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穿越時空的歲月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血淚史,一部屈辱史。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說,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影響超過近代史上任何一次戰爭。事實的確如此。
首先,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下跌。此前,中國透過多年的洋務運動,中國國防力量特別是海防力量顯著提高,在中法戰爭中戰勝對手,取得鎮南關大捷,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已經成為亞洲軍事強國,這對世界有一定的震懾作用。但是,甲午戰爭後,世界列強看清了清朝外強中乾的本質,所以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瓜分中國的狂潮。
其次,亞洲的戰略格局被打破,日本取代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強國。甲午戰爭讓中國轟然倒下,淪落到割地賠款的地步。而日本開始迅速崛起,成為亞洲的霸主。日本不僅透過巜馬關條約》獲得了財富,而且佔領了臺灣,控制了中國遼東半島,染指中國內地的長江流城等富庶地區。從中國獲取原材料和商品銷售市場。中國主權逐漸喪失。
再次,甲午戰爭加劇了中國國內的矛盾。甲午戰爭的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國內矛盾。
由此可見,甲午戰爭的危害性超出了幾年後爆發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
3 # 咱是領導
我的觀點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雖然敗了,但我們是敗在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下,實事求是的說這不算丟人。而甲午海戰的戰敗是敗在了日本人手上了!這確實是丟人現眼到家了。
首先日本國作為我們的鄰國,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各個方面自古都是向我中國人學習的。日本的綜合國力自古也沒有超越過中國。1840年以後我們雖然敗給了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但還一直是亞洲的中心。而且日本真正的變法圖強是1868年的明治維新。反觀中國的洋務運動而是1861年,比日本還提前了7年呢!而當時的軍事力量我們也不比日本差多少,北洋水師成軍當年亞洲第一,世界第八。而當時我們的2艘最大的鐵甲戰艦定遠、鎮遠2艘軍艦都是遠東1流的鐵甲艦。所以在這種實力的對比下,甲午海戰還是打敗了,這在中國人的意識裡是很丟人的。
還有一點就是上面也提到的中國自隋、唐以後到清朝的這1000多年以來日本人都是像我們學習的。國力從來就沒有超越過我們。那這次戰敗也使得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上接受不了。
再反過來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我們交戰的都是頭號的帝國主義列強,分別是英、俄、德、法、美、日、意、奧這八個國家。這八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各個都在中國之上。尤其是英法這兩個老牌的列強。實事求是的看,當時全世界說真的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抵擋的住這8個國家聯合進攻的。(印度、澳大利亞、還是非洲哪個能打的過他們?)所以中國也打敗了,但敗了我們也不算太丟人。尤其是和中日甲午戰爭相比!
-
4 # 新德書法
首先我認為甲午戰爭更加恥辱,對於我們中華民族打擊更為嚴重。
甲午戰爭是為了開啟中國市場,朝鮮爆發了農民起義,日本清朝藉機清華八國聯軍是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所以我們從歷史事件的背景來看一下
甲午戰爭時,北洋軍艦全軍覆沒,又使洋務運動破產,貧賤馬關條約就佔領了臺灣釣魚等地,還讓清政府賠償了兩億多兩白銀
甲午戰爭第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呢,使日本國力也更加強大!
