但是,八旗怎麼說也是軍隊性質的,還是有點用處。1885年,戶部向皇帝奏報:
自咸豐年來,各省舍兵不用而用勇,兵乃日歸無用,歲仍糜額餉一千四五百萬兩。至今又養營勇,以戶部登記冊檔可考者核計,約有五十四萬餘員名,一歲約需餉銀三千四百餘萬兩。是各省兵、勇兩項已不下百餘萬人,歲需餉項五千餘萬兩。再加以京外旗兵三十餘萬人,歲又需額項銀一千餘萬兩。按照上面說的推算,京城外的旗兵雖然不是當時最大的軍費支出。但是,三十萬旗兵每年的開銷也需要一千萬兩白銀。而京城內還有二三十萬旗人,這些人制造出的行政開銷達到600多萬兩白銀。當時一年收入在七八千萬兩白銀,也就是佔總收入的22%左右。
按照這個比例來說,比例比明朝的低。
以上對比都沒有算宗族/旗人佔地的事。旗人圈地主要是在北方,南方所佔比例很少。而明朝宗族的封地多在湖廣、山東、河南等糧食產區。按照影響來說,明朝宗族的封地更大。
不過,以上都沒有考慮八旗子弟的貪腐問題。僅僅是“區域性”比較。
-
13 # 達摩格利斯之劍
那肯定大明藩王,八旗後期是鐵桿莊稼腐敗但己經不起八旗一個群體的問題,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時綠營兵也非常腐敗不堪一戰了,可是前期一直到雍正,乾隆中期,和通泊之戰,平準噶爾八旗兵還有出戰,戰亡記錄,清全盛的1300萬平方公里,八旗兵肯定有一份功勞,就算到後期八旗的支出並沒有壓倒清末財政,
反觀大明藩王群體,養他對國家百姓有什麼積極意義,他們憑什麼錦衣玉食,憑什麼窮奢極欲還不是因為自己身上有大明太祖的血統,寄生蟲,即得利益者每個朝代都有,但沒有哪朝像朱元璋對子孫一樣過份,到弘治明中期王府佔天下之半,一邊佔田不交稅,一邊百姓獨當賦稅,天怒人怨,所以李自成起義軍破州府首殺朱家藩王,大明的亡國,大明朱家藩王居功至偉
-
14 # 今史
首先來看大明宗室(皇帝的親戚),大明宗室沒法做官,也沒法掌兵,更不能隨便離開封地,所以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繁育後代,生一個孩子就多一份俸祿。以明朝晉王一脈為例,山西全年收入152萬石糧食,但搬空整個山西全省,卻都還養不活山西境內的明朝宗室。
明朝宗室不但成為財政的負擔,還形成了地方的一霸,利用自己是皇帝親戚的地位,到處搶佔商鋪,田地,山林、礦山等地,幾乎什麼都要都要霸佔,而皇帝和中央政府,只要他們不造反,對他們的惡行基本就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方官員如果敢和他們作對,這些皇室宗親們就會糾集手下,闖入衙門毆打官員,在當時甚至有巡撫一級的官員被毆打致死的先例。
而明朝那數十萬的宗室對國家的貢獻幾乎為零。打仗的時候不出力,危機的時候不出錢,更別說什麼扭轉乾坤的才幹了,當然這也許和明朝的政策有關,造成了他們只會禍害國家,讓他們形成了在地方上,皇權保護下的特權黑社會組織。最終這些人被李自成,張獻忠一路流竄幾乎殺絕,也是一種民怨沸騰下的必然。
清朝八旗也是這樣的,在晚清時代也成了滿清的負擔。但其實滿清八旗的特權,並沒有凌駕於地方官員之上!
