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昭武十八年

    《明史》中記載:寧夏用兵錢糧耗費二百餘萬,北韓用兵錢糧耗費七百餘萬,播州用兵錢糧耗費二三百餘萬。

    這三次戰爭,光是錢糧耗費就達到一千一百玩左右,基本上把前期張居正改革時留下的庫存用光了。

    這還只是錢糧方面,要知道古代由於交通不便,出征打仗,除了作戰的部隊之外,往往還需要數倍的民夫來負責後勤保障工作,而這些民夫脫離田地之後,對糧食生產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由於民夫脫離生產,同時也會導致賦稅減少,明朝國家財政收入本來就是依靠農民的賦稅,賦稅減少,國家財政就會陷入危機。這對本來就不富裕的明朝朝廷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在這三次戰爭中,雖然是明朝勝利了,但是這三次戰爭傷亡都十分巨大,可以說是慘勝。這也就是導致了明朝的精銳部隊在這三次戰爭期間消耗殆盡。以致於後期面對遼東問題時無兵可用。

    而後萬曆後期,由於天災不斷,讓經濟雪上加霜,同時朝廷黨爭不斷,關外的少數民族軍事勢力虎視眈眈,蠢蠢欲動,內憂外患正在向爆發點彙集。

    可以說這三次戰爭基本上耗光了明朝張居正改革以來的所有積蓄,同時由於天災,腐敗等原因積重難返的大明朝開始走向了滅亡。

  • 2 # 奔走的股票

    萬曆三大徵是指明萬曆皇帝,先後在西北,西南和北韓開展的三大戰役。分別為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北韓之徵。這三大戰役,西南西北,鎮壓少數民族叛亂,出兵北韓擊敗日本,維護了大明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鞏固了國家安全。萬曆三大徵前後用時十多年,具體時間在萬曆二十年到萬曆三十年之間,是大明軍事史上的里程碑。

    大家都知道,打仗打的是銀子,究竟三大徵耗費了明朝多少國力,我們看史書記載,據《明史》記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萬曆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據此可以大致推算出三大徵的軍費開支達一千二百萬兩。可見花費之巨大,也被世人稱之為大明最後的瘋狂之舉。另有明人著《萬曆三大徵考》附東夷考略,《萬曆武功錄》都有相同的記述。值得一提的是,三大徵期間,明朝推行的改革措施落實,國力逐漸強盛,在財力上具備了三大徵勝利的條件。

    雖然三大徵的接連取勝,維護了國家安定和王朝的統治,同時也使明朝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前後共耗銀一千多萬兩,這用金錢累積起來的勝利,為大明贏得了最後一點尊嚴。

  • 3 # 山顛一壺清酒r

    明朝三大徵具體是指的萬曆北韓戰爭、寧夏之役、播州之役三大戰役。

    這三大戰役,雖然大明贏得了所有的勝利,但是卻把明朝國庫掏空了。據記載:

    明人茅瑞徵有《萬曆三大徵考》附東夷考略,瞿九思有《萬曆武功錄》十四卷。

    清朝官方的《明史》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3] 。

    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

    “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北韓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據此可以粗略統計出這八年間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

    可怕的是遼東的明軍受到了很大的消耗,當努爾哈赤造反的時候,明朝軍隊被後金軍像割草一樣的消滅。

    但萬曆三大徵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震懾了周邊各國。贏了面子,輸了裡子,維護了東亞300年和平。

    裡面最對明朝打擊嚴重的是:萬曆北韓戰爭,將李成梁的嫡系部隊遼東鐵騎損失大部分,間接造成了後金崛起。

    加之,明朝後期名將,李如松再對蒙古的戰爭中死亡,給明朝遼東邊防造成毀滅打擊。

  • 4 # 念川憶流

    萬曆之前大明帝國就是個爛攤子了,國庫空虛不說,邊境更是不堪。天道仁慈賜給萬曆一個曠世奇才江陵公,張居正力往狂瀾將大明帝國又拉了回來。調整人事,整治軍隊,還百姓以安寧。推行一鞭法,扭虧為盈,豐盈國庫,並且都取得了那麼好的成效。而張居正死後,只要是張居正定立的,全推翻!

    萬曆三大徵發生在1573年~1620年,北韓戰爭只是其中一個。三大徵基本上耗空了萬曆前期十年國庫積攢的國家庫銀。導致後面大明朝廷在薩爾滸戰役就是發生在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的慘敗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明朝萬曆中後期開始到清朝初期天災不斷。萬曆三大徵雖然給大明贏了面子,但是因為天災人禍導致明朝末期無銀可賑以及官宦的腐敗。

  • 5 # 江湖奈我何

    題主好。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大徵:

    1: 寧夏之役

    2: 北韓之役

    3: 播州之役

    下面我來一一闡述這三大役

    1: 寧夏之役,是李如松為平定蒙古人巴拜的叛變的一場戰役。因黨馨多次制裁巴拜,導致巴拜以及繼雲等怨恨黨馨,於是巴拜糾合其子承恩,義子云及士文秀等叛亂。後在萬曆二十年,叛賊奪取黃河以西四十七座城池,朝廷多次派兵鎮壓,前後歷時六個月,終於在萬曆二十年九月破城,巴拜之亂全部平息。

    此次兵亂,雖然維護了國內的統一穩定,但同時也導致寧夏城中水利設施,城堡,民宅大面積被破壞,百姓也在戰亂中哀嚎遍野,給朝廷造成了巨大損失,這次戰役所消耗的軍餉約為二百萬。