我們從這次戰爭中日本得到的好處來分析來看,戰爭結束後,日本得到戰爭賠款兩億三千萬兩白銀,戰艦等一些戰利品價值也億多日元,據當時統計,日本的年度財政收入也只有8000萬日元,這些賠償比一年日本的財政收入多得多,是日本上下,不管是從政府還是民眾,高興的無法形容,得到這些賠款是日本政府還是私人頓時賦予了起來,佔領了朝鮮臺灣後,在戰爭上對東北,華北構成了直接的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嚐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的刺激了他們,想擴大領土的慾望。
那我們再來說一說八國聯軍侵華,八國聯軍所到之處啊,殺人放火姦淫搶劫無數的村鎮變為廢墟,天津被燒燬了1/3,北京一片狼藉,八國聯軍在北京燒殺搶掠清宮無數珍寶搶劫一空。國林君逼著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八國聯軍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八國聯軍雖然對於中國的侵略影響非常深,但是在後續客觀的條件下,八國聯軍也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此時的美國政府為了在政治和經濟上控制中國,主動減少約一千萬兩白銀的賠款,並允許中國派遣公費留學生到美國,美國的賠款產生很大的國際影響,中國也涉足了戰勝國的地位,各個國家也願意中國友好。這間接的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程序。
但是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反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壞的一響戰爭。因為同為亞洲國家,日本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深,在歷史上受到西方侵略,但是日本政府經過短短几十年的發展,超過往日的大哥。日本也成為亞洲的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失。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震盪之所前所未有,民族危機進一步告急,國人的自尊心也喪之殆盡,整個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透過兩次戰爭的對比,我個人認為甲午戰爭毫無疑問不比八國聯軍侵華,對中國危害更大,更深使民族自尊心傷害更深
-
5 # 溫子哩
洋務運動的破產
從最初的十九世紀中葉,中國被迫開啟國門始,就有一群務實的朝臣,號召“自強,求富”,並“師夷長技以制夷”
奕訢:“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在所有人都不敢直面,堂堂天朝上國,幅員萬里,竟然輸給了區區島夷(英國)的現實時,這群人敏銳但不敢直言,隱晦的指出,洋人之厲,在於器
因為這是天朝最後的尊嚴
李鴻章:“中國文武制度,事事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浩浩蕩蕩的洋務運動,在一片反對聲中誕生了,強兵,購”器“,設廠,分洋商之利,以自強,禦侮為方針,買洋人的火器,技術來對付洋人。
可以說,洋務派把搖搖欲墜的滿清,拽回了15°,顯然把鍋甩給洋人的“船堅炮利”,是很有成效的,國人容易接受的。
但是甲午戰爭一戰,驚醒國人,讓國人明白,那一艘艘艦艇,顯然保佑不了大清永世,而那一向看不起的蕞爾之邦,向來跟中國虛心請教的亞洲國家日本,後來居上,全殲北洋水師,佔領遼東,山東半島,最後被迫與之簽署喪權辱國的種種條約
那不可一世,自詡千古文明的尊嚴
一幕幕慘劇,是壓倒國人最後的一根稻草
-
6 # 父母年代記憶
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首先說“甲午海戰是不是北洋海軍的恥辱?” 答案應該為不是。因為那只是一場敗仗而已,沒必要上升到恥辱的地步,而同時北洋海軍也大部分將領或戰死或自盡了。但是,如果我們偷換一下概念,說甲午戰爭是不是中華民族的恥辱?那麼答案是肯定。因為大清國自己腐敗的原因害得自己洋務運動多年的成果付之東流。。。