從東北的外興安嶺,到烏里雅蘇臺再到新疆的伊利,西藏,青海幾乎所有的邊防哨所,都是八旗軍承包的,它的作用相當於明代衛所軍。也就是說兩百多年中,拋開在內地享福的那些人不說,清代的八旗,有很大一部分是邊防軍人。
打敗準葛爾,浩罕汗國,錫克王國,大小和卓……這些時候雖然八旗軍已經不再是主力,但戰後駐守這些苦寒之地的卻全是八旗。在晚清的同治年間,鎮壓回亂收復陝西,甘肅的多隆阿是八旗軍。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兩路大軍其中一路就是金順率領的八旗軍。
清朝滅亡時候,總人口150多萬的旗人來說,確實是有很多人是的吃喝玩慵懶無用。但其實他們就和如今的體制內差不多,是總體來說還是幹活的,是國家統治的基礎。
如果取消八旗的薪餉制度,皇帝就得從全國強徵人員去守衛,烏里雅蘇臺,外興安嶺,外蒙古這些苦寒之地,還得為了他們的補給,搞個千里大運輸。
-
15 # 安平144796971
朱明宗室和大清八旗是兩回事,不能作比較。朱明宗室是豪吃奢活的主,大清八旗是軍戶,軍戶的兵丁就是八旗兵,是當朝中前期開疆拓土的絕對主力,現在中國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有他們熱血的貢獻!借憑此功,八旗後人現在還可以躺在功勞簿上睡覺。
要比較,應拿兩朝的宗室才能比較。
-
16 # 歷史環形社
在我國曆史上,從明朝到清朝,有兩個“利益集團”是國家財政的嚴重負擔,分別是明朝的宗室和清朝八旗。那麼就會有人提出疑問了,這兩個集團究竟哪個對國家的負擔比較嚴重呢?王朝的覆滅他們是不是也有很大的責任?很多人對此做出了評判,但是他們都忽略了財政的收入和支出,社會貢獻等等幾個要點。
明朝宗室先來說明朝宗室,是皇帝的親戚,他們沒辦法當官,手中也沒有兵權,只能在封地守著,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後代,多生一個孩子就多一份俸祿,但就算這樣,也是入不敷出。例如晉王,山西全年收入152萬石的糧食,就算是把整個省都搬空,也沒辦法養活境內的宗室。
到了河南更為嚴重,在河南不但有福王,還有周王、唐王、鄭王等等很多個藩王,他們的家都在河南。當時府上的人有上萬個,在封地駐守十年的話,雖然府內有積蓄,還有天下的稅收,但是怎麼可能養得活這麼多人。河南一年的稅收是84萬石,但是當地的宗室每年要花掉192萬石。
當時宗室不僅成為了財政的負擔,還成為了霸主,利用自己是皇帝親戚的身份,到處搶佔糧田,山林礦山等地,只要是能夠帶來錢財的,都要霸佔。對於皇帝和政府來說,只要他們不反叛,對於這些惡性都當做看不見。如果地方的政府敢起兵反抗,皇室宗親就會集結手下,進入衙門打殺官員,在當時就有一個一級巡撫官員被打死的情況。
要說到貢獻,明朝數十萬宗室的貢獻可以說是零。打仗的時候,不會幫忙,在有為難的時候,也不會出錢,他們自己的錢都不夠花,更別說捐出來了。當中的才幹也是少之又少,也許這跟當時的政策有關,使得他們只會危害國家,在地方上,有了皇帝的保護,形成了黑惡勢力。但是後來這些人被李自成都消滅了,這也是民怨下的必然結果。
清朝八旗清朝的八旗也同樣,但他們的權力比地方官員小。因為當時除了享福的那些人,剩下的八旗基本上都在邊防當軍人,從外興安嶺到西藏,青海等所有的邊防都是八旗軍在管控,就相當於明朝的衛所軍。雖然當時打準噶爾等戰爭不是八旗負責,但是戰後的駐守都是他們去,並且地區非常貧苦。
晚清年間,收復陝西和甘肅都是八旗軍,左宗棠收復新疆其中有一路軍隊也是八旗軍。要說來,他們也是有貢獻的。清朝滅亡的時候,總共有150万旗人,其中有很多人確實是只顧吃喝玩樂,就像現如今的體制內員工,但他們還是幹活的,也為國家做出些貢獻。
總結如果取消他們的薪餉制度,皇帝就要從全國去尋找守衛,駐守地都是些苦寒之地,還要另外給他們銀兩的補貼。所以明朝的宗室和八旗根本沒什麼可比性,一個就是什麼都不顧的享受生活,另一個是鎮國的重器。
-
17 # 站烽
明朝宗室比較慘,不得從事士農工商行業,也就是不能當官不能種田不得做生意不能當工人。明朝宗室生下來就是可以結婚生子的和尚,守著太祖分下來的一點田和皇帝的賞賜過日子,天天唸經咒皇帝死,新皇帝維穩可以打賞下宗室。明太祖指望這一招能讓自己的子孫都成為啥事不幹就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逼長工們幹活的黃世仁,以保大明基業。