    2: 北韓之役,是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的入侵而發動的戰爭。萬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軍隊攻佔,王京,開城,平壤後,北韓請求明朝支援。明朝遂派軍隊赴北韓挫敗日軍,因談判無果於是日軍再次發動進攻,明朝又調來大量兵力支援後日軍大敗。

    這場戰役雖然日軍潰敗,但是明朝中很多大將均死於這場戰爭。據《明史》記載,北韓之役耗費白銀七百餘萬。

    3: 播州之役,是李化龍為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而發動的戰爭。因土司楊應龍作惡多端,後又公開作亂,起初朝廷並未採取有力措施,結果楊應龍變本加厲,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等地,搜戮居民,姦淫擄掠。後在總督李化龍的指揮下進行圍剿,最終擊敗楊應龍。

    這場戰役歷時114天,鞏固了明朝對西南地區的管轄,但是戰爭帶來的鉅額軍費和賦稅使得百姓民怨沸騰,戰爭耗費白銀約二百餘萬兩。

    雖然這三場戰爭鞏固了明朝邊疆的穩定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但是這三場戰爭也耗費了明朝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戰爭帶來了巨大的國力損耗,據不完全統計,這三場戰爭的軍事開支高達白銀千萬,加上戰爭加重了百姓的賦稅壓力,實際上給明朝帶來了巨大損失。

  • 6 # 花開水不流

    萬曆三大徵指明神宗萬曆(1573-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寧夏之役自1592年(萬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北韓之役第一回衝突自1592延至1593年(萬曆二十至二十一年);第二回衝突自1597延至1598年(萬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而實際上萬歷時期大規模軍事行動還包括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緬戰爭,以及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與後金的薩爾滸之戰,但兩次皆是明朝失敗。

    三場戰爭雖然都取得了勝利,達到了鞏固了明朝邊疆穩定,使大明王朝免受倭寇的侵略的最終目的。可是這三場戰爭也嚴重消耗了明朝的財力。對於三大徵的消耗,史籍當中記載到:

    明人茅瑞徵有《萬曆三大徵考》附東夷考略,瞿九思有《萬曆武功錄》十四卷。

    清朝官方的《明史》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 。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北韓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據此可以粗略統計出這八年間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

    三大徵"是萬曆當政的48年中唯一可圈可點的政績,這之後萬曆就隱居深宮倦理朝政,可以說做了二十多年的"隱居皇帝"。

  • 7 # 1356孫大大

    萬曆三大徵雖然都取得了勝利,達到了穩定邊疆,維護統治的目的,但也嚴重損耗了明朝的國力,據相關文獻記載,三大徵軍事開支達1100多萬兩白銀。

  • 8 # 寧波南天置業顧問阿棟

    清朝官方的《明史》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北韓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據此可以粗略統計出這八年間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

    三次戰役抗日援朝戰爭先後派遣七萬人、播州維護國家統一戰爭先後派遣約二十萬人、寧夏維護國家統一戰爭大概在五到七萬人左右。除了抗日援朝戰爭之外剩下兩個都是在國內打的,要知道無論古代現代打仗對於當地的經濟都是毀滅性的打擊,兩次戰爭使這兩塊地區可以說是數十年內難以恢復往日的場景。

    看到這些資料大家基本可以知道萬曆三大徵花費一千二百萬兩左右,以及耗費損傷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問題來了如果不知道朝廷一年收入有多少那知道支出也沒有什麼對比的力度,明朝算得上是歷朝歷代稅收相對較低的朝代了,一開始是三十稅一後面十五稅一,最多就是十稅一這還是比較少的,萬曆年間張居正進行了稅收改革,年入可以達到兩百萬兩到四百萬兩左右(這是大概資料各方說法不一我覺得在這個區間算是是比較合理的數字)取箇中間值就是三百萬兩,也就是說萬曆三大徵可以說耗費了整整四年國家的所有稅收,而且戰爭所需的所有物資運輸和戰亂全都耗費了大量的勞動力,寧夏戰爭後任寧夏巡撫楊應聘說:“壬辰兵燹,遂舉二百年之所經營者,蕩然如同草味。”

    此次兵亂,歷時8個月,經反覆鎮壓到年底才艱難平息 兵變中城堡、水利設施、民宅被破壞,百姓在戰亂中無辜慘遭殺害,中衛以及整個寧夏地區人民遭受了巨大災難。

    這三次戰役之後國庫愈加虧空。

  • 9 # 沒事閒拉呱

    引言

    歷史以來,戰爭從來拼的就是人力、物力、財力。萬曆三大徵究竟損耗了明朝多少國力,下面讓我們逐一分析統計。

    何為萬曆三大徵?

    明神宗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先後在明朝的西北、西南邊疆和附屬國北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

    1. 寧夏之役

    萬曆二十年 (公元1592年)二月十八日至九月十八日。 李如松率大軍平定了蒙古人哱拜的叛變。

    2. 北韓之役

    萬曆二十至二十一年 (公元1592至公元1593年),李如松入朝抗擊,萬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 (公元1597年至公元1598年),麻貴繼續抗擊的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最終豐臣秀吉死亡,明朝聯軍獲勝。

    3.播州之役

    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公元1599年至1600年),李化龍率大軍平定了苗疆土司楊應龍的叛變。

    萬曆三大徵分別明朝多少國力?