那麼現在再說回北洋海軍,為什麼說甲午海戰不是恥辱?這裡舉一個例子,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那一天被定為美國的國恥日。為什麼?因為美國太平洋艦隊空有艦船無數,卻因為自己的疏忽(雷達有顯示但被誤認為是自己人的轟炸機編隊;當時週末放假海軍休息,結果被打個措手不及。),才導致如此後果。
因此說白了就是海軍自己的鍋自己背。但是北洋海軍則完全不同,因為他們在這場戰爭中一直在幫別人背鍋。陸地戰場不順利(總指揮葉志超率部後撤,偏將左寶貴戰死沙場),所以總需要海軍過去支援,比如說為運兵船護航啊等等。單看北洋海軍參與的三次海戰(之前個別艦隻的單獨作戰行動不算),即豐島海戰、大東溝海戰、威海保衛戰。
其中前兩次海戰都是因為掩護陸軍才發生的(豐島海戰為運兵船護航,結果運兵船讓人打了,大東溝海戰剛剛護送陸軍登陸,結果和日本艦隊碰個正著,所以只得向外海突圍,掩護登陸部隊。)。而威海保衛戰終於不用掩護陸軍了,但是威海周圍各山炮臺基本未受抵抗就被日軍佔領了(陸軍基本沒怎麼抵抗就全都逃跑了,走之前連炮臺都不炸,結果日軍來了直接撿現成的。),最終洋務運動幾十年來的成果就此灰飛煙滅。
同時在整個戰爭中,北洋海軍除方泊謙一人畏戰逃跑之外(後斬首),其餘各將領或戰死或自盡,手下官兵也多數戰死。可以說,北洋海軍在戰爭中做了自己該做的事,而且還做的很好(命中率比對面高),可惜的是,命中率並不能說明一切,日本艦隊各艦受傷卻無一戰沉。而相反,陸軍則給海軍拖了無數的後腿。但是甲午海戰之敗並不能說明海軍自身有問題(1.海軍基地周圍多是煙館或青樓。2.北洋官兵素質低下。3.大炮晾衣服。4.炮管一抹一層灰。5.海戰指揮錯誤。6.炮彈摻沙子。)以上之說法全部都是謠言,具體資訊及細節可以參考日方的作戰記錄。那麼甲午海戰為什麼會失敗?答主不妄談制度問題,但是可以知道的是,1.由於翁和李鴻章是死對頭,所以翁從未給海軍支出過任何軍費。
故此沒軍費就沒法維修鍋爐,沒軍費就沒有足夠基數的彈藥。最後逼的李自己出錢想辦法。2.海軍艦船技術革新太快,北洋各艦均已過時。3.陸軍一直坑,海軍忙救場。到最後還被陸軍賣了。所以就好比說送一個團的特種部隊到抗日時候,給他們當年八路軍的那種數量的裝備(早年那會槍數量有限質量不好),和鬼子一個聯隊幹,而且是正面幹,那也未必乾的過。那麼,為什麼甲午之戰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因為甲午一戰,天朝大國之夢徹底粉碎,洋務運動就此失敗,無數有志之士的大國夢(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大國夢一樣,只不過那個夢是那個時代的人的。)就此破碎。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那個時候的大清國已經腐朽到骨子裡了,即使到了今天,我們的教科書依然讓北洋海軍為甲午戰爭背鍋,而真正那些造成這一戰敗的貪官們,卻難在教科書中見到他們的影子。所以甲午之戰,因為我們自己作,結果作敗了,才應該稱為中華民族之恥辱。
-
7 # 開放庭院
號稱亞洲第一水師,竟然敗得一塌糊塗,連哭泣掉眼淚都找不到地方。
尤其是當我們滿心覺得“老子天下第一”的時候,要是敗得找不著方向,你說這臉往哪兒放?
我們經常也驕傲於鄭和下西洋的浩大聲勢,但是如果有人說,鄭和下西洋根本算不上什麼探索性質的開拓航行,我不知道人們的自尊心有沒有可以安放的地方?
-
8 # 濤濤歷史屋
這個核心主要就兩點
1.大清水師自組建,訓練,配備人員、戰艦,都投入了大量資費,而且這代表了洋務運動的最高產物,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僅宣告了實施了多年的洋務運動破產,還讓更多的有志之士去思考救國之道。洋務運動是學習西方的武器,後邊的戊戌變法、立憲派等等都是學習西方的制度,但是知道最後的資產階級革命,才知道不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一切武器制度都不能就中國,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挽救中國。
2.日本千百年來都是我們的附屬國,一個彈丸之國,如今去打敗了地獄遼闊的大清王朝,夕日的大哥大被日本打敗了,我想無論是誰都一時難以接受的。這種衝擊感讓每一個人都很觸動。
-
9 # 落桐1
為什麼有些人覺得甲午戰爭的恥辱感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要多?