而明成祖朱棣的靖難,讓宗室們找到了這個制度的bug,那就是逼死或者熬死皇帝然後上位,所以明朝幾乎沒有嫡長子繼位的皇帝,兄死弟及的倒是不少。。。明朝最危險的職位就是皇帝的嫡長子,皇室就是用來養蠱的圈籠,皇帝掛了挑一個補上。但中後期寧王造反,使得明朝宗室徹底喪失了領兵權,宗室們別說出封地,藩王府都出不了,連逼長工幹活的能力都沒有,成了蘿蔔章,只能幫當地勢力兼併土地免稅而被養著。
清朝的八旗其實就是開國元勳的互助社,把持著軍權,政權其實在順治時期就丟了,康熙擒殺鰲拜,使得八旗的軍權也喪失了不少,剩下的也只是邊防軍,八旗基本靠邊防的後勤補給線生活。所以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東南五省聯省自保,北京一點辦法都沒有,慈禧太后逃難都只能往西邊跑沒法往南邊跑。
-
18 # 公元前
先來對比一下兩朝的稅收狀況:
明朝:大約四十稅一,三十稅一。 明代中期張居正建議推廣”一條鞭法”的賦役改造,這是我國古代賦役準則的一次嚴峻改造,但沒能徹底實施。(實物地租為主逐步趨向於以錢銀地租為主)悉數算起來不到百分之4。所以到後期,崇禎幾乎都發不出軍餉來平亂了。百分之4的稅收,是我國曆史上最低的。
清朝:(最少7%)清初則承繼明制,繼續實施“一條鞭法”,但丁銀和田賦仍是兩個稅目。雍正年間,實施“攤丁入畝”。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徵收丁稅的固定丁稅總額,往後“繁殖人丁,永不加賦”,第二步實施地丁合一,將丁銀攤入田畝,徵收一起的地丁銀。“攤丁入畝”的實施完成了賦役吞併,取消了繳稅的兩層規範。人頭稅徹底消失。
從兩朝的稅收能看出,清朝的大眾壓力略微大,但清的稅收也不是很高。
明朝宗室的開支:明朝宗室與其他各朝的宗室都不同,明朝宗室有三個特徵: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行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啥意思呢?就是徹底由國家供養的一群具有特權、混吃等死的貴族。
明朝關於宗室有一套嚴峻的分封處理準則,依據明制:明朝皇子封親王,而除了嫡長子承繼父親爵位外,其他的兒子依照“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逐代降一等,自奉國中尉之後,不再遞降,奉國中尉的生生世世的悉數後代皆封為奉國中尉。皇女:皇姑稱大長公主,皇姊妹稱長公主,皇女稱公主,女婿為駙馬都尉。親王女稱郡主,郡王女稱縣主,孫女稱郡君,曾孫女稱縣君,玄孫女稱鄉君,婿皆稱儀賓。
明朝先後分封親王65位,追封親王22位,各王府又先後封郡王924位。到萬曆年間,明朝宗室人口就高達15萬左右。而到明末,朝廷無力擔負巨大的宗室開支,所以許多宗室便被朝廷“忘記了”,而即便如此,朝廷養活的宗室人口大約還維持在20萬人左右。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靠著國家養活的,可想而知擔負有多重。
清朝八旗:清朝八旗制度和明朝的宗室制度相比要雜亂的多,是因為清朝八旗樹立之初大多數都是用在軍事上的,八旗子弟按理來說都是戰士,所以他們除了一般福利之外,還有軍餉這項開支。清朝八旗的待遇大概有以下幾種:(1)軍餉開支。滿洲全民皆兵,這是自八旗樹立之初就傳承下來的制度,不過到全國安靖之後實際上用不了那麼多兵,但八旗子弟依然享用軍餉待遇。一般在京城的旗人,每月能領到2到4兩銀子,外加1石左右的米。不在京師的旗人,一個月能領1到2兩銀子,半石左右的米;
(2)土地開支。清朝入關之初,旗人大舉圈地,即便一般的滿人佔地也至少達到了30畝,具有許多土地的旗人所以又跑去招了許多活不下去的漢人為奴種田,而他們則只會享受。
(3)宗室開支。清朝制度,但凡清閒宗室男性,十歲開始,每月由宗人府發2兩銀子,從二十歲開始,每月由宗人府發3兩銀子,每年給米四十二斛二斗。凡愛新覺羅男性,從二十歲開始,每月由宗人府發2兩銀子,每年給米二十一斛二斗。
由此可見,清朝擔負的人口眾多,並且在清朝八旗制度下,在旗與不在旗都是一樣,旗人一般都是壓榨極為兇惡。所以歸納來看,旗人的損害明顯更大。
-
19 # 闡釋君
這個問題問的好。
雖然我很想說滿清的財政負擔大,但事實確實是明宗族對於國家的損害更為嚴重。我們一起來看看原因。我們先來看看滿清對於宗族的規章制度,以及對於滿八旗的福利制度。
清朝宗室封爵制度,從太祖努爾哈赤時開始出現,經歷了較長的時間,才得以最終完善化、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 系統的辦法。
後金天命元年,努爾哈赤正式建立了女真民族自己的政權。當年四月,封次子代善等為和碩貝勒,參理國政。 徐坷說“: 太祖肇基,以滿語定爵號,最尊者曰貝勒。”可見,當時還沒有“王”這一等爵位。和碩貝勒之下為貝勒。