    清朝修纂的《明史》記載:"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北韓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

    1. 寧夏之役損耗

    消耗白銀一百八十多萬兩,軍隊傷亡五萬多人,幾十座城池被摧毀。

    2. 北韓之役損耗

    消耗白銀七百八十多萬兩,軍隊傷亡六萬多人,北韓全境被摧毀。

    3.播州之役損耗

    消耗白銀二百多萬兩,軍隊傷亡五萬多人,上百座城池被摧毀。

    結束語

    綜上我們得知:白銀花費一千一百六十多萬兩。軍隊傷亡十六七萬人,幾乎損失了大明精銳部隊的三分之二。城池被摧毀將近二百座。明朝國力嚴重損耗,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明實亡於萬曆”。

  • 10 # 小武書記官

    據《明史》記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餘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

    從上述明史的記載中,可以粗略地計算出萬曆三大徵的軍事開支高達超過一千一百萬兩白銀,所以人們一致認定這三次大規模戰役消耗掉了明朝的大量國力,對明朝的統治造成了重大隱患,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既然如此,那麼這三大徵是不是可以不打?

    1、寧夏之役

    朱元璋雖然將蒙古人趕回草原繼續放羊,但是退居漠北的蒙元殘餘勢力卻伺機南下,有明一代都給老朱家造成了嚴重的邊患。為此明朝統治者不得不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北部邊境設立了九個軍事重鎮,分別是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

    這九個軍事重鎮由點成線,是抵擋蒙古騎兵南下的第一道屏障。寧夏鎮地處河套之地,並且自古河套地區都是北部重要的軍馬場和糧食產地,所以明朝是不會放棄這個軍事要地的。

    在寧夏發動叛亂的寧夏鎮副總兵哱拜本是蒙古韃靼人,在明嘉靖年間投靠明軍,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地頭蛇。如果放任哱拜割據寧夏,那麼明朝的九邊防線就會被撕開一個大缺口。哱拜在發動叛亂之後得到了河套蒙古首領著力兔等相助,由此可見為了生存,哱拜必須投靠蒙古。而此時的蒙古大汗俺答汗可不是安分之人,每一代蒙古大汗都渴望能夠重返中原,那麼寧夏鎮就是蒙古軍突破長城防線的最佳突破口。為了防範老冤家蒙古人再次南下,哱拜的叛亂必須被平定!

    2、北韓之役

    日本人是一群很執著的人,一個大陸政策不折不扣地執行了上千年。唐朝時,日本開始染指北韓半島內政,白江口一戰被唐軍的堅船利艦打得慘敗。在那之後日本人縮回去磨爪子舔傷口,妄圖捲土重來,但是在自己的家務事上浪費了太多時間。公元1592年,終於將日本那些大名捏到一起的豐臣秀吉迫不及待地發動了侵朝戰爭。

    經過戰國洗禮的日軍打起北韓軍簡直就是輕鬆加愉快,北韓國王都被攆過鴨綠江了。作為北韓的宗主國,明朝要是不拉北韓兄弟一把,北韓就亡國了。於是明朝以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集四萬兵馬赴朝。第一次入朝戰爭,明軍勢如破竹,日軍被趕至釜山一帶。隨後明朝和日本開始了一場扯淡至極的談判,具體細節大家可以拜讀當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兒》。二十五年日軍再次發動進攻,明軍再度入朝作戰。當豐臣秀吉病逝之後,日軍撤出北韓,抗倭援朝戰爭勝利!

    兩次入朝作戰,明朝傷亡六萬餘人,到底值不值?總的來說,明朝還是應該打這一戰的。因為豐臣秀吉佔領北韓就是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終極意淫:佔領唐土。若是讓日本佔領了北韓,那麼以北韓人的個性,北韓的殖民化將會提前300年,這就讓日本在東亞大陸上有了一個可進可退的橋頭堡。此外北韓的淪陷也是對明朝宗藩體系的一次巨大沖擊,為了維護天朝上國的臉面,明朝也不會放任北韓亡國。但是明軍不應該進行那場可笑的談判,讓這場戰爭持續了8年才結束。

    3、播州之役

    播州位於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自唐楊端之後,楊氏世代統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屬於明朝的羈縻之地。萬曆初,楊應龍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曆十七年公開作亂。明廷對楊應龍之亂舉棋不定,未採取有力對策。最後這個小芥癬變成了一場急病。楊應龍率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屯堡與城鎮,搜戮居民,姦淫擄掠。

    從萬曆二十七年開始,明朝開始發動大軍進剿楊應龍,明軍兵發八路,每路約三萬餘人。萬曆二十八年六月,明將劉綎攻破播州。播州之地被分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

    對於中國南部土司割據勢力,中國中原王朝一直採取羈縻之策,這些土司也是時降時叛,直到清朝實施改土歸流之後,這一問題才被解決。當楊應龍作亂之初,明朝之所以採取綏靖政策,也是因為征討成本太高。但是楊土司越玩越大了,自己在貴州自娛自樂也就罷了,但是攻入了四川和湖廣。要知道這兩個地方在當時可是明朝的兩個糧倉,這就不是黑社會小流氓鬧事了,已經演變成了反革命危害征服了,明朝為了自己的南疆穩定,這一戰也得打,就算不能剿了楊應龍,也得把他趕回貴州。

    總結:萬曆三大徵雖然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但是這三場戰役是不得不打的。明朝的滅亡是由於統治階級的腐化所致,這些外力只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若是自嘉靖朝以來,各位皇帝能夠體恤民情,任用賢能,治理貪腐,又怎會讓自己滅亡於農民戰爭中呢!