我感覺這個問題得從中國,日本,八國聯軍各自當時的國力談起。
首先,八國聯軍都是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洗禮,國家的實力確實提高很多,而中國當時還處於封建社會的末期,閉關鎖國,並且畏懼新事物,尤其是工業革命帶來的先進生產力。當時有志之士已經認識到中外的差距,所以認為八國聯軍的實力比清朝強,失敗有其必然性。
其次,1840年前,中國一直認為日本是彈丸之地,以天朝上國自居,日本一直向中國學習,從心底看不起日本。1840年之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以貿易為名用武力敲開中日兩國國門,中國認為天朝之外都是蠻夷之地,沒認識到西方的工業革命帶來國力的巨大提升,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逐漸落伍,與此同時,日本看到西方文明帶來的巨大變化,積極學習西方的工業革命,逐漸日本國力不斷增強,終於超過中國。
最後,西方敲開中日兩國大門,帶來截然相反的結果,但中國沒有睜眼看世界,沒認識到日本的國力超過中國,還自以為是,洋洋得意,結果當中日爆發甲午海戰,其結果可想而知,一敗塗地。頓時,國人不解,懊惱,不安,天朝上國怎麼完敗彈丸小國,心理上一直接受不了。其實是天朝上國的閉關鎖國心態一直在做祟,不敢面對現實,不願面對現實。
-
10 # 紅藏之友
甲午戰爭是敗於小日本,何況當時北洋水師的實力並不遜色於日本,如果戰術得當還是有戰勝的可能,但是海軍先敗於日本海軍,陸軍接下來也敗於日本陸軍,不僅人員傷亡巨大,經濟賠償也是天價數目。而八國聯軍侵華雖然也是中華巨大屈辱,賠償也是巨大,但是事出有因,義和拳及清朝官員也有錯誤在先,給八國列強以藉口出兵,所以這也是一種錯誤的懲罰,故此一些人更感覺甲午戰爭的失敗屈辱感更強。
-
11 # 歷史如流水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個大國對一個小國的戰爭,一個天朝上國對一個蠻夷島國的戰爭,儘管這時候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以後實力大大增強,但是整體的實力跟清朝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也因為如此,世界上主要的國家把籌碼都押在了清朝的身上,而到頭來卻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丟掉了天朝上國的自尊心。
從戰爭而言,儘管清朝當時已經輸掉了甲午海戰,威海衛之戰等戰役,死亡人數也遠遠大於日本,但是如果能夠及時調整排程,贏得最終的戰爭是不在話下的,因為當時日本的國內已經吃不消了。
而日本在戰後,發展的速度加快,並且成為真正的列強,這是為什麼呢?還不是跟清朝賠償的兩億兩白銀有關嗎?這兩億兩白銀,不但使日本快速變富強,而且也使清朝快速變窮,以至於到現在為止,我們的人均GDP也遠遠落後於日本,作為鄰居怎麼會有不去攀比的心理呢?這確實是一個百年的恥辱。
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我們是一個國家對多個列強,贏了無上光榮,輸了沒有遺憾,畢竟實力擺在那,而且儘管輸掉了戰爭,儘管也賠償了大量的白銀,但是除了日本等少數國家外,相當一部分賠款用於當時的留學或者免除。
-
12 # 歷史觀察哨
為什麼甲午戰爭恥辱感比八國聯軍更多,這個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4個主要因素。
第一 中國歷史上從來瞧不起日本人,稱之為倭寇,中日幾乎同時開始學習西方,而且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清政府雖然認為不如西洋人,但是在亞洲自認為首屈一指,被日本打敗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感情上無法接受。
第二 1878年中國收復新疆大敗沙俄支援的阿古柏,自信心爆棚,曾經一度把中國放在了列強的位置上,西方對大清的實力有了新的認識遠隔萬里收復新疆,大有定遠候班超的氣魄,但是1894年的甲午戰爭又被日本打回了原型。一切化為烏有。正式西方國家看準了機會,趁大清虛弱八國聯軍進北京了,甲午戰爭是轉折點。
第三 中國變法派一直謀求變法圖強,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開啟了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甲午戰爭結束了中國的洋務運動,也結束了中國的工業化之路,正是日本拿著甲午戰爭的賠償迅速完成了本國的工業化程序。