皇太極稱帝,改“金”國號為“清”,改年號為崇德。同年,定宗室爵位為九等: “一等和碩親王;二等多羅郡王;三等多羅貝勒;四等固山貝 子;五等鎮國公;六等輔國公;七等鎮國將軍;八等輔國將軍;九等奉國將軍。”
順治六年規定“: 宗室列爵十等”,在九等爵之外增加了奉恩將軍。
乾隆十三年頒佈的高宗弘曆“欽定爵表”,進一步完善了爵位等級制度。該表規定宗室爵位十四等。
清王朝入主中原前後,朝廷曾對宗室功臣賜以高爵厚祿。之後,他們有的被革爵,有的被降爵。他們雖有的以後復爵,有的又重新晉升原爵,但其封號大多並非原來所封。從客觀上就給人們造成了有大勳勞的宗室後裔多未承襲爵位的印象,對他們的本支, 也失去了激勵作用。所以,高宗皇帝於乾隆四十三年正月為此釋出了一道上諭,命令復其原封。
清朝和明朝都有個降等世襲制度,但是差異很大。清朝是隻有一個兒子能降等世襲,鐵帽子王是一個兒子能承襲原爵位,其它兒子或者由皇帝恩賜,一般還得經過考試才議定爵位。大部分很快就變閒散宗室了。清朝一共才封了12個鐵帽子王,最晚的已經進入近代才封的。高階爵位的控制特別嚴格。舉個栗子,由鐵帽子禮親王演變的康親王爵位,傑書的兒子巴爾圖在撿到這個帽子之前,不過是三等輔國將軍。明朝宗室封爵就猛的多,朱元璋一次就封了25個親王。親王兒子中一人承襲原爵位,其餘都降等承襲郡王。六世孫以下都是奉國中尉。這不僅是搞了25個鐵帽子,而且郡王等爵位也氾濫了。而明朝一共封了86個親王!清朝之後的鐵帽子王后代逐漸減少,而又有插削,不得不在封鐵帽子王。如果清朝不封鐵帽子王,就會發現最後在清朝能當王爺的是蒙古族王爺了。
和明朝相比滿清的王爺是可以進行商業,政治上的工作的,並不是在家混吃生孩子。所以說清朝的宗室制度即便後期也有對國家負面影響但是和明朝數十萬宗室蛀蟲相比還是強了很多。
-
20 # 是阿維啊
宗室之禍——明清兩代躲不過去的傷痛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儒家經典似乎是中國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東西,一般來說,兼濟天下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不過蔭庇親戚的確是一般人都能做到。
自古以來,皇室是天下受庇佑最厚的親戚。歷朝歷代,一般來說,只要皇帝登基,稍微帶點親戚關係的都能飛黃騰達,且不說兄弟得封親王,表親封個爵爺了。
但每多一個親戚,國家財政就得多出一份橋供養,黎民百姓就得多受一份壓迫,因此藩王,郡王毫無疑問又是帝國的“寄生蟲”。
而寄生蟲之最,還是要算明朝。明太祖本是淮右布衣,起兵之少,先是乞丐,後是和尚,因此深知貧寒飢餓,等到他登基以後,就立下規律,凡皇朱後裔,都由國家供養,且無需向朝廷納稅。由此,中國歷史上寄生蟲組織最龐大的一支誕生了。
明代藩王之賦對於國家財政壓力有多大,一組資料可以說明
明萬曆23年,皇室宗室在冊有62000人,年耗俸祿達2384萬石之巨,僅此一項,佔到了國家財政84%之多。時間順延二十多年左右,明天啟四年,皇室宗室在冊133000人,年俸祿達到3967萬石,佔到國家財政的143%,超過了國家總收入,這也就難怪別人會說明代亡在了“豬”的身上。
清代八旗同樣飽受詬病,不過相比較於明代,八旗還是好一點
清代八旗,說到底還是軍隊組織,於國於民,算得上是有點用處,而且任何朝代,軍隊總是需要的,只是後來“嬌生慣養”慣了,八旗戰鬥力變得慘不忍睹。
乾隆年間,由於屢次出征,期間軍費一直財政佔比很大,差不多一半國歲都用來補貼軍費,八旗又佔到了其中一半。後來,由於八旗衰落,出征變少,到宣統年間,八旗的費用只有國歲的三十分之一,還沒有為禍國家,但也不可小覷。
八旗其實更應該算是衛所兵,撐死只是特權兵,當年清境內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偏遠地區的戍防,八旗承擔了不少份額。
回覆列表
我看都是半斤對八兩。誰也不比誰低多少?但是論財政的寬裕度。清朝要好很多。清朝是後期對除了滿族以外的八旗子弟。剩下的一概不管。漢軍乾脆讓他們自食其力。這樣算下來,滿清的情況,要好很多。這樣看來的話,還是明朝嚴重。因為明朝管理,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收大臣和藩王的稅收。所以我覺得明朝比清朝的財政負擔要重很多。 明朝的皇帝,墨守成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