  • 11 # 輕擷棠梨

    萬曆三大徵是指公元1592年至1600年間,李如松平判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化龍西南評判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和李如松、麻貴對戰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三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為明朝帶來了不少好處,在平叛了西南西北的少數民族維護了國內的穩定統一的同時,也維護了與周邊地區的和諧發展局面,保障領土完整,並沉重打擊了侵略者,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日本的統一發展,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但是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同樣一件事情有利也有弊,在明王朝憑藉雄厚的國力化解這三次危機的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國力消耗,加之已經開始腐朽化的大明政治,導致了萬曆朝後期走向了歷史的下坡路,明王朝也在這場中興後,真正走向了歷史衰落,最終的結果是萬曆三大徵確實成為大明王朝時期最後的輝煌。

    那麼這三次戰爭究竟損耗多少?使得擁有雄厚實力的大明王朝走向了衰落。播州之戰中,明朝經過好幾年的艱苦作戰才得以打敗了楊應龍,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明朝雖然取得了播州之戰的勝利,然而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播州之戰興舉國之兵,出征一共派出20多萬人出征,是萬曆三大徵中消耗最大的一次,把明朝的元氣根本毀壞了。

    根據《明史》記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收尾八,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北韓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由此可知,可以粗略計算出三次戰役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至於傷亡方面,寧夏之役,共傷亡五萬人,數十座城池被毀;萬曆北韓戰爭,共傷亡六萬人,北韓全境幾乎被毀;播州之役,傷亡五萬人,上百座城池被毀。即使實力再雄厚也扛不住幾年間,數以萬計的人員傷亡,財政損失。

    由此可知,明軍的傷亡還是較為嚴重的,雖然萬曆三大徵均以勝利告終,但也消耗了明朝的大量國力,對明朝的統治造成重大隱患,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12 # HuiNanHistory

    “萬曆三大徵”被明粉吹噓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實際上這三場戰爭既消耗了明朝的國力,成果意義也非常有限。

    萬曆三大徵都是哪三大?

    這三大徵包括:寧夏之役、壬辰戰爭和播州之役。

    寧夏之役征討的物件是蒙古人哱拜。哱拜世居寧夏,在嘉靖年間因父兄被部落臺吉所殺,故而投奔明朝,並封為寧夏衛都指揮使。萬曆年間,哱拜覆叛,明朝只得出兵平叛。

    播州之役征討的物件是播州楊氏土司的楊應龍。明朝授予楊應龍為播州宣慰使,他發動了反抗明朝的叛亂,最終被征討。

    壬辰戰爭,則是豐臣秀吉侵略北韓半島,在北韓方面的求援之下,明朝本著字小的上國身份出兵。

    由此可見,這三大徵並不值得一提。擱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很普通的戰事。

    更何況,這三大徵中沒有任何一徵能起到開疆拓土的作用。

    譬如播州之役,明朝解決西南的土司問題了嗎?非也,明朝的改土歸流並不徹底,控制力仍然薄弱。

    寧夏之役,北部的蒙古是否仍然為明朝的心腹大患?是的。這場戰爭本質上無非是消滅叛亂的投誠者。

    在成功有限的前提下,為了這三大徵,明朝付出很大的經濟代價:

    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

    總而言之,明朝是個很弱的王朝,從三大徵就可以看出來這點。

  • 13 # 舊時樓臺月

    要了解萬曆三大徵對明朝國力的損耗程度,首先得談談“三大徵”的內容,以此可以得到比較直觀的認識。

    “萬曆三大徵”指的是明朝時期的寧夏之役,北韓之役和播州之役,這三次戰爭對明朝的歷史程序影響深遠。很人認為這三次戰爭對於明朝國力有著巨大損傷,以至於間接導致了明朝滅亡。據記載,這三次戰爭發生的8年內,明朝國庫支出銀兩就超過了1800萬,這幾乎相當於當時國庫和內庫的總和。但是,“萬曆三大徵”可謂是打出了明朝的威風,震懾了朝廷內外的反對力量,對整個明朝來說這三次戰爭是十分積極的。

    “明朝三大徵”確實損耗了國家財力兵力,但國力損失的最重要原因是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優柔寡斷,任用奸佞。當時的東陵黨的官員人人家財萬貫,奴僕如雲,可在朝廷需要用錢時,這些官員卻一毛不拔,甚至加大了對百姓土地的兼併力度,這才是明朝國力損失的根源,百姓們失去了土地只能爭相造反。

    一、“萬曆三大徵”的主要內容

    萬曆初年,在首輔張居正的主持下,政府頒佈了一系列針對朝政不足所制定的改革措施。經過改革,明朝的政治效率大大提高,國內經濟發展繁榮,國庫也因此充裕,這極大增強了明朝的軍事實力。“萬曆三大徵”就是在這種社會情況下發生的。

    (一) 寧夏之役

    寧夏是明朝九個軍事重鎮之一,主要用來防禦蒙古的侵襲。 萬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寧夏副總兵哱拜與兒子哱承恩因為不滿當時的寧夏巡撫黨馨苛待士兵的行為,召集士兵發動了謀反,為了壯大聲勢,他們還勾結了蒙古人侵犯中國邊境地區。政府派葉夢熊等官員帶領軍隊前往寧夏平叛。最終,葉夢熊耗時6個月將哱承恩等人擒獲,寧夏之役最終取得了勝利。

    (二) 北韓之役

    萬曆二十年六月十五日日,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等人帶領士兵,攻佔北韓了釜山,進逼王京地區。當時的北韓國王李昖沉迷酒色,整個北韓政局腐敗,軍隊戰鬥力極弱。在日本的強烈攻勢下李昖逃到了平壤地區。不久日軍攻佔了王京,又攻入開城和平壤地區,在這種形勢下,北韓請求明朝支援。

    戰爭初期,明朝發兵援助北韓,但因為援軍數量較少,再加上對當地的地理環境並不熟悉,局勢一直不容樂觀。之後明朝政府又相繼派出了宋應昌,李如松等人帶兵支援。不久取得了“平壤大捷”。