第四 甲午海戰湧現一批為國家犧牲的海軍將領,民族英雄的事蹟,如駕船衝向敵艦的鄧世昌,讓甲午戰爭更加深刻影響著國人,刺痛著每個中國人的心。
甲午海戰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且還是中國瞧不起倭寇強加給中國的,所以讓人對甲午戰爭恥辱感更加強烈。
-
13 # 人民是歷史的創作者
甲午戰爭中國還是有能力有希望打敗日本的,當時的北洋艦隊亞洲第一,八國聯軍中國確實打不過,因此大家感到比較恥辱。
-
14 # 不沉的經遠
這和保家衛國無關,只是前者多少看著還有那麼一點希望打贏,所以落差太大,讓人有遺憾的感覺。而和八國聯軍開戰結果誰都不看好,因此相對比較能接受而已。
在甲午戰爭以前,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以後也不得不尋求自強之路。特別是1861年辛酉政變慈禧和恭親王奕訢掌權以後,開始興辦同文館,鋪設電報,引進西方技術創辦了一些近代工業,購買、仿造西方武器武裝清軍,並採用西方操典訓練海陸軍。
在這一些措施下,清朝一時間也有了一些欣欣向榮的景象:在裝備新式武器以後,清軍的戰鬥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北洋水師的成立,讓清政府的海防大大加強;國內的兵工廠已經可以仿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槍炮,還可以建造巡洋艦等中型軍艦;一些紡織廠、礦務局等近代工業也得到了發展。
國力的加強,也使得清政府敢於採用一定的軍事手段和國外抗衡:比如像左宗棠征討阿古柏,收復了西北邊疆;沈寶楨和李鴻章出兵臺灣,驅逐了日本侵略軍;在法國入侵越南時,清政府也派軍隊入越,和法軍展開戰鬥,雖然敗多勝少,但是至少已經不是一邊倒捱打了。
這一時期清政府也儼然有了幾分大國氣象,所以也有人把這段時期稱為“同光中興”。也許自我感覺太好,加上歷史上日本一直被中國壓著打,因此在甲午戰爭以前,清政府上下除了李鴻章等少數人外,大部分都認為穩操勝券。也正因為如此,甲午之敗才格外讓人震動,會讓人覺得可惜。
而到了八國聯軍時期,清政府已經被日本打回原形,誰都知道它只是一個空架子,在甲午戰爭後列強就掀起了一次瓜分狂潮。這個時候不要說一挑八,就是一對一,清政府也沒有勝算。
所以在慈禧下詔對列強宣戰以後,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人就玩起了東南互保,拒絕參加戰爭。可見大家都沒什麼信心,敗了是很正常的結果,因此並不會像甲午戰爭那樣引起太大的感觸。
-
15 # 北派說書人
首先我們對兩場戰爭簡單做一下比較,在當時清廷的眼中,日本也不過是東方蠻夷,一個小國而已,拿下日本也不過時是分分鐘的事情,殊不知此時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無論是從政治體制還是經濟軍事方面,都開始效仿西方國家,贏得了大力發展,而當時的中原王朝早已不是他們心中那個敬畏的存在,他們運用西方各領域的技術,將自己重新打造成了一個強大的民族。
而當時在清廷統治下的中國,也不過是洋務運動下的迴光返照,看似要再次崛起,但是腐朽無能的清廷卻把自己玩死,當時清廷內部一致認為,大清如此強大,一個蠻夷小國不過爾爾,結果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輸的很慘,讓當時的國人認為比後來八國聯軍入北京還要屈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泱泱大國對戰蠻夷小國當時的滿清,正在慈禧的控制之下,婦人治國,難免格局會小一些,當然除了大唐時期的武則天,當時滿清內部還嘲笑日本不自量力,結果一戰下來,滿清笑不起來了,本來這場戰爭是為了保護朝鮮的,但是這次還讓這個小弟看了笑話,除此之外,還讓全世界人看了笑話,為了和平,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當中,其它的不說,賠償的2億兩白銀,讓日本直接有了後來侵華戰爭的資本,也讓其它國家再次看到了生財之道。
日本對我國長達十四年的侵略與佔領細數八國聯軍和日本對我國做的一系列動作,你會發現,八國聯軍除了進北京火燒圓明園及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外,幾乎沒有什麼破壞了,當然這還要依仗於歐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這些國家的牽制。