    之後明軍勢如破竹,佔領了開城,扭轉了整個政局,但在逼近王京時明軍中了埋伏,損失慘重。東征提督李如松險些陣亡。之後,明政府又派陳璘等人前去支援,他們到達北韓之後,佔領了寶山等地又阻斷了日軍糧道。

    日軍在缺糧的狀況下不得不放棄王京,後退到釜山,開始與明軍談判,但是因為日本提出了以大同江為界劃分北韓的無理要求,談判破裂,萬曆二十五年八月,豐臣秀吉身亡,日軍撤兵,戰爭局勢已定。

    (三)播州之役

    播州位於四川、貴州、湖北之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唐朝起這一地區就被楊氏一代統治,明朝初期,朝廷任命當時的播州統治者楊鏗為播州宣慰司使,萬曆上臺後將當時的播州土司楊應龍任命為播州宣慰司使。可是,這個楊應龍驕橫跋扈,作惡多端,當地百姓深受其害。

    萬曆十七年,楊應龍公開作亂,一開始朝廷並沒有採取有力的政策去阻止他,因此楊應龍更加無法無天,他一面嚮明朝政府做出出人、出錢抵罪的姿態,另一方面,帶領手下計程車兵攻入了四川、貴州、湖廣等地,所到之處姦淫擄掠,無惡不作。

    萬曆二十七年,貴州巡撫楊國柱率領軍隊3000人前去進攻楊應龍,失敗被殺。朝廷終於意識到了楊應龍對國家的威脅,於是啟用李化龍管理四川、湖北、貴州三地的軍事,又調集了董一元,麻貴等人前去南征。

    萬曆二十八年二月,在李化龍的指揮下,明朝軍隊兵分八路,每路3萬人聯合攻打楊應龍基地,在經過4個月的戰爭之後,楊應龍知道大勢已去,帶領兩個小妾上吊自殺,播州之役勝利。

    二、“萬曆三大徵”的損耗狀況

    “萬曆三大徵”的勝利保住了大明王朝的疆域,重振了大明王朝的國威,使建州女真,朵顏三衛,西南土司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裡不敢輕舉妄動。但是由於“萬曆三大徵”中所損耗的財力、兵力,很多人認為“萬曆三大爭”對於明朝國力的損耗間接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一)財政狀況由盈轉虧

    在《明神宗實錄》中記載,當時太僕寺存銀從萬曆初期的1000多萬兩減少到了100萬兩。 很多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明朝廷透過增加賦稅來彌補虧空,所以造成了百姓們哀聲載道。

    但事實並非如此,戰爭的開支並不是全部透過增派賦稅的方式獲得的,根據《明神宗實錄》記載,這三次戰爭計程車兵餉銀共計800萬兩並非太僕寺撥付,而是由皇室管控的內庫中撥付的。並且這三次戰爭,只有播州之役時增派了賦稅,並且所增派的賦稅僅有200萬兩,這隻佔万歷三大徵所有開支的1/15。

    那麼,太倉寺和太僕寺存銀為何減少如此之多呢?這是因為萬曆二十二年,在中原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洪災,洪災又間接引發了饑荒。這兩場災害波及人口達到了4000多萬人,為了救助災民,政府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

    (二)導致列了遼東地區的衰弱

    很多人認為,這三場戰爭過多的財力、兵力的耗損使得遼東地區民生衰弱,於是努爾哈赤所帶領的建州女真隨之壯大,先後吞併了其他各部,最終導致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在北韓之役時,明朝所耗費的銀兩達到了2400多萬,作為當時戰爭的主力,遼東地區計程車兵,在這場戰役中的傷亡數量達4萬以上。這確實是損害了遼東地區的軍事力量,為建州女真的崛起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但這絕對算不上是建州女真崛起的主要原因。

    建州女真崛起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遼東地區的鎮守太監和各級將領肆意侵佔軍屯和民屯田地。這導致了當時這一地區民生凋敝,軍事實力削弱。

    而努爾哈赤卻在此時韜光養晦,面對大明王朝的懷疑時他立馬前往京城嚮明神宗解釋,這種謙卑的姿態成功騙過了明神宗。最終,建州女真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會,迅速崛起。

    (三)引發了多場農民起義運動

    在很多人看來,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運動爆發的原因在於國家增加賦稅,但其實並不是這樣,這些農民運動的崛起,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官僚和依附於官僚的大地主們對於土地的兼併。

    在當時這些官僚和依附官僚的大地主名下的土地不用向國家交納付稅。但是每個地區所交納的付稅額是一定的,所以農民身上的負擔就越來越重,在沉重賦稅的壓迫下百姓們不堪其重,於是便紛紛起義了。

    總結:

    可見,“萬曆三大徵”的確損耗了財力和兵力,但這絕對不是導致大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官僚地主們對於土地的兼併,遼東地區太監和各級將領對於百姓土地的侵佔,以及努爾哈赤的韜光養晦,才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 14 # 博物歷史觀

    【精選回答】@雜談會客室

    打個比方我們讓一個健康人幹一天、兩天三天工作沒問題,但讓一個病入膏肓的人去幹一天活,也許他能咬牙堅持下來,但第二天就什麼也幹不了了。

    人們都說明朝的萬曆三徵,是明朝最後的輝煌,不錯我同意是輝煌,但用迴光返照、加速滅亡來說更貼切。

    1572年明神宗 即位改年號萬曆,即位後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國力恢復,開創了”萬曆中興“,本來是有機會再造大明盛世的。只可惜從1592年到1600年,短短几年內的三次戰爭,雖然取勝,但卻幾乎耗盡老本掏空國庫,從此國力一蹶不振,直接導致到崇禎帝11萬明軍被6萬八旗兵所敗,清軍入主中原。