反觀日本呢,則先是佔領東三省,劫掠資源,然後南下開始對我國發起全面戰爭,所以在近現代歷史上,日本是對我國傷害最大的,而日本對我國傷害的開始,就是甲午戰爭,這場戰爭的失敗,也就是代表災難的開始。
-
16 # 疑問321
甲午戰爭是真正的國家戰爭,敗了,當然恥辱。八國聯軍從某種角度說,應該是九國聯軍,其中有大量早已不滿清政府的中國人帶路,可以說是某種起義行為。只不過有外國人參與,就變成了入侵。
-
17 # 94310417小云
實則不然,甲午戰爭,和時隔六年的八國聯軍入侵殊途同歸,皆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奇恥大辱,甲午海戰是自許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大清帝國與一衣帶水的倭寇打的一場本不該輸的戰爭。從噸位數量上可以比肩,但往往閉關鎖國,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大清帝國,輸就輸在錢多皇傻,夜郎自大,閉門造車。一連六年翁同龢戶部不撥一兩文銀,不更新換代,各國列強以換了速射炮和破甲彈,艦速加快靈活自如,而且常年無實彈操練,戰敗也就不必細敘了。體制腐敗無能,官員文娛武嬉以腐朽致根無可
-
18 # 豪森林
先講講甲午戰爭:
首先,日本我們比較瞭解,畢竟一直是鄰居,一向是被我們輕視的蠻夷,我們稱之為倭奴,曾經在唐、明兩朝都輕鬆擊敗過日本,特別是唐朝。
更重要的是,日本長期以中國學生自居,向中國學習;並且在較長的時間內曾向中國朝貢。
因此,中國面對日本是有強烈優越感的,戰敗更讓人難堪。
其次,甲午戰爭明顯是日軍主動挑起。朝鮮是中國長期的藩屬國,日本卻逼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濟物浦條約》等,攫取領事裁判權和出兵朝鮮的權力,無視清朝的宗主權。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中日均出兵朝鮮,起義被鎮壓後,中日談判共同撤軍,日本卻反悔,不斷增兵,最後更不宣而戰,在豐島海域襲擊了清朝艦船。
因此,朝鮮戰爭是日本主動挑釁,令人氣憤,戰敗當然更恥辱。
再來看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甲午戰爭做一下對比:
首先,不同於日本,清朝對於英、俄、德、法等國一直不太瞭解(雖然之前有零星傳教士來華,但畢竟路途遙遠,交流頻率和規模有限),等稍有了解時已經被揍得鼻青臉腫(比如兩次鴉片戰爭),因此,清朝對西方的強大是有一定認識的,也不是那麼難以接受。
其次,戰爭的起因確實是義和團先行挑起,比如進攻天津租界、燒教堂、圍攻德國鐵路公司,雖然租界、鐵路等確實是不平等條約的產物,但就具體戰爭起因而言,確實是中方挑起。之後甚至圍攻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殺死日本使館書記生、德國公使克林德等外交官,這些都嚴重違背國際外交準則。
第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對中國來說不僅是悲劇,也是鬧劇。宣戰詔書沒有列明具體的敵國,相當於向所有外國宣戰,近代史上好像沒有這麼荒唐的戰爭,所以時在廣東的李鴻章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南方大臣甚至簽訂《東南互保協議》,照常與那些敵國貿易,和朝廷唱反調。
這麼奇怪的戰爭,當然遭人冷嘲熱諷。
-
19 # 當代曹植
這和保家衛國無關,只是前者清朝有希望打贏,所以落差太大,而和八國聯軍開戰,誰都不看好,因此相對比較能接受而已。
在甲午戰爭以前,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以後也不得不尋求自強之路。特別是1861年辛酉政變慈禧和恭親王奕訢掌權以後,開始興辦同文館,鋪設電報,建福建水師學堂及福州船政局等,引進西方技術創辦了一些近代工業,購買、仿造西方武器武裝清軍。
日本國作為我們的鄰國,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各個方面自古都是向我中國人學習的。1840年以後我們雖然敗給了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但還一直是亞洲的中心。而且日本真正的變法圖強是1868年的明治維新。反觀中國的洋務運動而是1861年,比日本還早7年!北洋水師成軍當年亞洲第一,世界第九,號稱東亞無敵艦隊。所以在這種實力的對比下,甲午海戰打敗了,這在中國人的意識裡是很丟人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我們交戰的都是頭號的帝國主義列強,分別是英、俄、德、法、美、日、意、奧這八個國家。實事求是的說,當時全世界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抵擋的住這八個國家聯合進攻的。所以中國打敗了,也不算太丟人。