    一、寧夏之役

    寧夏是明朝的邊陲重鎮。萬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1592年)寧夏副總兵蒙古人哱拜糾合其子哱承恩、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叛亂。三月四日,副總兵李昫奉總督魏學曾檄,攝總兵事進剿,但叛軍甚強。一時間,附近蒙古各部紛紛響應。

    此後,明朝調麻貴馳援。四月,又調李如松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軍,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

    七月,麻貴等搗毀套部大營,追奔至賀蘭山,將其盡逐出塞。各路援軍在代學曾為總督的葉夢熊的統帥下,將寧夏城團團包圍,並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絕,同時內部發生火併,李如松攻破大城後又圍哱拜家,拜闔門自盡,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明史載:“萬曆二十年初,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

    二、北韓之役

    萬曆二十年(1592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攻佔北韓釜山,北韓過往政治腐敗軍隊望風而逃,日本攻佔王京、開城、平壤,北韓已經淪為戰敗之地,北韓請求明朝支援。

    明朝得知敗訊後,集結四萬兵馬趕赴北韓,次年正月進攻平壤擊敗小西行長獲得大捷,此後又赴開城扭轉戰局,逼近王京,日軍缺糧節節敗退不得不與明軍談判。

    日本提出諸多無理要求導致談判破裂,萬曆二十五年日軍再次進攻,後明朝又調派了大量兵力從四路包圍進攻日軍,8月,豐臣秀吉死了,日本大敗,11月戰爭基本結束,日軍雖然潰敗,但明朝也有諸多優秀將領在此次戰役中陣亡。

    明史記載:“萬曆二十年,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

    三、播州之役

    萬曆初,楊應龍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曆十七年公開作亂,明廷對楊應龍之亂舉棋不定,未採取有力對策,因此應龍本人一面嚮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屯堡與城鎮,搜戮居民,姦淫擄掠。

    萬曆二十七年,貴州巡撫江東之令都司楊國柱率軍三千進剿失利,二十八年徵兵大集在總督李化龍指揮下兵分八路,三月底,劉綎攻佔婁山關,四月,楊應龍率諸苗決死戰,又敗。

    綎進佔楊應龍所依天險之地龍爪、海雲,至海龍囤,與諸路軍合圍之。六月,劉綎又破大城。應龍知大勢已去,與二妾自縊。

    明史記載:“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

    萬曆三徵,是萬曆一朝唯一可圈可點的亮點,也是很多明史迷追捧的談資,誠然,萬曆三徵有利的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抵禦了外族,但是連續幾年的征伐致使國庫空虛,僅從史書記載粗算三次戰爭共耗費1160多萬兩白銀,這還僅僅是官面的資料,戰爭加重了百姓的賦稅,致使後期民怨沸騰,各地揭竿而起。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大家怎麼評價萬曆這位近三十年不上朝的“隱形皇帝”呢?

  • 15 # 馬車柔聲說867

    其實沒什麼損失,萬曆海運發達,海軍支援北韓都是海運船徵用來的。巨量的關稅可以讓戰爭一直打下去 。真正會掉明軍的是戰後文官的清算,像表現出眾的戚家軍戰後得不到響銀,被盡數屠殺於石門寨。主將李如松受到多方彈劾,手下軍隊廢弛。才會戰敗身死。

  • 16 # 狼君歷史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明萬曆年間,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至萬曆二十八年,前後共八年時間,明朝先後出兵在西北、北韓、西南展開的軍事行動,並先後取得勝利,維護了邊疆的穩定和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對後繼歷史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萬曆三大徵,明朝透過積極對外用兵,打出了帝國的威風與實力。但是也存在連年用兵,導致國庫消耗過大,加之萬曆年間還有兩次失敗的對外用兵,明朝財政出現巨大問題,為帝國的迅速衰敗埋下伏筆。

    “萬曆三大徵”經過簡讀

    ①寧夏之役(1592年)

    寧夏之役是發生在明代“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鎮的一場叛亂,叛亂的主角是蒙古叛將哱拜,原是蒙古貴族,父兄被殺後降於大明。後編練一支以蒙古降卒為主的親軍,以極強的戰鬥力屢建新功。

    進攻蒙古各部“盡殲其老幼,驅牧畜而入”,使得“寧鎮三百里處無虜馬跡”——《兩朝平攘錄·寧夏》

    1589年,哱拜官拜寧夏鎮副總兵,其子繼任都指揮使,哱氏一族勢力達到巔峰,經過三年的實力積累後,萬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哱承恩、土文秀、劉東暘起兵反叛,哱拜之亂爆發

    三月萬曆急調山西、大同、宣府並蘭、靖之兵剿之。四月,李如松赴寧夏總兵,隨後叛亂被迅速平定。哱拜自殺,哱承恩被俘,土文秀、劉東暘被殺,僅用七個月戰亂即被平定。

    ②北韓之役(1592至1593年;1597至1598年)

    萬曆北韓戰爭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野心膨脹,覬覦中國,先圖北韓,於1592年4月領兵14萬人進攻北韓。5月明軍入朝參戰,1993年,碧蹄館之戰後,明日兩軍互有損失,雙方議和,第一階段戰事結束。

    1597年正月,不死心的豐臣秀吉再次領兵入朝。明朝決定一舉解決北韓問題,先後增兵至7萬。日軍接連遭受重大挫折,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 日本無力為繼,從北韓退兵,北韓之役結束。

    西南土司楊氏,自唐起一直是西南地區的實際統治集團。萬曆即位之初。楊應龍為播州宣慰司使,依靠自身實力,欲擴大統治範圍,脫離明朝統治。1590年與朝廷關係逐步惡化,1596年楊應龍公開反明。

    前期由於楊應龍準備充分,連戰皆勝。1599年,萬曆開始增兵平叛,由李化龍統四川、湖廣、貴州並浙江、福建、雲南、廣東之兵共24萬征剿。1600年六月初六,楊應龍自殺,其子楊朝棟及楊北龍等百餘人被俘獲,播州之役結束。

    “萬曆三大徵”明朝損耗

    ①國家財力的損耗

    關於萬曆三大徵的損失,其對於明王朝國力的消耗無疑是巨大的,根據《萬曆三大徵考》、《萬曆武功錄》以及《明史》的記載考證,可大致統計僅銀兩上的花費就高達1160餘萬兩,其中寧夏之役180餘萬,北韓之役780餘萬,播州之役200餘萬,國庫盈餘損耗殆盡。

    臣稽往牒,在嘉隆年間舊庫積至一千餘萬,盛矣。迨萬曆十八年,西征哱拜,借一百六十萬;東征倭借五百六十餘萬;二十七年,為邊餉五十萬,今老庫見存二十七萬耳。——太僕寺少卿李思孝奏摺

    這些只是當時明確在書面上的軍費用度,沒有考慮因為戰爭帶來的附加影響。因戰爭導致百姓房屋被毀,耕地廢棄,城池重建等費用,要比用兵花費的軍費高處數倍,是明王朝幾年的財政收入,導致了明王朝國力的極大消耗。

    ②國家軍力的損耗

    除了對明王朝的財力消耗巨大之外,對明王朝的軍力也有極大的消耗。前後投入了高達50餘萬的兵力,精銳之師戚家軍等在三大徵中損失殆盡,優秀的指揮將領鄧子龍等相繼陣亡,給明朝的軍隊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

    一個遼東鎮因為北韓一役,損失的兵力就超過60%。而且由於三大徵的最後一徵在西南邊陲,而且又投入了最多了的力量平叛,導致東北邊疆軍力薄弱,無法全力應對女真,導致連戰連敗,又給明朝邊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萬曆三大徵”的影響

    1. “萬曆三大徵”各自的影響

    ①寧夏之役

    在寧夏之役中,哱拜縱兵劫掠,因蒙古之敵扣邊,打破西北邊關的安寧局面;後明軍以水攻城,大量農田被淹,以及戰亂襲擾,百姓死傷慘重,對西北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因為此次叛亂,明朝關閉與蒙古互市,蒙古雖極力乞求,但明王朝仍未准許。為著力兔、宰僧日後多次率兵犯邊埋下伏筆,明王朝也不得不因此加強邊關防守,又投入大筆軍費。

    著力兔、宰僧二酋再四哀懇,願立奇功,各差夷使進馬七匹。——《明神宗實錄》

    ②北韓之役

    北韓之役,是明王朝損失最大的一場戰爭。兩次入朝作戰,精銳盡出,卻損失嚴重。尤其是遼東鎮,是此次戰鬥的主力部隊,損失也是異常慘重,減員超過60%,為女真打開了崛起之路。

    在費用支出方面,無論哪個版本的記載,北韓之役的花費都要遠遠超過其他戰爭,甚至是其他戰爭的總和,是造成萬曆之後國庫空虛的主要原因。不過北韓戰爭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奠定了東亞日後三百餘年的和平局面和中國亞洲霸主的地位。

    播州之役對中央政權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有重要意義,在平定楊應龍後,播州地區開始實行改土歸流,推行儒家思想,中央王朝對西南地區開始進行有效控制,對這一地區的主權得以進一步確立。

    同時將原本不屬於明王朝直接管轄的西南地區劃歸中央管轄,摧毀了當地的農奴制,而且稅收劃歸中央,直接增加的明王朝的財政收入,可以說是三大徵中唯一賺錢的“買賣”了。

    2. “萬曆三大徵”總體的影響

    ①國力的巨大消耗

    三次征伐戰爭,使明王朝國庫嚴重虧空。尤其是三次大徵幾乎集中在同一時間接連爆發,每次戰爭之間幾乎都沒給明王朝恢復的機會,一場接著一場,明王朝之前積攢的錢財,在三大徵期間消耗一空。

    尤其是北韓一役,雖然出兵援朝抗倭有為明王朝自己的安全考慮,但是在北韓的作戰中卻損失慘重,國庫的一多半消耗在北韓之役中。但是,在二十多年後,北韓被清軍攻破,和明朝斷絕關係,明朝先前付出的巨大犧牲付諸東流。

    ②制度僵化,剝削日益嚴重

    “萬曆三大徵”見於紙面上的軍費,就高達一千餘萬,耗空了國庫。之後明軍與後金、與蒙古都保持至連年征戰的狀態,沒有錢,只能向老百姓要,官紳還趁機兼併農民土地,剝削百姓,先養肥自己,剩下的再上報朝廷。

    其結果就是,百姓被剝削破產,朝廷國庫連年虧空,卻養肥了這群處在中間的官紳。明王朝沒錢,卻沒找到根本原因,一味地增加賦稅,百姓不堪其苦,對統治階級的怨恨加重。

    而在軍隊中,吃空餉變成普遍現象。國家財政緊張,軍餉下發本就不及時不足量,可是死人或者不存在的人能拿餉,活著計程車卒卻拿不到軍餉,不滿的情緒在軍隊之中蔓延。百姓和普通士卒的怨恨在逐漸加深,為即將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埋下禍根。