在當時清廷的眼中,日本也不過是東方蠻夷,一個小國而已,光緒帝剛剛親政,正要殺日本這隻雞來立威,並趁機掌握軍權,於是對日開戰。
但甲午戰爭失利,使清朝剛剛展現出的上升勢頭被扼殺在了萌芽之中,中國社會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的國運之戰,日本挑動戰爭將發展中的中國扼殺,又透過自己的發展開啟了進一步侵略的步伐,讓此後半個世紀中國的發展停滯,所以國人對甲午戰爭那段記憶自然是恨的咬牙切齒。
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生在1900年,此時清政府早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洋務運動宣告失敗,八國聯軍侵華只不過是落井下石而已,並沒有像甲午戰爭那樣,從根本上打斷中國發展的步伐。
晚清時期參與瓜分狂潮的帝國主義國家有很多,但只有大清周邊的沙俄和日本這兩個國家才對大清土地有很大的野心,其他歐美國家則主要透過戰爭方式以實現其經濟掠奪的目的,對領土野心不大。
比如《馬關條約》中日本除要求大清鉅額賠款外,還要求割讓遼東、臺灣的大片土地,而八國聯軍侵華後簽訂的《辛丑條約》則主要要求大清進行賠款。
綜上,在近現代歷史上,日本對我國傷害最大,而日本對我國傷害的開始,始於甲午戰爭。這是一場清朝原本可以取勝的戰爭。此戰失利,使中國沉淪數十年,故國人對此戰感到更加恥辱。
-
20 # 給穿山甲先生添點堵
關於戰爭,也有人只會看侵略者有多殘暴,而不去看受害國的問題;也有人只看到二戰時的納粹徳國有多瘋狂,而不提一下《凡爾賽和約》有多不合理……雖然有正邪、強弱之別,但仍不能片面地看問題。可是人類歷史就是由勝利者來解釋的,這可以有其客觀合理性,因為人民和發展不會去選擇落後與反動,但人們的立場,很大程度上還是會影響了他們的視角、判斷和觀點,所以就會彼此發生爭執。戰爭,一方面由強弱失衡和經濟發展模式而引起,但也會因邪惡、野蠻、好戰與戰爭準備而引起,戰爭的勝負從根上講由實力和代差決定,但戰爭卻不是公平的競爭和比賽,它本身也有它自身的邏輯,比如邪惡、野蠻、反文明的誘發因素,同時還有戰爭的專業準備、裝備與熟練程度,還有戰爭的全民動員支援參與度等等……至於對甲午戰爭與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的認識,都是仗勢欺人的侵略戰爭,但甲午戰爭卻是自家鄰居乾的落井下石惡行,加速了孱弱腐朽的“大清”的最後滅亡,而更具讓人討厭又不得不去深思的典型意義。
回覆列表
必須承認,由於長期天朝上國思想的影響,使得中國對東亞周邊國家一直有著一種自然而然的優越感。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都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其中又以日本所受影響最為徹底。在這樣的背景下,被這樣一個曾經的學生甚至是僕從所擊敗,對中國人來說是很恥辱的一件事。
除此以外,由於近代以來,日本一直是對中國的領土要求最多、侵略手段最殘暴、亡我之心最堅定的國家,使得我們對這個一直懷有狼子野心的國家實在提不起什麼好感。這樣一種“輸誰也不能輸給XX死敵”的情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人對甲午戰爭的感情色彩。
而從戰爭的起因來看,中國也確實輸得沒理由——甲午以前,中日之間在朝鮮問題上已然摩擦不斷,中方已經意識到會和日本爆發一場戰爭,並且作了相應的準備。沒想到,最後的結果卻是大敗虧輸,幾十年塑造的“中興盛世”的窗戶紙被日本人的魚雷無情捅破。
而庚子國難的爆發起因,說句實話有點無厘頭——一群被“義和拳”運動(性質幾乎類似於邪教)洗了腦的農民,在中國大肆排洋,並在各地督撫的默許之中殺到京城作亂,甚至殺掉了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此後,這群人又浩浩蕩蕩地在東交民巷打了半天使館區——更諷刺的是居然沒打下來,直到被打上門來的八國聯軍團滅、政府為之支付四億兩白銀告終。
整個義和團運動和庚子國難,完全就是一出由端王載漪、大學士徐桐、剛毅等人編導、慈禧製片的鬧劇而已,有何值得憐憫同情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