    透過萬曆三大徵,明王朝向周邊各國展示了明王朝的強大實力,顯示了華夏政權在亞洲的絕對領導力,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尤其是對日本而言,北韓一戰,日本再不敢叩問明邊,保證了東北亞的和平。

    對西南地區而言,之一地區從唐末就開始實行土司制度,經歷兩宋和元朝,土司制度已經得到充分發展,有了獨立建國的能力,西南地區實際上並不屬於中央的直轄地區。播州一役,將廣大的西南地區收歸中央,明確了對這一地區的主權。

    結語

    “萬曆三大徵”,其對明王朝國力的負面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雖然這三次大勝仗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其負面作用遠大於正面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為日後滿清崛起,改朝換代埋下了伏筆。

  • 17 # 司馬公說歷史

    戰爭發生的8年內,明朝國庫支出銀兩就超過了1800萬,這幾乎相當於當時國庫和內庫的總和。萬曆三大徵是當時的三大戰役,即寧夏之役、壬辰戰爭和播州之役。分別發生在西北、東北北韓半島、西南三個方向,明軍實際是多線作戰,損失耗費很大的!

    “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

    明朝光九邊就陳列了六七十萬邊軍,這還不算四川雲南湖廣廣西貴州松潘建昌以及東南沿海、山東備倭軍,漕運沿途的漕軍,河南山東秋操上班的班軍可這些你都送去北韓了,甘肅寧夏固原延綏大同山西宣府薊州昌平不需要防蒙古人了?遼東不需要防女真了?松潘、臨洮不用防西番了?四川不用鎮戍都掌、播、永了?東南山東不用防海?山東河南不用防秋上班薊鎮?漕運可以撒手不管?貴州驛路不用保障?雲南不用防備剛剛還上躥下跳的緬甸諸部了?

    再者,第一次日軍侵朝在1592年4月,明軍先頭部隊入朝是在1592年6月,大部隊在10月入朝,四萬八千多人;第二次日軍侵朝在1597年2月,5月明軍主力渡江入朝,三萬多人。那麼從1592年4月,到1599年年初這七年之間,明朝除了入朝作戰外,還在幹嘛呢?

    1592年日本侵朝的時候,明軍聚焦點在寧夏,寧夏總兵李如松帶著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苗兵馬進行圍剿,一直到10月才結束——而此時也是明軍大部隊入朝的時間。但寧夏之役結束並不代表寧夏就無虞了,叛軍存撫問題,寧夏防務要重新整頓,西北邊防要也要調整,這些都不是一句打完收工就行的,都需要人手。

    而此時雖然距離正式的播州之役還有六年,但是這邊已經發生了直接武裝衝突。1593年,四川巡撫王繼光率部進剿播州宣慰使楊應龍,結果中伏,官軍大敗;1595年,楊應龍派兵襲掠餘慶、草塘及興隆、都勻各衛,圍黃平戮重安;1596年,劫四川江津、南川諸邑,襲擊貴州洪頭、高坪、新村諸屯,並侵擾湖廣48屯,西南局勢驟然緊張。這種情況下,西南乃至於湖廣兵馬都不能輕動,起碼川湖貴三省的漢土官兵的徵調工作不能如期進行。

    1592年當年,緬軍入侵雲南蠻莫,進抵遮放,鄧子龍率部反擊;次年,緬軍再次大舉進攻,攻入隴川,戰事再度膠著。對緬作戰一直到1596年才進入低谷期,大規模戰役沒有,但是小規模武裝衝突一直不斷,在1599年戰事再起,一直打到1604年。這一戰事貫穿整個北韓之役,明軍抽調這邊的兵力也只能是擠牙膏一般,比如劉綎就是從緬甸前線調回來的,但是隻能帶回來五千人,如此廣西雲南建昌三地兵馬也不敢妄動,而且雲南不比北韓,北韓還是藩國,有當地的政府組織,雲南是內地,是明朝直接管控區,更不能分神。

    1598年,兵部尚書田樂、總兵達雲率部在肅、寧、洮三鎮結合部松山地區發起光復松山的作戰,徹底解決西北三大寇的松寇問題,拓邊四百里,並在此開設城寨站堡,建立涼州——松山——寧夏中衛的松山新邊,以鞏固成為內線的莊浪——蘭州——靖虜沿河防線。

    1587年前後,火落赤、真相二酋駐牧捏工川,稱雄西海,洮岷邊防壓力上升,明朝委派鄭洛為七鎮經略,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重新整頓洮岷邊防,穩固西番。體現在設定上,1595年明朝開設了九邊十三鎮之外的一個新鎮——臨洮鎮,洮鎮總兵駐臨洮府,轄洮、蘭、河、階四參將,專制西陲半壁,凡蘭、河、洮、岷、階、文鹹障之,東自會寧,抵固原、靖虜,西至弘化寺,抵肅鎮莊浪迤北至松山永太川邊牆,迤南由黑城子至洮岷、四川松潘界。——如果不是西北局勢嚴峻,至於開新鎮?

    也就是說,粗略估計一下,明朝於壬辰入朝的同時,在緬甸、播州、洮岷、寧夏、松山五個方向都在進行軍事行動,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明軍的集結和徵調,再加上明朝那素來扣扣索索的制度,自然也就顯得捉襟見肘,甚至於寒酸了。

    總之耗費數千萬兩白銀,損失幾十萬人,徹底衰落,打腫臉充胖子的明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人性的角度看,減肥的最大障礙是什麼?